发布时间:2023-03-10 14:51: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生态设计 归流河 环境评估 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城市河道,曾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命脉,也是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根本。然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河道逐渐失去其防御、运输等功能,直至沦为藏污纳垢之所,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景观建设的热潮,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治理“母亲河”被列入各级市政府的奋斗目标。
乌兰浩特市归流河位于市区西侧,河道基本保持自然形态。河道两侧丛林丰富,植被多样,自然形态完善,是很好的自然景观。不过由于多年来未能纳入统一划管理,设施医乏,交通不便,建设无序。
2 生态设计原理
俞孔坚教授以Sim Van der Ryn 和Stusrt Cowan(1996)提出的生态设计原理为框架,结合John Lyle等提出的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并进一步结合目前国际景观和城市设计的动态,系统地阐述了景观及城市生态设计的几条基本原理。
2.1地方性
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这一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2.1.1 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当地人的经验,他们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赋予神灵的。就如本案例,乌兰浩特市是一座拥有厚重历史传承着中国革命红色文化的城市,它以“红色城市”闻名遐迩。它还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以蒙元文化为首)底蕴的城市。对于深入挖掘蒙元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也将起到重大的作用。在设计中必须尊重、认识这些文化,才能被当地人民认可,才是真正成功的设计。
2.1.2 当地材料
乡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乡土物种的消失以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乡土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2 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应该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设计强调的解决之道有四条:
第一、保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
第二、减量。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第三、再用。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
第四、再生。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头未相接的闭合环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
3 归流河概况及SWOT分析
3.1 归流河概况
归流系蒙古语,意为山杏。属嫩江水系,儿河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宝格达山,全长218公里,流域面积9706平方公里,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境内汇入挑儿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13立方米。
3.2 SWOT分析
3.2.1 Strengths(优势)
现状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系完整,水质良好;具有良好的湿地与林木景观,对于生态环境及气候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自然文化底蕴深厚,地区文化特征明显(蒙元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易于塑造特色人文景观;当地具有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优良的民俗风情。
3.2.2 Waknesses(劣势)
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强,且存在旱涝历史;基地位于新区,周边地区拟定或正在开发难以依照现状发展统一整合景观;缺少完整河流旱涝等历史资料。
3.2.3 Opportunities(机会)
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良好定位,易于快速提升土地及景观价值品位;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的统一和谐规划;可作为引导性景观规划带动新区形象塑造,提升价值品味,并最终带动经济效益的创造。
3.2.4 Threats(威胁)
开发量及开发时序的控制;现状具体林地保护的程度及保护可控制限度;当地自然条件对生态景观可行性的影响和气候条件及河流水位的多变性。
4 归流河环境评估及相应开发策略
4.1 林业及野生动物现况
4.1.1 现状评估分析
乌兰浩特市林业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5.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41%。林区和山区多产木耳、蘑菇、猴头、南菜等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山珍,有沙参、党参、桔梗、防风等多种中草药材。
4.1.2 相应开发策略
顺应生态可持续和对于生态本地系统的保护,对于现状林地完全予以保护。并适当扩大林区覆盖范围,实现生态主导原则。
4.2 湿地及自然岸线现况
4.2.1 现状评估分析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侯、补
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4.2.2 相应开发策略
保留原有部分湿地内植被,并对湿地环境进行整治和范围扩充,创造适宜的湿地生态岛。
4.3 自然岸线处理
4.3.1 现状评估分析
现状水流环境婉蜒曲折多变,缺少片面水域,难以满足整体景观水域的要求,且现状水流存在较多季节性断流。河道由几米至几十米宽大小不等。考虑到旱期的断流以及洪水汛期,防洪堤坝内有被淹没的可能。
4.3.2 相应开发策略
对于自然景观岸线的河断面设计采取分层次、分等级的设计手法,在1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多以种植植物为主,适当地设计一些亲水平台;在2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简单的构筑物景观,以不影响整体河流的生态性为前提;在5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设有部分景观建筑;在10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则可以设计一些使用年限久远的景观构筑物或建筑。对于河道岸线保留地段,做亲水式处理,不变更河道断面形式;对于结合橡胶坝处理的水域处理方面,建议配合湿地典型断面形式,扩大水流面域,塑造片域河流景观。
5 总结及下一步建议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技术研究为专案提供大量所需的咨询。在过往的研究中提供了有关专案基地以及归流河流域的有限的咨询,但是下一步还需要搜集更多的新资料与新咨询。
参考文献:
1 余玉龙,汪捷敏. 解析现代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 中国水运,2008(8):39-40
2 俞孔坚,刘东云,刘玉杰. 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 中国园林, 2005(5):1-7
3 俞孔坚. 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 建设科技, 2006(7):28-31
关键词:南淝河 景观设计 设计理念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河道改造和治理工程,特别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通过对河道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滨水空间的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上海苏州河、成都府南河、太原汾河等河道的改造工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试图在南淝河河道空间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设计理念出发,结合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提出景观设计理念和策略,以促进南淝河健康稳定运行,还原南淝河“水清,岸绿”的景观面貌。
一、南淝河河道空间现状特征
(一)南淝河水系现状
贯穿合肥市区的南淝河,古称施水、金斗河,全长42.1km,河面宽22~170m,是合肥市的母亲河。由于受长期的水质污染,南淝河河面散发出阵阵腥臭味,严重影响了两岸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整体形象。控制和治理南淝河的污染,改造河道两岸的滨水环境,成为改善当地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中之重。
(二)南淝河河道空间特征分析
由于河道所处位置和两岸用地特征的不同,沿南淝河自西向东,河道两岸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形成四段空间分区。(见表1)
二、南淝河现存弊端与发展机遇
(一)南淝河现存弊端
1、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近年来,大量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入河道,使南淝河的排污量远远超出河水的自净能力,造成河道蓝藻年年暴发。虽然政府实施了河道清淤、生态补水、截流排污等工程措施,对水质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河道整体环境的改善程度却不容乐观。
2、城区内河道大量采用传统护岸形式,忽视了河岸的生态效应
传统硬质护岸隔离了水和陆地的联系,使水中生物丧失了栖息空间,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大大减弱。如何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成为河道综合整治和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3、岸线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城市与水的关系不够密切
流经市区的河流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河道空间可以密切城市与水的关系,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通过堤岸景观设计,保护河道自然资源与城市人文资源,既契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特色,又能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空间。然而目前,南淝河的岸线开发尚属于初级阶段,其河道空间尚未与城市生活产生密切联系。
4、河道沿岸缺少景观设计,无法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
市民对于南淝河环境治理呼声很高,既表达了对于和谐人居环境的向往,也反映出不断高涨的亲水要求。但是由于水质污染、环境恶化、传统型护岸对生态功能的损害、堤岸空间的单一狭窄、生态绿化用地的缺失等原因,南淝河未能给人们带来足够的休闲游憩场所。
(二)南淝河的发展机遇
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合肥提出了迈向巢湖的设想。南部滨湖新区的快速建设,勾勒出城市“通江达海”的战略意图和向“滨湖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在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发展的趋势之下,南淝河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其与城市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由于滨水环境的恶化和景观设计的缺失,南淝河并未发挥其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主导作用。如何顺应城市空间发展趋势,满足人们对“水清,岸绿”的人居环境及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日益高涨的需求,成为南淝河环境整治和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南淝河景观设计理念
南淝河景观总的设计理念:结合南淝河污染治理的空间性和时间性,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环境”三要素,积极梳理河道空间,创造一条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融入生活、体验丰富的城市河道,为市民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具体分为:一是景观设计与河道自身环境融合,为市民提供观赏自然和休闲运动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景观设计与周边环境融合,使河道呼应城市的发展,展现城市的特色魅力。三是景观设计与驳岸形式配合,结合河道不同区段的水力特性和环境特征,优先选择自然型和生态型岸线。对于不同的驳岸形式,采用不同的河岸构筑物组合和设计方式,设计多样性的休憩空间。四是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结合,打造“城市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的绿色廊道,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凸显城市自身特色。
四、南淝河景观设计策略
在以上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南淝河分区差异和线型变化特征,采用“点、线、面”三个层次控制河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并各有偏重:“面”层面主要控制河道风貌和功能定位;“线”层面主要控制河道线型和规范驳岸设计;“点”层面主要控制节点的选点及其景观设计,营造宜人的亲水环境。
(一)“面”控策略
1、因地制宜,分区定位
根据“生态、景观、环境”三要素综合考虑的原则,在符合河道生态效应要求、城市发展趋势以及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等要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分而治之。对南淝河现有四个区段进行分区定位和景观设计控制,塑造各具特色的滨水空间(见图1)。
(1)区段A:绿色港湾。围绕“绿色港湾”,重点保护和恢复河岸制备,并结合森林公园建设设置沿河步道和节点,营造亲水空间,形成展示合肥山野林趣的自然岸线。
(2)区段B:城市舞台。定位“集中创造城市魅力的展示舞台,营造市民旅游休闲的温馨港湾”。利用环城公园北段现有景观、空间条件,重点设计环城游憩带,使此区段水岸成为集中展示合肥城市生活的绿色岸线。
(3)区段C:码头水岸。围绕“码头水岸”,通过对滨河工业及老码头的改造,打造现代的工业码头水岸,形成亮化城市水岸形象的工作岸线。
(4)区段D:河滨田园。突出“中心城区与滨湖新区的绿色纽带”概念。利用市郊近巢湖流域的生态农业特色,建设沿河滨湖田园景观,使此处水岸成为集中展示合肥阡陌纵横的田园岸线。
2、文化提升,注重特色
通过景观设计,融合自然资源与城市人文资源,形成城市文化的“面”状空间载体。既密切城市与水的关系,又能提升景观设计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四种岸线区段的划分,分别突出山野林趣的自然文化,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文化,水岸码头的工业文化和阡陌纵横的田园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差异性放大,形成特色鲜明的空间体验感受,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合肥素有“三国旧地、包拯故里”之称,南淝河沿河及周边,尚存有历史文化遗存。要在南淝河沿河及周边地区,恢复古旧建筑,建设民间博物馆集群,集成和连接合肥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南淝河历史文化长廊”,即将水文化与历史文化进行串联,展示合肥和南淝河的历史文化风采。
(二)“线”控策略
1、保持河道生态化
(1)河道线型生态化。河道岸线景观不但向人们展示河流的自然美感,同时,也应确保生物群落的栖息空间。景观设计中要避免传统驳岸工程“截弯取直”的做法,保持河道生态线型,“易弯则弯”,特别要注重保留河道自然河湾。
(2)岸线设计生态化。在岸线设计中应用生态护岸的材料和构造设计方法,模仿自然岸线具有的“可渗透”的特性,兼具驳岸工程要求的稳定性和强度。同时,结合景观设计,形成丰富的组合形式和具有韵律的纹理特征,既利于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又利于淤泥附着,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3)河网群落生态化。植物群落是河道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恢复和培育的基础。河岸植被由堤顶到河床形成多个植物群落序列,从由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组成的陆生植物群落,过渡到岸边湿生挺水植物群落,再变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区的漂浮植物群落。在河岸植物群落的重建修复中,要考虑河岸的水文水力特征、土壤特性和不同的航运、景观休憩等功能,合理选择植物配置方式。在区段A、D的自然岸线内,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序列;在区段A、C的城市水系和园林水系不具备培育完整植物群落序列的岸线中,则要根据不同的滨水环境,选择适应的植物种类和相应的群落结构形式;在河道水体污染的岸线内,优先选择抗污染和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植物群落。
2、河道驳岸分区分类设计
根据空间尺度和所处区段的不同,对于河道驳岸进行分类设计:(1)对于河岸腹地较大、且植被覆盖较好的,可采用自然原型护岸,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2)对于河岸腹地较大、坡岸较陡的易造成冲蚀的河段,可采用自然型驳岸以巩固河道,种植密度较高的耐湿性灌木和水生植物,构建立体层次的植物群落,恢复河岸的自然状态;(3)对于河岸腹地较小的,要对人工驳岸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同样在驳岸上配置植物,形成自然人工型驳岸;(4)结合河段的功能分区,对于亲水活动多的岸线,要开发成人工景观型护岸,在营造良好景观环境的同时,兼顾河道的生态效应,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融合。(见表2)
驳岸设计中还涉及对已有传统硬质驳岸的改造。传统驳岸重防洪固岸,将断面渠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的自然功能,且绿化较为单一,景观效果不佳。对于已经渠化的驳岸,改造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加河岸带绿化层次,改善景观环境。二是对护岸自身结构进行改造,通过植被培育和景观设施设置,形成良好的滨水环境。如在坡面处进行堆土处理,种植耐水植物,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在驳岸处设置亲水平台或在坡脚处堆石,形成良好的亲水空间等。
(三)“点”控策略
1、结合景观视线控制设置节点
两岸的景观要素设置要彼此呼应,形成通畅感。设计时要考虑河岸现有条件,确定主要视点,通过视线分析,确定其他节点的布设。节点设置分为桥头节点、景观节点和码头节点三个层次。(1)桥是河道的跨越结构,具有纵向分隔和横向连通的作用,通过设计形成节点空间,满足通行和交往的需要。(2)景观节点即一定范围内景观的核心,设计时既考虑河道的整体空间形态,同时也要与城市的道路和绿化轴线结合,形成视觉通廊。(3)码头为满足游人观景休息和工业生产之用,按照使用功能,选择合理的空间尺度和景观设施。
2、结合生态技术设计节点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影响,南淝河水质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情况较为严重,这使得河道景观设计不仅要具有美化环境的美学功能,同时要具有维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的作用。在对南淝河节点设计中,积极运用生态技术方法,改善滨水人居环境,主要策略包括:(1)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在河岸空间内,建设湿地公园。利用湿地的净化能力,改善水质,美化环境;(2)在河道内铺设人工浮岛,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净化水质,同时通过对浮岛的景观设计,形成多样的河道空间,丰富景观效果。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2008ZX07316-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625);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
参考文献:
[1] 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河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2] 东长红.川道型城市河道堤岸空间景观设计[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关键词:城市防洪; 滨水景观; 岸线; 廊道; 生态; 慢行系统
一、城市发展中河道防洪的重要性
河道是避免洪水灾害的有效通道,可以在夏季汛期进行泄洪,同时还能够与闸门、水库等协作降低河流的洪峰水流量,达到滞洪错锋、缓解堤坝压力的目的。洪水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例如,洪水会引起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河道改变,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等,严重者甚至冲毁堤坝,破坏河岸的植被和建筑,给百姓带来巨大的威胁。河道护岸工程是指利用各种建筑材料或者自然植被形成的保护河流畅通、河道安全的措施,可以控制河流形势,稳定水流,是河道整治改造的重要手段。
为了避免洪涝灾害,我国在河流的防洪设计改造中运用了很多的新技术、新手段,本文对城市河道工程规划方法进行分析,并通过富阳西郊半岛岸线景观工程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案作为应用实例介绍护岸工程的应用以及重要意义。
二、城市河道工程规划方法。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有的空间地段,是城市到水域的过渡空间。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以城市水域( 江、河、湖等) 为中心,对城市滨水空间、设施、环境等所做的相关的规划设计。由于城市水域和野生水域特点不同,河流和海洋性质不同,本文只限于城市区域内河流、水域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化、人本化、多元化已成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新的追求目标。
2.1 生态化趋势
2.1.1 水体护岸的生态化发展
通过多年实践和向发达国家的学习,我国水体护岸设计有了极大的转变,由早期的水泥护岸、石砌护岸到自然化护岸,从真木桩、仿木桩护岸到现在的生态护岸。生态护岸的设计尊重水岸的自然形态,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创造自然的生态河堤。
2.1.2 河道形态向自然化靠拢
城市河道的形态和断面设计方面,起初,城市河道尽可能裁弯取直,河道断面多为相同的矩形断面; 岸边距离水面较远,且有护栏相隔离。目前,河道设计已逐渐向自然靠拢,将自然河道形态的特点通过设计手段加以精炼,并引入河道横截面设计中去。现在简单的矩形或梯形做法已逐渐被复式断面取代,使得河岸景观功能在枯水期、丰水期都可以合理开发利用。此外,双层河道断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上层明河具有安全、休闲、亲水等功能,下层暗河具有泄洪、排涝功能。总之,根据地形特点设计河道线形,利用多变的河流断面,最大程度地模拟生态河道,已经成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宗旨。
2.1.3水体更新的生态化处理
现在一种水质生态化更新与水体景观相结合的“水景观绿化”方法,已经在水景观的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水量方面,以前大面积盲目地填湖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造成城市原有降水和蓄排水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使城市在暴雨时极易发生内涝。如今设计师尽量保留城市水体、湿地,经过精心设计后与建筑环境有机结合的水体景观,不仅具有很好的景观价值,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
2.2 人本化趋势
2.2.1 亲水空间的立体打造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人与生俱来的亲水性,将水体与人的精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往的河岸设计只考虑防洪目的,建造高厚的堤岸,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在现在已经能够较好掌握河湖涨落特性的基础上,河岸设计也趋向亲水性。在亲水设计方式丰富多样的今天,设计师们对亲水空间的打造已不仅仅局限于色彩、造型和材料的运用,在岸线的立体化处理方面有着很好的发展。其中包括横向和纵向的立体处理: 横向立体处理打破原有滨水岸线单一的结构模式,结合场地环境设置节点空间,通过广场或者景观节点丰富原有岸线的平面布局; 纵向立体处理则是指利用岸线的高差,通过设立多级平台或台阶以及随水位变化的浮台等方式,丰富空间层次。
2.2.2 滨水景观设施的完善
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人本化趋势还体现在另外两方面:
1) 更加注重人们在场地活动中的各种功能需要;
2) 加入对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体现人与场地、环境的和谐。随着法规的出台,设计师更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残疾人坡道、残疾人卫生间以及盲道的设置等,以形成系统化的景观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一些滨水或是水上的休闲娱乐设施逐渐增多,不但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亲水的要求,在视觉形态上也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形成城市滨水空间的开放性节点。它不再以滨水景观的附属出现在规划设计中,而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滨水景观节点。
2.3 滨水交通的合理规划
步行交通的组织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形式,而采用建筑首层架空的柱廊,作为联系室内外的步行区,形成内外交融的空间组合;或设置临水空中走廊,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人行网络,游人可自由地在高度不同的平面上往返,使步行空间更加活跃,并获得多层次、多视角的滨水景观。
车行交通,以往城市的滨水区都设有与河道平行的车行道路,步行者很难便捷地到达滨水区。宽阔的街道和拥挤的车流截断了滨水区与城市的联系,也破坏了滨水区的空间完整性和环境品质。因此,现在设计师更着重于改善滨水区外围道路,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形成过渡地带,减少过往车辆对滨水区的有害影响。并增加安全、便捷的过街通道,保证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水上交通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设计已不仅仅是水路运输,而更多考虑人们利用水上交通工具来欣赏城市景观。设计师开始研究滨水连接点分布、确定视线焦点和结合点、保证通道通畅和建立景观点的连接关系等等,这些还必须同堤内交通枢纽相连接。另外,有水上交通船的停靠码头、沿河主要设施的距离,以及与其他城市区域的便捷联系都是设计师关心的问题。
2.4 公众参与理念的深入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强调反映公众意见,通常在前期调查阶段,将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调查作为重点,如调查滨水空间的利用目的是体育锻炼、休闲还是聚会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三、富阳西郊半岛岸线景观工程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3.1 项目背景
3.1.1项目概况
中大. 杭州西郊半岛项目位于富阳市城区东侧的大浦闸~大岭山脚沿江段,北面依山、南面临江,西面接富春江大桥引桥,是连接富阳主城与东洲新城的纽带。根据富阳市城市建设规划,中大.西郊半岛区块将建成为国内著名、国际一流的融合赛事组织、水上运动、休闲娱乐、会议会展、居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运动休闲功能区,是富阳的“城市客厅”。
3.1.2文化分析
自然资源---山清水秀,景色绮丽。“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阳地处“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的前站,既赋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景观设计将融入山、水、梯田等自然的元素,营造充满现代气息的品质空间。
人文资源---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特产众多,景观设计将其与我们的西郊半岛综合体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公共开发空间,寓教于乐,既是市民活动的场所,又是展示富阳文明的一张名片。
3.2 设计目标与愿景
3.2.1设计目标
将滨水岸线打造成:
一条“运动休闲、绿色生态”的景观廊道
一条“动线通畅、人文气息浓郁”的滨水活力带
一张展示富阳迈入“富春江时代未来之城”的城市新名片
3.2.2设计理念
充分挖掘富阳的山水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加以强调和演绎,并赋予时代气息,将其融入到滨水岸线景观的设计之中,创造独具魅力的滨水活力空间。
3.2.3设计原则
A. 生态性原则:满足防洪、泄洪的条件下,提高城市滨水区生物的多样性,使岸线景观与富阳的山水融为一体
B. 人文历史性原则:延续城市文脉,以人为本,构筑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C. 整体性原则:从城市整体出发,将滨水岸线与城市山体、水体以及人们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D. 环境保护和景观审美原则:营造健康、优美的滨水环境,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场所
E. 时代性原则:智能化、信息化等等,城市综合体必须给人带来更高效率的品质生活
3.2.4设计手法
A. 整体控制,营造序列景观带
B. 渗透与层次,创造独具亲和力的滨水空间
C. 空间的开与合、收与放,营造丰富的体验空间
3.3 设计方案分析
总体景观设计分为9个区:西入口区,科技之窗景观区,星光游艇码头区,市民客厅休闲区,滨水文化商业区 ,水韵公园休闲区,体育公园活力区,生态公园体验区,东入口区;(各区特色在文本上已有详细阐述,可摘抄到论文里)
3.4植物栽植策略
3.4.1 安全区域植物栽植策略
市民客厅:植物素材:榉树、银杏、香樟、樱花、海棠、春鹃、茶梅、时花等
文化商业街:植物素材:黄山栾、香樟、玉兰、竹子、金森女贞、红叶石楠、时花等
生态公园:植物素材:水杉、池衫、垂柳、枫香、乌桕、红枫、云南黄馨、连翘、蒲苇、芦苇、美人蕉等
3.4.2 洪泛区植物栽植策略
该项目防洪驳岸较为生硬,我们选用了一些线条柔软、色彩多变的植物来增添其景色与趣味;驳岸边我们种植垂柳和南迎春,使细长柔细的柳枝和圆拱形的南迎春枝条沿着笔直的石岸壁下垂至水面,以遮挡石岸的生硬和单调。
植物群落的合理搭配我们从生态功能考虑,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从景观效果上考虑,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水湿生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湿生植物景观。
水边绿化植物首先要具备一定耐水湿能力,同时也要符合方案设计中规划美化的要求。华东地区常见应用的乡土树种有:落羽松、池杉、水杉、大叶柳、垂柳、乌柏、苦楝、悬铃木、枫香、枫杨、三角枫、柿、榔榆、桑、梨属、白蜡属、懂柳、海棠、香樟、无患子、蔷薇、紫藤、南迎春、连翘、棒棠及水生植物等。
3.5 照明设计策略
3.5.1照明设计定位
(1)、功能性
应满滨水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夜间功能性需求。如聚集、商业、娱乐、交通等功能。
(2)、艺术性
城市照明的艺术性从宏观尺度来讲,主要表现在清晰体现中心区城市结构,实现广场、公园、轴线、建筑的有机联系,展现富阳滨水特色,塑造愉悦的夜景等方面。照明设计应将目光引向城市意象、城市环境的原本层面。
(3)、以人为本
城市的活力是通过市民和游人的活动。如:旅游、购物、娱乐、文体、休闲、交通和节日庆典等来体现的,照明的根本目标是为人的夜间活动提供良好的光环境。
(4)、可持续发展
城市照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防止光污染与光干扰、实现节能与环保等方面。
3.5.2洪泛区的照明策略
主要以10.7米的景观灯柱照明,其次再5.5米和6.5米区域采用防护等级IP68以上的侧壁灯,并采用LED灯具,既节能又安全。
3.6 小品设计分析
(1).设计构思:
理念--该景观亭的设计是大自然树叶与船舶风帆的结合。寓意文化与绿色的结合
材料--采用玻璃、钢材和实木,是现代与自然的结合
功能--构造浑厚而有形,既是景观标志物,又为步行人们提供驻留和休憩的空间
(2)设计构思:
理念--该景观廊架的设计取自于“山”与“水”的抽象和演变,寓意五彩斑斓的山水世界
材料--采用彩色玻璃和钢材,展现现代感和活力
功能--构造轻盈而舒展,是岸线上特有的景观构筑物,为步行人们提供驻留和休憩的空间
(3)设计构思:
理念--设计与希尔顿酒店建筑的风帆遥相呼应,运用桅杆的有机排列,形成线条优美的构筑物,寓意起航、拼搏的精神
材料--运用了轻型、现代的碳纤维材料,结合玻璃和彩色灯光照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灯塔
功能--将景观灯柱与人防出入口结合,成为了整个市民广场的标志
四、结语
实践证明.规划在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中十分重要。要规划好城市河道,就必须根据每一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如其所处的具体区位、现状宽度及走向、周边用地布局情况、历史洪水、景观功能需求、在河网布局中的功能与重要性等进行具体分忻,从而制定出基本完整、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达到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的目的 在具体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可以持久存续并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河道规划与治理,最终实现城市整体规划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丽向.对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的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2):6-7.
[2]金建峰.城市河道治理规划新思路浅析[Jl_科技咨询导报,2007(13):111.
[3]贺清录,邵明星,巩楠,等.河道与城市防洪fJ].生态与防洪,2008(6):42-43.
关键词:河道治理 景观设计
一、项目概况:
渑池涧河综合治理景观规划项目位于渑池县城以南,西起河西桥,东到电厂路,北至渑池县城,南接丘陵山脉,总面积约3230亩,其中规划绿地面积约969亩,水域面积约2261亩,是渑池县重点建设项目。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定位及思考:
1.1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风光而得到重视,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
而一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作用,但由于地位、名气的不足,往往被人们忽略。有些甚至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城市管理者们出于水利安全的考虑,将其定位为行洪河道、排污河道,相邻的绿地也变成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由于经济的发展,渑池涧河有幸获得了重生的机会,涧河绿地将和周边用地为城市发展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
从上说,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的流变,正确处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城市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并付诸实施。
涧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一些未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
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
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而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是活水。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
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三、规划设计构想:
在渑池县打造最宜人居住的自然山水城市的战略思路的指导下,加大园林绿化力度,着力培育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涧河将作为渑池县倾心打造的一张城市名片。
本次规划的总体目标――通过2-3年时间的规划与建设,把渑池涧河景区建成一个规划合理、设施完善、景观优美、具有时代特征的精品工程,既能具备河道防护及城市绿化休闲,又能满足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观赏。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古迹、湿地和环境的保护,规划完善景区外观和内容,协调景区与周边环境关系,建成一个集河道保护、生态旅游、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区及休闲区。
根据渑池县城市总体规划和涧河河道及滨河公路的初步规划方案,在对现场的初步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对涧河两岸的景观做了初步构想。
(一)、整个景区形成“一带二线三区多点”的景观。
1、一带,指改造完成后的整个涧河生态区,巨大的水面和两岸的绿带将是渑池县一大亮点,是整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的整个绿带将成为渑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整个渑池县城城市品位的提高都将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
2、二线,指的是涧河两侧的两条滨河公路,北侧的道路两侧各设5米绿化带,南侧三米道路行道树采用常青的大叶女贞,这样,两条道路就形成了两条绿色通道,形成二线。
3、三区:指城市文化展示区,生态休闲活动区,居住健身活动区。
3.1、城市文化展示区包括历史文化,仰韶文化,现代文化的展示。从河西桥开始至二号橡胶坝,包括原苗圃,烈士陵园。此区主要向人们展示渑池县博大悠远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一个学习,休闲,娱乐的场所,秦赵会盟台是整个城市文化区的中心,也是景区的最大亮点,在会盟台的周边设置与秦赵渑池之会乃至战国时代的一些典故,如:渑池之会,将相和,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可以采用一些雕塑、小品等来体现,仰韶文化源远流长,在此区,羊河、涧河、渑河三河交汇而形成了大型水面,是整个涧河景区的亮点,是整个涧河景观规划的重中之重,三河交汇处和会盟台周边,我们暂给他取名“会盟公园”,形成的水面为“会盟湖”,会盟湖含义有两条:一是借助历史典故,二是三河交汇也有会盟之意,会盟湖周边做一些休闲广场、游园道路、座凳等设施,树木选择适当考虑增加一些古老品种,如合欢,松柏等。三水交汇后形成了一个半岛,取名叫将相半岛,岛上建一亭子,叫“将相亭”。会盟公园和军事管理区临近,在公园的设计中还要体现出军民“鱼水情深”的光荣传统。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 3.2、城市生态休闲活动区(二号坝到四号坝)。此区以生态性的建设为主,以覆盖式绿化为主,开阔处设计一些游园来满足人们的活动。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3.3、居住康体活动区(四号坝到南闫公路)。此区规划面积较大,视野较宽,交通便利,规划一些高档居住区和休闲健身区。此区包括已有的吕祖庙景区,在原有的绿化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景区道路,增添苗木品种及其他的人为景观来丰富景区的内容。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
4、多点指的是沿涧河两岸的各公园、游园。包括河西桥桥头游园,会盟公园,吕祖庙景区等多点通过涧河连接形成了一个大的涧河景区。
(二)、在各个分景区的绿化栽植及设施建造中应主要遵循以下特点。
1、“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上要以和谐社会为主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2、在植物配植上要遵循常青和落叶,乔木和灌木,速生和慢生相结合的原则。整个结构是乔、灌、草、地被的立体空间。
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用乡土树种,增加一些彩叶树种。接合渑池特点,选择一些在当地已经生长良好的树种,如:大叶女贞、红花木槿等,选择彩叶树种红叶李、红栌、柿树等。
3、树木和楼房相接合。在楼房之间宽阔的地方多栽大乔木以拉开层次,绿带形成后,优美的环境是人人都向往的最佳居住场所,真正的让人们能体会到“楼在林中生,人在园中住”的优美环境。
4、增添休闲和娱乐设施。增添城市休闲广场以及花架、亭子、艺术座凳等一些园林小品供人们晨练以及茶余饭后的休闲和娱乐,形成人们休憩、娱乐的美好空间。
参考文献:
【1】《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
【2】《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1993]784号)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设部)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oad landscape gradually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urban road landscape which people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wo key aspects of urban road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urban road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urban; road constructio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J50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人们对于精神生活以及周边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意义上道路只是满足出行的需求,而今却要满足居民娱乐、购物、休憩等诸多功能的公共空间。为此,城市道路在满足基本需求时,还要引入城市设计的概念以及方法。良好的景观设计可以起到改善环境、调节心情、缓解驾车疲劳、稳定情绪等作用,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也是城市景观的窗口。
1.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1)功能与景观相统一的原则。城市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客运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通道,以满足各种交通的需要,保障运行的通畅。但是从城市的整体形象考虑,城市道路又是一个城市的形象窗口。道路作为城市的框架,城市道路的设计要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个性,并同时兼顾的考虑到道路的绿化、街道设施、历史文化以及色彩、建筑物等,使得交通与景观功能相统一。
(2)尊重历史的原则。城市道路的建设要注重保护、继承以及尊重历史遗产,同时也要与实际需求结合,不断的向前发展,尽力做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3)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要从细节入手,综合的、全面的考虑景观各要素,做到各要素组合的人性化,真正的体现出街道的活力与空间的丰富,增加人们的愉悦感。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以整体的、长期的利益为主,不能为了短期的、局部的利益而使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坚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注重运用规划的手段,紧密的结合自然环境,尽量的减小城市道路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
(5)连续性原则。道路景观设计要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风格以及建筑布局等实现道路景观的连续性。
(6)个性原则。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建筑,不同城市的地面特殊质感、生活休闲的差异、植被等存在着差异,通过运用这些资源,建设呈现城市个性化的道路可以增添城市的知名度与认知度。
(7)艺术性与人性化的结合。在设置休闲桌椅、通讯设施、照明灯灯饰、卫生设施、饮水装置以及停车、安全设施等的设置,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功能性需求,同时要尽量的体现出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2.加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措施
当今城市的道路由于疏忽了景观建设,存在着道路呆板的现象。即道路只是一条笔直的、无尽的行车道,穿行着快速的车流、缺乏绿化的人行道以及道路被建筑物限定等现象。为此进行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要包括道路旁空间的组织、建筑群的组织,还要包含道路的选线以及街道景点以及景观环境的动态组合,从而创设出偷漏景观气氛的城市道路。
(1)建材要因地制宜。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根据地域环境的差异使用不同的材料。例如寒冷的北方要使用坚硬、表面粗糙、防滑耐冻以及吸水性差的材料;而炎热的北方要选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可以起到防滑作用的材料。此外,材料的材质、色彩的选择要起到加强商业街景观形象的作用。道路的护坡以及护墙对于景观的影响较大,建议使用绿化植被进行遮蔽。并且注重人行天桥、立交桥扥主梁、墩柱以及狼啊的呢造型、颜色,甚至可以对桥型的选择以及桥梁的颜泽进行改善。
(2)道路景观设置要与道路的结构、纵横、平等设计相结合。道路的平面线形以及横断面布置以及竖向设计要充分的利用地物的变形以及地形的变化,尽量的做到边坡、分隔带、道路线性的平顺、连续以及自然的效果,从而实现与周边环境的色彩协调、风格统一。同时也切忌将道路一味的拉直或者推平,从而致使道路的单调。路面尽量的采用柔性的路面,以减少光污染以及噪声污染。同时,无论是机动车道还是人行道都要注重颜色的选择要与道路的景观风格协调。
(3)道路园林绿化使用的树种大小以及具体布局要经过研究。道路的绿化要根据道路的风格、道路两旁的建筑以及地方的特点为基础,其目的是达到营造富于变化的景观效果。同时也要考虑城市土壤的状况、养护水平等因素。总之要综合考虑影响道路绿化的各方面,以保证道路景观的长期优美。
(4)增设道路的公共设施及小品,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城市道路的公共设施小品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选材,例如城市的文化、历史、事件或者故事等,以达到强化空间环境以及在观景时受到文化的熏陶。注重设计中的别具匠心以及细节的刻画,既体现出城市的形象,又可以塑造道路的特色风格。
(5)使用灯光增加城市道路的夜景。道路的照明设计可以考虑道路照明、广场绿地照明以及建筑物的泛光的综合效果。照明的灯柱除了满足提供足够的亮度外,还要兼顾造型,以满足白天及夜晚的审美需要。
(6)通过步行道路增加城市生机。步行道路景观的设计要强调人性化、个性化以及趣味性和亲切性。由于在步行商业街,由于通常处于传统的商业街区,对保护古建筑、继承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改善城市环境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全面的考虑步行商业街的景观建设,充分的体现出文脉精神。
(7)完整、有效的标识系统。城市街道具有引导行人、疏散人流的责任。尤其是在人口流动性大的今天,街道标识系统的建立更是显得尤为必要。标识的具置、高度、文字大小以及颜色、形式要尽量的考虑行人的需要,以行人的辨别方便性为原则。
(8)提高制备覆盖率。植被的存在可以有效的起到控制噪音、清洁大气以及美化城市的作用。通过减少草坪的面积、增加具有层次感的绿化植被,从而实现在有限的面积增加植被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增设道路隔离带绿化、人行道与建筑间的绿化等,不仅保证了行车安全,还美化了城市的面貌。
结束语:
由以上的论述可知,城市的设计工作者要逐步的加强对于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视。城市道路的设计要在系统的规划的基础之上,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自然性与地方性的结合,打造多种观赏效果以及多层次的道路绿化体系。同时要以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为原则,充分的体现显出对人的关注与尊重,从而做到将车、人、景观、道路高度统一,构建出良好的空间景观。
参考文献:
[1] 吕正华,马青.街道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李雄飞,赵亚翘,王悦,等.国外城市中心商业区与步行街[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1.1人心需求
1.1.1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河道绿化最明显的作用是可以增加城市绿地覆盖范围。城市绿地对城市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例如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污染、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等。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城市用地紧缺,建设者很少把有限的土地用来完善城市绿化建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高度关注城市河流两岸的绿地建设。
1.1.2丰富城市景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丰富多彩的景观建设是城市稳定发展的保证,与钢筋、水泥建设起来的城市景观相比,人们更加青睐有绿色植物建设起来的景观。
1.2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
城市生活节奏快,人们很少有机会近距离地亲近大自然。河道景观建设不仅可以保障城市建设环境,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景物参观点,还可以使忙碌中的居民亲近大自然,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河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的原则
2.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河道水土条件不尽相同,河道绿地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河道地区的水土情况,选取适合当地水土的植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在当地选取绿化植物,不仅能够保障植物的存活率,还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因地制宜的原则还要求绿地植物需要与周围现有的景观相协调,设计者可以通过植物的颜色、线条以及形态来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美。
2.2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河道绿化还应该考虑到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河道景观必须是在保证河道交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建设,坚持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是河道作业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2.3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还需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河流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绿地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设计者还应该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植物种植应该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将河道绿色植物的效益最大化。2.4多目标同时治理的原则河道绿化景观设计还应该坚持多目标同时治理的原则。绿色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丰富城市景观,还要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降低洪涝灾害。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河道景观时,要始终坚持把绿色植物的功能作用发挥到最大。
3河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的方案
重庆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城市光照充足,因为受季风影响降水多,而且是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所以,水源充足,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这些地理因素直接影响到重庆市河道景观的设计工作,因此,设计者有效结合当地地理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完善河道绿色景观设计工作。
3.1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
3.1.1防浪林植物的选择要求。由于河道地势比较低,遇上汛期植物很容易被水淹没,因此,防浪林的植物必须有较强的耐水性,例如比较适合西南地区生长的柳树、杨树等。据有关资料显示:柳树在可以水里持续浸泡冲刷2个月左右,顺推之后依旧可以正常生长。因此,柳树和杨树可以作为西南地区河道防浪林的最佳选择。
3.1.2堤坡植物的选择要求。堤坡植物不仅可以起到美化河道的作用,还是固定堤坝、保持堤坝水土的有效保证。堤坡绿化植物的选择应该以草坪为主,比较适合西南地区绿化使用的草坪有四叶草、狗牙根等,这些植物根须发达,不仅可以有效保持堤坝水土,还有利于方便绿化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另外,堤坝上还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保持水土,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获得经济效益
3.2河道绿化植物的种植要求
绿化植物选取好后,设计者应该对河道两岸的距离进行实地考察,河道两侧一般要单独种植一排绿色植物,植物的种植点离河岸至少要有1m的距离,这样不仅美观大方,还有利于保障河道交通安全。假如河道两岸留土距离较大时,可以采取不同植物交差种植的方法,例如,河岸距离较大,可以种植2排植物,可以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交替种植,保证河道一年四季都有绿色植物的生长。另外,河道植物还需要与河道两岸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以具有观赏性的植物或者是灌木花卉为最佳选择。
3.3种植背景树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有效降低城市外环线噪音污染,应该在河道绿化带最靠外的地方种植高大的植物为背景树,适合重庆市水土的高大植物有水杉、广玉兰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还能有效减少城市噪音污染。另外,背景树的选择上还应该考虑树木的季节性变化,不能全部种植落叶植物或者是颜色单一的绿色植物,多种颜色相呼应,不仅能增加河道绿化带的美感,还可以增加城市建设的知名度,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3.4花卉种植,增加美感
天然的色彩能够缓解居民的生活压力。植物的天然色彩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植物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有的植物可以散发出清香;有的植物可以给人带来清新向上的感觉,因此,河道绿化景观设计者应该从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上,对河道植物的种植作出合理安排。例如,河道两岸可以种植花卉,花卉散发的清香不仅可以产生观赏的美感,还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另外,设计者还可以选择果木植物种植,果木植物开花可以供欣赏,结的果子还可以供人品尝,不仅可以起到美化作用,还可以增添景观的欣赏乐趣。最后,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花卉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有些植物在秋天的时候树叶变得金黄,例如银杏树;有些植物一年四季常青,例如桂花树,桂花种类繁多,很适合西南地区河道绿化景观的选择。
3.5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河道绿化景观植物必然少不了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城市河道污染严重,水中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河流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很大影响。种植水生植物不仅可以丰富河道绿化景观,还是解决河道污染的关键。在实际施工中,可以选择种植生命力顽强的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植物,这些植物在视觉效果上不仅美观大方,还可以给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另外,水生植物的种植还应该坚持挺水植物与浮水植物交错种植的原则,不仅丰富了单调的水平面,还有助于植物的生长,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6绿化景观植物层次分明
河道绿化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狭长,这就需要设计者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在河道绿化带的设计上坚持层次分明的原则。假如河道全线由西至东逐渐变窄,河道前景的植物层次也应该由西至东从单层变为双层,再根据河道两岸的宽度依次增加种植层数。另外,层次分明还需要设计好植物的搭配效果,一层一层之间应该坚持和谐美观的原则,不能因为植物层次太多而胡乱搭配种植植物。最后,河道东段较宽,一般种植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西段河道较窄,种植小灌木与花灌木植物比较合适。
3.7种植其他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虽然灵活性不强,但是在河道绿化景观设计中还是能起到很大的观赏作用。景观设计时,可以在河岸的绿化带中空置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时而靠近岸边、时而曲折到灌木丛中,小道的路线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观赏者的心理,路线安排上可以使观赏者每走一步就发现新鲜的景物,不仅可以起到保护河道景观的作用,还能提高人们对河道景观的欣赏兴趣。为了增加景观的趣味性,还可以在河道两岸建立一些小品雕塑,雕塑的选择可以根据城市的需求设定,例如人物雕塑、动物雕塑、实物模型等,使简单的河道瞬间色彩化、生活化,让城市居民深切地感受到绿化景观的作用。
4结语
关键词: 河流生态 景观设计
1 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城市投入大量资金对河流水域进行开发建设,但由于我国的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规划体制、设计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河流水域区的建设效果。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区域内,河流生态景观建设忽略了河流的自然属性,忽视了水域护岸的生态保护,河流仅仅被用于防汛和泄洪的通道,以致进行人工化的硬质整治和景观建设留于表面工作。弯曲的河道被拉直,河道线条生硬、失去活力;生态结构和自然景观人为简单化,水岸护坡使用混凝土块石硬质护坡;为加快泄洪速度,高筑垂直的人工水泥驳岸,并随着防洪堤和防波堤的不断加高“渠化”现象愈加严重,甚至出现了连河道底部都用混凝土块固化的河道。这种人工硬化的水体,不仅造成河道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的增加,而且使滨水生物和水生生物失去了生长和栖息的场所。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生长,整个人工水体自净能力大大降低,最终出现变黑变臭的现象致使水质降低,破坏了水域生态栖息地,水生生物及滨水生物无法继续生存,使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同时也削弱了城市中水岸景观的自然风貌。河流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为城市自然系统廊道、城市生物多样性区域的价值。
2城市河流景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2. 1片面强调水利上的功能,而忽视了生态、景观功能
目前, 人们经常会片面重视河流的水利作用,而忽略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在很多河流治理实例中,人们往往单纯的把防洪、改善水质或经济效益作为河流治理的第一要素进行考虑, 而忽视了河流作为城市自然景观的作用和生态的功能。因此, 出现了很多治理及规划上的误区。例如河道硬化、截弯取直、防洪堤的修建、清淤等治理方式,经实践证明是无法彻底恢复退化河流的功能和结构的, 既忽视了城市河流的生态性,又破坏了城市河流的自然景观。
2. 2 城市河流的人工化,导致了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城市河流景观的重要性,各地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城市河流景观进行设计与改造。但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亲手创造并欣赏这些美景的时候,自身活动的影响也使得河流水域的生态特征渐渐消失,即自然景观被人工化。比如大江大河的堤防多采用人工材料;河道两岸用混凝土包裹,成为人工渠道, 使两岸湿地消失,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被无情地毁坏;沿河修筑游览大道、观景平台等一系列的硬质景观,自然植被被严重破坏,切断了河流水体与土地、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破坏了河流水体的自净功能,使得城市河水难以变清,造成水生动物栖息地和水生植物系统的致命破坏,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 3传统的规划设计存在多部门缺少同步考虑的问题
以往的水域治理是由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业来进行的,如水利部门进行洪水防治与岸堤建设的规划;园林部门进行水岸的绿化和植被的规划;城市规划部门制定城市开敞空间规划和沿河城市发展规划; 环境部门制定的河流污染和排污规划等。详细归类的片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质污染、防洪、排水等问题,但是也造成整体流域空间的割裂和流域生态的破坏,导致河流景观的整体性、多样性被破坏,美学与生态价值不能兼顾,为河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3 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 1尊重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生态的景观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要尽量保持该处原有的生物群落,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
3. 2 遵从整体性原则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应遵从整体性原则
1) 一个完整的河流景观包括河流水体景观、沿岸景观、跨越结构(桥梁等) 景观和远景以及人的因素(人、自行车、汽车、船等) 、自然生态(鸟、鱼等)、变动因素(季节、气候、时间等)。一个合理的、符合自然生态性的河流景观设计必须统筹考虑组成河流景观的每一个因素。
2) 从动植物的生境而言,在河流景观设计中应把河流水体与岸坡、岸边陆地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考虑。
3) 河流是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的河流景观设计应与整个城市大环境统一考虑。
3. 3遵循自然性原则
1) 河道应尽量保持其自然的曲折形态,不能为了排水泄洪或城市其他用地的需要,而盲目的裁弯取直。蜿蜒曲折的河道、植被茂密的河岸和起伏多变的河床是自然化河道景观最具特色的形态。自然河道如海绵般吸附水体的水岸湿地和曲折多变的形态,不仅更有利于减缓水速、调节水位、削弱洪水的破坏力, 而且凭借其丰富的凹岸、凸岸、浅滩、沙洲为自然界各种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丰富多样的河道和水际边缘效应是任何其他生境所无法替代的。而连续的自然水际景观又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
2) 河道建设时应尽量采用自然生态材料。水陆过渡带是生物多样性突出的地段,在做岸坡设计时,尽量采用自然材料,如石材与泥土,创造类自然型的生境,适合各生物群落的生存和繁殖。
3) 河流景观设计中应遵从自然过程。河流和滨水区发生的各种自然过程都有相应的自然形式。因此,在对河流水体、驳岸、滨水区的绿地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中,如何恢复并促进这些自然过程, 积极利用和发挥各种自然形式应是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3. 4地方性原则
生态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地方性原则。当地的自然景观是经过千万年的进化演替而形成的相对较为稳定的景观形式,是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在城市河流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借鉴当地自然的河流景观形态,吸取其精华,以自然河流景观为其设计的蓝本。首先,要注重当地材料的应用。当地植物与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其次,要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是当地一代代的人们在漫长的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因此,生态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是以其为基础的。
人类自古以来有着依水而居的习惯,所以大中型城市往往也是沿两岸建设与发展起来。以往的河流整治主要是沿河筑堤,消除水患灾害,修建泵站,排除内涝。着眼于对自然河流的改造,采取规则的断面,缩窄河道,使河道渠系化、河岸河底硬质化,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造成了湿地退化,基流减少,水质恶化,使河流丧失了美丽的自然景观。现代河流治理中城市堤防不再是单一的防洪排涝工程,在满足城市防洪安全,消除洪涝隐患的同时,注重对河流生态的保护与恢复,结合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恢复和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将城市河段建设成为沿岸居民提供亲水、游乐的设施、休闲、散步的去处、亲近和享受自然的绿色廊道。
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是利用自然河流生态环境可以提供多种景观效果、愉悦两岸居民心境的特征,在城市河道治理和堤防改建的过程中,通过建设生态护岸、休闲步道、高水滩地娱乐场所、沿岸亲水设施、调节河道水流和水面,形成景观优美、人水和谐的水边空间。目前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滨水景观的设计问题,与河流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密切相关,深入分析滨水景观设计中相关问题的生态意义,使滨水景观设计既改善城市河段的景观环境,也提高其生态环境的质量。
1城市河段的宽度问题
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要出现土地的短缺,城市建设挤占河道,使河道空间减少,水面变窄,河道的行洪能力降低是城市河段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态水利学的研究表明,宽阔的河道不仅是行洪的需要,更是保障河流纵向的连通性、提供生境多样性的条件,设计“多自然型河流”的空间。因此要尽量避免上下游统一河宽的规划设计,在可以扩宽河道的地方尽量拓宽,在预留河道槽蓄能力的同时,设计具有丰富内容和广阔用地的空间断面、丰富多彩的、近自然河流状态的景观。目前,不少滨水景观设计的突出问题是堤防越建越窄、越修越直,甚至出现借滨水景观建设之名,行挤占河道、开辟房地产用地之实,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往的堤防,是历史遗留的产物,总体上讲两岸的宽度基本上是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并不是生态上的最优。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至少应该保持现有河道的堤防宽度,对个别河流两侧堤防宽度较大、滩地空间宽敞的地段,可以考虑在堤内设计相应的景观设施,既可以提高滨水景观的质量、优化滩地的生态环境,同样可以提升岸边的土地价值。
2河道直线化、渠道化问题
城市河段整治后往往是河道的直线化和渠道化,极大地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态,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境。此外,由于河道变窄,为了增减行洪能力,采取河道截弯取直的设计措施,也在不少滨水景观设计中出现。河流的纵向蜿蜒曲折是在长期演变中形成的,也是自然河流的重要特征。河流的这一特征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多样性,从生态角度讲,河流的蜿蜒曲折使河流形成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为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要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状态,应对杜绝河道的截弯取直,改造直线化的河段,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弯曲度的河段。同时,要在岸边设计相应的景观护岸和植物护岸,河道中放置天然石头或木桩等,设置落差,形成深渊和浅滩等不同的水流状态。
3生态友好型河流护岸问题
传统的河流护岸方式是采用硬质材料对河岸和堤防坡面进行加固,或称河岸的混凝土化硬质材料的使用在工程安全上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在生态保护和恢复上,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问题。首先,自然的河岸和河道之间地下水和地表水具有一定的相互补给作用,硬质材料切断了河岸和河道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河岸和河道之间的水交换和水循环被阻断,河岸周边的生境条件发生变化;同时,硬质材料改变了河岸植被生长的可能性,植被条件的改变,必然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此外,硬质河岸不利于水生动植物在其表面的附着,不利于生物的成长。城市河流原有的堤段基本以硬质材料为主,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混凝土河床和桨砌石护岸改造成生态友好型河道,部分或全部拆除浆砌石护岸的上半部,改用土料筑坝、自然草皮护坡,或者采用适于植物生长的特殊结构护岸,保留设计洪水位以下的部分,或保留堤基部分,防止洪水冲刷。洪水位以上是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流景观的主要营造区域。同时,新建的护岸或财力条件允许进行比较大改造的护岸,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和景观要求,规划和设计不同的生态型护岸,包括亲水护岸、生态系统护岸和景观保护型护岸等,以营造出丰富、美观的河流景观。
4城区河段壅水橡胶坝的问题
营造较大面积的水面环境,为两岸居民提供更大的亲水空间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不少的规划和设计采用修建橡胶坝的方式,通过调节橡胶坝实现河段的壅水,形成河道型湖泊的效果。城市河段橡胶坝的设计可能产生一定的生态影响。一方面城市河段一般是流域污水排放的主要河段,橡胶坝的上游往往有大量的污水汇入,水质较差,极易使橡胶坝水库变成污水库。因此一定要对上游的水质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保证水库的水质满足设计要求,如果上游水质较差,必须先进行污染源治理,做到入库水质的清洁。另一方面,橡胶坝形成的水库改变了坝上水流的状态,流速变缓,水体滞留在库中的时间变长,水体的营养状况将随着需水量变化,根据现有的营养状态,设计必须研究预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水库富营养化的发生。针对北方河流不同水期流量变化比较大的特点,橡胶坝的运行方式既要考虑蓄水的作用,还要综合分析相关的生态问题和周边其它用水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调度方案,使橡胶坝的建设在改善景观环境的同时,又发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作用。
5堤防内亲水设施的设计
河流洪水发生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洪水过后留下的是一片的空地,不仅景观上不雅,在较长一段没有洪水的期间也是一种土地闲置和浪费。堤内土地应该得到有效地利用,特别是相对较高的高漫滩区域,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可以作为宝贵的空间,设计建设城市休闲、运动和娱乐的场所。国外在堤内建设相应设施的成功案例已经不少,尤其是韩国首尔汉江的两岸,在有条件的河段建设了相当数量的休闲、娱乐和运动的场地,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场所,也改善了堤内的景观环境,值得仿效和借鉴。#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