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1: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拿来主义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网络时代;备课;惰性;积蓄;参考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04-1刚刚踏上三尺讲台那几年,教辅用书是一穷二白,教具学具更是老太太过生日――要啥没啥!一只粉笔和一本教科书就是教师的全部,而且教科书很薄,课后习题很少。可是当时课程设置不多,应试教育很纯碎(不像现在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搞应试),其中五年级(当时小学是五年制)只上语文、数学、体育、自然,而且还有晚自习,所以时间多,题量少。而学校老教师拥有的一本《无锡教案》,视为珍宝,从不外传――那时,教学成绩是民办教师的生命线,因为它是民师转正的主要指标。看着他们发黄的教案,我们嫉妒的两眼冒火,偶尔趁其抽屉不锁,偷偷拿来看上半夜,第二天早早地放回原处,感觉就像做贼似的。所以每次上课前我们这些初为人师者都要挖空心思备课,精心编写每一道练习题,用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常常加班加点,经常秉烛夜读,虽然学校离家很近,但是很少回家,年轻老师大多住校。
最可怕的是迎接教育局视导检查,那时的检查细致入微、客观公正,评课更是实事求是、一针见血、不避锋芒。而教研员有学识、有眼光、有气魄、有份量,学者风范,令人敬仰,虽然评课不留情面,但也让人折服,收获颇多。听课是随机抽取,推门听课,绝不事先安排,择优听取。所以临近检查的那段日子,大家每天提心吊胆,每晚处心积虑,备课更是精雕细琢,不敢丝毫懈怠。哪像现在的视导,蜻蜓点水,走过场;印象主义,名排好;你好他好大家好,教育形势一片好。
记得工作第二年,教研室开展了“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主题研究,我所带的班级被定为实验班。从此更是自我加压,如履薄冰,接受教研室的专家定期听课指导,参与实验教师的交流碰撞。一年下来,教学成绩全镇排名遥遥领先,期间还有两篇论文获奖。现在读来,虽觉稚嫩,但很朴实。正是因为没有网络,缺少“参考”,才逼着自己潜下心来思考、无所顾忌实践。或许遗憾才能成就美好人生,几年的积累,让我从年轻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成为年轻的县级学科带头人。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时目标;设计
一、公开课引起的思考
在一次思想品德教研会后,参与听课的专家、教师与执教者面对面交流。执教者在进行说课时,谈到了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方式的选择,可见备课的认真态度是毋庸致疑的。听了执教者的详细阐述,教研员拿着四节课的教学设计,问:“你们设计的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问得四位老师面面相觑、哑口无言。是啊,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如果脱离了课时目标这一基点悬空而架,那么一切都是无效的。
二、课时目标处理的现状
在一线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备课过程中以教参为中心,忽视了课时目标的重要性,并因此犯下了很多一线教师都在犯的错误。纵观日常教学中的常态课、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课,我们发现,教师在处理课时目标时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忽略不计。许多学校的老师是兼教思想品德的,是可以不备思想品德课的,这就造成老师平时上课时以教参为“圣经”。课堂中,老师边教边读教材,边翻看教参提供的活动设计或者参考配套的光盘里的资源。不管怎样,课堂是可以顺利进行的,而课时目标呢?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种课堂,教师是上到哪就是哪,学生能听多少就听多少,至于效果?没有想过。
2.拿来主义。在很多一线老师心中,认为教参的目标就是自己的课时目标,并理所当然地全盘照抄,完全没有顾及自己的教学实际、学生实际。殊不知,教学目标会随着学生、地域、时间等因素产生变化。这样的“拿来主义”把学生当作了生产线上同一起点、同一目标的机械化模具,其课堂的目标落实情况也就无法衡量。
3.缺少思考。思想品德教师在备课时,总喜欢从网络上吸收他人的思想、设计,东拼西凑,为了一节课的顺利结束而设计教案,设计课件。至于这一课是处在教学主题中的哪一环节,对过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一课学生学生到底学会哪些?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如何?就很少考虑。这种停留在表层的教学过程性思考没有以课时目标为落脚点,缺乏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深层思考,最终呈现出来是一盘缺少主线的散沙,课堂的有效性、学生的发展性设计也就微乎其微。
三、课时目标的设计策略
课时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课时目标的有效设计,应该建立在读教材、读学生、读设计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焕发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1.读教材。对于老师来说,教材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这是“活用教材”的依据和起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课时目标。①瞻前顾后。浙江省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建议第2、5条提出:“通读全册教材,了解各册教材内容……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和目标。”“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单元定位”。相同主题单元的一系列内容往往会在低、中、高各年级的教材中多次出现,但要求是螺旋上升的。教师就要站在整套教材的高度来俯瞰每册教材的具体要求,了解整套教材的设计意图,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准确地制订出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划分课时目标。②巧手剪裁。思想品德教材是以版块的形式呈现内容的,看似简单的一两幅图、一两句话,其实有很多留白需要教师在设计时认真挖掘。如果把教材中的版块内容简单化处理,在课堂中不经过加工硬塞给学生,真正是教了等于白教。教师要知道,思想品德中的很多课都是需要二至三课时完成,其目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降低知识密度,组织切合实际的有效活动。所以我们要有一双灵巧手,科学地裁剪教材,严密地划分课时,制订有效的课时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有位教师在执教《交通连四方》时,课堂环环相扣:第一环节展示的是本地的交通变化;第二环节是交流交通带来的幸福生活;第三环节是展望家乡未来的交通蓝图。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老师错把整课目标作为课时目标,结果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结果却什么也没抓住。为分解《交通连四方》的重点、难点,这一课的设计可以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目标是:了解家乡有各种交通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网络;知道家乡交通方式与交通网络的发展与变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二课时的目标是:体验交通的变化给家乡经济、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激发学生建设家乡交通的美好情感。
2.读学生。浙江省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建议第7条指出:“依据课文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时目标。①联系实际。《交通连四方》这样的课放在城市学校上与放在农村学校上,目标能一样吗?如果想到了这一点,我想所有的老师肯定会回答:不一样。在一次农村学校公开课上,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曾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她期待着能从学生那儿得到汽车、火车、飞机等多样性的回答。但很遗憾,学生只回答到了汽车。这位老师没有联系到学生身在农村的实际,因此课堂出现了僵局。合理的、有效的教学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②了解学情。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一位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你真棒》一课,她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引导学生寻找周围人的优点和长处,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学习同学的优点和长处,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课堂中,老师精心设计的“夸夸我的朋友”、“互赠赞美卡”情境体验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无痕中体验到了“给予别人赞美”、“接受别人赞美”的快乐。在这些指向性很强的活动中,老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定位目标,课堂上通过各种活动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事例,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时目标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益,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和动力。课时目标的有效设计,必须要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预设教学活动。一句话:准确设定课时目标,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中,有的教师把写教案看得较随意,是一项任务,写给领导检查的作业。要么课前完成,要么课后完成,要么是“搬运工的杰作”,要么是“拿来主义”,写教案与上课纯粹是两张皮,这样的教案无利用可谈,无有效可说。教案应以实用为要。
首先,教案是教师自己上课用的,不应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创新的个性作品。下载打印教案,把名家的教案或教学参考书(教学用书)上的抄在教案本上的教案,这些原汁原味的案例,秀色可餐,好看不中用,它与我们的学情班情相差太远,与施教者的素养有一定的距离。实用的教案是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情、班情,整合教学内容,为“我和我们”上课所做的预设,有教法的设计、学法的指导、课堂练习的设置、教学效果的检测手段,既使和“大家之案”相距甚远,但适合“本土”班情,是因地制作的真、实、有用的个性作品。
其次,实用的教案不是知识的陈述或知识点的说明,而是能力提升的方法设计。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编写教案的出发点是根据《大纲》要求,完成规定的知识传授目标,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制定的,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教的落脚点是应对考试,教学就是教知识,因此能把知识点梳理出来,把考点备出来是神话般的举措。
再次,实用的教案要精、简。要把教师从传统的教案备写方式中摆脱出来,从繁重的抄写劳动中解放出来。把一节课几个环节,每个环节讲什么,怎样讲,甚至要说的每一句话写在教案本上,这样的教案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冗长繁琐,又束缚了课堂的创造性,呆板、程式化、无灵活性。
实用的教案应写好教后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写什么,不应拘泥于形式,也不应限制内容,可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
可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可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不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以供分享。
可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一、备教学情境
传统备课中问题的提出、知识的导入显得机械生硬,割裂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在备课时要将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如在“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中,教师呈现2013年盐城市某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观察这张气温变化图:(1)观察图形,在6时至11时,气温随时间的增大如何变化?在14时至20时,气温随时间的增大如何变化?(2)怎样用数学语言描述“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学生:随着时间的变化,在6时至11时,气温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升高;在14时至20时,气温随着时间的增大而下降.教师引入一些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拉近知识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知识遥不可及,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可以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二、备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将自己置身于教材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的角色,以教材为蓝本,深入钻研、细致解读文本.部分教师囿于教材,一味地照搬和接受,陷于所谓的条条框框,全然没有自己的思想,失去了思考和创新,亦步亦趋地跟从教材,使自己变成“传声筒”和“贩卖者”的角色,思想陈旧、教法僵化,课堂缺乏新意和活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用好教材,要超越教材,要摒弃本本主义,变通与学生兴趣不符、革除严重滞后的教材内容,紧跟时代节拍,关注社会发展,吸收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将之融入数学教学中.如在“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要设计一张矩形四、备练习习题
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左右,教师大搞机械重复的低效训练,主要表现在:训练缺乏针对性,浪费时间而没有效果;迫于应试压力,为得分而训练,迷失了学科价值观;教师缺乏指导,训练无层次无目标,流于形式.数学教师要改变低效练习的现状,精心选择有基础性、典型性的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灵活地分层设计问题,满足不同层次的认知需求.如教师针对“函数的应用”设计分层练习如下:
总之,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备课与传统备课有着本质区别,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舞台,成为师生迸发智慧、张扬个性的阵地,培养出具有悟性、灵性和创造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教师备课问题管理教师课前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进行针对学生学情的提前精心预设,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从备课管理中反馈来的信息是“不少教师备课不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应付检查”。这不能不说明我们在备课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问题在于:
1.教师及教案管理者对教案的功能认识不足。部分教师把写教案当作是为了应付检查,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众”师一案,不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照搬教参和他人现成教案,教学过程依教案按部就班,组织教学的形式与措施单一。教案目标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分离,教学总结与反思缺乏实效性。而教案管理中却没有测评反馈和矫正补救措施。使教案被严重功利化,学校为了检查,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因而忽视了教案自身应有的功能定位。
2.教案检查流于表面,重形式,轻思考。许多时候,我们对教案的评价关注在“内容是否全面,格式是否规范,环节是否齐备,步骤是否清楚,结构是否严密,层次是否分明”上,使教案评价重形式或格式、轻实质或实效,重结果、轻过程,重“拷贝”、轻创新,重教参、轻学生,重教案、轻课堂,重书写、轻内容,弱化了教学研讨氛围,影响了教师的自我反思、改进与提高。这些忽视备课的实质的检查,曲解了备课管理工作的原意,也助长教师应付心理,同时降低了管理行为的权威。
3.备课活动疏于指导,备课能力和效率止步不前。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职责应该是督促与指导。教师应该在掌握教案的基本要求中,学会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但我们往往只注意了备课管理检查而忽视了对备课的指导。使不少教师依赖教参,依靠模仿来撰写教案这一形式化的文本。至于其中的“为什么”和“如何”也多是囫囵吞枣。缺乏引领与合作,使教师们的备课能力与效率也止步不前,没有因为加强备课管理而有所提高。
正应为我们在备课检查中缺乏讲求实效的精神,没有尊重教师教学准备的特点,因而使我们的备课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基于此,我们应该努力改进备课管理。
1.备课管理要着眼于师生发展。作为管理人员要为教师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如为教师提供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教案交流等教研平台。教案检查与评价也应着眼于师生的发展与成长,而不是仅仅为了评出一个谁优谁劣来,关键是在评价教案的过程中,启发教师真正从自己狭小的思维空间里走出来,提醒教师多反思自己,多借鉴他人之处,用他人之长来改进自己不足,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的过程。
2.备课管理要与教学检查相结合。备课管理关键要看:有无教学准备;备课质量如何;如何进行改进。其观察的关键在常态教学的质量,而不是教案文本。在教学检查中即时地追加检查教案,教师容易心悦诚服,而孤立地翻看教案,则会给教师不正确的暗示。对于平时教学过程落实得较好的教师,教案检查可以放开些,如果要讨论,则是讨论他们教学准备的经验和方法;对于教学认真,但教学过程不甚满意的教师,则要分析讨论如何有效备课,提高备课质量;而对于教学态度不甚认真,有可能教学准备不落实的教师,要关注他的教案,不能靠集中式的检查,而应该采用突击式的检查,或课堂教学调研中进行追加检查。
3.备课要求要因人而异,讲求实用。只要备课能促进有效教学,备课的形式可因人而异。因不同教师的备课风格各不相同,大家需要在备课中解决的问题也不尽一样,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所关注的教学能力也各有侧重,所以备课要求必须要区分对象,分层要求,如对于经历数轮教学、经验相对丰富老教师来说,可要求其重视对教学设计的“螺旋式”改进,可以一些教学设计案例的交流来替代教案检查,鼓励其提炼教学风格。
4.重视教案的形成过程,加强备课的指导。没有检查的管理是空洞的,没有指导的管理则是无效的。备课管理不能狭隘地把目标定在监督教师们的备课,而要更多地帮助教师学会备课的方法。朱作仁教授将备课活动的全过程“拆解”成:(1)熟悉课程标准;(2)人钻研教材;(3)充分了解学生;(4)科学制订教学计划,编制教学目标;(5)合理选择教学方法;(6)精心设计相关作业;(7)认真编写教学方案等环节。我们要引导教师在备课中要有更多的实质性的思考,对待一些现成的优秀教案,应该持“积累”的态度,而非“拿来主义”。应该在教案中容纳更多的思考和分析,容纳教师自己教学行为与教学设计的考虑,而不是简略的步骤和师生话语的预设。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 真实性 平实性 个性化
教师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具体教学的结果,而在于实现教学的过程。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把握好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驾驭及实现手段等方面,而课堂教学设计则是重中之重。那么,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有助于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五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何谓“堆砌型”、“放射型”?所谓“堆砌型”是指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将大量内容拼凑在一块,虽然重点繁多,内容繁杂,却毫无章法,只是简单堆砌。即使一节课下来,看似整堂课满满当当,内容充实,但学生能真正习得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落入了“哪里都是重点,哪里又都不是重点”的俗套;而所谓的“放射型”则偏重于某一教学重点,教师围绕这一重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深入,其课堂大部分内容安排都是为更好地讲解这一重点服务;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进行课堂设计,以点带面,合理地布局课堂结构,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设计时,要重视课堂结构安排,做到张弛有度,避免胡拼乱凑。
二、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只有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课堂。教师在准备教学之前都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等,在进行课前备课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适度”这一原则,既不过分,又不缺少。笔者在执教生涯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上课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将课上得尽善尽美,完全按照自己预先的设计思路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地追求课堂效果则免不了“作秀”的嫌疑。上课不是“秀场”,并不需要尽善尽美地表演,有的时候缺憾未必就是失败,语文课堂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缺憾、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解决。我们要记住一点:有缺憾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成长,缺憾体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
三、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手段越多越好。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表面上看似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作出了很大的调整,甚至在有些老师的课上结合了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像等手段,总之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全副武装。但试问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暴露出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四、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我们借鉴其他老师或者是网上名师的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例如:笔者曾经旁听过同校另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她在网上找了一个关于《曹冲称象》的教案,照搬这个教案,本以为效果会出奇地好,但结果却是学生们昏昏欲睡。深究之下,原来是该教案内容过于简单,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粗制滥造”,根本就不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水平,所以才会导致如此尴尬的局面。可见教师在利用网络媒体引进新知识时,要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懂得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生搬硬套。
五、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境,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六、结语
总而言之,真正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淳朴、真实的,并非以上所列举的华丽、作秀、堆砌、模仿等。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不断追寻、积极探索,开辟一条最适合自身教学、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翠萍.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课堂设计初探[J].东方教育,2012(6).
【关 键 词】 开放课;准备策略;教师
提起罗贯中,我们一定会想起《三国演义》;提起高晓松,我们一定会想起《同桌的你》……由这些人,我们立即就想到了这些作品,是因为它们分别都是这些人的代表作,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作品直接就代表了这些人。身为教师,几乎每天都要与上课打交道,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代表课。老师,你有自己的代表课吗?
代表课,是最能显示教师的个人风格和个人水平的课,它必须是精品中的精品,突出表现为匠心独具、个性鲜明;设计新颖、实施充分;亮点耀眼、深入人心。在随堂课上,由于无外人问津,无论备课还是上课,教师的表现多少都有点随意,这样所上出来的课,即使堪称优质,也很难成为代表课。只有在大型开放课上,教师的代表课才有可能产生并得到认同。
大型开放课,指参与听课者人数多、来头大的观摩课,或参与比赛者范围广、层次高的竞赛课。无论哪个教师,在遇到这样的课时,都会用数倍于随堂课的精力来准备,于是,大型开放课就成了孕育代表课的温床。但是,要想美梦成真,还必须在大型开放课的前前后后,始终做一个有心人。
一、重任降临:欣然接受,积极准备
既为教师,就不可能不上课。历经时间的锤炼,讲台上的教师似乎总是那么沉着冷静、挥洒自如。其实,这种表现也仅限于随堂课中,如果是上大型开放课,面对众多的领导、专家、评委及同行,教师心理很难还那么镇静。加之在评议教学时,“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下来,无论课前准备得多么充分,课堂表现得多么精彩,课后仍有可能被说三道四。承担大型开放课,既要承受超常的压力,又要付出超常的心血,结果往往还不一定讨好。因此,当大型开放课降临时,很多教师的第一反应都是使劲推脱。
其实,如果学校的安排已定,大型开放课正好落到了你的头上,要想推脱肯定是特别困难的。拼命推脱的结果,不仅不容易得到领导的支持,而且还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明智之举,与其与领导面红耳赤、唇枪舌剑,不如以一种阳光的心态,微笑面对、欣然接受。
有了积极的心态,接到上大型开放课的通知不仅不会苦恼,甚至还会被看成一次良机。由于大型开放课的观者众多、意义不凡,即使功底再深厚、个性再独特的教师,都不可能在这种课上毫无顾忌、空手上场。同时,大型开放课往往又并非只代表上课者个人,在每一节大型开放课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庞大的教研团队。个人的精心准备,团队的集体智慧以及下课后同行的真心评说、专家的高端点拨,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都已被大型开放课占尽。接手大型开放课,不仅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更是一个创造代表课的绝佳平台。这种好事,可能两三年都遇不到一次,如果降临之后却被拒绝,确实可惜!
明确、愉快地接受了大型开放课以后,必须立即行动、早作准备。开始的时候不着急,临头时才乱了手脚,以致前松后紧,仓促上阵,这是大型开放课中的大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前紧后松。即从接手任务的那一刻起,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备战之中,通过研读文本、自主构思、广泛搜寻、全面学习、充分吸收,至少提前三天完成备课的初稿。余下的时间,用以反复研读,反复修补,并安排一两次试讲,以发现在实战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二、行动之前:理念先行,课标至上
思想有多远,行动就会有多远。在课堂上,要确保教育行为的质量,必须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作支撑。平时,不管有没有教育理念,都可以稀里糊涂地混过去。在大型开放课上,如果教育理念不明确,教育行为就容易出问题,就会遭到前来听课的领导、专家及同行们的炮轰。因此,在正式开始大型开放课的备课之前,务必要抢占思想高地,做到理念先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理念于教师而言已不再陌生。然而,关于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些教师还是有些认识不到位,常常是“嘴上说一套,实际做的却是另外一套”,把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弄成了两张皮。如果教育理念变成了时髦的口号,有了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却没有相应的改变,仍然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教成了什么样就算什么样。这样的教育理念,不要又何妨。
这里所说的理念先行,既要求在备课前先确立好教育理念,更要求在备课中认真落实好教育理念,确保教育理念对教育行为的引领作用。若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预设充足的学生活动,努力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若教育理念是“先学后教”,就一定要预设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自学在先,教师点拨在后,且点拨的详略必需根据自学的情况确定,让“先学”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除教育理念以外,《课程标准》在备课过程中的作用也绝对不可小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由于“一标多本”的出现,使教学可以背离课本却不能背离“课标”。如果无视《课程标准》,仅凭课本、练习或他人的教案来备课,就很有可能出现教学设计上的重大偏差。《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严格按照其标准来设计教学,特别是在准备大型开放课时,更应该紧握“课标”,反复研读。凡是“课标”中有要求的,都要仔细揣摩、合理着力;反之,如果在“课标”中没有作要求,就不要花费太多时间。
三、备课之初:先有自我,然后拿来
在准备大型开放课时,很多教师都奉行“拿来主义”。即一接到课题,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独立思考、独立准备,而是想利用他人的智慧,于是走进网络,广泛搜索,通过下载、学习,根据自己的理解,择取其中的一些片断,以复制、粘贴的方式,稍加组合就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个别甚至完全照搬他人的教案。这种站在别人肩膀上的做法,原本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如果一开始就用这种办法,备来的就几乎都是他人的思想,个人的智慧基本消失。如此备课,即使在日常教学中也有些不妥,若用于大型开放课,更是触犯了教学之大忌。
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个体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与处理必有所不同。即使教学内容完全相同,教学设计也应该各有侧重、各具特色。那种“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教学片断频频出现”的课,其教学设计的原创性必然会遭到怀疑,即使再精彩都不能令人折服。如果是大型开放课,这种情况不仅得不到好评,反而还会被他人非议,成为课堂教学的反面代表。
一个教师的代表课,一定是饱含其个人思想、个人智慧的课,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课。因此,在准备有可能创造代表课的大型开放课时,必须先强调自我,再谨慎拿来,备课策略为“闭门思考――独立准备――广泛搜索――深入学习――适当借鉴”,即学习他人的案例之前,先要亮出自己的想法。只有先进行独立准备,做好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再广泛学习,精心研究,积极借鉴他人的成果,充分保留自我的智慧,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优质案例。
四、准备过程:充分占有,反复雕琢
在大型开放课之前,教师应准备的内容,既包括教案和课件,也包括学案和讲稿。按准备的顺序,首先一定是学案,然后是教案及课件,最后才是讲稿。
先准备学案,是为了把学生的学考虑在先。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之后,才便于进行教案的准备。写好了教案,课件的基本构架就已经形成。在上述工作都完成以后,还应该写一个专门的讲稿。作为一个单独准备的材料,讲稿与教案是有区别的:在教案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板书提纲等内容一个都不能少;而讲稿则只要求写出教学过程,其他如教学目标等内容全不需要。在教案中,教学过程比较简略,一般只需要分成几大板块,把最基本的设计思想和流程反映出来就可以了;而讲稿中的教学过程则必须特别详细,小到一个动作、一句口水话,最好都一字不差地写出来,以免在课堂上出现不必要的差错。
上大型开放课需要准备的东西看似很多,举足轻重的则只有学案。一旦确立了学案,教案、课件、讲稿等材料就呼之欲出。如果只图完成任务,上述材料其实很容易备好。但是,要提升开放课的质量,就必须在备课环节上再下苦功。今天,高品质的开放课既非简单地复制粘贴、机械拼凑就可以完成,也非闭门探究、孤军奋战就可以做到,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取他人之精华,去自我之平淡,才能创出真正的精品。因此,在独立完成了大型开放课的基本构想以后,必须敞开心扉,四处求援,最大限度地吸纳他人的智慧。
要想获取他人的智慧,必须占有相应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案、学案、课件、练习、考题等。在信息时代,要找点教辅资源没多大困难。但是,这些很容易到手的资源,其质量一般都不敢恭维,想从中找出一点惊喜,常常是无功而返。因此,在求助于教辅资源时,务必要确保占有的数量。占有的数量越多,淘到宝贝的可能性才越大,备课质量才可能获得实质性提升。
五、下课之后:真诚倾听,积极反思
经过上课前的反复准备,课堂上的紧张应对,终于盼来了下课的铃声。如果是为了完成任务,此时就已经是大型开放课的终结。但如果想更进一步,把这节课打造成自己的代表课,就必须继续绷紧神经,极力把握好大型开放课中的最后一次机会。
由于观者众多,在大型开放课之后,一般都能听到与课堂相关的反馈信息,有时甚至还可以与专家对话,获得高端人士的点评。此时,无论对上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到了整个活动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刻。如果心不在焉,过于松弛,就很容易错过与人交流与碰撞的良机。反之,如果真诚倾听,细心体味,则很可能收获惊喜,将备课推向又一个。
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无休止地上课。身为教师,如果到退休时都还没有一节自己的代表课,无疑将是一件极大的憾事。由于在随堂课中成就代表课的可能性十分微小,要想早日拥有自己的代表课,必需主动与大型开放课牵手,以“上一次开放课,创一节代表课”的思想,潜心钻研,精心构思,诚心求教,苦心打磨。如此熬出来的课,离最终的代表课定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 公开课再认识[J]. 江西教育:教学版,2006(7).
备课是教学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高质量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在深化教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备好课更显得异常重要。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下负担,教师唯有在备课上下大力气。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要上课必先备课。授课效果不好的根源就在“临阵磨枪”,备课不充分,上课时“信口开河”。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长此以往并没有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没有高度的认识,往往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尽管他们也讲备课,也在备课,但质量不高。谈不上认真,更谈不上精心,有的在备课笔记上草草写几行算作备课,有的抄抄教材教参,有的抄抄原来的教案或现存的备课手册,有何实在意义、实用价值?根本不思改进和提高;有的对新课标、考试说明研究不深,因而教学目标不明确,对教材重、难点挖掘不到位,深度、广度把握不准;有的对规律性的东西分析不透,总结不够;有的重视了教的准备而忽视了学的研究,缺乏师生互动的有效预设,重视了知识准备而忽视了训练的精选等;更有甚者课前忙于其它事务,铃声响起,才夹起课本“途中备课”,根本谈不上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选内容,这样课堂教学效益可想而知。所有这些都是备课偷懒的表现。备课偷懒必然造成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必将造成课堂教学的随意和教学效果的低劣。因此,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从花大功夫抓好备课人手,教师要提高认识,深入研究,精益求精地备好每一节平常课,增强备课的必要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我们要求学生寄希望于课堂,教师应首先寄希望于课堂。要用有限的40分钟(中学45分钟)尽量多地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情感熏陶,真正使学生听有所获,学有长进。
二、明确任务,全面构思
要上好每一节课,应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1)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即本节课应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训练和发展学生哪些能力。(2)通识、挖掘教材。应深入研究教学的内容,明确知识点及其联系,分析重点、难点,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研究突破的措施方法。(3)备课标及知识体系。明确本部分内容在本学科中位置和作用,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4)备教法和学法。依据教材特点及知识结构、能力要求选择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应体现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指导思想。(5)备学情。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学生识记的薄弱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措施,研究解决课前预设和课堂生存之间矛盾的方法。(6)备思想教育的切入点。依据教材实际选择情感教育内容,要坚持“全面育人”的教学指导思想,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重视情感教育的学科渗透,潜移默化。(7)备实验操作、教、学具以及课件的使用。实验学科应充分做好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确保演示操作规范熟练,现象明显,过程安全;随着信息技术教育普遍开展,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前还要认真考虑教、学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准备和课堂上有效使用。(8)备训练。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练评结合,备课时应精心选择课上训练用题,选题要有典型性、针对性,有梯度。
三、淡化形式,体现效度
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单兵作战”,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等,且强调详案,课堂上的每个环节,每句话都要记录在“案”,“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公开课等“特殊”课时,总是想把课堂上的话想好、写细、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用设计好的“圈”,“套”学生,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教师吃力受累不讨“好”(课堂效益不高)。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教师能力水平,课程内容的不同而异。如青年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扎实写好详案;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圈画批注,’。腾出精力和时间搞教学研究;一些信息技术高手可采取“拿来主义”,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现存的课件和教学设计,搞二、三次加工,形成自己的个案;体育课及活动类课程。主要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科学实验课应着重花功夫做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教案上。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节成功的好课是“磨”出来的。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平行班级同学科的教师成立集体备课组非常必要,开展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每个成员根据指定内容,吃透教材,撰写个案;然后,主备人组织备课组成员对个案进行交流、讨论、争鸣、修改,集思广益,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次备课),定案下发;最后上课老师在课前对教案再次加工整合,形成适合自己教情、班级学情的教学案(三次备课),到课堂上应用。
个案的内容包括:“三维”目标制定,重、难点分析,知识点提炼,课型及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具以及课件使用,详细的教学进程,板书设计,训练题设计及作业布置等。总之,书写教案只是备课中的一个环节,教案要体现实用性强的原则,做到结构完整、知识严谨、条理清楚、方法得当。
四、坚持反思,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