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2: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英语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当前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网络教学的作用也是与日俱增。网络教育对当前发展智慧教育产业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放眼全球,一些世界顶级名校如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大学正在加紧其网络课程体系的建设,而国内外的网络巨头如谷歌、亚马逊、百度等集团也纷纷斥巨资进入网络教育产业。而纵观国内,很多高校顺势推出了以“视频教学”、“智慧课程”为代表的网络教学课程体系。但是,笔者认为,目前国内一部分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在智慧课程建设上,脚步已渐趋于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学资源分散、利用率较低,教学缺乏联动;2.传统教学占绝对比重、网络教学重视程度较低;3.对智慧教育,比如“微”教学理念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造成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继承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及联动性,久而久之,必将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学而不精。
1.2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商务英语教改创新的意义
基于“微课程”生态体系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创新,牢牢扎根于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状况,是基本适应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势必有助于高校商贸类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微课程”理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微课程”教学理念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应运而生,适应了学习者呼唤更丰富的非正式学习体验的需求。(祝智庭,2008)其次,基于“微课程”理念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微”型教学体系拥有以下三大优势:1.时效性;依托互联网,共享新资源;2.高效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不必要的时间浪费;3.互动性;加强师生互动,特别是课后的讨论和交流,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始于“上课铃”而止于“下课铃”的不足。第三,在“微”教育背景下,教师群体在信息共享上可享受更多的便利,例如,可在教学平台上进行教学大纲、课程进度表抑或PPT制作技巧的分享和更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通过合作产生合力,以解决以往专业教师时间利用率低,资源分散、浪费的困局。将“微课程”教学理念融入高校商务英语教改创新中,一方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视野、优化课程的教学资源配置;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在网络信息时代重塑师生关系,从教师主导课堂的传统模式转型升级为师生共建课堂的新型模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学习热情。此外,商务英语学科本身具备的前沿性和包容性也要求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二、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商务英语教改创新
2.1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微课程”教学资源库
打造一套科学、智慧的“微课程”教学资源库是高校商务英语教改创新的关键,没有教学资源库的基础,教改创新难免沦为无源之水、纸上谈兵。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改实践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应紧跟高校教学改革的全新理念,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根据学时和学生年级不同,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并注重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英语函电与写作》等教改主战场,教师应有信心将“微”教学的理念加以贯彻。当然,在硬件配备上,智慧课堂应搭载先进网络及教学硬件设备,以提供智慧笔记本物质上条件,如Wifi设备、计算机等。此外,在《商务英语翻译》等课程的教改实践中,笔者自2012年来主导通过“网络连接主义”的理念将“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融入课堂教学的模式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高昂之,2013)。但笔者所处的商务英语专业在“视频教学”、“在线学习”、“智慧课程”等领域还需要做出零的突破。综上所述,基于“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商英专业网络资源库,对于商英专业顺利进行教改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2师资培训与管理、组织教师参加研讨会,提升教师的网络教学技术能力
教师是教改的主体实施者,也是教改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微课程”理念下改革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打造一支教学思路开放、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且具备优秀教学能力的商英教学团队;在“微课程”教学背景下,共同创建一个互动、变化和多维的商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此外,在实践中应避免单兵作战,可以联合高校信息技术中心的专业教师加入教改课题组,对商英网络“微课程”资源进行技术上的指导,通过合作互补,为师生们对教学资源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此外,作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主体,教师的教学视野、及现代化教学能力决定了教改创新所能达到的高度。“微课程”理念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正受到国内外学界日益火热的关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已在2013年下半年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引起了国内高校的极大关注,当前,有关“微课程”的各类培训班和研讨会也劲头正盛。笔者呼吁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抓住这一机遇,通过系部、学校的平台积极报名参加关于“微课程”的专题培训和研讨会,一方面提高自身对于网络教学的意识和敏感度,另外一方面也加强自身的网络教学技术。
2.3建立学生主体项目,营造师生共建网络“微课程”体系
“微课程”理念下的商务英语课堂,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学生则作为课程建设的主体。在具体实践中,可成立学生实践项目小组,实行专人负责制,对课程网络资源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比如利用课堂博客、微博,IM(即时通讯工具)等时下备受90后大学生群体推崇的互联网软件进行实时操作管理;同时,为克服学生惯有的惰性,课题组还应注重建立一套可行的激励机制,通过课内外两个平台,对学生的贡献给予一定的学分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此外,教师也应定期对教学网络内容进行监管,及时给予学生以回馈和建议。
高职院校教学要求明确了英语教学目标: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听说读写和翻译能力,有一定的口头交际能力,能够借助词典翻译相关资料。从教学要求和高职院校教育实际情况来看,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实践型人才,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除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英语和他们的专业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工作中就能够将学习到的英语知识付诸实践。随着我国世界化进程的加快,各个领域都开始和国际接轨,对英语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将直接受到其英语水平的影响,也决定了今后的职业发展。
2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由于成绩不理想,无法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可能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整体水平很低;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是从技校和中专等转入高职院校的,虽然他们在初中学习过英语,但是对英语兴趣不大,基础也较差,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会引发他们的厌学情绪。但是我国并没有编制高职院校专用的英语教材,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也不多,师资力量不尽如人意,有些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还还要兼任校内的其他职务,工作繁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脱节
社会在不断变化,英语是一门语言,也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是以母语也就是汉语系统为基础的,在生活学习中学生基本没有使用英语沟通交流的机会,因此他们能够理解英语并输出英语的唯一场所就是课堂,但是应用英语也仅仅是师生之间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问答,而教师英语水平也并不高,在讲课时大部分仍然使用汉语,这就使得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愈加少了。在考试中也是以考察理论知识的笔试题和听力题为主,基本没有考察英语交际能力的题目。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考前死记硬背,这本身就是错误的英语学习观念。高职英语教育的要求是帮助学生“开口说英语”,显然当前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是严重脱节的。
2.2学生英语基础太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少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对英语学习没有正确的认知。在高中阶段学生就没有学习到足够的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能力,英语知识和能力储备非常差,在高职院校中要转变对英语的态度并不容易。如果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培养英语运用能力,提高基础知识水平,对学好英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做好高职英语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正确的认知,善于在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学习语言,但是对语言并没有很强的感知能力,把握不住语言学习的细节。一部分学生则有学习英语的意识,知道如何阅读英语文章和如何进行英语写作,对英语学习有正确认知的学生显然更有优势。但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比较被动,只能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不知道主动学习,对学习英语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
2.3教师缺乏专业素养
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学历都是本科以上,并且基本都是师范院校毕业,他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都比较扎实,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新的信息和知识,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对语法有着充分的了解。但是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教师,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因此没有很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会给师生课堂沟通交流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都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和考试方式,英语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改善。
3改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的策略
3.1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技能,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要灵活转变。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来说,应该革新英语教学理念,转变以往灌输理论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将听说读写贯彻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3.2改革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革教学内容也是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重难点更是改革英语教育的核心。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夯实其英语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开设相应的课程,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理解并吸收英语知识。再者,现今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普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恰当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也可以将互联网、计算机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3.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关键词:新疆高校英语教学交际法语法翻译教学法
在西部大开发中,新疆与国外的贸易交流、外事往来日渐频繁,这为新疆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挑战。
一、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自2004年2月起,教育部推出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将过去以阅读为主改为以听说为主。据此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对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翻译能力、推荐词汇量分别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尤其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笔者调查发现,新疆高校的英语教学面临着一些相同的问题:一是生源的多元化,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听、说、读、写、译方面差距较大。二是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现有的教学环境、设施、教材和教学理念均需改善和调整。
多年来,新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为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其教学程序大致如下:第一阶段,让学生熟悉生词,然后用英语的义释(Para-phrase)解释,并举出许多例句来精心比较和辨析各种意义及用法上的细微差别。第二阶段,围绕着这些重点结构和词语(习惯上称之为语言点Languagepoints)做大量练习以求加深记忆,并运用这些语言知识进行语法和翻译的操作。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规则和词项的基础上进行表达,通常以写的形式。
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这使得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严峻挑战,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忽视语言习得的自身规律,忽视学习者多方面的因素,学生虽然从课堂中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语言知识,但语言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得不到发展。为了提高听说方面的技能,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引入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如交际教学法。
二、交际教学法的引入
交际法(TheCommunicativeApproach)又称功能—意念法(Functional-NotionalAp2proach),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它是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理论依据是海姆斯(D.H.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CommunicativeCompetence)及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首先进行了区分,此后,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与乔氏的“语言能力”相对立,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
交际法认为:外语学习者都有其特定的对外语的需要,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文字的主要功能。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恰当地、得体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分析学生对外语的需要,以功能意念为纲以及教学过程交际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第一,以培养交际功能为宗旨。不仅要求语言运用的正确性,还要求得体性。第二,以功能意念为纲。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而不是经过加工后的“教科书语言”。第三,教学过程交际化。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并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语言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第四,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认为语言不是存在于孤立的词语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连贯的语篇中。第五,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技能训练相结合。以综合性训练为主,最后达到在交际中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第六,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鼓励学习者发挥语言交际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以语言功能为纲,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安排“专用语言”教学。第八,主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交际法博采众长,从当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获取营养,受到诸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语用学、话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变体研究直到中介语理论的影响。交际法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外语教学法流派。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使得交际法独领,教师从重视语言知识转为重视语言运用,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其优点体现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没有焦虑感,并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说的机会和勇气。还可使学生之间相互得到配合,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许多教师的实践证明,单纯运用传统的教学法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交际法却可以弥补传统的语法教学的缺陷,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交际法在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即使某种教学法比较好,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使之程式化,这种教学法也就停滞不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在新疆,许多学生接受的是教师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来教学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语言点。如果采用交际教学法,学生们会感到很大的不适应。教师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际,但学生又处于不同的层次,如果用这种新的教学法,有些学生会觉得在课堂上学到了一些东西;而那些发现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记在笔记本上的学生,并没能理解交际教学法后面隐藏的东西,因此会感到迷惑,甚至不知所措。
交际法在新疆高校大学英语中的运用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概念上的误解,缺乏深刻的分析和全面了解。从教学层面上看,交际法要求学生语言基本功扎实,教师有很高的外语水平和社会文化素养,很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课堂人数少等,而这些条件在新疆大学英语教学中并不具备。
颜榴红认为:“我国目前的英语教材及教学设备等和真正的交际法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尽可能选用渗透着现代英语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教材系统的语法内容还是必要的,因为在母语环境下教授英语,语法教学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王晓静也认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交际法受到了教师素质、语言环境、学习时间、班级学生数、学生动机、学生生理和心理因素及测试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把交际法尊奉为“最佳教学法”而过分渲染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交际法作为具体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模式,必然受到诸如教师、学生、教材、情感、环境以及教学活动等各种各样实际情况的制约。
四、结论与思考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各种教学法都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无论哪种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合理的成分和可取之处,但又都有它的问题和局限”。片面强调交际法的人们曾抨击以语法分析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法。但赞成把交际法原则引入我们的教学实践,并不是否定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忽视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是交际法的误区。
在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要把握好活动的难易度,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同时,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应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意对字、词、句的识记和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并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话
可说,并乐于说。二是在纠错方面,教师可记住学生犯的错误,不要马上指出,应在学习后期有针对性地加强讲解和精确练习。
总之,在新疆特殊的环境下,交际教学法只有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相结合才能发挥自身优势。
参考文献:
JACKC.Richards&TheodoreS.RodgersApproachesandMethodsin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
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一)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置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高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能将学生视为“容器”或被“灌输”的对象,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解除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禁锢,将“授之以渔”,即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在首位。首先,以学生为本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商务英语实践课程绝不能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也应该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导演的角色。[2]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用生活化的实践语言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化语言开展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语言实践课程;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探究性的思维方法,开发创新一些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精神鼓舞和思想升华又能灵活运用的商务语言素材作为实践课程的材料;此外,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强调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侧重思想交流和共鸣。
(二)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岗位群设置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应该以学生将来预期要参加工作的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出发,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商务英语专业的岗位群模块主要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外经贸领域的业务工作岗位,就业岗位包括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外贸助理人员、企业营销人员等等;第二类岗位主要涵盖中外事业单位涉外秘书兼商务英语翻译岗位,就业岗位有接待员、业务谈判人员、涉外秘书、陪同翻译等等;第三类岗位主要是指各类涉外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岗位和拓展岗位,包括外贸业务管理人员、办公室管理人员、人事专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商务英语实践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岗位群方向的不同选择开设适合本专业方向的实践课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3]
(三)以专业特色为抓手,从服务地方经济出发设置实践课程
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商务英语实践课程设置,要依据学校办学能力和特色,同时做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调研,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教学研究。比如,结合当地某外资企业参加广交会的需要,专门开设交易会系列集训;根据当地某大型涉外接待活动开展涉外秘书、陪同翻译等系列集训等等,根据市场需要动态调整实践课程。在常规实践课程中,可以试行整周的全外教语言实践教学和整周的商务操作流程实践教学等等。总之,要根据社会市场调研、企事业专家的建议、毕业生反馈等相关信息,将语言交际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和办公设备操作能力等职业能力融为一体,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软件等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与时俱进、富有职业特色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形成富有一定影响力,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毕业后能顺利上岗的特色实践课程。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优化与创新
(一)以学科特点为依据,建立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商务英语专业应遵循学科特点及实用性的原则安排课程,突出英语优势和商务背景的结合能力,建立以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基础、以商贸操作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互动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首先,要依据科学性、发展性、创新性原则,将能够及时反映商务新知识、贸易新趋势的内容应用于实践课堂;其次,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要把实践课程教学从与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采用专业的商务英语实践课程教材,配备专职的商务和语言实践课教师;再次,要加强实践课与其他课程的渗透。实践课程的实施不能独立开展,它与其他课程是一个整体,要将实践理念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之中。[3]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按照模块分级设置综合实训课程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培养目标,要针对未来职业岗位的特性,优化相应的综合实训课程。首先要设置以强化基础能力为目的的实训课,将英语语音、英语口语、英语口译与商务沟通、贸易洽谈、制单跟单、货检出关等单项实践课程优化整合,划归为实践课程第一阶段,即基本实践能力积累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各种外贸单证制作能力、外贸跟单执行能力、贸易纠纷处理能力、熟练的往来信函处理能力等等;其次,要设置基于工作项目和网络软件的商务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训练为能力提升的第二阶段,即巩固提高阶段,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开拓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等;另外,要设置按照工作流程,用现实的工作任务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知识有机结合,结合办公软件操作、考证培训、中英文打字等实训课程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第三个阶段,即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贸易谈判的能力、商务现场翻译能力等等,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5]
(三)以产学合作和工学结合为途径,不断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需要通过产学研结合来实现由学生到真正“职业人”的转变,通过真实的企业工作岗位经历和体验,即顶岗实习来实施技能训练和能力提升。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积极与本地企事业单位推行订单培养,大力开展工学结合,确保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其次,要紧密联系当地行业企业,实行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践课程的实训条件;再次,要注重及时更新实践课程内容,以企业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为主体,组织实施实践训练;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和车间,开展虚拟实验,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抓手,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企业和行业对最新发展的专门技术人才的客观要求。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制度,是提高就业人员素质的重要举措,持证就业上岗将是我国就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商务英语专业应当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实践课程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可靠保证。
(五)以创新为实践课程改革的核心,体现商务英语专业的时代特色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论断,提出学生要走出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社会和生活中学会总结和提高。同时,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当密切关注、调查研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根据实践课堂的变化、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主动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效果的评价研究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实践课程效果的评价对实践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商务英语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过程中要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努力探索能够适合本专业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效果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多元化评价原则。实践课程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多元化的,为了保证实践课程评价的质量和效果,必须采取多元目标、多元主体、多元方法的多元化评价原则;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践课程效果评价的重心在学生身上,应该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实践课程效果的主体;再次,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导向性原则。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要高起点、严要求,做好学习实践的过程考核和评价;此外,要突出改革与创新原则,要在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设置一些能够展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课程。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效果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营销;品牌文化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133-02
随着北京申请2008年奥运成功,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办,2007年女足世界杯在中国四大城市举行,无疑,未来十年内是中国体育产业的黄金时代。于是,如何搭乘体育营销这辆快车就成为中国众多组织的关注要点。联想申请TOP计划成功,中石化签订了中国企业有史以来首次赞助F-1赛事的合同,这些都是中国体育营销史上的里程碑,但中国著名企业对于体育营销的热衷肯定不仅仅于此。其实早在2002年世界杯开始,中国就掀起了一股关注体育营销的热潮,当时的收视大约是120亿人次,而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则是将近6亿元,是上一届世界杯的6倍。体育作为营销的一种载体,它延伸的历史实际上很久,可以追索到古罗马的竞技场,但作为现代营销手段,它的运用时间却很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一面是馅饼,一面是陷阱,中国体育营销需要冷静思考,全面总结。而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在高校这类组织中的实践与探索应用相对滞后,本文试从体育营销、品牌文化的特点出发,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高校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的理论及相关实践,希望通过分析,能够找出高校在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建设传播方面的共性问题,以供其他高校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参考。这不但在实践层面上,而且在理论层面上,都具有双重的借鉴意义。
一、体育营销与高校品牌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一)体育营销的概念与内涵
体育营销是指为一种体育产品生产、定价、促销、渠道等设计和实施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欲望,并达成组织目标。体育营销不但是体育企业和组织最重要的职能,也是很多非体育企业和组织经常采用的战略和方法。这不仅是因为体育营销活动是体育产业的精髓,也是因为体育产业正在急速成长,而且没有丝毫减速的迹象。
体育营销和传统营销一样,是一个过程,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体育营销管理模型很好地描述了这一循环过程以及其中的体育营销要素,这对体育企业和参与体育产业的非体育企业的决策层和体育营销人员的实践都具有借鉴意义。对这一模型的简单解释是:体育营销循环过程始于体育和非体育企业/组织对体育营销使命的设定。这一使命必须与企业或组织的整体战略相一致,相协调。在设定体育营销的使命(目标)的基础上,企业和组织必须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环境)进行研究与分析,即对消费者(Consumer)、竞争者(Competitor)、企业自身(Company)和环境(Climate)进行分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4C研究”。基于“4C研究”所获得的体育市场信息与数据,企业和组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体育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并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在目标市场中,企业和组织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体育营销组合策略,包括产品(Product)策略、价格(Price)策略、渠道(Place)策略和促销(Promotion)策略,即4P组合策略。最后,通过对这一组合战略的实施、管理和评估调整,使企业和组织将自己的体育或非体育产品更有效、更高效地销售给消费者。
在这个体育营销模型中,最为体育和非体育企业所采用、最为大众所熟知也是体育营销最有特色的策略之一是“体育赞助”。组织赞助常见的理由有:组织想在公众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想让公众看到并记住组织的名字,以及合理利用组织现有资源。组织赞助的其他原因还有:为了接触特定的细分市场,为了巩固基础市场,为了将组织跟体育联系在一起,为了作类似“慈善”营销等等。
(二)高校品牌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文化是一个社会和群体形成的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三个要素:精神、载体和群体。世界有三大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这三大文化圈的历史都很悠久,人口都在10亿以上,影响非常深远。另外,文化都需要载体,文化的第三个要素是群体,没有群体也自然无法形成文化,而且这个群体可以按民族(汉、回、满等)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还可以按地区(南方、北方、西北)形成地域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下面的亚文化。这些精神、风俗、仪式和群体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从深层到表层的中华文化。
组织文化与品牌文化都脱离不了文化,他们的形式和内容与文化都密切相关。组织文化的塑造分成三个层次:核心理念(精神)、制度与行为(载体)、文化群体(不同职能部门)。品牌文化包括品牌精神、品牌传播(载体)、目标消费者(群体)三个方面。高校的组织文化和品牌文化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一种亚文化现象。一个高校的文化,是这个高校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现;对于高校来说,是文化决定了这个高校的制度和行为,这个文化的核心,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比如,我们发现惠普公司的“惠普科技,成就未来”的品牌内涵即是其企业文化的体现。高校的内部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内涵必须一致,都不能脱离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都要服务于高校的发展,因此,其核心含义应该是一致的,或者是相通的。
二、高校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建设传播探索
由于高校作为组织的一种形态,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相较于企业界红火热闹的体育营销实践,高校成功的案例比较匮乏。但是,中国的众多高校又都有着迅速发展、成就世界名校的憧憬,如何借力体育营销东风,实现组织目标,诸多高校在此方面的投入与实践与日俱增。但这些从事了或在犹豫着要不要尝试体育营销的高校却面临同一个困局,如何才能体育营销?如何才能让体育引领品牌美誉度和人才引力的大幅提升?而纵观整个体育营销产业,无论如何风生水起,真正的体育营销理论,能够指导高校作好体育营的理论却是凤毛麟角,鲜有涉及。
通过广泛调查与研究,笔者尝试性提炼出了一套高校体育营销的探索性理论――AIFC。AIFC是四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它们分别是Affiliation(联系度)、Innovation(创新性)、Focus(聚焦力)、Consistency(持续性)。四个元素相互依存,形成一个闭环,指导高校体育营销的实践。
Affiliation(联系度)是指高校自身情况跟体育运动本身的关联度,这是一个高校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找到一个组织与体育的切合点,其营销策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体育营销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智者的游戏,简单的复制别人的成功在体育营销这个大舞台上是不可能赢得喝彩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的推销实物,而是营销一种回忆,一种联想,一种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审美情趣。金六福进入白酒市场前三甲利用的就是创新性的体育营销。金六福独辟蹊径,巧妙地祭出“奥运庆功酒”的大旗,渲染“奥运福,金六福”的品牌理念;巧妙地借道奥运实现体育精神和品牌文化的对接。Focus(聚焦力)。系统的整合相关资源是体育营销的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关联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是营销主体内部和外部要素及企业和消费者诸多要素的集成。从体育营销活动来看,从传统的4P道4C再到4R构成一个纵向系统和价值链;从体育营销活动绩效看,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了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
品牌文化的塑造就像是恋爱,而组织文化的塑造像是婚姻。体育作为一种媒介,却可以很好地将品牌文化与组织文化连接在一起,通过体育营销建设与传播文化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校而言,通过体育营销,可以尽量多地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尽量吸引对方的注意和好感。这种优秀独特的品牌文化气质,会吸引顾客(潜在学生和教师),逐步进入关注期和恋爱期。这时,通过深层次体育营销,进而将高校自身的组织文化予以巧妙传递,可以使内外部顾客对高校的内部文化、外在品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达到相互的认同与契合,则体育营销的作用就十分圆满了,成功将陌生关系催化成了稳固的婚姻关系。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营销的成败关键,在于对自身文化与品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点滴塑造,对文化理解得越深,越透彻,那么越容易把握其中的真谛和关键。在“道”这个层面需要的是参悟,而在“术”这个层面需要的是执行和操作,高校的体育营销在此两方面均需要深入研究与勤于实践。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体育营销的关键在于三点:首先是对自身文化和品牌文化的理解与塑造,其次是对体育营销理念的深究与实践,第三则是需要持续不断进行总结和提高。相信随着体育营销在国内外的持续发展,中国的高校也必将涌现出更多的类似北大、清华的著名高校品牌。
参考文献:
[1] 胡立君.体育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2] 李世丁,周运锦.贩卖奥运―运动营销攻略守则[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1):13-19.
[3] 高力翔,陶于.审视可口可乐的奥运体育赞助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1):29-30.
[4] 许永刚,王艳丽.中国体育赞助研究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2):152-154.
关键词:新疆高校英语教学交际法语法翻译教学法
在西部大开发中,新疆与国外的贸易交流、外事往来日渐频繁,这为新疆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挑战。
一、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自2004年2月起,教育部推出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将过去以阅读为主改为以听说为主。据此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对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翻译能力、推荐词汇量分别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尤其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笔者调查发现,新疆高校的英语教学面临着一些相同的问题:一是生源的多元化,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听、说、读、写、译方面差距较大。二是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现有的教学环境、设施、教材和教学理念均需改善和调整。
多年来,新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为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其教学程序大致如下:第一阶段,让学生熟悉生词,然后用英语的义释(Para-phrase)解释,并举出许多例句来精心比较和辨析各种意义及用法上的细微差别。第二阶段,围绕着这些重点结构和词语(习惯上称之为语言点Languagepoints)做大量练习以求加深记忆,并运用这些语言知识进行语法和翻译的操作。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规则和词项的基础上进行表达,通常以写的形式。
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这使得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严峻挑战,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忽视语言习得的自身规律,忽视学习者多方面的因素,学生虽然从课堂中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语言知识,但语言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得不到发展。为了提高听说方面的技能,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引入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如交际教学法。
二、交际教学法的引入
交际法(TheCommunicativeApproach)又称功能—意念法(Functional-NotionalAp2proach),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它是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理论依据是海姆斯(D.H.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CommunicativeCompetence)及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首先进行了区分,此后,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与乔氏的“语言能力”相对立,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
交际法认为:外语学习者都有其特定的对外语的需要,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文字的主要功能。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恰当地、得体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分析学生对外语的需要,以功能意念为纲以及教学过程交际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第一,以培养交际功能为宗旨。不仅要求语言运用的正确性,还要求得体性。第二,以功能意念为纲。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而不是经过加工后的“教科书语言”。第三,教学过程交际化。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并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语言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第四,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认为语言不是存在于孤立的词语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连贯的语篇中。第五,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技能训练相结合。以综合性训练为主,最后达到在交际中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第六,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鼓励学习者发挥语言交际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以语言功能为纲,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安排“专用语言”教学。第八,主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交际法博采众长,从当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获取营养,受到诸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语用学、话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变体研究直到中介语理论的影响。交际法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外语教学法流派。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使得交际法独领,教师从重视语言知识转为重视语言运用,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其优点体现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没有焦虑感,并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说的机会和勇气。还可使学生之间相互得到配合,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许多教师的实践证明,单纯运用传统的教学法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交际法却可以弥补传统的语法教学的缺陷,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交际法在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即使某种教学法比较好,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使之程式化,这种教学法也就停滞不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在新疆,许多学生接受的是教师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来教学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语言点。如果采用交际教学法,学生们会感到很大的不适应。教师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际,但学生又处于不同的层次,如果用这种新的教学法,有些学生会觉得在课堂上学到了一些东西;而那些发现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记在笔记本上的学生,并没能理解交际教学法后面隐藏的东西,因此会感到迷惑,甚至不知所措。
交际法在新疆高校大学英语中的运用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概念上的误解,缺乏深刻的分析和全面了解。从教学层面上看,交际法要求学生语言基本功扎实,教师有很高的外语水平和社会文化素养,很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课堂人数少等,而这些条件在新疆大学英语教学中并不具备。
颜榴红认为:“我国目前的英语教材及教学设备等和真正的交际法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尽可能选用渗透着现代英语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教材系统的语法内容还是必要的,因为在母语环境下教授英语,语法教学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王晓静也认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交际法受到了教师素质、语言环境、学习时间、班级学生数、学生动机、学生生理和心理因素及测试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把交际法尊奉为“最佳教学法”而过分渲染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交际法作为具体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模式,必然受到诸如教师、学生、教材、情感、环境以及教学活动等各种各样实际情况的制约。
四、结论与思考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各种教学法都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无论哪种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合理的成分和可取之处,但又都有它的问题和局限”。片面强调交际法的人们曾抨击以语法分析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法。但赞成把交际法原则引入我们的教学实践,并不是否定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忽视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是交际法的误区。
在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要把握好活动的难易度,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同时,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应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意对字、词、句的识记和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并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乐于说。二是在纠错方面,教师可记住学生犯的错误,不要马上指出,应在学习后期有针对性地加强讲解和精确练习。
总之,在新疆特殊的环境下,交际教学法只有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相结合才能发挥自身优势。
参考文献:
[1]JACKC.Richards&TheodoreS.RodgersApproachesandMethodsin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
[2]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在长期运用的过程中,榜样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积累都已经非常丰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复杂化、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受教育者个体化特征突显和教育程度提高,榜样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效果明显削弱。笔者在3000余名学院在校本科生中开展了“先进典型对大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3.46%的大学生表示“会偶然关注并了解一些先进典型”,有62.54%的学生表示“先进典型中的人物事迹对自己的三观影响不大”。
1、榜样的选择标准远离人本主义
过去,我们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总是单一的要求榜样的十全十美,力求高、大、全,远离以人为本的思想。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林森等都属于此类,他们是道德完美之人,意志坚强,从不谈自身的利益和享受,唯一的欲望就是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这样的榜样虽然会在一定时期内赢得学生的敬仰,但是过犹不及,当学生意识到榜样与现实生活的差距后,会感到榜样人物高不可攀,可敬而不可学。那么榜样人物的教育作用就无以体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人们仅有对目标和结果的期望动机是不够的,只有当人们感到这一目标不仅是可望的而且是自己可以做到的,才能更有效地敦促人们去为之奋斗。
2、榜样的选拔和宣传力度不够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今天,榜样的选拔和宣传不多或者没有恰当地运用好这一新媒体。当今的大学生受网络影响巨大,网络可以说成为他们接触和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但是传统的榜样选拔和宣传还是更多地依靠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这样势必影响榜样在青年一代中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在榜样的宣传中,教育者更多地从国家、社会的道德要求去塑造和宣传榜样,很少去考虑榜样精神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这样的榜样是没有活力和说服力的,也就无法激起学习的内在动力。
3、榜样的社会认可度不持久
榜样要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就要有持久性和持续性的宣传和教育。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当这些道德榜样出现后,在一阵热火朝天的宣传之后,道德榜样就消逝了,而后出现的不是榜样的腐化或是榜样的悲惨状况,究其根源在于对榜样的社会认可度不持久,后续教育不够,保护机制也不完善,当榜样牺牲或受伤之后,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只能寻求社会良心的求助。这种道德完人的堕落和英雄的悲惨境况,都是对榜样影响的极大冲击。
二、标杆与传统榜样的区别
标杆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运用在管理领域,有了“标杆管理”的概念。标杆管理又称为基准管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是一个识别最佳实践并寻求如何学习实现超越的过程。标杆管理在商业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但是在教育领域中还不够成熟。与传统的榜样学习相比,虽然“标杆”与榜样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还是有很多本质上的区别。
1、传统的榜样学习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更多的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注重的是形式,是社会和政治的效应;而标杆属于纯粹的管理学范畴,讲究程序和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比较、跟踪学习和借鉴等一系列规范化程序,改进和提高自己,赶超标杆,因而更注重技术性和操作性。
2、榜样学习的动力是外来的
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号召、推荐和学习,自主性差;标杆学习则是自控式的,学习动力来自内部,是主体为了摆脱困境、提升自我而实施的一种自主发展策略,因而学习的自主性比较强。
3、传统榜样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典型性
有时甚至免不了“高大全”,选择和评判的标准比较单一;而“标杆”则更多地指向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识别和引进的“最佳”是相对于选择对象而言的,也含有“最适合”的意思,没有单一化和绝对化的评判标准,“标杆”的类目分析更细化,因而比榜样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4、榜样学习往往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
做法单一,注重面上的宣传,对于怎么学习的落实常常是不到位的;标杆管理则认真研判、分析优劣,吸收、模仿、反思、创新,并最终形成一套适用的,利用提高自我的改进方案,因而更注重点的落实和创新。
三、构筑“标杆效应”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模式
虽然传统榜样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但是我们仍在找寻榜样,寻求的榜样的力量引导。调查问卷显示:65.11%的同学表示“想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感觉很骄傲很自豪”,97.75%的同学认为“先进典型的精神是可贵的,社会需要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德榜样的感召力依然存在,人们追求善良等人性基本品格的热情从未泯灭。但是对“榜样”的需求和界定已更个性化、时代化和平民化。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心中的榜样,已经走下“高大全”的舞台,走近“平民英雄”、“平民偶像”,于是“标杆效应”登上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舞台。
1、选标和树标
在选标和树标阶段,首先要做好两个基本步骤:建标准、树典型。标准就是根据国家、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实际,建立明确的育人标准,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在目标的定制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树立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人生态度,典型就是根据育人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培育和树立的活生生的标杆,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这样标准就成为可看、可比、可学、可及的,真切感受的先进,从而发挥好引领、激励的作用,感同身受的典型更能营造一种催人向上的氛围。标杆的特色性要鲜明,选择标准要多元化、平民化,比如:学习标杆、服务奉献标杆、社会实践标杆、生活标杆、道德标杆、文艺标杆等等,都应该是学生认可和接收的典型,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判标准。
2、对标
接着就是要对标。选树好标杆后,就要发挥好标杆的示范效应、激励效应、辐射效应。要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微博、QQ等宣传标杆;搭建优秀学生大讲堂、“1+1”帮扶活动、优秀学生示范岗、学生荣誉盛典等学生展示平台,让学生自己言传身教,发挥好朋辈作用。在标杆效应的辐射下,各个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标杆、然后寻找差距。自由对标很好地发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激发出内在的学习动力。通过寻找与适合自己的标杆的差距,分析存在的原因,量身定制修改提升计划,并实施计划,最终实现对标杆的赶超。
3、赶标超标
最后就是赶标超标。学习和创新是标杆管理的核心环节。学习标杆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提高自我能力的同时实现创新。对标之后的关键是要赶超标杆,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最终让自己成为新的标杆。因此标杆的树立一定是可以超越的,而且必须经过努力奋斗之后。避免树立“高大全”的,可望不可及的,脱离生活实际的刻板型的标杆;同样标杆没有典型性,容易被超越,也不能激起超越的动力。
4、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剑桥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英语学习模式的探索,剑桥商务英语强调了口语练习对商务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肯定了口语练习的核心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了学生的思维引擎,向学生传输知识。教学中包括培养学生对商务情景的分析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并在口语练习中指出学生的口语问题。当前,很多学生虽然具有扎实的英语听写基础,但是他们对于英语开口说的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内的学校常常过于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而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必须要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与思考,继而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完成英语阅读之后,通过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可以增强学生对语境的分析能力,培养较强的逻辑能力。教师通过对阅读文本的讲解,学生对剑桥英语教材里的情景对话分析更加清晰,学生对剑桥英语情况对话中的内容获取与语境分析做到了全面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境的推断能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商务英语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商务英语口语能力培养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对语境的分析理解力,因而在口语训练中,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对于学生来说,英语基础十分重要,但是对于商务英语口语来说,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要具备对英语较高的理解分析力。但是在高职院校学生商务英语口语训练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英语语境理解力的培养。在此,可以归结为学校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考试对学生学习的自我检查具有一定的作用,口语考试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提问,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剑桥商务口语能力。但是即便这样,很多学习者还是会遇到诸如,不能够每天进行剑桥口语训练的问题。学生对于剑桥教材的理解还不尽如人意,因为教材里的片断对话,让学生很难理解教材对话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外语教学中,通常使用外语来进行讲解教材内容,所以,这也让很多基础差的学生对课堂讲解存有疑问。所以,必须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商务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
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商务英语口语能力,必须要较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商务英语口语交流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应变思维能力。在商务英语交流中分析得出合作方的核心需求,继而抓住对方的心理需求进行商务谈判,才能够获得成功。商务英语口语交流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有很多新词汇与新长句都是学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但是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以自学的形式进一步在字典中找到详细的词语解释。在注重口语练习的过程中,同时注意加强学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材料阅读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逻辑能力。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出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商务英语的猜测练习也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学生在英语练习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学生分析语法结构与文章中的词类形式,并快速的抓住文章的基本思想,顺利的完成阅读任务。猜测文章的意义对于学生的综合性阅读能力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必须要通过词的结构与上下文的关系进行理解文章的词义。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