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学语言论文

文学语言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2: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学语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学语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厌学;原因;对策;个案分析

学生厌学是当今中小学学生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小学高年级就已有所显现,到初中阶段,特别是中三表现尤其明显。《新华网济南9月9日电》:开学已经一周了,但是山东临清市的一名初三学生还是不原到学校上课,没办法,家长领他找到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据一项抽样调查表明,目前有不少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许多教师十分忧虑,常听教师抱怨,不是我们不愿意教、不想把学生教好。学生不想学,教学效果将会很不理想,情况严重时,特别不想学的人会站到学生的三分之一。可见,这个问题已该我们大家深思熟虑了。若不想出办法尽快解决,将会对基础教育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求知,培养能力学本领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学生及其家长包括那些厌学的学生也应该知道,这些标题老师不知讲了多少次。学习是如此重要,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呢?

一、学生为什么厌学?

1、学生在校时间长。以小学为例,学生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前得吃好饭,外村的学生还要跑四五里路来学,起的甚至还要早。七点半上到下午七点,在校时间长达十一个小时。正课八节,其它时间学生还得做作业。有些学生上午还要留下,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那能受的了。

2、学习任务重。要学的内容越来越多出的考题越来越难考试结果高分少低分多,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的业务繁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的团团转,看到学生不学就生气,一气之下就会批评学生甚至会动手打他们。学生的逆返心理特别强,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不想上你的课,造成旷课、逃学等不良现象。说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是不够。

4、学生的家长对学生娇生惯养,要求不严。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累着,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多吃点多玩会儿,更有家长帮助学生欺骗老师。使学生不自然的养成了学习涣散、怕吃苦、不求上进的生活方式。

5、对教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一个好教师是让学生在乐中求学,不称职的教师会让学生死记,逼他们记,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二、学生厌学的表现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睡懒觉,小声说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戴耳机偷偷听音乐,不听讲,不记要点,不完成课堂作业。迟到、旷课、早退、不完成课外作业。遇到这种情况任何负责任的老师都不会放任不管。批得轻了不起作用,批评的重了学生会与教师顶撞。课堂时间有限,每节课都有特定的任务,这样一来课堂上的任务完不成,教师就会补课,而学生就会觉得作业多任务重。为了保质量,有的学校把优差生分成不同的班级,最终的结果是优生之间竞争激烈,差生之间风气不良。

三、解决学生厌学的对策〈一〉教学理念的转变以语文教学为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认字,会用字组词,会用词写句子,并且会分析句子。使学生能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巧,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了解教材,弄清这节课要讲那些内容,有那些美学教。其次要了解学生,他们对那些内容有过接触,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想使他们加深那些印象。

〈二〉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办法1、变大班为标准班。一个班的人数过多,教师很难兼顾每个班的人数控制在30-40人之间,便于教师辅导管理。

2、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尽职尽责,严防学生掉队。现在农村小学班级人数不是很多,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条件,层层把关,如果学生在某一级或某一学科知识、技能欠缺太多,以后再赶上来就会十分困难。

3、学生家长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要及时了解。还要对学生进行访谈,访谈是一中人际沟通的行为,是一中社会交往的过程,访谈时要互相信任,平等合作。按照美国学者塞德曼的观点,深度访谈至少应进行3次以上。[2](p173)

4、采取务实的态度。如果学生确实没学好,又具备学习潜力,该留级的就不要勉强升级。农村的家长多数不想让孩子留级,他们怕负担过重,又认为学习又没有多大作用,干脆就让学生早点毕业好帮助家里干点农活。由于上述原因,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找校长说情,有的家长说不通就算了,但有个别家长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就会与教师或校长吵架,说脏话就更不用说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所以,我们教师就要不怕麻烦地给家长做工作,耐心细致地去说服他们。

5、千万不要让孩子们去看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图书、报刊、录像等,更不能让他们上网打游戏。从理论上讲,学生上网可以查资料,学知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十分有限,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上瘾,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6、各学科之间要相互配合,防止学生偏课,对已经有偏课现象的学生要个别辅导,查找其原因,寻找出路,让其悬崖勒马,及早回头。

7、善待差生。差生也有自尊心,我们要保护他们,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我们要善于利用两良机,把握机会,不失时机的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儿。错了给他们纠正,对了给他们表扬,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教师要研究教育方法。

1、重视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景中收集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

例如对学生不当行为的观察吵闹或说话不适宜的运动不当地用材料损坏设备乱拿别人东西防碍他人学习违抗老师拒绝参加活动观察者每1.5分钟对自己的学生做一次记录,上表每一列代表1.5分钟。除此之外,还要用其它部分继续对相关事件进行记录,比如教师如何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做出反应,是点名、训斥或是转移学生注意等,然后学生如何对教师的反应作出回应;是争辩、抗议还是安静下来,按着不当行为是终止、减少还是继续。这样几个时间段记录下来,观察者就可以掌握一节课内,教师课堂管理的大致情形。

2、如何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指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常个案研究是对特定的人、事、物所进行的描述和分析。

个案研究的任务是对个案研究的行为、特征提出描述性的报告,并为最终判断提供现实的证据。

个案研究的步骤:(1)、确定问题的性质问题是什么?如:学生厌学必须加以确认及界定。有时候问题的性质并不如问题表面上所显示的那么明显易查,因此确认问题性质时,研究者不要“以偏概全”来界定问题性质。

(2)、把握问题关键“哎!学校/想忘掉/书包小小/人却欲将老/上课想着睡觉/却被老师话打扰/托书发呆冲着墙微笑/哈欠连连眼疲劳/心中风儿飘飘/幻水波涛/长叹暗笑/受不了/啥时/跑!”[1](p1)应试教育的沉重负担使很多学生“人却欲将老”,这是济南市一位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做的诗,表达了自己严重的厌学情绪。斯宾塞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论述,他认为,儿童厌恶学习的欲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不良教育的后果。有的都是运有惩罚的办法强迫儿童接受“一些复杂的无从了解的事实”,“不能消化的知识”,而很小顾及儿童已有的经验和接受能力,因而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厌恶感。斯宾塞认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应建立在儿童已有的实际经验基础上。“因为书中字句只有根据对事物和过程的接触已经相当广泛的时候,才应该给他介绍书籍所共给的那些新知识的源泉。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如: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必须通过资料的收集,从问题的性质中找出相关资料再加以核对、评估及分析,进而确定问题要解决的答案。

(3)、了解问题的背景个案问题发生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以学生厌学为例,背景就是应试教育。翟静说,近几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一方面,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由于学习压力大心情压抑。另一方面有的孩子考分越来越高,但行为能力越来越差。原由就是学生的时间紧,任务重,实际问题不会这样简单,问题的状况与理论上或理论上的普遍情况不尽相同。因此研究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问题发生的过程、条件,了解个案的内在动机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

(4)、提出解决方案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者要根据自己的研究、观察、思考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认为还有遵循以下原则。

A、整体性原则我们要实施整体办学,整体育人,以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虽然也可以“整体办学、整体育人、整体发展”来概括整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但也要明确,它的核心是整体育人。学校要通过整体办学,调动整体教育力量,把学生作为整体去培养。

B、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的实质,就是要确认和落实学生是学习认识和身心发展的地位,在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中,要大力弘扬学生的主题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要真正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儿童,就必须、把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和发展学生“乐学、勤学、会学,自主、自理、自强”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教育任务落到实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的成功体验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增强信心,提高报负,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C、愉悦性原则要实施愉悦性原则,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优化校园环境的建设,创设具有儿童乐趣,催人奋发向前,与愉快教育宗旨相吻合的美化、绿化、净化的学校教育环境。还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5)、付诸行动检验效果解决问题的办法会有很多,比如: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有家长方面的也有社会环境的。这些方法哪些会有实效要在行动过程中加以检验。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效或出现新问题时,可以回到前一步骤,重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断的循环重复,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

(6)、形成最佳决策解决的决策会很多,研究者要在比较评价各种结果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决策。

例如要在个案研究对象是具体某位学生时,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A、确定研究对象,选择一个厌学的学生B、收集他的个人资料如:性别、年龄、籍贯、身高、体重、病史、性格、气质、完成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

第2篇

一、准备。

从美学角度讲,美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个主要方面。

其中又分别蕴含着诸多的子因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例文,文章以生活为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决定了文章多侧面、广角度的基本内涵。因此,必须首先深入研究教材,发掘课文中的美学主旨,进而寻找它与美育由蕴的沟通点和结合点,然后实施美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施教。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落实有赖于科学的施教程序。一般来讲,美育教学的施教程序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析事--归纳--求真,这是教的程序。”“讨论--明理--升华”,这是学的程序。同时两者又是对应融合的。

1、析事(讨论)。所谓析事,就是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点拨,引发学生讨论,以使其感知美的存在,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知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然。例如矛盾的《风景谈》,第一画面西北大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驼马的枯骨泛着白光”,给人以恐怖之感,并不美。然而,当微风传来驼铃响,红旗映入眼帘中,这里便有了风景。

2、归纳(明理)。所谓归纳,就是教师在析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性意见,明了美的真谛。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悟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承上对《风景谈》作进一步分析,可引导学生去认识:人是美的主体,他可以使西北高原不美的沙漠变美,也可以使西北高原静态的浅层美变成动静相谊的深层美,从而深化了课文“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主题。

3、求真(升华)。所谓求真,是指教师在析事、归纳的基础上,借助于旁证和激励等手段。谋求学生认识和升华。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想阶段,意在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可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家为什么能兀兀穷年笔耕不辍?为什么宇航家能明知危险而笑登太空?是美的开发和创造给了他们以无穷的精神力量。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要把理想美变成多彩的现实美,尚需自己的主观奋斗,进而提高他们追求美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文学语言;非文学语言;前景化

一、引言

开篇之际,不妨以我们国内的英语教学为例。中学教科书中的选文都以一般所谓实用的文章为主,偶尔放进一些故事或诗篇,也是把重点放在教字汇、成语、文法等似乎不关“文学性”的东西。在大专的一般科系里,外语的教授也侧重在让学生学习所谓日常的语言。好像只有在文学的科系里,学生才大量地接触所谓文学的语言。他们做一定的“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 时,也往往专注在他们认为与“文学性”有关的成分而已(如主题、意象、象征、人物、情节、背景、韵律等)。他们似乎也认为文学的语言应该与日常生活的语言截然不同。

二、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要使学习者拥有三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文学智能与沟通智能,从而使他能把听、说、读、写某种语言的能力,在适当场合中,正确、美妙、妥当地表现出来。可是,传统的语言教学却常常忽略了语言的美感教育以及语言的实况训练与运用,好像把教学目标只放在“语言智能”的培养而已。这种教学往往只顾传授字词语句的读法、写法、语法及其意义等,结果学习者虽然能听说读写某个语句,却不知该语句是否美妙,也不知该语句应在何种场合使用比较妥当。比方说,传统语言教学可能会教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这句话的语法和字面意义,可是却教不到这句话的美学效果,不会让学生晓得那句话用来描绘老鹰是多么美妙。

在语言学界,福尔斯 (J. R. Firth) 曾提倡“情境研究法”(situational approach)。他特别强调“语境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 的重要性,主张学者除了分析语言的内在关系之外,还要考虑其外在关系。与这种语言学观念平行发展出来的语言教学法,便是所谓的“沟通式语言教学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or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此种教学法以建立学习者的“沟通智能”为目标。按黄自来教授新近所介绍的说法,此种教学法是“对以文法为基础 (grammar-based)的语言教学(如文法翻译法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或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 approach”)的一种反应”。这种教学法,既然重视语言沟通的情境,便能使学习者注意到学话不是学到话本身而已,也要学到讲话的场合。要是这种教学法,也能同时顾到语言本身的美感性,使学话者知道学话就是要学在妥当的场合讲最美妙的话,则该教法将是最完善、最实际、最有效的。

三、文学教学

文学教学当然是以提升学习者的 “文学智能”为目标,是要培养有能力阅读、鉴赏、或批评文学作品的读者,与有能力创造作品的作者。可是传统的文学教学往往侧重在讲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引介作家的生平事绩,与讨论作品的道德或哲学主体等,对于作品的语言结构与文字美感往往没有深入的涉及。到了“新批评”(New Criticism) 模式教学的时代,这个传统的教法才有了改变,教文学的人方才渐渐强调作品本身的研析。不过,新批评式的文学教学也有其缺点:它专研作品本身的用字、意象、比喻用语、典故、语气、形声结构、章节组织、主题与子题、人物拟造、观点设定、情节布局、背景建立等所谓“内在的”(intrinsic)题目,而往往只为标榜作品本身的连贯性(unity)、张力 (tension)、 悖诡 (paradox)、或反讽 (irony) 等他们认定的“文学性”而已,往往忘了作品其实也是一种言谈 (discourse),一个有说话者(包括作者及作品中的叙述者)、说话对象(包括读者及作品中的听话者)、和说话情况的言谈,也是可以进行言谈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最近,后结构主义 (post-structuralism) 或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的思潮弥漫国内外。此时的文学教学更有一种偏激的作法:许多人把文学教学变成在空谈文学的奥义玄理,谈了一大堆 “text” 的问题却根本没进入实际的 “text” 中去。

四、结语

近来语言行动 (speech act) 的理论逐渐受重视,普拉特 (Mary Louise Pratt)说:语言行动理论能给我们的真正教训就是:文学也是一个情境。的确,每部文学作品都可视为一个语言行动或语言事件 (speech event),因此,教文学作品时,也该教产生该作品的外在因素(作者生平、历史背景等)。而在探讨作品的“内部逻辑”时,也不能忘掉作品中每句话都是有说话者、说话情况、与说话动机的。待本文看来,即要考量“语域”诸要素。语文使用的妥当性与否,需要把上述要素作全面考虑。

参考文献:

[1]Victor Erlich,Russian Formalism: History-Doctrine,3rd Edition[M].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Press,1965.

[2]姚文放.“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6,5.

第4篇

摘 要:文学语言观的发展经历了工具论和本体论两个阶段,工具观认为语言是文学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本体观”强调语言的系统和结构,两种观念不是对立的,它们都揭示了语言的某一侧面的本质属性,语言具有多维的属性,这决定了今后的文学语言学的发展也是多维的。

关键词 :文学语言学 工具论 本体论

文学与语言存在着天然的关系。文学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形成整个文学文本。语言作为人们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为文学提供了表达的基本载体和工具。这种认识是随着西方认识论哲学发展而形成的,西方认识哲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思想的媒介和形式,认为其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因而,形成了自古希腊直到近代哲学的一种特定的语言思维模式。

古希腊哲学家在进行哲学思维的过程中也明确表达了语言的观念。苏格拉底明确指出:“名词是晓喻和区分事物本质的工具,正如梭子是分理网线的工具那样。”亚里士多德认为“口头语言是思想活动的符号,书面语言则又是口头语言的符号”。这一观念一直延续至今,从奥古斯丁《论基督教义》到培根的《新工具》,从笛卡尔的《方法论》到霍布斯的《利维坦》,从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到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从列宁《论民族自决权》中提出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到斯大林《论在语言学中的问题》中描述的“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等等。甚至二十世纪中后期一些新的哲学流派,在批判工具论的同时也难以跳出它的范围。我国传统的语言观也属这一范畴,如先秦的“名实”理论、“得意忘言”理论、“言为心声”理论就是把语言作为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来认识的。

建立在“工具”认知层面的文学语言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所指”研究和文学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语用”研究。

文学文本中语言“所指”研究的出发点不在于揭示语言符号与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在于说明符号与符号之间如何关联,其根本目的在于阐释文学文本的内容。我国传统“小学”,从音韵、训诂、文字等角度出发,考量出语言的意义,也是文学的意义,其目的就在于解析文学文本,“通经致用”,为读懂古书和做文章服务。

文学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语用”研究的出发点也不在于揭示“语用”的种种规则,而在于说明文学语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文学文本。古代文论家对文体、语体以及“言”“意”关系的种种说明均证明了这一点。如曹丕对语体、体裁匹配规律的揭示;陆机、刘勰对“言”“意”关系的说明。刘勰之后的文论家对“言”“意”关系亦多有论述,如钟嵘主张“文约意广”,刘知几标举“文约而事丰”,沈德潜《说诗语》贵“语近情遥”等。

近现代的文论家对文体、语体以及“言”“意”关系也进行了众多的规定,除此之外,还包括当代文论家对文学语言的艺术分析、作家语言风格研究,等等,多数亦未能跳出“语言即文学的工具”这一传统的认知范畴。

语言不仅仅是作为“工具”而存在,它本身也是内容。这一认识是随着20世纪索绪尔语言系统观的建立而发生的。索绪尔把语言视为一套自足自律的符号系统,并以二元对立的描述方法建构语言学的体系,诸如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能指与所指、组合与聚合等等。这种语言观强调了语言的有序性、确定性和结构的系统性。

索绪尔的语言观与20世纪初盛行的科学主义思潮不谋而合,从而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语言”革命,这场革命从哲学领域开始,最后波及到了整个人文学科的领域。文学研究在观念和方法上也不自觉地向“语言”靠拢。

语言成了文学研究的本体,这是文学研究观念上的一次重要转向。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将文学作品的本体视为一种“符号与意义的多层结构”,因此,文学研究的一般性的规律也就可以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实现,并且认为有可能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重建文学理论学科的体系。建立在文学语言基础上的文学研究虽然不是文学本体研究的全部,但却对语言符号在文学文本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也必将大大拓展文学研究的空间。

20世纪最伟大的文艺学家是语言学研究出身,雅各布逊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按,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而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他认为,诗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也就是说,诗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词)的形式显现。换言之,“诗的功能在于指出符号和指称不能合一”,即诗歌(文学)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关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的关系和功能(如审美)的实现提供可能。

与此同时,雅各布逊还提出“相关变异性”概念,来指称文学语言中各种二元对立因素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而,他把两种普通修辞方式隐喻和转喻看成是语言二元对立的典型模式,并由此来区分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指向环境,通过转喻表现人和环境的关系;浪漫主义主要指向内心,通过隐喻将意义隐含在字里行间。

在具体分析诗性功能时,他把语句的构成放在选择和组合这两根纵横交错的轴上来加以分析。选择轴近似于索绪尔语言学的纵组合,即语句中排列的词是从众多能够替换的对等词语中选择出来的。组合轴基本等于索绪尔语言学的横组合,即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诗性功能就是要把对等原则由选择轴引到组合轴,形成诗句的对偶。

雅各布逊试图在文学研究的领域建立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文学研究只有从形式分析入手,才能达到科学的高度。因为对作品的结构原则、构造方式、韵律、节奏和语言材料进行语言学的归类和分析,就如同自然科学一样,较为可靠和稳定,很少受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内容是不定的、可变的,随着阐释着不同的内容而赋予不同的意义。而艺术形式是固定的、不变的,可以而且容易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文学批评的领域也同样接受了语言学的改造。如罗兰·巴特的叙事语法分析,布鲁克斯、瑞恰兹、燕朴逊等的叙事语义分析,雅各布逊的叙事修辞分析,等等。总之,20世纪初以来语言学以不同的方式切入文学批评的领域,文学批评领域也广泛吸收了形式语言学派、生成语法学派、功能语言学派的种种做法,大大地拓展了研究的空间,最终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研究范式:文学语言学。

文学语言学在研究过程中的操作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法、比较法和统计分析法三种。

语言描写法是把组成作品材料的各级单位及要素(如语音、词汇、语法、逻辑、修辞等等)进行描写和分析,看看文学作品组成的材料是如何一级一级建构起来的,篇章中音韵搭配的规律如何?用词有何偏向?造句习惯如何?语法走样变形的程度如何?和自然语言的差异到底有多大?这个方法就像语言学者对一个陌生的语言进行调查描写一样,只不过对象由自然语言换成文学语言罢了。

比较法是通过两篇作品的比较,或两位作家的比较,而突显其语言风格特征。比较的作品可以是传统文学家认为风格不同的,也可以是风格相同的。因此,李白的诗可以和杜甫的比较,李商隐可以和李贺比较,诗经可以和楚辞比较,九歌可以和离较,风可以和颂比较。比较的作品可以是同时代的,也可以是不同时代的。因此南朝和北朝的乐府民谣可以比较,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可以比较。关汉卿和马致远还可以比较,明代的《金瓶梅》和清代的《红楼梦》比较,唐诗可以和宋词比较,北宋的东坡词还可以和南宋辛弃疾的词作比较。同一文体描写同一内容的作品也可以作语言风格的比较,还包括相关性主题的不同国别的文学语言比较,等等。

统计分析法提出精准的数据,来说明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问题。这种方法受到数理语言学兴起的影响很大。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数学家布里亚科夫斯基就提出,可以用概率论来对语法、语源及语言史进行比较研究。数理语言学后来发展成统计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不同的部门。近年来,文学研究与语料库语言学的关系引起学界普遍关注,因为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更翔实、更深入、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不仅可以从个别的现象中归纳出答案,还更重视从众多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中归纳答案。此外,理论的真实性和概括性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得以验证。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可以进行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

关键词 分析和以

关键词 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Plot Analysis)。文学作品的

关键词 分析可以使人们明了作品究竟要表达哪些主题。

以上对建立在两种不同“语言观”基础上的文学语言研究进行了讨论,“工具观”认为语言是文学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本体观”强调语言的系统和结构,它们都揭示了语言的某一侧面的本质属性,因此,这种差异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过度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不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问题,当然也不可能科学地使用它。所以对文学语言的研究,应该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因为,语言本身具有多维的属性。语言既是交际的媒介和思维的工具,又是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系统有它自己的存在方式。同时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建立这样的认识,才能对文学语言进行科学的定义,也才能科学地对它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5篇

1、接语。即要求学生根据前半截话的意思,较快地说出后面相应的话来。

如:“金钱能买到奉承,但……”。可接“买不到崇敬”。进行这种接语训练,以动触动,用前半句来刺激学生言语思维的触角,培养快速择语的反应能力。

2、妙对。用接对偶句以训练语言能力,上句一出现,下句接对。必须与之联系又受其制约。学生必须很快地理解上句,同时调动自己语言材料的积累较好地完成下句,这对语言知觉和言语生成的敏捷准确都是极好地锻炼。如“嘻嘻哈哈喝茶”,可对“叽叽咕咕谈心”。诸如此类的妙对,学生会感到通俗风趣,饶有兴味。

3、快问快答。这是对突发性提问转瞬作答的强化训练。教师设计一套难易适中的简答题,在限定的时间内作连续性的步步深入的提问。问语要干净利索,要求学生用直言句式简洁明快地做出回答。由于诘问内容广泛,跨度跳跃,要答得快、答得巧,必须使整个思维处于高度亢奋状态,使大脑的语言功能得到较好锻炼。

4、速喻明理。即迅速地用比喻说明一个抽象道理。如,“学习不能偏科,各门功课都很重要”,请同学们打个比方说。(可以是:“各门功课形成的知识结构,好像是由若干木板箍成的木桶,缺一块也不行”)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喻理构思、句型转换与整合,并流畅地表达出来,是颇有些难度的,但此训练具有实际意义。

5、一语中的。口语表达中“一语中的”,是思维和表达的化简。清代郑板桥有诗曰:“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以简驭繁的简语答对,常能一语道破玄机,闪烁着语智的光辉。训练时,可开列出一批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大家当场选择作答。

6、限时反驳。即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论题(如“严是爱,松是害,罚他每个错别字写100遍有什么不对?”)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意构思,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有说服力的反驳。这种训练使学生在短的时间内通过缜密的思考抓住问题的要害,边想边说,随时对观点表达作出调整。这对提高其动态语境中口语表达的逻辑性是一种锻炼。

第6篇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立足于协调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在德、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实践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则要明确以下问题。

一、引导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知觉活动。观察是思维的源泉。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对具体事物(如插图)进行仔细观察,结合直观教具的演示,为其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教学《刻舟示剑》,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领会图意,明确课文是讲一个过江人宝剑掉进江里的事出有因。启发学生抓人物的神态、动态、语言的特点,思考以下部题:1、这个过江人宝剑掉进江里之后,面部表情怎样?(一点儿也不着急)2、这个人在做什么?(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3、这个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说的?4、同舟人又会怎样想,怎样说呢?

在学生理解课文后,要进一步帮助他们明白过江人的想法、做法错误的原因。我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上面,再有硬纸剪成一把宝剑,演示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的情景。让学生在船舷上刻“记号”,再拉动纸船到“岸边”捞剑是捞不到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地明白了为什么捞不到宝剑的道理。即: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随船移动,但掉入江中的宝剑却没有跟着船移动。进而启发学生理解其中寓意:事物发生了变化,如果再有不变的眼光来看待,那便要犯错误。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小学生在阅读这首古诗时,教师要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使他们看到白鹭翔空的情景,听到黄鹂欢鸣的叫声,甚至嗅到令人陶醉的气息,体会到诗中动静映衬画面的盎然生机。只有当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诗人当时的喜悦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才能为学生所理解。

要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一方面靠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靠图片、幻灯等直观性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装自己人把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在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这种“把话变成‘画’”的探索正是阅读教学中形象思维的训练。

二、启发、培养学生的纪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钢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法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可以用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因素,训练其思维能力。

如教学《狐假虎威》,当学生理解到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以后,可以提出“狐狸为什么要走在老虎的前面?如果走在老虎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这样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认识事物,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学生理解了“父亲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外表好不好看作比较,称赞花不爱炫耀自己,不好看但有用”之后,引导学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不怕风吹雨打,勇敢地把果实挂在枝头,甘愿为人类送去甜美和清香......这样训练学生辩证地思考,不要死盯住一个角度看问题。

三、通过复述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练习,发展语言

在熟悉、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复述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促进思维的方法。复述一方面要求语言的连贯性,条理性,另一方面,要示有一定的速度,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教学中应充分利有这种方法。

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练习,例如:《翠鸟》描述翠鸟外形那一段课文,先许它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再说“它颜色非常鲜”,描述它头上、背上和腹部羽毛的颜色,最后写“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的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细长的嘴。”这一段作者用了两个总分句群着重介绍翠鸟的色彩和玲珑。学完了这一段,教师请学生按照翠鸟身体部位的高低顺序来叙述翠鸟的外形。这要示学生装的头脑里呈现出翠鸟的形体,面对这一段课文内容光焕发进行整理,然后按翠鸟的头、眼、嘴、背、腹、爪的顺序,用并列关系的句形进行描述,这种语言的不同形式的训练,就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方法。

四、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弱。而美育因素往往蕴含于教材中,相对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感知美,我常通过插图、投影等直观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其求美欲望。

第7篇

我运用了一种形象直观,易为学生接受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说话人、听话人、转述人进行现场表演。如有些同学把“老师对小明说:‘我看了你的作文很满意。’”错改为“老师对小明说,他看了我的作文很满意。”我不是罗罗嗦嗦地给学生说教,而是让学生分别上讲台扮演老师、小明及转述人进行表演,这些学生很快便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能正确地改为:“老师对小明说,他看了小明的作文很满意。”

又如有些学生把“小军在电话中对我说:‘下个月我一定到你那儿玩。’锗改为:小军在电话中对我说,下个月他一定到我那儿玩。”我便叫这些同学上台表演打电话及转述电话内容的游戏,他们很快便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把“那儿”订正为“这儿”。

采用这种直观形象的游戏形式,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为学生所接受,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直接引用和间接转述的变换

白春平(石城县小松镇罗源小学)

小学五年级学习了直接引用和间接转述的变换。学生往往在进行这两种句式的转换中,对人称代词的变化束手无策。我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规律。

直接引用变成间接转述,除了要去掉冒号和引号,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人称的变化。因为是对第三人称转述,所以原话中出现的“你”、“我”、“他”会变成“我”、“他”而没有了“你”。而间接转述则相反,具体怎么改要因说话人和听话人是谁而定。

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分成三类:

①××对我说……

②我对××说……

③××对××说……

再看下图示:

附图{图}

注:直接引用的“他”改后仍是“他”;间接引用中的“他”改后可能是“他”或“我”。

附图{图}

改成:李明通知我:“去校长家取回你和我的书。”

第8篇

初中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较差,要想普遍地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所以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即在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分。同时随着现代学生的知识面的加宽,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课堂上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他们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比如数学教学中会涉及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问题,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深入的钻研和理解,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课外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让学生感受到你那圈“智慧光环”,认真而力求准确地应付类似的每一个问题,这样不仅树立起了形象,而且让学生觉得上这节课同时可以学到课外的东西,既加强对45分钟课堂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知识内容和其语言形式的统一表现,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所以科学性是各科教学课堂语言所具有的根本属性,而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在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长期以来,由于受数学的所谓“逻辑严谨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偏重逻辑演绎,误以为“精确、严谨,符合逻辑要求”的语言就是唯一科学性的数学教学语言。实际上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既要讲究严谨的逻辑演绎,又要适时的穿插能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猜想、类比、归纳及洞察领悟等活动的非逻辑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数学,积极主动的去发现数学和创造数学。

2课堂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数学尽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其构成内容——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却以一定的“形”存在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评价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通过恰当的生动比喻、通俗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比较好动,对于每天一堂接一堂的45分钟的课而言,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科学证明:人在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下效率是最高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教师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应与无聊的耍贫嘴区分开,不能人为的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更不能滥用幽默去讽刺、挖苦学生,这样就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及获得知识的愉悦。

3课堂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现在的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发育都还不健全,都需要教师点点滴滴的培养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内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特别是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那么,如何实施激励性评价呢?我认为:只有教师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语言和手势相结合能够帮助把话说得更加明确,更加有力,还能帮助增加说话的形象性,强化说话的感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时,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就马上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抚摸他的头说“没关系,大胆的说,你很聪明,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这样评价,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见,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还培养了他自信的个性品质,更能使他感到亲切,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激励他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对全体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解决问题才会标新立异。语言还可以与眼神相结合,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维系着双方思维的感知通道。例如,教学中如果遇到内容的不同叙述方式,问题的不同解答策略,应用的方法多样化等问题。教师就应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想知道它的答案吗?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同时用眼神不时的对全体学生扫描说:“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办法来,请试一试!”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而不是“被冷落的人”,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促使学生有更大兴趣去探求新知的奥秘。同时,教师可以用严厉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另外,语言也可以与表情相结合。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绪体验的外在表现,它蕴含着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在课堂上学生都喜欢教师面带微笑地面对他们,即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不是很出色时,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进行激励或鼓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可以激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同时也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然而,激励性的语言也要把握一个度,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科学地进行激励,不能对于任何学生回答了任何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给予一些“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会听腻,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

除此之外,学生学习不仅要学习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探索生命的价值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适时恰当穿插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要成材先成人”的道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发挥语言的功能做好育人这一职责。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实施新课、新理念的重要手段,它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