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据库学习材料

数据库学习材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2: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据库学习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据库学习材料

第1篇

网上学习是近十年才出现的一种基于Web技术的学习手段,其目标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理想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并实现一种全新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 E-learning网络学习平台是新一代网络学习平台,E-learning网络学习平台在承接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网络时代的学习理念,它为现代学习型组织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学习与培训方案,能够通过Web页在线学习、考试,轻松地完成学习者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在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高校中,网上学习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Web技术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系统可随时随地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教学与学习服务,同时也孕育了不少新学习模式的产生,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等。这些网上学习模式的广泛应用为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我国高校近几年也开始有了一些在网上学习应用。但其应用深度和广度与国外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体现在很多网上学习系统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解决传统教学结构固有的弊病。此外,不少网上学习系统缺乏整体的解决方案,难以在教学、学习、研究、实践等方面给师生提供完整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服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具有创新性的网上学习模式及其系统实现技术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探讨在网上学习环境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地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网上学习系统。

二、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的设计

(一)网上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提出

在网上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材料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导航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课程的教学更多地围绕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而展开。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获取课程知识,并通过专题研究进行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自学课程内容与相关知识、观摩虚拟实验演示、浏览案例、搜寻研究专题、探索问题解法、方案设计、实验工作、交流研讨、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自我评价等内容。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习者可获得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的设计原则

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是一种基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网上学习系统,其设计原则如下:

1.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的设计应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2.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应能构建学习与研究环境,如虚拟课堂、虚拟实验以及研究专题社区等。

3.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应提供人性化的教学情景和丰富的研究背景材料,让学习者在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亲切,对学习者开展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进行鼓励与促进。

4.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应能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支持,如个人学习空间和个人学习评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进度和兴趣自主学习知识和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

5.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应提供团队协作学习的支持,如提供协作的学习与研究环境及协作交流手段。

6.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应能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支持,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

(三)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的设计

我们设计的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是一个实现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综合网上学习系统。它为全校所有课程提供统一的网上教学、网上学习以及教学管理等服务。学生通过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可自主地进行课程的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借助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和研究资源开展专题研究,并与教师进行广泛地交流。教师则可利用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中提供的网络环境、开发工具、教学资源及其服务,开展网上学习指导、教学内容的组织、课程资源与研究专题设计、团队协作管理以及师生交流。教务管理部门通过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组织与实施每学期教学计划、网上选课、网上学习、教学评估,以及统一建立课程资源库、研究专题库、教学数据库、教师数据库、学生数据库和其它资源库等工作。

(四)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由三层结构组成

l.教学数据与资源层。教学数据与资源层由多个业务数据库与教学资源库组成,如教学信息数据库、师生数据库、课程内容库、研究课题库以及研究资源库等组成。它们构成了网上学习系统所有的数据源。

2.网上学习支撑平台。网上学习支撑平台提供网上学习应用系统运行环境与应用构建。此外,该平台提供应用子系统之间的应用集成、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

3.网上学习应用系统(E-learning系统)。网上学习应用系统由课程学习、课程教学、课题管理、教学管理等子系统组成。它们分别实现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的各个主体功能。

(五) E-learning门户

E-learning门户提供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的访问入口。该门户系统可提供统一的用户认证管理、访问控制和单点登录功能,实现个性化的信息访问,以及应用界面集成。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虚拟学习环境;整合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是将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课件资源和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通过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图书馆服务从传统服务向虚拟服务的扩展。

1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整合概述

1.1 有利于图书馆服务角色的改变

图书馆的服务从传统对图书资料的开发利用,重视对教师课件资源和考卷资源的开发,到承担起利用元数据对其组织、描述、加工和整理的任务,将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课件资源和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融合在一起,并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访问平台。对来源各异、不同媒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统一的界面为读者提供一个一站式学习、无缝检索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1.2 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为了高效率利用图书馆资源,解决传统图书馆信息搜集、整理、加工服务过程中的局限性和低效率,以满足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需求。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相比,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建立起了以数字图书馆为平台发展起来的虚拟服务、个性化服务、虚拟参考服务、网络导航服务。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虚拟学习环境是在网络条件下产生的,它具有明显的特征:技术性、开放性、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及共享性、学习的自主性等等。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网络虚拟学习调动读者的感官认识,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并能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而且获得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1.4 有利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受教育者与施教者,两者之间根本不可能实现所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虚拟学习环境下,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只在校园或者在教室内的行为模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少了。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也可以随时抽查学生作业,并对作业提出意见和要求。所以说虚拟学习环境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互动性。

2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层次低

虚拟学习环境依托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但数字图书馆涉及到图书馆本身结构的数字化以及管理程序、信息传递过程的数字化。它的形成必须依靠馆藏信息资源的信息数字化。数字图书馆是以数字化的形式,通过计算机和其它外部设备再现的信息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技术问题还不够完善,造成了读者下载资料困难。可获取的资源太少,因而不能真正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2.2 资源有限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是为了让读者获取更多图书馆资源,为读者提供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而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造成向读者提供资源有限。目前,高校馆藏数字化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电子资源(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对多媒体资源及网络资源收集加工比较少,对图片、音频、视频、光盘等类型的资源提供的检索途径比较少。

2.3 读者利用的效率不高

目前国内许多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分布较散,一站式信息服务未能实现。一方面高校数字图书馆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普遍存着数据缺乏规范,造成用户获取资料困难;另一方面图书馆资源内容采集不全,有些数据库的期刊在整合系统中没有收集。这些都是造成读者利用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3 加强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整合的举措

3.1 提高整合技术,完善整合后的系统功能

3.1.1 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应以馆藏书目资源为核心,选择本校特色主题制作成独具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或者专题数据库,对数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一些免费提供短期服务的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等多种载体进行全方位的提示与整合。对读者比较常用的资源,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数字资源通过图书馆主页提供给读者。

3.1.2教师课件的整合。对全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需要的资源等加以整合,以充实到虚拟学习环境中。

3.1.3 建立信息资源导航库 。根据读者需求,搜索、选择、挖掘Internet中的信息资源,下载到本馆或本地网络中,经过分类、标引、组织,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提供给用户。图书馆将这些整合出来的数字资源,通过一定的检索方法提供给读者。对于教师课件参考文献及教学参考书目与图书馆目录建立技术上的链接,达到虚拟学习环境和数字图书馆相融合的结合体。

3.2 加强读者信息检索技能的培训

对读者群的培训。从低年级的入馆教育到高年级的文献检索课的教育要分层次逐步开展,以达到即对学生进行培训,又对图书馆资源起到宣传作用。在全校范围内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力度,将文献检索课纳入必修的范畴,让文献信息检索知识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后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3.3 对读者信息需求的分析

3.3.1依赖心理。随着图书馆服务的更新,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查找他所需要资料。但读者还是希望通过一个界面能方便快捷的查找资料以及教学课件等。

3.3.2 求便心里。读者在利用虚拟学习环境时,倾向于手续简便、网络搜索引擎与入口提供单一的检索点。

3.3.3 求新心里。由于信息量大,更新快,读者在利用时希望获取的是最新的、经过筛选、具有高质量的资源与环境。

对读者信息需求的分析,是了解读者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过程的一般需要,以便在虚拟学习环境的创建中更好地整合各种数字资源、教学资源,做到有的放矢。

虚拟学习环境是新兴的、不断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教师、图书馆员和学生在这一学习环境过程中,将对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学习环境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学习绩效;个性化教学;个别化交互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83―05

随着网络教学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然而网络学习的绩效很令人担忧,研究人员也逐渐意识到网络学习绩效的问题。网络学习绩效的高低是评价远程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1]。日益普及的网络学习与较低的学习绩效之间的矛盾,将严重阻碍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必要从网络学习低绩效的成因出发,以网络教学交互的设计作为突破口,寻找提高网络学习绩效的最佳方法。

一 网络学习的低绩效成因分析

网络学习的低绩效现象主要表现为:学习时间利用率低,学习资源大量浪费,学习方式过于陈旧[1]。章国英[1]系统分析了造成低绩效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支持三个方面。我认为,学习者是网络教学的消费者或买单者,正如皮鞋商不能以生产的皮鞋尺码来要求消费者的脚一样,而是应该尽量地为消费者提供最合适的皮鞋,所以,网络学习应该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应该是一种适应个别学习需求的个别化教学[2]。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由教学服务机构提供,他们并不完全了解教学交互的全部,对网络教学交互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设计菜单导航、架构教学论坛或聊天室、提供课件、笔记、练习题等。于是网络课程大多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搬家,简单的将教学内容呈现在网络上。因此,造成网络学习低绩效的本源对“个别化教学是网络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根本目的的理解偏差,根本原因是对网络教学交互的研究缺失。

教学实践证明,交互性是网络教学的灵魂,直接决定整个教学的过程及其结果,对于学习者的知识获得、技能培养、兴趣激发以及正确学习动机与态度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Sims[4]也认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交互是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必要而且基本的途径,对于成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个人探究具有潜在价值。交互型媒体的交互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效果[5],这也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所以,要解决目前网络学习中普通存在的低绩效现象,就要从设计个别化的网络教学交互出发,体现网络学习的个别化需求。

二 个别化交互的系统设计

网络教学交互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主动完成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与学习环境之间发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的组合[6]。Bates[7]按照交互发生的范围,将教学交互分为个别化交互和社会互。个别化交互是指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模拟交互,社会互是指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家人朋友之间关于学习的直接或间接交流。

目前各类网络教学的设计都片面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应自主学习,简单的用多媒体形式展示课程材料,通过课件、资料等的堆砌完成网络课程的开发,这种单一的、静态的课程组织模式仅仅是课堂的简单搬家,并没有本质的突破。网络教学中学习资源的个性化组织已成为网络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学习者往往因为不能及时得到想要的学习资料,而出现网络迷航、学习动机下降等问题。所以,个别化交互的设计与实现,即如何向学习者提供个别化的学习资源,是网络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个别化交互的设计是使网络学习更适合学习者个人的特征与需求,从而使网络学习更为高效、更具个性化。实现个别化交互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关键环节。

1 学习诊断

学习诊断,就是利用一些经过测量理论校定的测试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来估测学生能力以及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2]学习诊断是实现个别化交互的必要前提,系统动态组织学习内容和提供个别化学习提示都要以学习诊断的结果作为参考和依据。通过学习诊断可以为学习者建立学生模型,进行适当的分析后可以指出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和给出学习建议,并进一步为学习者推荐下一步需要浏览的材料。

2 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材料

系统应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结构推荐最合适的学习材料。当前大多数网络课程都采用单一的模式,静态地组织课程内容,网络课程体系和内容都是预先设置的,缺乏满足各种类型学习需要的个别化学习机制。主要原因是,现有的网络课程绝大多数都是以课程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设计,整个网络课程不可拆分,再加上教学信息和教学交互的生成是依靠预设的存储信息和交互逻辑,因此在使用时要实现课程内容的定制就非常困难。同时由于学习目标一般也是预先设置的,难以针对每个学习者的特征提供与之匹配的学习任务[8]。基于这种网络课程的学习不是个性化学习,而仅仅是一种基于丰富学习资源的自学,最后的结果往往造成学习的无组织性和学习的迷航。

三 学习诊断的实现

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存在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事实,不同的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学习内容个性化的具体表现就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兴趣爱好和认识方式特点来选择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内容[8]。网络教学应该打破传统学习群体的概念,把学习者作为单个个体来看待。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结构,所以每个学习者都拥有自己的学生模型。

学习者的学生模型参照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的CELTS-11规范进行了调整,把学生模型分为基本信息库、学习者能力库和学习行为库三部分(见表1)。

基本信息包括与管理有关的学习者个人信息以及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部分。个人信息依据CELTSC制定的学习者模型规范,包括姓名、电话、电子邮件、国籍、民族、籍贯、出生日期等。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信息,主要在学习者注册阶段进行采集,学生Agent会向学习者传递一份调查问卷,通过学习者的回答初步诊断、分析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学习风格,据此初步建立学习者的学习模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学习者能力库和学习行为库是动态生成的。学习者能力库是反应学习者在自己选修课程中的能力值或技能状态。学习者能力库包括课程能力值和课程单元的能力值两种,我们定义的学习者的课程水平由课程能力值和该课程下每个课程单元的能力值组成。学习动作库是为了能及时反映学生知识能力和技能状态的变化过程,可以从服务器端、客户端和端跟踪、采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行为数据[9]。我们把每个学习行为都看做一个学习事件Action,可以用学习行为主体subject(即学生编号)、学习行为类型class、行为对象object、行为的结果result、行为时间time等来描述,即Action=。这些过程化信息经记录和模糊处理后,存储在学习行为库中。

学生模型将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Agent通过学习诊断,主动的获得用户产生的有效数据,如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课程点击情况、提出的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完成的调查、作业或测验等,并根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建立和维护学习者的学生模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 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材料

1 建立课程体系

据我们对多所高校网络课程的调研分析发现,大部分网络课程内部的学习路径是直线型的,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路径的可能性很小;课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当学生发现一些知识上的缺陷时,不能立即找到先行课程的链接;评价学习者的方法大多采用测验的形式,单一的评价手段中缺乏个性化评价。所以我们通过课程规则库来定义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 基础构件

首先要考虑如何定义网络学习中的基础构件。我们不是简单的以课程作为设计和开发网络教学的基础构件,而是从系统架构的角度考虑,建立粒度适中、能在不同学习情境下重复使用的数字化教学构件,即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LTSC)提出的学习对象的概念。学习对象是基于单一目标,建立在静态或交互内容和教学实践活动上,以元数据标识的新型辅助教学构件[10]。学习对象是构成网络课程的基本单位[11],也是个别化学习材料的基本组成单位,课程材料库是以学习对象为基础架构的。整个课程体系是按类别、课程、单元组成一个层次结构,每个课程单元是一个最小的认知单元,因此以课程的一个单元(unit)作为一个学习对象,如果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过多,允许将一个单元分割为若干个子单元。以课程单元为单位的学习对象至少包括说明、内容、练习(或测验)和评估等四个部分[11],并按照SCORM标准进行元数据描述和内容封装。

(2) 内在的逻辑体系

我们依据课程之间、课程单元之间存在着的逻辑关系来初步建立课程体系。据研究发现,各课程和课程单元之间往往不是简单的顺序关系,而是一种树状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一个前提关系网络[12]。前提关系会有三种可能的情况:假设课程A是课程B的前提,意味着先要完成课程A之后才能学习课程B,那么在课程规则库中就添加一条规则AB;假设学习课程C的前提是课程A和课程B,意味着先要同时完成课程A和课程B之后才能学习课程C,那么就在课程规则库中添加规则A∧BC;假设学习课程C的前提是课程A或课程B,意味着先完成课程A或课程B之后才能学习课程C,那么就在课程规则库中添加规则A∨BC。我们把课程或课程单元之间的这种层次关系命名为“课程规则”,在设置课程时加以定义,如图1。

(3) 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中还应包括课程的评价管理。完成一个课程的标准要根据预定的学习目标来确定,但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普遍的综合性评价外引入一些过程性评价手段。对于课程的完成条件可以设置五种:学习完所有材料、学习完一定比例的内容、学完指定的材料、通过所有测验、通过指定的测验等。这些条件可以是单个使用,也可以作为复合条件使用。如图2中就是设置复合条件作为该课程的完成条件。

(4) 材料的难度体系

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讲,课程材料都有难易之分。给学习者提供难度合适的课程材料对于个性化网络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非常困难的课程材料会使学习者感到灰心,相反,过分容易的课程材料会使学习者缺乏挑战的感觉从而浪费时间。所以课程体系中,还包括课程材料的难度等级的定义:假设C={C1,C2,C3,C4,C5},是一套包含了五个难度等级的课程材料难度系数。C1表示非常容易,值为-2;C2表示容易,值为-1;C3表示适中,值为0;C4表示困难,值为1;C5表示非常困难,值为2。同一课程单元可能存在不同难度的课程材料,教师Agent(一个能模拟教师部分行为的程序)会根据学习者对应某课程单元的能力值提供难度合适的课程材料。

2 推荐学习材料

首先学习者要选择自己要学习的课程,选择课程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学习者可以由教师为他指定学习的课程;学习者可以从课程目录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者也可以使用合适的关键词或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搜索出相关的课程单元。接着,当学习者选择了一门新的课程之后,系统列出针对所修课程的水平测试问卷,通过测试获得该学习者对应所修课程的初始课程能力值和对应课程单元的初始能力值。根据学习者现有的课程水平来决定,学习者将从哪个课程单元开始学习以及具体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单元。如果学习者的课程水平过低甚至低于基本水平值,系统能根据规则库定义的课程体系为学习者推荐先行性课程。

学习者进入课程学习后,教师Agent根据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学生模型)和严格的课程课程(即课程体系),从庞大的课程材料库中筛选出个别化的学习材料(如图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Agent记录学习者的每一次回答和做出的响应,记录下每一次学习行为,从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并更新学习者的课程能力值和课程单元能力值。与此同时,新的课程能力值和课程单元能力值将传送给教师Agent,教师Agent能及时为学习者重新选择更合适的课程材料。这种反复推荐的循环过程将一直伴随整个课程的学习,直到学习者根据要求完成了课程所有单元的学习任务。

课程完成后,教师Agent的推荐仍然在继续,它会根据课程体系中的层次关系,为学习者推荐几门后继课程,供学习者参考使用。

3 课程材料的自我调整

课程材料的选择主要是依据学习者的课程能力值,这种基于学习模型的课程推荐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解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方法,这必须要建立在一套科学而合理的课程材料的评价体系之上。传统的做法是,由课程专家决定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合适,因为大多数课程专家不是学习者,而且课程材料的难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会因为某些条件的变化而引起课程材料难度的变化。为了满足真正的需要,本系统是基于合作性投票的方式对课程材料的难度进行自动化调整。也就是说,课程专家首先初始化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然后依照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在大量学习者使用了这个学习系统之后,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逐渐变得合理而稳定。

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是两方面的线性结合物,一方面来自专家的定义和说明,另一方面来自学习者的评定,并且两者所占的份量是不同的。为描述我们提出的方法,做如下定义:

基于学习者合作投票的第j项课程材料的评级难度: ;(公式1)

表示在学习者的合作投票以后的第j项课程材料平均难度参数, 表示给予第j项课程材料i等级反馈响应的学习者人数, 是评价第j项课程材料的学习者的总人数,当且仅当 。

调整过的课程材料难度:

;(公式2)

是基于学习者合作投票的第j项课程材料的调整后难度参数, 表示课程专家给出的第j项课程材料的初始难度,w表示专家评定的初识难度的所占权重。

教师Agent能利用公式2在课程数据库中自动调整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这是基于由课程专家定义的课程材料难度和由学习者合作投票决定的课程材料难度,然后加以线性化结合的课程难度参数。

五 小结

网络教学系统中,要提高网络学习绩效,可以通过提供智能化的个别化交互实现。本文从个别化交互的研究角度出发,通过智能Agent技术模仿教师的部分行为,深入研究了网络教学的个别化交互模型,通过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教育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研究和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教师研修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探索,在个别化交互的网络教学平台方面做了初步研究,希望能够对未来个性化学习和个别化交互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章国英,网络环境下远程学习低绩效现象成因及解决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36-38.

[2] 余胜泉.适应性学习――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J].开发教育研究,2000,3:12-16.

[3] Juei-ni Sun & Yu-chen Hsu. The Effect of Interactivity on Web-based Instruction Learners' Attitude,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s[R].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05.

[4] Sims, R. Interactivity: A Forgotten Art? [EB/OL].

[5] 陈丽、刘慧琼,媒体界面交互性设计的流程和原则[J].中国远程教育,2006,4:22-30.

[6] 戴心来,陈齐荣.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及其设计研究[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05,9:69-72.

[7] Bates. Interactivity as a criterion for media sele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 Never Too Far, June 1991, vol. 16:5-9.

[8] 王忠华,余艳.网络课程的个性化及其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3):79-83.

[9] 刘宇,解月光.动态学生模型与智能支持服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94-98.

[10] 李毅强,杨贯中.基于学习对象的课程构建[J].科学技术与 工程,2005,5(22):1733-1737.

[11] 路秋丽,余胜泉.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5,1:75-80.

第4篇

【关键字】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分层教学;项目教学

TP311.13

《数据库应用技术》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类学生来说,不管从事一般文员、仓管人员、电子商务操作员还是从事ERP的应用等工作,都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科目。但其抽象性确实让学生感到困惑,加之目前有些教材章节内容单一枯燥无味、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引发学生不知道为何要学、学了有何用之惑,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如何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笔者将从以下方面论述: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策略是开启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的钥匙。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并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与成才的动机源和催化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对学生的畏难情绪,兴趣更加显得尤其可贵。 为此,笔者在课程开设之初,设计了一份简单的“精彩生活,奥妙数据”调查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答相关问题,化解学生对《数据库应用技术》是一门所谓“天书”的感叹。通过分类整理与分析,大部分学生对数据库知识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也明白了《数据库应用技g》研究的东西都是我们身边实际生活的内容。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借着这个良好的开局,再精心展示笔者曾经开发并投入使用取得良好效益的《高明区自学考试监考系统》项目成果(如右图)。学生观摩后,个个都表露出浓厚的兴趣,欲展身手的样子,为笔者以后课程的开设播下了良好“催化剂”的种子。但“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道理警示我们:教师激发学习兴趣时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真正将其作为自己的教学艺术。如果说兴趣是“催化剂”,那么学习策略就是“斧子”。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指导从某种意义讲就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什么是学习策略?所谓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目前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自我反馈式”和“启发式”等多种。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

二、深浅有度,分层教学是克服学生畏难情绪的有效途径。

现在中职学校的生源是来者不拒,有教无类。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参差不齐,知识技能学习中必然会出现吃不了现象的畏难情况,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必然也会产生吃不饱的现象。“深浅有度,分层教学”是一种有效克服学生畏难情绪,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有效途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笔者处理《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时做到以下“二分层,双层结合”:

(一)教学内容分层,让学生都“吃饱,吃好”。根据教材,认真钻研分析,明确教材的前后联系,灵活地选择教法,合理地组合教材。将教学内容实施631模式,所谓631模式,就是“基础性知识与技能占60%,通过学生讨论与交流可以达到的知识与技能占30%,需要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才能达到的技能占10%”,内容模块分为“基础篇,提高篇,综合拓展篇”。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学得了,学得好。

(二)学生分层,让个性都发展。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的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兴趣爱好和项目特长不尽相同,他们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有长有短,如果用统一的教法和评价手段,实施“一刀切”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提高。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指定分层,分为“小助手”层和“进阶层”。由教师将学生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划为“小助手”层,这层的学生基本要求是完成提高篇学习内容,并能着力解决综合拓展篇的内容。将能完成基础篇内容,并可以进入提高篇学习学生划为“进阶层”。二是学生选择分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完成学习内容的情况,升为“小助手”。让全体学生从各自的层面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双层结合,让学生都提高。由于分层教学分组较多,作业面广,仅靠教师巡回辅导毕竟是有限的,始终有一大部分学生处于自己练习状态。因此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小助手”层的作用,鼓励与引导“小助手”参与辅导“进阶层”的学生,双层结合进行教学,便于他们相互提高。对待学困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我表现欲望;对“小助手”层学生,要不断提高要求,调动他们的进取欲望。此种双层巧妙结合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学有所长,练有所得。

三、项目教学是解决学生畏难情绪的法宝。

项目教学法也叫任务驱动法、任务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以任务为主线,以解决任务而开展的各种活动。而大部分学生之所以畏惧《数据库应用技术》就是认为其“特抽象”。项目教学就是解决“特抽象”的法宝。笔者以《图书管理系统》项目(如右图)开发为主线,贯穿于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与数据表、数据表查询、创建窗体、设计报表、设计数据访问页、系统菜单设计等内容。将项目《图书管理系统》再划若干个子项目,子项目又精细划分若干个子任务,每堂课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通过“对照练习”与“拓展练习”强化为训练,完成“基础篇,提高篇,综合拓展篇” 教学模块,起到良好的效果,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畏难情绪。笔者要提醒的是项目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实践可行的问题情境。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对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学习动机,发展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注重项目的实用性,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掌握项目设计中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要注意学生的个体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让学生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项目”。因此,教师进行“项目”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

(三)项目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一过程,先让同学们认识到自已完成项目所需知识和能力,然后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设计中来。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专注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笔者的近年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认真研究分析学生,专研教材,组织好学案与教案,勇于实践,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据库应用技术》的畏难情绪还是可行的,可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与实现》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马宁、余胜泉、何克抗。

第5篇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全新视角,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做出了高校应该探索基于网络和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规定。

同时,一些有较高或更高学习目标的学生,会有提高英语各项能力和完成ESP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是受到大学英语的基础课程性质和课时等客观原因的限制,现有的课程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开设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课程也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局域网教学平台自主学习课程的问题

目前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课程多为在局域网内搭建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平台)的模式,这种课程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1.与传统课堂学习模式的同质化。教师在教学平台上,通过上传课件和作业,把课堂内容搬到网络平台上,学生没有太多的自主选择权,更多的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2.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的单一化。平台上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教师根据大学英语教材制作的教学课件,甚至为教材原本内容,并最终沦为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网络复制版本;辅助学习材料一般为简单的网络链接或者过时的录音。

3.学习主体的模糊化。教学平台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从课程目标的确立到学习内容的选择,从学习方式的确定到学习效果的评价,均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只在学习时间上有相对的自由,其他环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课程设计

鉴于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问题,本文提出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课程,并通过开设选修课《互联网学英语》进行初步探索,课程设计如下:

1.课程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系统掌握互联网工具,协助完成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够根据学习需求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对学习效果作出评价。

2.学习主体: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有较高或更高学习要求的学生均可选修本课程。

3.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课程分为搜索引擎、电邮写作、社交网络、在线工具、大众媒体、专题网站、网络课程和学术研究板块,教师通过板块主题讲座和局域网教学平台进行课上和线上指导,并提供相应工具下载;学生依据课程设置,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建立学习档案,分成学习小组,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课下自主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使用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基本功能,培养英语信息获取能力。学生能够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英语阅读和听力材料,这些学习材料都直接来源于英语为母语者且极具时效性,学生对材料的兴趣程度远远大于传统教材上的课文。Google的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思维。

电邮写作板块介绍英语电子邮件的常用格式、语言的组织和电邮礼节。通过大量的电邮范例学习,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写作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在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还体验了跨文化交流过程。

社交网络与即时通讯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真实情境下的即时语言交流。微博等社交网络工具给了学生了解英语当下世界的机会;课程内的同学可以在微博上互相关注,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成果。Skype等即时通讯工具让学生可以与英语母语者面对面交流,在完全真实的语境中提高听说能力。

使用大英百科、维基百科等在线百科全书查找英语概念。这些百科全书呈现的内容即为阅读材料,可以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学习英语文化概况。

英美大众媒体网站,如BBC、CNN等,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英语听读材料,而且为其打开了了解世界最新资讯的窗口。另外,一些媒体网站,如《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等,是ESP学习的必备网站。

英语学习专题网站提供了练习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海量材料。课程指导学生筛选适合自身水平、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部分,使其能够完成英语学习的长期目标。

网络公开课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未来云课堂的雏形。课程可以介绍世界知名大学的公开课程,使学生了解MOOC概念,培养其适应未来的教育模式,并塑造其终身学习的理念。网络公开课的内容可以满足学生ESP的学习需求,并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学生对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和TED讲座反应都比较热烈。

学术研究包括英语学术文献搜索、英语数据库使用和英语摘要和论文写作等内容。课程可以介绍常用的英语文献数据库,展示文献搜索方法,利用范例介绍英语论文的常见格式和写作策略,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并增强其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以便助其更好地完成将来的毕业论文摘要写作和其他学术研究。另外,本课程的学期论文需要按照习得的格式组织,并基于对某一板块相关课题的研究。

4.评价方式:课程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学生对自己在每一板块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自评,并通过社交网络工具和教学平成小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和课下学习情况作出评价记录,并结合学期论文质量评定作出综合评价。

四、结语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自主创设全英语的学习环境的工具,便捷地获取最新的学习材料,完成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培养以学术为目的的信息检索能力。同时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有传统大学英语课程无法创造的驱动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案可发展成为终身学习。但是,课程的设置还需要实证研究的证明;学习环境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硬件保障;互联网信息量庞大纷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正确适宜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尤为重要。总之,本课程的探索对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培养多元化的英语复合人才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Benson,P.& P.Voller (eds.).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7.

[2]George C.Going to the Mall: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6(10),9-16.

[3]高吉利.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综述[J].外语教学,2005(1):60-63.

[4]郭继荣,戴炜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评价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1(6)

[5]蒋丽萍.基于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39-41.

第6篇

一、巧用白板设情境,点燃学习兴趣

学龄前幼儿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能有效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暂,所以老师们通常会在导入部分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孩子的注意,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电子白板因为具有强大的兼容显示功能,老师巧妙利用组合这些功能就能为课堂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人入胜。在大班健康活动《国王减肥记》的实施过程中,导入部分我们运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放大镜与多媒体音效播放结合的方式,将白板打造成出“电影”序幕的效果。随着士兵整齐有力的步伐声与司号手的一声“国王驾到”,老师拖动聚光灯在胖国王的全身闪过,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白板上的神奇一幕吸引了。紧接着步伐声停止,聚光灯停在胖国王脸部,放大镜拉大至国王全身。在声、光、画的动态组合下,老师利用白板引导孩子对主人公胖国王完成了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孩子们第一时间便跟随士兵的脚步走入了胖国王的故事情境。

面对白板的强大功能,《国王减肥记》的导入设计在集体备课中曾有过两种方案,一种是利用白板的拉幕功能,结合音效来完成情境创设,另一种就是案例中呈现的聚光灯、放大镜组合效果。两套方案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考虑到拉幕功能将给孩子的是包括胖国王、士兵等角色在内的全图展现,不利于孩子聚焦观察。结合活动的主题目标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我们选择了另一套方案。事实证明,基于儿童立场出发,对白板诸多的功能筛选,优化组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活用白板串情节,突显学习重点

白板的功能强大,它集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等功能于一身。我们既要依托它来组织活动但又不能依赖它抛弃其他教学具的运用。它可以作为很好的平台,创造教育节点帮助老师架构整个活动,老师又可以在每个节点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延伸,挖掘活动内涵,形成主次不同的面,造就丰满的课堂。

(1)多点成线,架构活动框架。因为白板具有强大的数据库存储功能,能实现图片、音频等的随时链接。这就突破了PPT不可机动变化的局限。将活动过程中重要的节点,以底版的形式打包存储,活动进行中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可以机动地调用。这些节点好似珍珠,在白板这根无形的线的作用下串成了整个活动。

《国王减肥记》中我们设置了胖国王出场、胖国王的餐盘、胖国王的生活、胖国王的减肥计划、营养专家的指导(食物金字塔)、胖国王减肥成功这几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有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如国王的餐盘采用隐藏拖动功能、国王的生活采用平面拖动放大功能等。老师对白板灵活的运用,呈现了精彩的课堂现场。

(2)以点带面,丰富活动内涵。活动节点只是活动中的点,要形成主次不同的面还需要依托白板进行合理展开。在面的展开上白板又显示了其他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或当成黑板讲述故事,或成为操作平台与孩子有效互动、又或成为可以容纳各小组操作结果的超级投影仪……当然我们还在小组操作环节加入了实物图片操作等手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共同丰富课堂教学内涵。

如在经历了导入、经验唤起两个学习环节的兴奋之后,如果再增加多媒体刺激,就可能造成孩子的精神疲劳,不利于之后重点学习环节的推进。简单的黑板图片展示辅以老师亲和的故事讲述,将故事中胖国王的形象、生活、工作、出行带来的诸多不便一一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这一重要的情节串联不仅缓和了孩子激动的情绪,又为接下来的学习重点——为胖国王商量制定减肥计划暗暗作好了情感铺垫。

三、妙用白板增趣味,支持有效互动

白板以其独特的交互功能著称于世。“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做中求进步”只有让孩子进行直观的操作体验,才能积累丰富的感官经验。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充分挖掘白板的多种交互功能,实现了老师与材料、幼儿与材料的多通道互动。白板的触摸功能使得孩子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互动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第7篇

[关键词]智能教学系统;移动学习;英语学习;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3-0066-07

一、引言

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ITS)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一门涉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综合性课题,也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其研究的终极目的是由计算机担负起人类教育的主要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教师实现最佳教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日本和加拿大等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十分重视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开发,智能教学系统已应用在数学、物理、工程、化学以及军事训练等领域。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对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起步稍晚,理论研究仍以借鉴国外成果为主,真正走出实验室并投入教学实践的智能教学系统并不多。因此,本文在阐述智能教学系统及其组成架构的基础上,结合台湾PIMS移动智能教学系统支持英语学习的个案,介绍系统框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分析案例优点的同时。提出了研究建议。希望能对智能教学系统的教育应用起到借鉴作用。

二、智能教学系统及其组成结构

智能教学系统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PI),随后出现了基于计算机的训练(Computer Based Training,CBT)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智能教学系统的基本框架最初由Hartleyt和Sleeman提出,基本观点认为ITS必须处理三类知识:第一类是领域知识,即专家模型(ExpertModel);第二类是学习者知识,即学生模型(Student Model);第三类是教学策略的知识,即导师模型(Tutor Model)。这是ITS研究的最初框架。在之后的30年里。也成为指导ITS设计与开发的经典理论。虽然ITS的发展已有30多年,但关于什么是ITS,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义。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观点分歧主要集中在对ITS中“I”。即智能的理解不同。目前。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ITS是一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扮演教师的角色实施个别化教学,向不同需求、不同特征的学习者传授知识,提供指导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Adaptive Learningsystem)。

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于智能的理解各不相同。有学者提出对于智能教学系统中智能的具体要求为:自动生成各种问题与练习;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学习情况,选择、调整学习内容及进度: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动解决问题生成解答:具有自然语言的生成与理解能力,以便实现比较自由的教学问答系统以提高人机交互主动性:对教学内容有解释咨询能力;能诊断学生的错误,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教学中不断改善教学策略。上述的八点进一步可归纳为三个“w”,即懂得教学内容(what)、了解教学对象(whom)、知道如何教(how)。ITS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智能特征是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指导,ITS的智能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和诊断能力、教学规划能力、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强调系统的智能性有利于提高教学系统的有效性、促进人类认知的研究、推动未来教育模式的改进。

ITS是一个复杂的软件系统,对其组成结构的理解,不同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三模块说(Hartley&Sleeman etal.),即认为ITS由学生模型(Student Model)、专家模型(ExpertModel)或领域知识库(Expert Model or Domain KnowledgeDatabase)以及导师模型(Tutor Model)三部分组成;四模块说,即在三模块说的基础上加了—个人机接口模块:五模块说,即在四模块说的基础上将专家模型与领域知识库独立出来。国内学者对ITS的组结构比较赞同四模块说,即认为一个典型的ITS系统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专家模型颅域知识)、学生模型、教师模型(教学策略)和智能人机接口。如图1所示。

学生模型:用于记录学生的相关信息,反映系统对学生知识状态、认知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了解程度。是导师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学生模型通常包括三种类型:覆盖模型(Overlay Model)、微分模型(Differential Model)和摄动模型(Perturbation Model)。学生模型的研究主要包括错误诊断、学习过程跟踪、开放的学习者模型、动机和情感建模等。学生模型是智能教学系统的核心组件,是实施个性化和适应性教学的基础。

教师模型(教学策略):根据一定的教学原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状态、认知特点和个性特点为基础,组织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表达形式,选择适当的呈现时机,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该模块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即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专家模型(领域知识库):表示教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以及作为专家能够基于教学领域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问题求解知识。专家模型主要完成两个功能:一是ITS中知识的来源,系统使用专家模块的知识对学生的行为作出适当的响应,生成相应的问题、任务以及解释;二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标准,为了完成该功能,领域专家必须采用与学生相似的方式生成问题的解答,才能进行系统行为与学生行为之间的比较。

智能接口:作为系统与用户的交互界面,是为其它各个模块提供智能化的多媒体知识输入、用户信息和行为获取、知识输出的途径。智能接口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人机对话处理、对领域知识库维护的接口、教学策略的修改接口以及学生模型的初始化处理等。

三、移动智能教学系统的应用案例

PIMS(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Mobile-learning System)即移动智能教学系统,系统保留了e-learning的优点,能为英语学习提供有效而灵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扩展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系统概述

近年来,随着网络社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借助无线网络,利用掌上电脑或手机浏览网页或检索网络信息。同样地,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向也日益便携化、移动化、个性化。这些趋势导致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走向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在这些新颖的学习方式中。移动学习已被视为一种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利用空闲时间展开学习活动。

在英语作为非母语的国家,英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第二语言。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方式或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促进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已成为热点话题,也是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外已有学习者成功地提出利用移动学习支持课堂外的英语学习活动,比如TenseITS即是专为中国人学习英语而设计的移动智能教学系统:手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等等。任何语言都包括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然而阅读能力和词汇知识是两个重要的影响英语成绩的因素。换言之,阅读能够丰富词汇,掌握词汇又能促进阅读理解。在下文中,为了表述方便,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用L1表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用L2表示。

为了解决英语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和词汇问题,有的学者提出英语学习的最好方法是“短时间、高频率”,也就是每天学习几分钟比一个月一次学习数小时效果显著。将上述提出的学习方法与移动学习整合,本案例基于模糊项目反应理论(Fuzzy Item Response Theory,简称为FIRT),提出了个性化智能移动教学系统(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Mobile-learning Sys-tem,简称为PIMS)。网络蜘蛛根据模糊项目反应理论,从相关英语新聞网站检索英语新聞文章提供给PIMS,同时,能自动发现并抽取学习者不认识或不熟悉的词汇,通过加强词汇的学习,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实验结果表明,PIMS系统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新聞阅读能力,扩大英语词汇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二)PIMS的系统结构与设计

PIMS系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远程课件服务系统、客户移动学习系统、数据同步,如图2所示,PIMS系统结构图详细描述了每个部分的结构。客户移动学习系统由四个智能和四个数据库组成,系统基于模糊项目反应理论,向不同的学习者推荐不同难度的英文新聞,以分别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词汇量。远程课件服务系统由三个智能和一个数据库组成,网络蜘蛛能自动从因特网收集英语新聞,提供给远程课件、用户档案数据库,系统还能根据英语新聞难度测量预案对英语新聞进行难度参数的评估。为了实现离线学习,数据同步负责保持客户端和服务端数据的一致性。

1.远程课件服务系统

图2的右边部分揭示了远程课件服务系统的结构,包括英语新聞网络蜘蛛、英语新聞难度评估、课件管理、远程课件和用户档案数据库。目前,台湾许多网站免费提供大量英语新聞,并有相应的中文翻译,比如FTV和CTV英语网站,中文翻译有助于中文读者(L2)对英文新聞的阅读和理解。为了给远程课件和用户档案数据库构建丰富的英语课件,网络蜘蛛能自动从因特网收集英语新聞并提取英语新聞中的元数据:英语新聞难度评估能根据台湾全民英检网的词汇等级水平,在对阅读难易计算公式改进的基础上,自动测量英语新聞的难度参数,基于模糊项目反应理论的难度参数的测量有利于向不同的学习者推荐合适的英语新聞:最后,课件管理提供了友好的课件管理界面。方便教师从远程课件和用户档案数据库创建新的课程单元,下载、修改或删除课件。

2.客户移动学习系统

图2的中间部分展现了客户移动学习系统的结构,包括学习界面、个性化词汇推荐、个性化课件推荐、反馈等四个智能和用户档案、词汇、本地课件、用户帐号等四个数据库。学习界面为已注册帐号的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界面,实现了与反馈、个性化词汇推荐、个性化课件推荐的交互。学习界面能展现个性化课件推荐推荐的英语新聞,收集学习者的学习反应、学习新词汇、检测学生对新词汇的掌握:反馈负责收集学习者的精确反馈信息。包括英语新聞的难度水平和学习者的理解程度。并且保存到用户档案数据库:个性化课件推荐从本地课件数据库中推荐个性化的课件给不同的学习者,根据学习者的反馈,评估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最后,为了促进词汇学习,根据个性化词汇学习系统对学习者词汇能力的评估以及词汇的难易参数,个性化词汇推荐从学习者所学的英语新聞中提取对学习者来说不熟悉的词汇。个性化词汇学习系统能运用项目反应理论和学习记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该系统也成功地运用在利用掌上电脑(PDA)进行个性化英语词汇学习的活动中。

如果在英语新聞中出现的词汇难度参数大于当前学习者的词汇能力,那么这些词汇被视为生词呈现给学习者,而且在学生完成词汇学习后,检查词汇界面将检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所学生词,同时,通过数据同步。新掌握的词汇同时被记录在客户端和服务端的用户档案数据库中,以避免在下一学习周期中重复学习。目前,系统词汇库从台湾全民英检网的词汇库中收集了八千多个词汇,并且都有相应的中文翻译和难度参数。客户移动学习系统的学习过程见图3。

(三)PIMS教学应用实验

1.英语新聞收集及课件管理系统

目前,远程课件、用户档案数据库中存储有2792篇英语新聞。用于支持有效的英语新聞阅读学习,图4展现了由英语新聞难度评估对2792篇英语新聞的难度评估及难度分布,已收集的2792篇英语新聞难度参数分布在-1.70至+2.68之间,相对一致的难度参数的分布有利于给不同学习者推荐合适的英语新聞。图4中,-3代表最容易的,+3代表难度最大的,0代表难度适中,已收集的2792篇英语新聞比日常英语文章难度稍大些,不适合英语阅读能力较差的学习者。在本实验中,由经验丰富的高校英语教师从2792篇英语新聞中选择了47篇作为阅读课件材料,难度参数平均分布在-1.70至+2.68之间。

2.研究对象与研究局限

为了评估PIMS系统的学习效果,本研究通过召开班会,首先交代研究背景、研究动机、实验过程,接着利用PDA演示PIMS系统,然后从35名大学三年级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中征集到15名志愿者参与本次实验。在15名志愿者中,男生2名,女生13名,学生的第一语言都是汉语,年龄在21至23岁之间。因为PDA价格比较昂贵,所以本次研究只选取了1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样本数比较小,所以实验结果不适宜推广或解释其他案例。此外,15名学生没有或很少有使用PDA的经验,在操作PDA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障碍,并且研究对象都是未来的小学英语老师,至少已经接受了三年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既然研究的参与者是自愿的,同时都是英语师范专业,他们对运用新的学习工具进行英语阅读练习充满兴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学习动机。另外。本研究在PDA上只提供静态文本。不提供任何声音。因此英语新聞的播音对英语新聞阅读理解的支持作用不属本研究的考虑范围。

3.实验设计

学习成绩的实验评估过程如图5所示,前测和后测的试题由十个选择题构成,分别从十篇英语新聞中随机选择,试题由经验丰富的英语老师来命题。经过统计分析,前测、后测的试卷具有相同的难度系数,前测、后测的测试时间都为15分钟。

在进行实验之前,每一位研究对象都接受了2小时的培训,学习操作PDA和PIMS系统,然后进行前测,测量学生初始的英语新聞阅读能力。经过培训和前测后,每个研究对象分发到一个PDA,在随后的五星期内,借助PIMS系统,进行英语新聞阅读学习。换言之,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地利用智能移动学习系统进行泛在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系统借助学习者的学习档案记录来监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教师也可以观察学习者的学习记录,如果一个学习者在两天内没有登录系统,系统会自动发e-mail给予提醒。五个星期以后,通过后测评估15名学生英语新聞阅读能力,通过问卷调查测量他们对学习的满意度。

4.学习评价

(1)学习成绩评价。图6展示了前测和后测学习成绩的比较。后测的结果显示:15个参与者的语言能力与开始时的英语阅读能力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除了05号学生以外,其余学生的后测成绩都比前测成绩好。分析其原因,05号学生没有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后测,随后单独进行后测。在后测过程中。该生注意力非常不集中,由于不明的心理或私人的原因,05号学生后测仅做了20分钟左右,导致后测的成绩非常差,05号学生的后测成绩视为干扰,统计分析时忽略不计。

图7展示了三个英语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02号阅读能力低、04号阅读能力中、07号阅读能力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英语学习能力的变化曲线,02号阅读能力低的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速度与04、07号学生相比要慢些。07号阅读能力高的学生与其他两位学生相比,其阅读能力提升的速度是最快的。值得注意的是,当推荐的英语新聞难度太大学生不能理解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下降,直到给予个性化学习策略,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升。然而,实验结果显示:经过31个小时的学习,三个被观察的学习者虽然英语阅读起始能力不同。但逐渐达到相同的阅读能力如何。结果表明,不管学习者原始的阅读能力如何,PIMS系统给不同的学习者推荐合适的新聞文章可以促进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检验前测和后测的成绩差异,利用SPSS软件来分析前后测的成绩。表1列出了前后测配对样本的统计信息(N=14),前测和后测学习者的平均成绩分别为65和76.4,标准差分别为16.05和13.36。表2给出了前后测配对样本的t检验。研究发现,前后测成绩平均值差异为-11.43,自由度为13,t为-2.51,P为0.026。换言之,利用推荐的PIMS系统。学习者学习成绩的提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测试成绩平均分提升11.43分。

为了理清PIMS系统是否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成绩,利用卡方聚类方法,根据前测成绩把15个学习者分成三类,表3展示了基于前测成绩的分类结果。表4展示了三类小组的统计信息。较另外两组相比,前测成绩比较低的小组在阅读英语新聞总数平均值、词汇学数的平均值、进步成绩的平均值等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换言之,在学习成绩提高方面,PIMS系统为初始英语阅读能力低的学习者提供更大的帮助。

(2)问卷分析。为了评价学生对PIMS系统的满意度,参照Chen’s et al.的研究,设计问卷,问卷从五个方面设计了21个问题,衡量PIMS系统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五类问题包括:使用PDA的个人信息,4个问题:系统操作的方便性,5个问题;学习者使用PIMS系统学习的学习态度,7个问题;系统的优点和缺点,4个问题;学生对实验前和实验后英语阅读能力的自我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系统操作方便性的满意度达81.32%:75.21%的学生认为PIMS系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有促进作用:大多数学习者认为PIMS提供了友好的界面,有效的学习机制、提高了学习动机和兴趣,尤其是相应的中文翻译加深了英语阅读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对系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增加字典功能、增加发音辅助听力理解等;最后,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学生对实验前和实验后英语阅读能力的自我评价,通过配对样本统计和配对样本t检验,大部分学习者认为利用PIMS系统学习英语。英语新聞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四、PEVIS教学应用案例分析

目前,在智能教学系统研究和应用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PIMS系统建立了智能导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师生”关系,值得学习借鉴。

(一)重视学生初始学习能力的评估

学生初始学习能力的评估通常利用一些经过测量理论校定的测试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来估测学生能力以及对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在PIMS系统中。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初始英语阅读能力和词汇掌握情况。在一个学习循环结束时。理解测试练习和词汇测试又将结果反馈给个性化词汇推荐、个性化课件推荐、用户档案数据库。系统了解的学生的认知状态,教学模型就可以正确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便进一步推荐适宜学生的英语阅读材料,同时教学模型还可以通过学生模型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错误概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补习,以便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注重学生初始学习能力的评估有助于确定教学起点,符合采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的思想。运用系统观点看待教学的好处是能够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材料、学习环境等要素,并且各个要素之间必须有效地发生相互作用。在智能教学系统中,学生模型是智能教学系统的核心部件,它记录了学生的认知状态。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的熟练程度、存在的误解以及与期望目标之间的差距。为系统对学习内容进行动态组织提供重要依据。

(二)动态生成适应性学习内容

动态生成适应性学习内容是指智能教学系统根据学生初始学习能力的评估结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档案记录,动态地组织、呈现与学习者当前学习能力最相关的学习内容。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系统根据学习历史记录和能力评估结果,选择学生没有掌握或是没有学习过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是与当前学生能力最接近的: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系统将根据对学生估测的能力和学生的认知风格,选择最适合学习者的内容呈现方式。在PIMS系统中,个性化课件推荐根据前测了解到的学生初始英语阅读能力和词汇能力,推荐难度适宜的英语阅读材料,在下一个学习循环开始时,个性化课件推荐再根据上一循环的反馈结果,进一步作合理推荐。

一方面。动态生成适应性学习内容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个发展区存在于学生已知与未知、能够胜任和不能胜任之间。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另一方面,动态生成适应性学习内容还有效解决了学习者的认知超载问题。认知负荷是指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必需的心理资源的总量。

资源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主要表现在工作记忆容量上)是有限的,而任何学习和问题解决活动都要消耗认知资源,都有可能造成认知上的负荷,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人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载(Cognitive Overload)。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根据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可将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内在认知载(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和关联认知负荷(Germane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是在学习材料的内在性质与学习者的专业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负荷的大小取决于工作记忆中同时被处理的信息数量以及与已存在的图式联系。动态生成适应性学习内容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符合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原则。

(三)动态调整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为学生进行学习时所采取的方法。一般来说,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风格,采取的学习策略是不一样的,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可以不同,甚至同一学生在学习同一学习内容时,也可采取多种学习策略。PIMS系统充分发挥了智能教学系统与移动学习两者的优势。一方面。智能教学系统能够支持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学习建议:另一方面,移动学具备了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之外,还有它独一无二的特性,移动学习提供基于短信、文本、图像等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学习环境是移动的,学生也是移动的,学习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状况,动态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每个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的步调,再结合英语学习“短时间、高频率”的学习特点,特定的学习内容以适当的方式呈现,以灵活的学习策略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关注智能教学系统的教学应用及其效果

从文献分析来看,目前国内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主要关注理论基础及系统模型的研究,不少论文对智能教学系统的系统架构和实现技术、学习模式、教学设计等方面研究较多,但很少关注系统的教学应用及其效果,从而使研究缺少实践的支撑。相比之下,在本个案中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应用实验,以检验系统的应用效果,并发现系统设计的不足。个案首先介绍系统的使用方法、英语新聞的收集方法、课件管理系统对英语新聞的管理和系统的界面,接着明确实验对象和实验的限制,以生动直观的图表形式交待实验设计、数据统计和检验,通过学习成绩评估了解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系统操作方便性的看法、学习者使用PIMS系统的学习态度、系统的优点和缺点和学生对实验前和实验后英语阅读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为智能教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打下基础。实验证明,PIMS系统为不同的学习者推荐的英语新聞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减少认知负荷,增进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

五、小结

PIMS移动智能教学系统支持英语学习的研究,在系统构架、技术实现和教学应用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模型。系统基于模糊项目反应理论,合理地评估学习者的原始英语阅读能力,根据学习者反馈信息和英语新聞难度系数。因人而异地推送难度适宜的英语新聞。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担。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移动智能教学系统提供的泛在学习环境。使英语学习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

第8篇

(一)尝试教学

尝试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教学程序结构。其基本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法。例如,宏观经济学中投资这个概念对初学者来说很容易造成困惑,而投资问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十分重要。对投资的正确理解,是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还是难以把握投资这一概念。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用尝试教学法,先一开始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一旦学生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发现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的含义不同,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然后教师导入新课,在新授课过程中使学生把握投资与资本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的含义不同,懂得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厂商购买资本或对资本的需求,是厂商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明确要从资本的角度来理解投资。最后,教师再次进行课堂作业并给予课堂小结,以此巩固对投资的理解。采用尝试教学的关键是两次尝试题的设计,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尝试题以发散型的多元思考题型呈现,与课本或学习材料的例题相似,便于学生藉以自学课本或学习材料,共同讨论和尝试解决问题。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时,可配合课本的题目来进行,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自学辅导教学

自学辅导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内容,自己练习、检查并改正错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辅导教学的具体步骤包括:启发引导、阅读课本、自做练习、知道练习结果、教师小结。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把教学从着重灌输知识、技能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例如,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这章内容,理论性强,没有什么数学模型,同时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内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必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用自学辅导教学法,先从旧知识引发新问题,提出问题:你们在上章中了解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那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实践中是如何实施的呢?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阅读课本,该做练习时做练习,并核对答案。最后,教师小结,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再比如,GDP的问题也难以把握,在教师讲授GDP的概念之后,为使学生全面把握和增强理解GDP,以及有关GDP的评价问题,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搜集资料,制作成PPT,来讲授相关内容。在学生讲述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学习心得。采用自学辅导教学的关键是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只需巡视课堂,不打断学生的思维,只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发现共性的问题。小结时,做到有的放矢,纠错解疑,规范学生做题,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

(三)专题讨论教学

专题讨论教学是通过专题讨论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思维能力锻炼的一种教学模式。专题讨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挖掘学科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综合知识的能力。对于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专题讨论教学法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专题讨论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设计好多个专题,让每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专题,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然后给学生1~2周的时间收集资料,并利用本章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接下来将每个小组讨论的结果用PPT的形式展示,派1~2代表做演讲。同时,课堂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做评委,对每个小组的表现点评打分。最后由老师做总结发言,分析讨论的结果,并对该专题进行更深入的陈述。同时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课堂讨论对专题报告进行修改,每个组员提交1份个人研究报告,小组提交1份总报告。例如,在讲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讨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我国劳动者、企业主等阶层的影响。在讲消费理论时,要求学生查阅中国储蓄资料,分析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储蓄?在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时,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以我国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为时代背景,讨论政策组合的实际应用情况等。采用专题讨论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应该精选专题,控制好学生陈述的时间,把握课堂节奏,带动气氛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自主学习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优势明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教学难度增大、教学结构松散、教师的指导地位难以保证等等。笔者认为,要扬长避短,在宏观经济学自主学习教学安排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证足够的授课学时

自主学习教学不否定理论讲授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的难度和复杂性,使得宏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应当以理论讲授为主。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的授课时数约51学时,这只能保证讲授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为顺利实施教学范式改革,运用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教学内容,必须在原有授课学时的基础上至少增加16课时,即每学期至少达到68学时。

(二)培养学生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

实证分析是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析方法,要想做好实证分析,学生必须具备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这也是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顺利实施的保证。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等公共资源收集数据,并传授一些基本的处理原始数据的方法等。例如,在讲“国民收入核算”、“失业与通货膨胀”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搜集中国名义GDP、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失业率、CPI、PPI等数据,让学生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有总体的认识。在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其中涉及货币政策问题时,则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搜集中国历年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大体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建立科学的学生考核机制

实施教学范式改革,应当纠正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偏差,扩大评价的内涵和范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科学考核的标准应是多重的,丰富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在考核中应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研讨与辩论的表现、自主查文献讲课的表现、课程作业的表现等。着重评价学生掌握方法和能力的程度,考察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