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小组讨论总结

课堂小组讨论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3: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小组讨论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小组讨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中职;课堂小组讨论

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经历一个“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的辩证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建构知识、实施技能训练、小组讨论交流、上台展示答辩和评价总结,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课堂小组讨论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自身价值在小组活动中得到展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顺利实现。要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真正实现小组讨论教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教学理念

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在中职各学科的教学中大力提倡。美国教育学家B.S.布卢姆曾指出在小组讨论期间,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注意力更集中,是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只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去设计教学环节,课堂小组讨论教学就能够适应各类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项目任务,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明白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地”,设计好教学环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备课充分有效

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一备教材,将教材再次整理,重新分段分类,有所侧重,突出重点难点。问题设计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二备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时考虑侧重点,发挥主动性,增加趣味性,将一些复杂问题拆分成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讨、研究,而不是直接灌输。

三、完善课堂教学

在课堂小组讨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力和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布置任务,最好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单项练习,学生则根据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小组成员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等进行合理搭配,每组5~6个成员,并设立负责人。如在讲解线的投影时,出现七种情况,教师可安排七组学生同时完成以下几项任务:①分析各线的投影特性后画出投影图,派组员在黑板上演示;②本组组员讲解投影图的特性;③各组相互评价作图和解析中的优点与不足;④由学生自己总结这七种线的投影特性和区别。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应组织评价、总结,首先学生进行自评,根据需要,可让学生进行口头评价,也可以是小组互评。其次,教师进行补充、完善,教师进行评定时应明确优点,指出不足,尤其是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评析,统一认识,达到升华的目的。

四、进行德育渗透

中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更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的方法。课堂小组讨论营造了自由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期待和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使他们能自发、自主地探究知识,体验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明确目标,开阔思路,丰富想象,也能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应变力,养成持之以恒、不怕挫折、顽强拼搏和敢于突破等意志品质,并认识到团队精神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比如在讲解工艺加工的倒角时,笔者谈到在工作中大家会碰到很多问题,我们要学会用“倒角”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来直去鲁莽行事。

采用课堂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区别在于:第一,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第二,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任务”为中心;第三,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第四,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如此便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课堂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自动、自觉、自主地学习,真正解决传统课堂的种种问题。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的阵地,而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不再是一个“传经授道”的角色,而是一个“设计师”。

(作者单位:清新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研究Discuss cooperative learning "discussion" application research

Xiang Xueting

【Abstract】Take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group discussion" is the modern education and the new curriculum advocates, it reflects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 was in clear teaching goal, teacher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use of certain teaching strategy, actively involved in creative "discussion" activities, make the students think wisdom get exercise,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get improve. This paper research objectives,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 methods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analytic "discussion" way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scussion" use of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Key words】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 discussion; research 新课程《纲要》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因此,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从研究学生入手,以发展的需求研究与学生发展相适用的教学思路。(英)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能使知识准确。”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小组讨论”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离开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目标将无法真正实现,而课堂“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我们学校提出“在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的研究”课题,探讨其所要解决的教与学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并用不同的方法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小组讨论”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试图以四年级至九年级的各学科的本源为追求,以学生主体性“小组讨论”为载体,以师生共同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探讨有效形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探索有效促进学生爱说、乐思的“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探究有效指导各学年段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的教学途径。

1.1教学方式变革。变“师导演剧”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鲜活生命历程,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灵活组织教学,让“小组讨论”根植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推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生成于合作学习之中,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1.2教学方法变革。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充分的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使“小组讨论”这一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合作的积极主动交流与表达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持续参与“小组讨论”的兴趣,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3注重学生发展。“小组讨论”是学生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各种解决问题方法、见识进行表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方法知识、经验,通过交流与表达展示其能力,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并持续进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对交流与表达有困难的学生),为学生创设交流与表达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1.4关注教师成长。使教师的教学观念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变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教学行为由教案的执行者转变为学情的关注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行为由教案的执行者转变为学情的关注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思维发展的促进者和教学智慧的积累者,优化“小组讨论”中教与学的过程,提高其专业素养。

2“小组讨论”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行为结构的分析和探索。以此促进教师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运用一定的协调机制来组织有效的“小组讨论”活动。探索以“小组讨论”为主线的合作学习方式的相应作用,并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学行为适应新的课程。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寻找突破口,让学生更自主、更主动、更体现主体性和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使“小组讨论”形成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能被广泛接受的具有积极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学习方式。

2.1“小组讨论”规模的研究。这一部分内容除全班讨论、同桌讨论、好朋友或同观念讨论外,主要是针对“小组讨论”规模的研究。如“小组讨论”的规模:二三人五六人均可,最理想的“小组讨论”形式是前后两桌四人构成的小组,并按学习能力层次分组的机制来分,课堂秩序井然。

2.2“小组讨论”时机的研究。这一部分内容主要突出“小组讨论”问题视教学需要而定。如“小组讨论”活动不是对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只有在教师引出一新概念或理解知识点关键时,学生理解困难,这时可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引导讨论,为学生梳理问题讨论的思路。

2.3“小组讨论”内容的研究。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凸显在新知探求过程中,对知识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的疑点处,组织小组讨论。如围绕一定问题(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三方面的技能:第一,听的技能(专心倾听别人说话。即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第二,说的技能(有说话的勇气。即自己说的话,别人听得见。说的话有条理、完整,语言简练,有重点);[3]第三,交的技能。即尊重别人的说话,采纳别人的意见,使问题讨论彼此交往有效)。

2.4“小组讨论”策略的研究。“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方式既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使师生间、学生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又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有力地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如“小组讨论”活动的有效策略:第一,精选小组讨论问题(教学重难点的问题)。(1)在模棱两可,问题结果易出现分歧时,给予指导;(1)在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时给予指导;(3)疑难问题无法独立解决时给予指导。第二,选准小组讨论时机。(1)在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时组织讨论;(2)在大部分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交流;(3)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实施辩论,明晰正误。第三,明确小组讨论步骤。(1)提出关键问题;(2)组内各抒己见;(3)组内归纳、提炼;(4)小组间相互交流等。

3“小组讨论”的研究方法

3.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课堂“小组讨论”研究的前沿最新动态,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2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让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同时加强研究者与施教者的课题意识,以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益。

3.3案例研究法。对各种常态课、研讨课的课例和片断进行讨论,不断总结提升,对“小组讨论”案例以及师生状态进行分析,从中找到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3.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平时研究的材料和积累的经验不断分析、总结、提炼、升华、归纳成文。

4“小组讨论”的研究成果(预设)

(1)课题研究材料汇编;(2)优秀论文集;(3)课题研究报告;(4)评价成果集。

总之,“小组讨论”方式的运用,与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相吻合。为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在小学中高年级至初中阶段运用“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参与思和说的活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使其不断地努务,不断地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新课程实施纲要”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小组讨论 科学课堂 有序 有效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并能激发创造潜能。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讨论和交流环节常常很凌乱、无效,难以发挥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让讨论和交流更加有序、有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1、科学建组是基础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避免某个学生被隐藏或忽略。实践表明,最佳的学习小组人数应在4-6人之间,其中又以两两成对的“四人学习小组”最为适宜。每个小组内应该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另外,教师在分好组后,也要进行集体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2、选拔组长是关键

小组建设的好坏还要看组长选的如何,组长必须是乐于助人、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主要有(1)、教会他合理分工,并对讨论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2)、督促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3)、训练组长监督管理组员的能力,帮助老师培养组员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4)、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的不同见解,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通过教师对这些方面的培训,能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顺利进行。

二、设计有效的讨论主题

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课堂都适用的策略。教师不需要为了迎合课改而胡乱采用这种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各方面,有选择地使用,并且要设计有效的讨论主题。

1、在某些探究活动开始之前可设置一些问题讨论,为探究指明方向。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抵制弯曲》时,在演示了纸梁承受重物之后,提出小组讨论的问题:“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在学生激烈的争论过后就确定了本组探究问题的指向。

2、对一些观察活动,需要集思广益时。例如三年级科学《蚂蚁》一课,让学生观察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就需要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因为每位学生观察角度不同,共同观察讨论后完成会更理想。

3、当要总结实验规律和本质,需要共同交流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能力。这常常发生在探究结束后汇报交流阶段。这时,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出结论,而应该是学生思维碰撞的大好时机。如五年级科学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在做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实验时,很多组得到的数据都不一样,而且有些结果是相反的,好多教师就会直接宣布哪组是对的,哪组是错的,然后得出结论。其实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更加有悖与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如能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出现各组数据不同的原因,找出真正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与沉浮的本质关系,岂不是更好?

有效讨论问题的提出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提出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讨论的问题“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但把握的原则是“难易适中、开放性大、针对性强”。比如五年级科学下册《热起来了》一课,让学生小组讨论“衣服能产生热量吗?”并想办法证明。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学生想当然会根据生活经验说会,但是如果小组讨论就不一定了。小组内就会有激励的争论,有的会说“衣服如果能产生热量,那放在柜子里怎么不会热?”有的又会说“如果衣服不能产生热量,那干嘛冷了要多穿衣服呢?”这样经过他们不断的探讨交流,更能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和好奇心,促使小组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比起教师直接告知结果或直接提问了事是不是更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呢?所以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才能提出适合讨论的问题,让讨论的问题有意义、有价值。

三、有效地组织讨论课堂

1、合理安排讨论时间

讨论时间要合理安排,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不抓紧时间根本完不成教学内容,更别提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抓紧时间并不意味着讨论时间很短,时间过短,只能让讨论流于形式,一般问题有3-5分钟足够,对于难的问题,时间再多也讨论不出结果,所以可以先讨论,再通过组间辩论理清思路,最后进行二次讨论,这样效果更好。

2、控制讨论进展

在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休息,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要不断巡视,倾听各组的讨论内容。当讨论遇到“坎”时,适时点拨,引导讨论向着成功前行。除此之外,教师深入到各组,也可以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并且也能合理调整讨论时间。

四、合理地总结、评价

在讨论结束之后,首先教师应对讨论问题的本身作出明确、清晰的总结,这样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讨论很有意义,期待下一次的讨论。然后,教师应灵活而恰当地对每个小组作出评价。对于讨论结果来说,完全错误的观点不多,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讨论成果,并给予合理的评价。评价要用带有鼓励性的语言,比如说“你说的很好,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呢?”“哪个组有更新颖的想法?”等。而且教师也要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要不评价或“一刀切”,这样会打击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除了教师的评价,也要进行“组员互评”,一个月一次,这样可以有效督促组内合作,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让他们在合作中不断进步。

新课改是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师智慧的结晶,受益者们把它用在课堂上已经颇有成效。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老师,我深深地觉得,只要合理利用,课改中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就会如“一夜春风”,给我们的科学带来有趣、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065―01

在现代课程教学理念中,学生是整个课程资源的核心。在整个课程系统中,教学发展良好与否,教学成效显著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发展的内因――学生。学生是最应挖掘的宝藏,学生身上储藏着巨大的潜能,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有了现在的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是以小组讨论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合作教学活动,它设立了组间同式、组内异式的小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教学的建构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与合作,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驱动力。

一、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优点

1.小组讨论式教学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状态,促使学生表现出较之前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的不再是老师的针对性提问和全班同学的集体关注,而是与同伴之间的互相交流合作;学生可在小团队中自由发言讨论,所以学习心情会更愉快,语言的输出会随之更活跃,面对结果也会更自信。对于中等偏下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这种方式可以说对他们最有帮助。从我们现有的教育价值观来看,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2.小组讨论式教学能够开拓学生思路,使之尝试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认识立场去理解事物,增加对事物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弥补个体在具体问题上知识层面的不足,以达到澄清原有的模糊认识,筛选、整理后续思绪的目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调整教育观念,真正做好设计工作。原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准备的往往是课堂上自身的讲授要点,课堂及课后训练题等,以“填鸭式”教学思维来指导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较少考量学生的课堂反应能力及接受能力,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后果。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台上使劲讲,学生台下被动听的现象,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教师的依赖性格,这也是直接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在设计小组讨论时要重点关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要注意到课堂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小组讨论。如,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79页“写作实践”里第三题:“某市在偏远地带发现一处自然风景区,一年后记者探访,看到这里已经建了十多家宾馆,沿河岸造了一排旅游饭店。对于这件事,各界评价不一,有人认为要优先发展地方经济,有人认为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一方净土,不宜开发。请你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样的题目是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的,学生有讨论的鲜明倾向性,讨论过程中也迸发出很多思想的火花。但是,像《我的读书故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32页)这样带有写作个性特点的题目就不是完全适合集体讨论,可以进行局部性的讨论。

第5篇

关键词:小组讨论;有效;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讨论”,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比如,讨论流于形式,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对课堂教学没有多大帮助;小组讨论参与率低;讨论时间控制不好等。小组讨论的无效,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这也是我们许多一线的教师所困惑的,究竟如何使小组讨论更有效,怎样开展、什么时机开展小组讨论?

一、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关系

在小组讨论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只有保证独立思考时间充裕,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能从容地组织语言,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有条不紊地叙述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地展开讨论,讨论也才会深入有效。因此,讨论前,一定要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要教育学生深入思考后再发表意见,可以要求学生把想法写下来,再进行交流,最后形成集体意见。这样既保证了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思考、参与的机会,又保证了交流合作的质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得到发展。

二、处理好开展小组讨论的时机

教师要合理选择小组讨论的时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小组讨论的,否则小组讨论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小组讨论,什么时候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什么时候组织讨论最有助于激发学生搜寻新信息,重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这是小组讨论有效的关键。抓住契机,提出适宜问题。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讨论的契机,并提出适宜的问题,一般来说可在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在学生疑惑时开展小组讨论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我认为,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相互启发,共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正确理解问题,还能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

比如,我在讲比例的知识时,有一个学生问:“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吗?”这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条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明确了认识。

2.在概念模糊时开展小组讨论

比如,“质数、互质数的概念”,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这时我出示几组数(8和9、5和7、7和9),让学生讨论、分辩几组数各自的特征以及几组数是不是互质关系,由此建立起质数、互质数的概念,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能力都得到了训练。通过讨论的不断深入,学生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掌握了互质数的组合规律。特别重要的是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同时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当一个人无法完成时,或一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开展小组讨论

如,在教学十几减的退位减法时,我出示一题: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10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老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这时展开小组讨论,大家就会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最热烈。有的说:我想可以从13桃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

4.在揭示特征或规律时开展小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总结、探索、揭示规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例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剪、拼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个长方形底边的长度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边的长,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又由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自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从内心感到成功的喜悦。

5.在解答开放性题目时开展小组讨论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必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把四种答案都能找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恰当、适时地进行引导、启发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讨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68-02

[作者简介]顾凤英(1977―),女,江苏苏州人,本科,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小学教师,中学一级。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小组合作的种种弊端、不足开始显露,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小组讨论进行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一、澄清观点,小组合作有效讨论的根本

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却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围绕着什么样的中心话题讨论,其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想象。有一次,笔者有幸聆听了我校一名高级教师讲授的《金蝉脱壳》这节课,受益匪浅。

教学时,这名教师就“课文内容主要是围绕哪个词来展开叙述的?你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了金蝉脱壳的这一特点”展开了小组讨论课堂活动。活动中,第一个问题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都回答说是第二段的“神奇有趣”,但对第二个问题却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生1:最神奇的是蝉虫先从背部开始脱壳,而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头部、背部、脚、尾巴,这样脱壳有着怎样的科学道理呢?这一点我觉得最为神奇。

生2:我觉得最神奇的是蝉虫尾部脱壳时,没有妈妈在旁边教它,它却自然、顺畅地脱了个干干净净,动作还配合特别协调,我们每一个人穿衣服、脱衣服都是妈妈教了很长时间的,我特别佩服蝉虫这一点。(这名学生边说,还一边手舞足蹈地演示了一下尾部脱壳的具体动作。)

生3:我觉得蝉虫脱壳后身体的颜色变化极为奇妙,都有点像变色龙了……

通过各抒己见,学生对“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观察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态度。课下请教这名教师,她告诉我指导学生小组讨论时,应该要求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1.围绕一个问题,简明扼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2.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自己观点的内涵,并允许其他组员表达各自的理解。3.认真聆听其他组员的观点意见,并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

前辈的指导让笔者充分地认识到:澄清观点是小组合作有效讨论的根本。在后来的教学活动中,笔者不断地实践、改进,自己的语文课堂开始有了质的提高。

二、充实论据,小组合作有效讨论的关键

小组讨论中,不时地会听到“我认为”“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话语,虽然他们的观点明晰、直接,却不够理直气壮。因此,指导学生有效讨论的关键就在于,陈述观点的背后,一定要让自己的论据多元、丰富。

教学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你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学生经过一番小组讨论,得出了很多具体的答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五月里槐花花多色白,孩子们勤劳能干。2.五月里槐花花形可爱,孩子们热情好客。3.五月里槐花花香味甜,孩子们淳朴可爱……

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要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又重新深入到课本当中,认真阅读、深入交流、相互启示,对文章内容有了扎实全面的理解与把握。比如,针对前文提到的第二个方面,学生不仅找出了第二段中“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这一概括性的句子,还发现了临别时,槐乡孩子会送晒干的槐花,清亮的槐花新蜜等内容,让笔者彻底感受到:有效讨论指导的确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联系拓展,小组合作有效讨论的深化

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多是教师指导学生

针对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一定程度上对小组讨论的联系拓展重视不足。教学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拓宽小组讨论的视野与外延,促进了全体学生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终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聊聊春节”这个话题,笔者是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堂讨论的,学生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元宵节放烟花爆竹、转九曲、扎花灯、舞狮、舞龙等民俗活动,学生聊得眉飞色舞、兴致勃勃。这次口语交际课堂活动,学生表现得非常好,他们讨论时不但发言情真意切、言之凿凿,而且还善于倾听别人的诉说,交流能力明显提升。在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之际,笔者又给学生列举了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建议学生继续就这些节日的民风民俗进行讨论。

在教室里班班通电教设备的辅助下,学生查阅到了很多关于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的课外知识,他们讨论的焦点也由春节延伸到了民族文化这个高度,还有学生建议了解一下汉字、武术、中医等传统文化,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交流……

四、自主小结,小组合作有效讨论的升华

语文教学中,课堂小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成功的课堂小结可以深化认知,升华情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之良效。小组讨论亦是如此。在小组陈述环节,一般是组长起身总结自己小组的观点和看法。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自主小结,回顾一下讨论交流的思路与内容,概括一下小组得出的主要观点,有助于升华合作学习的效果。

教学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这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针对“阅读全文,说一说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造出绿洲的”这一问题开展了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找到了以下多个方面:

1.这里“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2.“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3.“又从路边一个大箱子里拉出一根大皮管……”

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要对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小结,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我们要根据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升华,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意识、语文素养在小组讨论课堂活动中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窦翠红.利用小组讨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黑河教育,2014(10).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组讨论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探讨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保障

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则合作只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1.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3.团结协作的习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和创业都离不开团队合作。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非自发形成的,需教师精心培育。

(1)培养小组集体,形成共同奋斗目标。在小组讨论时,要使小组学生结成利益共同体。要关注弱势群体,以其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每个组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小组才能获得成功。这样,使组内学生都树立起与小组荣辱与共的意识,促使学生乐于合作。

(2)课堂评议突出合作意识的评价,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要求学生以小组名义汇报讨论成果,开头词一般应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教师评议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小组讨论成果的价值,突出对合作意识的评价,突出对小组成绩的肯定。教师通常可这样说:第几小组表现出色。比比,哪一小组的方法更多、更好。

(3)发挥团队的力量。把小组的整体表现与个人学业成绩挂钩,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体现合作的乐趣。可在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优秀生答出奖1分,后进生答出奖2分。这样可让优秀生主动帮助后进生,使之共同成长。

二、合适的评价和奖励是支撑有效小组讨论的重要力量

每次小组活动后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观点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巩固和扩大讨论成果。允许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评比,看一看哪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班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要把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相结合,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

1.实施激励评价。

在小组讨论中,老师、同学正面、激励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讨论效果。可经常性的评比“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有利于强化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讨论中,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中,让学困生得到教师最及时的帮助,让讨论中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得到最直接的肯定和评价。

2.实施多维、立体的评价。

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1)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每次,教师都要以充满期待的心理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2)讨论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其中以“小组合作表现”为主要标志之一,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凝聚力,强化组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进步。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应首先将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对学生的鼓励也应由“这个同学说得真好”变为“这个小组的意见真好”,“这个小组表现非常出色”等等。为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还可根据其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以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

第8篇

一、对课堂讨论内涵的认识

1.课堂讨论具有合作性,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互合作行为,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探究氛围。

2.课堂讨论具有交流性,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能实现课堂内的有效互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动态发展的特质。

3.课堂讨论具有探究性,有利于思维的碰撞,新观点的生成,有利于个体在讨论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加以更正。

4.课堂讨论具有平等性,给学生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机会,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在运用课堂讨论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问题,本身没有讨论的价值

学生针对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直接决定了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在组内循环听课过程中,通过仔细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课堂讨论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有:第一、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讨论大多是随机进行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马上开始讨论,没有进行预设。第二、一些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自主阅读就能从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有的问题难度太大,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一些问题虽有一定的思考性,却缺乏争议性,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总之,真正具有认知矛盾和思维冲突的,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产生激烈争论的问题并不多见。

2.教师对课堂讨论过程缺乏合理的调控

由于教师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问题不合理,造成课堂讨论经常是我说我的道理,他说他的观点,相互之间根本不能聚焦在一个点上展开讨论,此时教师又未能适时地加以引导与调控,因而经常因受时间的限制,小组成员尚未全部发表意见,讨论就被终止了。因此,作为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小组长并未将本组的不同意见加以整合,而小组长基本上只是向全班交流其个人的观点,对于小组其他积极思考的学生来说,自己的意见根本没有机会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这对其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无疑是个负面影响。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让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四个不同的问题,然后分别让小组长代表全组在全班发言。这种企图节省时间的讨论,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学习理解另外三个问题的权利。其本质上还是知识的单向传递,只不过由老师讲换成学生讲解,对多数学生而言,既没有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没有掌握基本知识。这类讨论只是给人以学生全员积极参与教与学互动的假象,是一种低效或无效的活动。

3.对课堂讨论的结论缺乏科学的评价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讨论结果无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结论与教师预设的完全一致;其二、结论与教师预设的部分一致;其三、结论与教师的预设完全不一致。有些老师统统加以无原则的肯定,没有指出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学生的学习收效甚微。

4.讨论任务不明确,分工不具体,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

在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出现分心,往往与教师对他们在课堂讨论中的要求或指导不明确、不具体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人数较多的小组讨论中,许多学生由于不清楚自己在讨论时具体肩负什么任务、应该怎么做,而导致交流不充分,使得讨论茫然杂乱而又冗长乏味,于是出现学生不但不能专注于讨论反而假借讨论的名义进行闲聊的现象。

5.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发言机会不均衡

在听课活动中,我发现,由于学生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对其喜好程度不一的原因,往往是为数不多的胆大、健谈、成绩优秀者和受教师喜爱的学生成为课堂讨论的主要发言者,而大多数个性内向、不善言谈、成绩落后者以及不那么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充当沉默者、聆听者、旁观者的角色。他们被排斥在讨论之外,就会产生“讨论只是少数发言者的事情,与我无关”的错觉,容易将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成为“局外人”。

三、对今后如何有效运用课堂讨论的新思考

1.科学选择课堂讨论内容,这是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应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要组织讨论,教师必须在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价值的、有启发性、有争议性、学生有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这是激发课堂讨论活力的重要的因素。

2.科学优化并调控讨论过程,这是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关键机制

课堂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教师调控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优化并有效调控讨论过程。

①有序讨论的组织。

有序是确保课堂讨论取得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我们在明确讨论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要合理安排活动,让学生的讨论有序地进行。如根据讨论的内容,讨论的形式可以是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但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在三种讨论方式中,以小组讨论的参与率和有效性较高。小组讨论应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讨论应以4-6人为宜,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促使全体参与使讨论有序有效地进行,有效地完成小组讨论任务。

②讨论方法的指导。

首先,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选用不同的方法,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在合作活动时,让学生明确合作的要求,对部分学生而言,教师还有必要把要求明示在黑板或屏幕上。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把他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讨论。

其次,引导合作交流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发现,那么小组讨论时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在学生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每个参与者能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让优等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依赖盲从”;还要提醒每个参与成员不要重复别人的意见,最好对新的问题进行辩论,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讨论方式。在课堂讨论进入后,教师或小组长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调控,使学生的发言在男生与女生、优生与劣生的比例达到均衡。不要让课堂讨论为少数学生所把持,应让每个成员都有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和机会。

另外,讨论开始后,学生可能会由于讨论中的一些问题而无意或无形中转移讨论中心,从而使讨论偏离论题。这时需要教师或小组长巧妙的引导,保证讨论始终围绕着主题;当讨论僵持不下各执一词时,要果断仲裁,解决争端;当讨论陷入沉闷时,要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一个适时的启迪语或引导语能够开动参与者的思想阀门,促进其思考,激励其表述,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把课堂讨论引向。

③讨论结果的分析总结。

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既要得出明确结论,又要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当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讨论中的优点和缺点,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和深入分析,让学生在方法上得到启迪和提高。

3.精当点评学生的活动,这是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重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