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3: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考查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其质量是高校办学水
>>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育的新思考 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浅谈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 生物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改革探索 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分析及对策 理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国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问题的剖析 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潍坊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分类指导探究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与对策 理工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开放教育英语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曹运长,文红波,乔新惠.提高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33-35.
[3]张巨峰,罗霞.对指导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一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164.
[关键词]工科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148-02
如今,很多工科高校都开设有会计学专业,但是如何使学生提高未来发展的竞争力,突出工科特色,仍需进一步探讨。东南大学财务与会计系于1994年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每一年本科生都有相应的培养计划,但是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通过对比不同高校的培养模式,对以东南大学为例的工科学校会计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建议。
1 与优秀工科类、综合类、财经类高校会计培养模式的比较
东南大学财务与会计系采用“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同清华、上交等工科高校相比,东大专业任选有所欠缺,无法真正满足志向不同的学生需要。此外,东大会计专业学生论文写作发表的比例较低,远不及上交和清华。上交和清华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比较强,学生对于前沿的研究了解比较多。另外,东大利用自己的理工科优势的特点不太明显。
复旦、南大等综合性大学重视通识教育。会计系课程设置中,大多含有面向高层次发展的相关课题,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社会意识,全校课程普遍开发,有利于校园内不同院系学生学科交流。培养人才目标采取多元化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高年级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的变革,以满足不同需求。
财经类大学由于培养人才目标的不同,专业方向明确,专业划分细。学生接触专业课的时间较早,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此外,财经类院校对学生实习的要求比较高,理论与实践并重。
2 工科高校培养模式调查结果
我们搜集了江苏省数十所工科高校的毕业生对于学校课程设置的意见,对所得数据进行汇总后,得出以下结论:76%的学生表示本科期间对于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不够清晰,55%的学生认为本科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主要收获是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61. 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经济学素养较为欠缺, 61%的学生认为本科期间自学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94%的学生认为自己本科期间学术论文写作和科研能力没有被很好培养。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本科期间课程设置认识不够清晰,所以在初期学习专业知识时会有茫然感;职业规划和未来目标的缺失导致学生对于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构建较为困难;而经济学素养对于管理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基础目前不够牢固;而本科期间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也有待提升,当然这与学校师资力量和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关系。
3 对工科高校会计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3. 1 会计人才培养缺乏工科个性与特色
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定位导致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培养模式缺乏个性与特色,呈现明显的雷同化趋势。大部分工科院校基本定位于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高级会计人才,也没有结合自身工科优势,培养相对应的行业领域的会计专业特色化人才。笔者认为差异化的培养模式才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根本。
3. 2 工科院校会计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存在问题
会计在实务中是一门重视经验的学科。但调查显示,工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课程的课时安排和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同时,开设的税法、审计、财务管理、经济法以及电算化等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重和课时比重远远不够,工科院校很难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通识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学习内容较少,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够深入,从而在职业发展规划上目标不明确。
3. 3 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社会主要以毕业生的质量作为高等院校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即主要评价高校毕业生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和境外并购,商业银行改革、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越来越重要,会计也发生相应重大变革。因此,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时,必须适当地将经济环境变化纳入考虑范围。但实际上,工科院校的会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基本大同化,没有体现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教学内容产生的影响。
4 对工科高校会计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东南大学在会计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改进上不断努力,每年都会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但是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通过分析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对以东南大学为例的工科院校会计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提出了改进建议。
(1)继续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学校给学生提供宽泛的学科选择,不同志向的学生选择自己的课程;低年级学生学习通识课程,拥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视野较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更开阔,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进入不同行业。同时,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多元化培养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针对学术型,创业创新型,跨专业型的学生设置相关进阶课程,进行多元化培养。
(2)会计学专业要能够体现工科特色。我国了2011计划,鼓励协同创新。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选课,鼓励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这样有助于提高我们学校会计学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学校继续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一系列创业创新类竞赛,利用学校强大的技术成果提升学生对于工科的了解和认识,并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3)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东南大学会计系学生普遍踏实勤奋,但是领导力和创新精神有待提升,会计系等应该率先设置相关领导力培养课程,帮助学生增强社会意识,关注时事政策,辅助学生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4)对于大多数学生应该受到更多的实践的训练,更好地开放和使用会计实验室,接触企业实践,鼓励或者推荐学生进入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习,并且要尽量接触真实的会计日常工作,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
(5)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力量,将导师制进一步加强。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思想,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与就业选择。东大目前要求学生都要参加SRTP项目,对学生培养科研能力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想要进一步从事研究或深造的学生,导师还应该加大对他们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学习研究的方法,从而能够很好地适应研究的工作。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虽然东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有过很多努力,但是目前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仍然是被动式的,一旦走上工作岗位,缺乏积极学习的热情,将会使得毕业生面临很大挑战。我们建议结合西方会计教育方式,老师在课堂上只讲授框架、重点和难点,列出参考书目和章节,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的阅读,安排课后辅导。
(7)加强案例教学比例,同时提升理论认识。我们建议加强模拟实习和案例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改编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看作是对就业后面临的实际情况的模拟,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Seminar教学模式;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Seminar课程
研讨课(Seminar)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1]。它通常是由教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在其指导下进行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重点高校开始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开设新生研讨课(Freshmen Seminar),由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主持,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研讨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二是一些任课老师也开始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尝试采用Seminar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以上这些尝试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它们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的某一个阶段(如大一新生)或某门课程而进行的。事实上,Seminar教学模式中所体现的研究性学习应当贯穿于本科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并渗透到后续的有关课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个完整连续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养成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因此,本文结合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探讨Seminar教学模式在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引入以及在本科教育的各个阶段设置专门的Seminar课程。
一、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的稳定的结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的会计学教育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与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明显的不足,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许多落后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尚未改变;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较模糊;教学操作程序固定僵化;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缺失;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不合理。
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
Seminar这一形式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在规定性的教学范式[2]。除了通识教育层面的课程之外,大多数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教育层面、专业知识教育层面的课程以及相应的方向模块课程。在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要结合会计专业的课程自身的特点。大部分的会计专业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都可以分为适合传统讲授和适合研讨两个部分,在适合进行研讨部分的课程内容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Seminar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取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3]。将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到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会使得学生为完成研究论题而积极主动地搜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阅读、思考分析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互动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形成自主性学习的氛围。
2.教学目标明确
Seminar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根据研讨课题,如何着手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通过研讨式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4]。Seminar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多项能力进行训练,尤其侧重于学术研究能力、探究和批判精神、口头表达和学术论文写作等能力和素质培养。这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会计学科的综合性和会计实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选题或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着手调研和查阅资料,通过不断地讨论和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以规范的书面写作的形式有效地传递学习成果,这样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3.操作程序规范且灵活
Seminar教学模式具有规范的课堂操作实施过程:(1)确定研讨的主题。主题的范围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关问题,也可以是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主题由学生自己来确定。(2)查阅文献资料。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分工的形式,查阅文献资料或通过实地调研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分析、形成观点,为课堂讨论和交流做好准备。这一阶段可以训练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考虑到目前会计专业课程普遍大班人多的现象,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并且发挥教学助教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3)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报告人利用多媒体对该主题的研究背景、方法、内容和结论观点等进行陈述之后,课程参与者向报告人提问,要求报告人对某些内容进行解释或表达看法。这一阶段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4)修改报告论文。报告人或报告小组根据报告过程中教师、学生等所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并按照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要求,将报告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后最终提交。这一阶段可以训练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并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促进教学相长,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会计专业的课程在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时,可以结合会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灵活地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者聘请企业财务会计实务工作者进行座谈,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
Seminar的教学内容虽然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但并不局限于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Seminar教学模式实施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选择是否合理。在许多的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适合课堂的传统讲授,这些内容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的方式,能够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从本课程中选择恰当问题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程内容适合呢?针对会计专业的课程特点,一般来说比较适合研讨的内容涉及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会计审计实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象的分析、财务会计审计理论的深入拓展等。比如“中级财务会计学”这门专业主干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体系,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调整及其他,这三部分内容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均可以根据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或者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设置若干研讨的主题,供学生选择进行研讨交流学习。
5.教学评价过程化和多样化
由于Seminar的引入,使考试方式和分数的评定结构发生分化。Seminar成绩一般占本门课程的30~50%,其他考试如笔试占50%左右[5]。Seminar的评价系统是一个过程化、多样化的综合评价系统。过程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现注重学业过程评价,根据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小论文等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其中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对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与批判性思辨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会计专业的课程中引入Seminar后,该门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Seminar教学内容的考核成绩,二是传统讲授内容的考试成绩。教师可以根据Seminar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其在本门课程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每门课程适合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的内容占课程内容的比例不尽相同,但通常至少需要安排两次以上的课题研讨。
三、会计专业不同阶段设置专门的Seminar课程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进入高年级时对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要求会需要进一步地提升,因此有必要探索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在不同阶段设置专门的Seminar课程。哪门课程适合作为专门的Seminar课程开设,应考虑以下条件:一是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二是要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6]。因此,结合目前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借鉴国外将Seminar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的做法,在会计专业本科的不同阶段可以设置以下递进式的Seminar课程。
1.将“会计学科概览”作为一年级的Seminar课程
“会计学科概览”是在会计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教育层面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不强调知识的全面系统,不需要先修课程的知识,用的是特定学科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重在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从而为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做准备。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会计与财务等基本概念与内容、会计职业构成与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掌握会计专业文献的查阅和使用的方法,通过广泛的阅读,善于思考和讨论交流,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建立起对会计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它作为一门专门的Seminar课程来实施教学。
2.在二三年级将某些模块课程设置成Seminar课程
大多数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以及专业知识教育三个层面的课程之外,还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政府财税部门、审计机关、公司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设置了相应的模块课程,比如,管理控制模块、财务管理模块、非营利组织模块、金融企业模块、审计模块等,这些模块课程通常都是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工作的方向,重点选修某一模块课程。而这些模块课程中的许多课程和其他教育层面的课程一样,仍适合采用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其中某些以专题教学为特征,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课程,如“薪酬制度体系设计”、“公共部门专题研究”、“资本运营实务”等课程,适合采用以Seminar为主的教学模式,作为专门的Seminar课程来开设。另外,在三年级开设的学科基础教育层面的“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同样适合。
3.将“会计专题”作为四年级的Seminar课程
“会计专题”是在四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教育层面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它又与以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为特征的该层面其他必修课不同,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学科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以及会计与审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最新变化等的研讨学习,因此,最适合将其作为专门的Seminar课程来组织实施教学。四年级是本科学生的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要进入社会从事财务会计审计的实务工作,还有一部分人会进入到研究生学习阶段,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个过渡适应未来的工作和学习,需要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这门课程中关于会计热点前沿问题的专题研讨学习,对于那些下一步进入研究主导的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能够为他们进一步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同样这门课程中关于对会计审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最新变化的专题研讨学习,对于那些很快要从事实际工作的学生们来说,能够为他们适应工作环境和在工作中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提供必要的准备。
以上设置为专门的Seminar课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有统一系统的学科代表性的教材,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理清其重点、线索和方法,在课程一开始时给学生提供一份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在整个教学工作占有重要作用,其内容包括教师提供给学生本学期需要阅读的文献目录、研究问题和写作方法指导、可供学生选择的论文写作题目和课堂展示的主题、课堂参与讨论的内容及完成进度要求等;并在教学大纲中列明论文写作、课堂展示以及课堂参与讨论等各占总成绩的比例。教学大纲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一环节需要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为中心,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以较短的时间,讲清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思路和重点,以及给予学生研究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在这些Seminar课程中,经历了选择课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书写报告及论文、交流讨论等过程,能够真正领会并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2] [5]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20-23.
[3] 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4-46.
[4] 李蓓.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的综合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3(4):35-39.
指导博士生论文答辩、逐行逐句批改论文……会议室里,三十多名嘉宾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屏幕,眼角挂着温暖的微笑。
他是我国会计学界的一代宗师,提出的受托责任思想、会计控制系统论、差异无序和不连锁观点、提高经济效益思想以及对中国会计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至今仍是业界深入讨论和研究的课题。
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做学术报告,至少要提前一星期准备,再把讲稿背下来;写文章前,要列出参考书单,扎实看完看懂,再表达成自己的想法,为学生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又爱护有加。
他学贯中西、通古察今,指出“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常开列史学、古文字学、古汉语的书单,叮嘱学生“这些都能给做人和治学打好底子”。
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首先提出高校会计教学的改革方案,将建国以来沿袭前苏联“老三门”的课程模式转化为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和审计学的新课程体系,还按照洋为中用的精神,大胆采用英文教材进行研究生教育。
他刚直不阿、忧国忧民,“常忍不住捅出其他人不敢说的话”,在上世纪50年代奋笔疾书“万言书”,向直陈当时党政工作和经济发展中的偏差和失误。
他履遭坎坷艰辛,始终乐观豁达、坚韧不拔,因“万言书”被错划,直到1980年恢复教学科研工作,在23年的劳作与批判中,坚信“假不覆真”。
他于己一生节俭,身后不建坟墓,在晚年时却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再发动子女,攒足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他淡泊名利、两袖清风,外出上课讲学不要报酬、不接受馈赠吃请、不接受旅游招待,还坚决要求将捐款成立的基金会定名为“勤诚助学”,而不是自己的名字。
他留下大量鸿文佳作,对现代和当代众多重大会计、审计问题进行实事求是和预见性的精辟分析。
在座的嘉宾均为当今会计、审计界造诣颇丰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师从杨先生的学生和曾经请教于他的同行。
“刚进学校时,看见一位老先生围着操场慢跑,最后一圈‘哒哒哒’,一定会听到突然变得急促的脚步声,那是他在发力冲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廖洪说,“听人们告诉我,这就是还没有摘帽的杨时展,天天傍晚要跑满6圈。”
“研究生阶段杨先生让我往当时即将重建的审计专业发展。结束后,国家重建审计系统,他力主培养更多的青年学者,推荐我为审计系统选拔的干部上课培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张龙平说,“为了鼓励时年仅28岁的我,杨先生为我打头阵。那是一次近百人的大课,他一气讲了两个小时,先介绍审计的基本概况和作用,再隆重推出我讲解其后的主要内容。杨先生那时70多岁,前一个小时,老人家坚持站着讲课,后一个小时体力不支才不得不坐下。”
“他总是站在自家的小阳台上,为学生修改论文。”会计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会计学院教授郭道扬说,“看完后放一个星期,拿出来批改,再放上一个星期,批改第二次,文章结尾和段落旁满是观后感和修改意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院长罗飞教授,是杨时展先生最早的硕士生与博士生。他动情地说:“先生给我批改过的作业、论文有几大叠,还有列出的书单,我一直当作文物一样珍藏。”“他任武汉市政协委员时年事已高,去政协开会坐公交,从不让学校为他派车。学生们担心他年事已高出行不便,他还要求我们出门办事尽量乘公交,不要浪费。”
“在母校时师从杨先生,毕业后至浙江任教。杨先生数次去信,让我继续攻读博士。因工作繁忙,一时犹豫不决。”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院长汪祥耀教授说,“杨先生再次写信,并特意强调坚持深造定会受益终身,让我最终下定决心。”
“毕业论文答辩前,他重病在身,病榻上仍然坚持看我的毕业论文,密密麻麻的批语中,好多字迹已是颤颤巍巍。答辩时,杨先生已去世,看着老师修改的论文,百感交集。”
原国家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特派员、原武汉市审计局局长余秉立说:“二十多年前的审计系统还是一片空白,我们经常邀请杨先生去上课,他每次执意不要讲课费,在我们的再三要求下,才答应接受一次工作便餐。还有同行拿着自己的书稿向杨先生请教,相当部分之前素未谋面,他不论亲疏来者不拒。自己的学术、教学工作已经非常繁忙,就利用出差途中的空隙阅读批改,一页不漏,出差回来后准时将修改稿交给请托人,而他认为做这些纯属举手之劳。”
“杨先生离开我们10年了,可他的教诲言犹在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汤湘希教授说,“多年来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教室讲课,我总是保持着领带加衬衣的正式着装习惯,就是受老师的影响。”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2004年我校专升本以来,会计学专业提出了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打造出一大批“A型会计人才”。即我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Adaptability),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Adventure)、 应用型(Applicability)的高级(Advanced)会计师(Acc-
ountant)。“A型会计师”培养模式为刚升本的会计学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2005年财政部启动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以及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我国急需大量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端会计人才。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个性张扬,突出自我,针对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和完善。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之际,笔者对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的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组织相关专业负责人到杭州、上海、深圳、重庆、成都等著名高校进行专业调研,并邀请财务总监、总会计师、会计学者等共同组成专业改革咨询委员会,提出了新环境下会计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保留吸收“A型人才”模式中素质、能力培养特色的同时,又增加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且具备“国际化视野”两大特色,从而使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具有“国际化视野”、 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 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Excellent Account-
ants)。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不断完善,培育“卓越会计师”会计专业人才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构建
(一)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及规格 根据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宁波经济外向型发展趋势以及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对于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善于张扬自我的特点,我校确立了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应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在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业务规格就是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具有系统的会计、信息、运筹、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财务管理与投资理财、审计与税收筹划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工程素质的应用开发型的会计管理人才。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本专业将打造出一批卓越会计师,即个性鲜明,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使本专业成为宁波会计师的“摇篮”。
(二)卓越会计师的涵义 一个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才能极大的激发创造力,才能高超出众,而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同时又能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其具体内涵如下:(1)培养的是国际化会计人才。会计师不仅要精于会计实务,而且要科学认识会计实务的理论基础。不仅要精通外语,而且要熟悉国际惯例。毕业生经过一段不长的实践,能胜任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能满足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要。(2)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性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更要培养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学会根据客观现实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决新的问题。(3)“应用型”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会计实践,学生将很难准确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难以胜任会计工作。会计应用型人才强调“高素质、强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4)具备了上述专业功底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自然就有了将来成为会计职业界的高素质人才的潜质。在四年本科教育中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兴趣爱好提供四个可选择的专业方向,为学生塑造自我、发展个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培养的毕业生既能潜心从小事做起,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又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为将自身打造成卓越会计师有意识地努力和准备,永不放弃,直至到达金字塔塔尖,成为会计职业界的佼佼者。
(三)卓越会计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卓越会计师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素质是通过“五类知识融合,校企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的。该人才培养路径是指通过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将卓越所需的“自然人身心素质”、“社会人综合素质”、“职业人道德素质”、“会计人专业素质”和“职场人可持续发展素质”五个方面的知识有机地加以融合,并通过实践环节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与企业进行有机的契合,在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既可以引进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企业界最新的发展动态,也可以将满足企业现实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输送出去。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实现从社会需求出发,最终接受社会检验的循环。
三、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ogra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guidance document which is built on education purpose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but also an overall plan of curriculums. The paper firstly determin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mphasi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based on a survey, then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 of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to set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s. Based on the logic between the curriculums, curriculum's semester arrangement is settled.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establishment
0 引 言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体流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推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省、市、地区已明确将现代物流定位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应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据预测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师范大学于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顺利培养了800多名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主要输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政府(海关等物流密切部门)。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由于物流管理在我国依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之中。本文将解释结构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其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在调研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的高校基础上(北京物资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商学院等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重点。
1.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物流、港口物流与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管理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培养重点要突出两点:(1)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安排上,参考目前国内各大学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法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涉及面要广,使学生能够适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作业领域。(2)强化实践教学。物流管理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国内各大院校都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际开设的教学内容中,实践学分基本占到毕业总学分的近四分之一;课程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约十分之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普遍设立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
1.2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依据上述确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重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设置课程类型、体系与学分结构情况设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其中,大类平台课(其中,校级平台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基本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院级平台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占专业课的比例为49.5/(49.5+72.5)=40.34%,充分体现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占比为37/134=21.26%,这一点是上述强调物流教学内容实践性的细化。
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物流技术与管理技术相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是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2],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因此,上述两方面综合决定了可以考虑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来讲,解释结构模型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处理,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多级递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模型,以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时间分配、教学进程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在对上述所提及的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高校调研的基础上,遵照上述培养目标及重点,并通过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全系老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开设课程及课程间先行关系,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达矩阵R,归纳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第三步,求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矩阵,绘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级递阶结构图。
逐一按照上述三个步骤操作,即得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39门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可以划分为12个层次,课程的先后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3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期安排
依据ISM分析结果,按照江苏师范大学相关教学制度规定,需要将上述12个层次的课程考虑在7个学期安排(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具体的学期安排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说,图1依据ISM分析结果,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大一(第一、二学期)、大二(第三、四学期)主要安排体现基础化、综合化的基础性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大三(第五、六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主要安排体现能力化和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
第一、二学期课程安排,除了上述表1中所提到的人格素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等,考虑到大一是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不宜安排太多,因此,第一学期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其中,《高等数学》与《哲学》及《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该学期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于是同一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两门专业基础课略晚于上述课程4~6周;经过一学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第二学期除了继续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可考虑安排作为管理大类学生均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类课程《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与此同时,由于后续需要诸多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在此学期同时考虑安排《计算机基础》。
第三、四学期课程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无论在学分总量上还是课程难度上都较第一学年有很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安排以物流每一职能作为一门课程的专业课程,包含《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上将计算机技能提升至《数据库程序设计》水平;为了后续专业基础课《配送与运输》课程的顺利进行,在第三学期需要安排作为该门课程基础课程的《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第四学期安排作为后续规划设计基础工具的《管理运筹学》课程,迟4~6周安排《运输与配送》;逐步开设《市场营销学》及反映物流综合职能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由于该学年已经逐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应于每门专业课程,需要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
经过两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能类课程《国际物流》、《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成本管理》等;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年同时安排《统计学》及《统计分析软件》课程。
第七学期考虑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及出国等多向分流,安排了素质化、个性化的课程,包括《管理经典选读》、《物流前沿专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物流保险专题》、《科学研究与协作训练》等课程。
摘要:本文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课程测试评估三个方面,在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会计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会计学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财务会计教学 现状 教学模式
一、财务会计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职校财务会计教学模式以初级财务会计和其他会计为主要课程体系。从教材上看,初级财务会计着重对会计循环、会计基本理论的讲解,各章节之间互相孤立,会计原则与会计实务互相分离,教材编写侧重规则条文和制度讲解。从教学观念上看,普遍存在着“重规则轻原则,重实务轻理论、重技能轻素质教育”的现象,迫于各种考试和就业压力,教师以教会具体的操作技能和规则制度为己任,学生则沿袭了应试教育下的传统学习习惯,被动接受,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从教学方式上看,教学形式陈旧,讲课依照是呆板的教学模式,各类考试也均侧重考核规则的记忆程度。在这种从教材到考试均侧重规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系统地理解会计知识和会计思想,缺乏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很难适应会计日益发展的职业要求。
二、教育理念的的内涵
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智力的认识不断深化。最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则从20世纪末开始引发了教育的大变革,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20世纪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将智能定义为:在个人所属的文化和社会中提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创造产品的能力,并将智能归纳为九种。加德纳教授认为,个体的智能状况是不同类别的智能因素组合的结果,个体之间的差异体现为智能类别的组合差异和强势类别的表现差异,因而单个个体往往能突出各异的一两种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往往不在于高低的差别,而一般在于其特长表现在不同方面,因此不能以单一的模式来评判个性化的智能状况。
适当教育方式的要义在于,以多元化的模式去挖掘、提升个体的智能,彰显强势智能,提高弱势智能,使被教育者的智能发挥至最高水平。多元智能理论蕴含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与该理论的内涵充分吻合,在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均衡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个体的强势智能类别,使其在未来能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然而,在高校的财务会计教学方面,我们却很少借鉴国外的经验。本文基于我国高校财务会计教学思想比较混乱的现状,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理论基石来构建我国的高校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
三、普通职业学校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设想
1.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财务会计学教学蕴含着多维的智能发展契机。财务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会计教学,使学习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动态的同时培养其在专业学科领域中综合运用财务会计知识的能力。多元化目标不但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有利于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满足学习者的多维智能发展需求,而且提升了弱项智能、强化了优势智能,促进学习者智能的综合提高。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1)教学工具的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工具是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前提。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为教学工具的多样化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不但可以给学生带来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诱导其无意注意,培养其有意注意,而且往往意味着多渠道的信息源,符合会计学科本身知识更新频率高、技术运用关联度广的特征,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原始材料,容易产生更为直接的正向学习迁移。
(2)课堂教学的互动化。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会产生差异较大的主观情感体验,因此设置互动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在经过精心设置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者不但可以体验到知识运用的成就感,产生愉悦的学习经验,而且根据Vroom的期望和价值理论,可以在各种互动合作教学活动中,明确并修正其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在这一教学氛围下,更易于会计专业逻辑思维智能的综合提高。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材选择的首要标准应满足学习者智能发展的需求。高等院校的生源各不相同,智能层次和特点有较大的区别。对于起点较低的班级,如果盲目地追求使用难度较大的教材,反而会弄巧成拙。因此,应紧密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难度适中的教材,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程测试评估的多元化
传统的课程测试主要以笔试为主,有的辅以一定的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主要测试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识记与解题能力,存在智能评估范围狭窄的缺陷。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必然要体现在课程测试当中,因此测试评估的多元化成为必然的选择。
众多的财务会计学教师由于认识上的缺陷或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课程测试中往往简单地以笔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但这种方式显然淡化了会计教学综合智能的培养特色,忽视了对学习者综合智能发展状况的检测,使多元化的智能发展取向简单化,从而抑制了有着不同智能发展特点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一部分具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逐渐被“边缘化”,严重损害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测试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