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体育

大学体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3: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体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体育

第1篇

关键词: 培养; 大学生; 体育兴趣;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80-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53-0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涉及到诸多方面因素。其中体育教学的好与坏,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可以说,体育教学改革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实现的。体育需要强调人们自身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1. 我国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能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难以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在对体育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不思创新,不求进取。

1.2 体育课堂结构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少年,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的增多,克服因难的意志品质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地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2. 提高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及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2.1 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认识,加强教育和诱导,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大学生不喜欢体育,不能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体育,主要是他们缺乏对体育价值的实际感受,对体育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所以,应首先让学生从理论上接受体育的价值,然后再切身体验这些价值。

2.2 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教学手段和方法。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学内容多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这些项目技术性强,大学生练习起来枯燥且难以掌握,降低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3 丰富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体育课的组织应当生动、活泼多样,应根据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个性心理倾向等各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的形式。这样可以避免一部分同学“吃不饱”一部分同学“吃不消”。

2.4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处理好师生关系。体育教学既是一种复杂的教育心理过程,又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它是由教师的“教”的活动和学生的“学”的行为,以及教学中各种信息所组成各种复杂的人际信息沟通系统。在这一活动系统中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教师的“教”的行为,也不能孤立地考察教师的“学”的行为,它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所以在互动中教师应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做学生的好朋友多与他们进行平等的语言交流、赏识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5 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1]。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3.1 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我们知道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因此,确定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首先就应明确学校体育课在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和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建立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再具体深入研究学校体育课的上去。一般来讲,人的本性是爱动、爱玩的,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体育教师在此条件下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改进体育教法,并同课外相配合,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共同实现之。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于奏效。

2.2 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意义。体育教学改革在我国走过了曲折而漫长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体育教育迅速发展,体育改革方兴未艾。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在西方体育教学发达国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兴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表现在教材由原来的六项运动改为“基本运动”和“比赛”两大类,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则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和教法。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生事物所代替。

总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挥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正视学生的自身感受,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要被传统所约束;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找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法,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总之,体育教学改革只有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出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才能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走出一条既适合我国国情又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第2篇

1.终身教育

所谓终身教育,概指人们在其一生中所受到的所有不同的培养。终身教育在时间、空间和内容是均有其不同的特点。从时间上来说,终身教育在人的一生中都体现在空间上,终身教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关于终身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从对知识、理想和人格的辩证统一出发,涉及智力、政治、审美、身体等众多方面,有着多种教育形式且要求它们之间紧密相连和协调发展。除此之外,终身教育提倡对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均给予一定的尊重,而且人要能够自强自立并不断地发展自己。

2.终身体育

终身教育涵盖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虽然终身体育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不管在以前还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终身体育始终占有一定的地位。终身体育思想,是指一个人从自身出发,接受体育指导、教育并且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且在其一生中始终如一地坚持着,从而终身受益。此外,全民性、科学性、终身性和民主性是终身体育的四大重要特征,对于进行终身体育的人而言,他们的体育锻炼将会持续一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也应当融入终身体育中去,实现这三者的结合。

二、大学体育和终身体育之间的关系

1.终身体育在时间、空间以及内容上涉及极为广泛

而大学体育只是终身体育中的一个环节,且主要集中在终身体育中间阶段,具有承前启后这样一个重要作用在大学体育这个时期,学生所接受到的体育教育和之前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它更加正规和全面,而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密集性。由此看来,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和习惯在这个时段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生活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事实上,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之间存有必然的联系

在进行终身体育时应当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关于小学体育,其主要是以培育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教育目标,而中学体育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大学体育则是以发展体能和发展学生个性为主,同时加强对于其体育意识和独立健身能力的培养。

3.大学体育教育关系到终身体育的实施

大学体育教育主要采用选修的形式,然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在运动领域和项目上进行适当的扩大,最终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这为学生以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自我健身技能以及具备终身体育本领打下了基础。

4.终身体育最终就是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

大学教育明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体育可以和终身体育混为一谈,它始终要和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等协调配合好。

三、如何将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

1.科学建立评价体系

大学体育主要是针对学生以增加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技能、培养道德意识为目标进行的,它要求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对于一名体育教师而言,必须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了解,然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过程与终结评价、教师与学生自我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进行考核。如此一个评价体系的建立,在促进学生特长发挥的同时,还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与负担,使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产生信心和希望,是真正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2.调动学生对于大学体育的积极性

在大学体育的全部体育活动中,学生发挥着一定的主体作用,因此对于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的培养绝不可以忽视。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时,那么他们对于自我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参与表现的自觉性就愈强。如果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时,学生自身的能动力量便可充分得以发挥,而且学生也会不断地对自我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造。众所周知,大学体育教学离不开课堂教学,所以我们必须着眼于对教学课堂质量的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对教材、教师、课的类型和密度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设计。相信在教学效果提高的同时,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也更合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更加突出。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游戏;大学;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1(a)-0156-02

众所周知,趣味性是体育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关注的因素,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具有促进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的发展。在学生个性化日益显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里,其学习行为与趣味性具有直接的正相关的联系。为有效提升大学体育的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有必要就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究。以此来对体育游戏进行全面的认识,让体育游戏在教学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教学中所用体育游戏的内容

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体育游戏是一项主要的教学内容,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既指具体的体育游戏活动项目,又指的与游戏有关联的体育活动。广义上讲,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的内容包括:需要参与者有体力的输出,同时还需要参与者在运动中充分的进行思考,最后还能对参与者的情绪产生较大的影响。也就说,体育游戏是一项“耗力、耗脑、耗情”的教学活动。体育游戏在其原始之初是在民间范围内创造的一种以娱乐为主的业余活动,这些活动被人们不断的进行修改和完善之后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多项功用的教学方式。在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已经相当之广。除此之外,在一些专业运动员的训练中同样会采取体育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而大众在饭后的时间里也积极通过体育游戏来达到放松身心,锻炼身体的目的。总的来说,体育游戏是以体育运动为主干,结合人体的跑、跳等一些形体动作为辅助,在满足教学需求以及健身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定制性的具有情节性以及竞技性的游戏,同时还要与之相匹配的规则来保证游戏的和谐性和正面性。

2教学中所用体育游戏的特点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所用的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思维性、情感性以及群众性的特点,这与体育游戏教学本身以及授课群体的特点密切相关。首先,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体育游戏、例如,篮球、足球等就具有满满的趣味性。这类体育游戏需要参与者充分的调动全身的能量,通过这些能量的投入而获取进攻或是防守的胜利。正是这种全面的付出只为让一个球进入篮筐或是将之拦住的过程,引起参与者的兴趣。其次,体育游戏具有思维性。无论是篮球或是足球等其他体育游戏,只要你参与到其中。为了取得游戏的胜利,参与者就需要不断的对场上的形势做出准备的判断,并迅速制定出有效的进攻或是防守战术,这期间就不然自的将参与者的思维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再次,体育游戏具有情感性。在体育游戏中,离不开与人合作,在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参与者的喜怒哀乐随着游戏的情况此起彼伏,其情感受到了队友的影响和分享。最后,体育游戏具有群众性。体育游戏对参与者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制,其受众群体贯穿了小孩到老年人,男人和女人整个群体。体育游戏是一项非常接地气的游戏,其对场地的要求也不会特别的严格,使其成为了一项适合全民参与的体育活动。

3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能够发挥出多方面作用,例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情商,能够有效提高对体育课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率。

3.1有效促进学生体、智、德的全面发展

首先,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情况。通过调查研究还发现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在水平线以下。进入大学之后,部分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被束缚和压抑的太多,在得到一定的自由之后开始放纵自己,整天在宿舍或是网吧上网打游戏。部分学生则由于自身不喜欢上体育,甚至于害怕上体育,一提到800m、1000m的测试就脸色刷白,体育测验让其留下了较大的阴影。然而,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则以体育游戏为主,并让学生选取其各自感兴趣的课程来学习。这就大大增添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甚而在课后时间,学生就会利用大学里便利的场地设施进行积极的运动,以增强体质。其次,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在一项研究中曾表明,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脑部活力,促进大脑发育。与此同时,由于体育游戏的思维性,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就会通过观察别人,或是搜索网上资料以及教师讲授等多种途径,来增强自身的游戏熟悉度和技能。特别是在游戏中需要学生具备的临时机变能力以及战术能力,这些都能够直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最后,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分为两个不同的阵营来进行。在双方的游戏较量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和冲突。而此时的体育精神,“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能够让学生逐渐的拓宽胸怀。而在比赛中队友之间的相互帮助和鼓励同样能够让学生在助人为乐方面得到提升,使其能够对这个社会怀有爱心。在大学生的体育游戏实践中甚至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当一名队员受到伤害时,比赛的双方都会放下比赛,都来对这名学生表示关怀。因此,即使是直接参与体育游戏的学生,在一旁观看也会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在德育方面得到提升。

3.2有效提升学生的情商

体育游戏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情商。在大学阶段,学生不仅仅要提升智商,情商也需要进行全面的提升,这样学生在毕业后才能够较好的融入到社会中。而体育游戏是一项多人参与的活动,这就需要学生与人打交道,其交际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能够有效扩展交际圈。体育游戏是大学生扩展交际圈的一个有效方式。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之间的交际关系不在局限于本班同学,而是从大一到大四,甚至到研究生之间全范围来进行。在大学里,常常会有以某一体育游戏而成立一些社团,一些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而认识。甚而有时候,学生都不用加入社团,在课后的游戏时就能认识其他学生,并因在一个队而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战友”情谊。而如果是在社团中,就可能需要与其他社团的联系或是组织比赛等等,都会进一步的增加学生的交际圈。而那些不参加社团的学生则由于每天一起打篮球或踢足球的人不同而能认识更多的人。第二,能够对情商进行有效的锻炼。大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常常需要通过观察对手的言行举止来判断对手的下一步行动,以此来做出正确的应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不断提升对别人行为的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情商。同时,在游戏中的为人处事,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在与人沟通的过程,就能够自动的修正自己的行为,一点点的沉淀自身的气质,增强与人沟通的效率。而在课堂上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收获一些情感上的感受。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的展现的竞争意识,能够锤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充满正能量,为学生以后激烈的岗位竞争做好铺垫。在学生烦闷的时候体育游戏还是一条有效的发泄途径,例如,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学生就能够放下一些事情,想开一些事情,有效的调节情绪,并逐步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3.3有效提高体育课程的趣味性

在大学之前的体育课程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要在教师的监控范围内,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运动。而这些运动多为一些单调的跑、跳等简单的运动,或是学校要求的广播体操的学习,如有组织广播体操比赛的就一直的进行练习。在不断的重复运动中,学生逐渐的失去了兴趣。有时候还要进行一些枯燥的理论课程的学习,这无疑加重了学生对此门课程不良的印象。此外,由于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课由于不参与高考而不被重视,常常被借用做其他学科的教学,如此更是加剧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恶感。偶尔有部分学校在体育课上让学生打篮球或是踢足球,却忽略了一个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这两项体育游戏。总的说来,就显得体育教学较为被动,教学质量不高而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体育游戏的丰富性以及强有力的执行性,使得这些情况大有改观,慢慢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开始重新认识体育课程。在大学的宿舍里,总会有几个酷爱篮球和足球的,即使对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在遇到NBA,世界杯这类赛事时也会被吸引到其中,最终难免就想亲身参与到其中。另一方面,篮球和足球这类运动在大学里是阳光帅气的最佳表现途径,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都愿意积极的参与其中。如此就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体育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学质量。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积极开展体育游戏,具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改善教学现状的良好功效。与此同时,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更是契合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纲领,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赋予了学生冲闯社会的身体本钱,为学生的将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庆福.谈大学体育课中体育游戏教学法的合理运用[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6):133-134.

[2]丁雪,刘瑶,石馨成,等.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4(44):140.

第4篇

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文化科学教育、生活和体育技能教育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审美素养等形成中的多元人功能,要创新教学方式,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应用性项目研究。但长期以来,国内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接受终身体育思想。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普及,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广泛推行,这些措施使大学体育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其主导的整个方向是正确的,但其中依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对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很不利。

2体育文化

文化和体育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是一种艺术性突出的文化,尤其以竞技体育最为典型,它集健、力、美、技、艺于一体。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教育性、艺术性、民族性是它的基本特性,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存在于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大学应承担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学应义不容辞的担负起对体育文化历史的传承和批判、对现实的发展和创新、积极地传播和交流,这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3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

重审体育和文化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体育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育不再是一单纯的消遣、健身为目的的活动,而是作为文化形态存在并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这一种上层建筑已经具有了相当成熟的的审美意识形态,它和文化是分不开的。要引导学生对体育和文化进行分析和审视,学会换位思考。指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体育文学作品,体育文化的传播本质在于体育文化符号的传播,而体育文化符号的传播需要通过大众媒介如诗歌、小说、电视、电影等作为载体来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以选修课或其他机动课时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体育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①诗歌。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载体,记载着人类的文明。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他也是剑和剑术、旅游、登山、狩猎等体育活动的爱好者,酷爱登山、剑术、射猎、骑马、养生、划船等活动,并且把它和诗歌创作相结合,创作了很多和剑术、登上等项目有关的诗歌.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反映了体育文化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思想。尤其是剑术,剑术是李白的体育运动之中最有代表性的运动。如“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等名句。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②体育电影。如《火的战车》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描述,《墨西哥人》是对拳击运动的描述,还有《象棋的故事》。我国也要很多优秀的体育电影,如早期的《体育皇后》《二队一》。建国以后的《女篮五号》《水上春秋》《球迷》《乳燕飞》《沙鸥》,改革开放以来的《我的几月》《滑板梦之队》《我是一条鱼》《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其中《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北京奥运会的献礼片,以和平参与的方式对战争与仇恨进行了巧妙的化解。另外还有风靡全球的武侠电影。武侠电影就是这种文化的一种最好的体现。通过镜头化的语言与戏剧化的情节,深入展示着中国武侠文化的精髓与内涵。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天龙八部》《卧虎藏龙》《笑傲江湖》《新农门客栈》等优秀作品,体会中国最具特色的武侠文化,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作者:宋志刚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素质;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12—0135—03

[作者简介]历叶红(1979—),女,湖南怀化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方向,就是注重体育素质教育。把保健卫生、心理健康、体育精神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等。但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素质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人类体育活动中,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更高更深层次体育精神素质。全社会素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健康体育素质观念的社会责任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体育素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体育素质的特征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体育知识素质、体育技能素质和体育精神素质等几个方面。体育素质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为社会提高素质更高、更全面的人才。一般来说,大学体育素质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体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健身强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和改善机能,而且可以促使智力得到发展。良好的体育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体育素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为手段,促使学生在完善的体育知识素质和科学的体育技能素质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并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

(2)时代性。体育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体育精神。人类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研究形成了相对的稳定的体育知识体系。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发现和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技能,这些体育技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技巧和锻炼方式也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对体育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需要长期的沉淀和升华,体育精神素质才得到的延续、巩固和规范。随着的时代的发展变化,体育素质的内涵也会形成时代特征的内涵和意义。(3)渗透性。体育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系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今后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而体育精神更能发生辐射,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中,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发展。

2体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体育素质教育在树立大学生终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深远的意义。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应该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和每个高校的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精神,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体育素质教学系统。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素质培育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2.1大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体育精神的缺乏

当前在大学中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在下降。传统应试教育重视了知识灌输、轻视知识的灵活运用,造就了一大批高考机器、考试机器。大学生在体育领域中也将这一不良做法延续下去,对起体育素质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道德水准下降,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超越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将体育精神物质化正是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在体育中只重视名次、不重视参与就是大学生体育精神缺乏的表现。“金牌至上”正是将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各种体育理论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在精神教育问题上进行学理层面的专门研究比较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上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逃避挫折的行为。

2.2目前学生健康安全教育不足

和国外的健康安全教育开展程度相比,我国健康安全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和手段都相对简单。健康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展,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我国每年有不少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伤害和死亡。但是,这并没引起我们很多人的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强调技能和体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意识教育。造成学生注重技能的掌握,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在教学实践中,“健康第一”的理念被“安全第一”替代。学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将那些具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被无情的抛弃。安全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运用。在体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仍然被不少人忽视,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我国学校的健康安全教育的急迫性。

2.3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不全面

体育课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时间,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系统地、有目的教育活动,把体育知识传输给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对大学生是否能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强调文化知识传授与运动体验相结合,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最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通过体育课传播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不全面。在体育教学过程来看,体育课在内容的安排上,重运动技术的传授、轻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水平。体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教学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体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知识。目前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看电视、观看体育比赛等等。但是大学生在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往往忽略了通过这些实践来获取相关知识。依赖于传统的通过教学方式获取相应知识,缺乏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很难提高,也导致了其体育知识结构不完善。

3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用建构主义观点进行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思考

我国的体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属于应试教育。体育教育存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中目的,比如获得金牌等。物质注意色彩非常强烈。在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也应体现时代特点,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为目标,采取全新的体育教学教育方式.建构主义教育观点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等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一套有效的体育认知学习理论,并形成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设计一个趣味体育游戏,组织一场排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不仅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因为大学的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自立活动能力比较强。这些课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最终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更好地提高。

3.2加强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素质

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具有活动性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其服务。大量的体育活动实践是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易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当然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很多,有些的偶然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可以通过理论学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的。这需要大学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健康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健康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健康教育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身体锻炼方法。要时刻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逐步树立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要为学生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健康环境。在教学实施中,要把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尤其是那些关于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实践操作更要作为教学重点进行介绍。在讲授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单纯的灌输式讲解,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方法。避免刻板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结合常见突发意外事件进行教学,如溺水的自救、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等。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来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

3.3大学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渗透力很强。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才能达到目的。健康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并在体育锻炼中达到精神升华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达到培养体育精神素质目的。大学是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需要健康的体育精神素质作为支撑,但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需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并形成常态化的素质培养机制。大学应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并非口号和标语,需要大学生身体力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真正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可以利用极具影响力的传媒、通讯工具和体育明星效应等可以在更新和更宽的空间内展开。通过多元化的途径维持体育精神培养。作为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体育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形成要体育运动活动本身更重要。体育运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挫折和劳累,是磨砺和锻造体育精神素质最好的因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且更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3.4加大体育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体育离不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因此培育大学体育素质首先要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随着改革的深化。完全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来发展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已经很难做到。大学多渠道筹集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大学对校园里面的体育项目设施可以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进行适当的经营。充分利用大学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学校闲置场地开展一些市场化运作,在这些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传统项目以及学生参与性高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合理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较好回报。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办各类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前提下,对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实行转租、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来提高体育设备实施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创收进一步扩大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育设施。为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培育大学体育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知识素质水平和健康安全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重视学生健康安全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健康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使学生提高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也能够使精神素质得到改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的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而且要将体育技术教学与体育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01):82-85.

〔2〕马卫平.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体育学刊,2011,(01):75-78.

〔3〕刘纯献.体教结合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74-77.

〔4〕杨雷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实施体教结合的障碍及其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8):98-101.

〔5〕李尚胥.浅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74-175.

第6篇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是以社会的科学发展进步和对人类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为基础的。传统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或身体好就是健康的,而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健康则是以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来全面客观地探讨人的健康。对健康概念认识的深入化、科学化为人类健康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生产现代化大大消耗了人们的体力,从而引起运动不足,体力下降;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摄入的过剩所带来“现代文明病”的蔓延都将导致健康水平的下降,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满足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体育的概念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1]。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的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并贯穿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过程[3]。它主张将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系统地、完整地将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生全过程,提供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地、积极地、坚持不懈地进行运动锻炼和体育健身,促进人体身心全面发育和健康长寿。同时,它的提出为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当中,学校体育课开展的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

3研究对象

安徽省6所普通高校(4所本科院校及2所高职高专院校)。针对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终身体育思想设计问卷,采用专家效度检验的方法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把80%以上专家认为比较有效和非常有效的条目最终编入问卷。对6所高校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0%。采用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对调查对象抽样,最终得到相关系数0.925。

4结果与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注重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因此学校体育课中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控制了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培养学生个性、能力方面以及对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都很不利。从调查结果显示,发现影响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受到外在与内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各种因素之间还发生相互作用[5]。

根据调查数据,有55%学生认为体育课主要是技能、身体素质及兴趣的结合,这说明了学生更注重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与目前的学生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必要的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懂得体育运动的价值,使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主动参与进来,这样体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基础体育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对体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进行探索和创新,全面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调查结果说明了两个问题:1、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我国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思想,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不同程度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周围同龄人的负面影响。同时过去的应试教育也造成了社会、学校、家庭评价学生个体价值时,过分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学生在德育、体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些方面造成了学生对体育兴趣大大的扼杀,影响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有的学生把体育锻炼看成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影响自己的学习;有的学生直接从思想上忽视体育锻炼,排斥体育。2、在传统体育教育制度下,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体育习惯的养成,反而使学生对于体育活动产生厌倦情绪;在教学形式下和教学内容上缺乏灵活手段,趣味性不强,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同时缺乏针对性的科学指导,致使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从事体育活动。数据显示,18%的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的锻炼方式;学生受场地的限制影响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占15%,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程度限制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可以说,可供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有限,向学生提供的场地设施有限,也是学生难以形成良好连续体育习惯的一个原因[5]。

学校体育不仅要考虑教什么,更应该考虑学生需求什么。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只能应付各类考核,并无真正获得实质性的东西。而终身体育思想的融入,学校体育应有全新的定位和发展要求,应表现于:观点上多功能、多层次的价值观、生物、心理和社会体育观;功能上为身心全面发展,以增强体质为目标,增进健康,同时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个性全面发展[6]。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不应只有运动技能的传授,还应该包括锻炼方法、体育理论、卫生保健等相关综合知识的学习。数据显示,有63%学生明确认为,技能、方法、保健和理论综合知识是对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能力重要的因素。而这也反映了学生对全方位体育知识的需求,同时,也希望获得某些知识,来发展自身的体育锻炼能力,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最终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必须加强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注重兴趣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在终身体育指导下,体育教学应向什么方向发展?调查结果显示:1、有18%认为应从重视过程、培养健康人、注重兴趣与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着手;2、有8%认为除重视过程和培养健康人外,还应该有一些体育流行特色;3、有22%认为除了培养健康人外,其他三个方面都作为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4、32%的学生认为培养健康人、注重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流行特色的体育文化三个方面应作为学校体育发展方向。从调查研究中我们认识到: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对于原有竞技体育教育的认识,应该转变,应向技能、体能、功能、体质、主动、能力、健身、素质、习惯等方面发展[2]。2、围绕终身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尊重教育主体,激发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学会到会学;在教学中多创造自愿、自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摆脱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中以学会什么为出发点,而应以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出发点,最终达到由教而不教,由学会到会学的这一目标[1]。3、使学生对体育有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使学生懂得运动对身体的好处,从运动中得到更多的乐趣。而一些必备的运动常识、营养与保健、卫生与健康方面知识,使其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其终身健康益处所在,从而树立科学的体育健身观[4]。

现在的体育教学处于一个转变期,它在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以及考核等方面的整合。对于终身体育教学思想,它不仅带给我们对于体育教育新的认识,也指导我们如何投入到现代教学工作中,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最终受益终身。

5建议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坚持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观点,树立课程教育的理念,建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社会体育、野外体育和生活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生活生存能力。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注重全体性和可接受性,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真正把体育教学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

2.体育教师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体育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从事运动技术训练的教练员,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体育教师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运动技术与技能的操练以及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更要把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生活态度,将人文精神融入体育教学中,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这种追求中的自由本质的展现。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作用,使学生不仅学会健身,而且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做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体育教师应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一个实践者都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如果课程真正成为协作活动和转变的过程,那么‘创造者’和‘开发者’便比‘实施者’更适合于讨论后现代教师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根据本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结构等做出规划和安排,借助学校教育计划的实施与评价对已审定使用的教材从当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富有针对性的、相宜的“裁剪”,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师不再仅仅是国家课程标准的执行者,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课程的决定者”,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体育教师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课程;定位;超越

体育文化是我国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由来和杠杆。大学体育课程通过身体、技能、运动器材、物质等具体存在方式表现出来。大学体育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某个行为特征。体育文化作为一项规范性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大学体育课程在依托体育文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体育工作者合理定位,并在实践中不断超越。

1.体育文化梗概

1.1体育文化的衍生背景

从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体育文化随着世界整体科学的发展应运而生。宽泛来讲,体育科技工作者从文化中汲取了营养,让人类文明的认识逐步走向理性。体育文化同西方文化的发展一样悠久,是人类文明逐渐发展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作为大学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愉悦学生身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体育文化的传播

早期的体育文化传播,是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走、跑、跳、爬、扔等动作来实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延续。在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上基本保持一致。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发展到今天,就成了体育文化。

2.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关系

现今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已经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大学课程的文化理念也日益深入到课堂之上。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娱乐了学生身心,促使学生以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顺利完成学业。体育与体育文化共生发展,大学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相互粘合,牢不可破。

3.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定位和超越

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立足于体育文化的大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它以素质教育为原型,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在实施中贯彻“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大学体育文化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提供便利。

3.1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中的定位

3.1.1目标定位体育文化作为人类自身的需求反应,是人类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创造出来的。大学体育课程通过身体、技能、运动器材、物质等具体存在方式表现出来。大学体育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某个行为特征。体育文化规范了它的言行,也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体育课堂文化,实质上在遭受着就业难的困境。处于电子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的课程价值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体育教学究竟教会学生什么?———知识,技能,人文精神价值观,还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一系列现实问题上,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出路成为了一项大难题。由于体育课程的竞技体育队身体接触和规则的理解不到位,致使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一些学生好勇斗狠的学生,更有可能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体育文化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了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能力。3.1.2运行机制定位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文化理念,揭示课程教学。我国教育的体制化、行政化管理根深蒂固。以往的体育课程改贯彻层层实施的原则,通过专家的权威进行定论。在运行上,往往处于一种功利化、浮夸嚣张的文化氛围中。学生在体育的舞台上公开,创新的表现,并不能为制定者所接受。经过短暂接触的新课改,很大程度上不能让教师真正领悟到真谛。在体育文化的氛围下,根本意识不到课程运行中的问题。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以学生为本”,让设计者亲临学生一线,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调整课程,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3.1.3改革氛围定位体育文化要求全面参与,深层次剖析问题。体育课程文化要求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反思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尤其是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审查。体育课程设定,首先要创设“以学生为本”的良好氛围。用理性的眼光分析现代体育改革,吸收借鉴东西方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上,找到适合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土壤。改革高校校园体育设施的水准,能激发大学生热爱运动的热情。3.1.4教学模式定位大学课程模式并没有固定的范式可依,应设定为开放的、动态、发展的体育课程环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进行理性训练,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中的人本思考,完善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除了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外,还要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教学直面人、人的生命、人的生命质量,来体现体育文化的生命关怀。大学课程教学应强调以人本性来完善和发展师生,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3.2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超越

在世界杯、世锦赛、NBA、奥运会……凡此种种的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到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由于体育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与之相关的人才的发展,不断超越创新体育成为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立足点。作为未来的朝阳产业,对体育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大学体育课程培养的重中之重。3.2.1体育类专业大热,国内外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体育文化理念的渗透,为现今的体育产业捞到了大批资金,这也是他们求贤若渴的原因。在未来的大好前景下,体育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学体育课程突破了课堂限制,超越了以往体育专业学生毕业无门的枷锁。在澳洲,体育专业的学生无背景也能申请硕士。国内体育传统项目如足球、田径、篮球、健美操,有氧运动等项目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3.2.2大学体育课程联系行业动态,与时俱进随着体育文化的深入,学生有更多机会实践。对体育赛事体育俱乐部管理、营销策略、体育营销等都有大致了解。大学体育课程要想超越,必须联系行业设计课程,在大型赛事中实践学生,为以后在该领域的突破打下基础。目前国家为推进体育事业发展,逐步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国内体育服务行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据国务院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目标,扶持体育产业为绿色朝阳产业。华泰证券调查显示,未来的体育产业化发展潜力无穷,市场空间或超万亿,个股如中体产业成为投资标上上涨明显的个股。目前我国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尤其是对体育赛事组织、运营和体育产业开发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需求持续增长。我国2020年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将为体育人才专业的人才带来新的发展契机。3.2.3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超越体育课程教学,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反而更能激发其参与兴趣。体育课程的开展,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个人品行,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学校环境。学生在课程中,有了更好的合作精神,对社会道德层面的提高起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对非体育专业学生来讲,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保持他们健康体魄的内因,也是促进他们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体育课程是他们在学习进行体育学习的最终阶段,也是实现终身体育最重要的阶段。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本无法生活生存下去。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无疑是高科技人才的主流。3.2.4加大对体育设施及场地的应用创新体育课程的时效性,是体育文化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主要目的。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管理,也逐渐被提到了日程。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体育场地和器材实施教学,必然会提高体育课程的效率。新型器材如:飞盘、轮滑和软式排球等新型器材的引入,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创新场地:利用天然资源,打破体育课一定在操场进行的固定思维模式,很容易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如学校附近的公园、斜坡、楼梯等,让学生轻松参与进来。3.2.5创新体育课程设置在不断地实践经验中,体育文化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从增强学生体质到提高学生活力、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本着“全民锻炼、终身锻炼、健康第一”的体育文化理念,始终把体育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工作重心。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除了要遵循现代体育就业的发展规律外,还必须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设计的课程,应贯彻体育文化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运动能力等相关功能融合在一起。课程体系可以从基础课程、选修课程、运动和康复锻炼等着手设计。

4.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思考

大学生体质的下降,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问题,对未来体育文化的的影响不可忽视。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的背离,是造成体育文化的缺失主要原因。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体育课程的开展,短期内还不能将这些理论弊病消除。体育文化影响人们的体育概念和体育实践,对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和学校对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参考。体育课程的设定和开展,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而是在“知识、技能、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参与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坚持科学的锻炼方法,运用科学的锻炼手段,在课程教学方面必然事半功倍。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应是衡量学生一切的参考。在追求全校学生充分得到锻炼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先天素质、兴趣及领悟能力,造成“体育不公平性”问题,是体育文化教学缺失的一大方面。对于身处环境和评价目标的固定性,是现代体育老师很少思考的问题,值得他们从更多的体育文化人文理念中获得高效能的教学。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是逐渐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增强自身体魄的过程。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是思考体育文化,超越体育文化的目标评价。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牢固锻炼关系、锻炼方法和锻炼习惯,思考师生本体意义,拓展教育界思考体育教学的思路,成为大学体育文化超越体育文化的过程,值得体育工作者思考体育文化的理念和精髓。

5.结束语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合理定位在体育文化中。体育文化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大学体育课程设定必须进行改革。体育课程的设定和开展,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而是在“知识、技能、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参与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坚持科学的锻炼方法,运用科学的锻炼手段,超越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促进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新形式下,体育文化的注入,为大学课程改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实施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至刚,张力,王丽娜.上海建设国际体育强市中城市体育文化定位与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刘爱红.体育: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正能量———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体育文化定位之辩[J].搏击,2013,(4).

[3]刘晓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浅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

[4]李中军.高校体育文化“美学”观念的创新与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

第8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学体育课程日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前,与国外大学体育教育观念相比较,我国大学体育观念相对比较落后,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将中外大学体育观念进行比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此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良好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育观念;比较分析;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学体育课程日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前,与国外大学体育教育观念相比较,我国大学体育观念相对比较落后,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

1常见体育观念

世界各国将体育教学观念分为健身、快乐、人文、终身体育四种。健身体育。自古以来,人们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强身健体的主要途径就是体育运动,因此,体育课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逐渐发展形成了健身体育的观念。快乐体育。大学体育课程的实践主体是大学生,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锻炼,学生在亲身感受运动乐趣的基础上,更加喜爱运动,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文体育。人文体育的观念认为大学体育课程不仅仅只传授体育运动的技能,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强身健体是大学体育课程的一方面,学生在运动中传承人文精神,弘扬体育文化,并将这些精神和文化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是大学体育课程的另一方面终身体育。社会的发展进步,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随之发生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持之以恒的运动可以促使人们身体保持健康,可以延长生命,可以缓解衰老。大学体育课堂要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发学生进行运动的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2国内外体育观念比较

在健身体育和终身体育观念方面的不同。在国外体育教学过程中,健身观念和终身体育观念已经形成教学工作的重要理念并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例如在德国,在每学期开始,学校会讲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计划公布,为学生自由选择提供充分的资料信息。并且教学过程中趣味性极强,以实现健身的教学目标。美国的大学还设立专门的体育俱乐部,学生、家长、社区居民都可参加体育活动,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国内大学已经认识到健身和终身体育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效果与预期有较大偏差,片面注重传授运动技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快乐体育和人文体育观念方面的不同。国外将体育教学的重心从单纯的身体健康转向身心健康,即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心理健康、愉悦。例如,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进行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满足学生运动需求,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展现快乐体育和人文体育的教学理念。在国内,体育课堂上,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培养,过多强调纪律性和考核标准,导致部分学生无法体验运动的乐趣。

3大学体育教学改进措施

我国教育体制根据我国国情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毋庸置疑,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国外大学体育课程相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应学习国外经验,思考、设计课堂教学,弥补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不足。首先,转变大学体育教学观念。大学教师自身要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运动对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愉悦的运动可以促使人身心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健身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人文体育的教学观念。其次,丰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应是丰富多样化,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运动,为了增强个人身体素质。最后,加强学生课外锻炼。除了体育课堂上进行体育运动外,教师应培养学生课外运动的思想,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运动项目,如登山、野营等,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个性化需求。

作者:杨晓轼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