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3: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公平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教育立国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实施教育公平,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其中教育立法、政府作为被认为是确保教育公平平等的决定性因素。许多国家在其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中,都明确规定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实施平等公正的理念。比如美国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ElementaryandSecondaryEducationt),它是美国的基础教育法案,重点在于关注入学与公平,认为财政应补贴弱势群体。再如日本,多年实行义务教育“平准化”政策,通过财政支出全覆盖公立学校,其义务教育办学宗旨是,尽量不在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富裕阶层歧视其他阶层的机会。在城乡学校硬件建设上日本通常使用同一张图纸,没有薄弱校和豪华校之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馆、天文馆、游泳池等等,各种教学设施均齐备且标准化,这就从基础教育设施方面保证了公平性;从师资方面看,日本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没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之分,老师从属于每个市、区,而不是学校,每隔一定年限老师就要流动交流到其他学校,待遇不变,这就保证了师资的公平性;从入学方式看,日本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择校”这一说法,进什么学校完全取决于居住地的从属,没有任何赞助费。
2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若干建议
(1)政府立法,严格执法。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曾经说过:“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文明都要大得多。”确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义务教育关系着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绝不是“市场化”所能解决的,追求和实现教育平等起主导作用的是国家和政府,这是一种政府责任和政府行为,需要依靠行政力量和公共财政来逐步消除。政府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不仅要针对义务教育公平立法,还要加强监督,严格执行,必须在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普惠性三个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否则就背离了义务教育的立法原则。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第二十二条)。但当前部分地方尽管名义上取消了“重点学校”,实际上通过五花八门的名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依然存在。只有通过教育立法、强力监管及问责的方式真正地建立标准化学校,取消重点中小学,才能真正将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2)财政均衡投入,建立标准化小学。我国多年来的义务教育现状表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经费负担、生均经费等方面仍存在着巨大差距。义务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财政制度密切。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一不平衡必然带来地区间教育投入的不平衡,教育公共服务的差异应当由中央政府采取转移支付的办法来解决,用以保证薄弱地区达到最低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只应加强而不能弱化。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树立新的资源配置理念,改变传统的观念,积极支持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薄弱学校,尽快使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
(3)均衡配置师资,真正取消重点,建立师资流动制度。师资的配置在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上。“教育名师往重点学校跑,优秀教师往大城市里跑,合格教师朝城镇挤”是现今师资配置不均衡的真实写照。解决这个问题必需从制度上改革,让所有教师资源在各个学校之间流动起来,建立有效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这种均衡的“软件配置”可以瓦解当前的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区分现象,基本能保证学生接受到质量与水平大致相同的教育,满足人们平等的教育需求和地区教育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也就能因此而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实现。
(4)从政策上倾斜补贴边远贫困地区。公平在很大程度上看的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政策。边远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主要还是要靠国家的政策。政府要从政策上保证学生的救助,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提高教育普及率;政府要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让教师安心进行义务教育,最好能在教师工资待遇上根据区域进行科学地划分,实行不同的工资标准,越是偏远艰苦的地方,工资就要越高,鼓励教育人才流动到不发达地区。
3结论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大,因而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正义和平等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因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育发展中的公平缺失,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上。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不足,中小学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在城市,优质教育、高等教育的资源仍显不充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利益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大,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证。此外,教育投入的不均也导致了不同地区、城乡、阶层之间在享有教育资源方面的巨大失衡。
二、推进教育公平的思路和对策
当下存在的种种教育不公,主要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只能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来逐步加以解决。同时,对于由制度性因素所导致的公平缺失,必须通过对教育政策、教育制度进行调整与创新,从而尽量减少和消除教育不公。
1.增加教育有效投入,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教育有效投入的相对不足与教育成本的高昂,使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学校处于艰难维持的境地,部分地区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中小学生辍学现象。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推进教育公平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要按照《教育法》和有关规定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确保实现每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性开支增幅。要积极探索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新渠道,在政府增加教育经费的基础上,拓展吸引民资、利用外资、企业出资的新路子,改变过去由政府包揽的办学体制,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协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办学新体制,群策群力共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从而保证让每个人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2.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非常大,而且在改革发展进程中,这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从教育者所获报酬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比当地城市的同行要低,这也直接造成了落后地区许多优秀教师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教育质量。因此,缩小地区教育资源差异,是当下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求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应该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相对均衡稳定的规划布局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确保不同地区、阶层的受教育对象都能获得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要进一步调整政府教育投入的支出结构,针对地区和城乡差距,重点保障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需要,对贫困落后地区教育发展实行扶持和倾斜。省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制定出台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对达不到财政标准的县(市)乡,由省财政通过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制度给予财政支持。
3.科学制定教育政策,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体现教育公平,是制定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首要价值取向。近年来,教育机会的分配却越来越呈现出有利于家境良好的学生的趋势,愈演愈烈的择校风,由高等教育阶段下延到义务教育阶段,使全体公民本应大致公平享受的义务教育权利,很大程度上沦为家长之间权力和金钱的竞争。“卖考分”泛滥使公平竞争的升学考试制度遭到破坏,“钱学交易”“权学交易”现象屡禁不止。如果不能矫正日趋严重的教育不公,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资源的优化并不能使最大多数的群体普遍受益,这显然有悖构建和谐社会的要义。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为实现教育公平奠定扎实基础,逐步加快调整步伐,统一办学标准。对各地中小学评估应采取以达标制为主、星级制为辅,制定办学的基本标准。对于办学条件差、不符合最低标准的学校应严令其进行整改,促其达到最低办学标准。要努力消除地区、城乡间录取分数的差距,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相对平等的分数线。要严格执行考试和招生过程管理,在录取工作中实现操作公平。当前教育政策调整与创新的重点应放到实现义务教育的底线公平上来,从制度上充分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均等,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也应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不能将他们的义务教育责任完全推向市场。这是当下减少和消除教育不公的最佳也是最为可行的路径选择。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人才的选择和竞争要放到市场中进行考察和筛选。由于聋人较难与健听人进行沟通,加之大多数聋人大学生是成长于封闭的聋人圈子,对外界社会缺乏真正直观的了解,导致他们正确分析和适应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能力较弱,对未来就业后融入社会大集体没有充分的准备,使其生活和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造成了聋人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方面存在被动性。目前,俄罗斯鲍曼斯特国立理工大学和美国盖劳德特大学都有专、本、硕、博完整的聋人大学生高等教育序列,而我国只有专门招收聋人专科和本科的高校,还没有开设专门招收聋人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和学校,所以我国聋人高等教育体系急需完善。此外,有幸进入大学校园的聋生可选择的专业多数为艺术、计算机类;天津理工大学虽开启全纳教学模式,使条件符合的聋生融入健听学生班级学习物理学、自动化、工程造价等专业,但目前尚属于实践阶段,学生期末学习结果尚不知晓、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都是未知数,而且不一定是聋人大学生所感兴趣的,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再一次造成了聋生“被”选择。
二、社会对于聋人大学生就业的态度
(一)政府和多数企业的态度。近年来,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残疾人高等院校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通知》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切实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明确帮扶对象;加强组织领导,年内全部实现就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一节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适于聋人集中就业的政府主办的民政企业和私营企业主,均以较低的聘用条件招聘聋人大学生,并提供一定的专业技术培训,有利于提高聋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解决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少数企业和社会人群的态度。聋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率低于肢残学生和视障学生,尽管招聘会面向肢体、视障和听障人群,但一些企业宁愿选择招视障和肢体残疾人,相比之下为聋生设置的岗位并不多,针对聋生的就业培训机构也相对较少。因此,企业和家庭要视聋生为社会中平等的一员,转变观念,相互尊重,互相帮助,换位思考,同时摒弃歧视和过度保护的思想,在聋生成长过程中训练其独立自主和交流沟通意识,培养其自信心,并且尽可能的让聋生融入社会,和健听人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三、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心理教育,合理规划课程。环境对人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是指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等外部环境,还包括积极健康的内心环境。只有在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下,聋人大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新知识,乐于与人沟通,最大限度地锻炼能力。毕业之际,聋人大学生面临社会角色转换、处理人际关系及就业等各种问题,聋人高等院校需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加强针对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举办就业讲座和讨论,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主动引导聋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聋生就业自信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聋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并贯穿聋人高等教育全过程,其中大二、大三是心理教育和就业辅导的最佳时期,以团体就业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是最佳选择。
(二)提高培养质量,完善师资队伍。制定以培养优秀人力资源为目标的培养计划对聋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效果的保证有重大意义。首先,聋人高等院校应充分考虑聋生的生理特征,从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辅导形式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设计聋人大学生培养计划,注重培养聋生的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和专业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其次,专业和课程设置要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聋人高等院校应拓宽院系和专业选择面,以全纳教育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院校适时与其他院系沟通,增加全纳教育专业和课程选择,同时增加实习实践环节,使聋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与此同时,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能够满足聋生教育教学需要的聋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从根本上确保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以达到提升聋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1.1客户端技术路线
支持个人电脑设备:在目前的个人电脑用户当中,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依然保持着绝对的市场占有率,系统建设过程中应采用瘦客户端与富客户端相结合的方式,基于目前成熟的展现技术,支持个人电脑设备的接入与使用。兼容个人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中,谷歌公司的Android操作系统、苹果公司的IOS操作系统和微软公司的WindowsPhone操作系统占据了个人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市场。系统的展现层建设需要考虑对这三大主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兼容与支持。
1.2服务端技术路线
鉴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建议采取统一的技术路线:系统建设基于以XMLWebService为核心的当前最先进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平台Microsoft.NET,同时采用国际上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标准。系统采用多层服务结构体系,表示层、业务层、服务层、组件层、数据层分开,以满足系统松耦合性、位置透明性以及协议无关性要求。
1.3基础设施技术路线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采取云计算技术,实现对服务器、存储等资源的统一管控,形成资源池,做到基础设施的最大化利用及智能调度,形成按需交付的IT能力。
2功能设计
根据职业教育资源产生的基本流程,设置了个人资源中心、学校资源展示中心、市级资源管理中心、智能搜索引擎四个功能模块。
2.1资源建设流程
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补充,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构想了资源构建的流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录播教室录课:教师登陆资源公共平台录制课程;第二步: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到私有资源库;第三步:各学校将资源汇总到武汉市资源公共服务总平台,形成资源云;第四步:资源云在人人通、班班通平台中的多种实际应用。
2.2个人资源中心
普通教师个人设有私有资源库,用于普通教师管理自己的资源。教师可上传资源,上传后可以暂时不(保存),也可以资源,后由学校管理员审核,审核通过的资源可以供共享范围内的人员下载、预览、评分、评价。还有我的工作室功能,用以个人动态、公告、接收消息。
2.3学校资源展示中心
以校为单位建立的资源集中管理和展示的平台,可以管理教师提交的资源信息,建议校级管理员按照市级资源目录来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以便资源继续上传到市级展示平台使用。
2.4市级资源管理中心
各个学校上传的资源如果设置为完全公开的,教育局管理员可以通过后台的资源列表界面,批量选择资源,采集到教育局资源分类下。教育局管理员统一管理全市资源目录,将所有资源汇总展示。
(1)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支持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对资源进行多种分类管理,一个资源可以属于多个分类,用户按照每种分类依据均可以查找到资源。系统不但支持资源分类的增、删、改操作,而且支持资源分类的合并、分拆、层级移动、排序等操作。
(2)课程管理系统资源建设以课程为中心,管理员可以增、删、改、检索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标准。同时还可以将课程同文档、案例等参考资料的进行关联,设置课程的相关试题、试卷,设置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查看、填写课程评估结果,查看课程评分等级。系统对课程进行统一管理,同一门课程学习信息可以被不同的培训项目共享,又可以根据各培训项目自己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即支持一门课程包含在不同的培训项目中,在一个培训项目中学习完毕,则其他培训项目中的学习状态也同时变更。系统创建课件上传工具,使课件管理员可以直接在网页上操作,将课件内容上传到服务器上,即使是包含视音频的大容量课件也可以直接上传,并自动将流媒体文件分拣到流媒体的目录。整个课件内容上传过程就像给邮件添加附件一样简单。
(3)参考资料管理增、删、改、参考资料基本信息,上传各种格式文件的参考资料文件,同可以统计参考资料的被查看、下载的次数和学生对参考资料的评价。系统支持大文件参考资料文件的直接上传。
2.5智能搜索引擎
本文作者:孙鑫宁平唐晓龙易红宏周连碧张旭工作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属于粗犷型,工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为获取物质、原料和资源,在开采、洗(分选)选和冶炼过程必然产生大量的工业固体废物〔13〕。我国一般大中型露天矿山年剥离量都在数百万吨以上;地下坑采每年也要产生数十万吨以上的废石;在选矿作业中每选出1吨精矿,平均要产出几吨或几十吨的尾矿;每冶炼出1吨金属平均还要产生出数吨的冶炼渣。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8.52亿t,贮存量15.99亿t,贮存率为41.5%,工业固体废物的大量产生与堆放,造成土地浪费、资源浪费并带来潜在的环境风险〔14〕。其中包括水污染风险、大气污染风险、土壤污染风险及生态污染风险。对于这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尾矿库(渣场),目前国内主要关注其安全性评价,如:尹光志等对尾矿库的安全性、稳定性进行了大量评价研究〔15-17〕,但是尚未有一套完整评价体系来评价其环境风险。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比较繁多,使用较多的有生命周期评价法、安全检查表评价法、概率风险评价法、模糊逻辑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公式评价法、图形叠加法、神经网络评价法、事故致因突变模型评价法等。根据各方法特性和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需求,本文总结对比了主要的五种风险评价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CycleAssessment,LCA)生命周期评价法,简称LCA,是一种评价潜在环境影响以及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所用的资源,如原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以及废物管理阶段的方法。LCA起源于1969年美国中西部研究所受可口可乐委托,对饮料容器从原材料采掘到废弃物最终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的跟踪与定量分析。20世纪90年代,LCA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它的迅速发展以及各国对该方法的需求,诞生LCA国际标准,这也标志着LCA发展成为一套成熟、稳定的评价方法。各国也通过一系列的指导方针和教学材料为LCA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和规范性进行了补充完善,其中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以及LCA欧洲委员会编写的生命周期倡议书和生命周期数据系统〔18〕。LCA通常有四个步骤:目的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其中影响评价是评价的重点。LCA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评价是其他评价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其范围广泛的特点有利于避免问题的转化,例如在生命周期中相的转化、区域的转化以及环境问题的转化。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可用于LCA的软件,如Gabi等。在欧洲委员会(EC)网站中也能下载一些关于LCA的注册软件、工具和数据,这些软件能满足不同决策者的需求特点,而且还考虑到了数据清单计算的合理性。还可以运用LCA进行评价的经典的例子作为评价工具,如Nielsen等对固废填埋场的评价,Doka建立的废物处理、售后服务生命周期清单(LCI),Hellweg等对生态废物的评价,还有各类焚烧工艺的评价〔18〕。在选矿过程和尾矿中,LCA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初关注于完成金属生产过程的生命周期清单(lifecycleinventories,LCI),以便支持消费品的选择和设计的LCA。之后LCA的运用扩展到公司的项目及加工方法的选择。尽管LCI、LCA的相关方法有一定的限制性,但在矿业—矿物可持续发展的项目(theMining,Mineral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中,LCA还是被认为是一种在行业决策中提供环境风险评价的有用方法〔19〕。该方法的运用需要建立生命周期清单(LCI),即大量采集可信的数据。然而尾矿成分极易变化〔20〕,不易采集到可信数据,而且目前我国尾矿和选矿行业生命周期清单数据较少,故不宜采用此方法评价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尾矿库、渣场)环境风险。
安全检查表评价法(SafetyCheckList,SCL)安全检查表评价法,简称SCL,是由一些有经验,且对工艺过程、机械设备和作业情况熟悉的人员,事先通过对检查对象共同进行详细分析、充分讨论,把检查对象加以分解,将大系统分割成若干小的子系统,以提问或打分的形式列出检查项目和检查要点并编制成表,以便之后进行检查和评审〔21〕。安全检查表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工业迅速发展时期。当时,由于安全系统工程尚未出现,安全工作者为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日益增多的事故,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编制了一种检验系统安全与否的表格。系统工程广泛应用以后,安全检查表的编制逐步走向理论阶段,使得安全检查表的编制越来越科学、全面和完善。目前SCL已被国内外广泛采用,并扩展到各个领域。例如:SCL在铁路劳动安全管理上的应用〔22〕,SCL在港口工程危险源辨识中的应用〔23〕以及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运用SCL对外科手术中的存在风险进行了评价,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避免了许多风险隐患〔24〕等。使用安全检查表法进行施工危险源辨识,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遗漏,便于发现和查明危险和隐患,便于存档。有利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可作为安全检查人员履行职责的凭据。安全检查表检查的重点在装置设备状态,设备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等,着重调查当前状况,缺乏对装置及设备过去的了解。针对此问题,韩其俊对安全检查表法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历史资料查阅及调查提纲,解决了缺乏对装置、设备过去的了解,也为之后的安全检查表的发展提供了帮助〔25〕。SCL主要适用于现场安全检查人员,侧重于安全评价,缺少对环境风险的评价。为了使评价工作得到关于系统安全程度方面量的概念,开发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评价计值方法。根据评价计值方法的不同,安全检查表评价法又分为逐项赋值法、加权平均法、单项定性加权记分法以及单项否定计分法。由于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尾矿库、渣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研究需要一定的定量化指标,而此方法虽然加入了一些有效的评价记值方法,但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定量化,故不宜采用此方法进行风险评价。2.3概率风险评价法(ProbabilisticRiskAssess-ment,PRA)概率风险评价,简称PRA,是以某种伤亡事故或财产损失事故的发生概率为基础进行的系统风险评价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应用事件树和故障树相结合的分析技术首次成功地对核电站的风险进行了综合的评价,并以定量的方式给出了核电站的安全风险后,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开始使用PRA来支持其管理过程,从此PRA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挑战者”事件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制定了更严格的安全和质量保证大纲,采用概率评价方法对航天任务进行评价〔26〕,并开发了一套完整的PRA程序对航天飞机的飞行任务进行评价。欧空局(ESA)的安全评价也从以定性为主转向定量评价,并开发了自己的风险评价程序〔27〕。一般地,PRA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28〕:1)研究熟悉系统;2)分析初始事件;3)事件链分析;4)初始事件和中间事件概率的评估;5)后果分析;6)风险排序和管理。PRA不仅是一个风险评估方法,而且可以作为一个风险管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该法在美国和大多数的欧洲国家获得了显著的效果〔29-30〕。因为PRA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它最适合以下几种系统的风险评价〔31〕:l)一次事故也不允许发生的系统,如洲际导弹、核电站等;2)其安全性受到世人瞩目的系统,如宇宙航行、海洋开发工程等;3)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多人伤亡或严重环境污染的系统,如民航飞机、海洋石油平台、石油化工和化工装置等。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潜伏性,污染不一定能瞬时表现出来,加之环境污染还具有持久性,无法判断其污染时间,故难以统计其概率,而且目前对于尾矿库、渣场的环境风险研究数据、资料较少,使得运用PRA评价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尾矿库、渣场)的环境风险不具说服力,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故不适用于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尾矿库、渣场)的环境风险评价。模糊逻辑评价法(FuzzyLogicAssessment,FLA)模糊逻辑评价法,简称FLA,是随着模糊数学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基于模糊集理论的评价方法。模糊集理论用于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评价领域的重大变革。如Anile等〔32〕基于模糊逻辑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在社会经济的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对江河使用的影响评价。AndredeSiqueira和Re-natodeMello〔33〕依靠模糊逻辑开发了一种评价环境影响的决策方法,此方法用于比较了巴西圣卡塔利娜岛高速公路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并给出了最佳选择决策。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模糊逻辑进行了不断完善,RobertoPeche〔34-35〕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模糊逻辑进行处理,并运用到在环境风险评价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FLA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体现出人类所具有的处理不精确、不确定和难以定量化的信息的能力。模糊集理论可以通过运用“部分真实”的概念来量化变量的不确定性,依靠隶属函数来确定集合中要素的“隶属度”。与其他方法比较,它的优点是:用隶属函数描述分界线,使评价结果接近客观。尤其是在风险性评价系统领域,它体现了模糊性的客观现实,使得评价中的数据易于测取,可以将风险评价结果表述得更易于让决策者和公众理解,所以,这种方法对于决策过程也是极为有用的。FLA以一种精确的方式为模型系统或人为判断产生的不精确、不确定信息的使用提供了新途径。针对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尾矿库、堆场)环境风险评价指标繁多,且需要诸多专家学者的经验进行主观性分析评价,故运用FLA可以让评价结果更具合理性、说服性。
近年来,随着尾矿库事故的频发,尤其是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尾矿库、渣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造成了许多无法挽回的损失。其影响范围广,涉及因素多而复杂(涉及到土壤、水、大气、生态等诸多环境),不易定量化且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如:尾矿成分多、易转化;土壤、水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风险高且存在随机性,与时间、雨量、自然灾害等诸多相关不确定因素联系紧密。针对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尾矿库、渣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研究,从方法学研究角度而言,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尾矿库安全风险评价及相关单一的土壤风险评价、地下水风险评价、地表水风险评价等研究较多,但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环境风险评价体系还尚未有研究。从此目标而言,本文将5种主要的风险评价方法对比总结于表1,以便从中找出适用于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尾矿库、渣场)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虽然FLA体现出人类所具有的处理不精确、不确定和难以定量化的信息的能力,但不能从整体上对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尾矿库、渣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这样复杂的系统进行分析,而且缺少随机性。而对于AHP,虽然能够从宏观上对目标系统分层交错的指标进行评价,得出一个简单明了的结论,从而简化一个复杂的系统,但AHP对模糊性的考虑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对于构建一套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尾矿库、渣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考虑其复杂性、不确定性、广泛性等诸多因素。笔者认为,需要把这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这样不仅解决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尾矿库、渣场)复杂的环境系统和多种不确定风险因素的问题,而且对其无法定量化评价等的问题也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为决策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尾矿库、渣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
论文关键词 名誉权 实名制 匿名制 侵权行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新生的众多网络社交平台和软件进行社交和娱乐,网络名誉侵权纠纷也层出不穷,司法实践必然与时俱进地将传统的名誉权立法保护引申到虚拟的网络中来。出于对公民名誉权保护的目的,网络实名制的出现和发展,世界各国的进程多表现为犹豫不定,一路上伴随着不小的争议。韩国是最早通过立法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早在2003年,为解决网络上的人权侵害问题,提出了网络实名制的方案以减少名誉侵权的发生,但一路上充满崎岖。在实名制实行两个月后,由韩国网络振兴院和信息通信部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恶意攻击他人名誉权的网帖仅减少了2.2%。2010年4月,也就是在其网络实名制实行3年后,首尔大学行政大学院的研究团体对外公布了他们的《对互联网实名制的实证研究》,数据显示,网络上的诽谤跟帖数量仅从原先的13.9%减少到12.2%,下降幅度并不乐观。由此可见,实名制并未管住网民的“恶意”。直到2012年8月,韩国宪法委员会裁定该制度违宪并废除了网络实名制。那么,从韩国整个网络实名制由兴到废的过程不难看出,网络实名制并没有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带来预期的积极意义,反而由于实名制下公民个人信息的不慎外泄,招致更大的网络暴力。
在中国,2002 年,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提出“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言论”,一语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民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随后,网络实名制加快推行。2005年,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校园网 BBS 纳入学校校内平台,学生实名登记不对外公开;紧接着腾讯 QQ 开始推行实名制,很快网店实名、网游实名、版主实名也随之实行。2011年12月,北京市推出《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对用户的姓名实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注册方式。网络微博用户必须使用真实的身份完成微博账号的主次,但其用户昵称可自愿选择,无需实名。紧接着,我国的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各大网站微博都在2012年3月16日全部实行了这种实名制,“微博实名”是中国推行网络实名制的一大重要举措。除了微博之外,人人网、豆瓣网、微信朋友圈等广泛使用、侵权行为易发生的大型网络社交平台现都已实行实名制。但这些实名化的网络平台渐渐不能满足网民们倾诉欲望的实现,为切合人们渴望隐秘地宣泄情绪的心理,以“秘密”为代表的一系列匿名社交平台逐渐流行起来,大量涉及别人名誉和人身攻击的内容也随着软件的普及而普及。事实证明,无论是实名制的微博,还是匿名制的“秘密”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公民的名誉权造成侵害,虽有共性,但两者也各有特点和规制困境,无论是网络平台的管理者还是立法者,都应当“因地制宜”地制定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名誉侵权现象的发生,并完善救济措施。
一、 实名制微博时代下公民名誉权现状及特征
(一)微博名誉侵权形式多样、审核制不完善
2010年7月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本条将传统名誉权延伸至网络,首次明确网络侵权者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但是,通常情况下,名誉侵权行为在微博上这个虚拟平台上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以微博界的“份额领跑者”新浪微博为例,《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80.3%的新浪微博用户通过新浪微博关注新闻/热点话题,可见新浪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舆论平台,成为人们了解时下热点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新浪微博的“实时热搜榜”每十分钟更新一次,热搜榜的排名以网友的搜索次数为标准,直接导致新闻和话题“蒲公英式”传播,其中涉及名誉侵权的话题也随之迅速传播,与此相比,新浪微博的官方审核与删除功能却往往表现出滞后性,被侵权人只可能通过事后救济的方式追责。因此可以看出,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物,为达到新闻快速传播的目的,新浪微博用“网民互动”的方式反而为侵权行为危害的扩大提供了“温床”。
(二)侵权信息传播隐蔽性强,“传谣”难追责
实名制下的微博,虽对侵权行为后的追责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在“全民转发”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都是“侵权者”。以2014年曾经在微博上轰动一时的“浙江官员开件”为例,2014年7月,黄某、缪某等人制造局长开房200多次的消息,是因为其行政申报未获批准而怀恨在心,意图报复“从中作梗”的工程师王某。他们不仅非法获得了王某开房的记录,甚至还获得了王某住址、房产等相关个人信息。为了一解心头之恨,将“官员开房”的帖子在网上进行传播,该信息很快被转发到微博上,关注人数更是爆炸式增长,最终被诬陷的局长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卧轨自杀。黄某和缪某最终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接受审判。然而反思该案例,在该虚假信息迅速传播的过程中,该局长的名誉权受到侵害,那么参与这场“全民讨伐”的广大网民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主观夸大信息的网民是否应当追究民事责任?
2014年10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规定,“人民法院认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其程度,应当综合以下因素:转载主体所承担的与其性质、影响范围相适应的注意义务;所转载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明显程度;对所转载信息是否作出实质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标题,导致其与内容严重不符以及误导公众的可能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法官结合证据、结合客观事实作出裁量和判断,但浩大的转发网民数量给法院的调查取证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一旦侵权行为被注意,在网络上消除传播痕迹也十分容易,证据的“易逝性”也是执法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被追责的大多数微博侵权者也是匿名人群,使实名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也是“法不责众”的无奈。
另一方面,前有菲律宾《防治互联网犯罪法案》的颁布引发了巨大的争议,随后由于许多民众不满该法案动则便将网络名誉侵权上升到刑事追究的高度,总统和政府的网站不断遭到黑客的攻击,认为严重阻碍了网民的自由表达,同时也阻碍舆论监督。因此,如何界定名誉侵权与网民言论自由权的界限,防止某些“矫枉过正”的刑事责任追究,也是我国立法应当明确的问题,也需要更多的司法实践作为裁判的标准。参考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曾对于界定网民微博转发行为是否侵犯著作权做出的认定标准,对于网民转发可能侵害他人名誉权的网络信息,也可用在“转发者在主观上应当具有“显而易见”的恶意”和“转发行为应当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后果”来界定应担承担责任的名誉侵权和免责的网络言论自由。
二、新生匿名社交软件与网络名誉侵权
(一)匿名类软件名誉侵权现状
近年来,一些匿名社交软件闯入了国人的视野,和其他实名制社交软件不同的是,这些社交软件提供了一个完全匿名的私密倾诉社区,不会留下任何个人身份的痕迹。由于完全匿名化和操作简单的特征,该类软件在网民中被广泛使用,大量的情感宣泄、告白、爆料类内容时时刷新着页面,因此该类软件业成为名誉侵权的重灾区。更严重的是,其应用开发团队宣称使用了“单向加密”等特定算法来维系“完全匿名”,这使得追责变得很难。美国最火爆的一款匿名社交软件App“Secret”,该软件抓住了人的求知欲和窥探隐私的心理,参与讨论者与信息者都不必担心自己会被问责,因此该软件充斥着谩骂发泄、曝光他人私生活、歪曲他人形象等人身攻击的内容。针对这种现象,美国的“secret”官方对匿名言论有严格监管,只要有两个人对一条“secret”进行举报,这条秘密就会被自动屏蔽,除了者,他人不得浏览,我国有的匿名社交软件也逐渐开发了举报的功能进行管制。但是,借助广大的人际关系网,侵权的内容会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的传播,软件本身的自查自纠功能短期内无法发挥效用,“白百合诉‘秘密APP’及舜网名誉侵权纠纷”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侵权信息在“秘密”上并迅速传播,法院最后虽然因“秘密”及时删除了匿名者的诽谤信息而未追究其责任,但作为侵权行为发生地,这类软件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二)匿名软件的发展前景及规制建议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此类匿名式软件的开发目的似乎与名誉权与隐私权的保护相冲突,一旦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其传播的内容加以规制,从民事侵权扩展到类似于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甚至《刑法》的监督规范,使用者的好奇心和窥探欲便难以从此类软件中得以满足,那么该类匿名软件的“价值”便也走到了尽头。
在笔者看来,尽管匿名软件有着诸多名誉侵权的危害,但却不能被完全禁止,因为保障和促进表达的自由是匿名信息最大的价值,使人们在较为安全的空间下发表自己对事物最真实的看法,一旦网络全部实行了实名化,势必会引发“寒蝉效应”,压制颇值得珍视的表达自由。
如果人的劣根性无法摒弃,那么作为匿名平台的提供者即网络服务提供商(ISP ,以下简称“服务商”)的责任就应该加大,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促进服务商加大对本平台上涉及名誉侵权行为的监督并采取有效手段及时制止。对于服务商应在网络名誉侵权纠纷中承担何种责任,学界主要争议三种观点:其中,第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服务内容提供商应采用严格责任或者无过错责任;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采用过错责任;第三种观点认为,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应介于过错责任与严格责任之间的一种“适度责任”,要求的是ISP在提供中介服务时履行合理注意或常规监察义务。
首先,平台的管理者要对的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于有“人身攻击嫌疑”的关键词要进行暂时性屏蔽,并由系统向该者及时告知《侵权责任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公民名誉权的相关规定作为提示,并由系统将选择继续者的IP地址、时间等加以记录,当侵权行为发生时,也可为受害人的维权提供有力的证据。
除了上述的预防式措施之外,在网络匿名制下名誉侵权的案件中,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立法模式,明确服务商的信息披露义务。对于服务商的信息披露,实际上是被侵权人的事后救济途径,相比于2001年日本颁布的《电信服务提供者责任限制法》第4条的规定的“如果受害人所受损害显然是由于有关信息的传播所造成,受害人为了追究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责任,有权要求服务商提供侵权行为人的相关资料(姓名或名称、地址、电子邮箱、IP地址等),倘若服务商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拒绝提供,则应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美国式名誉侵权救济途径并没有规定服务商向受害人提供侵权人信息的义务,因为这样会使服务商承担过重的责任去判断侵权行为是否存在,也会加重受害人的举证责任,导致服务商与受害人之间的尴尬,一旦受害人要求服务商披露信息的权利被滥用,会直接导致匿名制网站大量者的个人信息外流。相反,美国式的信息披露制度更为妥当,它将判定是否名誉侵权、服务商是否有义务披露侵权人的相关信息的选择权交给了法院,通常是在“法院作出相关裁判之后,服务商才有义务披露自己所掌握的有关匿名网络用户身份的资料”。这就减轻了服务商的负担,以免其承担披露不当所带来的法律责任。
但将此制度引进我国时,还应做出民事诉讼制度的相应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时必须有“明确的被告”,这就要求原告提供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地等具体信息,但这对于匿名制的网络环境下是十分困难的,在我国的“网络虚拟人格”还没有在诉讼程序上得到明确承认的今天,笔者了解到,在司法实践中,受侵权人通常以服务商为被告,请求法院判令服务商承担披露网络用户真实身份的义务,并以此方式作为变通。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这是被侵权人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诉讼程序最为有效的方式。
三、实名制与匿名制网络环境下名誉侵权救济的共同难点及立法建议
(一)在法律上,“虚拟人格”之名誉权缺失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使用侮辱等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可见,传统立法中,名誉权的主体包括公民和法人,是专属于人的特定权利。但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及网络名誉侵权之诉的增多,虚拟人格未被立法纳入所造成的司法实践上常遇见的尴尬是,网络上的被侵权者需要在起诉时证明自己就是“被害人”,还需要透过网络查出侵权者真实的主体身份才能符合《民事诉讼法》中的起诉条件,著名的“孔庆东骂网友被判赔200元”一案的原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校生关凯元便遇到了这种尴尬,虽然最终赢得了诉讼,但在法院的判决书中法官却是运用自由裁量权,回避了孔庆东的律师“任何人不知道该用户名背后是谁,由于没有相应的人格权,故无法对原告造成影响”的答辩意见,“模糊地认定被告对使用网名的原告的言论会导致原告本人的社会评价降低”,还是有些漏洞的。
原告对于诉讼主体的举证困难,大大增加了诉讼成本,因此,我国亟待通过立法确定“网络虚拟主体”的名誉权。每个现实主体都对于自己的网络ID有着完全地支配权,在没有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况下,网络的管理者也没有权利支配用户的ID,因此,民事主体对于ID 的权利近似于现实生活中民事主体的身体权。这也为“虚拟主体”在诉讼程序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原告只需要举证在侵权行为发生时,侵权人和本人是网络ID的支配者即可。对于原告无法查证侵权人真实身份的,则可以通过上文提到的对网络平台的服务商提起诉讼已达到目的。
(二)名誉侵权损害举证难,需要更多的司法判例作为参考
为客观公正地开展评选活动,本届评选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青岛幼儿师范学校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专家评审组评选,现将结果予以公布(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第三届(2009年)评选活动将自2008年12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09年5月30日。第三届评选结果将于2009年6月31日前揭晓。
期待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幼儿教育杂志社
研究生组:
优秀论文一等奖:
周 英(华东师范大学)中班幼儿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对其
同伴冲突情境中表现的影响研究
王兰枝(内蒙古师范大学)回归生活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
园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幼
儿园园本课程研究为例
优秀论文二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
吴慧源 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
谭 峰 亲子教育机构中教师对家长的指导策略现状研
究――以桂林市A中心为例
赵俊婷 儿歌的教育观研究――基于广西幼儿园课程文
本的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
翁晓鸣 3岁儿童气质发展特点与自主性相关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
鲍艳辉 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师支持性教学策略的
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
黄美贤 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及相关
因素研究
本科生组:
优秀论文一等奖:
梅 莉(中华女子学院)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有效阅读指
导策略的研究
杨 云(中华女子学院)中日关于大班幼儿同伴冲突与教
师应对策略的比较研究――日本九州女子大学附
属幼儿园与中国恩儿园的比较研究
章佳颖 (华东师范大学)关于综合主题背景下幼儿园音乐
教育现状的调查
王丽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劳动合同法在呼和浩特市公
立幼儿园的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陈 丽(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视觉支架式教
学提升自闭症幼儿语言能力研究
马芝(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儿童阅读障碍
的ERP研究综述
苏 姬(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行为异常幼儿 的个案观察与分析
骆晓笑(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教师专业
成长动力研究――以L老师为个案的叙事研究
优秀论文二等奖:
中华女子学院
刘 欢 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开展现状的调查
周惠文 4~6岁儿童对生长和死亡现象认知的研究
刘小娟 公开课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的研究
淮北煤炭师范大学
王颖莉 脚手架理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首都师范大学
刘晓川 幼儿园教师常规教育观念的研究
吕小烨 不同时期父母教养观念比较研究
张 艳 北京市幼儿教师游戏观的调查
张 菁 关于幼儿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望与现状的对比研究
王雪艳 不同情境下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研究
西南大学
张璐琳 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的困境研究
刘淑美 学前专业本科男生专业学习的困惑及对策初探
――基于某大学学前专业本科某年级三位男生
的个案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董钰萍 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家庭支持系统结构分析
何一南1987-2007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状况与分
析――基于四种核心期刊的研究
叶 静 幼儿园新手――专家型教师备课比较研究
汪 静 流动人口家庭的儿童虐待调查
卢美君 平阳县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鼓励奖:
李 娜 刘陈岑 田 甜(中华女子学院)
刘晓娟 赵雪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郝芳超 徐 菲 王新洁 张莹雪(首都师范大学)
宋 坤 索长清 王宏霞(内蒙古师范大学)
李梦怡 吴小平(西南大学)
胡 莹 张佳誉 徐丽芳 张 婧 袁慧兰 李慧慧
金晓乐 张放放 张燕飞(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专科生组:
优秀论文一等奖:
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张梦 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周 洁 关于幼儿观看动画片的现状之调查报告
唐守翠 如今的男幼师在哪漂泊――合肥男幼师的生存
现状与分析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吴 晓 幼儿园中男女幼儿舞蹈学习的差异研究
姜美玉 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的研究
阮巧丹 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连丽芳 初探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性别差异
陈青南 大班调皮儿童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
策研究
杨 飘 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周 虹 5-6岁独生子女独立性的研究与思考
郑婷婷 中班幼儿生活自主性学习的观察与分析
河南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张秋平 浅谈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
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方珊珊 中班幼儿游戏合作性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宋佳萌 关于青岛市某幼儿园一日食谱中营养成分的初
步分析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
韦 微 当前城市幼儿存在的主要膳食问题研究及其对策
李汪明 开启选择性语言障碍孩子的心灵
优秀论文二等奖:
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亚男 关于大班幼儿独立性的调查
吴桂香 幼儿园活动室墙饰初探
赵 方 关于教师对幼儿奖励方式的初步调查
锁孝雯 关于同伴交往中“被忽视”幼儿的现状及成因的调查报告
刘冉冉 关于合肥市幼儿园大班教学“小学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廖韫玉 蚌埠地区城乡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发展差异性的调查
苏晓妹 有关幼儿入园准备工作的调查研究
余 彤 孩子在幼儿园安全吗――幼儿园接送和门卫制度的完善及实施
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范小颜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乔 莹 谈幼儿数学活动区的开展与指导
未克青 “否定”式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研究
谢 丹 幼儿攻击的成因及矫正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罗晓丹 中班某幼儿攻击的矫正研究
严圆圆 实习幼儿园小中大班区域活动的探索
林 丹 新老师管理幼儿园过渡环节的策略初探
施冬婷 新老师对小班表演区调控组织的基本指导与策略
林 红 幼儿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来自于对大班幼儿的调查
陈真真 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成因及策略研究
林 燕 小班幼儿社会与家庭环境的相关调查研究
高丽丽 小班幼儿的告状原因及应对策略
王佳秀 浅谈台实幼大二班语言区的创设
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秦续姣 浅谈新教师如何提高教育策略与机智
邵 分析小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刘 楠 大班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调查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
张悦涵 异性玩具对幼儿性格发展影响的研究
罗合亮 解开孩子“对着干”的心锁
韦柳媛 幼儿与同伴冲突的原因探析
卢 巧 城市家庭环境对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影响
文 雯 幼儿语言过早成熟刍议
石富莲 教师吓唬幼儿的现象分析
施 慧 谈谈幼儿园师源性心理伤害
赵 露 谈谈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鼓励奖:
黄丽倩 王 璐 张 咪 李伟伟 张婷婷 韩 萍
陈 辉 许媛媛 尤亚平 韩兰兰(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万 雪 王罗敏 刘 欢 付 慧 牛 圆 张晓玲
曲 佳 董 旭 姚 笑 刘翠莲祝 琛(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罗雪梅 周瑜征 陈 芳 汤媛媛 郑自新 郭慧兰
张 云 刘安娜 张 瑛 张 利 陈 娟 严 媛
陈丹凤(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关键词:实践教学管理;认识误区;精细化管理
实践教学一直是大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大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1~3]。尽管实践教学一直是各级部门、各种规划或方案中都要呼吁加强的环节或者方面。但这本身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实践教学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究其原因,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在认识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可能是实践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首要原因。认识不一致,就会导致行动力的分散,进而影响最终管理效果。我们提出了实践教学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并对其产生原因和导致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分别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或思路。
1只要理论教学正常了,就完成了教学管理的任务
这种想法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身上,也是社会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普遍认识。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有:①部分家长仅有高中以下学历,他们在求学过程决定了对于诸如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可能闻所未闻。②部分家长虽有大学求学经历,但是在求学期间,由于学校或者自身的原因,对实践教学也重视不够。③我们的“学而优则仕”的民族特性也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一些重要考试比如考研、考公务员、资格考试等,基本上没有牵涉实践部分。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一旦形成“不出事,过得去”的看法,那么其本上该单位的实践教学管理就会很难有所进步,而且相应的下级管理人员、普通教师和学生也会被动地认同这种看法。最终会形成上下应付实践教学的恶性循环。这种结果进而会强化社会对实践教学的负面认识,认为其真的不是很重要。这种看法的谬误之处在于:①和国家的要求相违背。教育部在“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中明确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2],实践教学的缺乏,只会造成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距离越来越远。②和学校的投入相违背。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二本高校。其(实践教学课时费+实习经费)/理论教学课时费的比值约为1.2。也就是说实践教学的运行经费实际是高于理论教学的。这里还未包括实验耗材经费、实验设备维护费、实验室建设经费等固定投入。而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比重都呈越来越大的趋势。所以,实践教学的管理不到位将导致教学投入的很大浪费。如要改变这种认识误区,各高校要对自教学管理主要负责人而下的所有管理人员明确提出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样,才能将重视实践教学从文件推向实践,也才能真正提高办学效益。
2重视实践教学就是加大实践教学设备设施的经费投入
这种看法一般体现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主要领导上面。实践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是必要的。但是这并不是实践教学管理的全部。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之一是以不计效益地增加设备设施的投入来掩盖在管理上的偷懒,就像简单地认为满足其金钱上的需要就是对小孩的全部的爱一样。产生这种想法的第二个原因是各二级单位负责人乐见其成:既重视了实践教学,好做文章;又弄来了设施与设备;甚至极少数的还可以在其中谋点私利。在这种思路下,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方面出现了轻论证、重购买、轻管理的两头轻,中间重的做法。造成了重复投入、设备设施闲置的情况。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效益。要纠正这种想法,一方面要重视设备设施投入的论证和管理工作。要以未来教学需求和已有满足情况做依据做好论证工作。设备购入后,对其所产生的实验人时数数据等一定要有相应的考核。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实践教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方法的构建。
3有没有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差别不大
这种看法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管理人员上面。产生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如下:①相关人员对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不太了解,不知道有哪些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哪些功能。②管理人员自己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可行的对实践教学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思路。又由于实践教学管理的复杂性,所以认为目前自己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正常的,认为大家都差不多。③由于对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的不了解,怕增加更多的复杂性,所以不愿意使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这种看法的谬误之处在于:①如前所述,实践教学的投入很大,原有管理手段粗放,而一个合适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一套合适的实践教学管理的规则和流程,它可以使实践教学的管理变得精细化和规范化,这无疑会既节省资源,提高效益,而且还可以提高管理的公平性。②实践教学的管理最难的地方在于,由于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突变性,所以实践教学的监管是最难的。因此可以网络化管理较好地解决实践教学的监管难的问题。我校委托湖南青华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所开发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包括了供一般老师使用的WEB版和供教务管理人员使用的桌面版。系统包括了实习教学管理(培养方案管理、实习任务管理和经费预算、实习计划管理、实习借款报账、实习检查),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任务管理、实验排课调课、实验检查、实验工作量人时数计算),实验室管理(实验项目管理、实验耗材管理、教育部实验室统计数据上报等),毕业设计管理(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成绩上报等)等功能。该系统一方面实现了实践教学管理各主要方面的管理流程,另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实践教学监管困难的问题。通过实践教学督导和评价政策的配合,目前,我校实践教学管理借助于软件管理系统已逐步走上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之路。
4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不是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这种看法主要体现在一般教学管理人员和普通老师的身上。产生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有: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于外出实习一般没有经费或者经费较少,而相对于实验而言,又没有相对具体的实验原理和步骤。所以教学人员都可能不是很清楚该如何做。②这些内容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如何督查,相应管理人员心里不太清楚。③由于场地或者设备有限,而专业人数较多,且安排时间比较集中,所以实际的教学安排有困难。以上原因造成忽视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后果。而这种忽视则造成了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在很多高校成了实践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比如,有的高校这类工作了最低只给到4课时/班/周(我校是24课时/班/周)。有的指导老师一周可以带4~5个班的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有的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的教学安排地点基本在图书馆、学生寝室等。部分学校的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的教学基本形式就是布置任务,批改学生课程设计报告,给出成绩,彻底的将全日制教学变成了“函授”教学,其中就有意或者无意的省略了对学生的指导这一主要任务。这种认知的谬误在于:①一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是校内实践的主要内容,其学分一般都超过外出实习和校内实验。②对于专业教学,要达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目的,就目前而言,领进门的工具只能是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整周实践环节。原因是当前大多数的生产实习很难做到顶岗实习,因而难以承担“领进门”的任务。而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其缺乏应有的系统性,也难以承担此任务。唯有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性的,专业性的训练,学生可藉由这些环节来领悟本专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从而迈入专业之门。③没有较好的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的训练,会造成最后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环节难以展开,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是大多数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各高校要在解决其所需设施设备、具体如何规划和展开教学、如何评价学生和老师在期间所作的工作等各方面进行思考以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5现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公平合理的
持这种看法的往往是教学管理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根据以往经验类比理论教学,认为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也是基本合理的。②以“很难有绝对的合理”为借口,不愿意费神思考该类问题。③公平合理牵涉到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阻力很大。④管理手段粗放,精细化程度不够,难以提供公平合理管理的依据。这种看法的谬误之处在于:①理论教学的管理是成熟的,长期下来形成了一套基本公平合理的管理制度。但是实践教学则由于管理过程中变化因素较多,因此有很多管理制度是粗放的,缺乏公平性考量。②实践教学管理中的不公平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最终造成管理越来越困难越来越混乱。例如,课程设计安排在学生宿舍分散做和安排在教室或者实验室集中做,课时是一样的,那么有些老师就会尽量的安排学生在宿舍做课程设计。假设课程设计一次带一个班工作量是20,一次带五个班是100,那么有些老师就会以老师缺乏等各种理由能多带就多带,即所谓的“一只羊是看,五只羊也是看”。学生做毕业设计,在校内做和在校外做,老师指导不指导,课时都相同,结果就会造成有的指导老师对学生是否返校做毕业设计根本不关心,认为不回来更省事。实习过程中,实习任务安排的多和少,课时和经费是一样的,会造成部分指导教师尽量的少安排实习内容,既能顺利地挣课时,又可能节省经费,方便自己从中牟利。诸如此类的问题,造成的结果是实践教学效果好不好全凭指导教师的良心,最后就是“傻人”越来越少,学校和学生越来越吃亏。③实践教学管理中出现经费管理问题,基本都是由这些不公平或者不合理的制度引起的。有些学院领导认为某些实习,照某种做法,不需要这么多经费,于是就截留下来了。有些学院领导,认为某些学年论文或者课程设计老师没有付出那么多努力,不应该给那么多课时,所以大量课时费就截留下来了,这样就形成了小金库,相关人员越来越“滋润”,进而让那些坚持原则的学院领导既没有所谓的好处,又要背负很大的舆论压力。解决实践教学管理中的公平合理性问题应结合政策、手段等各种措施。我校首先采用了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获得了各个实验、实习具体如何开展的精细的数据,为经费和课时做到“按劳分配”提供了依据。其次采取了督导加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监管办法,再加上合理的资金和课时分配政策,使得我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正逐步向公平合理性方向迈进。
6结语
实践教学在高校教学中会越来越重要,其投入也会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办学效益?首先就要统一认识。我们给出了实践教学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主要的认识误区,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文中并未提及,而且认识误区也会根据所在学校不同,学校所在的不同层次而又有所不同。但是所有学校在统一认识,集中力量对实践教学进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管理制度上注重合理性、公平性,以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目标是一致的。
作者:向华政 曹格瑞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教高[2012]4号,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