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十三五规划建议

十三五规划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3: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十三五规划建议

第1篇

根据目前专家组完成的内容,加快包括高速宽带、4G网络、IPv6网络、云计算中心在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互联网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各类网络建设,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和信息产业重点推进的工作。根据互联网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以及此前工信部等权威部门的工作计划,十三五期间我国网络建设累计投资预计将突破两万亿大关。到十三五末,我国将初步完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可靠、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对互联网产业以及整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有互联网十三五规划专家组成员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意味着“互联网+”已正式成为国家级战略,而此前国务院的《意见》,则对我国未来的互联网产业、重点发展行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等领域做出了细致部署。因此,互联网十三五规划将不会与《意见》重复,而是聚焦如何保障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并着手解决网络基础设施等限制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问题。

加快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互联网十三五规划的重点。这其中包括宽带、4G网络、5G网络、IPv6网络在内的各类网络建设,以及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在内的各类数据中心建设。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陆峰博士表示,从宏观经济层面以及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来看,我国互联网发展将从消费互联网时代全面迈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的触角将触及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例如,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等各种生产生活应用。信息网络就像支撑经济社会快速运行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同等重要,又如支撑工业机器正常运转的电力能源一样必不可少。因此,加速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期间显得尤为重要。

第2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十二五”相比,“十三五”规划更强调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从这三个维度出发,我们认为“十三五”规划重点向信息经济、国企改革、清洁能源、中国制造2025、区域规划、PPP六大方向倾斜。五年规划带来的政策红利,将引导资本市场发掘这六大领域的主题投资机会。

信息经济首次纳入国家五年计划,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国家促进创新的急先锋。信息经济将提高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并加速互联网和传统经济的融合。根据《2014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信息经济规模达到2.1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信息经济体。但中国信息经济只占GDP的23.7%,远不及美英日等世界先进国家。

“十三五”规划之下,国企改革仍将是经济转型和改革的重要抓手。国企混改是主要内容,试水深度加大、速度加快,央企参股甚至收购民企和其他国企将成为新思路。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逐渐明朗,市场的预期也将发生改变。我们认为当下对国企改革的主题投资应选择当前预期和未来方向相重合的部分:一方面,以央企改革为核心,重点配置改革确定性较高的首批六家央企改革试点;另一方面,地方国企改革建议关注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的新方向。

雾霾问题严重,发展清洁能源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考虑到节能减排传统手段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我们倾向于认为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将加速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来应对日益增长的能源缺口。主题投资可延四条主线:一是低排放、可持续发展能源中的天然气和核能;二是可再生清洁能源相关产业;三是伴随着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能源管理等相关领域也将受益;四是已取得一定技术积累和业绩支撑的新能源汽车。当前阶段,我们认为应重点把握基本面快速改善的新能源汽车和能源管理两方面的投资机会。

“十三五”规划将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走向“中国智造”。中国计划用30年时间,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其中“中国制造2025”对应第一个十年,是“三步走”的第一步,也必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议题。

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中国制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未来的主攻方向。

区域规划有助于促进局部经济结构调节,优化内需。三大战略作为内需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在“十三五”规划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近期政府对东北疲软经济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东北振兴亦有望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通州区是京津冀发展的重要战略腹地。通州新城区和环球主题公园的建设将使拥有大量土地储备的房地产公司因土地价值增值直接受益。由新城建设引发的能源需求以及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将使能源和基建建材行业成为受益者。

作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桥梁,长江经济带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毫无悬念。推动黄金水道功能、建立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是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重点。航运、港口公司以及沿线的交运、基建、机械公司将率先受益。

“一带一路”是中国及周边相关地区和国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桥梁。 “十三五”规划将对此战略进行更全面详尽的布局。国际工程承包类企业和机械出口类企业有望迎来爆发,尤其是综合性工程机械龙头的出口。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政府迫切需要通过PPP助力稳增长。我们建议PPP主题投资重点把握两条主线:一是已参与PPP项目的龙头公司;二是PPP重点涉及领域的细分行业或区域龙头。

第3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规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做这样一件大事不能“没魂”。“十三五”规划的魂,就是要按照问题导向原则,用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增后劲和促均衡,为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提供支撑。

空间布局上重点指向小城镇

自1953年开始研究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迄今为止已编制实施了十二个五年计划或规划。从“―五”到“十二五”的计划或规划,都没有足够重视小城镇大战略这一基本国情。

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各级地方政府应用心思考怎样体现新一届中央的治国之道,弄清楚2016?2020年的国家治理主线到底是什么,想明白用新型城镇化能不能解决增长潜力、增长动力和发展目标问题。

很显然,思路对头,才能事半功倍。“十三五”规划是介于年度短期规划和10年、20年长期规划之间的一个重要规划,需要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

“十三五”规划应紧扣国计民生,把精力用在以小城镇为指向的新型城镇化上,把功夫放在以小城镇为指向的新型城镇化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适应和引领发展理念、发展理论、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评价标准新常态。

只有搞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十三五”规划才会经得起实践推敲。以小城镇为指向的新型城镇化,建议不撒胡椒面,不把摊子铺得过大。

从空间布局上看,“十三五”规划可以考虑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卫星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和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区域的小城镇,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在“十三五”期间,中央应下决心建设5000个县城和重点镇,解决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和生活能源自给,在全国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大格局。如果这些镇的建成区面积以每平方公里投资1亿?2亿元计算,能带动100多万亿元的关联投资,增加5亿人的就业机会。

如果把这些镇全部建成新能源示范镇,对解决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等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实实在在地尽了一个大国责任。内外兼得,为何不为?

改善农村贫穷状态的重大政策

按1979年的人口分配耕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造成了1.8亿多外嫁女在夫家没有土地,2.73亿新生代农民无地可分可种。农村贫瘠的土地上还站着8700多万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

针对当代中国农民状况的这个深层纹理,“十三五”规划应直击以大城市扩张为特征的旧型城镇化软肋,终结农民贫穷现象,还农民一个团圆的家庭。

2013年7月22日,同志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目前一些地方的规划思路仍然存在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攀比扩大城市规模的乱象。这些城市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大头,第二产业中又以钢铁、石化和建材为代表的资源型落后产能占大头。“十三五”期间不解开这个死结,我国经济不仅不能大步推进,而且会更加严重地拖垮全社会的承受力。

从当今动荡国家的情况分析,尖锐的社会冲突有资本和劳动的斗争,也有外国利益与本国利益的斗争,但最终引爆的大多是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斗争。

“十三五”规划要突出“新”,真正做到耳目一新;要突出“实”,真正做到实用管用,都必须以新型城镇化为主线。只有这样,才能在城乡共同发展中消除矛盾和斗争,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新型城镇化在应对经济下行挑战中具有托底作用,“十三五”期间的经济政策和制度设计有必要指向这个重要落脚点。

第4篇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非常重要,市委书记、市长XX同志带头作示范,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广泛征求各部门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意见,为我们树立了榜样。XX近几年实施重大项目多,发展速度快,亮点纷呈,水、陆、空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交通格局变化大,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十二五”规划做得很成功,规划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影响很大。所以,大家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务必要高度重视。这里,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要充分认识“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做好XX“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十三五”规划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指南。今后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围绕规划来找事做,围绕项目建设来争取资金。二是“十三五”规划是今后向上争取项目的依据,所以,编制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十二五”我们没有规划机场和办大学,在争取这两个项目时费了不少力。与其说是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想到了要做哪些事情再去做规划,不如我们现在就把规划谋划深一点、仔细一点、扎实一点,为今后五年争取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十三五”规划是XX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引擎。没有规划,XX今后的发展是一纸空文,更不要说建设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二,必须要吃透上级精神。抢抓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的系列机遇,认真谋划“十三五”规划项目,力争编制的项目在全市各类项目中数量最多、投资最大。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吃透上级政策精神,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同志要认真研究,各部门行业,也要对国家未来5到10年有哪些大的投资意向认真研究。XX下步的发展,就是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生态文明建设,而且要学会运用新的运作方式,我们对国家刚出台的降息降准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以及国家金融证券、融资的新模式等都要认真研究。如果不研究,我们的发展就没有主动权,我们就会被动。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听说全国要放1万亿元国家政府债券。第一期给贵州的就有300个亿,我们争取给XX政府债券5个亿;第二期是400个亿,XX可能争取到7个亿,总共可以争取到12个亿。还有棚改资金,XX总共争取到了9.8个亿,今年的计划是用7个亿以上。这些对XX的发展很有好处,这些项目得了,比在银行贷款还划算。银行贷款难、利息高,这些项目贷款利息低,还款时间也长。一季度,XX争取到的贷款在全市最多,占全市一半,全市得了6个亿,XX得了3个亿,这就是敏感性和超前性所取得的成效。所以我们对政策一定要认真研究,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仍将逐步加大的形势下,投资拉动不再是过去那种重复的、简单的投资拉动,这种投资拉动一定是与项目、设计、包装、规划紧密相连,经过科学论证。

第5篇

曾几何时,出门前先查PM2.5值,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入冬以来,从华北到江南,雾霾天气频繁光顾,出个门成了“会呼吸的痛”。漫天的混沌、褪去生机的土壤、浑浊的江河,生态之殇以最直接的方式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曾经强劲的“繁荣”之舞也渐显蹒跚。痛定思痛过后,对青山绿水的渴望愈强。

从党的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论述,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列入五大发展理念,“绿色”跃升为“十三五”发展主色调。在关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绿色”一词被提及了21次,摆动起中国式的绿色姿势。

后工业时代的危机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说,西方文明在创造惊人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因其不可遏制的活力与破坏性,固有资源的消失或减少,将整个人类社会绑上了高速行驶的列车,使人类进入了充满矛盾和焦躁的半荒漠时代。在“快车道”上飞驰了几十年后,中国发展正驶入关键路口,同样遭遇了相似的资源与环境危机。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退化尚未脱钩。

“别跟我说减排量,我只关心明天是不是晴天。”当电视、广播、报刊以“专业的姿态”说着当日、当月的单位GDP二氧化碳、COD(化学需氧量)、S02(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又减排了多少时,人们关注的不是数字的变化,而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对生活的切实影响。这也正是“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与以往“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局部有所改善”等表述有着质的差别。虽然没有限定具体的指标,局部到整体的质变,绝非易事。

那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难在哪里7

据环境保护部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去年11月空气质量状况显示,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16.7%―100%之间,多数城市空气中PM2.5、PM10、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可以肯定的是,节能减排的红利正在释放,但整体治理的红利继续显效仍面临严峻的考验。

就水污染治理而言,涵盖10个方面、238项水污染治理措施的“水十条”重磅来袭后,各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在相继编制、出台与实施中。与此同时,恶劣的自然条件、高昂的成本、漫长的生态修复期,也让一些地方落实的步伐多有踌躇。

在2014年中国首次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报告中,16.1%的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触目惊心,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堪忧,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被确认为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环保建设更易被牺牲。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所说,“现阶段,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矛盾,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的实现亟须一系列制度的配套。”

中国智慧下的发展之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对能源和环境的治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准确诊断出工业文明的症结所在,依然未能解决全球的环境危机。按照东方系统辩证的思维诊断当代文明工业病,能源环境危机是当代工业文明系统弊端的结果,不是造成危机的根源。所以,要从根源上治理能源环境危机,走出就环境治理环境的思路势在必行。

面对环境危机的现状,中国的选择是绿色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全球生态安全做贡献。这样的选择,不可谓不大胆。自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提出后,世界上还从未有一个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选择的背后,是一条基于中国式智慧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环境系统治理的新思路与新探索,也是中国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命题中的自觉担当。

从某种意义上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之路,是一条中医式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治理新路。

一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顽固地拖碍着中国的发展过程。对此,十二五规划给出的诊疗方案是国土功能区规划的大战略。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诊疗方案再添新方,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自然岸线格局的新提法,把海洋也纳入了进来,用格局把中国的国土做了全方位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规划建议在生态环保方面连用了四处“最严格”――“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相较“十二五”规划,一个看似简单的“最”字的增加,却直观体现了现代中国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高标准、高要求。同时,四个“制度”的同时出现,又折射出绿色发展在制度层面的落实。

与“十二五”规划不同的是,“十三五”规划建议在“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中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事实上,环境法律法规偏软、标准偏松、执法失于宽的现象确是不争的事实。2015年初,“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开始打破这种局面。人们欣喜地看到,自2015年1月至7月,全国范围内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共348件,移送行政拘留共927起,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共863件,青山绿水在望。

经历了环保法的洗礼后,环保管理体制的改革,又被辅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等措施,不仅为我国实际上较为薄弱的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解决地方保护主义、跨区域环境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绿掘金

在传统的思维中,总是把治理环境与经济增长看成是对立关系,绿色发展恰恰是对这种思维与认识的一个新突破。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是我们自身立足需求、砥砺前进的动力源泉。

十年前,趟过“工业强县”之路的安吉,以青山绿水的代价成就了高速的GDP,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十年过去了,转型生态立县的安吉,经历污染企业的关、停、转、迁,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2014年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它用实践证明,生态资源不仅是可以生财的自然资本,也是生态财富的新来源。

从某种程度上说,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宜人的气候具有产品的性质,人民需要这样的生态产品,也应该把生产、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十三五”规划建议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将持续发力,通过这个改革使自然资源纳入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推进在绿色发展的作用。

第6篇

>> 定陶县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问题和“十三五”提质增效建议 “十三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大势 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 竞进提质 升级增效 加速快递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十三五”首都旅游如何转型 推进“互联网+” 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费县农商行:推动改制转型 持续提质增效 山东技改坚持转型发展推进工业提质增效 转型发展新战略 提质增效新路径 丽江: 特色产业引领转型提质增效 我国工业转型重在提质增效 中国国电:推进转型发展助力提质增效 “十三五”应贯穿新型城镇化主线 “十三五”以转型创新为主线的改革攻坚问题研究 “十三五”:江苏经济全面升级的关键阶段 “十三五”中国经济转型三大导向 专家谈“十三五”:改革+转型大幕开启 “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问题探讨之一 “十三五”开局:新思路与改革价值转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十三五”主线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十三五”主线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袁雪")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中国现在需要从要素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而创新驱动的增长主要不是靠投入量的增加,而是靠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正是编撰“十三五”规划之时。这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十三五’规划的主线,原因是我国几乎所有支撑要素投入型增长方式的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或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方式不转就难以为继。”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

发展转型,不是一个新提法,从1996年的“九五”计划开始,历次五年计划都对此做出了要求,但转身的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既与观念转变、政策举措、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也与特定阶段的客观支撑条件尚未根本变化、路径依赖性强有关。

如今这些客观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发展转型不但是“不转不行”,也是解决中国经济当下总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产业竞争力低、环境资源成本高、需跨越中产阶级陷阱等具体问题的“总钥匙”。 不转型难以为继

《财经》:今年一项重要工作是编制“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杜鹰:改革开放以来已编制了七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因为世情、国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进入以弱复苏、慢增长、多风险为特征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则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国民经济增速的换挡只是表面现象,实质是一系列条件变化和矛盾转化的叠加反映,归根到底要求中国加快国民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十三五”规划应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作为主线,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从要素投入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跃迁,保证中国经济换挡不失势、转型不转向。

具体来说,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放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保持国民经济一定增长速度为前提,为转型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大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为切入点,为转型发展取势做好“两只眼”;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以统筹国内国外资源配置为依托,拓展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空间;以深化改革、强化竞争为动力,建立健全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财经》: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就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这种提法还能追溯到更早。在政府大力推动的背景下,仍未能彻底实现转型的困难在哪里?

杜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类似的提法,确实不是新近提出的。早在1996年,“九五”计划就提出了“两个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此后每一个五年规划都对经济转型提出了要求。

20年过去,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仍未从根本上实现转型发展。国家发改委在“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中指出,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产业优化升级进展缓慢,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要求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典型特征是:从需求结构看,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从产业结构看,主要依赖工业扩张带动;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依赖物质资源和简单劳动投入推动,并带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粗放发展的明显特征。

经济增长方式迟迟未能根本转变,深究其原因,既与观念转变、政策举措、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也与特定阶段的客观支撑条件尚未根本变化、路径依赖性强有关。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20年来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经济社会结构变革带来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强劲,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彰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后,这些条件和优势被进一步放大。“萝卜快了不洗泥”,这些特定阶段的特定条件又反过来绑定了要素投入型增长方式,使之难以实现质变。

《财经》:现在这些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杜鹰:当前,我国几乎所有支撑要素投入型增长方式的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或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方式不转就难以为继。

一是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劳动年龄人口已呈现负增长,劳动力成本日趋上涨,通过城乡劳动力资源重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明显减弱;二是由依靠投资增长带来的资本劳动比上升,投资的边际报酬递减开始显化;三是长期的低水平扩张造成产能过剩严重,企业赢利空间收窄,同时又抑制了企业的再投资;四是以低成本支持传统产品出口增长已不具优势,且不可持续;五是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房地产、债市、股市各类风险积累,去杠杆化本身又制约了财政金融手段的运用;六是资源环境不堪粗放型增长的压力,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这些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也是好事,可以倒逼我们实现真正的转型发展。

中国现在需要从要素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两种增长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动力机制不同,要素投资驱动型主要靠要素的累加投放,而创新驱动的增长主要不是靠投入量的增加,而是靠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转型发展的核心指标,它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分工和结构变革,即产出增量中不能被要素投入增量所解释的部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财经》:亚洲地区,尤其是邻国日本和韩国,都有着和您刚才所描述的相似经济发展过程。它们的转型历程是怎样的?

杜鹰:对比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在转型发展方面的差距。

日本在1950年-1973年期间,整体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增长率为5.1%,台湾地区1970年-1990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4.5%,而中国在1992年-2010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只有1.2%,日本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的速度几乎是中国的4倍。

又比如,韩国在中等收入阶段(1972年-1997年),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2%、18.9%和19.9%;而在高收入阶段(1998年-2011年),三者的贡献率分别为46.4%、-0.3%和53.9%,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大幅提高了34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而据专家测算,我国1979年-1999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4.9%。 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财经》: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具体问题,增长模式的转型会如何解决这些具体问题?

杜鹰:首先可以作为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需求是可以通过供给创造的,产能可以通过升级平衡,推动国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正是破解矛盾的总钥匙。

比如,一方面我国钢铁、有色金属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强度钢、钛合金管材等高端新产品还需大量进口,此类现象普遍存在,意味着创新增长潜力巨大;又比如,“互联网+”推动了新业态井喷式发展,我国网上购物的销售额已超过进出口总额,有效地扩大了内需、带动了就业。

在传统发展方式边际效益递减的同时,新的发展方式孕育了巨大的希望、生机和潜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不断赋予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动力。

第二,是重塑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许多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仍依赖于人。例如作为信息产业“心脏”的国产CPU性能仅相当于奔腾3、奔腾4的水平,处理速度为世界先进水平的1/10-1/5;高档汽车的发动机,外资和合资品牌占国内市场的份额高达70%以上;机器人生产所需的高精密减速机、高性能交流伺服机、多轴运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基本被国外垄断;国产涡喷、涡扇发动机主轴轴承寿命远低于国外先进水平。我国每年高新技术装备的进口都要花费上千亿美元。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传统比较优势的消退,重塑竞争新优势已是重大命题和当务之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历史机遇,中国应该加大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尽快突破一批具有带动作用和战略意义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中国产业竞争新优势。

第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环境付出了过于高昂的代价。环境方面,多种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出环境容量,环境风险日益突出。

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按照新标准全国有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能达标;水体污染突出,20%左右的国控断面水质为劣V类,57%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较差甚至极差;土壤污染日益凸显,全国20%的耕地土壤污染超标,对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在资源方面,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3%,但消费了全球22.4%的能源总量、47.2%的钢铁、36.9%的铜和51%的铝。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这种生产方式不改变,中国要迈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全球的资源也无法满足。

第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途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100多个国家赢得了独立,其中不少国家完成了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阶段的跨越,但真正实现现代化、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没有几个,大多落入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第7篇

一、编制意义

资源综合利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对于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缓解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利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三五”期间,随着滨海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优势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农村城镇化加快,我市生产生活资料消费需求和废弃物排放必将大量增加,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大力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合理利用资源和减轻环境污染两个核心问题的有效途径,既有利于缓解资源匮乏和短缺问题,又有利于减少废物排放,将为美丽天津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二、编制依据

我国高度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了《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工信部印发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有力推动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作节能环

保产业的一项重点内容。近期,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重要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推广及装备产业化)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14〕3052号),也对“十三五”期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推广和装备产业化进行了明确部署。

第8篇

“十三五”期间,面对经济矛盾和经济风险增多的挑战,适应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形成经济结构的新动力,需要在重点领域的改革上实现突破性进展。

经济转型将面临哪些新趋势?

当前,尽管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但经济转型呈现新的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稳中向好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

在“互联网+”的趋势下,“中国制造”正由生产型制造业为主向服务型制造业为主转型。“十三五”期间,将形成制造业的竞争新优势。

在户籍制度改革的推动下,规模城镇化加快向人口城镇化转型。估计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有望从现在的不到40%提高到50%左右,从而使人口城镇化率与规模城镇化率的差距从目前的17%缩小到10%左右。

消费结构正处于从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的转型。估计到2020年城镇居民的服务型消费比重将由现在的40%左右提高到50%左右,发达地区有可能达到60%左右。

对外贸易正处于从货物贸易为主向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转型。这将使我国在推进双边、多边,以及区域性、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进程中,形成新的竞争合作优势。

经济转型将形成什么样的新结构?

“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的新趋势将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由此引领经济结构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占比达到47%。从今年的情况看,年底达到52%大概成定局。估计到2020年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将达到55%以上。其中,生产业占GDP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5%左右提升到30%左右,实现生产业的倍增。

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在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十三五”人口城镇化有可能每年以不低于两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即从目前的37%左右提高到50%左右。主要依据是:第一,如果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达不到50%,与发展阶段、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第二,2011年全球人口城镇化率为52%,估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能接近或者达到全球2011年人口城镇化的平均水平,规模城镇化率能达到60%,与人口城镇化率相差10个百分点。我的看法是,户籍制度改革需要有新思路,需要提速,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农民工”应当成为历史。建议尽快将户籍制度改为居住证管理,由人口的控制转为人口的服务。

基本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要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我的主要判断是:第一,“十三五”期间消费每年还会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第二,到2020年消费总规模将由2014年的32万亿元左右提高到45万亿~ 50万亿元。仅从消费总量增加的趋势看,“十三五”实现6%~7%的增长是有条件的、有可能的;第三,到202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定在60%~65%的区间,这对经济可持续增长极其重要。

基本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但服务贸易占比过低成为对外贸易的突出“短板”。2014年全球服务贸易占比大约为20%,而我国仅为12.3%,估计到2020年我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将达到20%左右。

服务业市场开放成为市场化改革的“最大红利”

服务业市场开放是市场化改革的短板。例如,我国工业部门的开放度至少在80%以上,而服务业部门50%左右的垄断格局尚未打破。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突出矛盾在服务业领域,关键在于服务业市场开放。

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点在于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在服务业领域还比较突出。例如电信能不能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提高速度和效益,降低价格。同时涉及到生产业、生活业如何打破垄断。可以说,打破垄断、吸引社会资本是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中之重。

服务业市场开放牵动和影响增长转型全局。要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需要通过服务业市场开放,扩大服务供给能力;要形成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需要通过服务业市场开放,形成有效投资;要形成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需要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并通过服务业市场的双向开放,加快双边、多边自由贸易进程。就是说,服务业市场开放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市场化改革的“最大红利”。

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

以改革投资体制为重点,实现投资消费的动态平衡。投资消费失衡是结构性矛盾中的突出特征,也是形成经济领域诸多风险的重要因素。我国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不仅在于基础设施领域,更在于与老百姓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生活业、生产业领域。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国有控股为主的大银行体制与经济转型、发展服务业经济和实体经济不相适应。以加快发展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中小金融机构为重点的金融体制改革尤为迫切,也是破解结构性矛盾、加快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要形成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财税体制要改革。目前,“营改增”尚未完成,消费税改革进展缓慢,不利于服务业发展。“十三五”加快形成以消费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调整教育结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巨大压力。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当得到缓解。从实践看,从一般性的劳动力到技能型劳动力的转型是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人口的客观要求,问题在于教育结构与转型升级、发展服务型经济不相适应。“十三五”需要加快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教育结构改革。

纵深推进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政府改革

激发市场,激活企业。例如,借鉴国际商事制度经验全面实施企业自主登记制度、尽快取消企业一般投资项目备案制、尽可能不用产业政策干预企业行为。

规范权力运行。在全面推进负面清单管理的同时,加快出台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减少政府干预企业的自由裁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