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3: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班树叶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习活动》试用本(下简称“学习用书”),是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的其中一本,也是二期课改的载体之一,已被广大的一线教师所使用。这本书理念新,思路活,弹性大,材料实。其中,“弹性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它无需教师按同一内容,同一步骤来完成目标,而是为教师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对教育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更新;体现了教材新的地位和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优质教案,切实、有效的为教师传递了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详尽、可行的参考与帮助。然而,由于地域、园所的差异,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难以与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贴近,难以真正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难以发挥优质的教育作用。因此,需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特点与经验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如果说专家、教案的设计者是“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在教案实施中对原有教案的创造性使用则可谓教案的“二度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冲破原有教案的束缚,教师的专业发展、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一、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涵义的认识
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主要是指教师针对本地区文化特点和幼儿实际情况,在深刻领会原教案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开发。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一是教材呈现方式上的开发;二是教具选择上的开发;三是教法选择上的开发;四是对孩子及时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对原有教案的增减,而是灵活的对优质教案的内容进行调整、改编,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
二、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的探索
《亲亲影子》是“在秋天里”主题活动中的一节集体活动,也是“学习用书”中的一节优质教案,它具有选材新颖、目标明确、散文优美等优点。笔者以此节活动为例,谈谈在优质教案“二度开发”探索中的一些思考与启示。
1.教材呈现方式上的开发。“学习用书”中的优质教案大多是一个静止的教学方案,如何使静止的教学方案与幼儿动态的学习过程相吻合,就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材呈现方式进行“二度开发”。
在《亲亲影子》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尝试将静止的教材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我们将静止的散文诗演绎成一个动画版的PPT,并围绕目标将“季节轮换的色彩变化”及“秋天树叶变黄变瘦、飘落”的动画效果加以强化,使幼儿能直观的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与树叶的变化。因此,当教师问到:“秋天到了,小叶发现自己有哪些变化?”幼儿马上能用“小叶变瘦了、小叶变黄了、小叶长皱纹了、小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了……”等生动、完整的话语与老师互动。
由此可见,通过对教材呈现方式动态化的开发,能使教学过程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教具选择上的开发。教具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或材料,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和保证。为此,教师选择教具的依据首先应是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其次要符合教学内容。
优质教案中,教具的选择是否符合我们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往往成为了我们进行教具“二度开发”的主要依据。如,原教案中,设计者选择了桑叶、枫叶、柳树叶等不同形状的树叶及相应的影子图片,试图通过“树叶与影子配对”的游戏,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然而,由于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观察比较形状差异大的叶子,对幼儿来说太过容易。为了使教具更符合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我们将原先形状明显不同的树叶,调整为形状相似的树叶进行比较。如,在“梧桐叶找影子”的环节中,我们将在形状各异的树叶影子中找梧桐叶的影子,调整为在与梧桐叶相似的树叶影子中找梧桐叶的影子,从而提高了观察比较的难度,增加了配对活动的挑战性与趣味性。
当然,有时教具的开发是随着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本次活动中,呈现方式由“以图片呈现为主的静止呈现方式”转化为“以动画PPT为主的动态呈现方式”,随之“图片”教具也被“音像结合的PPT”教具所替代了。
3.教法选择上的开发。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幼儿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法、直观法、口授法等。在对优质教案的教法开发中,我们有时会选择和原教案完全不同的教法来进行活动;有时会通过“削弱”或“强化”某种教学方法来调整原教案中的教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教法更贴近幼儿的认知需要,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在《亲亲影子》活动的教法开发中,我们主要通过强化原教案中“直观法”和“活动法”来体现的。
首先,强化“直观法”。直观法是一种让幼儿直接感知对象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观察法、演示法和示范法等。通过对原有教案的研读,我们发现教案中有若干直观法的运用。如,故事欣赏时的图片观察;树叶、影子配对时的图片演示等,但从实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说,直观法的运用还可围绕活动的重难点适当加强。
重难点一:了解秋天树叶变化的季节特征。在这一重难点中,我们利用PPT动画,根据树叶的颜色、大小的变化及飘落的动态来演示动画效果,使“秋天植物变化”这一季节特征更直观的展现在孩子面前。
重难点二:观察树叶及影子,比较它们的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在这一重难点中,我们以实物(树叶及其影子的图片)、动画(PPT)的形式,通过“并排、重叠”等演示方法,帮助幼儿从形状、大小、方向等不同特征来进行观察比较,突显“观察比较”的活动目标。
其次,强化“活动法”。活动法是一种以幼儿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包括实验法、游戏法、操作练习法等。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加强“游戏法”来实现“活动法”的强化的。
游戏法是指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或用有规则的游戏组织教学的方法。在原有教案中,游戏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最后一个“亲亲影子”的游戏环节中,孩子在“树叶及影子”的配对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而在欣赏、理解的环节中,讲述和设疑占据了绝大部分,游戏法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欣赏理解的环节中,更好的提高趣味性呢?”中班幼儿移情能力快速发展的特点,成为了我们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我们将故事中的叶子拟人化,取名为“小叶”;而后,教师以游戏的口吻、生动的动画,为孩子展现一段“小叶找影子”故事情节。同样,孩子也在“为小叶找影子”的过程中,欣赏、理解散文内容。这种移情式的教学,增加了欣赏部分的游戏性与趣味性。
4.对孩子及时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在教案实施的过程中,孩子常常会在语言、行为上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表现,教师需观察与把握其中有效的教育价值,适时、适度的对幼儿生成性的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
如,在“亲亲影子”的配对游戏中,我们发现有40%左右的幼儿无法将树叶与影子配对成功。于是我们开始观察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在配对过程中,大多幼儿都能找到与叶子匹配的影子,但是在重叠摆放时孩子产生了水平、纵向翻转的困难。造成这一困难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不会翻转;二是单面的树叶教具阻碍了孩子的翻转尝试。
“翻转困难”是教师在研读、设计教案时没有预想到的,是幼儿生成的一个新的探索难点。因此,是删除难点、弱化难点,还是保留难点,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生成性资源做一个价值判断和把握。“水平、纵向翻转”也称“心理扭转”,对于该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思维挑战。于是我们决定对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保留与开发。首先,我们将单面树叶调整成双面树叶,使幼儿在配对过程中能自由翻转;其次,围绕“翻转”难点,增加了游戏间中讲评,拓展了此环节的教育内涵。
三、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的反思
1.正确解读原有教案。在进行优质教案“二度开发”之前,教师必须正确解读原有教案。“正确解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师进行“二度开发”的依据。正确把握活动目标,是进行“二度开发”的前提。二是了解主要环节。教师需仔细阅读和理解优质教案的主要环节,了解教案的全貌和每个环节的意义,这有助于教师进行“二度开发”。
2.研究分析幼儿。教师需要真实地了解本园、本班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认知特点等,确定哪些内容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哪些是孩子不了解的。从而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案使用上的策略。建议教师可以采取一个班级采用“二度开发”后的教案,而另外一个班级仍使用原来的教案,从而验证教案“二度开发”的效果,进而促进教师的反思和优化教学。
一、合理依据自然形态,为我所用
俗话说的好,“心灵手巧”。幼儿经常动手操作,有利于小肌肉群的发展,会变得更聪明。于是我们有意识的开设了“美工区”、“益智区”、“建构区”等,给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在各区域中按幼儿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如智慧区由大到小的种子粘贴、蔬菜和水果的分类;美工区有麦管制作、土布绣花、蚌壳添画、竹签画等等,让幼儿由与他人合作到独立完成一件件作品,来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根据每类种子的形态特点,进行广泛联想,认真琢磨,巧妙拼补,合理加工,就会制成一件件情趣别致的艺术品。例如南瓜籽的形态既像荷花的花瓣,也像青蛙、鱼的身子;葵花籽特别像椰树的树叶;玉米粒像花瓣……把一枚单仁花生在两侧粘上两片葵花籽皮做翅膀,底部粘两小粒葵花籽做脚,就成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企鹅。由此可见,农村自然材料取之不尽,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富于创造,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合理利用其物理性,精心雕琢
在众多植物中,每种植物都具备其独有的物理特性,利用它们不同的物理性质,进行制作,使作品别具一格。例如苇草穗蓬松,很有毛的质感,色调接近皮毛,用来粘贴皮毛动物,栩栩如生。成熟的丝瓜瓤表面粗糙,弯曲盘旋,将其染色再粘上斑点,一条蛇会跃然纸上。另外,可拼可剪的树叶、可伸可捏的泥巴、树皮、草根、小石子、种子皮等,均可利用他们不同的特性,成为手工制作的好材料。
三、合理采取各种方法,竭其所用
根据自然材料本身形态和物理特性,采取可行的制作方法,进行合理加工,才能使作品生动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1.拼贴
依据自然材料的平面形状,进行初步加工,可拼贴成单幅图案或多幅图案,所用材料一般是树叶、花生仁、种子、瓜子壳、核桃壳等。
2.平面粘贴
可以事先画好轮廓,粘贴时保持边缘整齐,可依次粘贴,也可采取叠压、交叉的方法,再用毛线、色纸等适当装饰,效果更好。所用材料一般是麦秆、茎皮、草穗、种子等。
3.立体粘贴
根据所用材料的立体形状,进行加工装饰,使之成为立体作品,如花生、胡萝卜、大枣等,也可用麦秆、草茎等编插成形。
四、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形成特色
1.有利于园所勤俭办园
幼儿园每天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因此,我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了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为幼儿所用。通过实践,乡土材料的应用不仅促发了幼儿探索、创造能力,而且也为幼儿园节省了一笔昂贵的开支。我们何乐而不为?
例如在美术活动室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乡土材料进行精心的合理布局以及创设。我们在活动室的一角创设了蚌壳添画,孩子们用各色颜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每一个蚌壳都画上了美丽的图案,有脸谱、有蝴蝶、有花园,还有可爱的各种小动物,墙壁上有孩子们用竹签添画后的小花园;置物架上有孩子们创作的一顶顶颜色鲜艳的草帽;桌子上摆着各种形态可掬的鹅卵石添画等,孩子们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自由创作,玩的不亦乐乎。
2.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因没有现成东西,教师们就认真学习并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创编等工作,从而使她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也更好的发挥了教师内在的潜力,创编的教材教案、撰写的文章均发表在市、县级刊物上。同时,教师的奉献精神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幼儿园里来不及做的就带至家中,一个人干不了的就辐射到亲戚朋友,材料不够就下农村收集,教材没有就自己创编,教育方法不适应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创新,经验不足就围着老农学习讨教等等。教师们通过对课题的实施,有了长足的进步,感人的场面也给课题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3.有利于促进社区资源
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们加强了社区与家长的联系,从而得到了社会与家长的帮助和支持,更营造了乡土材料应用的大教育环境,形成了实施乡土教育齐抓的合力。
4.有利于园所形成特色
幼儿园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已有了自己的办园特色,具体表现为:
(1)突出了本土性。农村是个资源丰富、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有我们宝贵的基本的教育资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么多的基本的美术材料,有利于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2)体现着兴趣性。因为乡土材料唾手可得,资源丰富。因此,孩子们更加着迷于每天的区域活动,因为在这里有不断刺激孩子的新鲜事物,有令孩子们冥思苦想、却又津津乐道的小制作、小实验,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趣递增。
(3)强调了层次性。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如小班的材料趋向于生活方面,中班趋向于尝试探索方面,大班趋向于合作探索。
幼儿学习方式得到优化
1. 创设学习情境,优化幼儿学习心理
实践中发现,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原来课堂教学中幼儿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随意说话等现象大大减少,提高了幼儿的学习质量、学习动力和学习自信心。另外,有效的学习情境既为幼儿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幼儿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的互动理念,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本身的互动性和操作性特点,作为一种变革性的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在幼儿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幼儿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幼儿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幼儿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以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8》为例,这本来是个较枯燥的数学活动,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呈现火车逼真的动画,一下子就把孩子带入学习情境,认识花园里的8朵小花、8只小蜜蜂……来到果园,发现果树上有7个苹果,仔细找找,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特有的神奇墨水功能,又在树叶中找到一个,孩子就在拔开树叶找苹果的情境中,认识了7个加1个等于8个。又如书写“8”这一环节,教师借助电子白板的记忆功能,先在白板上范写“8”,然后交互式电子白板上会自动播放“8”的书写过程,便于孩子在反复观察中加深体会。
2. 记录学习过程,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
《0岁~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记录教师以往的授课内容和过程(包括幼儿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幼儿巩固知识,调整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在中班数学《图形总动员》一课,幼儿先尝试用单个图形进行组合,很多幼儿只是将图形拖过来就进行简单组合,有两名幼儿却在反复组合、调整,最后通过思维碰撞,发现了图片经过旋转后,组合更丰富。幼儿的这一学习过程很快被教师即时录制了下来,然后直接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进行播放,并让幼儿指出在这个视频中发现了什么。这里重要的是幼儿发现了两位同学之间相互商量的合作学习,认识到了同伴合作的优势,懂得学习中要学会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3. 展现学习榜样,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指南》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同时,《指南》建议“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流的机会”。因此,课堂上,我们就常会看到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同伴之间交流、讨论,以期待幼儿在此过程中学会讨论、学会合作。而真实效果如何呢?我们会发现很多情况下,幼儿并不能如教师期望的那样在进行同伴间的合作、练习,而是各自东张西望,直到教师布置下一个学习活动。那么,如何引导幼儿间进行有效的讨论与合作呢?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心理特点,采用了展现学习榜样的方法,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这种展现学习榜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学习活动中操作指导、评价指导等环节,对幼儿学习方法的渗透起着十分明显的效果。大班语言活动《月光雨》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自由仿编的环节。为提高孩子的参与面,教师在这里先播放了两位小朋友一起商量、相互练习仿编的画面,然后引导孩子根据画面中的示范进行练习。通过这一榜样示范,孩子们在讨论练习的过程中,明显有了较强的表达欲望,并能在一方说的过程中也仔细倾听,学着为对方提出建议。
教师专业技能得到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始终关注幼儿学习个性,希望通过推进技术的应用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各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发现,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是教师授课、备课的好帮手,也成为教师评价、总结和反思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1. 保障教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处理
在传统课堂上,我们所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主要为孩子的发言、孩子呈现的书面作业等。很多生成性资源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教师往往因没能即时捕捉、回应,而成为课堂教学的遗憾。技术参与之下,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等都可成为我们有效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在双语活动In class BCD一课中,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视频,在视频中,男孩东东做了一些上课时不该做的事情,孩子们一边观看一边提出建议。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播放视频,可以暂停,教师可利用屏幕捕获工具,将孩子提出建议的画面及时捕捉下来,放在页面旁,生成课堂互动资源,为接下来的一个个句型操练做铺垫。因为这些画面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因而学习趣味性浓,能充分激发孩子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参与下的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生成、充实教师原先的“课件”内容,不管是幼儿的正确理解,还是错误的回答,只要在白板上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就会自动储存这些宝贵的资料,从而生成每个教师每堂课的个性化“课件”(确切地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数字化记录),并且成为教师以后教学的重要资源。
2. 实现师生积极对话的互动课堂环境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孩子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可以说,新课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白式教学的超越,而信息技术的支持,又无疑为互动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因为课件的内容无法更改。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确切地说是教师数字化教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特有的拖放、录像、拼板等功能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孩子们很愿意参与其中,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优化了活动的过程。例如,小班科学活动《动物的脚印》一课,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活动中设计了雪地中小动物留下脚印的逼真场景,首先让孩子猜一猜,会是谁的脚印;然后在孩子认识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增加了比较的复杂性,设计了“脚印对对碰”游戏,该游戏中,孩子亲自在白板上操作,能将小动物和脚印对应起来的,就会出现动听的音效,同时小动物就会在画面中消失,回到家里。整个活动到处闪动着孩子们探索、创新的火花,这都要归功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它发挥了巨大的魅力,使幼儿体会到了探索、尝试、发现、创新的乐趣。
一、生活管理
1、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由于年龄的差距,原小班幼儿一部分升入中班,年龄偏小的幼儿和新生一起组成了我们的小蝴蝶班。面对一班新老生各半的孩子,我知道尽快帮助新生适应环境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缩小新老生间的差距,班级各项活动才能顺利地展开。
印象最深的是史一帆小朋友。帆帆几个月大时就离开了远在河南的父母,来到了武汉的爷爷奶奶身边,因此对老人有很强的依恋心理。刚来到我们小蝴蝶班时,帆帆每天都哭,嘴里还念着:“奶奶什么时候来接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的帆帆显然还没有与新老师和小朋友相处的心理准备。虽然无法取代父母,但老师们仍然尽最大的力量给帆帆关爱。喂他吃饭,哄他睡觉,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做游戏。慢慢地帆帆早上来园时不哭了,能主动向老师问好了,还交了王耀阳、戴恭翔等几个好朋友了呢!情况类似的还有汪玲娜、苏可莹、王思凡等好几位新入园幼儿。
2、家园联系形式多样,得到家长鼎力支持
开学初,无论新生老生,对我来说都还很陌生。为了以最速度熟悉、了解每位幼儿,我每天利用晨检和离园的宝贵时间与家长交谈。询问关于孩子们的种种细节,并及时向家长汇报幼儿每一天的点滴进步。家长们也特别喜欢与老师这样面对面地交流方式,经常有家长和老师聊的忘记了时间。
每周家园互动手册反馈、班级网站的开通、幼儿园等,为因工作繁忙而无法接送孩子的家长们,与幼儿园架起沟通的桥梁。特别是班级网站上公布的教学内容,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都学了什么、教师都做了哪些工作、需要家长怎样配合等等。
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趣味运动会等,让家长、幼儿与教师零距离接触和沟通,亲如一家人。家园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默契配合,都与本学期大量细致入微的家长工作密不可分。
3、保教结合,营造幼儿温馨家园
保育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我班幼儿年龄在3一4岁之间,身体发育处于关键期,体质较弱,较易生病;而智力发展也处于敏感期,求知欲强,学习新知识很快。如何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出勤率高,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的前提条件。因此班级三位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安全、清洁、健康的温馨家园。每日做好班级内外卫生清洁工作及口杯,餐具,毛巾的清洗消毒。每周对玩具、活动室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定期晾晒卧具等。主班与配班教师做好交接班工作,对幼儿健康状况做到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育员马老师工作勤勤垦垦、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在教师教学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承担了大量卫生工作,并主动配合教师,协助完成园内公开课、家长开放日、亲子趣味运动会等大型活动。
二、教学管理
1、学习、贯彻活动整合课程新理念
《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以“探索发现学习”为基本教育哲学;以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归、其中心思想为:课程整合化、教材生活化、教学游戏化。目标指向培养幼儿全面发展、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引导家长热情参与、体现了《新纲要》中“学”重于“教”的理念、
例如:其要求活动具有目标导向,引导儿童的发展、设计活动应考虑幼儿现有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目标应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噜啦啦》课程单元,就是从幼儿对清洁身体的一般经验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围绕“健康”的相关活动,其中包含了对儿童发展各方面的预期和假设、
又如:强调活动需要中介因素,通过符号帮助幼儿提升和巩固学习经验。在维果斯基的儿童学习理论中,符号是活动不可缺少的中介因素,包括语言、图像、身体动作、音乐等各种不同形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又以语言符号最为重要。在《彩色世界》课程单元中,幼儿有机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各种色彩的感觉;用绘画表达对色彩含义的理解;用音乐、动作、图形表现自己对色彩的想像。这些经过整合的系列活动,最终引导幼儿将自己原有的一般经验提升至新的经验水平。
2、环境配合教学变化
环境对于幼儿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毋庸质疑。我们根据科学专题计划创设:自然与科学、动动手动动脑、娃娃家、小厨房、玩具城、水果树等活动区角。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便于动手操作的材料。如粗细不同的电线、动植物图片、数学图卡、各类手工纸、布条、毛线、瓶子、长短不一的塑料棒等等。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产生了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对各类操作材料的认知度、丰富了科学知识。每次在区角游戏活动时,孩子们都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为帮助幼儿塾悉新班级和老师,并结合教师节、国庆节的到来,创设《亲亲我的老师》、《我的快乐“十一”》;关注季节更替创设《树叶宝宝真美丽》、《小雪花》;配合各个主题活动创设《谁来陪我洗澡》、《彩色车轮印》、《我爱吃的食物》、《均衡营养身体好》等主题墙饰。环境布置过程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共同收集图片、素材。环境创设突出幼儿特色,由孩子们自己动手布置出的小蝴蝶班与众不同。
3、鼓励年轻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于老师是一位活力四射的年轻教师,对幼儿充满爱心,在幼儿生活照顾方面十分细致周到。由于刚从幼师毕业,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只是还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承担园内教科研活动时信心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我时时处处注意帮助、鼓励于老师。协助她完成了科学教研专题公开课《沉与浮》、《谁饿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与她讨论活动细节,给她锻练和展示的机会,这些都能从我班网站的视频中看到!如音乐游戏《蝴蝶与花朵》、科学活动《小红帽》、歌表演《彩色世界真奇妙》、体育游戏《碰一碰》等等。现在于老师对自己的执教能力充满了信心,并已经形成了自己活泼、大方、富有亲和力的执教风格,深受幼儿和家长的喜爱。
4、园内教研活动大胆尝试、不断创新
过去,为了圆满地完成一次公开课,我往往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课题,就怕课上不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自从读了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顾荣芳的文章《观摩活动意味着什么》后,我对待公开课的保守作秀思想彻底转变了。“观摩活动对教师意味着有机会参与有益自身成长的教研活动;意味着对科学的教育和教育的科学的研究;也意味着实践知识的挖掘和实践知识的提升。”只有有益于幼儿、有益于教师自身成长的活动,才是成功的公开课活动。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在公开课选题时力求做到以幼儿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的发展为预设目标;在公开课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幼儿能否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而提升了价值观念;是否经历了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而建构了新的知识;是否演练了真实性的任务而熟练了操作技能。从过去以活动过程是否零缺点的标准,来评价一节公开课的优劣,转变为以活动过程中幼儿是否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得到了适时教育;教师是否积极促进了幼儿的探究与思考;是否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每一个幼儿的学习得以实现等,为评价教学状态的根本!
本学期在园内两次公开课活动和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班教师大胆尝试有一定难度的学科领域,不断在活动的预设、提问的技巧等方面开拓创新。《沉与浮》、《谁饿了?》、《泡泡真有趣》、《颜色变变变》、《谁褪色了?》等科学公开课活动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满意效果。有关每次活动的教案及反思可在蝴蝶班网站上查阅。
5、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宣传先进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中也强调了,幼儿教育需引导家长热情参与。过去我们的家长工作往往不被家长理解,今天要家长做这个,明天又让家长带那个,感觉好像老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转嫁到了家长的身上。需要家长配合参与的活动内容常常无法达到教师的预期要求。如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呢?我们进行了多种尝试。如将教学所需收集的资料和作品写在《家园互动手册》上。由于教师写的很具体,家长在收集和制作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疑问。对个别工作非常忙碌的家长主动做好沟通的工作等。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班级网站的开通。
有了班级网站,教师可将学期、月教学计划公布,具体到一日教学内容则以教育叙事、观察笔记、教学反思、活动照片、视频等各种形式体现,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方法、理念。家长通过网站了解了教师需要家长配合的目的,准备材料和作品的用途,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如此开心和兴奋,都十分感动,家长们在网站上的留言充分体现了家园间的理解、沟通和互动。对教师的理解转化为配合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本学期教师无论开展任何活动都十分顺利、游刃有余。
6、珍惜学习机会,提升专业素质
省教科所专家蒋瑛俐的讲座《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托福幼儿英语培训、《多元智能探索课程》学习、《幼儿园整合课程的实施分享》讲座、园内教师沙龙会、区教委科学小组来我园开展活动等等。一学期下来,教师们获得了如此多的学习机会。每一次学习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眼界的开拓、知识的积累、思想的升华。认真做好笔记只是学习的一个必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教育素养,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实践和验证,从而达到提升专业素质、实现专业成长的根本目的呢?
蒋瑛俐老师已经为我们指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叙事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时,应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谁褪色了?》、《提问的艺术》、《白菜是红色的吗?》、《彩色车轮印》、《聪明的小红帽》等八篇短文,记载了我班教师一学期以来的教育叙事研究历程。教师通过讲述自己解决教育问题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阐明了教育思想。从过去关注幼儿是否“听话”,到现在关注教育是否有意义。工作方式从被动应付变为积极主动。将工作与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中产生的教育经验和智慧,更能通过园本教研的形式,与园内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产生了极高的效率,加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7、组织策划家长开放活动,赢得家长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