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3: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三历史教学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初三历史;新课程教学;有效策略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再是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使教学充满了活力,更加具有趣味性,在初三历史教学中,老师要本着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主,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全面培育学生的历史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参与教学
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初三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生学业繁重,因此,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趣味活动、讲故事和加入一些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深和巩固。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教师所采用,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借助一些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画和丰富多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直观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例如,在讲解《拿破仑的文韬武略》一课中,学生可能对拿破仑不太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他的资料,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将拿破仑的简介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播放给大家,使学生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威胁欧洲所有国家的,侵犯了人民的利益,从成功走向了失败的经历。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拿破仑的战争?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让学生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有的人说拿破仑是一个英雄,有的人说他是疯子,谈谈学生对拿破仑的评价。通过多方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学到知识。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发挥了自主讨论知识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理解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式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新课程主张的是创新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以往的教学观念就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部分教师在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认识不到历史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历史老师在对初三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教学方法,不要过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要灵活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时间上的区分,教师要使用正确的指导方法,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搭配文字和表格的对比,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和重点,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
复习占据了初三历史的很大一部分,面临中考,大量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记忆的时候会比较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答案,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引导出与课本相关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把学生带进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对一些流行音乐和电影都特别追捧,在初三历史教学中有效地插入一些歌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快乐,让学生在享受美妙音乐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三、注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
在指导初三学生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方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预习和复习能够很好地相结合,根据老师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解题的方法。在初三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总结和归纳知识点,有效地找出问题的中心内容,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在历史课堂上正确地采用自主合作学习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初中历史由于容量大,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的运用,因此更需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教师要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吸取对方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灵活分析历史知识信息,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历史的趣味性和所蕴含的魅力所在,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初三历史教学是整个初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历史课程中不仅仅是为了中考而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条理地去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对所学的知识合理运用和练习,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善于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将它合理地运用到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考复习 历史教学 复习方法
中考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如何利用好这几个月,争取一个满意的结果,科学合适的方法是必要的。在初三历史教学十余年的摸索中,总结出一些略有成效的复习方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一起交流,共享。
一、重视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历史学习
初中历史老师是比较难当的,学校把历史作为副科看待,不仅增加了历史老师的教学难度,而且也使学生心理形成一种轻视态度。初一初二不重视,没有对历史形成知识化、结构化、系统化,从而使初三历史教学走向畸形,初三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我经常给我的学生加油!
1.下课与学生谈心聊历史名人、历史电视剧,课上有时还有聊聊历史发展,引导学生多多关注历史,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只要学习态度端正,历史同样也是会学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引导学生走出开卷考试的误区,开卷不是满无目的的抄书,不用记忆,书中自有答案,不用思考等。即使基础差,只要你加倍努力,历史知识你会一个个学透,学以制用。在我的努力下,很多学生愿意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这样更不用惧怕中考了。
二、重视考试说明,综合巩固复习
结合考试说明来进行复习,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层次,就是中考的要求层次。
1.牢记基础知识和基础观点,加强训练,夯实基础。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重视整体把握,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结构,历史知识是一个知识网络,孤立地掌握零碎的知识,难记也难理解,无法学好历史,依据考试说明,复习是必须注意知识的点、线、面注意整体的把握。例如,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中日战争(即日本)等。复习中,要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即熟知每次战争爆发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影响等,做到点线面结合,复习到位。另外,专题复习不仅要纵向联系,还需横向联系。例如,复习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次工业革命这一专题时,同学们可以横向思考:这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什么了影响。横向思考可以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影响着世界,同样世界也影响着中国。
3.重视知识的横纵联系,复习时必须通过横纵联系,用多样的比较视角,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了解历史全貌。例如,复习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是一条重要线索。近代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这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关注周年大事,与时政热点相结合。例如,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复习时要结合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对解决国际争端问题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答题技巧是关键
1.选择题是根据教材内容、情景设置的题干和四个不同选项组成,所要求的知识面比较大,能够比较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是: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准题干中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以作出准确的选择,根据关键字可以帮助你理解试题;其次,根据题型特点,可以采用排除法和使用最佳选择法。
2.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是:首先,是阅读材料,必须作到“读懂、读透”材料,不仅从文字上读懂,而且要从历史角度读懂材料。把材料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阅读理解材料。这样,才能作到对材料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其次,是审读设问,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明确各题的不同要求,按要求解答。再次,是处理好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从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组织材料解答。
3.读史有感题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一种主观性试题,此题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和归纳等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要审题,目的在于完整准确地答题;其次,要审定题目类型,明确试题对答题表达方式的要求;再次,注意分值分布,把握答题的重点部分,作到全面思考,找出要点。语言要表达准确。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比较能力、理解能力;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觉得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是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适应新课改的最好教学方法和途径之一。下面我就初三历史教学案的编制和运用的实践来谈谈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历史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及作用:
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我在编制初三历史导学案时注意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一份完整的导学案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板块的内容:(一)中考考点:依据每课教学内容,根据南京市历史学科的中考解读中的具体要求,给出本课中学生应该识记、理解、应用的历史知识。这一板块有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二)自主阅读考点填空:依据课标、中考考点而设计的基础知识的填空。这一板块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整体感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既可作为学习前的自学路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适当留出部分问题由学生思考,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师生思考讨论探究:这一板块主要按照课文内容要求,结合历史学科相关信息,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现象的内在、外在联系进行分析,弄清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这一板块立足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可以是教师讲述,也可以是学生讨论,还可以师生共同探究,通过师生思考讨论探究解决课文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四)复习巩固训练反馈:该板块主要是根据课文的重要考点来编制题目,一般有两大类: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与探究,对课文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适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巩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运用历史导学案进行教学的反思:
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是基于导学案为主要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特点。导学案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运用历史教学案进行导学能使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教会学生学会、会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还有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导学案能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
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在编制和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靠一人收集资料、编制题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受个人水平的限制,编制导学案时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问题二: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导学案教学中该如何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问题三:在运用导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某些重要篇目因课文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要求识记、理解的知识点、考点也多,编制和设计导学案时如果学生动手写的内容设计过多,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一定能做完,这样只能将作业留给学生课后完成。这样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问题四: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班级存在着少数同学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案中相关的练习。对于这部分同学该如何对待?
三、历史学案教学的一些设想:
设想一:针对编制导学案过程中的资源不足、时间、教学水平的限制,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针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知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多设计一些化繁为简,有针对性的问题。讲授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讲解问题要透彻到位,要始终注意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要位置,切实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讲重点,讲难点;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不会的不讲。
设想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效率意识、合作意识与自我评价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渗透,同时还应有一套相对较为适合学生特点的评价方法。另外教师使用导学案的关键在于教师敢于放手,做到真正的精讲巧导,甚至有时可以不讲,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设想三: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引领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它既是一种心理倾向,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求知的欲望,才能积极思维,努力探索。在历史课学案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兴趣的学习环节。从而使学生能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设想四: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中的“可能”,设想学生经验基础上的“可能”,设想其“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在研究课标、考纲和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般性学习目标。而对于需要理解与应用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要精讲、细讲,并让学生记录到课文中。
历史课程改革不光是课程内容的改革,而是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的全方位改革。初高中历史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度与广度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在这种改革下教师感觉高一历史难教,学生感觉高中历史难学。我认为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过渡出现的“层级差”。那么如何尽快缩小“层级差”。
我认为首先搞清产生“层级差”的主要原因。
1、因学生思维特点而形成的“层级差”。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2、因学生学识水平与课程容量及知识深广度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受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也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较低。而高中历史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展现课程内容,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利于高中学生更集中、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这种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使得教与学出现了困难。例如: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单元概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线索,从1848年的诞生到1917年俄过十月革命再到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间跨度大,中外关联不说,理论性特强,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总体而言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大,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因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层级差”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学习习惯较差,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4.因中高考要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的中考与高中的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初中历史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要求相对低些。在中考备考过程中,学生通过强化记忆和强化训练一般可以获取基本满意的分数;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利用初三考前突击也基本能够达标过关。但当这类学生到了高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倍增,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师教学与复习方式和考试的方法不同,便会感到力不从心,信心受挫,学习非常困难。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要消除初、高中历史过渡的层级,在高一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学习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成功。
2、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3、研读课标,整合教材,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
4、加强沟通,共同协作,做好初、高中教师的交接
关键词:初中历史 概念教学 原因 措施
一、首先是教师层面
要熟练有效地开展概念教学,需要初中历史老师具备相当高的素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备受关注。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高校培养方面
现在中学历史老师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师范院校,现在的师范教育存在不少缺陷。如教育内容过于知识化、学术化,教育专业技能或教育类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相脱离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学历史教师,师教育必须全面改革,由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转向对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归纳起来是对以下能力的培养:
1.1史学研究能力。高校教育中,对于师范生的专亚知识培养是很到位的,但是对于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培养,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初中教学中要求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首先,教师自己就要掌握一定的史学研究能力,这样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学生认为生的概念,教师能通过自己的研究,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1.2教育教学能力。在历史概念教学中,需要历史教师熟练掌握三大能力:第一,合理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历史概念具有广泛性,涉及面广,这就需要中学历史老师有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在介绍部分概念的时候,能够通过自己的整合,让学生在已知概念基础上去理解和把握,推动概念教学的教学效果。第二,熟练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现在城区的中学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名专任历史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并且能熟练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丰富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在介绍部分概念的时候,如果能结合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第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作为一名教师,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是基本职业素养,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这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学阶段很多需要掌握的概念是教材上并没直接下定义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学会自己归纳总结,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和表达。
1.3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能力。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深入贯彻落实课改精神,首先要求我们的历史老师对于新课改有足够的了解。所以在高校教育中,要加强对课改精神的贯彻、落实,让每一位师范生熟悉课改精神,懂得如何践行。
二、在职培养方面
真正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中,教师才明白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方面应该加强。校本教研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重心,因此,加强中学的校本教研,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教师职业培训,教研组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等,都能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三、教师个人方面
1.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学记》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位墨守成规的老师是不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与时俱进,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的老师才是经得起教学实践考验的。历史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
2.能熟练掌握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学方法方式各异,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做一名智慧教师,能熟练掌握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能灵活运用于历史教学当中,用最合适的方法来辅助教学,方能事半功倍。
3.对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备教材、备设计、备策略、备课程标准、备重点难点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备学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样的,不同班级的学生,也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只有备好学情,才能选出最适合学生的教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4.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一名历史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教师的专业基础体现在:具备丰富的通史知识和史学理论,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能保证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完全满足历史教学的需要。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学科综合性强,历史教师还应该具备相关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需要。
四、教材层面
1.从编写人员来讲,要配备优秀的教科书编写队伍。这一支队伍应该包含三类人,高级专家,有经验的中学教师,以及专业编写人员,这样一来,三者结合,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教科书的编写才会走入良性循环。
2.从编写设计来看,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构建历史学科基本结构,明确该学生掌握的理论概念,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在概念的表述形式方面也可以适当地改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初一、初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但是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在这个阶段,概念可以结合图片、表格等不同形式进行辅助表达。初二转初三之后,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已经构建,这个时候抽象能力不断提高,部分概念可以由学生自己概括得出,教材的概念表述可以慢慢倾向于理论概念的表述。
3.从编写内容来看,要贯彻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对于史学界存在争议的概念,应该列举出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同时,要把部分缺失的历史知识补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学生层面
1.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21世纪,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课本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所以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应该积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历史。尤其是对于不太理解的概念,要通过自己的再学习,将概念掌握。
2.要掌握学习概念的方法,尤其是培养从材料中总结概念的能力。论从史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史料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学生才能真正自己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掌握概念。
参考文献
本人任教九年级历史教学多年,自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思路。我主要谈一下对历史一单元的复习方案及学生的复习效果。近来我通过备课、听课和自己的授课总结概括了一下对九年级历史复习的基本思路。
一、备课环节要精细
到了初三,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老师对初三的教学工作抓得都非常紧,所以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备好一节课,我们历史备课组要求备教材、备中考说明、备学生和备中考题。那么应该如何去备一节课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做:1、应该先研究中考说明根据中考的要求备课不能超出中考的考试范围即我们所说的课程标准,从2012年9月就开始实行新的课程标准所以我们要结合旧的标准来研究新的课程标准。河北省文综考试为开卷考试所以我们的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不能总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东西,那样的话是不能适应当前的考试的。所以教师备课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延伸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2、教师要熟悉教材,要能够根据教材内容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能够有效的联系不能总是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要把课本中的重要知识进行横纵向联系。课与课的联系、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和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之间的联系比如我在讲这一单元时,我把与二战的知识进行联系,课本内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中国与日本的关系都要从本单元内容进行挖掘,提高学生的能力。3、研究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备课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进行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通过学生做题过程中反馈的一些问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共性的教师可以在班上讲,非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单独指导。4、备中考题。我对河北省近五年的中考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看哪些知识内容中考题中还没有出现就必须作为重点来复习。教师在教初三学生的过程中,也要自己先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先做一下,瞄准中考方向。
二、授课环节要细致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备课内容详细授课,不能讲备两层皮。我的复习授课环节主要是三步:1、串讲知识点,按照课本内容把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主要是历史概念和需要理解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然后把重要的知识点穿成线,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在讲知识点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这样的话教师讲完知识点要给学生讲一些与知识点有关的中考例题,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要记好笔记尤其教师补充的一些课本中没有的内容,因为河北省中考为开卷考试,教师要让学生补充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知识点。2、学生做练习。对一些不懂的知识,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交流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学生做练习题要认真,不能脱离课本内容。3、反馈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和学生不会做的一些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课堂上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就是让学生看课本内容,自己建立知识网络结构,自己做题,师以辅导学生为主。
三、学生活动要充分
作为初三的复习更好发挥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教师每节课都要到班上讲,其实有时候教师讲得过多反而不好更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复习重要的指导学生进行,而不是讲的过多的内容。教师讲得是综合性的问题,课本上有的教师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给学生讲解。我在课堂上就是串联知识,扩展知识,延伸教材其他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
四、检测要到位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理解 心得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内容,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二、由机械记忆历史内容,到用逻辑思维能力探讨历史问题的转变
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这很重要,基础知识的巩固离不开记忆,但不等于全部历史都只能靠背。如果仍然存在于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由此造成了班内学习成绩的高低差异会很明显。所以需要和联系式教学方法结合一起使用。
在这个层面上,对我们教师来说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组织教学以及其他的教学方法,譬如考试,逐渐诱导并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的走到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中来。因此,历史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积极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
3.1讲解课题和小标题是重点
“向45分钟要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一环。除仔细备课、课后复结外,我更认真抓好课堂效果。不仅要求有整洁的板书,还根据历年考试命题做到考什么,就讲什么、练什么。以考促教,以考促练。历史课的关键就是课题和小标题,课题和小标题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讲清楚课题和小标题至关重要。比如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时,要紧紧围绕本课大小标题,讲清楚该政策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练习更要围绕大小标题进行。
3.2上课注重课堂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知识在于积累,历史学习更是如此。记好课堂笔记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复习。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脑袋抵不上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课堂笔记是最好的备忘录,为以后的复习带来方便。因此,从任教初三历史以来,本人一直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任何人都终生有益,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教师也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教师要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3.4小组讨论并非越多越好
由于生数较多,课堂上难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也不是课堂发言的学生越多的课就越成功,那种以学生发言次数的多少来评价一节课是相当片面的。还是生数的问题,当课堂上每个小组都在讨论时,教室客观上是嘈杂的,各小组间必然存在互相干扰。这不仅与由于学生声音音量的大小有关,更与不同学生声音的频率不同有关。而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容易疲劳的,所以我认为各小组的讨论不宜过于频繁。
四、采用创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4.1观看历史影片
历史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遥远和陌生的,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可以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反映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片《》,反映的《大决战》,反映二战时期苏德战场的影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宏大的历史场景,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4.2学写历史小论文
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写论文,要求论文的内容必须联系现实。第一次写历史小论文时,同学们可能会表现得很惊讶,他们想象不出历史论文与现实有什么联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便会很快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可以任思维驰聘,联系今天的水土流失,乱砍乱伐,沙尘暴,全球气温变暖,汽车尾汽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等来写作。这样由于取材广泛,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通过写论文,我们既达到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又树立了每位同学环保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细节探索;学生主体
为了能够使本文在研究内容上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在写作形式上采取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教学调整的思路来进行。依据发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细节问题,对细节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细节问题的具体方法进行达到本文研究目的的思路斫行。为了使本文的研究真正具有可行性和使用性,在教材的选取上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进行探索。
一、课堂教学细节之一,课堂互动效果差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依然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较少、互动质量差。所谓互动频率较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将知识点进行口述,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而是只“奉献”出了耳朵,并没有将大脑和嘴带入课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有可能随之涣散。所谓互动质量差是指虽然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但交流的问题往往都是让学生进行“是与非”的回答,或是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发挥出来,甚至很多时候学生回答的内容都是没有进行思考直接脱口而出的。
(二)问题的分析
本文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细节问题,虽然与历史学科的特性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最大的问题则是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遵循新课标理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仅仅从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是不足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的培养、历史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则应该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师生的互动性进行重新的考虑与界定。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提升课堂师生互动的频率与质量呢?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临场发挥”当然是不行的,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度这一重要问题,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能够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思考、哪些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本文认为设置开放性思考题、辩论题并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进行备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为切入点设置问题,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有关“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的辩论,辩论时教师特别关注沉默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并提前预估学生在课堂辩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前预估并准备好处理和总结的方法。采取课堂辩论的形式,可以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还可以扩大课堂参与的群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回答问题、参与辩论,而学生的回答也不再停留于“是与非”的表达上,而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论述。这就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无论是在频率上还是在质量上有有明显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细节之二,教师过于依赖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的观察以及对学生进行的采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往往都是仅仅围绕课本来进行的,课本涉及到的内容一丝不差,课本不涉及的内容丝毫没有,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有时候并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理解。
(二)问题的分析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三要素,离开这三要素,课堂教学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很多时候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又太多与强调这三要素的重要价值,以至于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完全依赖于教材,被教材束缚了手脚。虽然任何一本教材的价值都是值得尊重的,同时任何一本历史教材在内容上也都是精挑细选的,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是按照产生――发展――消亡的顺序来进行的,同时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使得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会有所筛选的从大局出发,从重要事件、重要问题出发,出于无奈不得不省略掉很多相关内容。而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扩展,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弥补的,同时这也正是教师教学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如果教师仅仅依照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述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自学就没有任何差别了。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不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刻的思考,还导致了学生面对历史问题,找不到正确的解答方法,无法将历史问题与学习知识有机相连的现象,因此本文认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坚持既尊重于教材又不盲从与教材的原则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对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这样的细节问题,本文认为历史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时,尤其是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要提前多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收集,而这一工作最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材参考资料”的收集与编撰,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将适合在课堂展示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三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进行讲授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美国诞生”的意义(可以从现代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入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络和书籍中对《美国诞生》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以小组作业的形式上交,教师对学生上交的内容进行整理会发现,学生收集到的相关内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并且涉及到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这些资料中就可以找到课堂教学的灵感,哪些相关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内容是教材没有体现的……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某一小组所提交的内容讲解出来之后,该小组成员还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而这一自豪感不仅能够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动力,同时还会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美国人和英国人是什么关系?“莱克星顿”在什么地方?“波士顿”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虽然在教材中都略有涉及,但是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并不能给学生产生整体的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来龙去脉进行解释,并通过美国地图来标出重要地点的所在位置,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教学思路依旧是在尊重教材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融入了两个特殊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课前准备阶段进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适当的筛选并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第二个环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即教师将小组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课上讲解与展示,并对被选中小组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方法对该小组学生进行激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两个特殊环节的融入,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历史知识更具有连贯性,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意识。
三、总结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从历史课堂教学的两个细节之处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灵活使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精神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艳.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效果研究――以初中历史课《秦王扫六合》为例[D].鲁东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