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4: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园艺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实现医院低碳经济管理的路径
审批权和采购权分离解决了领导的“分权”和“授权”问题,医院将所有经济活动全部纳入招标采购,将领导权转化为监督权,通过集体论证、集体谈判、集体汇报、集体签批约束机制,大大增加了经济运行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对降低采购成本、遏制商业贿赂发挥了很大作用。保管权和使用权分离医院卫生材料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20%以上,卫生耗材的用量很大,各级医院在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手术室及临床科室卫生材料普遍存在自己保管、自己使用的现象。通过设立卫生材料二级库和实施一、二级库信息系统,解决了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问题,彻底遏止了跑、冒、滴、漏现象。采购权和保管权分离药品、卫生材料和后勤物资普遍存在既采购又保管的现象,实施这一管理机制后,医院将科室采购权完全交给招标办,实现了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采购权和使用权分离审批权和保管权分离,审批权和保管权分离等三种分离情况,在二级以上医院分离得比较彻底,不需要进一步强化。推行全成本核算以往医院成本核算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而主要是基于效益工资发放而进行的科室成本核算。近几年我院根据医院管理和医保(新农合)付费的需要,推行了科室成本核算、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对节约开支、降低医疗费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室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是借鉴企业成本核算办法来实施的,以科室(病房)为核算单位,对服务活动、物资消耗及业务成果进行记录、分析、计算、分配、考核和奖惩。医院根据业务特点和核算需要将临床、医技科室划分成若干个收益及成本中心,按成本习性将成本项目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确定归集范围、报送时间和传递流程,并在各科室配备经济核算员,由医院财务、总务、设备、人事、病案、信息等部门分别归集不同中心的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实际数据和其它相关经济信息,向核算办汇总报送,然后由核算办完成对各中心收支结余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估。科室成本核算打破了科室吃大锅饭的局面,增强了科室自我约束和参与管理的自觉性。劳务价值与分配挂钩,增加了职工增收节支、堵漏挖潜的积极性,促进了医院经济收入的合理增长。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我院采用的是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成本测算中心所采用的项目成本测算方法,其做法是先将各种成本归集到各成本中心;然后将间接成本中心的成本分摊到直接成本中心;最后将直接成本中心的成本分摊到各相关服务项目。
无论采用哪种项目成本核算方法,都必须建立在科室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医院项目成本核算是一个多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的过程,关键在于核算数据的准确性。病种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是以单病种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核算单病种在治疗过程中的全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依靠病案统计资料和财务单病种医疗费用实际发生额进行核算;间接成本则是根据发生的管理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间接费用进行归集、分摊。从趋势上看,以病种为单位的医疗费用结算方式将是我国今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加强单病种成本核算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医院低碳经济运行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为适应医院管理和医保付费的需要,医院还要积极探索按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在不同地区和城市,不同级别的医院应采取不同的结算方法,医疗保险可试行对医院采取按床日、诊次成本标准进行支付。医院应建立健全床日、诊次成本核算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床日、诊次成本核算方法,为医保付费提供更好的核算模式。打造数字化医院目前我院搭建了与医院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医院信息化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阅读、复制、处理、检索和传输工作。实施PACS系统我院影像科在全市率先实施了PACS系统,集中阅片,集中出具诊断报告,实现了无胶片化运作,大夫在手术部及各病房终端随时可以调取病人影像资料,在方便病人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胶片的成本支出。实施LIS系统检验科实施LIS系统,取消了纸质化验单,检查结果实现网上共享。实施电子病历实施了电子病历、临床信息系统和移动查房,在大大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的同时,逐步取消纸质申请单和病历,每年节约大量的纸张支出。实现网上办公自动化医院通过OA实现了全院网上办公,文件的传阅、修改、审批实现了信息化,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力成本和纸张耗费。低碳医疗低碳医疗是低碳经济在医疗领域的延伸,意义在于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低碳医疗的主要路径是指医院通过节省开支,降低成本,为患者提供高效、快捷、规范、绿色的检查和诊疗,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低碳医疗主要路径如下:解决病人看病难问题加强双向转诊目前,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病人很少,三级医院人满为患,这样不仅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资源的闲置浪费,还带来交通以及各方面的压力,不符合低碳经济管理要求。因此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联动,能够使病人合理分流,实现双向转诊,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社会成本,减少医疗费用。优化就医流程优化门诊就医流程,减少排队现象,医院应从方便患者就医入手,细化服务措施,积极实施网络预约就诊、门诊就诊一卡通等措施,缩短就医等待时间。这样不但节约患者时间,而且可以改善患者就医环境。解决看病贵问题解决看病贵是医院低碳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减少过度医疗行为过度医疗会带来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不符合低碳医院发展的理念。医院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从社会大局出发,合理检查、规范治疗、规范用药,从根源上解决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问题。积极开展新技术积极开展微创、腔镜手术,这类手术伤口愈合时间短,用药少,术后恢复快,病人住院时间短,不但可以减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命健康品质。积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我院与方正众邦公司联合开发了具有本院特色的电子化临床路径管理系统,2011年6月起,医院所有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全部实现信息化。临床路径信息系统(CPIS)以临床信息系统(CIS)为平台,融合临床路径应用需要,设计并实现了临床路径表单制定与维护、实施执行、决策反馈以及变异分析等功能,对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优化诊疗流程、缩短住院日和降低医疗费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8年我国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下降为10.8天,总体来说,我国医院平均住院日下降幅度不是很明显,目前国外医院平均住院日仅为4~6天。延长住院日就等于增加耗费,缩短平均住院日是医院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
艺术设计作为设计的子类,首先是一门实用艺术,它所涉及的内容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它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艺术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边缘性学科,也是学科内部相互交叉性的学科,并不是理工科或纯艺术的分支门类。
2园林植物的美学认知
“美学”来源于希腊词“aesthesis”。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这个词,并将其含义改变为感官的满足或感觉上的愉悦。心理学中对认知或认识的定义,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园林植物的美学认知包含了涉及观赏者与园林植物相互影响的所有过程,观赏者首先是对园林植物做出感觉上的分析,甚至可能将其与之前的经历或所感进行比较,随后对园林植物进行理解和评价,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美学直觉和美学知觉。园林植物的美学认知与其他认知亦有相同点,即是感直知觉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需要人为的引导才能完成。合理利用现有的美学认知,对人类的感知觉进行引导并提升美学认知,才能成就了园林的发展甚至审美的进步。
2.1美学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对客观现实个别特性(声音、颜色、气味等)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感觉器官,如光线引起视觉,声波引起听觉,刺激在感官内引起的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于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产生感觉。以内心感知外界事物之途径而言,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天论》中提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今人或谓之耳、目、鼻、舌、肤,分别为听、视、嗅、味、体(触、压、冷、热)等五种感觉。2.1.1视觉
通过视觉(Vision),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古典园林多留给人绿意盎然的场景印象,绿色平静安定,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而陈淏子在《花镜》中形象地描写了园林花卉随着季相时序之变化呈现出的美丽色彩,“春之柳破金芽,海棠红媚;夏之荷盖摇风,杨花舞雪;秋之云中桂子,月下梧桐;冬之尚有枇杷垒玉,蜡瓣舒香。怡情适志,乐此忘疲。”所谓“一年无日不看花”为孤苦的隐逸生活带来的愉悦。可见,园林植物丰富的色彩变化带来了更多的视觉美学体验,亦给园林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2.1.2嗅觉
长期以来,嗅觉(Olfaction)一直是我们所有的感觉中最为神秘的东西。原因不外乎在于“嗅觉”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即是一种远感,据悉约有1万种气味未能被识别和记忆。运用这种神秘的感觉器官的原理,通过它来认识大自然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首先从嗅觉写夏夜所带来的,而写荷以“气”,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细香可嗅,融气于境,丰满诗句表达的境界。园林植物花木在带来宜人芳香的同时,其本身又能杀灭多种病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各种花香由数十种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含有芳香族物质,如酯类、醇类、酸类、酮类、核烯类等物质.可刺激人们的呼吸中枢,促进入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充足的大脑氧供应能使人保持较长时间旺盛的精力。都对人体具有养生保健作用。
2.1.3味觉
味觉(Gustation)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包括食物、某些矿物质以及有毒物质的味道,与同属于化学诱发感觉的嗅觉相比是一种近觉,作为一种受到直接化学刺激而产生的感觉,由五种味道——甜、咸、苦、酸和鲜组成。神秘果(Synsepalumdulcificum)是一种椭圆形的红色果实,长不过2厘米,表面上看去没什么神秘的地方。使用后大约4小时之后,却可以改变味觉:酸的、苦的、辣的都变甜了。在独特视觉面纱之后的园林植物还有更多惊喜让人回味 无穷。
2.1.4听觉
听觉(Auditory)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听愉悦之音,心情则愉悦;而听糟粕之声,心情亦败坏。显而易见,人之心态与其所处环境中的声音是息息相关的。创造大自然的“声景”,如松涛竹韵、桐雨蕉霖、残荷听雨、柳浪闻莺、高槐蝉唱等,都是天籁之音,应和了闻声者的不同心境。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中化境,无边落木窸窣之声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深沉地渲染诗人情怀。而园林植物自身特殊的物理特性多孔还使其具有一定的消音作用,常绿阔叶树具有良好的减噪效果,浓密的人工林带可降低噪声10—20分贝,因而使环境变得安静。增强了人们在听觉环境中的舒适性,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园林植物之美所带来的饕餮盛宴。
2.1.5触觉
触觉(Tactile)是接触、滑动、压觉等机械刺激的总称。痛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触觉的产生想必是生命进化过程中无比重大的事件。实验表明,非同一般的触觉体验可以让人活跃并促进循环系统。园林植物具有调节改善小环境的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科学家们检测发现,—片杉幼林,每天由于蒸腾作用能消就太阳辐射能的66%,由于树冠的覆盖,减弱了光照,从而也降低了周围的空气温度。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园林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热舒适度。
2.2美学直觉
直觉(Intuition)一种不用经过太多思考过程,很快就能出现的直接想法、感觉、信念或者偏好。是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一种方式,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以及以后的黑格尔、谢林、斯宾诺莎等,尽管突出强调理性关于获得知识的作用,但并不否认人可以通过直觉获得知识.美学直觉同样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树荫让人们感到凉爽,哪怕是站在烈日曝晒下冒烟的水泥地上,有典故曰望梅止渴,大抵都是这个意思。美学直觉是不通过感官的,它的来源是“识”。曾经在某处感官感受到的愉悦,或者未曾见过的新鲜植物或植物配置方式都能引起美学直觉的迅速活动。美学直觉能够将植物配置时刻意的留白补充,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美学直觉带来的亦是更加多样的美学认知。
2.3美学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与感觉不同,知觉是人们对园林植物的整体认识,反映其整体形象。与直觉相比,美学知觉更具稳定性并不仅仅是对园林植物经记忆综合后产生的联想,更多的是经过意识加工后的结果。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花木又是人们寄寓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时使用频率很高的媒介。古代哲人意识到了人的伦理道德精神生活向自然规律有一种内在的密切联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互相渗透、协调一致酌,自然也具有社会精神的意义。清人张潮《幽梦影》所谓“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谈,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家,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选,桐令人清,柳令人感”之说。园林植物已不仅仅是具象的存在,更是人们心之所往的物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对桃花又一次烂漫场景的描写,虽半字未提重寻未遇的失落,却更能让人体会到求而不得的怅惘。借物抒情、或寓情于景的美学知觉,都使情感认知与园林植物相互交织,园林植物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得到美感熏陶。
3园林植物美学认知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园林植物出现的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在植物设计配置过程中,不难发现,人们为了更完整地营造美感环境氛围而煞费苦心。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艺术设计中首先应因时、因事而异,满足人们的根本物质需求,而更进一步,艺术品应具有一定的意境涵韵,传达设计者的精神内涵,对使用者的知觉具有一定的引导组织作用。借助于美学,物的形式可以典型地再现这一类物材料和结构,突出其实用功能及技术上的合理性,给人以感情上的愉悦。而意境涵韵的营造不能单单依靠使用者自身用心灵去关照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是设计者对使用者的引导使其充分展开想象,在意识中形成新的审美意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
3.1园林植物美学感觉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3.1.1视觉(观)
(1)观农梗大尺度的经济菜田(如春油菜花,秋小麦等),成为春秋季特有的大地艺术,形成一片祥和的景象,让游人进入景点时顿然豁然开朗。
(2)赏花田利用花木林加以草本铺地形成以春景为主、夏景为辅的景观,形成结合林木的观赏花田,即可识别花木种类,亦可在指定点拍照留影。
3.1.2嗅觉(闻)
(1)嗅花草从远远的林间道上就能闻到百花随风传来的香气,进入之后,四季草花组成的美丽花园 (图2),百花簇拥,芳香四溢,让美妙的气味得以充盈全身,沐浴在花香的海洋当中,也可以近距离的与某一朵自己中意的花朵亲密接触。通过实地勘察、亲身体会,了解花草的属性与其香味,观摩插花表演,熟悉精油的制作流程,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香味。
(2)闻墨香自古以来,书与墨的香气一直是一种深远文化的象征。花团锦簇的世界里,虽然不能摘花带回,但是可以由着自己的兴致画花,品花画,闻墨香,谈花意,现实中,再艳丽的花草总有凋谢之日,而在这些美丽的花鸟画中它们却是永恒而美丽的。
3.1.3味觉(品)
(1)饮果茶在秋季可以摘果,品新鲜的水果,在冬季则可以品尝水果茶饮。徜徉于自然之间,品原生之味,堪称是满足味蕾的饕餮盛宴。
(2)品蔬果在果林之中设有果农驻点,给人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的机会,不仅是简单的选果摘果品果来满足自己的口腹,还可栽种果苗来体验果农的辛勤劳动,品味蔬果背后的味道。
3.1.4听觉(听)
(1)听自然营造溪流叮咚之声,雨落芭蕉之声,竹叶细语之声,常言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林中游人只有放慢脚步,放平心态才能体会鸟鸣之音的优美,鸟之音伴随着游人的脚步愈发清脆,游人的内心也越发的平静而轻盈。这些自然界的天籁之音能使得有人心情平静下来,慢慢的体会自然,亲近自然母亲的怀抱。
(2)听传说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传说的丰富程度不可小觑。不管是民间轶事还是亘古传说,只有在林间,心静如水的时候,这些传说才越发神秘,才能体会到它们的真实与魅力。
3.1.5触觉(触)
(1)触古木对于未有人见的古树加以复原,通过触感增进人与古树之间的联系,历史的年轮娓娓道来曾经的故事,以此与历史零距离接触,利用古木的机理搭配园林石的瘦皱漏透,给人带来愉悦的同时蕴含更深的美学内涵。
(2)靠绿垣通过触摸植物的枝、叶、果,其奇妙的质地和形状使游人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用植物材料做成植物墙、植物凳、植物栏等,让游人通过坐、立、靠、躺、卧等不同姿态,与植物有近距离的接触而对于自然有一种好奇与赞叹的感觉。
3.2园林植物美学直觉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法国美学家迈耶曾说过,“艺术作品不是独白,而是对话”。随着人类对事物探知,艺术作品并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个人独白,普通的感官体验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学的精神及心理需求,园林植物的美学直觉意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识”,并不拘泥于单一形式,并与“识”发生关系,并为产生知觉奠定基础。美国艺术家Jim Campbell在中国香港的爱丁堡广场为行人和游客设计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即一座由各式各样散光灯构成的闪亮“迷宫”。通过2000多个LED发光灯,设计者布置了一座80英尺宽20英尺高的巨大艺术“迷宫”,远远望去,各灯管好像是无序随机排放的,宛若一处梦幻之境,令人想要走过去、穿过去一探个究竟。利用发光灯这样一种普通材料却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在吸引人们参与体验的同时,看似无序中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多样的艺术联想领悟为这一作品添上多姿多彩的色调。亦如红楼梦一样,易学家看到了浅;道学家看到的是;理学家看到的是逆;哲学家看到的是乱;韵律学者看到的是混;文学家看到的是满;社会学家看到的是短。艺术具有主体性,观赏者有着不同的“期待视界”,即与观赏者的审美眼光和既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有关,而艺术品自身形式及结构的特殊,保有的空白和不确定因素,给观赏者的参与以自由,看或不看是一种选择,今时看与彼时看的不同又是另一番意境。
3.3园林植物美学知觉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园林植物的美学知觉将人们从简单的观察,直白的反映中拯救出来,强调的是通过感知、理解、想象、情感与空间时间环境融为一体,如当人置身于“虽为人做,宛若天然”的江南园林中,面对宛然如画的景致,触景生情,人们不自觉地将回忆、想象、温爱统统融入这咫尺山林的意象之中,进而使人的灵性与环境同构产生审美体验。济南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为圆形建筑,在设计理念上,吸收市花“荷花”的视觉元素,外观上由大、小各36片荷花瓣围合而成,在蕴含了济南市市花“荷花”的深刻寓意的同时,为体现体育馆夜晚的“荷花”造型,采用全彩LED线性灯将大、小36组花瓣进行勾勒,为丰富整体照明的立体感和画面的饱满度,故在每个大花瓣上层叠的结构体上按一定间距排列安装LED模组,使花瓣更具观赏性。通过控制系统可以使大、小花瓣轮廓实现整体和分别变化色彩,并形成花瓣间的层次变化。模组通过控制可以实现上下、左右的跑动变化,营造出犹如花开的生长变化。体育馆主馆钢结构屋盖采用弦支穹顶结构,大、小花瓣为单层网壳结构,由下向上形成花瓣状层叠的机理,隐喻荷花自下向上的生长趋势。与两侧的游泳馆和网球中心,三馆呈“品”字形,体育馆像绽放的荷花,游泳馆和网球中心则像两片荷叶,将荷花托起,把荷花绽放的瞬间完美呈现。总体布局上又利用市树市花的意向内涵与位于西边的体育馆形成了“东荷西柳”的恢弘气势。柳叶、荷花的造型让济南奥体中心充满了生态的美感,而其中许多环保技术的应用更是让这个建筑群从里到外都体现了科技全运、绿色全运、人文全运的理念与精神。越相同的事物越容易产生共鸣,无法想象让一个从未见识过荷花洁身于淤泥景象的人去领悟其高洁,而这高洁本就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理解认识。合理利用人们既有的认识,展示设计内在更深层次的意蕴内涵,才能为提高美学认知奠定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不再会成为阻碍人类实现想法表现意愿的绊脚石,更深层次的意蕴内涵的挖掘才是设计应追求的最终目标。
4结语
园林工程施工中运用的新技术
架空砖和塑料盲沟技术和雨水回收技术架空砖的使用可以保证路面的渗水性,优化园林土层的吸渗水功能。塑料盲沟的使用可以用于坡地的水土保持,也可以凭借它的持久性、低密度性,提升施工的效率,也可以凭借其简约美观性,成为园林建设的特色排水系统。在园林工程建设中应该建立专门的雨水收集装置,经过沉淀、积聚处理以后用于园林植物的浇灌和园林建筑的清洗和养护。园林喷水工程新技术滴灌技术:滴灌这一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流量小,这就很好的起到了节水的效果,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通过这一技术,对肥料的有效节约利用率高达70%,而对水有效节约利用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0%。液压微喷技术:在流量上,微喷的会比滴灌大一些,但其却小于大喷头的流量。这一技术由于其喷出来的水滴相对而言会比较小一些,所以针对苗圃幼苗以和花卉等较为脆弱的植物其伤害也要小很多。此外,这种技术在使用中雾化效果相当不错,能够在园林中形成局部性的湿润小气候,对于植物的生产尤为有利。
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新材料和新药品
新型软式透水管和新型陶瓷透水材料的使用新型软式透水管能够侧漏排水,耐压能力强,适应地址广,抗腐蚀能力强,耐低温高温范围广,寿命使用周期长,抗拉能力强,是一种新型天然材料的合体。运用不同色彩的陶瓷砖在水底铺设成多样的图案,提升了水池小品的景观表现力,新型陶瓷透水砖的使用可以增高雨水的下渗率,增加地层水的含量,并且能够调节园林小范围的空气湿度、净化空气。新型雨水膨胀止水胶和新型无纺布的使用新型雨水膨胀止水胶可用于密封结构的接缝焊接和钢筋、线圈周围的堵漏,具有双层密封止水功能,是一种单组份、遇到水就膨胀的聚氨酯类无定形胶体,可用于快速止水。新型无纺布具有柔韧、吸湿效果佳,透气性强,色彩艳丽,保暖性能好,抗老化,利于树茎生长等优点,多用于树木的防护和移栽树木的防护。最重要的是通过在无纺布生产过程中添加杀虫剂和杀菌剂,还可以杀死侵害树木的害虫和杂菌;添加保湿剂,可以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成活率。新型抗蒸腾剂和增绿剂的使用抗蒸腾剂的使用可以使植物表面形成一层超级薄的透光保护膜,从而抑制植物的蒸腾作用而保证植物的正常通气和呼吸,可以有效抑制园林植物水分的蒸发,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大大的降低人工养护的成本。新型增绿剂可以促进青草的增长,不论是暖季草、冷季草,还是各种婚博草坪都可以使用。该增绿剂含有一种特殊的铁质成分螯合铁,可有效促进草的光合作用,在秋季时推迟草的枯萎,在春天时加快草的生根发芽。冬季还可以加快霜雪融化,因含有特殊的着色成分,具有很高的吸热能力,可使草在冬天生长的更快,也更易使霜雪融化。
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论文摘要:结合西部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与目前社会经济状况,将传统大树移植经验与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移植前1~2年进行回根处理,移植时对树穴和根际周围喷洒生根粉、微生物菌肥、保水剂,地上部喷施防蒸腾剂、吊针输液等先进技术,可大幅度地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大树移植是指移植胸径在10cm以上,高度在4m以上(但对具体的树种来说,也可有不同的规格),且维持树木冠形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大乔木。在多年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大树移植的主要技术环节:
1移植前的准备
1.1制定移植方案
目前大树移植已成为城镇园林绿化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移植成活状况直接影响到绿化工程的效果和效益。移植前必须精心策划制定出周密的移植方案。
1.2树种及规格选择
根据园林绿化施工的要求,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好树种、品种规格。规格包括胸径、树高、冠幅、树形、花色、树势等。树种不同移植难易程度不同,一般乡土树种、经过移植和人工培育比异地树种、野生树种容易成活,树龄越大成活越难,选择时不要盲目求新求大。根据确定好的树种、品种和规格,通过多渠道联系和实地考察及成本分析确定好树种的来源,并落实到具体树木。
1.3对确定移植的树木进行“回根处理”
树木回根属于大树预掘工序,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树木回根是提高树木移植成活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一般是在移植前1~2年的春季或秋季,以树干为中心,以2.50~3倍胸径为半径划一个圆或方形,在其外测挖30~40cm宽的沟(其深度则视根系分布而定,一般为50~80cm),较粗的根采用锋利的锯或剪切断,然后回填表土,分层踩实,浇水,经过1~2个月便会在沟内长出许多须根。回根一般应分两次进行,以免一次断根使树木生命受影响或出现死亡现象,通常在第1年春季选择树木的东、西两方位挖掘断根,秋季再以同样的方法挖掘另外的两面,或保留大根但环剥根皮的方法,到第2年时,在四周沟中均长满了须根,这时便可移走。
1.4多次移栽
对较为名贵和较难移植的树木,或距离较远的地方,还可采用5~8年的时间就近多次移植的方法(称为熟货),或逐步向移植地过渡移植的办法,以进一步促进须根发展和适应定植地环境,确保成活后,再行定植。
1.5按移植规划挖好定植穴
根据绿化工程要求做出详细的种树规划图,确定好定植点,并根据移植大树的规格挖好定植穴。定植穴规格应大于土球的规格,一般坑径大于土球直径40cm,坑深大于土球高度20cm。遇土质不好时,应加大树坑规格并进行换土。
1.6其它准备工作
勘测运输线路、准备好运输设备(如:汽车、吊车)、工具及材料。
2大树移植过程
2.1确定大树栽植季节和移植的时期
大树栽植应选在最适合栽植的季节进行。一般常绿树应在4月中旬前栽植,落叶树在3月下旬完成栽植,针叶树则可在秋季进行。同时还应注意选择最适天气,即阴而无雨,晴而无风的天气进行。大树宜选择在傍晚或夜晚移植,因为在白天移植时,加速根生长的根际微生物易受阳光辐射的伤害,甚至死亡。例如松树在暗光下移植成活率明显提高。
春季以后尤其是盛夏季节,由于树木蒸腾量大,移植大树不易成活,如果移植必须加大土球,加强修剪、遮荫、保湿也可成活,但费用加大。雨季可带土移植一些针叶树种,由于空气湿度大也可成活。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的深秋,树体地上部处于休眠状态,也可进行大树移植。
2.2大树修剪及树体处理
影响大树栽植成活的关键是水分的供应和消耗是否平衡。为了减少水分蒸腾,移植前需对大树进行树冠修剪。一般以疏枝为主,短截为辅。修剪强度应根据树木种类、移植时间、萌芽能力而定。一般常绿树可轻剪,落叶乔木树宜重剪,一般剪掉全部枝叶的1/3~1/2;多数针叶树应轻剪;再生能力强的、生长速度快的树种、反季节栽植的可适当重剪;反之可小些。对某些特定的树种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剪,如红枫、白玉兰等,只要剪除枯枝、病虫枝、扰乱树形的枝条。这样,既不改变原有的树形,又能保证树木的成活率。若带土球移植的不用进行根部修剪;裸根移植的应尽量多保留根系,并对根系进行整理,剪掉断根、枯根、烂根,短截无细根的主根,并加大树冠的修剪量。
移植大树的树体处理:起树前还应清洁树干周围2~3m,对大树要用三根支柱进行支撑以防倒伏引起工伤事故及损坏树木。成批移植大树时,还要对树木进行编号和定向,在树干上标定南北方向,使其移植后仍能保持原方位,以满足对避荫及阳光的需求。
2.3大树挖掘和包装
国内目前普遍是人工挖掘,采用“软材包装移植法”,它适用于树木胸径为10~15cm或稍大的常绿乔木,挖掘圆形土球,用蒲包、草片或塑编材料加草绳包装。而对树木的胸径为15~25cm的常绿乔木可采用“木箱包装移植法”,往往挖掘成方形土台。落叶乔木一般采用休眠期树冠重剪,尽量保留较大较多根系的裸根移植法。大树移植时,必须尽量加大土球,一般按树木胸径的6~8倍挖掘土球或方形土台进行包装,以尽量多保留根系。
2.4大树的吊运
一般采用起重机或滑车吊装,汽车运输的办法完成。树木装进汽车时,要使树冠向着汽车尾部,根部土块靠近驾驶室。树干包上柔软材料放在木架上,用软(草)绳扎紧,树冠也要用软绳适当缠拢,土块下垫木板,然后用绳子将土块缚紧在车厢两侧。无论是装、运、卸时都要保证不损伤树干和树冠以及根部土块。非适宜季节吊运时还应注意遮荫、补水保湿,减少树体水分蒸发。
2.5大树定植
大树运到后必须尽快定植。首先按照施工设计要求,将大树轻轻斜吊于定植穴内,然后进行以下工作:
喷药:对树干、根部的大伤口(横断面切口))涂敷——愈伤涂膜剂,促进伤口快速愈合,防伤口腐烂;比如用ABT生根粉300~500mg/kg、根动力1号200倍、微生物肥料、杀菌剂1500倍的药液喷施在树穴、土球上,以增强根系活力、快速生根。
撒保水剂:干旱地区还可在树穴内撒保水剂;在树体上喷施防蒸腾剂。
扶正树干:撤除缠扎树冠的绳子,配合吊车,将树冠立起扶正,移动和调整树冠方位,要尽量符合原来的朝向。撤除土球外包扎的绳包或箱板(草片等易烂软包装可不撤除,以防土球散开)。
填土:要分层夯实,并保证定植深度适宜,干旱地区把土球全埋于地下、多雨地区使土球高出地而20cm左右。
浇水:做好拦水树盘,浇足定根水。
3树移植后的养护
3.1支撑树干
大树移植后必须进行树体固定,一般采用三柱支架固定法,将树体牢固支撑,以防止风把树冠吹歪。同时,可确保根系稳固,利于根系生长。一般在1年之后大树根系恢复好方可撤除。
3.2水肥管理
大树移植后立即灌1次透水,保证树根与土壤紧密结合,促进根系发育,然后连续灌3次水,灌水后及时用细土封树盘或覆盖地膜保墒和防止表土开裂透风,以后根据土壤墒情变化注意浇水。浇水要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在夏季还要多对地面和树冠喷水,增加环境湿度,降低蒸腾。移植后第1年秋季,应追施1次速效肥,第2年早春和秋季也至少施2~3次,以提高树体营养水平,促进树体健壮。
3.3包裹树干
为了保持树干湿度,减少树皮水分蒸发,可用浸湿的草绳从树干基部密密缠绕至主干顶部,再将调制的粘土泥浆糊满草绳,以后还可经常向树干喷水保湿。北方冬季用草绳或塑料条缠绕树干还可以防风防冻。
3.4根系保护
早春移植的树木,移植后需要用地膜或树叶、秸杆等对树盘进行地面覆盖,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
3.5吊针输液
给树体打吊针与人体输液打吊针的原理相同,都是为了防病治病、补充营养和水分;具有见效快、效果好、利用率高,节水节工节药肥等优点,据测定:能提高成活率达30%~40%。方法是:在树干基部15~20cm处打孔,孔径5mm、孔深3~6cm,孔个数由粗度增加而增多1~6个。用专用的输液器将吊针注射液稀湿至800~1000倍吊注树干。
3.6树冠喷雾,补充叶面水分
对带冠移植的大树,可在树冠顶安装喷淋装置,晴天进行叶面喷雾。
能提升医者素质,优化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广泛应用,可通过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本科室情况,提升人员素质,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全院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优化就诊流程,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2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上运用的现状
国内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多是以应用需求为驱动的建设模式,是一个逐步完善、扩大的过程,不同的医院应用的系统有很多差异,应用的深入程度与应用效果也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同一家医院,医疗及其管理流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概括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数据没有做到全院互通
很多医院已经在临床和检查上运用了信息化技术,但多是重视部门及数字化应用,数据没有做到全院共享,使得全院医疗及其管理流程有断点。
(2)没有将信息化渗透到各个环节
大部分医院没有全面将信息管理功能渗透到医疗、急救、护理、科研、财务核算、行政后勤管理等各个环节,即使财务系统、库房管理系统有提供丰富的管理数据,但这些数据对医院、科室、个人的重要亦一样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分析展示。
(3)对管理信息化重视不够
大部分医院都能看到医疗业务上的信息化投入的必要意义和重要作用,但对管理上的业务投入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3如何进一步强化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系统作为我国新医改方案中“四梁八柱”的八柱之一,是医院提高信息化管理的一个主要手段。信息化的在管理中的运用程度直接关系医院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程度,也是现代化医疗建设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发挥了日益突出的作用,医院应本着为百姓提供安全便捷的优质医疗服务的原则,实行一体化的网络管理,打造先进的、人性化的医疗流程,从而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1)要高度重视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
业务信息化能够极大地方便医护工作者,降低医疗差错,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为病人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更好地打造医院的口碑。但管理信息化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通过绩效管理系统贯彻医院经营目标,对科室经营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医生护士的医疗行为,可以科学评价其工作过程与结果,优绩优酬,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业务信息化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管理信息化则能更好促进内部管理科学化。因此,医院应高度重视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到业务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并重。
(2)医院各个科室高度配合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仅仅是计算机应用问题,它牵扯到全院所有科室及科室之间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改变和重组。如医师医嘱的规范、医嘱执行的频率、医疗表格的准备、基础数据标准字典等工作,单凭及计算机中心的技术人员是很难完成的,必须要有各职能科室的介入。要着重把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从单纯解决医生、护士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表面深入到医疗流程、护理流程中,建立一个信息标准规范、接口规范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3)加强医院计算机中心的建设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竹资源;运用
竹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现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型竹产品不断涌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的应用比较广泛。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为实现对竹资源的合理、有效运用,设计师要了解竹资源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提高竹产品的观赏性、艺术性、实用性。
一、竹资源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
竹可以表现出一种风骨和气质,具有特定的文化艺术属性。目前,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的运用接受度较高。总体来说,竹具有刚直不阿、高风亮节的形象气质。刚正不阿源自于其修长、刚直的主茎,具有欣欣向荣的生命感和昂扬挺拔的力量感;高风亮节则源于“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象征高尚的操守与精神,体现出中国人的气节与风骨。
(二)美学价值
竹本身拥有优雅的姿态、翠绿的色彩,以及统一均衡的结构美,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竹子会经历从出笋到换叶的变化之美,从而将生命感、伸展感、萧瑟感等美感展露出来。竹子淡雅的色泽、通直的纹理以及醇香的气味等,是大自然赋予的独特、极致之美。另外,竹子的结构美还体现在其造型、细节等方面。
(三)生态价值
竹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无性繁殖上,可以不断更新、成片成林。竹资源繁殖简单、生长快速,有栽培一次、终身受益的良好效果。另外,竹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提供大量氧气的同时,能够吸收有害气体、降低噪音,依托发达的根系有效保护水土,避免水土流失。
二、竹资源的运用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竹资源,首先要考虑对其分类运用,包括观赏竹、竹材、竹根;其次,利用竹的意象特征,发挥其文化和美学价值,再现竹形象或对其进行再设计。
(一)分类运用
1.观赏竹
基于观赏竹的基本形式,它包括形态观赏型、竹竿观赏型、竹叶观赏型、地被观赏型四类。以环境艺术景观空间设计中观赏竹点的构成为例:在景观中,竹作为特殊的设计元素,可以是草类,也可以是木类。同时,形态奇特的竹类还可以进行单独种植,如金竹、墨竹等。在景观设计中运用观赏竹,一般选择点状分布的方式,不需要种植太多,可以选择散生或丛生。在公共的开放空间种植竹子,其往往会成为视觉中心点,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竹的点状分布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包括与假山、奇石相结合,在墙边或窗前种植,或直接与赏花植物一起种植。如将桃树与竹子混合种植,可以使竹景色彩更加丰富,如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表达的意境一样,在桃林之中利用竹子加以点缀,可以给人带来春意盎然之感。在墙角种植特色类的竹子,不但可以丰富环境层次,还可以遮挡建筑构图的部分缺陷,在满足色彩需求的同时,给环境增添一种幽静、雅致之感。
2.竹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目前,大部分建筑材料都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竹是纯天然材料,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加上竹材本身价格较为低廉,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竹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竹子作为设计材料,不仅坚硬挺拔,而且具有较高的抗弯强度;其本身的物理属性非常良好;在化学成分上,竹材与木材的性质相似,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在加工竹材时,相比木材,其操作与掌握更加简单。另外,竹材的使用还能满足节能的需求。
3.竹根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竹根,主要体现在竹刻、竹雕等工艺品上。经过精心加工的竹根,在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之时,还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目前,竹雕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摆设,主要是利用竹茎接近于根部的部分,或直接选择竹根进行雕刻。现阶段,竹子的雕刻手法多样,搭配竹根本身的质地、厚度以及纹路差异,雕刻后的工艺品各具特色。在竹根上进行较为复杂的雕刻时,一般会选择纹路奇特、质地相对均匀、竹壁偏厚的竹根。
(二)设计运用
1.竹形象再现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利用不同的载体再现竹的形象,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方式,包括竹字画、刺绣,或是通过数码技术、印刷技术直接将竹的形象运用于窗帘、墙纸等载体上。在中式家居设计中,竹字画的运用非常广泛。竹字画能够提升室内设计的审美品位,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常竹字画采用国画的创作形式,比较适合中式装修风格,难以融入其他风格的室内设计。对此,设计师可以对竹字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充分挖掘。比如,人们在家居设计中对油画的接受度较高,可以用油画的形式表现竹子,以此拓宽竹字画的应用范围,使其融入其他风格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另外,室内装饰一般会用到床单、墙纸、窗帘等,其本身面积较大,可以作为竹字画的载体。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磨砂玻璃的运用比较广泛,通常用于需要采光的私密性空间中。在磨砂玻璃上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使用竹形象,通过虚实对比,呈现出另一番韵味。通过简单的再现,让竹元素基于不同的载体而存在。
2.竹形象再设计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并非一定要使用竹子的实体进行设计,设计师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意象性的运用,这逐渐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使用的一大趋势。通过对竹形象的再设计,设计师能够不断加深对竹资源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对竹资源进行合理的创新应用。例如,成都浣花溪公园流水景观小品。在这组竹制景观小品的设计中,设计师选择用玻璃钢模拟竹的外形,这样的方式不仅体现了竹景观本身的韵味和趣味,同时兼顾了维护方便、耐久性较强等优势,使竹形象的运用更符合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再如,四川宜宾蜀南竹海生态隧道入口设计,设计师运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一个较大体量的拱门,看上去像一个横放的竹竿。这种设计方法常用于各种竹类的景观入口处,如动物园的熊猫馆入口。虽然只是对竹形象进行简单的扩大与改造,但是特色突出、指向性鲜明,能够清晰地传达景观和竹之间存在的直接关系。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审美品位不断提升,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基于这一背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合理利用竹资源,要求设计者充分把握竹资源的材料特性和文化价值,确保整体设计风格的和谐统一,同时要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对大众的审美取向及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分析,确保竹资源的运用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的应用空间不断扩展,相信未来对其的设计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廖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品牌,2015(6).
[2]叶玮.竹翠——环境艺术设计中观赏竹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5).
[3]方晖.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4(7).
[4]王萍,陈文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设计艺术研究,2013(5).
[5]任光培.浅析竹材料在室内设计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18).
[6]张鸽香.浅谈竹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7]高峰,阳雄义,辉朝茂.园艺观赏竹类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竹子研究汇刊,2006(2).
[8]陈留月.竹文化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8.
[9]熊阳漾.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5(12).
1.校内绘画写生
大部分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都会在低年级课程中设置速写、素描等基础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会安排一部分课时在校内进行,尤其是速写、素描等课程。学生通过对风景的绘画,帮助学生空间架构意识、物体的透视以及阴影的把握等,引导学生打好绘画基础。
2.开展校内画展
在实践性教学中,校内画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学习阶段的发展来开展校内画展,能在同一时期对学生的绘画基础进行了解和比较。同时,也可起到互相观摩的作用。学生可从其他作品中吸收绘画技巧,思考自身的绘画的不足之处,努力弥补自身不足。
3.校外写生采风
各大职业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校外写生一般为集中型教学,校外写生是一种直接性的绘画方式,普通的绘画作业是不能成为成品的绘画作品。校外写生的意义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为未来的设计创作收集素材。因此,校外写生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学来说是必要可少的教学环节。
二、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1.专业性
艺术与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是为了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艺术感和实践能力所设定的,在课程安排上突出专业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直观性
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学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的实践性教学是分配到各个专业课程之中,但是其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建立在课程的积累上,在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学的结果上可看出直观性,尤其美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门基础功课就将这种直观性非常直接地表现出来。
3.课程时间的连续性
大段的连续性创作时间是很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是建立在大量的时间思考积累上,在课程的安排上一般安排一整个上午的课时,保障时间的完整性。让学生们拥有充足的创作时间,保持连续性的创作,锻炼学生的绘画功底,期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通过课堂实践,发挥实践性教学的优势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设计技巧的塑造,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以及文化修养,在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上可从提高人文、自然学科等基础学科教育上入手。实现跨学科教学,引导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的融入或互动。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应准确定位教学目的,通过现有的教学资源,促使艺术创新和科学逻辑相验证,这也是人文精神与实际物质融合的表现。唐学生在新的知识中探索可否与设计相连接,从而展开一条新的创作之路。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引导意识,有目的的在课堂中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来适应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运用更多的实践课程提高艺术设计水平彰显出实践性教学的优势。
2.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创新意识可从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参与课外活动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是他们快速提高创新意识、设计技能以及在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后应进行一次专业思想教育,促使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目的。激励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各项课外实践活动中去。教师可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研究,以拓展学生的思想。在发生问题时引导让他们以所学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课外实践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上,让兴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样也能容易使学生接受课外实践活动。
3.深化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专业实习是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实行对应的实习课程,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技能训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专业技能。根据专业的不同实习的形式也不一,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它需要将生活参与到工作中,比如:社会的专题调查、艺术采风的创作活动等形式具体的参与到某一活动中去。这一问题就需要学校的支持,找到具有一定实力的实习基地,帮助学生从理论知识想实践过渡,熟悉市场运作,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走向,将单一的理论学习推向实际,帮助学生尽早定位。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