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4: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生陈述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兼顾班里不同层面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反省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低效学习、无目标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导致这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英语产生惧怕情绪甚至是逆反心理。究其根源,主要是缺乏学习目标导向、自主学习能力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而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保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帮助高中生掌握英语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者的能力。
2. 以目标为导向的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实施和评价
不同的学生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是不同的,而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完成一个语言活动至少会用到一类策略或是几类策略的组合,而且活动的不同阶段的策略也各有不同。
2.1 策略一:以目标为导向,把握新旧语言知识的联系
高中生应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学会把握单元间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模块一和模块二为例,这两个模块共有10个单元。如果从宏观角度,围绕一个中心任务主题,纵横联系相关、相近内容的单元,学生就会发现,可以把下面四个单元的内容重新整合,探寻到一条连贯的学习线索和思路:因为Unit 1 Friendship 的话题是“朋友和友谊”,Unit 3 Travel journey的话题是“旅行和描述一次旅行过程”,这两个单元的课文可以以“朋友和一次难忘的旅游”为线索,学习任务可围绕这个线索设计话题,可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回想以往与朋友一起旅游的经历,通过亲身体会,探讨一个真正的好朋友应具备的品质和性格特征等。也可以在学习模块二Unit 1 Cultural relics(话题内容是“文化遗址保护和国内外著名的遗址”)和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话题内容是“野生动物的保护”),回顾模块一Unit 1和Unit 3的知识,把Unit 1 Friendship和Unit 3 Travel journey两个单元的话题再延伸扩宽。学生在重新整合单元间新旧知识和从事各项活动中,他们已经主动地学会运用一种或者多种学习策略。比如:认识策略中的“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善于抓住重点,做好笔记,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整 理和归纳;在新旧语言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和调控策略中的“主动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与教师或学生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经验”等策略手段帮助其学习。
2.2 策略二:以目标为导向,渗透资源策略
课本作为学习英语的载体,从内容方面讲,过于单一,提供的阅读材料不够丰富,语篇的文本缺乏真实感和真实性,所以学生很难对语言本身以及语言现象产生兴趣,所以还要选取一些适合课外阅读的材料。如何选取适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呢?第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选难度适当的文本材料。内容太难会挫伤自信心和阅读的积极性,太简单容易产生厌倦,提高不了阅读水平。第二,选取时代感强、语言鲜活、内涵丰富、题材多样、贴近生活的文章,适合高中生心理和阅读兴趣。如果学生对材料感兴趣,从内心深处自发地愿意读下去,那意味着阅读已经一半成功了。第三,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找寻的文本材料,学生积极参与,容易产生共鸣,并能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2.3 策略三:根据学习进展,在阅读中提升英语学习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迅速地抓住文章或段落的主旨大意或中心思想,这是作者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或主要观点。高中生可以尝试并掌握以下三种方法,比如:读文章的首尾句找主题句。如果作者采用演绎法,先抛出话题,再围绕话题详细展开, 主题句会在句首呈现给读者,开门见山,主旨明确;如果作者采用归纳法,先分述各种情况或细节内容,再总结,主题句会在段落结束部分出现,抓住了主题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其次,在段落中找题句。有些文章的主题句在文章的中间,这种文章往往以一句或几句话引出要表达的主题,在主题句后面再陈述细节或进行论证。第三,采用归纳分析法形成主旨大意。有些文章或段落无明显的主题句,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文章的主题,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描述或分析,总结归纳文章的主旨大意。
2.4 策略四:掌握猜词义技巧认知新学语言项目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高中生来说,在英语阅读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生词,如何学会利用语境(根据上下文已知信息)推测、判断某些生词的词义,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各种猜词义技巧。
其一,根据定义、举例、描述猜测词义。如一些标志性的短语,表示解释的namely, that is (to say), mean, refer to, in other words, be known as等;表示举例的such as,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等。例如:As usual a lot of people were present in Akbar’s durbar, the place where the king worked and lived. 后面的同位语the place where the king worked and lived.可知四个选项“A. court B. workplace C. factory D. office” 的答案应该是A。
其二,利用同义词(Synonym)、反义词(Antonym)或标点符号猜测词义。例如: The High Court of Galicia says that judge ordered Mr. Garzon to report to the court every week. The suspect is barred from leaving Spain and not permitted to drive a train for six months. 通过下文的not permitted我们可以得知barred与not permitted to同义。
其三,根据定义法或标点符号法猜测词义。生词往往出现在前面,定义或解释往往在后面,常有定语、定语从句、同位语或从句出现。标点符号有暗示作用,如破折号通常是前面的解释、说明或补充,冒号用来列举或解释。
(以下节选自2013年重庆卷阅读理解D篇,保留原题号)。
It is filled with symbiotic exercises, too: unimaginable quantities of creatures, little and large alike, mix within its depths in a kind of oceanic harmony, giving to the waters a feeling of heartbeat, a kind of sub-ocean vitality.
70.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symbiotic” mean?
A. Living together B. Growing fast.
C. Moving harmoniously D. Breathing peacefully
(答案为A)
3. 基于学习策略的评价
3.1 英国基础教育领域流行的学习评价契约
教师在开始新单元教学之前,可以尝试目前在英国基础教育领域流行的学习评价契约,即通过与学生商议之后共同签订一份契约。以下就是一份典型的学习评价契约。
学习及评价契约表
1. 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
2. 我准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 我已经知道的有关这些问题的信息是:
4. 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找寻的信息是:
5. 我准备从何处查找获取这些信息:
①课本( ) ②专家访谈( ) ③实验( ) ④杂志( ) ⑤百科全书( )⑥报纸( ) ⑦电视电影( ) ⑧博物馆( )
6. 我主要的学习方式是:
7.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
签订契约的目的:__________
契约的有效时间:__________
学生签名: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
3.2 教师应该将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
也可以采用“档案袋法”(portfolios)和“展示法”(exhibitions)。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成长记录档案袋,鼓励学生放入记录平时表现情况(如值日报告评分、英语周活动参与项目的获奖情况)、学生在校内外学习过程中创造的个人成果(如读书报告、朗读的录音带、市或地区英语能力竞赛的听力或阅读材料)方面的文件资料等。“展示法”(exhibitions) 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比如每节课的值日报告,英语周演讲内容,课内外举行的辩论会结果,甚至书写漂亮的作业本等。
总之,为激发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其英语学习的爱好,进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
参考文献
[1] M. E. Lockheed (1996). Assessment in transition: learning, monitoring and selectio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 Pergamon Press, 1996.
[2] 王凯. 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关键词:毕业论文;研究问题;问题表述
一、研究源自问题
研究的起点是问题。问题源自于两种或以上的认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它可以是两种或以上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观点与事实经验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事实之间的矛盾等。在复杂各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和确定一个“真问题”不仅呈现了研究人员的智慧,而且体现着教育工作者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执着。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算得上是“真问题”呢?首先,“真问题”应该是“起码有两重含义,一是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其进行认真的探讨;二是该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1]“真问题”必然要有价值。这就是指,分析和研究这类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以前错误或者不完善的认识、解决某类教育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水平。在做质的研究中,研究问题往往都会有较强的指向性。比如研究可以是在中小学、高校等地开展,那么研究所得的结论往往都是向那些同类或者类似学校推广。读者可以通过了解这些研究问题准确无误地抓住作者研究的方向,从而推断出这些选题旨在解决哪一类的教育问题。发现和确定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这本身就体现了研究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正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量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
研究的过程是围绕问题的解决。对于许多教育研究者而言,研究的过程是就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拓展。比如,研究者以“一所合并中学学校文化冲突的个案研究”为选题,研究的对象是此合并中学,研究的核心是合并中学中存在的文化冲突。研究的过程也是细化问题的过程,将问题逐步细化,再各个击破是研究的关键所在。
研究的结论是对问题的回答。在论文中,研究成果往往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其目的主要是回答研究问题。研究的结论是整理研究的结晶,也是通过论证得到的结果。它是对所选的研究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概括而得出的结论,澄清错误、模糊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即整个研究问题的答案。
二、现实研究的批判
为了更加透彻地分析研究选题,笔者共整理和分析了J师范大学100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其中,有许多优秀的选题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也有许多不当的选题值得我们借鉴。下面是对不当选题所体现的几类问题进行的分析与归纳:
1、选题无研究价值。“这个问题是否值得研究?”是在选题确定之前必须回答的问题。“值得与否”意指研究有无价值,即研究的问题一定是真问题。为了确定问题的研究价值,我们应向自己发问:“通过这个研究我到底想了解什么?我对这个研究现象中的哪些方面特别感兴趣?这些方面我还有什么不知道而又确实想知道的?这项研究对被研究者有什么意义?他们可以如何从中受益?”[1]真问题首先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困扰着你,而你需要通过他人的经验来解决此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类似问题的文献是确定此问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的有效方法。
2、选题大而空。这是在选题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选题空泛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没有确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简言之,空泛的选题往往仅呈现一个教育现象而看不见作为研究的痕迹。这些题目可放入研究杂志中使用,但作为本科生及以上学历的毕业论文题目则颇为不妥。为了更好地研究空泛选题,笔者举几例的原本陈述方式和经过修改的陈述以便读者参考:
原陈述:中学生的思想现状
再陈述:M城市初中二年级思想品德课对二年级学生品德修养的影响研究
在原陈述中,“中学生”指代的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思想”是指政治思想?还是品德修养?研究的问题是“现状”还是其它?这些由原陈述产生的问题在再陈述中都能找到答案。
原陈述:新课程下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研究
再陈述:新课程下A中学初二英语情境教学的现状研究
在原陈述中,我们甚至无法确定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它的核心是英语情境教学,但是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研究问题,而是一个教育现象。
3、选题不具有可操作性。选题不具有可操作性意指研究所选择的切入口太大或是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难以实现。这一类选题反映出学生希望从一个宏大的背景中研究教育问题,但是研究难以落实。
原陈述:普通高校教师的在职教育研究
再陈述:B市W大学教师在职教育的现状研究
在原陈述中,研究的主体是“普通高校教师”,这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包括了在任何一所普通高校中任职的教师。如果要对此选题教学研究,研究者必然要到好几所普通高校中进行调研,这势必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而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则几乎不具备进行此项复杂研究的条件。但是就某所普通高校教师的在职教育的现状研究则是可行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个案研究是学生研究的第一选择。
4、从选题看不出明确的研究方法。一个好的选题往往能够让读者直接看出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一旦被明晰地呈现在选题中,读者可立刻分析出整个论文的脉络,同时也可使研究有条不紊地进行。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包括:个案研究、现象学研究、叙事研究、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等。
原陈述:N中职女校学生生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再陈述:N中职女校学生生活体验的现象学研究
在原陈述中,研究方法的表述十分含糊――“调查与分析”,根据选题,研究的关键主体是“女校学生生活”的情况,因此较适合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原陈述:悔悟的教育价值及其引发
再陈述:C中学初二学生的悔悟体验研究
在原陈述中,只提到“教育价值及其引发”,而未明确研究方法。再陈述中,加入进行研究的中学和学生不仅反映出研究方法是个案研究,而且使选题由空泛变具体。
5、选题的表述含糊不清。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如何清晰、简洁而又重点突出地将选题表述清楚也很值得研究者思考。言简意赅的题目不仅能够标识出研究的对象、核心和方法,还能获得读者的青睐。相反,如果研究者对问题的范围界定不清、文字表述能力又欠缺时,读者将难以明确研究的重点,甚至不明白选题的意义。
原陈述:高校师生顶岗支教实习:现状与思考――基于“红土地支教”的调查分析
再陈述:“红土地”A大学师生顶岗支教的现状研究
在原陈述中,我们可以看见选题的表述十分冗长而且容易产生歧义。再陈述中,整合了原陈述的内容,并且将“高校”具体为“A大学”。经过修改,将原本破碎的内容组合成意思完整的题目。在表述选题时,应在充分体现研究问题的前提下精简表述。
6、选题重对策研究轻问题分析。这一类型的选题表述也屡见不鲜,它的主要问题是在对策建议上花了不少笔墨,从而导致对研究问题分析不够,模糊了研究的焦点。学者做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问题“是什么”上,至于“怎么做”的部分一定不会是研究的重点。
原陈述:农村初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再陈述:W村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现状研究
7、选题“――以某校为例”研究宏观问题。这一类型的选题表述可谓比比皆是,采用此类题目的人希望通过一个个案来寻找普适于某类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该类选题不禁让笔者思考:“这一个案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同类的研究对象中去?”
原陈述: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适应性研究――某中职院校为例
再陈述:某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适应性研究
做出以上修改的意义在于将原本较宏观的研究缩小至一个个案研究,既表达了原作者希望表达的意思,而且可以避免由较大的研究切入口带来的研究推广性问题。
三、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恰当地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首先要知道从哪些方面寻找问题,从哪些途径找到所需的研究课题。一般来说,研究问题的来源有以下几方面:
1、在教育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各级各类的学校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田野”。在这些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研究者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田野”中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出学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形成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则我们大抵可认为选择这样的研究课题是有意义的。
2、从社会现状中寻找研究课题。有意义的问题应该与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现实或区域文化密切关联。从社会、教育的新旧事物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冲突”入手,发现“真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3、从理论学习和研究中发现问题。理论学习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同时也是寻找和发现研究课题重要来源。在阅读研究论文时,既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又要时刻保持着学术敏感,便可以从中发现不足或还不够完善的地方,将这些不完善的部分转化成问题模式,则研究就可以着手了。
4、从讨论和交往中发现问题。经常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有利于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一个人的智慧往往是有限的,一个人所想的问题往往也比较狭窄。所以经常与他人交流与讨论,不仅有利于个人知识的增长,而且可以培养和提升自己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的焦点和分歧之处往往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5、从有关部门直接提供的课题中选择。各个地方都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或教育科研规划小组,这些研究管理机构或部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一些教育科研“课题指南”,比如《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这些研究课题大都是国家十分关注的教育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十分有实用性。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实际条件从这些“课题指南”中选择某个“课题意向”,然后逐步将这个“课题意向”化为具体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中国教师》:刘教授,您好!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并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描述了50个重要概念,引起广大生物学教师的极大关注。曾经有教师问,这些重要概念与以前生物学教学中说到的“知识点”有何不同?“重要概念”这一提法有何含义?在此,可否请您给大家讲解一下。
刘恩山:在科学教育中,关注学生主动学习方式,关注重要概念的传递,是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顺应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将我国生物学教育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与以往说到的“生物学知识点”有明显不同之处。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第一,以前在谈知识教学的时候,我们常用“知识点”来说明教学要点,知识点是我们学校话语体系中重要的术语,教师经常使用。但过去说到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对知识点的属性没有加以区分,特别是没有区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如果我们把两者都确定为知识点,我们就认为它们同等重要。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把概念教学放在今天如此重要的地位上,也没有把概念性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与事实性知识相区别。
第二,今天说到的概念教学,还关注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概念怎么呈现、怎么表述。以前我们说到某个概念的时候,会使用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生态位这样的一些生物学术语来指代生物学重要概念。而今天我们说到重要概念的教学时,我们一定要说明,在某个特定学段需要让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对于这样的要求,单纯用生物学术语来指代或表述就很难准确描述。比如说,我们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在理解的水平上掌握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在高中阶段也可以说在理解的水平上掌握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并且选用相关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这样的教学要求。尽管初、高中的教学要求都是要学生在理解水平上掌握,但这两个不同学段的学生在掌握光合作用内容实质以及对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的理解水平方面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看到行为动词加术语的教学内容要求,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有操作性的把握。这样就要求课程标准在陈述内容要求时能够准确指出在某一学段学生对某一概念需要理解到怎样的水平。2011年版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就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今天我们再说到概念教学时,就不能停留在行为动词加术语的表述,一定要清晰地表示出针对特定学段学生要理解的概念内涵,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所应达到的水平。同样是讲光合作用或是遗传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表述出在初中和高中不同的学段,学生理解的不同水平和深度。使用这样的方式针对相应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具体描述一个概念的内涵,在技术上是有难度的,需要做好相应的研究和充分的准备才能写入课程标准。这一次,我们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中做到了这一点,同时也为后续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做好了准备。这样,就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有利于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开展教学,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不降低教学要求。这样说来,今天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概念教学,已经完成了一个新的跨越。
《中国教师》:现在也有许多生物学教师运用“核心概念”这一词汇来谈重要概念的教学问题。是否“核心概念”与“重要概念”在内涵上是相同的?
刘恩山:在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颁布之前,我们在一些研究报告中也用过“核心概念”这一说法。在课标颁布之后,就统一使用了“重要概念”。其实,两者的含义十分接近。在国际上,相关英文的表述也有多种,目前没有一个十分严格的界定和统一的标准。国际上,各个学术团队,或者是不同的教育家和实践人员对英文术语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大家对重要概念内涵的把握没有大的差别,对应不同英文术语可以有不同的中文翻译。
若一定要区分,两者表述的内容是有差别的。从概念的抽象和重要的程度来说,核心概念要更抽象、更概括,数量也就更少。重要概念可以相对于核心概念成为其下位一些的概念,数量会相对多一些。在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共计描述50个重要概念,实际上包含了为数不多的核心概念,但在课标中并没有刻意地把两者加以区分。教师在研读课标时,经过仔细分析,是可以从50个重要概念中找出一些更重要的、更上位的,能够贯穿生物学整个学科的核心概念。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建议教师刻意区分这个是核心概念或那个是重要概念。在备课时,我们只要注意梳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教案时围绕重要概念安排教学活动,教学时关注学生建立和理解正确概念即可。
一、 厚积薄发,研究性与专题性阅读结合
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题材,其中涉及到多种思想情感和故事情境,不同的时代、作者、写作背景,涉及到的文章写作背景也不同(爱国情感、亲情表达、感慨历史史事),而高中生自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积累往往不足,这就难免会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过程中产生困惑,甚至会产生误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专题研究空间,对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思想内容能够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够了解,也就不能设身处地体会安妮写这些日记时的心情。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类似的文章或影片资料,例如向学生介绍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组织学生观看《美丽心灵》,这些描述同时代相似故事的影视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历史感受和影响,学生在对历史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对安妮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有更透彻的了解,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也能够更深地把握。
二、百家争鸣,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辩论平台
课文的内容和题材是确定的,但时代是变化的,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是不断发生改变的,社会整体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学生对阅读文本思想的变化,同一个阅读题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生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思维,由此产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如在阅读《红楼梦》时,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宝黛之间纯洁的爱情,或看到的是大观园里各种各样的风景,有的学生认为是描写当时腐败不堪的上层社会。相同的作品,不同的读者就看出了不同的主题,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其提供最开放的阅读平台和空间。
例如在文言文《陈情表》的阅读过程中,肯定会有学生认为李密的做法“有失偏颇”,认为为国家效力、尽忠于国家才是真正的“大孝”,如果有了治国的才干,却在家里侍奉至亲,没有将自己的才干奉献给国家,那与至亲养育自己的目的也就背道而驰,也有的学生认为李密的做法是正确的,认为不能为至亲尽孝的人,如何能够为国家尽忠?教师应当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种分歧,组织开展辩论会或者班级性质的讨论会,让学生尽情交流、争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体会到思想交流时的愉悦,思想和思维也会因此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 别开生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语文阅读题材是多样的,古今诗词、散文小说,甚至是戏曲、话剧,这些形式各异的阅读题材仅仅通过书本和文字形式的阅读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因为理解不够的原因而大大降低,因此为了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也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阅读当中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
例如在话剧《雷雨》阅读中,学生仅仅通过台词是不可能领悟到文中的人物矛盾和事件冲突的,对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也缺乏应有的反应,教师截取《雷雨》片段,组织学生对这一片断进行表演,学生在自导自演的过程中也会发挥出最大的动力去了解《雷雨》,学生在这种由被动变主动的态度中也会渐渐对文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四、 逐层递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型阅读
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固然重要,文学知识的掌握也是不能忽略的,例如对文言文表达方法和手段的理解、对通假字的掌握、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认知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这种教学目的可以开展以知识为基础的形式各异的阅读。
例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可以组织以司马迁为话题的知识竞赛,教师对竞赛题目进行设计,可以是司马迁的个人生平、事迹讲述,也可以是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地点的知识抢答,同时也可以进行专题探讨,例如“论司马迁的个人影响”,并要求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书面陈述,例如撰写调研报告、论文等等,也可以上交电子档文件资料等,同时鼓励学生利用PPT、WPS、WORD等格式来进行论述,学生也由此掌握了多形式的表达手段,学生的思维也会由此得到拓展,自我表达能力因此得到训练。
不断思考是公民教育的第一步,但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似乎缺少思辨的影子。在将自己的实践与相关资料比照的过程中,周杨发现,西方幼儿园的小朋友就能分清事实陈述与观点陈述的区别,但我们的学生到了高中都还没接触过类似的知识;西方小学生已经能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研究提炼自己的观点,我们的高中生却只能写一些用类似的例子证明自己观点的论述文。
周杨开始不断在自己儿子身上试验并记录,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思辨广度与深度到底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哪些手段能让孩子以适合他们的方式走近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不断思考,包容异见,勇于践行,所以,我选择用电影打开一扇扇窗,用辩论推开一扇扇门,用行动迎来一束束光。”这是周杨的理念,也是他的实践。
用电影打开一扇扇窗
“我可是跨年龄段最大的授课老师”,在温州米房电影院给一群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做光影讲座后,周杨笑着说。他已经坚持做了三年的电影讲座,平均每月做一场观影讲座。电影课的授课对象,不仅包括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而且包括家长与教师。
不同于很多不断深挖电影内涵的观影讲座,周杨的观影更强调学生的“自得”,强调观影的乐趣在于发现主题的多元性,譬如同一部电影《疯狂原始人》,观影者可以有无数的思考:新与旧的冲突、亲情与爱情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坚忍与沉重的父爱、两个男人的自我修炼、“威权”与“尊重”哪种方式更能赢得爱……
观影的目的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用电影为孩子们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引领孩子们暂时从琐碎而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脱离,用另一双眼睛对这个世界进行自己的阐释与思考,而且家长也能站在这个光影的世界里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与现实。所以,周杨特别强调亲子观影,强调家长与孩子一起思考、一起讨论,“我们的思维习惯往往不自觉地在影响孩子的待人处事,电影给了我们一个重新与孩子一起思考这个世界的机会。”
三年来,有不少家长和学生在光影讲座后给周杨发来交流的短信与文章,他也欣喜地发现,观影中孩子们看到的东西多了、深了。《狮子王》中,孩子们除了关注其中浓浓的情感表达,还会去思考权力获得的正当性,不义的权力是否能结出善的果实;《幽灵公主》中,孩子们会思考面对自然的残酷与人类的罪恶,“活下去”是否是唯一的答案;他们甚至会反思《极速蜗牛》中的蜗牛战胜人到底是精神的胜利还是心灵的鸡汤。
孩子们会思考,永远比教师给出所谓的解读与答案来得可贵,光影的魅力亦在于此。周杨所做的是培养一个会思考、的独立的“人”。
用辩论推开一扇扇门
思考是公民教育的起点,但不是终点,电影可以为我们提供关注世界的一个机会,但交流与辩论是我们拓展思维宽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如何对待异见,是接纳还是批驳?正如徐贲在《明亮的对话》中所言,说理是一个摊开拳头而不是攥紧拳头的过程,是一个包容思想而不是固守思想的过程。
由于x课的缘故,周杨的学生是一群“理科男”,很难引领他们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于是,周杨因势利导,把辩论引入课堂,让“理科男”感受逻辑的乐趣与思维的碰撞。每次的选题都是新鲜、热辣的: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之后,班级就讨论“校园霸凌事件的主要责任在学校和家长还是在学生个人”;深圳罗一笑事件之后,同学们就讨论“受捐助主体有没有必要公开自己的所有信息”;针对李银河女士“关于同性婚姻的提案”,同学们围绕“个体权利的边界与界限”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每一次讨论的背后,不仅仅是个人观点的表达,更是对对方观点的思考与尊重。辩论中必然有少数派的意见,但少数派意见的可贵就在于它能让你跳出思考的惯性之处重新审视自己思考的维度。
上过周杨辩论课的学生说:“我们今天的讨论或许并不能改变整个事件的走向,但我们的讨论却能撬动我们的改变,我们会从事件思考中获得思维的乐趣,享受不同观点冲击带来的思考”。正因为如此,周杨指导的学生往往善于倾听,文笔犀利,思维敏捷,时常能在省市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
周杨不但鼓励学生多参与辩论,他自己还曾代表教育局队参加“简政放权是否带来政府权力流失”“谣言止于信息开放还是人类理性”等社会公共话题的辩论赛,并获得“最佳辩手”的称号;还曾参加温州电视台“政情民意中间站”栏目,与律师们一起探讨“如何解决广场舞带来的问题”等。
用行动迎来一束束光
周杨的公民教育带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意识,他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2013年,浙江省提出了五水共治工作,如今成效如何?他和学生选取学校旁边的勤奋河进行水质检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初周杨和学生一样,搞不清楚具体要测哪些数据。他下定决心要做“行动派”,他整个暑假都泡在图书馆,了解研究相关的数据资料,最后发现,如果自己检测,设备不过关,于是委托专业检测机构测试。测试后,机构不肯提供个别敏感数据,他软磨硬泡拿到数据,之后又走访沿河周边居民,向大学的治污教授请教,电话采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翌年又进行对比数据检测。数据出来后,他又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适合治理勤奋河水污染的模型,模型设计好后,又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检测与效能分析。
【关键词】普通高中 英语教学 分层走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84-02
一、分层走读教学及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所谓分层走读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学生学习心理、语言知识、接受能力等方面层次的不同,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分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练习,实施科学的评估,促进每名学生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分层走读教学符合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一贯推崇的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我国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虽然英语教材在不断更新,但以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这不仅不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的要求,而且显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以荔浦师范学校附属高中为例。该校是一所普通高中,高一学生均来自荔浦县各乡镇初中。由于各初中生源、师资、教学设施等因素的差异,进入高中后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按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就会造成“优等生不拔尖、中等生提高慢、学困生跟不上”的现象,这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吃”得好、“吃”得饱,高中英语教学有必要实施分层走读教学。
二、高中英语分层走读教学的具体实施
荔浦师范学校附属高中对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分层走读教学:在2013年秋对刚入学的2013级(7个班,每班65人,共455名学生)实施英语学科的分层走读教学。依据新生入学后(正式上课前)的一次统一考试成绩,对7个行政班(即传统的班级)学生按成绩分为3个层次7个走读教学班,即A1、A2、B1、B2、B3、C1、C2等7个走读班。其中A层次的2个班为学困生班,B层次的3个班为中等生班,C层次的2个班为优秀生班。7个行政班同时上英语课,但是学生分别到属于自己同层次的走读教学班去上课,上完课后再返回原自己的行政班。分层走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具体实施时,应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分层备课
1.分析A、B、C不同层次教学班学生的特点,掌握他们存在的差异,根据他们的个性特征、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确立以教学班为主体的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出符合教学班特点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授课方式,创立既能反映学生实际情况又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评估体系。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每个层次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求得最佳的发展。
2.提前通读即将任教的全册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所上层次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教材、课标要求,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有用信息,明确教材的目的及意义,找准上课内容的切入口,课堂上哪些内容该详细讲解或扩充讲解,哪些内容该略讲或不讲,都要心中有数,要改变以往教学的随意性的现象。
3.在个人认真备课、相同层次教师集体研究的基础上,要考虑得当的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对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对不同的教学班要采用不同的教法。针对C层学生以引导其自主发展为主;针对B层学生要精讲多练,及时反馈;针对A层学生采用夯实基础,多次循环的教学方法。
(二)分层上课
教师教学要根据分层教学班的实际具体学情,注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贯彻新课标精神,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以“互动”进行教学、以提高“应用”为根本目标。 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探索对其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坚持精讲多练,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注意多反馈,快反馈,以反馈信息随时调整课堂教学。
(三)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见表1。
表1 A、B、C三个层次学生的英语培养目标
层次 级别 目 标 总 体 描 述
A 6 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表达的观点,并简单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有效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策划、组织和实施英语学习活动。能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能初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能体会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B 7 有明确、持续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如:事务通知和邀请信等。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计划、组织和实施实践语言实践活动。能主动扩大和利用学校资源、信息,能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具有较强的自我批评和自我调控能力,基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C 8 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就熟悉的话题与讲英语的人进行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头或书面材料进行评价。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能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活动,如:商讨和制订计划、报告实验和调查结果。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与处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能自觉评价学习结果,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能采取尊重和包容态度。
(四)分层布置练习和作业
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英语。练习,对于高中生来说永远是做不完的。因此,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教师应创造性地给学生布置练习与作业。以荔浦师范学校附属高中为例。该校每名学生手上除课本外,还有一本相配套的辅导书及一份《英语学习辅导报》,每节课中或课后,教师要根据自己所讲解的或将要上课的内容,给学生安排不同的练习或预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操练、巩固和提升或对将要学的内容事先有所了解。
(五)分层评价
尽管荔浦师范学校附属高中2013级学生英语是分层走读教学,但上课所使用的教材、资料,年级所进行的月考、段考及期考的试题,都是相同的;尽管每次出试题,教师会尽量做到难度、梯度分配合理、科学,但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的不同,学生成绩的差异肯定也是非常巨大。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A层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B层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C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教师评价学生,要发挥自己的睿智,既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更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既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更要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后所取得的进步,教师对他们的赞赏、表扬,往往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荔浦师范学校附属高中实施英语分层走读教学后,调动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高。
三、高中英语实施分层走读教学应注意的方面
高中英语实施分层走读教学,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意做好宣传工作。分层走读实施前须做好学生、家长及任课教师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对分层走读的误解。让学生及家长明白,分层走读不是抛弃学生,而是对学生最为负责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教学;让教师理解,不管上哪个层次的教学班,学校都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其教学业绩。
二是注意树立榜样。在不同层次的班里学习英语,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相互促进,较差的学生更需要好学生的帮助。但分层后,A层教学班里都是学困生,难以组织互学互帮合作学习,缺少同辈群体的榜样效应,所以任课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苗子,在同层次中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三是注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分层走读教学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主要反映在A层学生中。学生认为自己在差班,感觉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这种自卑心理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英语学习,甚至会迁移到其他方面。从高一年级英语组所发的240份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 A层学生在“英语学习自信心”方面反映的情况令人担心,这说明分层走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这需要教师及家长共同努力,对学生多赞扬、鼓励,逐步解决部分学生信心不足问题。
四是注意帮助学生缓解因“滚动制”带来的压力。分层教学中的“滚动制”使部分学生,尤其是C层和B层中排名稍后的学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担心自己被滚到B层或A层。一旦被淘汰,对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另外一方面的压力则来自家长,家长期望值过高导致学生怕考试,进而导致学习压力,这也需学校、教师及家长齐心协力来解决,如学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每天让学生参加室外运动、经常进行家教联系等。
五是要注意教学中的“教”与“辅”及“漏”与“补”的问题。由于英语学科分层走读教学,其他学科不分层,相同层次的学生是在上英语课时才从各个行政班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教学班,课后又返回各自行政班上其他课。我校教师早读、晚自习下班都是在固定的一两个行政班,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课堂上漏讲的再进行课后补充或课后辅导,已是不可能的事情。此外,如果某位英语教师不能上某节课,只能叫其他年级的英语教师代课,否则那节课是没办法补回的,只能在以后课堂上往“快”赶进度。
【参考文献】
[1]陈勇.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刘书林,刘春燕,林跃武.英语教学新概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3]罗晓杰. 英语教学与教研[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宋桂月,金莺. 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青少年,情感关系,发展变化。
分类号 B844.2
1 前言
许多研究者都赞同人类从出生到死亡,为了生存、安全和幸福健康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个体在终生发展过程中与多个重要他人建立了社会关系,处于一个社会网络之中,这些重要他人履行了多种社会情绪功能,并提出了社会网络理论。其中,日本心理学者高桥惠子提出了情感关系模型理论,该理论有以下三个假设:(1)个体为多个重要他人分配了不同的心理功能。这些心理功能从重要的功能(如,寻求情绪支持)到表面的功能(如,分享情绪体验和信息)。这些功能为个体的生存和健康提供了支持。(2)个体具有由多个社会人物组成的社会关系框架,这个框架是有层次结构的。有一个焦点人物(focal figure)满足几乎所有的心理功能,起到一个心理支撑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用。同时,个体还需要其他的有限的但是数量足够多的重要他人来满足一系列心理功能,这个结构化的框架就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结构。然而,该理论也假设当个体遇到新的适当的人物、因为分离或者死亡而失去重要他人、成长或者衰老时,这个框架也会发生转变。(3)因为个体为自己选择适当的人物,这个框架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为了测量这种亲密的社会关系,高桥惠子提出了自我报告的工具一情感关系量表(the affective relation-ships scale,ARS),用来评价青少年和成人的情感关系。
高桥惠子采用情感关系量表对13~45岁日本被试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情侣/配偶之间情感关系的研究表明,男女被试的情感需要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对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高于男性,这一结果也得到美国文化背景下研究的证实。男女被试与这些重要他人的情感关系存在差异,初中、高中和大学的青少年对异性朋友或者说情侣的情感需要最强烈,其次是朋友,而且超过对父母的情感需要,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且,研究还发现从初中、高中到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对父母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加,而男性则逐渐减少。女性对朋友和情侣的情感需要从初中到高中变化不大,从高中到大学则逐渐增加;男性在这三个年龄阶段随年龄增加对朋友和情侣的情感需要逐渐增长。在研究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随年龄的发展变化时,Kim等人发现从12岁到15岁,青少年对父母的消极情感显著增加,但之后又减少。McGue等人进行的一项追踪研究也表明,从11岁到14岁,青少年与父母冲突逐渐增多,温暖性减少。
以往我国研究者对中国青少年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分别从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与同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亲子关系的研究最初主要侧重于亲子冲突方面。方晓义、董奇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研究发现,随年级增长,冲突的频率和强度呈倒U型曲线发展,初二年级处于顶峰。沃建中等人的研究也发现,亲子冲突从初一到初二迅速增长。到高中阶段有所减少。近年来,石伟等人对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随年级增长,初中生与父母的亲密性逐渐降低,且初一与初二、初三存在显著差异。张文新等人的研究发现高三青少年与母亲的亲合极显著地高于高一青少年,但与父亲的亲合无显著的年级差异。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陈会昌等人发现在日常穿着和使用青少年流行暗语上,从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存在着从接受父母权威和影响到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转变趋势。张洪等人则发现大学生与家人比与恋人更亲密,而与朋友最不亲密,且三者差异显著。外显测量结果没有显著性别差异,但在内隐测量中,男性比女性对恋人感觉更为亲密。
然而,以往国内外社会关系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大多数研究分别对青少年各年龄段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作了一般的描述和调查分析,很少有研究综合考虑父亲、母亲和朋友在青少年社会关系中所起作用,以及这些作用的发展变化;(2)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强调冲突性,对与父母的亲密性研究重视不足;(3)青少年同伴研究通常笼统考察同性朋友与异性朋友的关系,很少分别考察这两类朋友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和作用,而对于性意识和性心理迅速发展的青少年来说。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以北京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生为被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了在当代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与重要他人情感关系的特点及发展变化。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北京市两所中学的初二、高二的学生,包括一所普通中学、一所重点中学;同时,选取了一所北京市属大学和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被试总数为677名。初二学生的有效被试为171名,男生73名,女生98名,年龄为13-14岁,其中普通中学的初中生为92名,重点中学的初中生为79名;高二学生的有效被试为153名,男生72名,女生81名,年龄为16-17岁,其中普通中学的高中生为85名,重点中学的高中生为68名:大学生的有效被试为353名,男生156名,女生为197名,年龄为18-22岁,其中北京市属大学生为188名。全国重点的综合性大学生生为165名。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高桥惠子提出的自我报告的评价工具一情感关系量表(ARS)。ARS使用相同一组问题去考察被试与所假定的主要社会人物的情感关系。ARS由描述具体情感行为的陈述题组成,要求被试针对不同的重要他人来分别回答6项心理功能的题目,这些具体行为是按照以下6种心理功能来分组的:(a)寻求亲近(寻求重要他人的亲近);(b)接受情感支持(接受重要他人情感支持);(c)接受对行为以及/或存在的确定(接受重要他人对自己行为肯定);(d)接受鼓励和帮助(接受重要他人鼓励和帮助,项目7、9);(e)分享信息和经验(与重要他人分享信息和体验);(f)给予照顾(给予重要他人照顾)。要求被试使用五点量表对于每个重要他人在12个项目(即,6功能×2项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进行5级评分。该量表适用于13-65岁的被试。
2.3 研究程序
2.3.1 情感关系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测定
首先对高桥惠子的情感关系量表进行了修订。由本作者翻译成中文,然后再由两名精通英语的学生(一名的外语专业研究生和一名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生)独立回译成英文。再和英文版原作者共同仔细比较原文和回译成英文的版本,发现细小偏差后,再对中文版进行修改,直到没有歧异为止。
然后,考察了情感关系量表的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表明,ARS中文版针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异性朋友这四个重要他人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9、0.92、0.91、0.95;再测信度为分别为0.83、0.81、0.75、0.79;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数据与测量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对于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异性朋友,ARS中文版的效标关联效度分别是0.36(p<0.01)、0.39(P<0.01)、0.37(P<0.01)、0.35(p<0.01)。拟合指数如表1所示。
2.3.2 情感关系量表中文版正式施测
要求被试针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异性朋友分别来回答情感关系量表的12道题目,这4个重要他人的12道题目的内容是相同的。分别计算每个重要他人12道题目的总分作为青少年对该重要他人的情感分数,该分数反映了被试从每个重要他人那里获得情感行为需要的强度;分别计算每个重要他人在以上6项心理功能的分数,该分数反映了那个重要他人所承担的主要心理功能。
2.4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青少年各年龄阶段对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频次分析对青少年各年龄阶段的情感类型进行了描述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少年情感关系的性别差异
首先,以重要他人和情感关系的6项心理功能的分数作为组内变量,性别和年级作为组间变量,进行2×3×4×6(性别×年级×重要他人×心理功能)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667)=34.04,p<0.001,且女青少年ARS平均分数高于男青少年。这与以往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进一步的分析把男生和女生分开来进行。
3.2 青少年各年龄阶段对每个重要他人情感需要的发展变化
首先考察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每个重要他人情感需要总体上发展变化。对男生来说,以重要他人为组内变量,年级为组间变量,进行4×3(重要他人×年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如表2所示。对男生来说,重要他人的主效应显著,F(3,888)=21.70,p<0.001;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F(2,296)=0.45,p>0.05;年级和重要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F(6,888)=7.51,p<0.001。进一步分析表明,随年龄增长,男青少年对父母的情感需要随年龄逐渐减少,但没有达到显著年龄差异。而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逐渐上升,男大学生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高,显著高于初中男生。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从初中到高中有所上升,然后下降,男大学生对同性朋友的情感分数最低,显著低于高中男生。男青少年在各年龄阶段,对同性朋友情感需要最多、其次是母亲和父亲,但从高中到大学,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多,超过对父母的情感需要。
对于女生来说,重要他人的主效应显著,F(3,1119)=35.01,p<0.001;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2,373)=3.63,p<0.05;年级和重要他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6,1119)=4.62,p<0.001。这一结果表明,女青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每个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也是不同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随年龄增长,女大学生对母亲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多,且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对父亲的情感需要也是逐渐增多的趋势,且在三年龄阶段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对父亲的情感需要显著高于女初中生,女青少年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也逐渐增多。而女青少年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的发展趋势与男青少年相同。女青少年在各年龄阶段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多,其次是母亲和父亲,而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少。
3.3 青少年各年龄阶段重要他人和心理功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
考察了,青少年在各年龄阶段重要他人与他们所承担的心理功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男女生分别以心理功能为组内变量,年级为组间变量,进行6×3(心理功能×年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对母亲来说,男生心理功能主效应显著,F(5,1490)=71.08,p<0.001,心理功能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和年级主效应均不显著。女生的心理功能主效应,F(5,1865)=62.40,p<0.001,年级主效应F(2,373)=3.14,p<0.05,心理功能和年级的交互作用F(10,1865)=2.50,p<0.01都显著。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随年龄增长,男青少年接受母亲的情感支持、接受母亲对自己行为的肯定以及与母亲分享信息和体验逐渐减少,而对母亲给予照顾则逐渐增多,但在各年龄阶段上,各项心理功能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女青少年则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随年龄增长,女青少年寻求与母亲亲近、接受母亲的情感支持、鼓励以及给予母亲照顾都逐渐增加,在进一步检验中,女大学生在寻求母亲亲近、接受母亲情感支持以及给予母亲照顾上都显著高于女初中生。
对父亲来说,男生的心理功能主效应显著,F(5,1490)=40.02,p<0.001,心理功能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0,1490)=2.54,p<0.01,年级主应不显著。而女生的心理功能主效应显著,F(5,1865)42.64,p<0.001。心理功能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0,1865)=2.01,p<0.05,年级主效应显著,F(2,373)=4.76,p<0.01。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随年龄增长,男青少年寻求父亲亲近、接受父亲支持、肯定和鼓励,以及与父亲分享信息和体验都逐渐减少,经过进一步检验,男大学生寻求父亲的亲近、与父亲分享信息和体验显著少于初中生,而从初中到高中给予父亲照顾略微减少,而到大学又有所增加。而女青少年又表现出与之不同的发展趋势,而且经进一步检验,女大学生接受父肯定、对父亲的照顾显著高于初中生。
对于同性朋友来说,男生、女生的心理功能主效应显著,F(5,1485)=27.33,p<0.001,F(5,1865)=37.28,p<0.001;年级主效应显著,F(2,297)=5.32,p<0.01,F(2,373)=6.12;p<0.05;心
理功能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0,1485)=3.50,p<0.01,F(10,1865)=5.66,p<0.001。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随年龄增长,男生与女生接受同性朋友的情感支持、鼓励以及与同性朋友分享信息和体验都是从初中到高中逐渐增多,而从高中到大学有所减少,而且经过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三个心理功能上,高中男女生显著高于大学男女生。女生寻求同性朋友的亲近、接受同性朋友的肯定也呈现出以上的趋势。且高中女生显著高于大学女生,而男生在这两方面上则逐渐减少,且大学男生寻求同性朋友亲近显著少于初中男生。
对异性朋友来说,男生、女生的心理功能的主效应显著,F(5,1480)=33.60,p<0.001,F(5,1860)=98.99,p<0.001;年级主效应显著,F(2,296)=4.70,P<0.01,F(2,372)=3.56,p<0.05;心理功能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0,1480)=2.61,p<0.05,F(10,1860)=2.32,p<0.05。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随年龄增长,男女青少年寻求异性朋友的亲近、接受异性朋友的情感支持、肯定、鼓励以及给予异性朋友的照顾都逐渐增加,且男大学生在接受异性朋友的情感支持、肯定、鼓励以及给予异性朋友照顾上都显著高于初中男生,而女大学生在接受异性朋友的情感支持上显著高于初中女生。
3.4 青少年各年龄阶段情感关系的类型
从不同年龄阶段和性别的焦点人物来考察青少年的情感关系类型。焦点人物的操作定义是在4个重要他人中情感总分最高的人物。根据焦点人物,把青少年划分为4个单一人物类型,包括母亲型、父亲型、同性朋友型和异性朋友型,即,分别是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异性朋友的情感分数最高的类型;两个人物类型,即有两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分数得分都是最高的,而多人物类型,即有两个以上重要他人得分都是最高的。此外,还有一种类型的被试。他们对所有重要他人的情感都很低,即对所有重要他人的最高情感分数低于3(在5分量表中),这种类型被成为孤独的狼类型(Lone wolf type)。结果见表7。
如表7所示,对于初中生来说,53.4%的男生和66.3%女生属于单一人物类型。在单一人物类型中,男生和女生中同性朋友型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是27.4%和40.8%;而同性朋友型和异性朋友型所占的比例比母亲型和父亲型的比例高。两人类型中,朋友型以及父母朋友型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而父母型比例比较低。以上结果说明,初中男女生朋友的情感需要比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更多一些。此外,还发现男生中有3名,女生有1名属于孤独的狼类型。
高中生中有63.9%的男生和55.5%女生属于单一类型。其中仍然是同性朋友的比例最高,男女中比例分别是37.5%和39.5%;而同性朋友型和异性朋友型所占的比例比母亲型和父亲型的比例高。两个人物类型中,也仍然以朋友类型以及父母朋友类型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而父母型占的比例比较低。
对于大学生来说,79.5%的男生和68%的女生属于单一人物类型。其中异性朋友比例最高,男女中比例分别是39.7%和20.8%;而同性朋友型和异性朋友型所占的比例比母亲型和父亲型的比例高。两人物类型中,朋友类型和父母朋友混合类型所占比例比父母类型比例高。
4 讨论
本研究采用情感关系量表考察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随年龄增长,青少年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异性朋友情感需要总体上的发展变化,这些重要他人所承担的心理功能随年龄增长的发展变化。以及在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情感关系类型。研究发现,男女青少年对父母、朋友的情感需要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随年龄增长,个体的情感需要并没有减少,而是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不同的重要他人承担了不同的心理功能,有不同的中心人物,形成了不同的情感关系结构。这些与以往在其他文化背景中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中个体情感关系存在普遍性。但同时,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与以往研究不一致的结果,这说明我国青少年的情感关系特点和发展变化也受当代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跨文化的差异性。
4.1 青少年在各年龄阶段对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的发展变化
研究发现,男女青少年在初中、高中和大学,总体上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强烈,其次是对父母的情感需要,但从高中到大学,男青少年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超过了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女青少年在各年龄阶段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都是最强烈的,其次是对母亲和父亲的情感需要比较强烈,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低。这一方面表明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逐渐超过父母的影响,另一方面与以往在其他文化中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以往研究发现,在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日本青少年对情侣的情感需要最强烈,其次是朋友,而对父母和家人的情感需要低于对情侣和朋友的情感需要。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对当今中国的男女交往仍然产生影响,男女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过多地与异往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不被中国父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观念所接受。父母和教师干涉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高中生与异往,认为与异性朋友交往就是谈恋爱。会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而且父母和学校对性知识、性观念的介绍和讲解也非常有限,因而中国青少年的性意识的萌芽和发展可能也会缓慢一些。而且本研究中的青少年被试在回答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时也会有所顾忌,因此,本研究中的中国男女初中生、高中生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都低于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尤其是女孩受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更大,因而,虽然随着年龄增长,性意识的发展,对异性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加,但仍然在4个重要他人中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低。同时,我国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也使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更少有机会了解异性,更好地与异性同伴相处,而这些对处于性意识、性心理和身体迅速发展的青少年来说,都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他们更好地社会化和适应将来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后的研究应该更多地探讨青少年与这两种性别的朋友交往的特点及其各自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其次,研究还发现,随年龄增长,男青少年对父母的情感需要逐渐减少,但并没有达到显著的年龄差异。而女青少年则随年龄增长对父母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加。这其中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父母有责任管教孩子,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负有主要责任,而以往的研究也发现,中国母亲比西方母亲更专制和控制,同时也比西方母亲更关心和保护孩子。而且中国实行的“一孩化”政策,父母对孩子保护和关心更多,这种控制和保护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对父母在
情感上过多的依赖。而女青少年随年龄增长对父母情感需要逐渐增加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以上这些结果表明,中国社会以及家庭的结构和组织发生了变化,但同时一些传统观念和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
4.2 青少年各年龄阶段的重要他人与心理功能的关系及情感关系类型发展变化
研究发现随年龄增长。男青少年接受母亲的情感支持、接受母亲对自己行为的肯定以及与母亲分享信息和体验逐渐减少,而寻求父亲亲近、接受父亲支持、肯定和鼓励。以及与父亲分享信息和体验这些心理功能也逐渐减少。然而,男青少年对母亲的照顾则逐渐增多。从初中到高中对父亲的照顾有所减少,但从高中到大学则逐渐增多。而女青少年则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女大学生寻求与母亲亲近、接受母亲的情感支持、鼓励,以及接受父亲的肯定、对父亲的照顾显著高于初中生。这些发现与上述青少年各年龄阶段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总体上的发展变化是一致的。即男青少年依赖父母承担某些心理功能逐渐减少,而女青少年则对父母在某些心理功能上的依赖还随年龄逐渐增多。但是,各年龄阶段的差异并不显著,而且男女青少年对父母的照顾都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父母在青少年情感关系发展中还承担一定的功能。另外,由于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就是要孝顺和照顾父母,因而本研究发现男女青少年对父母照顾都随年龄增长有所增多。
研究还发现,随年龄增长,男女青少年接受同性朋友的情感支持、鼓励以及与同性朋友分享信息和体验都是从初中到高中逐渐增多,而从高中到大学显著减少。女生寻求同性朋友的亲近、接受同性朋友的肯定也呈现出以上的趋势,且高中女生显著高于大学女生,而大学男生寻求同性朋友亲近显著少于初中男生。随年龄增长,男女青少年寻求异性朋友的亲近、接受异性朋友的情感支持、肯定、鼓励以及给予异性朋友的照顾都显著增加(p<0.05),而与异性朋友分享信息和体验从初中到高中逐渐增加,然后从高中大学有所减少。这些结果表明,从初中到高中,中国青少年依赖同性朋友承担心理功能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多,但到了大学,男女青少年在某些心理功能上更多地依赖异性朋友。本研究也发现同性朋友类型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到大学,异性朋友类型的比例最高。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随年龄增长,男女青少年最重要的他人逐渐从同性朋友向异性朋友或情侣转换,这一结果与以往在北美和日本进行的研究是一致的。这一结果表明了青少年情感关系特点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普遍性。
本研究发现,初中生中存在“孤独的狼”这种特殊的情感类型,其中男生3人(4.1%),女生1人(1%)。这种情感类型的青少年对4个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都很低,他们通常会报告“我不需要任何人因为我自己能做任何事”或者“我是个独立的人”,而这些人也经常会感到孤独、抑郁、生活满意度很低,而且以往研究还发现,“孤独的狼”在社会适应和学校适应方面表现出困难。因为其他情感类型的个体都有一个或多个重要他人来满足情感需要,提供情感支持,但“孤独的狼”却没有任何这样的重要他人来给予他们心理的支持和满足情感需要,因而,一旦遇到重大的生活变故或者挫折打击时,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衡甚至崩溃。因此,父母和学校应该对这类青少年给予足够重视和关注,对这类被试与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将来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无法摆脱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束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师生关系紧张。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迫切要求进行对话式教学,只有对话才能真正的深刻剖析生活,理解生活的真谛,探索生活的奥秘。笔者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多年,对这一问题有过思考和困惑,深感倡导对话式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将结合教学案例谈谈思想政治课中对话式教学的基本实施过程。
一、师生对话:允许学生提问
高中思想政治的第一课是高中生学习政治学知识的前言课,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内容不感兴趣,提不起学习热情,只停留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程度。导言课上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整个《政治生活》的教学效果。学习这门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所以必须采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从知识认知提升到政治觉悟的高度。
例如,在夏季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笔者除了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高中政治的基本教学内容以外,给学生分了政治课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笔者这里领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问老师一个问题”。由此,培养学生与老师对话的意识,让他们明确在政治课堂上,他们可以随时针对各种问题向老师提问;二是促进学生的对话意识,加强生生合作;三是可以通过这个环节充分了解学情。实践证明,这样的开场为今后课堂上充分开展对话式教学开了个好头。教与学本身是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内容可能是老师在课前预设好的,但对话一旦发起,思想开始碰撞,对话的进行充满了不可知性。给学生充分的提问自由,帮助他们扫除一个又一个思维障碍,是实现真正对话的必由之路,教师必须有勇气破除自己的言语霸权,才能给学生真正对话的机会。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提问的品质,学会质疑、学会提问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生生对话:生生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抛开书本
例如,在讲货币产生时,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教学效果良好。货币是随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为破解商品交换遇到的难题,产生了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直至货币。课堂教学时,先让学生们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商品交换,然后把范围扩大到小组直至全班,随着交换难度的出现,学生开始自己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与以往教师一提问,学生就翻书不同,如此设置情境,学生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模拟实践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虽然我们探寻到的答案没有书上的“标准”,但其中充满了智慧的痕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同时,学生也摆脱了书本的束缚,遇到问题更依赖同学们合作去探寻答案,这是一个好的转变,我们不能做课本的奴隶,而应该依靠自己的头脑,探寻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
三、师生与教学资源对话
1.教师与教学资源的对话。教师要加强学习,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主动参加各种学习,可以听讲座、报告与同行、前辈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书籍充实自我。针对每一节课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必须勤奋,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为生动而有效的开展对话积蓄力量。
2.学生与教学资源的对话。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政治课主要是被动地等老师输入,在学生初步高中课堂时,政治教师就应该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寻找、利用教学资源的良好学习习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试用过以下办法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
(1)每堂课课前五分钟设立时政讲堂。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展示时政新闻。每组同学还将自己播报的新闻文字稿收集起来,课代表负责订成册子,日积月累形成班级独具特色的新闻杂志。
(2)周末作业不做习题,不背原理,而是开放性的让学生搜集资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房价高涨时,国家出台调控房价的若干措施。笔者就适时留出作业,让学生查资料,周一上课交流各自所得。每个月都会留一到两次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对时政的敏感性,又促进学生形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片段案例
笔者在设计前言课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调整教材顺序的基础上,以“中学生如何对待政治生活”的主题讨论开篇,教学效果良好。
第一环节:请同学们针对“中学生如何对待政治生活”展开讨论,备选的答案如下:“政治与我息息相关,要主动参与政治生活”、“政治是政府官员的事,与我关系不大”、“我准备从事技术工作,懂不懂政治没有关系”、“政治太复杂,最好远离政治”、“参不参与政治无所谓”……最终确定自己的想法。对同学们的选择做统计,算出比例,制定本班的统计结果展示表。在作出选择的同时,实际上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对已有社会经验的认知,开展自我对话的过程。
第二环节:依照大家的选择让学生重新分组,形成新的建立在共同观点之上的学习小组,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大家交流心得,为自己的论点找论据,为即将开展的全班内的交流做准备。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展开对话,尽量寻找共同论据,并对本组的发言列出提纲,确定发言人。
第三环节:请各组陈述观点,在这一环节中,很难控制同学们的情绪,课堂往往变成了辩论会,真理是碰撞出来的,老师无需多解释,是与非、全面与片面,在同学们的争论中越发清晰,每次课堂讨论都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生生间对话所呈现出来的魅力,是教师的说教永远达不到的。对于“如何对待政治生活”这样的问题,光靠传统的说教,很难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很难获得大家的认同,唯独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尽情的讨论,从中得到的感悟才是最真实、最深刻的。
这堂政治生活的前言课教学效果非常好,一下拉近了学生与政治之间的距离。虽然每个高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都是模糊的、片面的,但是通过交流与对话,大家在40分钟内真正获得的提升是无限的,这将影响他作为公民的一生。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师即时调整教育理念,接受并应用对话式教学方式,既有助于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带领学生有效应对高考,更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人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