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实践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4: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践本体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实践本体论

第1篇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哲学基础;本体论假设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7-0005-06

演化经济学是达尔命和19世纪末物理学大革命所产生的新的世界观的产物,而新古典经济学仍是以经典物理学所产生的牛顿主义世界观为基础。更具体地说,演化经济学是以动态的、有机的和开放的世界观为基础,而新古典经济学则是以静态的、机械的和封闭的世界观为基础。因此,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在哲学基础上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正如尼古拉斯・乔治斯库一罗根指出的。“正当杰文斯和瓦尔拉斯开始为现代经济学奠基时,物理学一场惊人的革命扫荡了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机械论教条。奇怪的是,‘效用和自私自利的力学’的建筑师,甚至是晚近的模型设计师,看来都没有及时地觉察到这种没落”。因此,正如美国老制度学派的开创者凡勃伦试图按照达尔文主义重建经济学一样,根据威特的看法,演化经济学应该成为经济学中达尔文式的范式革命。

我们知道,经济学范式的转变实质上是世界观的根本性变化,哲学基础或者更特定地说有关实在的本体论假设不仅限定了更为具体的经济理论的构造,而且对经济实践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是,目前的经济学教育对哲学并不重视,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也缺乏自觉的哲学批判意识,这是导致存在着严重缺陷的新古典经济学被相当多的大学师生顶礼膜拜的重要原因。在演化经济学领域,自1994年福斯敦促演化经济学家加强对其哲学基础之一的批判实在论社会科学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撰文讨论其哲学基础问题,但绝大多数演化经济学家们仍忙于对具体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这意味着演化经济学在方法上和研究兴趣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分裂”,这是导致演化经济学目前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使演化经济学动态的、有机的、系统的和开放的世界观具体化,实现演化经济学诸流派的创造性综合,同时也是为了在哲学与经济学之间、演化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理论体系(如经济学)之间进行富有成效的对话,对演化经济学的本体论假设进行深入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本文在霍奇逊和何梦笔等演化经济学家已有研究基础上,试图概括性讨论演化经济学的六大本体论假设及其对学科建设和经济政策的指导意义。

一、有机层级本体论

演化经济学深受怀特海、皮尔斯乃至马克思的有机论哲学的影响。霍奇逊在《经济学与演化》一书中,根据怀特海、克斯特勒、迈尔等人的见解,将自然科学领域的本体论上的“层级观”扩展到社会及心理领域。根据这种层级观,整个世界被看作一个层级结构。在层级结构中每一层上的系统或亚系统具有双重特征,即它们自身既是整体又是其他整体的组成部分,每个子整体(holon)既有自主性又有依赖性,这被称为“杰纳斯效应”(Jalius effect)。每个子整体拥有两个相反的极性(阴阳)――个作为更大整体一部分去运作的整体倾向和一个保持其个体自主性的自我决定倾向。在这一复杂的层级结构系统中,贯彻的是突现原则。虽然一个层面上的现象以其下层的现象为基础,并受其上层现象的影响,但是每一层上作为整体运转的系统(就像是一个同质的实体)具有不能还原为其组成部分属性的新特征。

在这种层级结构中,由于每一层级都具有双重特征,这就产生了并存的向上和向下的因果关系,并且在不同层级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更重要的是,每个层级的突现特征不能(甚至不能在理论中)根据其组成部分的知识演绎推出,或通过其他部分不完整的结合来割裂地理解。因此,制度、社会结构乃至宏观经济现象可以被看作个体行为的突现特征,但是,却不可以还原为个体行为进行解释。何梦笔曾以企业举例:“企业是自成一类的一种实体,不能化约为一种使个人最优的合约网络。”进而,每个层级在解释上具有某种自主性,具有其自己的解释原则和自己的分析单位。突现原则表明了所有将复杂系统简化为共同的、简单的单位和理论规律的简化论或还原论方法的无效性。因此,合理的方法论立场必然是拒绝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原子论为基础的将理性个人作为唯一的理论本原以及将描述和解释压缩到一个单一的非历史的层级,取而代之的必然是反还原论的多分析单位和多层级的分析。

有机层级本体论对演化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创新体系文献的发展遵循着有机层级本体论的原理。自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伦德瓦尔于1985年提出创新体系的概念以来,目前该文献已经发展成由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地方)创新体系、部门创新体系和创新型企业所构成的体系框架,这种在不同层级上以互补和非简单加总的方式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有机层级本体论直接指导着演化经济学有关“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构过程。西方主流经济学试图“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推导宏观经济理论”仅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境;而且,作为一般均衡理论基础的原子论个体的微观模型一直“都遭到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和后凯恩斯经济学的批判”。演化经济学不仅论证了宏观经济学相对自主的本体论地位,而且进一步指出,作为个量和总量的微观和宏观框架无法处理在经济系统的中观层次上所发生的结构变迁和质变过程,因此,有必要在微观-中观-宏观框架的基础上重建经济学的体系结构。

二、心智/世界二重结构本体论

正如多普菲指出的,对于建立有关实在的、基本的演化动力学来说,心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何梦笔提出了演化经济学的心智,世界二重结构本体论。这种二重结构可以依据有机层级本体论的突现原则加以理解:心智本身可以被看作是外部世界特别是生物层级的突现产物,它本身不能被排斥于实在之外,但其本身又是整个实在中相对自主的领域。因此,心智和外部世界形成了一种二重结构,知识状态的变化不能化约为世界状态的变化。心智对世界的反映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必然存在错误,不正确的知识或“谬见”并非是偶然现象。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正确”或者“谬见”主要应从相对于心智单纯地作为外部世界的“镜像”这一角度来加以理解。换言之,它特别地与拉赫曼的主观预期以及罗斯比有关认知与决策的想象标准相关,意味着人类心智在与外部世界交互过程中所显现的创造力。

心智/世界二重结构本体论说明了演化经济学在本体论上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本质差别。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意味着心智单纯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即心智产生的知识状态只是由世界实际状态

和实际的因果关系所决定的,并可以化约为后者。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已经在模型中纳入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计算成本之类的赫伯特・西蒙有关有限理性假定的一些因素,但正如杨小凯和汉斯‘伯杰等人指出的,这种改进仍然是在完全理性最优决策和均衡框架下进行的,它低估了行为人面对的不确定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理性能力的严格局限性。实际上,有限理性的假定只是强调了环境和不完备理性对人类心智的约束作用,但没有包括人类心智所具有的主观和特异性质、“根本的无知”以及人类心智的能动作用,而如果要在理论体系中处理这些因素所导致的变化,就必须打破西方主流经济学所假定的稳定偏好、技术和制度不变等所有前提条件。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对人类的本性做出新的假设。

三、人性假设:人性二重性与文明创造者的本性

演化经济学在人性的本体论假设上提出以下四个基本命题:第一,人类在利益的本性上同时具有利己和利他这两种倾向或性质,这充分反映了人类作为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在人性上所具有的“二重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人类原始禀赋的本能,具有基础性的本体论地位。西方主流经济学从经济学假定中预先把它排除掉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第二,人类还具有独立于利益关系的作为文明创造者的本性,这是完全被西方主流经济学所忽视但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却更具根本意义的人性。正如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曾经指出的,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同样我们可以说,人类经济活动的天职就在于发明、生产、创新或创造。第三,人性的形成受到制度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影响。制度对人性的作用不仅是约束性的,更重要的是它在人性的塑造上具有能动性的作用。换言之,制度和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这个含义。第四,人性和制度的关系是互动的。对此,霍奇逊曾指出:“个人与制度是相互设定的。制度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并由人们的行为所塑造。”

演化经济学有关人性的本体论假设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首先,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必须考虑到制度对人性的巨大塑造作用,必须考虑到如何唤起并发挥人类作为文明创造者的本性。前者的例子有:在我国的体制改革中,完全市场化的医疗保健体制改革之所以无法成功,就是因为按照“自利经济人”的“工作假设”所设计的制度解决不了医疗保健中的“老大难”问题。后者的例子则有: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按照“自利经济人”的逻辑,必然只关注于产权改革、管理层高薪和所谓资本运作,而如何通过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同舟共济”的奋斗目标就被严重忽视了。其次,文明创造者的假设在我国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该发扬光大。目前,经济学家们太多关注于人类的利益本性,而没有注意到作为创造者的本性。但人类文明史却说明,创造者的假设不能化简为利己或利他的利益本性,在许多情况下,创造的欢乐是利益的多寡所无法衡量的。因此,笔者曾经指出,国民创造力是21世纪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经济学要为这种创造力的爆炸性增长提供精神动力。建设中国创造主义新文化是五四的延续和超越,发明、创造和创新应该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

四、异质性(多样性)假设

正如著名生物学思想史专家迈尔指出的,达尔命产生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在这种哲学体系中,个体群思维(population thinking)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与物理学中流行的本质论思维(typological thinking)相对立。本质论思维的实质就是把变化多端的现象化约为同质性的某种基本类型,认为世界上真实的和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基本类型的内在本质,而基本类型与它们的具体例子之间的差异可以被看作是某种可以被忽视的东西。物理学是本质论思维的避难所,其基本特点就是对质点模型的追求。为了建立均衡模型并使经济学实现数学形式化,西方主流经济学明确把经济学与物理学相类比,把丰富多彩的个人和企业行为简化为“代表者”,抹杀经济活动的不同质量及其多样性,通过对类似于作用与反作用力的供求力量进行原子化的质点分析,制造了市场自动创造和谐的神话。这种同质性假设不仅预先从理论体系中排除了多样性和人类的创新行为,而且否认经济活动的不同质量对国家贫富所产生的极其重要影响。

达尔命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对上述本质论思维的革命。在达尔文之前,生物学家们即使承认变异,也只是停留在物种的层次上,正是达尔文把它定位到了个体层次上。在人类社会中,正是因为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才使创新和演化得以发生。因此,达尔命对演化经济学的发展是决定性的。正如彼得・M・艾伦指出的,“适应和演化来自这种事实:知识、技能和惯例在个人间从没有完全被传递,个人之间总是有差别的”,人类心智的不完备,它所具有的主观性质,不同的制度、文化、习俗、阶级差别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塑造,个人经验以及人类心智的创造性理解等等,所有这些因素使得个人即使在面对完全相同的信息和同样的想象机会,其认知和行为也不会完全相同。以此类推,不同的企业、地区、国家乃至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一产业都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演化经济学所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等分析框架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以个体群思维为基础的异质性或多样性假设也构成了个体知识和意会性知识这些概念的哲学基础。

五、时间不可逆、不确定性和历史重要

时间可逆和机械决定论的世界观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本体论基础,恰如琼・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一旦我们承认经济是存在于时间之中的,历史是从一去不复返的过去向着未知的将来前进的,那么,以钟摆在空间来回摆动的机械类比为基础的均衡观就站不住脚了”。正是因为这种静态的和封闭的世界观,西方主流经济学坚持认为存在着适用于一切时间和地点的经济规律和经济政策。但对于演化经济学来说,时间不可逆在经济系统的演化中具有基本的建设性作用,技术轨道、技术经济范式、路径依赖、路径创造(path creation)和经济类型(economic style)等演化经济学的这些概念都渗透着时间不可逆的观念。正如柏格森指出的,“我们越是研究时间,就越是会领悟到:绵延意味着创新,意味着新形式的创造,意味着不断精心构成崭新的东西”,演化过程的历史性是以新奇创新为特征的,演化意味着新质要素在时间进程中“不可改变”地不断突现,甚至时间可以被视为一系列有序的变异和选择的事件。因此,时间进程是不会完全重复的,也就是不可逆的。

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种新质要素的突现是以人类心智的创造力为基础的。因此,著名的批判实在论社会科学哲学家劳森指出,由于社会经济结构依赖于人类能动作用的转变潜能,社会经济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相对持久的,它不可避免地是以时空制约或地理历史性为基础的。……如果说自然科学家的任务是要持续不断地改进相对不变(或缓慢变化)的有关实在的理论,那么,社会科学家则要更快地改进他们对相对快速变化、具有高度时空特定性的世界的理解。爱伯纳也指出,“大

多数的经济现象是时间依赖的(lime-conditioned),根植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它们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无法用声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和概念来对待。经济理论只能通过不同的经济生活模式来应对这些经济现象,而这些模式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因此,经济学以及所有的社会科学在其性质上必然是历史的和地理的科学。当然,这并不是否认存在着少数为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社会经济规律,而是强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多数规律只具有历史的暂存性,其有效性与地方化的条件高度相关。

根据这种历史时间的本体论假设,脉络主义(contextualism)就成为演化经济学在以典型化事实(stylized facts)为基础进行理论建构并制定经济政策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所谓脉络主义就是“情境和脉络特定(context specific)”的方法,这是一种历史的方法,它充分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考虑特定历史地理条件的精神,把社会事件及其“规律”置于事物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空间限制之中。脉络主义在方法论上依赖着一个基本的循环:经济事件依赖于经济时空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反过来,经济时空新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也是由这些经济事件所影响和塑造的。脉络主义类似于《易经》中“时位相关”的概念,按照《易经・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日生”的思想,时间和空间并不构成一个可供事物在其中发生的“宇宙容器”;毋宁说,它们是与作为创造性之脉动的事件和实在一起被创造的。因此,按照脉络主义的基本原则,经济政策都应该是情境和脉络特定的,而不是如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普遍适用的经济政策。

六、系统协同效应与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系统协同效应以及作为其核心机制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是演化经济学的一项基本的本体论假设。所谓系统协同效应是指存在着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公共福利,从整体上加以考虑的制度和政策措施有利于改善每个国民的福利,它也由四个基本命题所构成。首先,不同的经济活动的创新机会窗口和福利效应是不同的(异质性假设):律师比捡莴苣的人挣更多的钱,因此,一个捡莴苣之国要比一个律师之国更贫穷。其次,创新机会窗口大的经济活动在系统协同效应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在地方或国家范围内产生并扩散了这种富裕:“在有许多人使用机器工作的地方,商店老板也比没有使用机器的其他地方的人更富裕”。再次,由报酬递增规律所产生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所产生的“良性循环”是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基础(虽然程度有所不同):“北欧国家的公共汽车司机的实际工资5倍于生产率相同的玻利维亚同行”。最后,国家创新体系在企业家、工农和政府“共谋式”地分配创新收益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它导致了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

第2篇

【关键词】区域资本市场 产权交易所 地方债券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已进入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过去的四年间GDP年平均增速为12.8%,比实施振兴战略前增速提高了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企改革特别是产权改革也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07底,辽宁省90%以上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实现了股份制改造,2008年全年将完成剩余企业改制,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吉林省列入攻坚计划的816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全面完成,目前正着手解决改制后企业的后续有关问题,以及推进商业、建筑等行业国有企业改制工作;黑龙江省完成改制企业3302户,占应改制企业的96%,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全国10万亿元国有总资产中,辽宁就有8400亿元,整个东北地区的国有资产约为辽宁的两倍;东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国有资本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需要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提供有效的进入和退出平台。

二、东北区域资本市场体系构建

1.扩展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业务范围,整合东北区域产权市场

整合现有的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家省级产权交易市场,成立一个面向东北的区域性产权市场成了当务之急。

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是东北区域内成立最早的产权交易市场,其前身是沈阳产权交易中心,主要负责辽宁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及交易活动。作为辽宁省会,沈阳地处辽宁中部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联系东北经济腹地与沿海经济带的黄金通道,是东北的经济、文化、交通、商贸、物流和信息中心。事实上,沈交所近几年也正在不断云集力量,并在省内产交资源整合方面得到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2006年以来,沈交所开始不断创新产权交易竞价转让体系,运用网络竞价、电子竞价、拍卖、招标等多种方式,使竞价转让更加科学化和标准化。2006年沈交所竞价交易为25宗,2007年上半年竞价交易达到39宗,比去年全年竞价宗数提高56%,国有资产的增值率达到138%。省属企业、金融资产、保险企业等新的交易领域竞价转让均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国企业国有产权管理暨产权交易机构工作会议上,沈交所竞价组织工作连续获得国务院国资委的表扬,同时,沈交所针对央企市场的开拓,成立了专门机构――央企部,并正在对东北的央企交易资源进行调研,有望成为继京、沪、津、渝之后第五家央企交易平台。

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与黑龙江产权交易中心成立时间较晚,业务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如果可以将这三家主要的产权交易中心整合成立“东北产权交易所”,在各省、市设办事处,那么不仅可以提高省间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而且可以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合理配置。

2.建设地方性企业债券市场

在国内,东北地区发行的企业债券较少,大连港、东北高速和东北电网等大型国企在06-08年内获准发行中等数额的企业债券,之所以获批企业如此之少是因为企业发债的最大难点在于审查较为严格,其发行是否具备可行性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方案被批复的可能性。大型上市公司都申报困难,更不用说中小型企业,更是难上加难了。面对这种情况,东北三省应联合力量,借助振兴东北的有利政策时机,向有关部门提出发行请求,先让国有大型企业走在前面,然后培育和促成优质中型企业紧跟其后,打破东北地区在深沪交易所,交易企业债券稀缺的局面。

3.在沈阳或大连建立区域资本市场交易所

与全国性资本市场相比,东北区域资本市场的上市标准应依据辖内中小企业的现状,进行合理设置:

(1)盈利要求。对东北区域资本市场来说,从国家开始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至今已过去6年时间,而对东北区域资本市场来说,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地区内发展前景好、处在优势行业的业绩较好的企业,其经营年限有可能较短,对其盈利要求可设置为连续两年盈利。

(2)股本规模。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所以,区域资本市场应放松对公司股本总额和发起人拥有股本总额的限制,将股票发行后股本总额定在不低于2000万元即可。

(3)股本结构。借鉴美国区域性资本市场股东人数不少于300人,英国区域性资本市场股东人数不少于400人的做法,我们可将东北区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股东人数定位不少于400人。发起人在股票上市前必须认购发行股份的35%。同时社会公众持有的股份应不低于公司股份的25%。

(4)企业的主营业务。申请在东北区域资本市场发行股票的公司应该通过各省市的客观合理论证,如提出具体、合适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策略,并且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企业未来1-2年财务盈利预测报表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让投资者相信公司的高成长前景,使投资者对企业抱有足够大的信心。

(5)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东北区域资本市场主要为区域内发展前景好、处在优势行业的业绩较好企业提供筹资渠道,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有发展前景良好、增长潜力巨大的企业,才能接受。

(6)保荐人制度。东北区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在做上市申请前必须以合约委任保荐人,并约定一段固定期间,该期间至少必须包括证券上市时该财政年度的剩余时间及其后两个财政年度。

参考文献:

[1]Levine,R. And Sara Zervos(1998).“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Long-Run Growth”.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vol.10,n.2,223-239.

[2]陆文喜,李国平.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 2 ).

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课程体系 构建

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起,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和任务。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培养人才的特性

1.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全日制普通高校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第二种是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第三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占大多数,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虽然这一类院校情况复杂、门类繁多,历史长短不一,水平差别较大,但这类院校有共同的特点:一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二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三是应用型本科以教学为主;四是应用型本科以面向地方办学为主。

2.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应用、推广和转换能力。应用型人才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不同,也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生源的任务,要求所培养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的技术型人才,要求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他们的知识更新能力、专业提升能力和综合素质比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低一些。[1]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讨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有必要对课程的基本理论进行再认识。

1.课程和课程体系

大学的课程是大学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某一门学科科目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或教学的共同体。

大学的课程体系是大学培养人才的载体。它包括了课程各层面的性质,把课程的知识、目标、计划、学习、评价诸多要素整合为一体,把教育传授文化遗产的功能、服务社会和发展社会的功能、发展智力和培养个性的功能整合了起来。[2]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从总体上能较完整和有特色地反映该专业或学校主体就业领域所需人才应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素质要求。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2.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大学课程体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哪些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二是各课程间在内容和呈现上如何互相配合和衔接。[3]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注重基础理论,设置使学生能具备坚实理论基础的基础课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不能按照研究型大学的要求那样又深又厚,也不能按职业教育的要求只够用便可。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理论要坚实,理论的科学性要准确、实在。要把一个正确的理论摆出来说清楚,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个理论,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构成,有多少学派等就应该适可而止。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注重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思想,思考理论是如何应用到思想的。[4]

第二,要突出实践教学,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用实践性教学体系来完成。实践性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贯穿于整个培养方案的概念,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要求我们必须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要把实践性教学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方面。[5]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需要对课堂实践、实验课程、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设计。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都必须有时间、大纲和教材、场所、物质以及队伍的保证。课堂实践(包括课堂讨论、模拟操作、教学观摩、课堂辩论和课堂演讲等)要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理论性课程还是应用型课程,都要有课堂实践,要把学生参加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情况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加强实验课程,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学时开设实验课程。专业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实习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要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对实习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要建立一支由校内外教师组成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给实习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列入培养方案,并制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培养方案中,要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学分学时进行明确的规定;要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坚持理论与能力并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要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校社、校企合作,促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走出学校。

第三,要坚持需求导向,以能力为主线设置专业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业或职业岗位的人才要坚持需求导向。

一是要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对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或职业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或职业对本科学历层次人才可能的需求情况、当前的人才使用情况及最急需的人才类型、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

二是要了解学生情况。学生情况包括毕业生情况和在校生情况。要开展毕业生情况的调研,除了包括对毕业生目前所从事工作的性质与内容的了解外,还应分析对他们工作中最有帮助的教学内容、最需要加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从事专业工作应具备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等。要对在校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期望的工作领域以及期待从事的工作类型、最感兴趣的专业知识领域、课程设置中最需要加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目前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内容的意见和建设等。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行业或职业岗位能力、对学生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置课程体系。

三是要吸收社会、行业和企业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征求他们的意见,将合理部分反映到课程设置中。

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包括培育身心健康和高雅修养的完善个体以及能造福于集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社会人两个方面。这是因为人生存在社会中,作为社会的一员,人与社会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求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人必须学会与社会整体和谐相处,学会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以及合作共事的基本态度、知识(包括各种道理、原则)和能力。一个能够在社会上自由发展的人,就必须了解历史变化的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抓住环境提供的机遇,既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最大贡献,也为个人的生存与完善创造最佳条件。[6]

高校要培养各级各类专门化人才,但育人还是最根本的目标。因此,高校在开展专门化教育的同时,还要开展通识教育。高校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做人”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造就人;造就能享用与时代和环境相适应的物质财富的人;具有较高精神境界,能享用真、善、美的意蕴而产生满足和愉悦感的人;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大势,并能以此驾驭自己行为的人;能与人相处、交流沟通、合作共事、有事业心、对社会负责任的人;能正确思维,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有健全体魄、身心健康的人。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一个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做事”的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才能实现育人的目标。高校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而且还要重视通识教育,同时,要把培养学生做人渗透到所有教育环节中,要把通识教育的精神渗透到各门专业或非专业课程中,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形成优越的育人环境。

中华女子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女子本科院校,是全国妇联所属的女子院校。目前学校的定位是教学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学校地位特殊,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是日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参与社会决策和管理的女性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超过或接近男生,据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通本专科女生所占比例为50.86%,硕士女研究生所占比例是50.36%,博士女研究生所占比例是35.48%。[7]但在社会各个领域女性“高端缺席”的现象依然突出,所有高端数据比例都在5%左右。[8]为此,《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提高女性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比例。贯彻落实《纲要》要求,是中华女子学院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使学校毕业生日后在岗位上脱颖而出,成为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使她们具备宽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能够掌握事业的全局和各种相互关系,高屋建瓴地洞察发展趋势。从这一角度上看,实施通识教育对学校尤为重要。学校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充分重视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改革现行专业课程体系,改变专业课程体系“学科化”的倾向,压缩专业课时,精减专业课程,构建一个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体系。突破现有学科框架,从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发,设置课程。突出思想性和科学性,改革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

2.课程的“弹性”问题

课程的“弹性”体现为课程的可选修性和课程的可组合性。课程的可选修性是高校“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而课程的可组合性标志着课程适应学生和社会的程度。加大课程的“弹性”,即加大课程的选修自由度,实现课程的可组合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适应社会和学生需求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行业和职业不断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构建适应这种变化的课程机制。实现课程的可组合性,以模块构建课程,当社会行业或职业的需求发生变化时,学校不需要对整体的课程体系进行大的调整,只需要进行课程模块的调整。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学生越来越有个性,需求也越来越多,发展学生的个性,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前提。为此,学校要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在课程体系中,要增加选修课,设置不同方向性的课程模块,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必修课也要逐渐实现可选择性。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2] [3]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4]潘懋元.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与建设重点的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10,(4).

[5]李明舜.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A] .中华女子学院教学和教学管理研究论文集(第一集)[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35.

[6]王义遒.当代大学理念与通识教育的再思考[J].大学通识教育报,2007,(9):1.

[7] 教育统计数据[EB/OL].

第4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B

一、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环境

(一)外部环境

在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一般包括项目的立项管理、实施管理、验收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和科技成果管理等。不同的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成本管理存在不同的要求。财政部、科技部以及其他各级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科研经费管理条例,这些条例对经费列支内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了更为详细和严格的要求,更加注重项目的成本效益以及投入产出效率。各单位不可能再用以往那种粗犷式的管理手段来管理科研成本,构建符合上级规定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系是科研院所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内部环境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内部环境包括管理层意识和内部管理环境。

管理层意识主要指的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战略和管理方针政策的认识,它是企业内部影响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最重要因素。管理层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对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该单位科研项目成本管理活动的顺利实施。

内部管理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物力财力资源环境等。内部环境决定了管理活动可选择的方式和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在一个拥有良好企业文化、组织运行高效的企业,其科研项目成本管理活动将会相对顺利的开展。同时,员工素质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本管理活动的执行。例如,拥有一批具备现代管理理念的优秀财务人员是科研项目成本管理活动实现的有力保证之一。最后,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实施还需要相应的技术条件,比如计算机硬件设备,信息化网络,ERP管理系统等。

二、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主体

经过多年项目成本管理实践探索,同时结合科研项目的特点以及科研项目管理的内容,一个完善的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主体组织机构应包括科研项目综合管理部门、科研项目承制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各部门的职责权利具体如下:

财务部门应作为科研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总体负责部门。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项目成本管理小组能够更好的对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财务部门的工作是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的审核,科研经费的实时核算、分类统计和效益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同时协助编制科研经费预算。

科研项目承制部门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是科研项目经费的直接使用者。在一个有效的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承制单位应该是成本控制的第一道关口。培养项目承制人员的成本管控意识,提高他们的成本管理水平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审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同时负责科研项目成本责任考核制度的具体实施。定期对项目执行情况以及费用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其他各部门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工作效果进行考核是项目成本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科研项目综合管理部门指的是科研院所中具体负责科研项目计划,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申报以及统一协调全单位科研项目运行的部门,它是科研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主要工作是协调管理预算编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等。

总体来说,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各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项目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体系。在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中,如何保证各主体协调一致,划分好各主体之间的职责、权利是保证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指的是科研项目发生的各项费用的统称,它是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有项。

设计费:主要列支在科研研发过程中发生的计算费、论证费、分析费、差旅费,会议费、出版费、资料购置费、计量费、标准费、文献检索费、专家咨询费等。

专用费指在科研研发过程中购买、自制或者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专用工艺装备、样品样机、专用软件和采取零星技术措施等发生的费用。

材料费指在科研研发过程中必须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成品、元器件、其他低值易耗品的采购、运输、装卸、整理、筛选等费用,以及专用新材料和专用电子元器件的研制和试验费等。此外在科研研发过程中直接消耗的水电气燃料等燃料动力费也在材料费中归集。

外协费:指在科研研发过程中由于研制单位自身技术工艺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必须依托外单位的研制力量而支付给外单位的加工设计和实验费用。

试验费:指科研研发过程中用于工艺试验、仿真试验、综合匹配试验、例行试验、可靠性试验、阶段性试验、定型试验等各种试验验证费用,包括试验过程中所消耗的燃料动力、陪试品、消耗品等费用以及承制单位外场试验的技术保障及参试人员的补助费用。

固定资产使用费:是指在科研研发过程中使用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固定资产使用费一般按照科研研发活动所使用的科研设备仪器原值5%和厂房建设物原值2%之和计算,并按科研研究开发活动所用工时所占单位全年总工时比例进行分摊。

工资及劳务费:主要列支科研参与人员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补贴及福利费等。支付给研发参与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费用也在该项归集。

管理费:主要列支日常水电气暖的消耗费,科研及办公用房修理费、专用设备仪器维修费、科技培训费、保险费、审计费、业务招待费等。管理费按不超过该项科研成本总额的8%计提,实行总额控制。国家规定归口管理的有关部门不得从科研经费中计提管理费。

科研项目成本与一般企业成本费用核算内容不同,科研项目的特殊性也使其成本费用有其独有的特征。

首先是费用发生的不确定性。大部分科研项目都是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预先性研究,受到理论水平和技术手段的制约,其研制周期和研制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此使科研经费的发生也具有不确定性。这个特性使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制定和管理难度增大,普通的静态预算以及增量预算方法无法适应于科研项目成本的管理。

其次是费用发生的专属性。科研项目基本是由国家各级部门下达到科研院所,并根据研究进度下拨科研经费。对于科研经费的列支范围,国家有关部门都有严格的规定,只有符合条件的费用支出才能计入科研项目成本。

最后科研经费无需在研发支出与资本支出中分配。与一般企业研究开发费用需要确定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不同,科研项目经费在发生时只要符合规定,全部一次性计入科研项目成本。

四、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程序和方法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根据项目成本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科研院所项目成本管理流程应当依据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的程序进行。

(一)预算计划

预算是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起点,应包括项目申请和项目执行两个阶段。预算应根据单位的现有基础条件、资源的配置情况以及课题研究的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在项目的立项阶段应选择零基预算模式,依据科研项目的具体任务确定成本开支项目,对每一项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结合计划期可动用的经费来落实预算。在预算编制期间,由科研项目综合管理部门牵头,财务部门配合项目承制单位对各项费用进行合理估计,最终确定整个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预算。由于科研项目成本支出的弹性较大,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采用滚动预算控制模式,根据项目的研发和执行情况,对项目中各项费用指标进行及时修正。对预算指标的修改,应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

总体来说,科研项目费用预算是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中重要一环,它引领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全过程,更是科研项目完成后成本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预算工作执行到位后,如何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按照预算标准列支,是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应包括程序性的方法和技术性的方法。

1.建立严格的科研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健全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是控制成本支出的必要保障。科研院所应建立严格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规范各项经费的支出,防止和避免违规经费的支出。同时将经费使用与预算制度有效结合,对于超出预算标准的经费应分析其超支原因,同时配合项目管理部门对经费预算进行实时的调整。

2.构建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技术、局域网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软件来处理繁琐的信息已成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物资采购系统等的连接,能够更好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实现对科研项目成本实时的核算、分析和考核,最终达到降低科研项目资源消耗,控制科研项目成本,提高项目成本产出效率的目的。

总之,科研项目的管理单位要不断完善项目成本管理程序和技术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各职能管理部门应承担起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责任,来达到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成本考核

成本考核是指定期通过成本指标的对比分析,对目标成本的实现情况和成本计划指标的完成结果进行的全面审核、评价,达到科学管理成本的目的。应包括三个方面:

1.根据项目费用使用情况与项目预算进行对比,分析费用产生原因以及超支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预算,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

2.根据各责任中心成本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各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工作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并将考核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向上层领导汇报。

3.建立目标责任成本制度。在科研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科研项目承制单位是项目经费的具体使用单位,财务部门则负责项目经费的报销、核算和统计分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节约成本、控制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应该建立目标责任成本管理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实行奖惩结合的政策,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经费支出与预算指标进行比较,监督项目经费支出的合理合法性。同时鼓励员工关注项目成本管理,提高参与人员成本管理积极性,在项目结束后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对项目责任人及相关人员进行考核。

五、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双职称;兼职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23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向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近年来,一批由高职、高专合并升格而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类院校其办学层次和类型普遍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研制、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如何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教师的素质存在许多问题,如应用性学科的教师理论知识水平较高,而教师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实际经验不足,导致了学生所学知识受限,缺乏实践能力,因此,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化改革,培养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学者们观点很多,笔者认为:

1、“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职教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良好的创新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丰厚的文化素养等。

2、“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突出的专业特长并具备突出的实践技能。双师型教师主要从事专业课教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是基础,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但熟悉操作过程,而且要精通其原理,并能组织学生掌握其所学的知识。

即“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同时,在专业技术方面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上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而绝对不是“双证书”或“双职称”的简单相加,资格证书不等于实际能力。如果承认“双证”即“双师”,那么在实践中教师们可能积极投入考证行列,结果会出现教语文的拿会计证、教计算机的拿导游证、教数学的拿推销员证等,为拿证而拿证,甚至出现以钱买证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导向。

二、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学历教育轻实践能力培养

我们对黑龙江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专业课教师进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各个院校都没有相应的支持和计划。各个学校对取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老师给予一定的经费及其他的鼓励和支持,对引进的硕士和博士教师给予一定的待遇和支持,对参加专业实践或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不以为然,没有相应的鼓励和支持,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

教师自己也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学期主要任务就是上理论课,校内做点实验,实验的内容很有限,距离真实的专业活动相差较远,只能达到肤浅的认识,对相关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过程、方式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是空白的。讲理论课,从书本到书本,怎么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

2、教师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

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中没有对企业和有关事业单位接受高校教师社会实践的相关要求和政策制度。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定岗生产实践,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在大多数院校中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真正通过实际锻炼从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同时,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基本上没有接触生产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讲台上滔滔不绝,实践上束手无策。

3、“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尚无标准

目前,国家对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目标要求较高,但因其实际操作的标准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导致教师普遍积极性不高。且由于标准中某些分项的要求不高,“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并无本质差异,也使得“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成效不够。对应用型本科“双师型”资格认定尚无标准。

三、应用型本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改变师资队伍建设的观念

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既要重视学历教育,也要重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历达标一定要强调“专业对口”,一定要注意结构性学历达标,注意学识水平的提高,而不能仅仅囿于学历的达标。美国教育家毕比(Dr.Beeby)说“教育的质量是教师质量的反映”。

2、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必须紧密结合专业来认定。现阶段,“双师型”教师认定范围应是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课的指导教师。

如同时具备教师及其他系列的中(高)级技术职务者;取得本专业非教师系列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如会计师、经济师等)并具有2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教师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训练的时间,累计达到2年以上,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且具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

3、制定科学的“双师型”师资培养计划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当注重岗位培训,以提高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要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施以不同的培训,如学历教育、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技术的培训等,以充分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作用,全方位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式

(1)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培训教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既是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和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是培养青年教师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各校应挑选有优势、有专长的老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或通过以老带新、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等方式,开展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2)利用实际单位培训教师。学校可与企业挂钩,定期将专业教师选送到相关企业、事业等单位,深入生产一线挂职锻炼,让专业教师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环节、生产技术、技能操作及会计、审计、经营管理,让教师把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的问题及科技成果引人课堂,并传授给学生。

(3)拓宽专业教师来源渠道。从企业或相关行业技术部门引进实践经验丰富、通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将他们充实到教学一线,可以迅速改变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不过,引进的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的一定的文化基础,引进后再进行教师岗位培训,取得教师任职资格后方可上岗。

(4)扩大兼职教师比例。美国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2/3。各校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比例从50:50到70:30不等。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学院面向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诚聘有经验的企业家、艺术家、高级技师,从事理论教学、实践课教学。再经过相应的教师岗位培训后作为兼职教师,可弥补专业教师不足和编制的限制。就教师任用成本而言,聘用一个兼职教师要比引进一个专职教师成本低得多。又可通过兼职教师收集、反馈用人单位信息,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用”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加进修、实践的积极性。如教师按计划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锻炼期间,学校也应当视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双师型”教师在晋升职称、晋级工作、酬金、学习进修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美国,教师参加进修可以向学校或地区学区申请补助经费,在职教师通过进修获得高一级学位,其薪金和待遇会随着学位的升迁而提高。在英国,长期课程的学费由教育就业部支付,旅费由地方教育当局负担,而且进修教师还可以得到各种津贴。英国、美国教师每任教7年可以享受一年带薪学术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去进修学习。

第6篇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质量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11-02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全面训练过程,也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整体检验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是高等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1 当前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论文格式不规范

如有的参考文献在文中没有引用标注,有的英文参考文献的顺序不规范;有的论文中图形缺少编号,或图形与编号分离,有的图形坐标缺少单位;有的表格没有名称;有的中文摘要格式不对;英文摘要的格式不够规范;有的论文排版较乱等。

1.2论文内容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有的论文联系实际不够,缺乏实证性研究,论证材料陈旧;有的论文理论支撑不够,缺少理据性,创新点不够;有的论文结构不合理,论文标题层次混乱;论文的英文摘要写作水平欠缺;有的论文存在抄袭现象等。

1.3少数教师对论文的指导力度不够,论文评阅有一定的随意性

如有的教师中期检查的时间偏晚;有的任务书的任务内容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少数指导教师对论文的评议有一定的随意性;有的指导教师意见及评语不是教师本人写的;有的答辩评议表多处涂改,且没有在涂改处签名;有的答辩评议的评分不尽合理,评议等级偏高。

2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

2.1学生方面

(1)毕业论文(设计)与就业时间冲突,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由于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安排在最后整一个学期,多数学生急于就业,对毕业论文(设计)不重视,马虎应付,导致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够好。

(2)专业知识不扎实,科研锻炼的机会较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综合能力的考查。由于实践条件限制,学生的科研和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科研水平有限。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由于专业知识不精和科研能力缺乏,造成论文缺乏深度和创新,照搬别人的观点。

(3)学生选题不当。有些学生选题过大,超出了本科生研究的范围,有些选题又过窄,难以开展研究,有些选题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有些选题陈旧,缺乏创新等。纯理论性选题过多,实践性选题较少。

2.2教师方面

(1)部分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少数教师为方便学生找工作,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持放任态度;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只要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做要求。

(2)师生资源不平衡。因高校扩招,使师生资源失衡,致使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而指导教师还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3)部分教师水平有限,责任心不强。少数指导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由于平时参加实践较少,动手能力不强,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能力有限。少数教师责任心不强,忽略过程管理,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监督力度不够。

2.3管理方面

(1)管理制度不完善。尽管各高校都有自已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但在“过程管理”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从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论文的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与考核指标,造成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漫不经心,教师指导流于形式。

(2)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够。由于管理不严,使各项规定形同虚设,管理制度的监控作用未能很好实施。

3 建立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体系

3.1提高认识,充分重视

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检阅,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独立工作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学校应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师学生首先在思想上充分重视毕业论文(设计)。

3.2开展科研与论文基本规范普及工作,提高毕业论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学校可以邀请教学、科研水平俱佳的教师,为毕业生举办“毕业论文选题、科学研究与资料收集、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的座谈和学术报告,系统地讲授毕业论文的构成、写作方法、图表分析、参考文献的应用以及论文的规范性等问题,提高毕业论文的科学性、可读性和规范性。要给学生打下厚实的专业基础,在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作为研究工具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阅读和检索文献能力、收集和鉴别资料能力、归纳综述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3.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将学生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作为教师的助手或负责项目中的某个子课题,开展科研训练。学校还应大力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立项,组成团队开展科研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大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拓宽知识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毕业论文质量。

3.4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过程管理

学校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明确导师职责,提出对学生的要求。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学院要经常进行阶段性检查,了解学生与导师的交流情况,指导内容、工作态度、学习态度和论文进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组织开展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由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学院一级已经完成的毕业论文抽查,通过听取学院汇报、审阅毕业论文、现场考查等形式,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估。

3.5逐步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第7篇

关键词:夸张;修辞主体;辞格;心理

一、激情状态下的情感迸发

人类是情感的动物,在处所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心理也会相应地产生喜、怒、哀、乐等的情绪变化。当某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激情”的状态。处在激情状态下的人,他的认识活动范围会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进入失控的状态,人们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语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的方式之一,所以同理,处于“激情状态”下的人对语言的控制也会减弱,人们不可能再用比较严谨和理性的话语来描述或评价客观的事物。他需要用夸张的言语来发泄内心澎湃的情绪,以此来调整心理状况,从而达到身心的畅快。当年项羽楚汗相争,项羽刚愎自负,最后落得被困垓下、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于是这盖世的霸王发出了“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样的感慨。其中里面的“力拨山兮气盖世”是一个典型的修辞文本。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大力士比赛的冠军也不可能做到“力拨山”的,项羽这样说明显的是违背常理的“无稽之谈”。但是这样的“无稽之谈”却非常有艺术感染力。项羽空有旷世奇才不得舒展,空有旷世之勇而却落得四面楚歌,无力扭转败局。项羽当时内心定是处于极端激愤的激情状态下,“我西楚霸王才华盖世,上天不公,竟让我落到如此境地!”于是内心的愤懑越积越深,不得不借助于有悖事理的语言来宣泄内心难以抑制的强烈情感,以此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情感的纾解。再如李白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当李白遥看挂在前川的瀑布如此壮观的时候,心理肯定是激情澎湃,处于激情的状态。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那些客观冷静的描写已经不足以表现他内心的深切情感。所以他选择了“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夸张的手法来宣泄他的情感诉求,以此来表达他对大自然神奇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二、创造性想象的运用

想象是修辞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心理活动。人们可以利用想象把之前未曾经历过或未曾感知过的形象创造出来,也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形成方式的不同,我们把想象分为“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性想象”两类。创造性想象是指在特定的事物刺激下,既不依赖现成描绘,又不囿于反射当前事物,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目的,将当前感知对象与各种记忆材料加以组合、改造,从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想象活动。一般来说,修辞主体在运用夸张辞格的时候,都是以创造性想象为主的。因为修辞主体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情感,当修辞主体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客体时,修辞主体的情感和客体的物像发生碰撞,迸发出火花。当修辞主体的情感涌起,并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下,审美反映的客体就会偏离自己固有的物质规定性,并按照修辞主体自己的心内图式有选择地设定和创造,从而构成了充满特殊审美情趣的新的形象。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诗本身就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他想象力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一旦诗性大发之时,心中的豪情便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能收放自如,《将进酒》就是明证。登高望远,黄河之水源远流长,落差极大,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如此壮观的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尽的。作者在这样的视觉冲击之下,内心的情绪激昂,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的想象,将头脑中原有的表象拆散了,按照自己的心内的图式来创造,于是才发出“天上来”这样的妙想。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的一生浓缩在朝暮之间,早晨还是满头的青丝,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人的头发是不可能朝黑夕白的,这一表达融入了作者创造性的想象,是李白写作时对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和记忆中的对人生的理解进行了组合、加工和改造而成的。这种艺术的夸张真切的表达了青春的倏忽易逝。

夸张就是要通过言过其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感动”。对于夸张这种修辞格传神的表达,要求修辞主体在运用夸张的时候有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骆小所,周芸.修辞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张雅娟.论夸张修辞格的心理学视点[J].孝感学院学报,2003(1).

第8篇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军事理论;课程体系

军事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必要手段,开展大学生军事教学工作,既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强化国防意识,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同时也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但是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及问题存在,要搞好应用型本院校军事理论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必须要统一认识,健全教育体制,在军事理论课程内容、形式、手段及评价等方面实现创新。

1、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

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军事团队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是体现应用型本科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团队制教学模式是以团队的组织形式进行军事教学的模式,军事团队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主题教育为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会到军事理论课的乐趣与价值。团队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前部分包括(1)上课时间。军事理论课的时间安排应灵活,学生除在上课时间学习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讨。(2)教师的安排。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青春的热情与激情,学校安排军事任课教师要非常谨慎,否则会影响团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3)学生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军事主题思想进行学习,但是需要以团队为单位进行选择,学生是否具有选择上课内容的权利能体现学生在教学中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团队教学模式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它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愿。第二部分是教学部分包括(1)导入部分,把学生从安静状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上来,这是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的好与坏决定整节课的成与败,尤其重要,教师应做充分准备,内容要引人入胜。(2)基本教学部分。这部分教师可以鼓励一些优秀的学生来讲一讲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由教学的主体变为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3)军事知识讨论、答疑。当代大学生喜爱军事理论,但他们对军事知识的了解却很少,他们渴望了解军事知识,并希望通过与教师或同学的沟通中,揭开军事理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

2、选择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

首先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系统性,教学内容选择简单、易行、具有较高思想教育价值学生喜爱的内容,要成体系,注意每节课的连贯性,过渡课内容的连接切记零散简单拼凑,避免选择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不利于课堂调动的内容;其次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要具有的时代性,紧跟时代热点,号准学生思想脉搏,直击敏感问题,以此展开相关理论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最后,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与高校的整个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如对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专业的学生,可增加必要的电子对抗和指挥自动化课目的学习和训练;对生物和化学专业的学生,可赋予必要的防核生化袭击方面的内容;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可开展战场救护课目的学习和训练等。

3、采用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手段

军事理论教学要有系统性、科学性,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更需要合理性。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不是为了让学生简单的学习军事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军事理论学习,使学生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更加热爱祖国,使学生在创业时的抗压能力得到提高。所以教学手段可以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第一可以借助网络与多媒体的优势,教师把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团队提前预习;第二可以将学生带到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参观,例如去抗日英雄纪念碑前参观、给烈士扫墓等;第三可以将学生带到部队体验军队生活,这都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4、运用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军事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特点,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行为、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团队学习计划制订与方案的操作实施等诸方面做出的评价。(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即学习后的评价,是一门学科结束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针对总的教学效果,关心的是最终目标达成与否,目的是确定不同学生各自所达到的不同水准或彼此间的相对地位,团队教学模式的终结性评价包括两部分,首先是理论掌握情况(占80%);其次是学习能力评定(占20%),在团队学习过程中根据个人在团队学习中的贡献给与相应的评分。

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学校国防教育课程重要的形式和内容,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军事理论课作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正在各地逐步展开,通过本文研究,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更加合理,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国防意识,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志化.普通高校军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东南大学,2008.

[2]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