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和谐社区论文

和谐社区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4: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和谐社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和谐社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社区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细胞、缩影和前沿,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无数个和谐的社区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一、和谐社区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认为,人类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的素养。然而,发展需要条件,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而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可以说,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全社会,并首先是社区。当前,人们对社区的依赖性、依存度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而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也更多的依托于社区。政府各个部门也只有依托社区这个平台,才能把自身的管理触角伸向基层,才能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可以说,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是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健康运行和秩序良好的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例如,青岛市提出的建立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全体社区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区各要素健康发展、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的社区建设目标,就充分体现了社区建设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实际上社区是大社会里面的小社会,麻雀虽小,肝胆俱全。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出现了大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又解决不好的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社会组织——“公民社会”这“第三只手”来承担以实现社会协调、和谐。而社区作为公民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和重要活动场所,为社会找到了相应的承接载体。社会人的许多需求,或者通过社区的社会服务和自我管理得以满足,或者通过社区组织向政府反映得以满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区的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

(三)服务居民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区建设的标准有很多,但“含金量”最高的应该是居民的满意度。当前,社区居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适应这种多样化的需求,社区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项目,在生活、工作、安全、学习、信息等各方面为居民提供服务,形成“难有所帮、残有所助、弱有所持、老有所养”的社区服务新格局。例如,青岛市湛山街道党工委开展“两谈润心”活动,即“楼院座谈、家庭访谈、润泽民心”活动,面对面倾听民声民情,多渠道解决实际问题,零距离化解民难民忧,到目前为止,先后座谈了135个楼院,3000多户,居民4500多人,显示了社区服务工作旺盛的生命力。论文格式。

二、目前社区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

欲求“和谐”,必先消除“不和谐”。只有通过对“不和谐”问题的成因探究和思考,才能明确构建和谐社区的思路和对策。

(一)投入“不和谐”,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设施薄弱

社区财力不足导致部分社区在必须的服务设施、活动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社区居民的锻炼场所紧缺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社区结构“不和谐”,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困难重重

社区成员结构日益多元化,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个体户、白领阶层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社区内缺乏完善的调处和协调机制。

(三)管理能力“不和谐”,社区环境、治安等问题亟待改善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旧式小区物业管理多头交叉,保洁、保绿、保修不到位,小区环境脏乱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措施不够有力,依责履职不够到位,影响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

(四)公民素质“不和谐”,建设和谐社区道德水准有待提高

不同收入、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理想追求的社区成员之间尚难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道德规范。社区成员在生活中各种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的几点经验

构建和谐社区,关键在于要围绕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

(一)理顺政社关系,构建以社会化管理为重点的社区管理机制

社区处于城市行政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的结合部,是属地化管理具体实施者,着力解决目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有责的无权、有权的无责”等问题,要实行管理进社区、责任进社区、工作进社区、服务进社区。对政府职能部门管不了、也管不好,需要社区承担或参与的工作,经统一审核,批准后进入社区,同时,实行“费随事转、权随责走”,在下放相关职能的同时,将相应的工作经费按照一定比例转移到社区,使社区真正做到有权管事、有钱办事。例如,青岛市李沧区从2002年开始,按照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区级财政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到2005年,全区共投入社区卫生事业经费超过300万元,为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筑良好的社区人文体系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固然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人文精神是和谐社区的灵魂。和谐社区建设要注意以人为本,立足社区、服务居民,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及文明程度为宗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区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在和睦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上的,提高人们共同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价值取向,塑造社区“个性”,提升社区的“气”和“神”。

(三)从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出发,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针对社区成员结构变化、需求多样的实际,坚持物质和精神并举,开展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种需求的社区服务。服务的重点是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论文格式。创造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导、协调、鼓励各类企业进入社区,承担、兴办社区服务项目。采取政府购买非营利项目,发展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组织,充实社区志愿者队伍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逐步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服务居民生活,凝聚人心。例如,青岛市市南区湖街道党工委组织建立和谐社区综合服务队,在100个开放式居民楼院中实行“小网格化”管理模式,从低保等人员中选聘专门人员,采取划片包干形式,承担治安巡逻、流动人口管控、社情民意和矛盾纠纷信息收集、小广告清理等工作,实行无缝隙管理,解决了社区工作中的许多难点问题,使卫生面貌焕然一新,治安秩序良好,无一起居民户被盗案件发生。

(四)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调动社区各群体加入社区建设是建设和谐社区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要充分调动全体社区居民融入社区的积极性。社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仅靠少数社区工作人员的参与很难维持其正常运转,其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全体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少居民对社区认知程度不高,融入社区的主动性不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社区在加强自身建设上下功夫,在氛围打造上下功夫,采取诸如完善文体场所建设、建立合理的社区服务模式等措施来不断增强对各类社区居民的吸引力。二是要充分调动驻地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一些驻地单位认为社区工作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更谈不上主动参与。这就需要各方充分沟通,为这些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共同致力于社区的建设。三是要切实改变社区行政化的倾向。论文格式。现在有些社区成了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出现了“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上至天,下至地,四面八方全是事,该管的事没管好,不该做的事又做不好。因而,要想建设和谐社区,必须进一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求得各职能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第2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重要意义,指出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优势和措施。

1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必要性

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社区作为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单位.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重要性已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1)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美好的社会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在基层民主、社会管理、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协调等方面具有特定的功能,发展社区、建设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人点。和谐社区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使社区各要素健康发育,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和谐社区的建设要点之一就是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对居民素质的提高、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娱乐设施.可使社区居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得精神享受,提高文化修养。优秀的图书资料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可陶冶人们的心灵,形成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但由于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受规模、地域、服务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多社区居民享受不到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造条件为社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以建设和谐社区。

(2)服务社区是高校图书馆拓展社会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传递科学情报、进行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四大社会职能。教育部于2002年2月21日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发展社区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读者、服务社会的延伸,是图书馆功能的放大和辐射,也是响应中央号召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之一。目前,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图书馆一般都既履行其作为大学图书馆的职能,为教师与学生服务.又履行作为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向校外开放,为社会服务。现在我国也有少数高校图书馆已具有社区职能,上海的几所著名高校以与地区图书馆合作的方式向社会开放,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也是一所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通过为社区服务可以扩展服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出社会效益,这样既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有助于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社区需求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动力源泉。随着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和适应性越来越强,他们渴望享受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受经济条件所限,大部分社区短时期内还难以建成配套的文化设施,文化生活相对滞后。高校罔书馆服务社区可以缓解社区居民强烈的知识信息需求与短缺的资源,设施之间的矛盾,达到高校图书馆建设与社区建设的“双赢”。

2通过利用自身优势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社区服务职能

(1)利用文献信息资源、馆舍及设施优势,创造条件向社区读者开放。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高校图书馆蕴藏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藏书系统完整,整体学科比较齐全,信息含量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2ll工程”的建设。各高校图书馆的书刊经费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的文献数量的增加,使高校图书馆在研究级学科文献的收藏上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拥有传统的、丰富的、系统的各种纸质文献资源外,磁带、录像带、多媒体光盘等新型视听资料,各种光盘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资源.以及大量的网络信息等虚拟资源,这些皆是社会上其他文化信息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知识与信息的价值在于让社会每一个成员分享、利用。高校图书馆还有着馆舍及其他服务设施的优势,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各高校纷纷新建(扩建)一批规模大、功能先进的图书馆,各种服务设施也日臻完善,并且具备了向社区开放的条件。高校每年有3个月的寒暑假,假期里本校读者较少,图书馆可以根据校内读者的实际需要和藏书状况,在现有条件和高校图书馆全面外借文献尚有困难的情况下.先向周边社区部分读者发放一定数量的阅览证.开放图书期刊阅览室。这样.既可以满足社会读者的需求.又不会对本校的师生造成影响,从而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待条件成熟后再为社区居民发放一定数量的图书借阅证.为他们办理图书外借手续。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可以使丰富的馆藏与先进的设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加强高校图书馆的社区教育职能。首先,要加强社区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大众信息素质的培养.在我国这方面起步较晚.但信息素质教育也已成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责无旁贷。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厚的文献信息优势,而且有着庞大的专业队伍优势。拥有一批学科专业齐全、素质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员配备齐全,比例均衡,文化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此外,高校图书馆还拥有在校大学生这一可以挖掘的巨大人力资源库,大学生精力充沛、文化水平高、素质好、工作热情高。图书馆可以招募一批“志愿者”.利用暑期为社区中小学生举办电脑培训班,介绍电脑的操作技能、网络的基本知识、网上检索工具的类型及检索方法等,从而强化他们的信息意识.培养他们的信息利用能力;可以在周边社区举办图书馆知识讲座、报告会,如“网络与图书馆~互联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等专题报告;向社区读者发放图书馆的“图书馆读者指南”等.这样既可宣传图书馆信息服务.又可使社区居民掌握一些利用信息资源的方法.提高社区居民的信息素质。

其次,要建设服务社区的图书馆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发展到今天,除了现有的大中小学正规教育、职工大中专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外。迫切需要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育方式,图书馆远程教育网络正好可以满足此种需要,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学习资源建设教育网络进行网上教育,与公共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更具优势:一是高校图书馆在为高等学校广大师生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经验;二是高校罔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是围绕教学科研的日的进行的,具有专业特色和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读者根据自己的程度有选择的利用;三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高层次复合型的信息人才,可以为图书馆教育网络提供教师队伍。

(3)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推进社区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社会大趋势。社区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旨在社区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从而极大提高生产、工作、生活效率,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区信息化包括社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社区信息资源库的建立、网上社区的建设等3个方面,信息资源是社区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集散地,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完善的自动化网络系统,以网络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导航系统和智能化、个性化的主页,整合高校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为社区服务,推进社区信息化进程。

第3篇

关键词: 社区文化 现状 问题 对策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的重点。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倡导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现阶段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社区文化工作主要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而居委会的一些工作人员认识并不到位,认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只是为了休闲、健身娱乐及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没有上升到对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加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市社区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去认识。他们能够做好一些常规工作,比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统计,等等。而对于发展社区文化,由于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许多工作流于形式、从而无形中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比如,一些社区文艺活动多是由热心人自发组织开展,处于无序状态,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很弱,一旦遇到某些问题,如场地、组织等,他们便无力协调、解决,经常是不得不中断。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一些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枯燥,内容缺乏吸引力,有的社区文化建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更新,而没能从社区文化建设的品质上、内涵上下工夫。

(二)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

从目前来看,各地对于社区文化发展常规的做法就是政府部门在中心区域内建造几个象征性的文化体育设施,提供文体活动场所及设施。社区文化发展市场大,参加人数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社区本身是一个无收入的基层组织,平时的活动经费都是由财政拨付。这项经费本来就不足,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健身房、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的投入非常大,这些经费要靠社区自身解决是不可能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社区文化活动难以开展,这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很难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由于资金的缺乏,社区许多的活动难以开展,有些业余文艺团体要举办一些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往往是被迫流产。

(三)缺乏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人才。

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相关的人才,要使社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深入、有效的开展,队伍建设是关键。近几年,虽然说我国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但是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专业知识水平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的现实。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无法胜任当前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致使大多数社区的文化工作处于无序状态,社区的文化活动场所如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群体文化广场等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社区在开展文化活动时视野不够开阔,组织不够深入,对各种能够利用的人员没有很好地发动起来,社区不能很好地组织建设文化队伍,有些社区甚至没有自己的活动队伍,连青年志愿者队伍要进入社区提供文化服务,都无人牵头协调,这些都制约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缺乏社会的广泛参与。

社区文化具有服务性、娱乐性、无偿性的特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离不开各方面人员的积极参与。而现实是社区成员的参与率不高,一些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却总是一些“老面孔”,这基本上是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使设施更加齐全,环境更加优雅,文体资源更加丰富,充分发挥现有图书阅览室、多媒体电教室、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健身房、聊天室、乒乓球室等设施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需要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社区成员积极广泛参与文体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管理人员应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改进活动内容、形式等,同时加强各社区之间的文化活动交流,互相切磋、学习,扬长避短。

二、建设社区文化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

社区文化是公益性文化,政府是社区文化的建设主体。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构建和谐社区的首要位置,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建设社区文化中应担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增强做好社区文化工作的自觉性。建议组建专门的社区文化领导机构,使社区文化建设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发展社区文化事业,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形成协调机制,确保各个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真正负起责任来。

(二)多渠道筹措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目前,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资金基本上由财政拨款,资金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社区文化,政府投入固然重要,但社区自己筹集经费也是有必要的。如可以把社区活动中心对外开放,在不影响自己使用的前提下提供给各级各类学校、培训班作为活动场所使用,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再如现在很多企业有拓展自己品牌和客户的需求,而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所,社区可以在年初制订工作计划之际,和社区内企业充分协商,争取由社区和企业联办文体娱乐活动。这样,既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增加了社区所在企业员工对社区的认同感,又可以扩展社区的经费来源。

(三)切实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为发展社区文化提供人员保证。

培育和建立一支具有社区特色、素质较好、文化业务知识较为全面的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的迫切要求。社区文化建设不能光依靠自己的人员,应采取多种形式充实力量,如建立社区文化人才储备,吸收社区所属单位的文艺爱好者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参与,壮大业余文化人才队伍。与社区文化志愿者联系,以自愿、义务的方式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吸收相关专业大学生投身社区工作,建立一支适应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四)充分调动社区全体居民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

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动机、再新的创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徒劳无功。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育社区意识,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建设新社区。社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防止单一化。这样可以大大吸引社区成员的参与,增强社区成员的凝聚力。

(五)多方努力,共同探索适合本地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目前来说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本社区实际敢于创新,不断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让社区文化得到社区成员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使社区文化活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资源的优势,立足社区,面向群众,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发展繁荣社区文化的新路子,活跃社区成员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明素养,让社区成员在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

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需要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注、关心这项事业,要确立政府带动、基层推动、民间联动、企业拉动的发展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必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鸣.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得可行性和艰巨性.上海市社区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2000,4.

[2]高春凤.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

[3]王丽华.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

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日益发展,城市社区外部不经济问题日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治理社区商业外部不经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购物与消费等方面的问题则是当务之急。而加强社区商业 环境 规划,加大政府对社区商业的投入、制定扶持社区商业发展,规范经营的政策、建立健全社区商业行业规范,形成有效的行业监督机制、采取以连锁经营为主的业态多元化发展等是解决社区商业外部不经济之良策。

社区商业是商业的基础,是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渠道、是扩大城市消费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 社会 主义 和谐社会,而和谐的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出发点,和谐社区首先要求社区商业和谐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商业外部不经济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全面治理社区商业的种种外部不经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购物与消费等方面的困难是当务之急。

一、城市社区商业的主要类型

社区商业是满足最基本的生理生活需要的必需条件,社区商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社区商业对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与消费而言是最为重要的商业形式。社区商业主要包括社区生活购物、社区餐饮、社区家庭服务、社区生活服务、社区娱乐休闲、社区医疗 保健 、社区维修服务、社区 教育 等几大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城市社区商业外部不经济的主要表现

社区商业在繁荣 市场 、促进经济增长、便利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消费渠道、解决就业、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 需要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然而由于社区商业自身发展特点、 管理 不善以及规划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社区商业在发展中的外部不经济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污染环境

随着社区市场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一些与人们生活日益相关的社区消费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如:餐饮店、早中晚餐摊贩、夜市、以及其他各类型的小摊点、小商贩、小型加工装配修理店等。由于这类商家发展中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因素,如污水、烟尘、噪声等,必然对社区消费环境造成污染;一些社区小型加工装配修理业和小摊贩占道经营、噪声扰民现象严重,造成了城市 交通 拥堵,引发了对社区消费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资源浪费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行业由于规模小、对资源的利用率低或是出于 成本 方面的考虑,造成了对于一些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城市中的洗车行业由于其所使用的水资源价格相对低廉,这类企业规模有限,没有任何对于水资源的回收在利用的设施,一方面城市当中日益匮乏的水资源问题,而另一方面却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城市当中一些中小的餐饮业、零售商业、小摊贩往往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包装袋,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危害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和权益

由于社区管理滞后以及社区商贸环境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了社区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相对较多,危害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由于 工商 、质检等部门的监管不到位,相当多数的社区市场成为监管盲点,从而给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生存的沃土。一些社区经营者采用虚假广告、包装、说明书等形式,隐瞒产品的真实性能、主要成分、使用方法等,对必须说明的内容含糊其辞或故意扩大功效,引诱消费者上当;社区中一些餐饮、娱乐业等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基本的卫生、安全保障措施投入不够,甚至不投入,所提供的产品问题较多、品质难以保障,导致食品中毒、电器安全事故甚至是非法经营导致的人身伤亡事故频频发生。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严重的损害了国家、集体、社区居民的利益。

(四) 道德 败坏,引发 社会 治安问题

在社区商业中不公平交易问题较为突出,社区居民消费权益难以保障。与商品房、汽车、医疗、电信等消费者反映强烈的存在价格欺诈行业不同,目前社区商业中的欺诈现象主要表现在小摊贩的计量器具欺诈、价格欺诈现象普遍,社区服务业的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引发的欺诈,这些问题虽然不至于严重损害社区居民的权益,但是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和谐社区商业 环境 的构建。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社区中一些以 文化 娱乐消费为主的行业,原本对于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行业的经营者出于对利益的追求,提供庸俗低级的消费品,导致社区居民过度消费、庸俗消费、消费依赖问题严重,甚至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黄、赌、毒、网络游戏聊天等 电子 海洛因。这些社会问题危害了社区乃至社会的治安与稳定。一些游艺娱乐业、音像制品业、以及网吧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招揽生意、牟取暴利,不注重精神消费品的健康性,听任青少年和儿童在网吧打网络游戏、聊天、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网吧的依赖性消费和过度消费,极大的阻碍了这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目前这些问题虽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易引起社区商业的不和谐。

三、治理城市社区商业外部不 经济 的策略探讨

近年来,我国各级 行政 主管机关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治理社区商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商务部于2005年5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 指导 意见》,要求各地解决社区商业发展中的问题,从总体来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目前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所采取的集中整顿和统一规划中应该抛弃部门经济利益、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整顿,最大限度地避免“做表面文章”,笔者认为,目前的治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经营场所亟待解决;第二,经营方式亟待规范;第三,经营环境亟待改观;第四,经营内容亟待丰富;第五,社区商业的经营内容亟待丰富。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加强社区商业环境的规划,加大政府对社区商业的投入

政府规划部门应该加强对社区商业环境的规划工作,加大政府投入,这是社区商业环境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社区商业环境的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要以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分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为基础,结合社区划分,统筹构建社区消费环境。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解决老社区和新建社区的商业用地和经营场所问题,尽快解决路边店、马路集市、夜市等经营场所等问题,为社区商业提供卫生、安全、合理的经营场所。社区商业环境要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社区居民购买力水平相适应,避免贪大求多、重复建设;要充分考虑 市场 环境、现有社区消费网点状况及社区消费水平;既要着眼于长远,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又要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消费网点总量、规模、档次和业态,构建现代社区商业网络体系。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那些具有 公共 产品性质的社区消费品,特别是在社区医疗、社区 教育 、社区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区居民对这类消费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其供给的严重短缺,已经制约了社区消费的增长,成为制约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社区商业网点规划、为社区居民提供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营造和谐的社区商业环境,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政府要制定积极扶持社区商业发展、规范经营的政策

我国社区商业外部不经济严重,主要是因为以小企业为主的社区商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由于国家在信贷、 财政 、 税收 等方面对小企业的限制,有80%的小企业在 银行 没有贷款,这与其为国民经济贡献的产值和提供的就业机会相比是极不相称的。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各国都制定有政府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从而能够维护市场的竞争与良好的秩序,实现小企业的与大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合理分工与平等秩序。因此,政府应大力加强扶植社区商业的立法进程,改变对社区商业的态度,在税收、 融资 、信息、技术、咨询等方面给社区商业以“国民待遇”,完善社区商业的融资渠道、市场保护措施。

外部不 经济 的产生是 市场 失灵的表现之一,需要加强政府的管制,政府应该积极运用 税收 、补贴政策与管制。对于外部不经济社区商业,政府应当加大税收调节,引导其积极治理外部不经济问题或是从事其他行业,并对于能够积极治理外部不经济的以及转产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加强政府行为的有效性,避免因企业贿赂、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政府行为的有效性。另外,政府应当积极扶持与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尤其是由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者经营的小企业,给其提供资金、技术、税收和场地等方面的优惠,并对这些小企业加强约束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社区商业的外部不经济。应该积极提倡贯彻质量标准、 环境 标准及职业安全卫生 管理 标准,对于达不到标准的、经济和 社会 效益都很差的企业要坚决的予以取缔。

(三)建立健全社区商业的行业规范,形成有效的行业监督机制

各级城市的政府部门的支持应该是针对宏观调控而言的,城市当中小企业外部不经济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小企业自身。小企业间自身的分工、合作与监督机制的形成,是促进城市小企业发展、解决其自身外部不经济问题的方式之一。不同类型的城市小企业通过相互提供自身有优势的资本、劳动和技术所生产的中间投入品,不仅降低了各自的生产 成本 ,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还使得城市小企业能够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能力投入到对外部不经济的治理中去的问题,使得原先由一家企业投入造成能力过剩引起的浪费、或是一家企业投入而其他企业不投入而引起投人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降低之类的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城市中小企业的合作,可以通过建立行业行会,形成了一种企业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行业行会建立后,如果行业中的某一家企业,如果不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减少投入,就会遭到联合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制约,从根本上减少了外部不经济发生的几率。

制定各种行业规范,这些行业本身没有错,只是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失灵的问题,市场无法解决这类问题,应该制定并完善这类经营的各种规范和制度,利用各种规范和制度来约束这些行业的经营行为,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违规必究,执行必严的态度。

(四)推进有实力的商业企业进社区

推动和引导商贸零售和餐饮类的企业、“老字号”企业进入社区,在社区中开展连锁化经营和品牌化经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为社区消费提供便利,提高社区居民的消费质量。通过社区商业连锁化来推动社区商业规范化。实施社区中心店带动单体店的战略,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在社区建设中心店,并以中心店为基础,带动社区单体店发展。还要不断规范社区内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早点、美容美发、洗涤洗浴、家电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点等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服务档次,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五)采取以连锁经营为主的业态多元化化发展

以连锁经营形式为主的现代企业,由于相对的经营规模优势,可以实现低廉的进货成本及竞争力强的市场价格和垄断性市场占有率,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有保障和价格更合理的商品,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将极大地促进社区商业快速发展。

第5篇

一、老有所依摸清家底服务有保障

根据区老龄委的要求和部署,街道60岁以上老人约16500人,占街道常住人口111500人14.8%,街道老龄委以社区为单位,对辖区内的老人按年龄进行系统性调查摸底,掌握老人及年龄段的分布情况,为老人服务掌握第一手资料。

首先,对60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摸底登记造册,通过认真的摸底,共有265人,分别为:21人;53人;11人;12;15人;21人;31人;9人;49人;43人,为今后的老人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为了更好的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服务,做到老年人优待证随时来随时办,今年到11月7日为止共办理老年证936人(其中:60岁以上是518人,70岁以上是418人),并义务为70岁以上办理免费乘车卡的所需的相关手续。两年多来共办理老年人优待证3521人(其中70岁以上是1709人)。

第三、在今年市80岁以上高龄津贴申请申报中,共有3048人参加申报(复审),在去年2675人,今年净373人,高龄津贴在“重阳节”前后全部发放到位。4位百岁老人的长寿保健同时发放。

第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到目前为止(动态)计230人,其中:市政府为“三类”老人是184人(70岁以上低保23人、70岁以上无子女9人、90岁以上152人),区政府购买是26人;区企业购买是20人。

二、老有所养空巢老人生活有保证

随着城市的发展,空巢老人的增多。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首先在曙光等四个社居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家庭养老不能丢,老人对居住环境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坚持“养儿防老”传统观念,适合不愿意脱离熟悉的环境且子女有闲暇的时间和愿意照顾老人。而居家养老服务站对空巢老人来讲,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居家养老服务站,既享受到社区的服务,又不脱离熟悉的居住环境,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站生活的十分开心、享受着晚年的幸福。

社居委是一个村改居,有较强的经济基础,社区党委十分重视老年工作,对本社区的祖居户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以上,每月可拿700元的生活养老补助费,而空巢老人的看病的医药费全部实报实销,并定期上门给老人做身体检查,如有生大病的老人,可到四家定点医院就诊。每周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都要打电话或上门看望未住在老年公寓的空巢老人,既是看望,也是和老人交流感情,给老人度过一个美满辛福的晚年。

友谊和南园社居委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日间照料服务,能够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特别是给空巢老人提供了方便,并指导老人日常饮食,康复理疗,为老人提供日常血压测量疾病简单护理等服务,老人们常说:“日间照料室就是我们的家,工作人员待我们比亲人还要亲”。

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望江东路社区服务站严格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要求,在金江苑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在2013年春节前所有的配套实施全部到位。

南园合家福超市志愿者每月不定期到空巢老人家去,并给空巢老人带去蔬菜、副食品和生活日用品。曙光社区还成立老年人志愿者,以老人服务老人,主动为辖区空巢老人服务,有的志愿者主动上门为空巢老人理发、打扫卫生等等。有一批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乐于奉献志愿者队伍。

三、老有所乐开展活动老人有场地

街道地处老城区,辖区企事业单位众多,离退休职工日益增长,60岁以上的老人就达到16500人,占常住人口14.8%,而离退休的职工队伍不断扩大,企事业离退休的文艺骨干也移交到社区,他们的到来给社区带来欢乐和笑声。

各社区的文艺团体每周都进行自编、自演、自乐的文艺节目,兰亭社区的京剧班,结合建国60周年和大建设、大发展所取得丰硕成果自编的《辉煌60年》、《爱在》两首现代京剧唱段,先后参加市、区、街组织各类公益性演出,受到老年朋友的一致好评,在今年重阳节前兰亭社区京剧班街居《坐官》代表街道老年学校参加区老年教育首届文艺汇演,获得金奖。友谊社区的黄梅戏班,望东、南园等歌咏班、舞蹈班,特别是曙光社区在今年“母亲节”和“走向文明”等文艺演出,有街道社保所、曙光社区主办,街道老龄办和社区老年协会承办,在曙宏新村小广场举行,所有的节目全部是老人参加演出,深受观众的欢迎。

四、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学教结合精心设计所需课程

街道老年学校经过不懈的努力,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有最初的一室多用到有专用的教室,现在又有专用的学校(预计在2014年春季将投入使用)。今年街道老年学校荣获区老教委首批示范学校和先进学校,在2013年全区老年教育理论调研活动中,街道选送《“赤阑桥百家谈”道德讲坛与老年教育》荣获论文二等奖。

街道老年学校根据“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促进身心、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不断完善教学和管理制度,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一是注重提高入学率。为了满足广大老年学员求知、求新、求健、求乐、求为的愿望,精心设计教学课程,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并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不同,尽量创造条件增强入学吸引力,注重提高入学率。目前学员已增加到136人。二是精心设计课程。老年学校充分利用退休教师的学术专长,根据老年学员自身特点实行分班授课制,共开设8门专业课程,即书法、绘画、京剧、黄梅戏第一课堂(学);第二课堂(乐),即舞蹈、太极拳(剑)、门球、腰鼓班等;拓展第三课堂(为)。三是加强学校管理。老年学校严格按照规范化建设的标准,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周密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党建网络平台,逐步实行网络教育。学员档案、招生简章、报名登记表。四是规范开展教学。老年学校开展教学实行年初有计划、有部署,年终有督查、有总结,授课教师工作态度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同时精心备课、按时授课,并经常组织参观学习和交流研讨等活动,以增长学员们的见识,切磋相互间的技艺。街道每年组织老年学校教师和部分学员到中铁四局老年大学进行观摩和参加“笔会”活动。学员们按照“三自”作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各自专长,做到优势互补,相互照应。目前老年学校每周上课均在四次以上,特别是京剧班每天上午都开课,全部超过规定课时。同时老年学校建立两年一次的评选优秀学员制度和填报老年教育情况统计报表制度。

五、老有所为愉悦老人身心健康

老有所为,充分发挥“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作用。强化社会监督是当前治理网吧市场不良环境的需要。从大的社会环境看,在团伙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几乎全部是在网吧结识,因为网费、生活费等问题产生共同语言,随之结成松散的犯罪团伙,交叉作案,共同走上犯罪道路。多是即兴作案,而且是因受网络游戏影响,手段低级、粗暴,作案不计后果。网吧成为了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和重要发生地之一,因此说,加强网吧治理和监管,着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上网环境工作迫在眉睫。

强化社会监督是建立长效综合监管体制的需要。单纯地依靠执法部门的力量仍然不能完全杜绝这些不良现象,建立“五老”网吧监督员制度,是发挥社会力量对网吧管理工作监督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加强网吧市场的社会监督,形成政府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

强化社会监督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网吧市场健康与否事关和谐社区的建设,事关无数个家庭幸福,事关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五老”网吧监督员有义务、有责任对辖区内的违规经营行为监督,并对网吧市场管理工作建言献策,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吧管理工作。

群策群力构建和谐社区氛围,为未成年人建立健康、文明的成长环境。加强宣传教育。社区“五老”网吧监督组在各社居委的大力支持下,利用社区宣传栏、散发宣传图册,召开有关网吧监督会议等方式大力宣传社区网吧监管工作。

街道老年学校在扎实抓好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和参与市、区、街道组织的各项活动。成功举办街道第三届“和谐杯”门球赛,并在中铁四局老年大学关于门球方面的知识讲座,得到区老体协高度赞赏;三月份组织部分书画爱好者在211教室举办一年一度的“笔会”等活动,组织参观滨湖新区和植物园等,让老年学员们切实感受到修心养性和精神愉悦。其中老年学校黄梅戏班新编的歌颂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变化、社会和谐发展的节目被省委宣传部选中参演视察街道的专场演出,节目质量获得省委宣传部领导的较高评价。

总之,在老龄工作上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于上级老龄委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居家养老工作方面有待加强和提高,老年教育要全面升级等。将在新的一年里,要克服存在的不足,使街道老龄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

六、2014年工作打算

2014年老龄委工作围绕街道的中心工作进行,严格按区相关部门的要求,重点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80岁以上高龄补贴登记(复审)工作和百岁老人寿星津贴的发放工作;据初步测算2014年度高年津贴80岁以上将达到3500人,请党工委、办事处给老龄办配一名工作人员。

二是政府购买服务“三类”老人(每季度都要重新申报和复核),老人的人数约在350人。

三是做好老年人优待证登记发放工作(约1200人)。

四是扩大居家养老覆盖面,力争做到“一居一品”各有特色,14年将东城岗纳入到居家养老服务范畴内。

四是老年教育要巩固、提高、规范,特别是老年学校。

五是组织老年学校和书画爱好者在街道举办一次“笔会”,将在五月举行;

第6篇

摘 要 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活动和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在我国城市管理和社会体育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状况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区文化氛围,同时也影响着社区建设。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带动了郑州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区体育 社会发展 影响

一、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我国社区体育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先以“区域性单位横向体育联合体――街道社区体协”的形式出现。1991年,群众体育管理部门(天津市体委群体处,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同志开始对“社区体育”下定义。1993年11月,国家体委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首次将社区体育研究作为征文内容,在会议上肖淑伦、王凯珍、李建国3位同志报送了3篇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他们三人都对社区体育下了定义,后来吕树庭、任海、卢元镇也对社区体育下了定义。

根据我国学者对社区体育所下的定义,作者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这几位学者的定义概括后得出:社区体育是:

(一)区域性体育,区域范围相当于基础居民社区(街道办事处辖区的基层社区);

(二)面向全体社区成员;

(三)以社区的体育设施和自然环境为基础条件;

(四)是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目的,就近就地开展的群众体育。

我国学者王凯珍、李建国、吕树庭、任海、肖淑伦、卢元镇等,他们对社区体育构成要素分别进行了研究。作者根据他们对社区体育构成要素的分析,总结得出: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主导要素;社区成员是社区体育的活动主体;场地设施和经费是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管理者和指导者是联系社区体育各要素之间的纽带;社区体育活动是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直接目标。

二、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主要是;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郑州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经济实力得到改善,人们的体育需求和健康意识日益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必然结果,社区体育也主动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逐步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适宜条件,社区老龄人口增多,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体育需求增长和居民参与意识增强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一)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必然结果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是社会体育发展适应郑州市的必然结果。对于体育来说,单位再也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占用工作时间来组织本单位和本行业跨地区的各种体育活动,制度化的“单位体育”受到了单位专业化功能限定,单位经济压力等方面的制约,这一系列的变化冲击了以往的“单位社会化”现象,单位的许多职能正在分给社会,由社区承担起来,一向以“条条管理”“单位管理”为主的社会体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而人们的体育需求却在不断的增长,其体育利益取向开始由单位转向社区,于是20世纪90年代初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应运而生。

(二)逐步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适宜条件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对郑州市基层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社会服务职能分离到社区,加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以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紧密相关,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质量与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日益密切,尽快建立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已是众望所归。社区体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区文化和社会生活,它对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加强人际关系的交往,培养社区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强化社区意识,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对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动力

随着我国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大批的离退休人员涌向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人均寿命的逐渐增长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据有关资料报告,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约1.8亿,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同时为了扩大青年人的就业机会以及企业改制,大批的中年人提前退休扩充了这支队伍。老年人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而且还有迫切的健康长寿愿望,体育活动正好是他们保持健康,消除孤独与寂寞,延缓衰老,打发闲暇时间的理想途径,老年人对体育的热爱,推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四)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们对体育锻炼需求的增长,政府一家办体育已不能适应居民体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走体育社会化道路,体育社会化要求全社会都要关注体育,重视体育,支持体育事业。社区体育既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

三、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内需,带动了居民的消费。居民不管是参与哪一种体育锻炼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本身就带动了郑州市经济的发展。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就必须有相应的场地和器材,所以,社区居民的要求就是政府需要服务的领域,政府把这些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各方面的资金去建设,这种基础建设,也是促进郑州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城市居民参加各种社区体育活动,就需要购买体育服装用品和器材,这种体育消费,也是促进郑州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将会更加注重娱乐性,健身性,达到效果的全面性,社区体育对郑州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二)对郑州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意识形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而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在锻炼中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社区体育文化已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对人们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社区体育文化表现出大众化、生活化、本土化。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抵制不良文化,还可以发扬本土优秀文化。郑州市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些不良文化现象的泛起,迷信、赌、黄、毒等,给一些居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不良影响,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有关部门除了运用社会强制手段之外,还利用社区体育活动在健康本质精神上与这类现象对立形成的有效控制手段,借助于体育手段铲除其存在的根源,再进行一定程度的遏制,促使居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改变一些居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让他们从物欲的沉迷中解放出来,获得身心上的健康,从而排斥了不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发挥本土化的优势,河南省是武术传统之乡,少林寺,塔沟武校等武术训练基地都集中在郑州市郊县,传统的习俗对居民的影响至深,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对武术,太极的热爱,带动了这项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对郑州市社区居民的影响

根据作者的调查,近80%的居民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社区体育活动,他们也肯定了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活动调节了人们的情绪,提高了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的机能,消除了人们在工作中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使居民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可使人们从中获得重要的基本经验和感性认识,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使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不愉快能够得以快速发泄。居民开始走到一起来,由不认识到认识,再到熟悉,形成一个社会文化交往的圈子,通过参与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体验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的快乐,懂得了互相关心,支持和配合,促进居民相互交流与合作,使居民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价值观有了进一步认识,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社区体育活动对建立人们之间新型社会关系和融合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有益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吸引众多的居民参与到其中,善度了居民的闲暇时间,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抵制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体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全面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使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还加强了社区内部居民的交流,发展了社区经济,改善了社区环境,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稳定繁荣,社区的功能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关心,更是积极倡导人民群众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居民与居民、政府与居民的纽带,在融洽情感和凝聚人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发挥了社区的纽带作用,加强了社区体育建设,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明的和谐发展。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推动了社区建设,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调节了居民的情绪,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使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加强了社区的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在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同时,对促进社区整合、增进社区居民沟通、规范人们行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有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体育的功能也在日益增强,它已成为精神文明和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在力量,促进了社会和人全面和谐地发展。

基金项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 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 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5] 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6] 周传志.新时期社区体育的机遇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6).

[7] 卢红梅.河南省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12).

第7篇

1 书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上有著名的 “书理学”三原则:书是基础,人是关键,用是目的。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也有 “图书馆学五定律”,即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1.1 推荐书目(纸质书)

推荐书目是针对一定的读者对象或针对某一专门问题,经过精心选择而编成的书目,供读者学习某一门知识或了解某一事件,也包括为配合专业学习的专业阅读书目。

目前,很多读者读书存在局限性、盲目性、急功近利性。很多读者有对知识的渴望,可由于缺乏阅读能力,找不到适合自己读的书籍。有的读者只是盲目地看别人在看什么,而不知道到底自己需要什么。有的读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很难获得真正的知识。推荐书目的出现不仅引导读者读哪些书,指明读书的先后次序,还会进一步指导怎样阅读。

1.2 电子书

以手机为媒介如国家图书馆推出的 “掌上国图”,该服务包括移动数字图书馆、短信服务、国家图书馆 WAP 网站、手机阅读和国图漫游五部分。

以电脑数据库为媒介的电子图书,如南京市金陵图书馆数字资源大体包含图书杂志、期刊论文、试听资源、地方文献、试用资源、其他资源六大板块。

电子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已经对传统阅读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图书馆提供的阅读推广应当适应时代的变化, 有专人对读者进行指导和辅助,提供与时俱进的阅读方式,协助阅读设备的使用等。

2 人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主要特点是交流,交流主要是馆员和读者之间的交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吸引读者。

2.1 青少年

青少年不仅是国家未来的主人,还肩负着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 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就显得至关重要。婴幼儿是奠定阅读习惯的基础阶段,青少年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

少年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建立全民阅读的基础。倡导全民阅读,应从儿童抓起,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养成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研究的意识;提供优秀的少年读物,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建立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完善少儿图书馆建设,让中国的小读者可以做到“有困难找图书馆”。

2.2 弱势群体

阅读推广的工作重点,应该是阅读困难群体,包括低识读能力人群、低幼与学龄前儿童、残障人士、农民工子弟及农村留守儿童、经济困难人群等,这是由图书馆的基本理念所决定的。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本地区弱势群体对图书馆和阅读的需求来提供相应的阅读服务。最大限度的维护弱势读者的权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延伸到无限的服务中去。

2.3 阅读推广人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首先要进行读者调研,研究读者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了解读者需求。为使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常办常新,需要培养阅读推广人。公共图书馆应成立一个机构,专门负责阅读推广的策划、宣传和实施,即推广活动部;要有专人负责审议、决策推广活动部的推广方案,还要有专人参与和监督。这样,有了完善的工作机制,责任明确,目的性强,宣传到位,就可以保证推广活动的顺利实施。

2.4 图书馆员

图书馆员作为读者阅读的引路人,不仅要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娴熟的计算机技术,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阅读推广技能。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帮助和辅导读者在众多的文献信息中迅速获取所需的信息,解答读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另外,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主导读物选择方式,重视读者的阅读偏好,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此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服务中融入人文关怀,让读者从内心感受到图书馆的美好。

3 生活

3.1 亲子阅读增进亲子关系

阅读应该越早越好,甚至可以从零岁开始。一项研究表明,与年仅 6 个月的婴儿一起阅读,有助于儿童早期的语言和识字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丰富婴儿的情感,并且亲子阅读可以让孩子和宝宝之间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进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

3.2 快乐阅读

从小就要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他们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而光荣的事情。公共图书馆应为青少年提供宽阔的经典阅读平台, 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对经典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并从中收益。经典著作的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经典书籍,潜移默化的完善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

3.3 创建学习型和谐社区

现代社会的休闲娱乐丰富多彩,如电视、网络、游戏、KTV、电影院等,居民受到物质生活干扰,不能像以往一样专心阅读,阅读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市级图书馆应该利用在街道社区设立的小型图书馆,制定相应的阅读推广计划,吸引居民用阅读充实假期生活,帮助居民提高阅读能力和习惯,建设学习型社区。此外,由社区图书馆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能给陌生的居民提供一个互相认识、互相学习的机会,将有助于改善人们之间日渐冷漠的邻里关系,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3.4 全民阅读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专家认为,全民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设立国家级的全民阅读条例以规范和保障各类阅读活动非常必要,其法律化意义重大。

第8篇

关键词 农民工 城市社区 障碍 对策

城市农民的利益保护问题是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让农民工融入城市也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建设内容。民政部出台的这一政策反映了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

一、政策的内容

《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指出,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睦相处,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它充分借鉴了社区融合领域的国际经验,深入总结各地社区农民工服务管理工作的实践创新,提出了当前促进农民工融入社区工作的五项任务:

一是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农民工服务管理平台。以农民工需求为导向,整合延伸到社区的人口、就业、社保、民政、教育、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法律服务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将农民工服务管理纳入其中。二是落实政策扎实做好农民工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三是切实保障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的权利。在本社区有合法固定住所、居住满一年以上、符合《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选民资格条件的农民工,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社区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参加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四是健全覆盖农民工的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将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劳动就业、公共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优抚救济等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向农民工覆盖。五是大力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

二、政策的特点

从已公开的《意见》,还有相关报道资料来看,许多内容都还是属于方向性、指导性意见,并没有相关的更为详细和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这样的特点最容易造成政策不能落到实处,责任主体和分工不明确。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我认为,这些政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标准难以判定。政策的内容中提到要全面融入,包含了就业、社保、民政、教育、卫生、文化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每一个方面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融入了城市社区没有具体的标准来界定。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融入可以通过收入这一标准来衡量,而心理和情感上的融入却无法用标准来衡量。经济、社会和心理这三个层次又是依次递进又相互关联的关系。做到完完全全的融入,实属不易。

二是政策内容全面广泛,但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加以概括的,责任主体不太明确,同时缺少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和监督机构。提出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农民工服务管理平台,做到全方位的融入,这一前提是农民工所在的社区的管理是非常到位的,社会保障相关体系比较完善才能做到。只有社区这一个责任主体,势力太单薄。同时社区这一载体行为做的好不好,规范与否,也没有相应的监督机构来监督。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一些规章制度也未出台,没有可以依据的相关制度保障,许多社区的做法可能都还在尝试中,最终的效果也需要实践去检验。

三、政策实施的困难

让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长期的努力。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解决这一问题有了希望,但是也应看到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障碍,表现在:

1、户籍制度尚未解。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社会成员的教育权利、就业机会以及社会保障等都与户籍制度相挂钩。单单是这个户籍制度就非常棘手,农民工在融入到当地社区中遭遇到的排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大多数的农民工虽然长期在城市工作,但户籍仍保留在农村,因此许多社会保障项目由于身份的差别而将他们拒之门外,却由于没有在城镇落户不能享受国家有关医疗保险、单位福利等待遇,因此仍被屏蔽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即便是农民工想把户口签到城市,也会遭遇许多难题,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在城市买户口”,如果工作上没有要求签户口,城市里也没有什么直系亲属,想要在城市里落户就非常困难了。

2、城市社区居民能否真心接纳和尊重农民工。

城市管理者思想观念上受城乡对立、城乡分治的影响很深,对农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们会担心农民工进城会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卫生状况脏乱差、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某些管理者将城市中目前存在的失业率、犯罪率和工伤事故率较高等社会问题归咎于农民工。进而产生对农民工的抱怨、排斥和歧视。现在政府正努力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这一问题,那么城市社区管理者,居民能否从心底里真正的接受和尊重他们呢?怎样才能化解和消除一些歧视和偏见问题,做到完全接纳,也是一个难点。

3、农民工的流动性增加了社区管理的成本。

以社区作为载体,让农民工融入城市,还存在着在社区管理的问题。考虑到农民工的流动性这一点,就能够看到社区管理的成本必然会增加。虽然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经历不断地给他们带来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变化,但他们的乡土意识和传统观念却根深蒂固,与从小生长在城市的市民相比,进城农民工普遍十分重视和怀念故土,其进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钱、见世面和学技术,通过打工积累一定资金后最终要回到家乡去成家立业、谋求发展,愿意且能留在城市的只是少数。这种流动性再加上工作更换的流动性,给社区管理带来不便。如果更换了工作,所属社区不一,这可能会造成重复管理,并且在当今各项保障项目与措施在统筹层次不一的环境下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

在城市,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脏、重、累.险”等本地人不愿干的职业,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劳动安全卫生问题突出,职业病危害非常严重。农民工由于文化技能相对较低,社会资本少,更容易出现失业,生存困境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长期在城市工作,在出现了类似一系列问题时,他们不愿意回到家乡去寻求亲戚朋友的帮助,而是坚守在城市里靠自己渡过这些难关。农民工的社会救助显得十分重要,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农民工既无法从城市也无法从农村享受到社会救助。

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民工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努力建立保障农民工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体系,这是保障项目有效实施的法律保障。《社会保障法》从根本上确定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规范农民工的社会救助需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其次还需要营造维护农民工社会救助权益的氛围。农民工的社会弱势地位决定了其权益保护单靠自身力量是难以维护的,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解决,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利用组织的力量及时发现农民工社会救助的需要,雇主也应遵守《最低工资制度》,保证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水平。

(二)提高自身竞争力

说到底,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靠自己争取。事实证明,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是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长期以来的弱势地位和自身能力也是紧密相连的。目前,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之所以比较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工的整体教育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不高而造成的。没有竞争力就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就业空间小,使得他们难以真正过上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

只有通过教育、实践经验投资获得的资本才能随着积累不断升值。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各种新技术,新的交流方式能够使他们更容易融入城市社区,得到市民认同。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之下,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各个方面都能做到应对自如,才能拥有立足之地,这不仅仅是个人的生存法则,也是这一政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点。

(三)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我认为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是巨大的。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非营利组织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在展开社会救助的时候,非营利组织既可以向被救助的农民工宣传政府的救助政策,也可以向社区反映农民工群体的需求和心声,可以起到桥梁作用,帮助城市社区管理者和农民工群体良好沟通,增进理解和相互支持,有利于和谐共处和稳定。在文化方面,非营利组织的形式多样,能够在社区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增进社区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有相关技能知识培训的服务,也可以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增强本领。现在,一些非营利组织里建立了免费的司法援助、医疗援助、教育援助等方面的农民工救助项目,帮助权益受到侵害的农民工提供申诉渠道和法律援助等等,这都非常有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强,筹资广泛、服务灵活,对于进城农民工来说,能够带来慈善性的关怀和福利,也能够帮助他们争取参与权利,使他们体会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最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团结。

五、结束语

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路还很长很长。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出台的政策文件;需要每一个城里人发自内心的接纳和尊重他们;需要每一个农民工朋友摒弃心底的自卑,积极主动的参与城市建设、参与社区事务。现在,“路线图”已经绘好,接下来的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在实现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道路上,农民工只希望得到切实的改变。每一点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小改善,都会让人心中充满喜悦。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OL].人民网.北京,2012.

[2]张利军.农民工的社区融入和社区支持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6(6).

[3]于春荣,孙玉国.农民工融人城市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4]刘海清,麻智辉.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非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J].理论导报, 2008.

[5]罗兴奇.农民工社会性排斥问题探析--基于社区融合的视角[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

[6]高慧.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J].社会观察,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