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4: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未来就业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院校;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从办学性质、学校体制、校园建设、师资引进、设备更新等方面不断适应扩招的需求。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地方性尤其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大专院校升本的步伐较慢,而发展地区地方性大专院校在2000年至2004年基本完成升本。百色学院2006年才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广西最后升本的几所地方性大专院校之一。由于升本较晚,资源相对有限,尤其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传统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性本科院校必须定位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需求,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地方性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和培养必须紧贴社会实际、针对行业特征、符合行业要求、优化学科建设,逐步构建完善的、独立的学科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稳定对口的实践基地,不断探索教学实践模式新途径,是当前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也是面临的最大难题。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提高实践质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应用技能,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采取了种种措施,探索应用型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地方性院校资源禀赋情况来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该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按照行业发展的特征和要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等方面来看,各地方院校不仅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也不断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心里有思考技能、眼睛有观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系的所有课程都是从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设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加大了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内容,并占到总学时的40%。教学实践的环节离不开相应的实践实习场所,由于发展较晚、资源有限,校内实验室还处于筹建中,但我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重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至今已经建立了百色市金丰华美食餐饮有限公司、百色国际大酒店、田阳县供销社、靖西通灵大峡谷等20多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这些实践基地的建设,为我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先后有大批毕业生到基地工作,并在相应岗位发挥出色,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2、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招生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市场不完善、盲目的人才高消费、就业观念有待更新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就业高峰与社会就业高峰重叠。一些高校在专业结构上存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盲目开展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不及时调整冷门专业导致未就业先失业。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高校的急剧扩张使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节节攀升,2001年的114万到2009年将达到700万;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就业率超过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7年为70.9%。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是其重要原因。
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根据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网络招聘会人才需求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专业位于职位需求前十位。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因面向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总体就业形势要好于其他冷门专业。但受就业大环境的影响,这类专业就业问题依然严峻。为了保证充分就业,地方性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立足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生产第一线,积累实践经验,为就业做准备。
3、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保障。高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方面。
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百色学院作为百色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立足百色现状、依托百色资源,为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多输送合格人才。百色将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实施“四地一带一枢纽”的发展思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四地一带一枢纽”即:中国生态铝工业基地、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辐射滇黔桂接合部的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地、广西右江河谷城镇带、大西南交通枢纽),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将是百色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
经济与旅游管理系紧紧抓住广西把百色建设成为以铝工业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和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以及工业强市、旅游大市、文化名市和生态城市的重大发展机遇,依托百色铝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特色农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七个重点优势产业,先后与百色国际大酒店、百色金丰华美食餐饮有限公司等20多家单位签订了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加大了对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商务人才、管理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每年为地方输送了一批综合素质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合格毕业生。
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已经引起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因起步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滞后、就业严峻等问题,更加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为教学、科研和实习服务。为顺利完成从大专层次向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变,地方性本科院校既要扩大规模,又要讲效益,作为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指标就是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新建地方性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专业申报、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进行改革。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来看,基地数量逐年增加、校企合作不断加深、涉及行业领域不断扩展、实践基地效应日趋凸现。但因诸多原因,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面临建设模式单一、实践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利益矛盾严重等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这是实践基地建设初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因历史原因,大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都是由师范类大专院校升格而来,传统的学生实践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教育实习,实践基地集中在地方中小学。这类实践基地大多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定和安排,而且相对固定和稳定,建设起来比较便利。但升本后,学校要摆脱师范教育的单一培养模式并向综合性院校发展,新的非师范类专业不断增加,教育实践基地也必须向多行业、多领域拓展。因基地建设经验不足和人才培养的急剧需要,学校只能走惟数量而轻质量的建设道路。
2、重建设、轻管理。这一矛盾在基地建设中期比较明显。许多地方性院校非常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地方企业谈判并签订合作协议,但签订后却很少过问、缺乏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的利用和管理。当有教学实践需要和任务时,还必须经过间接渠道和实践基地进行沟通,实践基地也往往是不愿配合甚至排斥。比如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到旅游景区进行实践时,连门票都不能减免,更谈不上进行相关的实践指导。一方面由于学校还处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阶段,缺乏经验,相应的配套环节跟不上,导致对基地的管理缺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和基地的双向互动不够,双赢效应不凸显。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发展初期既要扩大实践基地的数量,保证所有应用性专业都有对口实践基地,又要加强对已建立合作协议的基地的管理,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围绕实践基地制定教学实践环节,同时要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实践基地的利用率,充分保障学生实践基地的实践效果。
3、重就业实习基地建设、轻教学和科研实习基地建设。从实践基地的建设功能和利用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的时间大多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这属于典型的先学理论后实习的模式。作为常规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严重不足,而且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中教学实践环节不够,即便在教学计划中制定了,也主要体现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看看视频资料等浅层次的环节上,真正能走出校门、走向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太少。
一方面是高校“教授多、教练少”,也就是双师型教师太少,理论水平丰富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是学校、系部和实践基地的对接不够,双方利益机制不健全,尤其是企业认为接待实习学生只会增加麻烦。因此,这就导致常规的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起来困难重重,即便建立起来了,也因上述原因而利用率极低。作为科研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更少,除了部分工科类的专业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理论水平的优势和企业资金的优势而进行合作外,大部分专业都没有重视和利用好科研实习基地,只是关起门来做研究,也很少关注研究成果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多大。
4、建设模式单一、实践内容简单。目前,地方性新升本科院校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单一,除了上面提到问题之外,“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校企一体化”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从目前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实践实习来看,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属于一些体力劳动,比如到酒店或旅行社实习,主要是做做服务员、打扫打扫卫生或做一些讲解员,能够接触或从事相对复杂的管理工作的很少,而像其他一些专业就更加简单,只停留在参观参观企业、看看生产流程、和企业交流交流等层面上,真正在毕业之前能深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实习的很少,这是不利于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造成实践内容简单的原因主要是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置都过于简单,背离了专业培养目标。同时,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还要克服国内高校存在的先学习再实践的模式,要做到理论之前参观,边学习理论边实践的灵活模式。
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与模式
针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以上问题,并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不仅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同时要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基地的建设。从校内而言,院系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严格制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计划;从校外而言,要加大投入,大胆走出校门,走向企业,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拓宽基地建设渠道,不断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地方性院校要克服自身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不足、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积极发挥年轻有活力、发展有后劲等优势,利用所处区域优势,抓住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机遇,大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性人才。
1、校企双赢的机制化。地方性高校在发展初期会面临着盲目追求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同时会因诸多限制而缺乏与基地的积极联系与良好沟通,导致基地多,但真正能利用的上并发挥的好的基地很少。传统的实习实践模式因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对实习教学深层次认识不够,对实习目的、要求、实习内容和过程有很大的盲目性,校外实践只停留在到企业走走看看的层面。这对于企业而言,不仅不能给其带来利益,反而会增加接待的麻烦,而作为营利性企业并没有共同培养人才的义务。因此,在实践中,基地主动配合程度较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十分粗糙。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企业接待学生实习的热情,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功效,必须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并从机制上保证实现校企的双赢,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基地是校企实现双赢的保障。
传统的理工科类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得的比较好,企业在资金、生产经验、设备和具体生产管理及操作中具有优势,而科研机构和科研水平不如高校,校企合作的双赢效果非常明显。目前而言,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加强产学研结合方面不如理工科,这和其专业特点相关,该类专业的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相对较慢、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院校面临的这类问题更凸显。
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计划到2010年将包括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工商管理、金融学等7个本科专业,设置有招商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商务管理、金融保险等13个专科专业,这些都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紧缺专业。百色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经济与旅游管理系,要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充沛的人力资源库,与实践基地企业展开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向企业提供优质、优惠的服务,为企业的生产与管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2、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制度化。双师型教师一直以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对师资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作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因办学定位是“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所以即具备理论知识又有企业相关经验并能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教师就必然成为这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是一个仅成立三年的新系,大多都是新进的具备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且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实际经验,如何拓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难题。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基地的建设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系部要从政策、资金方面鼓励教师走向企业,深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途径主要有:第一、鼓励青年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围绕实践基地需要申报课题,让教师带着课题走向企业,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参与企业的管理与生产。比如物流、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到物流企业、外贸企业、港口等进行研究,在研究中锻炼了实践能力。第二、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第三、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
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建设要制度化、规范化,只有形成制度,才会人人去执行,只有达到规范化,才能上档次。首先要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和人员负责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工作。如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德国各州的职业教学管理机构等,专门负责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其次要给予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一定的津贴和科研经费。再次在职称评审、优秀评比等方面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3、实践基地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选择一些专业性结合较强、效益较好的校外实践基地并建立稳固的双赢合作关系,实现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既能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功效,又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充分满足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真正做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利益互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因诸多原因存在重实习基地建设而轻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所以从整体来看,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实施情况较好。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子、寻求新模式,选择了一些地方相对较好的品牌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安排学生最后一学期到百色国际大酒店、百色金丰华美食餐饮有限公司、百色恒升集团等实践基地实习并实现就地就业,大大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节省了学生找工作的成本,又保障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比如学生不愿意到实践基地实习、实习后不愿留在基地工作、基地企业不愿录用合作学校毕业生。由于校企合作时间较短、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合作效益尚未凸显等诸多原因,合作双方应该在更广、更深的领域探索新路子,共同努力实现双赢。作为高校而言,要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的人格体系构建以保证培养质量。
从经济与旅游管理系近两年的就业来看,部分学生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不良就业心态,宁愿游手好闲也不愿意到实践基地实习,认为工资太低但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同时也有学生反映学校所学东西没学透、也不够用,和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感到力不从心。合作企业而也要加强与高校联系,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真正做到“企业你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为你培养什么人才”,因此,实践基地企业要从制度上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相应提高工资待遇,建立顺畅的人才提升机制,提高企业和职位吸引力。只有建立校、企、学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机制,才能最大化的实现三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苗.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8(10)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指出,2014年全国旅游业实现平稳增长,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3.25万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11%。而随着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不断扩大。早在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而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显示,2012年我国全部旅游就业已达7600万人。旅游从业人员的大幅提升,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发展。
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拉开了序幕。之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从专科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
的完整教育体系。但是在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并不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非本专业就业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旅游业供需失衡的矛盾_直没有改善。一方面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强烈,另一方面是旅游管理毕业生有业不就,造成就业难。有学者研究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率约为50%,但是三年后的流失率高达90%。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此种现象无疑是对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其就业观,对于引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为旅游产业发展积累人才意义重大。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倾向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就业因素及对策、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就业观等方面的探讨上。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定性研究,而缺乏定量探讨。在研究角度上,侧重于单角度的分析,而缺乏系统的视角。在研究层次上,侧重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探讨,而缺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旅游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从业人员是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研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倾向,对于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选取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即将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180份,收回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8份。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进行汇总处理,综合采用卡方检验、交叉列联表分析、因子分析等定量方法,对学生的就业倾向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二、研究结果
(—)就业意愿及行业感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总体上意愿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为48.9%,这与以前很多学者实证调查结果接近。大部分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前景持保守态度,认为旅游行业就业前景不确定和_般的比例达到了69.7%。这在总体上反映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行业的认可度不高。为进一步探究旅游就业意愿及感知的细化特征,本文利用卡方检验和交叉列联表对性别、生源地域和专业填报动机对旅游就业意愿及行业感知的关联性进行详细的探讨。
通过卡方检验发现,性别(p=0.530>0.05)、地域来源(p=0.337>0.05)与本就业意愿的选择关联性不强,专业填报动机(p=0.028<0.05)与就业意愿的相关性很强。同时,性别(p=0.591>0.05)、地域来源(p=0.337>0.05)与就业认知的关联性不强,专业填报动机(p=0.022<0.05)与就业认知则具备较强的相关性。
如表1所示,调查样本中男生所占比例为11.9%,女生所占比例为为74.1%,城市学生为25.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农村学生和女生为主。在行业选择上,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倾向比女生略强,而女生在旅游行业前景的感知上比男生略高。在行业选择上,农村学生对进入本行业意愿和对于旅游行业就业前景的感知上较城市学生较低。在访谈中也发现很多农村学生觉得旅游行业目前工资较低,怕无法支持其在毕业后基本生活用度。且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对旅游行业本身认知较差,在子女毕业择业时,其思想观念会对子女的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专业填报动机对学生对本行业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感知影响强烈。在专业志愿填报上,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比例高达很多学生都是被调剂的,这在_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前期对专业的认同,从而也导致与本专业磨合时间较长,后期也影响了其在本专业就业和对本专业前景的认知。但也有部分被调剂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对旅游行业产生了兴趣,愿意从事旅游行业。喜欢旅游(占26.7%)是学生选择本专业的第二个动机,大部分喜欢旅游的学生愿意在本行业就业,并且对旅游行业的前景比较乐观。随机填写在前期旅游专业选择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占11.1%),这部分学生大多对本行业就业意愿较低,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太乐观。在填报动机中,喜欢旅游行业的工作(占2.2%)、看好旅游行业就业前景(占5.2%)、感觉旅游专业比较容易学习(占4.4%)和亲朋好友推荐(占5.9%)所占比例较低。先前填报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喜欢旅游行业工作和看好旅游行业前景的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前景依然乐观,但是选择行业就业的比例不高。通过访谈,有的学生谈到,经过专业学习和一定的专业实践,发现自己不适合做旅游行业,所以在就业时会放弃本行业就业。感觉本专业比较容易学习的学生对进入旅游行业的意愿较强,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前景也比较看好。通过访谈,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属于知识学习能力较差,但是技能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而旅游行业重技能、实践和经验的特点适合此类学生就业。而因亲朋好友推荐而填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行业就业意愿,还是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选择比例都不高。
(二)就业领域及目标分析
在就业岗位方面,在意愿进入旅游行业进行工作的调查中,选择旅行社行业的比例最高,占到了75.7%,选择酒店行业的占到16.7%,选择景点景区的占6%,选择餐饮酒楼的占1.5%。在旅行社行业大部分领域里,高职学生接受从做导游和计调岗位等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与其他学者对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导游”是最不看好的现状相反。很多高职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学历的要求,能够接受旅行社导游这一基础的工作,并且看中这份工作的自由度和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塑造。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担心导游工作不稳定,而愿意选择酒店行业。访谈中也得知,大部分学生刚从酒店实习结束,酒店工作辛苦劳累,让很多学生也对参加实习较少的旅行社行业更感兴趣。而非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各类销售、文秘、会计等工作,这些工作也是高职文科类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
在就业地域方面,63.7%的学生选择广州、深圳两个_线大城市作为主要就业地,这两个一线大城市丰富的就业机会,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充满了吸引力。27.4%的学生会选择机会相对较多的珠三角其他城市,仅有8.9%的学生会选择广东省其他地区和外省城市,并且这部分学生大多是选择回到家乡工作。而对于异地就业的学生,无疑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更有吸引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就业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在未来就业规划方面,83.8%的学生接受先择业再就业的择业观念。30.4%的学生有意愿选择未来继续深造,争取获得本科或者更高的学历,为自己将来再就业积累基础。46.7%的学生有创业意愿,大部分学生接受3年之后进行创业。14.8%的学生坚持找工作_步到位,期待将来能在自己喜欢的工作领域继续发展。
(三)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专家学者对学生就业倾向影响因素进行过探讨,本文参照其他学者选取指标并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选取了29个影响因素,采用SPSS19.0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就业倾向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分析首先根据最常用的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Alpha)对数据进行评估,整个数据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876,说明整个问卷信度系数良好,可靠性强。根据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问卷KMO值为0.736,巴特勒球形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说明做因子分析的效果好。
1.公因子分析
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四次最大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矩阵,共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9个,其累积贡献率为66.8%。将因子特征根大于0.5的主成分作为初始因子,对因子进行命名和阐释。
2.影响因素阐释
第一个公因子包含5个项目,反映的是工作技能、工作或实习经历、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关系,工作技能相对来说因子载荷较低,体现的是学生在就业时具备的个人能力与人际关系,命名为择职能力与人际技能因素。择职能力与人际技能影响因素的特征根值最高,说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择职能力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二个公因子包含6个项目,包含的信息是单位经济效益、薪酬福利待遇、单位工作环境、单位发展前景、工作是否稳定,反映的是学生选择单位目前所获得的福利和未来发展前景,命名为单位保障因素。这个影响因素反映的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存状况,也是很多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个公因子包含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两个项目,这两个因素相对来说因子载荷都较高,反映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命名为课程教学因素。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对其将来就业影响重大,在_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后期工作学习能力。
关键词:病理学;研究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25-03
一、调查概述
本次调查采取书面问卷的方式。问卷所设问题采用不定项选择回答,并兼有一些开放性的回答提示。调查对象为我省某三所高校的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79.16%。问卷由病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就业问题和培养问题三部分组成。根据翔实的调查结果分析了病理学研究生就业趋向、就业倾向、就业渠道、就业困难等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二、调查背景
《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和《2003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了584416人,是2003年招生规模的2.18倍,这意味着10年间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多。而且,自2009年开始,我国每年的医学毕业生已经超过百万。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应该怎样去合理的应对,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三、调查内容分析
1.就业趋向关注度。本次调查设置了关于“就业趋向关注度”的问题有两个,分别是:(1)“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您是否有特意去关注就业情况和各种国家政策”,其中选择“十分关注,因为关注切身利益”占37.89%;“关注,但只是觉得有这个必要”占28.42%;“偶尔关注,觉得没必要想太远”占14.74%;剩下的14.74%的受调查同学认为“完全没想过,只专注于当下的学习”,还有4.21%的受调查同学“完全没想过”这个问题。(2)对于“是否对自己做过职业规划”这一问题,多数同学还是持肯定的态度,“有,并且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占33.68%;“有,做完后并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占32.63%。还有13.68%同学“没有”做过职业规划,另有10.53%同学“本身对职业规划认识并不是很明确”;还有少部分同学,9.47%的同学虽然为自己做了职业规划,但是“纯属应付作业”。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个人的未来就业还是有规划的,并且关注个人切身利益。
2.就业倾向。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的调查结果如表1、2。
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们对自己要求更加的严格,面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实力,才能在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由表2的结果可见,同学们的就业观念相对比较狭窄。大多数选择“公立医院”求职。但是面对现在大中型城市公立医院人满为患、门庭若市的情况,大家再“一窝蜂”地挤过去,只会增加就业难度,影响就业效果。可以尝试其他相关专业,尽可能地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3.就业地域意向。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意向的调查结果如表3。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研究生还是对发达地区且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地区比较感兴趣。也有26.32%的同学选择回到“工作环境稳定的家乡”。笔者认为,可以看到良好的一面是,高层次的人才追逐梦想、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在用冷静的思维思考未来,用理性的思维去决定自己的未来。但同时,笔者也略带忧虑。因为只有7.37%的同学选择了“条件艰苦但有实际需要的地区”。这也反映出当代青年怕吃苦、怕受累的精神状态。求学多年,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的目的。“大医精诚”,我们既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又要“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在最需要医疗帮助的地方,发挥所长,为患者祛除病痛,带来生的希望。
4.就业渠道准备。对于“就业渠道准备”这个问题,本次调查设置了一项多选题“您更倾向于通过何种方式获得招聘信息?(可多选)”,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显示:现有求职方式中,仍以“网路求职”、“招聘会”和“熟人”这三种渠道为主,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91.58%,88.42%,84.21%。另外,只有12.63%的同学选择了“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这个方式。这反映出,新时代人才不会主动推荐自己、就业模式相对单一、与招聘单位联系缺乏主动性、自身存在的自卑与胆怯等问题。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仅依靠自身力量寻找一份较为合适的工作实在困难,而且,就业本来就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动员各方面力量解决就业问题是一种不错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选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业媒体”、“其他”分别占23.16%,20%,22.11%。
5.就业困难原因。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原因的调查结果如表4。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由表4的统计结果发现,研究生们对现有的就业制度,学校的培养规划,还有对自身的就业观念的不足和误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并且多数人(92.63%)认为“在校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就业职位无关或关联不大”,还有较多一部分认为“就业人数太多”(88.42%),另有73.68%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的要求过高”。也确实如此,由于就业人员旺盛,而一些好的企事业单位名额有限,所以以提高招聘标准来设置“门槛”,例如某些单位只要博士生,甚至有的公立医院只招收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或者硕士生。这样的只注重学历,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条件,将很多有能力的人才拒之门外。
6.就业前景。参加调查的同学,对病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乐观的,有33.68%的同学支持这个观点。同时也有23.16%的同学对自己就业前景表示焦虑,分别有22.11%、11.58%、9.47%的同学表示对未来“一般”、“迷茫”、“还不清楚”。另见表5。
表5这个问题旨在反映受调同学选择病理学专业的目的。从而观察各位同学在选择病理学专业时,是否考虑到其在就业方面的优势。结果显示:31.58%的同学认为病理学专业还是形势一片大好,并且福利较高。这也反映出当下病理学专业人才的匮乏和当前就业市场对病理学人才的渴求。28.42%的同学是对病理学有感兴趣,另有21.05%的同学是采纳了父母及师长的建议。笔者猜测家长及师长可能考虑到了未来就业问题,所以建议选择病理学。由此分析,多数同学还是认为病理学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形式比较乐观的。
四、思考与建议
本次调查,就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反馈的结果统计,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笔者有一些新的见解。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多数同学选择科研的目的简单,选择病理学的目的单纯,就是因为病理学将来好就业,并且就业后待遇好。那么,怎样才能在百万就业的大潮中取得头筹,赢得主动呢?只有经过合理的就业指导,拥有正确的就业心态,具备全面的个人能力的研究生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就业浪潮中勇往直前。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深深地影响着医学生。纵观我国就业市场,发现因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个别地区就业人数过少,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就业体制尚不完善等现象[1]。首先,医学类所面对的就业市场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面相对狭窄。又由于这些单位的用人机制和人事机制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缺乏人才流动机制,导致就业中“一定终身”,即一次择业受用终身的不良思想,间接导致了医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可从表2反映出来,36.84%的同学都选择去公立医院就业。其次,由于近年来的扩招,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使个别的热门专业出现“一窝蜂”的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就业困难。最后,地区发展不平衡。高学历人才多数愿意去发达城市就业,或者回家乡。选择发展空间大,待遇从优的地区,而不愿去欠发达地区就业,这点可从表3看出。所以,随着大中型城市就业饱和现象越来越严重,就业难也就成为必然。另外,研究生本身也存在不足,例如就业渠道的单一选择、就业的负面心理、就业期望过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改进。第一,社会角度出发。应该完善就业制度,建立合理的就业市场,平衡供求。第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应该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实力,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第三,从研究生个人出发。应该降低自身期望,从实际出发,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拓宽就业思路,增强自信心。只有从这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2]。
总之,作为21世纪的病理学专业研究生,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掌握扎实的临床技能是成为优秀病理学工作者的必要条件。无论你将来的工作岗位是什么,成为复合型人才才能实现医学的梦想,为人类生命和健康服务,完成我们当初誓词中的使命。
参考文献:
高职单招学什么专业好就业
1、经济与金融专业
从整体上看,金融学专业这几年在报考方面比较热门,其职业前景普遍看好,但根据实际就业情况看,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据文都教育经济学考试中心的观察统计发现,知名院校的金融学硕士,如果导师影响力较大,在校期间注重实践,同时研究功底比较深厚,刚出校门毕业生一般会进入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服务于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在管理与财务咨询公司和大型工商企业就业,或者选择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这是很多男生都会选择的热门专业之一,学习机电一体化可以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与实施、工装设计与实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等工作。
4、护理学类专业
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5、数控技术专业
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珠三角外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操作、销售、工艺、设备维护等部门。此外还能从事CAD/CAM软件应用,数控系统或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工作,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以及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等。
大学专业怎么选
1、考虑自己的兴趣。在选择专业时既要考虑是否感兴趣,又不能仅凭兴趣。虽然未来就业不一定会专业对口,但大学所学的专业与将来从事的工作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2、考虑未来的就业方向。大多数人都把是否容易就业、将来工作的工资多少作为选择专业的参考,虽然这些是可以作为参考因素,但是也不能绝对化。一来容易就业、工资高的行业必然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再者就业形势也会经常变化。
就业空间:许多本科学生认为本科毕业就业困难,读研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就业面广,选择空间大,可到不同级别和不同科室工作,而基础医学专业就业面窄,只能当老师,而且在“官本位”、唯利是图的思想观念下,一线工作的老师社会地位低下,许多本科学生更不愿从事教师职业。
社会认可度:社会认同感也是影响学生志愿方向的重要因素。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从来就被社会所尊重,当成功救治患者后常常会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感激和社会的认同,临床医生本人颇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校因素①学校引导不足:许多学校对本科学生只注重就业率和升研率,至于对考研学生选择什么专业并没有过多考虑,没有从需要储备基础医学后备人才的角度出发引导本科学生考研。②招生宣传力度不够:目前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一般由研究生学院管理,基础医学院负责具体招生,而负责研究生招生的多为兼职人员,时间和精力有限。有的考生并不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学校的招生政策和优势等,多数考生对未来从事的专业以及导师并不了解。
转变观念和制度改革目前普遍认为,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只能在基础医学领域工作,而很多医院也只录用本专业的研究生。实际上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经过5年的系统学习后,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从事临床工作,而在此基础上又读了基础医学的研究生,在学历层次、科研思维、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培训和提高,为何不能进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事实上,临床研究生和基础研究生的差别主要是临床实践技能的多少而已,但这些均可在就业后得到提高。对医学研究生还可探索实行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共同培养模式,并在硕士毕业生的简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中体现,其一方面可有效解决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就业难的现状,还可实现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的优势互补。
加强宣传力度首先,医学院校可以在本科学生考研前,向拟报考学生介绍基础医学各专业的教学科研概况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其次,在对本科生授课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与基础医学各学科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动态,使学生正确认识基础医学在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在招生过程中适时向考生介绍基础医学的优势和特色、录取后的待遇等,例如:基础医学全是公费生,毕业后实际上具有多种就业途径等。我院基础医学往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最终选择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如内分泌、肾内科、骨科、病理科)或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者比比皆是。
关键词 非师范类毕业生 职业生涯规划 影响因素 策略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师范类院校逐渐向综合性的师范大学发展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都一直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关系着个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对于社会这个大环境来说,在师范环境下的非师范类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研究这个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学生的就业选择有非常重要的开拓性意义。
为了得出有实质性依据的结果,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届非师范类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有关就业观的抽样调查,得出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数据。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调查结果
首先是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时间。有34.7%的人是从大三开始关注,所占比例最高,这也表明部分学生是在即将进入大四,面临毕业之时,才开始考虑,其他阶段的数据分别为大学前5.8%,大一16.9%,大二25.5%,大四13.8%,还有3.3%的学生是从没考虑过的。
其次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状况。有80.5%的人只是简单的想过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问题而已,仅有13.2%的人有过周密详尽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对将来就业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
(二)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中很容易看出,目前此类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不容乐观。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将来就业的重要作用,对其关注度不够高,关注时间太晚,盲目认为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临时做出的一个计划,有的甚至认为只需要在脑海中大致考虑一下就可以,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是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完善的一份职业发展规划。
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的因素分析
(一)学校因素
尽管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类专业是根据市场需求增设的热门学科,但由于学科建设时间短,在师资力量、学习资源的准备、学科设置及研究的程度上与传统上就开设这些专业的学校相比,都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热门学科在师范院校中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师范院校在对这些非师范专业科目的课程设置上只是单纯拷贝师范专业的教学方法,这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自身专业知识的最终效果,不能充分的了解自身专业,进一步影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二)个人观念因素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个人的观念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师范类毕业生在对职业的期望值上总是处于较高标准,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首要选择是那些薪酬高,社会地位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位。在选择意向工作单位时,首要选择是机关事业单位,稳定性好,社会地位高。在选择职业时,大部分毕业生愿意从事稳定的和高收入的工作,不愿到偏远地区或艰苦的行业工作。在意向就业区域上,大多数学生选择大中城市, 因为在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快,就业前景好,个人发展空间大。这些高期望的就业目标都会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做出不切合实际的规划。
还有部分学生只是将未来的职业作为一个赚钱生活的手段,没有意识到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对人的一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会做出不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
三、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策略
(一)学校的监督和指导
首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一而终,非师范类学生处于师范院校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学校应对非师范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指导方法,并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大学四年的课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选择本专业的专家或者相关研究人员,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职业测评和咨询中心,使学生的职业规划在学校的指导下逐步完善。
(二)自我定位与监督
要深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虽然是在师范院校中,但是学习的是非师范的专业,职业规划与师范生有所不同。通过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中要有详尽的计划和具体的措施,并根据自己的规划逐步实现规划中所要求的目标,同学之间形成相互监督和竞争的氛围,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要时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以确保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是正确的。
四、结论
一份合格的职业生涯规划决定了个人一生在事业上的发展。其中最重要是对个体的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做到准确的自我定位,再结合专业发展和社会环境,整合出来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对非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与师范生有所区别,做出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大一就应该开始重视,否则很容易造成盲目就业,专业知识和水平准备不足,就业前景把握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学生要在学校的指导下,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将来的就业做好思想上、理论上和行动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向红.职业人文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周志远,曹俊伟.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吴亚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南[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4]刘清亮,陈玲,王吉祥.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 就业观 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65万人,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属于“985”或“211”重点高校,又不属于时下国家重点发展的职业技术学院。这使得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就业观可以从根本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就业的态度以及就业的结果。因此本课题希望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观的实际情况、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为扩大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缓解就业严峻形势提供可行方法。
二、调查样本设计与调查结果概况
本次调查以嘉兴学院2013,2014,2015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嘉兴学院生源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内,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因此通过研究嘉兴学院学生的就业观,我们可以得出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一般结论。
(一)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共1500份(其中电子问卷700份,纸质问卷800份,分别是2015级750份,2014级500份,2013级250份),总共回收1465份,回收率为97.67%,其中有效问卷1431份,有效率达95.4%。本次调查的问卷涉及就业去向及期望、影响就业选择因素、就业途径、职业规划等方面问题,力图通过问卷数据的分析,得出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就业去向及期望方面
通过整理分析图1的数据我们发现,当被问及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前景是否乐观时,56.3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呈不乐观态度。而被问到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时,有约78.05%的大学生的月薪期望在3000元-5000元人民币以上,对自己薪金上的期望又相对较高,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当被问及毕业后选择就业地区的问题时,53.97%的大学生选择在中小城市就业,这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生源多数来自于省内各中小城市有关,多数学生更愿意回到生源地工作,而仅有12.17%的学生愿意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被问及就业会选择的单位时,43.12%的同学倾向于选择大中型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稳定性较高的单位,仅有22.87%的同学选择去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可见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单位的选择上对自己有较高的心理预期。另外有19.31%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形式解决自己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被问及是否有过创业的想法和行动时,有47.89%的大学生表示有创业的想法但尚未付诸行动,更有12.24%的大学生表示已经将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这与浙江省私营经济发展活跃和互联网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对创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影响就业选择因素方面
通过整理分析图2的数据,我们发现针对求职时优先考虑的因素选择上,按照重要度排序,最重要的是发展空间,其次是薪酬待遇、职业稳定性等因素。而在被问及家庭因素会否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上这一问题时,64,23%的大学生表示会影响,且家庭的人脉关系和父母的期望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家庭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是突出的。
(四)就业途径方面
由图3数据可知,在理想就业途径的选择上,61.04%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传统专业人才招聘会、学校推荐及校园招聘会等形式寻找就业机会,同时有20.48%的大学生愿意选择互联网平台求职。可以看出学生在就业途径选择上趋于多样化。
(五)职业规划方面
由图3数据可知,83.04%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对自己没有实质性帮助。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
1)就业主体性意识增强。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能理性地把自身需求和就业形势相结合,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会优先考虑个人的发展空间,对国家就业形势变化和相关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部分大学生已经开始积极响应鼓励创业的政策,树立起了“创业是就业”的新观念。
2)就业途径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利用学校提供的相关信息、平台,尝试传统的市场招聘的同时,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作用,搜取招聘信息,扩大应聘的范围,增加了就业单位的选择性。
3)就业心态不成熟。
当前,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下,对未来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和对创业中遇到的挫折,易产生退缩消极的心理。另外,大学生在就业中仍存在着对父母、家庭的依赖心理,在就业选择中容易受到两者的影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就业期望值和心理定位存在偏差。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知,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就业前景不太乐观,另一方面却在薪金期望上偏高。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上升,人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性人才的短缺和普通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井喷形成鲜明对比。形成这种落差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没有从社会需求和自身的优劣势出发考虑就业的选择,过分苛求自身的工资待遇。
2)就业选择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选择主要面向经济发达地区、高薪职业、热门职业,相对于西部偏远地区则很少有人问津。择业地区和岗位的集中化使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同时大学生就业主动性不够,缺乏自主创业的行动力。
3)存在职业规划方面问题。
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普遍没有科学的职业规划,就业目标模糊。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的局限或资源的匮乏无法系统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使其没有科学的自我发展计划。以嘉兴学院为例,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是每三年修改一次,而在现在劳动力市场瞬息万变的当下,仍然会造成专业课程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地与社会相接触,没有真正面对就业的压力,即使对当前形势有所了解但依旧会存在侥幸心理,懒于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4)存在从众心理,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诚信是立人之本,而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又一问题就是诚信意识的缺乏。问卷显示当出现更好的工作单位时,更多的大学生会选择跳槽。违约率不断升高,不诚信的意识让他们在就业选择中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这是影响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一个重要消极因素。另外大学生在就业准备中也普遍存在盲从心理。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迷恋各种证书以及所谓的工作经验,由此可看出,他们对于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其实是很模糊的。
四、纠正大学生就业观偏差的对策
(一)学校方面
1)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改进职业规划课程设置。
高校应就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现状,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大学生树立乐观健康的就业心态。同时,高校对于职业规划课程也应高度重视,从大一便开始引导,并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全过程。其中高校的指导内容,需脱离传统的纯理论知识,结合一定的实践指导,引进优秀的人才资源进行面对面的经验交流。
2)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操作能力。
显然,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性本科院校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因此,地方性院校就更加需要从用人单位的实际出发,了解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加强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打造应用型人才,增强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家庭方面
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的环境相对顺利,因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也不够稳定,当其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更需要家庭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家庭的支持也更有利于引导他们发泄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其次,家庭还可以通过加强和子女的沟通交流来向他们传达就业信息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另外,家庭还应该向子女传递多渠道就业的观念,对子女进行责任教育,让他们学会正确承担责任,对其自主创业也应表示支持。
(三)学生自身方面
1)调整就业心态,增强自身竞争能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应善于调整自身心态,不急功近利,不退缩畏惧,勇于承担责任,强调诚信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等素质的培养。另外,大学生应注重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水平和加强沟通交流能力,此外,涵养水平也需注意,包括言行举止和气质修养。坚持外在和内在条件一手抓,加强竞争优势。
2)从实际情况出发,打破传统就业观。
大学生应以自身实际条件为出发点,不高估自身价值,不低估未来就业形式,合理预估工薪收入。同时,打破传统观念,就业应从自身爱好、市场需求等发面出发,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文献参考:
[1]饶进,杨玉凤,蔡立雄.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观的
调查与探讨[J].龙岩学院学报,2014(2):108-113.
[2]杨智平,刘学文,王飞.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误区分析及引导[J].现代教育,2013(2):38-41.
[3]高静,祁仁前措.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与转变[J].延安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0-42.
[4]钟亿华.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现代商贸工业,2012
(7):105-106.
[5]王逢云,王志锋.社会转型期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与对策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107-109.
[6]吴东.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鄂州大学
雷区一:
分数出来再考虑志愿填报
很多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时间都定在了出分以后,因此很多考生、家长甚至学校老师都认为高考志愿考虑不用着急,在出分以后考虑就够了。殊不知现在高招政策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招生规则相对复杂,短短几天时间要收集分析大量信息、弄懂录取规则、选择合适的专业院校,工作量巨大,等到高考分数出来在开始肯定是来不及的。
因此,志愿填报的准备工作一定要乘早开始。
雷区二:
只看高考分数不关注排名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起决定作用的自始至终都是排名。一本、二本控制线是由排名来划定,高校招生投档线和录取线也是按排名划定。
之所以按排名划线和录取,是因为每一年高校招生计划及试题难易度都有变化,不同年份的录取分数没有可比性,单纯的看考生分数没有任何参考意义。考生和家长如果以“分数报志愿”,只参考高考往年录取分数填报志愿,极易造成定位的不准确,出现偏离甚至严重的失误。
科学的志愿填报方法是家长需要预估孩子在本省排名和掌握目标院校录取排名,并且需要参考高校多年在当地的录取排名和专业录取排名来作为志愿填报的依据。
雷区三:
盲目追求“踩线录取”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刚好能被好大学踩线录取就是好的志愿填报方案,其实踩线进名校是缺少心仪专业的选择权的,因为一些热门专业的录取排名会随着学校排名的提高而“水涨船高”。
而高校录取因为实行“分数优先”原则,考生是从高分到低分挨个挑学校选专业,这样会造成录取分数的集中化,这样就降低了踩线同时进名校和热门专业的可能性,增加了考生挑大学、选专业的难度。
雷区四:
平行志愿很安全
有些考生和家长盲目认为平行志愿风险少,忽视录取规则,不知道平行志愿模式下的“暗礁险滩”。平行志愿实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一轮投档”原则会让许多家长在填报志愿时造成失误。
考生被平行志愿中的任一高校提档,如果因身体因素、单科成绩达不到该校的录取要求,就会被该校退档,造成考生本批次落榜,很可能掉到下一批次。
平行志愿间院校志愿梯度拉不开,可能造成几所高校同时落选,不被提档考生本批次院校全部踏空没学上。考生过多选择热门专业且不服从调剂,高分照样有可能落榜!
雷区五:
偏听偏信,专业了解不到位
一些家长从同事、同学、朋友、往届家长听说某一专业不好就业,就偏听偏信,把这个专业在填报志愿时打入“冷宫”。
比如曾经有某位家长说北京大学统计学不好就业,原因是他们单位最近刚刚有一名入职人员,是北京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同事们都认为北大毕业没有留在北京找到工作,是专业选择失误。
而事实是统计学专业就业领域广阔,覆盖高等院校、市场调研机构、咨询及信息产业部门、金融保险机构、政府各专业管理部门以及各类大型国企、外企。这个学生找不到工作不能代表统计学就业不好,只能说明是个人的问题。
雷区六:
主观臆断,专业方向选择随意
如果选择方向有误区,再多工作也白做!曾有一位考生希望进入大学学习建筑学专业。但当问到他学习建筑学专业的目的时,他竟说是从事房地产开发挣大钱!
试想如果考生家长按不成熟的想法,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即使通过高考进入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专业,等到大三、大四的时候,也会发现当初的选择存在误区,空留遗憾!
雷区七:
职业规划不长远、不全面
很多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就以当下生活经验作为职业测评的依据。
比如有些家长想让孩子进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专业,但大都害怕被调剂到护理学专业,将来就业做护士不好。其实,护理学的就业前景非常好,许多大医院都急缺专业护理人才,而一些高端护理专业还有很大的出国可能性。
本科阶段学习护理学,考研时还可以换专业,比如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基础医学等,甚至还可以换成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择业选择范围是很广的。
雷区八:
热门专业才是好专业
热门专业不见得永远是热门,现在冷门的专业,几年后可能是热门专业。热门专业不一定是一个学校的强势专业。热门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
现在就业率高的专业,4年后,6年后不一定还高。就业率高的专业,不能认为所有高校的该类专业都是就业率高。
同时就业率低的专业,在某些名校照样是高就业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目前就业率不好,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该专业就业率不低。
就业率高,不代表就业的薪水就高,就业率低的专业一旦就业很可能是高薪酬!
雷区九:
专业≠未来职业、就业
大部分家长不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从事行业并不是一一对的关系。从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来讲,呈现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非常复杂的相关关系。
有些专业其职业方向比较宽泛,比如经济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事企业管理、经济学研究、策划营销、高校教师等多种职业;而对于某一职业比如新闻记者,它可以接收经济学、新闻、中文、哲学、历史等许多专业的学生。
建筑行业需要建筑学、土木工程、人力资源、电气工程,甚至是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银行业也会需要经济、金融、法学、计算机、外语类等专业的毕业生。
我们对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需要研究和分析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通过资料收集,综合分析做出符合孩子情况的志愿方案。
雷区十:
成功≠考入好大学、学了热门专业
高考有看得见的失败和看不见的失败。
看得见的失败是孩子没有考好,成绩不理想,或者是高考志愿没有报好,高分落榜;看不见的失败是没有选择合适的大学、专业,严重影响考生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