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消防通道

消防通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4: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消防通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消防通道

第1篇

关键词:钢结构;消防通道;整体提升;新技术应用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high civil buildings of the code for fire protection design about the evacuation passageway and safety export requirements, linyi jintai huacheng project 32 residences, need from 18 layer above in between two units set up outside the evacuation passageway, using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of span construction factors such as difficult, and finally take the ascent of the steel structure technology, save the cost,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safety factor.

Keywords: steel structure; Fire channel; Overall ascension; The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T2012-03(03)-9029

临沂市金泰华城项目二期工程,住宅建筑面积70000m2,地下2层,地上32层,建筑总高度(含机房)102m。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为满足消防要求,每栋楼自18层以上层层在两个单元之间设置钢结构消防通道一处,。该连廊钢结构长15m,宽2m,实高3m,重量42t。安装高度55m。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条件,采用了钢结构集群千斤顶整体提升技术,在地面进行桁架的钢结构安装,完成桁架的整体安装后,用集群千斤顶整体提升至18~32层,进行空中就位,省去搭设高空脚手架施工,节省了资金,减少了安全隐患;在低空组装施工便于测量和安装质量控制,质量保障可靠;大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 工艺原理

(1)提升原理与控制系统。桁架的提升采取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技术进行提升。液压同步整体提升系统由集群油缸系统,泵站系统,钢绞线承重系统,传感器检测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五部分组成。

集群油缸系统:集群油缸系统作为整个提升工作的执行机构。根据整个大桁架的重量布置吊点及各吊点的油缸数量。液压油缸采用穿心式结构,额定提升能力为20t。液压油缸有上下锚锚具油缸及提升主油缸。通过上下锚锚具油缸的伸缩来控制锚具的松紧,上锚具随主油缸一起运动。

集群油缸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对所有油缸的动作统一控制,统一指挥,动作一致(同时进行锚具的松紧,同时进行油缸伸缩动作等),完成结构构件的提升作业。

泵站系统:泵站系统作为整个液压同步整体提升系统的动力源,向油缸提供工作动力。通过泵站上各种控制阀的动作切换,控制油缸的伸缩及锚具的松紧动作。

钢绞线承重系统:提升油缸通过钢绞线,油缸的上下锚具同提升结构件相连接。每个20t油缸使用六根1860钢绞线。本工程使用的钢绞线为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每根钢绞线的破断承载能力为26t。

传感器检测系统:传感器检测系统检测油缸的位置,油压及各吊点高差等信号,将这些信号传送至计算机控制系统,作为计算机控制系统决策的依据。

计算机控制系统:作为液压同步整体提升系统核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各种传感器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发出相关指令,对泵站及油缸动作进行控制,确保提升工作的同步进行。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置有手动,顺控及自动三种工作模式,以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在手动状态,系统能够实现对某个或部分油缸的单独操作,以便对结构构件进行姿态调整等动作。

(2)联体钢结构桁架加工尺寸缩短30mm,即在联体桁架与两端塔楼之间留置30mm空隙,便于桁架提升。

(3)顶部两塔分别设置牛腿,作为提升千斤顶的支座,承担桁架提升过程中全部重量。

(4)空中行走期间的稳固:采用钢丝绳和手拉葫芦应对。

2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2.1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安装支承牛腿安装千斤顶穿钢绞线控制系统安装预紧钢绞线试提升提升就位焊接拆除提升装置。

2.2操作要点

施工准备:联体结构构件制作安装、编制提升方案、起吊点受力状态验算、设备进场校验、确定设备布置方案、人员培训交底、核定牛腿支承点加固联体结构构件验收。

安装支承牛腿:用塔吊吊装两端主桁架牛腿,安装到位并校正。在牛腿上分别焊接好支撑千斤顶的支座。

安装千斤顶:用塔吊吊装千斤顶就位。

穿钢绞线:用塔吊配合将钢绞线穿入千斤顶,下锚点结点的安装与加固。并在牛腿处搭设防护架,以保证监测人员的安全。

控制系统安装:电控线、油路的接通与调试,油缸适当走几个空行程。

预紧钢绞线:系统全部连接并经检查完善后启动系统使钢绞线处于收紧状态。

试提升:通过集群千斤顶协同循环往复动作正试提升1m后,空中悬挂静置24h,测量结构构件的变形情况,查看有无异常。起吊前和起吊后分别用经纬仪和水平仪检查联体构件的整体垂直度和整体平面弯曲偏差情况,偏差值不得超过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规定的允许偏差限值。

提升:通过集群千斤顶协同循环往复动作正式提升就位。首先上锚紧,下锚停,油缸伸缸,张拉钢绞线,将负荷通过钢绞线作用于上锚;当油缸伸到底以后,下锚紧,油缸缩缸,上锚松,将负荷由上锚转换至下锚;油缸缩缸到底,上锚紧,下锚停,油缸伸缸,将负荷由下锚转换至上锚,并且通过油缸伸缸将重物提升;当油缸伸到底,一个行程结束,提升重物也随油缸伸缸提升一个油缸行程;下锚紧,油缸缩缸,上锚松,将负荷由上锚转换至下锚;油缸缩缸到底,上锚紧,下锚停,油缸伸缸,将负荷由下锚转换至下锚,开始一个新的行程,通过油缸伸缩将重物提升;这样通过上下锚具负荷的转换,油缸的伸缩,将重物通过油缸的伸缩动作逐步提升至规定高度。

集群油缸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对所有油缸的动作统一控制,统一指挥,动作一致(同时进行锚具的松紧,同时进行油缸伸缩动作等),完成结构件的提升作业。

由于考虑提升需要预留30mm间隙,焊缝较宽,采用堆焊与主杵桁架牛腿焊接,UT探伤。

3综合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比较:如搭设满堂红脚手架,架子管的使用租赁费用:N1=13万元,起重机租赁费用:N 2=38万元,地下室加固措施费用:N 3=12万元。

人工费:N4=5万元

费用总计:NA=N1+N2+N3+ N4=68万元

同时因现场不具备使用超大型履带式起重机的条件,因此,此方案可行性不存在。

采用钢桁架整体提升技术,整套提升器及提升费用总计N1=30万元,焊接牛腿及加固费用为N2=2万元;费用总计NB=N1+N2=32万元。

综上,同比节省费用总额NC=NA-NB=36万元;另一方面也减小了搭设大量脚手架的安全风险和大批钢管进场占用场地对正常施工的影响,同时节省了搭设脚手架工期约25d。由于在低处组装施工测量方便可靠,误差减小,施工精度和质量更为可靠。社会效益尤为显著。

第2篇

为加强街道管辖范围内出租房(以下简称“出租房”)的消防安全管理,消除出租房火灾隐患,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研究,决定在街道范围内开展出租房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预防和减少出租房火灾事故为目标,按照建设“平安街道”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强化出租房消防安全管理,集中整治各类火灾隐患,有效地改变街道出租房消防安全隐患多、管理乱的现状,维护街道消防安全形势的稳定。

二、整治范围

街道范围内的个人出租用于居住的房屋。

三、整治时间

整治时间从2月5日至3月10日。

四、方法和步骤

专项整治工作按照“依法严管,确保安全”的原则,采取自查自纠和依法治理、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按普查登记动员部署、整治整改、检查验收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普查登记、动员部署阶段(2月5日至2月8日)。由街道办事处统一部署,各社区、工作片要组织村(居)委会对居民住宅区内的出租房开展普查登记,要逐户摸清房屋出租情况和消防安全情况,建立出租房名册和帐。对普查中发现的消防安全隐患,要逐户提出书面整改意见。在全面普查登记的基础上,召开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讲清开展出租房消防安全整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房屋出租人、承租人的消防安全职责和这次整治工作要求。

第二阶段:整治整改阶段(2月8日至2月28日)。出租房内的消防安全隐患由出租人整改,各社区、工作片要对消防安全隐患严重的区域,督促帮助整改。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3月1日至3月10日)。出租房消防安全隐患整改结束后,各社区、工作片先逐户开展检查验收,街道再组织人员组织检查,对于验收达不到要求的,要重新整改。

第3篇

关键词:交通隧道;排水系统;消防系统;重现期

引言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下,我国城市隧道交通工程也突飞猛进。但与之配套的给排水、消防系统的设计,国内尚无具体的规范规定。关于城市二类隧道给排水及消防研究较少,而该类工程又很多,设计合理、经济、完善的排水及消防系统对隧道交通运营至关重要。笔者结合某城市交通隧道设计案例,对城市二类交通隧道排水及消防系统方案、关键参数进行探讨。

1工程概况

该城市隧道东西走向,长1980m,属二类城市交通隧道,单层双孔,盾构施工,分别在东西两端各设一座工作井,盾构段长1260m,盾构直径11.3m,隧道设计车速为60km/h,仅限通行非危险化学品等机动车。隧道盾构段两侧设明挖暗埋段与道路衔接。隧道平面示意图见图1。

2隧道消防系统设计

2.1消防系统方案分析

汽车油箱、驾驶室、行李或货物等是城市交通隧道发生火灾的主要部位,火灾类型一般为A,B类[1]。火灾特点主要表现为:行驶中的车辆导致火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均具有随机性;因隧道密闭,火灾时升温快,大部分火灾在起火后10min即可达到很高的温度;火灾时,因燃烧缺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可能会导致司乘人员窒息、死亡;隧道横断面小、狭长,救援人员疏散困难。结合火灾特点,以下对各类可用于隧道的消防系统进行分析,以确定适用于城市二类隧道的合理、经济、可行的消防灭火系统。

2.1.1水成膜泡沫灭火系统火灾时水成膜除具有一般泡沫灭火剂的冷却和窒息作用外,还能在燃烧体表面形成一种水膜,水膜与泡沫层共同封闭燃烧液体表面,隔绝空气,阻止可燃液体继续燃烧。对油类火灾,水成膜泡沫灭火系统能较好的控火、灭火。固定式水成膜泡沫系统与消火栓系统联合工作,泡沫喷枪、泡沫容器、比例混合器等水成膜设施与消火栓设在同一个箱内,水成膜用水取自消火栓,与消火栓共用消防给水干管及消防泵。火灾时,水成膜泡沫灭火剂通过泡沫混合装置与水混合后,输出的泡沫混合液经泡沫喷枪产生灭火泡沫,靠泡沫和保护膜双重作用,达到快速灭火的效果,水成膜泡沫不与水混合时有效期可长达8年。固定水成膜泡沫系统管理简单、操作简便,一般司乘人员就能使用。若采用该系统,仅需在消火栓箱内放入水成膜设施,通过一根DN25金属管与消火栓连接,消防干管、消防泵、报警设施等均与消火栓共用,工程投资少、管理简单、维护运行费用低。隧道内火灾多以汽车油类火灾居多,城市二类隧道内宜设置固定式水成膜泡沫灭火系统,以便及时扑灭初期火灾。

2.1.2消火栓系统水是一种常用、廉价且经济的灭火剂,可用于扑灭A类火灾。水在温度升高时,可以吸收大量的热,能有效地降低燃烧物质和周围物质的温度,扑灭火焰、阻止燃烧。对于二类及以上隧道,《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3]规定消火栓是必备的消防设施。故城市二类隧道内应设消火栓系统,用于扑灭初期火灾,防止火灾扩大。

2.1.3泡沫—水喷雾消防系统泡沫—水喷雾消防系统是由泡沫系统和水喷雾系统组成、喷头为共用喷洒装置的系统,火灾时,先喷洒一定时间的泡沫灭火,然后再喷水雾冷却。除泡沫水喷雾阀组箱至喷头段为泡沫系统与水喷雾系统共用外,其余部分完全独立,泡沫系统和水喷雾系统均各自设有独立的泡沫干管、泡沫泵及水喷雾干管、水喷雾泵,两套系统的干管平行沿隧道纵向贯通,且在隧道内成环。该系统需较大空间布置管道系统,管道多、泵多,所需投资大,且管理维修费用高。平时泡沫干管内充满水成膜,须定期更换。水成膜具有腐蚀性,滴、漏及消防时有腐蚀给排水管道的风险。该系统自动操作,需配置监测、报警、自动响应启动等复杂的自控系统。现该系统多用于江、湖、海等的水底隧道[4-6],如南京长江隧道、武汉东湖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等水底隧道设置了泡沫—水喷雾消防系统。鉴于城市二级隧道位于城市内,以扑灭初期火灾自救为主,同时考虑经济性,不推荐采用此系统。

2.1.4水喷淋系统水喷淋灭火系统是由开式或闭式喷头、传动装置、喷水管网、湿式报警阀等组成。发生火灾时,启动喷淋泵喷水灭火。隧道相对封闭、空间小,初期火灾一般发生在车厢内部、下部,在顶部喷水灭火效果不佳。在高温火焰上喷水,不但不会扑灭火焰,还有可能使烟雾层向下移动,降低隧道内能见度,影响现场人员的救援、疏散。因而城市交通隧道不建议采用此消防系统。

2.1.5灭火器[7]灭火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灭火性能可靠,一般司乘人员就会使用,是扑灭初期小规模火灾的重要工具。《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规定城市隧道需设置灭火器,并对灭火器的设置作了原则规定。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可用于扑救除活泼金属外的其他各类火灾,因而城市二级隧道内推荐采用手提式磷酸铵盐灭火器。

2.2消防系统设计

由于城市二类隧道位于城市内,发生火灾时消防队接到报警赶赴现场时间短,同时根据隧道火灾特点,消防系统设计立足于以司乘人员可以使用灭火设施来控制、扑灭初期火灾为目的。火灾中期或大火灾时以城市专业消防队员和消防车为主体进行消防。结合以上消防系统分析,城市二类隧道消防灭火系统采用固定式水成膜消防系统、消火栓系统、灭火器三种消防系统组合的消防系统。

2.2.1固定式水成膜、消火栓消防系统1)系统设置。隧道消防水源采用城市自来水,市政供水管径、供水压力不能满足隧道消防直供用水要求,需设消防加压泵房。该隧道两孔,消防管道沿隧道纵向铺设,管线长,为减少管道沿程损失,以降低消防泵扬程及节省能耗、降低部分消防管道压力,保证消防供水安全,在东、西工作井内各设一座消防泵房。东工作井消防泵房设消火栓泵(Q=21L/s,H=53m,N=30.0kW)2台(互为备用)、西工作井消防泵房设消火栓泵(Q=21L/s,H=56m,N=30.0kW)2台(互为备用),每座消防泵房内设稳压设备一套。紧邻消防泵房各设一座有效容积300m3消防水池,储存消火栓与水成膜一次消防最大用水量。固定式水成膜系统依附于消火栓系统取水,沿每孔隧道单侧间隔45m设一座水成膜与消火栓共用的消防箱,箱内设单阀单头DN65消火栓2个、DN19水枪2支、30L泡沫液罐1个、泡沫喷枪、负压式比例混合器、报警按钮1个、水带及报警器。自隧道两端的工作井消防泵房内各引出两根DN150消防干管与隧道内消防环状管网连接。隧道内DN150消防干管沿隧道明挖暗埋段及盾构段管廊铺设,敞开段埋地铺设。消防干管在两孔隧道贯通且在隧道两端连接成环,消火栓通过DN65支管与隧道内DN150消防干管连接,消防环状管网每隔5个消防箱设1个检修阀,管网最高点设排气阀、最低点设排泥阀,遇隧道结构缝处设伸缩节,消防管道采用镀锌钢管。2)设计参数。固定式水成膜泡沫混合液流量不小于30L/min,射程不小于6m,泡沫混合液连续供给时间20min,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用水量为1L/s;隧道内消火栓系统用水量为20L/s,隧道洞口外消火栓用水量为30L/s,火灾延续时间3h;最不利点消火栓水枪充实水柱不小于10m;消火栓栓口距车行道高度1.1m。消火栓、水成膜消防箱示意图见图2,消火栓、水成膜系统图见图3。

2.2.2灭火器配置在每孔隧道行车道两侧每隔50m设一只灭火器箱,交错布置,每只箱内设置4具4kg装的磷酸铵盐灭火器,供扑灭初期火灾使用。

2.2.3工作井内设备用房灭火系统工作井内通风机房、弱电机房、民用通信机房、变电所、消防泵房内设气体灭火系统,采用全淹没柜式超细干粉灭火装置,超细干粉灭火设计浓度C=0.12kg/m3,单位体积超细干粉设计量为:M=(1+δ1)CK1K2。其中,δ1=0.1,C=0.12kg/m3,K1=1.5,K2=1.1,则M=0.2178kg。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工作井内风机房、弱电设备室、民用通信设备室、变电所及消防泵房均属于E类火灾场所,设手提式磷酸铵盐灭火剂;城市隧道属于中危险级,最大保护距离20m(A类),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为2A,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为75m2。

3隧道排水系统设计

3.1废水排水系统

1)系统设置。隧道内废水主要来源:正常情况下为冲洗废水、结构渗漏水、雨天车辆行驶带进隧道内的雨水等;在发生火灾时废水的主要来源为消防废水,即隧道内水成膜废水和消火栓消防废水。由于消防时废水中含有泡沫液,废水泵房废水须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经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根据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隧道最低点设废水泵房,东、西工作井内各设一座废水泵房。最低点废水泵房排水有两种设计方案,方案一:最低点废水泵房直接将废水抽升出隧道,排至地面污水管网;方案二:最低点废水泵房的废水就近排入东工作井废水泵房,经工作井废水泵房转输至地面的污水管网。综合分析,方案二较优:这样最低点废水泵房潜污泵扬程小、能低耗、节省了工作井至地面雨水检查井之间的压力排水管长度。故该隧道设计采用方案二。隧道最低点废水泵房内设自动搅匀潜污泵(Q=40m3/h,H=43m,N=15kW)3台,2用1备;东、西工作井废水泵房内均各设自动搅匀潜污泵(Q=40m3/h,H=28m,N=7.5kW)3台,2用1备。废水泵房控制方式采用集水池内水位控制、手动启动、控制室远程启动。2)设计参数。盾构段结构渗入水为5.7m3/d,明挖段结构渗漏水:10.0m3/d(1号)、8.5m3/d(2号)、9m3/d(3号)、6.0m3/d(4号)、消火栓与水成膜废水21L/s。

3.2雨水排水系统

1)系统设置。雨水排水系统是确保隧道雨天安全运营的保障。该隧道由敞开段、明挖暗埋段和盾构段三部分组成,雨水排水系统排除的是敞开段至接线道路驼峰点之间的雨水,由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泵房组成。在隧道出入口各设一座雨水泵房,在暗埋段与敞开段交界处设置两道横截沟,拦截雨水进入雨水泵房集水池。泵房内设潜污泵,将雨水提升后排入雨水管网。在隧道出入口雨水泵房内均各设自动搅匀潜污泵(Q=250m3/h,H=15m,N=22kW)3台,2用1备。雨水泵房控制方式采用集水池内水位控制、手动启动、控制室远程启动,所有泵的启闭状态均在控制室内显示。2)设计参数。暴雨重现期决定雨水设施规模、排水能力,目前关于城市交通隧道敞开段暴雨重现期,国内尚无相关规范规定。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8]第3.2.4B条规定:特大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50年~100年;GB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9]第14.3.1条规定:隧道洞口的雨水泵站的排水能力,应按当地5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欧盟推荐地下铁路/地下通道设计内涝重现期为50年。综上,为确保雨天隧道运行安全,降低隧道积水、车陷雨水的风险,敞开段出入口宜按5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雨水量计算暴雨强度公式:其中,i为设计暴雨强度,mm/min;P为设计重现期,年;t为降雨历时,t=t1+t2,min;t1为地面集水时间;t2为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t2=0。计算得:q=3.94934mm/min。隧道雨水设计流量Q=ΨiF。其中,Ψ为径流系数,Ψ=0.9;F为汇水面积,hm2。雨水泵房设计流量取雨水计算流量的1.2倍,雨水泵房集水池的有效容积取最大1台排水泵5min~10min出水量。

第4篇

【关键词】客运通道;出行效用;有效通路;交通方式;当量OD

本文提出了基于有效通路的客运通道交通方式划分预测方法,认为出行者在选择了某条通路的同时也选择了该通路所对应的交通方式。该方法在已知实际城市群各节点间的OD需求的前提下,在明确的交通方式布局方案和实际调查标定出效用函数参数的基础上,研究各OD对的有效通路出行链及其分担比例,将原来长距离的换乘出行量截为分方式的短距离出行OD对,并与短距离节点间的原有同方式分担量叠加,最终得到与网络交通方式分布相近的分方式当量OD矩阵。

1 客运通道出行行为分析

1.1 客运通道出行者出行过程分析

客运通道内出行者的出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O端出发地市内交通出行,是由出发地到出发地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的过程,包括市内交通出行、等待候车等;二是出发地城市与目的地城市之间的出行过程,是实现出行者出行需求的过程,包括交通工具运行、中转换乘等;三是目的地城市市内交通出行,是由目的地城市对外交通枢纽到达目的地的过程[1]。

在对于城市群的客运通道而言,在出行者出行过程中,对于出行距离较近的OD量,其两端的交通小区出行时耗在出行的全过程中占比较大,而全程的费用较小,因此这类出行的出行者对路径选择的期望对时间更为敏感;对于出行距离较远的OD量,其两端的小区内出行时耗相对较小,小区间的出行时间和费用相对较大,因此这类出行的出行者对出行路径选择的期望对综合费用更为敏感。

1.2 出行者出行过程的效用函数构建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会以效用最大化作为自己分配有限收入选择消费对象的目标。同样的,出行者实际出行时,在选择出行路径时,也会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效用越大路径被选择的概率就越大[2]。不同出行者对不同出行路径的出行效用的判断是不一样的,但任意出行者的效用函数都应有两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相同的,是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来确定的;另一部分则由个人的偏好、习惯、经济水平等因素决定。

当某条路径的效用函数值越大时,其被选择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这也遵循了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1.3 有效通路的判断

有效通路指出行者在出行过程中选择的由起点通往终点时选择的一系列路段及其在该路段上所采用的交通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出行者在选择出行通路的同时,也选择了该通路上所包含的交通方式。

出行者在选择出行路径的过程中,总是期望路径在行进的过程中离目的地越来越近,总是期望尽快到达目的地,而不会选择“南辕北辙”的路径。因此,在有效通路的判断时,应首先满足这一条件。

有研究表明,出行者在中长途出行过程中,大部分出行者不能接受超过两次的换乘,且有较多的出行者希望能就近换乘或原地换乘[2]。这主要是由于换乘不同交通方式时,往往需要转换车站,或是需要增加额外的中转城市市内出行时间或候车时间,而这个过程于出行者而言则希望越短越好,这是由出行者心理承受能力所决定的。在对有效通路进行判断也需要考虑换乘次数的因素。

此外,出行者在选择换乘交通方式的过程中,总是期望选择效率更高的交通方式承担运输任务。在对有效通路进行判断时,也需要考虑这一因素。

根据上述分析,对有效通路的识别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当路径中的每个路段均满足:(i,j)的上游端点i比下游端点j离起点O近,而且i比j离终点D远时[3];②当路径中存在多模式换乘时,总的换乘次数应不超过a次;③路径中存在多模式换乘时,在由高效率向低效率方式换乘的前提下,OD间的全程出行时间,与途中换乘后的出行时间之比保持在大于m:1以内;④路径中存在多模式换乘时,在由低效率向高效率方式换乘的前提下,OD间的全程出行成本,与途中换乘后的出行成本之比保持在小于m:1以内。

2 基于有效通路的方式分担率模型

客运通道内出行者出行决策的确定,是出行者依据自身社会经济特征、出行特点以及运输供应、出行经验等多方面因素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做出选择的过程。不同的出行者会依据自身的社会经济特征,以某种目标或期望选择适合自己的出行通路,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了该通路所包含的“交通方式”,这也是本文采用方法的核心思想。

3 分方式当量OD矩阵计算方法

对于客运通道而言,多数交通区与客运通道见多方式线路的联系往往通过衔接道路实现,因此,远离客运通道的交通区可能并不直接拥有多方式的交通线路,该类小区的出行OD也不会出行多种方式的OD矩阵;客运通道两端和沿线的交通区虽然可以直接划分为多种方式的OD矩阵,但仅靠这些小区的出行OD难以覆盖客运通道各种交通方式的真正出行量。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路径的分方式“当量OD矩阵”计算方法。

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

(1)对于无换乘需求但存在多方式路径的OD对,按照不同交通方式的最短路径阻抗带入多元Logit模型,计算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并将OD对拆分写入对应交通方式的当量OD矩阵;

(2)对于有换乘需求的OD对,在客运通道综合交通网络中,寻找出各条有效通路的综合阻抗,再根据多项Logit模型计算各有效通路的分担率,将原有有效通路拆分为起点―换乘节点―换乘节点―终点的分段路径,并按照分段路径的交通方式,将OD对拆分写入对应交通方式的当量OD矩阵。

按照上述思想,利用Matlab进行编程计算,具体流程图如下: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出行者的出行行为特征,依据出行者在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出行路径的同时也选择了该路径包含的交通方式的思想,提出了基于有效通路的分方式当量OD矩阵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为城市群客运通道综合交通运输布局规划提供指导和依据,还可以为大运量交通方式运营方案的调整、编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廖勇.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系统结构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第5篇

【关键词】防盗报警;智能小区;设计方案

智能小区是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主流,随着信息产业的升级,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生命及财产安全的要求逐步升级,因而智能小区在建设中引入了安全防范技术。为更好的防范小区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安全防范技术设置了五道防线,每一道安全防线为周界防范报警系统,第二道防线为小区内的视频监控系统,第三道防线为电子巡更系统与小区保安的到位巡逻,第四道防线是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第五道防线家庭防盗报警系统。虽然是第五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但在小区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有窃贼非法入侵住房家庭或发生如煤气泄漏、火灾、老人急病等紧急事件时,通过安装在户内的各种电子探测器自动报警,接警中心将在数十秒内获得警情信息,并迅速派出保安或救护人员赶往现住户现场进行及时处理,大大降低事件风险。

1.用户端电子防盗系统

用户端电子防盗系统由前端探测器组成,家庭防盗常用的前端探测器包括门窗磁开关(主要用于门、窗等的防护)、紧急报警按钮(适用于各种场所的防抢防护,尤其对银行、财务等重要部门)、燃气泄漏探测器(主要用于厨房等场所防护)、玻璃破碎探测器(主要用于大面积玻璃的防护)、主动红外探测器(主要用于围墙、走廊及大范围门窗等的防护)、被动红外探测器(主要用于大厅、室内、走道等大面积区域的防护)、烟雾报警探测器/温度感应探测器(适用于各种场所)等。

与前端探测器配合的设备还要包括各种探测器安装支架、电源、总线输入模块(总线型报警系统使用)、信号放大器、无线发送接收设备等。

2.传输系统

总线制是指采用2~4条导线构成总线回路,所有的探测器都并接在总线上,每只探测器都有自己的独立地址码(或者使用总线地址模块),报警控制主机采用串行通信的方式按不同的地址信号访问每个探测器。总线制用线量少,设计施工方便。四总线连接方式如图3所示。

P线给出探测器的电源、地址编码信号;T为自检信号线,以判断探测部位或传输线是否有故障;S线为信号线,S线上的信号对探测部位而言是分时的;G线为公共地线。二总线制只保留了P、G两条线。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防盗报警系统多采用两种线制的混合结构。如区域内各探测器到报警器路径较短,探测器数量又有限,多线制可行;如区域内各探测器到报警器路径较长,采用总线制合适。如图4所示。

3.报警控制主机

报警主机是系统的核心,用来在接收前端探测器发来的报警信号的同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处理。主机在接收到报警信号后,会产生高分贝的警号声,同时会借助电信网络(电话线、移动网络或互联网)向外拨打多组预先设置的报警电话。如果报警主机接入接警中心,则由接警中心来判断和处理警情

4.联网报警中心

报警接收中收是指接收一个或多个安防控制中心的报警信息并处理警情的场所。通常也被称为接警中心(如公安机关的接警中心)。主要采用中心接警机并配备大量的工作人员,是整个防盗报警系统的中枢。接警中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电话线、移动电话网络和互联网等)接收报警主机发出的报警信号、判断报警的所在地和防区、进行远程的布撤防、记录报警信息、联络当事人、远程监控、派遣工作人员现场处理警情。

防盗报警系统设置操作特别灵活,同时具有可扩充性。布撤防方式可有系统、键盘、分区、单个设备、某些防区等多种形式,以多种方式进行报警,同时系统能够自动记录报警时间、防区,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将音视频信息传送到接警中心,或通过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联运实现音、视频报警功能。

第6篇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播种密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138-01

为了提高纳雍县的小麦产量,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增加总产量,通过在百兴镇刘家寨村进行小麦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条锈病影响的试验,探索纳雍县适宜抗小麦条锈病的播种密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置在纳雍县百兴镇刘家寨村陈家寨组一农户的责任地内进行,土质为黄壤土,土壤肥力均匀,中上等。供试小麦品种为丰优5号,千粒重26 g,由当地农户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安排5个栽培密度处理,分别为处理A:基本苗210万株/hm2(播种量54.0 kg/hm2);处理B:基本苗270万株/hm2(播种量70.5 kg/hm2);处理C:基本苗330万株/hm2(播种量85.5 kg/hm2);处理D:基本苗390万株/hm2(播种量102.0 kg/hm2);处理E:基本苗450万株/hm2(播种量117.0 kg/hm2);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4 m2(8 m×3 m),共15个小区,试验区总面积360 m2。小区间不设走道,重复间走道0.4 m。

1.3 试验实施

2013年10月19日播种,播种方式为净作撒播[1-2]。出苗日期为10月29日。每小区用农家肥70 kg作底肥;用尿素1.2 kg分2次作追肥,11月29日用尿素0.6 kg作提苗肥施用,2014年2月15日,用尿素0.6 kg作拔节前期肥施用[3-4]。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出苗10 d后至成熟期每10 d进行1次病害发生情况调查;采用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取样40片(株)叶片,调查小麦条锈病的普遍率和严重度(1级:孢子堆占整片叶片5%以下;2级:孢子堆占整片叶片5%;3级:孢子堆占整片叶片10%;4级:孢子堆占整片叶片25%;5级:孢子堆占整片叶片40%;6级:孢子堆占整片叶片65%;7级:孢子堆占整片叶片80%;8级:孢子堆占整片叶片100%。并计算普遍率、平均严重度、平均病情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5-6]:

普遍率(%)=发病叶片(株)数/调查总数×100

平均严重度(%)=100×∑(各级严重度×各级严重度病叶数)/调查总叶数;

病情指数=平均严重度(%)×普遍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表2可知,处理D、E、A之间发生小麦条锈病差异不显著,处理B和处理C之间发生小麦条锈病差异不显著,处理B、C与处理D、E、A之间发生小麦条锈病存在显著差异。处理B与处理D、E之间发生小麦条锈病存在极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基本苗270万株/hm2(播种量70.5 kg/hm2)处理与基本苗390万株/hm2(播种量102.0 kg/hm2)、基本苗450万株/hm2(播种量117.0 kg/hm2)之间发生小麦条锈病差异极显著。因此,建议纳雍县栽培小麦从抗小麦条锈病方面考虑,以基本苗270万株/hm2(播种量70.5 kg/hm2)为佳。

4 参考文献

[1] 陈雪荣,高慧,陈世敏,等.45%硫磺三唑酮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3):88,96.

[2] 黄瑾,曹世勤,贾秋珍,等.小麦品种绵麦37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J].麦类作物学报,2014(5):698-702.

[3] 李月卫.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效[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7):58-59,61.

[4] 苏锋,雷忠朝.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2(6):32.

第7篇

【关键词】 尿道狭窄;钬激光切除术;冷刀内切开;临床疗效

作者单位:253100 山东省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 尿道狭窄是泌尿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的增多、尿道炎症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和腔内泌尿器械的过频使用等因素,致使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同时,因为尿道和其周边组织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具有特殊性,又增加了治疗的困难和挑战[1]。目前,尽管已经证实各种开道重建手术有确切的远期疗效,但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且并发症多,极易致使患者出现感染、再狭窄、功能障碍和尿瘘等并发症[2]。冷刀切开术治疗尿道狭窄具有失血少、损伤小、恢复快和阳痿发生率低的优点,但尿道再次狭窄的发生率较高。钬激光切除术具有切割精准、止血方便的优点,且对周围的正常组织损伤小,已经逐渐被用于治疗尿道狭窄。对我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6月期间接受诊治的48例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6月期间接受诊治的尿道狭窄患者48例,均为男性,术前诊断经过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镜检查和尿流率的测定,均被确诊为尿道狭窄。年龄19~72 岁,平均年龄(4273±875)岁;病程1个月至13年,平均病程(595±073)年;发病原因有外伤所致尿道狭窄26例,尿道炎症所致尿道狭窄9例,前列腺术后尿道狭窄7例,医源性创伤尿道狭窄4例;发病部位:15例部狭窄,21例球部及球膜部狭窄,5例前列腺部狭窄,4 例膜部狭窄,3例膀胱颈口狭窄;患者有18例单阶段狭窄、11例假道伴狭窄、19例多阶段狭窄;狭窄段长度04~35 cm,平均(131±068) cm,其中20 cm 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3例行内镜下钬激光切除术,称作钬激光组;另外25例采取冷刀内切开治疗,称作冷刀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体质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患者施行腰麻,后取膀胱截石位。①钬激光尿道内切开治疗:采取直视将F21膀胱镜或者F80/98输尿管硬镜插入至狭窄处。在内镜工作腔道将钬激光光纤置入,钬激光有15~20 J的能量,脉冲频率为8~10 HE,使用末端能够发射550 μm的裸光纤。使视野保持清晰的情况下,采取直视分别切开狭窄段3、6、9、12点处的瘢痕组织,切开的深度根据瘢痕的情况掌握,将隆起的瘢痕全部切除,进而将尿道内腔修平。边切需同时推进内镜,将狭窄段切通,借助于F28尿道探子来确保瘢痕组织已被完全切除。手术结束将硅胶导尿管留置用作尿道支架管,在术后6周即可拔除。手术结束需应用2~5 d抗生素。②冷刀尿道内切开治疗:F21尿道内切开镜采取逆行方式进入狭窄部位远端,借助水流冲洗确认狭窄部位孔穴样的通道,将F4输尿管导管向内插入,接着用冷刀沿着导管将狭窄部3、6、9、12点处的瘢痕组织放射状切开,边切需同时推进尿道镜,直到已顺利进入膀胱,借助F28尿道探子来确认。

13 观察指标及随访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最大尿流率、术后复发率和再次手术率等指标。术后患者门诊随访,随访时间3年。在患者将尿管拔出后即刻进行尿流率测定,接着在术后1、3、6、9和12个月时进行测定,以后每6个月进行1次复查。术后3个月行常规膀胱尿道造影检测。如果患者出现主观排尿不畅或者最大尿流率小于每秒15 ml,则通过膀胱尿道造影和膀胱镜再次检查,来确定是否再次尿道狭窄。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①钬激光组手术时间为15~80 min,平均(329±1203) min;出血量5~50 ml;术后将尿管拔出后测定即刻最大尿流率为16~28 ml/s,平均(1897±329)ml/s。随访3年,4例术后复发,复发率为1739%;2例行术后尿道扩张治疗后恢复正常,另1例再次手术治疗。②冷刀组手术时间为l5~40 min,平均(2205±534) min;出血量15~100 ml;术后将尿管拔出后测定即刻最大尿流率为8~22 ml/s,平均(1184±236)ml/s。随访3年,11例术后复发,复发率4400%;3例行术后尿道扩张后恢复正常,另8例再次手术治疗。

钬激光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冷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钬激光组术后无大出血、尿失禁和尿外渗等并发症发生;冷刀组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大出血3例,尿外渗1例,尿失禁1例。钬激光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冷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尿道狭窄是泌尿外科的一种常见病,且是临床的难题之一,因为尿道创伤后很可能造成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同时鉴于损伤部位有致密纤维化的特点,所以常会导致瘢痕愈合和完全闭锁,因而尿道狭窄处理起来相当困难。在临床上,治疗尿道狭窄多是开放手术为主,但开放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大,若失败再次手术极为困难,且并发症较多[3]。近年来,腔内技术得到极大地发展,同时其有适应证广泛、安全方便、损伤小、失血少、可重复、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阳痿发生率低和疗效好的特点,提高了治愈率,并减少了患者痛苦,已经成为当前治疗尿道狭窄的首选方法[4]。

钬激光是一种固体激光,具有光纤细小、精确切割、止血方便的特点,因手术中热量不会向局部扩散,所以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小,组织炎症反应较轻,视野清晰,容易止血,患者术后恢复快且效果确切,对男性尿道狭窄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5]。冷刀内切开无止血功能,因切开狭窄后常出血较多,容易造成视野不清,致使切割有一定的盲目性,且切割深度很难控制,因而易出现瘢痕组织的不充分切割,术后在原位可再次形成瘢痕[6],狭窄复发需要再次手术治疗,本文冷刀组的再次复发率明显高于钬激光组。

综上所述,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治疗尿道狭窄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尿道再次狭窄的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王仙友, 陈安屏, 李海平,等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内切开术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 浙江创伤外科, 2011, 16(2): 231.

[2] 田罡, 李宗富 冷刀联合钬激光治疗外伤性尿道狭窄12例报告.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5): 104105.

[3] 杨晓荣, 蚌凌青, 刘德志,等 钬激光尿道内切开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的疗效.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08(3): 2122.

[4] 于春虎, 刘忠泽, 苏运强,等 输尿管镜钬激光在尿道狭窄内切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天津医药, 2010, 38(8): 647648.

第8篇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药效;75%嘧菌酯・戊唑醇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088-02

水稻纹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是水稻生产上分布很广、危害严重的三大病害之一,重度发病时可以造成减产50%左右。由于过量施用氮肥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1]。而且生产上又缺少免疫或抗性品种,化学防治仍然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措施之一[2]。因此,笔者对目前市面上常见的8种药剂进行试验,了解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农科所试验田(在1大队15#2号),黏质土壤,含有机质22.1 g/kg、速效磷24.0 mg/kg、速效钾300.8 mg/kg,pH值7.3,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华粳7号;防治对象为水稻纹枯病;试验药剂为20%噻呋・己唑醇悬浮剂(江苏华农生物化学有限公司),49%嘧菌酯・噻呋酰胺悬浮剂(黄龙稻靓,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75%嘧菌酯・戊唑醇(南京惠宇农化有限公司),50%甲基硫菌灵・噻呋酰胺悬浮剂(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农药厂),25%己唑・嘧菌酯悬浮剂(黄龙大丰收,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25%嘧菌酯悬浮剂(青岚,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南京惠宇农化有限公司),20%咪鲜・己唑醇(好立剑,江苏苏滨生物农化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分别为20%噻呋・己唑醇悬浮剂600 mL/hm2(A)、49%嘧菌酯・噻呋酰胺悬浮剂(黄龙稻靓)300 g/hm2(B)、75%嘧菌酯・戊唑醇225 g/hm2(C)、50%甲基硫菌灵・噻呋酰胺悬浮剂450 g/hm2(D)、25%己唑・嘧菌酯悬浮剂(黄龙大丰收)600 mL/hm2(E)、25%嘧菌酯悬浮剂(青岚)600 g/hm2(F)、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300 g/hm2(G)、20%咪鲜・己唑醇(好立剑)900 g/hm2(H),以空白作对照(CK)。小区面积30 m2,各处理间筑埂防止串水,随机排列,不设重复。2015年8月11日上午,水稻处于分蘖盛末期,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病穴率在5%左右,按试验设计配制好药液,采用联丰牌3WBS-16型手动喷雾器,均匀透彻喷施,喷头为切向离心式整体单喷头,孔径1.3 mm,工作压力0.2~0.3 Pa,射程40 mm,工作行程5~10 cm。前茬作物为扬农啤7号,于2015年6月3日机械收割,6月4日上水泡田,6月5日机械旋田、埋浆整地,6月9日进行机械移栽,密度27万穴/hm2,每穴4株,基本苗105万~120万株/hm2,6月15日进行人工拉线打埂[3-4]。

1.4 试验地栽培管理

6月14日施基肥:二铵150 kg/hm2+尿素75 kg/hm2、第1遍分蘖肥尿素225 kg/hm2;6月14日进行第1次封闭化除:50%丙草胺1 050 g/hm2+苄嘧磺隆375 g/hm2。分蘖肥:尿素262.5 kg/hm2;6月21日施第2遍分蘖肥[5-6]:尿素225 kg/hm2;7月29日施促花肥:尿素225 kg/hm2+复合肥150 kg/hm2;8月12日施保花肥:尿素112.5 kg/hm2; 7月1日防治稻飞虱:杀虫单1 500 mL/hm2+阿维菌素1 050 mL/hm2+吡蚜酮300 g/hm2;8月11日防治水稻螟虫:猛清1 500 mL/hm2;8月25日用稻瘟灵1 500 mL/hm2+杀虫单1 350 mL/hm2+吡蚜酮300 g/hm2,防治穗颈瘟、稻飞虱和三代稻纵卷叶螟;9月2日用稻瘟灵1 500 mL/hm2+猛清1 050 mL/hm2+阿维氟铃脲1 050 mL/hm2防治穗颈瘟、四代稻纵卷叶螟。9月20日用烯啶虫胺750 g/hm2防治稻飞虱和叶蝉。

1.5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试验于8月11日14:00―17:00施药,试验当天天气晴好,平均气温为28 ℃。试验期间天气高温多阴雨,适合纹枯病的发生。

1.6 调查时间与方法

1.6.1 安全性调查。药后3、5、7 d目测各处理区水稻有无药害产生,如有药害症状出现,记载药害症状及严重度,并记录药害恢复情况。

1.6.2 防效调查。药后7、15 d分别调查防效,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危害症状程度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沿对角线随机取3点,分别位于小区东南角、小区中心和小区西北角,每点调查相连5穴,共15穴,分别调查记录总株数、病株数、病情严重度,计算病株率和病指。

1.6.3 计算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病株率(%)=调查病株/调查总株数×100(1)

病株校正防效(%)=[1-(对照区药前病株数×处理区药后病株数)/(对照区药后病株数×处理区药前病株数)]×100(2)

病指=∑(各级发病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别)×100(3)

病指校正防效(%)=[1-(对照区药前病指×处理区药后病指)/(对照区药后病指×处理区药前病指)]×100(4)

1.6.4 分级标准。0级:全株无病;1级:第4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1叶);3级:第3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2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鞘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调查

药后3、5、7、10、15 d目测各处理区水稻均无药害产生,各处理区水稻生长正常,叶色、长势与对照区无差异。由此说明,试验药剂对水稻安全。

2.2 防效调查

2.2.1 病株率防效调查。第1次施药前1 d即8月10日进行病株基数调查,药后7 d即8月18日进行纹枯病病株防效调查。如表1所示,处理C的病株防效最高,为43.79%,处理A、B的防效分别为33.96%、29.80%;处理D、G、H的防效一般,分别为24.65%、26.50%和23.94%,防效最差的是处理E,防效为22.37%。

药后15 d即8月26日进行纹枯病防效调查,如表1所示,处理C的病株防效最高,防效为70.44%,其次是处理A、D,防效分为63.74%和60.28%;防效最差的是处理E、H,防效分别为54.79%和55.70%;其余各处理的防效均在58.22%~60.28%。

2.2.2 病指防效调查。第1次施药前1 d即8月10日进行病指基数调查,药后7 d即8月18日进行纹枯病病指防效调查。如表1所示,处理A的病指防效最高,为68.39%,其次是处理B,防效为61.00%;再次为处理C、F,防效分别为51.41%和50.08%;处理D、E、G、H的防效一般,防效在34.87%~47.16%之间,防效最差的是处理D,防效为30.57%。

药后15 d即8月26日进行纹枯病防效调查,如表1所示,处理C的防效仍最高,防效为92.60%,其次是处理A、B,防效分别为91.44%和90.16%;防效最差的是处理H、F,防效分别为72.07%和76.19%;其余各处理的防效均在80.87%~88.27%之间。

3 结论与讨论

3.1 药剂安全性

试验期间各处理区水稻均无明显的药害症状,本次试验各处理药剂对水稻安全。

3.2 药剂防治效果

根据本次试验结果,试验药剂75%嘧菌酯・戊唑醇(南京惠宇)药后15 d的病株防效70.44%,病指防效92.60%,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理想的防效,可以推广大田示范试验并有望替代井冈霉素等药剂使用,推荐用量为225 g/hm2。20%噻呋・己唑醇600 mL/hm2、49%嘧菌酯・噻呋酰胺300 g/hm2以及40%嘧菌酯300 g/hm2等处理对纹枯病防治的田间表现也较好,可根据试验剂量推广至大田进行示范性试验。

3.3 讨论

由于本次试验期间田间纹枯病发生相对较轻,且分布不均匀,导致各个处理间的病害发生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个别药剂处理的防效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

4 参考文献

[1] 李兵,倪炳华.120 g/L氟唑菌酰胺・氟环唑乳油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3):12881.

[2] 桑海旭,王干,王井士,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筛选及防治适期探索试验[J].北方水稻研究学报,2012,42(4):11-14.

[3] 李涛,路雪君,廖晓兰,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10(9):91-93.

[4] 王晓琳.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配方筛选及其剂型的研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