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

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4: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五导五学”;构建学习支架;地理

学习模式影响学习效率,学习模式影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学习模式的变革,是近几年来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话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一个价值追求。但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丰富,周课时不少,教学任务重。所以,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仍注重结果的呈现、结论的阐述,轻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学生的体验;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针对这个实际,我校社会组开始实行“学习任务单”的教学模式。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已初步显现出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在运行的初期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在设计环节存在教案化、简单化、提纲化的“三化”现象;在使用环节出现了课本化、形式化、习题化的“三化”现象。对此,我们尝试采用“五导五学”的措施,尽力克服“六化”现象,努力提高任务单的使用效率,以“五导五学”作为学习支架,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一、导思路,培养学习思维

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侧重地理知识的学习。地理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中具有的一种思维品质,是对学习、接触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发现地理事物演变、发展和分布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能力。地理学习任务单编制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熟练掌握一些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思维的基本规则和程序,逐步学会独立处理、分析复杂的地理问题。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深刻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当前地理学科相关问题,调整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地理学习任务单编制过程中,除了在学习任务单的首页通过简单明了的典型导语,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的思路外,在整份学习任务单中通过学习内容的编排,引导学生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中,从因到果、从果到因,反复推敲进行思维;也可以要求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中,按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也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相似论原理设计任务单,指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进行“中国人口分布原因”这一学习任务单的编制时,不仅要求学生从地形、气候、经济活动等多方面探索,还要对人口分布不均衡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找出避免后果的措施。通过这一任务单,让学生明白了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学生在领会地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导学法,提升学习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它的跨学科联系性强,知识涉及面较广,内容繁杂,需要学生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来验证各种地理理论。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地图的比重非常大,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各种地形图、气候图、区域图、景观图、分布图、剖面图等达150幅,占整个教材篇幅的比例的一半。地图已成为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学生对地图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地理学习的效率。

在任务单中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读图、绘图和用图训练,使学生养成图文结合使用的良好学习习惯。在编制任务单时,需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特别是地图能力的指导和培养。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兴趣;运用FLASH软件,引导学生认识该事物的演变状况掌握其演变规律,更好地认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丰富读图途径;通过开展绘图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巩固,从而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学法指导,促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图、析图以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例如,在设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这一任务单时,配上了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图学习,使知识点的阐述更清楚,使学生理解更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如果在这里没有设置相关地图,学生是难以弄懂和解答四大地理区域分类问题的。

三、导合作,丰富学习模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学习已走进了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以合作小组为学习单位,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的新型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沟通的基础上,并使学生不断体验合作的成功,建立自信心。

在运用任务单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又要通过分组合作性学习注意发挥小组的力量,激发集体的聪明才智。在课下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依据任务单中确定的相关问题、要求,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确定方案。在课中,在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下,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得出结论、加深理解。

例如,在进行《气候》学习前,让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每个组内,安排几位关心国内外时事的学生,让他们收看天气预报,安排几位有上网条件的同学,让他们收集天气预报的相关资料,安排几位善于总结,能够大胆发言的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和发言。在课中,在任务单中让学生分组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以及气候包括的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在讨论和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学生逐渐获得了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在迁移的过程中掌握了方法,在正确的方法下获得了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最优的情感教学效果。

四、导训练,巩固学习知识

地理学习中,课堂同步训练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其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在设计任务单的过程中,选择那些有利巩固重点知识、题型灵活、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典型题,通过笔答、口答、抢答、接力、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脉络,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编制任务单时,精心设计一些与当堂学习知识相关联,符合学生实际的典型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脉络,抓住主线,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把刚学到的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同时,为了照顾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任务单中设计的同步练习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选择性,即能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饱”,又能让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敢于去“吃”。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材训练,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例如,在任务单习题训练中,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检测题型。一是“亲历中考”环节,精选了近三年的各省市的真题;二是“备战中考”环节,精选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模拟试题,进行模拟提升;对于学习程度一般的学生开设简单直接的习题环节。这三个环节的习题要求不断提高、难度逐步提升,可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五、导实践,开阔学习视野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在任务单设计过程中,实践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实践环节能让学生更紧密地实践地理知识,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活动中,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同伴的榜样示范,过程的体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七下“综合探究七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这一任务单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调查嘉兴月河街,分析月河街旅游景区情况、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讨论如何让月河街更有特色等。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外实践是课堂知识的深化,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研究社会、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任务单学习模式的实施是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任务单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略图,在课堂内外创设了一种主动愉悦的教学氛围。近两个学期以来,通过“五导五学”,进一步优化历史与社会“任务单”,实施“学案导学”减轻了学生负担,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科的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使教师进一步转变了教学观念,优化了教与学的策略,端正了教育思想,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泽英.学案导学引导自究[J].思想地理课教学,2010(1).

2.武传伟等.学案教学策略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4).

3.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8.

4.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思想地理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M].新世纪出版社,2012.3.

第2篇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再创造”机会,激励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问题应尽量体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然而,目前的数学课堂提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为“提问”而“提问”,用“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交流互动。二是所提的问题主要是记忆性的提问,往往是针对知识点就题发问,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度、梯度和广度,缺乏适度的拓展、变式和延伸。三是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随意性大,教师没去思考提问是否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以及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脱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数学“再创造”提问价值的实施

“再创造”是一种教学思想,要求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像数学家一样去“发明”和“创造”。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说、议、做、练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氛围。同时,问题的设计应尽量体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第一,回溯旧知,发现新知。回溯就是将新知识还原到最初状态去,初始状态一是数学知识本身的“基本素材”状态;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状态。教师通过提问将学生带回到原有的知识,“再”重新开始,可找准新知的“最近发展区”,然后教师再通过提问把学生带回到新知识本身,“创造”主动生成。

如在浙教版七下《相似变换》一课中如何让学生理解相似变换作圖是通过线段的扩大或缩小,而不是通过角度的扩大或缩小来完成的。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前一章《全等三角形》中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探究来设计提问。

师:三个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生:不一定全等(异口同声)。

师:为什么呢?

生:三个角对应相等,三角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等。

师:那么角度的大小是决定圖形的形状还是大小呢?

生:形状。

师: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才是全等的,那么必须加上关于什么的条件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生:关于边的条件。

师:边的大小决定了圖形的什么呢?

生:圖形的大小。

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学生从原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很自然地理解相似变换是通过线段的长度改变来实现的。

第二,设问启发,突破难点。数学教学倡导,让学生参与寻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有限,学生思考问题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而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会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导致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抓住例题学习的核心,按照再创造的“层次性”要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这不仅是传道,而且是“解惑”。

如浙教版八年级下§6.4《梯形1》一课等腰梯形的性质引例:

已知: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AB=DC。求证:(1)∠ABC=∠DCB,∠BAD=∠CDA;

(2)AC=BD。

本例的知识核心是等腰梯形的性质证明;技能核心是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圖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由于之前学生很少接触辅助线,因此这里要通过添加辅助线来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知道如何根据题意,添加辅助线。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问题铺垫,适时适当启发,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添加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某教师在课堂上的处理方法如下:

画一画: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AB=DC,你能把圖甲的梯形ABCD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吗?

你能把圖乙的梯形ABCD分成一个矩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吗?

请你任意选择一个圖形,并结合刚才的辅助线证明∠B=∠C。

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后,再呈现引例,学生就有了证明的思路。教师再适时地加以追问:你为什么要添加这样的辅助线?你把问题转化成什么问题了?通过师生互动,把完整的证明过程进行板演就水到渠成了。反思这位教师的教法,只是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思考之间搭建了合适的桥梁,给学生提供了“跳一跳,摘得到”的机会,但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设问反思,提升能力。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数学中很多的概念、定理、公式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去发现,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反思,可以促进学生的“再创造”。

如教学浙教版七上《角和角的度量》一课,在探究角的概念时,教师进行了以下设计。

师:猜测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

生(画一画验证猜测):结论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师:我们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试试看是个什么圖形?

生(操作后发现):是一个角。

师:角是我们已经认识过的圖形,请大家回忆,刚才这个角是怎么画出来的?

生(回想了一下):过一点画两条射线。

学生反思后得出的结论和书上的结论几乎一致。在角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反思”起了重要作用。没有对操作过程的反思,学生就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角的形成过程、表述角的概念。

在数学解题中的反思也尤为重要。波利亚认为,在解题的四个环节中更为重要的是“解题回顾”。只有深刻反思题目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能力,并在新情境中迁移。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去对例题进行联想、思考和探索,同时抓住时机,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如通过问“此题用到哪些基础知识?是否能把已知的条件转化为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本题的突破口在哪里?”来反思解题过程;通过问“这种方法是否更好?有没有更好?”来反思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对数学方法归类、对规律小结和技巧揣摩的好习惯。通过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出错了?老师或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哪一种方法最优化?今后该如何思考此类问题?”来反思自己的学习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