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4: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伦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管理理论的探索中,存在着“中国管理理论”(Theory of Chinese Management)和“管理的中国理论”(Chinese TheorV of Management)的区别。“中国管理理论”是指“着眼于对现有理论的应用,中国学者可以以个体、群体、群体间、部门、企业或企业间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对这些既有理论加以应用——尽管在不同对象研究中应用的理论会有所不同。鉴于此,对组织行为学、组织理论、战略管理和国际商务等既有理论的深刻理解,是发展中国管理理论的先决条件”门,其研究类型包括:①找到那些似乎能给某个(些)既有理论提供例证的中国现象,研究这些现象将有助于强化这些理论的通用性;②找到那些看起来与源白西方情境的理论相矛盾的中国现象,然后证明这些矛盾并非真的存在,现象事实上与这些理论酌判断仍是一致的;③在发现那些与既有理论看起来存在矛盾的中国现象,然后证明,这种矛盾是切实存在的。
“管理的中国理论”则是指,“对于那些寻求发展管理的中国理论的学者而言,他们不大会收稿日期:20120627介意其成果在中国情境以外是否具有通用性,而更关注能否以独特的中国套路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些理论是否具有超越中国情境的通用性,是那些致力于发展管理的中国理论的学者所不太关心的。”1 J同时,“这种理论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强调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通过研究中国独特的现象或者对中国有着独特意义的现象,这类理论将专注于给出只适用于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处方和社会处方。”1
和谐管理理论可以归人哪一种呢?它不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其关键的概念、逻辑推演方法、理论的核心问题都表明,它追求超越中国这个文化地理范畴的适用性;它是在批判继承既有组织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在理论原创性上做出卓绝的努力。因此,从其理论属性看,它属于“中国管理理论”的第3种类型。
席酉民等【2分析了时代变革(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大背景下组织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认为“传统科层组织中序列化的沟通和协调方式将没有足够的弹性和适应力来满足成本竞筝全球化、市场驱动或者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需要”,凶此,需要开发新的管理范式。这种范式是对泰罗、法约尔为代表的传统组织理论,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组织理论,巴纳德、西蒙为代表的现代组织理论的扬弃,认为这些组织理论都未能解决“当缺乏客观衡量尺度时,人的自主选择活动的结果用什么来考核?”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学者重新回到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从组织系统、业务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行为、资源观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和谐管理理论还与“管理的中国理论”的探索、建构的路径有着显着区别。具体而言,“管理的中国理论”具有下述特点:
(l)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搜寻某些和现当代有些理论主张相一致的部分,以此论证中国管理理论有丰裕的理论源泉,甚至以此认定管理的中国理论源远流长,以强化理论自信心,并将国学作为构建适用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论的重要源泉。
(2)部分研究者在深入或者未深入研习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用中国古代某些认知模型和哲学(比如阴阳、五行等
)赋予部分管理理论的概念以中国元素,这种行为有利于现代管理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但在理论原创方面乏善可陈。
(3)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组织(尤其是政府)运营中沉淀下来的各种心得、体悟,比如面子、关系、权术、帝王术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视为一种积极因素,在培训业大行其道。但历史上政府对资源的垄断、对智力资本的独买、退出不自由、政府组织的非生产性等所沉积的类似今天的“职场智慧”、成功学等受到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理论拥
趸和发展者的广泛批评,如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系列。
(4)有一种理论依据古代哲学家的主张(典型如儒学)而不是当下中华文化圈内的管理实践的实然来构建理论,并对不符合其理论主张的管理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但最终的解决之道,要么是对环境给予更多非微观层面的批评,要么主张管理者应该如何如何。
2 和谐管理理论体系
现代组织在日益复杂、快变、模糊性、不确定性( complexitv, change, ambiguity. uncertainty,CCAU)的环境里,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成为管理研究人员和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果说在和谐管理理论的早期,还冠以“面向复杂性”的题旨,那么随着其理论的深化发展,则逐步过渡到“面向CCAU 的组织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和谐管理理论认为,西方哲学强调建基于科学、法律和宗教的标准化和理性设计,而东方哲学则以强调和谐和德行的灵活性、弹性、柔性和适应牲来替代西方这种硬性的系统方法。2种方法各有利弊。“东方文化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处理、关注整体性和人文需求的思想精髓恰恰可以满足(应对CCAU的)需求。”
突出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学习外语的目的除了完成基本的大学课程外,更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因此,必须进行具有实用性特征的语言教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场景教学,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学会某个特定的语言,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整体语言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调整公共英语课程设置
目前,大多独立学院只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英语课程。而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以阅读为主的综合课。这种教学状态偏向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忽略了听、说、写的能力训练。因此,独立学院在英语教学课程中,不仅仅只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锻炼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同时,独立学院需充分运用院内的教学资源,及时了解学生的要求,可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能力而开设具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
(二)灵活并创造性地使用英语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目前,大学独立学院主要向学生提供的英语教材形式包括主教材、辅教材、配套电子资料(电子资料库)、教学网站等。此类教材的形式包括纸质教材、电子音频教材等。因此,教师需根据此类教材的特征,充分发挥其教学意义。
(三)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整体教学中是极其重要作用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整,注重以探究式、任务型、合作型联合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目前,多媒体教学法发展迅速,教师应充分应用这一特点,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实现多元化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这是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整体语言教学理论中,其提倡以整体与非传统形式的评估与测试方法。学生通过自身的真实状况,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从中了解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进而在后期努力改进。
三、结束语
在传统的素质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观念的落后,中小学校的应试教育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压力和学业负担较重,大量的作业也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体育活动时间。在接受培养和教育的关键时期,缺乏重要的体育礼仪教育,对学生以后身体、心理、个人品格上的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到中职学校学习之后,变得不会与人相处,性格变得呆板木讷,交往能力欠缺。此外,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也没有对体育礼仪这种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礼仪知识单一,使得体育礼仪教育无法深入,只能停留在常规的体育教学上。
2加强中职学校体育礼仪教育的策略
2.1对体育教师体育礼仪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在知识结构、师德修养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欠缺,尤其是在体育礼仪方面,由于年龄和毕业院校的不同,在体育礼仪的教学中表现的千差万别。而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行为对整个素质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体育礼仪的培养对中职学校学生的体育礼仪教育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的礼仪培养一定要以自身职业道德的自觉和自律为基础,用爱岗敬业和严谨治学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认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同时,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2.2整合体育礼仪课程,强化实践
体育礼仪教育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掌握体育礼仪知识后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十分重要。中职学校应该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育礼仪教学,并根据体育礼仪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不断使体育礼仪的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2.3营造良好的体育礼仪教育环境
在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礼仪和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这样,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后,向中职学生教授体育礼仪,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时,也要做一个懂礼仪、守规矩的运动人。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礼仪育人的环境,让学生在文明礼仪的氛围中感受和接受陶冶。体育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渗透体育礼仪的教育,展示出体育礼仪所蕴含的魅力和风范,以此来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
2.4提倡学生的体育礼仪自我教育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缺少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是培养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和习惯、塑造良好的礼仪形象的重要过程,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体育活动和教学中做到懂礼仪、守礼仪。所以,在中职学校的体育礼仪教育中,要充分引导中职学生进行体育礼仪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去寻找改变不良行为和提高礼仪素养的渠道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寻求突破,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3结束语
【关键词】体育理论教学方法
体育理论,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奠定基础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进行体育理论的传授,也是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可是实际操作中体育理论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许多体育教师只是象征性的上一、二节理论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进行理论的传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纠正这一错误观点,认真对待体育理论,搞好体育理论的教学,对于体育素质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要搞好体育理论的教学,可以从几点着手: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理论被许多体育教师忽视或马虎对待。因为检查体育教学工作的好坏,一般只是以达标率的高低来衡量,体育教师的能力强弱是以中、高考以及带队成绩为标准,而这一切似乎都与理论牵扯不上。这样就造成了体育教师只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提高,甚至出现了考什么就练什么的教学现家,致于体育理论则抛之不顾,即使下雨天就在教室里玩游戏,进行素质练习,或者干脆就上学生上自习。殊不知,抛开理论,只讲实践,将在很大程度的限制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实际是通过理论的传授可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而促进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进教学的效果,有利于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完成。同时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搞好理论的教学,首先转变错误的观念,认识到理论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合理进行体育理论的传授。
二、精心备课,避免照本宣科
备课是整个教学的开始与基础,是上好课的前提。无论是实践课还是理论课都应认真备好课,特别是上理论课,还更应精心准备,避免照本宣科。因为大多学生对体育理论兴趣不大,加上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是理论知识性较强,缺乏趣味性。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理论教学的效果。只有在课前通过精心的准备,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但讲解时却辅以大量的与中心有关的知识性、趣味性的课本之外的内容,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也就使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
三、改革理论教学的方法
体育理论教学的方法,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靠单一的注入式的“讲授法”,即从开始上课至下课都是老师讲、学生;老师写、学生抄。实际上这种教学法,只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一节课下来,只是机械地听了一下,抄了一点,根本没有进行思考和理解,是违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法。况且,在这种|“讲授法”下所获得的知识,来的快,去的也快,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可能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进行理论的教学,必须改变这种“讲授法”,应该采取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导读法和问题讨论法,即布置导读或思考题课堂或课前阅读个人思考准备讨论、发言小组或全班集中研讨教师小结、讲解。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不致于学生边学边忘,从而有利于理论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单独进行理论教学的时间不能太多,否则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但是我们可以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课及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强传授理论的时间、范围及力度。如:每节实践课时抽出2-3分钟的时间专门讲授本课学习项目的特点、价值与作用、发展史、竞赛规则等;在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及时传授损伤的预防及出现损伤后的处理方法;在开展某项体育活动时讲解该活动的组织方法、裁判法等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的传授,比起单调的理论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记忆、理解以及运用。
五、落实理论的考核
理论成绩一直都是大纲所要求的,在体育成绩中理论成绩所占的比例应为20%左右。可是由于对理论的认识不足,同时为了简单了事,避免麻烦,许多教师对理论成绩敷衍了事,对理论成绩感觉给分或干脆就置之于不顾,从来不进行考核,其实理论考核的落实并不复杂,平时的考核,可利用上课时来落实,即上课时抽出2分钟左右对已学过的理论进行提问,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为学生打分。在期终考试时,选择好内容,出一份题量适中的试卷,进行一次正规考试,将成绩计入学期结束的总分中。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一)体验学习的理论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主要倡导者考尔博在他的著作中对体验式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介绍。他认为它由四个基本阶段构成,包括:体验—思考—抽象—实验。体验阶段指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世界和生活,并且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各种感悟与知识。思考阶段指体验者描述并思考自己的体验活动,对自己的体验活动进行归纳、分析与反思。抽象阶段指体验者加工与处理所获的初步经验,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抽象成概念。试验阶段指体验者在新的情境中检验自己的理论假设,并且将所获得的经验和概念运用于其他新的情境中。
(二)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体验式教学理论是基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所提出的教学理论。情感理论指的是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克拉申把情感分成动力、自信和焦虑三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动机不足、缺乏自信以及过度焦虑会阻碍语言的习得。相反,动机明确、自信满满和低焦虑感会加速语言习得。因此,根据他的情感过滤假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焦虑降低到最低程度。体验式外语教学能够减少外语学习中的焦虑和恐惧。在体验式外语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和友好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有效地进行体验式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身上必须要散发快乐的愉悦情绪。教师快乐的情绪必然会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放松下来,消除焦虑,带动学生快乐的学习,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
二、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
在体验式外语教学中,“参与”是前提,“愉悦”是共鸣的先导,“共鸣”和“环境”是外语教学体验机理赖以发生的依存条件。成功的体验式外语教学需要将“参与”“愉悦”“共鸣”和“环境”四个要素相互融合。
1.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在体验式外语教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发和主动地学习,积极发言,参与多样的课堂合作交际活动,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学生只有最大限度投入到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在平等、友好、协商、自主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2.愉悦的情感体验体验式外语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积极体验,总是与学生获得“愉悦”紧密关联。学习者只有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到乐趣,才能激发、保持和提升学习者的兴趣,才能持续地获得前行的动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只有让外语学习者体验语言学习的快乐,反过来促进外语认知和使用经验的增长,才能培养出“知情合一”终生学习者。
3.和谐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共鸣营造体验式外语教学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体验式教学原则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师生关系、教学氛围等要素,积极营造自然语境,使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结语
论文摘要:在教学中运用归因理论,从学生自我掌握技能的成败因素以及该理论对教师要求两方面,论述了这两者相互独立、相互交织的关系,同时强调师生均要善于自我归因,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童及自身素质。
自70年代初开始,教学模式的研究日益受到心理工作者的重视。他们对研究一切事物的成功与失败、建立的目标与成绩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并采用了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效果。因此,心理工作者对归因理论的研究从此也就活跃起来了,范围也愈来愈扩大,深人到各领域。
归因理论的大部分内容能运用于体育运之中。因此,不少体育工作者都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加以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用归因理论专门来对公共体育课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
1归因理论定义及其分类
所谓归因理论(又称归属学说),它是人们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因果关系的信息理论。例如:“他这堂课为什么收效不大”,“我这堂课为什么收效不大”。显然归因理论观察的是个体的得与失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只有认真分析行为的动因,才能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提高教学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温纳(B.Weiner)把归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情景归因:指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部环境(社会条件);第二类是个人倾向归因。第一类是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内部本身的特点(兴趣、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归因:当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好时,如果是教师要求过高、过严,则属于情景归因(属来自社会条件);如果是学生自己学习积极性不高,态度不好,则属于个人倾向的归因(属来自内部条件)。
2掌握技能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因素
在此我们把学生掌握技能好称为成功,反之称失败。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温纳等人在70年代中期的研究中,首先把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归结于个人能力、自己所做的努力程度、工作任务的难度以及“运气”4个因素,并从控制性和稳定性两个范畴来划分,列出了这样一个关系表(见表1)。
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属于一个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国内有人从运动竞赛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是运用于公体教学,我认为还存在不足之处。因为影响公体课教学质量高低是多方面的,只有充分地把各种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分析问题才能更为完善(见表2).
从表2可以得知:影响学生技能成败的因素很多。但是,学生学完每一项练习之后,对自己的成绩归因分析,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把成绩差的原因归于内部(个体)造成.如能力差,努力不够,表示以后要多接受教师的指教;二是把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社会)造成,如“教材难”、“教师教不好”等等,不愿以后自己努力。这说明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认识态度是有差别的。但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有意识的自我努力是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受意识的稳定性控制的,学生若学习过程中,只有努力了,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所以它是占第一位的,它可以排除一切不良的影响,其他因素只是为个体创造条件的,为个体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不断地努力学习。
另外,是否仅仅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努力不够,或仅仅强调学生要不断努力,就能取得学习的成功呢?
我认为应这样回答:要使学生取得成功,就应该不断地使他们感觉到他们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并不断给予他们成功的反馈,才能使他们的努力坚持下去,不断地取得成功。因为一味强调学生努力,不对他们的成绩给予及时的反馈,那么尽管他们已取得了一些进步,他可能还认为自己努力不够,甚至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效。所以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归因,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使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如愿以偿,由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归因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现在公体课中多数学生的运动能力较差,有的甚至没有一点基础。所以他们对体育课的认识有不足现象,学习的态度也不一样,大致分为积极的、一般的和消极的三种。下面我们来分析:
有的学生常常凭情绪上课,高兴起来劲头很大,有的则不然,并且课前常在教师面前表现有如何身体不适,寻找借口在课中不努力,以致造成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也有的学生特别是那些不爱运动的女学生,一谈到体育课就摇头,对运动技术缺乏足够的信心,总认为教材不适或自己没有运动才能;另外有的人心理上存在着一些其他的观念(如对体育课的偏见),所以努力程度也就不够(这两种均为消极因素)。因此,这些学生多数认为掌握不好技能是外部因素干扰所致,也埋怨自己“运气”不佳。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内部因素)。他们有时对某个技术动作掌握较好认为是“运气”好。所以形成这些心理的因素并非一二。但我们说这些学生课上是否就始终是被动地做练习呢?不是的。这些大学生都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能力,他们会思考自己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什么完成得好或差,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向来确定自己下一步该如何做。另外也有些学生则不管内在还是外在的因素,自己所考虑的是如何来上好每堂课,争取多学些知识技能(积极因素),所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们把成功往往归因于内在因素,有的人也认为是严格执教的结果(外部因素)。同时他们也认为课上情绪的“高”或“低”也是练习收效的重要因素,当他们有时课上情绪不稳定而收效不大或失败时,也常常把失利原因归因于内部因素,很少归于外界环境。因此我们说后者这样的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较全面,因为他们对体育课很少出现焦虑,学习也就努力些,收获则大些。
关键词:行政自由裁量权;行政伦理;行政行为人
自由裁量是当代行政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国家实现行政职能需要行政管理的能动性,而行政管理能动性的实现又依赖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行政自由裁量权既是行政法学、行政伦理学的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运用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公共事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实践问题。探讨行政自由裁量权,研究如何正确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对加强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行为人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幅度、范围内,依照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的原则,结合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通过主观判断而实施公务管理的权力。现代行政必然要求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和广泛运用。王名扬教授在《美国行政法》中,详细分析了现代行政为何要被授予广泛的裁量权。他指出:现代社会变迁迅速,立法机关很难预见未来的发展变化;现代社会极为复杂,行政机关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决定;现代行政技术性高,专业性的法律,只能规定需要完成的任务或目的,由行政机关采取适当的执行方式;现代行政范围大,不可能制定行政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法律,不得不扩大行政机关的决定权力;现代行政开拓众多的新活动领域,无经验可以参考,行政机关必须作出试探性的决定,积累经验,不能受法律严格限制;法律关于行为的种类和幅度规定即使存在诸多可供选择的规定,行政机关在具体适用时也需要自由裁量权,才能作出合理、公正的决定[1]。
行政自由裁量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在实际运行中,容易造成权力滥用和显失公正的现象。权力从本质上看具有自我腐蚀和自我扩张的特性。因此,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一种有着合法外衣的特殊行政权,如果运用这项权力时违背立法的精神和目的,以主观非善意、不正当的目的为先导的话,将因为权力的滥用而导致腐败。毋庸置疑,要实现依法行政,遏制行政权力的异化和行政行为人的腐败,必须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制。
从法律角度说,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规制主要有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主体按照法定的授权、形式和程序实施行政行为,并对其行政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它主要审查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是否合法,是否超越了法定的幅度、范围而越权违法。行政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必须适度、公正,必须符合法律的目的和精神,基于正当动机和适当考虑[2]。目前,理论学界已形成共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除了理所当然地必须遵循行政合法性原则外,更应受制于行政合理性原则。但具体如何以合理性原则规制行政自由裁量行为,实践中却缺乏可操作性。行政行为人的裁量必须符合公平、正义、适当、合理的理念,这不仅取决于行政行为人的执法水平,同时还受到行政行为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现实中权力的运作方式、效率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行为人的主观价值判断。这就是从行政伦理角度研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重要动因。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伦理本质
所谓行政伦理,指调整行政行为人在国家事务的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的,并能以善恶进行评价的行为规范以及制度、体制、规则、程序等行政构件所体现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倾向。行政伦理的本质在于追求行政过程的伦理价值及行政行为人的道德完善,即行政的道德化诉求[3]。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伦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就是一种伦理裁量权。有学者提出,确定行政自由裁量是适当、合理而非滥用权力,其评判标准包括:是否符合法律精神,是否正确理解法律原意,是否基于正当(动机)和适当(考虑相关因素或不考虑不相关因素)考虑,是否受先例和惯例约束,是否滥用程序自由,是否不行使或忘记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等等[4]。在这里,行政行为人的能动性被放在了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中心位置。它要求行政行为人依据理性来行使权力,侧重于考察行政行为人的主观意识领域,也就是行政行为人如何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加以合理控制,使公平正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在行政伦理学领域,行政行为人是具有一定意志自由并能够运用伦理理性进行独立价值判定和道德决策的行政主体。他们根本性地受自身个体伦理自主性的约束,有能动的道德义务承担倾向,具有公共利益和个人私利的共同价值载体的特性[5]。
库珀对行政伦理问题的探讨告诉我们,同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一样,行政行为人必须同时在家庭、社区和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须承担一系列的义务和责任,有着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必然会导致各种角色之间发生利益冲突,难免使行政行为人处于尴尬、矛盾之中。因此,行政行为人必须通过某种行为才能最终消解这些冲突。但对于采用何种行为,通常拥有很大的随意性。尽管法律和法规会从原则上对行政行为人的行为进行角色规范,但它们通常只是给行政行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些含义宽泛的倾向性指导,如何精确到具体实践中是行政行为人自己的任务。这样一来,对于拥有一定自由裁量权的行政行为人来说,在随意性很大的情况下,要想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决策者的伦理素质和良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果说后现代社会中的政角色具有本质上不可避免的政治性和严重的自由裁量权,那么就必须承认伦理关怀的重要性”[6]。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正说明了行政行为人并不是没有灵魂、没有任何意志自由的政治工具。国家和社会对行政行为人的伦理价值要求体现为: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创造性地使用法律和政策所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忠实地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等等。行政自由裁量权充分肯定了行政行为人的道德主体性,自由裁量领域就是一个法律作用式微,伦理道德大显作用的特殊领域。在这里,行政行为人的智识、德性得以充分展示,伦理道德得以检验,行政行为人的伦理道德状况往往成为决定行政自由裁量行为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即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一两年内,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乃至汇合成一个响亮的呼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
当前语文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不够”。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从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到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语文教学,都需要以正确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196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语文教学大纲里确认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学科理论。经过30多年教学实践迄今工具性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工具性应怎样体现在语文教学任务中、怎样体现在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中,以及怎样体现在语文水平测试中,都还是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先后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编和修订的语文教材内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语文能力测试也各有侧重点,这说明怎样从工具性出发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明确。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性质重新作了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两个“最重要的”讲的都是工具性,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际工具”里;而交际工具的内涵扩展为“文化载体”,这表明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语文学科又应怎样体现文化载体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够明确。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界各家主张不尽相同,但长时间以来很少开展泛讨论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评议,以逐渐求得共识。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经积累了50年的经验。深感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却缺少应有的科学总结。前20年,主要有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56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教学,制订了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教学大纲,在中学阶段创立了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分编为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但试行不到两年,只编出大部分课本,分科教学就被取消。另一次是1963年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编写了新的语文课本。但试用也不到两年,课本只编出小部分,编辑方针又被改变。两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经验,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学总结。中国“十年”期间,整个教育工作遭受破坏,语文教学也处于混乱状态。后20年,从“拨乱反正”开始,语文教学在恢复一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试验,直至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实现多样化”的方针。在这段时间内,新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也随着几经改编,各地涌现的语文实验教材也边试用边修改。但仍然很少见到一些有比较科学的总结性经验公开发表或者展开讨论。总起来说,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学总结。不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难以对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认识,也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再就历次新编语文课本的试验和修改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例如试验新编课本,往往不明确试验要求,不订立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不安排对比试验,不研究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做试验记录和各类统计,不随时征求对试验课本的修改意见,以及不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试验总结。这样就把课本试验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学工作,缺少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修改课本也往往局限于编者主观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难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补补,不解决试验中所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像这样的试验和修改无疑都是容易走过场的,不可能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以50年代新编的文学课本来说,试用时都一片叫好声,说是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编排新颖,教师有教头,学生有学头,似乎这次改革已经成功。但全国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问题就多起来,甚至提得越来越严重,很快变成一片反对声。这就说明这套新编课本未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试验,也未能及时从试验中发现问题认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人教社编写的,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试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中考、会考,语文水平测试问题比较突出。就读写听说四项来说,听和说未列入测试范围,一向是被忽视的;读的测试最成问题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似乎是在与学生为难;写的测试尽管变换作文方式,终因缺少合理的评分标准,分数高低往往可以随意而定。总的情况是试题的量越来越大,所命的题越来越别出心裁,学生考得头昏脑胀,交卷后甚至估计不出自己的成绩是好是坏。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题目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学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四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_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总结了建国以来在处理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长时间强调思想性,有时强调文学性,有时只提工具性,有时还并提知识性,但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下,这些强调各有所偏,或多或少地影响当时的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现在总结出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只要坚持以工具性为基本性质,以语言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就有可能避免各种偏向,把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引上方向明确的轨道。其二,全面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对生活的爱美心态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这些也正是中学阶段语文学科需要进行的素质教育,全面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两种“基本”和三种“关系”是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其三,对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教学起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教材必须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并从语言教学出发兼顾其他方面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也必须以语言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讲解课文应当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文学形象、科学文化知识),再回到语言文字。这样就能构筑成合理的教材机制和正确的教学路子,导向真正的素质教育。
第二,迫切需要研讨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世界气息和时代精神,也就是身教时代所当教,学时代所当学,能为时代所用。这里提出两个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一)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待这个问题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例如在语文课本里,选编一定数量反映20年来社会变革的并可作为语言教学范例的名篇,让学生从中认识时代并学习能反映时代新貌的语言。又如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以《广告法》为依据学习写广告语言,以《合同法》为依据学习写合同语言。总起来说,就是语文教材内容必须与当前的改革开放和实际应用适当地结合起来。(二)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整个社会生活信息化的需要。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开发和创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课本里写的是书面信息,教师讲授是传递信息。学生学习是接受信息。无论写的、讲的或者学的,都要求有一定的新意或者有助于提高素质的,才能成为有益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有关语文信息积累、掌握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现在有些语文教材已经编入电脑阅读、电脑作文,教学中也有试行网上听课的。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文教学信息化问题列为当前迫切需要研讨的重要课题。
第三,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比较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体系。
按照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组成能体现这些“基本”和“关系”的系统教学内容。初步设想,从初一到高三,应以语言教学为主要线索.作出有序的安排。初一着重学习系统的基础语言(字、词、句、段、篇),初二着重学习各种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初三着重学习比较浅近的文学语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初中三个年级,从学文字、学文章到学文学,也就是从语言的打好基础、语言的广泛应用到语言的初步提高。与这些语言内容相配合,学习一些实用的语法、逻辑和修辞知识。此外,还要学习一些文言词语。高一着重训练语感、思维和语言表达,高二着重学习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和古代汉语知识,高三着重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以及中外名文(非文学作品)的语言。高中三个年级,逐步提高语言的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教学线索在各个年级里还要把不同内容和程度的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带动起来,并组织系统的应用训练和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语文读写听说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实验、论证、修改,才能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切合语文教学实际。
第四,语文课教学方法力求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以举例性质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l.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5.每节课都应有一些读写或听说的练习,没有练习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在练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获得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6.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灵巧构思或者生动语言的,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乃至某一次有进步的,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第五,研究语文测试理论,改进命题工作,制订作文评分标准,并建立科学的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