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楞次定律教案

楞次定律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4: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楞次定律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楞次定律教案

第1篇

【大 中 小】【关闭】

一、概念界定

中学物理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探究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定位

1.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尝试解答,检验结论,交流思想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心理倾向。

3.发展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理论基础

1.探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2.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的教学,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3.探究性学习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望强烈,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和探究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本身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求知欲。

(4)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探究、自由创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与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5.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四、实施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在进行"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

问题情景l:先在课桌上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V100W"和"220V15W"比较它们在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情况,初步思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问题情景2: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猜想一下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情景3: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问题情景4:想象一下导体的电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力求体现"五性":(1)"挑战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能力挑战;(2)"趣味性":富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3)"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问题答案不一定唯一;(4)"差异性":关注个体差异,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5)"实践性":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2.自主探究,自主意义建构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意义建构就是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而不是被动接受新的知识.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学物理"、动脑去"想物理",使他们自主探究的体验获得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物理知识本身,更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既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探究性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问题要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准)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运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实验的方法、手段等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出新问题.教师要根据问题的要求和相关条件,创造相关的实验情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来确定解决问题的实验程序,最终得出准确合理的结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例如,学过楞次定律后,研究"铝管中磁性小球的下落规律".把两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一只小球很快地从下端掉出,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1)若就此课题进行研究,你将提出和论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实验?

(2)你猜一猜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请分析小球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能否建立一种物理模型?(4)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假设?你提出的实验方案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5)给你电火花计时器的一套装置,能否用它来研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如果用图像分析的话,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这样的设计比单纯的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更能让学生接受,关键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3.合作交流,优化意义建构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例如,在学完"动量"一章以后,学生对火箭的内容很感兴趣,由五个学生(三男二女)自发组成了一个"研制水火箭"的研究小组.该课题需要进行原理分析、实验制作、测量、总结交流等,研究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其中一位学生担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组的活动安排,包括实验地点、活动内容确定,时间部署、人员分工等全方位的工作,是小组活动的总指挥.另外,还有一名副组长、两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首先研究小组集体论证,根据课题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制定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制定具体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学习与咨询、实验制作、综合分析,通过大量的理论论证和实验成败的经验教训,研究小组一致认为,制作中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原理:(1)加水----动量守恒;(2)打气----增压;(3)发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4)尾翼的作用----控制方向.设想用普通600n1L塑料饮料瓶,在里面注入水后,对瓶内空气进行加压,利用水向下高速喷出使"火箭"作反冲运动来制作水火箭.研究小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了问题:(1)"火箭"底塞材料的选用.(2)给瓶中空气加压的问题亟待解决.(3)使"火箭"飞得更高、更稳定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考虑三个方面:(1)对于底塞材料,它必须具备气密性好,又容易加工的特点,如化学实验室常用的橡皮塞.(2)加压用打气筒,但怎样加工底塞,使底塞与打气筒相配套.学生们请教了许多人,最后从自行车的原理得到启发,在橡皮塞上打了个孔,塞入一个自行车内胎上的气门芯底座,再装上气门芯,解决了加压问题.(3)利用"火箭"的发射原理,要使火箭飞得更高,有两个途径:尽可能使"火箭"的质量减小、同时减小飞行阻力或使水喷射出的速度尽可能大.通过近一个月的细心研究和精心制作,研究小组最终成功地制作了水火箭模型,并在交流会上获得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本研究小组的记录员深有感慨地说:"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从组长那里学到了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决策,从操作员那里学到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实际的研究过程让我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形成了默契,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研讨,学会了与别人分享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听辩的技能: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分析、判断,同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表达的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

(3)交流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合作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例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

4.引导探究,创新提高

引导探究,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一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学生也能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充其量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现改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一半以上,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开放性教学.特别重视设计一些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那种结构良好、条件确定、答案唯一的问题,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标准件"式的练习,这样往往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这种设计开放性问题,不妨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1)策略的开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比较,逐步树立策略优化的思想。

(2)条件的开放.让学生能从实际出发,对所要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根据不同条件对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提高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论的开放.让学生面对相同条件的问题,从不同角度的思考、分析,获得不同的答案,使学生广开思路,从不同侧面、不同的相互关系中获得不同结构形式的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5.评价体验

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思维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几点启示

1.正确选定探究课题

课堂教学中要选择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究价值内容,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学过知识,经过观察,猜想,尝试,验证等多种方法才能解决。

2.探究性学习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对学生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不是从空白出发,已有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而不是任何知识都可以探究。

3.学习是学生通过多方面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并培养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而是在方法论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探究活动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获得过程以及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要给学生以启发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差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自我矫正,并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活动。

4.教师要提供学生探究学习的条件,去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

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讨论与争论,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使探究顺利进行。

第2篇

一、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反思

我从业20多年来,对农村高级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我根据经历和相关同事的介绍,对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作如下概括。

1.教师紧缺,使得物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身心疲惫,无力准备实验教学。在我所接触到的农村中学物理教师中,大多每周都带5个多班的物理课,平均每班以3节课计算,平均周课时在15节,加上许多物理教师都要跨课头教学,这样计算每周课时在17节以上。5个班的物理作业批阅、晚课等又要占有物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物理实验教学。

2.设备不足,使得有许多实验无法实行。在我所见到的农村中学中,大多都有物理实验室,但大都属于堆放物理教具的仓库,所谓实验教师大都有物理教师兼任,许多时候只能提供演示实验所需的道具,大规模的物理实验根本无法做。

3.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亲手实验。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农村高级中学大多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毕业年级临近高考时段把高中物理实验用多媒体演示一遍,以此来代替物理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底下,本来应该在亲自试验中掌握的知识演变成为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与新课标的要求格格不入。

4.农村中学物理教师自身不重视实验教学。许多教师在交流中在涉及物理实验教学时,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认为物理实验教学属于辅助教学手段,可有可无。这种认识上不足,也成为制约农村高级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也成为物理学科适应新的课标要求桎梏,严重影响到物理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出路探索

1.教师应积极开发周边资源,利用廉价的废旧物品、家常用品来弥补实验配备不足的制约,促进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发展。例如:我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电阻器,墨水瓶、温度计等器具制成了焦耳定律演示器,从废旧电阻器上剪下两段不同的电阻丝,固定在两只相同的墨水瓶中,塞上橡皮塞,瓶塞插上接线柱和两端开口的废旧温度计,里面装满染色的煤油。这样,瓶内煤油微小体积变化可较大的显示出来,通过比较两瓶内煤油吸热膨胀时在温度计的玻璃管上升的高度来比较两电阻丝产热的多少;装上电源、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接线柱等并组成电路。这样既降低了实验的成本,又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浮力》时,我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沉浮的条件时,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鸡蛋在学生家里很容易找到,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演示实验的作用。除了安排适量的学生实验外,我们可以用大量的演示实验来阐明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物理规律。首先,要注意精选实验,对于每一章节的内容教材所列举的演示实验少则三五个,多则十余个。对此我们没有必要一一演示,只要选取典型实验延时即可。例如,为使学生建立大气压的概念,教师可选择用“厚纸片顶住一杯水”的演示实验,不必将马德堡半球、针筒抽水等演示实验都端到学生面前。避免学生只看热闹忘记本节课主题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再做演示实验的时候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答,深化实验效果。例如,进行电功率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做演示,将“220v,25w”“220v,60w”的两只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后接入220v的电源上,观察它们能否正常发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往往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3.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的训练。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同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实现了学生的知行统一。

第3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改革发展方略.要求教师应坚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高中物理课程,一方面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了科学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对学生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以及提高素质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智力状况、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追求向往等诸多原因,不同的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热情,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比如,有的学生不能将各种物理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有的学生不能将静止的状态与动态的过程很好的区分开来;还有的学生总难以将貌似不同而实质相同的物理图景抽象为同一种物理模型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又要及时了解、分析、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个性化问题.而传统的物理教学中老师们常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通常将学生按统一标准进行培养,导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不到个性尊重,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无法尽情张扬其个性特征.这种缺乏人文性的教学方式,自然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做“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适应性研究”的课题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2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物理教学实践

探索如何让物理教学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才需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笔者从三个“走向”,谈谈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物理教学实践.

2.1由统一式课堂走向分层互动式课堂――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

一直以来,物理教学几乎都是采用材、统一课时、参,这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从而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两极现象.目前实施的物理课程标准,将知识模块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目的就是为了使物理教学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制定不同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即使同样是必修(或选修)课程,学生在掌握知识的程度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正常的师生双向互动,教师才能及时了解不同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层次上达到的实际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要讲授的内容分层次制定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教科版高中物理3-2第一章《自感》一节时,可将其按知识能力的要求划分为4个层次:(1)了解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因素;(2)能利用楞次定律的“阻碍”思想解释自感电动势对不同电路的影响;(3)能定性画出电键通与断的瞬间,电感线圈中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图象;(4)能利用自感现象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典型应用,如日光灯等.对第一个层次,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对第二个层次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能逐步掌握,但不要求他们本堂课能够一步到位;对第三个层次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慢慢摸索,掌握图象规律,明确告诉学生,不能完成也不会影响后面的学习.对第四个层次只作为课后思考,欢迎有兴趣的学生相互讨论,多向老师提问.对课外作业同样分几个层次:对第一个层次的作业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对第二个层次的作业要求学生尽量完成,少数不会的问题可以留到以后补上;对于第三、第四个层次的作业,不作硬性规定,只提供给学生,由他们自行决定是否完成.到底是哪些学生需要达到第一、二层次的目标,哪些学生需要达到第三、四层次的目标,则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根据各自的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

这种分层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学习能力类型出发,从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要求出发,而有计划地、主动灵活地、扬长避短地学习,从而发挥最大的学习效能,以及最大限度的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充分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2由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学生个性发展的落脚点

当前物理教学仍以传统的“知识本位”观念为主,其核心是把系统掌握客观的、现成的、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体系作为教学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目标.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的手段性目标变成了功能性目标,教师成了复制、灌输知识的“机器”,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失去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期处在一种不平等的服从关系下学习.这种教学既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又压制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创造更多机会,为学生提供独立研究的场所,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和舞台.在《曲线运动》的教学中,我们都知道,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是物体做曲线运动时的运动方向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但很多老师在讲解本节内容时都是直接将结论告知学生,进而直接应用结论解题.这种“填鸭式”教学,只注重知识本身,不重视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的.笔者认为,在讲解方向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让学生用绳子系着橡皮做圆周运动,然后让他们在适当的时候松手,尝试击中站在讲台前面的老师.大家必定会争先恐后,跃跃一试.等多次尝试后,再请部分学生谈谈实验体会,说说自己是选择的什么时机释放橡皮的,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研究条件时,可以提供相应器材,如铁球、磁铁、斜槽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一个让铁球做曲线运动的方案.最后再请设计成功的学生谈谈实验思路和体会.

这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从中体验物理过程、发现物理规律的教学策略,以“学生本位”为教学目标,立足学生实际需要,更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内部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其个性健康成长.

2.3 由静态预设走向动态生成――学生个性发展的生长点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的理念正颠覆旧的课堂模式,越来越丰富复杂的课堂生成现象,使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挑战,教师面对课堂中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要及时捕捉和利用,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一颗美丽的流星.例如在学习《练习使用多用电表》一课时,有同学发现标有“220 V 100 W”的灯泡的电阻,用公式算出的结果是484 Ω,但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档实际测量发现其测量值远小于484 Ω,因而对欧姆表的精度表示怀疑.教师发现这一问题后,首先是对该同学的探索精神和敢于质疑的勇气大加赞扬,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虽然讨论后发现这是因为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但仍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欧姆表测量误差大造成的,为此教师再引导学生用相对较精确的伏安法测量该灯泡的电阻,发现测量值仍远小于484 Ω,说明阻值小确实不是由欧姆表测量误差大造成的,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因学生的一个发现而放弃了原先预设的教案,从而创造生成出一节更为成功的课,学生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科学素养得以提升.由此可见,学生创造性的生成是实现“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最强有力的支撑点.

3一点体会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