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5: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扶贫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拓宽销售渠道,发展电子商务
1、线上:“互联网+消费扶贫”的模式能够让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在线化、数据化,有效的拓宽销售渠道。创新消费扶贫载体,离不开电子商务。通过设立扶贫专卖店、电商扶贫馆和扶贫频道,可以组织有关电商企业和网络平台集中购买贫困地区土特产品,进而搭建产销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
2、线下:要注重加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和流通服务网点建设,例如农村公路的提档升级,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完善网络基础设施,解决产品的供给和流通不畅问题。通过建设扶贫专柜,组织企业、相关集体集中购买活动,发动商户定点采购产品,培育社会的消费扶贫意识。
二、确保产品质量,提升消费体验
加强源头的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农业产业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建立产品溯源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逐渐形成优质产品的集约管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在生产中要注重产品储藏保鲜、包装分拣、品牌设计等环节,根据消费体验反馈完善服务,提升知名度。
关键词 江西省;移民搬迁扶贫;效果评价;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康 亮(1987—),男,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1年)规划项目“我国扶贫开发历程、模式的嬗变及创新研究”(编号11GL30)的阶段性成果。
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中国农村扶贫模式也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日臻成熟,各种扶贫模式得到了理论系统化的提升与实践的客观检验。移民搬迁模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运作模式在整个扶贫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移民搬迁扶贫是指对居住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采取一定的扶持激励政策帮助其搬迁到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生产和生活,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达到逐步脱贫致富的目的。
作为一种政府主导性的扶贫模式,移民搬迁一直贯穿在各个扶贫阶段,并不断有新的突破。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在其扶贫开发的基本途径中总纲性地明确指出了“对极少数生存和发展条件特别困难的村庄和农户,实行开发式移民”,在随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这些政策为各省市地区开展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后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思路继续深化扩展,进入2001年贫新阶段扶以后,移民搬迁指导思想不断提升,具体措施也不断细化创新,在集中安置区、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项目管理等方面越发注重实效与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江西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贯穿落实国务院的扶贫开发的指导精神,顺应广大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在2003年作出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程的重大决策,逐步开始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实施搬迁扶贫试点,自2004年开始,在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面铺开,进而扩大到41个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开展,至今已有40多万贫困群众告别了大山、走出了库区、规避了灾害,迈上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康庄大道。
一、移民搬迁扶贫模式的实施现状
移民搬迁扶贫模式实施的主体是政府,受体是农村贫困农户,方法是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规范管理。移民搬迁扶贫以其扶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成本最低、办法最好、见效最快、成效最稳固的显著特点,成为影响广泛的民心工程。移民搬迁扶贫模式依托于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也是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改革方式。从目前的扶贫情况来看,国家在政策、财力、人力上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解决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问题,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困难贫困户建平房安置,对赤贫户和富裕户制定不同标准的建房补助。各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逐级对移民地区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有效整合了政府支农投资,促进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扶贫工作具体操作过程中,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全方位的对移民搬迁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和充分的后续扶持。
从《江西省移民搬迁扶贫规划(2008—2012年)》可以了解到江西省移民搬迁扶贫自2003年在修水、万安、遂川三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先行试点, 2004年至2007年在江西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面铺开。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截至2007年年末,江西省共完成移民搬迁20.23万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275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配套资金20530万元。这表明江西省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开展几年以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从另一方面来说,移民搬迁扶贫背景环境也愈发的严峻,在江西省内41个比照县中,至今还有37.56万人生活在地质灾害频发区和距公路5公里以上的深山区、水库库区。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条件致使这里的群众长期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多年的扶贫工作实践证明,就地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难度大、成本高、操作难、效果差。实施异地搬迁式的移民扶贫工程是解决这部分群众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最好方式,让他们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充分享有社会各类公共资源,才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产增收,脱贫致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和谐。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江西省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庞大,扶贫开发任务仍旧十分艰巨,为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有必要对扶贫开发的历程进行梳理,总结经验,分析扶贫开发主要模式——移民搬迁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扶贫工作的创新思路。
二、移民搬迁扶贫模式的效果评价
在全国范围内,包括江西在内的一些省市在移民扶贫工作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贵州、陕西、四川等地区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不仅帮助众多生活困难群众脱离贫困,也丰富充实了移民搬迁的扶贫思路模式,积累了可供参考的丰富经验。自“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十五”期间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5年底的2365万人。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我国整体贫困状况大为缓解。
(一)近来江西省年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1.主要成效
(1)贫困群众生生产生活条件、生存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五便利、一保障”上,即出门行路便利了,子女上学便利了,有病求医便利了,获得信息便利了,寻找就业门路便利了,碰到灾害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了。民贫困的另一深层次矛盾就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生态平衡失调,最终加剧环境恶化,移民搬迁政策使那些生存在恶劣环境下的贫困人群到环境发展良好的地区重新生活,在地域上为其脱贫提供了一层保障。
(2)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实施搬迁扶贫的地区,移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政府通过采取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移民外出务工或发展生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人水平明显提高。
(3)迁出地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明显变化。通过移民搬迁,大大减少了深山区乱砍滥伐林木、乱开滥垦山地等活动,减少了木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了垃圾的排放,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加快了植被等自然资源的恢复,保护了江河源头,改善了生态环境?鸦通过对迁出地的林权进行有偿流转、集中统一经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激发了移民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扶贫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明显降低。移民户搬迁前居住极为分散,山高路远,政府扶贫和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实施移民后,集中安置点基本实现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制定了小区各项事业发展规划,移民后续扶持和普及医疗、教育都有了依托和着力点。
(5)新农村建设得到明显促进。很多已经建成的移民集中安置小区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正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稳步迈进。
2.主要经验
(1)阳光操作,群众参与,是抓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根本。移民搬迁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尊重群众意愿,充分保障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这样群众满意度才高,工作进展才顺利。
(2)部门支持,形成合力,是抓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关键。移民搬迁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大力倾斜、合力帮扶。
(3)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是抓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坚持整体搬迁原则,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安置方式,适应广大移民户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4)健全制度,严格管理,是抓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主要保障。建立并严格执行移民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是保障移民搬迁稳步推进的重要环节。加强审计和社会监督,赢得广大移民群众的信任,才能保证工作顺利推进。
(5)严密组织,加强领导,是抓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保证。从省到市县乡都成立领导挂帅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相关部门在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确保移民搬迁扶贫各项工作健康有序。
(二)近来江西省年移民搬迁扶贫工作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还面临着新问题、新困难。
1.贫困农户搬迁意愿不高。在搬迁的群众队伍中,有经济头脑和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户搬迁意愿大,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这部分人占搬迁农户的90%。但没有经济基础的贫困农户由于建不起房而无法搬、不愿搬。调查发现农户户均投资约13万,而规划搬出点60%的农户因搬迁成本大、搬迁后生活无保障等因素还未搬出,导致目前实施移民的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富人”,而没有经济基础的“穷人”对搬迁的积极性不高。
2.搬迁安置补助标准低。一是农户补助与建房所需费用差距大。按照2040平方/人的要求,每户需要建设面积100平方米,目前农户房屋建筑费用平均在850元/平方米,即每户农户于房屋建设费用8.5万元,而补偿农户房屋建筑资金只有1.872万元。二是土地补偿费用无来源。如100户的集中安置小区,征地费用需120万元,现行政策没有对这项费用进行补助,基层政府操作困难。三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不足。配套设施建设费用按最基本的水、电、路和娱乐小广场计算,100户400人的集中居住小区需要164万元,按现行政策易地移民资金补偿124.8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仍需自筹39.2万元。
3.资产闲置与资金紧缺矛盾突出。按现行政策和建设成本核算,农户搬迁后自建房屋仍需自筹6.6万元,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4539元,而扶贫户的收入在2300元以内,自建房屋费用对农户是极大的经济负担,大多数靠举债建设。同时,搬迁对象搬迁后,其拥有的资产如宅基地、耕地、林地等部分因地质地貌限制,不适合流转进行集中经营,而宅基地复垦及“三权”抵押贷款政策只覆盖到少部分农户,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户搬迁后其拥有资产都未能盘活而闲置荒废。
三、针对移民搬迁扶贫的建议对策
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政府以其高度的政治和制度承诺,针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并实施了以农村贫困人口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果,更好的保障了人民权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实践证明,移民搬迁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将以人为本作为扶贫模式创新的核心理念。易地扶贫搬迁是推进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程,其推进实施需要当地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创新完善政策、建立长效的扶持机制。针对具体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政策补助标准并推行分类补助制度。按照现行3个政策的补助标准,农户搬迁建房要自筹资金6万元左右,导致许多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搬不起?穴筹不到建房资金不敢搬?穴举债建房后生活无保障?雪。建议:一是提高政策补助标准,为确保搬迁后对搬迁户的生活无影响,按农户自筹30%建房费用测算补助标准为宜?鸦二是按贫困口径进行分类补助,对贫困户的补助要高于一般农户,对绝对贫困户可以实行建房全额补助。
二是建立易地移民建设用地优先供给制度。现行移民政策无建设用地指标保障,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又难以广泛推广,因移民搬迁安置区建设用地指标无法落实而不能实施扶贫移民项目。建议建立易地移民建设用地与农户宅基地复垦对接制度,按照占补平衡原则,宅基地复垦指标优先安排易地移民建设用地指标,确保移民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设立易地移民用地补偿补助金。现行各项移民政策未对移民的建设用地进行资金安排,移民搬迁安置区土地补偿金无固定来源,极大阻碍了移民政策实施。建议设立易地移民用地补偿补助金予以配套。
四是设立易地移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产业发展是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关键,但现行移民政策只对搬迁进行补助,对后续产业发展没有扶持,农户搬迁的后顾之忧大。建议设立易地移民技能培训和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用于对搬迁安置区的贫困农户进行技能培训和产业发展支持,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参考文献
1付桂生.“十五”扶贫开发的经验、问题及”十一五”扶贫开发的对策_以江西省为例.时代视点J2006,(10).
2刘坚.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成就与挑战——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穴2001-2010年?雪中期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
3龚晓宽.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4陈勇.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快全面小康进程J.新重庆,2013,?穴2?雪.
关键词: 扶贫;长顺县;多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4702
1 引言
近年来,贵州省各地采用了多种扶贫开发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节试验区的生态扶贫模式避免了在脱贫致富的进程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从而获取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贵州省大部分地区采用的产业开发扶贫模式,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区域性支柱产业,成为解决贫困户经济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以工代赈扶贫模式是扶贫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而获得赈济的特殊的扶贫方式,主要是政府以实物形式对贫困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 贵州在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进程中,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扶贫开发模式,改善了当地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扶贫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贵州省贫困人口从777.7万人减少到505.3万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3.9%下降到14.9%;其中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6%,96.7%的建制村通公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100%覆盖率。
长顺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部,属于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有扶贫开发重点乡镇1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55个。全县贫困呈现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显著特点。2010年末,人均纯收入在新贫困线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达到8.93万人,而且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于中南部的生态环境恶劣的石山区。全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基础农业生产条件比较恶劣。其国土面积中岩溶面积达到1469.53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占1219.14平方公里,25度以上坡耕地610.35平方公里,岩山面积占1064.20平方公里。全县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其所有耕地中仅有30%左右能保证灌溉,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针对全县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县政府结合贵州其他地区扶贫的成功经验,采取了集生态建设、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一体扶贫模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扶贫,即所谓的“多位一体”扶贫模式。
2 长顺县“多位一体”扶贫开发基本模式
长顺县政府因地制宜,从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破解贫困入手,走出了扶贫开发与产业打造、扶贫开发与石漠化治理、扶贫开发与村庄治理、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在实际扶贫工作中,政府采取“资源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的方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等后续支柱产业,构建特色山地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扶贫发展,这些举措有效的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扶贫,初步破解了“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生活贫困”的循环怪圈,探索出了“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1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强的乘数效应,能够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是其一个地区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贫困地区交通、水利和通信等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直接影响当地农业的发展,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最大障碍,导致返贫现象十分严重。而且,由于长顺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政府能够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十分缺乏。因此,长顺县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贫困乡村实施扶贫攻坚的重要基础和工作重点,集中力量实施以交通、水利、土地整治和农田基本建设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产业开发
产业扶贫通过科学规划、规模投入、规范管理,发展以种植、养殖业为基础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将贫困地区产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统一起来,能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降低贫困农户市场竞争的风险,保证贫困农户稳定经济收入来源,提高贫困农户脱贫的效率。 加大产业化扶贫的力度,有利于发挥贫困区域的资源优势,集中连片地实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同时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达到长期、稳定的脱贫效果,有效降低返贫率。
长顺县农业资源丰富,但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对缓慢。为此,当地政府针对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高,农业散、小、杂的低端发展状况,探索出了充分利用生态、气候等资源优势,整合省地县资金、资源和技术,促进精品水果、优质特色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长顺模式”。按照“北粮果、中蔬菜、南林畜”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重点加强威远—长寨—种获—广顺—马路—凯佐“果、猪、沼”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带以及长寨—摆所—中坝—睦化—鼓扬—代化山地农业扶贫开发示范带建设,做强核桃、苹果、生姜、蘑菇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羊角屯—竹子托—摆所—中坝—营盘—睦化—代化—鼓扬—交麻—敦操的喀斯特生态畜牧产业化扶贫开发示范带,重点加快发展山羊、绿壳鸡蛋为重点的特色养殖业;同时,依托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努力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
2.3 生态建设
为巩固和加强产业开发的效果、保障扶贫开发成果可持续性,在实现产业化扶贫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双赢。长顺县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土地农业生产力较低,严重影响当地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生态问题成了致贫和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迫切需要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工作的整体效益,强化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因此,长顺县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力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南部石漠化治理,发展绿色产业,切实把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广泛运用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的新成果、新模式,将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创造新型的环境友好型农业。
2.3.1 取得的成效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到2010年为止,全县共建成小水池9475口,新修和维修山塘水库55个,建引水渠31.8公里,新增灌溉面积达到7850亩;全县94%的乡镇通油路,25%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27.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有281.7公里;新建和维修乡村公路达到375.3公里,硬化路面64383平方米,解决了4.7万人行路难问题;完成坡改梯工程32000亩,新增基本农田2626亩。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农业产业化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产业化进程有效提高。
自从实施“多位一体”扶贫开发模式以来,长顺县重点打造了北部优质烟叶产业带、中北部“果、猪、沼”立体循环农业产业带、中南部喀斯特山区立体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产业带和中北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四条产业带。探索出了“一品为主,多品共融,以长养短、长短结合”的路子,在长顺公路沿线4个乡镇16个村,发展草地生态养羊和林下养畜(鹅、鸡)农户1600户(场),绿壳鸡蛋“万元坡”山地种植、养殖示范区2938亩,养殖绿壳鸡蛋鸡20万羽,养鹅3.1万只;连片种植人工牧草2.4万亩,实现养牛25900头,养猪35128头,羊存栏8.8万只;核桃种植面积达1.7万亩,全县新增经济林68420亩。农业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扶贫效果有了一定成效。
(3)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实施“多位一体”扶贫模式以来,长顺县在加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同时,重点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7.87万亩,封山育林面积5.6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8.6%提高到45.9%;退耕还林面积12万亩,石漠化治理项目基地达到6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26平方公里;省级生态示范乡镇建设面积达到230.7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了11个农业生态示范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功搬迁4218人,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
(4)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期,长顺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发展基础不断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6.5亿元,年均增长12.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1.9亿元,年均增长70.3%,第二产业增加3.56亿元,年均增长217%,第三产业增长3.64亿元,年均增长11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532元;财政收入增加到1.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712元增加到3555元,增长107.6%;贫困人口比2005年减少3.42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2005年的32.4%下降到2010年的17.7%。
2.3.2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扶贫资金不足,应加大扶持力度。
长顺县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仍然缺少支柱产业,缺乏资金投入扶贫开发,基本上只能依靠财政支持;然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长顺的总体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收入偏低,对贫困区域经济发展的投入能力很弱;另外,现有的金融机构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长顺县应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支农资金等的支持;逐步完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扩大对产业化扶贫的投入力度,培育1到2个支柱产业;同时,充分利用各大金融机构的惠农政策,争取资金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从而带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2)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应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长顺县贫困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掌握和运用科技的能力较弱;另外,贫困人口接受科技教育、科技知识和技术系统培训机会也相对比较少;再加之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然还很严重。 从而导致绝大部分贫困人口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难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能力相对较弱,制约着贫困区域的脱贫致富步伐。长顺县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贫困学生素质、抓好农技实训基地建设和使用技术培训,逐步提升贫困人口素质,提升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3)贫困面广、程度深,扶贫工作难度大,应创新发展方式。
长顺县贫困人口数量仍然比较众多,从2010年,按照新的贫困标准,长顺县贫困人口为8.93万人,贫困面仍然很大;另外,还未脱贫的农村居民主要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偏远山区等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迫切需要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势必会增加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本,扶贫开发的难度更大。长顺县必须实施有力的政府干预,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的力度,适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发展生态旅游。
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三江并流”腹心地带,所辖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经济开发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面积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7万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人,有24个少数民族民族,其中千人以上少数民族9个,少数民族人口32.23万人,占总人数的79.19%,农业人口32万人,占总人口的76.19%,拥有耕地面积54.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7亩。辖内平均海拔3380米,年平均气温4.7~16.5度,无霜期129~197天。到2014年末,全州完成生产总值147.2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6213元,农民人均收入5611元,其中:低于国标3750元的有11万人,占农业人口34.37%。贫困人口之多、贫困面之大、贫困度之深,是迪庆州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立足现实攻坚克难
迪庆属于“老、少、边、穷”贫困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各个时期的经济数据都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扶贫开发攻坚难度较大。建国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和提升,迪庆更是以农奴制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目共睹、罄竹难书。当地居民从衣、食、住、行基本无保障到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和提高,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
(一)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逐年加快
迪庆地处高寒山区,从沿江河谷到雪山高原,海拔高差达5千多米,居民居住高差3千多米,少数民族众多,且居住分散。扶贫开发难度相对较大。近年来,通过国家、省、地、自身建设以及异地帮扶等政策措施、以资金、物资、技术等各项扶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2014年,争取各项扶贫资金34224万元,用于当地基础设施、移民搬迁、能源、交通等民生工程。90%以上村民小组实现了进村公路;50%以上农村住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居住相对集中(20户以上)村民小组50%以上实现了道路硬化;60%以上贫困劳动力得到技能培训;70%以上农户拥有增收产业。
(二)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
截至2014年末,全辖金融机构9个,金融服务网点69个,从业人员808人,安装POS机2584台,ATM机181台,人均服务495人。各项存款2596018万元,同比增长13.25%,各项贷款1517781万元,同比增长2.81%,其中:农户贷款45584户,占农户的56.77%,贷款余额192412万元,占总贷款的12.68%。辖内有小贷公司14家,贷款余额27225万元。辖内有保险机构26个,从业人员157人,保费收入23311万元,同比增长18%。
(三)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效果明显
在传统农牧业生产的基础上,特色产业在这里有很大发展空间和环境。高海拔传统农业主要以青稞、荞麦、土豆等为主,基本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种植。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部分农户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与相关单位及公司合作,逐步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经营。据统计:现已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140万亩,产值近10亿元。其中:粮食基地30.5万亩;青稞基地10.26万亩;核桃基地66万亩;药材基地5.8万亩,其他基地20.34万亩。特色养殖业也有较快发展,除传统的牦牛、藏系羊、藏香猪养殖外,近几年还先后引进和发展了梅花鹿、绿皮蛋鸡、虹尊鱼等特种养殖。截止2014年末,全州50头以上规模牛养殖场有270个,存栏量近30万头,实现产值过亿元;规模在200头以上藏香猪养殖场225个,存栏量近50万头,产值2.8亿元;藏系羊存栏量30万头,产值上千万元。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异地扶贫搬迁项目进展顺利
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对辖内居住环境艰苦、生产生活困难,难以就地脱贫致富的贫困村(户)进行异地移民搬迁。自2010年以来,移民搬迁项目共涉及29个乡镇,通过中央、省、地以及群众自筹的方式,共筹集各类资金35461.25万元,同比增长38.2%,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871.2万元,部门整合15896.69万元,群众自筹8573.36万元,对1886户,8918人进行了异地移民搬迁。主要用于水、电路、房屋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规格、统一模式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五)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呈立体发展趋势
迪庆由于海拔差异大,气候呈垂直立体分布,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自然生态物种分布,按照各自气候和生态特征,开发了不同的生态农业种养殖。诸如海拔在2000~2500米的沿江河谷地带,开发了上万亩的葡萄、核桃、油橄榄种植基地,德钦县太阳魂酒业生产的冰葡萄酒在市场供不应求,成为迪庆酒业的品牌项目。海拔在2500~3000米的山区、半山区,开发了5万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特色种养殖业。诸如维西县巴朱藏族生态村,植被覆盖率高达98.2%,利用生态优势,开发了千亩玫瑰、木瓜、核桃等种植基地和中华蜂、藏香猪(鸡)养殖基地,其生产的玫瑰蜜产品远销省内外,获得了市场认可和良好经济效益,户均收入近万元,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引进和开发了10多万亩的玛咖种植基地和牦牛、藏香猪、藏系羊养殖基地。2015年5月7日,代表产品迪庆州迪姆生态高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简称:迪姆生态,企业代码205318)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Q版成功挂牌上市,成为迪庆首家上市公司。
二、制约扶贫开发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迪庆州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多渠道、多部门、多种方式的扶贫攻坚工作,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生产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效,贫困度有所下降,贫困面逐年减少,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由于受到自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扶贫开发工作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受自然因素的制约
迪庆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形以沿江河谷半山区、山区、雪山高原为主,海拔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异明显,地质、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物种丰富但分布不均,又处于板块构造结合部,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一是受耕地条件限制:迪庆辖内耕地大多处于山区、半山区,坡度为25度以上耕地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难以使用和开展现代化农业耕作模式,致使农作物产出少、品种少、收益低。二是耕地连片开发难度大:由于受地形、地貌以及气温的影响,农作物连片开发种植难,加之土地承包后,各农户间的承包地犬牙交错,在种植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导致农业产业难以规模开发。三是自然灾害频发,生产生活难以得到根本保证。迪庆处于地震、风暴、悍涝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带,农民抵御和抗击灾害能力十分有限,大都处于被动应对现状,对大自然的依赖度高。四是垂直立体气候的影响明显、农产品分布不均。海拔在4300米以上的面积779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2.5%,气候寒冷,基本无人居住。海拔在2800~4300米的高山地区,气候寒冷,霜期长,农作物品种稀少,主产青稞、马铃薯、荞麦等少量农产品。海拔在2200~2800米的半山区,面积11529千米,占总面积的48.7%,农作物品种相对丰富。海拔在22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面积4583千米,占总面积的18.8%,农作物可两熟或三熟。
(二)受人为因素的制约
历史以来,迪庆就是进藏和联系东南亚“茶马古道”的要冲,是藏、汉文化的结合部和交集点。一方面沿袭和传承着古老的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又吸收和接纳先进的内地文化思想理念。传统农耕模式和现代产业发展存在差异,使得扶贫开发工作有相当难度。一是经营理念滞后,经济来源匮乏。在绝大多数贫困农户中,受自足自给传统农业理念的影响,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基本粮食,满足自身消费,难以向市场提供多余的粮食及农副产品,生产生活必须品主要依赖打工解决,收入来源十分有限。二是生产力极不发达、劳动效率低下。由于可用耕地大多处于高寒山区、半山区,难以实施现代化机械耕作,基本上只能采用传统农耕模式,劳动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三是部分优惠政策应用不到位:无论扶贫贴息贷款或者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优惠贷款,都存在与现实相矛盾之处。诸如项目贴息贷款条件要求必须是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项目才能给予贴息,且不得连续贴息,这就给很多小微企业设置了门槛和障碍,能享受该项优惠政策的企业少之又少。四是贷款期限设置与种养业生产周期相矛盾:近80%以上的扶贫贴息贷款及信用贷款,期限都设置在一年期以内,使得部分诸如重楼、核桃、牦牛养殖等期限相对长的种养业不能再贷款期内获得收益,因此而形成不良,影响种、养殖业的信用。五是部分农户诚信缺失,失去资金支持后盾:部分农户对扶贫与信贷的理解偏差,误将贴息贷款理解为财政资助,拖延贷款归还,使部分地区的不良贷款大幅上升。如德钦县奔子兰镇5.9级地震灾害重建资金分为财政投入、银行信贷、自筹等组成,但部分灾民误将信贷部分视同财政补助,拒绝归还贷款,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上升10%以上。
(三)影响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因素
迪庆州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已然取得很大成就,但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外,尚有一些其他因素制约。一是基础设施差: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辖内交通、运输等基础建设相对滞后,目前为止,铁路建设刚开始筹建,境内公路6740千米,其中:二级公路不到200千米,德钦县白茫雪山隧道开挖多年,迄今未开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限制了全县的运力,增大了运输成本。二是经济基础差,开发动力不足。上年末,迪庆财政收入仅为19.03亿元,而支出则达到101.14亿元,收支相差82.11亿元,投资需求捉襟见肘,产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三是农副产品品种少,产量低:农副产品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由于受到气候、地貌等限制,辖内农副产品只有几十个品种,且数量相对少,大部分蔬菜、水果依赖外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四是很多农户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在相当农户之中,具有创业精神和理念的不乏其人,但苦于无创业启动资金,自身积累又不多,金融机构虽开办扶贫贴息、红色信贷、创业贷款等金融产品给予支持,但受到各种贷款条件限制,很难获得创业所需资金,满足创业需求。
三、立足资源优势,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
迪庆藏族自治州集雪山、冰川、峡谷、草原、大江、湖泊为一体,立体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是世界上地质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抓机遇、促发展,根据“生态立州、产业强州、文化兴州、和谐安州”的战略发展思路,在科学、合理、有效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可持续、健康、有序地开发、利用、配置资源。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地对产业政策调整,建立以“旅游、生物、水电、矿产”四大产业为支柱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从而推动地方经济迅速发展。迪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更拥有“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两块世界级品牌,立足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大力支持和发展辖内农业产业,并把它做大、做好、做强,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确保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目标,抓住机遇、立足优势、统筹兼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趋利避害,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一)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和品牌产品
垂直立体气候成就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同时拥有不同的生物资源,形成了各县、乡(镇)、村之间的不同地理特征和气候环境,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寻求符合气候环境的特色项目和产品,以村、乡(镇)为单位,找好切入点,选准突破口,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绿色、生态、环保的有机农业产业,着力开发和打造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农特产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到精准扶贫、造血扶贫,切实增加和提高农民收入,推进脱贫致富步伐。
(二)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信贷资金支持是项目开发和产业开创的基础和前提,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适时调整信贷结构,灵活运用信贷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一是加大对广大农户的授权、授信额度。二是根据产业发展和生产周期的需要,适当延长和放宽贷款期限,助推“三农”产业蓬勃发展。三是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评估工作,确保资金信贷资金安全,把风险降到最低。四是简化信贷手续和程序,确保信贷资金及时办结。五是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特征和需要,切实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满足各行业的投资需求。
(三)加强农村金融创新,拓宽金融支农渠道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林权、房屋确权工作,搭建农村土地、林权流转服务机构和信息平台,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使其能够变现融资,降低农村资源与金融资源的错配率,吸引金融资源投向三农,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健全贷款抵押担保机制,适当扩大贷款抵押担保品范围。针对农户缺乏合格的贷款抵押担保品等现实问题,围绕农民的切实需求,探索研发结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及农产品抵押等围绕农村“三权三证”的新型抵押方式,有步骤地将产权清晰、风险可控的动产和不动产试点用于贷款抵押担保,为农民提供更加实际、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
(四)培育和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金融机构信贷支农信心
一是政府积极落实藏区优惠政策,优先引进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搭建工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平台,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做大做优农业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消除金融机构“怕”贷顾虑,防止税源外流,实现企业、财政、农户、金融机构多方共赢。二是夯实特色农业种养殖基地建设,吸引信贷资金投向农业实体经济。按照特色优势种养殖业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加强农业组织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强化特色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基地管理水平,在增强基地辐射力的基础上,引导基地与农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农民发展集约化农业生产的自主性融资需求,并切实提高农民偿贷能力,降低农户信贷资金风险。
(五)引进先进人才、技术,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迪庆辖内由于立体气候显著,动植物种类繁多,开发利用空间较大,但由于缺乏技术、人才,使得很多特有物产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无端损失。为改变这种现状,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以实现脱贫致富。一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大力研发具有特色的农特产品,特别是种养业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产品价值最大化。二是切实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术的培训力度,尽快、尽可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态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三是加强学习内地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做大、做精、做强农业产业、产品,以此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四是进一步加强农特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宣传效应,尽快拓展农特产品市场,实现经济价值。五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健全农户信用档案,生产经营信得过的农特产品,提升产品知名度,做到诚信做人、诚信经营。六是不断开发农特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进一步丰富和提高旅游市场、农贸市场的产品需求,扩大深入来源和渠道,及早脱贫致富。
(一)对照自治区产业脱贫摘帽新标准,全市产业脱贫摘帽各项指标达标率达100%。
1.各县区重点发展“5+2”、贫困村“3+1”个特色产业,且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的比例均达到80%以上,达标率100%。
2.每个贫困村均有1个以上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有产业基地(园)覆盖指标达标率100%。
3.贫困村培育不少于3名创业致富带头人,目前,x个贫困村已达标x个,其中,2018年x个预脱贫村全部达标。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年来,我们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抓紧抓实,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1.以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为引领,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全市共打造了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区x个,其中获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x个。通过示范区辐射带动,共建设了三江布央茶叶、融安三马金桔、融水高山蔬菜食用菌、柳江三都香葱等一大批产业扶贫基地,辐射带动x万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使x户贫困户获得稳定增收实现脱贫摘帽。
2.加大财政扶持,产业发展结构不断优化
截止11月8日,全市各级财政扶持产业扶贫到位资金2.53亿元,较上年增加7600万元,资金使用1.57亿元,使用率63.5%。各县区结合自身优势,制定各类奖补政策重点扶持县级“5+2”、村级“3+1”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如三江县重点发展“两茶一木、种稻养鱼”特色产业。全县茶园面积达x万亩,居全区首位,产量x万吨,产值x亿元,茶叶种植覆盖了全县96个贫困村、x户贫困户,覆盖贫困户比例x%,贫困人口人均种植茶叶x亩,年人均增收x元以上。融水县重点发展香猪、香鸭、金边禾花鲤、紫黑香糯等地方特色品种,以生态优质和品牌取胜;融安县重点发展金桔、香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既有金桔、经济林木、乡村旅游等中、长效产业,也有特色种养等投入少、见效快的短平快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扩大产业规模、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3.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全市有龙头企业118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11家。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638家,家庭农场481家。其中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的135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26万户。
4.加大培训,为脱贫攻坚提供保障。一是对x个扶贫重点村的村支书、村委主任及第一书记、各后盾单位帮扶干部进行了一次轮训,强化“四个意识”,提高了脱贫攻坚各项业务水平。二是组织开展产业脱贫春季、秋冬大培训行动。2018年共组织专家服务团532人次,开展水果、蔬菜、甘蔗、食用菌、养殖、水产等技术培训362期,培训人员x人次。
5.推进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新产业业态发展。建设了“微田园”(微农场)、“微车间”(微工厂),微市场等一批“三微”平台,探索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脱贫致富”问题,拓宽增收渠道。如融水双龙沟景区开展整村房屋原貌搬迁安置,通过“微田园”平台技术解决25户安置户有地耕作;安排贫困人员在景区进行常态化民俗表演、参加照相、景区工程维护及绿化等工作增加收入;引入游客进行农耕体验、在贫困户的住房开展游客体验苗族打油茶坐妹等民俗活动、开办乡村特色农家乐、发展特色餐饮、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等,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景区带动有68户贫困户243人实现脱贫。
6.积极开展粤桂扶贫产业协作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如融水县引进粤商推进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三江县积极引进和鼓励湛江籍企业家到三江县投资建设项目,目前洽谈有意向落地建设的企业有4家。融安县通过推介、招商,已有遂溪锦鸿木业等3家广东企业与融安县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二、工作措施
(一)对照脱贫摘帽标准,查缺补漏
按照“自治区印发2018年市县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指标及计分办法”( 桂扶领发〔2018〕15号)文件要求,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倒排工期,指导县区按照新的产业脱贫摘帽考核指标、打分办法,一项一项地排查、一项一项梳理,列出考核指标清单,按清单要求逐一查缺补漏,完善各项指标需要的佐证材料、档案清单和工作台账,确保市、县区各项产业脱贫摘帽考核指标不被扣分。同时,梳理、总结产业扶贫工作亮点、产业扶贫典型,争取加分。
(二)继续抓好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加快推进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加快奖补资金兑现和项目资金的使用
督促县(区)完善并落实县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发展3年计划。用好产业扶贫优惠政策,科学安排、推进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加快今年项目的实施进度,符合验收条件的要马上组织相关部门尽快进行项目验收,按照项目资金管理程序,加快奖补资金的兑现和项目资金使用。
(三)强化产销对接工作,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秋冬正是农产品大量成熟上市季节,我们做好产销对接,使农产品能卖出去、卖好价。各县区制定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计划和措施。市直各部门要督促指导县区组织开展“贫困地区产品出村活动、农产品电商出村工程、爱心扶贫销售公益活动、特色农业品牌创建活动、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工程、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宣传活动”等六大产销对接活动,确保特色农产品顺产顺销,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培育、壮大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扶持构建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化解大企业与小农户的对接问题,让更多的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并从中受益。
(四)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技术培训和感恩教育活动
加强政策宣传和生产技术培训,努力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增强扶贫对象“造血”功能,激发群众自主创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同时,结合政策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用看得见的真实事例宣讲扶贫成效,切实增强群众的感恩意识,全面提升广大群众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
(五)加快推进“三微”建设
重点围绕三江县、融水县、融安县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 “搬得出、住得下、有就业、能致富”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微田园”“微车间”“微市场”等“三微”平台建设,解决安置户的就业问题,拓宽安置户增收渠道。
1、富坚义博作品:《LEVEL E》、《全职猎人》、《幽游白书》、《奥卡尔特侦探团》、《恐怖天使》、《老师比我小》。
2、富坚义博(Togashi Yoshihiro,公元1966年4月27日—),日本男性漫画家。出生于山形县,是集英社的代表漫画家之一,代表作品为《幽游白书》、《全职猎人》。
3、富坚义博曾获得第34届手冢奖,其作品《幽游白书》获得1993年小学馆漫画赏最佳少年漫画奖。
(来源:文章屋网 )
吃透县情,理清思路。__县是__山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__移民搬迁的重点区域。全县辖11个镇139个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2万人。2011年建档贫困人口10万余人,全部居住在高山地带,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按照移民搬迁总体部署和要求,这10万人都属于搬迁对象。经过科学论证,确定了“移民搬迁建社区、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就业”的总体思路。
科学规划,多策驱动。1、坚持科学规划。2011年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之初,我们就制定了“一城十镇百村百社百工厂”的城乡发展规划,即:做大县城,加大县城吸纳人口的能力;做强十个镇,增强集镇吸纳人口和就近就业的功能;把全县192个行政村合并为100个大村;依托100个大村建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对搬迁人口过100户的安置区配套建设农村社区;依托农村社区建设100个社区工厂。2、加大政策扶持。一是解决用地问题。在社区规划建设时预留社区工厂用地指标;由县镇政府就近租赁门面房提供给社区作为社区工厂厂房,免费使用三年。二是解决资金问题,县上多方筹措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贷款贴息,累计获得贷款1.05亿元。三是解决技术问题,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3、突出招商引资。每年由县级领导带队,分批次赴北上广深等地开展招商活动,重点是鼓励__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办厂。2011年至今,全县共招回__籍在外创业成功者45名,其中28人创办了社区工厂。同时,组织社区居民发展刺绣、竹编、棉鞋等旅游产品加工业。4、实行干部包帮。政府始终扮演着旗手、助手、推手的作用,千方百计为社区工厂提供“保姆式”跟踪服务。
社区工厂,一举多赢。5年来,全县先后建成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130个,搬迁贫困群众4.8万人,建设农村社区75个,创办各类社区工厂32家,其中电子元件加工厂18家,手套、棉鞋等加工厂7家,其他行业7家,共吸纳就业3000余人,年创造产值1.8亿元以上,先后帮助2500余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
1、为移民搬迁“稳得住、能致富”奠定了一个好产业。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统一组织送出去打工;对因需要照顾家庭而留在社区的妇女、中老年劳动力等,通过生产技术培训统一安排在社区工厂就地就业,全县1.52万搬迁户基本做到每户至少有1人在外务工或在社区工厂就业。2、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了一条好路子。首先,将高寒边远山区户、地质灾害危险户及危房户等作为必须搬迁的对象;对确实因经济困难而无法搬迁的贫困户,政府在农村社区内统一规划建设安置房,贫困户无偿周转使用;对五保户统一安置到农村敬老院实施集中供养。其次,对搬迁的贫困人口,能送出去打工的经过培训送出去,不能出去的通过社区工厂安置就业。第三,县上筹集200万元,实行特困人口“带资入企”,社区工厂每吸纳1名特困人口就业,就可无偿滚动使用3000元“岗位保证金”。3、为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提供好办法。丈夫外出打工“挣大钱”致富,妻子在社区工厂上班“挣工资”养家,既照顾了老人孩子,又成就了各自事业。4、为发展县域经济搭建了一个好载体。全县手工制造业、电子元件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蓬勃涌现,技能培训、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等三产服务业跟进发展。
同类产品:鲨鱼软骨粉、虾青素
功效分析:
食品中能抵抗肿瘤的活性成分还是不少的,如免疫球蛋白、活性多糖、膳食纤维、某些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还有一些功能性植物化学物如酚类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萜类化合物、食物中的天然色素、中草药的植物化学物等等。其中有些成分已作为保健食品的成分广为应用。
例如大蒜制品抗肿瘤的功效成分主要是含硫有机化合物、活性酶、硒化合物、肽类、锗元素。大蒜中含有的锗元素含量虽仅占7.5/10000,却可以抑制致癌物质亚硝胺,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大蒜中含有的硒元素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主要成分,其抗氧化能力,要比维生素E高几百倍,可防止细胞过度氧化,保护细胞膜,增加免疫力,抑制癌变。据研究,人吃大蒜后,可激发人体内的免疫器官发挥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去吞噬癌细胞。据报道,新鲜大蒜液可以促进人体产生一种抗癌物质――干扰素,从而阻止癌细胞扩散,并能延缓癌症病程的发展。另外,大蒜里的含硒化合物以及多种肽类物质,也是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大蒜能抑制肿瘤细胞作用的机理主要是:①阻断或抑制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亚硝胺是胃液内的强致癌物,大蒜提高胃炎患者泌酸功能,直接改变患者胃内环境,抑制了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使胃内亚硝酸盐含量降低,抑制癌物亚硝胺的合成,从而降低了胃癌的发生率;②大蒜能阻断其他化学品、重金属和毒素对人体的危害,并刺激人体产生抗癌干扰素;③可抑制动物移植性肿瘤细胞。由于有如此多的功效,市场上大蒜制品的保健产品很多,也被广泛应用。
微量元素在抵抗肿瘤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如硒在预防和抑制肿瘤方面有一定作用。 硒制品抑制肿瘤功效成分主要是微量元素硒。微量元素硒为什么能抗癌呢?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认为硒是一种抗氧化剂。人生活在大气之中,大气和环境中含有相当数量的氧化物,诸如臭氧、氧化氮、卤族气体等。环境污染越重这类氧化剂就越多。大家知道,铜铁在空气中很易被氧化而生锈,生了锈的铜铁,逐渐被腐蚀烂掉。人也如此,人被氧化剂侵蚀,也会生“锈”而损害组织细胞。抗氧化剂可以阻止氧化剂诱发癌症;另一方面,硒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起杀灭作用和防止正常细胞突变;硒还能调节维生素A、C、E、K的吸收与消化,参与辅酶A和辅酶Q10的合成,对有些致癌物质有拮抗作用。
适宜人群:
保健食品是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的特殊食品,是为解决一部分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的特殊食品,它的食用对象、食用量都有一定的限制,并非人人皆宜。如硒制品,因为地壳中硒的含量十分稀微,大气及工业污染进一步破坏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使得人类缺硒状况日益严重。我国2/3的人口居住在低硒地区或者是缺硒地区。尤其是生活在高污染地区的居民,生活在贫硒地区的居民需要补硒。补充多少呢?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人体每天补充200μg硒可有效预防多种疾病。但硒也有一个特点,就是其抗癌防病等有益生理作用往往需要较高的摄入量。而补充富硒产品时,如果其中的硒服用过量又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当硒在体内慢慢堆积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症状:体重下降、呕吐、口中有金属味感、皮肤改变、脱发、声音沙哑、牙齿脱落和指甲断裂。因此,补充富硒产品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食用禁忌:
服用保健食品要注意其食用禁忌,如有人认为肝炎病人不宜食蒜,胃溃疡患者和患有头痛、咳嗽、牙疼等疾病时,不宜食蒜。“阴虚火旺者忌服食”。当然对于大蒜的禁忌应辨证地看待,不论什么病,由于阴虚或湿热引起者均不宜多食大蒜。另外,服用大蒜一般无明显不适,但个别病人服用大蒜浸出液有恶心、胃部烧灼、肠鸣等不适感,但只要改变一下服用方法,如在饭后或进餐中服,胃部刺激症状大多能消失。服用大蒜挥发油的少数病人,也有恶心、嗳气、口干、口苦、便秘、眼分泌物增加、视物模糊、皮肤发热、易于疲劳等不适感,但停服一周左右即自行消失。大蒜注射液对血管壁有一定刺激性,可加重心肌缺血,长期注射可引起静脉炎。还有大蒜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中医认为“久食伤肝损目”。
选购建议:
选购保健食品要认清产品包装上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文号和标识,要仔细参看产品包装上的说明书,确定产品的保健功能,要注意产品的禁忌。不要相信“灵丹妙药”,应该客观的认识产品的功效。
可替代食品:
天然食物是众多营养保健食品的原料。因此我们可以从某些天然食物中摄取我们所需。如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膳食食物,不但可以增加体力和加强免疫功能,同时也可预防肿瘤的发生
有防癌作用的绿色食品有:
香菇:含多糖类,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芦笋:又名龙须菜,含有优质蛋白、叶酸芦丁、胆碱、精氨酸等,对白血病及某些癌症有一定疗效。
胡萝卜:含有干扰素诱生剂,能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胡萝卜素有抗氧化的作用,可防癌。
玉米:含有长寿因子谷胱甘肽和胡萝卜素,可以防止致癌物质在体内形成并抑制致癌物的作用;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预防大肠癌。
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及维生素C,有防癌、抗癌作用。
茶叶:含有微量元素硒等抗癌物质。近年报道,乌龙茶确有防治癌症的作用。
海带:含有大量钙质,有预防白血病、骨痛症及防癌作用。
西红柿:含有抗癌物质谷胱甘肽,还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C。
薏米:含有抗癌因子。
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黄酮类物质,可防止胃内亚硝胺的形成,预防胃癌。
猴头菇:含多糖及多肽类物质,对胃癌的防治作用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