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5: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优化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优化课堂结构,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关爱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要我们做好如下几点:
一、要精心设计,体现最新课程理念
我们都知道,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由知识传授――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由学会知识关注全人的发展。
为此,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最新课程理念。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要巧妙地凸显大纲规定的要点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
比如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力学和电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恒定电流等主干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在此,我们还要整合整个知识体系并适度延伸拓展,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容易掌握和吸收。
二、要整体把握,实现学生的快速跨越式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并产生成功的自豪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讲方法、讲技巧、讲典型思路、讲学生的错误根源。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能够讲解知识的系统化,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让我们的物理课堂更加顺畅和精彩。
例如,在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我们要牢牢抓住五点:
(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
总之,教师要对教案做到胸中有数,同时让学生对教学各主要环节的整体把握也要了如指掌。
三、要精选精析,拓展提升,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课程标准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呼之欲出。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把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的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无一不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有关。有时,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精选精析,强化训练,做好适度的拓展提升,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比如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场和电场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B.磁感线可以形象地描述各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它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和小磁针放在该点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C.磁感线总是从磁铁的N极出发,到S极终止的
D.磁感线可以用细铁屑来显示,因而是真实存在的
在讲这道选择题时,我们不妨先做如下分析:条形磁铁内部磁感线从S极到N极,C项不正确;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假设的一组有方向的闭合的曲线,实际上不存在,所以D项也不正确;磁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所以A项正确;磁感线上每一点切线方向表示磁场方向,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小磁针静止时北极受力方向和北极静止时指向均为磁场方向,所以B项也正确。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借题发挥,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磁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磁感线虽是假想的闭合的曲线,但是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
四、要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让课堂得以真正的优化
“问渠哪能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大家都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以事实为依据,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做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理论知识;钻研能力;艺术性;语言艺术;演示实验
每年都有许多的年轻教师走上教师岗位,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有着丰富的知识,决心当一名出色的教师,但几年过去了,有的教师并不受学生的欢迎。下面我就青年教师在物理课教学中的基本功谈几点看法。
一、具有灵活运用教育理论知识的能力
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搞好教学的重要保证,同时还应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虽然这些知识教师都懂,但仅仅是机械的东西,关键在于能否把它用活,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起作用。物理的基本概念、定律、公式很多,其中运用的范围也不同,所以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星、点滴的,很难学好,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给学生加以总结,而不能像机器人那样单一的操作,并要学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自己所教的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认真钻研教科书中所含的知识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掌握教学大纲、钻研教科书的重要性。青年教师要摸清物理课的结构、各章、各节以及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每一阶段的要求。能够把基本概念分析透彻,把公式的适用范围讲清楚,讲解定律时,要把定律的应用与实际相联系,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我列举了三个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例子:滑雪运动员、飞流直下的瀑布、滑板运动员,来讲解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这样比较感性、直观,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由于惯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所以我首先提出问题,坐公交车时,汽车刹车,人会向前倾,这是为什么呢?然后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易于接受。在此基础上,才能循循善诱、有板有眼地将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
三、教材处理得当并有艺术性
新教师最易出的毛病就是照书讲课,书上写什么就讲什么,不能将书本知识灵活应用,这往往不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不佳。没有对教材进行加工、取舍、增删,教材处理缺乏艺术,平铺直叙,课堂结构显得松散。还有新课的引入、课的收尾以及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衔接或过渡不自然。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我是这样导课的:我举了三个例子,第一,平静的水面上,在一只船上用力推另一只船,另一只船也会推这只船,两只船将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第二,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了力,同时也感到足球对脚施加了力。第三,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产生吸引力(重力),它的反作用力就是地面上的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这些例子都是学生平常看到的或感觉到的,与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所以这样导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能产生使学生在整堂课学习中欲罢不能的效果。所以备课是讲好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对教材有探索、研究的能力,把教材吃透,并能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筛选和补充,对习题进行删改、综合。通过认真细致的备课之后,在课堂上能做到不看教案,讲课自然、语言清楚、通俗生动、富于感情,能恰当地以生活现象为例,能用多媒体教学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四、高度重视课堂语言艺术及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
新教师讲课的语言往往单调、呆板,不富于感染力和吸引力,缺乏准确性、严谨性和形象性。讲课中不能用同一腔调、同一速度来讲,要有轻、重、快、慢,语言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学生疲劳,激发学生兴趣,并且配合必要的手势,但要注重语言的科学性,养成良好的习惯。
课堂上不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不懂得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神情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有的甚至总是对着黑板讲课,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向演示实验要质量,这是每位教师应该掌握的一种教学艺术。做演示实验时,教师首先应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讲清楚,然后按照实验步骤一步一步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细节的变化。最后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并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实验设置疑团,提出问题,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物理概念,验证定律。
六、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因为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大都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物理课是基础课,不是专业课,他们认为学习物理课无用,另外物理公式也多,比较枯燥,所以上课不认真听讲,说话的人很多,还有玩手机的等等,因而课堂情况比较复杂,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有严谨的课堂组织及严明的学习纪律,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当然,只是一味地采取高压政策也不行,教师要有一定的亲和力,要让学生喜欢自己,这样学生才会爱学习,主动听课。
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还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教学,自我更新,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写出心得体会,找出不足,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自己,使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一名出色的物理教师。
近年来,课题探究教学是物理教育中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有着一定形式和理念的区别,物理教师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因此,课题探究教学在物理教育的应用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课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推行现代教育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物理教育中课题探究教学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理解,根据物理教学特点制定合适的教案,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注重课题精度,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探究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于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具有重要诱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课题选择的精度,根据教学内容和探究教学程序等,选择符合学生需求、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课题,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物流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开放课题课堂,加强师生互动
在物流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放课题课堂,引导学生探索物理学的真谛,研究事物的物理性,增强学生在探究教学课堂上的参与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此同时,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物理探究教学气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综合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四)注重实践运用,不断探索创新
物理教育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物理探究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直接作用,因此,在课题探究教学在物理教育的应用中,教师高度重视物理知识在学生实践生活中的运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真正联系到一起,促进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课题探究教学在物理教育中应用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对等的,只有学生努力、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教才能取得一定成果。因此,在课题探究教学在物理教育中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树立服务学生的教学观念,按照探究教学程序进行课堂教学,以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给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一)以身示范,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在物理教育中,课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清晰的教学程序和思路,因此,教师要以身示范,选择合适的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谈论,以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快速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题探究教学在物理教育中真正起到引导作用,从而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时,教师首先提出:如果物体不受力,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物理运动是怎么产生的,根据课本中伽利略理想实验进行推理探究,让学生对物理运动与距离的关系有直接的理解,其中,还包括迪卡儿对伽利略相关结论的补充。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知识进行课堂探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推理和探索能力,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对物理学更深的理解,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二)探究教学,注重思维能力提高
课题探究教学在物理教育的应用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课题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的体现,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让学生感受到课题探究教学的乐趣,并以自己的思想为主导,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题探究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题探究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课题内容进行自己的阐述,从课题教学的参与者主动走到讲台,成为课题的讲述者,大胆的将自己的看法和思路描述出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学生更深层的理解物理课题探究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三)师生共探,不断重复反思总结
在物理课题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共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根据课题探究教学程序,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快提高,以不断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心态。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寻找最合适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在不断重复的反思和总结中,提高学生对物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的理解,使学生更有信心去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力学的课题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投影仪等教学资源,首先提出:物体之间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样才可以指导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后产生的效果怎样?通过多媒体和投影仪,学生可以对整个受力过程进行理解。然后安排学生进行排球街球运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疑问表达出来,在不断重复反思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物理力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综合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高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兴趣越大,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因此,作为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要的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谈几点粗浅的尝试和体会。
一、设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案时都要从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考虑,不能照搬书本和教参书。设定《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目标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课堂教学时间等因素,“惯性”的知识内容没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而是把重点放在探究实验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课堂上时间相对充裕,而且通过师生合作解决了学生能力水平差异的问题,所以能完整地按照“创设情景一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的过程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体验了自己探究获得成功的愉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往往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过分强调所谓的全面,常常会得不偿失。
二、创设激发兴趣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可精心准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新奇直观的实验、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导入新课。这样就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用小激光灯沿着黑板或者白墙照射引入光的直线传播,看自己在镜中的像引入平面镜。在导入“汽化”的内容,教师用手指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观察字迹的变化;教师让学生听口令先走起来然后突然停止,让学生体验“惯性”。在引入“大气压强”的内容时,取两支粗细相差不大的试管,向大试管里注满水,将小试管底朝下放入大试管中,(小试管有一半插入大试管即可),这时有一部分水被排挤出去。当把两试管一起倒过来松开拿小试管的手时,小试管不下落,而是上升。这样导入新课,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形象直观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下一步的教学创造了情感条件。虽然教无定法,但如果能做到因人因地,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具有普遍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从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的角度来看,物理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自然界在不断变化,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与时俱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推陈出新。我们每一位走进新课标中的中学物理教师人人都在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使其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学风、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师生平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堂气氛和谐。新课标的教学模式已经深入人心,教育教学效应成果明显。我门都知道物理规律是关于自然现象的规律,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时空演变而改变的。物理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更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规律特征决定了物理课堂教学有其原则性和长时间稳定性。这就是笔者要论述的在新课标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物理课堂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育教学成果。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1、扎实严谨。中学物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及基本应用等构成的系统性很强、应用性很广的基础性学科,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严谨求实的思维品质,才能在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做到积极思考、善于探究,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常的创造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探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讨论析探究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理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课件展示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概念的理解。在探究物理规律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究、过程展示、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理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与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感。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既要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又要规范严谨体现逻辑思维,使学生既能感悟到物理学科的艺术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学科的严谨性,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观。
在探究习题案例过程中,要引导、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做题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展显物理情境、分析物理过程、抽象物理模型.探究规律、列出数学方程求解、得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案例探究过程方法科学、推理严密、表述清晰,步骤完整、规范有序。
2、联系实际。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客观要求。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技术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人们的衣食住行.耳闻目睹.嗅觉触摸等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在各行各业生产实践中包含的物理知识、物理原理也极为丰富。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航天航空、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中,物理学更是一马当先。因此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物理原理。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习题案例过程中,选案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重习题的实用性,同时要渗透相关学科知识,提高其综合性。
加强课堂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教学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课堂演示实验能直观再显抽象的物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做实验探究,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探究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现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精心设计一些校本实验课题,成立实验课题小组,组织引导学生共同探究物理奥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变通
1、方法科学。在物理教学中,传授基础知识是前提,培养探究方法是关键,提高创新能力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过程。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实验探究法(牛顿第二规律、欧姆定律、法拉第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建立)、理想法(质点、理想气体、光滑表面、轻绳、轻杆等模型的建立)、数学法(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理想气体方程的推导)、等效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热功当量、交流电有效值)、科学想象法(牛顿第一定律、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原子模型的建立)等等。教师应当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每一条物理规律建立的时代背景,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等.培养其科学素质,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2、灵活变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说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才(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因材(教材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和探究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探索型课应注重发现法,验证型课应注重实验观察法,论证型课应注重逻辑推理方法等。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疑,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加强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题效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通过类比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自主谈六能力。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讨论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例如:逻辑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聚合和发散思维、类比和联想思维、局部和整体思维、批判和创新思维等等。具体表现为在常规思维解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挖掘特殊的思维方法技巧。例如:理想方和估算法,等效法与类比法,对称法和极限法,微元法与整体法等等,逐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学
物理教学目标在于打好基础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高全面素质,突出人为个性。这些目标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所以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新课标的核心价值。
1、转变观念。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事物在不断涌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吸取新营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向未来,以人为本,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讲授式为开放讨论式,变教案为学案,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方法培养,变重结论为重过程,变重理论计算为重实际应用。
一、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求知欲,也叫学习兴趣,是力求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不断追求真理。求知欲作为内在力量促使人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对象,了解对象产生的原因,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它是活动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首先在于是否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问号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求知的大门。问号更像种子,在未知的原野上开出一朵又一朵创造之花。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开始时,教师将一块黑板擦轻轻用手在讲台上推动,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会运动?”学生答:“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马上停止推动,黑板擦静止下来,又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停止了运动?”学生答:“因为它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再问:“空中飞行的子弹是否受到推力的作用?它为什么能继续飞行呢”……这样通过步步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知慧的火花。
又如讲“重力”这一节时,提问一:什么叫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提问二:手推铅球,铅球离开手后,在空中运动过程受到向前的推力、重力和空气阻力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三:竖直向上抛出的一小球,速度越来越小,这主要是受到空气的阻力,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一是复习以前的力学知识,提问二是制造悬念。引导学生注意常犯错误:“受到向前的推力”,为以后的物体受力分析和牛顿运动定律理解打下基础;提问三启发学生直觉思维。通过设疑引入课题,创设情景,制造悬念,启发学生创造思维。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兴趣来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号的情景中,层层迭进,波澜起伏,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的理论认为:人们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都涉及对现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如果刺激输入与人们已有的类别全然无关,那么它们是不能被加工的。即使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不是空白的,而是早已印上了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含了理解和误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该知识有关的实验和教学教案,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比较,透过种种非本质的表象,看清实质性的问题。如关于浮力的问题,学生早已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但常常认为木块浮在水面是由于木块受到浮力大,而铁块沉入水中是由于没有受到浮力或受到浮力小,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常给正确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许多困难。但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在这些司空见怪的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幅新画面。比如,针对上述学生对物体浮沉的错误认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测出漂浮在水面的木块所受的浮力小于沉入水中铁块的浮力大小。这一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概念冲突的矛盾,将会激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究一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善于利用,巧妙设计,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又如提出:人离镜越远,像看起来就变大。是不是距离变化了,镜中的像大小也变化了呢?这个结论显然与正确的平面镜成像规律是矛盾的,但这是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这时请学生用两支等大的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发现象和物等大,原来的观念就站不稳脚跟,然后再提问:“为什么太阳看上去那么小”?于是学生就“顿悟”原来是视觉引起的错觉。
又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等许多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干扰物理概念的形成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与这些“前科学概念”作斗争,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展开他们丰富的想像力。
3、演示实验的美妙绝伦,使学生在惊叹之余体会到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通过一个三棱镜,将一束太阳光分解成绚丽的七色,使无数初入物理学殿堂大门的学生如痴如醉;通过一个静电起电器,使人体的头发由于静电斥力而竖起,显示出电力线的形状,使学生惊叹不已;如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鸡蛋,置于较蛋稍小的玻璃瓶上,鸡蛋静止在瓶口上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鸡蛋置于瓶口,可观察鸡蛋慢慢地被“吞入”,最后落瓶中。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现象,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和丰富的想像力。
物理概念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因而它建立往往需要足够的感性经验,需通过一些典型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物理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在建立“惯性”概念时,事先演示两个小实验,“打蛋入杯和杯底抽纸”。提醒学生观察,当塑料片在棒击下飞出,而鸡蛋掉入杯中。一只盛满水的玻璃杯放在讲桌边缘,而杯底压一条纸将其突然抽出,杯子不落地,这时兴趣盎然,教师自然导入惯性概念教学。
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
爱因斯坦在探索的动机中写道:“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过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科学的原理总是先猜测到,然后通过探索性的演绎加上验证;科学的发现常常是先猜测结论,然后给予逻辑或实验的证明。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指导学生“重新发现”,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学习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我对教材作了创造性的处理。如在“直流电动机”这一节演示实验处理中,共进行了4个实验贯穿全课。首先演示设疑,使学生觉察磁场对通电直导线会有力的作用,激起探究的兴趣,接下来用第二、三个实验,探究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应线方向有关,第四个实验探究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是有条件的。最后通过分析,用左手定则判定它们三者的关系,并提问:如果把通电直导线换成通电线圈放在磁场中它又将如何呢?这样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从演示设疑,分步研究,加深体验者去安排一系列实验,丝丝入扣,强烈地吸引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探究,去发现,发挥想象,当最后完整地得出结论时,学生心中洋溢的是发现者的自豪感,而不是被动吸收的厌倦情绪。
不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实验,都应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情景,将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将许多物理课移到实验室去上,也可将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索性学生实验。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简单材料,开展“低成本实验”,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当创造和发现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主动学习,发挥想象的强大动力。如教师在上“比热”课时,启发学习提出“猜想”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水、煤油同时加热,对温度升高有三种预测:水比煤油升得快或慢或相同。到底如何?请大家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将验证性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调活动的探索性实验。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学习实验归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学习用自身力量去获取知识的方法。指导思想是教师用科学方法教育意识,按照学生认知模式设计认识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它的程度结构如下图:
研究问题: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为解决问题所建立的假设:围绕着“决定浮力大小因素”进行科学猜想。教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经验,如在水中游泳,井里提水等基础上,让学生提出:① 浮力可能与物体重量有关;② 浮力跟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有关;③ 浮力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④ 浮力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⑤ 浮力是否跟物体形状有关等等。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一一归纳,充分让学生猜想不作任何评价,但有时还需启发进一步猜想如 ⑥ 浮力是否跟排开液体重量有关呢?
实验方案:根据学生猜想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首先,怎样测定浮力大小?多数学生知道弹簧秤测浮力。第二,怎样测出被排开液体重力?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设计,用量筒先倒入水后记下放入物体前,后的水位差,经过实验探索研究得出实验结论:F浮=G排液。第三,教师介绍阿基米德巧妙的溢水法设计方案,并演示让学生观察。第四,教师引导学生对“错误”的猜想设计方案,用实验纠正。如:重量相等的铁块和石块,用弹簧秤测出浮力不相等;在量筒的不同深处,同一物体浮力相等。从而使学生否定了①、②、⑤猜想;接着让学生设计并测得水和盐水不同密度液体中浮力(同一块铁),得出与密度有关,验证猜想是正确的。探索性实验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
泰勒认为: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联想和独到见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典型题的分析、研究,从多方位,各个角度加以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加以综合比较,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学生创新思想的养成,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开拓视野,发挥想象能力和实际综合能力,对学生智力开发大有益处。
变换思维角度,加强立体思维。在习题教学中,经常编排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对某一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求解,或者通过改变提问题角度,改变问题条件等方式把一个总是变化成多个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一个创造过程都是经过从扩散到集中,再从集中思维到扩散思维,多次循环,直到问题解决。
三、竞争是创造思维的催化剂
竞争,可以明确思维的动机,提高思维的力度和速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创造因子的能量,提高思维效率。竞争,还可以刺激信息交流与反馈,促进信息尽快地系统化,网络化,简化和优化,从而刺激灵感的出现,顿悟的产生。如在课堂教学中讲到“摩擦”这一节中,提问:“在水平地面上骑自行车时两个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分别属于摩擦中的哪一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辩,大致分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自行车后轮胎受到地面给它向前的静摩擦力,前轮胎受到地面向后的滚动摩擦力;第二种认为自行车两轮胎都受到地面的向后的滚动摩擦力。将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各抒已见,争论得十分热烈。教师给予引导,启发,问题在争论竞赛中圆满解决。不过,教师在表扬思考总是快而正确的同学的同时,不训斥那些思维不十分敏捷的同学,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相反要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猜想,养成善于提问题,敢干发表见解,能思善辩的好习惯。提倡学生争辩,竞争是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快速决策的可行措施。在教学单元小结后,还可进行相关知识竞赛的各种测试和训练,还可组织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竞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物理教学中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只要我们根据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正确地应用科学的方法,并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方面会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等着 《物理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6
2、 田世昆着 《物理思维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6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有效性;实践
作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实有效教学,就要结合物理教学现状、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新理念下的教学还是将来的教学,我们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得到发展,而它却离不开“实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方方面面、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怎样建立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设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案时都要从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考虑,不能照搬书本和教参书。设定《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目标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课堂教学时间等因素,“惯性”的知识内容没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而是把重点放在探究实验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课堂上时间相对充裕,而且通过师生合作解决了学生能力水平差异的问题,所以能完整地按照“创设情景――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的过程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体验了自己探究获得成功的愉悦。实践证明,物理课堂教学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往往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过分强调所谓的全面,常常会得不偿失。
二、改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想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的是物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机械教学方式,进行全新的、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的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枯燥的、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公式、抽象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无从下手。例如,热学中的分子、力学中的密度、压强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的层次较低,难以把物理课堂的学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所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当好引导的角色,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互动学习中,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中心,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唯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实验名称: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实验工具:凸透镜、光屏、F 型发光二极管、蜡烛、火柴、光具座、双面胶等。
实验步骤:
①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把光屏和蜡烛放在凸透镜的两边,充分使蜡烛的火焰和凸透镜光屏的中心点在同一个高度上,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②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上,再点燃蜡烛,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③进行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较为清晰的蜡烛的成像为止,然后,记录凸透镜和蜡烛之间的距离、具体成像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等;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的一端靠近一部分,重复(3)的步骤,并做好记录;
⑤再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的一端靠近一部分,观察具体的成像在哪?成像是怎么样的?实验总结:
第一,如果物体成像是实相时:物体越是靠近凸透镜,其所成实相越大,并且物体和成像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物近像远像变大)。如果物体成像是虚像时:物体越是远离凸透镜,其所成虚像越大,并且物体和成像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物近像远像变大)。
第二,如果物体成像是实像时:①当u>v 时,等价于u>2f f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具体操作等都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绝不可以越俎代庖。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把备课要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和灵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新课程改革提倡物理课堂教学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无疑会在一些问题上对结果产生分歧,善于把握课堂的教师,会将这些分歧转化成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因为在这种分歧下教会学生新的东西,会为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会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所以,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为题,老师应该好好加以利用。孔子曾说:“多闻阙疑,多闻缺始。”即主张广闻质疑。正所谓疑是知之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组织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以“培养青少年‘不唯书、不唯上、只为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品质”为目标,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同时,教师在鼓励和启发学生质疑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实际组织班上同学开展一些有效的探究活动。最后,根据学生发表的意见先对学生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然后再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此知识。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共享,共同交流和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热爱。同时形成丰富的物理思维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五、结束语
初中物理教师想要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建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措施,进而转变传统的物理教育教学的教育理念,对所教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万满.新课标下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探究[J].教育界,2013,22(32):69-73.
1 提出问题
在一次市级教研活动中,我开设新课程人教版高一《力的分解》交流课。这节课新课引
入选用了一个生活情景:巧移重箱。其教学片段:在教室中准备一只约1 m3(长1 m
,宽1 m,高1 m)的木箱,里面放5~6桶满的矿泉水。先请一个高大男同学王
鸿来推,木箱纹丝
不动。我顺势发难:“还有那位同学来试试。”小个子郭为回答说:“老师,如果给我两根
木棍,我就能推动。”这时,我暗暗自喜,这么快就能引入主题了,就让他继续说下去,但
意外的事发生了。郭为继续说:“我把两根木棍放到箱子的下面,当作轮子,一定能推动木
箱。”顿时,我脑袋“嗡”的一下,不知应对。情急之下,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同学们
,你们觉得郭为做法可行不?”大部分同学都赞同郭为的想法。但是,楼梁同学表示不赞同
:“这个重箱连推都推不动,如何把它搬到两根木棍上去呢?”……
楼良的这个问题不仅给我的交流课救了场,更重要的是让我对“学生质疑”的教学行为
产生了兴趣。现在,“情景—问题—探究—应用”的教学方式是主流,但其中“问题”的这
一步骤,存在单向性问题。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现象:一是教师向学生不断提
问,很少引导学生主动发问,甚至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抑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热
情;二是提出的问题定位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识记和掌握,而启发性、思维性的问题少。三
是教师在公开课时为了显示自身的教学能力让一些好学生来撑场面。无论是那种现象,课堂
提问的权利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层层诱惑下沿着事先设计的思路解答问
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不可能得到
应有的塑造和升华。
著名物理学博士李政道说过一句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都在做
‘学答’。”这样的学生往往是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上
的教学过程就应该由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开始。教师怎样克服不正确的行为,引导
学生分析和体验过程,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让“学生问题”进入课堂,建构高品质的物理
课堂?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2 实施过程
我引用卢真金教授“气剑说”来诠释教师实施物理课堂教学的素养要求。“气”是指内
化的思想,具体是教师的心态、习惯和风格。“剑”是指掌握的技术,具体是教师引发学生
问题生成的教学策略,组织课堂形式的技术和方法。
2.1 静修“气功”,让“学生问题”进入课堂
2.1.1 教师的民主意识,使得学生敢问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到:课
堂是他们的地盘,由他们做主,彻底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大大被激发,才会毫无顾虑、大胆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案例1 《摩擦力》这一节教学后,我请学生来谈论学习的体会。学生能大
胆谈到:
老师,摩擦力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①物体有没有受到摩擦力?②物体受到什么摩擦力
作用,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③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学生从思维层次概
括了摩擦力的教学内容,并且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即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又能加强理解。
2.1.2 教师的示错风格,使得学生好问
许多教师把课堂教学组织的滴水不漏,把课讲的完美无缺。但是这种教学风格让学生无
疑可质,无问可寻,整堂课就坐在位子上,写笔记,听老师精彩的演讲。教学反馈是学生听
得懂,不会问,不会做。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一学杨振宁博士当年的导师泰勒的教学风格
。泰勒被誉为美国的氢弹之父,科研工作十分繁忙,还在芝加哥大学兼课,常常来不及备课
就匆匆走上讲台。这样就难免出差错,经常“挂黑板”,好在泰勒从不摆出科学家的架子,
每当陷入困境时,他就虚心向学生求助,共同切磋,度过难关。杨振宁回忆说,这样的课给
他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因为这使他们看到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是怎样犯错误的,最终又
是怎样一步步从错误的泥坑里艰难地挣扎出来的。这种被杨振宁称之为“芝加哥风格”的可
取之处,当然并不是提倡不备课,而是没有必要把课备的非常精细,甚至可以为达到教学目
的,教师故意“示错”,让老师的错误暴露无遗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产生老师讲的
,教材里写的,科学家论述的可能是错误的,是有局限性的。这种教学风格有利于培养学生
怀疑权威的意识,“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一个错解比一个正解更具有教学意义,它能鼓
动学生提问的情绪,使得他们喜欢问。
2.2 苦练“剑术”,让“学生问题”进入课堂
2.2.1 创设问题情境,引诱“学生问题”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置“诱饵”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质疑和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
题意识。最好的“诱饵”就是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情境,能以新奇、有趣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被情境中的现象吸引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而提出疑问。
案例2 必修1第四章《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为了引出惯性的概念,可以
引入一个仿
真演示情境:用一块光滑木板模拟高速公路,小车模拟高速行驶的小轿车,在小车内放模拟
驾驶员一个玩具小人,学生发现快速运动的小车撞在挡板上后,玩具小人从小车的前面飞了
出去,划过一道弧线掉到了地面上。学生在惊叹之后,能结合演示现象联想到交通追尾事故
中,驾驶员总是头部向前撞伤,情不自禁会问:为什么驾驶员(玩具小人)会往前飞出去呢
?怎样才能防止他受伤呢?师生在解决问题中,说明在物理学上,这些都是与惯性有关的现
象,引出惯性的概念。
2.2.2 组织教学内容,落实“学生问题”
《物理课的开场白》桑卡尔教授最后说:如果是有关课程的问题,你们可以随时打断我
。我教这个课很多年了,对于我来说,唯一不同的是你们提出的问题,它可能是非常有创造
力的问题。这个课程年复一年似乎天经地义重复的那些知识忽然变得苍白无力,可能就是因
为你提出的问题。“学生问题”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提高我们教师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仅仅靠讲一些鼓励性话是无法让“学生问题”进入
课堂的,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
(1)通过物理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人们的探究就是无目的行为。借助于一些物
理学史向学生展示有效的提问的手段和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
的提高。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可以借鉴的有关“有价值问题”实际例子很多。
案例3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伽利略对亚里
斯多德的
论断表示怀疑,为了证实“重物和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这一结论,而提出:①自由落体
运动有怎样的规律?②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均匀”呢?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认识
到
:①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这个权威人物提出异议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自信,当时还冒有生命危
险;②为了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伽利略猜想与假设了问题,这些问题成为研究的方向和
动力;③最终伽利略获得了成功,建立起描述运动的概念、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方法,打开了
近代科学的大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穿插课外的物理学史,比如: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对海水的观察
,提出了海水的颜色为什么是深蓝色的?海水颜色的来源是什么?是不是深海的水本来就是
深蓝色的,还是一种光的现象?从而使得他发现了光的散射现象中一种特殊效应——拉曼效
应;阿基米德通过国王要求不损坏金冠的情况下,证明金冠是纯金的这个难度,发现了阿基
米德定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这些物理学史的了解,能
明确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
实验探究可以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意识和实验结果的矛盾,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
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
案例4 必修2《实验:研究平抛运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预习后,就动手
做实验。结果有些学生得到如图1和图2所示的记录纸。
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把图1和图2展示给全班学生。老师:大家分析下这两个实验组得出的记
录点迹,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
图1的点迹连线是抛物线,但不是平抛运动轨迹,这是什么运动的轨迹呢?什么原因导致这
样的实验错误呢?图2点迹杂乱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分组讨论后,学生回答:图1是因为
斜槽末端未调水平,抛出小球初速度方向斜向上,而成了斜抛运动;图2是因为小球没有从
同一位置释放,该组学生没有设置卡位条。发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还提出一些问题:你们是
怎样来调整斜槽末端水平的?采用什么措施,才能让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你们怎样操作的
目的是什么?
2.2.3 拓展课堂形式,搭建学生问题平台
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认识到上课踊跃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口头表达
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提出问题。对此,笔者
在上课伊始构建一个“问题五分钟”的小平台。在这五分钟里,按照学号轮流让一位学生到
讲台前来就生活中或者教材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和问题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讲述完毕后,教
师
有意识地邀请坐在下面的同学,就他的讲话内容进行提问。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
部分的学生心态比较轻松,也容易找到台上同学讲话中的漏洞或疑问。
案例5 某次的“问题五分钟”时,一位同学介绍了2011年日本福岛核爆炸的
情况,展
示了大量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等这位同学介绍完,就有位同学迫不及待
提问:“核泄漏和核爆炸有什么区别?福岛的核辐射会不会像当年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那
样有威力?核辐射会不会对我们中国有影响啊?”这位学生不可能把问题都解决,但是他
向同学们说明了一点:福岛的核爆炸是因为地震导致冷却系统失去电力供应,使得包裹核燃
料的容器温度不断的升高而产生大量的氢气,氢气和氧气混合后而发生的爆炸,所以它与核
弹的核爆炸是有区别的。
2.3 “剑气合一”,让“学生问题”主导课堂
气功练就的是“神”,是决定行为的教学思想。剑术练就的是“形”,是可以观察到
的教学技术。一位物理名师应外有“剑”的功夫,内有“气”的功底,“剑”“气”兼备,
内“气”外“剑”,把“学生问题”落实到物理教学的课堂,用“学生问题”来主导课堂教
学,改变教师主导课堂、教案主导课堂的传统教学,其实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
究就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使物理教学也达到“剑气合一”的效果。
“学生问题”教学使得我们的教学课堂发生了变化,课堂不在是教师的课堂,真正成为
学生的课堂。我把他们的问题分成三类:科普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无论哪一
类的问题,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的问题具有事实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否则,物理课堂容易走
向另个极端:杂乱无章而缺乏教育意义。
“学生问题”是个体思维灵动性、深刻性、创造性、独立性的体现。通过我们教师的内
“气”外“ 剑”的催动下,让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学会提出问题,既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