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教调查报告

科教调查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5: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教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教调查报告

第1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使得小学数学课堂中出现知识呈现生活化、组织形式活动化的良好局面,但在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的问题,值得同仁深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等几个方面都作了建议和要求,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主张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想上体现“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等。理念使得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得数学更好地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发展服务。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真正目的,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改在本县区实施已有七八年了,针对这次新课程改革,我对我们镇的小学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新课改实施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教学行为在变;学生的思想在变、学习方式在变。广大数学教师已经认同和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初步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了新面貌。最大的亮点体现在以下两点,这是可喜的一面。

1一、知识呈现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要生活化。”传统的数学教学通常是由复习引入新课,学生感觉每节数学课只与数字和运算符号打交道,好像与生活无关。时间长了,对数学就产生一种厌倦感,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更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通过调查发现,现在不同了,许多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进入新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不在觉得学习是为了升学考试,知识脱离生活。现在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所看到的数学课是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气息非常浓。

2二、组织形式活动化

“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创造”、“经历过程”等词语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这些词语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信息,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灌输这种单一方式了,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动”起来。有的教师根据数学课的内容,适当安排到室外上课,有的课堂设计成模拟的生活场景,开展“超市购物”、“新闻会”、“记者招待会”等,都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提高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成绩是喜人的,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感到更多的是忧虑。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在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差异很大。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的问题。

1三、处理教材缺乏灵活性。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灵活处理教材。有些内容是可以而且是应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的。所以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四、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听课或是公开课,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动辄就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本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缺少一个程序。有些分组学习是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叽叽喳喳乱叫一阵,给人以表面的积极讨论问题的假象,看上去热热闹闹,没有实际效果。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影响学习效果,造成新的两极分化。

3五、教学只重视认知领域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制定教学目标过分重视认知性目标,忽视发展性目标。教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了,会做几道题目。而学生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它方面的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就算有些教案涉及发展性目标,课堂上得不到落实,也只是“走过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

学生评价也过于注重认知领域,且评价语言贫乏枯燥。教学评价时,老师们则往往不太在意。你真棒;你真行;奖励五角星和大红花等予以表扬。过多的、廉价的表扬无异于捧杀。教师的表扬要发自内心的,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的答问已引起老师的兴趣。这种表扬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教师的评价语言也要因人而异,因问题的难易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4六、忽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

把错综复杂、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剧本”的形式加以具体描述,所形成的教案是“直线型”的和模式化的,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未作充分准备和应急措施,一旦遇上便“置之不理”或“束手无策”。在课堂上,教师似乎惧怕学生出错,尤其是公开课,一旦学生出错,教师就马上捂盖。唯恐因此而打乱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5七、不注重知识生成过程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满足于学生能得出某一个结论或会做几道题目这个层面上,而对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则漠不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结果是错的,可他的思维过程则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对此教师则视而不见。

总之,做任何事情多会有困难,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只有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总结、学习、完善,才会不断进步。新课程的实施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和一定成效,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应不断地思考,大胆的实践,精心演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才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现状;互动式教学;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23-03

一、调查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随着新一轮课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日趋重要,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课题,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亦表现出多视角,多维度,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目前,教学有效性研究侧重于有效教学的实施条件及环境研究、教学媒体、学习方式研究、教学策略研究等理论基础,应用层次的研究较少,典型课例研究缺乏,实际操作困惑重重。作为掌握理论基础的一线教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亦难免出现无效、低效的课堂环节,急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应用层面深入研究,指导日常教学工作。

为推进榆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了解我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现状,探索适应我校校情、学情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我校学生学习现状,在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就我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听课、访问学生与一线教师、观察等形式,准确、客观的收集第一手资料。

3、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包括我校一线教师、学生及课堂等。其中,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20份,当场回收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18份,采访一线教师18人次,随堂听课15人次,收集有效课堂纪录15份。本次调查以随机抽样为原则,样本代表性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设计的特点

学生问卷的设计是结合我校各学科的教学特点,从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三要素)、学生课堂行为、学生学习心理、考试与作业完成等几个方面对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进行调查,学生问卷共由50个题目组成,问卷调查主题及与其对应的题目分布具体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课题组对一线老师进行了访谈,了解老师如何看待“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及“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这两个问题,最后向老师请教“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建议?”、“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等问题。被访谈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分布等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2、课题组通过听课,发现我校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备课充分,能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但部分老师没有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启发式、自主式、合作式等),课堂仍以讲授为主,气氛不够活跃。课题组在对老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我校教师认为影响我校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一堂好课,不是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而是学生学会了解决某种问题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问卷结果统计

(1)81.03 %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课时间合适。

(2)63.79%的学生希望课堂教学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27.59%的学生希望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3)觉得老师对自己很关注、一般关注、很少关注、不关注的学生各占20.69%、64.66%、6.9%、7.75%。

(4)在课堂中,觉得自己表现和展示的机会很多、一般、很少、没有的分别为15.25%、68.64%、11.03%、5.08%。

(5)最喜欢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实验以获得新知识的学生占38.98%,最喜欢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以获得新知识的学生占31.36%。

(6)喜欢严格型、朋友型、知识渊博型、幽默型老师的学生分别占10.17%、50%、11.86%、27.97%。

(7)74.17%的学生认为课堂讨论非常必要;45.83%的学生认为一节课应该花1/3的时间来讨论,22.5%的学生认为一节课应该花1/2的时间的时间来讨论。

(8)79.17%的学生非常喜欢多媒体教学,44.83%的学生是因为多媒体的生动的画面更加吸引注意力,30.12%的学生是因为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效果好。

(9)69.49%的学生喜欢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10)在全班交流时,66.1%的学生希望老师适当点拨、参与讨论。

(11)喜欢基础型、开拓型、背诵型习题的学生分别是43.1%、47.41%、9.48%。

(12)上课思维紧紧跟着老师走与带着疑难问题听讲的学生均占41.44%。

(13)做作业时遇到问题完全靠自己思考解决、找有关参考书、问老师或同学、与别人共同研究的学生分别占16.38%、21.55%、28.45%、33.62%。

(14)54.7%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学习效率最高。

(15)课堂上遇到难题时,40.68%的学生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出答案,38.98%的学生希望借助课堂讨论,在与老师、同学的讨论下找到答案。

(16)50%的学生常用的预习方法是阅读要学的内容,归纳出重难点并划出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

(17)在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小组内部意见产生分歧,一时找不到根据,58.68%的学生会选择问老师。

(18)33.93%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思考,从不随便讲话和做小动作,另有50%的学可以做到大部分时间能听讲,有时会走神。

(19)44.07%的学生课前预习时有时无,不能坚持,另有25.42%的学生会很认真的预习。

(20)44.07%的学生有几个可以经常争论问题的朋友,38.98%的学生有一两个可以问问题的同学式的朋友。

(21)认为考试成绩与努力程度成正比的占30.51%,相关但不太明显的占54.24%。

(22)课堂上,有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占51.69%,经常回答的占31.36%。

(23)52.94%的学生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为8小时左右。

(24)50.88%的认为学习虽苦犹乐,对学习很有信心,很喜欢学习。39.47%的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但为了将来有个好前途,只好学习。

(25)上课时,尤其是进行测试或考试时52.25%的学生会感到有点紧张。

(26)50.45%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会选择与同学讨论。

(27)61.07%的学生会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

(28)在早读、自习前的5分钟内能进入学习状态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为45.13%,可以在10分钟内进入状态的为22.12%。

(29)课堂上,最喜欢答问、自由阅读、老师讲解、讨论的分别为17.39%、26.09%、33.04%、23.48%。

(30)52.63%的学生会一面听,一面把老师讲的和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记在书上。

(31)75.42%的学生觉得课堂内容能部分听懂。

(32)开学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成绩不太理想,43.75%的学生会确定自己的薄弱学科,狠下功夫,31.25%的的学生会请教老师,看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对路。

(33)上自习课的时间里,如果没有老师在场,32.50%的学生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35.83%的学生会查缺补漏,抓紧时间学习自己的薄弱学科。

(34)57.41%的学生在作业中遇到困难需要与同学讨论才能完成。

(35)试卷或作业发下来后从不修正、自习课修正、老师讲评时修正、立即修正的分别为1.71%、23.93%、41.03%、33.33%。

(36)在与同学讨论时,57.8%的学生能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并接受别人的指正。

(37)59.18%的学生平时比较重视自己得考试成绩。

(38)从现在的课堂中经常体验到、偶尔体验到、没有体验到成功感的分别为31.03%、53.91%、14.78%。

(39)在自习课上,经常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学生占49.04%,主动复习或预习的学生占36.54%。

(40)在解决完一个问题后,偶尔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解决的占53.85%。

(41)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43.22%的学生会复习当天的内容,预习第二天的内容。

(42)在课堂合作学习讨论中经常发言、偶尔发言、只跟同桌交流过、讨论从未发言的分别占30.51%、32.20%、30.51%、6.78%。

(43)上课回答问题,69.49%能积极思考应答。

(44)在讨论释疑过程中,喜欢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学生比例为52.54%。

(45)为了自己有美好前途而读书的学生比例为77.12%

(46)50.25%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

(47)65.57%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是自己不够努力,学习习惯不好。

(48)66.96%的学生认为朋友型的师生关系更利于成绩的提高。

(49)从事一个高难度的学习任务时,58.62%的学生会努力去做,但不成功也无所谓。

(50)老师经常指导预习方法、曾给全班同学指导过、给少数同学指导过、全未指导过的比例为41.38%、36.21%、13.79%、8.63%。

三、问题与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目前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可以看出我校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备课充分,能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改进了教法,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我校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我校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结合被调查的各位教师提出的问题及给出的建议,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

1、教师方面

(1)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部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及部分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辩证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由重教师“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互动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对话转变。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

(2)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课前准备时,要转变角色,换位思考,清楚学生哪里容易出现问题,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活动,确定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在目标明确之后,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具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组织也是围绕教学目标,紧扣中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加强互动式教学

从各地的名校看,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教师每节课一般只讲4-8分钟,不超过1/5时间;山东省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时间安排是10+35,即教师讲课累计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训练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5分钟,教师讲课时间还没到1/5;河北省衡水中学的教师累计讲课时间不超过1/3。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校一线教师或因为其操作性不强,或因为课堂难于驾驭,有想法,无行动的例子屡见不鲜,学生问卷也反应出在合作性学习中“搭便车”现象普遍,小组讨论时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意义。因此,课堂活动应该精心设计,明确分工,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加强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适时鼓励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

适时的鼓励与沟通,可以促进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过程,如果没有沟通和交流,就没有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情感的激励与调控,要求教师运用控制的原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对影响学生的意志行为、个性品格、动机兴趣的感情调控和激励。对于学生而言,激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如果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生的热情就会随之而生,并会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

(5)做好教学反思,促进专业化成长

教师自我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做好教学反思,还可以为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提供素材,其目的在于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2、学生方面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①自觉预习的习惯

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②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即使自己会的知识,也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③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但是,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善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④独立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做作业的同时也时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第3篇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已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每一所校园,融进了每一位教师的生活。但是,随着新课改的的深入,由于职业倦怠、缺乏创新精神、教研功利观念等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激情和新鲜感渐渐变淡,随之而来的现实问题、困惑却越来越多,影响、制约着教师业务的成长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校开展《城乡网上结对互惠教研的有效方式与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旨在寻找教研新途径,拓展教研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突破城乡学校间的时空限制,与拥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学校结对,寻求专业引领、教研合作与成果共享。通过充分整合网上结对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集中结对学校的人力优势,让结对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为使该课题的研究有一个科学的起点,课题组针对学校基层教科研活动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先后在XX市XX中学、第八中学、XX中学开展了学校基层教科研工作的问卷调查。

此次问卷调查,目的在于准确了解学校校本教研的现状,总结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对网络教研的需求和期望,加强针对性研究,有效推动省级课题《城乡网上结对互惠教研的有效方式与策略研究》的深入开展,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㈠ 调查对象:本次问卷调查我们面向XX市XX中学、第八中学、XX中学的全体教师,从中随机抽取了220名教师参与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18份,占所发放问卷的99.1%。

㈡ 问卷调查的设计方面:

问卷设计主要参照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倡导的校本教研三要素: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问题主要涉及学校和教师的背景、学校教研工作、教师个体教研状况、教师群体教研状况、对教育科研的困惑和期望等六方面。

㈢ 调查方法:采取抽样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与随机访谈相结合,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在新课程下,您最需要进修、学习的是哪些方面?、您最愿意参加的教研活动是哪些?和你认为,哪种方式的教研活动对你提高业务能力最有效?这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中,大多数教师对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亟需加强的方面有清醒的认识,把个人探索、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的方式,看作是提高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加强教研活动工作的重要性。

2.在你认为开展教研活动对有帮助吗?、两年来,您认为你校开展教研效果如何? 和你觉得你们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这三个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60%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效果不明显,对提高教学质量帮助不是很大。有70%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效果一般,看不出促进作用,从这一数据说明了大部分教师对学校教研活动工作的不认可,调查中教师普遍提出学校的教研活动常常仅限于听评课、教材研讨、形式单一、重复现象严重,虽然有时也有教研室组织的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邀请教研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等,都由于时间、精力和其它客观条件的限制,杯水车薪、教师受益面窄。这说明我们的教研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做法,因为只有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才能赢得广大教师的认可。

3.在你认为制约自己参与教育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对个人专业成长不重视,认为教育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只是把精力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搞教研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教师认为学校的专业引领跟不上,也没有亮点和自身的特色,导致教师不能从教研活动中收益,感受不到教研活动对学校质量和自身专业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发展教育科研的激励措施,激励机制不完善,只能保证数量,难以保证质量。

4.在 为了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你认为学校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和 你理想中的教研活动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的调查中,教师们从教研活动的各个方面提出来许多具体的要求、建议和措施,分别涉及到教研活动的各要素,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对教研活动的重视,对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尤其是对教研活动的形式怎样才能适合教师,怎样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使广大教师通过教研活动获得培训和提高,最终有效实施新课程和促进学生发展等教学中的困惑提出了质疑,并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认为教研活动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问题,就要结合教学实际采取一些交流、探讨的方式进行,让教师乐于参与,敞开心扉去探讨交流,并有所收获。

四、调查给予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1.通过调查,我们深深体会到:校本教研,必须符合学校实际,必须适合教师实际,让每一位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通过调查,引发教师通过理性的思考问题,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内驱力,致使教师改变以往的观念,积极投身研究,努力提升自身专业化发展水平。

3.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了教师们对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一些好的方法和途径的建议,这对我们以后的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和思路,为课题的进一步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4.通过调查,在今后的教研中,我们将组织教师以各种形式互相研讨、交流、学习,形成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校本教研氛围,扎实开展教研,提高实效性。

5.通过调查,我校将抓住《城乡网上结对互惠教研的有效方式与策略研究》这个课题,通过网上结对学校教研模式的实践研究,实现学校、教师结对常态化,促进日常教研活动与区域资源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结对学校的资源优势,突破单校教研中实际遇到的师资、技术、空间等方面的瓶颈,为教师群体提供跨时空、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交流的服务平台,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从而提升教师教学教研水平。

五、今后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建章立制,规范校本教研管理。学校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想,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使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着眼于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开展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大事来抓。认真组织教研课题的实施,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研究意识,自觉参与,提高素质。

2.让教师尝到教学研究的乐趣,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校本教研关键是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校本教研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和内在需求,突出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可以倡导教师积极利用网络,建立个人教研博客、参与学科群组讨论,使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研究的态度来审视学生、审视课程,研究课堂,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品尝到研究的乐趣,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4篇

教师参与听评课活动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对参与听评课活动的态度如何,不同学校、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的教师对听评课的积极性是否存在差异,有多大的差异。针对上述问题,对福州市部分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

分别对福州地区(闽侯、闽清、连江、罗源、永泰、长乐、市区)的部分中学一级(中级)、二级(初级)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参加此次调查的人数有144人,发放问卷144份,收回144份,教师来自各级各类学校。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教师听评课的态度与积极性展开,共涉及4个问题。笔者从学校类别、教龄、职称三个维度力求说明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不同类学校教师听评课的态度

表1是对不同类别学校教师听评课态度的调查及结果分析。学校的类别中市区学校包含一级达标、二级达标、普通学校和私立学校;农村学校包含一级达标、二级达标、普通学校和私立学校。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各类别学校中的绝大部分教师(二级达标校最低:70.5%)有“校外听课任务”时都能“积极准时到”,“逃听”教师所占的比例在各类校中均较少。当“听课与上课时间冲突”时,大部分教师(市区学校最低:33.3%)能“自行与其他老师调剂”,也有相当部分教师(普通校最低:20.0%)是“由学校统一换课”。农村学校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时,“放弃听课”的比例更高(达33.3%)。这可能与农村地区学校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交通不便有关。总体上看,教师对待听评课的态度是积极的,学校也大力支持。大部分教师在听完课后参加评课,基本上(普通学校最高3.3%)没有“不参加”评课的,“很少”参加评课的教师所占的比例也不高(最高是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均为20%),表明教师对评课的态度是积极并值得肯定的。

但相当部分(普通校最低:50.0%)教师对评课活动只“有一些”兴趣或欲望,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对评课活动表示“无所谓”,市区学校的情况最理想,没有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这可能与市区学校管理的相对规范以及市区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有一定的针对性有关。总体上,还是说明现行评课活动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吸引力不够。这可能与教研活动采取的方式、类型、针对性等有关。

2.不同教龄教师听评课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不同教龄教师对待教学及培训的方式与理念有差异。表2是对不同教龄教师听评课态度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从教龄角度分析来看,大多数教师遇到到校外听课任务时,能够“积极准时到”(最低为7~15年教龄:76%);当听课与上课时间冲突时,52%的7~15年教龄教师、65.1%的16年教龄及以上的教师能“自行与其他老师调剂”。“逃听”或是“放弃听课”的比例不高。大多数教师“较多”(最低为0~6年教龄:42.2%)参加了或是“都参加”了(最低为16年以上教龄:25.6%)评课活动(仅有4.2%的16年教龄以上的教师“不参加”评课);对待评课都只“有一些”兴趣或欲望(最低为16年以上教龄:72.1%)。总的来看,各年龄段的教师对待听评课的态度是积极并值得肯定的。这可能与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有关,也说明了教师这个行业需要“终身学习”的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各年龄段教师对待评课的“兴趣或欲望”并不强烈,都是“有一些”而已。这说明评课活动环节的组织和开展没有充分得到各个年龄段教师的认可。这可能与评课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够灵活、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有关。

3.不同职称教师听评课态度

从调查的结果看,不同职称教师在有校外听课任务时,绝大多数能“积积准时到”(中级最低:74.2%),“为了签到而不得不去”的教师中,中级职称比初级职称多出10%;当听课与上课时间有冲突时,中级职称中教师的自主行为更多一些,“自行与其他老师调剂”的比例比初级职称教师高出了近20%。更多中级职称的教师(高达67.4%)“很少”参加评课,可能与中级教师的参与意识有关,也有可能是评课形式不能吸他们。初级与中级职称教师中大多数(都达到了70%以上)都只“有一些”评课的兴趣与欲望,还是说明了现行的评课方式不能让教师满意。而初级职称中更多教师(高出10%)对评课活动有“非常强烈”的兴趣或欲望,这可能与初级职称教师更强的自我发展意识有关。

四、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医学;儿科学;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调查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93―02

《儿科学》是农村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质及儿科学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基层社区临床医技人员。在校期间教好学好专业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着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儿科学教学质量,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我们对实习回校即将毕业的10农村医学班两个班及部分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调查,以便调整儿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实训内容教学思路,使我校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好的与工作实际需求接轨。

调查对象:实习回校即将毕业的农村医学专业10农村医学班(2)、(3)两个班级115名学生和各医院的部分儿科医生20名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儿科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实验实训中的安排是否合理,了解临床实际需求与教学的差距,以便及时调整实训教学内容,使农村医学专业专业的教学更能符合当前临床需要。通过调研调整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提高我校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工作应对能力。

调查方法及结果:

1学生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11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见附表1、2、3.

2、医院医生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第6篇

关键词: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军事卫勤

军队建设要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这对军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军医除了要掌握现代化医学高科技的专业本领,还必须拥有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着力提高战斗中的应变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培养军队医学后继人才的任职教育,对新形势下军队人才培养、增强部队战斗力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培养的四届地方入伍大学生,共190名。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与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②问卷调查法:专家审核,自行设计制定调查问卷,发放已经任职于部队的经本校培养的四届地方入伍大学生,共发放190份,收回175份,有效率为91.5%;③数量统计法: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所有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开展任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他们在部队任职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知识,任职教育能够为自己的工作提供帮助。但由于教学内容的设置、装备和师资等因素的影响,被调查对象中的大多数认为所接受的任职教育与工作实际结合度不高,对学习效果感到不满意。部分被调查对象还反映不能学以致用,一是参加了学习回到所在部队后无法进行实施(无装备);二是回到部队后没有从事相关的军事卫勤工作。有12%和8%的人员选择不太喜欢和不喜欢任职教育。

3 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3.1重要性

众所周知,学校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学是中心,课程是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程内容来实现的。作为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培养,以怎样的姿态适应未来战争对新型卫勤人才的需要,首先要充分认识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

因此,通过对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和思考,以优化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与组织方法为目的,力争制订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卫勤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得以补充、更新、拓宽和加深,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适应中国特色军革的要求,做好军人技术和战术保障准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3.2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对军事领域的全面渗透和介入,现代战争的节奏和强度大大提高,战争更加激烈和残酷,这对军事卫勤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有良好的医学专业技术,还要懂得战术。调查表明,地方入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任职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和现代战争的需要。这是因为目前该校在地方人大学生任职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泛化了培养目标,弱化了教学重点,淡化了办学特色。

4 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构建

4.1设置原则

(1)立足基层卫勤保障、训练任务的要求,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体现培养目标要求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特定的部队需求为直接依据。军队卫勤人员任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满足“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熟练掌握现代军事医学技术,具有宽厚的军事卫勤理论知识,健康的身心素质、全面的实践技能以及过硬的军事素质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的总要求。这是实现我军现代化、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强质量建军的重要内涵。

(2)必须与未来战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军队卫勤人员的要求相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同以往的战争相比,具有空间大、突然性强、高速度、高消耗、全方位、全天候等特点。战争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作战卫勤人员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如果课程设置无论整体上还是局部上,也无论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就成了“纸上谈兵”或“空中楼阁”。因此,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任职教育院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包括教学队伍的教量质量、开课的能力;教室、场馆、宿舍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能力等等。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超前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可行性3种关系。根据调查发现,对现有的任职教育师资力量、教学工具及教学场地等进行评价,被调查者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占77.2%,还有22.8%被调查者认为不能满足要求。

4.2结合实际,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目标,强化面向部队、服务部队的意识,以任职教育的模式主动介入基层部队对军事卫勤人员的“深层次开发”和“连续开发”的过程,变被动适应部队需要为主动开拓进取的任职教育姿态。从而使任职教育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提高办学效益。最终以形成战斗力为根本任务。构建以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实践和参考教材配套的、完整的、适应于部队、贴近实战的军事卫勤任职教育课程体系。

4.3完善课程设置的类型层次

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一定要注意区分层次,保障重点。由于受训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存在差异,在实际工作中承担的任务也不同,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地制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4做好任职教育的调研论证,确保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

第7篇

这次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家对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二是有关我校继续教育方面改革发展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共设计了20道题,其中17道客观题,3道主观题,有6道题主要是针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在这部分题目中绝大部分的职工掌握的还不错,对知识把握的正确率达到了96.2%以上,而在对我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则情况稍微复杂一些,下面是我们的统计结果:

1、对继续教育党总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总体评价,有11人选择了满意,占全体的42.3%;13人选择了基本满意,占50%;不满意和不了解的各1人,占3.8%。

2、关于我校继续教育的定位问题大家的看法基本统一,88.5%的职工认为继续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支柱;84.6%的职工认为继续教育是高等院校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办学体系的一部分,是广大市民接受再教育、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创建人才资源大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3、对于继续教育在学校整体人才培养工作中所处的地位,61.5%的职工认为继续教育是学校开放并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应纳入学校整体教育发展规划,另38.5%的职工则认为继续教育与本科、研究生教育同样重要,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位职工认为继续教育只有在学校资源充足的时候可以考虑适当发展,而资源紧张时则可以不予考虑。

4、在认为我校继续教育整合后适应哪种运行机制的问题上,有38.5%的职工选择了“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培训相对独立,各自运行”,57.7%的职工选择了“将部分职能综合,其他保持一定独立性”,只有1名职工选择的是“全部整合,以职能划分各科室”的管理模式。在这个选项中成教学院同网络学院的职工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在网络学院职工们大多建议采取“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培训相对独立,各自运行”模式,占53.8%;而成教学院的同志则多选择了“将部分职能综合,其他保持一定独立性”,占71.4%。

5、认为我校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应适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体制的为13人,占50%;另有10人选择了“保留现在的网络、成教管理模式”,占46.2%;只有2人选择了“与校内其它院系等同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选项中,网络学院的职工大部分选择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选项,占69.2%,而成教学院则有一半的职工选择了“保留现在的网络、成教管理模式”。

6、在对目前我校继续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境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的职工认为是教学资源缺乏,占84.6%。其他因素为:管理体制不顺50%,目标定位不准34.6%,政策理念不清30.8%,队伍建设不强30.8%。另外各有一半的职工认为我校继续教育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将主要表现在“社会效应”和“提高质量”上,而选择“经济效益”和“生源数量”的仅分别有1人。

7、在认为我校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这个问题上,92.3%的职工认为应该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两者并重。对于我校继续教育工作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有30.8%的职工认为应该是以成人、网络学历教育为重点,培训工作为辅,而57.7%的人则认为应该全面开花,学历教育和培训两条战线并重。在调查中,有53.8%的职工认为我校继续教育应该重点加强地学类学科建设,选择地学延伸类的为73.1%,适应市场需求的非地学类的占69.2%,另有两人建议应该开设一些经济效益高的艺术类学科等。

第8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职业素质;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3-0021-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程实施的引向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素质,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普遍存在着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基础薄弱、教育科研能力偏低等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必须更新观念,增强教育科研意识,加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条件与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原动力,促使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上新水平。因此,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意识到教育科研与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自身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从而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一种义务和责任,是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是教师寻找职业幸福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基本情况,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乌兰县第一中学、乌兰县蒙古族中学、格尔木市第十五中学、都兰县第一中学、天峻县第一民族中学5所学校的250名教师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发出问卷250张,收回有效问卷236张,有效率94.4%。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为问卷式调查,主要围绕6个维度,共设计了20道选择题,其中单选题18题,多选题2题。分别是对教科研的认识与看法(1、2题)、教育教学期刊、书籍阅读情况(3题)、教育科研意识与积极性情况(4、5、6、7、8题)、教育科研积极性情况(9、10、11、12题)、对于教育科研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掌握情况(13、14题)、教育科研能力情况(15、16、17题)及现状成因情况(18、19、20题)。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教科研的认识与看法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1)表明,有48.73%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必要性认识很清楚,同时,对教育科研提高教学或自我发展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47.03%、40.68%)。笔者认为,这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先决的条件,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教育教学期刊、书籍阅读调查

教育教学期刊、书籍阅读调查结果(见表2)中,大多数教师的阅读情况不够理想,未形成良好阅读习惯(20.34%),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经常阅读(28.39%)。这就说明,大多数教师对阅读教育教学期刊、书籍,对自身专业的发展、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认识不足,对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不深刻。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育科研意识与积极性调查

1.教育科研意识

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有85.59%的教师对新旧教材进行过对比分析。在阅读教育教学相关文献时,仅有极少数的教师做一些读书笔记(17.37%),有33.47%的教师一般不做笔记。在教学方法改进方面,有63.56%的教师喜欢改进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69.49%的教师喜欢思考,希望能够找到问题的原因。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在教材研究、教法改进等方面,大多数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但调查数据还显示,仅有不到一半的教师(仅占22.46%)曾针对某一教育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对某些教育问题重视不够,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意识,所以,教育科研意识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未能落实到行动中。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育科研积极性

调查结果(见表4)表明,有65.25%的教师喜欢与其他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这就表明大多数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愿。接近一半的教师在平时上课期间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一些调查研究(45.76%);并有半数以上的教师在上课时,知道学生存在的问题(52.97%)。但调查数据也显示,不到一半的教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会及时记录、思考,并想找到解决的办法(46.61%)。这就表明,一半以上的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这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高原期现象”。只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愿与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增强教育科研能力,这也是实施教育科研行动的思想基础。

(四)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的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5)显示,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要求(43.65%)。表6中的数据显示,大多数教师较熟练掌握的教育科研方法仅限于调查法和观察法(分别达58.90%、54.24%)。这表明,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及方法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理论方面出现“缺钙”,这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将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五)教育科研能力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7)显示,半数以上的教师参与教育论文的写作研究(54.67%),尽管大多数教师(67.37%)曾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教育教学论文,但部分教师在评职称前应付一两篇论文,由于学校缺乏教科研方面的奖励机制,评上职称后大多数教师再无心思撰写教研论文。能够和基本能够独自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仅占19.92%和49.15%,这表明,当前海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十分薄弱。因此,该地区的教师迫切需要相关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在教育科研知识、方法和写作方面的培训,以便在工作岗位上能够顺利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研促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现状成因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8)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制约其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原因主要有5点:学校教育科研氛围不够浓厚,影响教育科研的发展(44.92%);学校提供了参与教育科研的机会,但一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展教育科研(16.10%);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与课程学习、教学工作分离,难以兼顾(达到59.32%);数据还显示,接近一半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关于教育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培训不够完善(48.73%);50%以上的教师认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不够。以上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将形成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教研部门和学校。这样的调查结果不仅说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室及学校在对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欠缺,同时也反映出大多数教师不能够从自我角度出发,认真审视形成自身现状的根本原因。这也将对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四、分析与建议

(一)分析

从本次调查来看,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尽管大多数教师对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意义认识比较深刻,也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愿和意识,但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观念滞后,认识不深刻,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教育科研与己无关、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开展教育科研只是为了应付评职称等。实际行动严重滞后于意识,未能在实践中实施。

2.教育、教学期刊书籍的阅读情况很不理想,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材内容、新的教学手段的钻研学习不够深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穿新鞋走老路。

3.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其原因之一是该地区教师流失严重,说明急需提高教师的待遇。

4.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得比较单一,不够扎实,教师教育科研知识储备不足,教育科研能力较差,亟待提高。

5.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6.学校的教育科研指导思想不健全,对教育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培训力度不够。

7.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对科研评价表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二)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就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室,举办教研沙龙、读书交流汇报会等,提高教师阅读数量与水平。

2.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科研知识学习及提高科研能力,切实投身到教育科研中,使教育科研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际中。

3.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重视教育科研,设立教育科研奖励,建立科学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明确教育科研指导思想,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教育科研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4.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教育科研培训,注重顶层设计,宏观指导教育科研工作,夯实教师教育科研理论基础,提高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