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5: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47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Promotion
FAN Jingjing, ZHANG Baoren, CAO Hui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 261061)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ina higher stratification education, how to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combined with local advantages i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for local 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is the key of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ideas and practices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promotion practical teaching of of Weif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ere analyzed and described.
Keyword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在我国,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体系,而职业资格认证是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两种制度体系在教育的许多方面都有区别,①而将职业资格认证与高等教育衔接的研究多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针对应用型本科如何引入职业资格的认证研究少有报道。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而应用型大学正是大众化教育办学多样化的一个具体表现。要落实“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完成高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尤为重要。要想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②
山东是设施农业大省,而潍坊是设施农业的发源地,设施种植、设施养殖水平全国领先,有着明显的地方优势和特色。潍坊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新兴专业,如何以该专业为试点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整合在一起,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完成由传统的单向人才输送向现代双向互动人才培养的转变,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明确设施农业人才需求标准,确定职业资格认证推动模式
首先对“两区一圈一带”周边城市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研,了解了设施农业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类型、职业用工标准,职业认证标准;调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职业要求、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工作满意度及其对学校教学的信息反馈,多方面搜集有关资料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设施农业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目标(见表1)。
表1 职业资格认证推动模式
2 构建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职业岗位对设施农业人才需求,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是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为中心,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成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三大模块。以实践教学为线索,通过校内实践、企业实践、职业资格证考取最终将这三个模块串接起来,最终构建了以技能应用能力与综合技能培养为主体、以基本技能培养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体系(图1)。
图1 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体系
3 整合实践教学能力模块,筛选职业标准实训项目
为了达到所确定的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的实践教学目标,首先将专业实践按能力要求从低到高整合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大模块。再根据每个模块的培养目标确定实践课程,并制定每一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指导书。最后根据课程或专业的要求筛选职业标准的实训项目。筛选和设计实训项目应侧重于职业标准要求,并与自动化控制、物联网、土木工程等学科发展相结合。将实训项目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训练项目三大类。基本、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应强调规范操作,同时更加注重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科学性的培养;综合训练项目要求完成一项成果,譬如一项发明专利、一个新工艺设计、一个品种、一项服务或一个策划等。强调突破低层次、机械重复、仅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的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图2所示)。
图2 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实践教学内容
4 实施教师职业资格认证,打造“双师、双栖”型师资队伍
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安排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并且相关职业资格证。同时要求引进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更新知识结构,增加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聘请国内外本行业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授课,突出应用型教学的前沿性、新颖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教学团队、学术团队和学科梯队,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形成了一支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思想活跃、了解社会需求、实践经验丰富的“双栖、双创”型师资队伍。
5 实行学生考核“三证制”,构建科学实践技能评价体系
毕业生除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以外,还需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实践技能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建立了职业技能与能力评价体系,如制定了科学的评价标准,推动实践教学改革。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的效率、针对性和适应性。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各种实训或课程采取开放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譬如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将主干课程化分为若干教学模块,按模块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的考评,把技能鉴定的一次性考评转变为动态的多次模块考评。逐步建立起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成绩以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三者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177)《依托区域优势,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新体系,培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潍坊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设施农业科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依托区域优势(201536),《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高素质特色应用型人才》(201546)
注释
2013年4月20~22日,第三届(2013)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在山东省寿光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设施园艺行业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180余人,以及来自日本、韩国、美国、荷兰、以色列、西班牙、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几位业界知名专家应邀参加了本届论坛并做大会交流。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吴胜军、山东省寿光市副市长王惠玲、寿光市人大常委副主席房师平、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会长张志斌、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陈青云等领导和嘉宾应邀出席开幕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杨其长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山东省寿光市副市长王惠玲、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吴胜军、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Nicolás Castilla教授致开幕式致辞。
“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寿光市人民政府倾力打造的国际性高端学术盛会。并于2009年和2011年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简称“菜博会”)期间连续举办了两届。每届论坛都有150余名中外学者与会,3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设施园艺的最新科技进展进行了报告,取得了圆满成功。应国内外同行的迫切要求,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寿光市人民政府决定于2013年4月,在第十四届菜博会期间举办本届学术论坛。本届论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组委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山东省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承办。
本届论坛以“低碳、节能、高效、安全”为主题,本届论坛安排了日本千叶大学Kozai Toyoki教授、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Nicolás Castilla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EP Heuvelink教授、台湾大学方炜教授、沈阳农业大学须晖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陈青云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张志斌研究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周长吉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红教授等4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并围绕设施环境调控、设施高效栽培、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新型材料与装备、绿色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植物工厂等当前设施园艺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了当前设施园艺领域的新进展、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成果,探讨实现设施园艺低碳节能、高效安全的生产模式,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的技术途径,提升设施园艺技术与装备工程研发水平,为促进设施园艺产业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本届论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温室网、《温室园艺》杂志、维普资讯网协办,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梅旭荣所长主持开幕式。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政府桑文军副市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副院长、科技部贾敬敦主任、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女士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桑文军副市长代表寿光市委、寿光市人民政府,对与会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寿光是中国的蔬菜之乡,也是中国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之一。多年来,寿光以设施园艺为平台与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国内外专家、学者再次共聚一堂,就设施园艺的热点问题、新技术的应用、最新的科技进展进行研讨,必将对国内外设施园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作为举办地,寿光市愿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设施园艺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世界设施园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旭副院长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出席论坛的国内外嘉宾表示欢迎!刘旭副院长指出,近年来,我国设施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我国设施园艺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向国际同行学习。本届论坛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希望各位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共同推进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此外,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寿光市人民政府共同商定,每两年与“莱博会”同期举办一届“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努力把论坛办成国内外设施园艺同行交流的平台、创新成果共享的盛会。
贾故敦主任代表科技部(农村中心)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设施园艺是一个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离不开现代科技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全国设施园艺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设施栽培面积已发展到350多万公顷,产值达到了7500多亿元。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成功解决了我国冬季蔬菜的供给难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95%以上的设施仍为简易型结构,环境调控能力较差,配套技术仍不完善,单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仍较低。希望国内外同行借助论坛这一平台进行广泛交流,并针对中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促进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玉香总经济师代表农业部对出席论坛的国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她指出,设施园艺是一个高效农业产业,是农业部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发展到350多万公顷,产值达到了7500多亿元。今后一段时期,农业部仍将不断加大对设施园艺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设施园艺产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本届论坛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希望各位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尤其是针对中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共同推进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届论坛以“节能高效、绿色安全”为主题,3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以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的形式报告了国际设施园艺动态,以及节能与新能源利用、环境优化控制、高效栽培与清洁生产、植物工厂日光温室结构与材料、组培快繁与工厂化育苗、温室远程监控等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与会专家还就当前设施园艺的热点科技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并对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解决设施园艺生产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对当前能源紧缺和温室气体减排形势下如何解决设施园艺产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交流了各自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与会国外专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能目光温室倍加推崇,认为是设施园艺清洁生产的重要方式,值得各国借鉴。利用植物工厂开展植物大规模生产也成为了本届论坛讨论的热点之一。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专家有来自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部分企业代表50余人。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据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齐飞所长介绍,目前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经突破334.3万公顷(含小拱棚),全国人均占有设施面积25m2,总面积居世界前列,已成为设施园艺大国。其他与会专家也根据自身研究领域,结合研究、推广、经营经验,就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开诚布公地、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想、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设施农业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专家指出,制定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分必要。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区域重点和主推技术、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制定好规划是推动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规划要与相关的农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特点、区域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顺应现代农业新的发展形态,科学谋划设施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专家提出,人才培养是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成效的重要突破口。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一般农民来说,从大田生产到设施生产是一个大的跨越,必须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适应新的种植方式和生产手段。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周长吉副所长,提出了编写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材料的大纲。专家们指出,要明确培训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农民,培训教材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图文并茂,结合实际技术问题,解决农民日常生产中的问题和需求。专家建议注重培养设施安装、环境调控、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建立专业的设施农业培训网站和设施农业培训机构,组织并鼓励企业进行设施农业的理念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关键词]农业设施设计基础 改革 整合优化 网络共享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23-02
一、研究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于2003年申请增设并率先招生的新型专业,专业特点是多学科性、综合性、交叉性,专业涉及生物、环境、工程、控制、信息等多个领域。因此,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艰巨,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课程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安排在第四学期教学。由于是新专业课程,几乎没有可借鉴的有效经验,教学难度很大。本课程共有80学时,教学内容包含了力学、材料学、流体、传热学、电学5个章节,也是5大学科门类的基础知识,各章节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却又都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知识,这对教与学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本课程自2006年开设以来的8年间,课程组教师不断对课程内容、讲授方式等进行总结、分析及完善,目前仍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对应教材是根据新专业增设而编写的,2008年出版,每章节均由专业人士编写,因此各章节深度的适宜度及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关联性的说明均有不足,而且有些教学内容对设施农业专业又过于深入,导致学生对学习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不清楚。另一个是在教学方式上,课程利用图文声光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讲授,虽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用电脑替代了粉笔板书,加大了信息量的传播,缓解了日益增加的知识容量和有限学时之间的矛盾,而以教师为中心观念的束缚依然存在,未能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与发现的认知工具,教学互动不足。尤其是对于力学、电学等知识,有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接受,有部分学生甚至看不懂习题中简图的工作过程,理论与实际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必须对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切合专业发展、体现时代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易于接受。此外,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也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课程内容整合优化
(一)教材体系的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对农业设施设计的基本认识,掌握流体、传热学、力学、材料学和电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并为学生提供设计方面必备的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利用基本知识原理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课程组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和结构的重组与整合。围绕农业设施设计建造、采暖、供电等配套系统设计,设施内部环境调控以及种植管理这一教学目标设置专业主干课程。注意内容的相互渗透与衔接,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系统化程度,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突破相关内容的相互融合、适应,根据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课程各部分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围绕设施农业工程发展的思维体系,构建并优化了以社会需求、就业为导向的农业设施设计基础教材的体系结构,注重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增强课程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内容的优化
要用一门课程完成5个学科门类的基础讲授,这就需要将原属5门不同课程的内容进行剖析、重组和优化,减轻师生在教和学中的负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学中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重点,减少教材中一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增加一些必要的、相关的新知识。
在介绍材料力学中受力与变形形式内容时,通常是先介绍每一种基本变形,然后进一步介绍组合变形。基本变形是组合变形的基础,因每一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应力公式都不一样,所以表面上看各节间似乎没联系,再加上公式、概念较多,学生普遍感到这部分内容零乱,公式难于记忆,不易掌握。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明白无论哪种基本变形,其研究思路和方法都是一致的,即外力分析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强度条件及应用变形分析刚度条件及应用。这样,学生就能对材料力学中基本变形的知识框架有清楚的认识,感到内容的条理性,从而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掌握,思考也变得积极活跃。此外,将matlab语言应用在力学教学中,可以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和作图问题,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毕业后参加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热学方面除了关于导热的傅立叶定律、关于对流换热的牛顿冷却方程、关于热辐射的普朗克辐射定律、维恩偏移定律、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兰贝特定律等基础内容外,还补充与专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增加温室传热的分析计算以及ANSYS软件的应用教学。在教学中,对于书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力求使学生理解与掌握这些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在传热学方面强大的计算与模拟功能,得到在传统教学方法中不能体现的一些重要物理变量的变化过程和仿真模拟结果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信息,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
在电学这一章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把不是特别重要的细节部分删减掉,如把电路分析中具体的计算过程舍去,而对其他的更为重要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只要能够让学生理解应用定律就达到了教育目的。将电子科技方面的知识融入电学的教学内容中,使课程内容更符合时展的需要。课程教学也更多地向着实用性的方向发展。
三、共建共享课程建设
资源集成课程各章节领域(流体、传热学、力学、材料学、电学)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实例、习题辅导等功能,服务于学生学习课程的全过程。
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网络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习题试题库、留言板等内容和功能,使学生在时间、地点和场所方面能够灵活安排学习。
利用课程网络平台的功能,让学生可以上传和下载教学资源、在线讨论答疑,积极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学生和教师可以自由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效果分析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及辅助软件的应用后,真正减轻了教与学中的一些负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结合生活和工程实际的教学案例,增加了新的知识,使学生及时掌握应用并了解本领域的相关动态前沿。通过教学反馈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后,形成了适合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课程的结构体系。同时,共建共享的学习方式,对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均产生了有益的影响。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课程的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研究改革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侯怀银,王俊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大学教学方法研究:历程、进展和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63-71.
[2] 许英姿,沈玉凤,李丽君.成人高等教育工程力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探讨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4):91-92.
[3] 龙连春,刘海宏,杨庆生.材料力学概念数值模拟分析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87-89.
[4] 田修营,文瑾.材料类《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20):191-192.
[5] 陆宁.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136-137.
在具体政府采购行为实践中,由于公开招标方式没有限制条件,竞争程度最高,因而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要依据政府采购的管理规定选择恰当的政府采购方式,对于单项金额较大的工程项目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而对于规格及标准相对统一的通用类设备的采购,一般实行协议供货采购方式,即由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公开招标,确定中标的供应商及产品,采购单位在此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亚所”)属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类、基建工程类和农业生产资料类等3类,分别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
1.1基建工程类项目
目前,主要来源为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主要为科学事业单位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造类项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央预算单位年度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规定:“除集中采购机构采购项目和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外,各部门自行采购单项或批量金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货物和服务的项目、6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有关规定,南亚所的该类项目主要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1.2仪器设备类项目
主要经费来源为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和科研项目中的小额仪器购置经费。对于此类项目的采购,南亚所全部采用公开招标,将上级部门批复的仪器设备和该年度使用项目经费需要购置的小型仪器设备统一通过招标公司公开招标采购。对于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则按照中央政府采购网上的协议供货选择合适的供货方。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类货物的采购,由于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数量不大,主要由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
2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面临的问题
2.1对政府采购规定理解有误,造成规避政府采购行为的发生政府采购范围简单划分为货物、工程和服务,集中采购目录内、目录外产品等,对于同一采购项目如果包含家具、设备、物资等,由于均属于货物,是按照类别分开确定采购方式,还是在一个采购项目下合并内容确定采购方式,在这方面没有具体政策依据。对于同一采购项目包含的货物,是按照同一项目的采购来确定还是按照同一单位内所有货物的采购来确定采购方式,也没有具体操作规定。另外,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有特有的核算机制,单位内部的课题组独立发展,拥有自己的课题经费。对于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的采购是按照一个单位所有货物合并采购还是按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值得商榷。
2.2进口仪器设备采购手续繁琐,不利于预算执行工作目前,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各个单位采购单价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主要用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科研工作中,对数据精确度要求很高,稳定性强、抗干扰性强的测试仪器在试验研究中起重要作用,而测试数据的精度高低直接关系到科学试验研究的成败[1]。进口设备在性能上优于国产设备,但是政府采购工作要求尽量采购国产设备,对购置进口设备有严格限制。采购进口产品时,首先方案申报前要做调研和专家论证,并经财政部专家审核后,由财政部门批复。在开展具体采购行为前,仍需再次组织专家论证并向财政部门履行申报审批程序。单位论证基础性工作主要依靠单位的科研人员做,工作量很大,耗时费力,基层单位对此重复工作很不理解,实际上也给上级主管部门增加了重复工作量[2]。项目申报时为进口产品,预算批复后采购前,进行进口产品申报时,如果不批准,就无法采购进口产品,只能采购国产产品,而国产产品在性能上不及进口产品,价格上更低于进口产品,这样造成了预算资金结余,既不利于预算执行,也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2.3专业专职人员缺乏,造成预算和计划编报不够科学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缺乏专业从事政府采购工作的人员,目前从事该项工作的主要是相关科研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并抱有政府采购程序复杂、效率低下,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错误思想,因此在执行政府采购行为时,积极性不高。在这种错误思想下,政府采购计划与预算结合不够密切,科研人员对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编制预算具有随意性[3]。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采购时预算不足的问题,同时,因项目批复后调整难度大,影响预算执行。
3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对策和建议
针对在具体政府采购行为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以免影响政府采购工作。
3.1制定符合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特点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对政府采购工作,建议按照不同类型单位分别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如对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应该制定符合该类单位自身特点的具体实施细则,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3.2优化进口设备采购程序针对进口产品采购过程复杂的问题,建议简化审批手续,使采购测算在前,经费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采购计划的编制审核同步[4],并建议进口产品申报审批同项目实施方案审批同步进行[2]。
关键词:农业工程;设施农业;分类方法
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长期战略任务,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发展设施农业。数十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从简单的工程技术,一直发展到如今的系统性强、科学、合理的综合体系,并在其中融合了多学科、多门类科学知识,作为我国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战略指导。尽管我国大部分学者归纳和综合研究设施农业技术,但是对于其充分把握的程度还是比较低,无法更加完整和深入地研究整个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能够充分掌握其中存在的规律,为建立完善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学科体系打好基础。
1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含义
所谓设施农业工程是指综合工程手段和某种保护设施,合理控制和调节农业环境因素,为农作物改善和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率和产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选用的都是先进的农业技术、新型的生产材料,以及优良的工程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作为主要生产能源,调节和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如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湿度、营养等各种条件,实现设施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
2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的概念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可分为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和工程技术,但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技术的类型进行划分,只能体现出宏观层面的特征,不能够充分体现设施农业技术中更深、更细的层次结构、时代特点等各方面的特征。所以需要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广义概念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设施农业工程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其包含的要素也具有一定的广义性,不仅需要根据农业工程的生产工具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根据生产者、生产对象以及生产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和分析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广义要素,有利于构建一个联系性强、相互作用的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作为主体的有机整体,其主要内容涉及到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等多种社会学科内容,形成合力的技术系统,并有效体现系统的人文科技精神。所以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提高农业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生产者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促进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随之解决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的主要特征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实际上是一个繁杂的技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项技术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性,既能够相互作用,也能够相互影响,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特定功能就体现在这些技术相互作用下,所以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放大各项技术的功能,所以在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时,应注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主要特征:3.1层次性复杂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由多个小系统组合而成,所以在进行分类时,需要通过解释不同层次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之间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完善研究内容,同时提高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层层递进,从低到高逐渐增加分类的层次。3.2稳定性分类时,全面根据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情况、技术创新的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系统结构的独立性、长期性和基础性,放大细分技术的功能,提高系统的功能水平,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3.3开放性开放性是推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分类工作的本质要求,能够有效长期保持技术系统的动态性和成长性。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是一个融合了多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型交叉社会学科,确保技术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有效保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运用的动态平衡。其次,还可以帮助技术系统不断吸收新的技术环境积极因素,提高系统自身的组织水平,增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步的效率,但要注意的是,在吸收新型设施农业工程技术时,不宜分层太多,要注意为每一层次预留更多的延伸空间,避免降低技术系统的稳定性。
4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方法
设施农业工程是一门典型的交叉社会学科,所以其技术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帮助我国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适应技术环境的多变,尤其是合理的分析和总结某些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新兴技术,然后根据结果进行分类。4.1横向分类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功能运行,主要是在农业产业链有效运转的基础上,同时也是我国设施农产品使用价值的重要体现,所以实现我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目标,实现和发挥农业工程技术功能作用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设施农产品商业化,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内容覆盖设施农业产业链的全过程,并根据这一特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横向延伸,丰富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的层次内容。4.2纵向分类进行纵向分类层次,能清晰、简介地解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常用的纵向层次划分方式是线分类法,根据所选定的属性或者特征分次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成相对应的类目,然后排成层次性强、逐渐开展的分类体系。一般可以分成4层,分别是大类、中类、小类以及子类,能够有效反映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链条、技术环节、技术功能以及具体技术和措施等属性。4.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定位方法采取这一分类方法,需要根据分类工作的稳定性特征和原则,鲜明地体现不同层次上的技术内容的特点和功能,在横向发展的同时形成并列关系,所以这种分类方法的依据是农业工程技术的主要属性和功能作用,便于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为农作物改善甚至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5结语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更,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动态性、成长性以及开放性必定会越来越鲜明,同时作为农业学科研究和建立完善学科体系前提,技术分类方法会随着社会农业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累积不断提高,逐渐体现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化、手段人文化等多种现代特征。在进行分类工作时,要充分尊重农业工程技术的特点,在动态组织中把握其功能和特点。提高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水平,能够有效揭示存在技术系统中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同时还可以为我国的农作物改善其生长环境,提高我国的农作物生产质量和效率。要不断地发展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就要不断地推进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实施大项目,有效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有效促进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协同创新,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不断提供先进可靠的设施装备和科技支撑。科学合理的技术分类,可以在专业设置、研究方向把握、复合型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特别是通过分类过程中揭示技术内在的矛盾关系,对解决不同的学科间融合与支撑的难题、形成设施农业大学科格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杜艳艳.国内外设施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0(4)
2韩文峰,于瑞军.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今后发展预测[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2(1)
3齐飞,朱明.周新群等.农业工程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1)
摘 要:近年来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迅速,取得显著成效,但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大量实地调研基础上,总结了天津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特征、基本做法和示范带动模式。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特征;做法;模式;天津
中图分类号:f306.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11
characteristics, practices and driving patterns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ei xiu-fen1,wang sheng-xiong2,sun guo-xing3
(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3.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rogramming,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developed rapidly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in recent years. but they could not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ing rural prosperity, the paper summarized main characteristics, practice and driving patterns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based on large field research.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haracteristics; practice ;driving pattern; tianjin
农业科技园区是在特定区域内,立足于本地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运用资金集中投入,以设施工程为主体,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为核心,集精品农产品生产、种苗繁育、技术培训及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农业科技园区具备农业新技术开发、引进、转化、示范和推广辐射等功能。按照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起步于2001年,并从2008年开始在滨海新区全面启动建设,同时拓展到其他有农业区县,目前已启动建设农业科技园区11个。
1 天津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特征
1.1 建设主体有企业、政府和科研单位,单一建设主体多
以企业为建设主体的园区达到8个,分别是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天津滨海北塘休闲渔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天津滨海傲绿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杨家泊水产科技园区和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以政府为建设主体的园区为2个,分别是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以科研单位为建设主体的园区仅1个,即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绝大部分园区为单一建设主体。
1.2 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大多与建设主体一致
10个园区以企业为经营主体,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1个园区即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经营主体为科研单位,但其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中试或产业化项目实行现代企业制度。9个园区经营主体与建设主体一致,只有以政府为建设主体的2个园区,经营主体与建设主体不一致,其中,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下设天津市津谷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中心,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注册成立了国有独资企业“天津港林耐盐碱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
1.3 实行管委会制、公司制和混合制管理模式
实行管委会制度园区2个,即天津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和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这些以政府和科研单位为建设主体的园区由管委会对园区建设发展进行管理。实行公司制园区8个,均是以企业为建设主体的市级园区,园区成立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公司开发和管理园区。实行混合制园区1个,为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由政府承担园区公共设施建设,管委会负责园区总体规划、招商引资和金融等服务,园区生产经营设施承包或租赁给企业,由企业负责项目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截止2010年底,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吸引入园企业95家。
1.4 主要分布于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覆盖了天津农业优势产业
5个园区位于滨海新区,5个园区位于环城四区,1个园区位于武清区。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01年批准建设,其余10个园区均在2008年以后启动建设。综合型园区3个,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涉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无公害蔬菜、花卉和水产品等多个产业,已形成南美白对虾、冬枣、绿色和无公害蔬菜三个主导产业[2];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以生态农业为主线,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生态休闲服务业,形成了蔬菜和花卉育苗及休闲农业三个主导产业[3];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育种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其余8个园区为专业型,主攻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突出了花卉、蔬菜、海珍品、耐盐植物、葡萄、观赏鱼、奶牛等天津特色优势产品。
1.5 规模化、标准化和科技化水平高
园区占地规模较大,有8个园区的核心区面积在133 hm2以上;园区设施先进,种植业设施主要是智能温室、连栋大棚和新型
节能日光温室,水产养殖设施主要为工厂化养殖车间和叠加式温室;园区产品科技含量高,重点进行技术研发、引进、吸收、转化及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的展示。
1.6 绝大多数园区建设资金以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
建设资金以财政资金为主的农业科技园区1个,即突出社会生态效益的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财政资金占总投资的比例达75%;建设资金主要为自筹的农业科技园区1个,即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余9个园区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占建设资金的比例均在80%以上。
2 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基本做法
2.1 统一规划,强化领导
2008年天津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农委、市滨海委、市科委《关于推进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天津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原则,制定了建设标准,明确了各个滨海农业科技园区的具体任务[4]。2010年天津市农委采取5项措施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并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区域拓展到环城四区。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分别为科技部批准的第一批和第三批园区,8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除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外)是市政府分三批启动建设的,大都以园区所在区县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把握园区建设方向,指导园区主导产业发展。
2.2 采取多种形式予以资金支持
2008年天津市财政设立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对每个园区提供资金1 000万元,连续扶持3年,重点支持研发转化平台建设,重大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新区和园区所在行政区(现为塘沽、汉沽、大港管委会)财政每年对每个园区提供配套资金 1 000万元,连续扶持3年,位于滨海新区的每个农业科技园区可获得9 000万元的扶持资金,位于其他区县的每个农业科技园区一般获得6 000万元扶持资金[5]。同时,市科委、市发改委和天津市农委还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主要支持科技攻关、重大技术示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2.3 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为建设主体
绝大部分农业科技园区由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为投资主体,如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天津滨海傲绿农业科技园区的投资主体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和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的投资主体均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主体具有产业化经营基础。
2.4 注重种源农业建设和农业功能拓展
园区把发展种源农业放在重要地位,着力打造蔬菜、林木和花卉种苗、海珍品苗种及奶牛良种繁育基地。积极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建设集研发转化、精品生产、教育培训、休闲观光和孵化培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园区。园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施的组装配套、集成应用和功能拓展,提升了园区核心竞争力,增强了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2.5 重视国内外科技合作,强化技术引进
园区均与国家级、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成立了研发机构,为园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园区非常重视国际科研合作和技术引进,如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进行花卉新品种研发,生产技术创新和专业人才交流,并与荷兰、丹麦、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大型花卉生产商和经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6]。天津滨海傲绿科技园区、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分别与以色列的有关单位签订了“中以示范农场合作协议”、“中以智能化示范牧场和培训基地合作协议”和“中以农业综合节水示范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引进以色列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品种,进行成果转化。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已将全球十大蔬菜种业公司中的瑞士先正达集团、荷兰安莎集团等四家集团吸引到园区建立试验站。
3 天津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模式
3.1 “龙头企业+国家级科研单位+基地”模式
“龙头企业+国家级科研单位+基地”模式是指作为园区建设和运营主体的龙头企业与国家级科研单位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如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天津滨海傲绿科技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天津滨海杨家泊水产科技园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单位通过技术引进、项目合作、共建平台等方式进行了紧密科技合作,实现科技示范和产业带动。
3.2 “专家大院”模式
“专家大院”模式是指企业聘请专家,通过园区基地与农户进行技术对接,构建“专家—基地—农户”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区域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专家大院”模式包括“专家+信息化平台+农户”、“专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家+政府+农户”、“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等具体形式[7]。
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采用“专家大院”示范带动模式的典型。该园区于2003年9月成立了“津南国家科技园区农业专家大院”,聘请专家58人,其中常驻专家7人。并在除津南区以外的其他各涉农区县建立专家大院区县分院,根据基层需求开展以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为主的科技服务活动,推动了全市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该模式已将冬枣技术示范服务辐射到静海县,将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辐射到武清,将小站稻种植技术辐射到宁河。
3.3 “龙头企业+园区+基地”模式
“龙头企业+园区+基地”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建设运营主体,园区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的引进、展示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基地从事相关农业经营活动,最终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天津滨海杨家泊水产科技园区和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采用了这种带动模式。
3.4 “科研单位+园区+基地”模式
“科研单位+园区+农户”模式是指由科研单位组织或参与园区建设经营,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试验、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借助园区载体将科研成果尽快传播、辐射到周边地区,提升区域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加农民收入。采用这种模式的园区主要有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前者建设和经营主体为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实现科研、转化、示范、实训、展示功能,努力发挥全市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大平台作用。后者建设主体为大港管委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还投资3 000万元参与了该园区建设经营。
3.5 “园区+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
“园区+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是指园区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规定双方责权利关系,园区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产前提供种苗,产中进行种养殖技术指导,产后提供销售等服务,农户则按合同要求生产符合园区标准的产品,从而推进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采用这种模式的园区主要有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
园区、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和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
4 结 论
经过几年建设,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围绕特色农业产业,以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基础,实施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开发,带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全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但也应看到,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摸索不断完善,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学群,李瑾,吕福旭,等.滨海农业科技园区扶持政策体系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19(4):23-27.
[2] 陈鹏.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典型运行模式发展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2,19(4):28-31.
[2]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和类型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1(1):38-44.
[3] 蒋和平,崔凯.农业科技园区:成效、模式与示范重点[j].农业经济问题,2009(1):9-13.
[4] 朱明芬,陈随军.试论都市农业园区功能及其强化对策[j].浙江农业学报,2006(18):8-11.
[5] 张兆梅,赵阳,任子君.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初探——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2(8):5-9.
[6] 吴沛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1(10):26-29.
[7] 刘旭,赵方田.中国农业园区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 戴静,籍俊强.对山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7(9):3-5.
[9] 陈阜,王强.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7.
[10] 胡刚.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8-19.
[11] 催奇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化管理浅析——以内蒙古左太仆寺旗为例[j].华北农学报,2005(s1):181-185.
[12] 李杰,魏秀芬.天津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的绩效分析[j].天津农林科技,2012(3):30-31.
[13] 魏秀芬,郑世艳,邸娜.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绩效潜力的支撑机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3):8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