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5: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脱贫攻坚指导意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江西赣州依托脐橙产业,在赣南红土地上种出了“摇钱树”;陕西延安洛川发展苹果产业,在黄土高原捧起了致富的“金饭碗”;甘肃定西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西北干旱地区亮起脱贫的新曙光……近年来,这些地方紧扣“脱贫、优势、特色、持久”探索创新,出了一条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农户增收可持续的产业脱贫道路。特色优势产业成为精准脱贫的源头活水,经验值得推广。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从“输血扶贫”逐步转向“造血扶贫”的一大体现。从我国扶贫工作几十年的实践来看,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一方面,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举措,都需要通过产业的长足发展给予支撑,实现贫困人口长期稳定的就业与增收,产业扶贫的基础性地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发展产业也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必由之路,2016年5月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旨在通过产业扶持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做好了产业扶贫的大文章,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保障。
走产业扶贫这条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总的来看,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必须在精准上下功夫。一是产业精准,我国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面向市场、科学定位,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让产业既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也适应扶贫脱贫的现实;二是受益精准,让贫困户精准受益是扶贫产业发展的前提,应找准特色产业与脱贫增收的结合点,使贫困户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三是保障精准,围绕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弱点,强化政策扶持,解决好贫困地区资源、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配套措施,破解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形成产业扶贫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真正让特色产业自己立得住、扶贫见成效。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面对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期的紧迫形势,面κ千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迫切需求,各地都要把产业扶贫放在突出的位置去研究谋划,让特色产业这个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为精准脱贫输送力量,千方百计让富民产业红火起来,让贫困群众的腰包充盈起来,彻底拔“穷根”、栽“富根”、开“富路”。
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脱贫攻坚的统一部署和《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我局结合水利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领导,对照标准,制定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细化措施,真抓实干,全面推进“饮水安全、产水配套、骨干水源工程、水生态治理、人才支撑”五大水利扶贫专项行动,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一、统筹安排,全面推进
按照《2017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及全年水利脱贫攻坚任务要求,制定出台《水利建设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计划投入水利扶贫资金4.76亿元,全市水务系统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狠抓项目落地,针对贫困村、贫困户对水利的现实需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需,解群众之难。
(一)饮水安全工作有序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是省级脱贫攻坚考核涉及水利的重要工作,也是水利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
为全面完成目标任务,采取“以大带小、以城带乡、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的方式,通过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措施,全面稳定地解决贫困群众饮水问题,大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具体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在市水务局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安排下,顺利编制完成全市及各县(市、区)“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规划。同时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编制完成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并于年初通过了技术方案审查,取得了立项批复。二是出台政策意见,提供科学指导。结合实际,市水务局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农村饮水工程服务提升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各县(市、区)要建立县、乡(镇)、村、水厂四级服务体系,推行“城乡饮水一体化、运行管理标准化、饮水服务规范化、应急保障体系化”,落实责任,健全服务监督管理机制,切实提升全市农村饮水工程服务管理水平。三是规范管理,严格“四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督和监理制、县级报帐制。四是抓好工程扫尾,做好工程验收准备工作,使项目区群众早日受益。五是水质检测中心全面投入运行,为饮用安全提供技术支持,督促供水管理单位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水质检测。六是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我市建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工作的通知》,组织召开全市建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工作推进会,要求各县(市、区)进一步摸清底数,排查问题,全面完成饮水不安全贫困人口信息建卡工作;市水务局成立了6个专项工作组定期对各县(市、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专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对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市、县水务局及时复核,查找原因,对症施策,解决问题。
截止8月底,全市共建成各类供水工程2644处,完成投资724.84万元,解决1.4739万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占2017年全年目标任务的74.29%。
(二)水生态治理工程加快推进。一是抓重点水毁防洪工程修复,确保水库、堤防安全度汛。受去年暴雨洪水灾害的影响,我市防洪工程水毁较为严重,修复任务艰巨。汛期之后,我市积极采取工作措施,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水毁工程建设资金,全市河道治理和修复水毁工程共115处,整治河道4.02公里,投资1392.25万元,目前已完成所有水毁工程修复任务。二是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顺利推进。2017年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治理52.18平方公里,占年计划的52.18%。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去年旌阳、什邡积极争取,成功列入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县,共计划投入资金2400万元,目前省财政厅已下达资金1400万元。市水务局联合市财政局对两市(区)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现财评已结束,正式进入施工招标阶段。
(三)产水配套工程全面推进。根据省水利厅《关于做好2017年中央和省级水利发展专项资金农田水利建设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县(市)水务局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围绕2017年度脱贫攻坚年度任务,按照因地制宜、精准配置、产水相融的思路,加快编制包含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2017年度水利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创新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对照贫困户“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三有”标准,逐户走访,逐项排查,查看政策是否落实兑现,条件是否达到脱贫标准,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保全部达标。对照市级贫困村“一低五有”标准,逐村检查是否达到退出标准,坚持“差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保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对2014年至今已脱贫的飞翔村21户、宝镜村44户贫困户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确认是否有返贫情况,对确定存在的返贫人口进行持续帮扶,确保实现全面小康。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为省级非贫困片区,受政策影响较大,水利项目资金尤其是国家重大水利项目资金较少。
二是水利项目上半年工作重点是完成上年度续建工程和做好本年度项目争取和前期工作,由于部分去年度项目资金、计划下达集中较晚,致使部分本年度项目建设进场时间较晚。
三是水利脱贫攻坚宣传力度不够,经验总结不足,先进典型宣传和推广不够。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及措施
1.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拓展投融资渠道。一方面继续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和出台更多新的融资政策,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争取更多金融支持,筹措建设资金,解决国家投资不足问题;并充分发挥群众投工投劳积极性,加快项目建设实施,确保水利脱贫攻坚尤其是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圆满完成。
一、雨露计划工作主要做法
(一)发挥职能,严格管理。在雨露计划项目的管理上,严格按照省关于雨露计划实施细则、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雨露计划项目实施前后监管和资金拨付、发放监督,推进雨露计划政策的落实。同时建立雨露计划培训进度月报制度,实行每月一报,将培训进度、资金使用、资金拨付进行统计上报,确保培训积极开展,资金及时拨付。
(二)公示公告,严格落实。严格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各县区、乡镇、村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公示栏等,对雨露计划相关内容进行公示公告,对群众举报不符合条件的补助对象,经县级扶贫办调查核准属实的取消其补助对象资格,确保了雨露计划项目和资金充分接受群众监督,提高了扶贫项目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三)规范程序,严格标准。要求各县区按照雨露计划职业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补助程序逐项开展补助工作,认真审核学员身份,坚决杜绝非贫困对象、非补助对象纳入雨露计划补助,雨露计划的补助对象必须是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贴通过一卡通直补到户,确保国家雨露计划政策落到实处。
二、雨露计划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随着雨露计划培训政策的创新改革,部分县区对扶贫培训政策仍然理解不透彻,宣传不到位,扶贫培训政策宣传没有做到一户不漏、一人不落。
二是培训工作进展不平衡。半年来,全市各县区雨露计划工作都在按照年初计划持续开展,但个别县区进展较慢,资金发放进度缓慢;还有的县区在年初规划项目时没有全覆盖,只安排了其中个别项目,导致后期项目实施起来没有规划。
三是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虽接受过技能培训,但由于技术不过硬或专业选择不贴近市场需求,更有一些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直接进厂务工,这就形成了就业人员的自身技能水平和本人对自身职业发展较高预期之间存在矛盾。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着力抓好宣传引导。下一步,市里将加大雨露计划典型的宣传和推介力度,深入挖掘、及时总结雨露计划典型,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雨露计划相关政策,真正做到“应学尽学、应补尽补”。
(二)着力提高培训的精准度。要求各县区严格按照省、市相关文件,提高培训的精准度,侧重培训周期短、易学易会、脱贫增收见效职业技能。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开展订单式、田间课堂、授课入户等实用技术培训,使务家和技能培训两不误。就近就地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实现在家门口脱贫增收。
同一起车祸,由于城乡居民的差别,赔偿金额可能相差很大。为最大限度保障公平,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经过深入调研,历经25次修改,最终出台《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规范了所谓的“同命不同价”等现象。据悉,此意见已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看到这条消息谁最激动?当然是农民。在中国,农民的公民权利并没有得到充分地保障,无论是现行户籍制度,还是“同命不同价”,实质上都是“二元化”的延续.是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农民的歧视。
这些年来,已有很多的新闻人和知识分子为争取农民的“同命同价”而呼喊,农民也为争取“同命同价”而打了很多官司,但这一歧视性政策却从未松动。今年7月,成都一进城农民车祸身亡,获得了和城里人一样“同命同价”的判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作为直辖市的重庆,此次市高院直接出台“同命同价”的指导意见,带给农民的不仅仅是更多的赔偿,更是“同命同权”的体现。
其实改革就是为了追求公平,而公平的实质就是用同样的规则对待所有的个体,无论权贵或者平民,都应享有公平的待遇,这是第三次改革争论得出的基本共识,也应当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虽然重庆出台的这份指导意见也规定,只有户籍登记地在农村的受害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有正当生活来源的,才可以按照城镇居民标准计算赔偿数额,让人感到有些遗憾.但毫无疑问,这样的意见出台已经是历史性的进步。
我们期待,在重庆实行的“同命同价”也能在更多的城市尽早实现;更期待作为公民的所有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与城里人一样的“规则”和权利。
读者 同银玉芝
呼吁多办一些“扶贫节”
被称为“奢侈节”的第二届上海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落幕了,短短4天的时间成交5亿元,从球星贝克汉姆送给妻子维多利亚的德国威茨曼贵族跑车,到被誉为银行家金表的瑞金达手表等,豪华奢侈品一应俱全,且销售火爆,外国参展商由衷地惊叹:“没想到中国富豪这么慷慨!”
“奢侈节”成了富人的购物“天堂”,义乌、温州、宁波一带的超级富豪包机飞往上海选购物品,出手阔绰,120万美元一辆的saleen跑车,1200万元的整套红木家具,闪电般地成交,整个购买流程不超过一小时。而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却被挡在了展馆大门之外,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在电视上饱个“眼福”。
在中国富人尽情享受奢侈的同时,在他们的身边或者并不遥远的地方,却有几千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农村有许多贫困儿童辍学或面临辍学之险,云、贵、川一带的边远贫穷地区甚至有孩子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据报道,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消费量占世界份额的5%,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可中国人均占有财富量却不到美国人的百分之一,中国已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未富先奢”,很显然与我们的国情大相径庭,我们需要“奢侈节”吗?回答是No!中国更需要“扶贫节”。
与富翁不眨一眼地一掷千金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的慈善事业却冷冷清清,富人捐资助贫、捐资助学显得出奇的吝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实在可怜。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将个人财富的60%之多共计几百亿美金捐献给了社会福利院、孤儿院、养老院等,而个人生活却并不奢侈。公众由此质疑,中国的富翁不少,可中国的“比尔・盖茨”在哪里?
中国脱贫攻坚任务仍很艰巨,笔者呼吁设一个国家级“扶贫节”,动员社会力量更多地关注和支持扶贫事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中国的富翁将越来越多,我们呼唤中国的“比尔・盖茨”早点横空出世。
在全区上下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区委、区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专门安排部署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目的就是总结分析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交流工作经验和好的做法,推动全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统一思想认识,把工作重心倾斜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实在的行动,坚决打赢这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稍后,区委靳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自__年10月召开了精准扶贫攻坚工作动员会以来,我区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重要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及时召开区委常委会、全体会等多种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扎实推进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将任务细化分解到村、到户、到人,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健全了扶贫机构。区、乡、村三级及时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区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组织保障体系全面建立。二是强化干部培训。切实加强对扶贫干部的教育培训,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67期,培训人员3600人(次)。三是完善工作机制。为44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44名、驻村工作队员78名,严格按照“五步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完成了2306户7530人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全面实行精准扶贫“联点包户”工作机制,实现了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四是狠抓工作落实。建立健全了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召回、联村包户、资金审计等17个精准扶贫相关制度,实行乡镇每周一汇报、区上每月一汇报制度。结合全区44个贫困村的地域特性、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做实做细了脱贫攻坚方案、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五是攻坚目标明确。制定出台了《__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制定了“1+17+5”精准扶贫工作方案。2016年计划实现脱贫1133户3761人,22个贫困村退出,巴藏沟乡整乡脱贫摘帽。2017年计划实现脱贫1173户3769人,22个贫困村退出,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总体上看,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局良好,但与省、市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从中央到省、市,都把精准扶贫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但从目前工作推进情况来看,全区上下还未形成党政同责,各部门参加、全社会参与、齐心协力推进工作的局面。各县级领导深入到联点村开展蹲点调研,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还需加强。个别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工作安排给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后,习惯于听汇报,作指导,亲自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中开展调研、指导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力度不够,没有真正做到亲历亲为,一些工作仅仅是说在嘴上,还没有真正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工作被动应付,缺乏积极作为精神。区扶贫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顶层设计做得不扎实,对部门、乡镇开展工作督导不力。各部门在工作中未能形成联动机制,工作落实不到位,制定的行业方案缺乏可操作性。“联点包户”制度未能得到及时落实,还未开展实质性工作。
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乡镇和部门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把精准扶贫工作当做一般性工作,主要负责人过问少,亲自抓得少,仍然停留在召开会议、宣传政策上,没有实质行动。部分乡镇、村“等靠要”思想严重,张口要政策,伸手要条件,工作被动。有的部门大局意识不强,认为精准扶贫主要是扶贫部门的事,行业部门只要凑凑数就行,把精准扶贫当作工作负担。个别乡镇和贫困村不同程度的存在拿来主义的思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注重于等上面政策和资金支持,缺乏主动突击、积极争取的精神,部分贫困群众还没有真正形成“我要脱贫”的思想,主动参与和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自觉性不高。
三是基础工作不扎实。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前一阶段工作中,不少村上的贫困户精准识别还有不精准的问题,对贫困家庭的收入支出、致贫原因、发展意愿等基本情况了解掌握的不详细,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大多数贫困村普遍存在建档立卡工作程序不规范、村户档案缺页漏项,基础资料不齐全、数据逻辑混乱、致贫原因界定不准确等问题。各贫困村制定的脱贫计划不科学、不完整,操作性不强,乡镇与乡镇之间、贫困村与贫困村之间的工作水平参差不齐、进度不平衡。
四是宣传引导不深入。宣传工作仅仅局限于做宣传牌、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在深入宣传政策和先进典型经验方面还做的很不够,营造氛围不浓。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成员经常性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工作力度不大,宣传工作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没能真正与贫困户拉家常、问寒问暖,向群众讲清讲透相关政策,导致部分贫困户对政策理解的不深不透。各乡镇、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和扶贫干部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主动学习不够,自身对相关政策理解掌握不深不透,对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说不到点子上,心中无数,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待改进和加强。
五是发展思
路不明确。各乡镇、各部门、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在精准扶贫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如何脱贫致富谋思路、想办法、出点子、定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各乡镇、各部门为贫困村、贫困户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精准推动上下实功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就培育增收产业和特色产业方面思路不清,制定的产业发展措施与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联系不紧密,甚至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对贫困户如何持续发展产业、确保脱贫不返贫等的研究不深,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去谋划,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措施不细不实。制定的脱贫攻坚方案和计划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甚至个别乡镇、村还存在照抄照搬和雷同现象,没有集中精力去潜心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动认领、对号入座,认真加以研究,切实抓好整改落实。
目前,全省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已陆续出台,各项精准扶贫项目也已基本确定,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如何在推动工作上求突破,在抓好落实上下功夫。一季度已经过去,要完成今年的精准脱贫攻坚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各部门和驻村工作队要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要求,对当前工作进行再梳理,再完善,再提高,理清轻重缓急,明确完成时限和节点,确保全区精准扶贫攻坚既定目标任务全面实现。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六个精准”、“八个一批”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就近期工作而言,既要抓好全局,更要突出工作的重点,要把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金融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摆在突出位置来抓。
(一)切实做实做细产业扶贫措施。按照精准扶贫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或一户多策的要求,要在突出抓好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措施落实的基础上,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围绕各自的职责和优势,分别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切实做实做细产业扶贫各项措施。一是农牧局牵头,各乡镇、各相关部门配合,紧紧围绕富硒资源优势,在“五大富硒产业链”培育中,重点通过财政投入(5400元/人)、金融支持(每个贫困村50万元产业发展互助金、银行3-5万元/户贴息贷款)、行业部门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在规模化种植、养殖,发展家庭牧场上下功夫、出实招。二是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各乡镇、扶贫局配合,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徒步采风、滑雪滑草、农家乐、美丽乡村游、休闲农业等旅游项目;认真实施好投资300万元的三合镇邦业隆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周边两个村的100户贫困群众实现增收。今年,区上重点确定10家基础好、有规模、有特色、诚信经营的农家院,政府给予重点帮扶,提升农家乐档次和水平,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三是各乡镇牵头,区扶贫局、市场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配合,鼓励贫困户大力发展运输、餐饮、小加工、小卖部等家庭经营,带动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入。四是由各乡镇牵头,扶贫局、农牧局、工业和商务局等部门配合,加大积极扶持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强的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商贸流通等企业,对无能力发展产业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带资入股的形式,实现资产收益脱贫。今年,巴藏沟乡要依托郭尔三村已建的100个家庭牧场和李家村奶牛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养殖业和富硒大蒜、饲草种植。沙沟、古城和石灰窑乡等依托与威斯顿公司签订马铃薯购销合同,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建立油菜、蚕豆、树莓等特色种植基地,大力发展牛、羊和蛋鸡等规模养殖。三合镇重点发展乡村旅游,马铃薯、大蒜种植,生猪养殖等产业。洪水泉乡依托土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燕麦种植和家庭牧场、生态牧场等规模养殖场建设。平安镇和小峡镇,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好政策兜底扶贫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养殖、小卖部、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帮扶措施。以上各项措施要在4月底完成基础工作,5月份全面付诸实施。总之,我们要切实发挥好每户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金融扶贫资金的支撑,立足贫困实际,千方百计发展增收产业,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二)全力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今年,全区扶贫易地搬迁将重点在三合镇和石灰窑乡的5个贫困村的832户3204人当中实施,其中,对三合镇翻身、邦业隆、窑洞、索尔干4个村采取“进镇上楼”方式,在三合集镇集中安置409户、货币安置184户;对石灰窑乡上法台村采取整村就地安置227户、货币安置12户。整村搬迁安置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推动人口向城区、集镇和中心村聚集。对集中安置的农户,要全面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搬迁建房资金不足的群众,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提供贷款和贴息补助,对自主安置的农户给予货币补助。2月9日和4月16日,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在石灰窑上法台村和三合镇分别召开了扶贫易地搬迁专题调研和现场办公会,对全区易地搬迁安置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和部署,石灰窑乡、三合镇和区扶贫、住建、水利、林业、交通、
国土、新农办、供电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既定任务目标,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4个村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一期工程要在8月底按期完工,保证192户群众在年底全部搬迁入住;二期工程要在5月底完成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6月上旬正式开工建设。石灰窑乡要在4月底前制定完成上法台村整村就地搬迁安置工作方案,确定具体安置地点,农房户型、建设面积、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建设方式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资金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5月份正式开工建设。(三)抓紧落实扶贫产业园建设项目。区扶贫局要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尽快落实项目资金700万元,按照省上的要求,抓紧落实扶贫产业园项目。一是区扶贫局牵头,各乡镇、农牧局配合,依托现有的绿雏、成贵、金阳、联胜等规模养殖场,以公司+农户、贫困户带资入股、利润分红等形式发展特色养殖,带动农户1200户,养殖畜禽1.08万头(只),平均每户增收1500元以上,该项目要按照省上的新要求,至少将一半以上的农户确定到建档立卡户贫困户中,同时建成家庭牧场65个。二是农牧局牵头,各乡镇、扶贫局配合,对发展产业受限制的贫困村,采取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在川水地区流转土地集中种植富硒大蒜300亩、蔬菜1000亩,带动520户贫困户增收。三是区就业局牵头,各乡镇、扶贫局配合,支持有实力的公司,通过平安旅游产品开发基地“公司+农户”形式,带动500名离不开家又无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妇女从事刺绣、串珠等工艺品制作,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四)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由各乡镇牵头负责,区扶贫局、财政局、金融服务中心、信用联社配合,对贫困村需求贷款的农户和资金需求量进行详细的摸底,抓紧在各个贫困村组建扶贫资金互助社,最大限度的发挥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切实用好、用活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的各项政策,将贫困村的50万元产业发展互助资金与“三农惠农”贷款、财政支持贫困户贷款贴息、信用小额信贷免担保、免抵押等资金紧密结合起来,全区精准扶贫融资达到5000万元以上,切实解决规模种养殖、小型加工、商贸餐饮等创业计划中的资金难题。对每个贫困村50万元的扶贫互助社资金,实行村财乡管,制定精准扶贫资金互助社具体操作和管理办法,将50万元资金放大3倍向农户借贷,支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区扶贫局尽快制定资金互助社的指导意见,促使互助资金尽快发挥效益。对2017年的产业扶贫到户资金要从今年及早着手,制定具体的金融扶贫工作方案,由政府贷款,将每户5400元产业扶持资金以贷款方式提前落实,及早实施,确保资金发挥好效益,保证明年全面实现全区脱贫目标。要继续深入开展信用平安建设,加快对信用村、信用户的授信,及时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信贷支持。
(五)全面落实各项民生扶贫项目。按照精准扶贫“八个一批”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好省、市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确保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积极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安排专项经费,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抓好烹饪、机械操作、刺绣、种养殖技术等技能培训,实现贫困户再就业,靠技能增收脱贫。今年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131人次,劳务输出787人。二是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加大对就读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助学贷款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贫困家庭的子女“两后生”到教学质量高、就业渠道广的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今年通过发展教育脱贫103户105人,对全区70名在校大中专贫困生进行补助。三是对贫困人口实行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有效遏制和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今年实现医疗救助脱贫304户309人。四是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无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实行居家养老。今年通过政策性保障兜底脱贫148户365人。同时,各乡镇要牵头抓总,区扶贫、水务、交通、林业、住建、文体、卫计、教育、新农办、供电等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密切配合,按照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整合资金,全面解决在贫困村水、电、路、气、网、绿等基础设施短板,补齐村级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幼儿园、早教点、卫生室等公共设施缺口,有效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和公共服务。
(六)抓紧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由区精准扶贫指挥部办公室和区扶贫局牵头,各乡镇配合,扎扎实实做好贫困户基本信息、档案资料等各项基础工作和相关数据、信息采集,对全区2306户7530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的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核实,立即着手信息采集和数据录入等工作,确保在4月底前完成大数据平台建设任务,5月份正式联网启动使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狠抓责任落实上下功夫。各乡镇作为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的主体,要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管、亲自干,至少承包1个贫困村,经常性的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对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实行挂图作战,确保乡精准扶贫工作站和村工作室的高效运转,切实把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特别是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农牧、水利、民政、教育、财政、扶贫、供电等部门,既要履行好包村帮户责任,更要落实好行业主管责任,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做好产业帮扶等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局面。各乡镇、各部门要把精准扶贫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精准扶贫上,把措施和力量聚焦到精准扶贫上,做到精准扶贫工作优先安排、优先落实、优先保障。
(二)强化宣传引导,在营造浓厚氛围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及省、市、区出台的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知识,确保我们的各级干部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熟记熟知,做到开展精准扶贫“自身过硬”。另一方面,各级干部要主动深入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办法,扎实开展宣传工作,切实加大对精准扶贫扶持政策、相关规定及相关程序的宣传力度,在全区上下营造精准扶贫攻坚的浓厚氛围,确保群众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精准扶贫政策,并积极主动支持和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三)夯实基础工作,在实现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各乡镇和驻村工作队要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再进行一次“回头看”,对贫困户进行一次再走访、再宣
传、再识别,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发展意愿等逐一进行核实认定,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坚决杜绝张冠李戴,巧立名目等现象,为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各乡镇要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区有档”的要求,切实做好数据纠错和资料归档工作,对贫困户基本信息、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再完善,实行台账化管理,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和帮扶成效。区扶贫部门要按照样板村的标准,进一步规范精准扶贫各类表册、账簿等资料样式,抓紧印发到乡镇和各驻村工作队,最迟在5月上旬完成规范的档案资料填写、整理、归档工作。(四)对接需求清单,在推进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各乡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贫困群众的迫切愿望出发,按照不同致贫原因(因灾、因病、因学、缺资金、缺技术等),详细分类汇总出贫困村、贫困户年度脱贫需求清单,分类建立工作台账,一户一策的确定脱贫计划和措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全区扶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和时序安排,制定详细的路线图、时间表,把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人,细化到每周甚至每天,确保天天有事做、周周有变化、月月有总结,不折不扣、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根据确定的需求清单,进一步强化协调服务实施项目,盯紧目标任务,按照边规划、边建设的原则,对已确定的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要落实责任、倒排工期、抓紧实施、全面推进,确保按期完成。各乡镇要对各贫困村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情况再做一次详细的摸底调查工作,在4月底前汇总上报区扶贫办,指挥部将需求清单汇总,分类后归口分解给各部门,各部门要上报项目,筹措资金,确保落实,杜绝放空炮。
一、深入调研摸底子
Xx镇地处深山区,信息、交通闭塞,村民受传统习惯影响,大操大办办理红白事现象比较严重,同时,还有一些低俗恶俗的表演以及封建迷信等不文明现象。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大操大办婚丧礼俗现象并不是个例,在广大农村具有普遍性。究其原因:一是“面子”心理,别人家大肆张罗婚丧嫁娶事宜,自己家不办担心亲戚、邻家笑话;二是攀比意识,不论红白事,都要争脸面、讲排场、比阔气;三是专门引导和服务机构的缺失,很多村民并不愿意大操大办,但是没有人出来组织、出来要求;四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文明乡风缺失。如果不移风易俗,由此引发出的酒风盛行、口角矛盾、打架斗殴等现象,不但会成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绊脚石,而且会影响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养。为此,Xx镇党委、政府结合Xx市“文明素质提升年”活动和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指示精神,引导各行政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行以“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真正解决群众“不想办而又不得不办”的难题。
二、宣传发动建组织
我们成立红白理事会的想法得到了市民政局的充分肯定。一是举办专题培训,全镇30个村的支书、村长全覆盖,下发了红白理事会职责与章程,强调了成立红白理事会的重要意义,要求各村召开群众代表会议成立由村干部、新乡贤参与的红白理事会。二是按照政府主导、各行政村自治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全镇30个行政村选举出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设立专门联络员,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具体的办理标准、流程,并将红白理事会成员名单、制度及章程在全村张榜公示,全体村民在红白理事会的统一领导下遵照执行。三是结合市文明委《关于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的指导意见》和全镇实际,出台了《Xx镇在“第一书记”派驻村推进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的实施方案》,并实行红白理事会领导包区、机关干部包村制度,将11个“第一书记”派驻村打造成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示范村,并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为全镇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会全面铺开奠定良好基础。
三、细化量化明规定
在Xx镇各村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的暂行规定中,重点明确了红白事的办理程序、办理要求,力求细化量化。一是从严推进丧事简办。村民家中有丧事的,主家要第一时间告知红白理事会,红白理事会派人向主家吊唁,告知办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并监督执行。要求一切从简,提倡厚养薄葬(花费总额不超过3500元)。取消回赠的毛巾,限制烟酒,严禁吹唢呐、搞演出;减少纸扎品数量;酒席一律改成大烩菜等。此外,各村还统一置办了丧事办理用具。规定出台后,虽然群众非常欢迎,但还都处于观望状态。但在曾庄村红白理事会办理第一场白事后,群众看到花费比以往减少了1万余元,心服口服,纷纷按规定执行。二是大力倡导喜事新办。明确了“六提倡、六反对”标准:提倡简约定亲,反对盲目攀比;提倡举办一次婚礼仪式,反对重复浪费;提倡新式婚礼,反对豪华婚礼;提倡 “礼轻情重”,反对高额礼金;提倡环保婚礼,反对乱贴红纸和大量燃放鞭炮;提倡低碳迎亲,反对豪华车队。三是修订村规民约,把移风易俗纳入“小宪法”。为让红白理事会工作有依据、村民红白事简办有底气、少数盲目攀比者无借口,各村都召开村民大会,重新修订《村规民约》,把简办事宜纳入其中,有了“小宪法”的支持,保证了红白事简办始终如一坚持下去,形成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四、严格执行保落实
我镇一是强化宣传,要求各村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进行安排部署,与每家每户签订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承诺书;同时将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的暂行规定制成喷绘,在各村人口密集场所进行公开宣传,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二是严格处罚。明确了处罚措施,若有村民不按规定执行将取消该村民所享有的一切福利待遇和救灾救济。三是干部带头。规定执行过程中,要求村在外工作人员、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发挥表率作用,带动全体村民都按规定办理。2018年12月18日,桥沟村李世法去世,终年85岁。子孙中多有在外工作及经商人员,他们对是否按丧事简办争执不下,这时桥沟村红白理事会出现了,会长苗荣政带领理事会成员领着他们重新学习了镇村两级关于文明节俭办丧事的规定,说明了理事会对村里丧事简办家庭的帮助措施以及不按规定办丧事的处罚办法。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他们放弃了请吹手、放烟火、大办酒席等铺张做法。整个丧事比他们原来计划节约了近2万元。桥沟村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共为村民节约25万余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五、以点带面思发展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Xx镇以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镇各村建设了“村史文化长廊”,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开展了“陪伴父母来义诊”、“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孝老爱亲活动,同时开展了好家风、好家训评选、移风易俗道德讲堂、成立法律帮扶中心等等。一系列活动使得Xx镇风清气正,说闲话的少了,不孝敬老人、不和睦邻里的少了,思发展、想发展、比发展的多了,如何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成了广大村民共同的目标和心愿。移风易俗工作也由原来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到现在已成为一种习惯,群众的思想已从过去的讲排场、比气派,到现在的比文化、比家风,文明习俗观念在大峪已渗透人心。截至目前,Xx镇各村红白理事共为全镇群众节约200余万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川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风景秀美、物产丰富,古蜀之国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出厚重文化底蕴。作为农业大省,四川独特而富集的农业资源,悠久而浓郁的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以休闲著称的省份,蜀地“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安逸闲适是孕育出中国第一家农家乐的沃土。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农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农村建设的推进手段,已经成为四川全省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化统筹城乡改革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已成长为四川享誉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四川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中国之最
四川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最早最快的地区,也是发展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强省。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四川结合农业大省的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起步时间最早
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的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花卉苗木是当地传统的优势产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便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最早的“农家乐”雏形。每当周末或节假日,各地游客便络绎不绝来到乡村,体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农家生活,在乡土之间收获那份独特的自在与悠然。以此为发端,四川多元化乡村旅游形态风起云涌般发展,迅速成为在乡村旅游上引领全国的发展典范。
发展规模最大
优越的发展基础以及城市居民的消费升级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有力助推。2016年,四川乡村旅游总收入已达到2015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6%,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规模效益稳居全国第一。三十多年的发展,四川已有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经营单位3.1万家,带动全省1034万名农民就业增收;建成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能力强的休闲农庄1987个,建成乡村旅游景区(点)4531个,农业主题公园200个;打造出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4个示范点,6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74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3653家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28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数据来源:《四川旅游年鉴(2016卷)》,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2017年),31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16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60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数据来源:《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四川省人民政府,2017年);构建起多点多极、体系完善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参与农户最广泛
区别于主要依托外来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四川省乡村旅游最为突出的特点则是坚持以农民为实施主体和利益主体,使当地农户最广泛地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共享产业发展红利。自发源之初,四川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便始终以本地农民为主要供给者。村民根据家庭资源禀赋优势,可选择经营规模不等的“农家乐”、“农庄”、乡村客栈等综合性接待机构,也可选择开餐馆、旅游产品商店,跑运输等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当地农户通过自主经营、加入合作社、进入农业企业务工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与生计问题,发展的积极性显著提升。近年来,返乡农民通过务工、自主创业等形式参与经营乡村旅游的人数也呈显著上升趋势。
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最强
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依托各地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结合农业自然景观、乡村生活方式、乡土民俗文化等因地制宜打造。这种发展方式避免了简单复制移植城市旅游模式,并且通过拓展r业的多种功能,发挥出“农旅结合”的联动作用,有力推动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有效实现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作用。成都市龙泉区万亩观光果园、雅安市名山区万亩观光茶园、成都市郫都区农科村均是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可带动各类农产品的本地消费,促进特色经济作物在产地的销售;同时,农业产业基地的“景区化”也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政府规划引领作用最突出
四川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促进消费、带动投资、扩大就业及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中,政府的规划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略布局方面,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始终将其纳入全省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并结合多项农村重大改革统筹规划。结合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四川现已形成了成都天府农家、川羌风情、川东北苏区新貌、川南古村古镇和攀西阳光生态五大乡村旅游发展板块。在发展规划方面,制定《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2014-2017年)》指导产业发展;在旅游扶贫中,成立了全省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编制了《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和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四大片区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在综合协调方面,省级政府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产业推进;并制定行业标准、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规范引导产业发展。
四川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
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过多年积淀,近年来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全省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在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上,乡村旅游成效极其显著。
有效带动就业,农民收入增加富起来
旅游业具有产业链长、服务涉及面广等特点,是第三产业中拉动就业的重要力量。四川全省现有10万户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旅游服务。全省5万余个行政村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村超过5000个,占全省乡村总数的10%,带动1000余万名农民直接和间接受益。从收入总量来看,2016年农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5.3元,占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4%,同比增长12.6%,比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的增速高3.3个百分点。从事乡村旅游业的农户人均纯收入15322.9元,同比增长13.5%,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高36.8%(数据来源:根据《2016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数据计算)。显著的增收效果使乡村旅游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农村发展条件好起来
四川省的乡村旅游通过带动城市居民在农村本地的消费,一方面,有效激活了农村地区土地、房屋、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外来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者、以及游客的流动也显著促进城市地区人力、资金、技术、文化要素向农村地区的输入,有效改善其发展的要素环境。同时,为支撑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四川各级政府向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投入大量交通、电力、供水、通讯、医疗、卫生等项目,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公共服务配套,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发展条件。
改善生活环境,农村人居环境美起来
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必要条件。乡村旅游的繁荣之下,四川众多村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个地区将乡村旅游与农房改造相结合,房屋外观体现本地民俗文化,如藏家新寨、彝家新村、巴山新居等各有特色;房屋内部功能也按照旅游接待的需求而设计。持续多年的垃圾治理、“五改三建”等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已经使农村“脏乱差”的情况发生明显改变,打造出见得到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也体验得到洁净的生活环境,过得上现代文明生活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打造优质文化产品,传统乡村文化传下来
四川作为古蜀之地,拥有众多历史悠久、保存良好的古镇、古村以及绵竹年画、彝族漆器、瓷胎竹编、蜀绣蜀锦等多项享誉国内外的民间工艺品。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传统文化技艺和乡土文化深度挖掘并广泛传播最为有效的途径。以绵竹年画为例,它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将年画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融合打造“年画村”,一方面,带动当地农户经营旅游接待,并结合农房改造,用年画装点农房墙壁、户墙等各种景观;另一方面,开发多个主题的年画系列产品,并建立年画展示销售中心、开办年画传习所和培训教室。目前,绵竹年画村专业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乡村旅游在带动当地发展的同时,也使珍贵的年画技艺得以传承和弘扬。
实施旅游扶贫,贫困人群日子富起来
旅游扶贫是四川省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四大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高原藏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有大量贫困村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通过旅游脱贫人数达60万以上。2016年共有448个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摘帽,占退出贫困村总数的19.2%;199个贫困村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9个贫困县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有效带动区域内贫困群众的生计发展,并提升区域的综合发展能力。到2020年,四川省将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力争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惠及全省20%的贫困人口。
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四川乡村旅游经历了自发发展、规模发展、规范发展、跨越发展等不同发展阶段,不仅已经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目标,而且探索出了如下极具借鉴和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
乡村旅游必须与农村重大改革相互联动
乡村旅游作为四川省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众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交汇点。四川省将乡村旅游与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农村多项重大改革紧密结合,通过“农旅”融合、产业互动,将乡村旅游的发展嵌入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进程。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助推各项改革的实施。在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政府高度重视发挥乡村旅游在农村各项发展中的统筹作用,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乡村旅游为发展核心进行新村建设规划、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等多项工作。
乡村旅游发展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川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始终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各地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充分尊重农民发展意愿和主体地位,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户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产业链各个环节。同时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中还十分注重强化农民主体组织化建设。农民的组织化能有效解决单个经营户规模小、实力弱、发展水平低的问题,促进乡村旅游向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指导意见》,通过将分散的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引导有参与意愿但经营能力、自有资源不足的农户通过闲置房屋、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出资入股合作社,获取财产性收入,分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
政府部门应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从四川实践看,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应重点着眼于顶层设计。条件成熟地区可在各级政府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通过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同时,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地对产业发展谋篇布局。并且,政府还应重视行业标准化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规范化程度。2009年起,四川省首次制定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h、乡、村的评定标准,并编制《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1-2015)》。2015年,政府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推出新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包括《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市、区)、特色(乡、镇)和精品村寨的检查验收标准(试行)》《四川省农家乐和乡村酒店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修订)》和《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标准(试行)》),有效促进全省乡村旅游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此外,政府也应积极组织节庆活动造势。节庆尤其适合集中呈现乡土生活,传播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的良机。近年来,四川省持续举办“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季版)”、“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四川美丽田园欢乐游”等多项大型乡村旅游活动,各地也在多个传统节日举办灯会、庙会、文化表演等节庆活动,做到每季、每月活动不断,为吸引客源、聚集人气、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旅游应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带动作用
四川省政府坚持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灾后重建、藏(彝)区富民安康工程等工作深度结合,成功扶持了一批贫困村、受灾村走上“旅游脱贫”、“旅游重建”的道路。例如,阿坝州汶川县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中,将旅游作为全县产业发展首位,几年内将多个受灾的工业小镇培育成知名的乡村旅游小城,有效带动当地村民的生计发展。在精准扶贫方面,四川省政府近年持续加大贫困地区旅游投入,每年安排70%省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四大连片特困地区”等扶贫重点区域的旅游项目,并将旅游扶贫作为全省17个扶贫专项之一,为贫困村旅游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四川乡村旅游需要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乡村”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寄托着人们渴望远离市井,置身田园的向往。四川乡村旅游的繁盛发展,无疑为全国打造色彩斑斓、诗意栖居的“桃花源”提供了重要借鉴,但随着乡村旅游逐步从单一休闲向深度体验,从简单粗放向精细品质,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联动转变,四川乡村旅游也面临同质化严重,特色化不足;文创化程度较低;产业链条较短等制约,亟需提质增效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四川未来乡村旅游的跨越发展应主要实现三个方面的重点突破:
一是加快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不同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谋划应注重独特性、文化性和人性化,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新型产品业态。抓住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的契机,大力发展民宿旅游。结合“双创”改革,积极扶持返乡农民、返乡大学生及青年创业者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二是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各环节融入“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乡村旅游营销推广、旅游服务、客户管理、行业监管等信息化建设。借势农村电商,加快特色旅游周边产品的研发,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
三是进一步强化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主力军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用“绣花功夫”精准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示范点建设、产品开发等重大工程,为乡村旅游更有效地发挥脱贫增收功能提供基础性支撑。
作者简介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健康乃事业之本,有健康,才有未来。
健康与人类发展潜力息息相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一种体质、精神和社会福利均属完善的状态”。而控制疾病的医疗资源丰富程度及其分配、使用,是健康状态完善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贫困群体健康状态的持续改善,已是贵州乃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病有所医是民众的基本福祉,特别对于贫困群众而言,能够不为疾病就医担忧,常常是一个家庭莫大的欣慰。在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为长期处在贫困与疾病缠绕中的百姓修筑一条健康之路,是党和政府肩负的时代重任。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正是对这个重任最清晰的描绘。
贵州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健康水平,显然是一块“硬骨头”,必须啃,而且必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上啃下来。这个过程,是健康扶贫战略部署、政策举措的正确制定、有效执行过程。往小里说,这极有可能是“病愈一人,脱贫一家”的个体命运转变的过程,往大里说,则应该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化格局的逐渐形成过程。
不管在农村还是城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体都需要关注、关心,农村因为医疗条件欠佳,需投入更多目光与精力。医疗资源下沉,正是对农村尤其边远山区群众的急切关照,甚至可以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适当政策倾斜。医疗资源下沉可带来极大民生改善,贵州“三重医疗保障体系”以及东部地区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正是解决贫困群体特别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体健康问题的有效举措。
推进精准健康扶贫,“精准”的内涵,包括精准识别医疗救助保障对象、精准资助贫困人口参与合作医疗、精准打通便捷报销渠道等内容,这是“靶向治疗”方法论。贵州“三重医疗保障体系”,便是以精准为前提,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特别是合理确立资金补助原则的得力举措,其目的是把最紧缺的资源分配使用到最急需的贫困群众身上,减轻贫困户家庭负担,帮助他们重塑生产生活信心。
“区域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人民健康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5部门联合的《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指导意见》规划的目标之一。在中央部委和东部地区的帮扶过程中,贵州不断推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健康扶贫以及医疗卫生事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与发达省市相比,区域健康状况差距有所缩小。
东部地区医疗机构对口帮扶贵州贫困县,前期效果明显。而今,提供帮扶的东部医疗机构达到74个,帮扶对象覆盖贵州66个贫困县。这种大规模、不留死角的医疗健康集中援助,其重大意义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一盘棋”,地区之间有力协作,“先富带后富”,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生活质量,特别是在医疗基础薄弱的贵州贫困地区,东部的帮扶力量,将会更加夯实贵州健康扶贫的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