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际关系调查报告

人际关系调查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5: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际关系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际关系调查报告

第1篇

我县目前共有残疾人1万多名,占全县总人口的5,涉及

到五分之一的家庭,其中持证残疾人3718人,分类为肢残2156人,听力言语残454人,视力残381人,精神残389人,智力残338人,其困残疾人144人(涉及到78户家庭),低保残疾人540余人,低保边缘50余人,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处于亚贫困状态。而且在当前的社会分化过程中,还有新的残疾人贫困群体还在生成,比如抽样调查过程出现的老年残疾人群体。

二、我县开展残疾人社会救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岱山县针对残疾人生活

中存在的不同困难,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1、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应保尽保”。

为解决残疾人基本生活难的问题,我县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应保尽保”,把低保作为残疾人社会救助的一种主要形式,至20__年6月底,全县的低保残疾人家庭,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目前,我县的保障标准为城镇225元/月/人,农村135元/月/人,低保工作在保障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2、残疾人养老、康复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

体系逐步建立,作用日益强化。

1)建立了对残疾人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助的制度

20__年,我县制定出台了《岱山县对残疾人实行照顾扶助规定》,该规定第七条:“对城镇(非农户,下同)残疾人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县残联结予适当补助,补助金额一般为社保机构规定的最低年缴费额的三分之一”。至此文件公布之日起,我县就开始了对残疾人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助的政策。20__年5月县人劳局出台的《关于做好社会弱势群体劳动和社会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四类弱势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低于本县正常缴费比例的五个百分点缴纳,使残疾人的社保缴费政策进一步优惠。20__年10月,县政府《关于印发岱山县扶持残疾人事业若干意见的通知》的出台,残疾人养老保险补助金额调整为15,但补助扩面到农村残疾人,使所有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种养业户、自由职业均可享受以上补助政策。自以上政策实施以来,累计74人次享受补助,补助金额为5.3万余元;有807人享受了交费率的优惠。

2)实施了残疾人康复补助及医疗救助制度。

“十五”期间,我县开展了以下康复工程:开展白内障复明550例;低视力配用助视器25例;聋儿康复语训17人次;安装普及型假肢42名;安装矫形器26例;系统训练肢残人30名,脑瘫儿童6名;康复治疗精神病20人,并对以上康复对象进行了康复补助,累计补助金额达100余万元。此外,我县在20__年4月,制定出台了《岱山县贫困群体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对包括低保残疾人在内的几种对象的5类大病予以救助,该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残疾人家庭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对我县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有效保障了残疾学生及贫、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的入学

“十五”期间,全县通过助学结对共资助86名残疾人及残

疾人家庭子女圆了大学梦,输送了6名残疾人到省残疾人职业学校学习,还对8名获得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的残疾学生进行了补助。此外,还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对残疾人及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结予免费或一定的减免,使我县残疾人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4)实施了对残疾人的就业培训援助

“十五”以来,我县采取特别扶持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安置就业75名;集中就业250名,其中异地就业17名;个体就业53名。全县共有有劳动能力残疾人1950名,其中就业的1790名,就业率达到91.8。为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共举办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残疾人1000余人,投入培训费15余万元;还重视盲人的按摩培训工作,共向省有关盲人按摩学校输送培训人员5人,全部获得结业证书并进行了异地安置就业。加大了对扶贫基地、种养殖和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对237户种养殖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了扶持,对6个扶贫基地进行了新建与扩建。

5)开展了贫困残疾人的“助居工程”

为改善贫困残疾人的住房条件,使他们居有所、住有屋,与

健全人一样创造美好人生,从20__年起,我县开始对全县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改造,至20__年底,累计修建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115户,改造资金达60万元。

6)拓展了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

20__年4月,县法律援助中心出台《岱山县法律援助实施办

法》对残疾人等有关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并在残联挂牌设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站,形成了律师、法律工作者及社 会力量齐办法律援助案件的新格局,以解决残疾人“打官司难”的问题。此外,县残联还聘请了残疾人常年维权法律顾问,,无偿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使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维护。

3、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渠道日益拓宽,作用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县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残疾人社会救助渠道不

断拓宽,救助的力度不断增强,如:扶贫结对、节日慰问救助、因病因灾等原因造成的临时救助、特困残疾人的救助金发放、低保残疾人的水电救助等,成为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中有力的补充。

三、我县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残疾人的社会救助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为残疾人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但据了解,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难、子女上学难、家庭成员就医难几大突出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相对于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县人均收入而言,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造成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1、救助范围不够宽。由于受资金条件的限制,前几年我县对残疾人采取的一系列救助措施,基本上都是以低保划线,即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家庭就给予救助。这种以低保划线来确定救助对象的做法,就使得一些家庭收入稍高于低保标准、处在低保标准边缘的残疾人很少获得有效的救助。由于他们很少获得救助,家庭生活比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家庭,还要困难得多。据初步调查,全县这类残疾人大约有50多户。

2、救助金额偏低。一是低保标准偏低。现行的城市居民人平每月225元、农村居民人平每月135元的低保标准,是根据居民每月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基本开支而设定的。这一标准,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但对于残疾人来说却入不敷出。残疾人除了日常基本开支以外,与健全人相比,还有一些特殊的开支,如康复需要医疗费。这些开支,仅靠低保是不够的。二是学费补贴标准偏低。近几年来,中专以上各类学校学杂费不断上涨。以大学为例,一类院校每学年收费5000元左右,二类7000元左右,三类120__元左右,加上住宿费、伙食费,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最少也要10000元以上。这笔费用,比一个全额享受低保的三口之家全年的低保还要高出许多,即使不吃不喝,也难负担这笔开支。虽然我县对残疾人家庭子女就读大专以上学校学杂费每生每学年补助2500元,但这一补助标准,对于目前庞大的学费开支而言,实在是偏少的。

3、救助内容不够全面。我县目前采取的救助措施,大多集中在对残疾人的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康复救助、就业救助、教育救助等几个方面,也就是说,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力度要大一些。而残疾人所需要的救助内容远远不只这些,还有权利救助、心理救助等。这些救助内容,我们过去很少涉及。由于救助内容不够全面,使一些需要救助的残疾人不能获得相应的、及时有效的救助,并长期处于贫困状况之中。

4、救助机构不健全。承担贫困残疾人救助工作的主要是残联系统。目前,突出的是乡镇残联机构配置与日益增多的残联工作业务不甚相称。随着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乡镇残联机构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多。但是,现在我县乡镇残联虽已有5个乡镇配备了专职残联理事长或专职干部,但基本上是1个人,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与办公设备,而且有的乡镇工作人员更换频繁,政策业务知识比较缺乏,不太适应残联工作特别是救助残疾人的需要。

四、加快我县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应该说我县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已初

具雏形,但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在完善过程中,作如下建议:

1、扩大救助范围。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出台优惠政策,将目前收入稍高于低保标准、处在低保标准边缘,生活中存在严重困难的残疾人一律纳入低保。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享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专项救助政策,使处于低保标准边缘的残疾人摆脱目前生活困难的局面。

2、建立医疗保障体系。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做法,采取政府财政补贴一点、市区残联从保障金中资助一点、残疾人个人出一点的办法,在残疾人中单独建立医疗保险体系,解决残疾人就医难的问题。

3、提高助学补助额度。按照“水涨船高”的常理,将现行的残疾人家庭子女就读大专以上学校的补助额度分别提高一定比例,以缓解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第2篇

礼仪调查报告范本

享有礼仪之邦尊称的中华民族,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礼仪的魅力与价值。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礼仪所折射出来的是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孔夫子,不学礼,无以立。,这让我们深知礼仪的重要性。它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社会的需求。

调查目的

1.初步了解**市公众礼仪状况的情况及对基本礼仪的认识程度;

2.通过问卷调查,为论证礼仪教育的必要性提供可靠的数据;

3.客观分析礼仪状况,市场的需求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目的。

调查局限

1.此次问卷调查由于受环境的限制及交通因素的影响,涉及面偏窄;

2.部分参与者并未从客观出发,真实性减弱。

调查分析

这次关于市公众礼仪状况调查,初步了解该地区礼仪状况,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过程中,接触各行各业的领域,其受访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医生、农民、打工者、私营小部门等等。

据调查显示:该地区公众礼仪状况整体良好,但反差明显,有待提高。

从问题入手。在调查中,引人深思的现象很多。比如,问题在公车上你会主动让座,统计选择积极让座约占56%,这个结果很不合格,着实令人失望。但奇怪的是这部分参与者,对其他问题的解答,却尤为理智准确。结果看来,原因并不在个人,而是某些客观情况。 值得指出的是,调查显示,参与者普遍认为,礼仪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礼节,在现实生活中,礼仪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生活,或者事业。

就最后一道问答题,关于推进礼仪知识的教育,62%的参与者回答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的宣传,学习和陶冶礼仪素养;将近40%的参与者回答通过单位、学校的教育推广;有的回答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当然,由于参与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不一,所以答案丰富多彩,但一致的是的对礼仪传播的百分百认可。这也跟更加肯定,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

从对象入手,由于来自参与者自身条件,如年龄、知识、社会地位等等区别,直接影响自己的礼仪状况。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打工者与大学生这两类群体。比如,为了就业,为了工作,为了走上工作岗位后与领导、同事打交道,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各单位部门也是如此,为了完善管理机构,为了协调经营模式,为了赢取更多的利益

第3篇

史丹福(Stanford)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哈佛大学为了了解人际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就所扮演的角色,就曾经针对贝尔实验室(Bell Lab)顶尖研究员做调查。他们发现,被大家认同的杰出人才,专业能力往往不是重点,关键在于“顶尖人才会采用不同的人际策略,这些人会多花时间与那些在关键时刻可能有帮助的人,培养良好的关系,在面临问题或危机时便容易化险为夷”。哈佛学者分析,当一位表现平平的实践员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会努力去请教专家,之后却往往因苦候没有回音,而白白浪费时间。顶尖人才则很少碰到这种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在平时还用不到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丰富的资源网,一旦有事请教立刻便能得到答案。

提升人脉竞争力是一辈子的功课。不过,若将一个人三十年的事业生涯分成三个阶段,前面第一个十年,重点应在于培养专业。在这个时间,并不需要刻意把重心花在建立关系上,而是利用每一次把事做好的机会,附带就建立人脉。第二个十年,是专业与人脉并重的阶段。这时,除了靠工作上的往来建立人脉,也可以发展出私人的社交圈,利用这个圈子学习与不同专长的人互动的好机会。在事业生涯的最后十年,人脉关系将优于专业,因为专业的部分会有你的下属帮你完成,而你的人脉关系也就是能为这些专业加值的地方。人脉资源网络深具有弹性,每一次的沟通都为这个复杂的资源网多织一条线,渐渐地形成牢不可破的网络。有人将经营人脉关系的哲学总结为“二十岁到三十岁时,一个人靠专业、体力赚钱;三十岁到四十岁时,则靠朋友、关系赚钱;四十岁到五十岁时,靠钱赚钱。”

提升人脉竞争力有如下的几个TIPS:

真心与人相处。认识人不要从太功利的角度出发,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石。真诚对待别人,让对方信任你,是让人脉竞争力产生正向循环的关键。若某人和别人相处,每次说的话都要打折,只会对他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第4篇

关键词:微信红包;人际传播;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4-2-0043-03

随着手机智能软件和社交媒体不断发展,微信红包应时而生。微信红包的火热使得其逐渐以社交手段的身份更广泛地进入人际传播。如今,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用微信红包来表达情感、维系关系。而2016年猴年春晚微信红包的引爆再次印证了如今微信用户对其使用的高频度及广泛性。

作为社交媒体新功能的微信红包对于人际的具体影响引发了笔者的强烈兴趣,其他学者对微信红包的相关研究也为笔者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相关思路,本文以微信红包功能的特点为着手点,结合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试图就微信红包对于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加以论述和探究。

一、微信红包及使用特点概述

微信红包以原有的红包习俗为依托,实现了微信发红包、查收发记录和提现的功能。微信派发红包的形式共有两种,第一种是普通等额红包,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发送;第二种是“拼手气群红包”,用户设定好总金额以及红包个数之后,可以随机生成不同金额的红包。用户和微信团队围绕微信红包,推出了许多新的游戏和活动。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群组间的抢红包游戏,最新出现的形式是2016春节期间推出的“红包照片”,用户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内发送一张照片,而他人必须通过给红包来获得照片的内容。

蒋原伦认为今天的传媒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播工具,它开始侵入传统文化,在传播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造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1]从媒介文化的角度看,微信红包其实是通过微信这一媒介,在传统红包基础上所营造出的新型红包文化,与传统习俗中的红包有较大区别。我们可以从微信红包的特点着手分析该功能相对于传统习俗的发展,这对于探究其在人际方面的影响具有基础性意义。

首先,红包的象征意义得到了延展。传统红包习俗中,红包主要寄寓了主体对客体的祝福。而现如今的微信红包的实际使用中,红包可以用来吸引对方注意,可以表达道歉、感谢和安慰等情绪,可以通过微信红包进行现实中的支付或者借贷的金钱流通,甚至出现了红包游戏这一以娱乐为目的的情况。伴随而来的,是收发对象范围扩大。在传统习俗中主要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而如今由于表达的内涵更加丰富,自然收发对象也随之扩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交软件中的群组特点,即在同一个微信群中,存在彼此不认识的成员,在群组中使用微信红包时,也会出现收发双方是陌生人的情况。

其次,在具体的传受过程中,互动性和对象随机性尤为显著。传统红包在传递时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在传统红包的传递过程中,其侧重于对一个特定对象的单方面的传递。相比较而言,人们随时可以使用微信红包进行互动,传受的关系随时可以转换。而在“拼手气红包”、红包游戏中,传受对象都是不确定且随时变化的。

最后,在人们的使用体验中,人们对于微信红包的情感体验远远超过对其中金额的在意。人们用独特的数字来表达特定情感的做法也很流行,如“5.21元”代表“我爱你”。同时,在以“拼手气红包”为方式的抢红包游戏以及微信后来推出的“红包照片”中,人们关注的往往不是实际抢到的金额的多少,而是“抢红包”“看照片”等这种娱乐因素。

由此可见,微信红包改变了原有红包的收发体系,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并且创造出了新的红包传播形式。这些新的改造与变化,是我们研究微信红包对于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影响的依据。

二、微信红包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一)增加了人际传播的频次

微信红包使得人际传播的次数增加。根据“腾讯科技”企鹅智酷提供的《2015年中国网民参与“春节红包”活动调查报告》(见图1),用户使用货币互联网红包的场景不仅仅只局限于春节等节假日期间的节日祝福,同样会在非节假日中使用其作为自己交流的一个方式,而微信红包作为互联网红包的代表,其渗入日常社交的情况得以呈现;同时,根据对188名大学生进行的微信红包调查问卷,有大量的用户在发送红包后和对方展开了交流行为,包括通过红包留言、简要回复和展开聊天。

待对方领取你发送的红包之后,对方会如何反应?

根据E・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使用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对传媒的接触过程即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以往对于节日的问候在微信上多为简单的文字祝福,当人们逐渐习惯甚至厌烦这种固定的模式时,“微信红包”满足了人们用新形式表达节日祝福的需要,因此激发了用户强烈的使用意愿。在逐渐使用过程中,用户发现其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节日表达的需要,微信红包本身更是促进交流以及使双方参与沟通的一个工具。同时,微信团队自身也在开发新玩法、新功能激发用户对其使用的可能,如“红包照片”以红包为代价获得对方的图像内容。微信红包作为媒介不断满足着用户人际传播不同层面的需要,用户不断从中找到新的人际传播的诉求,因而对其使用便会更加频繁,进而增加了用户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人际传播频次。

腾讯了2016年春晚期间微信红包的传播数据,除夕夜收发总量为80.8亿个,微信红包的作用类似一个催化剂,聚拢了人们的目光,把用户重新拉到人际传播的轨道上来,在增加人际传播频次上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传播符号多样化

由赫伯特・布卢默提出的象征互动理论认为,传播是符号、意义的互动与理解的过程,建构与互动过程中发生的核心力量就是象征(符号)。微信红包在收发过程中,受众不是简单发送红包,可以在发送红包时添加话语作为该红包特定的名称,也可以在发送后使用微信和对方用语音、文字进行沟通。在以红包为载体的人际传播中,充满了多样化的传播符号以及它们各式各样的组合。

微信红包的象征内涵丰富,人们可以广泛地使用微信红包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和需求。微信红包自身代表的意义丰富,人们发送红包有了各种各样的动机(表2)。在得到对方的帮助时,我们可以发送一个红包来表达自己的感激;在安慰对方的不幸时,我们可以用红包表示自己的同情……在目前的微信交流中,微信红包作为一种传播符号,其抽象的所指范围在不断扩大。微信红包作为传播符号,其指代意义趋于多样化。

表2 问卷调查(多选)可能造成你给微信好友发红包的原因?

(三)现实与虚拟之间的互动

微信红包是现实中人际传播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表2显示,许多用户使用微信红包进行转账。现实中我们经常用微信红包来处理和对方的借贷关系,也可作为和商家进行交易的支付手段。在现实人际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交际需要,可以通过微信红包来实现,微信红包成为解决现实问题中一个可供选择的平台和工具。

微信红包在现实中的人际传播中也时常出现。在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每个人都乐于和亲朋好友面对面分享自己关于收发微信红包的经历,这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而这种情况也时常发生:数个亲朋好友现实中相聚时,拿出手机,通过“面对面建群”进入到一个共同的群组中开始了“抢红包”游戏。微信红包作为线上的社交媒体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为线下传播提供了话题和契机,同时甚至可能出现让人们从线下交流转移到线上的互动的局面。

三、微信红包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斯图亚特・霍尔指明人际传播在建立和培养个体身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际关系依赖于人际传播得以建立和发展。微信红包以鲜明的特点出现在人们的微信社交中,对人际传播造成了一定影响,必然会进一步对人际关系发生作用。

(一)巩固人际关系

微信红包作为人际关系连接的纽带,在熟人社区的基础上的广泛传播,不断带动着彼此之间的互动,使线下关系可以在线上通过红包得以维系和增强,人际交往中,自我呈现是主客体双方进行互动的一个基础因素,个体为了获得他人的好感,根据他人的需要与爱好来投其所好地自我呈现属于投好呈现,表现形式主要有称赞、附和和施惠。从一对一微信红包的使用来看,由于其所传递的是实实在在的金钱,并且由于其面额小、传递私密的特征能有效避免对方心理性的抗拒,它的施惠功能得以突显;伴随着红包名称、发送后的话语互动,称赞形式也有了载体。称赞和施惠的双重功能使得微信红包成为了人际关系的助燃剂,能够很好地巩固人际关系。

因微信红包符号内涵的丰富化,它可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微信红包作为社交媒体功能首先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的较为基本的社交需求,而其多元化特征也可以进一步使传受双方感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在双方不断从社交中达到实现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得以巩固和发展。

(二)拓宽人际关系

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拼手气红包中,出现了收发双方彼此不相识的状况。同一个群组中,存在联系较弱的对象组,但由于微信红包游戏的娱乐性质使得用户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为双方的互动提供可能性。群组红包形成了一张“蜘蛛网”,把所有参与游戏的人联系起来,当本不相识的用户通过微信红包维系从而建立联系时,可以说微信红包拓宽了人际关系。

(三)恶化人际关系

微信红包在使用中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的恶化作用。其主要形式主要是两种,一是由于忽略深层沟通造成的疏远,二是泛娱乐化所造成的彼此的拒绝与排斥。

对微信红包的过度使用,一定程度上使其替代了现实中的人际传播。微信红包呈现出挤压现实中人际交流空间以及传播形态由高频浅层娱乐代替深度沟通的趋势和倾向。以微信“抢红包”游戏为例,最基本的一种游戏是:群组内第一个用户发起金额固定,数量为参与人数的拼手气红包,其他成员相继进行收取,而这一轮中抢到金额最少的用户便会成为下一个红包的发起者,以此类推不断进行下去。假设有A、B、C三人进行游戏,他们之间的游戏流程如图2。

图2 抢红包游戏流程图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A、B、C三人的互动沟通关系主要在于比较彼此之间抢到金额的多少。在不断循环的游戏过程之中,多方之间不进行其他方面的谈话。前文中提到微信红包可以巩固人际关系,但其形式仍旧只是一个进行人际交往时的可选手段,并且在过程中以引发双方相对更深层次的互动、满足对方相对较深的需求为目的,但如果将红包作为人际传播中的主要手段且忽略了深层互动时,微信红包便使得传播向浅层靠拢,长久必然会疏远人际关系。

而由于微信红包的泛娱乐化倾向,如今人们乐于向好友通过各种手段索要红包。当这种行为逐渐增多在交际中经常出现时,会给对方留下“精明”“贪财”等负面印象,最终造成对人格认知的偏差,很可能使得对方不再愿意交流,从而拒绝和排斥关系的延续和深入。

四、结语

微信红包作为微信平台推出的新型功能,在用户具体使用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新特点,从而不同于以往的红包文化。在此基础上对人际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频次增加,符号趋向于多元化并对现实交流和虚拟交流之间的牵引关系形成了一定的改变。由此带来人际关系的巩固和拓宽,但由于其娱乐化倾向,如果使用过度,也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社交形态,微信红包对于人际的影响仍在随着用户对其使用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发生着改变,如何合理使用微信红包,使其更多的发挥在人际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大学2016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之“摇火微信红包之后:社交媒体自我发展对受众的影响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083

参考文献:

[1]蒋原伦.媒介文化十二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贾静文.微传播背景下传统红包文化的继承――以微信春节红包为例[J].新闻窗,2015(3).

[5]郭敏.新媒体背景下的人际传播变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6]腾讯科技.2015年中国网民参与“春节红包”活动调查报告[EB/OL].

http:///s?__biz=MzA3MDA3MjQ1MQ==&mid=405138785&idx=2&sn=977e4067f1158be812850d4cf8c739ae&scene=0#wechat_redirect.

第5篇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8

】页/【

2708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一、调查研究目的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因为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着广大高中生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学校环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从各方面调查来看,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据外国学者估计,中学各年级学生中,约有18%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性格问题等。

高中生心理健康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时代的命题,为能够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我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试图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规律,以便为自己和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心理学研究依据。

二、调查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本校高一年级学生

(二)

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和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为被调查者学生保密,维护其个人稳私权,体现心理健康调查的原则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

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高中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二)

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高中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1)高中生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高中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通过调查学习适应性,大体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占29%,从调查问卷中可知: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他们会自觉学习。而第二种类型占63%的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令人遗憾的是第三种类型10%和第四种类型4%的学生会选择看杂志漫画或干脆睡觉(以下用A,B,C,D四种代号表示四种类型)。当回答对考试的感受时,A和B学生表示喜欢做些难题,而C学生感到怕,D学生则表示无所谓。当问卷中提出老师讲课出现错误时只有30%的A学生敢于提出来,其它(包括B,C,D)的学生都选择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议论。这也可见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专制”的弊端。对于学习的目的性,A学生表示学习一技之长,B,C学生表示如父母所愿,或考上大学有个好出路,而D学生表示不明确。

(2)学习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做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按计分方法把学生分为四种价值类型:踏实型,从众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实型的高中生顺从社会规范,积极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有自律的内控和自我导向表现,重视传统和社会评价。从众型的学生相当顺从社会规范,但这种顺从是他人导向的随波逐流,也有享乐主义,及时行乐的倾向,顺乎自然生活方式,倾向于保守。功利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对于道义及人情这类价值不甚注意,认为金钱至关重要,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公益。冷漠型是不在乎社会规范,回避人际交往,也不注意他人的价值取向,所持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3)高中生人际关系。

高中生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异性同学的关系,和师生关系。

在我的调查问卷中分数最高为10分,表示人际关系最好;最低为0分,表示最差。调查结果只有14%的学生达到8分以上,表示人际关系较好的类型;40%的学生达到6分—8分数段,表示人际关系一般;有47%是不及格的,人际关系较差,突出体现的问题是:当问及“你喜欢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吗”时,有81%的学生都答会,当问及“你的好友学习成绩超过自己时,你会真的感到眼红,妒忌吗

”时,71%的学生答会的,这是令人心颤的回答。也许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记名的调查高中生才会说出自己的“丑陋”,但确是非常真实的一面。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父母,朋友的角色,这样才有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帮助学生解除困惑,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和生活。

(4)高中生的人格特征。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修订出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其中把学生人格倾向分为八个方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高一589人调查结果如下:

人格倾向    百分比

学习焦虑    45%

对人焦虑    36%

孤独倾向    17%

自责倾向    9%

过敏倾向    3%

身体症状    9%

恐怖倾向    2%

冲动倾向    7%

3、初中生主要的心理特点。

(1)抽象能力有较好发展,独立性要求高,不愿接受约束与限制。

(2)情感容易激动,心里话愿和朋友谈,但不愿与家长,老师谈。

(3)学习自觉性较高,但也容易表现出独断性,争强好胜,坚持错误,但仍稚嫩。

(4)能根据社会要求约束自己,自我控制力较好。

(5)理想逐步向概括性发展,能够对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特点加以分析。

(6)对人生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人生和世界评价带个人人性特点。

讨论与建议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资料显示结果是不容忽视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为让教师们培养出健康向上,求知进取的新时代接班人,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观念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校开设心理咨询辅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产生。

(2)开发学生各种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3)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4)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5)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3、学校内形成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的体制与教育形式。

(1)进行群体辅导,个别辅导.

(2)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包括智力发展情况,非智力发展情况,学习成绩,职业兴趣,学习态度方法等)。

第6篇

1.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重量约为1400克,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其中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所有这些特点,人人几乎都是相同的。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相差无几的,学习成绩的优劣,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通过对大脑的了解,使他们明确了解大脑的先天发育情况基本相同,之所以成绩不同,与后天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而且也是一次对同学们发奋读书的很好动员。

2.结合“生殖与发育”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

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的发展,性生理的逐渐成熟,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生殖与发育”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的绝好时机。结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介绍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与功能,以及有关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卫生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不至于产生焦虑,陷入迷惑、恐惧、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中,从而避免了这些因素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3.结合“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指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人类也是这样,必须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有许多相互依存的自然现象可作为教育的材料,如“种内互助”中的蜜蜂这个种群,各种工蜂分工明显,觅食、保卫、清洁、育幼分得清清楚楚,干得也兢兢业业。如果青少年学生认识不到这其中的道理,只图索取与享受,在社会、家庭不能够满足他们的情况下,就可能形成冷漠、狭隘、自私的心理,甚至会去危害社会。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以及与社会的依存关系,主动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4.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面对挫折的体验,而且有些还是频繁而又长久的痛苦体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至于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然而,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35年后,被三位植物学家在各自的实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和对待挫折,使他们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多么的重要。

5.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7篇

根据2010年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杭州市中小学的女教师在身体状况方面比男教师差,但在人际交往、敌对性、偏执等方面较男教师稍好;做班主任的女教师则在抑郁、焦虑、偏执、敌对性和精神病性等5个方面的得分均比非班主任老师高,心理健康水平比非班主任老师明显要低。从学科角度来看,语、数、外教师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要低。从年龄角度看,年纪大的女教师心理状况较年轻教师要好。

综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情况来看,新形势下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有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

1.躯体化

新形势下,女教师由于工作量大、睡眠不足、焦虑、抑郁、缺少运动等多方面原因,躯体疾病显著增多,而且呈现年轻化。在对我校女教师的一次调查中发现,时有失眠症状的占44.8%,时有身心疲惫感的占58.6%,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77.6%,此外还有心脏病、高血压、美尼尔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在女教师中频发,有相当一部分女教师处在“亚健康状态”。

2.焦虑

许多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焦虑倾向。在工作中,女教师情绪更易激动,易生烦恼,心神不定,容易受到环境干扰和支配;容易产生生活和工作之间的矛盾,两者难以兼顾;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较易烦躁,且有较高的忧虑性;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低于男教师,做班主任的女教师焦虑倾向更为明显。

3.敏感

与其他行业的女性相比,女教师的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和焦虑表现更为突出。很多女教师会因为与学生、任课教师、领导、同事、家长的关系处理问题而加重心理负担,从而丧失对教育的热情,甚至厌恶、恐惧教育工作。

4.年轻化

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且年龄越大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以我校为例,35周岁以下女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八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35周岁以上女教师。

二、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压力密切相关。工作量、升学压力、经济状况、考核和评价、评职都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作为新形势下的女教师,由于社会和自身的因素,更使她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1.工作压力与家庭观念的冲突

一方面,女教师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新时代女性事业心较强,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女教师在学校里承担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特别是班主任和毕业班的女教师,工作压力大。而年轻女教师,因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经验,在学生面前缺乏威信等等,也感受到巨大的工作压力。同时,她们也要承担与其他女性同样的家庭角色,同样受到来自社会传统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很多女教师要承担照顾老人、孩子等家务。当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时,很多女教师表示如果自己因工作而减少了对家庭的照顾甚至牺牲家庭,会感到内疚并自责。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女教师表现出当工作出现挫折时,会感到前途渺茫,安于现状,不愿或不敢改变现实,因此心理负担比较重,对心理健康也有影响。

2.女性生理特点和心理成熟度的制约

目前,我国知识女性的生育年龄一般在三十岁左右,而此时正是为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有不少女教师因为工作压力而不得不推迟或者影响生育,或者为了生育失去发展的机会。而已婚已育的女教师,大部分时间被紧张的工作、家务劳动占用,完全属于自己的轻松时间太少,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矛盾导致了女教师心理压力增大。另外,年轻女教师由于耐挫折能力差,更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困扰,也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女教师忽视自身良好修养和健全人格塑造,存在一些女性常见的不良性格特征,如被动、消极、目光短浅、虚荣心和嫉妒心强等,也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3.考核制度与评职过程中形成的压力

各个学校的考核制度不尽相同,部分教师考核制度确实还不完善、不健全,所以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越来越消极。女教师在评比过程中都会存在好胜、攀比、希望完美、希望成功的心理需求,总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希望自己会更好,但是在与别人进行横向比较时,心理的天平就会失衡、倾斜。在考核中,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会使女教师产生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的感觉,从而产生极强的焦虑心理。而评职受阻是引起女教师心理问题的又一导火线。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直接挂钩,无论是经济待遇还是认可水平和社会地位受到打击,都会让没有评上的教师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女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负担教育管理和教学科研任务,还要不断充电,要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甚至要具备“双师型”的素质等,这就使本来就承受着高负荷的女教师又增添了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4.不稳定的工作环境与不平衡的分配方式的影响

近两年,为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杭州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资源整合,很多中小学都因布局调整而合并重组。这种举措是为了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活力,使学校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都希望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女教师,她们习惯于长期相对封闭的狭小生活空间,面对变化,很多女教师觉得不适应。而分配方式的不平衡也让很多女教师觉得心理失衡,不同学校的待遇往往相差很多,同一学校里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会出现同样的工作但是收入却不尽相同的情况,做班主任的女教师和年轻女教师往往会觉得收入与其劳动付出不相符,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三、减轻女教师心理压力的对策思考

减轻女教师的心理压力,提升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认为,既需要女教师的自我调控,又需要改善外部环境。

首先,就教师个体而言,女教师自己要为自己“把脉”,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学会心理调节。

1.掌握心理放松技术

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女教师们要加强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劳逸结合,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合理宣泄情绪,适时释放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平时要多参加体育锻炼,通过运动增强体质,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从而增进心理健康。

2.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心理健康的女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并悦纳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不为他人的议论所左右,善于一分为二地评价自我。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抱负水平,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如果目标过高,就会产生挫折感,降低自信,而目标过低,轻而易举就能实现,也不会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其次,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一颗平常心,能甘于清贫、淡泊名利,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有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再次还要具有自制力,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缓解各种压力给自己带来的困扰,理智地支配自己的行动,要善于接纳他人,用心理换位的方法多为他人着想。这样不仅能够克服个性缺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3.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就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遇到心理压力时,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中获得有效帮助。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女教师要有合理的工作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要走出家门,走出家庭圈,走出校门,走出同事圈,加强横向纵向联系,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

4.及时争取专业人士的帮助

现在许多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然也无法调节好自我的身心。为此,在遇到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时,女教师要及时向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咨询人员寻求心理援助,以使心理问题尽早得到消除。

其次,就外部因素而言,社会、学校、教育部门也应该多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力给女教师创造稳定、宽松的工作环境。

1.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众多因素,如工作量问题、教师的工作强度问题、教师之间的过度竞争问题等等都与应试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评价观念和方法陈旧,教育体制缺乏弹性,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是导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出路。

2.要设法为教师“减负”

现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为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其实教师也应该“减负”——减轻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只有教师的心理负担减轻了,才有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否则,教师随时会把自己的负担转嫁到学生头上。

3.要给女教师以特殊的关照

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专门的制度、建立专门的机构,切实有效地维护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如可以实行女教师每月例假的轮休制度,让有生理和心理问题的女教师有机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调整自己的身心健康,待问题缓解后再上岗。又如加强工会对女职工工作的关注,配备一定的人员,负责女教工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

[1]《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2010-3-21

[2]《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周春儿,张晓贤,洪茹燕,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第8篇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团员

出生日期: 1985年11月

户 口: 兰州

婚姻状况: 未婚

学 历: 本科

毕业院校: 兰州大学

毕业时间: 20xx年07月

所学专业: 社会学

外语水平: 英语 (CET-4)

电脑水平: 熟练

联系方式: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批发、零售(商场、专卖店、百货、超市)、纺织品业(服饰鞋帽、家纺用品、皮具)、市场、广告、公关

期望职位: 业务拓展专员/助理、客户服务专员/助理、市场专员/助理、市场调研与分析、业务跟单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20xx-4000

教育经历

[20xx年9月至20xx年6月] 兰州大学 社会政治类 社会学专业:培养社会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原理、社会调查方法、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等。就业方向:适合在企业从事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工作。

培训经历

20xx/7--20xx/8:在浙江锦阳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接受人力资源相关业务的专业培训。

工作经验

20xx/7---20xx/11:在浙江锦阳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上班,先后担任项目部专员职务,熟悉相关业务流程,能独立操作相关业务。

20xx/10--20xx/3: 爱心活动 | 长期辅助孤寡老人;组织“心灵有约”献爱心活动;策划并参与了“师生共建哲社林”大型植树活动

20xx/6--20xx/9: 毕业实习 | 组织实施了兰州大学20xx级毕业生社会学专业毕业实习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地区高中生家庭陪读现象研究》

20xx/5--20xx/6: 市场调研 | 策划并组织了《兰州大学学生收入与消费状况调查》项目

20xx/6--20xx/8: 暑期实践 | 申请策划并具体负责实施了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西北乡村家庭中子代夫妻关系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专业技能

熟悉spss社会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

能熟练操作word.wps.ppt等专业办公文件

熟练掌握了office.excel等专业办公软件

工作业绩

20xx/6--20xx/10 申请策划并具体负责实施了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西北乡村家庭中子代夫妻关系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独立完成了该项目的调查报告,获得了学校20xx元的资助奖励金,而后撰写的调查论文被收入学院的优秀学术论文集

20xx/6--20xx/9: 组织实施了兰州大学20xx级毕业生实习计划社会学专业毕业实习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地区高中生家庭陪读现象研究》,独立撰写了实习报告,被评为本学院优秀实习报告

20xx/11--20xx/5 自己独立设计并独立完成的兰州大学毕业生论文被评为全校优秀毕业论文

自我评价

1、品行端正,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能及时完成组织规定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