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5: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化学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大胆尝试化学实验改革,为在化学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其目标都包含一个共同点:培养创新人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4、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5、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纵观全世界,各国教育都在强调合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的力量势必很难实现。在当代教育中,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初中化学,作为一门探索性的课程,通过相互合作有助于学生学习。另外,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严重缺乏这种意识。因此,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无疑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的最佳途径。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为一门解释事物规律的学科,初中化学的学习一定要具备创新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逐渐成为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学生探究与发现中伴随着喜悦与感动,在惊异中去解决问题。合作学习,采用的是异质分组的方式,而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兴趣、能力、知识面上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互相启发、相互探讨都会将思维导向到一个新的领域,从而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挑战性
作为一门趣味性极强的学科,在化学课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对那些自身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在互相启发、互相探讨的环境下有效地解决。因此,对问题设计而言,一定要实现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与意义,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必须具备探讨意义。但同时,问题的设计也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因为这样会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无从下手,让学生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会学生学会质疑
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制定学习目标与任务,接着让学生提出疑问。如,在《二氧化碳》教学中。学生对二氧化碳还是比较熟悉的,对二氧化碳灭火、制作汽水等用途也具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二氧化碳是植物在昼间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材料”、石灰水能够有效检验二氧化碳等常规应用知识。在学生有初步认识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质疑,如“二氧化碳是什么性质决定的?”“二氧化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用途?”等。学生提出这些质疑后(教师应该选取其中具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氧气的性质进行回忆,对其物理性质(色、味、溶解性、密度等)、化学性质(还原性、氧化性、可燃性等)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探讨中学习、在学习中探讨,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
对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而言,实验课堂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现象都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也引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向往。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化学实验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将每一个演示实验的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实验内容,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实验时对其他类型的实验方法进行认识与掌握。当然,如果能够让学生自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最好。在实验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显然,由于课堂时间、实验器材等限制,很难满足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自主的实验。
三、结论
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是在任何时候、任何课程教学中都应凸显的德育内容.纵观我国化学的发展历史,有着许多灿烂成就.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所取得的优秀化学工艺,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勤奋、勇敢和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在讲“H2的性质和用途”时,教师可联系H2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中的作用,并告诉学生中国所掌握的航天科技已挤入世界前列.
二、引入化学家故事
渗透自强品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可结合化学史,引入一些化学家的故事,学习其身上所具有的崇尚科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献身的执着与顽强的科研品质.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上,元素氟的制取可谓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危险性大.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前后跨时六、七十年,一些化学家不顾身体健康损害,甚至生命危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化学家亨利•莫瓦桑历经数次实验失败和严重的砷中毒,成功地利用低温电解法制得单质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化学难题.
三、凭借化学实验平台
渗透科学精神与品质教育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平台,渗透科学精神与科学品质教育,并贯穿于实验过程始终.
1.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布置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操作步骤,以此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实验中要求学生做到:严格按照实验程序操作;如实反映实验现象,尊重观察到的细节;若实验结果误差较大,应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认真重做.
2.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是分组实验,还有许多单个实验往往也需要两个人合作或者多人共用一台仪器.只有学生间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开展.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实验时不要随意动用他人他组的仪器和药品;要服从小组长的统一安排,按事先的角色分工有序实验.实验完成后,要保持实验台面清洁整齐和有序,为后面要实验的同学提供方便.
3.环境保护的意识
如今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环保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化工生产,还是化学实验,都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演示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教师可从环保意识培养角度设计多个思考问题:①空气中排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会有怎样的后果?②为什么要用气球来收集一氧化碳尾气?③实验结束后,对于气球内的一氧化碳尾气,应该如何处理?在学生对问题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拓展延伸出对化学实验“三废”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的思考.如,对于废液和废渣,应教育学生做到分类存放、及时处理,不得随意倒在水槽或垃圾箱中.一些废酸、废碱,可用中和反应进行无害处理后再排放.
四、运用化学学习思维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对“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观念的混淆,必须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做到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当教学进行的时候,可以通过对生活例子来提取相关的素材展开教学,与课本教材相结合,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处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研究,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二、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设计化学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是课改之后,许多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主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着重关注,侧重于现实世界的问题,将新的知识以生活中的素材引出,从而将化学知识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主要依靠更加丰富的现实背景,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化学学习材料与环境.所以,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与挖掘的时候,要加强与生活化学的联系,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化化学展开探讨与研究,另外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不能被教科书中的素材所局限,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需要,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对身边的资源合理利用,更好地发挥出教材的作用.
三、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增强教学活力
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可以运用,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最重视和感兴趣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面向生活,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将学习的范围伸向远方,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在初中阶段,化学学习是学生首次接触,因此会有很大的兴趣,面对这门崭新的学科,能够使学生保持兴趣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与学生最近的就是在生活中涉及到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到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才能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利用生活化的手段和实验展开教学
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直观的手段,分析得出教学和生活结合的切入点,根据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材料,来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创造兴趣.例如,采用生活展示、实物展示、示范实验、新闻媒体、电视视频或者其他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提升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惊喜与感叹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同时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另外,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手段,在生活中,具有丰富的化学现象和理论,这就需要不断的发现与引用.在对实验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组演示与改进,使其更接近生活中的例子.
五、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
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一个延伸就是家庭作业,一份具有创造性的作业可以加强对教学效果的巩固,并且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可以直接将化学应用到生活中.在我们了解不同的化学知识时,可以将相其与生活相关联.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家门,调查周围环境的污染问题.此外,还可以允许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收集有关各种食物和营养相关的知识信息.类似的作业设置,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是在做无聊枯燥的作业,而是在解决一项实际的生活问题,这样的心情下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更容易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
六、结语
>>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合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 论初中英语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 初中英语教学与文化的融合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初中英语教学的智慧潜能 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论初中英语教学的潜能 论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技巧 论初中英语教学的口语运用 论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设计 英语文化背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谈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薛苏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文化教学是英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重要途径。初中英语教学也要注重文化教学的渗透,教育者尝试从课堂、词汇、日常用语、阅读、身势语等多重渠道渗透文化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96-01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与文化是辩证的关系。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而且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二、文化教学的目标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及汉语文化的意识和好奇心。所谓文化意识,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一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察觉和反省。教师在讲解英美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文学成就,日常生活的细节、习俗、仪式、节日等事件时都应避免说教,而应呈现关于文化的现实而不是指出看待事物的特定方式;将英美文化的某些元素放在首要地位,关注在英美人看来是重要的特点和品质,避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要培养学生从圈内人的角度理解英语文化,这种同感的观点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的解释异域的文化行为”。使学生意识即便是同一文化中的成员也会有不同表现。文化教学不是加强学生的偏见或是改变他们已有的信仰,而是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提高敏感性。
三、实际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尝试
1、营造课堂英语文化氛围
首先要将英语文化带入课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完成必要的语言知识的教学外,应向学生传播与之相联系的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创设准英语环境,让英语课堂充满异国气息。另外,将生活素材搬入课堂,还可以让情景表演活跃课堂。
2、在词汇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
词汇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授,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如孔雀(peacock)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在英语中,peacock的内涵意义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自得的意思,如as proud as a peacock。英语中的很多搭配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中文里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中去。
3、从日常用语中渗透文化意识
每一种语言的日常用语都是俗成的,不同的语言在其习惯上的差异是由各种语言自身特有的交际文化模式而决定的。英语和汉语在日常用语中同样存在着差异性,如不了解这种差异性,将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如 “吃了吗”“上哪儿去啊?”“到哪儿去啦!“你有几个孩子”等问候在我们国家都是十分普遍的打招呼的方式,而英美人听起来则非常别扭。尤其是“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招招呼的话,如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都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由此可见,语言在交际中有它的习惯性和使用规则。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应重视这种习惯性和使用规则。
4、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
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看些英语节目等,促使他们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和积累一些有关文化知识、体会和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5、从身势语中体会文化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与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对一些非语言行为多加注意。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坐着的人往往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君坐臣站,父坐子站,上级坐下级站等,晚辈一般给长辈让座以示尊敬。而在美国,情况正好相反,处于支配地位的人往往倾向于站着,以空间高度显示地位高的内涵。若地位高的一方主动选择坐姿,则表示他希望穿凿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缩小双方的距离感。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生活化是影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物理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促使其获得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时,应当具有创新意识,采用生活化教法实践教学。教师在授课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设计出与此相关的实验探究,并且在内容上需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索性,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地与同学、老师互动合作,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活动,设计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活动,诸如开展千斤顶如何能够支起一整辆汽车讨论会,探索如何使用起子开瓶盖更省力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教会他们将课上所学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二、实验教法生活化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策略,将实验研究与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过程中一举两得,既解决实验所要验证的问题,又解决与之相关的现实问题,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无论是对实验内容的安排还是实验策略的确定,都应当有效结合实验内容与社会实践或是大自然现象,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它们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更熟悉生活,也让生活更贴近物理。此外,将物理实验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和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对于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三、练习设计生活化
加强学生课后练习对于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上完课后要布置一定的课后练习加深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领悟。课后练习的布置不是简单地从教材课后的习题中抽取,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使其更具有生活化气息,这样才不至于引起他们的反感,又能让他们在完成课业的过程中获得生活体验。笔者在设计课后习题时,往往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为背景,比如在学习物质的密度一课时,并不是布置多少有关密度计算的习题,而是通过让学生回家测牛奶、酱油、醋等常见的生活物品的密度,将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又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其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四、结语
1.1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并不是教师的个人“演说”。然而这种交流需要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气氛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并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够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同时还有利于让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与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于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
1.2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够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是每一个教师都在关心、思考的。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基本上都能够让学生去主动的思考,从而让他们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问题提出后,学生们或进行独立思考,或进行相互讨论,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会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良好的教学提问艺术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1.3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问题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因为主客观要素的缺损和障碍而使活动中断时所派生的一种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一个巧妙的提问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让他们的思潮翻滚,能够获得启发,有所发现和领悟,从而能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有效的提问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提取已有的相关信息,并且在对各种信息与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的基础上,将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整合并作出合理的推论,对当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其各种思维能力,这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
1.4课堂提问能够提供反馈信息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提问,教师与学生能够从中获取对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从而能够调整教与学活动。通过提问教师还能够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对是否掌握了那些重点内容的进行检查,对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与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对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缺陷与错误进行反省,然后再根据从问题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对后面的教学活动进行灵活的调整。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取足够的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从而能够不断的审视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进行改进,让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能更加的富有成效。因此,教师应该要充分的认识到课堂题问的重要性,并积极的用好课堂提问,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努力提高问题本身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1课堂提问应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评价、检查,并且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设计出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提问。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中的演示硫燃烧实验时,一位教师在实验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呢?”
学生1回答道:“硫能够燃烧,并且在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学生2回答道:“我和他(她)看到的一样。”
……
教师在连续喊了多位同学后,这些学生的回答基本都一样。这样的提问因为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很难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如果教师能够将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硫粉在加热时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分别是什么样的颜色?燃烧后的生物物又具有什么特征?”这样的提问,具有较为明确的针对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提问中很快的领会出教师的意图,从而能够回答出比较重要的实验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来回折腾,而且还起不到相应的作用。为了能够让课堂提问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需要做好一下几点:(1)要能够掌握学生的思维原点,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掌握,从而能够选择出较为合适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提问,以能够通过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2)需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课堂提问最适合的时机就是学生的思维已经展开,并急于寻找到突破口的时候;(3)提问的语言应该尽量的简练精准,好的问题应该用直接、简练的语言呈现出来;(4)不能够一味的为了追求提问的数量,而使得问题不具有针对性,提问是为了给学生创造出思考的机会,通过思考来解决各种心中的疑难,不能够单纯的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形式。
2.2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
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问题的深度。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问题设置过于肤浅,那么就很难使得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内容;而如果问题过难、过深,则又可能让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畏惧,难以深层次的进行理解掌握,从而失去学习信心。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时,在演示了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占1/5的实验后,直接对学生提问:“某同学实验结果小于1/5,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问的有点突兀,同时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化学知识的缺乏,这个问题就显得难度过高了。学生们基本都不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会胡思乱想,不知道想到什么地方去了,从而起不到思考的目的。为了能够控制好这些问题的难度,教师可以在提问之前就做一些处理,例如:先让学生对这个实验中的注意点进行分析,分析应该注意那些地方;如果做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这些注意点,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等。学生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后,就能够较为容易的对开始的那个问题进行正确的回答。
2.3课堂提问应该注意层次行
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要尽可能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例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中,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颜色由紫变红,溶液为什么会变色呢?学生们面对这个问题,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为此,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进行分解,可以这样做:先将盐酸、白醋、蒸馏水分别加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发现加入盐酸、白醋的溶液颜色由紫变红,而加入蒸馏水的溶液颜色却没有改变。教师这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类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够得出结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教师可以在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中放入浸过紫色石蕊试液的纸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干燥的二氧化碳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逐层引导,能够让学生通过推理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里就是将一个学生难以理解、解决的问题分为了若干个小问题,并通过实验的方法,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同时教师的提问还不能够仅仅局限与少数的学生,一般的情况下课堂提问很难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要尽可能的将问题相关的分解成一串,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4课堂提问可以在一定的情景的支撑下进行
如果没有一定的情景进行支撑,那么问题就有可能变得空洞乏味。在教学的过程中,好的情景不仅仅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化学课堂上又应该如何创设出提问的情景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2.4.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是来源于生活之中,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化学也是如此。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化学,用化学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果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创设情景,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的时候,先通过煮沸的水不能养鱼与人不能够在水下生存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创设出问题情景,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怎么样?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得出“氧气在水中可以溶解,但溶解性不大”这个结论
2.4.2通过实验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学生能够从实验中获取各种知识,并锻炼自己的能力。通过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例如在讲解《氧气》时,有一个炭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在完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后,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为什么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的多?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讨论。在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下一个问题: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能否在氧气中燃烧呢?这可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并鼓励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猜想,从而引出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毋容置疑,初中实验渗透是至关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建立也都离不开实验,但限于篇幅原因,教材上又不可能编制所有的实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能给学生增加动手的机会,又能通过丰富神奇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内部,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本领,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时,笔者通过在课堂上补充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演示的效果也很好,充分说明了金属与盐溶液置换反应的条件,学生也在直观真实的现象中记忆深刻。在教学中适当拓展补充一些实验,既可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可让化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化学课堂的奇妙。
二、借助实验改革,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初中实验渗透化学现象对学生来说是奇妙神奇的,化学实验对学生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很多学生甚至期望每天都能上化学实验课,我们所有的同行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一节实验课后,总有部分学生围着老师问下节课还是否在实验室上,可见他们对化学实验的期待。实验可谓是最能触动学生神经的活动,也是最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的手段,就连那些平时腼腆害羞的学生,在实验时也总是全神贯注,可以说,化学课上,没有哪一种教学活动能如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这样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也为我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基础。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实验教学为切入点,给学生组织探究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从而极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坚持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扭转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主动思考,积极质疑,善于观察,对事物做出分析评价的习惯,从而养成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不甘落后,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这样的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巧用现代媒体,创设直观情境,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是当前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借助情境创设,可将学生置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去理解感受知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媒体和各种直观教具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常用手段,我们的大多数老师也都能自如的运用,这为化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些实验,通过以往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不明就里,雾里看花,而通过多媒体手段,将那些平时学生看不见,摸不到的实验进行直观的模拟,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实验教学的效果得以极大的优化,学生也能够充分的感知,效果可谓事半功倍。如对于原子结构的知识,以往的教学,要么是借助模型或图片,要么是教师费尽口舌的讲解,但是效果总差强人意,学生稀里糊涂,而如果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功能,将原子的结构组成由内到外依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感知,去体会,学生则在图声并茂,静动适当,直观生动的氛围中达到获取知识的明显效果,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更让学生真正走进化学世界的内在,感悟化学的本质。
四、注重学科渗透,丰富展示联系,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强,富含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初中其他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生物与物理,更与化学学科可谓水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实验教学中要适当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交叉和综合的感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领。如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通过给学生编制一些跨学科的综合题,让学生去分析解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本领。如笔者曾经给学生编制了这样一道习题:为测定种子的呼吸作用,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广口瓶内盛有一颗正在萌发的种子及一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经过一段时间后,与广口瓶相连的U形管的a,b端液面有什么变化?请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知识解释原因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这是一道典型的学科综合题,它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个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前期准备,然后进行观察,然后在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分析,只要我们教师科学引导,学生一定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圆满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