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5: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习动机理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

第1篇

“系统动力学基础”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系统工程专业本科学员的专业选修课。系统动力学可以为复杂非线性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规划和系统预测提供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课程有助于提高学员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因果思维能力,以及利用建模仿真方法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主要教材为王其藩著的《系统动力学》,总计30学时,其中讲授24学时,实践4学时,考核2学时。

2“系统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准备

2.1了解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

想要上好一门课,首先必须了解授课对象的专业、人数、学科背景,以及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基本情况。可以采用集体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到学员队进行前期调研,了解学员对课程的预期时间精力投入情况,对课程的期望和需求以及学员的个性、情感等基本情况。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梳理学科知识网络,明确本课程相关的先导课程和后续相关课程。例如,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预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方法、计算机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系统工程原理。通过与学员前期交流,可以了解学员现有知识体系以及对先导课程的掌握情况,这样在课程设计和讲授时就能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2教材选取

教材选取是前期准备的重要环节。系统动力学有一些国内外相关教材专著,其中王其藩的经典教材《系统动力学》内容充实,基础理论方法阐述较全面系统,引入较新的Vensim系统动力学图形化建模仿真软件,理论实践结合较好,比较适合作为基本教材。钟永光等人编著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侧重培养系统思维主线,弱化微分方程式等数学知识,对动态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结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的绘制原则,复杂系统基模等概念阐述较为清晰,是对基本教材的有益补充。其他相关教材可作为课程课外读物,例如《系统动力学与计算机仿真》虽然教材内容和实验软件比较陈旧,但是教学实例非常丰富。《系统思考和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系统动力学:政策研究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环境模拟:环境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导论》《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增长的极限》等教材阐述了系统动力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有利于开拓学员的视野。

2.3教学交流

教学交流是进行课程准备、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想上好本课程需要与学科和课程建设负责人、承担相关学科方向(特别是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仿真工程)课程任务的老师、教学岗老师、教学督导专家等进行交流研讨。作为新教员更需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学培训、教学观摩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此外,还可以通过观看国家视频公开课、MOOC、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同类课程(例如美国MIT的系统动力学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课程的先进理念、经验,借鉴先进的建设成果。除了课前以外,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结束后都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课件大赛、教学督导、撰写教学论文、申报教学成果奖等方式与教育教学界同行进行教学交流。

3“系统动力学基础”课程设计

3.1顶层设计

要想全面把握和上好一门课,需要从战略上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需要非常用心地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思想进行系统动力学课程的顶层设计。本课程面向系统工程、仿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重点突出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建模和应用。课程涵盖系统动力学中的系统分析、建模、仿真、实验分析各个环节。目的是培养学员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理解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思想、建模原理、建模过程,能够应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及仿真环境建立宏观层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解决宏观层次的系统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过程和方法设计上,除了进行基本概念方法讲授外,还需要展示系统动力学在社会、经济、生态、军事等特定领域中的应用,加强学员对系统动力学应用的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应用问题,组织学员从系统动力学和科学实验角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软件开发相关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和分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3.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根据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网络中的地位作用和学员的认知规律,科学论证和选取课程核心内容和知识点、设计教学实践环节等。需要特别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呼应、分工、衔接。例如,一阶负反馈的基本概念在以前的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讲授过,本课程中就需要从系统动力学因果分析、定性定量建模、Vensim建模仿真实验分析全新的角度进行讲授。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基础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建模原理和步骤;系统动力学建模技术(因果回路图、存量流量图、状态、速率、辅助变量和常数、参数、方程);系统动力学分析技术(简单和复杂系统结构和行为分析、振荡、延迟、基模、灵敏度与强壮性分析、模型精炼与重构、政策/决策分析)。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系统动力学仿真实验技术(Vensim软件、函数、输入输出分析);一阶系统建模仿真实验、二阶系统建模仿真实验、应用系统动力学分析解决复杂军事问题。

3.3课程特色

每门课程都有其特殊性和独有的特点,本课程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螺旋”主线。与一般的理论课或实验课不同,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课程主要按照“案例引入—原理推导—软件实验—综合应用”的思路展开。因此,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讲解与应用案例结合、抽象的理论知识与Vensim系统动力学软件实现相结合、培养学员综合解决现实应用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二是突出课程的系统特征、因果特征和动力学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能够建立系统辩证观,强调系统、整体的观点,通过对因果特征和动力学特征的讲解,使学员掌握联系、运动与发展的辩证观点。系统动力学与物理学中的动力学具有相似性,系统的结构相当于物理学中的“力”,系统状态随时间发展变化的系统行为相当于物理学中的“运动”。系统内部结构和反馈机制决定了复杂系统的行为模式和动态特征。系统动力学非常适合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变化的问题,例如人口、经济、社会随时间的发展、兴盛与衰亡等。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可以适当采用具有多媒体动画,仿真实验时特别需要展示系统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性。

4结语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

供应链是一个由多个节点企业组成的动态系统,它包含了不同节点企业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这些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供应链系统变得非常复杂。供应链运作希望能够藉由这些相互作用实现更低的成本、更短的生产时间、更小的库存、更多的产品品类、更好的产品质量、更准确的送货时间、更高的顾客水平和更有效的合作。这就需要一种更有效的建模技术来表达供应链中跨组织的复杂关系。特别地,供应链系统各节点企业间的交互存在着诸多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非线性关系,对于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一些传统方法不能够很好地对其进行描述和研究。而系统动力学研究系统如何随着时间而动态地改变,讲究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研究的系统构建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其对系统的影响。不仅如此,系统动力学仿真更提供了一种分析系统的直观方式[1]。系统动力学是一种有效地分析供应链结构和行为的方法。在所有的研究方法中,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复杂和多变量非线性系统随时间变化情况的理想方法[2]。

实际上毕业论文ppt,在理论研究领域,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最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Forrester教授于1961年在其《工业动力学》中提出。Forrester[3]最先观察到了结构、策略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需求沿着供应链下游向上游逐渐放大,并提出了系统的分析方法。Sterman[4]最先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供应链系统,并建立了简单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Ovalle O.R.[5]完善了这一供应链节点企业模型,分析了共享不同信息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但并没有给出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国内学者黄丽珍[6]和张立菠[7]都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供应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本文尝试从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广到多级供应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

1、供应链节点企业系统动力学建模

供应链上贯穿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决策流和商流等流程,本文的建模重点研究物流和信息流两种流程。这是因为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能够很直观地表达供应链上的物流和信息流。本文一方面对所研究的供应链系统链环节进行了简化,主要讨论订货、库存和发货三个环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另一方面对其决策进行简化,以牛鞭效应(订货量波动比)作为重要的对比指标[6]。供应链系统中各节点企业通过订货和发货分别实现与上下游节点企业联系,从而使得系统的有效地运作。供应链节点企业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在其因果回路图和反馈环的基础上,因此建模前须分析得出其因果回路图和反馈环。

1.1 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的因果回路图(Casual Loop Diagram, CLD)

本文所研究的供应链是一种没有信息共享的运作模式,MIT的啤酒游戏很好地再现了这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各节点企业最重要的流程是对上游的订货流程和对下游的发货流程。对上游的订货决策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销售预测和库存控制策略的基础之上,即各节点企业根据过往的数据,运用简单移动平均或指数平滑等方法来预测t期的销售率,并同时考虑t期初企业的渠道存量和库存状况来进行订货决策。对下游的发货决策则是权衡下游的订货量和节点企业的最大发货量来进行的。图1给出了供应链节点企业(用k节点表示)运作过程的因果回路图,其中包含了九个反馈回路,即两个正反馈回路和七个负反馈回路。其中第七和第八个回路是正反馈回路,除此之外都是趋于平衡的负反馈回路。

图1 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过程的因果回路图

1.2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根据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过程的因果

回路图,可以得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2所示。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运作流程分为物流和信息流。物流始于进货(即上游节点的发货),从而形成渠道存量毕业论文ppt,渠道存量(Pipeline)指的是因为运输延迟和生产延迟过程中引起的库存。对于生产商来说,进货指的是进原材料,渠道存量包括运输延迟和生产延迟引起的库存;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来说,进货都是成品,渠道存量指的是运输延迟引起的库存。收货后渠道存量减少,同时库存增加。对于生产商来说,收货指的是原材料经生产加工后变为成品,进入成品库存;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来说,收货指的是成品到达该节点企业仓库。对下游的发货取决于下游节点企业的订货和该节点企业的最大发货率。发货使得各节点企业的库存减少。此外,模型还受到其他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影响,受研究问题所限,在此不多作分析。

第3篇

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和机制。在钢琴学习中,动机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兼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而外部动机在儿童钢琴学习良好动机的形成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对钢琴学习动机理论进行了1些综述,对儿童钢琴学习良好动机的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作了分析。另外还谈论到影响钢琴学习良好动机的形成的几个因素,包括学琴儿童父母的教育方式;学琴儿童的演奏信心及心理特点,将这些因素与学琴儿童的动机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说明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儿童钢琴学习良好动机的形成,并且对其培养有着10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钢琴学习;良好动机;形成

ABSTRACT

第4篇

关键词:动机;学术英语;语言学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80-03

\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普及,英语教学内容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学术英语作为其中一个主要方向被引入课堂,作为后续英语教学逐渐替代通用英语。

学术英语课程虽会涉及相关专业技能,但是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通用学术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需求、语言技能以及学术文化层面。然而学术英语课程的内容本身理论性强、具有一定专业性。教师如若不从学生角度出发,对课程教材进行仔细研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势必会造成其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学习动机弱、抵触的现象。而在英语学习中,动机往往是用于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没有足够的学习动机,能力再强的学生也无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D・rnyei & Csizér,1998)。

本文主要介绍了学术英语的概念与现状,以及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背景;并且,从学习动机角度,探讨学术英语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上好这门新课程,切实实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术技能,为其今后的专业学习与工作打好基础。

二、学术英语概述

1.学术英语的概念。学术英语,简称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即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具有以下五个特点(蔡基刚,2014,p1-5):“以需求为根本,以内容为依托,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

学术英语又可以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和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前者包括专业学科英语中涉及的学术阅读、论文写作、听讲座、做笔记和演示陈述、学术讨论等综合能力,强调的是各学科共性的内容。后者是指针对专门学科中语法、词汇等专业语言知识的学习(蔡基刚,2012,p33;罗娜,2006,p85;王守仁&姚成贺,2013,p5)。目前,绝大多数大学把学术英语课程的目标定位在通用学术英语层面(蔡基刚,2012)。

2.学术英语教学现状。(1)教材资源开发有限。现在使用的学术英语课本多为原版引进教材,有较强的专业性。但其内容一般比较过时、缺少新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谢峤,2013)。书中通常只有学术理论知识点和相关的专业阅读材料;课后练习题型较为固定,主要为词汇、句子翻译类。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更加稀缺,即便有,也只提供了课本上问题的参考答案,并没有涉及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建议。(2)教师教学方法欠妥。教师面对新开设的学术英语课程往往采用较为单一保守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教学法,讲授课本上罗列的理论知识点,然后带着学生做课后练习,这样的课堂毫无生趣,学生就像听讲座一样,潦草学习课本上提到的要点。对于少部分自觉性高、学习动机强的学生来说或许有用;但对于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样的课堂学习意义不大,无法满足其英语学习的真实目的。(3)课程设置不合理。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学术英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一些现实状况,无法提起较高的学习动机。在一些大学,学术英语的开设仍处在探索阶段,作为试点选修课程。一个班级可能会有好几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杨友元,2015),而使用的学术英语教材只是一个专业方向。试问,如何让文科学生对理工科阅读材料感兴趣?此外,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无法开展有效的学术讨论和演示陈述等课堂活动。于是,学生们通常把学术英语课程当成普通的公共课程,被动听讲,没有较强的主观学习动力。

三、语言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理论介绍。D?irnyei(2001,p2)概括道,动机与人类思维最基本的方面相关联,在决定学习的成功与失败时起关键作用。99%具有学习动机的人都能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

早期的学习动机研究中,Gardner & Lamber(1972)将动机分为两大类:“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前者是指学习者想要与目的语社团交流,甚至融入、成为其中一员。后者是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是与一些潜在的实用目的相关联,比如工作晋升等。

随着对动机深入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不能只关注社会文化层面,还应关注其他多种因素,于是新的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与框架逐渐形成。D・rnyei(1994,p28)在早期的动机理论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语言、学习者和学习情景。这三个层面又囊括多方面的因素,比如:需求、教材、教师行为、学习者的自信、自我效能等。

Williams & Burden(1997)从心理学角度为语言教师提供了动机的理论,他们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大类。内在动机是指学习者个人出于自身兴趣爱好学习语言,外在动机是指外部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此外,动机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动机策略,它是指为了获取系统、持久的积极结果而有意识地采取的一些动机技巧。动机策略有许多种,把它们囊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主要包含以下方面:“创造基本的动机条件,制造初始动机,维持和保护动机,鼓励积极的自我评估(D・rnyei,2001,p28-30)”。

这些动机理论研究对教师的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2.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根据高一虹,赵媛,程英和周燕(2003,p35)对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学生主要有七种类型的学习动机:“内在兴趣、成绩、情景、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同时强调,英语水平高的学生注重内在兴趣爱好,水平低的学生更看重外在的考试成绩等因素,因此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兴趣的培养。

华惠芳(1998)提到,学习者的动机与他的需求紧密联系,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已经从为了通过各类考试逐渐变为升学、留学、工作等,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应该只放在语言形式及功能,也应该重视交际能力与相关专业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科阶段的英语学习动机不再是单纯的以考试为目的,更多的包含有兴趣、交际、留学等各个层面的需求,这也是大学英语改革选择学术英语的原因。

四、学术英语课堂提高学生动机的方法

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对于广大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新鲜的,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根据D・rnyei(1994,2001)语言学习动机理论框架以及动机策略,从语言、学习者和学习情景三个方面,结合学术英语教学特点,提出若干教学建议:

1.选择符合学生专业背景的材料,使用真实语料。学生如若发现所学的内容没有意义,他们将失去学习的动力。而我们教师长久以来习惯于用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授课,尤其是学术英语,一方面,它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教材资料还比较稀少;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初次尝试,对其了解不多,依赖教材是个比较保险的做法。

但是,学术英语本身就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教材多半比较直白枯燥、活动设计比较单一。这就要求教师以课本为基础,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修改,寻找与学生日常生活背景相关的材料(D・rnyei,2001),多搜集使用国际上实时的学术资料,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谢峤,2013)来进行授课。

同时,蔡基刚(2012,p34)也提到学术英语使用的材料应以专业学科内容为基础,符合真实性与实用性原则;并且,所选取的阅读内容尽量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材料内容形式要多样化,讲座形式的视频资料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慕课、网易公开课、TED演讲等。这些新颖、陌生,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真实材料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度(D・rnyei,1994)。

也可以根据学生需求,以学生为中心(马武林,2011),选择与其专业背景知识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D・rnyei,2001,p66)。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对课程内容起主导作用的时候,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种授课方式,设计难度适中的任务活动。(1)授课方式多样化。学术英语课程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但是教学方式不一定要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学术英语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要以交际任务为教学基础(鞠玉梅,2006;谢峤,2013)。D・rnyei(2001,p74)指出,日常授课最怕的就是老师和学生都步入一尘不变的授课模式,其实可以改变授课的方式与过程,每堂课侧重不同的方面。例如每一次可以侧重不同的语言技能:语法、写作、阅读或是听力翻译等等。而在材料呈现上也可以丰富起来,除了纸质材料外,可以选择听力音频、视频资料。如果班级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则可以采用语法翻译教学法,加强语法、词汇等语言点教学;而如果班级学生普遍英语水平较高,则可以开展任务型以及交际型教学,利用视频资料,观看演讲,全班分组进行讨论发言,锻炼其交际表达能力。(2)强调小组讨论。除了日常的全班授课教授理论知识外,小组讨论可以作为学术英语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学习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D・rnyei,2001)。Littlewood(2001)在实验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课堂喜欢以小组的形式讨论问题。在中国集体观念和荣誉感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希望在小组讨论中得出一致的意见,甚至有些内向不太愿意当众发言的学生,也会积极在小组中做出贡献。此外,马武林(2011)也强调学术英语授课需要强调讨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3)任务活动设计难度适中。任务活动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师营造良好的上课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根据课本中原有的任务活动,进行设计,让活动更具趣味性。同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挑战性、趣味性、新颖度、创造性、个人特色等(D・rnyei,2001,p76)。例如,在进行选题、研究问题设计的教学时,可以借鉴学术会议制作海报的样式,让学生分组设计相关问题,然后以小组形式,制作海报,全班进行展示。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融合小组成员的个人特点。活动本身就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紧密契合。另外,学生初次尝试,也会觉得很有新意和挑战性。这种方式的授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把书本中的相关主题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D・rnyei,2001)。

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学生对于学术英语的学习,仅靠课堂被动听讲是完全不够的,也是无法扎实掌握的。只有当学生意识到他有自主决定学习进程的权利的时候,才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习动机(D・rnyei,2001)。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公共开放资源。

比如可以在讲课前,让学生先去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和观看演讲视频,并且把自学中所发现的要点与问题,以笔记形式记下,课堂上可以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还可以鼓励其制作主题相关的专业词汇表和进行篇章句法翻译练习。

课堂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可以以反思报告的形式写总结与自我评估。老师可以建议学生以portfolio的形式制作属于自己的文档资料,把所有自主学习的资料都整理归档。这些看得见的材料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促进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如D・rnyei & Csizér(1998)所说,语言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是紧密联系的。

五、总结

学术英语是一门新兴的英语课程,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为其专业学习和工作服务。它的开设不应取决于学生英语基础水平的高低,而应该成为大学英语的必修课(蔡基刚,2015)。而它的成功开设需要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尤其是广大教师,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新课程时,要回归本源,从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出发,运用动机策略,从课程内容本身、学习者和学习情景三个方面,探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其学习动机,切实引导学生掌握学术英语技能,实现学术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D・rnyei,Z.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3):273-284.

[2]D・rnyei,Z.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D・rnyei,Z & Csizér,K. Ten commandments for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1998,2(3):203-229.

[4]Gardner,RC & Lambert,W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Rowley,MA:Newbury House,1972.

[5]Littlewood,W. Students’ attitudes to classroom English learning:a cross-cultural study[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1,5(1):3-28.

第5篇

1959-1990年为第一阶段,研究主要从社会心理视角出发,研究者以Gardner、其学生及其加拿大同事为代表;1991-1999年为第二阶段,研究主要从情景认知视角出发,以教育认知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为代表;2000年以来为第三阶段,研究开始强调动机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转向动机的过程研究,研究者以Drnyei、Ushioda和他们的欧洲同事为代表。在总结动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Heckhausen和Kuhl的行为控制理论,Drnyei和Ottó提出了动态的二语习得动机过程模式(Drnyei2005a,2005b)。该模式涉及两个层面:动机实施顺序和动机影响。动机影响包括各种潜在的、为行为实施过程提供动力的源泉和力量,它分布在动机实施的各个阶段。动机实施顺序包括最初的愿望与要求、目标、计划意向、行为实施、目标实现和评价,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学习行为的激发阶段,包括目标设定、计划意向、计划意向的启动三个环节。这一阶段的动机影响涉及语言方面的主观价值、学习的快乐、工具性收获、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学校和家庭环境、自我调控的程度、学习任务的迫切性、机会和选择、目标的协调性、实施任务的困难、拒绝学习任务的代价等。(2)学习行为的实施阶段,包括任务的细化和实施、持续的综合评估、行为调控三个方面,三者共同构成动态的任务处理系统。这一阶段的动机影响涉及新奇、快乐、目标的重要性、处理问题的潜力、自我和社会形象、努力和成功的一致性、自主性、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学习评价、激励机制、课堂目标结构、小组活力、课堂氛围、学校氛围、任务冲突、注意力分散、备用学习计划、成本效益、自我调控能力等。(3)学习行为的评估和反思阶段,主要评价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反思该学习行为对未来学习行为的启示。因此,这一阶段既是对最初计划意向的评价,也是新的学习阶段的起点。动机过程模式对于整体理解动机具有指导意义,也兼顾了动机的微观层面,但各种动机可能相互牵制,也可能受时间或者情景的影响,其实际运行不一定呈直线发展(Drnyei2005a,2005b)。受到“社会学转向”的影响,Drnyei和Ushioda(2011)提出了学习动机三个相互关联、抽象的动态框架:动机—认知—情感,进而提出了包含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动机集合的四大要素,即兴趣、学习者信心十足准备接受任务的动机流程、任务处理过程和未来学习指导。依据他们的解释,兴趣和动机流程实际上大致与学习行为的激发阶段相对应,任务处理过程大致与学习行为的实施阶段相对应,而未来学习指导大致与学习行为的评估和反思阶段相对应。他们从强调动机的过程性转向强调动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但所提出的动机集合要素明显仍具有过程性特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通常包括教学、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大致分写作前准备、写作过程和写作评估几个阶段,而且具备较强的社会性和情境性特点(王崇义2004;颜静兰,倪薇2005)。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动机研究,Drnyei和Ottó的动机过程模式及Drnyei对动机的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强调都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性。本文主要参考动机过程模式,兼顾动机的社会性和情境性特点,采用学生自我报告的调查方法,分析我校英语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兴趣、写作中的动机变化、写作后的评价和反思。

研究设计

兴趣是首要的动机,与自我效能、自我调控等因素关系密切(Hidi&Boscolo2007;Drnyei&Ushioda2011)。因此,本研究以兴趣为中心,具体探讨以下问题:学生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兴趣?论文写作过程中写作兴趣是否有变化?若有变化,导致变化的因素是什么?论文完成之后评价如何,有何成效?动机变量之间以及动机变量与结果评价之间有何关系?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我校124名2007级英语专业学生书面匿名描述了论文写作经历,简述了写作动机、过程和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具体发展变化情况,之后又在学生离校前,通过QQ聊天和发送Email的形式征集了56名学生的论文写作意见。在对124名学生的回答整理归类时,否定毕业论文写作或者认为毕业论文只是毕业要求的回答记作1,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带来知识和能力收获或者是有意义的回答记作2。由于本文以兴趣为首要研究动机,因此证书型动机被归入否定毕业论文写作意义一类。在分析56名学生的回答内容时,以兴趣和态度动机为中心设定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三种变量。兴趣状况没有发生变化记作0,无兴趣或者有反向兴趣变化记作1,有兴趣或者有正向兴趣变化记作2;整体否定毕业论文写作记作1,整体肯定毕业论文写作记作2。同时,利用内容分析法整理出影响论文写作的动机因素,计算相应频次,然后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和讨论

1.论文写作前后的动机对比根据56名学生反馈的信息,毕业论文写作前有较大兴趣的学生共29名,没兴趣的共27名,有兴趣学生的比例略高于没兴趣学生。写作过程中,有14名学生的兴趣没有发生改变,占25.0%,其中包括9名开始就没兴趣的学生和5名开始就很有兴趣的学生;有22名学生受到了明显负面动机影响,占39.3%;有20名学生受到了明显正面动机影响,占35.7%。写作过程中有略微更多的学生受到了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影响的决定性作用比较有限。仅有6名学生最初的写作兴趣消失;其余16名学生只是写作兴趣削弱,但对论文写作结果仍然持肯定态度。写作完成后,有18名最初对毕业论文写作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改变了整体看法,这样在整体上对毕业论文写作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增加到了41名,占73.2%。具体结果见表1。在毕业论文写作前,虽然有兴趣的学生比没兴趣的学生仅多3.6%,不存在分布差异(p=0.789>0.05),但Mann-Whitney检验显示两组的兴趣表现强度之间仍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5),说明学生最初在整体上对毕业论文写作没有兴趣的假设值得怀疑。在写作过程中,兴趣变化的分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395>0.05),但兴趣变化结果对写作评估具有决定性意义。写作结束后,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多出46.4%,在最初的基础上提升了21.4%;卡方检验显示,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0.05),学生的兴趣和肯定态度明显超过排斥态度,这说明毕业论文写作在整体上对学生没有意义的假设值得推敲。上述研究结果在考察124名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判断时得到了进一步印证。124名学生中,仅有10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只不过是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没有实质性意义;其余114名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兴趣和肯定,总体上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能力水平有着积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卡方检验显示,两组数据分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5)。虽然较多研究认为英语毕业论文写作存在很多严重问题(如韦森2009;罗明江,柳辉2010;盛国强,周永模2011),但我们的两次调查结果均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持积极态度,肯定了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2.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动机因素对学生写作前兴趣和写作后评价的Spearman相关性检验显示,二者不存在统计学的相关意义(r=0.143,双侧p=0.294)。这说明写作过程对56名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和兴趣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论文写作过程在意义建构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论文写作过程中都存在哪些动机因素?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兴趣和意义建构?就毕业论文写作的个人看法而言,56名学生通过Email反馈的文字内容反映了以下多方面问题:(1)找到并理解所需资料或者获取有效信息,(2)论文写作的计划,(3)对所选择论文话题的兴趣,(4)指导老师的责任感以及对学生的评价,(5)毕业论文和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关系,(6)学校或者院系论文管理的合理性和效率,(7)找工作的情况,(8)各种考试,(9)同学和朋友们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10)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11)顶岗实习,(12)对英语写作的态度,(13)课程设置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这些问题分别简写为13项变量:资料信息、目标和计划、话题兴趣、指导老师、毕业要求、论文管理、找工作、考试、同学态度、网络资源、顶岗实习、写作态度和课程设置。从当前相关研究来看,这些变量具有较高的可信性。经对比,它们与胡卫星、蔡金亭(2010)所探讨的影响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18个可测项目的语义之间有高度一致性。同时,变量的丰富性和情境性强于文莉、谢荷峰(2010)所探讨的文科类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需要说明的是,依据Drnyei和Ottó的动机过程模式,资料信息、话题兴趣、目标和计划、写作态度等应该属于论文写作前动机因素,但因为它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持续发生作用,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所以在此作为写作过程中的动机因素来讨论。研究根据这13项变量在学生反馈中被提到的频次,使用SPSS17.0计算秩均值,并对变量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经Friedman检验,这13项变量在总体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5),对论文写作有不同影响。根据计算所得的秩均值,排在前十位的变量依次为资料信息、目标和计划、话题兴趣、指导老师、毕业要求、论文管理、找工作、考试、同学态度、网络资源。但是,这些自我报告的变量次序不一定反映了它们的实际影响,很可能只是反映了相关变量在被调查对象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议题设置倾向。总体而言,各变量之间虽然有显著性差异,但Spearman检验显示部分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性,相互之间有交互影响。具体结果见表3。经Spearman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资料信息与话题兴趣之间呈正相关(r=0.269),指导老师和同学之间呈正相关(r=0.285),顶岗实习和找工作之间呈正相关(r=0.328),网络资源和目标计划之间呈正相关(r=0.265)。这些相关数据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资料的难度和丰富与话题兴趣之间相互促进,同指导老师的交流和生生交流之间也相互促进,顶岗实习与找工作之间相互传递精神压力,目标计划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之间相互促进。因此,切实解决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比如如何引导学生找到难度合适的学术资源或者帮助学生理解中英文信息,如何在管理上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如何建立和促进资源共享,如何疏导已经找到工作和尚未找到工作学生的精神压力,如何发展学生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制订计划,如何帮助学生获取和利用网络资源等,将有效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主决策能力,促进正面动机效应,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兴趣、写作投入程度和写作水平。同样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话题兴趣与毕业要求、找工作两项变量之间都呈负相关(r=-0.298,r=-0.326),毕业要求和目标计划之间也呈负相关(r=-0.276)。这说明在毕业论文与学位证获得等工具性目标挂钩时,学生对于论文话题的兴趣、提前计划的可能性和对于论文的期望值反而会降低,而且找工作也会影响学生的论文期望值和写作兴趣,进一步体现了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机制对学生内在动机的消极影响。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找工作与考试、网络资源之间呈正相关(r=0.868,r=0.377),这说明学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忙于考试,而且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依赖获取便捷的网络资源。毕业要求和资料信息之间呈负相关(r=-0.427),这说明越是强调论文写作的工具性目标,学生就越是捡方便的做,付出的努力反而越少。因此,如何消除或者尽量减少毕业要求、找工作和考试所带来的负面动机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这是改革毕业论文写作、提高论文水平的重要议题。部分变量和56名学生的最终评价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学生的最终评价分别与资料信息、话题兴趣呈一定正相关(r=0.291,r=0.283),说明资料信息越充分和有用,学生对话题越有兴趣,他们最终对毕业论文的反应可能越肯定。在同一显著性水平上,学生的最终评价分别与找工作、考试呈一定负相关(r=-0.284,r=-0.284),进一步说明了学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和考试,就越是否定和贬损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这与王崇义(2004)、文莉和谢荷峰(2010)等对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一致。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学生的最终评价与院校的论文管理呈中度负相关(r=-0.411),说明院校的论文管理越不合理,学生越是反感和抵触毕业论文写作。由此可见,充分发挥资料信息和话题的正面动机效应,设法降低找工作、考试、论文管理的负面动机效应,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改革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动机研究对论文指导和写作的启示

从上述动机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比较充分地体现了Drnyei(2005b)讨论的系列动机,并体现了中国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多数本科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前有期待、希望或者兴趣。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动机变化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兴趣,但更多的学生产生了兴趣,且大多数学生在写作结束后对论文写作给予了积极评价。其次,资料信息、话题兴趣、目标和计划、指导老师、毕业要求、论文管理这些变量在学生心目中的议题关键性超过找工作、考试、网络资源使用、顶岗实习等,并且多数因素都是外在动机,符合归因理论的基本规律。这两点暗示了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和对其外部环境的变革需求。最后,虽然诸多动机变量之间有相互促进作用,但也有部分变量之间呈负相关。毕业要求、找工作、考试、论文管理等外部因素扮演了典型的负面动机角色。从整体来看,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持肯定意见,但在实施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改革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写作前的动机激发、写作中的正面动机保持和负面动机控制,建议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论文写作中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不仅是学习的重要动机变量,也是建构主义的本质属性,对英语写作水平有着较大影响(Drnyei2005b:91-99;刘儒德2005;唐芳,徐锦芬2008)。《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对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出了要求。(2)在不违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关于论文写作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尽量照顾学生兴趣和就业的多元化需求,探寻毕业论文写作与找工作、考试、顶岗实习等之间的结合点,实现科研与实践的融合,促进学生外在动机的积极转化,争取教和学的双边互赢(Hidi&Boscolo2007:13)。(3)帮助学生利用在线、离线资源获取和理解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和文本处理能力,促进有意义的输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学生反映:“每次写好了,老师又说有问题的时候,或者周围的人直接拿别人学校的论文来用的时候,我就特别不想自己写,想抄现成的。”因此,还应考虑运用技术手段监督论文写作教学和指导等环节,利用过程写作和技术手段防止、遏制学术欺骗行为,避免给学生整体学习动机带来伤害。(4)灵活管理,提倡网络写作模式,开发写作资源和写作平台,建设毕业论文写作社区,方便写作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实现写作全程在线支持,避免“为了论文跑来跑去,觉得无论在身心还是在MONEY上都付出了很多”;陈洁(2010)、王雪梅(2011)、陈正伦等(2012)都提出了这方面的改革尝试。(5)提高指导教师素质,为学生论文写作提供可靠的帮助。有学生反映:“从很多人包括有些老师那里都听说过:本科论文不过是抄,本科生写不出什么新的东西,所以也就没什么动力去写了。”也有学生抱怨:“交给指导老师看后,答曰没有思想,是说明文!汗!只好修改再修改,完稿。写作过程中还有不少坑爹的事。”因此,指导老师自身应提高对毕业论文写作的认识,不应负面指导学生。(6)尽早介入,使论文写作融入课程设置。引导学生早作打算,避免让学生“觉得这只是学校按照教育局或者啥走的一个过程而已,形式化的东西本来就不招人喜欢。况且,我们从大一或者更早开始就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或者接触过怎样写论文,甚至从哪方面入手都不晓得。一到大四,学校就喊你交论文!”(7)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调整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认清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之间的区别,在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和语言文化能力等几个方面做出适合本科生实际情况的界定。对此,有的学生的回答很具启发性:“虽然很不专业,甚至很肤浅,但是吾笔写吾心,结果就另作他算吧。或许,以后通过更加专业、深入的学习,会创造出自己喜欢、大家认可、更加深刻的作品。”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跨文化的多任务情景,既涉及英语写作的真实语言文化环境,也涉及所在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环境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和就业环境,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院校的课程设置、论文管理机制和教师的指导机制需要适应这个跨文化的多任务情景,提高教育服务意识,开发技术简化或自动化写作程序,多方面激发学生的论文写作动机,想方设法转化负面动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Drnyei(2005a,2005b)、Drnyei和Ushioda(2011)的过程动机理论与动态动机理论兼顾社会文化、认知心理层面,共同指出了任务实施过程中动机的过程和动态特征,比较符合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现实情况,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6篇

我们大家都希望学生能培养自己的内在学习动机。这样的学生自愿按时上课,学习积极投入,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不退却,预习尽力且学习效率高,需要时能虚心求教,最终把所有这一切都转化为学习上的成功。教师对学生的动机有更多的了解,并对该如何建立一个能对学生的动机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学班集体有更深刻的认识,就能使学生在精神状态和学习方面发生极大的转变。

那么,怎样才能增进对学生各种动机的了解,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还必须做出更多的努力。

一、动机理论

我们通常考虑三种动机表现:选择、努力和坚持。在动机的激发下开始学习的学生必须选择学习的各项学习任务,努力完成这些任务,并在面临困难时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何学生的动机各有不同?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有些学生可能受到高成就需求的驱使,这可以被描述成一种个人品质或一种性格,其形成可能是早期环境中父母设置高标准和奖励成就的结果。总的来说,成就对于学生本人而言,其表现出来的重要程度在很多方面都是互不相同的。但是动机也具有其情境性。一个学生或许在足球场上努力争取得好成绩的表现,而在课堂上却没有;或者可能对某些学科学习的动机感要强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个教育机构的总体环境可以影响某些特定的动机的形成,课堂教学环境中也可以培养某些其他条件下无法形成的动机。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我们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心里只有分数,其典型表现就是课堂上总有人问:那会在考试中出现吗?这种受外部动机支配的学生,其学习有可能就是为了获得某些外部报偿刺激,诸如奖学金、他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的承认或称赞等。而受内部动机支配的学生则参与某种活动是因该活动本身的价值,而非某种外部报偿。一个学生可以既受内部动机支配又受外部动机支配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了解内外两种动机如何起作用并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

受内部动机支配的学生为了学习带来的愉悦感而学习,对自己受教育的道路有自我决定意识。内部动机可以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学习的投入,培养创造性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早已被证实。这种自我决定意识,尤其是在注重培养技能的高职院校更是显得弥足珍贵。高校学生学习的有关研究表明,内心方向明确的学生,更有可能运用精心的计划和条理的策略,从而在学习内容的处理上更为深入。

满教室都是受内部动机支配的学生,这听起来可能很理想,但学生也受对分数、赞赏以及其他刺激的渴望的驱使,而且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并非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以两个独立体的方式存在的,因此对于同一门课程,学生的学习目标常常会多种多样。例如,一个学生学习一门必修课,可能是对这门课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但也可能是将它视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还可能是希望得高分以增加进入高一级学院学习的机会。即使最初只是受外部动机支配而学习一门课程、仅仅将其看做一种毕业条件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通过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出适度挑战、提供机会来增强其控制能力等方法,使他们逐渐更受内部动机的支配。

尽管有研究指出外部刺激可能会破坏自我决定意识而削弱内部动机,但研究看来仍将外部刺激用作其他动机激发手段的补充是明智的观点。当内部动机缺乏时,外部刺激会特别有用,而且这种设想也有一定的道理,即,大学期间,学生并不总是在内部动机的激励下去学习所有他们想学的东西。在学习一门新课的初始阶段,当学生认为自己还不能着手掌握它并且当基本的学习任务本身并不有趣时,他们也会发现外部刺激很管用。追求分数也许与理解教学内容并不矛盾,尤其是那些实现分数目标且其现有成绩不是在躲避失败的愿望驱使下取得的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还可能增加了。

此外,当外部刺激含有增进知识的反馈信息,能够促使学生注意改进学习时,益处更大。在几年的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当给学生说一些鼓励性的话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时,他们总能或多或少地改进自己的学习状态。因此,孤零零的分数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是不如伴有说明特定改进方向的反馈性分数更具有教学效果。

2.动机=期望×价值

学生通常将他们的行为指向他们重视且有望在其中取得成功的活动。从这一社会认识的角度,动机即被视为价值和期望这两个因素相乘得出的结果;若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最终就只能得到零。教师必须明白只有同时增长这两种因素才能使学生从中获益。学生则需要明白若为之付出努力,努力之后存在合理的成功可能性,那么才认为有采取努力的价值。即使是那些相信自己能在一门课程的入门阶段学得不错的学生,一旦看不出该课程内容有什么价值,也有可能中断学习。同样即使是那些入学时带有与所学课程相关的专业抱负的学生,一旦认为自己没有成功的指望,也就不会再坚持着学下去了。针对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就更应该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3.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还是以成绩为目的

要激发动机,则行为应指向具体目标,而具体目标往往与反映两大类目的的学习有关。一种普遍的区分为:第一,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第二,以成绩为目的。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学生,其首要愿望就是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相比之下,以成绩为目的的学生,则可能更关注他们自身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的成绩。我们所营造的课堂教学环境无疑可以助长某种特定的目的,这就取决于评分实践、课堂气氛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因素。

在注重掌握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进步的机会。掌握知识的倾向在课堂讨论中也有所反映,学生们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而不是为了给同学和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就他们迷惑的问题进行探讨。即使犯错也被视为学习的机会。另外在注重掌握知识方面,学习兴趣爱好的广度和深度,对其学习动机具有稳固性和深刻性的影响。学习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并对各方面的学习都表现出积极性,有利于全面增强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创新人才、技能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高等教育中要想培养学习动机,就应先在增强大学生学习兴趣广泛性基础上下工夫,适时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并使专业兴趣尽快成为学生较为稳定的中心兴趣。这样学习动机也就水到渠成地形成了。

而在注重成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不为学生提供修改和完善书面作业的机会。学生会用最能表现自己的方式提问,以获得承认和奖励。与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学生相比,热衷于自己的成绩的学生会相互之间比较分数,并在学习方法上寻找捷径,如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分数而又少费力气。在课堂教学中培育掌握知识的倾向开始于编制课程教学大纲阶段,并且贯穿在一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

4.归因理论

当个体需要寻找对意外结果的解释时,他们会归结出种种可能的原因。从学习动机看,这种情况往往产生于学生某次考试失败或者得到了并非他们预想的分数之时。典型的归因是:努力方面(“我过去学习不够努力”),能力方面(“我就是学不好这门课”),或运气方面(“这次考试侧重的竟然是我研究过的内容”)。可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归因:中心问题、稳定性和责任,分别涉及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可控制的还是不可控制的。从内在的、可控的归因来解释自己失意之事(“我知道我这次考试准备不足”)的学生,下一次可能就会有所改进,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左右结果。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老师对我有成见”)的学生,改进的动力可能就较小,并可能对未来的出路抱悲观态度。教师应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归因,尤其要帮助他们从努力方面而不是从能力方面寻找学习不佳的原因,同时与学生交流教师自己有关学生学习能力的积极看法。

5.社会目标与社会动机

推动学生学习的显然不仅是学习成绩,当然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在课堂教学中起作用的社会目标,他们想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并与同学建立起亲密的社会关系。作为教师,我们应帮助学生联系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从而去实现某些社会目标,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听课和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我所教的保险专业,就可以多向学生们谈谈社会对保险行业的认识,保险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使学生心中有个方向感,了解自己出去干保险工作,现在需要学习哪些重要的知识,掌握哪些重要的技能。这种做法从认知的角度看效果很好,因为这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和理性选择。

二、动机理论的应用

在有效地运用学习动机理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动机状况。可以使用“学习动机策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种做法既可以评估动机,也可用以评估学习策略。

(1)认真灵活安排考试,以使学生习惯这种安排并有机会从他们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最起码要考虑对期中和期末考试作相似的安排。允许学生对他们的多项选择题答案作辩护和解释,可增强他们的控制意识;如果学生对选择非标准答案的其他答案的辩解是可以接受的、有道理的,就要给他们一部分分数或全部分数。如果进行短论文考试,还可以考虑在进行短论文考试之前预先将其中的一个试题告知学生,特别是那种需要多加思考和准备的问题。

还有,考虑为每项考试安排两次考试时间,第一次考试当场批改,学习2~3天后用另一份试卷再进行第二次考试,取两次考试中分数较高的一次评定学生成绩。这种做法可助长学生为掌握知识而学习的倾向,对为了分数而学习的学生也有吸引力。无论哪一种情况,最终结果都是促进学习效果。

(2)批改作业和试卷时,在把作业和试卷发还学生时把有关内容重新讲一遍。教师对学习过程分担责任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认识到教师主要是想帮助他们掌握教学内容而不是因他们尚未领会教学内容而处罚他们。

(3)为学生提供的反馈是建设性、非支配性(如避免使用“应该”之类的词语)、信息性的建议或者意见,由此增强学生改进提高继续学习的意愿。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供反馈,而不是就个人品质发表看法。

(4)阐明教师自己的动机――针对所教课程和针对学生的动机。找机会表明教师自身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内在动机,表明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学习的个人倾向。在学生们培育自身对学习以及对未来职业的热爱和动机的过程中,教师就是他们强有力的榜样。

反思大学课堂,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上实现两个转变。第一,从知识为本向学生为本转变。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及认知特点,将知识或真理以学生适宜接受的方式传播。这实际上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吸引学生的教学,即便有很好的科学内涵,也难以实现其价值。第二,从教师至上向服务至上转变。教师不再是象牙塔中至高无上的学生自动追逐的权威,课堂教学也不再是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知识。相反,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吸引学生的注意。经济领域有所谓注意力经济,而大学教学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注意力教学。教学方法的着眼点不再是教师乐于如何教,而在于如何使学生乐于学,如何方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学影响。

总之,现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心理要求大学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丰富,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灌输走向引导,从真理追求走向人文关怀。大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主动适应学生主体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全面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娄延常.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湖北省大学生学情调查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4(2).

第7篇

论文摘要:高教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趋向呈现多样化选择态势,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出现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了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好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设计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校园文化,对提升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令人担忧。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和激励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动力,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已成为新一轮高教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先进的校园文化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结构及种类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1.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包括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方面。学习需要是指全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内驱力,奥苏伯尔把内驱力分成了三个方面,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并指出三种内驱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动机结构中占的比重是不同的,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学习期待从作用上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学习动机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根据不同的观测点,我们可以把动机分为: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及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

三、高校校园文化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对学生学习动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价值导向。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对学生价值取向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通过对这种价值观念的传播和灌输,使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意识到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目标导向。学校结合办学实际确定的办学目标,以及在学校办学目标引领下个人的发展目标,是学生行动的强大诱因,使学生有了努力方向。正确的人生目标会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3.风气导向。学校的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果学校的学习学术风气浓厚,学生就会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反之学校不良风气盛行,势必会分散和影响学生的精力。

四、基于校园文化功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交费上学与就业市场化全面推行,“大学毕业面临失业”已在大学校园内广泛流传,“学习无用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抬头,如何基于校园文化的功能来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以期构建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先进校园文化,笔者对建设路径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更能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以便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2.进一步优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无意识教育的形象教材,对激发学习动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对学校的整体规划要符合学校的性质、发展底蕴,并有机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其次,对学校的建筑、绿化、道路、桥梁要精心设计布置,为其注入灵性,使其更具人文气息,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第三,要加强校园媒体建设。网络是当代大学生熟悉和容易接受的传播媒介,通过对网络的监控和引导,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网络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育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高校建设以人为本的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一方面,完善的制度为学生公平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制度保障的评价激励体系,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采用适当的奖惩等措施可以将大学生心中的学习愿望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

4.大力弘扬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体现出来的师生共享的价值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文化传统、校园舆论和师生认同意识,核心是凝聚着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催人奋进,开拓创新,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推动力量。建设高尚的精神文化,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共同愿景,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加强宣传和教育,使每一位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接受和拥护,成为学校的共同愿景,以共同愿景感召每一个个体,同时,要引导大家在学校大愿景下结合自身特点,为自己的发展进行规划,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第二,开展校史教育,充分挖掘学校的办学成果及优秀校友,以优秀的成果感召人,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及成才的自信心。第三,加强教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努力培养各领域中的大师级人物。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其教学的方法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渊博知识和严谨治学态度的教师会引起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5.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有效载体,寓教于乐,形成强大的拉力。第一,大力开展榜样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其中,替代性强化就是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开展榜样教育的方式:(1)广泛开展评奖评优,大力挖掘和树立校园英雄,以身边的典型教育学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2)开设精英论坛,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精英成才的路径,引起学生学习先进的强烈愿望。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满足大学生兴趣多样性的需求,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兴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活动中体会成就感,提升自信心,从而有效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第三,全面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奥苏伯尔指出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并强调青年期,人们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满足大学生求知的有效载体,通过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大学生的探索欲望。

参考文献

[1]姚申建,崔全会.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与内涵[J].教育研究,2006(3).

[2]彭文亮.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消费导刊,2008(2).

[3]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胡秀英.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构中的德育功能[J].求索,2004(5).

[5]王德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

第8篇

一、明确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

理论课程是基础,只有在夯实了专业基础之后才能在本专业有所建树。中职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人才,理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实践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普遍现状

(一)教材、教法现状。

从教材大纲上来看,要么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要么和流行软硬件步步紧跟,年年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如果教材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会使学校培养的人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在教学方面,多年的教育论文使职业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因此,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色。我在授课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内容抽象难理解,结果一方面教师在拼命地想讲明白,学生们也非常专注地想听明白,但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等等总让许多学生如坠雾里,上机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教师教学费力,学生学习吃力,实际效果不好的现象。

(二)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从生源上来看,由于普高的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进入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学习都不感兴趣,他们觉得理论课程枯燥、难学。他们追求的是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家庭电脑的普及,上网热的冲击,使a学生更加注重操作技能,而对计算机理论很少涉及。计算机理论是学生提高计算机水平的基础,中专生没有足够能力认识到这一点的,于是往往会把学习计算机知识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两类。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和发挥计算机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首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范围。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则意味着后退。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转贴于

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

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重在素质的形成,而素质最终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计算机理论教学不能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

2.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突出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