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美术欣赏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5: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美术欣赏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第1篇

4、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意蕴解释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美术欣赏课教学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55-01

长期以来,一些美术教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动力和习惯,严重压抑了自身潜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被压抑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当前美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美术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因此学习与生活脱离,还有就是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缺乏,不知道怎样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增强其艺术表现欲和创作欲。

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论文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论文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个长久而系统的计划,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论文形式、教学论文内容、教学论文办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的保持下去。

二、诱发想象,发挥创造性

想象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学生一旦张开想象的翅膀,便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在形象思维的天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要通过精炼而艺术的语言,生动又直观的教学及创设好的艺术氛围,积极诱发学生大胆想象,包括对美术创作的内容、色彩等的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作品就缺乏学生自己的特色。

三、鼓励求异,保护创新思维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范画及优秀作品的欣赏,对于作画大都心中有数。但是,许多学生喜欢“依样葫芦”,尽管有些学生表现得还相当不错,但就作品而言缺乏创造性、缺少个性。教师在肯定的同时,应多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突破定势思维的影响,突破范画等的约束,敢于独辟蹊径,与众不同(当然,适量的临摹练习在美术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有的学生作品显得幼稚、荒诞或丑陋,但这恰恰是他们的创新意识的流露,有的说不定还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应及时予以保护和激励,切不可挖苦,讽刺学生或将这“一棒子打死”,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加强指导,培养创造能力

第3篇

大家好!首先在这里非常感谢校领导对我的信任,也非常感谢全体组员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谢谢!记得开学初办公室朱老师跟我打趣的说:“小赖赖,恭喜你当官嘞。”我说了一句:“为人民服务。”虽然只是句玩笑话,但就觉得身上的胆子很重。因为综合组一直是优秀教研组,心想这次不要这块“金字招牌”就砸在我手上了吧。所以开学初我是带着压力在进行教研活动的。不过,这种想法慢慢转变成为动力,因为综合组的每位成员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再一次向优秀教研组进军。

我们组有一个特点:领导多,除了我之外,其余的大多是领导。让我这个“平头百姓”去“领导”一大帮领导,感觉好有压力。说到这里,我真的很感谢他们那么配合我的工作,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教研组活动,还有那些老教师们,他们身上那种认真负责、甘于奉献的态度和精神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好好学习。一学期下来,大家形成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默契。我觉得我们不仅是朋友,同事,更像是一家人。

综合组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相对于其他教研组来说,它有着多学科性,在我眼中它仿佛就像是一个百花园,有热情奔放的玫瑰(音乐组),有清新淡雅的兰花(美术组),还有那透着神秘的非洲菊(科学组)……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百花园,首先登场的是透着神秘的非洲菊(科学组)

学校气象兴趣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了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激发了全体学生,特别是气象兴趣小组成员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通过老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学,兴趣小组的全体成员都能正确地认识各种气象符号,并能正确地运用气象术语,他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绘制气象小报,并在全校进行展示活动,(图)不仅使兴趣小组成员掌握了大量的气象科普知识,而且使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了气象与健康、气象与卫生保健、气象与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关爱他人、关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操,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自觉认真、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被誉为“东方魔方”的智力七巧板,由形状不同的七块板组成,看似简单,但拼装起来却奇妙无穷,学校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意识,成立七巧板兴趣小组,由科学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技巧的培训,虽然我校组建的时间较短,但经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我校的七巧板活动初见成效,孩子们在衢州市级七巧板比赛中有两名学生荣获三等奖,我们坚信“给孩子一方舞台,孩子会还你一分惊喜” 。

叶文哲老师在市科学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区小学科学实验技能操作比赛获一等奖,指导学生叶梦辉获区第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其次亮相的是清新淡雅的兰花(美术组)

12月31日,在杜泽小学的希望广场上举办了书画、科技创新展示活动,此次活动是我校首届校园文化节的专场之一,一块块展板整齐的排列在希望广场的桂花树下,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纷纷围观上来,簇拥在一块儿,他们或是欣赏着高雅的中国画;或是欣赏着色彩纷呈的水粉画;或是讨论研究着科技小制作……此次活动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陶冶了同学们的艺术情操,得到了家长、师生的一致好评。

本学期我组建了国画兴趣小组,这是我国画班的孩子们,瞧!他们多高兴多自豪啊!每天中午他们总是早早的来到国画教室,自觉自发的开始认真的作画。他们都是一群爱画画,对画画有着浓厚兴趣的孩子。虽然学国画的时间不长,但我相信他们是最棒的。在这次的画展中他们已经崭露头角了。

美术组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筹划,辅导学生创作,组织学生参加区少儿科幻画的比赛,由我指导的祝雯靓、王菲等四位学生分别获区三等奖。指导学生在区第二届艺术节书画比赛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两人,我的美术论文获区二等奖。

最后压轴的是热情奔放的玫瑰(音乐组)

音乐组老师继续加强铜管乐队、校合唱队、舞蹈队的训练,积极创建省艺术特色学校,10月29日省里考察组成员来我校考察,通过学校领导的介绍,得到了省里考察组的一致好评。

宋建萍老师指导学生在区第二届艺术节中获主持人比赛学生组一等奖,群舞三等奖,心理健康论文获区二等奖,主持的音乐课题在区里立项,"农远工程"论文获市三等奖,博客获市三等奖,教导主任评比区二等奖,本学期被评为校级“红烛”教师,公开课《小蜜蜂》准备送全国参加录像课的评比。

第4篇

回忆近二十年美术教学,个中滋味甘苦自知。总的说来,“快乐”二字一直伴随着我――这绝无半点虚言妄语:自1986年上初一时,我便立下做小学美术教师的志向。1993年秋,理想实现。尽管这个理想并不伟大,但我却十分珍爱,并将这份爱一直保持至今,我想也会保持到退休吧。

这,大概是我做美术老师的快乐之源吧。

我认为,凡做事皆有大快乐、小快乐。

大快乐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是潜意识的、持久的、高级的;小快乐则是幽默的快乐瞬间,较表象的。之于教学,大快乐和适度的小快乐都有,则快乐无限。

先说我在美术教学中的大快乐。

1.记得刚当教师时,对给小学生上美术课颇不以为然,觉得以自己的专业为之,绰绰有余。可从教一段时间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且不说因初涉讲台,没什么教学经验,仅教材内的资料图片赏析,就令我无从下手。无奈,只能去学量美术史论方面的资料,如迟轲的《西方美术史》、薄松年的《中国美术史》、田川流的《艺术概论》等。久之,我竟收获颇多,倍感充实,欣喜若涓涓细流从心底流出。

2.美术教学常需范画,对我来说,在纸上反复酝酿后落笔去画,是个简单事,但在课堂上众目睽睽之下,将画熟练示范于黑板实非易事。于是这促使我常于教学之余多画速写,久之,不仅使我的速写水平大大提高,也丰富了我教学之余的生活。

3.上一节美术课,要备课,精研教材,了解学生状况,以求因材施教。若能在繁忙教学中,每周假设至少有一节课是公开课(我常常孩子似地将教室后面的拖把、笤帚等假想为正在听课的人),久之教学经验必大增!另外,我还有一个经验:若在同年级多个班中讲授同一课题时,最末一个班总是效果最好。这是其间不断总结、学习的结果。此时,我在写教学反思时,下笔如有神助,久之便为撰写教学论文提供了可贵的真实素材,收获颇丰。

――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追求的“大快乐”。

大家或许会觉得我这种所谓快乐虽然是高级的,但若在教学中全是如此颇费思量的东西,未免使人觉得教条,觉得累。

是的,鉴于此,一向追求轻松、风趣的我,在教学中还注意加一些纯粹娱乐、好玩的“贫嘴”式的“小快乐”,以使我轻松、愉快地教学。如,在课堂提问时,我会夸张地给回答问题积极出色的孩子“耍贫嘴”:“恭喜你答对了!”“哟,你都学会抢答了!”这些电视上相声、小品里的话,学生耳熟能详,更觉得好玩,有时我也忍俊不禁。有的“小画家”的作品很出色,但美术本乱糟糟的,我就给他“耍贫嘴”:“你不仅画得好,还会做‘煎饼果子’(指破烂的美术本)哩!”

以上,可打个比方:教学中所获大快乐,有点像看央视的科教频道,能获得知识,丰富学养,是高级的快乐享受。但若完成任务似的常看之,会使人觉得有一种过于深沉的累;其小快乐,则有点像看“超女”“快男”或郭德纲的相声、周星驰的电影,不费脑子,使人轻松。但将之当作人生追求,会使人趣味低级,甚至庸俗。

大、小快乐,美术教学中常有,生活中亦可常有。课程标准有“艺术的生活,生活的艺术”一说。若教师先有体会,学生亦然。

二、鼓励教学法

毫无疑问,鼓励在教育教学中的效果和作用是明显的。所以,我一直践行鼓励教育,它既丰富教学手段,同时也使学生愈来愈喜欢美术课,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使学生更加自信,意义非凡。举几例,以佐证:

一次六年级欣赏课,我提问:“我们祖国的传统绘画种类是什么?”有学生答:“毛笔画。”此时我没有否定其回答,也没有再去问别的学生,而是以赞许和鼓励的语气说:“你能知道祖国传统绘画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毛笔,真了不起!毛笔,正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工具。”语气中突出“中国绘画”四字,以示提示,学生则心领神会,十分肯定地再答:“中国画!”透着自豪和自信。

写生课上,很多学生总爱用尺子画直线(如建筑物的外形)。我并不直接否定其做法,而是给他们谈话:“画画最能够培养我们的创造力,而个性是创造力的体现。手绘的线条,看似简单,但它流淌着强烈的个性,因为它们是各具面貌的。而用尺子画出的线条虽然整齐,却毫无生气,失去了个性和创造力。富有个性的线条才会使作品富有激情和活力。记住:“你不是建筑工人,而是伟大的艺术家。”于是,在我充满鼓励的委婉批评下,“小画家们”心悦诚服,纷纷纠正画法。

国画课,我问首次用毛笔画画的“小画家”有何感受。一学生极其认真地说:“毛笔蘸水墨在宣纸上画画,洇得很有意思。”多么淳朴和天真的见解,我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写意画材质之美最原始的客观知觉,很可贵。于是,我不吝赞美之词对他大加褒扬和鼓励,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我则借机传授知识,侃侃而谈中国画的独特美感:材质,笔墨,神韵……学生听得饶有兴趣。接下来,“小画家”们画得自信满满,津津有味。

凡事要有度,鼓励亦然。鼓励无度,则使学生滋生不良习气。故鼓励教育,要客观公正,张弛有度,适可而止,诚实中肯,这其实是一个教学评价问题:形式虽不拘一格,但不能单一为之。

三、教育中的“化骨绵掌”

工作中,面对令人头痛、屡教不改的顽劣淘气学生犯错时,我常煞费苦心地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仍无济于事。但久之却也慢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教育他们,必须爱他们,阅读其心,知其所想,若医治病,据之开方。总之,就是在对之进行批评教育时,如父母一般尽真心,尽真力。

此法近年来得到成功验证。

比如,现在喜欢用鼓励和欣赏感化学生的我,给犯错的顽劣家伙常说的话就是:“老师爱你,对你不仅是春风化雨、苦口婆心,也有暴跳如雷、大呼小叫……想想你在犯错时,爸妈对你,不正是如此吗?没有比父母更爱你们的,而老师这样做,不就是如父母一般爱你吗?!”

――调皮孩子大多聪明,他们懂我的心,如此,我便好“摆平”他们。

我这“一招”有点像金庸《鹿鼎记》里的“化骨绵掌”。此功柔中带刚,犹如绵绵细雨中突发暴风,后戛然而止,平静依然,甚是厉害。当然,面对不同的顽劣家伙,把握好“度”,即因人而异,灵活运用此“功”,更具威力。

四、常给学生说的话

美术,美的艺术。说到底,就是美化我们自己:获得美术活动的快乐,喜形于色,多美的事啊!

“男孩,夸你是帅哥,不要沾沾自喜:天生好外貌,不值得炫耀。说你是绅士才值得自豪:重后天的内在修养,文质彬彬,风度翩翩;女孩,叫你美女,不足喜:天生丽质仅是自然眷顾,但气质与修养才是真美,做淑女才是真美女。”――这,不也是美术课吗?

美术,无处不在!

画画,可以没有天赋,但绝对不能没有态度。

五、完善自己

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课更具趣味,此乃优势,我因此而幸运!因为爱美术这门艺术,爱美术教学这个行当,爱这群学生,所以无论美术技能还是教学,我都努力使自己出色。欣赏,使我注重美术教学的责任;喜欢徐悲鸿,使我注重美术教学的基本功;崇拜丰子恺,使我懂得孩子。

20年的美术教学经历,已使我成为一个成熟的美术老师。难得和重要的是,我依然深爱我的工作并保持激情。

第5篇

【关键词】兴趣;因材施教;创新思维

一、 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开端,是成功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造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因此学习和生活脱离、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缺乏,不知道怎样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悦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论文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的关注和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兴趣长久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个长久而系统的计划,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长久的保持下去。

二、诱发想像、发挥创造性

想像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学生一旦张开想像的翅膀,便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在形象思维的天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要通过精炼而艺术的语言,生动又直观的教学及创设好的艺术氛围,积极诱发学生大胆想像,包括对美术创作的内容、色彩、构图等的想像。英国诗人学来说:“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作品就缺乏学生自己的特色”。

三、因材施教,保护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般而言,学生可以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面向全面,以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美国著名的美术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指导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的概念。指导性目标由一系列的指导性活动伴随,旨在通过练习活动发展技能。表现性目标则鼓励学生运用一定的技能实现自己的想象和表现目的。例如:在制作动物雕塑――牛时,对于那些造型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一般稍加指导便能较好的完成作业。而另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降低难度,在创作前可以让大家谈谈牛的特征,对牛的认识,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我们只要抓住这些特征,可以进行新颖、独特的想像,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就行了。不要将学生的思想拘束在一个固定模式里,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单一的技能训练的指导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按表现性美术教学的要求认识对象、表现对象,在表现中体会美术创作的乐趣,这样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这种在教学内容组织中,将与意志相关联的指导性目标和情感相关联的表现性目标交替地安排,也形成了节奏上的变化。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孤立地强调任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实践证明:那些独立性强、富有审美个性的学生其想法往往与众不同,其做法也奇怪独特,因而往往也最具有美术的独创能力。而传统的美术教育常常同化人的审美个性,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学生的美术学习,限制了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可见,只有重视学生的审美个性特征和差别客观存在,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支持其独创立新,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的发展,使尖子人才脱颖而出。

四、鼓励求异,保护创新思维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范画以及优秀作品的欣赏,对于作画大都心里有数,但是许多学生喜欢“依葫芦画瓢”,尽管有些学生表现的还相当不错,但就作品而言缺乏创造性、缺乏个性。教师在肯定的同时,应多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突破定势思维的影响,突破范画等的约束,敢于独群蹊径,与众不同。即便有的学生作品显得幼稚、荒诞或丑陋,但这恰恰是他们的创新意识的流露,有的说不定还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应及时予以保护和激励,切不可挖苦、讽刺学生或将这“一棒子打死”,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

第6篇

基于两大认识

1,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指出:“书法是中国艺术,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写字技能,并有初步欣赏能力是国人应有的素养。作为学校,我们有必要来重新唤醒大家的热情,传承好书法这一文化瑰宝。

2,提升学生涵养的需要。“字如其人,立品为先。”写字不仅是一项语文基本功,更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体现。进行书法教育,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和情操的发展,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仔细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学风,对形成学校特有的治学风格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实施六大策略

1,营造氛围――浓郁校园墨香文化。为了营造育人氛围,我们让书法的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优秀书法作品镌刻在花青石板上、开辟了二十余米的书画墙,辟建了书画陈列室,连学校网站也链上了校本课程专栏,处处散发着书法的芳香。

2,形成共识――构建家校共育机制。为了将书法校本课程开发到底,我们还取得了学生父母的全力支持,督促并保证学生在家每天有一定的练笔时间,做到“天天练”。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的书法比赛,举办多种校内外书法展览,编辑出版学生书法作品集等让学生和父母一起体验成功。

3,抓好师资――全面厚实教师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指导学生写好字,我们全校教师自身必须先练好基本功,由书法骨干教师组成培训指导小组,对全校老师的书法(写字)基本功、书法(写字)指导功,进行不间断系统辅导。

4,优化教学――凸现课内辅导实效。“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让每一位学生的书写都得到提升”,这是我们不断的追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实行了三统一:①统一课程开设:在地方课程的课时中,专门安排一节书法写字课,解决了课时问题,并落实各年级专职写字指导教师,解决了师资问题,从而保障了书法教学的质量,②统一专项训练:每周二、四中午12:00后半小时,为全校学生统一练字时间。由各班语文教师负责指导、批阅;③统一练习内容:根据每个年级情况,结合语文学科,我们还专门编写了两册专用字帖,作为校本开发的练习教材。

5,多头并进――普及优化统筹兼顾。在普及的基础上我们也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享有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我们设置了菜单式的培训项目,开办了四大书法兴趣小组(毛笔、钢笔、铅笔、篆刻),安排骨干教师进行定期辅导,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6,革新评价――实施灵活多样激励。评价是研究教与学价值的过程。为了充分体现其对于我们校本课程的诊断、激励和调节学的功能,我们采取了:①实施过程评价。⑦进行全员测试;③进行系列评比等措施。

拓展三大平台

1,专家引领――让我们道路更宽。专家的建言献策,为我们的工作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同时,学校邀请区教科所的专家,对学校书法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进行专题指导,从理论上廓清了许多困惑,从而有效促进了研究的实效性。

2,专题研究――让我们思考更深。在摸索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这是学校书法特色之路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强化研究的意识。近几年来,学校有两则书法课题在区级立项,一个课题成果获专题论文评比区二等奖,三篇书法写字教学论文在区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两篇书法论文在杂志上发表。多项研究成果的积累,为书法特色之路奠定了更为理性的基础。

3,专场展示――让我们信心更足。利用艺术节、节庆日等举办系列展览,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学校的书法教育工作,充分展示学校书法美术教育的多维成果。

凝结四大成果

付出终有回报。在书法特色工作的历程中,学校撒下了希望的种子,也正收获着丰硕的成果。

1,学生心灵不断净化。书法的气度、书法的神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领悟,平心静气的心态、认真细致的习惯,儒雅端庄的气质、坚持不懈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性,正结合于学生日常的学书行为之中。“写漂亮汉字,绘亮丽人生”已渐渐走进学生心灵,成了不懈追求。

2,校园墨香气息浓郁。通过书法特色工作的步步深入,学校的校园文化正得到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正诠释着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3,整体书写水平提升。几年的努力,我们欣喜的发现学生整体书写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面对作业本呈现出的规范整洁、工整漂亮的书写,以及学生对书法艺术表现出的挚爱,我们觉得非常欣慰。

第7篇

一、树立大教研思想,将教科与教研相融合

我园在大教研的思想引领下,确立教科研的工作重点是抓实教科研日常研究和管理,抓实“高效启源课堂”研究,创新研究方法,整合研究力量,使启源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深入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丰富园本课程内容,进一步提高教科研的效率。

1.实施园本培训的一体化

以往的教研、教技、教科园本培训,都是各为其政,各条线制订计划。因此,一学期的各类条线活动排得满满当当,每周的集体活动时间被教研、教科、教技等各种学习、研讨、交流挤满,教师忙于应付各条线的任务,常常加班加点,但效率不高。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改变以往做法,将教科工作融入大教研,共同组织全园性教研活动,如游戏调研、教师半日活动组织调研、一课三研、艺术特色汇报课等园内活动,让每个教师都参与,让每个教师都得到锻炼。在活动前,园教科室组织教师推荐好书,由一位教师精读,然后开展读书宣讲活动,将精华与各位老师分享。在理论指导下,教研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研讨,教师从理念体现、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研讨,充分体现了教科、教技、教研的结合。最后教师撰写心得,从教师感到畏难的角度进行剖析,有“对游戏材料提供的一些认识”、“对半日活动组织的反思”、“学习性区域设置的感想”,等等,通过各科室的协调,教师对自己的学习认识与实践成果进行梳理,形成一些正确认识,每个教师在学习―实践―提升―再实践中得到了提高,并营造出了浓厚的研讨氛围。

2.实现专题研究的针对性

为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引导教师切实提高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我们积极开展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和师资培训,扎实做好教科研,组织小专题研究。比如“版画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读书宣讲、名画赏析、启源课堂、心得随笔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统筹协调,共同提高,使启源课堂研究和艺术特色建设相结合,初步开发出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园本艺术特色课程。这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加以细化、加以尝试。

二、整合研究力量,将教科管理与文化建设相融合

我们以《发展幼儿艺术潜能之研究》和《“启源教育”园所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两大研究为中心点,抓好艺术教育实践课例、个案跟踪的质量,每月两次课例、两次跟踪,并撰写好理论学习和教科随笔。同时根据课题实施的进展情况,开展好书推荐、课题研讨等活动,帮助教师实现减负增能。

1.优化团队活动

我园充分发挥教师自主性,根据教师自愿报名的形式,组成翰博林苑团队,各团队分别制订切实的计划和措施,保证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文林苑的读书宣讲活动、园刊电子报编辑活动,让青年教师艺术修养全面提升;智林苑在音乐美术特色课展示、课件评比等活动中发挥了聪明才智;艺林苑的策划使我园的环境呈现了浓郁的文化和艺术气息;韵林苑的舞蹈编排、音乐推荐为我园艺术特色发展增添亮色。课题研究与团队的结合,给了老师展示才能的舞台,发挥了大家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教师获得了最大的归属感、成就感,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活力。

2.落实启源课堂

依托韵林苑与艺林苑两大团体的力量,我们将幼儿园课题研究课堂化。每位老师将实践课例作为研究的抓手,每月撰写音乐或美术特色教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使幼儿获得艺术的欣赏、表现能力。手段上注重激趣,采用形象表征及游戏化的手段,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通过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通道参与,反复品味,启发联想,促进理解。如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听听音乐,看看图片,做做动作,想想问题,说说感受,等等,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认识、把握作品所表现的意蕴。在学期末,韵林苑与艺林苑两大团体分别开展特色课展示活动,效果很好,初步形成一批在启源教育文化引领下的“艺术教育”特色课。同时,根据请年教师一、二、三考核,我园组织了青年教师上好亮相课、比武课、过关课的活动,通过磨研、试上、公开活动,教师对目标的把握有了一定感悟,对教学组织的方法也有了新认识。

3.开展特色活动

我们全面落实特色项目首席制,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建设活动,如五月“天真烂漫艺术节”、十二月“健康快乐运动节”、每月一次“阳光宝宝评选晨会”等活动。活动前由教师毛遂自荐本次活动的首席,经过讨论最终决定活动首席,然后由首席老师负责策划活动总方案、人员安排、具体活动内容。办园三年来,我们举行了三届艺术节、两届运动节、每月晨会一次。老师、家长、小朋友都积极参与,团结协作,通过开展具有本园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以艺载德、以艺促智,充分显示着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幼儿、家园、教师”三个层面,共同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展了主题阅读周活动、主题美术系列比赛,组织了家庭才艺秀、家庭摄影赛、教师才艺表演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家长、老师都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示了才艺,展现了个性,既活跃了校园文化,又提高了综合素质,体现了我园文化艺术教育特色。

三、做好个人课题,推进微型课题管理

我们大力推进园级个人课题,在园级总课题下,个人申报微型课题,不断做好个人课题的管理。

1.网络化管理

我园目前人人都有个人微型课题,在教科活动中现场论证教师的个人课题,对课题方案提出研究目的、方法等方面意见和建议,帮助我园个人课题提升研究质量。同时我们推陈出新,采用大组研讨、小组研磨等各种方式,使老师们在研究中不断自我修正,我园三位教师的个人课题还获得了教育局教科室立项。我们按要求做好课题网络化管理,注意积累第一手材料,将教师课题研究进程、情况及时上传。通过个人课题的研究,实现班班有特色,孩子看到的是优美艺术的环境,听到的是悦耳动听的音乐,他们在翰林真正感受到了美,并创造美。

2.精细化管理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积极带领青年教师做好课题研究,以现场论证的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明确研究的意义,个别课题作了课题名称、研究内容的修改,以保证课题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在课题研究中,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课题的内容,坚持每月上好两次课题实践课,每月做好个案跟踪观察,每学期做好学期汇报。集体教科、小组教科活动的时候,大家相互交流,对课题实践的情况加以讨论,遇到疑难共同解决。在这样的管理下,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进步很大。

四、促进师幼发展,凸显教科成果

课题研究为老师搭建了锻炼与展示的平台,在幼儿及教师的努力下,一批批阳光教师、阳光宝宝等脱颖而出。

1.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升

在大教研的思想引领下,教科研活动、团队活动、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为老师搭建了锻炼与展示的平台,我们开展了艺术特色展示课,团队展示活动,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展示等活动。通过观摩研讨活动,不仅让教师得到了锻炼,更让教师加深了对艺术教学、对幼儿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了新教师的教学能力。依据园内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发展需要,我们分层次提升新手期、三年期和成熟期老师的能力水平。一是重点引导新手期教师顺应教学岗位。新教师开展五课中活动,加深对教学、对幼儿、对课堂的理解与认识。二是关注三年期教师的提升。通过一课三研活动、市级公开教学等,促进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三是注重成熟期教师的发展。通过参加名师工作室、市级公开展示等鼓励教师努力争先,培养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我们鼓励教师认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养成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记录观察笔记的良好习惯。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活动,一学年,教师文章、教案设计获奖统计上百篇。

2.园所文化得到有效积淀

根据幼儿园文化特色活动及师幼成长取得的成果,整理“翰林印象”、“艺术节”、“翰博林苑”、“阳光教师”、“启源课堂”等材料,收集阳光宝宝、童言趣语儿童照片,汇编《细语新禾》电子报、园刊。教师成长手册《花开的足迹》,呈现了教师挖掘、拓宽、展现幼儿的兴趣之源、智慧之源、习惯之源、健康之源和快乐之源的教育历程。《翰园音乐》、《翰园美术》园本音乐图书、美术图书制作精良,《细语新禾》教师培训手册、管理手册、后勤管理手册等系列文本,受到了家长与同行的一致好评。

第8篇

关键词:中职美术;创意色彩;色彩心理

自10年伊始,江苏省“单招”高考美术专业色彩科目的改革已届五个年头,实现了从传统写实色彩向创意色彩的转变,着意为学生进入高校后的设计专业的学习做好基础工作。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各个学校纷纷对色彩教学进行了各种尝试,相当数量的教育教学论文相继发表。如罗杏美《浅淡对口单招色彩教学改革》,马博《浅谈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美术应试辅导》,王玉银《从传统写实走向现代创意――中职色彩教学改革实践思考》,王志达《对口单招美术色彩教学》等。他们阐述了各自对于色彩考试改革的理解与思考,从教学思路的转变及作画技法手段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笔者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与总结,结合所知有限的理论,敷衍成文,就正于方家。

一、色彩概述

色彩是所有造型艺术不可或缺的基础及主要手段之一。无论绘画的发展如何,色彩作为首要造型要素都不会改变。色彩与生命等同,人类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

那么,色彩为何?一般来说,色彩是光通过物体对它的反射,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大脑的结果。在不同的艺术类型中,对于色彩表现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传统色彩,它侧重于对色彩基本规律的研究,着重表现色彩的不可重复性,强调感性处理,乃凭个人对于自然之感受觅得理想画面,是画者主观对于自然客观地再现,是一种纯感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注重表达自然的真实性以及色彩关系的准确性。

相形之下,创意色彩则与之有明显不同,“它以培养美术设计师为目的,要解决的是设计思维的方法问题。创意色彩研究的是色彩配置规律,训练的是理性思维”。很显然,创意色彩不再是简单的外形描绘,在传统绘画中“造型”意识之外,更需要体现作者对于作品的“设计”意识。需要创作者从对自然色彩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中跳出来,朝着对“物像色极的解析与重组训练过渡”,那么,这一训练既包括对色彩意向表达的训练,更强调创作者主观色彩的表达与运用。

在这一过程中,色彩心理学的运用可以使得色彩意向表达更具目标性,从而使我们对于物像色极的解析与重组更具理性。

二、色彩与人的心理

根据现有的研究,对于迷离恍惚且变幻莫测的色彩,大致有三种人对它最关心。物理学家关心它的来路及结构,生理学家则关注它的现实以及它与人眼的反应,而心理学家则对它的去处以及它对人心理的影响感兴趣。除此而外,还有化学者在研究色料的制造,诗人、美术家欣赏色的美感,政治家用色来标榜他们的主义,市政交通当局在用色以表明危险与安全,等等。

色彩感觉如何产生?大体包括三个要素:其一,自然界色彩产生的必要条件――可见光;其二,能够吸收并反射光的客体;其三,人类对色彩的感应系统――视觉器官、传输神经和视觉中枢。其中,第一、第二要素是物理心理学研究的范畴,第三要素则是生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色彩心理又以色彩感觉的生理机制为基础,因此,弄清色彩的生理机制是把握色彩产生原理的关键,如此方能更加深入、科学地了解并掌握色彩之本质,从而为色彩的设计(创意色彩)奠定生理学基础。

色彩心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色彩感知觉、色彩联想、色彩象征、色彩情感以及色彩偏好等。研究表明:色彩感觉形成的过程是眼睛摄取光源色或物体色,作为激起神经细胞兴奋的信息,经神经系统输入大脑视神经中枢,经过它的处理后,与大脑储存的大量色彩信号比较,判定新吸收的色彩性质,同时产生色彩的想象、思维与情感等心理过程。

那么,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以怎样的个别心理体验呢?在已有的研究中,常见的如:黄色代表高贵,在佛、道两教中地位最高,也是古代帝王的专用色;同时,黄色又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能够产生耀眼的光芒。蓝色则给人天空、大海的联想,从而使人心理上产生冷静、闲雅、深邃的情感反应,不同的场景下也会产生神秘、冷酷的感觉。绿色则是大自然中最具生机的色彩,给人以滋润、生命延续的活力,但它的另外一面也可能产生恐怖、邪恶等令人惊骇的感觉。这几种人们常见的颜色,随着环境的变化,便可能使人产生截然不同的反映。这正是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本能的认识以及对色彩生命内涵的认识,形成这一共性的规律。

三、创意色彩作品中心理因素的运用

西方印象派产生以来,尤其强调色彩与心理的结合。蒙克在创作《呐喊》这件作品时,自己曾描述和两个朋友散步,其时,太阳将要落山。看着突然变得血一样红的天空,一阵忧伤涌上心头。他只能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上方是血与火的空间。友人继续前进,而画家却独自站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占据人的整个意识,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从自然深处传来。作品中,夸张的色彩与有组织的曲线笔触相结合,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恐怖与战栗。而动荡与不安则充斥着整个画面。很显然,作品中的用色更多的是出于表达主观情感的需要,而非对现实场景的描摹。而从观者的角度来说,似火燃烧的血红色,象征死亡的黑色以及整个脱离现实甚远的色调,给人以置身于异度空间而惶恐不安的心理感受。

又如凡・高《麦田上的乌鸦》,通过运用黑色以及乌鸦的形象,画家表达了自己当时的绝望之情。通过上方大面积的黑色,与麦田低纯度黄的组合,结合扭曲的笔触,使得观者的情绪压抑到了极点。

创意色彩要求画者或设计师通过理性思维的解析,把想要表达的意向通过色彩的组合展现给观者,就像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一样。

这个过程中,色彩心理学的运用可以使得色彩意向表达更具目标性,从而使我们对于物像色极的解析与重组更具理性,以实现对作品预期效果的表现。在这样的作品中,色彩会因不同观者、不同条件而使人有不同的感受,会引起人们复杂的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

以2013年江苏省对口单招美术设计专业色彩试题为例,题目《清凉一夏》,要求以冰激凌、牛奶、水果等为素材,完成一幅创意色彩作品。传统直观表现的方法中,画者可以直接感受物像的真实写照,产生一种现实自然的亲和力。而创意色彩的表现则是一种充满艺术魅力的、较为内在的表现手法。通过色彩创意的隐喻和暗示功能,来调动观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利用色彩的文化内涵、意象、心理感受、价值取向等信息使观者展开联想、想象和推测,在一定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对主题“靠近”的主动和积极的心态。这种心理活动使画者通过准确的色彩定位与观者在思想和情感上进行交流与反应。

四、创意色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色彩心理因素进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