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6: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舞蹈教学活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舞蹈教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19-02
舞蹈作为一种非语言文字的文化现象,是以人体动态来表现、保存文化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能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通过想象营造出一个原生态传承的特定环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日益广泛地应用到了舞蹈教学活动中,从而一改传统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单调和孤立,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本文试图多维度地探究多媒体教学对于舞蹈教学活动的影响,客观地对多媒体教学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作出评价,期望能够引起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深思,进而恰当地在舞蹈教学活动中运用好多媒体教学。
一、多媒体的运用对舞蹈教学的具有显著的提升功能
如果我们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利用投影仪、电视等现代设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原生态环境的特定氛围,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所学舞蹈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绪。并通过屏幕将教学内容生动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其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藏族舞蹈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藏族风光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面前不再是镜子,而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神圣伟岸的珠穆朗玛峰、碧水滔滔的雅鲁藏布江,以及身着民族服饰的藏民们虔诚地念着六字箴言载歌载舞。这样,学生对藏民族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民族服饰和舞姿韵律等有了丰富的感知。由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所要学习的动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跃跃欲试的冲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欣赏学习的效果。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第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实验结果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加起来就占94%。另一个实验室是关于记忆持久性的,结果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多媒体走进舞蹈教学,恰恰就帮助教师实现了这一目的。
大量的舞蹈教学实践表明,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舞蹈授课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使各种类型信息的转换和过渡更加自然、巧妙、便捷,更容易让学生沉浸在舞蹈学习的愉悦和幸福中,使学生在生动的画面和流畅的旋律中,得到完整的启发和感悟,丰富着他们青春期的情感体验。
二、多媒体的运用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具有两面性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因其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方法先进、教学功能全面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同世界上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作为一种舞蹈教学的手段,如果认识不足,操作不当,多媒体教学也会产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弊端和其他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是表现为贪大求洋,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有些教师在上舞蹈鉴赏课时,忽略了教学目的,一味地贪大求洋,竭力挖掘教材中可用多媒体的知识点,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形式:NIDI、录音、录像、投影等,制作的课件也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把舞蹈欣赏搞成了花架子。这样的欣赏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实际效果一般,甚至学生的注意力被大量的无用信息牵制,而忽略了真正需要欣赏的舞蹈内涵,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是表现为过分强调自己的主体功能,对于多媒体的教学挖掘不深,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形式主义,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有的教师忽略了多媒体教学也要根据实际需求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习惯于强调自己对舞蹈欣赏活动的主导作用及对多媒体的简单使用,在欣赏过程中,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使得多媒体欣赏活动单一的追求画面的新鲜和刺激,反而使多媒体教学更像是多媒体的“秀场”。
三是表现为没有将多媒体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调动起来,使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难以发挥,相近于雨过地皮干。例如有的教师或者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忽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或者强调学生技能的展示,但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互动,反而减弱了多媒体教学的综合功能。
三、多媒体教学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要点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要注意恰当、得体,要契合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健康发展的规律。同时,多媒体的运用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具体而言,要牢牢把握住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多媒体的运用要紧扣教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和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能完整地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使多媒体教学成为传统教学形式的有效补充和替代。因此,多媒体的运 用要充分了解教学的目的和教材的内容,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就我个人而言,就曾在舞蹈课中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多媒体设备软件把芭蕾集训课做成课件形式,从芭蕾舞的基本常识和基本原则以及基本训练方法入手,并且加入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芭蕾舞剧作品给学生进行鉴赏。学生在学习芭蕾技能课之后再通过对课件的学习不仅加深了所学的舞蹈技能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自身的舞蹈理论知识以及舞蹈教学法和舞蹈鉴赏能力。
二是多媒体的运用要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结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并不是排他存在的,而是应当和传统教学媒体共存的。多媒体虽然有它丰富的兼容性和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传统的教学媒体仍然有它们存在的必要。比如钢琴作为基训课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其演奏过程中所赋予乐曲的情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学的紧密配合是多媒体音乐所无法取代的。再如,对于教学中学生自己无法发现的或无意识的问题,教师可用DV机将学生的表演录制下来,再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放映出来,依据反射型学习原理,让学生可以多视角多层面地观察自己,对比纠错。教师再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并将改进的过程再次摄录下来,记录下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在强化学习内容的同时,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能力。这就是现代化教学的标志―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
三是多媒体的运用要辅助教师营造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与情境。多媒体教学绝不是简单地把音画输入电脑里,只要教师围着键盘、鼠标转就行了。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宽松和谐的氛围、生动有趣的讲解、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和多媒体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形成对学生情绪的强烈感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和大胆丰富的想象,才能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认识、了解、感悟。这种效果,绝不是由教师单纯地操纵机器所能完成的。例如:在上舞蹈编导课时,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葱苍的树林、灿烂的阳光、清新的花香、清澈的小河,再配上背景音乐,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光、色、形合一的优势,使学生的思维、视觉、听觉充分的调动起来,看着优美的画面,倾听着悦耳的歌声,学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逐步深入地理解画面的内涵、体验音乐的情绪。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组根据音乐和画面进行即兴舞蹈创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便会被极大的调动起来,更能将画面的内涵和音乐的情绪表现出来。这样,老师与学生互动、音乐与画面相触,这种亲切直观的教学方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能帮助学生感受舞蹈、理解舞蹈和表现舞蹈。
在舞蹈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多媒体的运用恰当,就会把学生带进一个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空间。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完全理解。”当多媒体的运用充分的调动起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多媒体之间的互动,学生就能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多媒体的运用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是说,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多媒体的运用也好,还是教师的讲解、互动的活动氛围也好,都要围绕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这一目标前进;背离了这一目标,无论怎样天花乱坠或哗众取宠,都是注定要事与愿违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进行舞蹈教学的平台会越来越多。它的声话结合、音像共有、声情并茂、动静相宜、互动结合,会让学生在浓厚的舞蹈艺术的氛围和多元化舞蹈文化的浸润中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扬长避短、全面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舞蹈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会日益显现。
参考文献:
[1]赵易山、张路路.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高校舞蹈教学艺术实践开展的重要作用
高校舞蹈教学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舞蹈专业技能性较强,艺术实践互动是实现艺术与教学融合的选择。舞蹈教学强调外形动作的美感以及情感的表达,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到既具备形体美又展现出情感张力,有着一定的难度。而舞蹈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则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锻炼舞蹈技能以及发展想象能力,而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艺术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为其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加强艺术实践教学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发展自身专业优势,提升专业素养。对于部分想在舞蹈艺术上寻求长远职业发展的学生而言,艺术实践教学也能为其提供必要的平台,学生通过艺术实践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缺陷,进而在日常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与提高;同时也能够通过活动了解专业就业前景,做好自身专业发展规划。第三,在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身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多项能力,进而促进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式与内容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结合艺术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畅通沟通渠道,实现舞蹈教学的“教学相长”。此外,通过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公益性活动、社区活动等,可让学生借助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平台走入社会、贴近群众,不但能够使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更具公益性与社会性,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会责任感。总之,高校不仅要重视舞蹈理论教学,更要利用艺术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加强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类实践表现的机会与平台,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二、高校舞蹈教学艺术实践开展现状
目前,高校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首先表现在教学体系不健全
许多高校由于对舞蹈艺术实践活动教学不重视,思想上认识不足,舞蹈艺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同时,舞蹈在高校众多科目当中地位不高,难以引起足够重视,舞蹈教学的人力与资金投入相对有限,舞蹈实践教学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活动机会与平台有限。其次,艺术实践教学目标注重短期性,艺术实践教育实施通常集中于某一学期,教学实践成为了教学“任务”,学生与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参与实践,自然难以获取理想效果。
2.专业指导的缺乏
由于学校缺乏专业化引导,多数学生实践活动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对舞蹈艺术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认为实践课程只是作为一种表演或者演出形式存在,参与动力不足,实践学习较为随意;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够,实践活动带队出演老师与负责老师通常也不固定,实践教学模式难以稳固;部分高年级学生因长期参与各类表演比赛等活动,容易产生抵触与厌烦情绪,导致实践教学开展效果大打折扣。
3.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
从教学内容来看,舞蹈实践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由于没有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设置随意,导致学生厌学,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一些学校也并未对艺术实践课程实施严格界定,没有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教学形式来看,在舞蹈艺术实践教学开展中,多数艺术实践活动为学校自行组织的短期活动,让学生随意编排舞蹈并表演等单一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参与兴趣,也难以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
三、优化高校舞蹈教学艺术实践开展的对策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实现舞蹈艺术实践教学目标,高校必须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引领舞蹈教学艺术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首先,学校领导与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实践艺术活动开展,引领实践教学全面实施。实践活动需由学校领导亲自负责,由教师与相关人员组成专门舞美、编导、剧务等小组,动员全校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各类实践活动任务。其次,需完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制度建设,以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将课堂、社会以及舞台三个实践平台作为切入点,根据学生学习特征,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引领舞蹈教学艺术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具体需在实践办法、课时、教学方法与内容多方面予以明确,制定以实践为导向的学习计划。同时,需加强制度建设,如制定《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办法》《舞蹈第二课堂课时认定办法》等制度文件,利用制度推动高校舞蹈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此外,还应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三个方面构建起系统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加强评价考核,总结积累实践经验。
2.加强专业化
指导开展舞蹈实践教学,专业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通过专业化指导,使艺术实践活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需充实舞蹈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安排校内有丰富舞蹈实践活动经验的教师承担艺术实践教育重任,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教师一方面要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应不断强化自身舞蹈功底与能力,提升创新力,进而在实践活动中做到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技能知识,积累艺术实践经验。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学生的不同特性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此外,要借鉴同类高校教学与实践开展的经验,基于学生需求,高校可实施“请进来”战略,邀请地方或者省市级高水平舞蹈团体于学校演出,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积极邀请专家学者组织演讲,普及舞蹈艺术教育,感悟艺术人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学习观念。
3.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形式
应针对学生实践活动参与意识不足等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不断丰富艺术实践内容,拓展实践活动途径,为学生积极创造更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机会。首先应丰富校内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向每一个小组分配实践课题,引导学生展开实践研究,结合实际调研掌握专业发展情况,提升学习动力。再如,可自发成立艺术工作室、舞蹈团等,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一个学习单元完成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创编舞蹈作品、舞台剧等,通过舞台活动锻炼学生表现力;多组织文艺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校内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平台。还要拓展校外实践的途径,引导学生加强同社会的接触,提升艺术实践经验,鼓励学生多同社会展开文化交流。高校可同社会上的有关机构与企业合作,利用校企合作等模式,给学生创设更多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登台表演,在不同的社会社团、舞台当中,扮演各类不同角色的舞者,培养学生舞蹈专业技能,提升其荣誉感与信心,使其在更高的艺术平台上发挥自身特长,发展综合艺术素质。
1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须树立生本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优化课堂模式.
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高中起始阶段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还不是很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帮助他们的认知经历“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这一过程.
因此,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实践入手,不要总是盯着文本和习题,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思考如何动态的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相互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容易分心,如果在教师的主导下,布置具体的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或是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自主学习,学生有目标、有要求,学习会更细致、到位.
2 高中物理“活动”教学的原则分析
2.1 “先学后教”的原则
相比于其他认识过程而言,教学过程是相当特殊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曲解了“教学”,认为教学“以教为主、先教后学”.我们的学生被教师的教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学,课堂上教支配和控制着学,学生的学则是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师的教.
在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后,我们教学必须翻转,让学生先学,学生学习了,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我们教师的教才有了指向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学会的,我们教师不用教,将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存在困难和有疑虑的问题.
2.2 “以学定教”的原则
有了先学后教,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教了.
(1)据学生的资质(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因材施教.这个观点在我国春秋时代孔子就已经提出来了.“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道出了因材施教的真谛.
(2)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
2.3 “以学促学”的原则
学生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课堂上学生与学生构成了一个学习的生态化系统,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促学.
只要我们教师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很自然地暴露出来,而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就浮出水面了,此时教师只要给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通过探讨、合作最终不仅仅可以发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高中物理“活动”教学的教学实践
思维活动是物理课堂的土壤,物理课堂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心脏,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往往认为是高质量教学的逻辑生长点.学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不同时机应有不同的活动在贯穿;不同知识应有不同的层次活动去统整.
案例 《抛体运动的规律》
3.1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知道可以用它对曲线运动进行研究.而且,学生只是高中一年级,单纯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很是枯燥,而游戏和实验却能引发他们极大的兴趣.
3.2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说出平抛运动的定义.
(2)能够用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并总结规律.
(3)能够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决问题.
(4)能熟练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研究精神.
3.3 重、难点
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并认识其规律.
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4 教学方法的选择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本节的重点、难点,我计划在本节课使用如下教学方法:
在介绍概念时,采取从实例到抽象的方法.在教授平抛运动的规律时,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知识分析实验.因为本节课面向高一学生,他们对于实验还是很有兴趣的,用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探究过程中,我还会向学生渗透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亲身研究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发现规律.从而使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我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十二个小组,将本节课中的三大环节、问题的归纳与总结及涉及到的两次讨论都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充分体现“活动”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无效指导行为 建构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小学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观点,他在1970年发表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中,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虽然建构主义观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它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在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1)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又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然而,很多语文教师过多地把注意力停留在由建构主义理论引申出来的主体论上,单一地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该全部交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开展,忽视了教师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此外,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新生的课程形态出现在语文学科的课本上,因此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地学习、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本质和特征。正是由于以上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帮助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出现一些无效指导行为,使得学生的学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姓名探趣》活动课课堂实录节选
师:下面,请各组成员把本次探究的学习成果展示于桌面,有请老师们走近学生,分享他们的快乐,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优美的乐曲中,在场听课的老师与学生开始互动)
镜头1:某师问张姓同学:“张姓历史人物你知道多少?”生如数家珍。“你最佩服的是谁?”“张骞。”“为什么?”“因为他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对答如流。
镜头2:某师问:“王慢慢同学,你为什么起了这样的名字,有什么寓意吗?”“因为我父母认为,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他们希望我慢慢走,慢慢地努力,一定能成功。”
镜头3:某师问:“你们陈姓的姓氏图腾是什么?”生指着该图腾。“这有什么寓意呢?”生介绍得头头是道。
镜头4:某师问:“咦,这幅对联是谁写的?”“我爷爷写的。”“你爷爷支持你参加这样的活动吗?”“他很高兴,还问是哪位老师的创意,他不仅写对联,而且帮我找资料,提了不少建议。”
师:老师们,同学们,在浮躁喧嚣的时代,生命的可贵与人生的价值更加值得关注。寻根溯源,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血统都是高贵的,每个名字都寄寓着父辈温馨的祝福和殷切的期盼,让我们的孩子理解父辈的期望,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向前;让我们的孩子去寻找远古的血缘,会使他们更加自信。扬起生命的风帆,尊严与荣耀将伴随孩子一生。
下面,请各组长代表本组简要汇报本次活动的感受体验,要求:真实,即不隐瞒对活动的认识过程,正视活动过程所存在的困难。(案例节选到此)
一、教师忽视自身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组织作用
“姓名探趣”,从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我们就知道中心词是“姓名”,老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去“探”,从而让认识、了解到其中的“趣”。但是上面所展示的课堂实录显示,老师组织学生展示“趣”的方式明显不足,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在这次课程中的组织作用。在教学实录中,任课老师安排“在场听课的老师与学生开始互动,分享学生的快乐”,从镜头1―4,我们会发现,学生“探”的“乐趣”,仅局限于与某个老师的对话中,而未能向其他的组员及本班级的任课老师汇报,未能与他们共同分享“谈”的成果。而且课程接下来的步骤是老师安排组长汇报“活动感受”,组长毕竟只是几个代表,虽然他们的发言具有代表性,但是老师却未能更深入、广泛地听到基础组员的感受。从这个课堂实录节选看,老师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更多地停留在“点”上,未能触及“面”,从而削弱了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学习效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情意性目标包括体验性、效力感。所谓体验性,指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的活动,来获得对身边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参与,因此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自然的体验、社会的体验和对人的体验成为体验性目标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寻觅春天的踪迹》,就是力图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自然界“春”的特性。在我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都有对“春”的描写与歌颂,教师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以视、听、表演等多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好地认识、了解“春”,从而体验到“春”的美好。效力感是指学生对自我能力的确认。教师培养学生的效力感,需要为他们营造一定的环境,提供探索自我的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性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效力感,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姓名探趣”案例中,由于老师的组织不足,学生在整个活动课程中的“体验性”和“效力感”也明显不足;由于老师的组织不足,大部分学生无法全面参与活动成果的展示,导致学生对活动成果的体验不足,进而自身的成就感、效力感也被削弱了。这样,经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后,学生们的收获感是有缺陷的。
二、教师忽视自身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参与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根据该理论,教师虽然扮演的是“配角”,但是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少了“配角”是难以成“戏”的。所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如果缺乏教师的积极参与,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参与和成果展示阶段参与两部分。所谓的准备阶段参与,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活动成果的展示设计等准备阶段的活动。这一阶段的教师参与,其实是夹杂在教师指导中的。然而我们不能把这部分的教师指导参与等同于教师指导,因为是先有教师指导,再有教师参与的;教师指导后,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就会交替出现在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而教师在成果展示阶段的参与,同样与教师指导融合在一起,教师并不是置身其外,只做成果收获的观看者,而是积极地、共同地参与其中,共同分享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
同样以上文的“姓名探趣”课堂实录节选为例,我们发现,在这次学习活动任课老师在活动成果展示的课堂上未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节选的内容看,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主要在于与众多听课老师的交流对话上,而不是与指导老师的交流,指导老师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置身其外充当一个观众的角色。其实不是说在成果的展示中必须要求老师参与,而是从老师在成果展示中的参与不足,我们能够看到老师对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期参与是不充分、有所欠缺的。前面提到“姓名探趣”课堂实录节选案例缺乏老师的组织,老师没有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去引导学生以丰富的形式展现学习成果。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与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前期的参与不足有密切的联系。总的来说,“姓名探趣”课堂实录节选案例,由于老师前期的参与不足,因此在成果展示中参与不足,从而使得学生展示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有限,削弱了对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效力感的培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正是由于老师未能够有机会或者正确地学习、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本质和特征,未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指导、组织、参与作用,因而影响了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正确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性学习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S].
[2]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2002.
[3]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1.
[4]郭元祥.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熊梅.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熊梅等.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情感表现力
引言
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在艺术表达上要求舞者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并能够将情感融入到舞蹈作品表演的全过程。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舞蹈动作向学生进行传授,更加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但也需要看到,很多高校舞蹈教师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较为茫然,学生情感表现力提升的现实难度也相对较高。鉴于此,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并探寻出更好的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教学策略也显得尤为必要。
一、舞蹈教学中学生情感表现力提高概述
高校舞蹈教学中,理论知识及舞蹈动作的讲解是主要教学内容,学生情感表现力提高事宜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充分关注。从舞蹈艺术的艺术表达和表现上来看,较好地对舞蹈作品进行演绎离不开情感表现力的支撑,舞者对于舞蹈动作的诠释更是会对于最终的艺术表达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新时期,高校舞蹈教学的理念出现了很大程度变化,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提高也需要成为整体教学中的基础构成。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对于舞蹈艺术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则需要在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进行相应调整。从具体意义上来看,在学生群体的情感表现力得到了对应提升后,高校舞蹈教学在开展上能够更为顺利,整体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能得到很大程度提升。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难点
(一)师生群体对情感表现力提高认识不足
虽然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提升较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师生群体对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提高缺乏完整认识,学生情感表现力提高相关的教学活动也并未存在于现行舞蹈教学体系之中。某些舞蹈教师在并没有围绕学生情感表现力提高进行教学调整,学生对于自身情感表现力实际水平和短板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形下,也无法将相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长此以往发展下去,教学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便会越发明显,师生群体对于学生情感表现力提升缺乏应有重视和足够了解时,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情感表现力提升的现实难度也不断增加。更为严重的是,这一状态下高校舞蹈教学的层次会显得极为单一,伴随着教学的机械性和单一性越发明显,学生情感表现力提升事宜在整体教学中的边缘化色彩也会越发浓郁,学生的情感表现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舞蹈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高校舞蹈教学中带有很强的机械性,这种机械性不仅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固化上,更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选用的单一上。由于舞蹈教学方式方法十分僵化,课堂教学的占比相对较高,舞蹈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相对较少,舞蹈教师也很难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力高低与否有较好掌握。舞蹈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时,高校舞蹈教学活动开展中也会缺乏对学生情感表现力进行提升的空间,传统的舞蹈教学法已经被证明无法为学生情感表现力提高作出足够贡献。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单一性无法得到解决时,高校舞蹈教学中也很容易产生很多次生问题,整体教学效率被严重拖慢的状态下,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提高也会面临更多压力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制约,甚至会导致学生的情感表现力不升反降。
(三)学生的实际舞台表现机会相对较少
高校舞蹈教学的形式相对单一,学生在接受舞蹈教育时虽然能够对理论知识形成较好的记忆和理解并将舞蹈动作规范性的演绎出来,但衡量情感表现力的维度相对较多,很多学生在实际舞台上进行舞蹈表演时,紧张情绪的存在会对情感表现力的彰显产生负面影响。舞蹈教学与实际意义上的舞台表现间存在很大不同,特别是很多学生明显缺乏舞蹈表演经验时,对于舞蹈的理解也会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上。高校舞蹈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学生在接受舞蹈教育时缺乏表演机会,特别是舞台表演和表现机会也是不争事实。实际表演机会的缺乏导致舞台经验的欠缺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群体情感表现力的提高,高校舞蹈教师也并没有在教学中通过特定教学活动的开展冲淡这一不利影响,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制约了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提高。
(四)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存在偏差
高校舞蹈教学中往往会结合具体的舞蹈作品来进行,但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授和舞蹈动作示范的教学策略并不可取,教师并没有帮助学生对舞蹈作品进行理解和感悟,这使得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提高。很多高校大学生虽然能够对舞蹈理论以及基础动作进行较好地学习,但由于其缺乏舞蹈基础,对于舞蹈艺术的感知能力相对较低,在舞蹈作品理解上也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或理解上的不充分。不同的舞蹈作品会带有不同的情感诉求,舞者在进行舞蹈作品演绎时的情绪,动作,面部表情等也会对舞蹈作品的情感表现力高低与否产生影响。但较好进行舞蹈作品演绎的前提是对舞蹈作品创作背景,情感特征等有一个较好感知,高校舞蹈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忽略了对学生舞蹈作品感知及理解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使得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情感化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在这一状态下也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三、高校舞蹈教学中更好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建议
(一)提升师生群体对情感表现力的认识
高校舞蹈教学中进行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提高首先要让师生群体对情感表现力提高有较好感知,特别是高校舞蹈教师,其对学生情感表现力提升有了较好认识后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对应的情感表现力提高尝试。舞蹈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进行学生情感表现力理念的融入,更加要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实际水平有较好感知。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提高进行教学努力与尝试时,学生群体也要增进对情感表现力提高的认识并积极对教师进行的教学调整予以配合。在这一进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定期进行教学反馈的搜集、整理与分析从而进行学生情感表现力提高策略选用上的微调。通过提升师生群体对情感表现力提高的认识,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情感表现力提高的内在环境可以得到优化,将与之相对应的一些学生情感表现力提高办法尝试在实际应用上也能更为顺利。
(二)多元化舞蹈教学方式方法
高校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受到教学方式方法选用上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会蔓延到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提高上。为了更好在舞蹈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力进行提高,舞蹈教师就需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多元。例如舞蹈教师可以将互动教学法引入并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之中,通过在舞蹈动作示范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发现学生群体在舞蹈动作学习以及情感表现力提高上存在的不足。教师也可以对小组合作学习法进行应用,并通过合理地设置学习小组让整体教学更加具有层次性。高校舞蹈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提高不能对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进行过度应用,特别是学生情感表现力高低与否时常出现变化,常规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时。舞蹈教师应当结合学生情感表现力实际水平,情感表现力提高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多元化调整及应用,从而使得舞蹈教学可以更为灵活。
(三)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舞蹈表演机会
舞蹈表演机会,特别是在舞台上进行舞蹈表演的经验对于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提议,更可以促进学生情感表现力的不断提高。高校舞蹈教学应当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特别是要注重将舞蹈教学活动有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高校舞蹈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方式方法多元的契机开展一些更为多样的舞蹈教学活动,并让学生能够通过此类教学互动的参加积累一些其它的学习经验。高校舞蹈教师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舞蹈表演或汇演活动,让学生能够有登台进行舞蹈作品表演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一些登台进行舞蹈表演的机会,更要观察学生在台上的舞蹈演绎表现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化分析。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特别是在情感表达上存在的一些不足,教师能够制定更为有效的情感表现力培养与提高策略。伴随着登台进行舞蹈表演机会的不断增加,学生对于情感表现力也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这也能够降低教师在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上的压力,并增强一些情感表现力提高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
(四)引导学生进行舞蹈作品的情感感知
学生对于舞蹈作品的情感感知能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这也是制约学生情感表现力提升的因素之一。新时期,要想在舞蹈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力予以全面提高就需要让学生对舞蹈以及特定舞蹈作品有一个更好的感知。例如在围绕某一民族舞舞蹈作品进行舞蹈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其表达的情感内涵向学生进行讲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舞蹈名家示范视频向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优秀艺术家情感表达技巧的运通解读。在具体的舞蹈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也要帮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调整,表情的调整与运用等进行舞蹈作品情感内涵的感知,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进行舞蹈学习时对特定作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一旦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情感化分析及感知习惯,并在进行舞蹈作品赏析时主动地进行情感感知,高校教师便能够更为轻松地对学生情感表现力进行提高。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引导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见,倡导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采取一些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来调动幼儿学跳舞蹈的主动性,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新审视舞蹈教学活动,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跳舞教学模式,注重教与学的协调统一。
一、选择幼儿喜欢的舞蹈,激发幼儿学跳的好奇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舞蹈是否适合幼儿跳,首先要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学跳的兴趣和欲望。在幼教杂志及教材上,有好多幼儿舞蹈。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们学跳。如表现为:舞曲陈旧复杂、幼儿难于理解,还有的舞曲内容孩子很陌生,这样就影响孩子学跳舞蹈的兴趣。因此舞曲的选择,对孩子的学跳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有的放矢的选择舞曲。我认为只要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舞曲就适合幼儿跳。如《小兔乖乖》(欢快的)、《小鱼游》(优美的)、《粗心的小画家》(诙谐的)……
二、先理解歌词大意,后引导幼儿进行舞蹈教学活动
由先理解歌词大意,后引导幼儿进行舞蹈,就是组织幼儿从歌曲开始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有直接描述动作过程,赋予动作性。如,在进行歌曲《蝴蝶找花》较长活动时,先让孩子进行“蝴蝶找花”的游戏,让孩子分别扮演“蝴蝶”和“花”,借歌词内容进行游戏,并利用游戏活动学习伴随歌词朗诵,再进行学习唱歌和相关的舞蹈活动。这样不仅使幼儿学跳兴趣浓,而且还能够使平淡的舞蹈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
在教跳活动中教师应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寓教于乐,同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舞蹈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受自然美,自发的模仿和学习,甚至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让孩子轻松的学跳舞蹈。如,以《幸福拍手歌》为旋律的舞蹈,首先这首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跳舞蹈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我故作惊讶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没教就会跳了。”孩子们在表扬和鼓励下,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大增;一些平时不大表现的孩子也投入到了舞蹈活动中,和大家一起“疯”了起来。在进行舞蹈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跳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眼神、动作语调等也是营造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切活动都要富于感染力,建立轻松、相对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及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能让每个孩子产生积极学跳的愿望。
四、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舞蹈,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学会创造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教育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在我们舞蹈的教学活动中,不光强调舞蹈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舞蹈一般都是开创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船边的余地。例如,创编舞蹈,在学唱活动中根据歌曲创编相应的动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地发展。根据歌词创编动作,也是对孩子创造性的很好的培养。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给予幼儿自主的创造和表现的机会,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向更深层次发展,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通过努力展示孩子的创造力。
五、舞蹈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幼儿园;舞蹈教学;问题;对策
在幼儿园舞蹈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幼儿教师本身舞蹈技能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和较难组织实施等因素的影响,幼儿舞蹈教学的应有价值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因此,针对幼儿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幼儿舞蹈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幼儿园常用的舞蹈形式主要包括:集体舞、邀请舞、小歌舞或童话歌舞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园舞蹈教学的理解还有很多误区:一是忽视了对幼儿舞蹈兴趣的培养。教师对幼儿在舞蹈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和规律认识不足,对幼儿园舞蹈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在日常幼儿舞蹈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让幼儿模仿学习舞蹈动作,并以学会教师的“规定动作”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引导幼儿理解舞蹈本身及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师缺乏对幼儿身心特点的深入了解,致使幼儿缺乏愉悦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有效解决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呢?
一、目标的确立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要改变以往重技能技巧训练的方法,在制订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时,要结合本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最近发展区”。目标过高,幼儿因能力达不到,完不成任务不能获得成功感,就可能失去兴趣;如果低于幼儿实际水平,幼儿会觉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劳,失去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集体舞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于让幼儿感受集体舞蹈的快乐,动作指向简单重复,队形变化则应指向同伴间的交流。
二、教学设计要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
首先,教师必须重视对舞蹈教材的分析,包括音乐的旋律、节奏特点及情绪等。其次,还要分析动作的重点、难点并教给幼儿方法,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因为舞蹈中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如果教师运用专业术语与幼儿交流,幼儿可能听不懂,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比如在学习团身的基本动作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幼儿将身体变成“小球”或者团成“小山”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还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再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改编、加工,变成有情节、有趣味、幼儿能理解的形式,吸引幼儿学习。也可采用将动作配上有节奏的解释性儿歌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动作。
三、动作和队形的难易程度要适中
要设计简单易学的动作。教师在编排时应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的难度,一般来讲,动作应该是简单的、重复的。一个集体舞中选择一两个基本动作,每个动作至少重复进行一个八拍以上,这样可以减轻幼儿的记忆负担。另外,编排富有变换的队形。集体舞活动的前提是整齐有序的舞蹈队形,队形变换是集体舞教学中的难点。变换集体舞队形可以激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同时也增进了幼儿跳舞的热情,但不宜过于频繁地变换队形。在队形的变换上,可以采用“图示教学法”,教师可以提供几种队形图,让幼儿选择,也可以利用简单的图示,让幼儿学习看图进行队形的变换。
四、舞蹈教学过程中重细节
1.欣赏、感知音乐,教师问题设计目的性要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将“听了音乐你感觉怎样、你有什么感受、这段乐曲有什么特点”等空而大的(无效)问题抛给幼儿。这就容易出现幼儿要么不会回答,要么答非所问的现象。所以,教师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要考虑“为什么要提问、通过提问解决了什么问题、幼儿通过对该问题的思考收获了什么”等。另外,教师要在此环节有意识地指导幼儿分辨乐段(乐句)或角色,为下一步舞蹈的学习做铺垫。比如:《照镜子》舞蹈乐曲就是三段体,角色有扮演镜子的小朋友和照镜子的小朋友;舞蹈《你来拍我来和》就是两段式乐曲,包括小朋友和小鸽子两个角色。
2.基本动作的学习,教师要分解动作直观示范
首先教师的(镜面)示范要准确、讲解要具体,不要让幼儿坐着学到动作、步伐。在学习与练习的队形安排上,由于班级场地有限,教师要考虑幼儿之间站位间距的问题,在指导练习时,教师习惯采用整齐的方阵式队形或者是圆形站位,这些都不利于幼儿进行基本动作的学习。教师可以采用横排错位站位,确保每一名幼儿能与教师正面交流,并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在基本动作分解讲解时,教师可采用口令式,在基本动作的练习过程中,不要脱离乐曲,要将动作与乐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如在集体练习、指导时,教师可以放慢曲速,演唱(哼唱)乐曲,等幼儿逐步熟练之后,再听音乐进行表演。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策略;舞蹈教学;幼儿时期;教学方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如何提升幼儿教育的有效性,是相关幼师与幼儿园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舞蹈教学活动是幼儿艺术课程中核心组成部分,能够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艺术气息,培养幼儿审美意识。但受到教学观念、教师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多种问题,包括教学方式与手段过于陈旧、幼儿学习兴趣不高、舞蹈类型较为单一等。教师应结合幼儿实际情况,通过游戏化教学策略,丰富幼儿舞蹈教学活动,促使幼儿参与到舞蹈教学中,提升课堂效率与质量。
一、寓情于景,营造良好舞蹈艺术氛围
幼儿具备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征,合理融入游戏活动,为幼儿营造良好舞蹈艺术氛围,促使幼儿成长,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做法:
1.激发灵感
兴趣直接关系着幼儿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教师应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会舞蹈的魅力,通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等方式,激发幼儿舞蹈的灵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幼儿多感受大自然的美,寓情于景,为幼儿创建轻松愉悦的舞蹈学习氛围,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舞蹈的喜悦,如在教授“银波绿舟”的舞蹈时,教师可以用“观察家乡”的游戏引入,要求幼儿以某一个或者两个动作“舞动”出家乡,幼儿既能够模仿家乡的标志性建筑,也能让幼儿凭借自身的想象表演,教师应当给予幼儿充分的展现空间,采取表扬、鼓励的方式,激发幼儿舞蹈的灵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放飞想象
想象力是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的能力,幼儿因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在课堂中分散精力,甚至出现嬉戏打闹的问题[2],大多数教师都会通过呵斥的方式制止,但该种方式会打击到幼儿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可借助“游戏化教学策略”,融入在舞蹈教学中,当幼儿出现过分吵闹的情况时,教师可通过“one one one”的韵律引导幼儿重新回到课堂,即当教师说道“one one one”时,幼儿马上将小手放在桌子上,并配合教师说出“one one one”,每说一个“one”,就在桌子上轻轻拍一下手,这种方式既能够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也可给予幼儿想象空间,培养幼儿想象力。同时,以舞蹈韵律的游戏形式,能够最大程度上协调好舞蹈教学目标与幼儿舞蹈能力之间的关系,幼儿可凭借自身想象,更加有灵气地展现出舞蹈。
3.引导模仿
模仿是提升幼儿舞蹈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利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合理地模仿,通过大量的模仿动作,形成幼儿对舞蹈的初步理解,提升幼儿舞蹈的专业技巧[3]。如学习在“绕手腕”的专业动作时,教师可让幼儿模仿“采茶”的动作,通过接龙的游戏方式,促使幼儿练习“绕腕”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幼儿,确保其模仿动作的规范性。
二、借助游戏,引导幼儿感受舞蹈气息
舞蹈能够帮助幼儿抒发出自身情感,但真正让幼儿理解舞蹈作品是较为困难的,教师可借助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舞蹈作品中的人物,使其更加体会到舞蹈作品的深意,促使幼儿将情感融入到舞蹈中,以舞蹈的方式表达出想法与喜爱,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种做法:
1.学会观赏
幼儿在接触到舞蹈时,会被舞蹈的旋律、动作吸引,但真正到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舞蹈动作的难度所吓到,从而不愿意跳舞或者出现排斥跳舞的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始舞蹈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游戏教学方式,让幼儿学会观赏。如在学习“我的朋友在哪里”的舞蹈时,教师可通过视频的方式,为幼儿展示台湾地区其他小朋友的生活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幼儿品尝台湾地区的美食,促使幼儿喜欢上台湾地区的文化,降低舞蹈教学的难度。
2.梳理情节
幼儿舞蹈作品抒发的情感与其他作品相比,比较单一,但因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4],因此,教师应合理划分舞蹈作品的情节,并帮助幼儿梳理好,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开展舞蹈游戏活动,如在学习“剪羊毛”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绵羊喂养区域,让学生接触到羊毛,并布置绵羊扮演角色的任务,使得幼儿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剪羊毛的过程,更加懂得“剪羊毛”舞蹈中收获的喜悦,更全面展现出舞蹈的情感与韵律。
3.抒感
抒感是幼儿学习舞蹈的最终目的,幼儿能够通过舞蹈的方式,表达出自身的喜、怒、哀、乐,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追求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游戏的方式,如“舞蹈接龙”, 给出某一段音乐,让幼儿根据自身理解而跳舞,并“选聘”小评委,引导幼儿欣赏舞蹈的同时,锻炼幼儿舞蹈技能。
三、定位舞蹈,提升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1.寻找参照物
幼儿园舞蹈多是集体舞的形式,对幼儿动作的整齐划一性要求较高,幼儿还需完成各种动作的变换,因此,舞蹈教学的难度较高。教师可以给幼儿定好参照物,通过摆放毛绒玩具等方式,让幼儿寻找到舞台中心点,加强幼儿之间的联系交流,降低队形变换的难度。
2.选定指挥者
对于较难的舞蹈动作或者需要变换队形时,教师可以选定1-2名幼儿作为指挥者,发出相应的指挥口令,科学帮助幼儿记忆队形变换,选择指挥者时,可利用“斗舞”等游戏方式,让幼儿评选出最信得过的指挥者,确保指挥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课程作为幼儿重要教学活动之一,不仅能够有效开发幼儿智力,增强幼儿身体素质,更可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舞蹈过程中抒感,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游戏化教学策略,综合考虑幼儿舞蹈兴趣、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有机统一游戏活动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将游戏融入舞蹈中,使得幼儿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舞蹈基本技巧,引导幼儿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苏艳.幼儿园中游戏化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5,17(9):96.
[2]卢洁琛.游戏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当中的作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2):2-3.
[3]王区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游戏与指导》课程教学策略探讨――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32(8):78-79.
[4]李秀枝.音乐为幼儿早期教育插上梦想的翅膀――谈幼儿音乐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5,55(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