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6: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马拉松训练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量统计法等方法对上饶市2014年参加无锡国际马拉松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计划进行解析,找出赛前训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提高我校马拉松训练队运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对我校马拉松队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拉松训练 经济性 非稳定性核心力量 糖原 超量恢复
一、前言
本文在对上饶师范学院业余马拉松训练队参加2014无锡国际马拉松赛前训练周期训练计划特征进行解析,希望找到训练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以后上饶师院马拉松训练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上饶师范学院业余马拉松训练队,上饶市长跑协会,上饶市户外运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40多篇关于长跑,马拉松训练的相关资料,并查阅了训练周期及赛前训练计划的相关资料。
2.访谈法
通过访问运动员,教练员了解训练情况,对马拉松训练后运动员的进步状态,对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提高途径进行调查,访谈。
3.数量统计法
将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马拉松运动队大周期特征分析
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马拉松训练队大周期训练共24周,周期划分特点是: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以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分法将训练周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恢复周4种基本类型。为了达到不同的训练目标采取相应的训练任务,而制定相应的周训练计划,表现出在不同训练周的方法手段负荷变化特点。
(二)基本训练周运动训练解析
基本训练周分成两个训练阶段,因为在本周期内进行了假期休整,而根据实际需要分成两个阶段,但是在第二阶段的1-2周训练计划中并未在明显的复训计划,而直接进行较大强度,直接衔接第一阶段的训练负荷,再次违背了复训的生物化学基础。
基本训练周,其主要任帐峭ü负荷的增加或者减少来使机体产生新的生物适应,提高运动员的全面竞技能力,负荷设计为周运动负荷的加大,从而对机体更深的刺激。
(三)赛前训练周运动训练解析
本周训练强度明显加大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使机体适应比赛要求和条件,对赛前诱导其重要作用。在本周期以基本训练周,相比增加了早上的补充课,训练量明显增加,但从训练内容看补充课主要进行轻量并不大,一般级别的运动员控制在170~210KM。在赛前训练周的训练中为适应比赛要求,强度. 主要以乳酸阈强度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比赛法、变换训练法等为主。
(四)比赛周运动训练解析
比赛周期训练计划,主要训练任务为激活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参加比赛。负荷安排要紧紧围绕机能状态,在比赛日处于最佳状态来进行,因此比赛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应以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在表中可以了解到比赛周训练计划为9天,从第9天倒计时算,在第9天安排了赛前最后一次大负荷模拟比赛训练,随后负荷逐渐减小,使机体产生超量恢复。
(五)恢复周运动训练解析
比赛结束后安排了2周的恢复训练,恢复周的任务是降低训练负荷采取各种恢复手段,消除运动员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实现能量物质的超量恢复,在恢复周广泛采用一般性的身体练习和游戏性练习。
(六)赛前一餐的营养原则解析
在高糖膳食中应以淀粉为主,淀粉引起的胰岛素效应优于葡萄糖,有利于糖原合成。赛前几天补糖是为了提高比赛前最大肌糖原储备,对于马拉松运动的肌糖原供能,耐力持久具有重要意义。
在模拟出赛中运动员对赛前一餐也进行模拟,适应并取得较好效果,在赛前一餐,对马拉松运动发挥起重要影响,据收集运动员赛前一餐的资料进行补充。低血糖指数食物在运动前摄入有使机体碳水化合物稳定供应,提高耐力水平适应长时间运动之前补充,高血糖指数食物有利于处进血糖水平和胰岛素反应,促进糖原储备。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上饶师范学院马拉松运动员赛前训练采取训练周期,分别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恢复周4个阶段。每个训练周期训练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紧密联系,使训练具有周期性、系统性。
(二)有氧耐力为基础,判蚪ソ。为提高一般耐力,有氧代谢水平和脂肪利用效率,为训练和比赛做好体能储备。
(三)最大摄氧量是长跑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性生理指标,而乳酸阈和最大摄氧是在有氧运动中都是重要生理指标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影响提高幅度小,一般为21%~26%,因此在有氧训练中以个体乳酸强度是有氧耐力训练的最适宜强度,即能使器官机能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利用有氧,使磷酸盐,糖酵解代谢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在整天个有氧耐力训练时采用个体乳酸强度训练。
(四)快慢相宜,严格控制,在法特莱克跑的训练中,充分考虑对比赛节奏的适应性,预防慢跑型动力定型,提高乳酸阈代谢能力,从而最有效地增强训练的效果。
(五)力量是保障,协调发展。全面性的协调发展肌肉力量,突出非稳定性训练,有效提高肌肉做功效率,节省能量消耗提高运动经济性,保持长时间肌肉做功,增强了运动水平,预防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六)科学多样的机能恢复措施,促使机体及时产产超量恢复,特别是训练后及时的糖原补充对马拉松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不断超越自我的心境界
最近,Arthur开始忙起来,工作上他已经游刃有余,让他忙起来的是即将到来的一场让人激动的赛事——“2013上海国际马拉松”。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现在每周跑3次,每次10公里,逐渐增加到20公里。另外还有哑铃等日常训练。
有人说,跑马拉松的过程就好像跨越一个浓缩的人生。站在起点,不论专业还是业余,都在同一起跑线;跑步途中,有轻松、有痛苦,也有挫折,人时刻在与自我进行斗争;比赛结束,你可以体验战胜自我后的成就感。这也正是马拉松对Arthur的致命吸引力。
Arthur任职于五百强公司客户发展部,工作中的他严谨沉稳,跑马拉松这个爱好多少有些让人出乎意料。1.80米的他身材颀长,从小就开始练习长跑,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台湾参加了当地马拉松10公里跑,跑步的兴致被提起来了,接着又参加了上海马拉松,跑完半马。今年3月,在巴黎工作的他又参加了巴黎马拉松,同样完成了半马。“马拉松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我很享受这种自我挑战,像上瘾了一样地一次次地想完成每一个赛程。”Arthur说,在即将开赛的上海马拉松,他已经做好了跑完全程马拉松的准备。
Arthur不断提到“自我超越”4个字,这是马拉松为他带来的最大享受,过程存在着很多未知的可能性,也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达到后的喜悦心情。“在巴黎跑马拉松,离终点还有两公里时,我的膝盖有些疼,我就想走到终点算了,但是有人和我说,你走一分钟就会有一两千人超过你,路边的人都在为我加油,大声喊着我胸前标牌的名字‘Arthur,加油’,别人的鼓励都是一种坚持的动力。”
“大家都在讲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场短跑,在跑马拉松的时候时间长,过程中会有思考时间,会觉得无论在生活和工作上,不能急在眼前,要放眼更长的时间,对自己的一种意志力和专注度的培养有更大的帮助。工作上会静下心来,不要急于求成,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同时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享受整个过程。”
和家人一起寻找无限乐趣
“漫漫马拉松,你都在想什么?”
“会想很多,有时会想一些有趣的事情,有时想一些未来的规划,让自己专注在思维上,腿在机械地跑。想到训练时的付出,要努力坚持下去,想今后再也不跑了,可每次跑完后就忘记了,或者想跑完后去哪里放松一下,吃点好吃的……”Arthur努力让过程变得享受。
欣赏路上的风景也是不错的消遣。在巴黎的马拉松,鸣枪起跑点是香榭丽舍大道旁的Rue Galilee,东西向的慢跑路线将横穿整个巴黎。沿途你会经过协和广场、罗浮宫、艾菲尔铁塔等诸多耳熟能详的名胜。
马拉松让Arthur收获的不仅仅是坚强的意志力,还有来自家人的支持和关心。每次Arthur跑步,妻子都会带着女儿到终点去迎接他,这次的上海马拉松比赛,妻子和女儿也要参加5公里的健康跑,而且正筹划要拉着横幅去终点为Arthur助威加油。
除了马拉松,Arthur还喜欢自驾游,这是一种比较随性的旅游方式,随时来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尤其Arthur在国外生活的那段时间,公路发达,开车方便,女儿小时候就开始带她自驾,欣赏不同风景,体验当地文化。自驾对于车来说要求比较高,Arthur是BMW3系的忠实拥趸,车几乎是家里的一个亲密成员。“我的个子比较高,希望空间大一些,因为是家庭用,后排座和后备箱等要宽敞,总体要求舒适度要高。”他也注重车的环保性能,“资源虽然不是不可再生的,但是时间很长,方便自己的同时不要给社会太大的负担。”
马拉松选手与BMW的奇缘
有些事情是出奇地暗合。作为2013上海马拉松的参赛选手,他又是BMW的车主,而BMW正是这次12月1日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荣耀赞助商。
BMW与马拉松运动结缘已久,早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宝马集团首款电动车BMW 1602就担当了马拉松项目引导车的重任,开启了彼此合作的先河。与坚持跑向终点的马拉松选手一样,BMW在追求完美驾驶体验与运动精神之旅上从未妥协,一直在为打造理想座驾而持续“奔跑”。
听上去很酷,是否想来感受一下独一无二的珠峰马拉松?那你可要了解珠峰马拉松跟普通马拉松的12个“不一样”。
不一样的起跑线
通常情况下,要抵达马拉松起跑线乘坐公交或者开车就可以了,或者距离近走几步就到,然而珠峰上的马拉松可不是这样:你要徒步两个星期才能抵达起跑线,也就是珠峰大本营。从尼泊尔过去,没有公路、汽车,只能沿着山路前行,跑步之前先重装徒步几天。当然,你也有另外一条路可选:抵押掉你的房子付钱让直升飞机送你到大本营。不过还是徒步更好,可以给你时间适应高海拔环境。
不一样的景观
在普通马拉松现场我们常见的是成百上千跑者的背影、指挥交通的警察、远远靠边的车辆、移动厕所、摩天大楼和水泥跑道,在珠峰马拉松现场则迥然不同,那些东西全都没有,这里惟一有的就是“摩天大楼”――世界上最高的几座山峰。
不一样的空气
跑者身体需要大量的氧气,在普通马拉松环境中有的是大把大把的氧气供你呼吸,但是珠峰马拉松最缺的就是氧气。由于海拔高,空气含氧量很低,而参赛者要从海拔近5500米的大本营起跑,那里的空气含氧量仅是普通马拉松的一半。
不一样的友谊
在普通马拉松比赛中,你与其他不认识的参赛者只是打个照面,顶多有一两句话的交流,然而在珠峰马拉松,你会与同组参赛者一起徒步两个星期到达大本营,你们会分享跑步经历,一起笑一起生病一起受冻一起挨过来,了解彼此很多,没准儿成为终生好友。
不一样的友谊
在普通马拉松比赛中,你与其他不认识的参赛者只是打个照面,顶多有一两句话的交流,然而在珠峰马拉松,你会与同组参赛者一起徒步两个星期到达大本营,你们会分享跑步经历,一起笑一起生病一起受冻一起挨过来,了解彼此很多,没准儿成为终生好友。
不一样的山峰
很多跑者都有斜坡恐惧症,因为爬坡会拖慢你的速度。那也是为什么组织者都尽量避免山路而以平坦地形吸引跑者的原因。然而珠峰马拉松最不可避免的就是斜坡和山路,很怀疑尼泊尔语里有没有“平坦”这个词。比上坡更虐人的是下坡,你想要飞快地冲下来弥补之前遗失的时间,却冒着肌肉拉伤和重摔的危险。
不一样的鸣笛
常规的马拉松都会封锁道路,以致司机们恼火地按着喇叭大声吼着:“别挡我道!”珠峰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没有汽车喇叭的困扰,因为这里根本没车,但是有牦牛。它们的低吼就如同汽车冲着你鸣笛一样,这些家伙总是急匆匆地赶去哪里,它们是这些山路的主人,所以你最好站在一边,否则也会朝你吼“别挡道”,要么直接用牛角把你赶出去。
不一样的海拔
大多数马拉松都在低海拔地区举办,比如波士顿马拉松,少数马拉松会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进行,比如海拔约3000米的蒙大拿州麦迪逊马拉松。但是,珠峰马拉松绝对“一览众马小”,起跑线就海拔5500米,同时,这也是惟一一个你可以跑在极端环境里的马拉松,意味着呼吸极度困难,你甚至后悔自己不应该来这儿。
不一样的PB
每个马拉松选手都会在马拉松比赛中产生自己的PB(Personal Best个人最快用时),但是在珠峰马拉松比赛中你通常只能产生PW(Personal Worst个人最差成绩)。是的,高海拔、路中间的牦牛、补给站没水、跑错路等各种障碍一定会拉慢你的配速。但有一点好处是,不论你有多差,都会在光荣的掌声中结束。
不一样的减量
一般说来在马拉松开跑前一周会逐日减小跑量,为即将到来的大跑储备能量。但是,在珠峰马拉松中你无法做到这点。寒冷的气候会令你双脚麻木,所以你的双脚不但不能长时间休息,还必须吃力地爬爬高山,与路上的巨石、狭窄崖壁、晃晃悠悠的桥作斗争。
不一样的碳水化合物补给
马拉松比赛日前一周还需要注意营养补给,主要通过食物摄入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来增强身体机能,以拿下42.195公里的路程,但珠峰马拉松让你的计划打乱。问题在于在高海拔地带氧气低于身体所需,你的大脑认为呼吸比进食更重要,所以让你失去胃口,而且随着海拔上升,你的胃口会更差。
新浪微博:@全山地-全越野
在北京玩越野跑的圈子里,“二全”的名字早已人尽皆知。
“二全”是什么?是“全山地-全越野”的简称,它是一个自发非盈利的越野跑团体,也是京城越野跑大牛们的根据地。“二全”吸引了一大批京城名腿,像今年获得大连100公里越野比赛男子组冠军的王子尘,以及越野跑圈里的名人金牌橄榄、粉条M、老荒都是“二全”重要的成员,作为自发性非盈利的团体,“二全”活动内容并不少,主要围绕跑步训练、赛事组织、跑步公益活动和技术分享讲座来开展。伴随越野跑在国内的逐渐发展,“二全”也不断成长,在北京越野跑圈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之所以叫全山地-全越野这个名字,也主要是为了体现一种路线的风格。他们活动路线基本以北京周边山脉为依托进行山地越野跑运动。
路线全部为北京周边经典山野小径,海拔起伏落差分明,跑步线路基本以碎石路、台阶和45度以上陡坡路线为主,还有适合高速林中穿越的土路。在多次约跑磨合后就产生出#二全1号线#,#二全2号线#等不同训练目的的路线,这些路线都是有针对性为比赛做训练准备的。最大可能性还原了真实越野跑比赛赛道的情况。如今,这两条线路成为京城跑者越野训练、备战比赛的活跃之地。
除此之外,“二全”著名的活动还有“澡堂间歇跑”,数十位身材健美的跑者在北航操场上飞奔的画面,也成为京城跑步的独特一景。那为啥叫澡堂间歇跑这么怪的名字呢?这个答案就在于每次间歇跑训练后,小伙伴们浑身湿透,彼此笑称是在澡堂子里跑步。
如果你对山地越野跑情有独钟,正在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不妨关注他们的微博账号。
光明乐跑
新浪微博:@光明乐跑
网站:2
“光明乐跑?你们奶厂的人挺能跑啊!”
“大哥,我们不产奶,我们是光明乐跑队。”
第一次看见光明乐跑产生这样误解的人肯定不只笔者一人,那这个不产奶的光明乐跑,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其实他们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光明网旗下的专业跑步组织。听听这抬头,顿时就觉得高大上了吧,可人家光明乐跑走的是亲民路线。
你要是周日上午去过奥森,那就一准儿见过他们的训练队伍,一组组精瘦帅气的半裸男团,几十人踏地生风,这是光明乐跑马拉松训练营“精英组”。还有适合各水平段跑友的“飓风组”、“暴风组”、“狂风组”,当然最吸引眼球的还是一水儿美女组成的“和风组”。在奥森走上一圈,这些组别的俊男靓女准能让你大饱眼福。
奥森是光明乐跑队员们跑步、唠嗑儿的大本营。除了周日上午的马拉松训练营之外,还有每周二、四黄昏时刻开跑的光明乐跑夜跑团。队员们大晚上跑完步,自然少不了一起大快朵颐,所以夜跑团也被跑友戏称为“夜吃团”。
除了奥森的活动,光明乐跑每周三、五在化工大学的田径场也有配速训练,让大家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速度中稳步提升成绩,通过科学训练达到自己的马拉松目标成绩。
自2014年起光明乐跑分别举办了“光明乐跑半程马拉松接力赛”、“光明夜跑5KM泼水狂欢”、“奥森单圈王”竞速赛等大型跑步活动,在2014年新浪网跑动中国评选中,光明乐跑还荣膺十佳跑团的称号。如果你热爱跑步,还想对着帅哥美女流口水,那就来试试这个不产奶也很牛的光明乐跑吧。
联想乐疯跑团
新浪微博:@乐疯跑团
从北京马拉松到上海马拉松,从春天到冬天,只要有马拉松比赛,你就准能看见一群身穿“联想乐疯”背心的俊男靓女们,他们就是联想集团下属跑步协会的乐疯跑团成员。
联想作为世界500强的企业之一,在员工健康上也下足了功夫,公司内部专门成立了跑步协会和乐疯跑团。目前乐疯跑团的成员已经达到了6000人以上。
乐疯跑团不但人数众多,组织参与的活动也不少。看着乐疯跑团的年度比赛计划表,密密麻麻地从1月份排到了12月份,赛事包含了从城市马拉松到百公里越野跑的国内外各项赛事。
在和联想乐疯跑团的负责人梁健先生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乐疯跑团的创立与联想的企业文化有关。这些年联想大力支持体育运动事业发展,从奥运会到NBA,到处都有联想的身影。在这种氛围下,乐疯跑团的建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乐疯跑团的成立不但改善了员工的身体素质,也增加了团队之间的凝聚力。随着乐疯跑团的发展,他们将“健康跑步”的理念带给了更多热爱体育的人。
俗话说在商言商,联想集团不仅着眼于企业内部员工的健康,还放眼于整个健康市场。据梁先生介绍,目前联想集团已经把医疗和运动作为新业务进行拓展。也许在未来的不久,我们就可以看到联想旗下的运动产品和医疗服务。
看到这样的公司心动了吧?别急着辞职,好消息是乐疯跑团的成员不仅限联想员工,只要你是热爱跑步的朋友,就可以加入乐疯跑团,跟随他们一起踏上健康跑步之路。
多威跑友会
新浪微博:@多威跑友会
网站:/
微信公众号:gh_bf54dff4bee1
除非你从不参加跑步比赛,否则你一定见过一群身着黄色跨栏背心、黑色跑步短裤的“大黄蜂”聚在一起,形成赛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这就是多威跑友会,黑黄相配的队服就是他们最显眼的标志。
多威跑友会成立于2004年,是由北京的资深业余马拉松爱好者发起。初期以民间组织形式服务于全国各地的马拉松爱好者,后来与多威体育用品公司合作,正式成立多威马拉松俱乐部。目前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有自己的分会,网站注册会员人数达到了10万以上,在国内属于发展早人数多的跑团。
相比于这两三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跑团,多威跑友会自己的特色也很明显,不仅跑团人数多,而且队伍中有很多老年铁杆跑友。
多威跑友会何以吸引这么多中老年跑者呢?据跑友会的负责人张起详介绍,多威跑友会和这几年新兴的依靠网络组织交流的跑团不同,它更注重跑友面对面的交流,尤其针对老年跑友不熟悉电脑操作的情况,跑友会安排专人帮助老年跑友进行网上的比赛报名。在外地参赛时,跑友会也会为参赛队员安排住宿交通,甚至赛前安排专人提前领取参赛包分发到队员手中,避免了车马劳顿之后还要找地排队的烦恼。正因为在细节上的贴心,得到了诸多老年跑友的青睐。
目前,多威跑友会除了组织参加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外,还自助参与组织承办、协办各地的赛事活动。
和一般马拉松不同,超级马拉松考验的是人类体能和求生的极限——它经常选在诸如撒哈拉沙漠、亚马逊丛林、南极冰原等地举行,选手只能凭借简单的装备,徒步穿越这些地球上最险恶的地区。
它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如今接受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的管理。即便赛程极端危险,但全球各地的勇士们依然乐此不疲,前仆后继地参加这些“最不要命的越野赛”。
撒哈拉沙漠马拉松
每年都有人一去不回
没有绿树,没有清泉,只有烈日、沙暴和龟裂的土地。这里是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高达50多度,是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不过。这块鲜有生命迹象的土地,却成为了人类挑战极限的圣地。
从1986年举办至今的撒哈拉沙漠马拉松,每年4月由俱乐部“4Deserts”举办一次。比赛分为6个赛段,全程250公里,需在6天内完成,主办方每天只提供9公升水和轻便帐篷,以及途中少量的供水点和救援直升机。为了安全,在比赛中选手被允许在供水点内打一次点滴,超过2次等于放弃资格。
最考验选手的,无非是高温、干旱和流沙这“沙漠三大杀手”。4月的撒哈拉沙漠忽冷忽热,夜间低至5度,但正午却可能飙升到50度;烈日和高温会让人体水分大量流失,许多选手因此倒下;沙漠中暗藏着许多流沙,随时可能活埋那些反应稍稍迟钝的选手。
事实上,几乎每年都有选手丧生。赛事只接受有经验的选手报名,费用约2000欧元,其中包括一笔“尸体遣返费”——如果有人遭遇不测,主办者将负责把尸体找回来。
即便如此危险。每年依然有上千名选手前来参赛。他们将徒步穿越沙漠。此外还得携带每天不少于2000卡路里热量的食物,以及各种求生工具,平均负重可达10公斤。
此外,和一般马拉松男女选手分别参赛不同,超级马拉松不分性别,所有选手同场竞技。成功跑完沙漠马拉松全程的英国女子安妮特·弗雷泽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和男性选手一起出发,携带同等重量的装备,一点优待都没有。“除了躲开讨厌的蜘蛛,我还得和8个浑身臭汗的男人共用一个帐篷。”她回忆道。
参赛者中,不乏一些“行为艺术家”。有个法国面包师想给自己做广告,在背包里插着一根长面包跑完全程;一位英国母亲为了悼念离世的儿子而跑,全程穿着印有儿子遗容的运动衣;一位意大利小伙为了打动女友,一名德国医生为了筹募胰腺癌研究基金……
此外,选手中不乏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自日本的73岁老奶奶饭田德子,于2009、2010年参加“地狱马拉松”,她并不争求名次,而是步行走完全程。
“在沙漠里你永远不可能获得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咬牙挺住。”赛事创办者帕特里克·鲍尔说。比赛最大魅力在于一旦挑战撒哈拉沙漠成功,“以后去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不会怕”。
亚马逊丛林马拉松
比沙漠还可怕的“绿色地狱”
在亚马逊丛林举行的“绿色马拉松”,听起来比在撒哈拉跑步惬意得多:全长254公里的赛程。完全包含在郁郁葱葱的原始雨林之中。
虽然叫马拉松,但它更像是超长程定向越野。首先,选手必须背负重达数十公斤的装备和补给,在7天之内完成254公里的长途跋涉。其中限时48小时的108公里赛段被称为“魔鬼之路”,期间他们要穿越密林、沼泽并不断渡河,这些考验比沙漠还要残酷。
其次,白天可达42度的闷热和雨林的高湿度,往往提前透支选手们的体力——即便是雨林。脱水与中暑也是常见的严重症状,每年会有超过6成的“神行太保”因此退赛,其退赛率之高在众多超级马拉松中名列前茅。
白天,穿行在丛林和水流间的选手们,需要时刻警惕身边潜伏着的多种危险。鳄鱼、毒蛇、食人鱼、激流、传染病等,随时都会令他们身陷险境。此外,迷路也是一大威胁,尽管每隔一段距离就有赛道标示。有跑完全程的参赛者回忆,在雨林中时空仿佛经常错位:他在密林中穿越了几个小时,却一直认为自己在绕圈子,因为周围的景色永远似曾相识,甚至连沼泽中落叶的腐臭味都是一样的。
为了使雨林不成为一座“绿色地狱”,选手都得接受严格的培训,比如怎么在河水中避开漩涡、激流与鳄鱼,安全游往对岸;如何辨别植物——哪些可果腹,哪些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让你毙命;如何跟毒蛇周旋,哪些毒虫可能危及性命,不幸中毒后如何自救等。
来自浙江的选手陈盆滨,2012年首次参加亚马逊丛林马拉松,就荣获了亚军。他甚至在1个月内连续参加3场超级马拉松,在三大洲的土地上奔腾,成了国内的“极限牛人”。
他回忆,有一次一只蚂蚁落在他脖子上,他以为是树叶便用手触碰,没想到蚂蚁开始咬他:“当时背部痛得像针扎一样,现在还有疤痕。”
更让陈盆滨难以承受的是水路。他说,双脚长时间浸泡后非常容易起泡,加上长时间奔跑,血液循环不畅通,会带来严重后遗症:“参赛半个月后,我的脚趾甲脱落了5个,剩下的都变黑了。”
南极冰原马拉松
最深处,连企鹅都没有
在“4Deserts”俱乐部的官网中,南极冰原是选手们的最后一站。选手们在经过非洲撒哈拉、中国戈壁、智利寒漠的考验后,没有退出的人将来到南极这一“世界尽头”决胜负。
在这里,选手们能享受相对充足的后援设施,也能得到更加安全的防护,毕竟一路过关斩将而来的“神行太保”们,此刻通常只剩几十人。
比赛通常在距离南极点只有几百公里的艾尔斯沃思山脚下开跑,为期8天,全程100公里都是一片冰原,陪伴他们的将是每秒5—10米的狂风以及选手们偶尔的低语,除此之外一片死寂,经常连企鹅都没有——它们很少在如此接近极点的高纬度地区生活。
该赛事只能在12月份举行,正值南极大陆最暖和的盛夏季节,尽管气温可能低至零下30度。在比赛正式开始前,选手们需接受42公里的“冷身训练”,他们将在雪山、冰山锻炼抗寒能力,有时还会遇上暴风雪。由于南极的极端环境,人体失温的速度极快,选手们需要消耗成倍的体力来前进。和完成其他地方同等赛程相比,他们往往要多付出1—2倍的时间。
这些训练通常为期一个月,在正式比赛中选手们都得到了超强的抗寒性,极少有人冻伤。只要能跑完全程,选手们都会获得奖励——一杯清水。主办方说。这是为了沿袭古希腊传统,同时保持纯洁、公正的体育精神。
除了“4Deserts”,还有一些俱乐部经营着南极马拉松,事实上这是一项报名费高达16500美元的富人运动,时常有人调侃这是“花钱买罪受”。
即便如此,比起其他兄弟赛事,南极马拉松可谓高级,选手们将从智利坐私人飞机过来,并在赛会大本营中稍作休整;期间,大量的雪橇救援车、移动式后援站将按照精密的计划散布在赛道全程,训练有素的医疗人员也将在各个后援站整装待命,尽力为选手服务。然而,后援站只能提供医疗服务,参赛者所有给养和装备依然得自己携带。
在竞技体育方面,跑道上诞生的统计数据一直非常有力地支撑着这样一个观点,运动基因上的优势让那些来自非洲或美洲的选手们比东方人跑得更快。他们从小就参与比赛,在高原上受到严苛的强化训练,以将身体内可能暗藏的利于瞬间爆发的肌肉纤维彻底激发。
他们身体素质很棒,总能跑得更好,得到更多关注,但事实上,鲜花与赞扬声并不只是追随这些赛道上的赢家。除开彰显能够逐风的优秀体格之外,跑步通常还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这得到了都市人的认可:像这类对话——“今天跑了多远,下次记得叫上我啊!”我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很少有运动能像跑步这样极为方便随意地融合竞技与平民锻炼于一身,它兼具卓越与平凡的双重特质。在最为粗陋的情境中,那些没有任何装备的人只需迈开步子然后提速,无须借助任何外部条件,这便是跑步对人类的全部要求。《山海经》中的夸父在现代图像中经常被描绘为仅用树叶和兽皮蔽体的勇士,堪称史上裸跑第一人,他在朝向太阳的一路光脚奔跑中成全了人类励志精神的典型,身上惟一的装备是一支木拐杖。
跑步极易实现。但对跑步的坚持却往往伴随着痛苦,这种痛苦包括跑完后身体上的耗能疲惫与心理上每天盘算是否该继续下去的纠结,以及对跑步挤占工作或业余时间感到的手足无措。夸父最后倒在了路上;今年的诺奖获得者山中伸弥取消了两个月前大阪马拉松的参赛计划,他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忙,赛前没有进行充分的跑步训练。在如何看待坚持跑步的这个问题上,美国人似乎已经看得非常透彻,杂志编辑亨德森在乔治·希恩的名作《跑步圣经》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跑步的难处不在于设法做别人还没有做过的事情,而是坚持做任何人都能够做然而大多数人永远不会做的事情”。
亨德森的说法还没有着力在催促人们撒开腿去跑。现实生活中,最实用的催跑令莫过于人们对自身身体素质的担忧。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主职健康研究的教授托马斯·丘尔顿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他发现美国年轻人的身体正变得越来越差,他们身上有很多的脂肪,“他们连城市的两条街之间的距离也跑不到,他们爬一层楼梯就会喘不过气来”。而中国的家长也不乏类似的担心,孩子们经常出现在堆满啤酒瓶的烧烤摊前,喝到很晚,回到家里后又坐在电脑面前观看球赛和玩网络游戏,早起也变成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中国肥胖人口群体正在欢迎他们的加入。
规律性的跑步能够改正一些生活上的陋习,而一旦真正地意识到慢跑习惯可以强化心肺功能,人们也往往愿意多花一些时间来让身体多活动活动。邢如伶告诉了我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北京空气质量糟糕,生活节奏很快,但她的一些朋友和同事近几年开始在市区“折腾自己”。在搭乘公交车或地铁时,他们会在目的站的前两三站就下车,然后通过快走或小跑到达公司或回家,尽管这只有3-5公里左右的运动量,但他们相信这种日常锻炼会慢慢成为保障健康的积累因素。
邢如伶自身的跑步经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成功案例,她通过跑步治愈了自己的心脏隐疾。她现在已经习惯跑步,“出去买菜会跑,外出追公交车会跑,上班工作时也会跑,每时每刻都在跑”。37岁以前,邢如伶都在手术台边安分地做着护士该做的工作,她供职于北京昌平南口医院,有一天自己的心脏频繁出现功能性间歇跳,身体开始出问题了。随后,她加入了南口的一个长跑队伍。每天跟着一些前辈在公路和山路上奔跑,她想起了童年的欢快经历,那时候在山里跑,呼吸新鲜空气,上山时大口喘着粗气,“享受大自然,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一年之后,邢如伶的人生出现转机,她把她的心脏隐疾跑没了,这有点出乎意料,同时,在北京的第八届职工运动会上,她获得了令自己都怀疑的成绩,5000米第一名与1500米第二名。后来,这场赛事成为她正式开始运动员生涯的出道赛。2009年,她与来自美国的户外品牌The North Face合作,成了后者的签约运动员。
经常跑步的人,身材都不会差。生理学上的跑步是一项有氧运动,它能提升肌肉力量的同时,也会提高人体内的基础代谢,加速脂肪的消耗,从而养成易瘦体质。英国小说家赫·乔·韦尔斯在他一部关于人类登上月球的中篇科幻小说里,根据运动量对月球人的身体进行了虚拟塑造。后者生活在重力更小的环境中,一出生就因为要适应社会阶层的定位而进行体质训练,只有那些从事驯猎工作的人,保持了敏捷、力量与智力上的平衡,他们拥有与地球人类似的协调身体;而从事脑力工作的人拥有一颗大脑袋,四肢肌肉萎缩;从事体力工作的人四肢发达,脑袋奇小无比。跑步在塑造体型上的功能从没引起过质疑,那些尤为需要依靠美丽的外表与体型来获得关注度的明星、运动员、美容师等公众人物深谙此理。港星莫少聪曾三次带队参加北京马拉松,台湾艺人张钧甯外形健康,她代言耐克,自己也是旧金山马拉松的拥趸。大陆的女歌手田原也有自己的一系列自由视频日志,那记录了她的跑步日子。
名人希望通过跑步来加强体能,让自己可以承担繁重的工作量。但同时,跑步本身也是一个展示自己平民形象的大好机会,这能让他们显得与一些不苟言笑的同行不同。萨科齐卸任之前曾在巴黎郊外出过一次糗,作为一国总统,他在慢跑的时候突然晕倒了。当时媒体拍到的他看上去非常疲惫,双眼耷拉,步伐沉重,甚至有点老态,外界评论他跑姿太丑,这与他所欲树立的“健身爱好者”形象相差甚远。在那些通过跑步传达健康观念的政界人物中,相比于小布什、普金与,他实在不是一个称职的例子。
在台湾政客的眼中,跑步还能筹集选票。厦门大学体育部副教授黄力生参加过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曾文水库马拉松与金门马拉松,他拥有丰富的马拉松参赛经验,对台湾马拉松赛事的组织非常赞赏,认为台湾跑步赛事的整体水平高于大陆。他举出了几个原因,其一是质优量多,台湾拥有国际级的台北富邦马拉松,而每个县市每年还举办不止一次地方马拉松路跑赛。其二是民众的高度配合,他们参与热情度很高,没有密集型工作能让很多人抽出时间跑步,而参军的经历也让大部分台湾男人都有跑步的习惯。其三则是政治上的功利,六年前一次从台南到台北的体育交流,他发现台湾路跑协会的会员多是由“立法委员”与“议员”组成,这些官员热衷组织跑步赛事,只要办得好,赢得人气,辖区动辄一两万的参赛者就会在选举的重要关头投他们一票。
艺文圈里最为知名的跑步者非村上春树莫属,他在写完《寻羊历险记》之后体重直线飙升,还染上了烟不离手的毛病,意识到这种糟糕的情况后,他穿上了跑鞋。他对跑步的喜爱不输爵士音乐,曾跑到了北海道,纽约,甚至雅典,中年时还拿超级马拉松来挑战自己。同时,他还坦言成名之后的多数创作灵感都是在跑步中获得,以之作为畅销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回应。他的后辈加藤嘉一也是爱好跑步的人,加藤在去年的一次南京讲座中分享了自己在北大上学的跑步经历,他觉得跑步利于身体,不会伤害视力,比关在屋里看苍井空更重要。
成天窝在办公室和家里的人也许真的该听取加藤的建议。室外的跑步是如此重要,乔治·希恩将它与空气、阳光与水并列,它们对我们影响最深,却最容易遭到忽视。对于多数人来说,在室外跑步的过程中,人在不断地进入新的环境,耳畔虫鸣鸟叫,而身体需要根据路况来做出下脚的反应,台湾从事补教业的阿飞明确说他不会想要购买跑步机,“还是出门跑步痛快多了,穿上鞋子就成”。阿飞是一名平民跑者,2001年因为打算到阿拉斯加攀登丹纳利峰,开始利用跑步来提升体能。他住在新竹,住家附近是丘陵与山区,前面还有溪水流经家乡,河堤道路与郊山道路是他非常喜欢的跑步路线,“假日长距离慢跑会选择乡镇间的小道穿梭来去,像去郊游一样”。
他描述的跑步场面具有浓厚的乡野气息,而台湾的路跑赛事也一直注重表现自己的地形优势,在路线上尽量融合山水风光。日据时期的台湾举办过一场全岛马拉松,据当时“总督府”《台日》杂志的报道,那“其实是一场高雄——台北,分为十个区间,为期5日的接力赛,当时台湾西部的纵贯线公路已完成,活动标榜着由结着黄金稻穗接近第一期采作的台湾南部出发,跑向还是青青稻草的台湾北部,体验由热带到温带不同的台湾风情……”跑在稻穗的丰收季里,这真是一个温馨的口号。
“生命应该在大自然里奔跑”,黄力生现在正积极推动厦门跑步热潮向前,他在厦大开设的马拉松训练班是厦门大学最近十年极受年轻学生欢迎的体育选修课。属于跑步的最好时代似乎正在到来。地方政府希望跑步赛事带来更加乐观开放的城市形象,商场上的体育品牌在跑步赛事上积累自己的影响力,各城市马拉松赛事火爆的报名现象正在合力推动这个趋势,跑步是健康的,也是时尚的。
2012年,中国田协主办了26项路跑赛事,全国几乎每个月有两场马拉松开跑。同时,来自国外的The North Face、泰尼卡、耐克、阿迪达斯、Vibram以及新百伦等户外运动品牌也在频繁地组织自己的越野跑赛事和跑步团体,它们通过多年经营的赛事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知名招牌,TNF100北京国际户外耐力跑挑战赛、耐克放肆跑、阿迪酷跑团、Vibram香港100公里超级越野跑、泰尼卡在去年首次组织中国队员参加了意大利的世界顶级越野跑赛事“330公里巨人之旅”。去年的北京马拉松3万人参赛名额在不到4天的时间被抢报一空,而第一届举办时只有不足80人出现在了赛道上。
不太可能让每个人都像阿甘那样将跑步作为人生信念,但你确实应该像他那样将跑步付诸实践。就像是对身体种下的一个善缘,它不会结出苦涩的果实。
温演飞
男,37岁,平民跑者,台湾新竹人,从事补教业,每年大概会参加12场马拉松。他喜欢台湾的原住民,有一个英文名字Duma,是他的一位布农族同学帮他取的,在后者的族语中是“台湾黑熊”的意思。
1.您什么时候开始有跑步的习惯?
真正在生活里把跑步纳入凡庸生活中的常规事项,大约是在26岁那年,当时计划去北美阿拉斯加攀登Mt.Denali丹纳利峰。所以说起来,跑步这件事算是我达成某个目标而不得不采取的锻炼手段吧,学生时代打篮球是这样,参加社团的攀登活动时也是这样。但可以确定的是,26岁之后我就开始保持常态性的日常慢跑了。
2.您是否有一些固定的跑伴?单个人跑步与几个人一起跑步,心境上会有什么不同?
我个人没有固定跑伴,几位同好有空有缘的话,偶尔会一起慢跑。我一向喜爱自个儿跑步,虽然身体处于运动状态,但心灵是自由的,可以放空什么都不去想,也可以细细地思考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务。
多人跑的话,会有快慢的程度差异。跟着速度快的朋友奔跑,等于是某种程度的强度训练,心情上会比一个人跑步时更有压力,但同时压力也是让自己进步的动力。
3.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件发生在跑道上,并让您记忆犹新的事?
那应该是2012年初夏我参加台湾南投县信义乡的“葡萄马拉松”吧,在蜿蜒的山路转角,一位当地部落的布农族原住民小朋友,向我击掌为我加油,每次一想起这件事,那触感与震撼,仿佛还在我的右手回荡不已。
邢如伶
女,50岁,北京昌平南口医院护士长。跑步对她来说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2000年底她被发现心脏有间歇跳的症状,通过跑步无意间使隐疾自愈,2009年成功挑战北京TNF100户外耐力跑挑战赛,赛后成为TNF的签约运动员。
1.现在的跑步频率是几天跑一次,跑多远?
基本每天都跑,尽管知道早晨不是最佳的跑步时间,可我已经习惯了晨跑,因为早晨相对来说时间充足,可以比别人早起一个多小时,如果早晨因为有事没跑的话,晚上一定补上,晨跑基本是每天10公里,现在有时晚上也跑几公里,周末会多跑一些,20、30、40公里不等。
2.签约TNF,跑步开始涉及到商业因素,它能资助您跑步装备与参加更具挑战力的国外赛事,此外,它是否会给您带来其他困扰或是压力?现在,跑步对您来说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吗?
2009年开始得到TNF赞助后,我的运动生涯得到了转变,有了专业的装备赞助,跑出了国门,参加并了解了更大更多的国际赛事,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人生更完美,每天除了工作、生活、必要的应酬外,剩余的时间都是在跑步,或是再为跑步做事。如果有一天没跑步,会留有遗憾。每个周末和朋友们去约跑已经成了习惯,没有跑步或是约跑会感到空虚。跑步健康,跑步快乐,跑步减压,跑步对我来说仍是件轻松的事情。
3.参加国外越野挑战赛可能会花费您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准备,它会影响到您的工作吗?
对于每一个赛事我都会系统地训练。跑步训练与参加比赛不会影响工作,通过跑步,身体好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工作节奏快了,并能影响到同事,一起加入到运动中来,形成跑步运动文化,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更好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
黄力生
男,45岁,厦门大学体育部副教授,厦门大学长跑爱好者协会创办人。2003届厦门马拉松赛厦门市冠军,阿迪达斯签约跑者,酷跑团领队。
1.为什么喜欢跑步?
这是从小的爱好。我中学毕业后进入体校,后来进入体工队,从一个业余的运动员变成了专业运动员。在体工队我擅长短跑与中跑,后来因为肩骨受伤考进了体育学院,可以说在体育上面的潜能还没有全部发挥完,这些潜能后来被用在了积极参加马拉松赛事上面。
2.最糟糕的一次跑步经历是怎样的?
2005年的厦门马拉松,那一段时间我练马拉松练得最好,训练状况达到2小时35分钟的水平。当时开赛时我住在思北,那天早上打不到的士去会展,于是坐公交车,结果公交车路上开了一个多小时,下车后都晕得要命,准备活动做得很仓促。不巧的是,一开跑我跟的是当时的女子冠军周春秀,一起跑了13公里,结果强度上来,我一下子肚子痛,最后没办法跑到预期的训练成绩,眼泪都掉下来了。不过有这样一种经历挺好的,你练得最好的时候,不一定最后能跑得最好。
近几年有了路跑的概念,是大众可以参与的运动。路跑多集中于场地或者公路,涵盖了健身跑领域,也涵盖了一定意义上的马拉松比赛。越野跑是相对路跑而言的,是大众中的小众,路线在野外,少了一些健身元素,多了几分探险和挑战极限的性质。
越野跑把跑步运动带进人类本能领域,跑,就是跑,没有原因,不分时间地点天气和环境,所有的收获、荣誉或者别的什么都是跑动后的副产品,是自然产生的。越野跑大概会是跑步的终极版本,因为它昭示着跑步的一个轮回,从原始中来,又到原始中去,既是原点,又是未来。
作为一个跑步爱好者,笔者经历了从操场绕圈到公园跑步,从参加马拉松到跑100公里越野赛的过程,渐渐体会到跑步作为地球上最古老运动的魅力,简约而不简单。对初学者来说,跑山和跑路可能区别不大,但是,这二者区别明显,简直就是两回事儿。 距离不是唯一要素
路跑有很强的距离概念,你跑过5公里,10公里,还是马拉松,都是什么成绩,大概能区分出你有“多能跑”。同时还有众所周知的“跑量”,一个月跑了多少公里,基本确定了你有“多勤奋”。
这些与距离、速度强相关的指标,的确代表了一类观点,公路是平的,以距离和时间来判断跑步者的水平还算靠谱。比如你的马拉松成绩比我好,我就认为你比我跑步能力强,别管你跑的是波士顿还是张家口。你甚至可以跨越时空和不同时代的名将比较。
但是从来没有人拿北京TNF百公里(The North Face 100 北京户外耐力跑挑战赛)的成绩与香港百公里的成绩来做比较,甚至不同两届北京TNF百公里的成绩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距离相同的比赛环境会变,赛道也会变,距离只是越野跑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如果只关注距离,你的越野修炼才完成了几分之一。
越野跑是系统工程,会涉及到复杂路况,台阶、石板路、碎石路、沙土路、草地……考验跑步的技术;如果在山区越野,有爬升和下降,会突出坡度和累计爬升指标;高海拔的越野,高原反应影响极大,高反会把低海拔跑步能力不成比例地削弱;另外大部分超长耐力赛都超过12小时,你需要跑过白天黑夜甚至更多地球上的时光,将遇到更多环境难题,温差大带多少衣服合适?时间久带多少食物和饮水?肠胃能否适应风餐露宿?刮风下雨怎么办?昼夜颠倒如何克服疲劳困顿……
综合来看,越野跑要面对距离要素、路况要素、累积爬升要素、高海拔要素以及一些温差、饮食、昼夜颠倒等环境要素的冲击。所有这些都带给越野跑一个特征“不确定”,越野是对环境适应力的考验,也正是此项运动的魅力所在。 使用肌肉 训练方法
请仔细观察路跑者和越野者的身材,一个显著的差异可能就在大腿上――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大腿肌肉的前侧和后侧。路跑更多使用向前推进的肌肉,股二头肌会比较发达,越野跑因为有各种情况发生,包括上下坡,使用身体向上推进的肌肉群频率增加,于是会有相对发达的股四头肌。加上路况复杂需要经常保持跑动中的平衡,上身力量也会明显提高。所以你会看到马拉松高手上山明显失去优势,而越野跑高手到了平地也不具速度优势,因为是两块儿肉嘛!
鉴于距离不是唯一要素,我们基本可以知道,越野跑的训练一定比路跑复杂得多。好的越野选手都会有实战情结,都想到山里,到实际的路线去跑,一个是野外自由度高,一个是有些问题不到实际场地是无法模拟的,比如树枝低矮会撞到鼻子,比如下坡很多把脚磨出水泡,比如泥泞的路是否需要登山杖,比如某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是否需要攀岩技术……
人对于陌生环境多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会变得精神集中和更加小心。这也是为什么越野跑实战的比例要显著增加。好的越野选手都是实战出来的,经历的路况、环境越复杂,对应对各种特殊情况就越有谱。当你跑遍各种山头地貌,有了庞大的经验体系,脚感和身眼手法都会灵敏得多,就真的如履平地到哪里都跟操场绕圈一样了。
另外,马拉松基本上是路跑领域的最长距离,真正越野跑的距离总是在无限延展,百公里、百英里,330公里的环阿尔卑斯山“巨人之旅”,以及更长的尽可展开想象力的比赛。为此,需要准备大量有耐力的肌肉群和能量储备,强大的精神意志力,以及一个强大的胃。公路跑会把人塑造成善于移动的高手,在平路上精准地跑出各种极限,而越野跑则让你更加厉害得多,你所拥有的能力正是适者生存法则下的根本能力,让你懂得自身、了解自然,尊重对手、敬畏天地。
路跑有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间歇跑、LSD(长距离慢跑)、节奏跑等等,各种训练方式的组合保证你达到想要的目标,稳定的训练能力决定了几乎稳定的路跑成绩。从这点上讲,路跑的可控性更好,计划性更强。 赛事理念差异
不知你是否发现,马拉松冠军基本上都是非洲人,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两个国家基本上把世界马拉松赛场都当成了农田,那里是他们赢取奖金收获粮食的地方,马拉松奖金很大程度地补贴了非洲大陆上相对落后的经济。
另外一个观察就是,越野领域的高手,没有黑人。
一种可能是黑色人种天生善于平地奔跑,而不善于山路;另一种可能来自于越野跑赛事理念本身――奖金很少甚至没有奖金,更多的是身心体验。结果造成经济不发达国家的黑人选手不愿意前往没有奖金的越野赛,来的都是吃喝不愁的欧美发达国家选手。
当然,以上针对专业选手的论调不适用于业余跑步爱好者,其实路跑也好越野跑也罢,它们都对人有很强的历练作用,但两者有一个最直接的的区别:路跑的顶级高手都能掌握好节奏,而越野跑的顶级高手则应变能力超强。
【关键词】跑 ; 运动能力; 超量负荷 ; 适应 ; 持续适应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65-01
在广州全程42.195公里马拉松赛跑中,两名大学生已抵达终点,发生猝死;近期(5月25日),在云南昆明举行半程马拉松比赛中,有10名参赛运动员,出现身体不适,其中一名大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看到死者家属悲痛欲绝的情境,令人十分痛心。据查询,以往在中等学校测试1000米跑时,也发生过类似事件,为何未能引起重视?为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作为体育教育者应以科学发展观,用理性态度认真分析与研究,除比赛的组织与管理之外,至于运动要量力而行,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要提高跑的运动能力必须严格遵守超量负荷原则和重复性、渐近性、持续锻炼原则。
一、机体持续性适应是不间断地训练结果
有机体持续性适应,是通过身体不间断地在体育运动作用下,通过新陈代谢过程来实现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相互转化,决定着体质的增强,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有机体与条件刺激相适应的用进废退的基本规律,它是通过一个长时间地反复作用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持续性的(稳定的)适应。无论受环境刺激,还是体育运动刺激,都有一个短暂与持续的适应过程(图一)。”
根据现代人体器官功能特点,要求在不断地与环境条件下,有计划的用运动刺激,逐渐地由暂时性(不稳定的)适应,到持续性(稳定的)适应过程,。半程马拉松二十公里,相当于2万米,系属超长距离跑,对一个完全没有跑过2万米的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又是在高原气候环境下,进行高强度的比赛,与马拉松专业者竞争,没有受过超长距离的适应性训练,必然会失败,甚至发生“意外”,这对业余爱好者,并没有做好足够准备的“裸跑”者来说,并非“意外”,“重在参与”也只能是一句空话。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可脑袋发热就上起跑线,热情替代不了身体负荷水平。
二、提高运动能力必须遵守超量负荷原则
全程马拉松,还是半程马拉松,均属于超长距离的极限运动,发生意外必然存在,但为何在1000米跑测试中也会发生类似事件。这正是本文要讲的第二问题,要提高运动能力必须遵守超量负荷原则。人的身体发展,需要在体育运动作用下,通过新陈代谢过程来实现体质的增强,只有科学地逐渐增加运动负荷,才能使机体承受更高的运动负荷,才会打破原有的平衡,产生新的适应,才会不断地提高运动能力。因此,适宜的超负荷锻炼有助于身体发展和提高运动能力(图二),它必须遵守超量负荷原则。
所谓负荷是指身体内部对运动刺激反应的量,包括呼吸、肺活量、心率、血压及心理指标。而运动量则为运动的数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设制的身体外部的动作,包括跑的距离,速度和完成动作的力量与运动强度(即指费力的程度),运动要求渐近地增加负荷,使之由暂时适应过渡到持续性适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其实,这段话已经回答了人们的提问,无论是长跑的初学者,还是长跑运动的业余爱好者(具有一定长跑基础的人);无论你是参加1000米跑测试,还是半程马拉松比赛,虽然竞争的层级不同;更重要的因素看参加者测试或比赛前的运动基础,也就是说当前比赛的运动能力是否具备,能否达到外部环境与负荷刺激的适应与持续适应能力。直白的说,一个缺乏经常锻炼的人和一个从未跑过2万米的“裸跑”业余爱好者(非职业),均远远地超过了他们各自的负荷量。参加高强度的比赛,引发生理性的崩盘,是意料之中的事,必须引以为戒。
三、体育运动必须切记循序渐进原则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教育过程,因而学校体育教学不仅限于体育知识,技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过程、不仅要提高知识、技术水平;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运动负荷量的渐近性,使之学生不断地提高认知水平和机体适应与持续适应水平上,要求体育锻炼负荷量渐近提高,从学生身体能力实际出发和运动能力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运动刺激量,通过坚持锻炼,从适应到持续适应,逐渐提高科学锻炼设计。上世纪末,通过在自己的教学班高一年级做过1000米(800米)教学实验,根据1/3的男(女)生,连1000米(800米)跑不下来,即使跑下来了,呼吸加深,心跳加快,甚至有的学生发生呕吐现象,由于运动强化刺激造成反射性呕吐,由于外部运动刺激过大,对一个缺乏经常跑步锻炼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必须从慢跑,走与跑交替或匀速跑完成1000米到1500米,逐渐的增加量,不断调整呼吸,跑的节奏,再逐渐加速;通过改善与提高下肢力量,不断地改进步幅与步频,从持之以恒开始,不断地提高运动能力,一定会很快达标,改善学生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新闻报道 昆明半程马拉松跑出“意外” 南昌晚报 2014.5.27 B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