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

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6: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

第1篇

四年的大学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中专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时间如此的短暂,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就要告别了,毕业之即,对自已四年来的大学校园生涯作一个鉴定。

一、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坚定的政治方向。品行关系到能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我很注重自己的品行,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一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友爱同学,乐于助人。

二、在学习方面上,能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门课程,积极参加集中串讲,按时完成各项作业。通过四年学习,现已掌握了所学知识,并通过了有关课程考核。在学习期间,我能自觉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当中,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勤俭朴素,热爱集体,以诚待人,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性格乐观开朗, 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在工作上,我积极参加学校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工作。工作计划详细分明,协助老师和同学。做好班集体工作。积极参与学校勤工俭学等活动,还有自己到校外投身相关专业兼职工作。在这些过程中我认真负责,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这是我四年学习以来的个人总结,毕业了,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的未来目标,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更好地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第2篇

又到了毕业季,学校的时光固然美好,但是也是要向前看啊!你的2021应届毕业生个人鉴定范文写好了吗?下面由小编帮你精挑细选了2021应届毕业生个人鉴定范文,希望能帮到你哦!

2021应届毕业生个人鉴定范文一悄然溜走的岁月,转瞬即逝的年华。曾有的美好,今朝的梦。怀想是因为离别的钟声已经敲响。大学,我以拼搏的汗水洗净了知识的尘埃,却忘记到了作别的长亭,离去的码头。暮然回首,得失之间。惆怅与欢悦羁绊着前行的心。惟有追忆,方觉拥有的永恒!

收获是对奋斗的馈赠,四年的点点汇集,四个春夏秋冬的孜孜以求,日以夜继的孤身书海,心领神会的倾听慧语,兢兢业业的投身事业,我学会了珍惜,懂得了追求。失去,是因时间的无情与付出的匮乏而酸楚,。独思的天性,丢失了对智慧的交流,对精华的吸收。

时光已逝,良晨难在,获取超于失去,何乐而不为,大学毕业生简短的自我鉴定。憧憬,是因为新的梦想在开启斗士的豪情!

2021应届毕业生个人鉴定范文二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喜欢思考,虚心与人交流,以取长补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社会责任感强,踏实肯干,主动争取锻炼机会.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学好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基础上,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不断地增加新知识,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不仅如此,本人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培养了本人一定的组织与社交能力.本人热爱篮球、羽毛球、跑步、下棋、唱歌.所谓人无完人,目前本人发现自己有时候地确很难控制自己地情绪,很多时候处理事情有点感情用事, 不够理性.经过仔细分析,本人发现这是由于自制能力不够造成地,本人决定在以后地学习,生活中克服这个毛病.做一名优秀地大学生.

2021最新大学生自我鉴定200字三在校期间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担任浙江省优秀社团负责人,担任学校社团联合会社团管理中心主任。曾多次带领团队完成社会实践,包括调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曾多次起草策划校际活动,影响效果良好,得到多数媒体报道。成绩优秀,学科基础扎实,获得学校二等奖学金。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热衷奋斗事业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

2021年大学生自我鉴定200字四珍贵的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第3篇

20xx应届毕业生个人鉴定范文一

悄然溜走的岁月,转瞬即逝的年华。曾有的美好,今朝的梦。怀想是因为离别的钟声已经敲响。大学,我以拼搏的汗水洗净了知识的尘埃,却忘记到了作别的长亭,离去的码头。暮然回首,得失之间。惆怅与欢悦羁绊着前行的心。惟有追忆,方觉拥有的永恒!

收获是对奋斗的馈赠,四年的点点汇集,四个春夏秋冬的孜孜以求,日以夜继的孤身书海,心领神会的倾听慧语,兢兢业业的投身事业,我学会了珍惜,懂得了追求。失去,是因时间的无情与付出的匮乏而酸楚,。独思的天性,丢失了对智慧的交流,对精华的吸收。

时光已逝,良晨难在,获取超于失去,何乐而不为,大学毕业生简短的自我鉴定。憧憬,是因为新的梦想在开启斗士的豪情!

20xx应届毕业生个人鉴定范文二

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喜欢思考,虚心与人交流,以取长补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社会责任感强,踏实肯干,主动争取锻炼机会.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学好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基础上,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不断地增加新知识,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不仅如此,本人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培养了本人一定的组织与社交能力.本人热爱篮球、羽毛球、跑步、下棋、唱歌.所谓人无完人,目前本人发现自己有时候地确很难控制自己地情绪,很多时候处理事情有点感情用事, 不够理性.经过仔细分析,本人发现这是由于自制能力不够造成地,本人决定在以后地学习,生活中克服这个毛病.做一名优秀地大学生.

20xx最新大学生自我鉴定200字三

在校期间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担任浙江省优秀社团负责人,担任学校社团联合会社团管理中心主任。曾多次带领团队完成社会实践,包括调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曾多次起草策划校际活动,影响效果良好,得到多数媒体报道。成绩优秀,学科基础扎实,获得学校二等奖学金。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热衷奋斗事业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

20xx年大学生自我鉴定200字四

珍贵的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第4篇

关键词: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就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10-02

我国高等教育从20世纪末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就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教育成为就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人才需求在对接上也存在偏差。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抱怨优秀毕业生难觅、招聘到岗的大学毕业生不好用、职场新人适应力差。因此,要解决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教育问题,科学的方法是以社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入职的职场新人应必备的职业素质进行调查,提出相应措施,改善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笔者在近三年的大学生就业教育过程中,对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情况进行总结,抛砖引玉,希望无领导小组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加普遍并不断完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加快大学生职业化进程,有效对接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需求。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的要义。“无领导小组讨论”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人力资源评价方法,把它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实际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准备阶段、具体实施阶段、评价阶段、总结阶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集体面试。由一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过程,这是一种有特色的面试方法,主要检测考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情绪稳定性、说服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全班40名学员,抽签分为5个小组,每个组小8个人,其中任课教师担任主评委,挑选1位学生担任助理评委。8位应试者地位平等,他们就某个讨论题进行充分讨论,并最终提出一个大家都认为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

2.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优点。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不仅具有一般教学法的共同特点,如参与的广泛性、教学的互动性、学生的主体性、过程的开放性等,还具有自己显著的特征。第一,仿真模拟性高。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按照一个实际问题展开,在整个过程中,每个人分别表达各自的想法,最后形成一个一致的意见的过程。这种群体决策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一个单位的决策者们商讨问题极为相似。能反映应试者具备的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说服别人的能力等显性和隐性的领导者素质。第二,评价结果全面客观。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让考官在讨论的过程中,观察应试者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对应试者们进行综合比较,对各个维度、各个环节的表现一一评价,最终得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第三,时间节省、应用范围广。无领导小组讨论,对竞争同一岗位的应试者的表现进行同时比较(横向对比),能够减少工作量,在时间上显得比较经济;可以考查的维度比较广泛,还能应用于其他专业领域等。因此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就业教育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大学生就业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自己,进而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相契合,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适应。其次应该创造条件,以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把中央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服务省内欠发达地区、服务基层工作的精神变成惠及学生的具体支持政策,并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到西部、省内欠发达地区、基层就业提供畅通的渠道;要开展就业择业技巧教育,提升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要开展创业教育,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指导和政策支持。再者,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实践是最好的课堂。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这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现实状况,转变就业观念更直接、更有效。基于以上分析,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特别是将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运用于就业教育中,关系到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关系到高校就业工作的成效,关系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战略的实施。高校唯有紧跟党和国家政策精神,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完成大学生就业教育这一历史重任。

因此,我们决定对大学生就业教育这一块内容率先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开放式、两难选择、排序选择、资源争夺、实际操作等智能性题目来进行讨论展开,针对讨论给定的问题做出决策。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虽好,但并不能说大学四年的就业教育的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用这种教学法。实际上,在大学生就业教育过程中哪些教学内容应该应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以及如何应用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精选题目。根据大学生就业教育目的,从大学生求职就业面试的真实题目中选择典型题目,有利于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从中发现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地方,然后针对这些方面进行特殊的强化培训,大大地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和水平。同时任课教师将大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对大学生的各个考察要素进行评分,从而对其能力、素质水平做出判断。本文采用的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是开放式题目,如“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请同学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先请学生个人发言,然后自由讨论,最后通过推荐或自荐的方式总结陈述讨论情况。

2.针对题目提出若干问题。为了达到就业教育的目的,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使大学生能真正掌握就业技能,可以将题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包括:如何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何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树立自身正确的就业心态?等等。

3.时间安排及任课教师总结点评。为了使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有效地实施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实施对象应该是全体刚进入大学的新同学。之后的每年都开设就业教育课程,贯穿大学四年。首先是把每个班级(这里假设每个学生自然班级共有40人)随机分成5个小组,其中每个小组由8人组成,小组成员分组由抽签决定。其次是由任课教师担任主考官,主持无领导小组讨论整个过程。第一步是每位应试者经过5分钟思考时间后,依序号每人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二步是应试者之间自由讨论,评委沉默不语,不干预,认真观察,记下各位学员的表现,时间是30分钟。第三步是每组推选1名应试者代表用10分钟时间概括性地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能拿出一致的意见的视为成功的讨论,不能拿出一致意见的视为不成功的讨论。(总共10分钟,其中选派代表必须3分钟之内完成,3分钟内没有选派出,则解散本组讨论,视为失败;助理评委控制好时间。)第四步是主评委在助理评委的协助之下,根据“百分制评分表”给每个应试者打分,时间不超过15分钟。应试者在此期间休息。第五步是所有学员重新集中到一个教室,各组主评委依次上台,宣布本组讨论结果(成功或失败),并对本组应试者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最后由教师用10分钟左右时间进行简单的总结点评及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的实施反馈。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实施的效果评价

考核的特殊性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价值取向。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通过仪表风度的考核,提高学生的外在素质;二是通过专业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考核,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三是通过能力的考核,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需要说明的是,无领导小组的考核虽然重在个人能力的区分与评价,但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施教人员在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根据讨论测试的情况及时掌握学生能力、素质上的相对差异,便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求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后由任课教师分发《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教学效果调查表》并由学生填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回答。共发调查表1000份(有1000个学生参与了该教学法的教学),回收991份,回收率为99.1%。通过问卷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该教学方法很好,同学们都建议该教学法可以一直做下去,并且建议其他课程也可以采用该教学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广泛运用于学校就业教育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把握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并结合现实问题,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其参与功能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其考核功能可缩小学生个人能力、素质上的相对差异,通过其模拟功能可助推学生的就业和成才。该教学方法意义重大,应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努力实践。

第5篇

关键词:诚信缺失 成因 分析 对策 思考

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是我国社会独生子女时代成长起来的85后的新一代。他们身上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享受。这种崇尚自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欠缺,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2010年全国两会“关于提请关注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建议”不仅严肃地指出了当今大学生诚信缺失与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害关系,而且深入地预见了大学生诚信缺失将会造成的社会道德天平失衡和更深层次的社会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当今社会,伴随着社会不良风气和个人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的精神迷茫,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

1.考试中的舞弊行为。作弊行为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虽然各高校考试管理办法越来越严密,对作弊学生的处分也越来越严厉,但作弊之风改观较小,而且作弊者的心态越来越坦然,作弊工具日益现代化,作弊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着实令人震惊。近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事件多有发生,买卖试题也时有出现……由此,考试的公平性不仅受到极大质疑,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信誉。

2.帮困助学中的诚信危机。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学校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奖、助、贷等多种手段。但近年来发生的谎报家庭信息,欺瞒家庭经济状况,弄虚作假甚至人为的谎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在具体的奖助评定过程中也有出现,当然也发生过中国石油大学23名毕业生没有按期偿还助学贷款,被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告上法庭的事件。这些帮困助学中的诚信危机也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和大学生个人的信誉危机。

3.大学生求职信用缺失。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力需求,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各大用人单位纷纷与我院确立了就业合作关系。2.5+0.5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保障了学院“理实一体、双境育人”的教学模式,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创精神,使学院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依然“一枝独秀”,然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双向选择就业协议后,却无视用人单位的利益,挑三拣四、纷纷跳槽,故意违约现象多有发生。毕业生的这种“唯我独尊”的个人心理和挑三拣四的享乐心理,归根结底都是大学生个人诚信缺失的表现。

4.恶意拖欠学费问题。在国家保障教育公平,绝不让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今天,各高校均设有绿色通道,因此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大学生便乘虚而入、伪装困难,试图享受国家的帮扶政策,将他们本应缴纳的学费用于吃喝玩乐、购买高档消费品甚至谈恋爱等支出,以各种理由恶意拖欠应缴纳的各类费用,在美好的大学时代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笔,失去了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5.个人生活的信用危机。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出于惰性、自私、虚荣等原因,以种种理由欺骗父母、老师和同学。如编造理由迟到、请假、逃课;在发生矛盾、犯了错误时,编织谎话、隐瞒事实;在同学交往中不诚实,骗人骗钱等。这种个人生活的信用危机正逐步侵蚀大学生的心灵,损害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声誉。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在学习、考试、求职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影响因素很多,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独生子女时代家庭片面教育的潜移默化,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社会转型期道德约束体系的滞后。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的道德约束体系却出现了严重的滞后,传统道德观缺失,新型信用体系并未完全建立,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接踵而来,金钱面前、利益面前,趋之若鹜者大有人在,为了个人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这种道德约束体系的滞后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见利忘义,自私狭隘的诚信道德层面的偏差,所以也就有了大学生考试作弊、求职造假、违约多发等诚信缺失现象。

2.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现代经济社会出现的坑蒙拐骗偷的丑恶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正当竞争的存在,权力与金钱的罪恶交易等在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的今天,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侵袭和腐蚀着神圣的校园净土,大学校园里也随着社会上制假贩假的不良风气刮起了弄虚作假之风,急功近利的虚假行为时有发生,“说谎”、“作假”、“欺骗”、“隐瞒”等字眼污染着校园的纯净,给大学生的诚信道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家庭教育所致的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伴随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情感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向导,对大学生一生的性格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却会竭尽全力地给予子女们更多的物质保障,恰恰忽视了子女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和传统道德的教育,久而久之,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便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独生子女们,这势必会造成他们的传统道德缺失,包括诚信意识的淡漠和诚信行为的缺失,因此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根据诚信的内涵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树立起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的活动过程。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已对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呢?

1.“双全”动员,“两课”教育。“双全”指的是全方位和全员,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需要集中高校的全员力量,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以高尚的品格、诚信的行为、渊博的学识影响教育学生。“两课”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因此要创新理论授课方式,增强理论授课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作用,增加诚信类专题性的讨论环节和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这些都是现实的具体的诚信教育途径。

2.建立大学生评估登记制度。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还要从制度和机制入手,具体抓好大学生诚信制度规范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这两项重要工作,在诚信档案中不仅对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活动等专向记录,而且要把这些记录延伸至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单位,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桥梁,从制度方面强化对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教育,以他律达到自律,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3.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打造诚信校园。为了加强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可以在大学生中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能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诚信签字活动,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活动等。通过宣传诚信和开展活动,不仅将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有机结合,而且也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起到诚信教育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4.营造诚信的社会和家庭氛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全社会成员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强化民众的理想信念,在全社会营造弘扬正气、促进和谐、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良好人文社会氛围。作为85后新一代大学生的家长,既要言传又要身教,不仅要了解当代大学生子女的特点,还要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只有营造人人诚信的社会氛围,社会的假丑恶现象才能得到有效遏制,蔓延到大学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才有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诚信教育的构成部分。当今大学生在考试、学习和生活上的诚信缺失,不仅反映了社会道德约束机制的滞后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且也反映了教育机制的弊端和家庭教育的片面性。而有效的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文化传承和道德延续的有效途径,是关乎祖国,关乎未来的伟大德育工程。因此,诚信教育在全社会的协同努力下,通过采取措施、总结经验、形成合力,必将会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大学生个人诚信品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价值取向 实证研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针对当前错杂复杂的经济形势,总理强调“就业‘稳’,中国经济大的基本面就能‘稳’”。大学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于自身能否成功就业、人生价值观形成及社会核心价值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社会政经形势正发生深刻变革,处于时代洪流中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又有着什么样的变化值得探究,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重庆某高校2011年-2015年连续五年针对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的调查研究,力求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进行梳理,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进行一些探索。

一、数据来源的描述性分析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看法、行为及心态等,包括就业前的准备阶段,此时的就业价值取向是基于之前学生个体所接受的教育、经历的实践、家庭的影响及自己的判断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主观意识较强烈,对就业行为的指导性较强。就业过程中的就业价值取向因为受到毕业生在就业实践不断碰撞、与用人单位不断博弈、社会资本(主要为父母等亲朋好友)持续作用的影响,会处在动态调适的过程中,从而较难进行定量测量分析。而就业完成后的就业价值取向则是对就业前序行为的总结和梳理,其更多的是职业观的前身和雏形,对于分析解释就业行为作用偏弱。因此,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即将进入就业季实战的“准”应届毕业生,力求通过数据分析从而得出对价值取向变化趋势的定量梳理。

本次调查自2013年开始,连续3年对重庆交通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学生进行“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及回收样本数如下表:

表 问卷样本回收情况

问卷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分解为若干显性维度的表达,主要核心包括地域、薪酬、单位性质、影响择业的因素、自身对就业的影响等方面。

二、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的实证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变化趋势。

对就业方式的意愿(见图1)调查结果显示,整体看毕业生就业方式的选择比较务实,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较为严峻的态势下,毕业生选择“在毕业前落实就业单位”的比例近三年来一直保持60%左右的比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的方式,这反映了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的特征。而在2015届毕业生中间,选择“若无理想单位,则暂不就业”的比例达9.47%,较前两年有明显增长,可见随着“90后”逐渐成为毕业生主力,就业中的理想诉求被重视,这个现象值得重视。选择“边考研,边找工作”和“一直考研并放弃找工作”两个选项的同学均超过了20%,这部分学生其实均将考研列为首要选项,但是大部分学生的考研决心尚不够坚定,现实中因为这种想法而先签单位后违约的也不在少数,而一直考研的学生在失败后也会继续“二战”。“自主创业/出国/其他”选项在2015届毕业生中出现增长,根据调查,主要来自于学校创业学生人数逐年增长。

图1 毕业生就业方式选择情况

(二)择业时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表明(见图2),近三年来,毕业生在对自身的工作待遇越来越重视的同时,对于个人的发展机会也是愈发重视。将“个人发展机会”列为择业考虑前①三位因素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在2015届超过60%,并在2013届和2014届学生中选择此项的学生比例最高,可见个人发展仍然是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调查展示,工作地点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而薪金与福利则成为2015届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由此可见,学生择业的考虑因素更务实。

图2 毕业生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情况

(三)就业地域选择分析。

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调查情况显示(如图3),重庆地区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且人数比例逐年增长。一方面,近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吸附力逐年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学校毕业生就业本土化倾向日益明显,给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多元化带来挑战。除重庆外,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仍往学生就业选择的前三甲,可见传统的经济发展高地仍然对毕业生有较强吸的引力,而这与来我校招聘企业结构有很大关系。我校主干专业同学就业的主渠道主要是国有大型工程单位,这些单位的布局以上述三个地区为主。同时我们发现选择西部地区的比例稳重有升,展现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新趋势。

图3 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情况②

(四)薪酬待遇的分析。

从连续三年的调查情况分析,毕业生对于毕业起薪的期望值近年来逐年提高,这与经济发展趋势也较为吻合。从图中可以看出,起薪期望值3000元以上的毕业生在2015年超过了毕业生整体人数的一半,这与学校以工科为主,近年来国家基础投资建设热点层出不穷有直接关系。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潮到“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学生起薪期望值起到了助推作用,而城市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是学生起薪期望值逐年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调查显示能够接受低位值1000元~1500元起薪的学生比例由2013年的6.46%下降到0.88%,学生起薪期望值更趋于理性现实,完全忽视报酬的情况几乎不再成为毕业生的选择,付出和收获相对合理的匹配水平成为大家的共识。

图4 毕业生期望起薪情况

(五)单位性质的选择情况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如图5),我校近三年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企业性质的要求呈现了由国企向民企的转变过程,2013届毕业生中首选企业性质仍然为国有企业,但在2014届、2015届毕业生中首选的企业性质已经转为民营企业,体现毕业生择业观念的积极转变。同时由于我校专业特色及行业背景,20%左右的毕业生每年还是选择事业单位,还有10%左右的毕业生每年选择的仍然是科研设计单位。但是,随着此种类型单位人才招聘标准的逐年提高,将对他们的就业工作带来挑战。

图5 毕业生单位性质选择情况

(六)对自身就业影响的因素分析。

关于自身因素对于就业时的影响(见图6),认为个人能力最重要的同学比例逐年增长,并在2015届毕业生中达到了峰值,这凸显了多数毕业生相信就业成功的关键仍然是个人内因。学习成绩则成为毕业生认为重要性下降最明显的因素,体现了学生对于个人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不再一味追求成绩优异而转向综合发展。专业的因素一直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学生对专业在就业中的作用是保持者统一的认识。

图6 毕业生自身因素对就业影响的认知情况

三、就业价值变化的趋势及建议

(一)就业价值取向整体趋于务实,“90后”毕业生就业观念特征明显。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加务实,毕业生更加看重个人发展机会、工资与福利等,对于个体利益的诉求日趋显著,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大学生群体就业利益诉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愈加紧密的显示,又是毕业生群体及家长对教育投资后收益期待的表达。然而,“90后”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观念也呈现出显著特点:一是个体逐利性与职业稳定性的求职矛盾。在职业回报中工作稳定性往往与工作收入成反比,然而“90后”大学生群体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希望这两者兼得,虽然也有成功者,但绝大多数就业毕业生最后只能舍弃其中的某一点,这也导致了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初毕业生的幸福指数不高,甚至还有部分毕业生因此而就业失败;二是信息收集全面与使用效率低下的矛盾。一方面,处于当下的信息时代,毕业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在面临就业时,大多数毕业生对相关的就业信息收集比较重视,收集的信息内容繁多而全面。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在信息收集完之后,却很少去使用这些信息,或者错误地使用信息,如用人单位在企业网站公布招聘信息之后很多毕业生也关注到了,但是持续跟踪使用的却很少,而这与企业越来越重视网络招聘的趋势正好相悖。三是城市打拼与乡村发展的摇摆不定。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不少鼓励毕业生到乡村就业任职的配套政策,其优惠力度对求职中的大学生群体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城镇化速度加快、大城市综合优势不断加强,城镇就业虽然竞争较大但仍然让更多的毕业生向往,在这个中间毕业生的择业去向仍然面临考验。四是自主创业知易行难。当前创新创业群起潮涌,大学生成为创新热潮中的主力军,然而虽然绝对人数较多,但相对整个大学生群体选择创业的学生人数比例仍然较少,多数毕业生仍然是有创业愿望而没有付诸实践。

(二)着力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行动特质,努力形成促进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科学合理的内生动力。

当前大学生思想行动的特质可以归纳为:思想上开放活跃,呈现出显著的多元性,对于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易受外界压力所强迫改变;在行动上敢说敢做,但与思想有差距,知易行难的特点尤为突出。鉴于此,需要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形成就业价值取向趋好变化的内生动力:首先要将当前就业形势的利弊以客观准确的多种形式告知大学生,这中间既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汇总和分析,让大学生首先对就业有准确的认识;也需要灵活多样的载体和渠道,让学生乐意接纳从而激发他们自主思考;其次,要有让大学生感知就业、深度接触就业的渠道和机制,从而使得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反促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只有让大学生真正地参与就业实践,感知将来可能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对于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形成才能有更现实的帮助;第三,着力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硬实力。就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大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高低息息相关,整体上呈正比关系。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及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

(三)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外部机制,形成塑成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良性循环。

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过程中,除了需要毕业生自身不断的努力之外,更需要由学校、家庭、社会及政府组合而成的外部大环境有机联动,形成促进就业价值取向趋良发展的合力。首先,学校要担负起对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和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出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生成的内生需求。其次,由于大学生活的特征,家庭已经不是毕业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大学毕业生由于与社会接触较少,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价值判断尚未定型,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往往承袭了家长们的就业价值,如当前不少毕业生仍然认定企业是否国有性质的观点,多数就是沿袭家长的传统理念。因此,家庭应加深对社会就业形势的认识,进而树立起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并传递给毕业生。社会和政府可以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他们都是毕业生就业整体大环境的塑造者,社会舆论虽然不能在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中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往往会润物细无声,如各个不同阶段社会会树立起不同身份的英雄,而这种舆论的引导往往对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起到重要作用,而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和制度,也对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一方面社会舆论要充分发挥正能量的激励作用,多用典型力量弘扬主流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因势利导,在毕业生个体追求和政府倡导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务实的举措引导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

注释:

①因择业影响因素较多,此处只列出毕业生选择较多的前三位因素.

②生源地指非前列地域的生源地.

参考文献:

[1]何露霞.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动向[J].继续教育研究,2008(9):78-79.

[2]盖世洲.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62-64.

[3]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23-125.

[4]杨集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嬗变及引导[J].继续教育研究,2016(2):110-112.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优化措施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研究和总结,尤其是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以及价值观等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它具有可行性、适时性、灵活性、持续性等特点。自从新课改以来,我国各大高校都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以此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本文主要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恰当的改革措施。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理想的人生规划是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合格的毕业生是大学培养的个体,社会则要求个体能在立足于社会的前提下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人群,形成大小不一的对社会具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具体来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第一,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价值修养观,培养其职业技能。职业生涯规划从另一角度而言即职业价值观的树立,职业价值观将影响职业的选择,是事业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其职业技能,为日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能够开发潜能,激发学习的动力。人的潜能是无穷大的,其中蕴藏着无穷的价值。充分开发潜能,将成为事业成功的增添砝码,而潜能开发要在学校相关部门或者社会机关结构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开展并取得成果第三,能够为毕业生做出较合理、正确的选择。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各大市场对人力资源有了新的要求,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高校毕业生面对严重的就业压力束手无策,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规划非常迷茫。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国将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引入高校教学中,希望能为学生就业方面进行一定的指导。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下面是对这些问题的陈述:

(一)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定位

职业理想在人们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南作用,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为什么选择该职业,通常都是以其职业理想为出发点的。职业理想一旦形成,学生就会确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但是,从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大众环境和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即使即将面临毕业后就业压力的影响,却仍然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或者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整天得过且过,导致就业压力更加严峻。

(二)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结构

知识积累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们常常把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这个人水平高低的标准,新世纪对未来人才的知识综合性结构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然而,现在的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不认真,上课不注意记忆老师讲课的重点,头脑里经常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时,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学生大有人在。他们往往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畅想,但是由于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合理,无法胜任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化措施

大学生涯是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大学生成才,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希望、家长的希望,也是每个大学生的内在要求和人生理想。要想减缓我国的就业压力,必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优化,针对共性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任何人的职业理想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学习的目标不仅在于能学会多少知识或掌握多少技能,想要胜任今后的工作,并通过这份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必须充分了解未来所选择职业的要求,并制定一套完善的、可行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方案。这个方案应包括“未来职业的要求、自身素质状况自己相应的学习方法”等。

(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单纯的知识数量并不足以表明一个人真正的知识水平,大学生要想有理想的职业生涯,不仅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储备,还必须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发挥其创造的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理想职业的特点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三)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自己未来职业规的信心,各大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暑假的“三下乡”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职业训练活动。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成功校友回校开展讲座,邀请校外知名人士与大学生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利用暑假进单位实习。与此同时,大学生应主动积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

四、结束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各大高校必须将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提到日程上来,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纪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优化[G];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38期.

第8篇

【关键词】谈教学;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使得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出现严峻局面。为此,各高校纷纷在大学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以求大学生能够科学、客观地分析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以求得一份适当的职业。但在几年的实践过程中,就业指导课只是重点强调了如何应对招聘、面试(准确地说是如何找工作),内容已经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效果越来越不理想。这就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我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应该是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使得学生未来的目标即要看得见、又要摸得着。

一、就业指导课的缺失

(一)就业指导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

就业指导是在本世纪初,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出现之后才被引起重视而设立的。建立的时间短决定了对于这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还未能深入地展开。现行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在应聘过程,注重的是就业指导的实用性、速效性、技巧性,整个教学和指导过程是一种程序性的、被动式的、经验式的指导。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过程,心理发育特征,所学专业的特点,使得就业指导失去了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前瞻性,不能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创造性。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发展就业指导课。

(二)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根本问题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关键是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这一矛盾在相当长时期都不会改变,而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一矛盾会越来越突出。所以就业指导课程也无法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决定的作用。传统的就业指导课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进行简单的职业介绍和求职应聘技巧。但是在实际就业过程中,来自课程本身的就业信息几乎没有针对个人的就业前景以及针对某个专业的职业发展状况等等与今后就业过程相关的实际问题,课程本身也无法给出答案,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就业指导。况且,这些政策、规定以及包装技巧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发生变化,然而课程的内容却依然故我,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以,现行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模式无法解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严重地影响着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课程形式的缺失限制了就业指导的效果

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在几年来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已经由专题讲座的形式上升选修课,进入了大学正规的教学系统。但是,就业指导课程选修情况和教学效果并不容乐观。探讨其原因,除了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专业设置的差异以及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之外,就业指导课僵化的授课形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选修课,都无法突破以大班授课,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等教学模式的限制。即使有些有热情的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模拟招聘等形式,实现了互动实践环节,对理论说教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也激发了部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由于能够实际参与的人数少、与就业招聘实际有一定的距离等现实问题,这些教学艺术上的改变对于一个大学的几千名毕业生而言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只能成为一种辅助的教学尝试,而并不能在根本上改变僵化的课程形式。因此,课堂上的教学形式,无法真正调动起大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不能达到我们就业指导课程所预期的指导就业效果。

(四)缺少创新创业教育

应聘到某一企业、某一事业或者是政府部门是就业。忽略了创业教育,有些学生有能力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来,特别是现在大力提倡的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形势,而应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来。这样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其它同学的就业。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来弥补职业指导课的缺失

(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都已基本成熟

职业生涯规划亦称职业生涯设计,其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国家,是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职业管理过程中所提出来的一种员工培养和教育管理理论模式。是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不仅仅是协助个体找到工作,而且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并结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拟定可行性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后随着该理论的发展,进入了学校,成为了一种职业教育的模式。伴随着职业生涯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规划方法、步骤。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已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纳入教学内容,制定非常具体的课程要求,并配备了专职教师。有些国家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甚至从幼儿园已开始。

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了解自己,掌握自己的竞争优势,并能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去做好各种准备,突破了大学生发展障碍,完善个性发展,让大学生有能力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对自己的过程现在和未来有一个审视、评估的机会,即使在无法预期、充满不确定感的人生中,也能学会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修正可行的计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关注个体,解决大学生个体的实际职业规划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层次区分,区分出学生个体不同的背景、特点、发展水平,设计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心理特征,从人格与职业匹配角度讲,帮助其选择不同的工作类型;根据专业教育类型不同,确定不同的人才职业增养的目标。因此,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培训和工作。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使学生获得自主进行职业选择的技能、基本的职业发展能力以及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授课内容包括:职业自我认知与测评、职业探索与职业资格、职业定位与生涯规划、创业准备与实践、职业素质与能力准备、就业体制政策与法规、职业信息采集与处理、求职程度与求职策略、组织文化与职业道德、求职心理准备与调适、就业指导与实践活动等。有许多环节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做到了理论讲授与实践活动相配合,教师辅导与学生实际相配合,校内指导与校外实践相配合,提供课堂讲学、课外辅导、网络教学、测评互动、职业实训、社团活动等多样化方式。例如在讲解个性特征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气质、性格,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结合有关的职业介绍来正确进行职业定位。除此以外,在生涯设计的各个阶段都会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加强个人咨询与指导,完成对每个学生在职业认知、从业决策、应聘行为与结果等多角度的综合评价。这些可操作环节既可以成为课程的内容概括,也可以成为针对性解决大学生个体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就业指导课进一步完善。

以上两个部分的可以看出,现行的就业指导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恰好能够形成互补。而且这种互补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引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来,形成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的职业就业辅导机制。将职业就业辅导贯穿于大学的四年之中,既要求能够对全体在校学生开展普遍的就业指导,又要求能够根据不同个体、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给于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辅导。

职业就业辅导即辅导学生获得关于自我认知、职业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与法规、从业素质与技能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知职业,了解企业,掌握择业、就业、创业的方法与技能,提升择业竞争力,实现充分就业,并不断获得职业认同的价值体验。所以辅导的过程必须要超越毕业生,而更加应该从新生教育开始,形成贯穿四年的课程教育、集体教育活动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内容上,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可根据不同专业,个体的不同层次,给予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对于高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则应该就当年的就业政策及新的就业形势给予政策法规的指导,并辅以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宣传等就业服务。

四、在新形式下就业指导课应该关注的方面

(一)建立一支专职化师资队伍

职业就业辅导作为一项贯穿于大学生学生全过程的重要工作,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化的师资队伍。同时由于指导的内容范围跨越宽,涵盖面广,还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辅导,所以对任教者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建立一支专职化、专家化的师资队伍就成了能否更好地开展职业就业辅导课程的重要条件。在建立师资队伍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拔和培养并重,尤其注重培养。不仅要让他们成为熟悉政策、了解法规的就业指导教师;还要让他们具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常识,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心理测试量表,从而成为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个体客观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老师;同时更要让他们拥有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成为能够搭建平台,使广大学生能够参加各种专项就业活动,如职业自我测评、职业规划设计等等能够提高就业技巧的就业活动组织者。

(二)加强对辅导理论和管理方法的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毕竟是由国外引进的,而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也是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所以,在引进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对其指导理论和实践形式的研究,形成具体中国特色的就业职业辅导机制。从近几年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资料上看,内容多以总论、阐述存在的问题、对策及介绍国外经验的比较多,而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结合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和产证的研究非常少,这说明目前关于大学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教书育人,我想职业生涯课也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职业生涯课的理论内容正是树立大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基石。所以改革就业指导课应该强调职业生涯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为和谐社会创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高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辽宁省教育厅组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