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07 03:11: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第1篇

一、成人化倾向

在组织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其表现为选题的成人化、研究方法的成人化、结题报告的成人化。儿童有他们的兴趣爱好,有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应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更有他们的选择。如果不顾及儿童活动的主体地位,仅仅满足于剧场中演员式的排练表演,以小学生之口讲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势必造成孩子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厌恶。那将是对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的摧残。

二、贵族化倾向

在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汇报过程中,简单的图表、朴实的问题,均要有诸如光盘、摄像、摄影等多媒体现代化手段的参与,似乎离开这些手段,就不成其为研究性学习。试想,一个50人的班级,5人分一个小组,每学期每组选5个课题,照此计算投入的成本该有多大?依目前屈指可数的教育经费,有几个学校几个小学生能将其坚持下去?不计成本的投入,最终不可能持久。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是权宜之计,从长远考虑,一定要坚持因陋就简、量力而行的原则。

三、社会化倾向

就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而言,小学生涉猎了环保、交通、环卫、市政、资源等诸多社会问题。笔者不是提倡学生不问国家大事,但小学生受知识积累的局限,受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局限,受社会实践经历的局限,所谓的研究可能成为道听途说或人云亦云,很少有认真研究后产生的独到见解。这些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要待成人或他们的将来去研究解决。

四、空泛化倾向

学生对研究出的成果,特别对不满意的社会问题只是建议如何处理之类,缺乏追踪性后续行为,使研究性学习空泛化。这与选题大有关,也与成人替代选题有关。如果选题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学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研究的成果,更关注成果的转化,还会参与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来。当孩子们有了这种迫切的愿望,并积极投身于这种实践,并品尝到了转化成功的喜悦,我们才可以说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五、远离课本化倾向

第2篇

一段实践的研究,我想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类型可以是作文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就是写作文”,那么,研究性学习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为作文服务呢?我开始思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中感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进行实践操作(动手)、观察、体验(身体和心理)、资料搜集与积累(包括及观察日记、资料笔记、图片搜集),这些,不都可以看成是为作文积累素材吗?而且,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情感的体验,非常重要。有了这种体验,学生才能够“写出真情实感”呀?

由专家讲,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实践体验,重在问题发现和问题意识,可以没有研究结果。好呀,我又为自己找到了一句:如果没有结果,展示什么?可以介绍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可以介绍“研究过程”吗!而这些,不都是过我们作文重的记叙文吗?而且,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访谈、采访、观察,这些,不都可以事是写人记事的素材吗?

经历上面的若干思考之后,我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课题”——研究性学习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怎么整合?我将作文的过程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相比较,发现如下相关联的点: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为作文教学积累素材(包括客观的认识和主观的情感体验,既包括积累素材的过程,又包括现行的作文材料——各种笔记、事物、图片等等),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整理过程是作文的续写过程,用文字来整理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就是作文发表。

我想到了我过去的作文实践“指导学生写‘彩虹’”,想到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中黄矿矿二年级写研究报告,想到了自己“指导学生写小动物”——那些,不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写出的作文吗?如果,把研究性学习与作文整合起来,不是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效率吗?反过来,如果,学生一面要实践研究,记研究纪录,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心得,同时还要为作文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写课本上要求的作文。呵呵,这样的话,学生的负担……

呵呵,我发现了新大陆。

我把自己的想法跟班主任说,班主任老师讲:我觉得想法很好,但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能够全部用作文来代替吗?小学作文中设计到的“记叙文”,你能全部概括进去吗?我说。好吧,我思考。但是,当时还真的没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研究性学习,可以修改它的流程和形式吗?

第3篇

(一):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极重要原因是,以往问题的呈现方式完全是由教师、文本等路径呈现问题,问题的产生是他生性的,并非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需要。对于学生来讲,他解决的问题不是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他就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持久动力。有鉴于此,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当前需要,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内在需要合二为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重组文本材料,创设有结构的问题情境。问题的呈现,尽管来自于教师之口,然而,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联系学生的已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的极大空间。这一点是学科研究性学习持久深入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基础。

问题呈现以后,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已有知识储备,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这时对于学生自己来讲,他的情绪是活跃而有序的,在初尝成功后将增加自己解决后续问题的自信心。如要解决一个问题,学生会提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正以积极的姿态向概念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能够让你切身感受到蕴藏在学生内部的极大的创造潜能!

解决问题的方案出来以后,哪一种方案的纵向研究能够最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这就势必要求师生一起对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预案进行筛选。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将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如:课时时间、活动空间、研究材料等问题。所以,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只能是在当前条件允许之下,满足学生当前迫切解决问题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上述学生回答的方案都能够解决问题,这还不够,是属于浅层次的思考。要推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向前发展,还需要对提出的方案进行筛选。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不断提升思维的品质。“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后,及时提出,哪一种方案最好?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理由。这样一提,就为学生各出才智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层次上,都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一连串解决问题的方案板书在学生面前时,实际上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思考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这样在争论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于不断提升。

在第一次筛选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之后,教师再度鼓励学生向前推进。能否自己或与人合作,学生在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任务驱动下,纷纷动手搞设计。尔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同学上来将设计展示给大家,介绍自己对设计的想法,全班同学互评。这一过程,是学生相互学习,积极建构,同化顺应,有序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积极再提升的过程。

对争论后产生的预案,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从感性上认同是不够的,必须从理性上用事实来证明预案的可行性。在研究性学习中,最常用的是实验法,其它还用调查法、资料查询法等方法。在这里,学生的主体性得于真正确立,学生的自创性得于极大的提高。“做中学,学中做,手脑相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逐步生成!

在研究结果出来以后,无论预案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要求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全过程反思。这是提升研究成效,再次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极重要一环。如果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充实无疑是大有补益的。

第4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研究性教学;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何德珍,桂林工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231-03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教学策略。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但学科教学中也蕴藏着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丰富素材,笔者认为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师范教育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此,仅从儿童文学这门学科提出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研究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教学就可称为“研究性教学”。笔者认为,进行儿童文学的研究性教学要做到如下方面:

一、建构灵活多样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儿童文学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查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的信息材料,最终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儿童文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儿童文学自身的理论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研究性教学:

1.归纳模式(阅读文本―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我们的教材和教法都喜欢先给出结论,然后再去证明验证它,这用的是演绎法。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演绎法是对付考试用的办法,归纳法是做学问的办法。”演绎法重结果,归纳法重过程。在儿童文学教学中,笔者对浅显知识,如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和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就常采用归纳法进行教学,其目的就是想教给学生做学问的方法。

一般的步骤是:(1)让学生阅读作品。(2)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作品的特点或其他问题。(3)比较分析思考后,最后得出结论,自己归纳出作品的特点。如讲儿歌特点,先给学生听(读)几首儿歌,再出示一两首成人诗歌。让学生在阅读比较后,自己发现儿歌与成人诗歌的区别,然后归纳出儿歌的特点。这种“阅读文本一分析研究一得出结论”的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但是教师也并非只在一旁观看,当学生归纳不全面的时候,教师还需在一旁引导。如阅读完儿歌后,学生很容易得出儿歌篇幅短小、结构简单、主题单一、语言通俗、易唱易记的结论,但归纳得不够全面,这时,教师就需进一步引导分析,从而发现儿歌的另一特点:形象具体、想象丰富。归纳过程中,学生不是去证明观点,而是参与了观点形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去研究、分析、归纳的习惯,这应该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2.问题探讨模式(发现问题一讨论问题一形成观点)。问题探讨模式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依据展开的,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的情境,这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这种模式的误区是教师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热烈讨论。其实这种“课堂讨论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这还不能算一种真正开放式的教学。故笔者认为这种模式的最佳形态不应只是教师创设问题,而应该是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讲小说的题材特点,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儿童小说《独船》,然后让学生谈谈读后感,不少学生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写人性的畸形变态对儿童是否适合?”“儿童文学能描写阴暗面吗?”随后我们设立正反两方,以辩论的形式展开了讨论。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课后还查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写成了小论文。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这也应该是研究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理念。

3.理论一实践模式。理论一实践模式是指师生在共同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学生应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儿童文学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的价值,培养其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达到学以致用的境地。

用什么模式进行研究性教学取决于内容,像文学史之类的知识就不适合,但创作用这种模式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学习了儿童文学创作理论后,让他们创作儿歌、童话、寓言、故事等各种体裁的作品,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改编、演出课本剧,只有在掌握了戏剧理论和写作的基础知识,感受、体验了原作品作者的情感,把握了作品中人物性格、文章主题及艺术表现形式,了解戏剧写作及舞台表演知识后才能完成,这就实现了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有机统一的目标。理论一实践模式让纯理论生活化,又让理论在生活中得到检验,获得发展。一位高中生的呐喊仍能震撼人们的心灵:“让我们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我们不需要口号,不需要看报纸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长篇大论,我们想要的是实践!是尝试!”笔者认为,帮助学生实现学科理论向实践转化,让教学生活化,也应是我们进行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方向。

4.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互动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如今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外桃源”,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学网络接触到社会上许多东西,信息的开放性无疑对掌握知识权威的教师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施展的平台。互联网作为新媒体已经成为学生接触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最方便快捷的一种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指导学生进入专题网站,如哈利波特网站、郑渊洁网站等查询资料,请专家指导;甚至也可以在课堂上网浏览资料,发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再查资料支持自己的论点,这样的研究主动性、积极性、互动性都很强,效果就不言而喻了。课后,教师也可开辟论坛或博客,解答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难,学生可用网名跟老师一起参与讨论,这样的互动形式更

平等自由,也深受学生喜爱。近两年,已有不少大学和中学建立了校园网络,这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为教学走进生活开辟了通路。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但不会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充分开掘教材的研究性价值

儿童文学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自然科学和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它除了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外,还应该注意从教材中寻找研究课题。相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来说,儿童文学的理论相对较浅,要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必须提升教材的可研究性。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开拓教材的研究价值。

1.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挑战教材的学术权威,用新的理论和观念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许多理论都还处在建设发展完善的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许多概念采用新视角、新观念都可重新界定和评价。如关于儿童文学的性质界定,教材是采用日本儿童文学理论家上笙一郎所下的定义:“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是成年人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而教材下面举例却有少年作者郁秀的《花季雨季》,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可发现问题:儿童文学只能是成年人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吗?同时,教师可介绍我国历年来的儿童文学定义,诸如“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是解放儿童的文学”等观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探讨,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2.引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比较研究。比较是思维训练的一种方法,也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手段。由于学生的学术水平有限,他们很难发现教材某些观念的不足,因此,教师更多的可采用引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或不同的学术观点,与教材形成对照。如我们学生用的小教大专儿童文学教材(光明出版社出版)对童话幻想的理解是:幻想是自由,无拘无束的。这个问题是儿童文学理论界争论较多的热点问题,其他的教材却有不同的理解,1993年李继学等著的《童话学写作通论》、199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文学》等认为幻想来源于生活,必然要受到生活逻辑的制约;蒋风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却认为童话的幻想要受童话逻辑的限制,即要人性和物性的统一;而儿童文学理论家马力在《童话学通论》中说童话幻想必须符合儿童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众多观点的引入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巧妙设计研究性作业

大专儿童文学研究可采用多种作业形式:小论文(长作业)、调查报告、毕业论文。

1.小论文。小论文也叫长作业,一般是根据课文内容引申的论题,可让学生自查资料独立完成。学生思考后可写成小论文。如“统计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儿童诗的分配情况,你可得出怎样的结论?”“儿童小说一定要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吗?”

2.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指学生带着问题到社会中调查,分析调查数据或现象,提出问题或得出结论。如《蜡笔小新》热播却因遭到一些家长反对而停演,学生可采用问卷形式分别对家长和小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家长与小学生不同的反映,一定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而最近几年,出现了一系列带有恐怖因素的畅销小说,如英国罗林的《哈利波特》、美国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幽灵街系列”,引起了儿童文学界及教育界的关注和讨论,恐怖的作品对于孩子而言是刺激还是惧怕?学生可就此设计问题调查,从而从接受心理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5篇

张万生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全面铺开,从2003年秋季开始,武威市凉州区和部分县重点中小学也全面启用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也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全面打好基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受新课程对我们每位的挑战,是当前的主要学习任务。

    在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索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之际,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展的课程价值倍受人们的关注。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各有关师范大学对研究性学习的阐述为参考,谈点自己浅显的认识,请全体老师们指正: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必要性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呢?这需要一种很好的媒介,或者手段去实现,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有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此上海市教科所于1998年组成课题组开展研究,并于1999年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此后上海市教委着手进行了“研究型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首先为高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指导,1999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上海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认识,得到了肯定。2000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研究性学习于本年度秋季在十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试行,首先在发达地区逐步展开试点,真正的“课程”还未开设,同时初级中学和小学开展并试点。从2002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那么在2003年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在我们初中和小学也将逐步进行,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学习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那么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学生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现有的学科课程有着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优点是它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缺点是各科之间缺少联系,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虽然能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分隔,使各学科之间很难建立联系,很难建立各学科和周围世界的联系,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把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最终服务于实践。

其次,开设研究性课程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应用而生。置身在这样一个数字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时代,一切都将变,一切都在变,新的世纪,新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   

    人才必须具有的能力有:(六条)

A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B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主动探究的能力。

D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E 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F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必须要具备上述能力。但仅靠现有的学科课程很难形成这些能力,只有通过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形成这些能力。

    第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单纯的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开设这门课后改变了长期以来恪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状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只要我们积极投入其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含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实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一般是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中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开研究的结果等等。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从一个方面来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两者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并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实际上作为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的选择确定----2、课题的研究实施----3、课题的完成与成果展示。

    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和验证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的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流程为:(11个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个人选择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

3、小组选举组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论证。

4、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5、专题报告,通过方案课题,研究方案评审。

6、小组独立开展研究,教师负责监控,指导。

7、教师组织课题组之间交流,推动课题研究。

8、撰写研究成果,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

9、班组展示,同学评议。

10、答辩会、年级报告会。

11、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其具体的实施中,(见武南铁中《研究性学习》的“目录”部分)有相应的“选题意向表”,“研究活动记录表”,“实验记录”,“访谈表”,“调查情况记录表”,“外出活动申请表”,“课题组成员考勤表”等。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

     四、研究性学习中几个方面问题的说明

    (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四点:①综合性②开放性③探索性④实践性。它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目标:

⑴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⑵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⑷学会分享与合作。

⑸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⑹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以上六个主要目标中,最能体现出来的一点,也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会做人”,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或目标),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课题的实施需要进行外出调查活动,外出调查研究是研究性学习必须经过的过程,从而搜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而在  

   “学会做人”中通过外出调查学生有“十个学会”;

    1、学会自信

许多学生害怕面对陌生人,在公共场合不能应对自如,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性的压抑,即所谓“克已”有密切的关系。而调查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通过调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实例略)

    2、学会坚强

外出调查,学生们会体会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很多人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出去,却带着满肚子苦水回来,几乎每位学生都会有失败的经历,但在失败中学会了坚强。

    3、学会理解

调查中学生会看到别人的冷脸,亲身体验请求别人的艰难,体会到受到热情帮助时的愉悦,因此知道了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善待他们。

    4、学会坚持

旬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这说的是坚持的重要性,我们许多学生都是因为缺乏坚持到底的韧性而半途而废,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研究性学习中只要将课题做完的都是有这份体验。

    5、学会协作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小组研究,因此培养团队精神是它的重要目标,只有主动与他人沟通,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才能完成一个课题。

    6、学会反思

在调查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失败,因此学生们学会了承受,也学会了反思,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很重要的。

    7、学会谦让

与人相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学会谦让,学会道歉。让学生明白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8、学会沟通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小,一个人再也不可能不与别人发生联系,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虽然与人沟通不可能一下子学会,但学生们至少得到了锻炼,其中不少人必须向自己的习惯挑战。

    9、学会思考

    10、学会自制

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活动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否则是完成不了课题的,因为外出时会遇到各种情况,有时还会遇到网吧,游戏厅等的诱惑,这都需要自制。

当然,研究性学习也有许多问题,实施起来难度大,如外出的教育,外出的安全等。外出调查会遇到各种情况,因此低年级学生的调查要控制,教师要全面掌握。

    (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常规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有时甚至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种变化,促进了民主、平等、合作,互相帮助的新型的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这场变革中,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教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业务、心理素质都亟待提高,真正成为复合型的教师。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

根据以上师生关系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作用呢?

    1、启发思路,引导质疑探究。

    2、在学生遇到困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3、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研究情况记录及个人体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信息和建设,并在选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形成结论等阶段给予重点指导。

    5、组织作用。每周的小组组织一次研讨,促使小组活动能经常化、序列化,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五、面对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做哪些准备?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

以上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在教师被学生选择的同时,教师也在选择学生,从而师生一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另外教师也从个人孤军奋战,到与其它教师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教师的生存空间也无形中扩大了许多。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应该以一种欣喜、轻松的心态走进研究性学习。

    针对挑战,做为我们教师应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呢?

    (一)要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教师不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就很难担当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当前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现代课程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与组织》,《素质教育手册》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科学研究要求新求变,所以教师要增强这种意识。我们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问题要比昨天的思路更新,语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与学生的关系要比昨天更融洽。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二)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前所述,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研究的更多的是教法和学法,这显然还不够,还需研究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研究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从茫茫书海中找到很多有用的书,并搞取到有用的资料决非易事,所以要了解资料检索的一般程序。(a选择好检索工具书;b确定检索途径;c建立检索方法;d利用检索工具书提供的线索进行查找,并用条目去索取该文献,e阅读文献,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另外还有一些科研方法也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如怎样选择研究课题?怎样写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怎样分析课题研究的信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这些都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才能指导到位。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四个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开放式的学习,所以选题范围没有任何限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地理选题范围广,综合性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

     (2)要注意文理交融、相互渗透。(如:文学、历史、政治、数、理、化、的基本原理等,对指导研究性学习会得心应手)

     (3)要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加强这两方面知识的学习。

    (4)要了解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这对指导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

    (四)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中心,存在着严重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如本来三五分钟就看明白的东西,教师偏要讲上十几分钟,重复、乏味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所以,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抛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装的旧式教法,用诱思探究式等先进的教法取而代之。

课堂上应当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动,并在适当时候互换角色,形成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巧妙的设疑和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来完成。少留机械重复等难、偏、怪作业,多留精心选择的,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应用价值的好题,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把现在课堂上的学科教学变成研究性课程学习,让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学习学科知识,每位教师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展示自已才能的极好机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介绍结束,耽误大家时间,谢谢!

    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

1、学校学生明星崇拜的原因探究

2、武威职中校园规划的演变

3、凉州旧城改造与故建设保护的调查

4、现行热水器的缺点与未来热水器的展望

5、电脑与生活

6、公共交通与个人

7、森林的保护

8、报纸是怎样做成的?

9、人为什么要吸烟?

第6篇

关键词:认识;研究型教师;研究性学习;思考

研究提升教学境界,研究成就知识创新。在教育改革和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师更需要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笔者就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语文常规教学中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其中有认识,有思考,也有困惑。

一、对于做研究型教师的认识

所谓研究型的教师,就是要能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学并不是教师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生的记忆之中,而是以学生既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来建构新知识的。”

1.作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这些年,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一直在搞课改,认真思考,不难发现我们更多地关注了老师的表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其实学生才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元素,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最终的目标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最终成为学习的独立者,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可能我们现在还不具备真正做研究的能力,但我们有思考自己学生的能力。教师做研究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研究了,而在于你是不是思考了。做研究的本质是思考学生,而不一定非要去研究学生。即便是我们正在(或打算)做教育叙事,做行动研究或者做文献对比综述,都是为了更好地去思考学生。

2.要用智慧激活学生思维

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理,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这时如果改用研究方式教学,不仅能“激起情,引起疑”,更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去主动获取知识。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

二、对于学生做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倡研究性学习。要学生做研究性学习,就是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和真实的活动中自主地学习。殊不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再多也没用,而一定要引导作为‘游客’的学生,调动其对生活的积累,自己亲身去‘游历’一番。”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丰富的研究课题。作为语文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将眼光更多地集中在经典文化的传承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做“游客”,到更广阔而自由的语文天地去“游历”,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高一年级和高二上学期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大胆尝试和推进了研究性学习。

选题的背景:古代散文教学是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师要想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就必须转变以往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习惯。教学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体现新课标中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即自主学习。“自主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由自主展开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基于此,我选择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设计定位为研究性专题课,旨在将新课程理念不断引向深入,推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

研究的内容: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三篇古代散文:《赤壁赋》《兰亭集序》和《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名家力作,情、景、理,三者兼备,情景之间理趣流动。如《赤壁赋》由月夜泛舟的陶醉、悲凉箫声的感伤写到人生失意的悲情、随遇而安的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兰亭集序》作为书序,先介绍兰亭集会“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之后由宴游活动谈及生死观,再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游褒禅山记》先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赏游的过程,然后借赏游经历阐明治学观点,最后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

实施的步骤:每一个子课题分四步完成。第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寻找类似及相关的内容。第二步,学生自主结合成若干个课题小组(6~8人/组),各课题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第三步,各课题小组确定研究方法,制作问卷调查,然后在小组范围内讨论并整理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第四步,小组研究总结,汇报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高一(1)班某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设计:

研究课题:苏轼与黄州

拟使用的方法:课本与课外文献资料、互联网、教师的指导

研究的任务:

1.走近苏轼,探寻心路历程

苏轼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为什么被贬黄州?(乌台诗狱案)

走近黄州,寻访苏轼。

2.苏轼的赤壁情结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精神状态如何?都有哪些人生的顿悟?

3.回顾苏轼作品,品评东坡印象

苏轼写过哪些作品?从他身上你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4.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

“我”眼中的苏轼。

归纳总结苏轼的人格精神。

四、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教而方知困,学而知不足。”初次尝试研究性学习,虽说探索了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教学方式,也引发了不少相关的思考,其中有对经验的总结,也有对问题的困惑等等。

从教师的角度看,课改发展到今天,我们若还延用传授式教法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运用研究式,学生便可站在不同角度,从不同方面审视文本、进行研究,这样更有益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人格构成,然而,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究竟应如何把握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与发展探究能力两者间的平衡呢?这是我的一大困惑。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接受、记忆、模仿改变为“各类活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选择性发展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开始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尝试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热闹背后的不足,一些中差生盲从应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这又该如何解决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改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我坚信只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且学且感,且行且思,明天我们就会收获精彩。耕耘不止,行者无疆,我愿执著地攀高探险!

参考文献:

[1]郭家海.教师的观念决定学生能力养成的可能.人民教育,2011(18).

第7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 主体性 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互动实施的课程,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性、亲历性、自主性、生成性、协同性、开放性等特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落实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可以分别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自觉进行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等途径来达成。

(一)通过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践行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且独立自主地将自己现有的知识积累、直接经验以及生活实践与国家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标准或学校课程标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或课程资源的改造、重组,以更好地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1)课程选择。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已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因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择时应尊重他们的自主权,让他们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依据自己的经验、兴趣、特长和发展需要在国家、地方或学校课程标准规定的众多可供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学习、探究的活动方案付诸实践。具体包括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和终身发展理念的课程目标选择、适应学生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整合的课程内容选择以及适应学生亲身体验和主动实践需要的学习方式的选择等。(2)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是对中小学课程范式的一次突破性变革,它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使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实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依据问题解决的方式自主整合、统筹安排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勤于实践的积极性、自觉性。(3)课程拓展。由于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教师应鼓励发展较快的学生将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从日常生活扩展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置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并自觉采用各种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统计技术等来设计、实施、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和发展空间,增进学生的经验积累,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资源优化。根据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学生可以调适、重构、优化各种课程资源(如校内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等)为我所用,条件具备的,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发、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的课程资源,进一步拓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时空和途径。

通过上述选择、整合、拓展以及资源优化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可以将学生以往无意识或自发的课程开发行为引向有意识或自觉。同时,在课程开发意识、责任和行为逐渐自觉化的过程中,学生也会积累一些有关课程开发的经验,提升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凭借这些积累和能力学生又参与新一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这样的循环意味着学生在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主体性不断得以践行。

(二)通过自觉进行研究性学习达成学生的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情感与态度、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其实质就是学生自觉自律、积极主动、合作探究地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

1.自主选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旨趣的个性化学习活动,其选题应出自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愿原则和自主性要求。(1)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是教师或其他人从外部强加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结果。(2)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选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最好是选择那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社区具有实际意义、又是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真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3)根据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选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4)联系实际选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时间、精力、能力以及周边环境和学校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2.主动探究。探究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自然兴趣和潜在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将学生的这种自然兴趣和潜在能力引发、保持、转化为自觉品质的有效途径。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体现尊重自主性、渗透科学性、启发创造性的探究过程和原则。具体言之,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或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的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自觉地验证结论合理性的创造性学习过程;学习的组织形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探究及合作分享,主要包括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3.独立总结。总结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及研究数据、研究结果等进行独立分析,深入思考,进而整理归纳,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报告、实验总结等。

4.自由交流。交流是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观念、经历、感受、成果分享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特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交流的内容开放、多样,主要包括学生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科技作品、摄影作品、小论文、小设计、小发明以及心得体会等;交流的方式灵活、自由,学生可以通过论文答辩、模型演示、作品展览、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出墙报、编刊物以及班会、团会、队会等多种形式自由展示,交流自己的研究体验,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

由上可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究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需要学生通过自觉探究、主动调研、亲身实践、深入观察去分析、解决;形成的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成果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和自由讨论而日臻完善。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而回顾、反思自己的研究经历与体验,增强质疑和探究的兴趣,又开始新一轮的研究性学习。如此,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得以实现。

(三)通过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倡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评价”,以促使学生获得自我感知和自信心、责任感。分析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对学生的活动结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更不是以此为依据将学生分成甲乙丙等,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而在于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及批判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以及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它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亲身经历,重过程,重参与,重探究,重发展。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的评价,需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等;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学生参与的态度、参与的方式、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等)以及他们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或得出结论的有效性、正确性。换句话说,无论活动的结果如何(即使学生得出的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学生经历了活动的过程,并在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责任心,获得了实际的经验和体会,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并肯定他们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3.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这表现在:(1)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所遵循的原则具有多样性,是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的统一。(2)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涉及活动的各个要素如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实施的方式、活动成果的总结等。(3)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方法多元化,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以自我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4)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结论不求标准化、统一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着力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力手段。(5)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非常重视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同伴评价的价值和作用,尤其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的作用和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评价活动的主体间性。

第8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重庆;满意度

随着新课改中“加快推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地理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一定的态度和价值观,应用地理知识、地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发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究过程和方式。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精神,让学生回归生活,探究生活,形成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我们从已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直属重点中学(包括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八中、育才中学和南开中学)和非直属高中(包括田家炳中学、朝阳中学和重庆第三十七中学)中抽取高中生共800人发放问卷,回收435份,其中有效问卷320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研究。此外,对这几所学校的6位地理老师或学生进行了访谈。

论文研究目的是通过重庆市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的调查及研究分析,了解重庆市高中生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满意度情况,最终对重庆市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重庆市高中更好地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也为全国范围内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更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1喜忧参半的现状:整体满意,差异明显

1.1学生对目前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总体较为满意

总体满意度平均值为71.55%,说明所调查学校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总体情况表示满意①。满意度平均值最高的是学生对个人收获的满意度,其值为77.74%。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最低,值为57.72%,表示满意度一般。将各板块满意度平均值从高到低排列:个人收获>家长>小组>教师>评价>课题>时间安排>社会>学校(表1)。

1.2 直属学校学生的满意度高于非直属学校

重庆市直属高中学校的平均满意度为73.81%,而非直属学校的满意度平均为73.45%。由此可见,直属学校在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中相对具有微弱优势,非直属学校通过改善实施策略可以和直属学校不分上下(图1)。

1.3 高一年级学生的满意度高于高二、高三年级

高一年级满意度平均值73.78%大于高二年级满意度平均值70.67%大于高三年级满意度平均值70.02%。高一年级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年纪,可见高一年级学生对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及收获较高;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满意度降低,这一现象直接关乎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时间策略(图2)。

1.4男生与女生对于不同方面的满意度不同

男女生总体的满意度相差不大,但是在不同方面有所不同,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可根据不同性别特征采取不同的改进措施(图3)。

1.5 队长的满意度高于普通小组成员

成员满意度平均值71.22%小于队长满意度平均值73.29%,由此可见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会促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表2)。

2错综复杂的原因:因素多样,程度各异

根据调查,学生对不同方面满意度差距较大的原因如下:

2.1 对于各板块满意度不同的原因

2.1.1个人收获及家长态度

参加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合作学习、人际交往、调查研究、信息筛选、文字整理等方面的收获存在差异,则满意度差异较大。只要学生提出参与地理研究性学习,多数家长都会在时间和资金上给与充分支持。但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告诉家长,使得这部分学生对家长的态度不明确,则谈不上满意与否。

2.1.2小组

学生在课题研究中遇到困难时,多倾向于自己解决或求助于指导教师。高一学生倾向于小组讨论解决,高二学生倾向于小组成员分工查找资料,高三学生倾向于找相关的老师帮忙(除指导老师)。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投入精力的不同,因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则满意度存在差异。

2.1.3教师及评价

同学对指导老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满意度很高,大部分指导教师在评价时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但学校或领导比较重视课题成果,以便对其后续研究进行持续引导。由于不同学生看重的方面不同则满意度存在差异。

2.1.4课题选择及时间安排

课题选择的方式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初定一个课题,经老师指点后,最终确定课题。所以学生在选择课题时自较大,教师指导不够,造成学生满意度的差异。此外,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理论课的时间集中在高一,课时为每周1节课,而学生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段多集中于寒暑假和上学期周末。因为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存在满意度的差异。

2.1.5社会及学校

在调查过程中,社会人士的不配合是学生较难攻克的一个障碍。实施课题的资金来源由学校全额支付的极少,学生的积极性不强。学校方面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完全肯定,学生认为学校关于资金支持力度没有达到学生预期的水平,这是所调查的各个内容中最不满意的一个方面。

2.2 直属学校与非直属学校学生满意度不同的原因

第一,直属中学开设地理研究性学习理论课的时间大多数是在高一第1学期,非直属中学几乎都不开设课程。第二,直属中学的学生更喜欢选择“社会热点、焦点”、“自然环境”等贴近生活的题目。第三,直属学校的硬件设施更为完善。第四,直属学校的老师参与度更高,尤其是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会和学生一起解决,而不仅是小组成员自己查找资料。第五,直属学校对于课题成果的处理方式多是评出等级,给予奖励,也支持优秀课题深入研究和推荐去参加比赛、投稿、申请专利等。

2.3不同年级满意度不同的原因

第一,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理论课的学校,课程开设时间集中在高一,极少数在高二,高三几乎不开课。高一学生寒暑假相对高二、高三来说更轻松,有较充足的时间来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第二,虽然三个年级的家长都支持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但是高三面临高考的压力更大、实施的时间不足使得家长的支持力度下降。第三,高一学生更关注课题成果评价与自我期望的差异和学校关于课题成果的处理方式,高三学生更关注自我收获。

2.4男女生满意度不同的原因

第一,女生倾向于选择生活、时事、人文地理等更容易接触到的方面的内容;与女生相比,男生兴趣广泛,在选题上倾向各异,但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的研究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第二,男生更愿意挑战自我,因而对于知识面的拓展、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习地理兴趣的提高和意志力等品格的培养的满意度都高于女生。第三,女生更需要来自家长、老师、社会人士的精神支持。

2.5队长满意度更高的原因

队长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负责小组分工,自觉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指导老师的接触和交流更为频繁,参与程度也更为深入,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和更大的收获及成就感。

3相对合理的策略:提高认识 注重差异 加大投入

3.1提高学校、教师、学生的认识

3.1.1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是前提

地理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快乐有趣的、可以增进友谊和充实生活的,并且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使学生有归属感。此外不算学分、不强制性参与、全凭爱好参与等有助于减小学生压力。

3.1.2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基础

不管是正负面看法中还是理想的地理研究性学习中都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重视和要求。学生普遍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好的一面在于“扩充知识面、增长视野、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增加地理知识、有助于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式的正确理解”,因此地理研究性的学习需要老师和学生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知识基础才会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3.1.3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关键

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调剂生活、丰富假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迫于高考的压力则时间紧,怎样安排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时间才能使得学生既不会耽误学习又有较充足的时间完成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3.1.4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是目的

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要求学生要进行团队合作,这有助于增强合作组织能力、提高学习应用能力、提高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了解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

3.1.5规范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标准

健全的评价体系不光是对结果的重视,而应该结合老师、家长、学校、同伴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过程评价。所有地理老师对所有小组进行认真的评价,评价包括:小组综合素质(知识拓展情况、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意志力等)、小组成果报告等。选出优秀的小组、确定名次后,学校颁发奖状和一定的奖励品。特别优秀的小组继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参加比赛或投稿或申请专利等。

3.2 注重年级、性别、兴趣差异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年级、性别和兴趣差异,在安排上应该区分对待,建议如下:

3.2.1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

地理研究性学习理论课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查找资料、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如何写总结、注意事项等。开设时间:高一的第1学期和第2学期。开设的课时:每学期10个课时,安排在学期期末(接近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时间)。实施时间:高一的寒、暑假(建议实施两次)。高二、高三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参与地理研究性学习。

3.2.2课题内容及选择

课题分为自然地理(地、气、水、土、生等)、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产业、交通等)和科学地理(“3S”技术、宇宙探索等),每个方面都分配相应的指导老师,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和学生协商后,最终确定课题。

3.2.3小组合作

根据学生选择的课题,将选择课题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组内人数在6至10人之间。小组内选出一名队长、一名副队长,共同负责监督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进度。需注意分工合作以及性别搭配等问题。

3.3加大资金、设备的投入

经费方面由学校和学生共同承担费用。建议学校规定给每个组统一报销一定金额,若超出限定金额,则超出部分由小组成员共同承担。此外,学校应加大投入,向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与课题相关的图书、资料、基础设备等。重视并规范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确立评价标准和奖励措施。

参考文献:

[1]夏志芳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368

[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文件.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及实施的试行意见[E].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