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4: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学术研究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2周(包括答辩和评分在内),提倡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始时间提前,以便让学生尽早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
毕业设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完成以下基本能力的培养:
l、资料、信息的获取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2、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
3、实验、建模和动手的能力;
4、使用网络和计算机(包括索取信息、计算机绘图、数据处理、基本软件应用等)的能力;
5、撰写报告(论文)的能力。
全文初拟主要目录
第一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回顾和实证述评
1.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提出
1.2 国外研究综述
1.3 国内学者对中国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1.4 实证检验方法述评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五种可能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2.3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需求拉动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发展演进和现状
3.1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联系纽带
3.2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发展三阶段
3.3 我国的金融化进程
3.4中国金融监管的国际比较
第四章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第五章 实证结果的经济解释与比较分析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4639
国内刊号:21-1287/T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7177
国内刊号:34-1272/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对于超文本(hypertext),Andleigh和Thakrar曾经阐述过它对互联网的技术意义,指出它“将信息用更自然的方法连接在一起,而不和纸写文书那样将结构简单机械的分层归类,进而以这种方式实现对无序数据的管理”。网络化时代超文本文件格式最大的优势体现在,超文本不仅能在internet上传播而且具有超级链接功能,这项功能使文档中的各个部分通过关键字得以建立关联,信息以用相互交叉的方式进行搜索,形成了一种全局性的全新结构。现行的互联网代码里,中英文的网页大多数均采用采用超文本的格式,这种格式不仅为各个网站设计者所通用,而且转换为超文本格式以用于各种文本编辑软件平台也十分简单。更让诸位文学研究者欣喜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超文本在保存文学研究的功能并不是首屈一指的,超媒体的出现使得文学研究资料更加多样化,从技术的角度解释,超媒体(Hypermedia)和超文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非线性的信息连接,除此之外,超媒体还包含有(Image)、声音(Audio)、视频(Movie)、动画(Animation)等离散或连续的多媒体信息(Steinmetz258-259)。得益于超媒体的庞大功能,我们在研究外国文学时才能够更快捷的获取所需要的资料,不仅仅是文本资料,更包含了各类音频和视频资料,而这在过去完全是不可能发生的天方夜谭。互联网超文本、超媒体在外国文学研究现代化的巨大助力主要体现在:快捷、全面地获取进行研究的各类信息。通过互联网这个载体,可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资源站点之间搜索到不同国家文学巨匠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手稿、学术作品甚至通信记录,真正做到全方位的资源共享;迅速搜索到研究所需要的音频、视频等非文本类信息。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着经过技术处理被改变为戏剧、电影,这些影像资料以超媒体形式存在网上并可以下载传播,给外国文学研究者提供多元的参考资料。
二、互联网时代下庞大网络专题
资源对外国文学研究的无限资源支持信息承载量巨大的超文本、超媒体固然对外国文学研究着有着不可抗拒的推力,然而个体分散的大量资源若在短时间内找到并且有顺序的整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计算机技术对于外国文学研究来说,更突出的贡献体现在它存在的各类智能型多媒体数据库上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多样丰富的数据库,学术研究者们才能有效、快捷的对所需文档进行搜集、整合。网络数据库的存在形式主要以囊括电子期刊、专题网站的数字图书馆以及网络论坛两种形式存在。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它的优势在于能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区域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数字图书馆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换句话说,数字图书馆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就外国文学研究来说,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为全世界的研究者跨域研究有限学术资源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如我国运行相对成熟的数字图书馆有超星图书馆、维普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有图书、期刊、报纸、论文、古籍、影视等一系列优秀的学术资源可供学术研究者查询。相对于数字图书馆这类比较成熟的网站运营模式,专题的文学网站也是外国文学研究者搜索资料的一大助手。外语网站和中文网站内置多样的文学分类,作家从属流派、作品归类、文学性质等一应俱全,这些细致入微的分类为文学研究者找寻相应信息起到了导航的作用,是读者很快就能进入自己所想要找到的信息分支,从而获取需要的信息。
伴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出现,人类社会早已开始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目前,电影、电视已经普及,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已在全球逐步渗透,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动力的信息时代已经降临。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类与计算机之间要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因此,电影电视文化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林杏光先生1937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市。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校务委员。他眼光敏锐,早在十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对现代汉语研究和中文信息处理的结合研究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经过深思与总结,遂成专著《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语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该书按照从虚到实,从整体到局部,从小到大的逻辑思路安排内容,条分缕析,以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为重点,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的研究时间和体会,同时也讲述了跟词汇、语义研究有关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特别是计算语言学最基本的知识以及跟计算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语法领域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呼吁为抢占信息时代的制高点而进行语言研究,处处显示了语言学家的高度责任感。
下面,我们根据对其理论体系脉络框架的个人理解,以《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第一、九章为着眼点,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二、内容要览
《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是一个逻辑思路清晰的体系,内容也十分丰富,但为篇幅所制约,我们只能择其要而概括如下:
1.电影文化和其他文化语言倡导人、机两用,为计算机研究语言
林杏光先生清楚地看到了时代的特点,认为在信息时代,语言研究应该注意人、机两用,也就是选择研究课题时,既要考虑人际交流的需要,也要考虑人机对话的需要。
八十年代末期,林杏光先生就顺应计算机界的呼声,着手进行为计算机处理语言的需要选择课题,不断向计算机处理语言的需要靠拢,以迎接信息革命的重大挑战。后来林杏光先生在《为计算机研究语言》(《汉语学习》,2001年第3期)等论文中又多次倡导了该论点,呼吁语言学界和计算机界的专家采取有力措施,打一场独领的跨越式大仗,抢占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知识处理制高点。可以概括地说,注意人机两用,为计算机研究语言是适应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广阔市场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语言研究工作者的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从计算机研究课题中所存在的大量语言问题来看,我们今天的语言研究工作也应当充分注意人机交际的需要问题。
2.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
林杏光先生很重视方法的总结和提取,提出了一系列方法:要查阅《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要查阅《词汇学论文索引》;要了解词汇语义的研究现状:研究词汇和语义,不但要了解本领域的论文和专著目录以及研究现状,而且还要了解我国语言学界的状况。另外,也要注视世界语言学发展的新潮流,等等。他坚持一条原则:“不能只讲结论,还应讲得来的过程。”坚持“谁的就是谁的”的做学问的态度。他认为“谁的就是谁的”是一种学美德,而且一直认为“学问与品格共存”。从专著的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能看出林杏光先生的严谨与认真。
3.电影以及其他计算词汇学的产生与实践
计算词汇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需要大型词典和有科学标注的语科库来支撑,因此词汇便显得特别重要。另外,很多语法理论都强调词汇的重要,主张减少语法规则,把许多信息放到词汇上去描写。面对这种情况,再不进行计算词汇学的研究就会影响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于是产生了计算词汇学。它的一个重要实践就是在学科的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活动。在美国、日本、西欧、德国等都进行了实践,开展大型机器词典的研制,出现了一系列计算词汇学的研究工程。在信息时代,不但需要人用词典,而且需要机器词典。林杏光先生参与、领导的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以《动词大词典》、《现代动词大词典》为基础,研制了《现代汉语述语动词机器词典》,可以服务于信息技术、学术研究、语文教育等方面。
4.电影以及其他义类和三个义类系统
义类是林杏光先生多年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字面上看,义类就是语义分类。现代语义学关于语义分类的术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将语义划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林杏光先生所讲的义类不是这种语义类别,而是有一种特定含义的语义类别。词义在词汇中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就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词义,有同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相关关系等。把意义相同、相近以及相关的词语汇集在一起,即成为一种类别,这种类别就是林杏光先生所研究的义类。他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把所得研究成果编著成了三部书:《简明汉语义类词典》、《四字语分类写作词典》和《汉语多用词典》,并建立了三个义类系统:(1)是《简明汉语义类词典》的分类系统。整个系统分成18大类,1730小类。每一个大类内部的小类排列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小类或小组内部条目与类名或组名较亲近的在前,较疏远的靠后。18个大类包括:人物,品德,智能,情感,感觉,仪容,处境,交往,争斗,语言,信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数量,程度,性质。这18大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2)是《四字语分类写作词典》的分类系统。他选取10000余条四字语,从写作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四字语的分类系统。共五大类:表达、写人、写物、写时间、写数量。每一个大类再分若干小类,共1200小类。(3)是《汉语多用词典》的分类系统。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汉语词义分类系统。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自然世界再分为9类:物质、存在、运动、变化、时间、空间、数量、性质、关联。人工世界分为个体和社会。自然世界的第二层分为9类,人工世界的第四层分为29类,共38类,这是义类的纲。每一个纲又分若干目,每一个目又分若干细目,整个系统共有3500个细目。林杏光先生在书中还介绍了鉴别词义分类系统的原则、鉴别义类系统优劣的标准,词义分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义类研究成果的用途,等等,具有很大的概括性,也很有启发意义,对电影文化语言和其他语言的运用,产生深刻影响,是林杏光先生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特点评议
从电影文化语言以及社会语言的角度看,《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一书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严密的逻辑性。本书严格按照从虚到实,从整体到局部,从小到大的逻辑思路,采取层层推进的方式去行文。即写出了研究任 务、研究方法、研究态度,也讲到了具体问题:即写了词汇,也讲了词汇语义:即写了语义构成,也讲了语义聚合、组合等等。
2.完备的系统性。以格关系为例。格系统是一棵树,经历了由18个格到22个格的完备过程。第一个层次是角色和情景,第二个层次是围绕着述语动词的七要素(如主体、客体、领体等),第三个层次是七要素的进一步的分类,共有22格(如施事、领事、系事等)。另外,最低层次是“格标类”(施事之下分“被”类、“由”类、“φ”类等)。
3.鲜明的创新性。以格关系为例。林杏光先生等人的研究促使格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三方面的进展:把格关系描写成有层级的一棵树;采取层层控制和层层推进的划分格的方法:从理论探讨落实到语言工程。还提出,句子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上分别有各自的成分的观点,即,如果说主、谓、宾、定、状、补是句子的句法成分,那么它也应有句子的语义成分和语用成分,等。另外,林杏光先生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上也有创新,他曾多次指出“不能只讲结论,还应讲得来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4.强大的融合性。该书是林杏光先生十余年心血的结晶,也是十余年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外化。他在研究格关系时,广泛搜集国内外资料,兼收并蓄,取其精华,旁征博引。他的研究工作是在前人时贤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融合了海内外诸家之大成,也运用了交叉学科的方法,把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融为一体。另外,也融合了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编纂义类词典、搭配词典、动词格关系词典、述语动词机器词典等的心得和体会。
5.平白的深奥性。此句乍看很模糊,但事实确是如此。林杏光先生用平白易懂的话语讲述深奥博大的理论。正如胡明扬先生在序中所说:“因为大部分有关的理论和知识都是作者在工作中经过消化了的,所以写得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林杏光先生用平白的语言介绍了国外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概述了国内外有关领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人对格语法的落实、改进等。林杏光先生也常用精辟的概括来形容人情世态和学问所得。如“我希望你做一个碗,不做一个盘子”,“语言就象一个调皮的孩子”,都在朴素中透露着深奥的道理。
6.敏锐的敏感性。林杏光先生有敏锐的眼光和判断力,当听到人工智能专家说“语言学不能只研究语法形式,还应研究语义的组合”时,竟怦然心动。于是为了适应计算机处理语言的需要,下决心研究词语搭配,终于编著成引起计算机专家注意的系列搭配词典。林杏光先生在寻求新的技术路线的时候,偶遇研究HNC(概念层次网络)的黄曾阳先生,于是便集中精力投入到HNC理论产业化的研究之中。书中各章节也随处彰显了林杏光先生敏感的观察力。
当然,本书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一些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
情态的研究还要加强:槽关系的研究还要加强;格关系完备性的研究还要加强:义类系统完备性的研究还要加强:语言研究和计算机、数学、逻辑的结合研究还要加强;形式取向和功能取向,国内的研究和海外的研究,理论兴趣和应用目标等相结合的研究还要加强;等等。
四、结语
关键词:财务建模 财务建模能力 实证研究 研究性教学 课程建设
笔者多年来从事财务建模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深感实践中对财务建模技能的迫切需求以及现有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财务建模能力的缺失。因此,本文欲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财务建模能力的问题。
一、什么是财务建模
财务建模是用数学术语或者计算机语言建立起来的表达财务问题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学科。在该定义中,财务建模不仅包括财务问题的数学建模,也包括计算机建模。所谓数学建模就是把一个称为原型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上的抽象,在做出了一系列的合理假设以后,将原型用一个或者一组数学方程来表示。所谓计算机建模是将一个复杂的财务问题用计算机模拟,从而了解和掌握它的内在规律,预测它的未来发展(段新生,2008)。
财务建模的研究在财务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财务建模在财务理论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如何建立财务模型不仅可以追溯前人科学研究的足迹,而且可以为财务理论研究提供很好的方法论基础。财务建模对推动会计和财务理论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财务建模着力于用定量的方法刻画和解决实际问题。财务建模不仅可以用于验证已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的正确性和严密性,同时也可以成为新理论诞生的土壤、契机和工具。
财务建模不仅有助于财务理论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在新会计准则财务与会计日益融合的前提下,财务建模对会计人员更好地处理会计事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财务建模是财务会计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财会人员在大学学习期间应该学习、培养并努力掌握此项技能。
财务建模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统计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段新生,2009)。财务建模的方法有数学中的逻辑演绎法,统计学中的统计分析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法等。因此,财务建模能力体现的是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财务建模能力
财务建模能力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逻辑推理能力。是从事一切工作所必备的能力,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技能。(2)数学应用能力。财务建模首先考虑用数学语言对财务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达,因此数学应用的能力应为财务建模的基本能力。(3)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不能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财务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找到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那么对于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会有一定的认识。因此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应成为财务建模的一项基本能力。(4)统计分析能力。财务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表现为确定的函数关系,也可能表现为不确定的随机关系(段新生,2007)。随机关系需要根据统计学的理论予以建立,因此统计建模是财务建模中很重要的内容,而统计分析也是财务建模的一项重要技能。(5)实证研究能力。实证研究是当今会计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实证研究不仅可以验证已有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而且可能发现变量之间新的关系。因此实证研究也是财务建模的方法之一。甚至有文献认为,财务建模本身就是一种实证研究(段新生,2008)。因此实证研究能力应为财务建模的一项重要能力。(6)实践创新能力。财务建模不仅可以用来验证已有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而且可能发现新的理论。因此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应该是财务建模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
三、会计专业学生财务建模能力的提升方法与路径
以下将以会计专业学生为例探讨大学生财务建模能力的提升方法与可能路径。
(一)课程建设
本文认为,为了提升大学生财务建模的能力,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开设一些有利于财务建模能力培养的课程。例如,以下课程对于提高财务建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1)基础性数学课程,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与计算机理论与操作有关的课程,如:Excell应用、MATLAB应用、数据库编程、XML标记语言等。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课程,如:计算机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软件应用、XBRL财务报告等。这些课程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以及财务数据处理与应用能力具有直接的作用。(4)与实证研究有关的课程,如:统计分析软件、计量经济学等。这是做实证研究必须用到的理论和工具,因此为了提高实证研究的技能学生必须掌握这样的课程。
(二)课堂训练
参考文献2提出了实证研究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方法,称为研究性教学方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段新生,2010)。该法让学生通过文献查找、文献阅读、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再现与对比、演讲与讨论、结果点评与总结等七个步骤完成文献研究与实证结果再现的研究性学习,达到掌握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实证论文写作的目的。这一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和文献理解的能力,还可以了解财务、会计领域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实证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另外,通过这一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潜能,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本文认为,研究性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法可以用于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方法的使用,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三)课外活动
学生可以尽可能多的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以提高自己的财务建模能力。学校可以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提供一些机会和组织保证。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建议大学生都能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12 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的1 284所院校、21 219个队(其中本科组17 741队、专科组3 478队)、63 60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官网,2013)。本文认为参加数学建模大赛不仅可以扩展知识面,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数学应用、逻辑推理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学校应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多参加这样的课外活动。
(四)课外研究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教师的各项学术研究活动,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资源使学生尽早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也同时意味着财务建模能力的提高,为将来学生走入社会奠定很好的基础。参加学术研究活动更可以提升学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品质和能力。
四、总结
首先,本文提出了大学生财务建模能力应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证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因此要探讨大学生财务建模能力的提高可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其次,本文探讨了大学生财务建模能力的提升方法与可能路径,提出了在课程建设、课堂训练、课外活动以及课外研究等方面的一些建议和措施。其中,在课程建设方面,数学类、计算机类、会计信息化类以及实证研究类课程是提高财务建模能力必开的课程;在课堂训练方面,本文提倡使用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课外活动方面,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是提高学生逻辑推理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很好的课外活动;最后,鼓励大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教师的学术研究课题以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
本文研究对于高等财经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J
(注: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教改项目“大学生财务建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段新生.MATLAB财务建模与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段新生.文献研究与实证结果再现――实证研究的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财会月刊,2010,(3).
3.段新生.试论财务建模的理论、方法和工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2).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05年,我国研究生在校数量已突破100万人,仅次于美国[1]。近几年全国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规模仍在扩大。鉴于研究生必须同时进行专业学习和科学学术研究,能力较强,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加入到高校科研队伍中。《中国教育报》在2005年5月就指出:“近5年来,在国防科大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的400多项成果中,有研究生参与攻关的占96.4%。”[2]这说明,目前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非常普遍。由于高校承担科研课题有很多是项目,科研和保密工作必须同时兼顾。根据“海恩法则”[3]和“木桶原则”[4],研究生的信息安全保密素质不容忽视,否则容易对科研项目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在调查研究在读研究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在读研究生在保密方面存在的常见隐患,而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途径,为研究生同时做好科研项目及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提供有益的探讨。
二、在读研究生日常行为及信息安全保密隐患
我国的研究生学制一般是,硕士两至三年,博士三至五年。入学第一年多偏重于课程学习安排,一年后会逐步介入科研学术工作,直至毕业后回各自所在单位上班。因此在读研究生具有流动性大、学术交流面广、周期短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研究生在信息安全保密方面存在一些独特的问题。在校研究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对保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项目的攻关,而对应该同期进行的科研保密工作存在思想上不重视、技能上不具备、落实上不彻底等现象,这种情况使得研究生所参与的科研项目存在很大的泄密隐患。调研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工作等习惯,发现研究生在做以下事情时,存在诸多安全保密隐患。
(一)计算机的日常使用及存在隐患。
计算机是每个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上网查询资料等相关工作时都必用的设备,也是日常上网游戏、聊天、下载软件的必用设备。经调查发现,计算机的使用存在极大的泄密隐患。
1.公私不分
科研用计算机和平常学习、娱乐用计算机应该严格区分。而实际上,研究生通常只有一台计算机,所以科研、学习和娱乐资料普遍存在混为一体使用的情况。科研计算机上存储的许多文件是和科研项目不相关的其他信息,如学习资料、歌曲、电影、照片等。这些信息来源各不相同,有来自互联网的,有来自U盘的,也有从其他非机器拷贝的,种种来源极易导致木马或病毒随着这些信息进入科研用计算机,造成信息被神不知鬼不觉地盗走或破坏,产生不可估计的损失和后果。
2.交叉互联
科研计算机不能连入互联网。但由于互联网的资源丰富,必然有一些科研资料来自互联网,这时U盘等移动存储介质成为拷贝、传输文件的常用工具,由此引起的交叉互联问题,是摆渡木马盗取秘密的常见途径,因此交叉互联存在极大的泄密隐患,不容忽视。
3.违背计算机安全防护最小化原则
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应用软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缺陷或其他漏洞,而缺陷和漏洞是黑客进行网络攻击的主要手段之一。为减少被攻击的可能性,在安装计算机软件时应遵循最小化原则,即不必要的软件一概不装,必要软件的不必要的功能一概不要,必要的功能也要加以严格限制。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研究生奉行的是最大化安装原则,在计算机上安装软件时,由于硬盘足够大,嫌多次装麻烦,往往是哪些软件可能有用,就一次性找齐装上,而且是全部安装。这些行为使得计算机存在更多的缺陷和漏洞,容易给窃密之人以可乘之机,增大了泄密隐患。
4.计算机安全防护方法不到位
由于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和网络攻击技术的多样性,任何一种单一的安全防护技术都无法对抗所有的安全威胁。所以在实践中,应同时采取多种防护技术。如防火墙产品、杀毒软件等应同时安装并学会配置。而实际上大部分人对这些软件尤其防火墙的使用仅限于常规或默认的使用方式,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各种防护软件的作用,增大了计算机的使用隐患。
(二)各种可用作移动介质使用的电子设备的使用及存在隐患。
目前可用作存储介质使用的电子设备很多,从传统的U盘、移动硬盘,到MP3、MP4、MP5,再到手机、SD卡等,这些介质可在计算机上即插即用,研究生经常是怎么方便怎么用。这种习惯,容易使病毒和木马泛滥,泄密隐患巨大,必须严加管控各种电子设备的使用。
(三)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学术交流中存在泄密隐患。
研究生攻读学位,必须撰写学术论文,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送、审稿和修改、发表等。学术论文一般都是日常科学研究的总结,稍不留意就会将一些科研机密写入文章中。
(四)日常生活其他隐患。
研究生和一般大学生相比,课程少,一般都集中在一年内学完,而后转入科研为主,因此日常生活较为自由,日常交往和聚会较多,不经意中就会出现密从口出的情况,因此日常交往容易泄密的隐患客观存在。
三、提高在读研究生保密素质的途径
针对研究生存在的保密隐患,需要从思想、技术、管理和监督上多方面采取如下措施,提高保密素质。
(一)思想上,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保密教育,普及高科技导致窃密和泄密的相关知识,发挥导师的作用,强化保密意识。
高校科技作为国家科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其研发力量占全国科技力量的1/3以上,所产生的科技成果涵盖了当前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为推动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已成为国家科技保密的重要阵地[1]。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具有保密意识和保密技能。因此必须提高研究生的保密意识,防止各种过失泄密。普及高科技窃密和泄密的相关知识,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保密教育,系统讲授信息安全防火知识,从研究生自身保密素质上下工夫,强化保密意识和保密技能,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之一。
触及心灵、不拘一格的保密教育形式和内容,惨痛的泄密案例分析,是让研究生绷紧保密这根弦,做到日常生活不泄密,提高自身保密意识,防范日常泄密的利器。同时,注意发挥导师的榜样力量。研究生对保密工作的重视和导师日常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所以强化保密教育应从导师抓起。保密无小事,只有导师的保密素质过硬,日常言行重视保密工作,严格遵守保密规章,才能深刻影响研究生的一言一行。
(二)技术上,提高研究生的安全水平,配备各种硬件或软件防窃密或泄密产品。
目前针对交叉互联、随意使用移动存储介质、不按规定进行防护等问题,已有各种各样的软硬件产品,因此购买相应防护产品,进行技术防范是防止泄密或被窃密的有效应对措施。
技术防范应该从研究生的计算机安全水平着手,使研究生了解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原则和防护方法。牢记安全的相对原则、安装各种软件的最小化原则和信息的隐蔽性原则等;日常使用防火墙产品,防范网络攻击;使用杀毒软件,防范病毒;及时更新安全补丁,保持系统和应用软件安全,等等。同时,必须安装防移动载体交叉使用的保密管理系统,防携密外出的软硬件产品,防非法连接互联网的检测软件等。
《计算机教育》:周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计算机教育》杂志的采访!我们知道,微软亚洲研究院于1999年设立了“微软学者奖学金”,用于鼓励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很有研究潜力的博士生,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您作为第一届“微软学者奖学金”获得者,能否回忆一下自己获得这个奖项的经历?
周志华:我记得申报这个奖是在1999年上半年,当时我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念博士一年级。微软亚洲研究院那时的名字是“微软中国研究院”。虽然初到中国,但微软中国研究院已经开始与国内高校合作。“微软学者奖学金”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一个重点项目,他们向全国计算机和相关学科实力比较强的若干所高校和研究所发出了邀请,请这些院所推荐最优秀的博士生来参选,打算最终评选出10名“微软学者”。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实力在国内一直居于前列,而微软在计算机界又很有影响力,因此系里对这个奖项很重视。当时所有在读的博士生及硕博连读的学生都可以参选,因此竞争很激烈。系里先进行了选拔,最后把我推荐出来。我记得当时感觉压力很大,主要是觉得不能让学校失望。各校推荐出来的候选人一起汇聚到北京面试。第一天,主办方热情周到地安排我们住进翠宫饭店,第二天就是整整一天的面试。当时是第一次评这个奖,因此研究院非常重视,派出了豪华的面试团队,包括张亚勤博士、沈向洋博士、张宏江博士、郭百宁博士、王坚博士、黄昌宁教授等。每一位候选人都要和面试官一对一交流。我们一个个分别走进他们的办公室去和他们谈。面试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询问学生的研究方法、研究经验,有的直接出题目给学生做。中午微软研究院安排我们和研究院高层一起吃饭,这顿饭吃得也不轻松,后来才知道这是lunch interview。几个星期后发榜,11位候选人成为首届“微软学者奖”得主,很荣幸我榜上有名。
《计算机教育》:任何人获得奖励后都会感到欣喜和感动,您当时获奖后有何感想?
周志华:去北京面试时挺兴奋和激动的,回来后得知自己当选的消息,反倒比较平静,可能是心态趋于平和的缘故。不过,得知自己有幸入选,感觉还不错。
《计算机教育》:您获奖时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何计划和打算,这些计划是否一一实现?
周志华:博士生其实“学习”的成分不多,主要是做研究。如果要说“学习”的话,那就是学习“做研究”。我做研究没什么特别的计划,主要是凭兴趣。
《计算机教育》:在获得“微软学者奖”后,您都获得了哪些宝贵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周志华:首届“微软学者”的奖励除了奖学金之外,还包括每年一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当然前提是有论文被录用。在我做学生的时候,国家对科研的资助远不如现在,和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也相当少,教授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都很少,研究生能有机会参加国际会议简直是天方夜谭。而参加国际会议对计算机学科来说恰恰非常重要。因为计算机学科发展很快,很多最新成果都是先在会议上发表出来,而期刊审稿周期很长,虽然论文系统性、完整性比较好,但时间滞后。因此参加学术会议就成为了解国际研究最新动向的首选。所以当得知获奖消息时我就在想,一定要把握住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大多数获奖者只用了一次资助机会,因为有的在获奖时已经是博士生最后一年了,还有的在获奖后第一年没来得及投出去论文。而我比较“赚”,从微软研究院得到两次参加国际会议的资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帮助,让我有机会能够了解到国外的学者在做些什么,自己的眼界开阔了,见识增长了,研究的信心也有很大提高。
在获奖的当年,我在暑假期间到研究院做了两个月的访问生。去微软研究院之前,我在学校一直研究机器学习,到微软后我开始接触人脸识别领域,直到现在,这方面的研究仍是我很感兴趣的内容之一。除了导师张宏江博士,我在研究院还接触到很多其他的研究员,他们都是很优秀的学者,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另外,当时大概有二十来位访问学生,大多是“微软学者奖”得主或候选人,大家在一起学习和交流,确实感觉到相互促进。另外,在微软研究院做访问学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经常参加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的报告会。做计算机科学研究,多听报告很重要,报告听得多了,与别人的对话多了,就会产生思维的碰撞和研究的灵感,不仅可以知道别人都在做什么,还可以受启发研究一些新问题,有时候甚至可以借助其他领域的技术来解决当前考虑的问题。
《计算机教育》:您认为在微软获得的这份奖励和这些机会对您个人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有何帮助和作用?
周志华:一个方面是刚刚谈到的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如果没有“微软学者奖”的支持,我在博士生期间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去参加国际会议。即使我留校任教以后,开始的几年我每年也只能向一个顶级会议投稿,因为手里的经费只够每年出国一次。
另外一个很大的帮助是对国际文献的获取。我记得很清楚,1997年我念研究生的时候,国内很难看到最新的国际文献,在学校能找到的最新一本国外文献还是1995年的IEEE Transaction,而最新的会议文集就更看不到了。一般来说,1995年期刊上发表的工作大概是1993年甚至之前就做完的,这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资料是别人已经做完了4、5年的成果,这后面的若干年别人在做什么,我们只能靠“猜”。所以当时要想做一些和国际接轨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到微软研究院做访问学生后,我发现微软有非常好的数字图书馆,能访问到最新的文献。当时不少访问学生每天晚上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把感兴趣的文献下载下来。到访问结束回学校的时候,我带回去若干张装满文献的光盘,事实上这就是后面一、两年里我最重要的“食粮”了。
还有一方面是信心的提高。博士毕业时微软研究院邀我去工作,当时进微软研究院是众多计算机专业博士生的梦想,虽然我因为系里的挽留选择了留下来,但是从微软研究院得到的肯定使我更有信心能在国内做出好的工作。
总的来说,获得“微软学者奖”后,在参加国际会议、获取资源、增强信心这些方面都从微软研究院得到了帮助。今天回头看,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微软研究院的影响相当大,我衷心感谢他们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计算机教育》:我们知道,随着您个人的发展和在学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方面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您培养的学生也相继获得了“微软学者奖学金”。您能谈谈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吗?
周志华:我现在已经指导了5位博士生,毕业1位,在校4位,他们中有4位获得了“微软学者奖学金”,对此我很高兴,甚至比自己得奖还高兴。不过在指导学生方面,其实我还不太有经验,还在不断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成为“微软学者”。
《计算机教育》:我们知道,您在2006年又获得了第一届“微软青年教授奖”,您能否谈谈自己对这两个奖项的看法?
周志华:“微软学者”现在已经有很高的声誉,不少人认为这是国内计算机学科博士生的最高奖。“微软青年教授奖”的主旨是支持青年教师,虽然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还没几年,但是这个奖很重要。学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教师是相对稳定的。要创办高水平的学校,拥有高水平的教师是最重要的。以往国内对青年教师的奖励和培养相对较少,微软亚洲研究院意识到这一点,给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大力支持,这是很有远见的。
《计算机教育》:您能否说说“微软青年教授奖”对您有何帮助和作用?
周志华:最直接的就是,微软青年教授奖的经费使得我的团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国际会议,现在我的研究组每年可以向几个国际顶级会议投稿,我们被国际同行了解的速度明显比以前快得多。
《计算机教育》:您获得第一届“微软学者奖学金”到今天,整整十个年头过去了。作为一名与微软结下不解之缘的年轻学者,您有什么感受与大家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