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20 16:44: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是传授语文知识的阵地,它肩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它不仅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它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高宗旨。因而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最大限度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基础前提,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中国,乃至全世界和平相处的重要保障。

1 依托文本资源,提高学生参与性

语言直观能够凸现语文的学科特色。发挥语言文字能给人充分想象空间的作用。教师语言描绘情境出现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文字中所蕴涵的情感、体会作者所传达的心意,从而使自己身历其境、印象深刻。具体有以下几种呈现方式:

1.1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方式。

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教学相对枯燥一些。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或自然常识大部分学生课内外都没有接触过。精讲课文内容,容易让语文课堂“走样儿”,若不提及课文内容,学生又在理解上有困难。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以诗歌的形式介绍了四种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低年级语文当然以识字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为附加的教学目的。

1.2 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解决问题时一种能力,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力。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能力的时候应该鼓励孩子依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质疑文本的参与度。

2 练习与反馈

练习、作业、考试是教师常规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步骤。能及时地传递、反馈出学生对知识能力的习得和掌握情况。也是新课改思想中广泛为社会重视的环节,因为是衡量学生课业负担轻重的重要一环。我们现在的学生是国家的可靠接班人和未来建设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布置的课后作业,应该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传统的语文作业体现在听、说、读、写几个层面上,有效的作业设计不是要偏废哪一方面,而是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要有趣味。作业单纯的抄抄写写、读读背背不是积累、掌握、运用。扼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该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使人耳目一新,跃跃欲试。

二要多层次。十个手指不一样长,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就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已有基础等等设计不同的作业。可以设计“作业超市”,按易到难把作业分成不同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针对教材重、难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三要重实践。实践出真知。教师布置的作业也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又能让学生把己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尤其是课外阅读的作业。让学生在教师开出的书单中自由地选择阅读。

3 三维目标能落到实处

新课标指导语文课堂的实践,他们是旗帜,是方向"提高课堂有效提问能够将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3.1 知识掌握扎实,技能形成稳定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有效提问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效的课堂提问紧紧抓住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分析教学材料!清楚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这段知识和其他知识点的相关链接,明确考试大纲要求,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设计问题,使设计的问题突出章节的知识重点,并清晰的认识、理解知识,能体现关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3.2 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得以重视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会探索!会合作,会运用,会创新。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得到正确引导

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具体内容繁多,有效提问使学生树立有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是不同的课文培养的主题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出的问题时,根据实际需求和课标要求设计相应的问题,真正起到点化的作用。二是要有实践性"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结合教学实践体现,也在实践中培养。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不能脱离小学生具体实践,可以和他们的身心特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三是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由于学生情商多维性,决定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与此同时,学生的思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如果就事论事,这可能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也对培养学生情商不利"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我们需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现在的思维扩展,多设计看法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思考中成长。

结语: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积累、听读的理解和说写的运用,而且在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自学力、创造力等能力的开发,更加在于对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中集中体现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意志行为的影响和传承。要让学生植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生发出具有先进、放、多元的文化精神的枝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孕育出赋有历史的浓郁芬芳和现代的流光溢彩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程瑞雪.提高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目标上下位联系有效性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51。

[2] 杨舟.新课程背景下小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55.

[3] 陈海云.小学作文教学与评价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6

第2篇

论文摘要: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情感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与挑战力的人才,培养人格完整、情智双馨的人才,为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开辟一条有效的途径。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杀人、残害动物事件屡见不鲜,更多的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关注,由于当前高等学校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们情感以及道德水平的滑坡,缺乏意志与毅力,没有同情心与责任感等,因此,针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应采取有利可行的措施,对大学生情感问题的重视以及关心,找到更合理的方法来开展教育工作。 

一、快乐学习法 

快乐教学法决不是嘻嘻哈哈的教学,而是自觉自愿地学,高高兴兴地学,主动积极地学,生动活泼地学,满怀信心地学。快乐学习的理论依据愉快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为依据,从情感入手,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或模式。实施快乐学习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其关键就是要优化课堂结构,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的一个失误,是漠视学生个性情感的健康发展,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淡化教学的实践性。不是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中的生动活泼的学习主人,而堪称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口袋。事实上,思想政治课的实质决定了它能够深刻影响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教师应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成师生之间对话讨论型教学方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书本感到亲切,乐于与书本交朋友;心情不好,就会见书生厌。良好的情绪就是适度紧张。学习的最佳效果实在紧张度及不太高也不太低,保持在适度水平的时候取得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要是自己的情绪成为一股沁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是自己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以提高学习效果。单人的情绪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处在理想状态。当心绪不佳时,可采用转移法、自我暗示法、动作转化法、兴奋法、环境缓冲法等等进行调控。教师要真诚的去爱学生,能体谅和宽容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要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关怀他们,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并转化成为学习动力。 

(三)创设良好新颖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快乐教学法提供有效的物质条件。如建立班级图书角,使用灵巧的小黑板、录音机、幻灯机,准备和教材配套的挂图、软片、录音像带等,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外倡导学生多读书报、听广播、看电视、玩游戏、种花草。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学效果。 

二、心灵沟通法 

教师的情感是通过语言,借助声音来表达的。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只有真正的把爱投放到学生身上,他们可以体会出爱的力量,也可以达到心灵的震撼。尊重学生,用心去沟通。尊重是相互的行为体现,只有用心去尊重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尊重教师。因而,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应该更加重视用心去交流、沟通,做到彼此尊重,教师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嘲讽、奚落学生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师生关系更加疏远。尊重教师是每一个学生最起码的行为,同样,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也是教师师德的具体体现。 

三、情景交融法 

(一)以智育情 

情感与认识是相互促进的。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情感;相反,没有对事物产生情感,也不可能深刻的认识事物,如果学生对没有产生感情,他们也不会认真学习这门理论。进行情感教学要做到以智育情,就使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以便加强学生对德育理论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做到以理智支配情感。 

(二)以意育情 

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控情感。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便使其主动地调控自己的情感。学生要真正成为情感的主人,只提高认识还不够,还必须有克服困难的意志,追求成功与胜利。 

(三)以情育情 

情感具有传递感染的规律,它可以是时间的扩散,也可以使空间的扩散。进行情感教学就要变情感的自行扩散为自觉扩散,以情育情。教师要以身作则,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力求用高尚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另外,要培养学生自制力,以便他们能自觉的调控自己的感情,力求避免不健康的情感影响集体和别人。 

(四)以境育情 

情感具有受所处情景制约的规律,任何情感活动都与情景有关,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的作用。在情感教学中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在授课中要尽力给学生创造引起情感的情境。首先,要利用教材内容创造感情情景;另外,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高尚的情感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努力进取。 

四、个别谈心法 

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个别谈心的方法。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突出,针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不同,采取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个别谈心法是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情感交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谈心,可以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及时有效的掌握它们的思想波动,在谈心的过程中,态度一定要诚恳,推心置腹,言辞谦逊,就事论事,不要高谈阔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情、理、行三者结合起来。 

五、倾听心声、旁敲侧击法 

旁敲侧击,也就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对问题不直接表明意见而隐晦的表达出来。当问题刚刚出现苗头时,为了及时提醒、警告某人不继续犯错误,我们常常采取不直接点名的间接批评方式。这就是旁敲侧击法。旁敲侧击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有时比正面严厉批评的效果更好,既防患于未然,把矛盾、问题、错误消灭了在萌芽状态,又充分体现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此种方法往往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以诚相待、倾注爱心法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当前高校大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也会因为受到尊重而乐于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自觉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尊重大学生,以礼相待,必然会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而架起两者的桥梁则是"真诚"。只有真诚,才能打开心灵的窗口,才能拨动教育对象的心弦,才能促进教育对象思想的转化,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离不开语言的传递,语言是师生表达情感最常见的途径之一,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大学生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学生们的思想动态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情感的传递而取得一定的效果。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应做到声情并茂,语音、语调方面要柔和,态度要真诚,达到一种寓情于景,寄情于境的状态。 

结语 

当前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应在教育界引起高度重视,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顺利、有效率的开展。而在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可以充分的调动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素质,是教育过程中的有效途径。高校在对待教育教学上的态度大都是过多的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灌输,重视智商的发展而忽视了情商的发展,实践一次次的证明,情商重于智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应当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真正的做到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大方向。徐特立曾经说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收获,要有好收获,必须耕耘的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真诚面对每一个学生,只有真诚的不计较得失的耕耘,洒下富有激情的种子,才能长出健康、积极向上的秧苗。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关系到大学生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和重视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邹霞.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 

[2]杨彩丽.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2). 

[3]赵庆东,韩静.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j].新课程,2007(8). 

[4]赵祖明.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情感教育[j].云南电业,2003,(8). 

第3篇

论文摘 要:当今社会,大中专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十一五课题“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的主研单位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基地,在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中取得可喜成绩。本文从语文教学角度,论述语文课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及笔者的做法,促使语文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素质教育服务。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除承受普通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外,自卑心理、恐怖心理、抑郁心理则更为普遍存在,由此导致的心理事件也时有发生。除了开设心理学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校园活动外,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做出贡献。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结合实际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实现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语文课在心理健康培育中的作用

1、语文课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性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具有带给人情感体验与感染的独特优势。“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它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又有着极强的思想性,应该让学生在具有情感的语文课堂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文质皆美的典范,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则对于学生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辨别真假、善恶、美丑,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充分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之心灵得到净化,达到性格塑造的目的。

2、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带有浓厚的情感性,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3、语文教学形式丰富,易于进行心理健康培育

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赏析、课文(诗歌)朗诵、小话剧、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形成师生互动,既感染教育了自身,又使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渗透性心理培育目的,收到比枯燥说教更好的教育目标。

二、具体做法

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培育的渗透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培育完美统一,有的放矢的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课文《父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以旁观者角度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展示亲情这一美好情感的写作技巧,也要通过作者为什么选取的父亲形象均是农民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即使身份卑微的父母,心中也有着最伟大的亲情之爱,而子女给予父亲的爱可以使像草芥一样的父亲象山般挺立,子女给予父亲的伤害,可以使象山般坚强的父亲轰然倒地。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发出这样的问题“你伤害过你的父母吗?你以后怎样对待为你而辛苦工作的父母?”帮助学生树立即使再卑微的父母也值得我们去热爱的情感。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情景感染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影响

语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的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人格感染的过程。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上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化抽象为形象,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获取知识,又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中接受健康心理引导。

3、在开展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性语文活动,如“唐诗宋词交流会”、“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欣赏”、“主题演讲会”、“辩论比赛”“话剧演出”等,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特征,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进行心理健康培育的有效渠道。教师要以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为契机,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爱国热情、血缘亲情、师生友情,从而体会多彩人生,谋划未来世界,激发对社会、人生、生命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语文活动中涉及的“合理化”“移情”“投射”“宣泄”“静心”“升华”等语文概念与心理学相似概念巧妙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4、巧妙利用作文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作文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生活原态。教师提倡作文从“真实”入手,表达真实的情感,展示真实的内心世界,让生活成为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让作文走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展示他们生命的轨迹。让学生们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洗礼,放飞心灵的歌唱。在作文点评课上,作文不传阅、点评词不涉及学生姓名,在就作为本身进行技巧评点外,还对学生作文中抒发的情感进行肯定、表扬或引导,并且细心呵护学生作文的真情流露,交作文时,学生可以不署名,让学生无负担的写出心里话,让作文成为学生书法真情实感、畅谈个性理想的家园,让学生和作文一起成长。

5、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资力度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二下午为我院固定养成教育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等多方面教育。另外,我院还积极引进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教研室。但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普及。很少有学生主动走进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故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采取定期召开讲座的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为大家播放心理健康视频。

6、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让心理健康教育光明正大的走进大学课堂,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心理健康的误解,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剖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习如何构筑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所以只有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才能内化为学生心理成长的雨露,成为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自我修为能力。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问卷,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辅导。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康复情况进行追踪,直至学生建立了较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能进行自我内在问题的剖析和解决。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语文教育的前提,帮助学生成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任务。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下,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着力组织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历史上,孔子倡导“仁”,孟子进而倡导“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屈原坚持追求国家的兴盛、人格的完美,“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应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屈原的词、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杂剧等等,其中包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多元并立、多样共存,是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也是“和”的前提。在多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滋长的前提下,求得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和持续繁荣。“和而不同”,无论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还是对活跃思想、清明政治、繁荣学术,都具有无庸置疑的积极意义。大学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即缘文释道,因道释文,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达观、进取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论文百事通

3、重视学生语文作业的批改和评语的作用

教师每学期应适当多留一些语文作业与练习,并认真进行批改,写上恰当的评语和鼓励的话语,这也是人文精神与情怀在教学中的体现。它可以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一个平台,从而使学生喜欢做语文作业并对语文课产生深厚的兴趣。

4、改革考试方法,使之更适合于高职办学的特色

传统考试的一个特点是多题型,如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等,学生需要背很多内容,而听说能力与实际写作能力却得不到突出锻炼,所以我们取消了一些需学生死记硬背的题型,保留了选择题、改错题、写作题(情景模拟),给出结合社会或校园实际生活的题干,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并结合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通过以上做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重视起每学期的语文作业训练,起到了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参与。可以采用让学生表演话剧的形式,如在讲到老舍的《茶馆》时,可把学生分为几组,让学生根据原著自编自导并扮演剧中的人物。表演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评论他们表演的好坏和对剧情以及课文的理解,既让学生在创新中体味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2、加强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讲授方法,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在其中穿适当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练习,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如,在讲到《世说新语》(三则)中《雪夜访戴》中的以行为传精神的特点时,适时地加进让学生试分析《雪夜访戴》中充满诗意境界的三幅画面的相关的练习,在美的享受和愉悦中强化新知。再如在讲到季羡林的《二月兰》时,加进《二月兰》中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人生意义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动人心弦的美文,让灵魂在真挚的感情海洋里畅游。教材中所选课文,流溢出的都是股股真情挚爱,带给人的都是阵阵心灵的颤动,“推己及人”不仅是感情的扩展,更是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飞跃。如此无限延展,才真正体现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尽量使学生对当堂的教学内容能够掌握和吸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3、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可与人文素质讲座相结合,如安排宋词系列讲座或外国文学系列讲座等。也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如开展大学生辩论比赛、普通话语言基本功大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笔者经常作为此类比赛的评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也可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还可与校园文学刊物合作,鼓励学生开办校报、开展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调动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师都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对学生的一份爱心,在教学中锐意改革,不断地努力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就一定会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人文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开展学校体育对大学生情商影响的研究,分析学校体育对提高大学生情商的作用,探讨和实践具体激发和培养大学生情商的途径、方法,对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的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生;情商;作用

在二十世纪末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琼?梅耶提出了“情绪智商”的概念,用以描述通过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控制而使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借用智商的表述提出了情商理论。情商是指认知、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能力。其具体内涵是认知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这一新兴的理论和非智力因素一样是一个心理学概念逐步传入我国,在心理学界引起广泛重视,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学家对情商进行了研究和开发,有的认为情商是衡量一个人情绪智力高低的一个指标,人们的情绪智力指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以及揣摩、察觉和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面对压抑情景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应变能力。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含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和挫折承受力五个核心成份。情商不体现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情商是个体具有的最为重要的生存能力,它影响着人的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些研究为我国开展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思维和活力。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比如:重技能教学,轻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以至于使学生的情商落后于智商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在情商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学校体育中对情商问题认识不足和缺乏具体的发展学生情商的途径、方法的现状,分析学校体育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情商的作用,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更好的激发、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提供参考。

一、情绪调控是促进情商提高的关键

情绪反应是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特征。情绪的自我感知是情商的主要部分,它是指当某种情绪出现时,自我能够识别它。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情商另外一些构成要素的前提。因为,一个不能充分明了自己情绪的人,是难以调控并驾驭自己情绪的,更不能很好地驾驭生活。情绪调控是有意识地对自我情绪进行调节,以达到情绪的平衡。人在遭遇挫折或失败后,情绪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有的那种乐观自信的好情绪,将会被抑郁、焦虑、悲观甚至愤怒所代替。情绪激动时往往不能自控,但是对自己的情绪可以进行控制和调节,以降低或减缓不良情绪的影响,缩短其延续时间并进一步改变它。面对不良情绪的刺激,首先要面对并正视现实,其次,应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宣泄、调节。情绪调控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技能,如果不加控制,情绪反应很可能产生有害作用。学校体育具有的多样性也给参加者带来了情感的丰富性。学校体育活动是最简便有效的调控情绪的方法之一。情绪的体验和情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引起充分重视,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长,从小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心理素质和情商水平不如人意,表现为情绪波动大,经受不起小的挫折,处理不好与周围人的关系等等,科学的和经常性的学校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情商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只有通过不断地锻炼和培养,才能提高对自我情绪的识别能力和调控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情绪激励能力,自我激励是主动地通过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应用科学的方法,适时地激发和鼓励自己的活动。能有效地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发热情、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行自我激励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目标,提高主观预感即自我期望值,以强化自己对成功的信念,通过自我或他人评判,用已有的成效和成绩来进一步增加动力,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情绪调控除自我的情绪调控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揣摩、察觉和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李咏在主持幸运52节目时表现的非常出色。学校体育活动是一种效果即现型的活动过程,对学生学习情绪具有调动作用,适宜的情绪调动和激励,可以诱发学生积极主动性,良好的情绪体验对学生进行体育练习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强化和激励学生去更努力地练习,以期达到更高的目标,这也是自我激励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体育活动中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水平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会在趣味性、游戏化的活动中感到愉快,在新颖有趣的活动内容中感到愉快,学生为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而感到愉快。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之情,不完全是靠认识上的提高,更依赖于每一次的体育活动中愉快的情感体验的不断积累而获得的。情绪对学生体育活动具有动力作用,对学生体育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积极的情绪能增强学生的活力,驱使学生积极的行动,消极的情绪会减弱学生的活力,阻碍学生的活动;情绪对学生学习具有转化作用,情绪能把体育学习过程的结果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成功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压力为动力,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实现自我。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有很多地方都能表现出调动同学、队友、同伴积极良好情绪的能力,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体育教学课中的骨干,集体项目的参与者等,都需要在调控自身情绪的同时,调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要互相鼓励,互相交流和沟通,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互激发积极的情绪,是学生情商发展的重要方面,情绪调控是促进情商提高的关键。

二、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影响

性格特征如勤奋、踏实的性格特征能使学生克服体育能力的某些不足;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责任感、坚持性、自信心、好奇心等性格特征,无疑会影响体育学习效果的提高、学校体育活动是一种群体行为,通常是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进行的,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必须建立起相应的人际关系。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实际就是一个交际场所,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需要同各种不同性格、脾气的人打交道,还须处理好同学、队友、老师、教练等的复杂关系。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参与者或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交流,无需用语言即可进行交流,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词和交际的人提供交往的场所,尤其对那些过于性格内向、性格孤僻、性格软弱、优柔寡断等人格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不仅使他们能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人的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还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增强自信心。体育中的集体运动项目,需要参加者灵活、机智、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相互配合等良好作风和心理素质。

三、学校体育活动能有效提高抗挫折能力

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大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极易灰心、沮丧,从极度的自信走向极度的自卑,这种心理变迁如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和影响到他们今后是否成才。所以,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非常重要。要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挫折和失败,提高面对逆境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意志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和一种心理过程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对学生的其他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使学生对体育学习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使认识更加广泛和深入;还有意志的动力特征,意志过程也就是排除困难与干扰,学生通过意志努力,能够克服自身和外界的困难和干扰,以实现预期的目的。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体现在克服困难的奋斗之中,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和障碍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自我命令、自我体验,及时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障碍。体育活动中每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而成功与否也常常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挫折承受力。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朝气蓬勃、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尤其是在激烈的竞赛中,不仅是对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水平的抗衡,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和培养,使他们在顺境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如何摆脱焦虑、急噪、不安,甚至放弃和逃避的情绪,从而找到冲出逆境的途径。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竞争是学校体育突出的特点,而争强好胜又恰恰是青年人鲜明的心理特征。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创造大量的机会和良好条件。

第5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以就业为导向,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得到强化,毕业生就业出现了良好的状况。然而,一味重视就业,忽视人文教育导致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整体滑坡,择业能力低下等问题。文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精英培养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就业导向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组织教学,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在当前就是要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到校不久就基本落实就业去向,具备行业要求必须的职业技能和资格证书。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学校的布局、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等都与就业状况紧密挂钩,就业率的高低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就业状况与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

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许多高职院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纷纷走向市场,争取订单,加大学生技能培养训练的力度。近几年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不太景气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风景这边独好”,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然而,透过良好的就业状况、较高的就业率表象,人们注意到掩藏着的一个十分令人忧虑的问题:毕业生人文素质整体滑坡。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具备的仅仅是一技之长,视野狭窄,自学能力差,兴趣、情感、意志等非认知因素欠缺,缺乏社会责任感,是非观念模糊,面对多元文化选择,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和抉择承担力等等。许多用人单位也反映现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协作意识不强,组织管理知识贫乏,适应能力差,人文精神欠缺,一些在流水线上从事操作工作的毕业生两三年后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在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乃至学校领导者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技术应用的浅层意义上,眼睛只盯着就业,学生招进来,教给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能够顺利就业就完事。学生在校短短的三年时间绝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技能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最近教育部要求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由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并且要保证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培养时间缩短了,更加强化了技能培养的目标,问题还会更加严重。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为终极目标本没有错,问题在于其功能是否仅仅局限于职业培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仅仅造就一件实用的工具,忽视人文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是短期行为,是极为有害的。我们的时代要求每个劳动者,不管是从事管理工作的,还是技术工人都要迅速有效地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造知识,要求劳动者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积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这些能力的获得仅靠专业教育是无法办到的。况且一门专业课程即使精通了也不可能让人一劳永逸,它避免不了若干年甚至几年后被更新被淘汰的命运。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某一职业的应用型人才,更主要在于培养从事职业的文化素质,学校具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在职业以外保持对社会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它的职业才有真正的意义,才对社会进步发生作用。杨叔子认为人文教育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树立对祖国、对民族的责任感。它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弱,社会的进退。同时,人文教育还关系到一个人人格的高低,涵养的深浅,思维的智愚,事业的成败。一个人无才,寡用;无德,少善;然而富才无德,是灾难;只有富才厚德,才是万幸。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是立事之基,少一样都不行。

因此,高职院校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所,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让学生在掌握过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自信自强的生活理念,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断探求新知的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一是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砒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校园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价值体系、教育观念、精神氛围等。可以通过广泛开设人文课程,促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举办人文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第6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并—直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饱受折磨。因此,如何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公民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明确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抓住实质,育人育心,实现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效应。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廿,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困惑。学业及考试负担的繁重,择业与自我实现的迷茫,以及青春期躁动带来的情绪、情感波动,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轻松潇洒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痛苦、抑郁的心灵。尤其是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80年代中期,我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23%;90年代上升到25%;现在已达到30%。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逃学、出走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精神失常、自杀、杀人等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导致大学生负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上的失调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差距较大,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让他们远离孤独,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2.学习压力

能考上大学的一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学,竞争对手不一样如自我要求过高、还想保持中学时期“尖子生”的地位,势必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们对孩子成才都有较高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风气,给孩子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借钱供孩子上大学,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对不起父母,压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学生对高校的学习生活不适应,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而导致学习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习惯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自我定位又不准,对挫折没有准备,—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到大学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独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而有些大学生由于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压力心理准备不足、能力又不够,最终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

4.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

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读大学后,远离家乡和亲人进入_个陌生的环境是许多大学生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坎。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往往走向自闭。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城乡之间、贫富之问,兴趣爱好、人品才能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与人的关系面临着新的组合而且很不稳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有些学生或因个性强或因性格内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际关系难以驾驭,常常为自己“不会处事,不会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恼”。有的甚至由于不能处理好同宿合同学和同班同学的关系,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据了解,当前,宿合关系已经和考试成绩并列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两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学生爱情方面的心理疑难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处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加之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执著或随意,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学生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学生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打架斗殴的有之,学习成绩下滑的有之。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拨,而走向极端,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校园内因为恋爱危机也曾发生过毁容、杀人等违法行为,酿成了悲剧。大学阶段学生年龄、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视。

6.社会竞争的压力

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更多关心的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期,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样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形势更不乐观,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面对即将踏入的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考虑得越来越多,内心充满着矛盾。盼望毕业,又害怕毕业,对现实生活更多的是担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们“担心”、“害怕”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上风气不正,人际关系复杂。深感社会的不公,觉得前途渺茫,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有的学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学校里读一辈子书!”

三.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受社会上“大气候”影响。比如,改革中心态失衡导致的信仰危机;社会风气不正,“一切向钱看”导致厌学,转而去谈恋爱,“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事实表明,所有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碍,都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导,势必影响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将前所未有。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1.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

教育家早就认识到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师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无形力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促进学生优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这是时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询是一门走进人类心灵的艺术,是一项把爱心和力量移植到对方中的技术,是一种净化灵魂,改创生命,呼唤人注,播种责任的伟大工程,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素质优劣的百年大计。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名称各异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恐怕不多。究其原因,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心理咨询教师缺乏,尤其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教师更少,远不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是对心理问题存在认识误区。有些学生对心理问题,轻描淡写、听之任之,认为无伤大雅。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接受心理咨询,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到那时才后悔莫及。另一些学生却把心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往往把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于是不敢进行心理咨询,怕同学瞧不起。这两种极端都阻碍了高校心理咨询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这两种片面认识归结到一点是心理知识贫乏,这就说明高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已刻不容缓。尽快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知识上的盲点,带领他们走出消极悲观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已是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大学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心理咨询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够有所作为的。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有效。首先,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掌握育“’育“心”的主动权。以前人们往往把大学生的问题行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处理问题时仅凭良好的愿望,不加认真地分析各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结果不但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品德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反而妨碍了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其实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多数是心理问题,真正属于思想品德问题的是极少数。当然,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和合理的疏导,那么很有可能转化为思想品德问题。因此,要求德育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酿成不良后果。其次,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采取集体讨论,心理讲座,班、团活动等形式解决;对极少数患有心理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的学生,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总之,“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治病原则也适合心理疾病的治疗.

4.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7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学困群体虽然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表征,但根据其成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对这一群体的教育转化工作的突破口应着眼于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控制,着重进行过程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以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扬长”、敢于“补短”的顺向转化为主。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学生人员结构日益复杂,学生的素质差距有所扩大。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势导致以往一直被认为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中出现了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学习困难群体。且呈现出数量逐年上升,类型渐趋多样的趋势。它们的存在成为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现实而迫切的问题。而以往针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研究存在着分类过于笼统,挽救不够及时,解决方法单一,措施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为此,本文主张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根据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群体开展在形成过程中及时控制,在发现问题后适时顺向引导的教育方法。这在促进新时期特殊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大学生学困群体的界定与细分 

大学生学困群体在传统意义上是指由于主、客观原因,在学业成绩上处于弱势境地的大学生群体。然而,这一界定已经不再能够全面、准确地划分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的特征。首先,这一概念的界定不能涵盖所有的大学生学困群体。因为大学中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课程学习,除此之外更应包括能力锻炼、素质提升、特长发展等多个方面。其次,这一界定无法概括出学习困难群体的本质特征。因为真正的学习困难更多的应该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困难,而非仅仅是学业成绩上处于劣势。因为许多学习能力强、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因为某些意外或者突发事件也有可能取得比较差的成绩。这样的学生划分到学习困难群体中来是不科学的。所以,本文中所指的学习困难群体是指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薄弱,活动能力差,无专业特长,学业成绩持续维持低水平的那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学习目标缺乏,价值观念混乱,学习兴趣薄弱,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虽然他(她)们表现出了相同或相近的情状,但从这种情状的成因角度进行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将他们分为这样几类: 

(一)基础薄弱而无法跟进型。由于高校扩招,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门槛越来越低,加上现有高考制度的一些缺陷。有不少学业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整的学生也进入了大学的校园,尤其在一些普通本、专科学校,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无法适应大学课堂上初略而一笔带过的教学方式,无法跟进教师的课程安排;或者无法完成各类等级考试的考核等,而渐渐陷入思想困惑、不求上进、放弃自我的境地。 

(二)专业思想不稳定而无欲奋进型。因为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不充分以及现有的高等教育选拔制度缺陷,决定了必然有一大批同学不能就读自己填报的、有意向就读的专业。尤其是现代青年学生大多数钟情于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就业面广的新兴学科和热门专业。然而,由于热门专业录取分数过高,必然有一部分学生会被调剂到与现代经济生活没有紧密结合的传统专业和理论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常常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导致专业学习极不认真,不思进取而学习状态堪忧。 

(三)富裕学困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生不少富有家庭。来自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当今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一味追逐生活上的享受和感官的刺激。对于平淡而艰苦的校园生活怀着排斥和不屑的情绪,对课程学习缺乏耐心而厌烦,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滑落,精神状态萎靡。 

(四)沉溺网游型。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日趋严重。一些没有很好自制能力的大学生迷恋上网,他们沉浸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上不分昼夜地投入到网络游戏中,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麻醉自我,逃避责任。这类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控能力差,责任心不强,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 

(五)恋爱综合症型。开放的社会环境,轻松地校园氛围,丰富的大学生情感心理使得谈恋爱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的现实。然而,有些大学生由于情感心理不成熟、不健全,表现出盲从、效仿、轻率、随便、尝试的恋爱心理,一旦情感受挫或者已有观念受到冲击而无法调适自我,陷入到情感漩涡中而痛不欲生、精神崩溃,严重影响学习甚至无法继续学习的学生群体。 

(六)钟情兼职放弃学业型。追求自立、寻求实践技能培养的观念以及消费主义思想的盛行使得当代大学生兼职赚钱的欲望得到了加强。而开放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兼职提供了客观条件。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做起了兼职。这本身无可厚非。 然而,时下看到的是部分同学为了兼职而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社会兼职工作而放弃或部分放弃了学业。 

(七)心理内向自卑型。这部分学生往往性格内向、孤僻、猜疑心重、胆小懦弱、缺乏基本的交际技能,在交际中处于被动地位。有的缺乏集体意识,经常离群索居,独来独往,交际范围狭窄,自我封闭,缺少人们的关心。有的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意或者不敢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有的不能主动去适应新环境,遇到挫折或打击就自我逃避,沉默寡言,诱发心理疾病。

二、 大学生学困群体教育重在过程教育 

过程教育是一种深受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影响的教育理念。它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超越二元对立的、注重教育教学过程的的活动和艺术。它在本质上是指向在教育过程中引发和生成无数的可能性,而非制定一个既定的目标和模式去刻意地塑造人。所以,过程教育着重强调两点:教育对象特征的了解和教育对象问题产生过程中的控制与引导。对于大学生学困群体的教育同样需要以过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对于学困群体的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采取适时的提醒以作预防,在学生思想逐步出现问题的表征的同时加以教育控制为主要手段。由此,大学生学困群体的过程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明察暗访,摸清生情,分类建档,跟踪关注。在新生入学前,通过新生档案的调阅了解学生中学时期的学习状况。入学后,通过新生军训了解学生吃苦耐劳程度、接受能力以及办事条理性等。通过新生入学的英语分班摸底考试、团学会、社团竞聘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同时,通过与辅导员助理、学生干部座谈了解新生班级同学的整体情况与特别关注对象。 

在基本摸清学生的总体情况和需重点关注学生对象时,対重点学生的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并进行全程跟踪关注。 

(二)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方式方法的教育方略。比如:大一学生面临角色转变,此时开展前职业生涯预期、大学四年总体学习规划、新老生经验交流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大二学生有较为宽松的时间,因此应重点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能力。大三学生将接触到专业核心课程,我们应引导其强化专业基础,为继续深造或者从事实务工作夯实基础。大四学生面临着毕业后的选择,因此重点则放在帮助其确立和实现目标上面。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搭建不同的成长平台。 

(三)营造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为不同类型学生搭建不同的成长平台。营造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方面入手,从而从制度上制约和警示学生,在行为上矫正学生,在环境里感化学生,在网络和手机平台上引导学生。针对学困群体,我们需要更多的开展学习性竞赛活动、专业学科理论讨论会、专业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树立学习标兵,带动学困生对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三、 对大学生学困群体的顺向转化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引,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存在着模式雷同、教育能力趋同、培养目标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上,一贯的指向是将他(她)们定位为偏离正常轨道特殊群体,从而想尽办法将他(她)们引导到安分守己、成绩优良、思想进步的“标准化”的大学生。然而,实践证明这样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引导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也无法满足社会和个体的有差异的教育需求。因此,对大学生学困群体的教育需注意一下几点: 

(一)顺向转化要注重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调动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情感心理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进而调整被教育者的内心世界,转变其思维方式,改变其学习观念的一种教育方式。所以情感教育需要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独特情感心理进行把握,并不失时机的施加影响,不露痕迹的进行思想渗透,在沟通和交流中逐步促使学生的情感心理得以升华和发展,促成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加上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绪化倾向突出,逆反心理明显的一个群体。单纯的“灌输式”的思想教育只会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顺向转化要注重发挥教育中的“长板理论”。所谓长板理论,简言之即一个木桶里面总有几块长的木板,它对木桶的容量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盛水时有意向长板一方倾斜,它盛的水同样会更多。 

 对于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非智力因素,而且在他们身上肯定存在着一些优点和长处。但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成为了学困群体。对于这样的学生的教育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态度:1.让“长板”更长。就是应该充分挖掘学困群体学生的一些长处,鼓励他们在自己有所特长的方面进行发展。“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换句话说,这种满意的结果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得到积极的强化,其动因来自于他受到的尊重和赞许,他们产生了一种愉快和自尊的体验。2.引导“短板”向“长板”看齐,从而达到让“短板”加长的目的。比如对富裕学困型大学生的教育,他们贪图享受而无视学习的重要性。但这些学生一般有着社会交际能力强,前卫思想接受快的特点。我们就应该主动与之展开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将他们拉进一些帮扶贫困学生,向社会弱势群体献爱心的活动,有意让他们接近一些生活贫困但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自觉认识到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有的责任感。随后,从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入手,引导他们改进缺点,转变学习观念。 

〔参考文献〕 

〔1〕〔英〕 a·n·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9.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情感因素;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氛围

情感是教学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饱含积极情感的课堂氛围中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称为情感教学。实施情感教学需要教师把学生真正看做教学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融洽、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互相信任、喜教乐学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rogers)、马斯洛(maslow)等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提出了情感对于语言学习,尤其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重要影响。他们认为,情感作为认知活动的驱动器,对认知活动起着推动和组织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活动当中来获取更多的学习机会。ellis也非常重视情感因素,他认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对解释个人学习成果的差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内,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朱纯、戴曼纯、周娟芬等国内研究者对外语学习者的动机、信念、焦虑感、自我归因能力等的分类、作用及其与成绩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讨。从他们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尤其突出。英语教学不同于母语教学,英语教学需要情感因素的大力支持,学生对于英语的情感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学习的最终效果。中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学习主体的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成败有着特殊的影响和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健康和愉悦的情感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英语情感教学现状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到底受到了多大的重视?我们在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情感教学呢?笔者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8级2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情感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英语课堂上还是没能具体实施。

1.教师方面

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扩招、多媒体课堂教学等客观因素导致现在大多采用大班授课,英语课程课时相对较少,任务加重,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而忽视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缺乏创设良好、互动的课堂教学气氛等。课堂中师生情感没有交流,教学陷入一种沉闷、无生气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出现心不在焉、低头看其他书甚至逃课等现象。学生也因达不到要求而产生焦虑、害怕、紧张、怀疑、厌恶等情感问题,最终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2.学生方面

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都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就是应付考试,通过四、六级以求顺利毕业。虽然有不少大学生是抱着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的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来学习英语的,但由于学生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记笔记,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此外,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强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很多学生在面对教师和全体学生说英语时感到紧张和焦虑,总是担心自己说错,很难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的语音、语调不标准,词汇量小,语感也较差,缺少自信,不敢开口,担心教师和其他学生嘲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更是如此,这也导致学生上课不敢参与课堂活动。

 

二、实施情感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语言教学的研究和分析,笔者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所体现的重要作用。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减少学生的焦虑,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现状特点,对实施情感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深入探索,即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何营造课堂气氛,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何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等。同时,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8级2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实施情感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观念与角色的转变

随着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外语教学的重心已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但广大外语教师在关注教材、教法的选用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却未能对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事实上,教师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控制者和决定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合作的活动体,教学要充分体现民主、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加强学生认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由于四、六级考试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知识的学习与建构。因此,学生必须改变过去被动的、木偶式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教师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于发音不准确的学生,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每学期的第一周专门进行有计划的语音训练,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建立学生说英语的自信。这样,学生就会很主动地在课堂上发言,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3.缓解学生焦虑心理,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教师要积极营造大学生的有效学习环境和氛围,调动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积极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营造积极的英语课堂氛围。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采用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体活动,如presentation(演示表演)、集体讨论、小组对话、角色扮演等。在每项课堂活动进行中或结束后,教师可用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任何细微的进步,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在每位学生回答完或中间停顿的时候不要直接给学生纠正语言错误,教师要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给予积极的评价,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比如,用更合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重复学生的观点,既能跟学生进行观点沟通,又能指出学生语言方面的错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增加师生融洽的情感交流

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也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更有效地学习。在课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师生间的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班级公共邮箱、网络平台等教育资源来信息,布置学习任务,帮助、指导学生。

三、结论

在实验期间,笔者采取课堂和课外活动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全程跟踪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促进和影响。

(1)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对情感教学的重视程度,教师在重视学生语言知识认知过程的同时,更重视课堂活动的安排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形成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网络。不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能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3)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