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4: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班本课程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潮。由于人们发现国家课程开发存在着种种弊端,他们普遍要求在课程开发时应该以学校为中心,由各学校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发校本教材,这也是课程决策民主化的一种体现。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就启动了新课程改革,而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
自2010年甘肃省开始在高中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在各个中学得以积极开展。然而,通过对本市部分高中学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多数老师都能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专业素质的增长以及学校内涵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还有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定位认识还不够清楚,他们把新课改中的校本课程等同于探究性学习活动。而且被调查到的学校现行的校本课程在科目设置上相对比较少,供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有的还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选修的人数都比较少。
新课程下的化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新课程明确指出让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而开发实施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该课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化学知识的源头。
二、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在高中开设的意义
一本好的校本课程应该富有特色、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验探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原理,并将其运用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
1.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大大提高
本文通过对本市一中高一和高二的部分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被精彩奇妙的化学实验现象所吸引,这也使得学生在实验化学课堂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外,调查还发现,学生不仅只是关注奇妙的化学实验现象,而且更希望能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化学问题;对于高二的学生,动手做已知现象的验证性实验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更希望能通过实验现象来提出问题,进而在教师辅助下运用所学化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学生已经认识到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不仅能帮助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更能锻炼他们科学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完成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不仅对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安排进行了调整,而且还在理念的设置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一年级,课程共安排了43个化学实验,并且大多都以探究性实验为主,变传统的实验演示教学为师生共同完成实验等。新课程之所以这样安排,目的就在于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和各学校的实际实验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验。但是在正常上课时,往往由于受课时所限,化学课堂几乎全都是教师演示教学,而实验校本课程的开设正好可以完成新课标的要求。
三、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设计
1.课堂学习内容的深入
由于受课时条件所限,很多学校在化学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简单演示实验,有的甚至只是观看实验视频,学生只是被动地观看实验现象,却很少自己动手去操作实验。因此,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安排学生化学实验校本课程,这也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必修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在课本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延伸,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式和探索意识,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高一学习的有关氨气的喷泉实验,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只是观看了视频,并未亲自动手操作,也没有去思考:“能做喷泉实验的物质还有哪些?”“若将NH3换成NO2、HCl等,会有什么现象?”“若装置中没有胶头滴管,能否设计操作完成喷泉实验?”等问题,而这些都可以安排在化学实验校本课程中,引导学生逐一完成,这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氨气的性质、喷泉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化学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在设计校本课程时可以选取社会生活中有关的素材,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化学应用的认识,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例如,香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那香烟的烟雾中到底含有哪些有害成分?它们又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再如“牙膏成分的测定”“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褐色”“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等,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
3.课堂学习内容的拓展
选取一些与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或趣味实验,设置在实验化学校本课程中,也有利于为有志于研究化学专业的同学打下今后深入研究学习的基础。不过,这类内容在选取时,要尽可能与必修知识相联系。在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对涉及的化学反应机理不必深入探究,只要能完成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即可。如化学2课本“资料卡片”中提到可根据葡萄糖特征反应原理制备的试纸来测定人体血液或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可安排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测定自己体内葡萄糖的含量。
■
四、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在校本课程编制完成后,课题组选取本市某中学高二(11)班作为试验班,在高二上学期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并选取未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一个平行班高二(13)班做对比教学。
1.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实践证明,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是最牢固的。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经历了知识探索、总结的过程,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加牢固地记住知识。该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自主设计、协作交流的机会,有效锻炼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大大提高了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如对于“亚铁离子的性质”――易被氧化,试验班学生的掌握程度远高于平行班学生,测试中涉及该知识点的正确率试验班比平行班高出11%。
2.培养了学生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大部分会选择上网搜索,或者咨询老师、同学,更有的不了了之,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利用化学实验来解决问题。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要培养学生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如“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褐色”“溶洞的形成”“用厨房中的材料去除水垢”等探究性实验,在化学原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生活经验的考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但提高了学生化学学科知识技能,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上的资源及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化学校本课程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扩充知识范围。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确立酸雨的研究课题来进行相关实验,对酸雨进行采样,根据其基本性质进行实验检测,了解本地酸雨的基本情况,并调查酸雨形成的原因,最后与当地有关部门协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定位从“教学型”向“研究型”转换,也为教师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使得教师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学生发生很大改变,而且也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变化。在过去,传统的理科教育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中重概念、理论,而轻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使得教师知识面普遍比较狭隘。校本课程开设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安排活动过程,指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解决,其自身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念金.试论校本课程的历史演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0(4).
[2]曹葵.利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J].化学教育,2003(12).
[3]徐泓.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0).
1.标定位
“生活课堂”的定位 小真人“生活课堂”遵循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论,一方面以“生活课堂”的理念,改革现行课程设置的课堂教学,在坚持各学科本色、本真的前提下,进一步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参与和生命体验,沟通学科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科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解放课堂,提高课堂向生活开放的力度。另一方面,开设作为校本课程之一的“生活课堂”,以古越人文积淀的丰厚地域文化为教学资源,开展调查、访问、参观、游览、小课题研究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生活,提升课堂教学的愉悦度。“生活课堂”的目标 深度改革课堂教学,让课堂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熏陶和体验,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通过小真人“生活课堂”的拓展课程,培养教师对本课程的指导力和执行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落实新课程理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小真人“生活课堂”的拓展课程,形成学校的校本教育特色,在“行知结合”上开放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构建小真人“生活课堂”的课程资源。总结经验,寻求开展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构筑小真人“生活课堂”的途径和方法。为生活课堂从星星之火走向燎原之势添砖加瓦。
2.实施过程
沙河市第1中学课题组
主持人: 课题组成员:
1、课题的提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教育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改革的过程。当前,新1轮课程体系改革如火如荼,新的教育理念、过程、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均产生重大变革。从远在美国的哈佛,到国内的知名的洋思中学,从遥遥在望的邢台市2中,到近在咫尺的沙河市3小,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尝试着改革陈旧模式的大胆探索,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和骄人的成就,并愈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猛烈抨击着落后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狭隘低级的评价体系,只身其中我们忍受着偏执和愚昧带来的痛苦,愈发感受到改革教学手段的必要性。有目共睹的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短时间内不可能破除之前,1切仍唯以分数衡量1个学校的知名度,1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组织教学中所采用的模式方面,都有1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即使有所改革,也是换汤不换药(唯恐学生的成绩掉下来丢了饭碗,当然也就顾不得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毕业班的教学直接面对着高考压力,非毕业班的教学面临的是联考的压力,两者相比,压力不相上下。
无奈之下,只好惟命是从继续沿用“1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传道,授业,解惑。另1方面学生已习惯于教师的“灌输”,习惯于课堂上记笔记,课后备笔记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之后的反思中,本课题组成员1致认为在这种古老的框框之下,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缺少主动参与的机会和可能,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1切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既定模式进行,当然也就体现不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更谈不上发展的潜力,多年来沾沾自喜的也只是仅有的几个高分低能的尖子生,而大多数学生不仅没能再次深造,还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就是能力。真可谓教师受罪,学生遭殃,任其延续,神圣的教育殿堂,其实只是满足了个别人的私利,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操纵这1世界上最肮脏的交易。演绎着人世间最丑恶的1幕。痛定思痛,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这1课题。
2、课题的界定
中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互动是以人为本的,在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构建的1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而且将极大的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将得到充分的施展,学生的品位、意志和作为也将有很大的提高。
3、 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立足于对现有课堂的观察与反思,旨在研究如何实现课堂互动,为建构新型课堂提供1种指引,探索1种有效、实用的新型课堂模式。这里的互动主要指师生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去实践课堂互动的理念,达到学生互动学习,主动构建有关知识体系,提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4、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师生互动的研究,构建师生教学互动平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学生之间的互动研究,指导学生互动学习,培养高中课堂学生互动能力养成良好主动的学习习惯。
3、 增强合作意识,积极向上的情感意志,快乐而健康的心理,在学习中交流与合作能力。
5、课题的研究对象
基于课题组成员都是从事高2年级的教学工作,故确定本校高2理科班(1)—(12)班的全体学生为本课题研究对象。用于检验互动教学的效果,选取(1)—(6)班为本课题的实验班(施加互动模式教学),(7)—(12)班为本课题的对照班(保留原有模式,不人为干预),采用数据形式来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互动模式后,课堂教学发生的1些变化:如,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学效果、学生成绩等,确保试验顺利进行。
6、 课题研究方法
(1)变量实验法、对比法。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期测试,使实验班与对照班具同质性对实验班施加实验变量,对照班不施加实验变量,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按同1标准、同1程序、同1时间进行,然后比较研究。
(2)案例分析法通过组织听课、讲课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系统可行性方案。
(3) 问卷调查法。辅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等。
7、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第1阶段:2019年2月—2019年6月
1、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念,信息科学理论,管理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2、 实验教师到相关学校考察学习并请专家进行讲座,写出学习心得,整理试验的理论思路与依据,架设选择子课题,开展研究。
第2阶段:2019年6月—2019年9月
实验教师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方案,有步骤地展开试验变量的控制、原始依据的收集与整理、论文的撰写、定期公开课等等。并有课题主持人统1指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第3阶段:2019年10月至2019年1月
各实验教师认真总结实验以来的经验与不足,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照收集上来的各种信息展开分析,总结师生互动的基本模式,完成实验报告。
8、课题组织结构
总负责人: 张顺信
课题组成员:张占校 申聚兴 李东方 裴军海
李立平张立英赵素英(本次排名不分先后,待课题完成再依据个人分担工作量最后确定)
9、课题成果及研究人
(1)主要成果
《课题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张顺信、申聚兴负责,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
(2)阶段性成果。1、《课题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报告,裴军海负责。
2、论文
《师生交换作用的影响与研究》主要撰稿人;张顺信、张丽英
《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裴军海 李利平负责
《课题研究的实验总结》 张占校申聚兴负责
3、公开课,课题组成员每个阶段至少上3节公开课
4、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放、归档 李东方 赵素英负责
10、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多媒体使用,交通设施,图书资料的查阅等各方面都予以最大支持,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本课题组的成员教学经验丰富,合作意识强,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长期在教学1线工作,多位教师仍担任班主任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成绩。在周边县市乃之省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教研成果荣获省地级多项奖励。
3、自筹经费4千元,订阅相关书籍,聘请专家指导讲座,结合多媒体教学保证试验顺利进行。
101、参考文献
1、《优化教学论》主编 刘知新 高教出版社 2019年7月
2、《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主编 汪馥郁/杨建广 北京创新学会 2019年3月
1.建立0-6岁早期教育的体系
综观当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儿童早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学前教育普及和职能的扩大,起始年龄的向前延伸,无一不表明学前教育在整个人生发展中的作用.《纲要》将0-6岁儿童的教育内容纳入五个领域,这不仅意味着学前教育机构将按照《纲要》要求,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且也意味着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发生着质的变化,体现了学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思想.
2.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
我们编纂的教材要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牢固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依据《纲要》精神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逻辑顺序建构教材,正确把握幼儿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和可持续性,将幼儿发展为本和社会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从对立向渗透和整合,反映社会发展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合一,体现时代精神和优质学前教育的理念.
3.实现领域内容的整合和共生
本着尊重幼儿生命个体的精神,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用整合的观念建构课程,提供幼儿需要的经验内容,着眼与幼儿最基本的感性经验的积累,获得最基本的发展;同时又顾及幼儿各自经验的扩展和特殊能力的需要,近可能地体现启蒙性和广泛性,自主性与提高性的;同时,将来自于幼儿生成的有价值的内容,合理地有效地吸纳到教师的预设内容中去.试图建立一种使人性,智性同社会相互协调的新教材.
4.注重开启幼儿多元智能
我们将理智地运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提供既兼顾幼儿发展个别差异性,又考虑幼儿发展全面性的课程构架,寻找相对符合幼儿兴趣又可以容许不同幼儿共同学习的内容,在差异性和全面性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将五个发展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经验有效地整合到课程目标之中,开启幼儿的多元智能.
二.编写特点
依据《纲要》中划分五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整合活动"为主要课程建构形式的系列教材,在选择和组合教材的内容方面,我们遵循两个线索:其一是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轴心,将幼儿的学习置于一个丰富的有意义的生活实景中,通过培养幼儿的各种智能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二是融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教育领域内容与一体,积累相关的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以整合的主题为活动线索:将托,小,中,大五个领域的学习内容,按各年龄发展的阶段序和知识的逻辑序有机结合,以整合的主题形式呈现.教师用书及幼儿用书按四个年龄段划分,其中教师用书每年龄段分上,下两册;小,中,大班每学期的幼儿用书为五册(学习手册三本,操作手册两本),托班幼儿用书为四册(学习手册两本,操作手册两本).
2以趣味性,操作性为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据年幼儿童知识和经验是通过自身与客观世界的交互过程中自我建构的原理,我们在教材的内容选编和幼儿操作材料的,突出趣味性和操作性,鼓励幼儿手脑并用,看说结合.
3以开放和互动的方式建构课程:根据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儿童学习理论,我们倡导以开放和互动的方式建构课程,重视家庭,社区和幼儿教育机构间的互动,有效利用各方资源建构课程;重视师生间的共生和互动,为幼儿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综上是我们编纂本教材的基本思想想法,力图使《纲要》精神得到全面,正确的反映.
《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方案
一课程理念: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B>课程改革过程和趋势,我们不难发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幼儿主体建构,确立科学合理的以幼儿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培养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以《B>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在对2-6岁儿童发展诸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上海市从一期到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10年历程,尝试将正确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学前教育的实践,在寻找适合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我们教育实践的智慧和具体操作策略.
1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
众所周知,幼儿的发展始终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B>课程的建构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儿童发展"四个字,即"怎样发展","如何看待发展","如何有效发展".说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进行幼儿教育的问题.20__年教育部颁布的《B>教育指导纲要》反复多次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明确提出:"B>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我们在建构B>课程时,努力把握好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考虑社会进步;汲取心理学,教育学多种理论的合理内核,由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内外分离走向内外结合;由重自然发展,或环境教育决定走向重相互作用.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依据"0-3岁儿童是按自己的大纲学习"和"我们的大纲必须符合幼儿(3-6岁)发展的大纲"的思想本课程.主题从"我"(幼儿)——"小小的我","长大的我","了不起的我"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少至多,由表及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教育的内容不断的丰富,拓展,深入,体现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学习特点的尊重.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幼儿早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正确把握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全体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全面性——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全体性——所有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和特性的幼儿都应享有每天的优质教育.
差异性——尊重有遗传携带和环境,教育不同所形成的个体特征.
持续性——所有影响幼儿的活动,都应对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起坚决的作用.
努力使幼儿发展为本和社会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从对立走向渗透和整合,反映社会发展应有的价值取向与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合一,体现时代精神和优质整合的学前教育理念.
2努力实现课程的整合与共生:
当今,整合在学前儿童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为学前儿童提供整合的课程,成为B> 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B>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将"整合"作为一条主线清晰地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这是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需要高度的整合.这就意味着B>课程应该而且必须从提高幼儿基本素质出发,关注各种因素间的互动与渗透,反映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有鉴于此,本课程的整合还体现在教育观念——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手段——幼儿发展系统的有机,有序,有效的整合,而非简单,笼统,盲目的堆砌.
教育观念——价值观,哲学观,儿童观,合理吸纳各流派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
活动目标——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
活动内容——五大领域,三个方面(共同生活,表达表现,探索世界)
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家长,教师,保育员,幼儿,社会有关成员.
财力资源:信息,材料,自然领域,社会领域
教育方法,手段——游戏,运动,教学,生活,区域活动,集体,小组,个别,讨论,交流等.
我们试图通过围绕幼儿生活的核心经验选择主题,活动,使各领域及领域间得以有机整合."既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幼儿的经验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努力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获得最基本的感性经验,得到最基本的发展,形成对幼儿的全面综合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还十分关注来自于幼儿生成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或合理地有效地吸到教师的预设活动之中,或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为幼儿的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尊重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和注重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中寻找平衡点.
本课程的主题内容是通过五大领域的各类活动得以反映,是根据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地安排,通过各类活动,促进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考虑到全国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和现有条件的不同,在主题活动计划表中,凡打上*的活动内容,均有一定的拓展性,使用者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使用.
3注重多元文化影响,开启幼儿多元智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们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地球村概念的形成,使得教育的国界和种族的分界线变得模糊起来,在这样的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优质的早期教育课程理应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海纳世界多元文化起积极的作用.椐此,优秀经典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三只小猪,七色花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武术,国粹京剧等),体现我国地方特点,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等)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获得初步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差异性经验.
多元智能理论还给予我们启示:"每一个人的智能构造是独特的,每一个儿童的学习途径和能力发展也是不同的;但是除了个别的奇特个体外,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以多种智能组合运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而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儿童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儿童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业余爱好和特长."(加德纳)因此,《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强调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寻找相对符合幼儿兴趣,又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幼儿共同学习的经验.在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和全面性,可能性与必要性的两端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以幼儿现实生活为轴心,将《纲要》中提出的五大领域与幼儿的基本经验有效地整合起来,置幼儿的学习于一个有意义的丰富的生活实景中.
二课程框架:
《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是依据20__年教育部颁布的《B>教育指导纲要》和《B>工作规程》建构的.国家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幼儿发展和学前教育的理论与教育改革的实践三方面因素,形成了三根撑起本课程基本框架的龙骨,按照五大领域的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同时,我们强调在执行新课程中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存在一些刻板的观念:
其一;以星期为完成教育任务的唯一时间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将幼儿看作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强调规格化,标准化,忽略了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其二:彻底打破单学科的体系,力图使班级两位教师单学科的分工状况成为历史.强调通过两位教师的共同执行主题活动,提高教师综合教育能力和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其三:关注幼儿个体需求与发展,突出区域活动在个别化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将教学活动看作是完成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努力体现B>教育活动的游戏化,个别化.
其四:本课程主题内容的安排,原则上体现了幼儿发展心理序和知识结构逻辑序的,但这个序在执行中不是一层不变的,最合理的序是最适应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情况的,所以教师在运用中还得要从实际出发.
本课程是以主题为核心构建的,它主要由主题说明与目标,主题活动计划表,活动进程一栏,活动和活动评价五部分组成.
1.主题说明与目标
是对该主题作一个简单扼要的介绍,主要说明了该主题对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的关联性及主题实施的预期目标.但主题目标不完全等同于幼儿的发展目标.
2.主题活动计划表
它是有活动名称,活动内容,活动进程,活动形式,重点领域,幼儿用书,配套材料等七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作了概要的提示,可以帮助使用者清楚地了解该活动的实施安排,形成对该主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是给教师运用本课程时做参考,教师在运用时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使用.
3.主题活动进程一览
介绍某一内容在B>一日生活多个环节中的主要实施建议,以体现B>课程存在于幼儿的一日活动各环节,是B>与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建的思想.凡是打有*的,表示该活动还提供详细的操作过程.
4.活动:
为使用者提供了活动的详细操作步骤.但它不是封闭的,不可改变的;活动只是为方便大家的使用提供具体的参考,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特点,有选择的使用.尤其是建议与提示,留给了使用者充分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5.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的必要手段.目的有二: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促进教师反思性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使用说明:
在使用本课程方案时,请关注如下方面:
1.尽管全国各地有许多同仁参与我们的教材编写,但是在实施本课程方案时,仍要充分考虑使用者所处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与特点,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丰富,完善,发展本课程方案.凡在活动名称旁打*的地方,既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活动操作过程,同时也表示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需求 ,有选择地使用.
2.课程方案提供的具体活动进程一览,是为了强调B>的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思想,突出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生活活动,亲子活动,社会(社区)活动,混龄活动,混班活动,参观活动等在B>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活动进程一览仅是提供使用者在开展某一活动时的参考进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使用者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寻找不同的活动切入口,达到同样的教育目的.
3.鉴于"0--3"岁儿童和"3--6"岁儿童在身心发展和学习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托班教材的内容选择,活动类型,活动方式等都与小,中,大班不同,强调教育形式的个别化,游戏化,实景化.请在使用托班课程方案时,准确把握和理解编写者的意图,牢牢把握2-3岁托儿的年龄特点,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托儿教育幼儿化"的倾向.
4.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实施个别化教学,我们除了编制一部分与带*活动内容相配套的各年龄班幼儿的操作材料,还了一部分拓展主题内容的操作材料,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亲子活动中使用.
四.操作策略:
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自98年拉开帷幕以来,至今已步入了地七个年头.这些年来,由二期课改所带来全新的理念,整合的课程,多元的互动,全面的开放,正以崭新的视角对广大教师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当我们的教师放开紧拽着孩子的手,惊叹"孩子的世界真精彩"的同时,也为由教改实践所带来的许多两难问题而"无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彷徨,困惑.一些教师感叹到:当了这么多年的教师,现在越来越不会做了.这是为什么呢问题的关键恐怕还在于我们对谁是教育的"中心"和教育的"出发点"在哪儿的看法上.
"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反映二期课改中心思想和突破性口号的提出,直接地对我们以往和现在自身的教育行为产生质疑,对我们原有教育中心的确立和评价的标准进行反思.
《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力图尝试从根本上对B>围绕课程转,教师围着教材转,幼儿围着老师原地团团转的"教学法则"进行改革.改变惯常的以学科为主的思路,将B>的一日活动各环节看作是满足和发展幼儿多样化需要的途径,打破B>的围墙,将机构教育,家庭,社会(社区)资源有效地整合;将教育内容,要求与每个幼儿真实的生活经验和发生在其身边鲜活的事件相关联;将幼儿的学习置于一个更广泛更丰富的社会背景之中.因此,满足和发展幼儿多样化需要的教育至少应该具有:
活动的参与性——教师不是活动的唯一者.教师,幼儿,家长,社会有关成员可以共同参与B>的活动."爸爸妈妈做一天老师","牙科医生来我园".
活动类型的多样性——教学活动仅是B>多样化活动之一.游戏,运动,生活,亲子,混龄,混班,区域活动等都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活动样式."自助型活动自助午茶,午餐","混龄体育活动".
活动结构的可变性——任何活动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有结构但不是僵化的,教师可以在执行过程中,即尊重幼儿发展规律的序,又充分考虑幼儿群体及不同个体即时的各种需求.
活动内容的生成性——教师根据各类活动的预期目标,选择内容开展活动,但在各类活动进行中,对幼儿感兴趣的,即时生成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补充,吸纳到教师的预设内容之中."下雨了—霉雨季节—踩雨水—听雨声—雨水哪里去了—盛雨水—瓶口大小与多少关系—容量守恒".
活动方式的选择性——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体现自我决定与参与决策的乐趣,为不同幼儿潜能的展露提供了条件与机会."区域活动形式等".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课程实施依内容的不同采用全班,小组,个别,亲子,混龄,混班等形式,满足幼儿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小组—自由结伴,兴趣结伴,任务结伴".
活动时空的开放性——B>一日的活动有安排,但不是唯安排.
活动评价的发展性——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幼儿贴标签,排名次,而是促进在其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推动进一步的发展.
《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是在我国幼儿教育课程从重教到重学,从重系统知识教育到重生活教育,从重集体教育到关注个性化教育,从静态教育到动态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B>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精神,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反映了时代精神.《多元整合》的内容以具有核心概念的主题为线索,将五大领域内容加以整合,建立了全面发展的课程构架.运用的当今全新的教育理论,全面地,细致地考虑儿童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平衡的课程方案,一套使人性,智性与社会相协调的新教材.我们恳切希望全国幼教同行在教育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原有的课程内容,让我们编写组的全体工作者及时分享大家的宝贵经验和体会.
五.内容,时间,教师安排
《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是以教育部颁布的《B>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主题的形式将五大领域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的一个超领域课程.本课程与以往分学科建构的课程不一样,它试图反映幼儿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双主体"的思想.为便于广大教师领会编者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本课程,特作如下几方面说明:
内容安排
本课程每册(小,中,大班)有四个核心主题,每个核心主题包含20多个具体的活动安排.原则上教师可依据课程目录提供的内容顺序,依次作出每月,每周的活动安排.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补充.如:对于大班"我生活的环境"主题,农村和城市B>教师在内容选择上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本课程在这方面就给不同地区的教师留出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时间安排
通常,一个核心主题能够满足教师一个月的保教活动内容需要,每册内容则可提供教师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资源.但是,由于各地幼儿的社会,生活环境不一,体验不同,教师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切忌一刀切,每个内容进行时间的长短应视本班幼儿实际掌握的情况和兴趣而定.如:大班"了不起的我"主题可以进行一个月,也可以延长至一个半月.
教学安排
两位教师分学科教学的安排应成为历史.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教师要学会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因此,两位教师应共同备课,共同,安排教学活动.
附:上海市某B>使用本套教材的二个主题计划(月,周)进程表,仅供参考.
我上B>啦主题活动计划
班级:小一班预设日期:20__.9.1-20__.9.28
目标:
1.了解,熟悉B>的生活,有上B>的自豪感.
2.认识B>里的人,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
3.享受与同伴分享食物,游戏的乐趣.
4.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课程
活动内容安排(预设)
学习
我上B>——我的B>,B>象我家,B>里做游戏,老师我爱你,五颜六色的菜
能干宝宝——爸爸的大口袋,自己动手,自己吃香喷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特别的礼物
开心乐园——快乐宝宝,好朋友,宝宝玩水,亲亲好朋友
游戏
美工区——小纸人,什锦菜,快乐小车
探索区——神奇水世界,拼拼玩玩
生活区——给娃娃喂食,苹果树
运动
1.小兔送蘑菇2.小花鹿3.跳进圆圈
生活
1.做个笑娃 娃2.吃饭
环境创设
创设温馨的家庭式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尽早融入集体生活.
分批带领幼儿参观B>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摸摸,玩玩不同的玩具.
家长工作
提供新生入园准备细则,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尽早适应B>的集体生活.
2.亲子游艺活动"B>真开心".3.推出家教文章,引导家长关注家园联系栏.
反思与调整:
第1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小一班日期:04.9.1-04.9.3
星期
名称
课程
一
二
三
四
五
游戏
观察要点
是否能高兴来园,并愿意和老师打招呼.
是否会自由选择玩具.
种类
小社会
区角游戏
角色游戏
材料
拖拉玩具,大串珠,娃娃家餐具等.
运动
要求
愿意和同伴一起玩.
喜欢模仿他人的运动动作
内容
小铃铛
开火车
小铃铛
生活
要求
学习使用餐具,尝试独立进餐.
熟悉盥洗环境.
内容
吃饭不要喂2.悄悄话
学习
个别
观察XX幼儿情绪是否稳定找出其哭闹的主要原因
分组与
集体
我的B>
玩具商店
哥哥姐姐本领大
特色
活动
亲子游艺
好孩子
小电影
观察与总结:
第2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小一班日期:04.9.6-04.9.10
星期
名称
课程
一
二
三
四
五
游戏
观察要点
是否能愉快来园,愿意自选玩具.
是否愿意和老师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
种类
区角活动
小社会
小社会
区角活动
科常室
材料
娃娃,餐具,大串珠等
运动
要求
愿意跟着老师学做模仿动作.
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
内容
小动物
小动物
小火车
小动物
小火车
生活
要求
愿意自己动手吃饭.
学习正确漱口的方法.
内容
吃饭不要喂
2.情景表演:漱口
学习
个别
观察XX幼儿在群体中活动的情绪表现,行为,语言表现
分组与
集体
高高兴兴上B>
可爱的小动物
大家一起玩
我的B>
哥哥姐姐的画
特色
活动
好宝宝
图形宝宝找家
找颜色
能干的小手
吹泡泡
观察与总结:
第3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小一班日期:04.9.13-04.9.17
星期
名称
课程
一
二
三
四
五
游戏
观察要点
是否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
是否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
种类
区角活动
小社会
小社会
区角活动
科常室
材料
大串珠,娃娃,餐具等
运动
要求
愿意和教师一起做模仿动作.
练习跑的动作.
内容
鱼儿游
找宝贝
鱼儿游
找宝贝
鱼儿游
生活
要求
愿意自己吃饭,知道进餐时身体靠紧桌子.
学习擦脸的方法.
内容
情景表演:擦脸
说说:今天吃什么
学习
个别
提醒,鼓励XX幼儿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观察XX幼儿与同伴一起活动时的行为表现.
分组与
集体
我上B>
送玩具回家
我的朋友在哪里
你和我,我和你
大家一起玩
特色
活动
吹泡泡
数字宝宝
盥洗室里谁在哭
香香的大米饭
喂娃娃
观察与总结:
了不起的我主题活动计划
班级:大一班日期:20__.10.8-11.13
目标:
学会关心,爱护,帮助周围的人,体验与人相处,沟通和合作的快乐.
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课程
预设活动
学习
我长大啦——我长大啦,到敬老院去,我做哥哥啦,画自己
我能干——马戏团里的狮子,今天我来做爸爸,荤蔬菜认识,兰兰爱劳动,小
鬼当家,不倒娃娃,小螃蟹找工作
我快乐——街头采访队,我的生日,学做,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
游戏
生活区:和面做饼
探索区:小小食品检验员,纸娃娃
益智区:小鬼当家
运动
集体:小小运动员
分散:我的小脚本领大,踢毽
生活
卫生保洁员,帮弟弟妹妹叠小被,地上真干净,我是小帮手
环境创设
收集相关资料,布置"了不起的我"主题主题墙面
利用社区环境,让幼儿学习体验与人沟通,相处.
家长工作
了解培养幼儿社会性能力的重要性.
家园共同完成幼儿成长纪念册.
调整:
P119我们想知道,我们都是木头人.
第6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大一班日期:10.8—10.10
星期
名称
课程
一
二
三
四
五
游戏
观察要点
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构造意图.
与同伴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材料提供
小社会用具,棋类游戏,图书
种类
美工区
元
益智区
运动
目标
感受身体运动中的变化,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内容
踢毽
(手眼协调)
祖
踢毽
(手眼协调)
生活
目标
鼓励幼儿有谦让小班弟妹的行为.
内容
混龄活动:与弟弟妹妹一起做蛋糕
学习
个别
分组与
集体
国庆节的夜晚
启蒙
快乐的旅行
特色
乐园
观察与总结:
第7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大一班教师:郭静日期:10.11—10.15
星期
名称
课程
一
二
三
四
五
游戏
观察要点
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构造意图.
与同伴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材料提供
小社会用具,棋类游戏,图书
种 类
结构游戏
小社会
美工区
科常室
智能区
运动
目标
在肢体运动中增强自信心.
锻炼手眼协调动作.
内容
球儿滚滚
(连续拍球)
小脚本领大
(跨跳)
登高
(四肢协调)
踢毽
(球儿跟我走)
小脚本领大
(跨跳)
生活
目标
体验帮助弟弟妹妹的自豪感.
内容
混龄活动:帮弟弟妹妹整理小被
学习
个别
分组与
集体
我做哥哥了
我能行
弟弟妹妹整理衣服
画自己
我长大啦
特色
恐龙去哪里1
桥
恐龙去哪里2
思维训练
破5减1
观察与总结:
第8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大一班教师:郭静日期:10.8—10.10
星期
名称
课程
一
二
三
四
五
游戏
观察要点
活动时的专注与责任意识.
活动时相互之间的交往.
材料提供
小社会用具,益智玩具,编织材料
种类
结构区
小社会
美工区
科常室
智能区
运动
目标
能跟上音乐节奏学做武术操,练习肩部投掷动作.
内容
球儿跟我走
毛毛虫
(弯腰爬)
小勇士
(追逐跑)
灌篮高手
(肩上投掷)
球儿跟我走
生活
目标
学会正确漱口方;法保持地面干洁.
内容
卫生保洁员
学习
个别
分组与
集体
马戏团的狮子
画自己
朋友来跳舞
爷爷奶奶
的节日
去敬老院
特色
观察与总结:
第9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大一班日期:10.25—10.29
星期
名称
课程
一
二
三
四
五
游戏
观察要点
对游戏规则的掌握.
能否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
材料提供
小社会用具,构造积木,编织材料
种类
结构游戏
小社会
美工区
科常室
智能区
运动
目标
1.掌握武术操的正确要领.
2.锻炼交替走.
内容
拍球
(连续拍)
攀登
(四肢协调性)
过桥
(交替走)
风火轮
(行进跳)
蹬梯
(双替走)
生活
目标
知道节约用水,洗好手在水池里甩一甩.
内容
地上真干净;谈话:水的用途.
学习
个别
我的小脚本领大(2)
分组与
集体
兰兰爱劳动
小鬼当家
我来做爸爸
我们都是木头人
特色
破5减(1)
太阳能
破5减(2)
天和地
售货员
观察与总结:
第10周活动计划
班级:大一班日期:11.1-11.5
星期
名称
课程
一
二
三
四
五
游戏
观察要点
游戏中的交往,是否有主人的意识.
交流时的语言.
材料提供
小社会玩具,编织材料,拼图.
种类
结构游戏
小社会
美工区
科常室
编织
运动
目标
有节奏地做武术操动作.
锻炼四肢着地爬.
内容
小侦察兵
(四肢着地爬)
小勇士
(追逐跑)
勇敢者的道路
(四肢着地爬)
小侦察兵
(四肢着地爬)
跳一跳
(原地向上跳)
生活
目标
能正确使用洗手液.
内容
小手真干净.
学习
个别
娃娃糕饼店
分组与
集体
我的生日
猜数字
我是能干的小帮手
街头采访队
特色
节日的新装1
宇宙
节日的新装2
太空
破5减3
关键词:幼儿园;园本课程;管理
一、园本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存在片面性,管理缺乏规范
园本课程的开发不仅需要正确的理念,更需要科学、专业的团队和组织机构,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幼儿园对园本课程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编制或改编教材的层面。如果简单的将园本课程等同于具有本園特色的教材,那么势必造成围绕教材展开教学而忽略幼儿主体性的问题。而且,幼儿园在认识存在片面性,缺乏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编制出来的园本课程教材,是否具有科学性、利于儿童发展,这些问题仍需考查。园本课程的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市场的影响,也就是家长的需求。因此很多幼儿园的园本课程管理缺乏规范,盲目开设一些课程,如英语兴趣班等,以家长“提高幼儿成绩”的目标为课程设置的目标,从而失去了园本课程的意义。
(二)教师负担过重,能力不足
教师是实施园本课程的主要工作者,这对教师团队的教研水平、时间、工作量等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然而从当前我国学前教师的学历水平来看,加之其工作繁琐、精力有限的问题,在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体现出负担过重的问题。尤其是落后地区或农村的幼儿园教师,常常面临师幼比过大、资源有限、学历普遍较低的现状,就更加缺乏配合专家、家长,合作开发适合本园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的能力了。即使园内有相关的园本课程,教师在很大的压力下,通常也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而是应付差事。
(三)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
幼儿是在生活中主动建构经验的,那么幼儿园和与幼儿园有关的场所、事物都可以帮助幼儿建构经验,成为园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目前一些幼儿园缺乏资源整合意识,一味地添加购买硬件设施,而没有关注到与幼儿生活相关的零碎资源。另一方面,家长和社区也是幼儿园可利用的资源,在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意识,通常是课程需要用到什么再去找,没能合理整合并利用这些资源。这也体现出园本课程管理对资源的文本管理不足等问题。
二、园本课程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机制与人本理念相结合
幼儿园中方方面面的管理都需要有健全的组织与机制,对教学、行政、后勤、科研以及公共关系等进行管理。园本课程的管理也需要形成一个完善的机制,如建立园本课程管理与开发小组,从而建立一个双向互动的网络体系,以达到共同决策,解决问题的效果,并可以将各项结果不断反馈给园长。
园本课程就是以促进幼儿发展为主,注重幼儿在生活中建构自己的经验,从而去开发适合本园幼儿和园所实际情况的课程,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再改善。不仅以幼儿的发展为本,也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心理体验。例如,在教师开发与实施课程中,可以采用奖惩结合的制度,细致划分教师行为相对应的奖励或惩罚,同时园长还应注意在精神上对教师进行鼓励和支持,而不能仅仅用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一个幼儿园要想开发出切实可行的园本课程,首先要有正确的办园理念支持,需要园长对教师、家长以及各方人员进行宣传和引导,以及完善的组织机制。
(二)注重课程实施中的生成性
园本课程的开发通常是以实验班率先开展,再进行全园乃至推广到其他幼儿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改善。园本课程虽然有既定的目标和计划,但它也在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中不断的产生新的生成性目标。因此需要教师在活动中能够注意到幼儿的需要,从而在原有基础上适当调整预设的课程目标。例如在教师组织的中班饮食主题活动中,教师预设的目标是幼儿能够认识几种不同类别的餐馆,并了解餐馆名字的构成。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幼儿对所找的餐馆名字并不感兴趣,教师则可以适当的引导幼儿试着自己为餐馆起名字,从而帮助幼儿了解不同餐馆的名字。当然,课程实施过程中也不能完全脱离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应当适当的进行调整,把握好原有目标和生成目标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有效开展教师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是推动园本课程进程的中坚力量,而上述注重课程实施的生成性等策略,对教师来说都是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因此,园长需要组织有效的教师培训,创建新型的教师文化,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从而帮助教师更好的参与到园本课程管理中。
首先要在意识上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园本课程,那么就要在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入手。我们都知道,在幼儿主体的观念下,教师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在园本课程管理中,教师还应当是开发者与研究者。目前多数教师培训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培训相结合,利用讲座、参观等形式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短时间向教师传递大量的知识。但园本课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不断的调整完善,因此教师培训也需要配合完成。可以请一些专家参与到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细节进行实时评价和指导,有针对性的对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答疑解惑,再由有经验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除了统一的教师培训,园内还可以开展小规模的教研小组,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分享与合作共同进步。例如,同年级的教师可以开展相同主题的活动,针对各班幼儿的特点和教师特长设定活动目标,共同商讨课程方案。教师之间还可以分组听课,在教学活动的实例中借鉴他人的教学长处,从而提升自身专业成长。除了组内的研讨外,也可以开展全园或部分教研组的学习观摩,并进行案例式研讨。
三、总结
总体来说,园本课程是一个注重幼儿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需要完备的组织机制对它的开发与实施进行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关注幼儿的发展,也关注幼儿园内组织成员,如教师的发展和生命体验,并整合各方面的可利用资源,从而实现体现幼儿园文化的园本课程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时见,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2).
[2]孟瑾.促进幼儿园园本化课程建设的管理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8).
1.淮安具有极为丰厚的地方乡土教育资源,可供师生在作文的教与学中来开发和利用。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是开国总理的故乡,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英雄豪杰辈出、名胜古迹众多;这里是也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是运河之都,吴越雅韵、楚汉雄风交相辉映,这些得天独厚的乡土教育资源都可开发和利用为作文教与学的资源。
2.楚州实验小学具有较为优秀的语文教学师资队伍,许多教师具有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能力。
楚州实验小学是江苏省级实验小学,学校具有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其中语文教学师资队伍更为优秀。以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科研教师、淮安市十项全能标兵、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为主体的语文教学骨干教师队伍具有较强的语文学科教育科研能力。可以说完全具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能力。
3.新课改为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烈地呼唤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正呼应了新课改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强烈呼唤。
二、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探索小学习作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途径,对于强化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2.提高师生在作文教与学中的人文素养、文化修养,对于开拓师生作文教学智慧,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增强作文教学育人功能,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人的发展将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2.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对于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语文学科建设以及特色学校创建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论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论。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关于作文教学的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学生方面
拓宽小学生习作选材的广阔视野,激发小学生学习写作的浓厚兴趣,培养小学生具有相应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提高小学生练习写作的基本语文素养;丰富小学生练习写作的多样化题材,培养小学生热爱写作的语文情感,提高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母语的人文素养;发展小学生的习作思维,培养小学生认识事物、收集整理资料、处理运用并有效进行文从字顺、表达真情实感的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生命成长中人的全面发展,并为其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写作能力基础。
2.教师及学校方面
提高语文教师从事习作教学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增强学校发展、培养教科研师资团队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并引领教师真正地从开发和利用教科书的教育学走向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资源的教育学,为学校的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索新路,并为其他学科、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有益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开发和利用本地乡土教育资源为载体,以组织和引领师生从本地丰厚的乡土教育资源中汲取写作教与学的素材,激发师生热爱写作教与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和提高师生写作教与学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练习写作的水平、能力和提高教师习作教学的水平、能力为主要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属应用性课题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行动研究法。即组织和引导师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大学校中去参观访问、考察,收集作文素材,包括节假日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去旅游等活动中随时随地地参观、考察、收集写作素材,进行书面表达。
2.文献法。即通过对本地乡土教育资源的收集、筛选、整理、编写等开发和利用,为师生的写作教与学提供丰富的写作参考资料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以及乡土文化母乳的滋养。
3.总结法。即通过组织实施、过程管理、阶段总结、结题总结、展示成果、评审论证等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的系统总结和全面总结,并进行理论概括和论证,形成研究报告、教师优秀论文集和学生优秀作文选等直接的和间接的课题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主要的理论成果
1.对淮安的本地乡土教育资源有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
通过对介绍淮安、研究淮安,反映淮安历史、党史、文史、文物古迹、建设成就、衣食住行、诗文作品、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等书刊书面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收听收看、收集广播、电视、影视、网络等视听影视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实地考察、调查走访、旅游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资料的采集整理,收集到了大量的乡土教育资源资料,并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课题主持人编著了《壮丽淮安》等乡土教育资源成果集,供研究班师生在作文教与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使用。
2.对作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作了可行性和创新性的探索。
通过对小学习作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课题研究,引导和组织师生、发动家长参与广泛收集、系统编写乡土教育资源资料,引导和组织师生、家长参加调查访问、考察参观、旅游观光等社会实践活动,并进行现场指导学生收集记录整理写作素材,将课堂中学到的写作知识进行指导运用于写作实践,较好地将作文教学置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维度的交叉点上,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课程资源进行多方面的有机整合和综合运用,初步探索出了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可行性方法和途径,即以学校教育中的作文课堂进行写法指导的国家课程为中心,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家长协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体对作文教学中的乡土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较好地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整合、对接,统一到作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课题研究上来,这对于作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是探索出了一条可行性的方法和创新途径,对于作文学科的课程建设和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强化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无疑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3.师生在作文教与学中的人文素养、文化修养与教学智慧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通过对小学习作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课题研究,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有目的地在自然大环境中和社会大学校里以及人文大背景下的广阔天地里认知和收集写作素材,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文教学,达到有效训练,不仅有利于师生作文教与学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而且更有利于开阔师生的文化视野,有利于拓宽师生的知识空间,有利于启迪师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陶冶师生的人文情怀,较好地培养了师生以热爱家乡为起点的爱国主义人文素养和提高了师生以作文教与学为重点的亲近母语文化修养。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班师生于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在诸多报刊上发表和获奖的几十篇论文、教学案例以及研究班学生的作文簿、优秀作文集等数以千篇的学生作文等都是有力的佐证,师生的人文素养、文化修养、教学智慧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可从中窥见其一斑。
(二)主要的实践成果
1.直接的实践成果。本课题研究最直接的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发表和获奖的教师优秀论文、课例和学生的优秀作文集等之中,编印成集的就有《壮丽淮安·教育课程》、《结题报告、优秀论文、教学课例集》、《学生优秀作文集》、《研究班资料集》和《研究班学生优秀作文选集》等数十本,以及先后两次在《同学少年》报出版了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3个专版等。有关集中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专著出版工作也在积极筹备之中。
2.间接的实践成果。
一、改革前现象及分析
本课程教学改革之前,由于缺乏有效的高职教育理念及有效实践环节,授课效率很低。
在课堂上,教师辛苦地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没有任何动手实践的机会,只在课程快结束时到企业参观。但因为诸多限制,最终虽然有参观,也是走马观花。光通信于学生来讲仍然虚无飘渺,充满神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在课程教学改革前,几乎没有在通信行业就业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院2008年与中国联通十堰分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组建“联通班”后才有所改善。
二、改革具体实施过程
从2008年开始,我院引入德国的“双元”教学改革模式,并学习先进的“DCCD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先后邀请多名中外著名高职教育教学专家来我院做报告、办学习培训班。从理论上为后续课程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自2010年与中国联通等多家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以来,目前我专业已拥有多家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其中还有省级示范实训基地,这从硬件环境上为实施课程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及内容,首先选择合适的课程载体――不同类型的光纤通信系统,并因此构建3个学习情境,分别是机房段光纤通信系统建设与维护、线路段光纤通信系统建设与维护及长途光纤通信系统建设与维护,其中第三个学习情境是对前两者的包容和汇总。
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又分解分为若干个学习子任务,每一个子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实施完成。
2.任务为驱动的课程实施改革
采用“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所谓的“一体”是实施过程中,学生、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构成学习实践共同体;“两翼”是指在授课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及构建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授课过程中,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要求及教师引导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在每个任务结束时,任意抽取一组或多组对该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在自评和互评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学会公正评价。下面以第一次课为例,讲述一下课程改革的前后区别。
改革之前,第一次上课教师会给学生强调这门课是本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课,告诫学生好好学习不要挂科,然后介绍光纤通信的概念、特点、结构、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改革之后,同样的一次课。教师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打电话”的经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告知本次课就是让大家知道电话信号是如何从手机“钻”到对方手机中的。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参观基站设备,观察设备间连线颜色及线形等情况,并根据观察所得分析归纳出机房部分光纤通信系统的一般框图。最后任选一组讲解,学生之间相互补充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综合点评。
3.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打破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形式,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水平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本课程改革后教学效果及今后改进方向
改革后,本课程多次获院督导专家好评,很受学生欢迎。至今已有3届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为100%,初次就业都在通信行业。目前,我专业毕业生因为实践操作能力强,多次获得业内人士好评,供不应求。该课程也被评为2012年“院级精品课程”。但本课程仍存在不足,改进空间仍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授课内容多为教材及企业文档的综合体,对上课造成一定不便,需要尽快编写适用教材。
2.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所做的大多是验证性实践,真正参与的企业项目不多,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项目,使学生能积累更多的职业工作经历。
3.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各有所长,今后要更充分地发挥其互补作用。
以上是笔者这几年做的一些改革探索,效果明显,但仍需改进,最终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有所乐。
参考文献: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落脚点
“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误区,如:将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学校自编教材,或把校本课程等同于教师本位课程等等。针对以上情况,须开展校本课程理论学习,确立其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二、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素材的来源
1 充分发挥教师个人能动性,积累教学法上的校本课程素材
通过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学习体会等形式,不断地进行自我剖析。寻求教师与学生和谐交流的最佳结合点,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同时积极探究如何切实地完成语文教师角色不断转换的途径和方法,并及时地总结成文字资料,把这些“土专家”的自编教材提升为教学法上的校本课程的素材,并用这些成果去培训其他语文教师,以帮助其他教师的提升。
2 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和适度补充,积累教辅资料类校本课程素材
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或教师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学校中大多数课程决策是由教师个人做出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对中央编制的课程进行修改,形成教师本位课程,将之加以利导,使其成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师生互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教师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较易被人理解与接受的,而师生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则很少听说。所以笔者特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这里以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为例:
1 在借鉴抄读法、剪报法基础上。通过“师生评说”开发校本图书资源
首先让学生把读物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内容抄写、剪裁下来。作为学习语文的资料。学生在“抄剪”之后,对其所收集的材料进行评说,或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教师结合原材料。分析学生评说中的得失,反馈给学生以后,学生针对教师的评语再对原材料加以评说。
这样,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每个学生都收集到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并拥有了相当数量的、有关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资料,把它们组织起来,作为班内小图书室的资料,再次在学生中传阅,让他们精选、评说,去粗存精,从而形成学校校本图书资源。
2 通过学生成长日记和作文情况考评,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开发校本作文教学资源
学生以写成长日记等方式,随时记录下自己写作素养变化的情况,教师凭借这些日记和在评改学生作文过程中发现的情况,给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记录清楚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所有情况,然后与学生一起定期地对不同个案进行分析归纳,寻找出有价值的规律,最后形成文献资料。方法一:教师直接改写学生失败的习作。方法二:以学生失败的习作为起点,调动全班同学将之改为成功的习作。
四、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丰富校本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