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3 11:14: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

第1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而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奠基石,它的信息化对整个教育信息化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了好的软、硬件环境,教师们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信息素养,通俗的理解是对信息的搜索、加工、处理,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信息内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素养、能力在网络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幼儿教师朝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素质。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学前教育教学信息,创造性地开发、丰富幼儿园教育资源,合理、灵活运用多种信息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

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是闽南地区重要的学前教育培养基地,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300~50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布在闽南、闽西和闽北等地区,为提升海峡西岸的学前教育质量做出贡献。为适应学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幼儿园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培训内容从以前单一的办公化软件应用基础,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更高技能。

由于幼儿园教师多来自闽南三地,数量庞大,可以利用深度访谈、网上问卷、网下答卷等多种形式收集所需的信息,从而建立起相关的数据库。随着调查研究的展开,数据资料和信息量将会急剧增大。以泉州地区为例,截止到2004年共有幼儿园604所,加上各种幼教机构,将达到700个单位,一个普通幼儿园一般师资有40人左右,这样单单泉州地区从事幼教行业的人员就有近3万人,而每个教师的数据资料包含有多方面,其中包含着巨大的信息资源。要如何合理地、高效地挖掘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培训提供指导,单靠传统的数据分析手段是无法胜任的。因此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以及所在单位的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面向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数据挖掘,现在已经在一些领域上得到成功的应用,在高层次的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不仅是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包括很多大公司、大企业也参与到这项造福未来的事业中。

在学前教育管理领域上,数据挖掘还是个全新的课题。本文将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被研究对象——幼儿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素养,包括:

1.个人信息意识与态度,包括教师的业务能力、信息环境建设,以及教师的信息意识,利用信息手段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主动性。

2.个人信息知识和技能水平,包括教师多媒体软件使用情况、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网络技能、知识技能与课件制作的能力。

3.个人信息素养综合因素以及学习目标,包括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道德与安全、信息技术培训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困难。

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分析,我们希望能从中找出影响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从而指导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的制订,更有助于学前教育师资职前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培养目标的调整。

二、教育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现状

在教育管理领域内,数据挖掘技术正在慢慢地被推广,主要是应用在图书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评价、数据分析等事务中,但总体上研究不够成熟。当前国内各大师范院校也意识到数据挖掘的重要性,在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均开设了“数据挖掘”等相关课程,如南京师范大学的“Web数据挖掘与推理”、“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等课程。随着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偏差检测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据挖掘必将在教育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随着人们对这一技术的日益关注,相信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从而快速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学前教育领域内,由于管理人员在技术上的不足,数据挖掘的相关应用基本上是空白,更多的是利用Excel图表或SPSS等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的汇总分析,得出结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前教育界的专家也开始注意到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并对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调查研究,但对于得到的数据、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相互制约等关系,没能进行更有意义的发现、推理。

三、研究意义及方法

在学前教育领域中,作为主体的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年轻群体,她们普遍学历不高,研究水平有限,学习能力也不如中小学教师,但却是个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群体。由于特殊的教育环境、教学对象,使得她们需要借助更多高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来丰富课堂,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正是最好的工具。因此,如何加强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笔者已通过调查问卷、网络答题等方式,不断地收集、积累相关数据,构建数据库,而如何利用有效的途径,并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信息,进而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有着长远的意义。

因此,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

1.持续地通过问卷调查,网络答题等方式获取数据,形成“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数据库”,并结合个别访谈形式,探讨泉、莆、厦、漳、龙岩等地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

2.根据领域专家要求,将各因素分成11个挖掘问题,并利用挖掘工具探索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3.设计数据挖掘模型,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对不同的挖掘问题分别采用关联规则、聚类方法进行研究;

4.探讨不合理规则,利用测试数据集对挖掘结果进行检验;

5.挖掘结果可视化、直观化,方便用户对结果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安平,周期玉.Big6与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构建[J].实践研究,2006,(6):730-734.

[2]戴莹.东台市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C].江苏省2005年度学前教育优秀论文,2005.

[3]王铁军.数据挖掘技术在教学评价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2005,(3):11-14.

第2篇

【关键词】苏姗・霍兰德;幼儿教育技术;幼儿软件评价;发展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011-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02

引言

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颁布,学前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两股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起步。从研究的角度看,在学前教育信息化起步之始,应该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现状是什么?二是国外有哪些先进思想和经验可以借鉴?结合本土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是教育技术的发源地,其学前教育信息化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在美国稳定而庞大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学术群体中,苏姗・霍兰德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一 苏姗・霍兰德其人及其对幼儿教育技术的贡献

苏姗・霍兰德(Susan W.Haugland)博士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和幼儿教育软件评价专家,也是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technology integration)领域的领军人物。她于1979年至1999年期间在东南密苏里州州立大学(Southeast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儿童发展中心工作,是该校名誉退休教授,现分别为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Metropolitan StateCollege of Denver)和大都会州立大学(Metropolitan StateUniversity)的早期幼儿教育系教授。1992年,霍兰德开始负责发展性软件和网站的评定(Developmental Software and WebSite Awards),1999年开始担任KIDS&Computers公司的总裁。

霍兰德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软件评价以及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从事幼儿教育技术研究以来,论著等身且被广泛收录和引用。她的个人介绍也被收录进Who's Who in America,Who's Who in Executives andProfessionals、Who's Who in American Education等书籍、年鉴。她对幼儿教育技术的开拓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在美国,尽管教育技术在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中发展迅速,但在早期教育领域发展也是滞后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者、教师和家长担心技术对于幼儿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美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早期教育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霍兰德就是这早期开拓者的代表性人物。她于1985年在东南密苏里州州立大学发起了KIDS计划(KidsInteracting with Developmental Software),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技术的研究。霍兰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3岁以后的幼儿使用计算机具有很多的潜在好处,她的幼儿教育技术思想建立在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这与全教协会(NAEYC)提出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技术思想对美国早期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率先开展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研究

软件作为信息载体在计算机用于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幼儿软件却良莠不齐,并且大部分不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霍兰德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软件的评价研究工作,并将之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重点。她1985年主持制定的Haugland/Shade幼儿软件评价量表自以来,经过不断地完善修订已经得到全教协会的认可,并成为全美权威幼儿软件评价标准。从1990年开始,全教协会吸收了Haugland/Shade量表,从1993年开始在每年的年会上都开设专门分会场,并将其定为NAEYC年会的技术特色专场。1997年,霍兰德在KIDS计划基础上创建KIDS&Computers公司,开始将幼儿教育软件评价进行商业化运作。面向社会提供教师培训、咨询、软件和网站的评价等服务。KIDS&Computers公司作为第三方幼儿教育软件评估机构,以其专业性和职业操守在全儿软件评价领域享有盛誉。其每年推荐的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以及提出的指导性建议对全儿软件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二 苏姗・霍兰德的技术观

长期的幼儿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工作中,霍兰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观。具体包括技术本体论(是什么)、价值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有什么用)、实践论(幼儿教育中如何用好技术)。

1 本体论:技术是什么

作为幼儿教育学者,霍兰德并没有专门讨论过技术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她关于技术本质的认识渗透于其众多相关论述之中。霍兰德所指的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站、幼儿教育软件等。霍兰德认为,不同的使用方式,决定了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技术有时如同黑板和粉笔,为幼儿学习提供信息,幼儿从技术中获取知识(Learn fromtechnology),从这个角度看,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有时技术在“信息收集、全球性的交流、学习成就的展示、互动性活动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独特的学习机会”。技术的“支架”作用能够“为幼儿提供帮助、支持和指导以使其不断建立认知能力和技能并掌握难度较大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技术是作为幼儿学习的资源、环境和伙伴而存在(learn withtechnology),是幼儿的认知工具。

2 价值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有什么用

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一直备受争议,其中持负性观点的居多。霍兰德作为幼儿教育技术的开拓者,她对于技术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充满乐观,但同时也保持谨慎的态度。她认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霍兰德接受之前研究者的研究结论。认为计算机在取代其他幼儿活动和幼儿的基本生活经验,剥夺儿童的童年、提供非现实世界图景、增强社会孤立性、降低幼儿情感意识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危险。另一方面,霍兰德认为“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儿童应该有机会早点在生活中适应技术”、“我们几乎没有选择,计算机已经摆在那里,而且会更加普及”。信息技术在应用得当的情况下,也许是在促进幼儿发展上迄今为止所发明的最为强大的工具。信息技术在促进幼儿更为主动的学习、更为独立的学习、更为个性化的学习、增强问题解决技能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另外,霍兰德非常看好网络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认为网络在“信息收集、研究、虚拟野外考察、全球交互与分享、发表成果、增强动机等方面,能为幼儿提供不可替代的学习机会。”

3 实践论:幼儿教育中如何用好技术

霍兰德对于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所以其技术观的核心就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取向问题。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出现的种种问题源于幼教工作者两种错误倾向:技术工具主义和技术万能论。前者仅仅将技术看作一种工具,以传统的方式使用技术让幼儿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和教学游戏。后者将技术的优势无限扩大,无条件地将其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的“百宝箱”。为此,霍兰德引入了“发展适宜性”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取向。她认为幼儿在体质、情感认知上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需求,对于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发展适宜性的方式使用计算机才会给幼儿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受益”,包括:“更多的主动性学习,更多不同的知觉和概念的学习模式,较少的精神乏味性学习任务,学习的思考速度提高,更适合幼儿个体的学习,更多独立的学习,获得更好的帮助以促进概括能力的发展”。

三 苏姗・霍兰德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

相比计算机硬件,软件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更具有决定性。如何选择与评价幼儿教育软件是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也是霍兰德幼儿教育技术研究的重心。全教协会(NAEYC)在1990年开始吸收了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并从1993年开始在NAEYC年会中设立专门会场对教师进行Haugland/Shade评价标准使用培训,标志着霍兰德在全儿教育软件评价领域的领军地位。

1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受到重视,幼儿教育软件也得到蓬勃发展。然而在霍兰德的早期调查中发现,市场上90%的幼儿教育软件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训练-练习”(drill-practice)软件,不适合幼儿的发展。霍兰德还曾专门对这些非发展性的幼儿软件和发展性的幼儿软件教育效果进行过对比试验研究。研究发现这些市场上占90%的非发展性软件对幼儿的认知、自尊等关键领域影响不明显,甚至很大程度上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与家长在为幼儿选择软件时困惑,或根本不做任何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兰德开始关注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问题。并具体提出其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1)幼儿软件评价的首要目的在于评估幼儿软件的发展适宜性,除了分类鉴别之外,还通过评估为幼儿软件设计开发提供指导方针;(2)通过制定标准,提供一个系统、客观的工具,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可以增强对幼儿教育软件选择和判断的能力;(3)对管理者来说,通过适当的幼儿软件评价可以用来提高管理的效率。

2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理论基础

在霍兰德看来,“幼儿不是小大人,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情感、认知和社会需求。幼儿软件的设计应该反映出幼儿的独特性。和任何提供给幼儿的课程资源一样,幼儿软件必须是健康发展取向的。”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根源于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更直接的思想来源是全教协会1986年的发展适宜性实践思想。霍兰德根据“儿童发展理论”提出“发展性软件评价”思想,并于1985年开发出第一版本Haugland/Shade量表作为幼儿教育软件开发的基础。霍兰德曾专门对其研制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标准和全教协会提出的发展适宜性实践指导方针进行了对比,她认为二者是一致的,有着相似的设计思路,都是“建立在儿童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在不断完善中,霍兰德将其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称为“发展适宜性软件评价”。发展适宜性是在学前教育出现较为严重的小学化倾向背景下提出的,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发展的一套理念。它是全英幼教协会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立场,是学前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具体包括:年龄适宜、个体差异适宜和文化适宜。

3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内容

幼儿教师和家长在选择教育软件时,霍兰德强调应考虑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软件产品要符合学校、学区、州所认定的目标或标准;二是软件内容中即使是幼儿发起或控制的暴力也应该避免;三是发展适宜性是最根本的考虑。她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她和谢德制定的Haugland/Shade发展性适宜性软件评价标准之中。该标准始创于1985年,后经1991、1996两次修订不断得以完善。该标准从幼儿发展适应性的角度出发,从儿童、教师和技术三个维度提出了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十条指标。具体包括:“年龄适宜性、儿童控制、清晰的指导、可延伸的复杂性、操作的独立性、无暴力性、过程导向性、技术特征、模拟真实性和可变换性。”随着全教协会对发展适宜性概念的不断完善,霍兰德在她的软件评价中新增了“文化适宜性”,即充分考虑到语言、国别、性别、文化、家庭等因素,新增了反偏见(anti-prejiudice)作为评价内容。文化适宜性的增加使得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标准在评价内容上不仅更加公平全面,还为其评价思想走向国际奠定了基础。

4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方法

霍兰德曾经运用其Haugland/Shade发展性适宜性软件评价标准对众多幼儿教育软件进行评价。从她对其软件评价标准的描述和实际进行的软件评价来看,霍兰德对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指标体系评价法。她的十条指标根据各自定性特点的描述,对被评价幼儿软件采用0、0.5、1计分。总分达到7.0分的被视为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否则为非发展适宜性的。在依据指标定量评价的同时,还有专门的栏目对软件进行简短的描述和评论。通过这些定性评价,“我们经常为软件设计者就软件如何更好地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提出建议。”这种以定量为主,定量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是霍兰德软件评价方法的显著特点。另外,为了促进自身软件评价研究的发展,霍兰德进行了很多实验性的软件评价,“这些评价很多是基于教室中早期儿童利用软件的实际反应。”

5 霍兰德关于其他幼儿软件评价系统的研究

教师选择幼儿软件有两条路径:一是根据一些幼儿软件评价系统的推荐来选择;二是采用某种评价系统自己来进行评价选择。无论采取哪条路径,教师选择采用某一种幼儿软件评价系统是第一步。尽管霍兰德研制出了Haugland/Shade评价系统,但为了给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依据和指导,霍兰德专门对多种幼儿软件评价系统进行了研究。

首先就利用软件评价系统来选择幼儿软件,霍兰德进行了中肯地表述。她告诫教师,“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软件有优点也有局限性。”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幼儿软件最大的好处在于教师无需预览软件。这为教师在时间、精力和经费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然而教师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幼儿软件也同时存在两大局限;首先,不存在包打天下的软件评价系统,所以事实上有不少很不错的软件并没有通过评价系统的评价脱颖而出;其次,评价系统的评价和这些评价变得被公众可用之间具有滞后性。而且这种滞后的时间取决于软件评价系统本身。霍兰德指出,当教师选择软件评价系统时,最重要的因素是所选择的评价系统符合他们自身的教学哲学取向。通过调查,霍兰德在众多的幼儿软件评价系统中遴选出了7款幼儿软件评价系统,并着重分析了这7款评价系统的教学哲学取向、适用年龄段、各自不同的优点。这项研究成果成为教师选择评价系统时的重要参考工具。

四 苏姗・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作为幼儿教育资源,虽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如何用好才是关键。在霍兰德看来,“计算机活动越来越趋向与所有课程的整合”。“只有当计算机融入课程时,儿童才能在概念理解、抽象思维、言语技能、问题解决等方面获得发展。”所以霍兰德的不少研究围绕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展开,并逐渐形成了其整合思想。

1 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为确保幼儿园教室中以发展适宜性的方式使用计算机,霍兰德提出了五个关键因素:“计算机摆放的位置、软件选择、教师指导、支持活动和教师培训。”

在幼儿园课程学习中,计算机方便易得是前提。所以在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摆放至关重要。霍兰德反对幼儿园惯用的成立计算机室或技术实验室的做法。她认为这些做法使得幼儿不能随时根据需要接触计算机,而且很难与课程活动有效衔接。她主张在教室中设立“计算机中心”,在具体摆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高、视角等因素,以使所有幼儿都能看得见,并易于获取。

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软件。霍兰德强调教师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软件,一定要保证是发展适宜性的。鉴于目前市场上此类软件仅占20%份额,幼儿教师在选择软件时往往遇到困难。霍兰德还为教师选择发展适宜性软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霍兰德认为,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要求幼儿都具亲身实践的机会(hands-on opportunities),教师应该鼓励但不能强迫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由于幼儿对使用计算机的热情并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相应的指导。为此,霍兰德提出教师应建立一个有计划的轮流指导系统,并就不同年龄、不同特点幼儿的指导提出了具体建议。霍兰德还提倡家长也应该加入到指导队伍中来,以提高指导的效率。同时霍兰德也非常强调幼儿伙伴之间的作用,“记住,计算机指导并不总是来自于成人,儿童伙伴之间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当他们互帮互学时,也增进了社会性的发展。”

霍兰德早期研究显示,只有当延伸活动在有效增强幼儿软件的主要教学目标时,幼儿才会获得显著发展。所以活动为丰富幼儿在教室中的计算机经验提供了重要支持。霍兰德提出,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保证活动对各类软件的支持作用:“一是设计特殊的活动,以丰富幼儿正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软件:二是将计算机整合到课程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对课程重点内容起支持作用的软件。”

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培训可以使教师学会操作技能,建立自信,并掌握将计算机整合到他们课程中去的策略。”霍兰德吸收爱普斯坦(Epstein)的观点,提出幼儿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四个关键步骤:教师获取实践经验、工作坊的交流学习、典范和导师指导示范、后继监督。霍兰德进一步认为,无论哪一个环节,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真诚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是有效培训的关键。另外,由于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霍兰德提出教师培训应该是持续性的。

2 关于计算机在幼儿园教室中配备的数量

霍兰德除了专门对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摆放进行研究外,为了提高应用的效果,霍兰德还专门就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在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与幼儿的比率最好能达到1:5,最大不能超过1:7。”在计算机不够的情况下,可将计算机集中起来,每个班级按月、季度或学期轮流使用。霍兰德认为,很多幼儿园将计算机平均分配,往往在一个教室中只有一台计算机,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有才能的教师也无法实现计算机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3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霍兰德明确指出当前幼儿教师将计算机整合到其课程中的失败根源在于“她们是以传统的方式使用计算机,而非是发展适宜性的”。在其众多的论著中,霍兰德反复指出技术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发展适宜性,即要考虑到年龄适宜性、个体差异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在尊重儿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其他所有整合原则都以此展开。

具体活动支撑原则。在发展适宜性的指导思想下,幼儿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developmental computer experience)是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有效整合的基础。霍兰德认为,“如果幼儿的计算机经验不是发展性的,他们还不如不接触计算机。”幼儿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单靠选择出发展适宜性的软件是不够的,还需要选择或“设计一些具体活动(concrtetactivity)来丰富、支撑这些软件”。换句话说,软件的发展适宜性还需要通过适当的具体活动作为中介,才能用活、用好。霍兰德认为,具体活动是一种亲身实践的经验(hands-on experience),幼儿通过适当的具体活动,在课程学习中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发现、操作和探索,并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

儿童参与性原则。霍兰德深受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影响,认为在发展适宜性的课程整合中,幼儿是参与性的学习者。计算机作为教室中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幼儿认知的工具,为幼儿认知发展提供脚手架。通过设计的具体活动,“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由幼儿负责”,“幼儿控制学习的过程,并通过探索构造概念与建立知识。”

易接触和有效性原则。幼儿在课程整合活动中经常需要主动操作计算机,这就决定了教室中的计算机在摆放上应该是易于幼儿接触的。霍兰德还非常重视性别差异在幼儿接触计算机时的影响,强调教师在软件选择和教学时应予以注意和提供必要指导。而要保证整合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室中的每一个幼儿对使用计算机充满自信,并且将之视为可用的学习资源”。霍兰德强调应鼓励而非强迫幼儿使用计算机,每一个幼儿在课程活动中都应该有亲身实践的机会。

4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不同年龄段幼儿课程整合的思想

霍兰德认为3岁之前的幼儿通过身体(眼、耳、口、手、脚等)进行学习,计算机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所以霍兰德不赞成3岁之前的幼儿使用计算机。对于3岁之后的幼儿,霍兰德经过实验研究提出,教师进行整合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使用不同的整合方式。

对于3~4岁的幼儿,应该顺应他们的意愿,在具体活动框架下由幼儿自主探索。3~4岁的幼儿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探索时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时间是关键。即使幼儿在利用计算机学习时遇到障碍或毫无预期的结果时,教师也不应该给予太多干预,而是给予一两句话的提示即可。霍兰德认为,在教师提供最小帮助的情况下,幼儿仍能成功使用计算机。为增强和扩展幼儿的计算机经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根据幼儿使用计算机的情况提出一些问题。从霍兰德的上述观点看,3~4岁的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显然应该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相对于3~4岁幼儿,4岁以后的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但这取决于提供给他们的计算机经验的类型和他们接触计算机的频次。霍兰德认为,4岁以后的幼儿在他们的计算机经验方面应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应该相对具体一些,可以直接指向幼儿的学习目标。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适当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在组内和组间分享他们的成果。

5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反偏见课程整合的思想

全教协会一直以来非常强调在早期教育中提供反偏见课程(anti-bias curriculum)的重要性。提倡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多元文化,避免提供刻板性(stereotypic)的材料和活动。霍兰德认为计算机在开发和促进反偏见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指出计算机与反偏见课程整合的四个环节:第一是选择使用反偏见软件。霍兰德还专门进一步指出了反偏见软件的六个特性:多语言、国际视野、性别平等、种族差异、不同年龄能力、多元家庭风格;第二是教师应创设一种环境或活动,促进幼儿认识并肯定班级中存在的不同,帮助幼儿接受他人;第三是保证性别平等。教师应该为男孩和女孩提供接触计算机的相同机会;第四是利用计算机提升幼儿文化意识。即通过交互软件或网络,幼儿感受其他文化,消除壁垒,真正理解个体差异,并建立全球理解。

五 霍兰德关于幼儿使用家庭计算机的建议

第3篇

《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不但对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提出具体标准,也对在校师范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标准》已经成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指南和依据[1]。目前,凯里学院教育技术学公共课程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使得学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必须以《标准》为指导,加强教育技术学公共课程的改革和探索,才能加强学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挣得一席之地。

1 研究设计

高师院校开展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小学输送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合格教师。随着全国逐步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已经进入了历史日程。凯里学院目前还是以师范生为主,担负着为黔东南州培养中小学师资的任务,这样就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一条适合本校学生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

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本次问卷在设计中以《标准》为指导,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的能力和教育技术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大三、大四的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在研究中还注意选择不同专业学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涉及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体育教育、物理教育等本科层次的师范专业,其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50%。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有效率为86.6%。

2 现状分析

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灵活性的知识和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师范生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等的相关概念,有利于运用理论向实践教学的过渡,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地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在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师范生对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总结。教师是否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调查显示,凯里学院师范生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

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这也是影响师范生个人能力成长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的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能够正确认识;学生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认识,“同意”的态度占到了84%以上;在调查的学生中,认为自己“完全不懂”或者“不太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的人数占到了48.2%;在对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调查数据中显示,有8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熟练地进行网络资源的信息检索,有76%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熟练地操作常用的办公、图片处理、音视频处理软件等应用软件,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总的来说,凯里学院师范生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够理想,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其进行相应的强化。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相对集中的有以下几个。

课时不足 公共课开课周数为16周,每周两个学时,一个学期也就32个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是大概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或者是有针对性地就某些重要的内容进行讲授,这样根本不能够系统完成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和实践工作,学生也很难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调查的统计数据中,学生表示课时不足的占到87.6%,这就证明学生已经意识到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师范教育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实验设备缺乏 教育技术是建立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由于凯里学院属于新升本科院校,正处于建设中,目前还没建立教育技术的实验室,实验设备也少之又少。该门课程应该开设的实验课程,由于缺乏实验设备,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流于形式,进行泛泛而谈的讲授和设备操作的演示实验。学生不能够得到设备的实践,对技能的掌握也就只能是处于“空想”状态中,这样就出现在教学内容中只有理论而没有操作的尴尬境地。即便有些实验可以开设,但是由于设备有限和老化,学生人数也相对较多,很难应付实践操作课的开设。故而在调查中学生对于实践操作设备的需求占到94.3%,可见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已经提高很多。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凯里学院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单一,采用的还是笔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这种方式只能考核到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不能对教育技术的实践技术能力进行测试。这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应学生教育技术的实际能力,另外也不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学习促进作用,使得学生不够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3 改革建议

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的共识和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潮流[2]。针对在本次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调整课时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由于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只有32个学时,授课时间太短,应该在今后的教学计划中对课时的安排进行调整,增加到每周四个学时,使得总学时数达到64学时。只有增加课时,才能够系统地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充分掌握教育技术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搭建学习平台 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校园网搭建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环境,教师可以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媒体素材等多媒体资源上传到平台中,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师生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在线的答疑等互动。这 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

增加投入,加强建设 目前实验设备的匮乏是凯里学院实践教学中的软肋。凯里学院应该增加对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第一,建立起60人的计算机实验机房四个,这样就能够满足在校师范生学习在教学资源开发中,制作CAI多媒体课件所使用的软件,如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AuthorWare、Edius等。第二,购买数量充足的投影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硬件实验设备。因为师范生对硬件设备的操作是构成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个部分,而目前学校硬件设备非常缺乏,所以增加设备,加强师范生教育技术硬件操作能力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第三,建构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它能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第四,利用学校已有的校园网络、闭路电视系统和调频台广播系统等学校教学资源,搭建出混合式(B-Learning)学习平台,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该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应的系统和学生进行交流,形成协作式的探讨学习模式。

合理设置课程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能力的培养应该根据各个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专业的特点来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设置。应该在相应的学期开设计算机的后续课程,该课程可以根据专业来进行开设,如美术专业可以开设Photoshop,而物理、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几何画板等。这样就更好地让学生从实践入手,充分将教育技术能力整合到所学专业中去,从而体现教育技术能力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够全面反应出学生的教育技术综合能力。由于教育技术课程的综合实践性很强,所以传统笔试的考试形式已经远远不能够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应该在最后期末考核评价中增加实验的比重,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重视实验的环节。将平时在实验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如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相关软件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实验的完成质量,作为期末实验能力考核的重要依据。这样就能让学生重视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进一步让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4 结束语

在教育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每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应该依据《标准》,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基本素质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能力,增强选择和运用各种媒体的能力,提高师范生处理教育信息资源的水平,改善教学传播的效果。让学生走出校园就是一个合格的、具有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让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教学,为中小学生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林雯,等.广西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93-98.

第4篇

【关键词】成人高教 教学点 实效性 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06-02

近年来,广西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各高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满足不同区域学员的工学需求,除校本部外纷纷在校外设置联合教学点,这些站点的生源占到高校成人高教生源的大部分,对广西成人高教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校外教学点管理的好坏,对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升,对各高校所面临的办学管理风险,影响都将越来越大。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规范校外函授站管理的新思路新对策,提升管理质量,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促进成人高教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加强成人高教校外教学点的内部动力,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加强管理质量的检查和监控,确保管理质量措施到位,促进成人高教事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本文试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西幼专”)开展成人高教校外教学点工作为例,分析影响校外教学点管理质量的主要原因,并基于实效性视角对提升成人高教校外教学点管理质量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影响校外教学点管理质量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近几年广西成人高教校外教学点的对比观察、实地调研、个别访谈和案例分析等,以及对广西幼专校外教学点调研走访中,笔者认为,影响广西成人高教校外教学点管理质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成人高教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广西成人高教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城市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比农村多,生源大多集中在城市。二是布局不合理,部分高校普遍存在对校外教学点的设置资格资质要求不高、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一些机构受利益驱动,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当地人才需求,竞相与高校签订建站协议,以达到吸引更多生源以及抢占地盘的目的,造成区内各高校校外教学点遍地开花。

(二)教学管理不规范,管理质量不高

1.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评价方式僵化。在成人高教校外教学点的教学过程中,面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内容简单、方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出勤率低和评价方式僵化等。

2.学籍管理不规范,档案不健全。学籍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对学籍管理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和培训不到位、执行不严以及领导说了算等问题。特别是考务工作不到位、作业和论文流于形式,学生学籍建档、考试试卷保管不健全。

3.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意识不强。目前,广西成人高教的管理队伍存在人员数量不够、素质偏低、流动性大、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不利于教学点的管理,增加推进管理水平科学化和系统性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违规、虚假宣传以及有偿买卖生源等行为的发生,不利于校外教学点的管理。

(三)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滞后

目前,有些校外教学点存在硬件设施配备不足等问题,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设施配套不全;有些教学点依靠临时租用等办法解决,有些函授面授上课“打游击”甚至不上课;有些教学点虽然采用计算机管理,但仍停留在简单使用上,未能实现自动化,信息技术管理手段依然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校外办学带来极大的风险。

(四)学制缺乏弹性,难以应对工学矛盾

绝大多数学生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面临各种矛盾,如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等,没有时间和精力外出参加集中授课,部分学生还面临家学矛盾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女性,还面临照顾家庭及照顾孩子和老人的双重压力等,有些虽能勉强参加学习,但“身在曹营心在汉”,有些甚至不能坚持完成学业。

二、实效性视角下提升成人高教校外教学点管理质量的策略

成人高教校外教学点管理质量实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效果。这是成人高教校外教学点教学效果实现的重点,即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二是社会效果,这是成人高教校外教学点教学效果实现的关键,表现在通过投入经费、时间和精力后产生的最好效果。从实效性视角来看,导致成人高教校外教学点管理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院校方面以及校外教学点等。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切实提高成人高教的办学质量。

(一)政府层面:建议给予政策倾斜,加强监管,促进成人高教均衡发展

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成人高教的经费投入,如加大桂南地区政策引导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成人高教经费由政府承担的机制;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主办院校―校外教学点”三位一体的网络监测管理平台,加强教学点的管理,规范办学活动,改变目前部分站点“散、乱、断”现象,以促进成人高教均衡发展。

(二)主办院校层面: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严格管理,规范办学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把准入关。高校要准确把握成人高教的功能定位,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校外教学点的管理,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申请建立站点的依托单位,要严格审核办学资质,实地考察,对不符合条件的站点坚决不予合作。

2.严格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评估体系,提升管理质量。以广西幼专为例。为规范各项教育教学管理,该校健全规章制度文件15份,实施细则16份,并贯彻落实到每个教学站点,使师生们都有章可循;建立教学评估体系,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校外教学点进行评估检查,明确相关标准,并进一步加强办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管。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提高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成人高教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因为课时有限,不可能用太多时间来进行预习和讨论等,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上,而不是课前和课后。教师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应该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上,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注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三是保证教材质量。教材是学生的必备工具。由于成人高教学生集中学习时间较短,除教师有限的引导外,教材是学生了解所学专I知识的重要途径。目前,除有限的公共教材外,适应成人高教的专用教材可谓少之又少,存在成教普教化的现象。因此,广西幼专组织专人编写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成人高教教材,增加实践方面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更深刻、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和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选派教师时注意选聘一些既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技术和经验,又具教学能力强、教学态度好的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五是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增强责任心,提升管理水平。广西幼专重视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开设研讨班和培训班等,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新任人员岗前培训等,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讲座等,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拓宽管理思路,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管理水平。

3.试行弹性学制,解决工学矛盾。广西幼专针对学年制出现的教学管理弊端进行改革,建立相对弹性的学制,如学习年限最长的有7年,最短的有2年。这种弹性学制,给在职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学生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从而有效地避免工学矛盾。

4.加快教育信息化和课程资源建设进程,实现管理现代化。逐步实施校外教学点运营模式逐级转型升级战略,由现在的校外教学点运营模式逐步转型到学习中心运营模式,并随着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最终转型到继续教育基地的运营模式。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和课程资源建设进程,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和网络化。

此外,还应注重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手机和处理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书刊和电视等渠道开展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校外教学点层面:端正思想,改善条件,加强管理

校外教学点特别是负责人要本着对成人高教高度负责的态度,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加强硬件软件建设,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为教学点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高校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创造条件,为成人高教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栎,王盛业.成人教育教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夏颖.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站(点)的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毛颖莹.成人高等函授教育面授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2

[4]蔡波.提升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实效性之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6(3)

第5篇

计算机技术发展出的云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反过来将云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的创新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云技术的本质是共享,同时具有大量、高速、多样和准确的特点。云技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桎梏,推动了计算机教学方式的改革。本文分析了云技术的特点,并且对其在计算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云技术 云计算 计算机教学 数字媒体艺术

云教育技术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由化和个性化。计算机是一个需要学生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科,同时需要有大量的新技术和新资源,云教育正可以为计算机教育提供这些便利。

1 云技术特点

云时代使得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云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共享是云的本质特征,云技术可以提供虚拟化的计算模式,处理设备和计算设备并不再局限于用户正在使用的某台设备,用户的计算机在使用云技术的情况下仅仅作为交流需求和结果的输入输出终端设备。云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软件应用能力。云的本质是共享,云的特点是大量、高速、多样和准确。云技术的计算能力远远超过单独地一台计算机的CPU处理能力,云的存储量可以高达YB计算。云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将会带动教育中的一场改革创新,是推动资源共享,个性化学习的一大助力。云技术应用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将会大大带动学生的学习效率。

2 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是一个发展与变化都十分迅速的学科,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以及更新速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计算机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共享资源,很多技术人员为了方便学习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源代码公开。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丰富与充实学生学习资源是非常困难的,导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都是过时的技术,与社会上公司的应用需求完全不符合。目前的计算机教学中资源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1 教学资源分布不平衡

对于资金充足的学校,可以购买先进设备和技术进行实验,尤其是进行大数据的计算时,需要有资金购买计算数倍。但是大部分的学校资金是有限的,拥有的技术是较为落后的,计算资源严重不足。

2.2 先进技术更新速度慢

计算机学生的学习到的资源如果跟不上时代,就会导致进入社会的时候无法适应。例如学习FLASH动画设计的时候,很多高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教学重点仍然是较为落后的普通帧动画技术,对于最新的ActiveX等技g却没有教学。

2.3 共享程度低

每个学校都拥有一定量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有重合部分也有不交叉的部分。但是无论哪个学校的资源都是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此进行这些资源的整合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3 云教育技术在计算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中的应用

3.1 以地域范围为单位建立分布式教育资源网

域域网教育资源使用的组织结构是三层结构,即为校、县和城。可以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建立一定的资源共享机制。国内已有省份建立了高校论文搜索共享的平台,很多高校已将图书馆资源进行了整合。域域网的共享资源中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网站,而是多个站点组成的。这三层组织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进行资源整合,因此资源中心是组织结构中的上级,而不是某一个站点。通过三层组织结构整合的资源非常丰富,并不只是教育和学习素材,一同整合的还有很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习需要的工具资源,例如搜索引擎,讨论组和邮件等。

3.2 建立“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资源建设模式

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计算的工具,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这个工具对其他行业进行服务,因此计算机有学科交叉的性质是必然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实验室的计算机研究方向不同,各个实验室研究的方面更具有专业性。为了建设基础教育可以按照学科和教材两个维度建立分类管理的资源群。虽然学生的研究方向是不同的,但是计算机的特点导致研究时存在较大的交叉性,因此为了整合区域内的教师资源、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可以建立分类管理数字化网群。学科群资源网站的建设模式可以表示为如图1所示。计算机的研究方向非常多,按照学科进行组织和管理方便学生进行查找和学习。在涉及到交叉学科的知识的时候, 学生可以通过检索工具迅速进行学习。但是实际上资源库存储的是资源的索引目录,并不是资源,这样可以提高云技术的运行效率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3.3 利用MOOC等网上教学模式

云技术改变的不仅是资源共相的模式和范围,同时改变的还有学生的学习方式。云技术对于终端设备的要求非常低,只要有作为输出的连接网络的设备即可,既可以是平板、手机等手持设备,也可以是计算机等计算设备。目前的云教学平台的搭建模式主要是“云+网络+终端设备+应用软件”。最典型的的教育方式就是mooc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计算机教学方式的重要改革,计算机的学科本身是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自学能力的,因为计算机技术不断有新知识和新技术,甚至一些领域还无人涉及。通过mooc,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加自由,而且可以使得学习的范围突破教室。而且云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一条不受时间于空间限制的交流渠道。

3.4 云技术科学进行教学评价

云平台可以存储各种数据,包括教师的教案以及学生的课堂交互等。这些数据是具有很高的潜在价值的,通过合适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核实,可以进行科学迅速的教学评价。例如学生的作业情况得分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学生学习的峰值在什么时间等。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数据对学生进行了解和评估,这样可以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态度和教学策略。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云”的特点,以及目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云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云教育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共享程度还存在一定局限,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也都需要进一步适应,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朱骁.论“多媒体”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中的应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04(01).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平台;幼儿园管理

“互联网+”的大潮正全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幼儿园也不例外。本人自2012年调入闵行区新华幼儿园,从事校园信息化工作以来,感触颇深,现将工作体会提炼总结成文与大家分享。这几年的工作在摸索中前进,在克服困难中提高,所幸的是:有见微知著、勇于创新的领导和无私无畏、勇于探索的课题组尤其是金梅老师等同事们,给予我工作中积极的帮助与支持,在此致以真诚的感谢!

一、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闵行区新华幼儿园地处老闵行城乡结合部的老小区,占地面积仅有1000多平方米。生源一半以上的幼儿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本地幼儿家庭也有三分之一为低保户。一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对孩子的直接教养,而让老人照顾。另一部分家长由于缺乏足够的学习,缺少有效的教养手段,又缺少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无法进行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的传递。

(二)教师偏老龄化,平均年龄在40多岁,由于职业怠倦,教师缺乏职业激情,更没有职业发展的渴望,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干戈。

(三)个别教职工制度观念不强,开会、培训、有事说走就走,从不事先请假,而且时常发生,这一现象也是新华幼儿园面临的一大问题。

(四)安全、课程、维修等管理都不够规范与科学,具体负责人的过程管理落实不够扎实、细致,欠缺对于管理流程的理性认识与逻辑体系的思考和学习,而导致管理效率低效。

(五)幼儿园日常事务繁多,各个条线总是不断涌现形形的任务――对于管理者而言,感觉分身乏术,顾此失彼。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始终认为只要努力做到规范、扎实、有目的、有计划,管理一定会更加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该如何对幼儿园进行“新生活”“新能量”的聚焦,成为幼儿园管理中最闪耀、最璀璨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值得思考并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命题。时代在进步,管理在发展,针对以上管理中遇到的瓶颈进行归因分析,以“解决问题”入手,大胆突破创新,把管理过程“激活”“做细”,我们觉得市教委提出的两份专项规划文件提供给我们非常好的方向――信息化与国际化,其中信息化是突破创新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二、追求感性管理的理性回归

我们践行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幼儿发展”为主线、以“落实课程标准”为核心、以“规范教育管理”为保障、以“凸显信息化特色”为发展,积极贯彻“为了闵行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快乐”的发展愿景,在推进信息化项目运作的基础上,主动突破发展瓶i,加速整合,围绕“信息化助推精细化管理”用创意引领革新,用行动促进转型、用文化影响内心,把幼儿园管理过程“激活”“做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职工创意智慧,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新突破,彰显“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

(一)组建团队,健全制度

园内成立了“信息推进”项目小组,由园长担任组长,引领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各项工作。网管为副组长,具体落实信息化的各项推进工作,并把校务公开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实行领导责任制,园长为校务公开第一责任人,成立了强有力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由中层干部组成,并由工会成立公开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检查。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各项专题会议,研究校务公开工作,保证校务公开工作有效开展,使我园在校务公开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如《安全管理制度》《教职工安全责任书》等制度等征求稿在幼儿园网站公示,并邀请校园律师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并解读相关条文。

(二)智能管理,空中互动

园所将信息技术作为学校管理的突破口,与软件公司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开发新华幼儿园信息管理平台。

1.日常办公管理,“激活”“做细”

系统采用B/S架构、 MVC的先进技术架构、HTML5技术以及多层B/S应用结构体系。

(1)幼儿日常考勤子系统是记录每个班级幼儿的出勤情况,完整记录幼儿出勤、病事假、服药记录、病症信息及教师家访甚至退费等各类信息。管理者能够轻松便捷地查看指定时间内每个班级的交接班信息数据,不仅能简便地在自然月统计幼儿出勤信息、缺勤幼儿感染症数据,而且能导出各类上报表格进行编辑和修改。

(2)日常管理子系统是对日常办公的繁杂事务进行系统划分及管理通过日程安排、短信接口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解决幼儿园的通知、考勤、外出请假、考核等事务。分别设有公告管理、通知管理、办公信息、个人日程、部门工作管理、一周工作管理、因公外出管理、个人调休、个人福利休假、规章制度管理、档案管理、薪资管理、考核管理、小创意等。

(3)幼儿园资产管理子系统是对幼儿园各类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管理,设有数据字典管理、物品申购管理、入库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易耗品管理、统计管理、维修管理等。通过各类数据的分析为园长审批提供依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无谓损耗,使资源的配置和运作过程可查、可管、可控,使管理沟通变得灵活便捷。

2.日常课程管理,平台实时监控

课程是幼儿园的生命线,也是最能体现幼儿园研究成果的内容,更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核心。在OA系统中我们实现了课程实施方案的分解、活动方案的呈现、课程质量的监控、过程性资料的管理、教研活动的组织研讨等。通过OA系统把课程结构、作息表、专用活动室、运动场地安排等分解到每一天各个时段和每个班级甚至教师,通过日历的方式呈现,教师只要按照日历上的日程安排进行课程实施,而园领导、管理层对整个课程实施的状态也能更为及时、更为清晰地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各个活动室的网络摄像头,将活动室中的图像、声音进行录制,制作教学观摩VCD光盘留作纪念,管理者能够在平台上随时随地观察到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及教师现场的教学行为,即使外出开会、培训也能及时了解到幼儿的情况,同时作为对教师教学工作评定的依据之一,真正落实实时监控。

(三)安全管理,保驾护航

幼儿园安全工作是幼儿园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做到“细、实、牢”,真正达到防患于未然,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成立了以园长为第一安全责任人,总务为安全负责人,班主任为护导者每天负责幼儿安全进园,家长为义工负责幼儿上下楼梯的安全。同时,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层层鉴定安全责任书,并且学期初结合多媒体视频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安全》讲座培训,做到安全工作事事有人干,事事有人管。

同时,在幼儿园门口放置刷卡机――智能门检系统,幼儿智能手环刷一下,保健老师通过系统进行日常晨检如服药等情况将自动记录到数据库中;家长使用“门禁卡”出入校园;还利用科技“千里眼”确保幼儿的食品安全。通过营养室的网络摄像头全程管理营养室每一步操作:从洗菜到切配;从烹饪到分装严格控制幼儿的食品安全。

(四)信息构筑,“家园之桥”

我们借助校园“一卡通”,建立“幼儿成长信息电子档案”,大量收集幼儿的每一个行为,兴趣、学习能力等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累积分析调整日常的工作管理、监控教学质量、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同时为家长揭开幼儿在园的神秘面纱,使家长与园所之间进行“空中互动”,形成观念认同的“连心桥”,我们还利用园门口的信息公开栏、LED电视屏、学前教育age06网站、新华幼儿园网站等的建立和操作,通过APP向家长幼儿动态、日常公告通知、校园特色活动、调查问卷等,让家长第一时间快捷有效地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等情况,更好地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还能及时对通知作出反馈,有效提升调查问卷的反馈率,避免父母对于幼儿情况一无所知的尴尬情况,减少双方之间的矛盾,逐步加深对双方的了解。

三、信息化管理后效能新提升

(一)信息化应用,呵护幼儿幸福成长

1.随时观察,记录生活点滴

园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理论基础,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的“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该系统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示孩子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记录孩子的健康信息、基本信息,奖状、照片、绘画作品等以及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汇集成幼儿成长的珍贵足迹,让幼儿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随时翻阅,见证幼儿成长

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多媒体,多通道并性的传递模式变得可行,准确地传递大量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可以是交互往复,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翻阅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的一天天成长、一天天懂事,这些成果具有实际的形态,更像是一种“产品”,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更是对孩子爱的表达。

(二)信息化应用,推动教师自主发展

1.时空之旅,高效便捷

日常管理工作一般都是面对面沟通、交流,或是集中在一个会议室接受培训。而如今运用信息化管理后,园领导可以打开监控摄像头及时了解幼儿在各个活动室中的表现及教师指导幼儿的现场情况,通过信息化监控及时发现及时指出,避免了没有时间深入班级的监控。另外,园领导还可以随时随地在新华幼儿园信息管理平台上与相关人员沟通,以发送邮件的方式把工作安排发送于教职工,教职工通过自己的账号与密码登录平台,及时查看到邮件的内容及时实施工作任务,既快捷又高效。

考勤管理榻淌Φ牡餍莶僮饕泊来了很多便捷。未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前,教师调休都是要事先填好纸质调休单交于园长签字,由园长确认后方可调休。自从使用新华幼儿园信息管理平台后,教师所有的调休和加班都可以提前一天在平台中申请,省去了填写纸质调休单的步骤,而园长也能第一时间在平台中看到,同意审批后,教师也同样在第一时间看到回复,既实现了考勤管理的无纸化减少浪费,又方便了老师,更便于园长的管理。

2.教育资源,高度共享

新华幼儿园信息管理平台上有一个资源共享的模块,园内所有的教育资源(优秀案例、优秀论文、课题申请书、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等)在共享模块里一目了然,并且提供了查阅方式。教师不管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存在的地方,就随时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并且可以快速下载下来。

3.网络教研,加速成长

新华幼儿园信息管理平台上的网络教研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研方式,为幼儿园教研工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不仅让我们在平台上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能让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的交流,为教师搭建了平等、开放、自由、交互的学习研讨平台,使教师能够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时间去学习、研讨。还实现了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不单单只是一个参与者,也可以是组织者,成为教研活动互动参与的主要主体,开展个性化的教研活动。

基于网络自主互动式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消除了面对面的紧张与束缚,自由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教研活动,丰富了传统教研的方式,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研究”“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共赢,给教研插上了腾飞的翅榜。

4.“阳光数据”凝聚向心力

从“人管”到“数管”,数字因无情而公平,全体教职工按流程办事。从领导到教职工,都统一纳入流程化管理,变成工作流程中的一环,快速响应。信息化步步有确认,条条有记录,制度管理透明化,大大提升了幼儿园管理体系“抗干扰”“抗病毒”的能力,人情、偷懒等都被屏蔽在外,激活了园里一个个“惰性细胞”,让每个“细胞”释放出最大能量成为幼儿园发展的一部分。

现今新华幼儿园在信息化管理下营造出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校园环境。教职工都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管理中,对领导信任、对同事友好、对个人发展有信心,让教职工从自发工作到自觉工作,从被动工作到主动工作,从不同利益诉求到投身幼儿园发展的共同目标中,改变“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状况。信息化管理不仅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规章制度的透明化、“幼儿成长信息档案”电子化、领导计划效率化、学习交流共享化,沟通互动便捷化;盘活了人力资源,激发了教职工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更为幼儿园发展积攒了巨大的正能量,达到了降本增效的成功效果,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推动了幼儿园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事业;学科;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27—04

一 从教育技术的几个宏观概念谈起

任何一个专业都不能回避对学科、专业和事业三个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教育技术专业也不例外。而要想把握它们,还需要从更上位的概念出发,那就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现象。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应该是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子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即“借助现代媒体的教育”现象,或者说是“有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的学习、教学、教育”现象,笔者将其称为教育技术现象。

现象可以从形式上分为实践和理论两种,教育技术现象也不例外,即教育技术现象包括教育技术实践和教育技术理论两部分。

教育技术的实践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去分析。微观的教育技术实践就是有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活动。当然这些教学活动所属的教育领域是非常广泛的: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既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也包括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既包括传统围墙学校教育,也包括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既包括教师的在职培训,也包括企业员工的数字化学习。

宏观的教育技术实践在很多场合都被称为教育技术事业。教育技术事业是整个社会有目的、有组织开展教育技术活动的统称,主要指各电教系统,包括为保障教育技术活动顺利开展而设立的教育技术机构及其相关制度。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由早期的学校电教系统、党员电教系统、广播电视教育系统扩展到现在的网络教育系统。设立的电教机构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电教馆、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和山东教育电视台,以及现在的68所网络教育学院和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等。此外教育技术产业也是教育技术实践的重要领域。

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角度讲,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教育技术理论则是对教育技术现象(及包括宏观的教育技术事业和产业,也包括微观的教育技术活动)及其规律进行研究而产生的知识体系。通常将某一门类的知识称为学科,因此也可以把教育技术理论称为教育技术学科。

教育技术专业是培养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微观的教育技术活动,还是宏观的教育技术事业和教育技术产业,都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去从事和发展,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就需要社会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这就是教育技术专业。

教育技术专业所培养的知识和技能则主要来自教育技术学科,是通过对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研究而得到的。但专业知识绝不仅限于学科知识,还包括其他学科的、作为本学科基础的知识。因此专业知识的集合通常大于学科知识的集合,但学科知识通常是专业知识的主体,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实践,无论是教育技术事业、产业还是教育技术活动都是随着整个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在21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电化教育先驱们利用广播、电影手段进行的主要是广大民众的识字、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等工作;七八十年代的广播电视教育则主要是为弥补高等院校和成人教育的不足而设立的。教育技术专业也应该紧紧把握新时期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技术实践服务。

二 教育技术事业的新工作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7月1日,两部委印发了“本科教学工程”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该工程。该工程将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国家标准。

“本科教学工程”在影响和制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选择五个方面内容重点建设。

一是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国家标准。组织研究制定100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二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专业结构优化与内涵建设,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重点建设1500个专业点(每个专业点支持建设经费150万元)。

三是以优质资源建设为保障,加强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组织高校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每门20万元)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每门10万元)。

四是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每位l万元)。建设1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0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每个200万元)。

五是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重点建设30个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每个500万元)。

在这五个方面内容的建设中,教育技术能在其中发挥很大作用,可以开展的工作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在“本科教学工程”的第三条中指出,要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2011年8月30日)的第十二条也指出,“改进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以上两个文件都说明在依托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手段,探索四种教育教学方式方面教育技术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二是教育部拟组织研究制定的100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专业规范,教育技术学专业已在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十一五”期间就接受了教育部委托,经过多次研究和修订,是已于2012年4月9日拿出了规范的最后一稿,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及拟定的专业规范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历史与学科基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与创新训练体系:教学条件与附录等。

三足在优质资源建设,加强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方面。教育部从2011—2012年连续发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开放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工作实施办法和推荐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2012]6号,2012年11月19日)第三条建设条件中指出,建设团队结构合理,应包括教师教育骨干和教育技术人员。其中多处提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吸收擅长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程共享使用的人员参加:精品课程必须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的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共享平台;展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开放课都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以上这些方面,教育技术人员可以做的工作也很多。例如设计教学方案、拍摄视频教学过程、建设多媒体资源等等都可以由我们来参与完成。

四是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教育部于2012年7月12日发出教育司[2012]107号“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以提高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和基础课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在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中重点支持建设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其工作任务有6项,即开展教师培训;开展教学咨询服务: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承担促进区域内高校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等任务。这六条大都提到了教育技术的工作任务。第一条开展教师培训指出,面向学校全体教师,重点是中青年教师、基础课教师和研究生助教开展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第二条开展教学咨询服务,满足本校特色化人才培养和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需要。在这方面教育技术也能提供条件。第三条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指出,着重研究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与技巧,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与技巧,提高教学能力都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五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更是我们教育技术应尽的首要责任。特别是在开发集成各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探索共享机制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更多。

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及很多职业技术院校都要成立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据了解,有些学校的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在是在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的。这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空间。

三 当前教育技术面临的问题

从国家启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所开展的工作内容来看,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很多支持。也是保障“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能否优质实现的重要条件。从目前来看,全国高校的教育技术人员和工作是否有能力承担这一任务呢?笔者通过调研和访谈部分院校得到的资料来分析现状。从调研的数据来看:

(1)调研的10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有l门是由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录制,9门都是由学校教务处聘请(公司、电视台或影视传媒专业)人员录制。(2)调研的10门国家级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视频内容2门由教务处完成,2门由影视传媒专业完成,6门由教育技术学院完成。(3)调研的全国10门其他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视频内容2门由电视成,2门由影视专业完成,6门由教育技术中心完成。(4)调研了10所大学,其中5所师范院校,5所非师范院校有无教育技术中心,结果全部无教育技术中心。机构设置情况为网络中心4个,信息中心2个,网络信息中心4个。(5)调研了10所职业技术院校有无教育技术中心,结果2所有教育技术中心,2所有信息中心,6所认为不需要。在问及是否需要教学设计和视频技术人员时,回答都需要的1所,都不需要的5所,需要视频技术人员的4所。(6)调研的10所不同性质的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信息中心中,有视频技术人员的8所,没有的2所。有教学设计人员的4所,没有的6所。(7)调研了10所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否开设教学设计课程,结果全部开设。是否开设视频制作课程,结果6所学校开设,4所学校列为选修课程。在调研的10所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中,3所两门全部开设,5所学校列为选修课程,2所没有开设。

从以上这些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制作视频公开课或者精品课程视频内容的主体较为复杂,存在聘请学校外部人员来制作完成的情况:第二在机构设置方面,传统的电化教育中心或者教育技术中心缺失严重,大多数被网络信息中心取代;第三在教学设计和视频人员的配备方面不甚全面,甚至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偏差;第四在教育技术的课程设置中,视频制作课程的开设情况不理想,这会直接导致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在此方面能力的缺失。

另外,笔者结合调研数据访谈了部分院校,包括部委院校。从访谈中了解到,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工程中提出的各项任务。笔者对其中两项任务的落实策略很不理解。

一是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设计制作采用社会招标,由公司来完成。而这些学校既有教育技术专业,又有视频传媒类专业,但却不能配合学校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二是在落实建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时,大都设在教务处,任命一个教务处负责人负责此工作。这些本应该是教育技术中心或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却没能参与(当然有些学校连教育技术中心都没有)。

另外在与河南一部分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座谈中,在被问及“你们认为教育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中,还缺少什么”时,回答集中在数字视频方面的制能力以及相关的教学应用与传播理论。

这些访谈结果反映了与调研数据一致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教育技术实践还是教育技术专业部需要进行调整。

四 “十二五”期间教育技术任务的转向

总书记在“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在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和教学工程中,对教育技术工作以及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在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前教育中部对信息技术寄予了极大的重托。从上面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对教育技术从实践到理论的各个层面都提出了新要求。为了使教育技术在其工作中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至于尴尬,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在教育技术事业层面,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责发生了新变化。一方面在传统电教中心进行的电教教材和材料的制作方面,由幻灯投影片的制作和电视教学片的拍摄转向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课程视频资源的制作。随着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电教中心有被信息中心取而代之的现象,这也导致网络维护职责取代了电视教学片拍摄职责。现在需要重新重视这方面的职责,并实现由模拟到数字,由长时完整电视教学片到片段式微视频的转向。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培训。这包括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以及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方式。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高校教育技术中心、信息中心等应担负起全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咨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数字化资源开发、精品课程制作、视频公开课的摄制以及教学设计工作。拓展工作范围,寻求工作新出路。学校没有教育技术中心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担负起这一工作职责。

二是建议由中央电教馆根据“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新任务、新要求,以教育部名义向全国高等学校下发一个“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把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作为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以此来明确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自己的职责。

三是据了解,一些学校的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由于自己无能力制作,学校教务处出了费用,聘请电视台或公司来完成。建议学校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等应吸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参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教育技术专业层面则包括学科知识的更新以及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改变。在学科知识层面,随着教育技术实践,包括教育技术事业、产业和活动的变化,对教育技术研究工作提出了新问题。一方面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应及时关注这些研究内容,在这些方面尽快做出研究成果,形成新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对任何专业而言,某一专业人才的培养向来都是以本学科知识为主,但绝不仅限于本学科知识。例如进行物理研究需要数学知识,进行生物研究需要化学知识等等。对于教育技术专业而言,除了本科学的新知识外,也需要针对这些新的研究内容,更新相关的理论基础,将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整合到专业学习内容中。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则主要受到社会需求和学科知识两方面的影响。正是由于教育技术事业的变化,导致了教育技术机构职责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要求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科研究的转向,导致了新的学科知识的产生,也导致了相关知识基础的改变,这直接改变了专业人才培养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鉴于这些原因,在教育技术专业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四是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性质分为三种,即师范性、半师范性和非师范性。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无论是哪一类性质的,都应该开设数字视频和教学设计课程以及相应的实验、实践课程,使学生具备社会、学校工作需要的教育技术能力。

五是为了能进一步了解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所开展的教育技术工作,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该针对所开展的工作,明确需要掌握哪些理论、技术与实践方面的知识,建议邀请有成就、有工作经验的校友回校为不同年级的同学传经送宝、介绍经验,以社会需求、学校需求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之一。

六是教育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计划要根据需求进行调整,或者增设培养方向。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培训、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是我们工作的新起点、新任务。这也是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今后工作的新目标与归宿。此外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实习过程中,不妨选择某一高校开展这一方面的实践应用与学习,检验一下我们是否能够胜任这一工作,找出不足在哪里。

在任何社会中,变化是永恒的主题。教育技术也应该顺应这一哲学命题,不断改变。教育技术事业要顺应教育事业的要求进行改变,教育技术专业则要顺应教育技术事业的要求进行改变。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事业、专业和学科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一中国道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沙景荣,马志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事业创新扩散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3):26-29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OL]

[5]教育部.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 的通知[OL]

[6]武小龙,王莹,谢百治.对高校教育技术工作和机构改革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5):443-447

[7]陈仕品,张剑平.政产学研合作:探索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新 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2,(7):15.21.

[8]周跃良,舒慧东,陈小微,曾苗苗.以工作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技 术专业教学改革——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7,(1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