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12 04:22: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学院学年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教学实践 社会体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96―02

1 湖北省各高校中实践教学环节运作模式的现状

调查显示,湖北大学以市场为导向,校办企业和基地有机结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致力于体育娱乐、俱乐部健身指导及产业经营方向的建设;武汉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训练3个环节相结合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及经营方面的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依托本校的办校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开展户外运动管理等新型项目的拓展;长江大学注重学生专项技能与实践和师范能力的培养,在本地与“极限体育”合作,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与拓展指导培训,特别是与江浙一带及发达城市的大众健身企业合作,使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践训练与实践健身指导。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安排时间除湖北大学外均在第7学期,持续时间为1―3月不等,主要实习基地在各地体育机关和健身俱乐部导等方向。湖北大学把时间学习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四学年,采用穿插式实践教学,主干课程(如休闲运动管理、体育市场营销)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该课程所修学期,可以是学期中,也可以是学期后的假期,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感悟体育并且规范调研报告的写作,这样穿插式实践更利于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湖北大学将论文撰写安排在第七学期,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利于学生完成论文同时参加研究生考试。总体而言,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组织方式体现了我国高校的教学实践模式,组织形式主要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时间模式。

在毕业论文组织方面,无论是在论文撰写还是论文答辩,各高校都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重点,以一定的篇幅为基本要求进行的。长江大学学校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必须有校企合作项目论文,且数量不低于学生总人数的5%。

2 湖北省各高校中实践教学进行时存在的不足

湖北省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相当薄弱,针对性实效性不佳,实践时间偏短等多方面原因都制约着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运作。

2.1 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较少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涉及面广,课程设置的较多,分散在各个课程学习时间相应会减少,各门课程的实践时间也就相应减少。例如,三峡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对学生开设了不同的选修课以及相应的必修课,如产业经济学、商务谈判、市场营销学等,但是每门课程一周只有一次课,极少部分课有两节;长江大学开设的选修课如体育经纪人、消费者行为学等总学时只有20学时,这样的课时安排让学生没有时间深入了解,仅仅限于对专业知识极小部分的学习。

2.2 教学实践时间偏短

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训练的过程,时间不够学生的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实践能力。时间不够同样会造成学生实践内容难以完成,或者实践能力得不到加强。对学生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实践时间不够,实践环境刚刚熟悉或者实习内容来不及巩固,教学实践就结束了。例如,武汉体育学院的教学实践安排在第四年的第一学期,共两个月,该校有大部分老师及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不能有效掌握实践能力。相对而言,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实践时间就更充裕,该校在大二和大四的时候都安排了有实习阶段,并充分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2.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

大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多样化特征不明显,不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锻炼环境,仍有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还是在学校进行,缺乏针对性。长江大学建立的校外企业实习实践基地也不稳固,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地点因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不停的变换。

3 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规范的社会体育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及规章制度

指导教师在思想上要客观地、公正地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学生教学实践成绩的考评分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本校实习指导老师考评,一为基地实习指导老师考评。两方面共同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两者的综合评价使实践成绩更加客观。

构成形式性教学实践评价系统。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个实践环节进行评价,在每个实践环节的评价中,指出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做出学生整个实践过程中实践能力的综合评定,形成对学生教学实践成绩的一种形式性评价,体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表现的差异性,对学生自我发展有指导作用。这也能对学校积累丰富翔实的的考评资料,积累制度资源做出贡献。

制定相对统一的评定标准。本校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通过考核进行评定,基地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该实践环节过程中的平时表现进行评定。在每一个实践环节过程中,指导教师都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组织指导能力、平时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评价,综合后作出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成绩。

通过实践基地对实践过程进行管理,建立规范的教学实践基地检查验收制度以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奖惩制度。制定《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管理规定》,写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及职责。并将院系实习工作指导小组职责、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责进行细化,责任到人。

3.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多向联系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对学生教学实践的指导分配上应采取分组配备,基本上一个实习小组指定一到两名本校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要将基本理论以生动的表述传授给学生。在主题调研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理性分析市场形势,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感悟市场的能力。在技能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教学、训练、指导别人进行训练的方法,如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不同学习对象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教学指导的组织和管理方法等实践中容易碰到的问题。“内陪外引”“双师教学”是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中师资建设的一个趋势,摆脱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的困扰,汲取其可借鉴的部分,以市场发展趋势为理论依据制定合适社会体育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明确社会体育专业包含的社会层面,积极将专业建设与体育产业、健身休闲、保健康复挂钩,与社会各阶层社会体育的发展相适应,走出一条适应中国体育发展的特色化道路。

3.3 根据市场需要适当延长教学实践时间

社会体育专业是面向社会培养的市场需求人才的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时间作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没有适应市场需要的实践能力将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以考虑把实习时间分散到各个学年,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阶段性地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独立的实践操作能力,合理有效地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实践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延长每个教学实践环节的时间,力求学生能把各个实践内容掌握熟练,达到保证教学实践时间的连续性。

3.4 以利于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构建教学实践模式

在教学实践方面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从教学实践环节上培养真正的社会体育人才。教学实践一方面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自我的专业价值。在教学实践中适当的鼓励是有必要的,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奖励等,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谋取最好的实践机会,物色更好的实践基地。学校在实践前、中、后都有义务有责任管理、保护好学生。所以,教学实践规程以及与实践基地具有法律效益的协议的签订是很有必要的,以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陈瑜.体育课程新理念与体育学习方式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4):32-35.

第2篇

关键词 体质健康 教学改革 模块 身体形态 身体机能 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9.28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to Physical Health of Students

――Take Students in Dongfang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LI Hong, LI Yuejiao

(Dongfang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ining, Zhejiang 214408)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reduce the level of physical health each year, use of literature, interviews, measurement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Zhejiang Institute of Finance Act of 08 students in the East College "Sports and Health" module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reform, student health test results and significant progress over the 2009-2010 school year, the passing rate increased from the original 68.64% to 93.67%, excellent rate rose to 3.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our school, "Sports and Health" reform teaching modul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health of a significant effect.

Key words physical health; teaching reform; module; body shape; physical function; physical fitness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国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锻炼习惯,达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目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及评价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质状况。但从历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来看,虽然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指标呈增长趋势,但各项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却持续下降。

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为解决这样的状况,学校体育课程采取各种新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干预。就高校而言,学生体质的一大特点就是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逐渐降低,怎样提高高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进行了“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的教学改革,致力于改善高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08级全部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博硕学位论文库》《万方学位论文库》等各学术期刊文献和全国优秀硕博论文查询有关独立学院以及学生体质健康的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相应的资料支持,并奠定研究基础。

2.2.2 访谈法

从研究需要出发,走访学校教学委员会各位领导和老师、各分院负责人以及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体育模块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措施进行意见交流。

2.2.3 测量法

2011年5月,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具体实施方法,对08级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立定跳远、800米(女)、1000米(男)等7个项目的测量。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10和Spss17.0软件对获取的学生各项测试项目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 “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3.1 “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

根据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公共教学“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素质教育,习惯养成,终身体育。以及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自我锻炼和终身体育的能力,健全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建立起“重在课堂教学,辅以课外活动,渗以体育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针对高年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增强学生体质。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公共教学“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试行)的通知》浙财院东〔2011〕9号文件中第四条的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历第16周之前,累计锻炼时间达15小时及以上,并且健康测试综评成绩合格者,体育模块课程考核成绩为“合格”,获得1个课程学分。”教学第3周开始到教学第16周,每周二下午13:00~16:30为体育模块教学时间,每学期共进行10周场地教学活动,2周专题理论讲座,2周健康测试锻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兴趣爱好,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选择锻炼时间和锻炼方式,并通过校园“一卡通”累计锻炼时间。

3.2 “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

3.2.1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师资的实际情况,教学形式采用场地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体育竞赛、讲座等方式。10个学生体育社团,40名社团指导员,30名体育社团教学部管理人员,学生会体育部等共同参与锻炼指导和管理工作。在固定时间内所有锻炼活动和竞赛同时开设,遇到雨天室外项目改为体育专题讲座,室内项目不变。第六周、第十三周安排专题讲座《体重管理与健康》、《体力活动与健康》。

3.2.2 采用多种途径大力宣传

为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体育模块改革方案实施的目的,在本次改革实施的不同时期,进行精心组织和大力宣传。前期通过调研、座谈、论证会,中期通过各媒体报纸进行宣传,后期通过总结表彰等,通过以上宣传,不仅让学生了解体育模块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还对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结果与分析

4.1 08级学生参与体育模块教学情况分析

我院08级学生有1993人,除去7个07级留级学生(已修课程学分并参加过健康测试),共有1986名学生参加了“体育与健康”公共教学模块的课程教学。据统计,全校08级学生参与活动的总时间为24427.8小时,平均每位学生锻炼时间为12.3小时,平均每位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为1.025小时,个人平均锻炼时间比原来上课模式大大增加。

4.2 08级学生“体育与健康”模块程考核情况分析

根据考核规定学生锻炼时间累计达15小时及以上并且体质健康综评成绩合格才予以体育模块课程考核成绩“合格”。经体育中心审核后认定,有1834名学生符合课程考核要求,授予体育模块课程学分,还有152名学生不符合要求,不授予体育模块课程学分。据分析,不及格的学生中,有1.3%是由于课程冲突或其他原因没有参与体育模块课程的锻炼,导致锻炼时间不合格。有6.3%的学生是因为健康测试不合格导致课程考核不合格,其中126名不合格学生中,100名学生健康测试成绩在50~59分,主要原因是肥胖或者800/1000m没有通过。这部分学生,完全是可以通过继续锻炼来提高成绩。

4.3 教学改革前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情况的对比分析

通过改革实践,本学年08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前一年相比,有了明显进步,特别是合格率从原来的68.64%上升到93.67%,优秀率从原来的0.92%上升到3.4%。在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严密的组织和部署,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积极的宣传和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从以往被动的教学模式向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转变,在自觉锻炼中不断增强身体素质。学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愿意活动到自觉活动,从单个活动到集体活动,自我锻炼意识不断增强,并能够做到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4.4 教学改革前后学身体形态指标的对比分析

表4-1 08级男生09-10学年与10-11学年身体形态对比分析表

表4-2 08级女生09-10学年与10-11学年身体形态对比分析表

从上文两表中可以看出08级学生两个学年男生、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身体形态并没有太大变化,虽然均值上有所变化,但经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大三学生已是成年人,身体发育基本成熟稳定,在身高体重上变化不大。

4.5 教学改革前后学生身体机能指标的对比分析

肺活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所以本校在对学生的身体机能进行测量时采用肺活量体重指数进行评价。

表4-3 08级男生09-10学年与10-11学年身体机能对比分析表

表4-4 08级女生09-10学年与10-11学年身体机能对比分析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10-2011学年学生的肺活量较前一年有很大提高,经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0和0.007

4.6 教学改革前后学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表4-5 08级男生09-10学年与10-11学年身体素质对比分析表

从上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男生2010-2011学年的1000米和握力较2009-2010学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检验1000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0<0.01),握力有显著性差异(P =.019<0.05),立定跳远相对2009-2010学年虽然在均值上有所提高,但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804>0.05)。经调查,在模块教学期间多数男生选择篮球、足球、网球这些项目进行锻炼,在球类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球类比赛要求学生在场上进行不停歇地来回防守和进攻,对他们的耐力素质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表4-6 08级女生09-10学年与10-11学年身体素质对比分析表

女生经过一个学年的模块教学,身体素质方面也得到了不少提高。据上表数据分析可知,女生的800米成绩相对2009-2010学年均值从242.50秒提高到234.97秒,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 = .031<0.05)。在握力上女生并没有太大变化,虽然均值有少许增大,但经检验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立定跳远上女生有很大的提高,均值从169.15cm米提高到173.48cm,经检验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 =.013<0.05)。在模块教学期间除室内项目外,女生参加人数最多的就是素质拓展活动,在素质拓展活动区较多女生是进行跑步和跳绳的锻炼。跑步、跳绳等练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她们的下肢力量和弹跳力,促进立定跳远的成绩得到提高。

5 结论与建议

我校的体育模块教学改革,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起到积极影响,08级学生2010-2011学年健康测试成绩较2009-2010学年有明显的进步,合格率从原来的68.64%上升到93.67%,优秀率上升到3.4%。

经体育模块教学后,学生身体形态(身高和体重)变化不大,与2009-2010学年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学生肺活量较前一年有较大的提高,经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肺活量体重指数分值和大二时相比有较大提高,并且有显著性差异。在身体素质方面,男生1000米进步较大,和2009-2010学年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握力经检验也有显著性差异;立定跳远前后两年虽然均值有所提高,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的800米成绩相对2009-2010学年均值有显著性差异;握力没有太大变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立定跳远有很大的提高,经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

“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教学改革从总体上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都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和提高,表明教学改革对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有明显效果。

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研究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对学生身体素质改善是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全面,如学生的1000米和800米都得到显著性提高,但是学生的上肢力量(女生)和下肢力量(男生)的变化却不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身体练习,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能够全面发展。

校级重大课题,课题编号2010JK28

参考文献

[1] 侯书健,王彤.东北三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151-152.

[2] 崔秀云,由文华.新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9.3(1):60-63.

[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编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普通高校;体操教学;应用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操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查阅中文文献资料,包括科技期刊、学报、重要论文报告会的论文,对“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和传统技能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与探讨。

1.2.2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目的,对教学实验所测试的前后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检验。

1.2.3专家访谈法

对本文研究教学实验的设计和教学测试内容的确定、确保实验方法的有效性,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其可行性咨询了相关专家学者。

1.2.4教学实验法

实验目的和任务:检验在体操普修课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学生体操动作技术水平、能力的影响是否比传统技能教学更显著。

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两个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人数各为20人,实验对象均为男生,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身体形态,专项运动素质和体操基本技能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内容:河南科技大学2008年颁布的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教学大纲规定的必修课内容,实验组和对照组体操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实验时间: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共计72学时。

实验的测试指标:(l)教学实验前测的指标包括:学生的基本身体形态、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靠墙倒立、巧秒仰卧击足、双杠臂屈伸、引体向上、体操基本技术评定。(2)后测的指标包括: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学生的身体素质、体操基本技术的测试成绩、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动机水平。

实验设计:采用两组前后测实验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程序为:示范-动作分解教学-领做-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学生练习。实验班使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依据“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结合体育学院学生特点,设计了体操普修课的新的教学流程,见图1:

2研究结果与讨论

2.1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实验前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实验前两组学生的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水平P均大于0.05,无显著差异;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实,经t检验P>0.05,两组的基本技术原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本试验做到了齐同比较,保证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2.2实验后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合作学习”应用于体操普修课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表1实验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测试成绩(N=20人)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教学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体操身体素质水平(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 (下转第51页)

(上接第48页) 说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学生体操身体素质影响不大。分析其原因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着眼于把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视为其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课堂中教学小组的团队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学生掌握体操动作技术和学生自身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保护帮助能力和自信心等方面的提高。

2.2.2“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体操普修课中对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表2实验后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测试结果比较(N=20人)

由表2可以看出在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关系、学习兴趣存在显著性差异,P

2.2.3“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体操普修课中对体操基本技术的影响

由表3可知在技巧、双杠、单杠和跳跃单项技术上其p均小于0.05,说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体操技术的掌握。“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

3结论

“合作学习”符合现代体操运动的内在要求和技能学习规律,它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体操动作技术水平、和学生自身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实现了对竞技项目的“教材化”,符合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要求,能更深层次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研究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与国际同行之间的相互联系,指出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与国际体育社会学界之间的互动。国际体育社会学界给予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许多启迪和借鉴,为中国体育社会学培养了专业人才,为国内更好更快地了解学科动态提供了方便,为我国体育社会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莫定基础;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丰富了国际学术界的理论成果,为issa的刊物出版发挥了作用,为各国学者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和便利,为发展中国家学者赢得了权利,为跨国合作研究发挥了力量。

    在世界各国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与国际同行之间的联系,研究我国体育社会学与国际体育社会学之间的互动,既可以为今后我国体育社会学史研究提供素材,又可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对外交流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1中外体育社会学界的联系与交往

    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我国体育社会学来说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第一,我国体育社会学起步较晚,国际上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都高于我国;第二,国外同行的研究和经验可以直接给予我们启迪和借鉴。

1.1成果交流

1.1.1成果引进

    我国体育社会学创建之初,引进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是一项重要工作。1981年,北京大学林启武开始翻译体育社会学方面的资料,成为第一个向国内介绍体育社会学知识的学者。之后,蔡俊伍、刘德佩、牛兴华、王苹、李树怡等人也发表了介绍了体育社会学的文章。上世纪90年代初,刘德佩引进了奥地利格拉兹大学体育系g ·bernhard教授的问卷调查法,并向国内介绍了日本学者金崎良三设计的研究课题样本,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21世纪初,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杰·科克利(jay ·coakley)的《体育社会学一议题与争议》( sport in society :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使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对美国体育社会学有了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从引进成果的来源看,有日本、美国、前苏联、加拿大、波兰、奥地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其中以日本、北美和前苏联为主。这是因为:第一,这些国家一直处于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前列;第二,早先我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多集中在日本、北美和前苏联等国,熟悉这些国家的研究进展,具有引进这些国家成果的便利条件。

1.1.2成呆输出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外同行。1988年《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 ass)发表了我国王真、陈安愧和钱跃庭的论文《中国纺织女工的体育态度和参与状况》,标志着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开始进人国际学术界;1989年,加拿大出版的《社会与闲暇》(l& s)又刊登了刘德佩的研究《体育与中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翌年,孔祥安和牛兴华等人在《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irss)上向国际同行介绍了我国体育社会学十年间的学科进展和主要研究。截止2008年底,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体育社会学论文60余篇。这些成果引起了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界的极大兴趣。

1.2学者互访

    体育社会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创建初期,为了更好地向国际同行学习,我国曾多次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授体育社会学。日本的影山健、近藤义忠,英国的j ·a ·mangan,韩国的林繁藏和金佰昌等学者都曾来我国传授过体育社会学知识。

      自1984年起,我国向日本、美国和前苏联等国派出进修体育社会学专业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仅“1985-1990年期间,我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在国外进修体育社会学专业的有7人之多”。1990年以后,我国又陆续派出顾渊彦、苏连勇、金育强、张文健、董进霞、宝勇武等人到国外进修体育社会学。他们回国后,大大增强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力量。    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逐渐扩大,进人上世纪90年代后,国际体育社会学术会议中开始出现我国学者的身影,一些国家前来邀请我国学者讲学。目前我国已有苏连勇、熊斗寅、刘德佩和卢元镇4位体育社会学者应邀到国外讲学和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

1.3组织联系

    1964年6月,在日内瓦正式成立了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css)(1994年,更名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 issa) )。目前,issa拥有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260多个,分布在世界48个国家中。在issa成立的40多年间,对规划和推动体育社会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9年,我国学者刘德佩在前苏联学者h.. и.巴诺马廖夫的推荐下,成为issa组织的会员,也成为我国最早加人issa的学者。随后,我国吕树庭、李小英、金育强等人也陆续成为issa组织的会员。截止到2008年,我国已有10余位学者加人了issa组织。鉴于我国学者的学术成就和对国际体育社会学的杰出贡献,1994年icss破例增补我国刘德佩为icss执委会委员,2005年又批准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为该组织的团体会员,成为我国在issa中的第一个团体会员。

1.4会议联系

    学术会议是学者们近距离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社会学也积极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984和1986年,我国学者出席了日本体育社会学学会的年会,结识了著名学者营原礼以及其他一些日本同行。1987年,我国学者分别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格拉兹大学的同行举行了座谈会,为后来的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2001年起,issa举办的4届世界体育社会学大学,都有我国学者积极参加的身影。第1届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我国就有8人参加(其中1人来自台湾师范大学)。借助国际会议这个平台,各国同行相互交流切磋,增加了解,增进了友谊。

1.5合作研究

    由于文化制度、习俗、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者往往能更深刻更敏锐地发现自己不熟悉的国度和环境中的问题。国际体育社会学界认识到跨国合作研究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捷径。早在1987年,我国学者便与奥地利格拉兹大学体育科学院达成了合作研究协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分别同奥地利、日本、前苏联、美国、芬兰等国家的同行完成跨国合作研究课题有12项之多。

2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对中国体育社会学界的影响

2.1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对中国体育社会学界的帮助与促进

2.1.1国外成果给予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许多启迪

    80年代初,体育社会学在国际上已有相当的发展,但对于国人来说却是比较陌生的,除少数学者在国外接触过体育社会学外,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体育社会学不了解。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对于创建自己的体育社会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林启武、刘德佩、吕树庭、黄汉升、金育强等许多学者为国外资料的引进发挥了作用。国外研究成果和资料不仅在学科创建初期带来很多启示,在我国体育社会学30年的发展进程中也同样给予了诸多的启迪和借鉴。引进的前苏联、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体育社会学成果,对于我们了解国外的学科进展和经验教训,促进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发挥了较大作用。

   2.1.2国外学者为中国体育社会学培养了专业人才

      跨越国界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术的发展,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初期,党和政府为提高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力量,从1984起陆续向日本、美国、前苏联、加拿大、英国、波兰等国家派出学者进修体育社会学。到2008年底,我国已向国外派出10多位专门进修体育社会学专业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体育社会学家,像h.и.巴诺马廖夫、影山健、近藤义忠、金崎良山、john loy、klau、hiaus heinemann等学者都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人才培养和学者成长做出过贡献。

2.2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ssa)为国内更好更快地了解学科动态提供了方便

    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ssa )是体育社会学领域权威学术组织。到目前为止,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 issa)已吸收我国10余位学者为个人会员,沈阳师范大学为团体会员。这些学者架起了国内外体育社会学界更为广泛的联系和沟通渠道,使国内同仁更好更快地了解体育社会学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学科进展。

2.3承办和主持国际会议,为我国体育社会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壮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ssa)和其他学术组织多次交由我国体育社会学界承办学术会议,体现出国际同行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界的信任和支持。会议以严密的组织、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环境为国际同行提供了展示成果、交流切磋的舞台,体现出我国体育社会学界的整体实力,大大引起了国际同行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关注和兴趣。除承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外,我国学者还在多个体育社会学的国际会议中担任领导职务,组织、筹备和主持会议。通过举办和主持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大大提升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扩大了在国际同行中的影响,为我国体育社会学进人国际先进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国体育社会学界对国际学术界的贡献与作用

3.1丰富了国际学术界的理论成果

    在30年的对外联系过程中,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向国际同行展示了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的理论和观点不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很具针对性,对世界上一些与我国具有相同社会体制和背景的国家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很具借鉴作用。其中关于体育社会流动和分层的论述、关于发展中国家体育经验的论述、关于小城镇体育的社会学研究、关于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体育社会问题的研究、关于体育人口的观点、关于体育价值观念的表述、关于体育游戏对儿童社会化作用的探讨、关于体育社会的理论、关于体育工作者的观点等,已成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大家庭中的共享资源。这些理论成果丰富了国际学术界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为国际体育社会学的成果积淀和学术创新发挥了作用。

3.2力争issa增设汉语为副工作语言,为世界使用汉语的学者提供了方便

    《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 irss)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出版的学术季刊,是国际体育社会学学科领域最高权威性学术刊物。该刊物在用英文全文的同时,另外以德文、法文、俄文、日文、韩文、西班牙文和中文7种语言刊登论文的摘要。

    1995年以前,irss是没有用汉语发表的论文摘要。经过我国学者刘德佩长达4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ssa)在1994年末将汉语增设为该组织的副工作语言。从1995年第1期开始irss开始出现用汉语发表的论文摘要。汉语成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css)的副工作语言,不仅有利于我国学者更好更快地了解到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学术动态和最新进展,而且也为世界上华语地区使用汉语的体育社会学工作者带来了便利。自issa增设汉语为副工作语言起,我国体育社会学学者一直义务承担着《irss))中文摘要的翻译和编辑任务。这项工作最初是由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学教研室承担,i9%年后移至解放军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完成。截至到2008年,累计义务翻译审校中译文论文摘要25万多字,编辑10多万字,为issa的刊物出版做出大量工作。

    《国际体育社会学年刊》( issa bulletin )是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的机关通讯刊物。该刊物对各国学者了解issa的工作进展、学科新闻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95年以来,我国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学教研室和解放军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学者们还一直义务承担着issa bulletin的专栏撰稿工作,为issa的通讯工作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4中国体育社会学界在跨国合作研究中的作用

    跨国合作研究是国际体育社会学界进行课题研究与相互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曾与日本、奥地利、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共同完成多项体育社会学研究课题。

4.1多次承办学术会议,积极参与组织管理,为各国学者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和便利

    作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在享受成果和便利的同时,也积极承担国际义务。1997年,中国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国际大众体育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学者参加,与会学者围绕大众体育的法制建设、大众体育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推动国际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年11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在我国北京举办了“亚洲体育社会学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共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国内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80名学者参加。与会学者以“21世纪亚洲的社会发展与体育的关系”为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体育社会学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会上展示了一批体育社会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了近年来亚洲体育社会学发展的水平。2006年5月,在我国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召开了“2006国际体育社会学研讨会”,来自国内外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学者们围绕发展中国家的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体育与民族文化等问题,展开了深人的交流与探讨。

    除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外,我国学者还多次在国际体育社会学学术会议中担任技术领导工作,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与责任。

4.2促使issa下调会费,为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争取了权利

    联合国中规定,联合国成员国需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承担不同的义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学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不一样,在issa中须交纳的会费也不应相同。可是,在1998年之前,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学者,还是发达国家学者,加人issa组织的会员每年都须交纳100美元会费(个人会员)。

    1998年,在issa执委会扩大会议上,我国刘德佩提出会员的“义务与权利”提案。通过艰苦交涉,该提案终于被issa组织采纳,并调整了会费标准。从此,个人会员会费的标准被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100美元、40美元和20美元(发展中国家学者为20美元)。1998年issa会章的修改,结束了发展中国家学者受不公正待遇的境况,使先前一些因经济条件不能人会的学者,从此不再因经济原因而与issa无缘。我国学者的正义行为,减轻了发展中国家学者的经济负担,为他(她)们争取了更多人会的机会。

5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社会学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从不知体育社会学为何物,到出版自己的体育社会学专著;从引进借鉴国外的体育社会学资料,到向国外输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从派人到国外学习体育社会学知识,到培养自己的博士研究生。这些都表明我国体育社会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也为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5篇

摘 要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趋势,依据心理学、管理学、体育学、教育学等有关的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联机检索法、数理统计法等对目前乌鲁木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建议:足球课程积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系统化与综合化、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等。

关键词 高校 足球 选项课 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开展和现代传媒技术的提高,足球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足球选项课正是其了解足球知识、掌握足球技能、感受足球文化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促进了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不断探索与改革的今天,足球选项课应如何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理念,引导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合理解决教学目标与学生价值取向、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大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都有所发展,是本课程面临的新课题。目前国内高校足球选项课的建设越来越完善,而在乌鲁木齐普通高校的研究尚见匾乏,本论文将为乌鲁木齐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八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足球选项课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了从1990年以来国内外有关足球运动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数字,并查阅了1998-2004年全国体育期刊有关足球教学方面的文章。在本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根据课题需要先后到自治区图书馆、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查阅了有关社会学、教育学、创造心理学、创新教育、教育心理学等文献资料。并阅读了有关《学校体育学》、《常用体育统计学》、《现代课程论》、《创新教育论》、《体育多元分析》等相关书籍和报刊杂志资料,为本论文研究提供了广泛深厚的理论支撑。

2.专家访谈法

与疆内外一些足球以及群众体育方面的专家进行沟通和请教,向新疆各高校体育领域相关专家、博士交流。

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依据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的方法,制定了本文研究所需的问卷。并向乌鲁木齐八所高校担任足球课程教学的教师发放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有效率88.9%。

4.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并将有关数据进行了常规处理。

三、乌鲁木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足球选项课程的现状

(一)乌鲁木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足球选项课程设置状况

基于本研究的内容,对乌鲁木齐八所高校的足球课时数进行调查(图3-1)。各高校在足球教学时数方面大致相同。60%的高校都在26―30学时,有30%的学校课时在32―36学时,仅有10%的学校开课时间较少,课时仅为20―24学时,这主要是综合类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的变化,导致足球课时数减少。

对足球课教学时数是否满足教学需要进行调查(图3-2),认为每学期的教学时数满足教学需要的占15.3%,基本满足的占71.2%,不太满足的占8.1%,不满足的占5.4%。由图3-2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认为现阶段,学校的足球教学安排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同时,也有许多教师认为,每学期的教学时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想尽可能地多教一些内容,但进度显得比较紧,基本上没有时间去进行较系统的基本功的教学。

从各项调查可以看出,乌鲁木齐普通高校在足球课的教学学时设置方面比较合理,但在调查中也发现,足球理论课教学时数明显偏少。为了教师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传授足球的相关知识,从基础知识、基本动作入手,使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现足球课的教学目标,高校足球课的教学时数一学年应不少于64学时。高校的足球教学目标应使学生有步骤地、较全面系统的掌握足球的基本规律、基本要求,获得更多的基本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不断发展自身能力,力争达到最佳的锻炼和学习效果,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乌鲁木齐普通高校足球课程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足球教材是足球大纲的系统化和具体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媒介物,教师和学生如果没有特定的教材为中介,就不可能发生联系和作用。乌鲁木齐普通高校足球课程均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课时计划,也都有各自的教材。表3-3显示:在本次调查的8所高校中,在足球教材的选择中,有62.5%的学校选择全国统编教材;有37.5%的高校选择高师统编教材。

(三)乌鲁木齐普通高校足球课程辅助教学手段使用情况分析

体育教学手段是指体育教学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媒介物,以及发展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操作物。即指为了提高体育教学方法效果而采取的实物或设备。例如场地、器材及电化教学设备等。合理的教学手段能沟通教学双边的活动信息,进而调控教学的过程,提高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效果。体育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的而创造的,其作用是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因素。在足球教学中,教师通过创造体育教学手段和运用体育教学手段来实现足球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表3--2可以看出:目前乌鲁木齐普通高校在足球教学中采用录像教学的学校占到了75%;只有1所高校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将传统、录像和电化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手段也只有1所学校使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在足球的教学中还应该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力度。足球教学的直观性很强,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凭借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及不够直观的缺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足球课程的教学中尽可能的开发与利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科学的将传统、录像和电化结合在一起的教学辅助手段以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施。

(四)乌鲁木齐普通高校足球课程考核评价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乌鲁木齐普通高校足球课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技术成绩、理论成绩和平时成绩;选择技术成绩占80%、理论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10%的学校有5所;技术占70%、理论成绩占20%、平时占10%的学校有2所;选择技术成绩占60%、理论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20%的学校有1所。通过上述调查可以看出目前乌鲁木齐高校足球课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还是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考核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对学生技术、技能的评价,对定性评价重视不够。这种与当前提倡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四、乌鲁木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足球选项课程发展建议

(一)应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提高选项课教师整体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充实师资力量,为足球选项课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二)在配套完整足球选项课教学文件的同时,必须保证教学大纲能够严格执行,确保足球选项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落实。

(三)足球课教学应转向学生体育能力、习惯和终身意识的培养,课程设置应以学生需要为依据,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证学生的主体。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要人性化,以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体现为原则。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注重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五)各高校应逐步加大足球教学经费的投入,落实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规定,逐步完善足球场地的配套规划和建设,尽可能创造较优的外部环境条件,促进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一民.国际足球发展现状简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04.

[2]朱琪林.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3]刘黎明.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中国足球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4]武军,张信.浅析中国足球现状及教学与训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方案”;贯彻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38-03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尤其是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主要和重要阵地。本课题以我国部分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就《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施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相互学习交流,为切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作出努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题以部颁《方案》后各高校经修订的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共收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样本院校8所,其中体育院校2所(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师范大学2所(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综合院校4所(三峡大学、韩山师范学院、井冈山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从8所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总体上都反映出所培养的人才既能胜任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又能从事体育科研、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与《方案》主体精神一致。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对人才的定位,8所院校有“体育人才”、“体育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等6种提法;对服务的定位,也有“学校”、“各级各类学校”、“中等学校”、“学校及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等4种提法(表1)。

2.2人才培养规格《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规定,不仅包涵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科研能力、健康体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而且对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社会适应性、外语与计算机、审美及创造美等方面也都提出了要求。因而8所院校也基本遵照这些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所不同的主要反映在两点:一是对运动能力水平的要求,如有3所院校提出了达到二级运动员等级的要求;二是对外语和计算机的要求,如有4所院校明确了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的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较好地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对于他们今后从事教学与管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十分必要。但一直以来,体育类考生入校时文化成绩(包括外语)的“门槛”普遍较低,若把达到英语四级作为学生毕业或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与当前的实际不太相符。另外,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重点应是实际的操作与运用,如能够使用相关的教学软件、网上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而不是二级所要求的计算机语言等知识,因而也不能“一刀切”。

2.3课程设置

2.3.1课程结构各院校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不一,故在课程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如有按修习要求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按知识结构层次分为普通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学课和选修课;有按平台划分为学校平台课程、学院平台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等。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对学生的修习要求基本一致。为便于分析研究,本文数据统计统一按《方案》的修习要求进行(表2,表3)。

从表2表3我们可以看出:1) 各院校教学计划的课内总学时较以往均有了大幅度的压缩,为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搭建了平台,体现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2) 8所院校课程结构比例的均值表现出与《方案》基本一致,但院校之间的相互比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各院校教学计划的总学时有明显的差异(如最高与最低相差近300学时)。二是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其课程结构比例的差异性,体现其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与特色。如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其课程结构比例相对均衡,公共教育课程的学时相对较大;注重专门人才培养的院校,其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较大。三是“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归属不一,导致课程结构比例的差异。如有的院校归属于公共课程,有的院校归属于专业必修课程,有的院校归属于学生必选模块课程等。3) 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术科的结构比例表现出明显差异。如2所体育院校因“主副项提高课程”的高学时(T1比Z2高出536学时,T2比Z2高出264学时)导致术科与学科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反映出体育院校在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水平方面的突出特点。当然,“主副项提高课程”学时过低(Z2为168学时),对于如何加强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培养以体现专业特点,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4) 8所院校中有5所院校都或以公共课、或以专业基础课、或以方向模块课等形式明确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且学时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表明各院校对教师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2.3.2课程内容

2.3.2.1公共课公共课作为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大学生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虽然《方案》只提出了“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的建议,但各院校都力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很下功夫,表现出:1) 开设的课程门数和门类较多,教育辐射面广,如绝大部分院校在部颁有关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人文、艺术、美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综合教育类课程;2) 重视方法工具类课程,如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时普遍较多,并开设“高等数学”、“应用写作”课程等;3) 教师教育课程一改过去“老三门”的局面,课程设置学时增多、门类较广,并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当然,从总体来看公共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院校之间不平衡,有的还是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品德、外语、信息技术等课程,教育覆盖面较小;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开设总体偏弱;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课标解读、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更新与方法改革、课程开发”等内容涉及少,而这些是学生走上教师岗位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2.3.2.2专业课专业课程决定着培养对象的知识、智能结构和整体素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8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表现在:1) 主干课程遵照《方案》6大领域,体现出因校制宜地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如有的院校为加强学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侧重开设体育康复、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有的院校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侧重开设社会体育学、体育法规、旅游体育、体育管理等课程;有的院校为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加强了课程整合,如将解剖与生理、生力与生化、营养与损伤整合成3门“体育生物学科基础”课程等。2) 一般必修课为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面搭建良好平台。各院校一般必修课基本都超过《方案》4~5门的规定,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开设各具特色的课程,如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跳竹竿、腰鼓、秧歌、瑜珈、木兰拳、舞龙舞狮等;运动与康乐管理、新兴运动项目等。3) 方向选修,突出专项,各具特色。8所院校的方向选修在将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主副项提高)方向课作为学生必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侧重学生在某一方向上的培养,即设置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等4个方向课程模块,学生任选1个方向;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培养,即设置若干课群,每个课群都规定一定的选课要求,综合组成学生的方向选修课。4) 任选课为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及自我发展多种能力搭建平台。各院校根据实际设置体育学科、术科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化素质等多学科课程供学生任选,而且学科课力求体现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术科体现出时尚、实用的课程价值取向。

当然,综观8所院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有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地方:如受总学时的限制,有的院校术科必修课程学时压缩过低(如田径类64学时等),这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取向的课程(如野外生活生存、户外运动等)设置较缺乏;一些非竞技性的、大众健身娱乐性的运动项目开设相对较少,而这些既是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应具备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各院校对“顶点课程”(《方案》中指为毕业班开设的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课程设置中体现不够明确。

2.3.3实践教学环节各院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了课程实验、教育实践(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科研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术活动)等环节。从总体上看,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实验环节的设置普遍较弱(各院校对体育学科课程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和实验设备条件的不一,有的院校仅限于生理、生化等极少数课程开设了实验,且实验学时较少);二是教育实习的形式较单一,如基本都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集中一次性完成;有的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如只有6周等;三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够,如有的院校只安排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环节,缺乏低年级的学年论文训练和平时科研活动训练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新一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方案》为指导,总体上较好地体现了新形式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但各院校体现改革的力度不一;2) 各院校对人才与服务定位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类型院校的办学特色,但应如何站在社会发展与需求变化的高度去更好地把握新时期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尚需进一步研究;3) 教学计划课内学时的普遍压缩,拓展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适应了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4) 体育院校表现出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上的突出特点,而综合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突显优势,但需要加强互补,取长补短;5) 各院校在课程整合、强化基础、优化必修、突出主干、增加选修等方面各具特色,较好地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人才培养要求,但对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素养、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些非竞技性大众健身娱乐项目等课程设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2建议

1) 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即将完成四年一轮的运行实践,各院校应结合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2) 加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4) 加强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广泛开展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把实证研究取得的成果加以巩固和推广,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搭建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2003.

[2] 顾伟农,刘传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方案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6(3).

[3]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2).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身体素质 制度化 运动等级 学分制

前言

身体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素质,其主要体现在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 201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表明:我国青年大学生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性及跑、跳、投等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育部在2014年4月至7月间连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组合”出击,从学生、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多方面入手,着力解决一直以来制约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1]

目前,国外学者开始从生态学角度对青少年体育行为进行研究,即从群体干预较多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该理论认为学生锻炼行为受个体、人际和团体、制度、社会和政策等5个因素之间相互交错,在多重水平上影响着人的行为。[2]由于青少年锻炼行为是体质健康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所以从生态学理论角度看,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多样的,不仅受到个体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还受到社会和环境等的影响。因此,从多维角度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策略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干预理论的基础。

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生态学因素

1.个人因素

如今,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许多大学生宁可在宿舍玩游戏或休息也不愿意参加运动。从个人角度看,大学生不能很好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一是对锻炼的益处没有充分认识;二是对于体育锻炼的行为不能很好的坚持,即缺乏长效机制;三是学生很难短时间内看到锻炼的益处;四是没有形成锻炼的氛围。久而久之,体育活动越来越少,最后导致身体素质迅速下降。

通过深层次分析发现,最终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的动力,即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看,多数学生没有体育锻炼的需求。因此,需要学校应通过说服教育、大力宣传和组织制度等外界因素给予足够多的刺激,使其体育锻炼的外在动力最终转换为内在的体育锻炼的需求和动力。

2.学校因素

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对大学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行为。学校对于学生体质测试效果的考评也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持续性,即制度对其体育行为的影响。学校体育锻炼设施和锻炼环境状况以及场地是否满足学生需求等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和爱好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通过不完全统计和观察,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经常性地到体育场馆进行锻炼的学生凤毛麟角。每周三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不到10%。这说明,学生中体育人口数量非常少。

从课程设置看,学校对大学生的体育课仅仅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两个学年进行设置。每周一次的大学体育课课时也在缩减。如咸阳某所高校由原来的34个学时缩减为32个学时。课时的压缩是对学生体育权利的变相剥夺。这些因素对大学生体育观点和今后的体育行为也有着间接影响。

从教学角度看,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和同一项目设置缺乏层次性是导致体育课程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的深层次原因。所谓层次性主要指同一项目的开设应根据学习难度或学生实际水平分为不同层次的班级。如把学生分为初级、提高班两种形式,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该因素很可能是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从学校每年举办的体育活动次数,包括与体育活动相关文件的制定上看,每次学生的体质测试达标率基本可以反应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然而,我校每年达标率仅43%左右。北京清华大学的体质测试达标率达到80%以上。

然而,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的运动会也只是仅有的运动精英们的运动会,大多数学生没有参加,也不喜欢去看运动会。每年的篮球、排球联赛也是很少一部分学生的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活动可有可无。因此,建议学校在举办体育活动时尽可能地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使体育活动从竞技化向趣味化转变。同时,延长学校体育课程的开设年限。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文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指锻炼环境,如锻炼的氛围、锻炼场所的条件等。

(1)锻炼场所和环境。如咸阳某高校。目前,学校拥有体育馆一栋,但是主要为教学使用,课外能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室外场地篮球场11块、排球场9块、足球场1块、网球场6块、乒乓球88块、羽毛球26块。在校学生有1万4千人左右,因此场地资源较为紧张。由于室外场地较多,故受天气状况影响较大。多变的天气和过热过冷的天气是使体育课的难度增大,使学生产生上体育课的负面情绪。因此,建议学校加大体育经费的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的体育活动场所环境。(2)锻炼氛围。锻炼氛围反映了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水平,也反映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学生体育人口数量、场地的使用率、学校或社团开展体育活动次数的多少等指标可以反映锻炼氛围的状况。

文献资料表明,某高校约50%以上的学生每周锻炼1-2次,30%的学生每周锻炼次数达到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的学生站到95%,[3]这说明学校体育人口数量较少。结合对该校每年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的分析,可以认为该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比较差。同时,也可以认为该校锻炼氛围较好,但“准体育人口”数量较多。因此,我们认为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和锻炼的负荷强度及运动时间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很大,建议该校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素养,使其锻炼更加科学化。

社团举行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活动参与人群多少以及活动的举行效果反映了该校的锻炼氛围。这一标准可作为社团考核的标准。通过了解发现,多数社团对不举行体育活动,且体育社团举行体育活动次数也很有限。另外,社团举办的体育活动参赛人群规模小。以上说明,组织或者社团在体育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策略

1.通过宣传和说服教育等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大学生的体育观受到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体育观的形成和建立非常重要。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其向每一位学生诠释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建议学校通过宣传、说服教育、案例教育等方式,使学生对体育功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建立正确的体育观,成立相应部门帮助体育锻炼的“懒惰者”尽早地形成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

2.增加体育社团数量,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社团是一群有共同爱好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计划和活动。体育社团也是一群有着不同体育项目爱好者的聚集地。

通过完善学校社团的建立条件,如对各个社团的体育活动的组织次数进行规定。同时,要求体育社团定期举办体育摄影、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对学生的体育知识进行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学生的体育观和体育行为。

3.建立运动员等级学分制

学校为每位入学的大学生建立运动电子档案,并建立运动员等级学分制,体育运动学分达到一定的要求才可以毕业,用这种方式来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运动,发挥自己的特长。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每次体能测试的结果,为每位学生设置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学生只要参与运动,就可以获取相应的学分,表现突出的可以实行加分制。例如每学期都进行体能测试,对每次的测试成绩与上一学期进行比对,用这种形式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使运动员等级学分制落到实处,用强制性的制度手段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4.院系实行体育考核制度化

院系实行体育考核制度化主要是发挥制度的作用,通过约束、激励等措施强迫或激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院系实行体育考核制度化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但是以下原则不可忽视:

第一,实行院(系)体育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故各个院(系)应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作为任务之一。树立只有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并服务于社会这样一种身体教育理念。建议建立、健全院(系)体育考核的制度化,并逐步加大学生在体育综合素质评比中的分值比例。这也是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院(系)应从新生入学时就设立体育考核制度,强制性地让大学生在制度的监管下进行运动。首先,要求院系领导老师必须带头参加晨练。其次,要对出勤的学生进行考勤和考核,对于没有出勤学或不积极参加这种活动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第三,把学生体育活动的出勤和考核情况纳入学生入党或申报奖学金、助学金时的评审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EB/OL].http:///xin_wen_dong_tai_890/20140526/t20140526_1119702.shtml。

[2] 张戈:《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的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个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1,6。

[3]朱伟:《咸阳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锻炼行为研究》,咸阳师范学院,2015,6。

第8篇

摘要: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目前我国存在的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小学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查找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提出运用校园体育文化改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旨在为解决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是最能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网上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共有119425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5.1%,其中小学87066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5.7%,初中32359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3.4%。① 可想而知,两年前就已经有这么多的留守儿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现在的留守儿童还会少吗?面对这一数据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和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呢?论文主要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运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优势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和维普网收集大量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给本论文的完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2.2 问卷调查法

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抽样,抽取500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根据研究内容亲自制定学生调查问卷500份,并亲自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统计与分析。最后收回问卷494份,回收率为98.8%,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8.2%。

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收集到的全部有用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4 逻辑分析法

将问卷统计处理的数据与文献进行分类对比及分析综合,并结合相关的体育文化理论,总结出观点。2.5 访谈法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体育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情况,收集信息。

三、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留守儿童在农村当地存在的普遍性情况

从表1可以得知农村的留守儿童是普遍存在的,一半以上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普遍存在”,达到56.3%,可见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容易造成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不健全,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常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情况

由表2可知,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情况的调查,期末考试的成绩跟当学年期中考试成绩对比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其中有20.9%的学生成绩上升,却有79.2%的学生成绩是下降的,占的比例较大。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令人担忧,大多数留守儿童学生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长期累积就会产生明显的不自信和自卑心理。如果长期产生自卑心理就会严重影响到学习心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成绩怎么可能提高呢?相对于成年人,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关注,同时需要别人的认可,只有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心才能全部放到学习上,不然他们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3.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的设置情况

由表3可知,有395人认为没有为留守儿童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占81.4%,而只有32人认为所在农村有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工作机构,只占6.6%。如果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的工作机构过少,则会使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社会的关心,总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格格不入。为留守儿童专门设置工作机构,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会使留守儿童觉得有家的感觉,觉得无时无刻能得到社会的帮助,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关注着他们。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设置不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心不够,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4.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性格类型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外向型性格的有78人,只占有16.1%,混合型性格的有118人,占24.3%,而内向型却有289人,占59.6%。可见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是非常大的。外向型的人经常表现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不拒小节,但是内向型的人感情比较深沉,办事非常小心谨慎。可见内向型的人对于学习和工作都是很不利的,其他同学也会慢慢地疏远这群内向型的留守儿童,长此以往,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就会有很大的落差,严重的可能会封闭自己,不敢也不愿与人沟通。

5.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情况

由表5可知,对体育运动有兴趣的只占17.1%,但是对体育运动根本没兴趣的就占了57.5%。可见现在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在校园里缺少体育运动的氛围,勤奋学生不能起到带动懒惰学生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养成终身体育理念。

6.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调查

表6中可以看出,有63.1%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有自卑心理,而只有8.9%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不会产生自卑心理。我们举行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同学们的友谊,输赢不是比赛的最终目的,但是事与愿违,调查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出现自卑心理,这就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面对失败时,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

7.影响留守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参加体育运动或集体活动首先能让人快乐,不觉得孤独,还能使人形成一个好的性格,更能提高留守儿童的观察能力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由表7可知,因为懒惰或者会编很多种理由不去运动,最后没有毅力不能坚持运动的留守儿童占了51.2%,留守儿童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自己的兄妹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一般年龄较大,与儿童交流的代沟更深,经常达不到对儿童的监管和教育要求,父母不在家,这些留守儿童容易养成懒散的生活习惯,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毅力。调查发现,有70.1%的人讨厌参加集体活动,这个比例也对应了上文调查中的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性格都孤僻内向的现状。

8.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调查

从表8中可知,在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的调查中,男生选择的主要有篮球、乒乓球、跑步、羽毛球、足球,女生选择的项目依次为:跳绳、跑步散步、乒乓球、羽毛球等。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的硬件设备不足,并且村级学校除了有少数的水泥篮球场以及几张用砖砌成的乒乓球台外,就没有其他的体育运动场地了,更别说有标准的田径场地。从表中可知,不需要专门场地的项目选择的人较多,比如跑步。但是需要专门场地才能进行的运动选择人数偏少,就连男生最喜爱的篮球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充足的场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

四、校园体育文化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校园体育文化能有效调节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有63.1%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需要通过合适的校园体育文化来调节他们的不良情绪。体育文化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本体作用,留守儿童通过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信心及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体育运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节是最直接、最积极、最容易调控的,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引导和组织他们参加校园体育文化,使自己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运动的动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不是孤单的,而是生活在一个集体里,能够找到归属感。

2.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很多中小学的体育课都是 “放羊式”的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为了升学率,都取消了高三的体育课,在这种形势下,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校园体育文化能减少孩子因长期独处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诸如开家长会父母不能到场参加、参加文体活动父母不能来现场加油、甚至有可能被同学们认为是没有家教的孩子等原因都使得留守儿童产生一定地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不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在不开心或者心理有压力的时候可以选择通过体育运动来进行缓解。

4.校园体育文化能让学生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鼓起信心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促进人树立信心。体育运动过程本来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过程,参与者可以从中体会竞争、合作、成功、失败和自信,能够使人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其中的奥妙。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觉得在比赛失败之后会产生不自信的表现,而他们往往会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失败,因此,需要合理利用体育文化激起他们的自信心态,努力去提高自己,使下次比赛能够做的更好,并将这种心态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五、有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对策

1.加大招聘体育老师的比例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师资状况的调查,有53.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存在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是教育之根本,体育老师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水平。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中心小学配备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小,再加上为了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又有近半数的体育教师还要兼教地理、政治等科目,导致体育老师用于专业教学的时间不够。因此,农村中小学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体育专业教师;对现有的体育教师加强专业培训和增加他们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要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运动场地设施

通过对留守儿童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78.5%的学生选择参加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我项目,如跑步等,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不完善,必然影响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必须重视起来,加大资金投入,尽可能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加强对现有场地器材的维修和更新;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3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调查,有57.5%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有很多人都是觉得原有的上课模式陈旧,没有新意,激发不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因此,面对我国实施的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快乐体育”方向,使体育课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良好作用,将运动与健康有机结合,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4在课内外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参加体育类集体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发展,增加同学们的凝聚力,体现他们自身的存在价值。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0.1%的同学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为他们进行人际交流提供平台。众所周知,人际交流不仅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组织的集体活动难度不能太大,因为难度太大会伤到他们的自信心,我们需要因人而已。譬如喜欢篮球的就组织篮球比赛,喜欢排球的就组织排球比赛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5.学校要加大对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项目

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19.2%的学生喜欢打篮球,35%的学生喜欢打羽毛球,22.4%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14.6%的人的人喜欢跑步等。所以在各类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兴趣不一样。有的喜欢打篮球,但是他的身材很瘦小;有的喜欢排球,但是身高不够高;有的人喜欢跑步,但因身体的某些缺陷而跑不快等现象经常存在。如此以来,就会让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那么学校就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构建体育项目体系。根据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需要,体育教师、学者等应共同努力对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项目。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