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4: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翻转课堂心得体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慕课(MOOC) 中职教育 服装CAD 教学模式
一、慕课(MOOC)的兴起及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网(其中包含职教板块)。自此,一种新的模式――慕课(MOOC)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所谓“慕课 (MOOC )”,就是英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0”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0”代Online (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C”代表 Course(课程),集成优质课程资源。
二、网络教学平台上《服装CAD》课程实验课的实施
为了探索慕课(MOOC)模式对课堂的冲击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堂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服装CAD》实验课。
1.课前充分准备
本次试验课将在14服装预科班进行。上课的内容是《服装CAD》课程第四章《女上衣CAD样板制作》之女衬衫前后片的结构制图。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将课程放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整个学习过程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2.课程具体实施
我们选择14服装预科为实验组 ,而14服装工艺班作为对照组。这是《服装CAD》课程第四章《女上衣CAD样板制作》的第一次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女衬衫的CAD结构制图”。掌握该款女衬衫前后片的结构制图,并理解省道转移的概念,以及能熟练的使用富怡CAD工具。
本堂实验课具体过程为2个学时,教学环节包括案例呈现、视频 自学、案例再造、知识讲解、随堂测试、心得体会等六个环节,用时共90分钟。
(1)案例呈现环节主要是展示图文并茂的案例效果和介绍课程实施步骤,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2)视频自学是此次实验最重要的环节。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视频讲解”栏目中的两段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并可在视频下方的讨论区中实现师生互动。
(3))知识讲解环节即为传统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教师在案例学习后,从实践中引出理论基础知识,并进行详细讲解。主要是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梳理和完善。
(4) 随堂测试环节要求学生完成五道课后测试题,再次检查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情况。测试和作品评分3:7的比例作为本堂课的最终成绩记录到课程平时成绩中。
(5)心得体会环节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在学习后思考学习心得体会 ,并使用“学习反思”栏目中的讨论区与大家分享感受。
三、慕课(MOOC)模式的服装CAD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与反思
1.教学效果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本次实验课使在线学习和面对面教学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 的自学能力,也提升了面对面教学的效率。微视频自学后的案例分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使用提问引导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能自己归纳出原本在传统课堂中必须由教师讲授的内容。(2)跨时空、无拘束的沟通交流
微视频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实时的在讨论区中针对微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探讨,不仅有师生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许多学生更愿意在讨论区中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想法。
2.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制作混合学习模式下各个课程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有助于理清思路,更好地准备后续的微视频拍摄和平台课程建设等工作 。
(2)讲解文稿仔细斟酌
拍摄微视频前,必须准备好讲解稿,不能像平时课堂上那样侃侃 而谈,一定要确保内容的科学严谨。要仔细斟酌每个句子,怎么讲更合理更科学。同时,讲解稿也为微视频的后期制作提供必备 的字幕素材,事半功倍 。
(3)后期制作增添色彩
微视频的拍摄固然重要,但后期制作也必不可少。优秀的后期制作,可以丰富视频内容。教师不只是简单的面对镜头配以枯燥的言语和毫无色彩的背景板,而是通过后期制作,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丰富微视频内容,使其吸引学生眼球。引起无穷的学习兴趣 。
(4)测试问题事先准备
测试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所以问题的设计 必须有针对性,有助于视频中重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样才能确保测试问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
四、慕课(MOOC)背景下中职学校服装CAD课程教学模式建设思路
笔者认为,在慕课(MOOC)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服装CAD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如下建设。
1.以学习者为中心,建设“服装CAD”精品课程。在慕课(MOOC)课程开发上,关注网络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开发符合碎片化学习特点的网络课程,给予学习者精细化思维的学习体验。
2.以翻转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建设“服装CAD”慕课(MOOC)课程 。翻转式教学也是慕课(MOOC)课程中非常鲜明的特征。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移动学习;企业培训;支持系统
如果说移动学习是未来学习的发展趋势,那么移动学习在企业培训中的有效应用则是移动学习的新的发展方向。
一、基于移动学习的企业培训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传统的企业培训或岗位培训容易出现教与学严重脱节的问题,难以实现全过程学习,而基于移动学习的培训支持系统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移动学习培训支持系统的随时随地、随需性,保证了岗位培训与工作的连续性,缩减了培训的相关费用,这正是众多企业管理者所寻求和期待的培训模式。
二、基于移动学校的企业培训支持系统的设计
1.培训系统需求分析
前期首先对员工培训需求进行调研,得知需求如下:
一是培训内容要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按需设置课程内容,涵盖企业的技术知识类、操作技能类、工作情感和态度类。
二是移动学习平台要实现学习者和教师不同需求的服务功能。要满足学习者观看课程视频、电子教材、课程简报、主题讨论、在线答疑等学习功能;对于教师以及管理人员要有课程、资料上传、学员管理、即时交流等功能。
三是建立信息资源库,对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结果进行跟踪和反馈。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态,测试学习者的工作绩效,以便更好地把握培内容并及时做出调整。
2.模块功能设计
本系统主要包括三种功能模块:员工模块、培训教师模块、管理员模块。
(1)员工模块
课程公告:员工和培训教师可以在此栏目看到各类通知以及最新的课程动态,方便获取最新信息。
课程简报:主要用于对员工学习一段时间的总结,包括教师寄语、员工学习进展、优秀作业展示、精彩的心得体会以及培训教师的任务提醒等内容。
我的课程:包括教学视频、电子教材、课程作业和扩展资源。教学视频以微课程形式呈现;电子教材结合视频教学,使阅读电子教材会有更好效果;课程作业,在此模块可以让员工点击做作业,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扩展资源,为员工提供自己感兴趣的资源。
心得体会:通过视频教学和作业提交,员工可以在此模块表达自己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主题讨论: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异地交流讨论,共同协作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利用智能手机作为协作学习辅助工具,提高学生沟通效率,促进协同知识建构。
在线答疑:通过在线答疑对教师进行提问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实现实时交流与沟通。
(2)培训教师模块
课程公告:培训教师可以在此栏目添加最新的课程动态、各类通知,方便员工及时的获得最新信息。
课程简报:辅导教师负责添加课程简报,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员工学习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为学员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教学课程:包括教学视频、电子教材、课程作业、扩展资源和学员管理。具备学员管理的功能,可以向学员发送信息,提醒学习进程。在课程作业中,教师可以对学员的作业进行批改和修正。
(3)管理员模块
主要用于维护整个系统平台,并更新和修改相关教学管理信息和工作信息,如学习资源的更新、修改,学员的注册认证、培训教师调动与匹配等工作。
三、基于移动学习的支持系统平台主要功能的实现
课程设计中要求“我的课程”这一模块实现教学视频、电子教材、课程作业、扩展资源四大部分功能,因此这一模块的开发重点是教学内容的呈现。
在ASP开发平台内中,网页内容的输出主要有response.write函数;在点播教学视频时,需要调用数据库连接函数surly.open sql,conn(),并查询该课程是否存在,以实现教学视频的点播功能。
四、小结
该系统可灵活应用于多种企业培训模式,如翻转课堂学习。浙江Z氏实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突破时空的限制,对职工培训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施了基于移动学习的企业培训模式。经过一年多基于移动学习理论的企业培训实践,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与自学能力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珍芳.移动学习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5,(9).
高校思政课是宣传和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政府和各大高校十分重视思政课教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生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不尽如人意,思政课教学难度增加,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为提升教学效果,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简易、操作性强的对分课堂,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思政课教学困境及原因解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低下已成为高校师生公认的事实,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社会思潮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落后的、消极的思想对青年的心灵和健康成长起着侵蚀的作用,容易造成青年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极大混乱”[1]。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海量信息传播对大学生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2]。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对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冲击。
二是学校重视不够。近年来,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还存在犹豫、观望现象,一些具体政策措施没有落到实处,个别高校工作出现反复”[3]。有些高校过于注重专业教学,忽视思政课教学;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忽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不足。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队伍长期存在着教师不专业的问题,很多思政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还有一些教师虽是科班出身,但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如果课堂教学无力或者乏力,则很难实现思政课“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这一最终目的。
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学习成为学生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工具,学生以实用性来衡量和裁定课程的重要性,而思政课被学生视为“无用”的课,因此,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是被动的学习,直接导致思政课效果低下。
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不断提出教学方法改革,认为教学改革是最为直接快捷的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近年来,基于新科技、新技术的现代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然而这些教学方法需要先进的教学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操作起来比较难以控制,因此,难以普遍推广。基于传统课堂和现代课堂的优缺点,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简单易行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高校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目前已被?V泛认可、传播和应用,其应用已经覆盖了大学、中学、小学,参与应用的学科专业也几乎覆盖了文、理、工的各个专业和学科,对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已在众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证实。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是在时间上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简称为PAD课堂,其核心理念就是将课堂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进行讨论学习[4]。在讲授阶段,教师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穷尽教材内容进行灌输讲授,而是向学生指出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知识基本框架,向学生推荐课后的阅读材料。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的任务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框架主动探寻、理解、吸收知识。内化吸收阶段设置在课后的学生自学阶段,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通过查找阅读相关资料,解决课程当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吸收内化知识点,并总结课下学习成果,参与下次课的讨论,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讨论阶段,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对疑难问题进行重点解答,通过讨论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又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对分课堂的考核机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对分课堂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自由确定学习目标,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的现象。
对分课堂是为了改善高校课堂教学效果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主旨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具有深层次的主旨内涵:第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教师讲授之后,自主查找资料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内化,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线索或者逻辑重新整合,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知识与经验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形成长时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锻炼了思维能力,并能指导其以后的学习。第二,注重学生的人格成长,让学生尝试主动解决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合作和共赢。在对分课堂中,真正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实现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材料,以教材为体系自由组织学习材料,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整个教学模式以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思想,通过讨论、小组互助、主动发言、提问等活动,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对分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依据“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在2016级5个教学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上开展教学实验,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讲授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罗列,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和进度,将教学过程细化为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其他章节内容按照原有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形成对照。
具体过程为:每次课两个课时,第一次课和第二次课的第一节讲授绪论内容和课程介绍,第二次课的第二节向学生详细介绍对分课堂的授课及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准备。第三次课讲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将本章的重难点知识点按照前后逻辑顺序提出来,向学生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概念、主要观点以及本章的主要教学目标,预留20分钟给学生快速阅读本章内容,并根据教材结合现实提出问题,形成讨论的话题。课后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自学材料(包括教师指定的学习材料和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材料),仔细研读本章内容,通过对分易中的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和探讨,并要求学生将学习心得体会上传至对分易平台的作业中,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本组对本章内容所形成的见解的PPT。第四次课的第一节课,学生按小组展开讨论,根据课后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各组同学提出本组讨论的问题,邀请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解答,进行思想碰撞,拓宽思路,相互学习;第二节课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经过同学讨论仍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解答,并总结阐释本章的重难点内容,最后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优秀学生心得体会。教师以同样的模式完成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教学,之后各章仍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通过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的讨论交流以及提交的学习心得体会,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以往传统的考试成绩评价相比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这种教学模式既突出了教师的教也突出了学生的学,实现了对教学中的师生双主体的重视,实现了教学相长,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教材、教师教学、学生认知的有机统一,真正提升了课堂实效性。
四、对分课堂在思政课教学应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既减轻了教师的授课负担,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在实施对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教学环节
一个完整的对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每章授课提前设计好这三个教学环节是对分课堂取得成功的前提。讲授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热点问题,规划好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以及讨论的问题。根据本门课的特点,在内化吸收阶段,笔者采取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留下少许时间给学生学习教材的内容,在课后自学由教师所提供的自学阅读材料。在讨论阶段,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又有约束地在拟定范围内进行讨论和发挥。每一个环节所用时间都要规划好,并按照计划开展教学活动。
(二)准备教学材料
在备课过程中,要准备好课堂讲授内容,列出需要学生课后阅读的书目和材料以及浏览的相关网站。这个过程是对分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罗列清楚,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具有引导性的阅读材料,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真正从学习中获得知识、促进成长。
(三)教师自我提升
对分课堂的一个潜在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储备的教师,虽然减少了课堂教师讲授的时间和内容,但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却更高了。在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上,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具有指向性和引导性的阅读材料,也给出了既定范围内的讨论问题,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达,学生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思维十分发散,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丰富,能够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同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应用对分教学,教师首先要注意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以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状况。
(四)监控教学过程
对分教学中,用于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时间相对较多,在自学和?论的过程中,教师肩负着监督和督促的职责。在这个环节,教师只需在教室内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或者参与讨论,对于学生所讨论的具体内容和问题不加以干涉,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不回答学生的问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实践性和自主性很强的一门课程[1],适合运用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基于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思想,并能够运用课程实践来论证其教学效果。
一、总体思路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2]。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如何把课教好,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传统教学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在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必然迎来大变革,其核心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表现为互联网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W探究模式。
1.模块化的教学设计。课前教师应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制定教学任务和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之后再确定教学策略[3]。该教学模式包括两大模块,即课外线上交互式学习模块和课内展示式讨论教学模块。
第一,课外线上交互式学习模块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平台,在线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和官方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整合,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学习和自主学习,以及和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
第二,课内展示式讨论教学模块主要是把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做到有精讲、有解惑和有个性化的指导。在课堂上让学生登台展示自己对安全相关知识的理解,畅谈学习心得体会和收获,组织学生们对展示的作品进行亮分式讨论,教师点评等环节,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考核成绩可以由三个方面形成,一是把线上学习情况;二是课堂安全教育作品展示、参与发言的情况;三是调研报告或学习心得的完成情况。从而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增强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把对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的掌握融入整个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中。
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二、实施过程
基于混合式教学实施包括三个阶段:教师的教学准备阶段;学生的课外自学阶段及课内的知识内化和提升阶段。
1.教师的开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在开课前要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平安校园QQ群”,主讲教师和学生加入该群;按照课程内容将相关微视频、PPT课件、制作展示作品的要求和课程考核方式等资料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同时每周一次学生自学任务单,明确学生阶段性要完成的学习内容,以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的课外自学阶段是体现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学生根据下达的任务单进行学习,并就难以理解的问题提交线上供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解答。此外,在这个阶段还采取了以5―6人为一个单元小组的学习方式,布置相关专题,如搞一个小型的调研活动、一个专题的PPT或微视频制作等,由小组合作完成。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必须时时在网络平台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课内的知识内化和提升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一个重点的环节,分成三个步骤:一是展示,每个小组对自己讨论的主题所形成的结论登台向全班进行展示,以供其他小组评判和分享;二是点评,首先由其他各组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和亮分,并将其结果作为是否入围评选最佳作品的依据之一。然后再由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三是精讲,由教师对学生线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精讲,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具体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三、取得的成效
本次课程教学实践开展一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主讲教师通过参与课革实践提升了教学成就感,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和互动的学习,更好地提升认知效果。通过开展最佳安全教育展示作品的评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发展,达到了安全教育课的育人效果。
1.通过构建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环境,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精神。将“以学为主”和“以教为主”结合起来,是一种将时空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2.互联网环境为课堂提供了全方位的交流平台,比传统的教学环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网络学习环境的不断提升,安全教育还将整合相关部门的网络资源,从而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3.翻转课堂颠覆了“教师讲授+学生作业”的教学过程[4],在线课程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传统的“单向输血”方式,学生拥有了话语权,让课堂变成了学生可说可做的舞台,最终实现将安全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同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系统可以完成教学资源的展示,量化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课堂讨论拓展到网络平台,实现了更有效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精品课程;应用型;翻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商科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目前,国内很多研究型大学在金融学课程的教授中,偏重于理论的讲述和模型的解读,普遍存在金融知识学习与领域知识学习相互分离的现象,缺乏综合性、复合型卓越人才全面培养和提升的方案。同时,也忽视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金融企业的需求。在金融创新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所以精品课建设中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金融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所在。如何从教学方法、内容体系,考评体系等方面根据经济发展、金融理论研究的新变化进行不断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同时,在金融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重视金融业务技能的培养,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配套改革。
为着力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问题,“金融学”课程项目组以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以“金融学省级精品课、金融学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教研课题”为依托,结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特点,在传统金融学精品课授课和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精品课建设模式,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应用价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建设的成果。
“学”指的是教学过程体现应用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首先,有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六位主讲教师中四位具有教授职称,两位具有博士学位,四位有出国经历,如此高职称和高学历结构是我院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不同层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利于学生吸收百家之长,融会贯通。
其次,制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学生根据执行性较强的大纲,及建设完备的BB系统、ICAN系统、LMS系统进行课前准备。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持,利于教师将课程内容的学习实现课上和课下的有效融合;同时小组学习模块,便于学生小组学习分享;特别是其全方位的考核系统,把过程考核及期末考核进行加权,体现素质教育,同时学生和导师都可以实时的对学习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矫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阶段的转变。把新的课程设计、新的课堂教学等等一系列基于SCL教学模式的全新设计方案―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第一,通过“新闻小讲师”项目,养成学生关注时政的习惯和对新闻的敏感度,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每节课抽出2-3分钟时间,安排学生选取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点评,一学期下来,学生不仅课上讲新闻,课下说新闻,而且经常自主的三五一组的对新闻事件发表独到见解,该项目的溢出效应还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力神速提升。第二,基于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枯燥的误区,我们采用“翻转教学”及“对抗赛”教学形式,提高大家学生知识的热情。例如在讲述《金融学》货币的形态的内容时,安排学生课下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钱币博物馆,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货币的发展历程,课上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大家对典型货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宣讲,通过认知参观、资料查阅及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全面的认识货币演变的本质,进而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认知当今的电子货币、比特币的产生和发展。讲到《金融学》西方经济学派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把PPT等授课资料上传到Blackboard系统,课前要求学生在线学习,课中把学生分成四组“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数量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对学习资料展开讨论,各小组“华山论剑、坐而论道”,陈述各自学派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对不同学派的政策及应用进行时效分析,营造“百家争鸣”的课堂气氛,课后布置作业检测学习效果。学生高兴的说:我们在金融课上也可以“玩转课堂”。第三,组建兴趣小组,进行分享交流。金融知识博大精深,同时知识繁杂,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对投资工具的偏好,我们组建了银行、证券、保险、外汇、期货、基金、黄金等项目小组,老师确定主题,每周召开小组例会,讨论关注金融工具的心得体会,以及投资金融产品模拟演练的盈亏情况。不仅巩固的课上所学知识,同时还挖掘出了很多主动学习的机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获益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整批学生;改变的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一种思考方式和方法,真正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授课之中。
“产”指的是实践性教学过程体现应用型。
突破课程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割裂的局面,建立探究性引导、课程融通、课外创新实践个性化的培养载体,探索并实践了促进学生“自主定位、主动学习”、面向“因材施学”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层次化、渐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载体,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持续、递进提升。其特点包括:突出引导学习模式转变、突出强化思维训练、突出实验与实践为途径、突出课程与课外相互融合。通过参观调研,进行行业认知;通过校企合作,开阔视野,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目前我们已经与东方华尔、华西证券、华夏银行、招商银行、西部证券、中国人寿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课程开发、行业培训、校企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践项目、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金融知识进社区项目,更是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社会;每年基于金融学课程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到西安的各个社区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广泛宣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高居民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全民的金融素养,教书育人,回馈社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树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念。通过参加全国专业大赛,进行知识运用,展示专业才华,目前我校金融专业学生已经参加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技能大赛、全国十佳理财师大赛、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与行业联手举办的金融营销大赛、股票交易大赛等多项赛事,同时作为承办方承接了金融行指委举办的金融行业大赛及全国大学生银行及保险大赛,参加和举办各种专业赛事,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金融知识和技能的切磋,提高了金融服务意识,实现学校理论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有效融合,同时还可以通过赛事平台交流金融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为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
类型 实践项目 成果
参观 调研
行业 认知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中的古钱币馆 参观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参观学习 参观心得体会
开展假期银行、保险产品的调研项目 调研分析报告
校企 合作
服务 社会 与浦发银行携手金融企业大讲堂项目 心得体会
聘请行业导师,协同授课 实践项目
采用小学期制,安排学生到建行、西部证券、中国人寿实习 实习报告
与民生银行携手进行金融知识进社区项目活动 项目总结报告
参加大赛
能力提升 金融知识大赛、金融小讲师 获校级奖励
参加“全国股票交易大赛” 获西北赛区亚军
参加“全国十佳理财师大赛” 得陕西省第六名
赢在新起点-全国银行综合技能大赛 获得全国赛亚军
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大赛 获得全国赛团体第三名
金融协会专业性的社团活动、香港游学活动 丰富的第二课堂
“研”指的是科学研究成果体现应用型,实现教学科研融合。师生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专业性问题及教学改革的经验,以科研课题的形式进行专项研究,在把科研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加以验证,如此循环,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我们学院还成立了“博鑫苑”科研工作站,让学生成为科研助理,参与到课题中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同时,为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类型 科研项目 成果
教学研讨会
展开校级交流 邀请行业专家讲座、博鑫苑研究型社团 知识深入扩展
金融学院组织2012年金融论坛、2011年教育研讨会 宣传自我,资源共享反思总结
参加全国的专业交流会及培训 自我提升不断进步
自编教材
总结教学经验 《金融学》天津大学出版社 教学经验的总结
《国际金融》天津大学出版社 教学外延
《金融概论》西北农林出版社 教学经验的总结
课题研究
实现教研相长 “以学生为中心”金融理财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教学方法的研究
宏观金融监管下西部地区金融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 金融风险研究
基于混业经营趋势陕西省商行金融创新风险研究 金融创新研究
陕西省构建普惠农村金融体系对策研究 普惠金融研究
陕西省县域农村金融生态机制优化研究 生态金融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 应用本科教育研究
“产学研”为一体的《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实施以来,成果丰硕。
1.学生能力提升,培养效果明显
学生多次参加“金融知识竞赛”、“银行综合技能大赛”、“十佳理财师大赛”“股票交易大赛”,成绩斐然;并多次在校报等杂志上。
2.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有效推广校内资源应用
金融学精品课程已经完成的全程视频教学,BB系统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金融辅修专业的学生及高职学院的金融学课程都已经通过网络访问本课程的网站进行远程学习。
3.取得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改革
金融学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编写已经完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设已经趋渐成熟,“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改革已经形成基本的运行机制。
4.示范辐射面广
建设经验多渠道推广交流,每年接待大量的来我校学习交流的师生,《金融学》示范教材广泛应用,目前使用量达1000余本。
5.社会认可度高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在2013年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得到专家的好评,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投入度大。学生实习情况,得到建设银行西安分行及平安银行西安分行的好评,学生应上岗时间短、上手快、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跟工作结合起来,是较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6.有效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长效发展
精品课教学团队长年开展金融教学、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研究,近3年来,30余篇,编写教材10余部,省级课题约20余项,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效发展。
7.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历年评教调查中,课程主讲教师学生好评排名均在全院前列,团队教师学生评价最低分不低于90分。
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金融学课程日常教学中,根据学校学生情况的不同,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进行合理安排的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大批量的接纳学生实习,在实行小学期过程中,不同批次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平衡等问题,有待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文婷.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2]王艳梅.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4]周子游.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共享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5]胡炜佳.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语言文化导入 应用策略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高职应用英语教学也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然而,现有的英语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习得,而忽视了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进而造成学生即使具有较好的语言功底,也很难在交流中完全了解对方的想法、意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因此,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今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将国外语言文化导入课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从真正意义上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是摆在全体高职英语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言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在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框架中,教师更注重对词汇、语法、写作等基本语言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英语这门语言中蕴藏的大量文化背景知识。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这句话恰恰说明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学习的本身也就是学习文化,每N语言都有其内在的文化特征,而想要真正理解一门语言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认知,由此可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现语言文化导入是必要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培养学生英语实际交流沟通能力,就需要在基本语言教学中导入相应的语言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中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在语言使用中产生误会,实现有效的交流沟通。其次,在英语课堂中导入语言文化,给学生讲述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语言使用习惯。最后,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上各种文化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化导入,能扩展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语言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语言文化导入。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进行语言文化导入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一方面,拓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高职英语教材里的课文往往能反映出许多语言文化知识,从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到社会热点等方面都有所涉猎。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在讲授课文基本语言知识时,给学生拓展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与中国的相关文化习俗进行对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在课堂上导入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需要教师自身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在备课时,合理规划导入的时机,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课文中出现与圣诞节有关的情景时,老师可以就圣诞节这一话题展开文化导入,带领学生了解节日相关的文化习俗及风土人情。
另一方面,在词汇讲解中渗透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多单词、短语在字面意义的背后还蕴藏着特定的社会文化或历史意义,而这些意义往往与相应的汉语词汇所表达的意义大相径庭。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文化导入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老师讲、学生听”,如果继续采用这种单调乏味的方式进行教学,再有趣的语言文化知识也很难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很有必要。第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紧密结合了图像和语言,能够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沉浸在英语的学习情境和使用环境中。教师可以将所要讲授的语言文化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置身于声行并茂的语言学习环境之中,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体会西方文化的细微之处。第二,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意味着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阅感兴趣的英语文化知识,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同学,并接受老师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在课后准备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导入的个性化学习,在展示时通过自己组织语言又达到了实践语言技能的目的。第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普及与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课堂中实施网络化教学与学习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软件观看与英语语言文化相关的视频、文章,完成测试或者模仿听力材料进行录音。利用手机和互联网实现文化导入,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互动,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做到有的放矢。
3.通过课外活动强化对语言文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参加与英语相关的课外活动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手段帮助他们吸收和体验外国文化。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体现外国文化特点的电影、纪录片,激发他们对外国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兴趣;可以协助学生组建英语社团或英语角,让他们在活动时间展示收集的外国图片、书籍等,并用英语交流心得体会;可以每年举办英语文化节、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语言文化的理解。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学习一门语言既要掌握词汇、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也要适当掌握语言中蕴藏的丰富文化知识。高职英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语言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升文化修养,以适应国际化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翻转课堂”是相对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而言的。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者能够利用课堂内的时间更加专注于探究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协作学习,共同研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的全部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递”的过程放置于课堂外,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学生借助于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和开放的网络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在课堂上则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探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师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已然完全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知识在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便被学生掌握了。
《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其课程体系结构中起基础支撑的作用,也是众多平面设计爱好者必学的一门技能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图形图像的设计与制作的创新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也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课程的实施过程需要更多的灵活性,课程的授课时间不宜过长,学习者需要更加自主或写作的学习氛围。翻转课堂所具备的特征可以协助课程的实施。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设计
1.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相比,有着颠覆性的变化和典型的特征。因此,授课教师有必要对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笔者作为《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主要授课教师,认真分析研究翻转课堂的内涵,并结合教育信息化、未来化发展的要求,总结出以下需要遵循的教学设计原则。
(1)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原则
由于教学过程的完全颠倒,翻转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将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教师将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翻转课堂中,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和各种网络信息资源,因此,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当学习者需要指导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学习者更为有效方便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的脚手架。学习者则需要主动构建知识,在网络及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协作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及目标与同伴和教师及时交互,促进深层次的知识建构。
(2)课堂互动及时性原则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言语或肢体动作便可激发学习者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互动交流有准确的定位和独到的辨别,课堂的互动交流不求量的多少,而在于质的飞越。同时,教师在制作相关教学内容的视频时,应该有预见性,即能有效地估量学习者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上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便于总结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以确保课堂互动交流的及时性。
(3)课堂时间重新分配原则
由于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学习者被动接受的模式,因此在该课堂中要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习者自主或协作学习。充足的时间、自主高效的学习、及时有效的互动都将成为翻转课堂中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4)座位重新安排原则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参与讨论和协作的机会更多,因此,在座位次序的安排上,应该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需求进行按需分配。根据实际的需要,可安排圆桌式座次或三角座次,也可采取定期调换座次或走动等方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的机会。
2.课程教学设计的需求分析
本研究中的课程授课对象为视觉传达专业(该专业学生均有一定的美术功底)的学生,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率较高,因此,在学习该软件时,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类基本知识及技能。与此同时,通过平时和学生谈话发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技能需求有明确的目标,对该课程也具有强烈的理论及技术学习的意向。但本课程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不足以满足学习者专业发展及技能提高的需求,因此,教学资源需要重新设计与开发。
3.基于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步骤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通常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习者自己来完成的。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笔者对这两个过程进行了重新建构,即“信息传递”是学习者在课前进行的,教师不仅提供视频、案例等学习资源,同时还提供在线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及生生互动来完成的,教师由于已经提前了解了学习者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便可以为其提供更为有效的辅导,同时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有助于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1)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首先要了解课程的性质及内容:《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目前,Photoshop软件广泛应用于图形图像处理领域,本课程旨在讲授该软件在数码摄影后期及广告设计等领域的使用。内容主要包括缺陷修饰、色彩处理、人像美化、特效制作、艺术化处理和各个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本课程是一门兼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其次分析课程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要求:①了解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CS4的工作界面特点,掌握基本操作程序与方法;②熟练掌握Photoshop CS4基本工具和菜单命令的使用方法;③能运用Photoshop CS4软件中通道、图层与路径进行图像的合成及路径制作;④了解Photoshop软件现有各种滤镜的效果,能利用滤镜进行特殊图像效果的制作;⑤了解Photoshop CS4软件文字特效的功能,并能运用文字特效工具制作具有特殊效果的文字;⑥能够使用Photoshop CS4提供的各项功能和技术,制作客人用于平面广告设计的作品。
(2)学习者特征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在高考入学时除要参加正常的文化课考试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专业考试,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所要求的不仅是具有较扎实的文化课知识水平,更要求专业的艺术素质和素养。但近年来艺术类专业学校的增加 以及艺术类考生的增多,致使在高考录取时文化课成绩要求门槛降低,很多学生把报考艺术类专业当成曲线入学的捷径,很多学生在文化课及专业素养方面相对较差。另外,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环节上与普通专业有着较大区别。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上有着极其个性化的特征。一般来讲,该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采取模块化模式编排,即按照教学大纲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门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又由于艺术类专业课程有较强的操作性,更多的是手脑并用,因此授课过程不是简单的言传身教,更多的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领悟艺术真谛的同时手脑并用。
(3)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
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及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相适应的教学资源,以便于学习者学习,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4)设计自主学习环境
由于翻转课堂中学习者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自主学习过程,因此学习环境应该能支撑学习者顺利完成这一过程。要求能为学习者提供无缝的学习机会,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学习终端,随意地开始自主学习的旅程;同时利用互动平台及时地与教师及同伴展开讨论,分析疑惑,完成学习目标。
(5)评价体系的设计
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基本依据,设计能测试学习者目标完成情况的题目,并运用可能的技术手段,对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最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习者,以便于学习者能进行及时的调整及修正。
(6)学习成果交流展示
这一过程对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尤为重要,在这一环节可以促使学习者将自己所探究的结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收获到的心得体会与同伴进行交流,最终实现思维的碰撞及创意的升华。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实践教学 陶行知 教育思想
大力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思想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重视。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更是其中的精华,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和探讨。本文通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探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这种思想优化数学课堂。
1.激发学生热情
小学的孩子心智发展都不是很成熟,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特点,教师要对症下药,抓住孩子们的关注点,然后进行有目的的启发,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知识,并且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要避免将知识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教学计划的顺利实行。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进行知识导入的时候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生活永远是灵感的来源和沃土。例如在教授形状的时候,将课本上死气沉沉的图案对应到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事物,这样可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使其产生亲切感,如圆形的篮球让学生想起了刚结束的体育课,长方形的电视机让学生对今晚的动画充满了期待,三角形的奶油蛋糕让学生垂涎三尺……教师和学生一样,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知识无处不在,就看你怎么理解和看待了。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这是一门学问。
2.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处于生长的黄金时段,他们好玩、好动,这是天性,教师在纠正他们错误行为的同时,也要顺应他们的天性,不要完全压制。有时让他们在个性的张扬中学习,可能会迸发出更多灵感,学习效率也能得到提高。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这便是要让学生摆脱机械听讲,要勤动手、动眼、动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专注于学习。轻易得到的结论因为来得太容易所以不会被珍惜,而如果这个结论是经过自己不断探索、费了很大努力才得到的,自然会留下更深的印象,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为它投入了时间和心血,在错误中总结寻找新的出路,在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这些心得体会是自己的财富,是老师无法教授的内容。教师是引导者,不是包办一切的管家,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将知识回归生活,将生活经验再应用于课堂,从感性思考上升到理性总结,从表象探讨深层的含义,结合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学习体会将知识内化。课本上说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那是已知的结果,学生体会这个结果产生的过程,体会一个结论得出的每个步骤,寻找其他的可能性,自己动手,找现成的模具或者自己剪一个形状出来,拼接翻转,验证质疑,思考总结。
3.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处在思维高速运转的年龄,教师要开发出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尽情张扬个性。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学问也是。不能因为学生年龄尚小,就忽视他们的观点,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往往是成人无法企及的,而教师不应该抹杀每一种可能性。创新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国家稳定的保证,教师身负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职责,就是身负了建设国家的责任,要为国家输送各方面的人才,而不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分者。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从小开始,小学数学作为思维逻辑较强的课程,便承担了更多责任。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重视教育和生活的联系,两者应该相互依存,离开了另一方都是失败的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用知识解决现实存在的难题,让知识为生活服务。同时,也要让生活的技巧和经验与知识相融,给知识以生命,让学问鲜活起来。在教育与生活的融合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生活保驾护航,让学生勇敢地创新创造,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验证自己的猜想,抓住脑海中灵光一现的想法,或许下一个发明创造就近在咫尺。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敢于质疑,有些想法或许无法凭空而得,那么对现有的观点进行合理质疑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学问的领域,没有绝对的权威,知识永无止境,探索没有终点。还记得那个著名的切苹果的例子吗?大多数人都习惯竖着切苹果,所以没有人发现过藏在苹果里的小星星,而孩子没有约定碎成的想法,所以在横切之后在发现评估之中埋藏的“秘密”。其实星星一直都在,只是大家都习惯了一种做法,没有创新,也就没有收获。只有不走寻常路的人,才有可能发现新的风景。
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陶先生的思想,让它为小学数学课堂服务,优化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下一代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