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4: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武汉理工大学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需求;创业教育;灰色局势决策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每年就业人口大量增加,金融危机的压力更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在社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必然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高校通过实施创业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找到一条出路,并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因此,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而且对解决就业,开创大学生就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武汉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情况的调查,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进行探讨,为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调查方法和样本情况
为了解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创业意识及学校创业教育情况,我们开展了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现状和创业需求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座谈的方式。为获取客观、真实、有效的数据,本次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范围涉及武汉理工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一年级占29.06%,二年级占32.85%,三年级占24.60%,四年级占14.69%;男生占31.45%,女生占68.55%;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占41%,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占59%,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发放试卷500份,收回有效试卷452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0.4%。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对武汉理工大学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来源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学生获取创业知识来源于教师授课、活动训练、亲身实践方面的比例在35%左右,远远低于来源于媒体和社会宣传,说明学校在创业知识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评价中得知,50.33%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工作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5.06%的学生对创业教育不清楚或者没有接触过,只有22.63%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师讲的多,指导多,能强化专业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创业教育模式选择是否合理性,应从创业教育课程的科学系统性、创业活动的灵活多样性、创业实践的行之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来源于教师授课、活动、实践等方面的比例较小,对创业教育工作评价较低,说明武汉理工大学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缺乏,普及性不高,创业实践、创业活动与创业教育结合不够。
三、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的创业教育分析
了解、认识大学生创业需求是高效、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本文对武汉理工大学各个专业、各个年级学生的创业需求展开调查。以创业需求调查数据为依据,进行大学生创业需求局势决策分析,首先以武汉理工大学四个年级在读大学生为目标,采用熵的相关理论确定四个目标的权重,其次计算事件在单个目标下的局势集,利用各目标权重得到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大学生整体决策,最终得到大学生在创业需求方面的需求因素排序。
(一)基于熵的灰色局势决策步骤
步骤一:建立事件集A={a1,a2,…,an},对策集B={b1,b2,…,bn}及局势集S={sij=(ai,bj)|ai∈A,bj∈B}。
步骤二:确定决策目标。
步骤三:确定各局势在各目标的效果样本值uij(k)(i=1,2,…,n;j=1,2,…,m;k=1,2,…,s),建立相应的效果样本矩阵,并按照上限效果测度、下限效果测度或适中效果测度进行规范化,得到一致效果测度矩阵,R=(rij(k))=r■■ r■■ … r■■r■■ r■■ … r■■… … … …r■■ r■■ … r■■,k=
1,2,…,s。
步骤四:通过式四得到目标k的权重,对权重wk进行归一化计算得到各目标的权重wk(k=1,2,…,s)。
根据熵的定义,可以确定评价指标的熵为:
ei=■■rij ln rij①
式中:ei表第j项目标的熵值。
计算评价指标的熵权为:
wk=■②
式中:wk表第j项指标的权重;dk=1-ek表指标xk的差异系数。
步骤五:
利用式:
rij=■w■r■■③
计算局势sij的综合效果测度,建立综合效果测度矩阵R。
步骤六:确定最优局势。
(二)创业需求灰色局势决策分析
本次调查中,以学生对创业最需要的支持为依据,选择大学生年级作为变量,设事件集A={a1}={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对策集B={b1,b2,b3,b4,b5,b6},其中:{b1创业项目;b2:个人强烈的创业志向;b3: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b4: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b5: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和服务;b6:创业技能培训,目标集C={c1,c2,c3,c4}={大一,大二,大四},局势sij=(ai,bj)。
利用该选项得分=选该项人数/总人数得到四个年级大学生对创业所需要的支持程度U=((uij)4×6)T,uij表示第i级学生对第j指标的需求度,如表2所示。
本文选取上限效果测度公式,经过变换,得到四个目标的效果测度矩阵分别为:
利用公式②得到各目标的权重wk(k=1,2,…,s)为[0.28,0.268,0.221,0.231],利用公式③得到局势sij的综合效果测度矩阵R=[0.616 0.806 0.826 0.327 0.751],故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支持依次为创业知识培训;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技能的培训;创业项目支持;学校提供的创业培养和服务。
由对武汉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需求进行灰色局势决策分析可知,大学生普遍认为创业专业化知识培训及创业素质的培养对培养大学生进行创业有很大影响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及学校提供的创业方面的帮助也是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方面。学校教育是以理论为基础,但是创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专业教育,需要的专业化知识更倾向于在实践中的应用,学校在今后的创业教育中可以加大这两块的培养力度。故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时,应以培养大学生创业专业化知识和创业素质为核心,改善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并提高授课质量。学校可以从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在开展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设置合理的教育课程,辅以模拟创业活动,做到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四、创业教育对策建议
通过对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大学生创业需求的调查数据进行灰色局势决策分析,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建立科学教学体系。创业教学,主要是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创业教育最基本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从事创业教学的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同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创业实践和创业模式分析,锻炼学生把握机会和快速决策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思维模式。高校要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调整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应提供相应的模拟创业的实战演练,定期邀请企业家来学校开设讲座;学校在开设课程时,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专业差异,对于不同专业、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与定位,实施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重视创业教育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
第二,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创业活动,是创业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它面向全校学生,通过模拟创业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活动主要通过组建学生科技与创业社团,定期举办或参加创业竞赛活动,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举办各类培训,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其创业素质。学校开展了“天黎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创业活动对自身发展帮助不是很大,故在大力开展创业活动时,应改善提高活动开展质量。
第三,引入行之有效的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是创业课堂教学知识的具体运用,旨在培养学生创业实际能力,应突出增加学生的商业时间,面向少数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重在实践训练,学校可以采用与社会和企业合作的方式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老师可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提高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大学生通过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自身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第四,建立相应的创业服务平台。创业服务平台,为有创业意向或已经创业的学生提供免费创业服务工作。首先,应建立创业服务办公室,为创业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培训,组织校内外有关专家和管理咨询机构提供企业管理、财政、税务、法律法规等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并对创业项目进行评审和指导;其次,创建创业网络服务平台,相应的创业新闻、创业案例和最新的创业政策等信息,建立创业交流论坛,方便学生进行创业信息、心得等方面的交流。通过建立创业服务平台,为有创业意向或正在创业以及已经创业成功的学生提供创业流程、政策等相关信息和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幼平,福灵.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调查分析[N].河池学院学报,2010(2).
2.王叶梅,耀国.基于熵的灰色局势决策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6).
3.林建建,晓华,刘昕,刘仙阁.高校本科生的创业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7(7).
关键词:湖北;汽车;专利转让;受让人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知识产权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显,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化国家都把知识产权作为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重要工具,因此十分重视知识产权问题。自2006年国家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以来,我国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国内申请的专利高达1400万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专利技术市场化日益重要,但我国专利技术的转化率却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专利转让是评价专利技术转化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研究专利技术的转让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相应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湖北省汽车产业专利技术的转让与许可,以知晓技术的流动方向,进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湖北省汽车产业专利转让许可现状
专利转让是指专利权人作为转让方,将其发明创造专利的所有权或将持有权已转受让方,受让方支付约定价款所订立的合同。专利转让是在专利制度下技术转移的重要方式,它实现了资源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截止到2015年底,湖北省汽车产业专利总量为14万件(不包括外观设计专利),然而非自转移的转让许可的专利仅有477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为武汉理工大学和东风汽车,其中武汉理工大学为科研院校,东风汽车则是汽车企业,但武汉理工大学的专利转让许可的数量超过了东风汽车的两倍。由此可见,湖北省汽车专利技术转让许可的主体主要是科研院校。
1.1武汉理工大学汽车产业专利转让许可分析
通过追踪武汉理工大学汽车产业专利转让许可的受让人可以发现,其受让人主要集中在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与武汉理工大学为主导,联合企业成立的工业技术研发机构)、武汉交通科技研究院(武汉交通科技研究院是由武汉理工大学和武汉光庭信息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组建)以及武汉理工通宇新源动力(武汉理工通宇新源动力有限公司是武汉理工大学电动汽车技术产业化基地)上。由此可见,科研院校的汽车专利转让许可主要是集中在与自身存在密切合作的科研院校或企业之间。
1.2东风汽车
通过追踪东风汽车公司汽车产业专利转让许可的受让人可以发现,其受让单位主要集中在武汉英康汇通电气(武汉英康汇通电气是由东风扬子江汽车公司控股的子公司)以及东风新星等子公司上。由此可见,汽车企业的汽车专利技术转让许可主要集中在与之具有密切合作关系的汽车企业之间。
2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湖北省专利转让状况可以发现三个现象,1)湖北省汽车专利技术转让许可的主体主要是科研院校;2)科研院校的汽车专利技术转让许可主要是集中在与自身存在密切合作的科研机构或企业之间;3)汽车企业的汽车专利技术转让许可主要集中在与之具有密切合作关系的汽车企业之间。这三种现象突出的反映了汽车专利技术的转让许可主要集中在与自身存在密切合作的研究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之间,而从科研院校直接输出到企业的专利转让许可数量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
2.1科研院校自身特点
在我国,科研院校是获得国家科研经费、科研设备及优惠政策、信息资源最多的部门,因而每年都能够产生大量的科技论文和专利申请。但科研院校往往注重于技术的创新与发明, 而容易忽略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可行性,如成本、制造等, 导致大学所产生的技术并不一定符合市场预期,从而也就没有了技术转移的可能[1-3]。同时,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考评体系主要以来优秀论文的发表数量,导致大量的科研院校的技术人员越发偏重基础技术和理论研究,而忽略了技术的应用研究,导致应用研究主要由企业承担,而企业往往要考虑成本、市场等因素,进而导致我国在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能力不足[4-5]。
2.2汽车产业及企业自身特点
汽车工业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综合性强的技术产业。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缺少高级技术人才,因而主要采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以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6]。由于在引进的过程中,外资企业掌握着技术创新的主导权,对合资企业有着严格的技术控制,在技术引进、转让、研发等方面外资企业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垄断,而我国合资企业参与度相对较低,致使合资车企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上提升缓慢。而民营企业相对规模较小、资金缺乏,虽能够通过借鉴、合作研发的方式走出自主研发的创新之路,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导致专利技术转让的可行性低。
2.3专利技术市场信息滞后
由于科研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交集较小,科研院校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了解现有技术,并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做出适应性地改进的发明创造不能够被企业获知,从而导致企业自身的需求得不到解决[7]。反之,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题部能够被科研机构所了解,而导致科研院校不能够明晰发明创造的改进方向。由此可见,专利技术市场信息滞后是专利技术转移的重要难题。
3对策分析
3.1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利技术转移
为防止科研院校的技术人员偏重基础技术和理论研究,而忽略技术的应用研究,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的应用研究,从而实现研究到市场的转化。如科研院校可以在国家基本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自身的促进专利转化的奖励制度,通过将转化中的部分利益作为奖励和研究资金,以激发研究人员的研发热情和转让思维。同时,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专利技术转让的扶持力度,如降低转让过程中的税收,化解转让过程中的风险责任,设置专利技术转让的奖项等,通过一系列政策促进专利技术从科研院校到企业之间的转让[8]。
3.2发展知识产权技术市场,建立网络信息平台
发展知识产权市场,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实质上是建立信息共享与专利交易平台[7、9]。由于技术创新是没有地域性的,而专利权的保护是存在地域性的,因而,知识产权市场应当是全国性的,而全国性的知识产权市场必须由国家政府部门牵头[8], 在确保信息真实可信基础上, 建设一个按技术领域、企业需求分类的知识产权市场,以建立科研院校的专利技术向市场转移的输出管道,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向科研院校反馈的输入通道,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紧密合作。通过发展知识产嗉际跏谐。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从而实现科技创新转变为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3.3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产业发展
专利技术转移的从业要求较高,除了要求具备相关技术领域知识外,往往还要懂得相关专利法规、诉讼法律以及一定的外语能力。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是专利申请大国,但相对美国、日本和欧洲而言,从事专利技术转让的人员偏少,且大多数都是科研管理人员,无法全面的胜任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各项工作[10]。因而,培养专业人才,促进专利技术转移市场成熟,进而推动产业发展也是实现我国专利技术向经济产业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 张慧,王雷. 论高校专利技术转移及产业化[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1):125-127.
[2] 刘银良. 大学创新成果专利化的困境与选择[J]. 电子知识产权,2012(11):72-79.
[3] 孙晓梅.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思考[J]. 江苏高教,2010(1):102-104.
[4] 杨健安. 我国高校专利状况研究与分析[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2(5):120-124.
[5] 李晓庆.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 法制与社会,2010.08(下):101-102.
[6] 何林.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浅析[J]. 预测,2005,24(2):12-15.
[7] 陈永光. 专利技术转让的难点和对策[J]. 知识产权,2003.06:22-24.
[8] 栾明.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J]. 科学学研究,2007,25(增刊):57-59.
摘要: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渠道,总结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切实结合当下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于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的情况,密切联系学校治学特色,提出重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培养;人才需求;特色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16-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下文简称“我校”)本科生教学培养方案每四年调整一次,2015年迎硇乱宦纸萄Ъ苹调整,这次调整将在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优势,重新明确培养何种人才、向何处输送人才等问题,使我校培养的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技能,从而与其他学校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相区别。因此,本文所做研究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现状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学院兼备理、工、管、法四大学科,资源管理特色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涵盖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8位,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在《2014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专业。比较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近三次修订的培养方案后发现,学校尤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体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类别课程学分比例趋势分析中的实践环节课程学分比例明显增长,尤其是相比较于2003版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增幅很大。与此同时,公共管理类学生通过在秭归基地、洪山区人民政府、黄冈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来提高实践能力。在趋势分析还发现,相比较于2003版培养方案,2007版、2011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要求有明显增加且趋于稳定,浮动不大。尽管实践环节学分增长较多,但纵观整个课程设置还是体现着重理论轻实践这一特点。在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考虑到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变化以及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10年中途提出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社会管理)教学计划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计划并实施至今。通过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其培养效果,可以简单归纳,2011―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企业为主,继续深造次之,最后才是公共管理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困境
1.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①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同质化。在综合对比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7所高校在内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后发现除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外,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课程中与其他高校相同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课程相似度较高。例如,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教学方案中也能找到。同时,笔者横向对比了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前者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有19门课程是和后者相同或相似的,占总课程数量的50%以上;同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趋同现象就更严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都涵盖在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案中。②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同质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11版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培养方案上,通过比较发现这这两个专业在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上的课程设置是完全一致的,而在近15门主干课中,有12门是完全相同的,而对于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出现课程交叉,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成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二级学科的课程内容上也出现同质化。例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地方政府学》这两门课程所授知识点重合之处颇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听到的是不同教材中对于行政区划、地方自治的复述,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此知识点的赘述。
2.专业特殊性不强。①办学特色体现不明显。通过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和其他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是没有区别的。众所周知,我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高校,但很难通过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去看到这一办学特色,尤其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能在教学方案上找到资源与环境管理(2个学分)和土地资源管理(2个学分)两门课程。这对于近200多个学分要求的课程设置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种现象无疑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特殊性。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目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在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本科专业前50名中无法找到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存在,而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排名第7位。通过研究自2014年9月以来我校大学生就业中心主办的大型招聘会,发现招聘单位多为地矿核企业,但由于同质化现状,公共管理类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也未呈现出明显的不可替代性。这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同时这一点在2015届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也可以看出来,鲜有通过大型招聘会顺利就业的。
3.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有偏差。综合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才是企业。但是结合上面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实际上其毕业生主要单位流向还是企业,党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占比很小,这无疑说明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偏差。随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凡进必考,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就业目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通过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数据统计发现无论是可报考职位数还是招考人数,比例均有所下降,这无疑也会对“适应在公共管理部门单位从事实际管理工作”这一培养目标造成偏差。与此同时,根据《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发现本科毕业社会需求量大且受毕业生青睐的职业是更倾向于一些低技术含量且可替代性很强的工作,如人事、助理、文职等。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毕I生都感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在每年超过20%多的升学毕业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跨专业求学,有的出于就业考虑,有的完全兴趣使然,有的考研保研接受专业调剂,更甚者纯粹为了升学而升学等。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都能反应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环节出现问题,如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学生职业教育不成功等。
三、重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1.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首先必须要确定的是,我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仍然要坚持以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为主,只有守住这一培养目标,我校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才能与相近专业,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区别开来。其次,根据我校的治学特色,建议将培养出口锁定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国现行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实行“凡进必考”和“凡晋必考”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公共管理类各专业要着重研究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2003年人事部将公务员的通用能力分为9种: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因此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强化学生的国土资源理论知识能力。这一点在各省、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才招聘要求上都是重中之重。能否与实践部门建立起良性互动直接关系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否能够寻到理论之源,也直接影响着专业学科能否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角度看,如果该类专业不能为其培养的学生提供一个经常、持续地进入公共管理部门观摩、实践的平台,那么这个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差异性将大打折扣。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里,可依托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光谷发展研究院、土地工程实验室、公共经济研究所等平台建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心、公务员考试与培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改变学校与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距离远”、教学活动中实践课程少、实习环节走过场等现状,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环节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2.根据办学条件及培养方向强化专业差异性。根据我校治学特色,首先要强化的是与国内其他高校同一专业的差异性。只有突出了专业特色才能使专业建设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学校必须以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为核心,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和学科群。例如,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资源环境管理方向),以此来拓宽学生在资源环境等行业的就业渠道,以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助力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强化专业差异性。其次笔者认为要强化的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差异性,在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设置上要严格区别开来,重视“专才”培养,以增强其培养的学生在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3.设置足够体现本校本专业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将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地矿资源等优势学科为支撑,融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来进行课程设置。在研究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时,笔者也能找出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来设置课程的实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着重偏重于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这给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启发――可以增添类似资源与环境管理、环境政治学、国土资源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在国土资源环境的知识面。而在上文,笔者对我校主办的大型招聘会进行了整理,可以看出来校招聘的地矿企业、资源类企业是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的,一旦公共管理类专业注重提高学生在这些领域知识面,将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作为该领域的后备管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可以避免毕业生多流向银行、快递等行业的尴尬局面。
4.教学环节更注重学生发展需求。公共管理类专业不能如愿按照培养目标向公共管理部门输送人才,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这势必会对公共管理类未来学生的专业信心度造成影响,表现在对专业定位、就业前景以及职业潜力的疑虑与迷惘,从而对专业的兴趣度降低,进而导致转专业、辅修双学位人数递增。建议公共管理类专业要开设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必备的辩论和谈判类等训练语言表达的课程,要加强各类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使用、各类公文的写作等实际技能的培训,培养环节要鼓励学生间、师生间多发生思维碰撞,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非局限于课堂教学讲授与图片演示,要重视教学环节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尽管我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诸如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的可喜成绩,但笔者在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不一致、就业预期与就业渠道不一致、人才需求与人才输出不一致等问题,这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之际是要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本文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及优势资源,提出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等重构公共管理类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里还存在很多约束条件,比如一个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是庞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充分考虑到配套设施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匹配、实践部门的有效回应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锋正.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机理:嵌入性视角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Z].2003-11-18.
[3]李军超.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8,(20).
[4]赵瑞峰.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高教论坛,2003,(01).
[5]王河江,巫丽君,何晓柯.公共事业管理多元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思考[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6]中国校友会大学研究团队.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测试技术;课程体系;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09-02
一、引言
2010年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突出了工科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在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首批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特色与优势。
“测试技术”课程是机自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众多知识点,课程内容较抽象、理论知识繁多、实践环节要求高。武汉理工大学是较早开设测试技术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高等学校测试技术研究会”的理事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完整的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体系。然而,随着电子、传感、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的发展,测试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加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现有课程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反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需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进行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与改革已势在必行。
因此,针对本校机自专业的行业背景以及测试技术课程本身特点,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研究测试技术课程创新与改革研究及实践,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为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二、测试技术课程定位
测试技术是机自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是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知识和内容,解决科研、生产、国防建设所面临的工程测试问题的课程。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理论教学方面,主要内容包括:(1)信号基础知识:信号的分类和描述、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的频谱;(2)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动静态特性、系统实现动态测试不失真的条件、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3)常用传感器:电阻、电感、磁电、压电传感器及新型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4)信号变换和调理:电桥电路、调制与解调、滤波器等;(5)记录及显示仪器:光线示波器、笔式记录仪、磁记录仪、数字式记录仪;(6)信号分析与处理:采样混叠和采样定理、截断泄露和窗函数、相关分析及其应用、功率谱分析及其应用;(7)机械振动测试等;(8)测试技术的其他工程应用。
实践教学方面,1980年学校就在国内较早地建立了测试技术实验室,80年代初购置了国产最先进的激振器、各种振动测试仪、各种信号记录仪等仪器设备。1984年购置了一套当时国际最先进的B&K振动测试仪器,并用于本科教学。基础实验在相应授课内容完成后进行,由7个实验,即典型信号分析、测力仪制作与标定、金属箔式应变片构成电桥电路特性比较、调幅与相敏检波解调、机械振动测试、相关分析和记录仪动态特性测定组成。
卓越工程师培养采用的模式为“3+1”模式,即在学校完成累计3年时间的学习任务,在企业完成累计1年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任务。现有课程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而卓越班毕业的学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去企业就业,另外一种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为了适合学生这种学习和后续模式,测试技术课程的部分内容学习可以从企业和科研试验中完成。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及其后续发展为目标,改进“测试技术”课程体系,建立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行业实践、教学与国际化紧密结合的“测试技术”课程体系。
(一)建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测试技术”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与科研密切联系,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在科研实例中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也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本专业科研项目与测试技术这门课结合紧密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三大方向。
1.振动、噪声检测与控制方向。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多名教师从事振动、噪声检测与控制方向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省市及企业项目,研究对象设计船舶、汽车及重要机械装备等,涉及到传感、检测、信号处理、控制等多种专业知识。主要设备包括:DSPACE1103实时仿真系统,B&K振动噪声测试系统,LMS振动测试系统,JZK-50模态激振系统,AVANT噪声振动测试系统等。主要实验装置平台包括:磁悬浮主动隔振试验台,气磁混合主被动隔振试验台,旋转机械振动试验台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和实验平台对测试技术课程内容中的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及其调理电路、测试系统特性、信号分类及其基本特征都有深刻的理解,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
2.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光纤布喇格光栅传感器是对布喇格反射波长进行编码,当光栅周围的待测物理量如温度、应变等发生变化时,将导致光栅周期或纤芯折射率的变化,从而产生光栅布喇格信号的波长位移,通过监测布喇格波长位移变化情况,即可获得待测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光纤光栅传感器具有尺寸小、质量轻、一纤多点,动态多场、抗电磁干扰等特点。通过不同的封装可以检测温度、应力/应变、压力、流量、位移等不同的物理量。2008年武汉理工大学获建的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开发光纤传感新理论和关键技术,致力于建立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我国大型工程与重大装备安全监测系统的技术体系和新产业,是目前国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规模最大的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机电学院取得了众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种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制备,光纤光栅传感器的解调仪器与系统,光纤光栅传感检测系统等。这些研究成果既可作为理论教学又可以做成相关实验设备开展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测试系统课程内容中新型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封装及采集系统有了深刻理解,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帮助。
3.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窑技术。武汉理工大学从1987年开始对此难题攻关,国家建材局在我校建立了建材行业回转窑检测技术中心。在国家建材工业局多项科研项目和基金项目的重点支持下,研究出对回转窑设备进行动态检测和调整的技术,填补了国内回转窑动态测量技术方面的空白,并在2002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一系列的科研奖励成果,并将科研成果相继转化为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内容,并自主开发实验项目及实验设备,有助于学生对测试系统课程内容中测量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工程意识。结合课程试验教学特点,开发以“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整”成果为基础的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整实验台。在此基础,以科研项目为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大赛已经成为课程组老师和学生教学互动的方式之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素质。
(二)创建行业特色的“测试技术”课程体系
本课程建设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围绕建材、汽车和交通三大行业,这三大行业是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先导性、基础性行业,从理论教学内容的组织到实验教学的各层次、实验项目的开设,始终贯穿上述三大行业的具体工程测试实例。课程组教师承担的项目中已经有一批科研成果相继转化为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将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研究内容等引入课堂,包括汽车减振降噪测试平台、机车双质量飞轮测试平台、船舶浮筏减振降噪系统、船用螺旋桨拖曳水池测试系统、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整凝炼为综合实验项目,让学生结合行业背景落实测试技这门课的实用方向,也为学生以后工作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拓国际化的“测试技术”课程体系
目前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与法国卡桑工业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尤其以机电工程学院为依托,武汉理工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建立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聘请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Duc Truong Pham作为实验室主任,极大地提高了本学科在国际的影响力,学院每学期课程中可以安排增加外国教授的讲座内容,介绍当前国内外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出国深造提供机会。同时本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先进的方法和手段,结合本专业实际,优化配置并构建稳固的教学团队,促进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
结合本专业的科研与行业背景以及测试技术课程本身特点,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研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从教学与科研方向紧密结合、教学与行业紧密结合、教学开拓国际化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满足卓越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湖北理工学院简介湖北理工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75年成立的黄石工业学校,后经历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工班、高医班、高师班、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黄石分院、黄石大学、黄石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2004年,黄石高等专科学校与黄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黄石理工学院;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学校更名为湖北理工学院。
学校设有21个教学院部,有工、理、经、管、医、文、教、艺8个学科门类和58个本科专业。
湖北理工学院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艺术学理论和“药学”
省级重点特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论文关键词:大学图书馆;文献利用;行为倾向
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并存是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普遍现状,分析这种现状下的大学图书馆读者利用文献行为趋势和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决策和服务措施的调整与改进。下面以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读者文献利用行为为例进行分析。
1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情况
从2003—2007年,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年度文献经费基本呈稳定略有增长的趋势。从经费分配比例看,纸质图书和纸质期刊年度经费比例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数字资源年度经费比例则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到2007年数字资源年度经费比例超过了年度文献经费的1/3。由于应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需要,在2006年特别加大了纸质图书的购置,相应减少了纸质期刊的购置,使纸质图书和纸质期刊购置经费分配比例趋势略有改变。见图l。
几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和数字资源总量增长都较快,纸质图书平均每年增长15.6万册,累计总量300余万册;数字资源目前已包括各类二次文献和全文文献资源,其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已达16,000余种,中文全文电子期刊已达12,000余种,电子图书达到9O多万册。但纸质期刊的订购种类每年略有减少,从2003年的3,600余种减少到2007年的3,500余种。
2读者阅览纸质文献行为趋势
2.1读者阅览纸质文献量呈现差别性减少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7年度读者阅览纸质文献量呈现抛物线趋势,2003-2005年度是逐步上升趋势,2005年之后则是逐步下降趋势(见图2)。
分析统计时段前段上升趋势的原因,笔者认为,早期数字资源较少和读者对数字资源缺乏了解是读者倾向于利用纸质文献的主要原因,而根据办学实际,调整馆藏结构和改善阅览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部分读者。随着近年来数字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平台易用性的提高,一部分读者转而利用数字资源,而纸质文献的吸引力则被削弱。具体而言,那些离读者活动区域近、阅览环境好和藏书量较其他阅览室更为丰富的阅览室的读者量减少不太明显,有些甚至略有增加。另外,允许带书包的阅览室的读者量减少也不明显,但这种情况的读者主要是自习,而非阅览馆藏书刊。读者量在2005年以来减少迅速的有工具书、外文图书、过刊等,这几类文献读者量几乎以每年5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而学术期刊、报纸和文艺刊以及一些藏书量较少的阅览室的读者量减少也很明显。
2.2纸质文献的读者阅览人群以本科生为主
以2007年度为例分析部分阅览室的读者人群,可以看出读者阅览人群主要是本科生,其在不同阅览室所占阅览人数的比例基本远超其占读者总数的比例,其次为硕士生,而博士生和教职工的阅览量都极少(见表1)。
表1中的几个阅览室分别位于不同校区,于不同校区各类型读者比例不同,其对应阅览量比例也不同。不同校区读者类型比例与对应阅览量比例成正相关。
2.3读者阅览纸质文献有明显的年度内周期性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尽管每年的寒暑假都对读者开放,在此期间到图书馆阅览的读者仍是少数。在正常的学期内,读者的阅览量也不是平均分布的不同的阅览室会在每年3月一6月份出现上半年的阅览高峰,而在10—12月份出现下半年的阅览高峰,同一个阅览室历年的走势接近相似(见图3—4)。
3读者外借纸质文献行为趋势
3.1读者外借纸质文献量无明显趋势变化和读者阅览纸质文献量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2003—2007年读者外借纸质文献量并无明显趋势变化(见图5)。
3.2本科生读者在外借纸质文献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虽然外借文献总量无明显趋势变化,但外借文献的读者人群在2003—2007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这几年来博、硕士生比例逐年增加,而本科生比例逐年减少,但本科生外借文献的比例却并没有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反而在前三年迅速增长,并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近三年保持了稳定,博士生和教工外借文献比例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见表2)。
3.3读者外借纸质文献有明显的年度内周期性变化
统计显示,读者外借纸质文献的最高峰基本是在每年的3月份,而无论是暑假还是寒假前都不在外借最高峰之列,这一点与日常的感觉经验有一定出入。见图6。
这种走势与学术期刊的年度内阅览周期也有近似之处。笔者以为,这与大学生培养的周期性是相吻合的,即每年的3月份是毕业生撰写论文需用文献最频繁的时段,而过后则是逐渐完成论文和离校找工作的阶段。
3.4读者外借文献量反映其专业和素质培养需求读者外借文献量T类一直排在首位,反映出武汉理工大学以理工学科专业为主的办校特色,排在前几位的还包括语言、文学、数理化、经济等学科;从文献利用率看,文学、语言、历史地理、哲学、艺术均排在前列。两者均反映了读者在专业需求之外的文化素质方面的文献需求。
4读者利用数字资源趋势
4.1数字资源的使用呈现出不太稳定的倾向
由于数字资源的统计到目前为止,更多地依赖数据库商提供的数据,而数据库商在每年对数据的利用情况统计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可能并不一致,如某年使用的是浏览次数,而下一年可能使用的是下载次数,甚至有的数据库商在某些年份未提供统计数据,致使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统计的可比性较差。
若将数据库提供的数据都作为点击使用量来看,2003—2007年数字资源点击使用量除2003年由于数字资源建设处于初步阶段而保持较为低的点击使用量外,其他年份基本保持在1100—1200万次。
具体到个别数据库的使用情况来看,读者对数字资源的使用表现出不太稳定的倾向,同一种数据库,有的年份使用得较好,有的年份使用得较差(见图7)。
4.2数字资源的使用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
在数字资源建设之初,读者对数字资源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中文期刊,尤其是CNKI电子期刊。随着读者对更多数字资源的熟悉和掌握,曾经使用量最大的中文期刊数据库点击使用量出现了稳中有降的趋势,而最初使用量较小的外文期刊点击使用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见图8)。
事实上,除了中文期刊和部分中文图书数据库,绝大多数中外文全文和二次文献数据库点击使用量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显示出读者对数字资源的使用有一个先易后难的接受、掌握和使用过程。
和期刊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点击使用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全文和二次文献的点击使用量很低,这一点在其他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利用统计中也有所反映。例如电子图书的年度点击使用量还不到数字资源年度点击使用总量的2%。
4. 3数字资源的使用在年度内也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虽然数字资源具有365天* 24小时的访问便利,并且寒暑假有充足的时间可供大学师生开展科研工作,但是大学师生对于数字资源的需求还是与纸质文献的需求具有一样的周期性特点。见图9。其他的大学图书馆也有相似的情况。
5几点启示
一个图书馆的文献利用情况,是和许多因素有关的,包括馆藏文献的质量、可获得性、方便易用性、读者需求的符合度、读者的信息素养、学习和研究兴趣、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读者所拥有的基础设施条件等。而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对象比较稳定,通过研究,把握其文献需求类型和利用文献的行为趋势,可以使大学图书馆更好地起到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
(1)读者对纸质文献的需求依然存在,但是更多地是表现在对纸质图书的外借和阅览上。对纸质图书的需求主要是本科生,其次是硕士研究生。纸质图书资源的采集应更多地体现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文献需求。
(2)随着数字资源的发展,期刊和工具书纸质文献逐渐被读者抛弃。应逐渐减少对此类文献的购置,以相应的数字资源取代。而原有的现刊、过刊和工具书阅览室需要与其他纸质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充分发挥人力和文献资源的效率。
(3)改善馆舍条件,整合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包括在纸质文献阅览室提供可供利用数字资源的接口和设备,可以提高读者对各类载体文献资源的利用。实践证明,良好的馆内阅览环境和丰富的馆藏,可以吸引更多读者利用图书馆。
(4)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不仅包括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需求,更包括对扩大知识面和培养个人素质的需求。大学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体现读者的各类文献需求。
1、武汉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62年,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部德育实验基地,护理专业是教育部首批示范专业,武汉市文明单位标兵,职业教育先进学校。2、武汉市第二卫生学校:四十多年来,学校在拼搏中求生存,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面貌焕然一新。3、武汉市蔡甸区卫生学校:位于武汉市蔡甸区齐联里一号。有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设有大专部和中专部,开设的专业有临床医疗、中西医结合、药剂和护理专业。4、湖北省黄冈卫生学校:坐落在长江中游之滨的黄州古城,紧靠京九铁路线和106国道,交通便利。校园环境幽雅,是有志于医学事业莘莘学子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
5、武汉市第二卫生学校武昌校区:位于武汉市武昌珞狮路322号澳新学院B栋,东与华中农业大学相望,西邻武汉理工大学,北边靠近美丽南湖,地理位置优越。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矿业工程;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一带一路
一、留学生现状与生源地
自1958年创建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武汉理工大学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现已形成了以非金属矿开采为重点,兼顾金属矿开采和矿山安全技术方向的鲜明行业特色。2011年全面成规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现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层次,本科留学生达到了每个年级一个完整教学班的标准,在校生最多时达100人,目前已毕业60多人(表1)。留学生大多来自非洲和东南亚沿线一带一路国家,如非洲的南非、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塞拉利昂、肯尼亚、卢旺达、刚果、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安哥拉、摩洛哥、博茨瓦纳等十几个国家,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还有蒙古、俄罗斯等其他一些国家。各国的宗教信仰、文化习惯、受教育程度均不一样,给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带来了难度。
二、建立来华留学生培养与管理体系
对矿业工程来华留学生,根据我校非金属非煤专业特点,制定了培养目标,采取多项措施进行了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内容、实践环节、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建设。
(一)培养目标
根据近年来来华留学生培养经验,结合国内学生的培养要求,武汉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在秉承几十年专业建设的深厚积淀基础上,通过全体教师的积极讨论,提出以培养基础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国内外现代矿山技术发展需要,具有较好国际化视野、较强实践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备在固体矿床开采、爆破工程、安全工程、岩土工程领域从事生产、管理、设计及科研能力的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5]。与国内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相比,留学生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国际化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把这两个内容放在首要地位。
(二)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达到采矿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师们经过广泛调研[6-7]和反复讨论,分析了采矿工程核心课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了4条相互联系的课程流程链,制定了科学、可行且符合专业定位的培养计划以及课程教学计划,例如仅包含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中,4条流程链分别对应4部分核心课程群,分别为国际化能力课程群、矿床开采工程课程群、矿山安全工程课程群和矿山数字化工程课程群。4条课程流程链都有其内在的结构逻辑。以矿山开采课程流程链为例,按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与方向培养目标为内在知识结构逻辑链,选取11门专业课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课程群。在国际化课程群的建设中,考虑来华留学生的特点,不仅设置有《国际矿山企业与项目管理》、《矿产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还在采矿工程核心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经典中外矿山的工程案例,使学生不仅掌握国际型矿业人才所需要的一些知识要素,也同时了解中国国内矿业知识和特点。
(三)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需要建设一支能够紧密追踪采矿工程发展前沿、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以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为主体,以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年轻教师为补充。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他们到国内外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活动。团队中目前有青年教师6人,分别到大冶有色赞比亚项目、中国有色集团蒙古项目、中信泰富澳大利亚项目、武汉武重矿山机械有限公司、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冈市民安爆破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实践工作。为了提升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和视野,采取了以下措施:(1)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外大学访学。目前60%的老师已到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西澳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知名大学进行访学。(2)开展本专业和国际大学的校际交流合作,目前学校已和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等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3)定期开展国际学者学术交流报告会,每学期一到两次,邀请海外大学的知名学者过来讲座交流。按照上述思想,对4部分核心课程群,每一个都对应建设一个核心教学团队。目前,武汉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工程爆破、矿山开采、矿山安全与管理、矿山数字化四个国际化核心教学团队。
(四)实践环节建设
实践教学是工科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加强了工程实践与实验在教学中的比例,以国内与国际学生共同编组的形式参加各类实验、创新实践活动和企业实习,从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两个方面重新进行了实践课程的规划,使之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校内实验方面,以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省级重点实验室为重要平台,利用各种实验设备、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根据课程性质、实验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留学生插班编组到国内本科生中,做到“一个带一个”,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大了校内实验方案设计,努力将各实验室建为开放性实验室,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去。以矿山开采核心课程为例,设计整合了采矿全工艺综合实验,其实验路线见图3。校内实践活动方面,鼓励留学生参与到国内学生中,借助“资环之光”、“挑战杯”以及“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等各种等级和形式的实践大赛活动,以现有的资源数字化实验平台、采矿模型实验平台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采矿工程模型3D打印系统和虚拟现实系统为依托,引导双方一起共同参加创新教学活动,从而提升留学生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校外三大实习方面,积极与矿山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对矿山带领留学生实习的工程师进行适当培训,提升工程师与留学生的交流能力,改善实习效果。目前本专业已与7家矿山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表2)。在矿山企业的实习教学中,同样将留学生和国内学生进行混合编组,采取每组6~8人、每名教师指导2~3组的教学形式,克服了矿山工程师与留学生沟通的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留学生研究生实习方面,由于部分留学生学制为2年,时间短,故建议他们将实习内容与学位论文结合起来回本国企业实习。为保证实践的质量和效果,要求留学生定期与中国导师邮件或电话联系,汇报实习的进展。从这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此种实习方式既能保证实践的时间,又不耽误学位论文的完成,效果良好。毕业环节部分,留学生与国内学生的要求和流程相同,将他们按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不同混编到国内学生的答辩中,并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指导毕业答辩。
三、培养效果
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对采矿专业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果,有两门课程《blastingengineering》和《surfacemining》分别荣获教育部第二期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和湖北省第二期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精品课程,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多。在培养成效上也有几点体会:(1)留学生的毕业设计多选择露天矿开采设计或相关问题研究,说明他们对露天矿开采系统知识的掌握要胜于地下开采方面的知识;(2)留学生毕业去向呈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学生选择去欧美国家或留在中国继续深造,部分学生选择回本国政府部分或矿山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部分学生选择去国际矿山公司,也有少数学生选择自己创业,这些毕业生,为他们母国矿山企业和中国矿山及高校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摸索,对矿业工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教学上和管理上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培养体系有待逐步完善
武汉理工大学招收留学生的历史不长,只有六年,基本上是按照国内原有的培养体系增加一些国际化内容进行授课。但是,国内学生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国内需求为指引,照搬国内学生课程体系用于留学生培养,必然未能全面考虑留学生自身的情况,国际化的程度也不够,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还有待逐步完善。
(二)配套教材有待完善
目前国外采矿教材与本校采矿工程专业的特色相差较远,并且由于国外发达国家采矿工程专业逐渐萎缩,大部分教材偏老,有的课程如矿山设计原理、矿山数字化以及爆破安全技术等课程难以找到对应的外文教材。因此,本专业教师都是在国内教材讲义的基础上,根据留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改编。目前,本校采矿工程系正在组织编写成体系的外文教材,以期进一步推进完善配套教材建设。
(三)实践环节困难
长期以来,国内采矿学科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到本行业代表性企业开展实习工作,但此模式应用于留学生有一定困难。矿山企业接收留学生实习有两个难题:一是由于留学生的特殊身份,接收其参加实习往往需要企业上级部门批准,有时甚至要到当地公安部门备案,给实习开展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二是大部分带实习的现场工程师外语水平不高,留学生汉语水平又参差不齐,导致现场实习时双方不能顺畅交流,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四)师资缺乏,授课难度大
留学生的专业课程要求全英文授课,而武汉理工大学采矿系师资本就缺乏,故无法开设所有的专业课程,目前只能优先保证开设全部核心主干课。此外,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留学前的教育程度不一,给教师的授课也带来了困难。
(五)管理机制和质量标准有待完善
我校目前采取管理和教学分离的留学生管理方式,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负责留学生的招生和日常管理,采矿工程系负责专业课师资和授课。由于历史短经验不足,目前留学生的日常上课管理、考勤制度有些脱节和形式化,课程成绩要求和毕业要求偏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标准还不够明确,故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细化管理机构的责权利,建立和加强管理机构和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