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习沟通

学习沟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3 11:15: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习沟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习沟通

第1篇

关键词:数学周记;三沟通;内容;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90-02

经过6年的小学学习,学生进入了向往已久的中学生活。然而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不久,好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甚至过早出现“两极分化”。(1)自我心理因素。在优秀学生比较集中的班级,那些曾经在小学经常得到老师夸奖的学生,觉得自己的优势地位在逐渐下降甚至消失,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于是自信心丧失,学习兴趣低落。(2)教师因素。上了中学,缺乏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对于怎样学数学,出现了迷茫、无奈等现象。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无法体会“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理解不了”的学困生,学生很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3)学习方式因素。与小学相比,中学学习主要有“5个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节奏不同;知识量不同;教师教学方式不同;课堂学习时间不同。因此,学习起来觉得极不适应。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三沟通”数学周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什么是数学周记“三沟通”

“三沟通”就是通过周记形式,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交流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包括学生对自己目前学习状况的评价,近期目标的设定,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和建议,需要获得哪些方面的帮助等;家长对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的评价、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孩子的期望,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评价和建议;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心理问题的调适,疑难问题的解答,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对学生的期望、鼓励,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

二、为什么进行“三沟通”

教师除了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作业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有很多课堂中难以发现的隐性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学生也很想知道他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老师对他的评价,对他的期望,对他“特别”的指点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非常了解的,孩子有哪些优势,哪些不足,需要老师从哪些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对老师的教学也能从更理性的角度给予建议。因此,“为了孩子”,这样的“三沟通”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怎样进行数学周记“三沟通”

1.内容方面的指导。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个参考目录:(1)本周学了那些内容?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你学得最好的是什么?学得最快乐的是哪一节课?学得最差的是什么?(3)你需要得到老师哪些方面的帮助?(4)你对老师本周的教学有什么意见和建议?(5)你还有什么要对老师说吗?

2.给学生讲明写数学周记的意义和作用。(1)提高自己在学习中的反思能力,即不仅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而且知道哪些方面学得很好,哪些方面学得不好,并设法弥补学习中的不足。(2)对学习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回顾每一小段的内容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对那些印象不深的内容,可以及时看课本查资料,起到整理复习的作用。(3)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老师的帮助。(4)给老师的建议是为了上好适合大家的每一节课,所以要求学生不仅认真写而且用心写。

3.教师理性、坦诚地给每一位学生写评价。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又要委婉指出学习中的不足,并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的短期目标。我们认为,学生对待周记的态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千人一面的评价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应付和家长的敷衍,甚至家长会觉得教师不负责任。

四、数学周记“三沟通”的作用

1.尊重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数学课上,既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和全面性,也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而这两者的关系往往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和谐状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性格、意志、兴趣、知识拥有量、知识层次千差万别,因此,教师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1)缓解学生的心理失落感。七年级一班的玲玲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无论是课堂听课状态还是作业情况,老师们对她都有极高的评价。而她在数学周记中却写了她满腹的苦恼:这个星期就这样平淡无奇的过去了。伴随着即将结束的期中考试,我的心里乱乱的……心灵总让我做一些有违我本意的事,这令我苦恼透了。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变了,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试想,我和敏敏打小学就是好朋友,整整六年的友情啊!可是,我现在似乎只有一个念头:别人都可以跟我争第一,但敏敏不行!敏敏不能是第一,第一是我的!我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敏敏什么都好:成绩好,体质好,管理能力也好。这些优点,我本应引以自豪,而现在,它们却成了横在我前面的拦路虎。我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啊!可是现在呢?我迷茫了。老师,帮帮我!!!老师的回应是:老师理解你的心情!一方面是最好的朋友,一方面是强劲的对手,两者之间,你陷入了难言的矛盾中。按理说,第一应该属于你,怎么被别人拿走了,而且是被你最好的朋友拿走了?如果我是你,也很难想通!但是,我们总不能把自己逼进死胡同里去吧?换个角度想,上了高中,你面对的是全市的优秀学生;上了大学,你面对的是全国的优秀学生,还能保证你是第一?“第一”是一个动态的角色,她不可能永远垂青于一个人!你很优秀,敏敏也很优秀。你应该感谢敏敏:有了这样的对手,你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了这样的朋友,你会更优秀——如果将她的优点学过来,你不是“无敌”了?!她的优点就是你的优点,怎么会成为“拦路虎”?看到南飞的大雁,都是一行行的,我们为它们在漫长而艰难的路途中有伴同行而高兴,如果只有一只大雁呢?老师期待你摆平心态,与同伴快乐学习每一天!(2)帮助学生学会反思,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例如,有学生在周记里写出这样的问题:对“如果■=1,那么a ”,“|a|≠a”类似的问题表示困惑。看来,学生对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字母的适应性还没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程度,小学六年都是关于具体数的计算或应用,操作性和技巧性很强,分类讨论和抽象概括能力还很弱,因此,对类似题目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在思考或想办法获得这一问题的解释,这是非常可贵的学习品质。(3)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自信心。对“有理数除法”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有小学除法做基础,另一方面,有刚学过的“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做依托,用不着怎么强调,简单得很,我想。可是小婉同学却在周记里说,这一内容她没搞明白!原来,她没弄清负数的倒数是什么。如果没有“周记”,这个胆小的女孩可能把这个问题永远藏起来了。我俩只用十分钟时间就解决了困难。她高高兴兴地走了,数学学得也更快乐了。(4)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据家长反映,有的孩子课堂知识“吃不饱”,家里没的可做,“在学校都完成了”。有的孩子课堂知识“吃不了”,作业有困难。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老师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资料,并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数理天地》、《数学学习报》、研究性课题学习方面的某一专题,每周完成1~2个,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料的查询、整理等工作。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补救、鼓励,分层次选留作业。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形式与政策课;合作学习;团队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35-02

一、团队沟通的涵义

“团队,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雇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在这种工作小组内部发生的所有形式的沟通,即为团队沟通。”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合作学习中,团队沟通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成员组成的合作学习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发送、接收并理解信息、思想、情感的双向或者多向的沟通过程,也是团队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它强调了团队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开展的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沟通形式。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合作学习团队沟通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合作学习中团队沟通的形式划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在合作学习实际开展过程中,团队沟通这三种形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合作学习共同目标的实现,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沟通不顺畅都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程度以及合作学习的开展效果。通过文献检索和课堂教学笔者发现,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合作学习的团队沟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下行沟通存在的问题

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而下行沟通是指,教师将信息向下传递给合作学习团队的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沟通。下行沟通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合作学习的作用是:教师把合作学习的目标、讨论的问题、任务、内容以及注意事项等信息传递给团队成员;是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教师在合作学习开展前做好相关安排。但是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往往出现,老师在传达信息时没有明确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和内容;教师语义表达不清楚、让学生产生歧义;也没有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责任;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没有主动跟各团队成员进行交流,没有及时了解团队成员沟通的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对开展合作学习的各团队成员的评价及奖惩信息不明确等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到下行沟通的顺利进行。但这些问题往往被许多一线教师忽略掉,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出结果,而不关注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只关注结果而不关注过程的行为显得太过功利,更没有充分挖掘合作学习的价值,因此致使很多合作学习开展浮于表面、收效甚微。

(二)上行沟通存在的问题

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而上行沟通是指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团队成员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向教师汇报、表达建议、愿望和要求的沟通行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沟通。上行沟通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合作学习的作用是:通过团队的反馈、提出建议、愿望,教师可以了解各团队开展合作学习的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使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往往出现,团队成员不愿或者不敢和教师沟通,更不敢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愿望;团队成员主动表达想法的意识比较弱,在讨论结束之后往往都是由小组长发言,其他人主动发言或者补充回答的较少;在团队沟通过程中不主动向教师反馈团队成员讨论的情况及精神状态等问题。上行沟通存在的问题容易导致教师因不了解学情,而浪费课堂时间影响教学效果,不能顺利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三)平行沟通存在的问题

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而平行沟通是指团队成员之间进行的信息、思想、情感的传递和沟通过程。平行沟通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合作学习的作用是:团队成员之间坦诚交流彼此的观点、想法,分享不同的信息,通过整合团队的资源去解决问题,完成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使团队成员在互通有无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但是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平行沟通并不顺畅常常出现少数团队成员缺乏团队的归属感不愿意和其他人沟通,一副事不关己的状态导致沟通氛围不浓;有些成员带着偏见不能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由于成员之间的背景、性格的差异,没有共同的“语言”导致沟通很难实现互通有无。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合作学习实现团队沟通顺畅的对策

合作学习中沟通渠道不顺畅是影响合作学习开展的重要弊端,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必须要建立和健全合作学习的团队沟通渠道,加强团队的协作能力。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合作学习实现团队沟通顺畅的对策。

(一)完善下行沟通,明确沟通内容和角色定位,主动参与

1.确保各团队成员清楚彼此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

在合作学习前必须要明确好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团队的引导,让他们都知道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主要负责的任务是什么。

2.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和关心合作学习的进展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也属于团队的一员,因此在合作学习开展中教师要以机动成员而不是老师的身份加入到团队沟通中,主动了解团队沟通的开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协调团队成员的沟通,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的这种亲和力也能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从而完善下行沟通。除此之外,教师要积极倾听团队成员的心声,加强对团队的沟通和了解,及时地肯定团队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好观点,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鼓励,确保团队沟通的顺畅。

(二)优化上行沟通,鼓励团队成员加强与教师的互动

1.建立完善的沟通反馈环节

教师要建立完善的沟通反馈环节,确保团队成员表达意见渠道的通畅,对于学生的反馈,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回馈和解答,否则长期滞留反馈意见会影响团队成员反馈的积极性。如利用多样性的反馈方式比如微博、QQ、短信等,而不仅限于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而团队成员也要积极主动、大胆地向教师反馈,要有主动意识,懂得只有自己主动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促进自我的进步和成长。在这个沟通过程中,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合作学习开展的情况,以及所需要的帮助,这样老师才能清楚地获悉合作学习开展的状况,并为团队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帮助。

2.采用有效的激励办法

团队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反馈意见的氛围,让团队成员意识到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既可以增进和老师的互动,也给自己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团队的其他成员要给予发言的成员支持和鼓励,教师也要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这种行为,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会大大增强团队成员反馈意见、表达观点、想法的积极性。因此团队要形成一个被团队认可的激励办法,通过这种方式去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发言。

3.营造浓厚的民主作风

在团队中要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谁都有权利发言、谁都有义务发言,把反馈意见和表达自我当作是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义务,而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沟通氛围,使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并在友好的气氛中开展沟通。

(三)搭建平行沟通,创建、信任的团队沟通氛围

1.团队成员能彼此认同

在合作学习中,团队成员能够通过沟通寻找彼此的共同点,找到相同的东西才能使团队成员产生共鸣,才会彼此认同。要形成彼此认同一方面要同步,同步就是团队成员彼此经过协商后所形成的,有意要达到同样的目标所采取的相互呼应、协调一致的态度。另一方面是目标驱动。就是团队成员之间由于有共同的目标,并且每个团队成员都能通过完成这个共同目标获得利益,这样在这种目标驱动下能让团队成员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合作,即使是团队关系不好的个别团队成员也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放弃自己的偏见,加入到团队的沟通中。因此共同目标的确立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必须是考虑团队成员不同的个人目标基础上形成的,否则就会削弱共同目标的效用。

2.尊重不同的观点

每一个团队都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团队沟通中出现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值得肯定的。出现不同的观点说明充分调动了团队成员的智慧,只有大家相互沟通才会有不同的观点出现,因此要尊重和肯定不同的观点,彼此都要耐心倾听别人的陈述,不要任意打断别人的表达,当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时要自己反思这种差异。在团队沟通中,每个人都不应带着偏见参与讨论,要虚心并能包容别人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在团队沟通中并发思想的火花。

3.团队成员相互信任、坦诚相见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英语学习 交流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49

交流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与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英语学习展开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高中学生的英语成绩。

一、高中英语教师之间应该多进行交流

为了通过交流更好的帮助高中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高中英语教师之间应该多进行沟通与交流。英语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英语教师之间应该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切磋,使得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得以有效解决,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 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本人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就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进行交流

教师展开英语教学活动,首先要了解高中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记忆力强、精力旺盛是高中学生的特点,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好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英语教学呢?通过广大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各个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为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宝贵的意见。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因素,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些不良因素进行探究,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使学生更加高效的进行英语学科的学习。

(二)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交流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虽然教师都能够从理论上很好的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践中却会出现不同的问题。针对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疑惑,教师之间可以展开交流,有成功经验的教师可以对存在疑惑的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使在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困难的教师及时解决困难。

(三)就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进行交流

教学计划是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师能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如果闭门造车,不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自然制定的教学计划缺乏科学性;如果英语教师能够积极的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那么就可以广泛的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有效开展。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十分必要,对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促进英语教师之间有效的进行沟通与交流,一方面要提升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为教师创造一些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

二、高中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

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也应该积极的进行沟通与交流。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相同的困惑,仅仅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有时很难解决,如果学生之间能够针对困难进行交流,并通过集体的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够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顺利的进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分享一些成功的学习经验。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之间可以就以下几个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

(一)就具体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交流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的难度有了进一步的增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更多的学习困难,学生之间对学习中出现的困难知识点进行交流,能够使困难得以及时解决,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盲区,使学生的英语学习顺利进行。

(二)就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进行讨论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掌握了有效进行英语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投入,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取得优异的英语成绩。而有些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即使在日常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没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学生可以针对学习方法问题进行交流,借鉴其他学生可取的学习方法,纠正自身一些不良的英语学习方法与习惯,继而更好的适应英语学科学习的需要。

针对英语学习需要学生交流的点还有很多种,学生个人要积极的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教师也要有意识的组织一些学生交流会,使学生之间更好的进行切磋。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进行沟通与交流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想要使知识顺利的由教师流向学生,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师生之间进行的交流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学习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学习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十分必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情况,学生出现难以跟上教师教学步骤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学习问题进行的交流较少,导致教师难以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制定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脱节,学生也难以有效把握教师的教学思路与策略,导致师生之间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障碍。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使教师对学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进而制定更加可行的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特点也有了一定的把握,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二)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第4篇

【关键词】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

网络学习共同体(或称为虚拟学习共同体),最早是由瑞尼古德1993年提出的:如果有足够的人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带入人类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电子空间建立起来的一定的人际关系网,人们就可以在虚拟的社会中通过屏幕使用文字讨论、对话、进行商业贸易、交换知识、分享感情、作计划、找朋友、聊天,这就形成了虚拟学习共同体。换句话说,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网络环境中对共同感兴趣的某些主题进行探讨交流的学习者集合体。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界定,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是在内涵上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认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以网络为主要学习手段的学习者与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共同构成的交互、协作的学习团体,他们彼此之间通过使用网络工具进行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知识获取机会均等,人际关系平等,自我情感和个性差异得到极大的保护与发展,能够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

1.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习者、助学者、信息流和网络环境四个方面。学习者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与传统学习者相比,他们的学习更具主动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获取学习资源,主动参与交流和沟通;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选择参加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他们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可以独立完成或与其他人协作完成,也可以主动寻求助学者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由于彼此身处各地,互不认识,并且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背景、学习层次和学习兴趣,这极大地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说,他们既是知识的学习者,同时可能还是他人的知识提供者和学习促进者。助学者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要素。他们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经营者,通常由教师、专家、辅导教师担任。他们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 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制订不同的学习策略,引导学习者自主选择任务并与其他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他们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进行共同体内部各种形式的交互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而且他们还负责设计网络教学,针对不同的学习共同体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料和网络资源,并根据教学目的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此外,助学者还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使学习者感觉到虚拟共同体的存在,产生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信息流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必备要素。信息流主要包括结构化知识信息流和互动信息流两类,其中结构化知识信息流主要是指在线课程、专题网站等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信息,要用于学习者进行个别化的浏览学习,这些信息有助于学习者系统地掌握知识信息。互动信息则是指学习者之间或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交流互动产生的信息。互动信息的存在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特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有助于加强共同体内部的情感交流,构建个体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境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支撑要素。网络环境是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管理、师生之间进行实时交互的根本保证。在基于网络环境的交互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使用的学习资源和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沟通都需要稳定的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持。学习者利用网络工具,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者在共同体中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评价,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2.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

网络学习共同体并非是临时聚在一起的松散组织,而是由身处异地的学习者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通过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网络学习组织。它的产生和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主要包括规范制定、环境设计、边缘性参与、学习互动和冲突调整。

规范是网络学习共同体中个体的基本行为准则, 也是共同体创建和维持的必要条件。在共同体的创建之初,首先要明确相应的规范和要求。组织者可以《网上学习须知》,具体可以包括:网络共同体的文化诉求,网络学习的技巧,共享与交流界面的各项功能和交流工具的使用方法,共同体的活动制度和组织管理细则以及对共同体成员的学习要求。这些规范有利于共同体的创建和维持。

环境设计是共同体构建的支撑。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学习板块的设计、学习资源的建设以及学习工具的等。学习板块的设计就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主题、不同的学习方式乃至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进行板块的总体规划。学习资源建设就是根据学习内容和主题将相关的学习资源到网络平台中,这些学习资源可以是电子文本式的, 可以是图片形式的,还可以是音频和视频。网络上的学习工具种类很多,如网络电子词典、网络收音机、网络计时器、音频视频播放器等等。此外,还可以将新的网络技术应用于环境设计,如BLOG、WIKI、BBS、FACEBOOK等网络技术。

在完成规范制定和环境设计之后,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和网络邀请等形式,鼓励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进入学习平台,注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而这时的学习者并不关心共同体的建设,而是关注学习的内容和资源是否符合自己的学习需要,同时还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仅仅以观察员的身份进行边缘性参与。此时,作为共同体的组织者,可以按照学习者的发言次数给予网络分值的奖励,并经常与新的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分享知识,以便使那些边缘性参与者能够尽快认同共同体的文化,尽快找到网络归属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那些边缘性参与者获取了各类学习帮助,他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这一团体本身,逐步了解和熟悉团体的其他成员,认同并维护着共同体的文化和规范。于是,他们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交互也更为积极,在获取帮助的同时也会对其他成员的信息做出反应,并为其他成员提供帮助。同时,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互不再局限于学习话题,还会出现一些情感的交流。这些是共同体构建进入积极互动阶段的主要标志。

冲突调整出现在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年龄、学习经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交流沟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意外情况,共同体成员之间会产生不友好的态度, 共同体内部就会发生冲突,凝聚力也会因此减弱。这时就需要组织者进行冲突的调整,使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认同,以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保持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

网络学习共同体所创设的这种学习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有利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可以为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协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只有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应用于大学网络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 [科]

【参考文献】

[1]吴红伟.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2004.

第5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学习质量;非智力因素;学习支持系统

近年来,关于教学质量的著述绝大部分集中在“教”的层面,讨论“教什么”、“怎么教”等具象性问题;从“学”的视角,探寻“为什么学”、“学得怎样”,进而关注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内心感受、有效改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成效和质量等实质性问题则基本被忽略[1]。大学生群体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坚定状态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的担忧。大学生学习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前途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任由学习问题发展而不加以干预、引导和帮扶,不但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必然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一、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真实地再现大学生学习的现状,课题组于2010年对成都市6所高校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对1500名大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收回问卷1437份,回收率为95.8%,其中有效问卷1426份,有效率为95.1%。在1500名被调查者中,男生915名,占总数的61%;女生585名,占39%。大一学生298名,占总数的19.9%;大二学生564名,占37.6%;大三学生381名,占25.4%;大四学生257名,占17.1%。理科学生337名,占总数的22.5%;工科学生417名,占27.8%;文科学生341名,占22.7%;师范类学生202名,占总数的13.5%;经管类学生203名,占13.5%。从被调查者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分析,本次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较广,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大学生较普通地存在学习问题,表现多样、成因复杂。通过随机访谈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学习氛围良好、学习具有成效;但也存在着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衰退、学习压力过大等问题。有28.65%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非常大,55.27%的大学生存在学习问题,需要做好疏解工作。大学生学习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积极性与激情,学习兴趣缺失,得过且过;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毕业后的去向没有明确的预期,出现迷茫;心理困境,意志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等;人际协调能力和逆境承受能力差;抵制不住社会的种种诱惑等。具体表现为:因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不能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与管理方式、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造成的迷茫、颠倒学业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个人情感失意等[2]。

2.大学生在学业上急功近利,学习动力不足。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被打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在学业上急功近利,学习动力不足。“有没有用”、“在以后工作中能不能派上用场”,成为大学生课程选择的依据和标准,而且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都侧重于专业知识。课堂气氛轻松、学习压力小的课程受到学生追捧。学习目的多元化,且呈现出社会属性偏低、自我属性偏高的特点。多数大学生缺乏独立的思想和远大理想与抱负,将挖掘自我潜力、完善自我、追求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作为学习的目的,而传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减弱。大学生的学习受就业市场的影响较大,热门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高于冷门专业学生。热门专业学生表示自己对学习有兴趣的达61%,而冷门专业仅为42.8%。另外,就业目标的不确定性与就业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等也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动力不足。

3.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且有年级差异。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表明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也表明他们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当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时,学习兴趣缺失就成了正常现象。在对学习兴趣缺失的归因分析中,教师和学生都注重对对方的不满和批评。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学生则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师生交往太少等。由于彼此都缺少对自身问题的检讨,教学改革也就无法从自身做起[3]。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三、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一、二年级,四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最高,二年级兴趣缺乏的状况更为明显,我们认为这与高校课程设置有关。我国高校一、二年级一般以公共基础课为主,三年级才开始接触专业课。公共基础课课时多、任务重,且学生大多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有问题、内容相对枯燥,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三、四年级接触专业课以后,逐渐明确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因此,学习兴趣明显上升。

4.大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发生质变,目标出现偏差。受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大学生不再把接受大学教育看成是进入某一专业领域的“敲门砖”,而只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平台。他们认为“即使在学校里学习好的人,到社会上也不一定比学习不好的人成就大,有的人根本就不愁找个好工作”。因此,多数学生满足于通过课程考试拿到学分,导致“60分万岁”的现象,这与高等教育追求卓越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不利于优秀人才培养。许多学生希望能增加实践课程,以丰富社会经验;尤其应改革低年级的课程结构体系,增加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这表明目前高等教育还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

5.大学生学习问题与心理困境相伴而生,联系紧密。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突出表现为心理困境和心理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业负担过重,再加上浮躁的社会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困惑等都会使大学们产生挫折感,主要表现为焦虑、痛苦或忧郁。对于一定程度的挫折心理,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应对,主动寻求帮助或调整学习和生活目标;但也有一些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面对挫折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缺乏信心。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该对此进行早期干预。

二、当代大学生学习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误区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4]。然而,从家庭层面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家长只关心孩子知识方面的学习(以考试成绩为考量标准),而忽视了道德修养的教育、独立人格的养成及价值观念的塑造。学生选择学习,不是首先因为理想、志趣、特长,而是为了实现功利性的目标。

2.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从学校层面来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国中小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5]。这种状态给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大学阶段本应是学习的黄金期,是一个人性格成型、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然而,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和仅有的对知识创造、学术探究的兴趣,早已被应试教育的分数榨干。在现实中,社会上又存在着把高校当作人才工厂的情况,高校言必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其结果便是专注于社会对学校的淘汰选择作用,在市场面前学校正在变成被动的被改造对象。

3.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和社会领域呈现经济成分多样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等特点,与之对应的是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必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辐射。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呈现出多坐标系、多重标准的特点。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功利化思想和浮躁心态已侵入校园,校园也不再是一片净土。于是,我们发现:在某些高校,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而是忙于社会兼职、出席社会活动、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逐渐沦为一个心智苍白、缺乏激情的群体[6];而作为教育受惠者的学生群体则成为他们灌输知识的“容器”。

三、构建大学生学习支持系统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等多种资源,在空间、领域和平台上下工夫,形成“立体式”的学习支持系统。

1.营造学习氛围、实施目标激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学习观决定着学生对学习过程、目标的理解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为什么学”是学习的统帅,关系着学习问题的核心理念、宗旨和价值取向,是一切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决定着整个学习系统。成都理工大学坚持在内容上走综合发展道路,在形式上倡导简单紧凑的风格,在理念上追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重的原则,构建了网上网下并举的“立体式”学习引导系统。实现了教学讨论网上有指导、先进典型网上有报道、解决问题网上有渠道。在学习导航网开辟了“时代先锋”专题板块,分设“优秀大学生”、“杰出校友”、“社会英才”、“名师风范”4个专栏,通过校内外的优秀榜样,以点带面,在全校树立勤学奋斗、追求卓越的学习导向,营造校园文化引导人、先进典型塑造人、励志成才激励人、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浓厚育人氛围,形成校园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媒介形式,生动、直观、形象、全面地展示先进典型的心路历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教育作用来营造学习氛围,增强吸引力、说服力与感染力。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坚定学习志趣,并引导学生主动将个人的抱负与国家的事业相结合。

2.整合学习资源、加强课程引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方法,最终沉淀为一种终身学习能力。成都理工大学充分利用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系统现有的载体和机制,加强课程引导、整合学习资源,拓展新的学习渠道和内容。如针对大一学生开设专业导论、职业规划等必修课程,选派专业领域内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聘请知名校友、合作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通过讲课、讲座等形式,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就读的专业,并在此前提下引导他们规划未来的职业。同时,打造学习导航网与学习资源网,拓展网络学习平台。对大一新生分阶段循序推进“适应”(以校史校情教育为核心,帮助新生了解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增强归属感,把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在热爱母校、刻苦学习、成才报国的基础之上)、“转变”(以薪火相传的新老生交流会为重点,加快角色转变,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以实践活动为纽带,体验身心的困惑与愉悦,帮助新生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角色)、“规划”(以生涯规划为导向,认真设计阶段目标,帮助新生步入未来人生发展轨道)为主题的新生适应教育。在学习资源网开辟以学习为导向的公共空间,常规性地举办各类学术讨论活动,探索不同学科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经济、家庭、社会等干扰因素;引导大学生走出功利主义学习状态,更多地参与课堂外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以团体辅导的形式,针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进行普遍性的学习辅导。

3.构建学习预警与扶助系统,实施个别辅导、开展结对帮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境。成都理工大学构建了“实时监控、咨询辅导、心理治疗”三位一体的学习预警与扶助系统,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个别辅导、开展结对帮扶,有效地解决了学习困难群体的学习困境。学习预警与扶助系统由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组成,通过学生学业管理系统对大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动态监控,帮扶系统成员间经常进行信息沟通,定期对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研讨,提出解决方案,并对重点学生启动学习预警体系,及时介入,组织特定的辅导员和导师或求助于心理咨询专家,为他们提供全面的个性化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摆脱学业困境。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学习保障与激励机制,形成“学生以成才为志,教师以授课为业,学校以育人为本”的良好育人氛围,引导学生奋发进取、创新成才。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价值取向既不乏积极向上的因素,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忧虑的问题。高等教育最本质的活动是培养人,学生的学习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因此,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点应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从强调教师教的质量向强调学生学的质量转变,回归教学质量建设的本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欣.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审视与价值定向[J]. 现代教育管理,2012(4):6-9.

[2] 程孝良. 大学生学习问题系统化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94-97.

[3] 韩培花,朱国新,谢佳伟. 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其互动[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3-165.

[4] 巩建闽. 从“教书”到“教学”:转变的不仅仅是理念[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2):49-51.

[5] 孙明英,陈伟. 体验教学的课堂定位与实现途径——以教师的生存意识和生命价值为视角[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73-175.

第6篇

2010年,中国教育部的十年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内容之一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1]。然而,传统的自上而下传授知识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导师制大学生学习共同体是基于我国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制而提出的大学生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构建,它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是探索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条新的途径。

二、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及意义

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报告首次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把学习共同体定义为:一个由学习者及基帮助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其成员经常在学习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彼此之间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它提倡学习者在集体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协作、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随着学习共同体概念得到不断推广和广泛认可,各国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界定。Myers和Simpson(1998)在《重塑学校》一书中,将学习共同体定义为“是一种每个人都在学习的文化氛围中,在其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每个参与者都为学习和共同受益而负责”[2]。佐藤学教授在谈到他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中描述学习共同体时,指出它是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的创造、教师之间的‘同事性’(collegiality)的构筑、基于家长和市民的学习网络的构筑、地方教育行政援助学校体制的构筑”为主要构造的教育大厦[3]。我国学者赵健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学习共同体是实践共同体[4]。

我在借鉴众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将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定义为: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是师(包括导师和专家)生(包括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它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研究进行全面指导与促进。

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本科生在导师制本科学习共同体这种环境中能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主体能动意识,进而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形成。

三、构成要素

(一)导师制。

我国的《教育大辞典》把导师制定义为: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5],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强调导师制中导师“导”的作用,其最大特点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和思想品德各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亲密的“导学”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为师生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和载体。

15世纪初,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首创高校导师制,随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相继采用,导师制作为这些著名大学的教学传统使得它们的教育质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各高等院校在本科生教育中开始实行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院校的导师和学生之间很少有实质性的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系统性,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还有差别;另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同时,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过多,在执行上很难有充足的时间保证,部分导师过多注重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没有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科研实践活动。这些因素造成了导师制的实施成效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与学生缺乏交流的平台和载体。把学习共同体引入导师制中,可为导师制实施提供时间、空间、内容的载体,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校在实施导师制中出现的问题。

(二)共同体成员。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学习者和助学者为主体组成的现代社会群体,其成员具有不同的背景、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共同愿景,共同体成员之间通过良好的互动、对话,处理好共同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1.导师

在导师制和学习共同体中,导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知识的传递者、情感交流者和共同体管理者,既要从思想和心理给予指导,又要对科研素养进行培养。导师通过课题、导师课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实施指导教育功能,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培养。在整个过程中,导师应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为教学核心,注意把积极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和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相结合,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

在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中的关键因素是导师,在导师的遴选上,要求导师具备高尚的人格与师德修养,高度的职业责任心;掌握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富于爱心和教育创新理念;熟悉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及自主学习的理论与方法;较高的科学研究理论与能力,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或骨干。

2.学生

学生在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中是学习者,是获得全面发展和提高素质的主体,处于教学系统的核心地位,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构建共同体学习成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构建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入校后,在对导师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和导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而不是由学校指定、包办,在特殊情况下,还可建立流动机制,让学生和导师形成一个最佳组合。

(2)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成员时,要强调成员构成上的异质性,即学习成员个体差异、年级差异等,构成多层次的共同体,充分发挥不同年级、不同经验的成员的专长,彼此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特别是采用高年级本科生带低年级本科生的“传帮带”模式。鼓励高年级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教训传授给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向高年级学生求助、咨询,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建立起基于同一导师的同门情谊,形成资源、信息共享,组建一个友好互助的学习共同体。

(3)生生互动。共同体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各成员之间进行丰富的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有效的互动中,谋求共同愿景的实现。

(三)学习任务。

从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学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学习共同体以完成共同任务为目的,这个学习任务即为共同愿景。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共同愿景是在学习者心中一股令他们深受感召的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学习者有了真正的共同愿景时,这个共同的愿望会把他们紧紧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学习者和助学者一起根据目前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清晰、现实的共同愿景。清晰的共同愿景能激励成员不断地向目标进发,现实的共同愿景给予成员持久的实现目标的信心。在构建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时,我们应以导师课题、项目作为共同体成员的最终目标,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统一意识与情感,共同协作,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四)学习资源的开发。

学习资源是提供学习、支持学习与改善学习事物的一系列对象总称。它不仅包括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还包括参考者、媒体、策略、方法、环境条件等因素。然而学习资源本身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只有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才会得以体现,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体性、学习的差异性及其交互性。

1.网络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和科研活动。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使用开放式的网络学习资源。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平台架设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开发出如BLOG、E-mail、BBS、QQ、移动群等多形式的互动方式,为共同体成员提供学术性支持、认知性支持和人际性支持,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在社会互中实现知识建构和身份建构。但在开发网络媒体资源时,要做到统筹安排、分工协作、目的明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劳动。

2.学术沙龙、课题组组会。学术沙龙是一种古老又现代的、面对面沟通思想的方式,是学术交流的形式之一,常见于研究生教学中。成员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是一种非常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术创新能力、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交流。

3.共同体成员积累下来的与任务有关的作品、反思日记、经验等。

四、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的实施过程

(一)提出问题、明确任务阶段。

问题提出与任务的确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对于同一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所确定的任务不能相同,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和探索的积极性。

(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阶段。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适时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必要的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围绕问题,在活动中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

(三)相互讨论、共享信息阶段。

学生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探究过程,深入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可取的方面和欠缺的方面。此时,导师应该做批评性的指导者,使学习者认知策略和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动态的持续发展。

(四)整理文件、形成作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对自己的作品作改进和完善,针对上一阶段的评价中的不足进行修改,获得解决问题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美]Sylvia M.Robert,Eunice Z.Pruitt著.赵丽,刘冷馨译.习型学校的专业发展——合作活动和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

[3][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3,340-341,384.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在我院临床实习和见习的学生随机抽取260名,其中实习生102名,见习生158名,男生122名,女生138名,年龄为22~25岁,平均为24岁。

1.2 方法

采用填写问卷调查表的形式,问卷为自行设计的表格,内容包括是否了解心理沟通、是否需要沟通辅导、在沟通方面是否存在缺陷、在哪些方面及在什么时间开始给予沟通教育、给予沟通教育的时间长短和方法等方面。调查以见习及实习的小组为单位,由代教老师统一在告知调查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后填写,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调查。发出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份。

2 结果

2.1 医学生对沟通的了解及是否需要沟通辅导的调查(见表1)

表1

医学生对沟通的了解及是否需要沟通辅导的调查

项目人数百分率(%)

了解心理沟通260100

不了解心理沟通00

需要沟通辅导260100

不需要沟通辅导00

表1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于心理沟通均了解,且均需要沟通辅导。

2.2 医学生自我评价在沟通方面是否存在缺陷的调查(见表2)

表2

医学生自我评价在沟通方面是否存在缺陷的调查

项目人数百分率(%)

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5922.7

在沟通方面存在一般的缺陷15057.7

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少的缺陷4115.8

在沟通方面不存在缺陷103.8

表2结果显示,医学生在沟通方面大多(约96.2%)存在缺陷,只有3.8%自我感觉在沟通方面不存在缺陷。有22.7%的学生在沟通方面存在有很大的缺陷。

2.3 在哪些方面及在什么时间开始给予沟通教育的调查(见表3)

表3

在哪些方面及在什么时间开始给予沟通教育的调查

项目人数百分率(%)

在哪些方面应给予沟通教育

医患24995.8

医医(包括同学)22686.9

医护18972.7

师生19775.8

朋友7026.9

家庭成员11243.1

其他8833.8

在见习之前4216.2

在什么时间开始给予沟通教育

见习和实习期间18771.9

在工作以后3111.9

表3结果显示,学生需要在多方面给予沟通教育,尤其在医患、医医、医护、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更多的教育。大多数医学生建议在见习和实习期间进行沟通教育更好一些。

3 讨论

医学生需要在见习和实习期间给予沟通教育。当今世界,沟通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素质之一。现代意义的沟通学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近十几年美国教育界把沟通教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基础沟通课是美国医学生所必修的学科。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我国的医学教育在这方面尚无系统化的培养课程,仅凭学生的天赋自我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1]。医学生尤其是刚接触患者不久的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沟通技能相对薄弱[2],因此在见习和实习期间,给予沟通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沟通教育应在医患、医医、医护、师生之间的沟通,给予指导。“沟通”在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医疗服务行业,其服务品质的衡量标准是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3]。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医患关系较为敏感,矛盾较为突出[2]。当前,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已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和即将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在学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4]。在完成日常的诊疗过程中,所有医生同时又面临着医医合作、医护配合等问题。在进行沟通教育时,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是进行沟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沟通教育,应以进行医患沟通技巧教育为主,同时指导如何构建良好医医、医护、师生之间关系。而良好的医医合作、医护配合、师生交流,可使患者处在和谐的就医环境中,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而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也是减少医疗纠纷的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气氛,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风格,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做法,都对年轻的医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和影响作用。这种感染和影响会关系到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影响他们将来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的患者的行为风格与思维方式[5]。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采取有效的方法,使沟通教育时间延长,可使用理论及演示相结合的方法给予沟通指导,之后进行多种沟通,而课后做到沟通的延续。使学生利用更多时间接触患者,学习更多的病种,接触更多的病员,同时在与带教老师交流、给予患者诊治、与同学讨论、向护士请教期间,完成见习(或实习)任务,在基础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同时,强化了沟通技能。

总之,为培养出能够肩负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优秀医学生,在见习和实习期间,给予医患、医医、医护、师生之间沟通教育,是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王劲,戴肖黎.美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迪.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7,3(3):166.

[2] 宫丽娅,韦运杰.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初探.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 (1):94.

[3] 刘梅英,王美丽.注重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当代护士,2006,9:21.

[4] 杨巧媛,王家骥.医学生应注重医患关系的意识培养.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3(1):32.

第8篇

关键词:沟通艺术;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

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学生在学校的时候,班主任是与其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会对学生形成持久的影响,甚至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人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班主任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是有效管理班级的基础,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有效沟通来解决的。因此,班主任必须对沟通艺术有所掌握,了解有效沟通的方式,以此来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保证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序进行。

一、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运用沟通艺术的意义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稳定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和日常沟通效率的提升,而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有效的沟通。在小学启蒙教育阶段,简单的知识讲解和答疑解惑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也不应该成为教师职责的全部,教师还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健康成长的责任。教师不仅仅是引导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同伴,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改变在学生心中的严肃形象,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优化教学活动的效果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日常管理以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尤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将班级管理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为教学提供需要的服务。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应充分运用沟通艺术和技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性格特点进行全面且充分的掌握,以对班级进行更具针对性的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引导学生诉说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运用沟通艺术的技巧

(一)定向技巧的应用

有明确目标的沟通具有更高的沟通效率,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每次与学生沟通都应明确沟通目标,这也有利于班主任在沟通中采取更合适的沟通艺术。班主任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主要有知识传递、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等目标。在沟通方法的选取上,班主任首先应考虑的是想要达到怎样的沟通效果,其次需要换位思考,考虑这样的沟通艺术学生能否理解,预先判断学生可能会做出的反应,并想好应对策略。目标的明确能够让沟通更加畅通,有利于沟通目的的实现。在进行沟通前,班主任可以制订一些沟通计划,明确沟通的对象、沟通原因、沟通目标以及沟通的时间、内容和切入点等。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更顺畅的沟通,对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也利于提前想好应对措施,防止沟通问题影响目标的实现。

(二)内容技巧的应用

受到生活阅历的限制,在与小学生沟通的时候应注意沟通内容要简单易懂,班主任要以精确且简单地表达,提升学生的理解度。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班主任沟通的内容因进行适当调整,以学生能听懂为准。班主任在制订沟通前计划的时候,应对学生的性格和理解能够有详细了解,对自己的沟通内容进行丰富,让沟通的语言更加有趣,以更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自身经历举例或以寓言故事代指都是有效的沟通方式,这种形象的比喻方式更有利于小学生理解教师想要传达的信息。

(三)语言技巧的应用

生动形象且恰当的语言能够提升沟通的顺畅度,也是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构建师生间良好和谐的关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应尽量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出现,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教育,正确运用沟通艺术和语言技巧,不能比较、谩骂、埋怨学生,应以鼓励替代挖苦,维护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合理的赞美和鼓励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赏识学生相较于讽刺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班主任应意识到沟通不仅仅是严肃的、正式的,也可以是幽默的、轻松的,幽默可以让沟通的气氛更活跃,减少学生的紧张感,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也更容易打开心扉;相较于直截了当、严肃认真地表述,幽默的语言更能被学生接受。所以,班主任应以幽默的语言减少与学生间的距离感,提高沟通的效率,构建轻松愉悦的沟通环境,有利于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地发展。

(四)行为技巧的应用

在沟通艺术中,笑容、眼神及各种肢体动作都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因素,正确使用这些因素有利于提升沟通的效率。作为心灵的窗口,眼睛的对视、眼神的交流是沟通的前提条件。柔和的眼神能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夸奖,使其心理放松,而责备的眼神会导致学生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会导致沟通障碍。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应以亲切、温和的眼神注视学生,使其感受到教师的重视,有被关注、关心的感觉,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严厉的眼神能够让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收敛行为,坚定的眼神能让犯错误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小学生来讲,班主任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其情绪和心理变化。所以,班主任应善于将微笑的眼神应用到班级管理中,以鼓励学生学会以乐观的态度微笑面对各种难题。小学生在遇到问题和麻烦的时候,由于其缺乏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可能会激动、哭泣,此时其心理是非常脆弱的,班主任的安慰和关注能给予其非常大的勇气。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以抚摸头发、轻拍肩膀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情绪。

三、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运用沟通艺术的策略

(一)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师生间沟通交流的基础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这种关爱不仅限于对学生学习上的关心,还包括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班主任是值得信赖的,愿意将自己的疑问或困惑倾诉给班主任。爱护之情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学生都是能够直观感觉到的,学生在感受到班主任释放的善意信号后,才会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展现出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班主任应构建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畅所欲言,发散自己的思维、开拓想象力。班主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意和想法,让双方在平等的地位下进行交流。面对具有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班主任应保持理性和客观,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应对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表示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提升沟通效率。

(二)注重引导,养成习惯

适宜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设置互动环节,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交流。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应给予学生更多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举动,并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成绩正确评价学生能力。公平公正的班级管理有利于班主任在学生心中建立较为权威的形象,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愿意向班主任寻求帮助。在教学实践中,班主任应重视教学技巧的使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和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学生的成绩,班主任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规范,打造高效课堂。

(三)以多元化沟通渠道进行沟通

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通畅的沟通渠道作为辅助。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能力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班主任需要以多元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同时也要重视与学生家长的交流。班主任应不断完善如微信群、公众号等沟通渠道,以和学生家长保持良好交流。在沟通中,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隐私并对其给予充分的尊重,以建立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信任关系;关于学生面对班主任的做事方法难免有无法接受的时候,甚至有时候会顶撞班主任,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注意增强语言感染力,以多元渠道与学生沟通,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已不再适应教育的需求。班主任必须不断创新、调整教学方案,积极改善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并将其与目前最新的教育理念相结合,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遇到的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以便于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而有效的沟通交流能拉近学生与班主任间的距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班主任应全面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沟通技巧、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多元化的沟通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丽.谈小学班主任在班级建设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情感读本,2020(11):106.

[2]朱丽萍.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新智慧,2020(9):47.

[3]莫凤球.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7):293.

[4]季超.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探析[J].小学时代,2019(1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