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5: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2[1]步于20世纪30~40年代。它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而诞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教育技术学承担着带动整个教育学科群步入信息时代的重大使命。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教育技术无论在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还是在组织机构的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前几年,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容易就业,不少的院校开始创建教育技术学专业,大量的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专科生;近几年,又有不少的院校,开始感觉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已经不受社会的欢迎,就减少本、专科生的招生数量。教育技术学学科经过了短暂的辉煌,就陷入了低谷萎缩阶段。这种大起大落阻碍了本学科的健康成长。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专科生除了升本或创业无其他路可走。面对这种现状教育技术专科专业招生很不乐观,教育技术学专科专业如何立足如何发展成了有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本人就本校及相关院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科专业的问题及发展做以下阐述。
二、教育技术学专科发展现状
1.教育技术专业的开办情况
招收专科生的学校有8所,其中5所学校既招收本科生也招收专科生,另外3所学校只招收专科生而且均为市级学院。在专业的归属上,也是五花八门。
2.教学条件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本学科专科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在实验条件方面处于不能满足或只能部分满足教学需要的状况。
3.课程开设情况
从开设课程看,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的开课率达100%,数学、物理、摄影基础的开课率达90%以上,有70%以上的学校开设了教育传播学、教育电视编导制作、教育电声系统、C语言、Authorware等课程,仅有55%的学校开设了“学与教的理论”、“网络技术教育应用”课程,由此可见,专科专业的课程结构是在本科课程上做了适当删减,毫无专科特色。
4.学生就业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教育技术专科生毕业后8%的学生升本继续学习,2%的学生到学校任教师,其中60%的学生从事非本专业的教学。于此可见,教育市场不认可,用人单位不聘用,培养的专科学生无用武之地。就业形式相当严峻。
三、问题探究
上述现状的出现原因很多,笔者就个人之见发表一下看法。
1.教育技术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含混不清。专科生与本科生区别不明显。专科生的培养应该针对社会的不同需求,各种类型的学校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明确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也应有所侧重,体现本专科的不同。
2.学科建设不健全:
影响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因素构成。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可以把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看成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其学科建设是由人、财、物、信息、课程、科研、课题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大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影响到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各个要素的功能都得到较好的发挥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发展探索
1.探索符合实际的知识结构,办出专业特色
河北大学冯秀琪先生来我院作报告《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提出“教育技术之花”即理论与实践是基础――土壤,系统科学方法是方法――茎,学习理论、媒体技术、人文学科相关理论与方法、自然学科相关理论与方法是依托――叶,它们的健康发展才开出了教育技术之花――教育过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专科生的知识结构应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突出专业特色,加深对中小学各个学科的知识理解,注重教育理念的革新,培养软件与网络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只有知识结构合理化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有用武之地的合格专科人才。
2.加强国内省内校际交流与协作
一个专业的发展一定要博采众长,沟通和交流是进步的桥梁。教育技术专科专业要发展就得加强沟通,向高一级的院校请教,共同关注学科建设与发展。可以通过课题形式,开展研讨,或者充分利用网络加强校际联系,提供资源共享。发挥其他地区的的学科优势,办好我们的教育技术学专科专业。
3.专业课教师资源建设
教育技术专科任课老师一般都是年轻老师,资力相对浅薄,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强专业课教师师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加强在岗培训。通过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授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及媒体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等高新技术知识,提高在职专业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辅导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设计等技术知识,提高专业课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软件开发、制作水平。二是将有发展潜力的年青教员送学深造,提高教育技术专业队伍整体知识结构。三是通过遴选优秀博士毕业生或学校内部调整等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吸收高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逐渐形成一支具备研究、教学软件制作、教学设计、网络教学管理与维护等多专业、多层次的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四是向兄弟单位学习成功经验。五是大力加强学术研究,提高专业课教师科研能力。
4.改革管理机制和学校及政府的支持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20-04
2010年初,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2011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并向相关部门对《专业目录》中的调整征求意见。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已称呼多年的“教育技术学”改为“教育信息技术”,这引起了教育技术学界的广泛关注。南国农先生、何克抗先生、杨开城教授、焦建利教授等新老教育技术专家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何先生在比较“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技术”两个专业名称内涵的基础上,对改名的基本论据进行了批驳,对改名可能的不良后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系统表达了他的反对观点。口]诸位学界前辈、专家的观点明确,论述有力,但许多讨论都是从学科内部进行的审视,作为“教育技术”学界的一员,笔者试从《专业目录》中所调整的专业的横向比较、教育技术改名历史的纵向分析以及命名的语言学意义分析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一些补充,以期引起同仁更广泛的思考。
一 《专业目录》所调整专业的横向比较
《专业目录》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指导文件,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每次修订都会有些专业发生变化,而不同专业的变化背后体现了相似的原则,因此各专业的变化在横向上具有思路上的一致性。审视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进行了调整的专业,可以看到这些调整在整体表现出两种取向:“口径放宽”和“突出重点”,然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的调整与这两种取向很不统一。
1 专业数量减少,口径放宽
本次《专业目录》调整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具体专业数量的减少。虽然从专业门数上看,《专业目录》增加了艺术这一大的门类,从专业类别上看也由原来的73个增加为91个,但具体专业数量却由原来的621种调整为443种。
这种专业数量的减少主要是通过小专业撤销,相近专业整合两条途径实现的。首先,《专业目录》体现出清晰的“削枝强干”的思路,一些人才口径狭窄的小专业都被撤销了。如98年专业目录中的“林木生产教育”(代码040304W)、“特用动物教育”(代码040305W)等12个属于教育学专业类别下的小专业以及“影视教育”(代码050421W)这1个原属于戏剧影视学类别下的小专业撤销了。其次,《专业目录》还体现出“集中做大”的思路,一些联系密切、内容相近的专业被整合为一个新的大专业。这种整合的专业比较多,如03年专业目录中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类别的三个专业“对外汉语”(代码050103)、“中国语言文化”(代码050106W)和中国学(代码050108S)因为都是面向外国人了解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专业知识之间有许多内在联系,因此整合为“汉语国际教育”(代码050103);再如教育学专业类别中的“教育学”(代码040101)与“高等教育管理”(代码110306W)研究内容在逻辑上是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新的《专业目录》将其合并为“教育学”(专业代码040101),这种反应学科整合的集中做大更有利于学习者个体的发展和学科整体的进步。
通过狭窄专业的撤销、和相关专业的合并,新修订的《专业目录》中专业数量的减少了178种。专业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专业口径的放宽,这种大口径的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宽口径的培养方略能赋予高等学校更多的办学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传统和优势,选择专业中的部分方向着重突破,利于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另一方面,从更宏观意义看,这种宽口径的专业定位也符合当前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体现了学校从培养“专才”到培养“通才”的调整思路,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 小专业名称调整,突出重点
除了专业数量的变化外,也有一些专业的名称进行了调整。这些调整大都保持了原有的研究范围,而更加突出专业的某些特点。例如,财政学类别中传统的“税务”(代码020110W)改名为“税务学”(代码020202),新名称在保持原来研究范畴不变的基础上,更突出了专业的学术性;再如“民族传统体育”(代码040205*)改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代码为040304K),在原有研究领域“民族传统体育”不变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武术”这种传统体育的项目。
限于对不同专业认识的不足,我们不能详细揣摩各个专业名称修改的深层意义,但比较这些名称变化了的专业,还是可以看到这些名称修改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成熟学科专业名称保持稳定。名称局部调整的专业往往是往年《专业目录》中加注了特殊标示,需要控制的小专业,而对于那些“比较成熟、布点较多、稳定性好、共识度高”的专业则很少有调整,只有“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和“大气科学”三个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中的内容(相比“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和“大气科学”都是98年才进入当时的“专业目录”的,是更年轻且分布点较少的专业)。其次,修改后专业口径不缩小。如“大气科学”调整为“气象学”;“运动人体科学”调整为“运动科学”等修改实际上是扩大了研究的领域和范畴,这一点与上文提到的“专业数量减少,口径放宽”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3 本次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的逻辑偏失
通过对《专业目录》修改调整情况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到将“教育技术学”专业改为“教育信息技术”技术在逻辑上与整个《专业目录》的修改思路是相悖的,在逻辑上是存在一定偏差的。
首先,“教育技术学”改为“教育信息技术”实际上缩小了专业的培养口径。我们知道,对一个概念的限定越多,其概念范围越小。因此,当修订的《专业目录》在“教育”和“技术”中间加上“信息”这个定语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口径将会减小,一些跟“信息”没有直接关系的专业方向可能面临身份的尴尬。对比其他专业名称修改的专业口径的扩大,从“教育技术学”到“教育信息技术”的专业口径的缩小更显得与《专业目录》整体的思想格格不入。
其次,“教育技术学”改为“教育信息技术”实际上是人为矮化了“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地位。专业名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的成熟度,一个成熟的、共识程度高的专业是不会频繁更名的。经过许多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多年努力,“教育技术学”已经成为一个囊括本科、硕士、博士不同教育层级,
遍布师范、非师范各类院校,有多本专门研究刊物,有二百多个本科专业点的成熟专业了。对这样成熟专业的名称进行修改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已有的成果,是对专业地位不自信的表现。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修改的纵向分析
当前“教育技术学”这一专业名称的确定也是对过去“电化教育”这一传统专业名称修改的结果,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专业目录》中也曾将进行过专业名称的修改(以下简称“旧改名”),在纵向上回顾这次专业改名的得失,有利于我们从整体把握当前专业改名可能的问题。
1 “旧改名”的合理性
今天再来回顾1993年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的变化,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专业改名的合理性,尽管这在当时也是“学界的一场重大争议”。
首先,“旧改名”扩大了专业的口径。“电化教育”这个专业名称暗含了其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一种方式方法,仅仅在教学中起到辅助或局部的作用,在实践理论上,只能从属于教育内部的其他领域或其他分支学科。而教育技术不仅包括物化的媒体技术,也包括非物化的教育设计、开发、管理、评价,因此“电化教育”只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部分,那么这种由小范畴到大领域的改名实际上是扩大了专业的口径,有利于学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人才。
其次,“旧改名”有利于学科专业的国际交流。当时快速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要求专业有一个国际通用的名称,因此,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的过渡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最后,“旧改名”有较充分的准备与讨论。早在1990年,北方地区开设电化教育专业的14所高等院校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时,北京师范大学就正式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并引发了后续的系列讨论。因此,“旧改名”有更坚实的研究基础。
2 “旧改名”的“不合情”及得失分析
虽然“旧改名”是理性的,但专业名称的修改还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合情”――不合国情,不合感情。一种代表性的观点主张不要改名,因为电化教育是我国独创的名词,符合我国国情,只要在这个名称下扩展概念外延就好了。而且,从感情上来看,电化教育已经发展多年,许多“电教人”已经视“电化教育”为自己的毕生的工作领域了,一旦改名会伤感情。也许是因为这种“不合情”,至今仍有研究者拒绝使用“教育技术”这个名称,也屡屡有研究者反思当年改名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旧改名”基本已经尘埃落定,“教育技术学”已经成为这个领域最具共识的专业名称了,但通过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这次改名的得失。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次改名基本实现了支持者当初的理性预期:专业领域更扩大,培养方向更具特色;国际交流更通畅;而且由于改名引发的广泛学术争论也激发了研究者的学科专业意识,促进了人们对于该学科的“元理论研究”。但消极的一面也不容忽视:许多传统“电教人”的感情挫伤,大量研究精力虚掷于一些意义不大的概念解释,打造多年的专业品牌的消失,种种问题都是专业改名带来的负效应。
3 本次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的情理困境
通过对此次《专业目录》修改调整情况的纵向分析,可以看到将“教育技术学”专业改为“教育信息技术”技术在“合情”上同样面临“旧改名”的困境。而在“合理”上却找不到“旧改名”的正当性。这样的改名实际上缩小了专业的口径,不利于学科的发展;这种改名违背国际惯常,不利于学术交流;这此改名缺乏广泛而周密的讨论,缺乏理论的铺垫:特别的,这次要改的不再是“电化教育”那个中断发展多年,起步不久的不成熟的专业,而是一个经过多年发展,正稳步前进,甚至雄心勃勃要成为一级学科的稳定专业,改名的困难可想而知。
三 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修改的语言学思考
专业名称的修改,不仅仅是专业的事情,从本质上看是名称修改的问题,在根源上是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从语言符号发生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学”相关名称修改,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厘清改名的问题。
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
在语言学研究中,关于语言符号的发生和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任意性和理据性。任意性的观点来源于语言学家索绪尔,他认为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能指sigllifier)表示一定的事物(所指signified)是没有原因和不可论证的,是“大家看法的一致”,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一种约定俗成,是任意的。理据性则认为语言的发生发展是有依据或动因的,在语言形式(能指)和其代表的事物(所指)之间存在一种可以论证的关系,也就是说不能任意赋予某事物一个不相关的名称。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语言哲学中一个基础性的论题,至今仍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的论证。虽然我们很难从学理上对这个语言学难题进行深入探讨,但任意性与理据性可以作为我们分析专业改名的一个框架。
2 本次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的语言学困境
从语言学的意义上看,在各专业的命名上,任意性和理据性的观点都有所反应。
审视《专业目录》,其中许多专业名称的确定都表现出名称的任意性思路。例如专业目录中的心理学,虽然我们都知道思维的器官不是心而是脑,从理据性出发,心理学应改名为“脑理学”,然而大家已经对原名称熟悉了,也就不再修改了。再如数学这一大的专业门类,其内容包括矩阵、几何、黎曼几何等许多非“数”之学,但数学这个名称已经叫习惯了,也从不曾再修改。由这两例可见,任意性强调已有专业名称的不变性:如果大家都已经习惯用某个名称称呼某个专业了,就没必要修改。而“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各专业名称都是一种语言符号,因此从语言学的任意性出发,“教育技术学”改名似无必要。
在新的《专业目录》中,也有一些专业的改名体现了理据性的追求。如“运动人体科学”改名为“运动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改为“海洋资源与环境”,“社会体育”精确化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都从名称上更准确地反应专业包含的内容和范围。但“教育技术学”的改名却不在此列,何克抗、杨开城等诸多学者已经对两个专业名称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读,充分说明“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的更合理据性。因此,从语言学的理据性出发,内涵更深刻的“教育技术学”更能反映专业领域的内容,不应修改。
关键词:教育技术;中职计算机专业;专业型人才
由于之前应试教育的扭曲使我国的中职教育形成了一种封闭系统,加上部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忽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仍然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在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存在一种现象,即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几乎失去了兴趣,长期以往便会导致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活力。因此,在课堂中如何通过教育技术来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应成为每位教师所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专业计算机人才的需要。
1.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教育技术即通过创造、采用及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及和资源来实现提高绩效和促进学习的研究与伦理道德相符合的实践。其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意义:可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强调是的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加强实践操作。因此,在此背景下,教师更多的时候会转变自身的定位,从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一旦形成,不仅可大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可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⑵可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网络上有多种资源库,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在资源库中搜索教学素材进行编排而组成自己的教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进而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
2.教育技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1转变教学方式
在实际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中,往往有部分教师仍然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是即使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常常会以CAI课件代替板书。这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可能一开始的兴趣较高,但往往会有部分学生不能抓住教学重点,参透难点,更多是被那些过多的声音和动画所吸引,有时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便可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如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3ds、AutoCAD等教学工具和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例,其可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于一体,具有诸多功能,如遮挡功能、文字拉幕、探照灯、拖放、涂色等。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灵活应用借助白板的这些功能来为教学工作服务,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有所用。如在进行《word艺术字》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利用白板将未经加工的字遮挡起来,再用探照灯突出加工过艺术的颜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用白板的前后置、对象移动、翻转等功能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随后,针对学校里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教师可提出班级内的文明广告语的设计比赛,比赛内容是让学生以一个广告设计师的身份设计出文明广告,并通过word技术字对广告进行加工,时间为30分钟。教师作为评委对所有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分,并通过学生们自选出一批优秀作业,对优秀设计者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一来,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且学生还可在观察、分析、探讨中促进理解,打破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归纳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2.2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整体过程环节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环境情况而定,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因此,教师可在完成一定的课程教学后开展一些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如学生分组合作制造一些使用小软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应在分组前对全班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及性别等方面最大程度将互补型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目的是利用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促进学生间的共同进步。活动开展时,教师应积极参与每一组的软件制作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全组学生的参与欲望,给基础较差、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加强对每组软件制作方法的指导。同时,在合作方法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其他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判断、善于选择、善于恰当补充其他成员意见的技能,做到共同进步。此外,除了在校园中开展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通过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一些软件公司参加义务工作,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前适应社会的计算机岗位环境,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做到游刃有余。
3.小结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能力;信息
中图分类号:G6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一些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简单的把教育技术和电化教学等同起来,缺乏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只有很小一部分教师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或者文字的基本操作。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比如“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培训,很难熟练的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1 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方面的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来进行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题地位,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但是最大的弊端就是:这种教育方式是灌输式的,不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理解,而是老师把知识硬塞给学生的,知识死记硬背,考试死记硬背,导致了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社会需求脱节。
1.2 学生方面的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由于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是一门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模式,对于不同起点的学生,其适应性和学习效果也差别较大。比如对于那种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很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但是对于那种计算机知识匮乏的学生,他们则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学习,一方面弥补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尽快适应这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因此,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必须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传统教育的优点和现代化教育的优点。
1.3 教学手段的问题
教学手段不同,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的那种依靠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和手段营造新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得新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
1.4 课程设置的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在高等师范教育中,我国就引入了以计算机教育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育,那时比较强调的是计算机程序语言的教学。由于受到国际上那种“计算机程序语言是第二文化”论断的影响,我国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在这种环境中对课程的设置特别偏重于程序设计语言。
1.5 教学模式的问题
我国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下记。老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大多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纲要就是教学大纲,而教学的内容则是学校安排的课本教材,而教师教学水平则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反映的。
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更注重于对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把实际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而老师的作用则是辅助的,比如帮助学生查找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树立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意识。
2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2.1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框架
课程设置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提就是要首先解决好课程设置问题,在充分结合实际经验和查阅相关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国外教育发达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及我国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个人认为,我国学前教育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应该包括三个部分。
2.1.1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模块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和领域,也成为了教育的热点,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快速掌握基本的网络教育必备的基础知识,比如信息的与共享、网络资源的使用等。主要内容包括:网上教学信息、设计网页、信息上传与下载、开发网上教学信息等。
2.1.2 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编制模块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是集图像、图形和声音、文字与一体的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不仅仅起到了教学手段的作用,也部分的起到了代替教师传播知识的作用。大大的减轻了教师的板书工作量,而且又方便学生认知。近几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展迅速,多媒体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工具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方法和知识等。
2.1.3 现代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是由是由传统的教育手段逐步发展和进化来的。现代教育技术属于一种优化过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和传统教学技术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最大的进步就是改变了传统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以学习教育理论作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结合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来进行学习。因此,对现代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首先要掌握现代教育必备的基本技术。在这方面,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老师的现代教育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多媒体教学特点、原理、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特点、使用方法等。
2.2 学前教育专业的三个阶段
对于学前教育,对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计算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科最新发展情况和学科教育理论,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以及教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等。第一阶段是以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为目标的,是为学生未来学习计算机技术打基础的。第二阶段是学生的学科修养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理解学科教育的本质和掌握相关理论。第三阶段是分析和探讨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不能出现中断。按照学生自身能力、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相结合的方式循序渐进。老师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计算机教学工具。充分把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综合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
3 结论
本文从教师、学生、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五个方面分析了现在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并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把通俗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结合起来,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根据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老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基础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闫静.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探究.2009(04).
[2]周文华.幼儿师范院校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对策探析[J].林区教学.2010(08).
[3]马胜钢.硕士研究生选拔培养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学;大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37-03
一、引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本身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获取、处理及有效利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学生,他们身上肩负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的重任,对我国教育教学现状的改革与促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细致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发展到今天,对信息素养一词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归纳起来信息素养的内涵有:信息文化常识、信息情感与意识、信息技能。
二、问卷的设计
笔者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共设计了18道小题,其中前17道小题是选择题,最后一道小题是开放式回答题。采取在在教室、问卷星上进行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97.3%。调查的数据利用问卷星统计进行处理。下文对问卷中具有典型特点的题目给出了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信息文化常识
信息文化常识,是指对信息相关知识的认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各种术语、各种技术、信息技术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等);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数字化原理、程序、算法与数据、信息传播原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硬件、软件、系统);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使用信息技术的利弊、局限性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与道德常识等。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文化常识。调查结果如下:
1.您是否认为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学生(99%)认同该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教育技术能力,只有少数(1%)的学生不重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说明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学生对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对该专业学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您对学过的信息知识(如文字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知识)掌握得如何?培养信息技术能力,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信息知识,这道题目主要考查该专业学生对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显然是不容乐观的,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40%)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专业的信息知识,大部分学生(55%)对信息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能够正常使用的程度,甚至还存在少数学生(4%和1%)不能够正常使用专业信息知识,因此,对学生专业信息知识的培养还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与情感主要包括:积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不畏惧信息技术的更新;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了解信息源并经常使用信息工具;能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工作手段;相信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局限及负面效应从而正确对待各种信息;认同与遵守信息交往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约定。调查结果如下:
1.如果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找不到您所需要的专业资料,你将如何做?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时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多半学生(66%)选择继续在网络上查找,表明了这些学生具有积极的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态度,只有极少数(3%)的学生会选择放弃寻找所需要的资料。另外有31%的学生选择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说明少部分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信息工具。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在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时能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2.您是否关心日常生活中关于教育技术学相关动态的新信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数(28%)大学生对于生活中专业信息关注程度是非常关心的,大多数(72%)学生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偶尔看看,这也就说明了大学生还缺乏对专业信息的关注,不能够做到主动去了解周围信息。
3.当您看到散布在网上的不良信息时,您的态度是?这道题目主要反映大学生的信息道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面对不良信息,大多数人选择随便看看(32%)或不加理睬(27%),有少部分人选择回击(39%),向有关部门举报的人是则寥寥无几(2%)。这表明目前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还比较低,缺乏主人翁意识。
(三)信息技能
根据教育信息专家的建议,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六大信息技能:确定信息任务――确切地判断问题所在,并确定与问题相关的具体信息。决定信息策略――在可能需要的信息范围内决定哪些是有用的信息资源。检索信息策略――开始实施查询策略。这一部分技能包括:使用信息获取工具,组织安排信息材料和课本内容的各个部分,以及决定搜索网上资源的策略。选择利用信息――在查获信息后,能够通过听、看、读等行为与信息发生相互作用,以决定哪些信息有助于问题解决,并能够摘录所需要的记录。拷贝和引用信息。综合信息――指把信息重新组合和打包成不同形式以满足不同的任务需求。综合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评价信息――是指通过回答问题确定实施信息问题解决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在评价效率方面还需要考虑花费在价值活动上的时间,以及对完成任务所需时间的估计是否正确等。
1.您经常使用下列哪些检索手段?这道题目主要反映该专业学检索信息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97%)选择利用短语搜索所需信息,其他检索手段使用的频率是少之又少,这说明该专业大学生严重缺乏信息检索手段的培养。
2.您主要是如何获得相关教学信息的?(可以多选)这道题与大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也是最能体现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素养培养的一道题。我们经过调查得知,几乎每个学校都会把教学、教务信息公布到网上,以便更高效、准确的通知同学,同时也会另行通知班干部。但通过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学生会选择到学校部门网站上查询相关信息,但是以老师班干部通知的也不在少数(85%),这就说明该专业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信息自主获取的能力。
3.请简要回答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自身和环境)。这道题是问答题,更可以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这道题的答题结果不是很令人满意,因为只有不到30%的同学进行了回答。然后我们再分析答题同学的回答质量,大学生大多数认为提高信息素养就是多上上网,看看报纸、书籍等媒体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误区,也反映了大家对信息素养的不了解。通过这道题我们看到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四、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信息素养的几点建议
1.信息关注方面。要提高该专业大学生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尤其是对专业信息的关注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的价值观。只有形成了这种意识,才能提高对信息的关注度,从而提高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使各种信息为我们学习所用。
2.信息获取和利用方面。首先,应该多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应该着重强调和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能根据需要寻找和搜索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出需要的新信息。
3.信息评价和创新方面。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从不同的网络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一定得更新创造,真正地为自己所用,长此以往,在大脑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思维体系,并不断地运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邱红祥,罗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1,(243).
[2]从波.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科技信息,2011,(3).
[3]周婷婷.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及方法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0,(4).
[4]付英华,赵义泉.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追问与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2012,(2).
[5]吕芳,刘宏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30(2).
[6]汪爱武.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2,(2).
[7]卢格.论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科技,2011,(10).
[8]杨立力,周源.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与策略[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
[9]赵颖.浅议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J].大众科技,2011,(9).
2 军队外语网络教学的课程构建和教学模式研究
3 教育信息环境下,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4 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5 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
6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高中语文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7 基于自动测评技术的IT技能培训研究
8 基于CORBA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信息检索模型——在高校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9 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11 应用几何画板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试验研究
12 IT技能训练导师系统iTutor——原理、设计与应用
13 基于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4 WebCL的基本理论与系统实现
15 网络课程中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设计
16 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17 基于因特网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18 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分析
19 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建构研究
20 Internet创新学习环境研究
21 现代教育媒体下优秀教师的再定位
22 学习对象理论与网络课程开发
23 上海市综合高中的发展研究
2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师《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
25 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26 临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7 四川普通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察分析
28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29 信息化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0 普通高中职业指导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31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发展轨迹透析(1985—2000)
32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
33 企业e-Learning与学习型组织创建
34 信息化社区教育研究
35 绩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36 校本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研究
37 信息技术在高等工科院校《数控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38 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
39 我国纪录片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40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整合的“五步教学法”及其应用研究
41 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模式研究
4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43 基于多媒体教室的CPSL教学环境的研究
44 教育技术学之学科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45 从信息科学角度对网络课程信息的研究与组织设计
46 基于Web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与分析
47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48 基于网络的班级课堂协作学习研究及其过程设计
49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问题研究
50 多媒体课件中不同色彩文字材料对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51 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及其SDL学习研究
52 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的比较研究
53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54 概念图工具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市闵行实验小学五年级个案研究
55 参照SIF规范的EMIS升级模式研究及其简化实现
56 基于Web的自适应测试系统的研究
57 中小学音乐教育主题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58 基于WebSphere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59 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异构教育资源库信息共享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60 基于Web的远程答疑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61 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62 关于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教学的思考
63 导生角色研究
64 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任务驱动的流媒体答疑教学模式研究
65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66 甘肃省中师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67 甘肃省城市中学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68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研究
69 基于动机理论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70 网络学习日记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71 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实践研究——《学习论》中的探索
72 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研究
73 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GBS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与实践
74 中小学虚拟教研活动的特点、功能与组织管理方式研究
75 基于学习设计规范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设计
76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
77 中小学英语教师ICT技能体系研究
78 网络课程中电子学习档案设计与制作的研究
79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80 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发展趋势研究
81 中小学信息技术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82 多媒体教材制作系统设计与开发
83 远程多媒体信息实时播放系统开发研究
84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85 甘肃省乡村信息资源中心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
86 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87 甘肃省高等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88 甘肃省电大远程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89 卫星宽带远程环境下甘肃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
90 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学平台的搭建
91 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生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92 考试分析系统和标准化题库的设计与实现
93 中医痛风临床诊治智能CAI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94 教师教育的改革: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
95 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与师范院校职前培训模式探索及资源整合
96 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研究
97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98 网络学习中的动机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深入研究其解决策略。最后,提出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言
教学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综合作用的复杂活动。高校教学具有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等诸多特点。“数据结构”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并熟练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问分析技巧。而且,“数据结构”还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部分专业课的先导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编程”等,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数据结构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的学校教学政策,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据结构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开设时间已有多年历史,但目前数据结构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个方面。
1.学校管理政策方面。(1)当前各大高校都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搞好科研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因此往往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较多,而忽略了教学。(2)在教学设备上,跟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设施、多媒体设备以及上网条件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学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
2.教师教学方面。(1)观念陈旧,缺乏研究能力。一般来说,承担“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可是他们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教学方法的革新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教师,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走。(2)“数据结构”教学课件形式死板、文字较多、活泼性差、甚至出现文字错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板书中,字体较小、文字歪斜、字迹潦草、层次不够清晰。
3.学生自身方面。(1)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而且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掌握的编程语言较少,编程水平较低。(2)对于数据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积极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数据结构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把握不了课程的知识脉络,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困难,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4)实验中,学生往往忽略了算法的分析和研究,而只着眼于怎么把程序调通,偏离了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方向。数据结构课程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不能等同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强调的是基本数据组织与基本处理方法,应该注重基本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用这些基本内容构成程序设计的核心。
三、解决策略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制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九个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
(1)在管理制度上,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力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比如采取“骨干教师评选和奖励制度”以及“教学成果积分制”等,提高教师教学和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2)加强“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课的硬件教学设备建设,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上机环境。
(3)要确定每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对于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参加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或参加学术会议,为高校教师灌述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影响很深且又习惯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师生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争取较以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教材建设。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使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和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重要目的是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要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7)数据结构课程中算法设计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算法给予准确描述和举例,并对实例采用工程化的函数设计(即函数设计中包含充分的注释语句)方法来引导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中的参数。
(8)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充实基础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四、几点建议
(1)当前各种语言如c++、Java的广泛使用和蓬勃发展,使得数据结构的描述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使用C++或Java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已经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因此,扩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范围、提高各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
(2)对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的时间,重视教学的同时,不耽误科研的进度。高校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由一个部门统一去管理和操作是时展的需求。现在一些地方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个部门合并,统称“教育科学研究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3)大学扩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较差的学生影响了班级的学风建设。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教师授课中学生水平良秀不齐的压力。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tructional design Ability current situation is analyzed,and proposed to improv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or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instructional design capability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Instructional Design Capability;Cultivate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成分及生存之本。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要肩负起在未来担当教师的职责,所以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势在必行。
1.研究设计
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了能够客观有效的反应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现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方法。问卷的结构分为被试者的基本情况调查、对学校多媒体设备资源现状的了解、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现状的了解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现状的了解。
1.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选取伊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三、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大三、大四年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学习状况处于专业学习的起步和比较成熟的阶段,选取专业知识学习的两个递进阶段,使得研究范围广泛、全面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及分析如下:本次调查将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大三年级29人,大四年级40人,共发出问卷67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其中大三28份,大四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5%。
从性别上来看,男生14人,占总人数的21.9%;女生50人,占总人数的78.1%。男女生比例约为1:3,男女生性别比例这一点符合师范类院校的男少女多的实际情况。
2.调查问卷结果的信息处理与分析
2.1 学院公共实验室对本学科开设的保障情况
据调查,42%的被试者认为,学院公共实验室中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室能达到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基本要求;一半以上的被试者认为没有达到。这表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室(特别是多媒体设备)还需要改进,争取符合更多的被试者的要求,这样将会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较高,40.6%的被试者所在课堂几乎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设备,相同百分比的被试者所在课堂经常使用。有35.9%的被试者认为学院多媒体设备是方便合理,有利于教学与学习的。
2.2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学设计理论技能掌握现状
这方面现状的调查,其目的是充分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表现,有助于分析被试者在哪几个方面的能力较薄弱,为提高其能力提出相应对策打下基础。
①分析学生对象和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
从数据可知,只有不到15%的被试者是按照教学内容在整体中的框架进行分析的,这说明被试者中拥有从知识整体框架中把握知识结构的能力较欠缺;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按照内容在整体中进行分析和按照某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的被试者在所有被试者中占得比例最大,高达40.6%,从中可得知,被试者对具体节选的知识内容把握的能力较强,而将各个知识结构连接起来的能力较薄弱。
②制定恰当教学目标的技能
在此维度中高达75%的被试者在设计课程时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可以充分说明被试者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很强,对知识的掌握较准确。在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后,被试者在课堂实践中能够很好地把握目标,顺利实施的占79.7%,不能实施的占20.3%。
在教育实践中,制定出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在课堂实践中79.7%的被试者只能完成一部分的目标任务,只有15.6%的被试者可以全部完成目标任务。这说明在实践过程中,被试者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较薄弱,缺少经验,以至于完成不了教学目标。这方面的能力有待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来提高。
③选择教学策略技能
从结果可知,65.6%的被试者对课堂内容的把握较全面,并能根据具体的内容特点选择效率更高的媒体进行教学,说明被试者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试者在恰当的选择教学策略后,能够呈现出良好的教学组织情况,也有32.8%的被试者在教学组织情况的表现中等,整体来看情况是比较乐观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强调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
④进行教学评价的技能
在教学评价方面高达68.8%的被试者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只能做出较表面而不深入的评价,有25%的被试者可以作出全面而有利于优化教学的评价。由此可知,被试者在进行教学评价方面的能力是较欠缺的,这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要高效准确的弥补这种不足,就需要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多提供机会。在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的认识上,只有23.4%的被试者会特别考虑两者的关系后再做出评价,75%的被试者会偶尔考虑,1.6%的被试者不会考虑这方面的关系。由此可知,被试者认为评价反馈是巩固知识内容的一种方式,并具有把握这种方式的能力。
2.3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能力
从数据结果可知,被试者对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不清晰,只有6.3%的被试者掌握的很好,这就要从具体的授课和教学效果来看,是教师的教学有不足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就需要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被试者选择和使用多媒体资源的情况不容乐观,超过50%的被试者会偶尔使用,43.8%的被试者会经常选择和使用。
3.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问卷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培养过程中在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技能和教学设计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下面对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
3.1 多媒体资源的提供和应用不足
从调查结果来看,12.5%的被试者对学院多媒体教室设备很满意,25%的被试者认为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设备达不到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时只使用了简单的功能,没有发挥多媒体资源的更多用途。被试者反应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只是单纯的运用课件进行授课,对其他多媒体资源的应用较少,被试者的学习范围受到局限。
3.2 教学设计模式掌握不透彻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调查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的重视程度不高;被试者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时,较少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只针对单一的知识内容进行强调,忽略知识间的结构性;在教学评价的制定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之间的关系重视程度不够。
3.3 教学设计实践能力不足
学习了教学设计课程后,被试者对这门课程的实际操作掌握程度不深,对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不是很清晰,只有6.3%的被试者掌握的很好,这就要从具体的授课和教学效果来看,是教师的教学有不足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就需要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提升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对策
4.1 及时更新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设备是现代教学重要的辅助工具,越来越多的教学依赖于多媒体设备,特别是大学课堂运用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较为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也非常迅速,只有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及时更新媒体设备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对培养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会产生推动作用。
4.2 通过基于Internet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学习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建成了多家基于Internet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在这类网站上,有课程大纲、教学展示、学习指导、教学案例、学习论坛等多个模块。教师应通过此种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引导学生的对学习更加自主化、深入化、开放化、广泛化,并且提升对多媒体资源的使用率。
4.3 情境教学
由于学生面对的也是实际教学问题,而实际教学问题又是整体性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与课堂教学相比,情境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多样性还可以使学生发挥个人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4 注意课程内容间的关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构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形成思想模型,而不仅仅是独立内容的加合,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衔接,把所有放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以促进学生建构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
4.5 教学设计系统化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整个教学设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前功尽弃。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实践时,应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教学问题,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全面分析、对比各种教学媒体的优缺点,做出合理选择,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4.6 进行微格教学训练(校内实习阶段)
在微格训练过程中,师范生在学习完每一项教学技能之后,紧接着要通过一个简短的微型课对所学的教学技能进行实践训练,使其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和完善。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与一般的课堂教学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教学技能训练的特点,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学设计模式。
4.7 教学实践(校外实习阶段)
实习是大学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听指导老师讲课、备课(书写教案)、授课等。通过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喻东丽.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2]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3]陈晓慧.教学设计(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彭迎春.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