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5: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培养质量
我国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已开展十多年,现代企业为培养员工成为具有应用性、工程性、专业性和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与专业对口高校联合培养在职工程硕士。高校经过实践和探索,基本形成系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培养体系。但是企业不能仅仅依靠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培养在职工程硕士,应加强合作的主动性,基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深入地思考如何培养在职工程硕士。
一、基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培养在职工程硕士实质是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当属智力资本,对其科学投资是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充分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在职工程硕士是企业对智力资本的投资,是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的举措。高校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企业是教育服务的投资者,培养工程硕士是高校对企业的有偿教育,培养数量越多,企业投入越大。企业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希望能达到“用才”、“育才”、“留才”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并进一步实现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战略目标。所以,企业要成功地获取校企联合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的收益,必须科学地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避免盲目投资和无为管理造成的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2.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的依据和方法是企业科学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在职工程硕士具有双重身份和双重关系属性的特点:第一身份为企业员工,第二身份为学生。第一身份决定他们与企业直线部门管理者保持上下级关系,第二身份决定他们与高校任课教师为师生关系,前者关系维系长久,后者关系维系短暂。双重身份使学员在面临工作任务与课程学习之间发生冲突与矛盾时的两难抉择。由于在职研究生处于业余时间学习的状态,高校对他们是否上课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过程管理易流于形式,学员在权衡自身短期和长期利益后,宁愿牺牲短暂的师生关系,也不愿影响他们在企业管理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毅然选择用更多时间完成工作,牺牲上课时间。所以,企业必须弥补高校管理体系存在的缺陷,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切实保证培养质量。否则将直接导致培养过程管理失控,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企业科学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保证在职工程硕士培养
1.企业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原则,选拔合适人选作为培养对象
企业决定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应根据人力资源战略目标,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宏观上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战略制定、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和实施、培训评估与效果反馈等;微观上在按需培养的原则上,结合岗位工作分析及岗位需求,分析培养的必要性、选择培养专业、挑选培养高校、限制培养人数、确定培养对象,其中确定培养对象显得尤为重要。
“在21世纪,最有价值的投资是对有才能员工的投资。管理部门必须对适当的人员做出投资,这些人的能力也必须迎合公司所需。”成功的人力资源开发是通过培训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结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在职工程硕士教育既提高员工自身学历层次,又因得到专业化教育培训增加了他们的价值,这种机会应该给予绩效良好且稳定性高的员工。所以引入人才竞争机制确定培养对象将使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使所有员工感受到学习机会的难得,激励全员工作积极性,而且极大地增加被选拔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形成并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相反,如仅依据高校工程硕士报考的基本条件或一味地追求培养人数,最大范围地确定培养对象,将使员工认为在职教育是企业给予员工无条件的“福利”,而与他们各自的工作绩效、工作能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毫无关系,那么教育培训对员工的非薪酬激励作用可谓荡然无存,对企业也毫无意义。
2.企业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要求,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
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越高,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就越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要求减少甚至规避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所以,为了尽可能减少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投资的风险,企业有必要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要求,建立起防御体系。一方面,采用契约关系制约。在培养费用、服务期限、违约责任等方面通过书面合同形式形成企业与学员的约定,通过法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权;另一方面,采用学费共同承担的方法。正如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格里·贝克尔在对在职培训分析时提出让员工分享特殊培训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让员工承担一部分培训费用,既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又降低企业人力投资风险。
3.企业树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质量理念,为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为规避工程硕士双重身份产生的不良影响,提供良好培养环境。“要把质量放在中心的位置,实施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重视过程管理、实施动态控制,使领导者和相关人员高度重视培养质量的意义,以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为企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工程硕士是企业重大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工程,高层管理者给予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在培养过程中,中层管理者是否具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质量理念直接决定培养的质量高低。因此,企业提出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决策前,应积极听取中层管理者的意见,让他们直接参与到这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使他们充分地了解培养目的、培养过程要求、培养追求的质量等,树立他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质量理念,并有效地发挥他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执行力,重视过程管理,从细节上充分保证学员们的课程学习时间、给予课题研究支持等。
4.企业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加强培养的过程管理
鉴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工作与学习存在矛盾的特殊性,企业强化培养过程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需加强工程硕士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期间的管理,激发他们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充分把握他们员工的身份,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有效地落实过程管理。
第一,加强约束机制。首先,参照上班考勤制度,建立到课率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请假的流程、请假次数与到课率直接联系,对无故缺勤的学员做出相应惩罚,让学员意识到在职培训的纪律等同于工作纪律。其次,采取中期考核淘汰制度。打破高校单方面进行中期考核的现状,企业加入其中,制定出通过中期考核的硬性条件,明确课程学习合格成绩、论文价值等,不符合者坚决被淘汰并中止培养,且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建立激励制度。将学员的学习成绩与绩效工资结合,提出相应的奖惩标准。企业与高校沟通,要求每门课程的考试应当规范化、严格化,学习成绩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学习成绩不合格者酌情扣除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学员所做的课题研究应用到企业,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应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5.企业根据“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能动性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实行的是双导师制,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进行毕业课题研究。因为“离校不离岗”的特点制约了他们与高校导师面对面的指导次数,企业导师一般都是企业内部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具有距离近、工程经验丰富的优越条件,对学员的指导更直接、具体,如何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对培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企业应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尊重、理解、肯定企业导师。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首先,满足导师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补贴;评选培训先进个人、晋升职称、评选专家等方面给予加分。其次,将培养工程硕士与导师自我价值实现联系起来。导师是知识型人才甚至核心技术人才,如果指导的课题研究结果能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那么就完美地达到了企业、企业导师和学员“三赢”的效果。所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企业应尽可能为导师和学员提供研究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价值,实现他们的工作成就感。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士是企业重大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需要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企业应发挥有效、积极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用,以切实保证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参考文献: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000)
摘 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面向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其培养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引入工程硕士质量管理中,结合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和PDCA循环的特征,明确工程硕士培养在Plan,Do,Check,Action四个阶段应当做的工作,对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对促进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 :工程硕士;PDCA循环;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31-03
1 引言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带着为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目标而产生的.自1997年我国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到2009年我国218所高校已经招收了7万多名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学位已成为专业学位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之一.[1]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然而,规模的扩张必然给培养质量带来巨大的挑战.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和企业用人单位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许多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纷纷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以保障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PDCA循环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采用的一种工作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质量全过程的管理来实现质量的持续提升.将PDCA循环引入工程硕士质量管理中,可以促进工程硕士质量持续的改进,从而实现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
2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改变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类型单一的状况,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工程教育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经验,无论是在课程教学方面,还是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许多难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2.1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工程硕士的学生大多来源于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在工程实践和管理方面,具有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的优势.但是,他们离校时间长,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由于他们所处的企业和工作岗位不同,加上各自工作年限的不同,造成了他们知识水平方面良莠不齐的情况,培养单位在教学活动方面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
2.2 “双导师制”未能真正落实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采取培养单位和企业用人单位联合的培养模式.校内导师由高等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担任.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是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的[2].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论文阶段,还是在实践阶段,“双导师制”都没有发挥出优势.而且,校、企导师之间也缺乏联系,校企之间未能实现真正的联合培养.如何加强校企合作,确保“双导师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已成为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2.3 工程硕士教育的学术化倾向严重
工学硕士培养是按照学术系统化、围绕学科要求来进行的,但是现实工程中的问题通常是依靠学科综合才能解决.工程硕士的培养应该更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应当涵盖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最新的技术成果,注重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但是,目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设置、评估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上,主要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教育.[3]这就使得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术化倾向严重.
2.4 缺乏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工学硕士培养质量的标准主要是看其论文有无创新之处,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无论是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方面,还是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都与工学硕士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对其评价标准也应当不同.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工程硕士质量评价标准.
3 PDCA循环的原理
PDCA循环是由美国人戴明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所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也被称为戴明环.最早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后来逐渐被引入多个领域.其中,P、D、C、A分别指Plan、Do、Check、Action,具体包括四个阶段八个步骤[4],即:
计划阶段,包括:①找出问题,②找出原因,③找出主要原因,④制定对策计划;
实施阶段,包括:⑤按照计划执行、落实措施;
检查阶段,包括:⑥检查执行的结果;
处理阶段,包括:⑦巩固、总结经验教训,⑧开始下一轮循环.
PDCA循环每转动一周,就意味着质量水平又一次的提升,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的持续循环以促进质量的不断提升.PDCA循环如图1所示.
4 PDCA循环法在工程硕士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PDCA的核心思想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对质量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以保证质量的持续提升.根据工程硕士的以上特点,工程硕士“从企业中来”,最后还要“到企业中去”,在培养过程中,势必要考虑到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并调动培养单位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全部投入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来,才能保证质量的持续提高.可见,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管理与PDCA循环法的核心内容有很多相通之处.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引入工程硕士培养当中,势必加大培养单位全过程的管理,促进工程硕士质量的提升.
4.1 P(Plan计划)阶段
Plan阶段就是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在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管理中,首先要分析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现状,找出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将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全部因素罗列出来,培养单位针对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根据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这个阶段找出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PDCA循环中质量不仅仅强调工程硕士教育结果的质量,而是包括工程硕士整个培养过程的质量,具体包括教育投入的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和教育产出阶段的质量,分析质量的影响因素也应当着眼于整个培养过程.在工程硕士培养的投入阶段,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包括生源质量、师资结构、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管理设施投入等因素;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情况等因素;在工程硕士培养的产出阶段,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论文质量和评估标准.
确定了工程硕士质量的影响因素后,就要针对各个因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这就需要建立从培养单位内部到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外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应当保障工程硕士教育的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阶段的培养质量.在构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应当调动企业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机制,保障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该体系主要是通过分析工程硕士教育的投入、培养过程和产出阶段的影响因素,重新确定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确立课程教学和论文评估中的相关标准,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详情见图2).
4.2 D(Do执行)阶段
Do阶段也就是执行阶段,该阶段是PDCA循环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按照P阶段设计和制定的计划开展具体的工作.培养单位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标准,确保每项制度和措施都能真正落实.具体工作如下:
在工程硕士招生阶段,深入到企业中去宣传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鼓励各企业技术骨干积极报考,扩大生源基础.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选拔标准,择优录取;在学校师资建设方面,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措施.聘请相关领域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工程硕士授课,并选报一批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了解企业的管理和营销机制,增强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在课程教学方面,注重交叉学科的开设,以拓宽工程硕士的知识覆盖面,注重对工程实例和新技术的介绍;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意识,充分调动工程硕士、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主动性.
4.3 C(Check检查)阶段
Check阶段就是检查阶段,是为了保障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而实施的重要阶段.当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计划措施实行一段时间以后,应当对照标准检查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检查阶段在整个PDCA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和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接下来的处理阶段进行反馈和解决.[5]在检查阶段,要弄清楚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哪些工作已经完成,哪些工作有待完善,成功的经验和不足的地方各是什么.
4.4 A(Action处理)阶段
Action阶段就是总结处理阶段,它是工程硕士质量提升的基础.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总结经验教训,把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提炼出来,并将其制度化,作为以后工作中的参照标准.同时,也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防止同类错误的重复.其次,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要重新分析,找出新的解决方案,使其在下一轮PDCA循环中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04):79-82.
(2)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3)万红友,孟冬花.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3):155-156.
关键词:制药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现代制药工程源自青霉素的发现和制造,发展至今,药物不仅帮助我们克服了疾病,同时也能使我们强身健体。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各国也将药物的研究放在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起步晚,制药工程领域人才匮乏。因此,对制药工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现状分析
1.1我国制药行业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使跨国制药公司正在进行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这给我国的制药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世界第二大OTC药物市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1]。然而,我国与世界制药强国比较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仿制药品多、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规模小、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药物创新研究投入不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学科带头人、企业家、管理人才缺乏[2]。因此我国制药业如何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而大力培养高层次制药工程人才,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2我国制药人才培养现状 制药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医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药业缺乏从事制药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和质量管理人才。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重工艺、轻工程、重设计、轻制造,重技术、轻质量管理等偏向,对工程化制药人才的培养相当薄弱。为解决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关键在于调整和加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制药业提供大批既懂制药技术、又懂工程,并擅长质量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2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概况
2.1国外制药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起步较早,目前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实践等环节上也比较完善。纵观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发现,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是在不断协调与政府、企业、社会诸方面关系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3]。由于国情和教育基础情况的不同,国外的制药工程硕士教育经验,仅能为我国提供参考借鉴,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提高我国制药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2.2我国制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概况 2009 年全国制药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招生,并且从2010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招生名额,最终使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达到7∶3[4]。但目前我国对如何培养制药工程硕士均处于探索阶段。制药工程作为新兴交叉整合学科,对人才的培养将任重而道远。
3我校制药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3.1培养目标与方式 我校对制药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习年限为2年,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吸收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
3.2课程设置与专业实践 课程设置是保证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我校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参照学术型硕士的设置框架,分为学位和选修课。开设应用型课程,压缩理论课学分,增加实践环节学分。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我校为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如与制药企业包括青岛华仁、国风、黄海制药等,各大医院、研究所等单位建立联合培养模式,以上单位的研究几乎涵盖了药物研发的全过程,对制药行业所需专门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着重培养如何解决该领域关键问题的人才。成立崂山药用植物园,让学生从中药的种植、采收、加工炮制、提取等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王春波教授的省级课题"牛蒡根的研究"所设计的综合实验[5],涉及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并为牛蒡根制定山东省中药材部颁标准,填补国内中药材(牛蒡根)的质量标准体系的空白。
3.3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综合体现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体现学校的科研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6]。我校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能够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位论文选题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让学生独立完成论文,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1论文开题 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在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专业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并由开题报告评议小组评审。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选题在局部上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实用性、研究性、创造性。
3.3.2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人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至少有1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确保更加客观、公正地检验学位论文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3.3.3论文质量监控措施 学位论文质量是制药工程硕士生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我校一直以来注重制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环节,确保培养质量。为加强论文质量的考核和评价,在论文开题6个月后进行中期筛选。在完成学位论文后,实行"双盲"评审制度,采取预答辩制度。在论文答辩阶段,聘请2名本领域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至少聘请1名来自企业的同行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的成员。
4结论
要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制药工程硕士培养特色,主动适应行业与企业需求,完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制药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培养制药行业与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制药工程硕士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国家创新型制药工程领域技术人才需求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孔学东,千荣富.中国医药产业的机遇、挑战及相应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42(1):76-80.
[2]颜爱民,吴浩生,殷振林.中国制药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5):801-802.
[3]张海英,汪航.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63-68.
[4]昊斌,张乐乐.中美两国工程硕士生培养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8):121-122.
拟招生人数一般是不包括推免生的。拟招生人数是是指该专业的招生计划人数,也就是整体的研究生人数,此人数是需要学校报备到教育部的。推免生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
经审定可以开展推免生工作的高等学校,可以推荐该校规定数量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初试,并在规定的日期前直接到报考单位参加复试和办理接收手续。推荐和接收办法由学校(招生单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制定。被接收的推免生(包括研究生支教团和农村教育硕士项目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到报考点办理报名确认手续,亦不得再参加统考。在规定的日期内仍未落实接收招生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
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外,其它学术型专业和各专业学位均可接收推免生。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研究生;专业学位;创新能力;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13-02
自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教发[2009]6号文件,公布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政策以来,经过国家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近5年的探索,其已有了重大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现,目的在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缓解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格与社会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相符的问题[1],使人才培养与国家建设和社会需求同步接轨,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校要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保证培养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求接轨。
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针对当前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具备的优劣势,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实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专业学位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实践依赖性等特征。[2]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更注重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以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应用性创新人才的需求。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习方式及年限、课程设置及结构等都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性建议。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时间分为2年、2.5年和3年不等,学生在研究生一年级进行课程学习,在研究生二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进入实验室,完成导师的科研项目,之后为毕业设计和准备就业的环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课程学习不超过1.5年,采用课程学习(住校全脱产)+实践教学+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方式,运用“双导师制”,其中学校导师为第一导师。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办近5年时间,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方式尚未成熟,仍处于探索改革阶段,许多高校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及经验指导,还存在较多问题。
1.师资队伍问题
在现有的教师职称职级评定标准下,学校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术科研过程中,较少关注相应行业的前沿发展形势和动态。经过多年的学术科研和教学工作之后,教师在专业学位相应领域的实践经验慢慢减少,最终导致学校的部分导师往往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其职业背景却不是十分丰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指导无法与社会接轨。[3]另外,绝大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是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管理团队共用,在精力分配、教学模式区分等多方面也会产生矛盾。
2.课程设置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重点体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以我校为例,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最多不超过1.5年,总学分40个。
表1中的学位课部分,即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大部分专业课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课程相同,限选课与任选课的选择范围一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毕业设计实践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大部分由导师负责,对于同时担任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而言,在毕设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总体看来,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年级课程结构与学术型硕士课程结构差别不大,而在实践课程教学方面,大部分实践课程没有具体的实现措施和评价机制,现有的实践课程普遍流于形式,课程教学缺乏应用性,随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未能有效结合。
3.社会实践问题
实践教学方面,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通过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使其了解企业文化和技术开发,更适应企业的要求,在未来更易于就业。但在我校的现实情况中,学生的实践教学多被在校参加导师所承担的国家工程应用科研任务或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等研究工作所代替。
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专业学位硕士在二年级可以去企业进行实践,但我校学生外出实习需征求导师同意,原则上在完成导师科研任务的基础上才可考虑外出企业实习,因此很多学生被迫留在学校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去企业实习的数量较少。在未能去企业实习的情况下,学生无法接触到当前主流前沿技术和相应的管理方式,不能接触到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现实社会的需求脱节。
4.评价激励政策问题
在奖助金方面,我校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金评定覆盖面低于学术型研究生,在奖学金等的评定上与学术型研究生使用相同的政策,即以考查学生的学术科研水平为主,对于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在竞赛参与方面,科技竞赛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但各层面对于研究生的竞赛重视程度远不如本科生。相较研究生,国家针对本科生的电子类竞赛更为丰富,如与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相对应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举办多年,各方面都更为成熟,我校师生的参与度高,学校和学院都有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度广。目前,虽然针对研究生的各类企业竞赛纷繁复杂、层出不穷,但国家层面的竞赛较少,学校的评价政策上并不规范,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学生在选择竞赛时没有针对性,积极性下降,也导致教师对竞赛的重视程度降低。
三、加强专业学位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措施
1.课程教学中加入企业选修课程
社会企业往往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尤其在技术的更新换代方面。学校的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教材及培养方案的更新速度较慢,从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角度来看,让学生在求学期间了解企业的前沿技术和社会的现实需求非常重要。因此,学校在培养环节应适当加入企业教学,强化企业教学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在课程结构上,应增加企业类选修课程,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一年级的课程中选修1至2门企业选修课,使课程教学多样化且具有前沿性。企业选修课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在保证课程内容与基础教学衔接的基础上,加入企业最新技术和最新案例,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发展、学习前沿技术、紧跟时代需求。
仅仅是企业选修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与企业沟通的需求。目前,很多企业在高校广泛设立俱乐部形式的学生社团组织,但这种组织更注重开展和企业互动的学生活动,技术学习及工程实践的部分较少。所以,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以实践技术培训为主的管理部门,通过建立类似企业“技术社区”或企业俱乐部形式的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学生技术讲座或者企业技术培训等形式的交流会,让学生了解相应企业的技术和文化,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需求自由选择。不同企业社团之间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技术交流。
2.充分发挥科技竞赛在一年级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我校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一年级的培养主要以课程理论学习为主,实践培养则放在二年级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在一年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加入动手实践培养的环节。本文认为,应从学生入学伊始开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一年级的培养中充分发挥科技竞赛的作用则可以填补在培养方案上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在科技竞赛方面,一年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以下优势:本科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从内在方面自我要求进步,内在动力足;相对于本科学生,硕士新生在经过本科四年的培养后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技术实力,具有独立实践创新的能力;研究生作为思想非常活跃的团体,创新性思维强,能够产生“好点子”;研究生一年级课余时间丰富,具备时间条件;同一导师的学生研究方向相近,志同道合,容易产生创新团队。
利用国家针对硕士研究生的电子设计竞赛,将其与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课程相结合,将竞赛结果纳入评价考核机制,具体操作建议如下:校方从学生入学开始在各院系进行竞赛宣传,将竞赛分院系赛、校赛、省赛和国家赛四个阶段。院系赛中可以通过技术社区、学生技术社团等组织相关技术讲座,如培训讲座、头脑风暴等,将院系赛中获奖作品提交至校赛,并经过相应教师(包括企业人员)指导改进后参加校赛;在校赛中获奖的学生进一步升级至省赛乃至国家赛,并在此期间聘请专业教师进行相应指导。在此过程中,针对学生与教师的成绩也根据比赛层次不同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
3.调整实践教学与科技竞赛奖励办法
为了使广大师生对科技竞赛等实践项目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应在实践教学、科技竞赛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教师方面,将对学生的竞赛指导纳入职称评定考核中,在教学、学术、科研评价体系的教学部分增加实践教学的成果,建议增加“实践教学名师”评选。学生方面,由于研究生奖助金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生活费用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定的政策和倾向对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对于参加竞赛并获奖的学生来说,学校除了给予物质奖励和颁发荣誉之外,还可将科技竞赛纳入学生学年总评以及奖助金评定政策中,增加比重,确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以吸引学生在一年级课余时间广泛参与科技竞赛等实践项目,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建立推荐至企业的优秀学生榜,将在实践项目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向优秀企业推荐实习,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给予大力推荐。
参考文献:
[1]陈十一,陈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改革[G].中国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2010),2011:41-74
关键词:工程硕士;辅助教学;视频课程
作者简介:汪毅能(1969-),女,湖南岳阳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陈启卷(1963-),男,浙江浦江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2013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武汉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跟踪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2-JY-03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74-02
工程硕士生遍布全国各地,有的甚至常年在国外工作,其特点是边工作边学习。因此,工程硕士生课程往往集中授课,面授课时相对较少,容易导致学习不够深入,学习效果不佳等后果,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如何弥补这一不足,是教育管理者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开设网络视频课程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可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一、目标和定位
工程硕士生课程要求全部面授,因此网络课程仅仅用来辅助课堂教学。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将课程分为一类和二类。一类课程由教授承担,对课程的建设学院给予重点支持,以充分保证重点课程的高质量、精品课程的高水平。因而,网络视频课程也优先开发一类课程。
网络视频课程的设置不仅应方便学员学习,而且也应满足自学效果检验。视频界面应包含教师讲课实况画面、同步放映的PPT文件、适当的动画演示以及目录搜索等,以提供给学员精细的课程内容定位,方便学员选择性学习。为满足学员学习效果检验需要,每章节都应安排自测题,并实时给出测试结果,以帮助学员检验学习效果。
二、技术手段
电子课件开发标准包括功能标准和界面标准两种。其中功能标准要求呈现课程信息的方式要包括声音语言、文字图表和动画图像,而界面标准则要求最终呈现在学员面前的学习界面要美观简洁。为了满足电子课件在功能标准和界面标准上的要求,笔者采用了多种多媒体处理软件,将课程信息以实用简洁的界面呈现出来,保证了电子课件的直观性和交互性。
在所用到的多媒体处理软件中主要包括屏幕录像专家、会声会影、视频转换大师和串流大师。
1.屏幕录像专家
屏幕录像专家是一款专业的屏幕录像制作工具,使用它可以轻松地将屏幕上的操作过程录制成WMV动画、AVI动画或者自播放的EXE动画,并具有长时间录像且保证声音完全同步的能力,是制作各种屏幕录像和软件教学动画的首选软件。
笔者选用屏幕录像专家这款软件主要用来与DV同步真实录制教师的讲课过程,其中DV用来抓取教师讲课的全景,屏幕录像专家则用来捕捉教师在讲到复杂公式及结构图时电脑屏幕的鼠标操作过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还原真实的讲课场景,保证课件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考虑到教师讲课风格的不同,针对教师采用电光笔进行课程讲授的情况,笔者则专门在侧面设置另一台DV,用于捕捉投影大屏幕上电光笔的红色圆点,真实展现教师的讲课过程,与屏幕录像专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会声会影
会声会影是一套操作简单的DV、HDV影片剪辑软件,具有成批转换功能,适合对大容量视频进行编辑压缩,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只要三个步骤就可快速做出DV影片,受到了众多视频剪辑制作者的广泛使用和喜爱。
选用会声会影这款视频处理软件主要用于将从DV里导出的MTS格式的视频源文件在逻辑上以节为单位进行剪辑和拼接,以限制每节的时间长度,避免学员产生学习疲劳。
3.视频转换大师
视频转换大师为视频格式文件转换提供了终极解决方案,它能够读取各种视频和音频文件,几乎涵盖了所有流行的影音多媒体文件格式,并且能将它们快速转换为不同种类的流行媒体文件格式,拥有非常漂亮友好的界面。
视频转换软件主要用来将从会声会影导出的以节为单位的大容量视频按照一定的压缩比压缩成可以用于方便与其他课件素材封装的视频格式。在会声会影软件中也提供相应的视频压缩转换功能,但不可避免产生视频黑边以及导出视频容量过大等问题。经过反复的尝试、探索和比较,最终选用视频转换大师作为视频的压缩处理软件,在最终的压缩视频容量及画面质量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用会声会影和视频转换大师进行视频的剪辑和压缩,对电脑硬件要求高、耗时较长,还要同时考虑视频大小和画面质量的问题,是整个电子课件制作的重要基础性环节。
4.串流大师
串流大师是一款先进易用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对于设备的要求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就可以搭建整个录制系统。它可以将视频、音频、图像、HTML、PPT等素材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并到本机硬盘或远程服务器上。
串流大师软件主要用于讲课视频、课件素材的封装和打包,并通过选用特定模板在主界面上设置PPT窗口及视频窗口,并按照讲课内容制作带时间点的大纲目录索引,添加目录窗口,从而将教学内容清晰地展现给学习者,形成美观简洁的三分屏界面,使整个课件具有良好的导航性和针对性。在整个用串流大师进行课件的封装过程中,首先将所有多媒体素材如视频、PPT等导入串流大师,然后对导入的PPT在界面及时间轴上重新进行调整,使PPT与视频同步,这部分工作需要大量人力和精力,是整个电子课件制作的关键性环节。
在确定使用何种视频处理软件对已录制的课程进行后期剪辑拼接处理的过程中,笔者专门请教了湖北电视台主管视频后期制作的工作人员,获得了宝贵经验。由于课程录制总长度达数百小时,用专业的adobe premiere软件进行后期处理在硬件设备上会受到局限,耗时冗长。笔者听取了电视台专家的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最终确定了以上四种视频后期处理及课件打包封装软件,确保了课件在大小和格式方面的质量,满足播放要求。
三、取得的成果
为了保证电子课件的合理性和针对性,笔者在制作电子课件的过程中首先按照逻辑性将教材的每一章分成若干个小节,并用串流大师具体对每一节的课件素材进行封装,且给每一节设置节标题,然后再通过逐级划分给每一节设置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形成导航目录,从而达到可以精确定位到各节中主要内容的目的。
在电子课件的最终封装展现形式上,笔者参考了国家精品课程及TED演讲的风格,最终确定了主要以具有视频窗口、PPT窗口以及目录导航窗口的三分屏为主的界面,界面内置了切换按钮,可以方便地实现PPT窗口和视频窗口的互相切换及视频最大化操作。经授课教师评判讨论,这种三分屏的主界面在工科教学上有着良好的还原课堂授课的效果,在保持课堂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方面是一种难得的工具,值得广泛推广。
在已经形成的三分屏界面上,学员能够通过PPT窗口、视频窗口以及目录导航窗口获取课程内容的文字信息,观看动画演示以及精确定位到课程任意位置,并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自主测试,实现了电子课件的直观性、交互性和学习,使学员能够达到眼、脑、手的充分结合,这对于理解课程内容将大有裨益。
本项工作的主要创新性如下:
(1)通过专门组织校内外有专业特长的众多老师联合制作课件,有效保证了课件的制作质量,同时增强了课件展现方式的丰富性。
(2)在课程录制时采用DV和屏幕录像专家结合的方式,保持了课堂的严肃性和课程内容展现的完整性与精确性。
(3)在课件后期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动画、PPT以及测试题部分,方便学员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可检测学习效果。
(4)在课件的最终展现形式上,以节为单位进行单独封装,并在精品课程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置目录导航,方便学员自由自主学习。
四、结语
工程硕士的规模日趋庞大,管理难度不断增加。在课程学习方面,不断的实践表明,利用网络视频课程进行辅助教学的效果十分明显,对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学习质量大有裨益。下一步,在进一步完善网络视频课程的同时,拟开发学习监控系统,可将学员的学习过程记录在案,以起到有效的监控作用。
参考文献:
[1]苏金树,彭伟.研究生阶段网络系列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1):92-93.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 控制工程领域 实践教学 校企联合培养 教学改革
一、引言
控制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交叉、行业特征十分明显的学科,涉及国家经济建设的众多方面,[1]在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军事、生物、医学、经济、金融和社会等领域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其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现代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对于不同行业的认知。在成功实践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基础上,[2]我国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近6年以来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直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行业特色鲜明的大中型企业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主要手段。
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本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指明了方向。但受学生就业去向、校企职能分工、理论与技术差异等方面的影响,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诸多问题,[3,4,5]特别是如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充实校企联合培养力量,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成为研究生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的不足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生源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其专业理论基础较扎实,但工程实践技能相对缺乏。因此,在专业学位培养阶段,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4]
但是,目前本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存在进入企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期较长、不少工程技能需要从头学习培养的问题,未完全发挥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优势。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研究生培养阶段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工程素养缺乏
对于企业而言,往往需要的是能够快速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本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过程中,缺少将技术理论过渡到实际工程中的“缓冲过程”,不少学生在专业实践甚至就业前都缺乏学科领域通识培训和基本工程素质培养;
(二)理论应用结合不足
现有大多数校内教师和企业一线人员均着眼于本职岗位上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在对方领域内不够擅长;兼备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和技能的教师数量较少,在教学中针对理论或应用的偏向性较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等授课方式较少,使得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结合存在障碍;
(三)专业实践方向过窄
本领域研究生的工程技能积累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实践经验,但为期0.5至1年的实践教学多固定在几所与学校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中,实践过程主要集中对具体应用对象的认知和了解上,而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所掌握技能与用工单位工程实际需求的不对称;
(四)实践教学时间偏短
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在本科学习期间缺乏具有针对性工程实践的机会,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不够。而目前通行规定的两年学习年限除理论教学学习、学位论文撰写、择业外,时间显得相当局促,[5]难以达到“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要求。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本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关注实践环节质量,除了已有的专业实验、实践过程、实习实践活动之外,更应该紧密结合控制工程相关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现行状态和发展趋势,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都能够紧扣专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三、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校企联合培养改革探讨
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最终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作为最终的服务对象,来自于用工单位的质量评价将是最终评价标准。[6]但是,学校对于用工行业和专业实践企业均是一对多的关系,在专业实践期间,受就业去向未定,受生源地、择业偏好、酬薪期望以及企业用工需求等因素影响,学生就业最终单位往往不是专业实践所在企业,而学生就业的企业又绝大多数并未参与到联合培养当中。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培养并非是企业的主业,在提供实践教学资源的同时,其用工资源收益却难以得到保证,导致现有基于若干定向企业的校企联合培养制度相当不易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用工单位在培养阶段无法了解应聘学生的具体情况,只能通过招聘流程来进行选拔。从而造成“学校―专业实践企业―用工单位”三者间供需的不对称。
因此,校企联合培养应该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跳出单纯的“学校对企业”模式:以产业导向为纲,按照行业特点、结合企业需求,强化学生职业训练。
必须注意到,学校才是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体,针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的校企联合培养改革应由学校来主导推动;在将学生“送出去”的同时,更要关注如何将来自于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请进来”。[6]
(一)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多样化
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业学位研究生在择业时,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工程背景经验、工程素养以及对目标企业的行业认知上。因此,学生在读期间,除强调本专业的工程技能培养外,还更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参与实践教学的企业范围,同时,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也不必限于专业实践,具体构想如下:
第一,对历年来学生就业趋势和分布进行分析,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和企业加强交流,交流方式包括带领学生访问、举办互动交流论坛、基于项目合作的学生驻场科研开展等;鼓励学生参加由企业承办的专业性公开会议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第二,随着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结构比例的调整,应该更加重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在学术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相结合方面的培训。适时设置学校教师赴企业进行“访问工程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赴学校进行“企业访问学者”的交流方式(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展)。从而充实从事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师资的培养素质内涵、提升教师对理论和应用教学的适应程度,促进学生在培养阶段获取知识与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平滑连接。
第三,在校内建立联合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其联合参与方不拘泥于某个企业。在明确实践教学大纲和内容(实践课程可来自于企业的某个可重现的具体工程问题或流程)、指定校内负责教师的同时,设置灵活的实践教学方式,由来自于学校或企业的教师来实践实训;并在企业中遴选讲座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赴基地指导教学。最终考核偏重于是否遵循实际工程规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完成实际工程流程等,并以书面报告形式总结;
第四,在有条件的学校设置“第三学期”,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到联合专业实践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短期访问和培训。时间可设置在春季学期结束前两周至暑假开始后两周之间;同时考虑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时间提前至7月上中旬进行入学前专业基础培训;
(二)试行优秀学生带薪实习计划
近年来控制工程就业形势相对较好,部分大企业对本领域生源的需求非常迫切,竞争白热化,不少企业可以直接接收被竞争对手录取的学生,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在择业上的盲目性。因此,可以考虑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合作关系,借鉴加拿大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Co-op program”计划,与优秀企业设立学生带薪实习机制,主要向优秀学生开放。该机制类似于专业实践与奖学金制度的结合,在向企业推送人才的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实际水平,还可以缓解学生毕业前赴签约单位实习而脱离了学校管理的矛盾。
(三)提升企业的学位论文参与度
当前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论文多集中于实际工程问题设计与实现方面,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难以体现实际工程的全面性。而“意见”中提出的“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所见较少。从工程角度来看,学位论文只要能够反映工程实际、符合工程规范、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就可以认为其合格;可以考虑加大企业审稿人的比例,校内导师全面把控,企业审稿人关注工程实际应用价值,甚至可以考虑将学生签约就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审稿人,多方把关,综合评价。
四、结语
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教育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通过开展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改革探讨,可以清晰地对本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进行定位。对提升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促进该领域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可单位为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李攀艺单位为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133009)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潘泉,王雄,程咏梅,等.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的方法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17-22.
[2] 潘泉,王雄,杨根科,等.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57-60.
[3] 史敬灼.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1(23):49-51.
[4] 李萍,马乐,柴毅.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81-85.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57-02
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等新的发展战略和论断,在这种人才、创新要素驱动的新常态下,如何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素质,以适应国家对高层人才竞争力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软实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1]。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
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相比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研究生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具有重点突出专业素质培养、重视学业与职业相接轨和强化锤炼工程创新能力的特征。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既要重点掌握学术领域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职场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形成高技术含量和高专业化程度行业所需的专业素质,对他们的教育要突出培养具有明确、独特行业背景并与职业资格相接轨的专业素质。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目标,并把就业定位于实际工作部门,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社会化学习、职业任职资格教育等一些方式改善了职业化进程,对他们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创新,即运用系统性工程思维,投入工程活动中的设计、试验、制造、管理、服务等领域或环节中一个或多个方面,开展创新性的生产活动。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体现了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的综合与集成理念,这正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价值
教育部在2009年增招的硕士研究生,全部都是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本科应届毕业生,这说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转变了以在职攻读学位为主的情况,已经成为研究生招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
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共同的新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的发展,只有提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高级人才的需求,这也是工科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搭建全日制R笛位研究生工程素质培养的路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素质是指该教育体系培养的高端人才面对工程问题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体现在遵循工程规律的能力,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自觉性上,也是工程人才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综合表现,决定着工程人才在专业工作领域的质量和水平分[2]。工程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科院校改革与与创新发展主要趋势。
(一)工程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工程教育理念是在工程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和创新思维需要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植入。潜意识会在某种外因的刺激下,不自觉地从大脑深层跃至大脑表层转为意识。潜意识动力一旦被挖掘,将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因此,如果能将工程教育理念植入教师和学生的潜意识之中,在理论和实践环节无疑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在培养过程中,要树立融合自然科学、新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规范和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去,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研究生形成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思维、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课程教学体系使研究生的思维方法得到熏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同时,它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设计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资料、选择研究方法、调整研究过程、得出研究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工作中体现出较高的工程能力和水平,以及良好的工程素质。
(二)以理论结合实践,注重行为的正强化
理论课程知识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模式,在课程设置时,就要大幅度增加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要求研究生走进实验室、走进工程现场,将理论知识体系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将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启发活跃学生工程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掌握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丰富,能够有效地缩短学生就业期限,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学校需要聘请行内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给学生授课,或者开设博后讲坛,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国际前沿发展动态。
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应用强化理论,强化能够使行为发生改变,所以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分段正强化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择强化物,比如说学生的学分和成绩,教师的微笑和赞扬等。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强化手段达到强化的目的,比如说如果将前面提到的工程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学生的潜意识当中,在学生的潜意识当中将传递的信息进行强化, 逐一建立起工程理念,这样就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实践,促进教育转型
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侧重将本学科领域的客观规律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践环节不容忽视。保证不少于半年的集中或分段相结合的方式的企业实践,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育管理,企业在参与教学组织和管理时,要加强指导,不能流于形式,可以采取参与导师横向项目或自主发现生产实践中现实问题的方式来完成[3]。高水平稳定的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确保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依托平台。学位论文环节要采用双导师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论文主要应该以校内导师的指导为主,而选题和实践过程的研究等环节可以由外聘的兼职导师参与指导。通过双导师的共同培养保障培养质量,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制度,盲评通过之后方可以参加答辩。研究生的培养要突出其特色,注重提高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技能,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注重培养标准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标准接轨,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工程伦理规范、敬业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其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潜能。
(四)注重师资工程实践经历,优化教师工程知识结构
授课教师应当具有实际的工程经历,导师也应当有工程项目研究背景和素养,坚持人才引进、校内选拔和兼职选聘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注重加强教师自身工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面对工程教育的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程意识,并不断完善、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鼓励教师积极从事与企业生产相关的横向课题,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到企业中锻炼,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等,使教师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和较高的工程素养[4]。
(五)依托技术创新载体,拓展工程素质教育外延
高校工程教育受到实践条件不足、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的制约,目前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水平相差悬殊。工程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研究生参与技术创新,申请专利和转化实施专利加以改善,技术创新的融入是素质教育的继续。当前高校技术转移有利于高校面向行业和企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活动,也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研究生参与专利的撰写和专利的转化实施可以使大学在科学研究上一直保持前沿,为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企业也可以为研究生的分配就业创造机会。在专利的创造、保护与实施运用的过程中,参与的研究生通过撰写专利文件可以浓缩创新灵感、体现创新意识、保护创新成果。
(六)构建政产学研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研究生工程素质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在设置课程时就必须考虑增加其学分比例,在完成企业实践、学位论文、创新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充分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政产学研就是政府、产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互补,集先进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系统建立于一体,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综合优势。政产学研用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用户的对接和耦合。政产学研用将推进知识创造、转移、扩散过程的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和科学化。高校具有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也为研究生选择就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应以企业为主导,训练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当中去。同时建立反馈机制,高校依据协同创新平台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机制和创新实践机制有机连接和良性互动[5]。
总之,随着我国由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必须转变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理念,增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盲审学位论文,建设具有工程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等,才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要求,并尽快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2]高文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3]于福莹,漆汉宏.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