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5: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优秀传统文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 字源识字,让语文教学更有韵味
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一个汉字便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张庆认为,“字源识字”就是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汉字的结构,利用汉字的构字理据帮助学生识记汉字。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整个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
我在教学《云房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生字“净”时,用课件演示“净”的演变,结合课件描述:净在古代是这样写的―“s”:左边是“清”,表示清洁,右边是“争”,表示努力清除污渍。演变到了隶书的“贰保省去了中间的“青”。再后来,人们发现衣服洗干净得用力拧一拧,左边的三点水被拧掉了一滴,变成了两点水,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楷书“净”。古人造字就是这么神奇有趣,枯燥的识字教学就这样变得生动起来。
二、 古代诗词,让语文教学更有意境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有很大的作用。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课内拓展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意境深远。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秋天》时,我这样设计课前谈话:同学们,一提到秋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呈现了一片美丽的金色,到处都洋溢着丰收的景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秋天,歌颂秋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李绅在《悯农》中怎样描绘秋色的?(学生背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留下了千古绝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牧在《山行》的诗中又是怎样写秋的呢?(学生背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种“来也古诗,行也古诗”的意境怎能不令学生陶醉呢?
古诗词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一首好诗便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大好年华;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如何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抱负,必须坚持不懈地追求;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中,学生树立了爱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奉献的远大抱负。学生记住这些一生受用的古诗词,懂得了礼义廉耻,明白了谦卑仁孝。
三、 文言短文,让语文教学更有情趣
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战车,其承载的文明经典更是中华文明的灵魂。没有文言文,就没有生生不息的中华名族,也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学生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也有助于现代白话文的学习。学习《学棋》(苏教版二下),补充学习文言短文《学弈》,学习《寓言两则》(苏教版三下),补充学习文言短文《揠苗助长》、《鹬蚌相争》,让学生自己阅读,试着根据所学课文达到大致理解,掌握一些简单的文言短语,并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
教学《螳螂捕蝉》,在课末总结升华情感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想象说话练习:
师:此时此刻,吴王听了少年的回答,会怎样做怎样说呢?你能学着古人的样子说说吗?
生:能说会道,真乃聪明少年也!(竖起大拇指)
生:此少年甚聪惠也!(边夸张地晃着头边做捋胡须的样子)
生:哈哈,名不虚传,妙哉!妙哉!
生:了不得,了不得,此少年甚幽默也!
……
十足的“古”味,实在是妙趣横生。课堂中,学生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创造了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这样的课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 经典故事,让语文教学更有理性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先生也曾说过: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可以说在对人的整体评价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为关键的。个人品质不过关,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残缺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崇尚奋斗,渴望成才。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以及一定程度上大学教育对德育的忽视,使一些大学生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如缺乏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贪图安逸,追求生活享受等。这些错位和倾斜既使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也使一些大学生难以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如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为国家培养品质过硬的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始终面临和探讨的问题。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深藏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现代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对今天的大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从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可以促使学生以前人为榜样,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从而自觉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和而不同,执用两中”的处事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它的基本含义是和谐,主张“和为贵”、“天下一家”、“以和为贵”、“持中守和”等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孔子强调的“允执其中”告诉人们,“持中”就能“和”。“中和”观念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以帮助学生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多元世界中学会包容和体谅。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
主张宽厚,推崇“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报怨以德”、“心底无私天地宽”,孟子提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包含了理解、宽容、善待他人的精神。这种宽厚之道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性格情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挖掘这一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见利思义,坚守气节”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主张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先义后利,义以为上,必要时“舍生取义”,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孔子主张“杀身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强调“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重视气节和人格的体现。千百年来,这种坚守气节、“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挖掘这一资源,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尊自立的现代人格提供了有力保证。
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优良品德
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一个人人格必备之义,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定。古人说“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些思想和原则,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依然是个人处理与家人、他人、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讲诚信、重承诺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弘扬传统诚信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
修身养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儒家特别重视心理感化对道德修养的作用,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慎独”和“内省”。“慎独”是指一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操守。“内省”是指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通过自觉的“省察”使自己日臻完善。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通过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从而较好地解决知与行的问题。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
在《中央党校建校8O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高职院校是弘扬、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实际,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校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等,只加强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注重职业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建立独树一帜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二、我国高职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今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却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是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优秀文学作品读得少之又少,理解上也是一知半解。
(二)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扭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缺乏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分析能力,他们崇尚美国大片,哈韩哈日。现今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跌倒的老人大家都避而远之,“扶不起”成了最好的借口;学者学术造假,学生考试作弊,商家信誉缺失。西方节日深受热捧,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人们追求国际大牌,中国已然成为境外奢侈品购买力最大的消费群体。
三、加强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对策
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在课堂教学中感悟文化艺术的魅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技能培训,强调实践,这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应重点开设一些人文方面的选修课,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民间文学、诗词欣赏、民俗学等人文类课程。定期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如我校定期举办“鉴湖问剑――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育人大讲堂”,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师生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丰富“技以立身、文以化人”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平台,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文艺汇演、国学教育、“青春纪念册”感恩系列活动等丰富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人文素质,也能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1.国学教育――“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
学校重视弘扬国学教育,塑造国学气息浓郁、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年都会针对大一新生积极开展“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品读国学经典:组织安排教师在新生所有班级中集体授课讲解国学经典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菜根谭》等名篇。开展国学小讲坛,组织新生观看优秀传统文化名篇解读,播放《百家讲坛》。人文话题讨论,书法比赛,以及“国韵”――向同学们普及有关中国服装知识、中国礼仪文化等。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让国学经典不断传承下去。
2.文化感染――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节
我校自2008年以来每年承办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体包括浙江话剧团都市浓情话剧《轻度深爱》,金永玲歌剧院歌剧《祝福》、《江姐》,浙江歌舞剧院歌舞剧《王羲之》等,此类活动的开展为全校师生搭建了一个接触艺术、亲近艺术、感受艺术的平台。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节,包括大学生技能文化节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文化节主要是就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开展各类比赛,成绩优秀者还可获得相关专业方面的证书,如珠算等级证、电工、钳工等。文化艺术节则是融入了演讲赛、辩论赛、心理情景剧、十佳歌手、寝室文化节等项目。加强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与了解,激发和挖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存在的载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尽量多用企业元素来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内涵,使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与企业文化很好的对接融合,围绕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以我校为例,作为作为职业院校,我校将杭钢已退役的蒸汽机“SY1314”号作为学院标志性景观;又新落成“圆融”主题雕塑,象征工业机器的齿轮。学校设有绍兴市最大的公共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场所及其设施能够尽可能仿真或模拟第一线的生产、建设实际,并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模拟企业管理环境,并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将理论教学、实训、考试乃至技术服务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培养“准职业”人。设立优秀校友墙,展示我校的优秀毕业生。
一、兰陵文化的组成部分
(1)兰陵荀子文化影响深远。战国时期两任兰陵县令的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对中国的影响既深且远。
(2)兰陵美酒文化芳香四溢。兰陵是美酒文化的发祥地,唐朝诗人李白为兰陵美酒留下了一首《客中行》绝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使兰陵美酒香冠天下,名扬古今,定格了兰陵古城特有的酒文化。
(3)兰陵氏族文化血脉相传。兰陵是萧氏家族的郡望地,其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建立的萧齐、萧梁政权统治江南78年,出了11位皇帝,在中国封建文化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章。
(4)兰陵红色文化光耀夺目。兰陵属于沂蒙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深厚,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发生过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涌现出了一些可歌可泣的英明,谱写了党和群众血肉相连的动人篇章。
(5)兰陵绿色文化发展迅速。兰陵县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是山东“南菜园”、“洋菜园”,绿色文化发展迅速。
二、挖掘和传承兰陵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满足兰陵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兰陵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建设。挖掘和传承兰陵文化,对兰陵县社会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有助于扩大兰陵县的文化影响力。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委打造“文化强省”目标和市委“文化立市。的构想,挖掘整理兰陵文化资源,将兰陵荀子文化、美酒文化、氏族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可以更好地扩大兰陵县的文化影响力。
(3)有助于增强兰陵县人民群众的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极挖掘和传承兰陵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兰陵县人民群众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进而会在全县上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兰陵县人民群众的凝聚力。
三、兰陵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与传承情况
(1)历经数载,苍山县成功恢复兰陵县。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苍山县更名恢复为兰陵县,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对于弘扬兰陵历史文化,树立新的地区形象,提升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度重视,众多文化遗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2013年5月,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即,我县启动了大遗址保护项目申报工作,2013年9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准郜国故城遗址编制规划立项,年底正式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另外,荀子墓、柞城故城、东高尧遗址三处省级大遗址保护项目,分别被列入在20132015年度省级文物保护类项目。
一、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相结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更是承担着启蒙和延续的重任。小学生毕竟还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假如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时,一方面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和语言运用技巧,一方面向学生渗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岂不是鱼和熊掌兼得吗?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引导,因而学校就需要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相结合。例如,在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学期会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教师需选择一些经典诗篇或者优秀文章进行朗诵,例如《弟子规》《三字经》《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同时,学校还会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硬笔字和软笔字,邀请当地有名的国画大师和书法大师进校园,不定期举办书法作品展示会等。在新教师培训上,学校效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拜师学艺”,建立了“青蓝工程”,为新教师精心挑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作为师傅,实行“师徒挂钩”制度。这些举措,都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为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与诵读方法的引导、实施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是以诵读为主的,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缺陷,但其能在我国得以传承数千年必然有其可借鉴之处。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诵读”中吸收合理内核,并不断地加以改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儿童时代是人生中记忆力最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多读书,多背诵一些优秀的文章,对于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们只有对文章进行不断地诵读和品味,才能获得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而想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表达能力,更需要学生多读书、多背书。笔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必须掌握的古诗词篇目,进行整理与补充,列出每个学期必须背诵的20首古诗题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在每节语文课前设置“经典诵读”环节,由领读员带领着全班同学朗读五分钟。在学期末,进行“古诗考级”,先挑选10位学生进行考级,考级过关者发放考级卡;再由这10位学生担任“考级员”,对全班同学进行考级,考级过关者给予发放考级卡。这种“古诗考级”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班级中掀起了一番“背古诗热”。通过与诵读活动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与弘扬传统民族节日相结合
随着世界多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也已日益交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各种“洋文化”的入侵,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流行过“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等。而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反而渐渐被人所淡忘,造成不少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不了解。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一些反映传统节日的诗词。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将这些教材合理利用起来,让阅读教学与弘扬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例如,笔者在教学《九月九日山东兄弟》这首诗时,除了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所描绘的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外,也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一些有关重阳节的信息:比如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传统和一些有关重阳节的神话故事等等。再如,“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一个民俗节日,在这个节日之前,笔者让学生回家收集“拗九节”的相关知识,制作手抄报。在“拗九节”那天,开展“给敬老院老人送拗九粥”活动,由学生自带拗九粥,或小组集体购买拗九粥,送到敬老院,给老人们献上一份孝心。通过这些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对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弘扬。
四、与阅读教学课堂实践相结合
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生识字量的因素外,也要把握住小学生好动、活泼及好奇的心理因素,更要坚持课堂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大多数的小学生都爱听故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多也都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承下来。在现今的语文教材中也保留有许许多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对于这些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故事,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穿插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学生能更好地吸收课文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寓言的寓意,设计了一个表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兔子和农夫。简单的表演,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然后,笔者再向他们揭示这个故事所阐述的寓意就更能被学生所接受了。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面对的学习主体是儿童,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要使小学生能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深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贴近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其好奇心展开多样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传统古诗,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视频、音频、音乐等,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充分理解古诗词,感受作者的情感。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录音、教学课件展示庐山瀑布的风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直观的了解。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也可以利用一些音乐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进一步感受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从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六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六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1)
六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2)
六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3)
六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4)
六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5)
六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的资料:中国的传统文化
“吃饺子啦!”听,这是什么声音?原来到冬至,家家户户要包饺子了。你想知道饺子的知识吗?就听我说:“饺子像耳朵,吃了它耳朵不会冻着。饺子不但能吃,包的时候,而且可以包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我来说说我和妈妈冬至包饺子的经历吧!
有一次,我和妈妈包饺子,妈妈准备了一个硬币说:“宝贝,我们把这个硬币包到饺子里面,看谁能先吃到硬币,好吗?”“好,吃到硬币是不是最有福气?”“嗯。”妈妈点点头。我把饺子包出各种各样的形状。饺子熟了,我想一定能吃到。我一吃,“啊!什么东西?”我奇怪地说,连忙拿出来一看,原来我吃到了硬币。我问妈妈:“妈妈,我吃到了硬币,该怎么办?”妈妈想了一会说:“你有福气,妈妈请你吃麦当劳。”“耶!”我大声喊。突然,我凉凉的耳朵,居然“热”了起来。既又吃到了饺子,还让耳朵“热”了起来,真是一举两得。冬至吃饺子代表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传统文化中剪纸是一项少不了的,只要有一点剪纸技术,有剪刀和纸,什么都能剪出来。我试了试,真的什么都能剪出来,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兔子、房子……
茶也是传统文化之一,中国最有名的茶是龙井茶,铁观音……
春联也是春节家家户户必贴的,听说“福”倒着贴是表示福来了。
生活中处处都有传统文化,真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我爱这些传统文化,更爱我们的国家。
我介绍了这么多传统文化知识,你也用一段通顺的话来说说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吧!
六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剪纸啦!
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阀,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汉字等等。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庆贺。剪纸图画就是在一张纸上剪出一幅画来。你先看看这幅“书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着书读的先生,一看他样子就是一位书生。再看看这幅“凤凰戏牡丹”,上面有一只凤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
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刺绣,戏剧等等,我们中国是不是有很多传统文化呀!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2.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
3.最简单漂亮的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文化育人
目前,很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都存在侧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问题,对于学生内在的综合素质培养力度不足,这种现象导致很多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都陷入了迷茫,很少思考如何展开工作、如何才能让工作再上一层楼等问题。该现象在当下已经比较普及,严重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国家近些年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方针,其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的倡议被反复强调,这也使得各大高职院校展开了相关的改革工作,故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此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学生爱国情怀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育人功能之一,其文化内涵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在告诉人们要爱自己的国家与民族,这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也是人在生命中获得归属感的重要过程。这一基础上,现代学生普遍存在爱国情怀薄弱的现象,价值观也开始朝“利益至上”的方向发展,这是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如果继续放任下去很可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而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当中,教师就能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爱国、爱民族,这对自己对集体有哪些影响,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爱国、爱民族的意义,促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强化,在内心中树立起坚定不移的爱国信仰,故学生毕业后就会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努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并以此为荣。这种表现在宏观上能够促进我国更加团结、和谐,这就是国家继续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当中,这具有重大意义[1]。
(二)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当前,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之所以容易感到迷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即在学生的观念中自身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投身于学前教育岗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自身也接受了这样的“设定”,这整个思考过程中学生是将自己放在被动地位上的,而不是自己自发所想的,因此他们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没有太多的想法,通常就是按照自身所学展开工作,很少思考工作相关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工作逐渐出现一定的“机械化”特征,这种现象说明学生缺乏应有的理想信念,或者说他们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鲜明。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教师通过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明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体会积极进取、努力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也向学生设立个人理想目标,让学生紧跟自身目标去学习,教师将在这个过程中予以学生必要的帮助,促使他们能够始终走在实现自身理想的道路上,长期之下初期埋下的理想“种子”将成长为一种信念,且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低,保障学生始终以“做好学前教育工作,培养优秀下一代”的思想而展开工作,避免“机械化”的被动工作状态出现[2]。
(三)培育学生高品质思维
所谓高品质思维,是指主动性良好的思维,人如果具备这种思维,不仅会主动分析个人存在的问题,还会积极的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能够不断强化自己,也让个人工作等活动质量越来越高。但普遍情况下,高品质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通常需要后天的培养,而我国以往教育在思维品质培养力度上比较薄弱,导致当前很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思维品质低的现象,诸如学生在学习中表现被动,大部分时候需要教师予以一定压力才能意识到自身问题,或者找到学习方向,这种表现说明学生思维品质偏低,若将这种思维带入到未来工作中,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3]。面对这种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起到思维品质培养的作用,诸如人们熟知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故就能给学生很好的启发,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当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思维一定要更加灵敏、活跃,由此让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增高,形成高品质思维。
(四)陶冶学生个人情操
根据现论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岗位的职业素养定义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除了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出色的学前教育技能水平以外,还要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潜移默化的教育年级尚幼的幼儿,同时这也关系到学前教育行业的整体形象,因此非常重要。从这一角度出发,个人修养的提升与个人情操息息相关,因此如何陶冶学生个人情操是现代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主要目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深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深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与技能的同时,更多的去体验文化,促使个人情操得到陶冶,如此循环学生的个人修养就得到提升。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故文化的融入意义重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充分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取决于文化与专业教学的结合情况以及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因此要推进融入,理应先明确路径让文化与专业教学结合,后通过策略来发挥其育人作用。根据这一思路,下文将对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的路径与策略进行论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路径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思想、教师文化认知,各路径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基础路径,原因在于以往专业教学之所以侧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就是因为其教学目标只针对这两方面,说明要让教学向文化育人靠拢,接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就必须改变以往教学目标,即以往专业教学的教学目标多为“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在这一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当提出“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让教学不止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也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种教学目标能够给后续教学带来启发,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会重点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这种表现等同于在教学中开辟了一条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该条路径融入其中,因此教学目标是文化融入的基础路径,高职院校应当予以重视[4]。2.教师教学思想目前,不少高职教师在个人的教学思想上比较传统,认为专业教学就应当专注于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或者认为专业教学很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且两者融合没有必要,这种现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群体中同样存在。而传统的思想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方针,事实上现代研究早已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融合并不困难,且两者融合势在必行。但受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即使是在教学目标的启示下,也很难自发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教学,阻碍了文化融入,说明传统思想使得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较低,诸如某教师在调查中表示:“我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本职工作是培养学生专业水平,文化教育应当由通识课程或其他课程负责,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只有改变教师的这种传统思想,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教师融入教学,说明教师教学思想是文化融入的重要路径,而为了改变教师思想,建议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中指出传统教学思想的不足,强调文化融入的重要性与责任,以便让教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自我审视意识,自主负起文化育人的教学责任,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入专业教学,初步实现文化融入[5]。3.教师文化认知在教学思想得以转变的基础上,教师开始积极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现文化的初步融入,但此时文化融入深度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推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认知,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促使文化融入深度不断提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对其有深刻理解的,事实上不少教师的文化认知并不满足文化育人作用发挥的要求,故要让文化进一步融入,必须提高教师的文化认知。为实现目的,高职院校应当鼓励教师展开自我学习活动,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之间的关系,再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等。同时考虑到教师本身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展开自我学习活动,高职院校理应活用网络资源予以教师支撑[6]。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策略
通过以上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深度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当中,而为了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相关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内容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必须通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来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设计,让文化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再通过专业知识引出文化元素的育人作用。以“学前教育中如何照顾幼儿情绪”的问题为例,即幼儿不是普通的学生群体,他们年纪尚幼,自我控制能力差,教育当中容易出现情绪化的表现,这导致教师无法直接合理控制幼儿,这也是许多初入职场的学前教育工作中的“烦恼”。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应当先向学生讲解幼儿情绪的特点,然后告诉学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要让别人信赖自己应当投其所好”,这时学生就会意识到要让幼儿愿意接受课堂管理,应当让幼儿更好的信赖自己、接受自己,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就是“投其所好”,在学前教育工作中调动幼儿的兴趣,即可对幼儿实施柔性管理,让教育工作事半功倍[7]。2.实施体验式教学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方式有一些区别,前者不仅要学生通过理性思维去理解,还要通过感性思维去体会,甚至在文化教育中感性思维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体会,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文化育人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以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教学方式上很难让学生对文化有所体验,说明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合文化育人,教师要对其进行改革,理应实施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要求教师通过情景引导等引导方式调动学生感性思维,然后去体会文化内含的教学方式,利于学生获得文化体验,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陶冶学生个人情操,也有利于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成长。以“有教无类”典故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我们知道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有教无类,那么有教无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包含了怎样的情感?”等类似问题,问题使得学生思考,并且从情感角度上去体会,最终体会到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学生抱有包容的心态与情感,无论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只要其还在课堂上,就应当尽心尽力的教学,目的是消除这种差异[8]。3.教学模式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后,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取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即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则比较被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很少主动思考与体会,因此该模式下即使教师努力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其也会因为学生方面的因素而无法充分发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建议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诸如引导教学模式,该模式首先能很好的与体验式教学方式对接,其次因为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充足的能动性,加之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主动性被激发,所以学生理想、感性思维能够充分发散,文化育人作用也能充分发挥。结语综上所述,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侧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弥补其缺陷,促进教学朝正确方向改革。改革后通过专业教学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杨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人文天下,2015(20):4.
[2]赵虹.立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思政课,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现代职业教育,2020,(20):62-63.
[3]赵濛,李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业,2019,(7).49-51.
[4]靳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路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30).84-85.
[5]石建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07-110.
[6]董艳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思考和探索[J].青年与社会(中),2018,(11).81-82.
[7]张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中的融入[J].科技资讯,2019,17(30):144,146.
一、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让国学教育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国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开展国学教育的关键。要求教师对学科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结合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性质,从教材实际出发,紧扣教材,将国学教育寓于知识的讲授和训练之中,有机渗透国学教育,努力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迁移等环节中。学习古诗,可以与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链接,与相同意境的诗句链接,也可以与相同风格的诗人链接。如学习《瀑布》一文,就可把它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对比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两者在描写瀑布时的相似之处,也让学生发现两者描写侧重点的不同。同时,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读过的有关水的诗词歌赋,在交流的同时,学生巩固了以前学过的诗词,也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要以这种不着痕迹地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我国数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有其特色,具有世界意义。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以具体事实说明中国历来是数学大国。这样做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大有好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思想品德内容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和典型案例。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
艺术学科主要着眼于通过演奏、绘画、欣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歌(乐)曲和国画等教育手段来进行。美术课,老师让学生们欣赏古代名画;在音乐课,让学生聆听古典音乐,体育课上则让学生领悟中国功夫的神奇。科学课堂上常常出现以诗词设立情景导入,诗词中的科学等。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一)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道德、情操、气质等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陶冶、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来的。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其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黑板报、专栏、墙壁、甬路、走廊等,让传统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拓宽书香园地。教学楼中庭,建有阅读角,方便学生课余阅读,校园四周,国学诗文宣传,开启学生心智;象棋角落,陶冶师生情操;宣传橱窗,国学语句振奋人心,画面开阔师生想像空间;在课间休息时,能听到配有国学的音乐诗朗诵……校园里处处洋溢的和谐的书香氛围,使得国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可以在树荫下,小草丛中,漫步弯弯曲曲的石头小径,围坐在石桌旁边的石凳上,四周的墙壁上绘有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种植园有各中队的劳动成果,豆角、茄子、韭菜……墙壁上画了歌颂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的古诗文,享受劳动成果喜悦的同时,又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
(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增强和培养爱国情感做起,并着重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从我做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征文和格言创作比赛、“颂美德、明荣辱”主题班会、编写校内拍手歌,为特困生、残疾儿童献爱心等。
三、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心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
(一)将国学教育日常化,将国学教育行动化,使经典诵读成为学校的时尚
让学生在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二)国学伴我成长手抄报活动
学生手抄报作品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新颖,每份手抄报均由学生自编自绘。这些作品,虽笔墨稚嫩,但构思精巧,色彩鲜艳,充分地展现同学们在国学教育活动中的泪水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