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3 11:15: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氧化还原反应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第1篇

[关键词]总体;教学深广度;内容;课标和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一0150-01

新教材改革后,新老教材在内容编排以及教学内容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大家对新人教版教学,尤其是对必修教材内容应教哪些知识,应教到什么程度,都觉得很不容易把握。本学期,我任教高一化学,接触了新教材,在教学中通过与一些专家和教师的交流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有了一点不成熟的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明确必修与选修的差别,从总体上把握教学深广度

在进行新教材培训时,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课改的理念,对为什么课改,课改改什么进行了探索,如果不能明确课改的理念,那就难免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形。化学新课改提出了两个口号,即人人学习有用的化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化学。同时也提出了两种化学,、即:培养老百姓的化学和培养科学家的化学。前一种化学就是必修的化学,它讲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被忽略,强调化学的公民性,即要求人人都知道化学,注意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入生活这样一个理念。既然是人人都知道的化学,那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上就要有所限制。所以只有明确化学课改的理念,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界定必修化学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必修教学的深广度。

二、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内容上把握教学深广度

在上每节课之前,我们都要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也就是书写教案。如果只是凭经验按原有的方式教学,也必然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问题。在新教材教学设计时,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内容深广度的确定,只有有准确的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才能根据内容的深广度去进行三维目标的界定,进而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学内容深广度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教学的成败。

界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我认为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标和教材,二是必修与选修的衔接。

(一)关注课标和教材

课标是我们教学的引路人,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本体。只有将课标与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可能确定正确的教学内容和深度。要注意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理念,尤其是新旧教材内容的对比。新人教版教材与旧人教版教材除在编排体系上的差别外,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新教材中每节标题的定语,这些定语都为我们的教学确定了导向。

比如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涉及胶体这部分内容。从课标上看:新人教课程标准对胶体内容的要求: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从教材编排上看:把胶体这部分内容放在物质分类这一节进行教学。结合这两方面内容,很明显得出其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理念,是借助其类别深入了解物质的分类。因而在教学中,只须让学生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以及如何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即可。其他关于胶体的性质,如:聚沉、电泳等只是在科学视野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不要求展开。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又由于习题不配套,而对胶体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增加了教学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老教材中,它是在高中第三册选修中作为一种物质出现,在教学要求上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还要求学生掌握胶体的性质。

再比如说这一单元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时,按照老教材的要求加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双线桥表示电子的转移。但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只是:根据实验事实,使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能说明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在教材内容编排上也只是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发展历史及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这就限定了这节课的知识教学,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初中的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即可。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进行教学,也只是扩大了教学任务量,对学生的认知造成了困扰。在教学中如果能多关注新老教材的编排差别,多注意研究课标和教材,我们就能够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二)关注必修和选修的衔接

在必修教学中,还要注意选修和必修教学内容的衔接。像必修中关于有机物的教学,如果忽略了必修和选修对其内容的要求,就容易增加教学难度。如在乙酸教学中,对于乙酸与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机理的教学,在必修中我们只需从浓硫酸吸水,有水生成,从而引出如何脱掉水进而推出乙酸乙酯是如何生成的即可。而利用同位素示踪法,从内部机理对其生成进行解释将在有机选修模块中讲述,提前讲述,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理解的程度,只能是做无用功而已。

第2篇

关键词:微课 教学应用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179-02

1 微课的概念

所谓“微课”是指以视频或音频为主要载体,通过记录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因此,微课与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是有所区别的,它只是一种新型的、节约式的教学补充形式。

2 微课的教学特点

2.1 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或音频。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 min为宜,最长不宜超过10 min。因此,与传统的一节课来说,“微课”可视为“课堂片段”或“微课堂”。

2.2 教学内容精

“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实验操作等内容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因此,跟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问题更加突出,主题更鲜明,更适合教师的教学需要。

2.3 教学容量小

微课视频总容量比较小,一般是几十M左右,视频格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MP4格式,也可以是AVI等格式,师生可借用计算机设备以在线、流畅的观摩教学,查看教案等辅助资源;也可以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移动学习。

2.4 教学形式反复化

“微课”是一段教学视频,它可以实现反复观看,反复学习研究,对于一些上课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以及一些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他们都可以在课后通过自行反复观看微视频学习,直到理解、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为止。

2.5 教学资源情境化

微课主要是通过微视频记录教师教授知识、传授技能的媒体,画面感十足,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可以在这种具体的、真实的、典型案例化的教学情景中轻松学习,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技能水平。

3 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3.1 借助网络资源,巧妙化解教学难点、疑点

教学环节中耗时最多的往往是教学难点,它也是教师在备课中投入精力最多、耗时最长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领悟能力也不尽相同,即使教师费尽心思,耗尽脑汁来突破教学难点,但是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借助微课视频,则会出现不同的景象:由于不同的教师对难点知识的理解水平、方向等不同,教师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可以将同一个知识难点制作成不同的微课,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就可以找到很多关于知识难点的解决方法,总有一种方法适合学生。这样可以有很多教师,很多教学方法,给学生教授知识,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直至完全弄明白掌握为止,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难点、疑点知识,网络资源也就越丰富。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个知识点时,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点难度,很多概念容易混淆。比如,氧化物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被还原,学生就会感觉一会氧化,一会又还原,经常搞不清其中的关系。为此,笔者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就会要求学生先提前预习,看书、查资料、看视频,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分析比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知识深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利用微课视频教授知识,可以巧妙地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难点、疑点,而且,对于学生越难理解的知识,网络上的微课教学资源也就越丰富。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平衡,配位化学等问题,在网络上有很多优秀教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诠释解答,力保难点、疑点的顺利突破。

3.2 突破限制,真实呈现实验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据很大的比例,而在实验教学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如化学实验中,易燃易爆、有毒、有危险、不易控制或不易成功的实验,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运动变化的实验等,在课堂上要演示这些实验,存在一定的困难及危险性;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学校,由于仪器不足,药品不齐,设备不完善,很多实验都不能进行,只能听教师描述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即使老师描述的多形象,多绘声绘色,也不能取代学生直观观察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掌握及记忆;但是使用微课视频教学,学生可以直观观察演示操作,掌握操作技能,而且实验现象清晰可见,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例如,在进行电解水实验时,由于氢气是易燃易爆气体,因此必须对氢气的纯度进行检验,但是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使用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观看实验,自行总结实验现象,分析原因,不仅弥补了实验的空缺、还加深了学生的记忆。通过观看视频之后,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轻松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当场进行实验。

经过几次微课的教学尝试,我认为微课很好的解决以下化学实验中的种种制约因素,从而更好地为化学实验教学服务。(1)实验器材、药品欠缺,难以操作;(2)实验难度大,成功率低,不易控制,有危险;(3)堂课演示,坐在偏远位置的学生观察不到实验。

3.3 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微课实现移动学习,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2)微课能拓宽学生对知识点深度和广度的学习;(3)教师不仅是三尺讲台上的老师,还可以是网络上的老师;(4)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的不足可以针对性的选择学习;(5)微课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6)微课内容可以永久保存,也可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3.4 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1)提高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由于微课教学时间短,内容精简,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语言要言简意赅,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

(2)开拓教师的视野。要制作丰富精彩的微课视频,就要求教师查阅大量的资料去充实内容,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这样,教师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知识。

(3)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并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如果把这些过程制成微课,不仅能够促动教师教学的不断思考,还可以供其他教师学习,便于再走弯路。

(4)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微课制作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专业的知识水平,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这就迫使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的一些简单操作,从而有效提高教师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的能力。

(5)便于教学经验的交流。微课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进行传播,便于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学习。

4 践行与思考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有效地将微课应用于教学中,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有机整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微课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微课采用“碎片化”的方式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和疑点问题,用动化的记录方式形象生动的记录教学过程和方法,用视频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微课是教与学的一种辅助工具,是传统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和资源的拓展渠道,它不仅有效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而且对很多内容进行高效地解决,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微课将为今后的教与学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但是,微n在应用于化学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材要合适,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碎片化”进行拆分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的理解;(2)微课的制作需要较广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样多少会影响教师其他的教学工作;(3)“微课”是通过视频展示教师对某一知识或技能的讲授,其中缺乏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利于情感交流;(4)对于实验操作,如果都采用微课演示法进行传授,学生只能一味的观看,不能动手操作,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第3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视频来进行本节课程知识的学习,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中,视频取代了教材,成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学生在接触课堂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学习兴趣。这和传统教学比起来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微课的特点就是知识点突出、教学内容少且教学时间短,在课程实践中也可以看出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一、微课教学的主要特征

因为要在十分钟内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全部讲透彻,这需要科学精妙的课堂设计,更需要清晰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让课程环环相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微课教学要比传统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选择的课程知识点都是实际运用性非常强的内容,通过视频向各位学生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微课教学需要教师将智慧集中地进行发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利用视频来进行微课教学,可以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结构严谨、种类齐全、主题明确的资源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调取,这极大地帮助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也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基础。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微课设计分析实践

(1)进行重点教学设计。信息时代来临,“微课”应运而生。对传统教学法而言,微课教学的针对性及目的性更强,且大大缩短了教学用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化学教师必须不断地整合、不断地探索,将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特点作为创新的基础,对于教学视频的设计一定要短小精悍。一般而言,微课时间在10分钟左右,可以实现教学内容最大化的提炼。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就需要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内容,争取做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进而实现重点知识的深入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化学教师就要将知识点作为课程的主线,利用这条线来进行整个面的构建,其目的就是让微课课程能够更加的集中化,进而达到让学生充分把握重点知识的目的。

比如,在进行《氧化还原》这一节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任务单,其中包括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也就是氧化还原的本质、相关概念、氧化性还原性之间的强弱对比以及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等,让大家到“中国微课网”去寻找相关的资源。在此网站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课一共有13个课时,其中各个章节的内容也有比较完整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进行自主学习,用以掌握知识的基本内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更多的讨论、解疑、分析和比较,这样才能拓展课程的深度,提高教学效率。

(2)将微课资源最大化开发。在进行高中化学的微课设计时,也要不断地完善教学资源,不断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在微课教学的资源包中,有微课教案、微课讲解以及微课练习的一系列内容,它们在视频中被体现出来,死板的知识点一下子就变成了灵活的教学资源,学生便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微课资源利用时,可以将Captivate、Snag It等软件加以最大限度的应用,对于知识点的学习教师也要利用画图软件、PPT、Word等工具。另外,也可以将Office 2010中的PPT换成MP4格式的文件进行课程的讲解。

多种现代方式的整合利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通过接触更多的新颖实用工具,全面掌握知识的不同表达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化学教师要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做到微而不缺,要将整合之后的知识点全部列入其中;然后就是微而不乱,对于知识点教师要有明确的思路,必须做到清楚的讲解,尽量短而精;最后就是从学生下手,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了解微课特征的基础上,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设计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新鲜血液,可推动教学手段创新和教学方式变革。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课程的质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学瑞.如何利用微课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4):57.

[2]朱成立.高中化学基于微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化学教与学,2015,(10):22―23.

第4篇

一、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学设计的辅助工具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高中化学教师逐渐开始使用概念图法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课程教案过程中,根据本章节知识内容的特点及联系,制定清晰明确的结构图,帮助学生清楚的掌握课程重点,通过观察由相关概念和含义组成的概念图,学生可以更加轻松的吸收新知识内容。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极易构建自己的概念图,教师能够通过学生构建的概念图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在接下来的复习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有重点的进行,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1]。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同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概念图法,改变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传统效率低下的学习方法,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学生自主搜集资料、预习和复习知识的过程中,构建起的概念图提高了其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学生们在学习中互相帮助,通过观察他人概念图来了解自身的不足,不断丰富自身概念图的过程就是深入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学习效率必将有所提高[2]。

二、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新课程

化学知识,不同概念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学生不仅要能够深入体会该知识点的内涵,还应当同其他知识点进行结合。当学生遇到新的知识点,掌握了新的概念以后,就应当及时的将其置于相应的概念系统当中,这样一来,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新知识。在进行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通过预习并结合自身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将不同的概念内容分层次列出,尽量做到包含更多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经验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本堂课程的概念图构建出来,并结合多个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化学情境。最后要引导学生将教师的概念图同自己的概念图进行对比,找到自身对某知识点理解上的不足,并深入的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师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一课的讲解过程中,由于本课涉及到众多概念和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无法帮助学生有效的将不同知识点进行良好的记忆,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四个中心线索,并引导学生围绕其构建概念图。如氧化与还原剂、性质、反应及相关产物。接下来学生可以进行自由发挥,并应用简单的线条来代替复杂的线条,即应用氧化和还原两种线条来代替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这样构建概念图,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看清知识点内容,并进行更高效的记忆。教师不必反复强调某一知识点,学生能够在接下来的巩固知识过程中及时便利的找到相关知识点内容。

(二)复习课程

高中化学知识具有复杂难懂及深奥的特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很容易出现混淆、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等现象,因此高中化学复习课对于学生彻底掌握相关知识点具有重要意义。复习过程中能够将知识进行深化、系统化。同时要想提高复习课程效率,教师应能够在短时间的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尽量将知识点进行梳理。现阶段我国高中化学复习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了概念图教学法,这一方法,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趣味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逐个帮助学生梳理各项基本概念,而应用概念图法,教师应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增加了课堂新鲜感。同时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真正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吸取精华的基础长掌握更加深刻的概念。例如,教师在进行有机化合物相互转化一课的复习过程中,通过加工和概括有机物不同的性质及转化条件,构建出相关概念图,并促使学生能够对概念图进行思考和整理,从而更加深刻的掌握知识内容[3]。

三、结论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绪言课 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为此整堂课的程序设计为激趣—初立志—讨论—实验—自学—辨析—再立志。如我在上绪言课时,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条红色绸带,上面写着:“欢迎同学们学习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我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会回答。我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老师不作答,而是说,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学生精神放松,课堂气氛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我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我摇头。紧接着又做一个茶水变墨水的“魔术”,把学生的情绪推向。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就要学习化学知识。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求学生列出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进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其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针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就会很深刻。

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中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每章结束或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复习,都可以用此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而且采用这种方法复习的效果比题海战术好得多。

比如每学完一章,教师事先做好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在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时,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总之,这种方法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提高,且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得牢固。另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化学计算的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从而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搞好课外活动,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摸清他们最感兴趣和对一些知识的需求,以此选取活动内容,制订活动计划。

五、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

第6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处置;案例

化学知识杂乱、繁琐、抽象,学生很难接受,而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好用的思维工具,可有效激发人的思维潜能,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一、妙用思维导图,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和“学”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最理性的教学效果。针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也应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考虑,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电离平衡”教学中,这部分知识点较为复杂、抽象,在制定学习计划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接受能力分层教学、分级实现。在准备教案时,大教案、小教案准备的很充分,但教学效果往往难以如愿。一方面,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这一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教学中,这章节的内容繁多、学生一时间难以接受和消化,老师准备的充分,但知识始终是老师的,难以传播给学生;另一方面,教案中知识点的重复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如果采用思维导图备课,迅速的将知识条理化,快速的理清知识结构、教学途径等,可有效的缩短备课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如以“电离平衡”这一知识点为中心图,将知识向外扩展,再以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常见题型等为分支,逐渐的将这一章节的知识理顺,结合教学实践,整理重点、难点,有利于针对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积极意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灵活的扩大或缩小知识范围,思维导图的丰富性可结合学生接受、理解能力自由掌控。这样,不论学生学多学少都会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在知识框架上不断的丰富知识内容,达到高效率的学习效果。

二、妙用思维导图,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其明白化学知识点不是死记硬背的,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化学反应类型”教学中,以“化学反应”为中心图向外扩展,进行分支,通过回忆、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不断丰富自身对化学反应的认知和理解。这一阶段的教学可启发学生自制思维导图,以“化学反应类型”为中心看看学生能想到什么,逐渐的将知识扩展开来,教师在结合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使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也可以分组讨论,针对中心图提出问题,拓展思考,组内讨论、组外交流,在相互合作中回忆旧知识、探索新知识,这样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还可以一个分支为中心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如以学生熟悉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例引导学生制作该部分知识的思维导图,再启发学生对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加成反应等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由外向内,将一个个以某一反应类型为中心图的思维导图缩小成另一个思维导图的分支,再将分支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在思维导图应用中,应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教学参与兴趣的培养,如在思维导图制作中,结合知识点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分支,增加思维导图应用的趣味性。例如“化学反应类型”教学中,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有一定的相似点,学生容易搞混,在思维导图制作中,将两者相似的地方用绿色笔书写,将其区别用红色笔标注,这样可以激发大脑思维的兴奋度,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忆知识,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

三、妙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思维

学好化学的关键是学生能把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就如同知识体系的骨骼,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概况的、系统的认识。例如,“化学计算”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将与化学计算有关的知识进行归纳,可采用小块归纳、大块总结的方式,如化学反应中生成气体应如何辨别、写出正确的反应方程式,以此中心进行拓展,分出氢气、硫化氢、甲烷等气体的特点、性质、辨别方式、常见计算题类型等等,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要让学生明白关键图形、关键词等怎么编辑,不能照猫画虎地模仿别人,应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路,这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例如“化学计算”分支关键词的编辑,可分支出“例题”子目录,再以“例题”为中心拓展,分支出常见题型、易错题型等等,对各种例题进行归类、分析,发现解答这一类题目的共性与差异。第三,结合教材、课堂笔记等,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忆知识、思考知识、研究知识,促使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归纳起来、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例如,将化学计算相关的易错题、常见题等按照知识点归纳、再按照题型归纳,启发学生明白化学计算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引导其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将学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思维境界。

在化学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在深化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应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预期效果,思维导图的应用也不例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适当引入、适时应用、灵活运用,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闫国锋.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04):74-74

第7篇

除此之外,由于有些高中化学老师没有事先了解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对其所达到的教学难度和阶段没有一个良好的认知,没有认真地分析两个阶段之间存在的在思维上、方法上的断层,这严重地影响了其在之后的教学中对教学方案的判断。老师仅凭自身的经验和印象去判断学生在初中时学习的知识,致使做的教案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常常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理解,出现学生学得困难,老师教得吃力的现象。所以,做好初高中化学之间的良好的链接,有利于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改善。

一、影响初高中化学良好衔接的因素

1.两阶段化学语言的差异性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所以学习的内容只是初级阶段的知识和常识性的普及,它是学习化学的萌芽阶段。而高中化学已经进入学习的第二阶段,对学生理解水平、知识容量的要求比初中要高出一个档次,化学名词和化学的作用反应都比较抽象难理解,如化学中的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点。从启蒙阶段的务实主义到高中的抽象主义,这之间的过渡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做好桥接,学生确实很难找到适当的学法,难以适应突变的学习环境。

2.知识学习数量激增

初中作为常识知识学习的化学,其知识点的数量相对较少。进入高中,化学成为一门必需的知识技能型学科,它需要学生掌握化学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引起这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内在原理,这其中包含的知识点比初中时期多得多,再加上这些知识过于抽象化,学生在理解消化困难的情况下还要接受如此多的数量,学生在没有吸收上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又面临着学习下一个知识点,最后使得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都一知半解,成绩下滑是必然会出现的。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它只是一个学习单元中的一个很小的点,但它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抽象思考能力,对于理解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需要一段时间来对其进行消化,但它的知识含量太小,教师一般不会安排太多的时间专门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辅导训练和消化。而学生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又不得不进行下个知识的学习,一知半解的学习状态由此就产生,日积月累,这样的情况越发得多,学生的成绩自然就滑坡了。

3.理性化的思维

化学语言的日益抽象决定了学生的思维要跟着有一个大的飞跃,才能跟上高中学习的步伐。但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突变的,它是需要一个逐步成长,慢慢进步的过程的,而学习进度是不会迁就成长缓慢的学生的。能够快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的学生成长很快,而无法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调整思维方式的学生就开始落后了,而且这一类学生在高中阶段占据很大的比例。例如,在学习“氧化反应和离子反应”时,学生只有在初中的时候简单的接触过氧化和还原反应,而现在需要他们在这些零星的基础上学习难度比较高的内容,这非常考验他们的理性思维反应的。

二、如何巧妙地对初高中化学进行衔接

要想初高中化学知识顺利的衔接,打破一些学生化学成绩进入高中就遭遇滑铁卢的魔咒,下面我列举几点重要的举措供大家讨论参考:

1.找准复习的衔接点

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有很多环境需要适应,很多之前学习的知识也忘记了。所以,教师一般会在教学之初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然而,复习不是简单的重温,要找准好复习的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几种方法去尝试:集中复习,即将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联系的知识集中一起重新温习一遍。对之前没有做深入的探讨,但现在学习需要用到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补充学习。复习的节奏需要遵循浅出深入的原则,让学生逐渐地习惯高中化学学习的步伐。这样,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才不会茫然无措。新旧知识联合学习,老师可以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一下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整体学习效果还可以,在复习时可以做简单的温习,有些内容穿插在新知识的学习中,适时地引导他们根据旧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更容易让他们建立起一个知识体系,使得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2.课堂讲解注重直观性

鉴于高中化学知识抽象的特性,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地将其直观性呈现给学生。多使用现有的教学模型、化学实验、PPT等工具向学生呈现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更要让他们了解到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感,它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着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3.改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

初中知识简单,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比较简单,无需多方面思考。而进入高中,这一套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学习环境,所以老师要更多地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教师 有效教学 教学反思

自从踏入教师行业已有三年时间,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自己也在不断的反思探索中,英国教育学家斯腾豪斯认为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卡内基组织教师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也明确提出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的角色[1],作为年轻新教师只有真正用“心”去教书,不断培养教学反思能力, 提高教学技能, 才能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下面将自己在化学教学中的感触与思索整理如下,希望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对今后的工作有所促进。

一、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及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困境

1.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

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既是在初中基础上的延续,又存在很大的差异,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对典型生活中化学现象进行表观的解释,提供的相关素材简单直接,相关解释容易接受。而到了高中素材急剧增多,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展开了阐述,要求学生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而且要学会素材与理论的整合。具体的说除了要学会分类、迁移、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方法外,还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注重物质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2]―“化学三重表征”的融合。而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探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化学还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困境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感觉化学特别难,主要体现在认为化学知识过于零散,记不住容易混淆;对于重要的原理理解不了,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对于化学计算尤其是涉及化学专业术语的计算,学生不会应用比列关系,不会将相关的数据转化为最简单的比例关系。分析原因: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于重要的分类搞不清楚,尤其是对化学物质的定义,理解的不准确,头脑中往往是想当然的去给物质下定义,这对于熟悉的物质可能没什么问题,但对于稍微陌生的物质就无从下手,随着对定义模糊的增多,最终感觉化学知识又乱又杂理不出头绪来。另一方面,高一课本第一章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给学生一个下马威,部分学生由于理性思维还不成熟,尤其是对于现实生活实践经验缺乏的孩子,理性思维的建立相对滞后,对物质的量等类似的相关知识理解不深刻,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问题。其次学生对于重要的原理,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部分学生不去注重理解,而一味的死记硬背,最终题目稍微变动又无从下手,与此相反的另一部分学生容易钻牛角尖抓不住主要矛盾,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最后,学生对于化学计算通常是最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在理不出思路,找不到相互之间的关系,不能灵活的运用守恒、极限、假设、平均的方法。

二、新教师实施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是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个方面综合的来描述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新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还要转变教学方式。抛弃“知识传递者”的旧角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3]。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新教师要“备知识、备学生”

一堂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而课堂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老师的备课,对于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觉得备课过程除了“备知识”更应该“备学生”,首先实实在在的将课本和教参看一遍,在看的过程中准备一个草稿本,将你认为需要注重的环节或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虑简单记录。其次找上两本练习册从头到尾做上一遍,在做的过程中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样在草稿本上记录,最后再将课本和教参认真的过一遍,在看的过程中头脑里会建立起自己的思路也就是教案的雏形,通过整理设计写出第一遍教案,然后积极的与老教师联系听课,此时听课的效果会非常好,因为在前面整理的过程中,自己已经认识到哪些方面不好处理,在听课的过程向老教师学习,看人家是如何处理,同时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这样下来对自己写最终的第二遍教案可以提供更加具体和翔实的资料。

其次我想说的是,一不要没备课就听课,这样你会完全被老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思考,一堂课听下来只觉得老教师讲的好,但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堂课。二不要原封不动的照搬老教师的课,这样下来你会发现老教师讲的谈笑风生游刃有余,而自己讲时就感到干巴晦涩,学生也不会真正的融入你的课堂。

2. 新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新课程凸显了“注重教师行为转变”的理念,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4] 。尤其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基础而不应该随意的加大难度,不要将高二选修的内容提早的带入高一课堂,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化学思维的形成同样如此。过早的拔高可能让极少数同学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习的斗志,但对更多的同学来说,不符合客观规律,甚至会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的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加深理解。同时重视书本的章节安排,不要将兴趣探索课变成了枯燥传授课,对于一些抽象原理的介绍,像物质的量、电解质、氧化还原、原子结构、平衡移动等问题,教师应该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可以通过图示模型来展示,也要注重应用多媒体动画等一系列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将抽象的事物熟悉化、图示化、具体化。对于高一阶段的计算主要涉及到物质的量和氧化还原,对于同一个题目可能有几种不同解法,要鼓励学生敢于去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新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作为新教师首先要坚持写反思笔记,对教学环节、教学理念以及教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积极主动寻找解决的对策。反思笔记要注重实效而不是刻意于形式,要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记”,化学教学中作为反思的素材或案例很多,例如学完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可以把涉及到的平衡常数做一专题分析。同时,对于自己一些精彩的教学设计或者同事之间一些高中化学难点、疑点的探讨,甚至是学生的一些独辟蹊径的见解都可以收集记录下来,最终可以建立起自己特有的教学档案袋。

其次,要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反思能力。真正的一名反思型教师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技能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和过硬的科研能力[5]。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或问题而有的放矢的开展课题研究,对于这类课题越具体越有针对性,例如课程、教法、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案等,并且与反思密切相关,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入研究,由反思型教师逐渐过渡到研究型教师。

以上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浅薄之见,如果都能做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研究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我想说的是教书也是一门大学问,需要不断探索与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富有经验的、成熟的、睿智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 王葆华.初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 毕华林,张丙香.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13(2): 15

[3]丁钢.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新理念及其变革实践[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