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天冬的作用与功效

天冬的作用与功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3 11:15: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天冬的作用与功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天冬的作用与功效

第1篇

原料:胡萝卜4个,苹果2个。

做法:①将胡萝卜擦洗干净,保留其顶部的叶子。②将苹果洗净。③先将胡萝卜榨汁,然后再将苹果榨汁。④将两汁混合搅拌,并立即饮用。

功效:滋润皮肤,排毒养颜。

提示:此饮品不但味美,而且是最好的排毒剂和身体补充剂之一。由于苹果和胡萝卜的味道都很甜,这会使榨出来的汁非常甜。也可以用青苹果来榨汁。

胡萝卜橙子汁

原料:橙子2个,胡萝卜3个,薄荷适量。

做法:①将橙子去皮,胡萝卜擦洗干净。②二者榨汁后立即饮用,如果觉得汁太甜,可以加入一些薄荷叶。

功效:排毒养颜,延缓衰老。

提示:此汁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效,另外还有清洁身体和提高身体能量的作用,也可帮助身体消除炎症,促进细胞再生。

薏仁菱角莲藕汁

原料:薏仁50克,菱角200克,莲藕250克,冰糖或盐适量。

做法:①将菱角去壳剥肉,莲藕洗净与菱角放入榨汁机中,加入适量的冷开水,一同榨汁待用。②把薏仁用清水烧开,滤去渣,取汁冲入菱角与莲藕汁中。③加入适量冰糖或盐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除湿,解暑生津,美容护肤。

提示:本品可为夏季食疗清补之品;喜甜食者放糖,忌糖者则可放盐。

天冬黄花菜饮

原料:灯笼果15克,天冬15克,黄花菜根30克。

做法:将灯笼果、天冬、黄花菜根洗净,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煮熬20分钟,滤去渣,留汁即成。

功效:利尿,养阴,美容。

提示:每日一剂,可改善肌肤不润、黄瘦憔悴等症。脾胃虚寒者及孕妇不宜多饮。

黄豆双花芦根饮

原料:黄豆50克,金银花、、芦根、绿茶各15克。

做法:①将黄豆、金银花、、芦根洗干净。②先将黄豆煮烂,然后将金银花、、芦根、绿茶一同放入,同煮片刻,去渣取汁,趁温热时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排毒养颜。

提示:该饮品对咽喉疼痛、疮痈疼痛而致局部发热均有改善作用,但阴虚发热和身体虚寒者则不宜服用。

大蒜绿豆饮

原料:大蒜15克,绿豆30克,白糖适量。

做法:①将大蒜捣烂如泥。②绿豆熬汤加白糖适量,冷却后冲入大蒜泥中,与其一同服下。

功效:清热解毒,排毒养颜。

提示:此饮品可作为慢性肝炎患者的常用食疗饮品,若能坚持服用,会有较好的效果。

萝卜蜂密饮

原料:萝卜200克,蜂蜜15克。

做法:将萝卜榨汁调蜂蜜服用。

第2篇

“三消”之名始出于宋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明确提出了“三消”的概念,并概括了上消、中消、下消各自的病变脏腑和主要临床表现:“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不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饮水而小便黄赤;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面黑而瘦。”至此,后世医家多依此论,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部进行论治,从而形成了中医消渴病证治史上一大特色——“三消”分部论治。

本研究共收集自秦汉至民国时期医家治疗“三消”的方剂128首,其中上消方33首、中消方50首、下消方45首,以组方中使用的高频药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采用“三消”对比的研究方式,以探寻古代医家对消渴病不同主症在处方、用药、辨证论治方面的规律。

1 治疗“三消”高频药物比较

(见表1)表1 治疗“三消”前10位高频药物使用情况比较(略)注:治疗“三消”的药物中甘草均为高频用药,无特殊意义,故不参加讨论

由表1可知,在上消、中消、下消的组方中前10味的高频药物均包含了麦冬、生地黄、人参、茯苓4味药,表明古代医家以这4味药作为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基本用药。

石膏、黄芩是上消、中消共同的高频用药,表明上消与中消虽然症状不同,但存在相同的病机——热邪内扰,故均选用清热泻火药以清热。其中石膏性大寒,归肺胃经,对上焦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而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既能泻火,又能燥湿,对中焦湿热疗效颇佳。

“三消”高频药物中也分别出现了各自的特别用药:上消中天花粉与葛根偏重清泻肺热以治疗口渴多饮;中消中瓜蒌与黄连着重泻中焦胃火以治疗多食善饥;下消中的山茱萸与桑螵蛸突出涩精止遗的功效以治疗小便频数。由此表明,古代医家针对“三消”的不同主症,也形成了各型治疗的特色用药。

2 治疗“三消”药物之药性比较

(见表2)表2 治疗“三消”药物之药性比较(略)

由表2可见,在“三消“治疗中,其药物的应用均以寒性药物的应用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66.5%、62.3%和37.1%。在下消的治疗中未涉及凉性药物,而是增加了热性药物,其应用比例为4.9%;在上消以及中消的治疗用药中均未涉及热性药物。与此同时,下消用药中温性药物的应用亦较上消、中消使用频率高,占32.5%。上述数据表明,上消及中消的病性以热为主,而下消的病性以寒居多,体现了不同的病机特点和治疗趋势。

3 治疗“三消”药物之药味比较

(见表3)表3 治疗“三消”药物之药味比较(略)

表3数据表明,甘味是治疗“三消”的共同药味。甘味药多质润,善于生津滋燥,与不同药性的药物相配伍,显示出多种治疗效果:与寒性药物组合为甘寒性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效,如生地黄、天花粉、淡竹叶之类;与温性药物组合成甘温性味,其温补之功效大增,如当归、白术、黄芪之类。这表明,甘味药既是针对消渴病治疗的主要用药;也是针对上、中、下三消不同的病机配伍组合的中心药味。

苦味药在“三消”的治疗中都有涉及,但在上消与中消的治疗中应用较多。苦味药虽具有燥湿的作用,但与其它药味相合成酸苦、甘苦,其泄火存阴的功效也特别突出。古代医家即是巧妙地利用了苦味药的这一作用特点,对“三消”中既有热证、又有湿证的消渴患者,运用白芍、天花粉、生地黄、天冬等苦甘寒、苦酸寒之品以清热泄火、养阴生津。

辛味药在“三消”的治疗中均有应用,其使用频率基本相当。辛味药与其它性味相伍,组合成辛甘、辛咸、辛苦、辛温、辛寒之类,在“三消”的治疗中发挥了其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针对“三消”中瘀血这一共同病机起了比较重要的辅助作用。此外,在“三消”高频用药的药味中,咸味、涩味在中消与下消的治疗中均有不同比例的应用,尤以咸味在下消中的应用频率较高。咸味可入肾,与甘味、涩味相伍配成咸涩、甘咸之品,可补肾助阳、固精涩尿,对肾阳不足所致的小便频数、遗精白浊、腰膝冷痛、精神疲乏等具有较好的疗效。如《太平圣惠方》中的“鹿茸丸”以及《圣济总录》中的“肉苁蓉丸”,即是应用鹿茸、肉苁蓉、桑螵蛸、牡蛎等甘咸温之品作为君药,治疗下消所见的气虚羸瘦、四肢无力、小便色白、滑数不禁等症。

4 治疗“三消”药物之归经比较

(见表4)表4 治疗“三消”药物之归经比较(略)

表4显示,治疗“三消”的药物归经几乎涉及了所有脏腑,仅是频率高低的不同。表明不论上消、中消、下消,均是病位广泛、涉及多个脏腑的症候群。

古人为方便临床辨证用药,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分型作为辨证论治的指归。其中,治疗上消的药物归经以肺、心经药为主,其次是胃经;治疗中消的药物归经以脾、胃经药为主,其次是肺经,再次是肾经;而下消中的高频药物归经以肾经最多,肝经其次,肺经第三。这表明,古代医家论治“三消”时,并非单纯按上、中、下分部治疗,而是采取兼顾的原则,只是在“三消”的处方、用药中有所侧重而已。正如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三消》中有关“三消”治则的精辟概括:“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5 治疗“三消”药物之功效比较

(见表5)表5 治疗“三消”药物之功效比较(略)

古代医家在“三消”的治疗中,除采取整体治疗的原则外,在选药方面确有偏颇。如表5所示,在上消的高频药物中,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最多,包括黄芩、黄连、黄柏、石膏、葛根、天花粉、淡竹叶、生地黄、天冬9味药,占全部功效的42.9%;其次是生津类,包括葛根、天花粉、淡竹叶、生地黄、天冬、五味子、乌梅7味,占全部功效的33.3%;而益气、养血、化痰药是上消治则的重要补充。因此,古代医家治疗上消的原则以清热生津为主,佐以益气养血。在中消的高频用药中仍是以清热、养阴药占主导地位,但药物的选择与上消相比存在差异。如治疗中消清热药物常用柴胡、栀子、泽泻、土瓜根等以引热下行;养阴生津药物多选山药、人参、白术等健益脾气药,以达养阴生津的目的。此外,在中消的治疗组方中,常配伍枳壳、木香、藿香、鸡内金等调理中焦脾胃的气机。

下消的治疗与上消、中消存在明显的不同。治疗原则以补益肝肾、助阳生津为主,佐以清热化痰。药物常选磁石、鹿茸、肉桂、熟地黄、山茱萸、杜仲等养肾阴、补肾阳,配伍酸涩质重之品如龙骨、牡蛎共同治疗下消中常见的小便频数、白浊等症。生津类药物中除选用生地黄、麦冬“三消”生津的共同药物外,尤偏五味子、玄参、人参3味,概五味子、玄参酸咸入肾,人参大补元气,加之配伍附子、肉桂补火助阳类药物达到生津的目的。正如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推崇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此外,在下消的治疗中也应用了部分清热药物,但其清热药物不同于上消、中消中选用的苦寒之品,而是选用了淡寒或微寒的药物,如地骨皮、泽泻、牡丹皮以泻下焦虚火、清肾经伏热。因此,古代医家对下消的治疗总以补肾固涩、助阳生津为治,佐以清热化痰。

第3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及仪器新鲜的球状及棒状蕨麻块根样本,于2013年4月采自青海省门源县境内,研磨粉碎后,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物化学分析测试部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51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AAA型氨基酸分析仪(美国Waters)、220-FS型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Varian)、Care-300型紫外分光光谱仪(美国Varian)等。

1.2测定方法粗蛋白质含量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粗纤维含量采用索氏脂肪法测定,总糖含量采用兰-埃农法测定,多糖含量采用酒精提取法测定,鞣质含量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维生素含量采用GB7628-1996测定,氨基酸含量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矿质元素含量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锌采用GB-5009.14-1996中的方法测定,硒采用GB12399-1996中的方法测定,其他项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

2结果与分析

对球状和棒状蕨麻块根的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纤维、总糖、淀粉、VC、VE、泛酸、总黄酮、鞣质、18种氨基酸以及各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1至表3。用SPSS17.0数据处理系统对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纤维、总糖、VC、VE、VK、泛酸、鞣质、总黄酮、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组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半胱氨酸以及Zn、Ca、K、Fe、Mn、Sr、Mg、Se等的样本均值进行t检验,其P均大于0.05,说明各成分均值与其总体均值之间无系统误差,仅存在随机差,上述检测结果是可信的。球状蕨麻淀粉及多糖含量分别高出棒状蕨麻1.65和0.76个百分点,棒状蕨麻块根总黄酮、鞣质及粗纤维含量分别较球状的高出0.27、0.15和0.18个百分点,除淀粉、多糖含量外,其他成分如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纤维、总糖、VC、VE、泛酸、鞣质、总黄酮、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蛋氨酸等以及各种矿物质含量均是棒状明显高于球状,其他一些组分如甘氨酸、精氨酸、苏氨酸等则是球状高于棒状。综合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表明,蕨麻各形状块根中营养成分丰富、齐全;球状蕨麻中多糖、淀粉含量较高,适口性好,口感较甜;棒状蕨麻中鞣质、粗纤维含量高,适口性较差,口感发涩。

3小结

我国古代药典《四部医典》、《月王药诊》、《珍宝图鉴》等中均有关于蕨麻全草入药的记载。蕨麻具有收敛止血、补血益气、生津利痰、保肝护肝的功效,可治腹泻、贫血及营养不良等症。对藏药蕨麻不同形状块根有效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蕨麻不仅营养及活性成分丰富,而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肿瘤、性激素调节、抗氧化作用、抗心脑血管、改善肝功能、抗抑郁、抗缺氧等作用;鞣质具有收敛、止血、止泻、抑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多糖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降低血糖、抗溃疡、抗衰老、抗辐射、增强免疫能力等功效;VK具有止血的功效;硒能够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病,是部分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如镉、铅的天然解毒剂,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化学致癌功能等功能。其他营养成分如纤维素、VC、VE等同样具有不同的药用及保健功效。

第4篇

营养价值:

1、草莓中所含的胡萝卜素是合成维生素A的重要物质,具有明目养肝作用;

2、草莓对胃肠道和贫血均有一定的滋补调理作用;

3、草莓除可以预防坏血病外,对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4、草莓是鞣酸含量丰富的植物,在体内可吸附和阻止致癌化学物质的吸收,具有防癌作用;

第5篇

[关键词] 药食同源; 饮食调养

[中图分类号] R247.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79-01

“药食同源”的思想流传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所谓“药食同源”,即用于治疗疾病的药材又可作为日常饮食的食材,且长期服用有保健作用而无任何不良后果。传统文化认为“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然而在卫生部出台的文件中,共选用了72味中药作为药食同源之品。确为医疗与食疗界之佳事。

饮食调养,本就是中医治疗中极为看重的环节。譬如桂枝汤的用法中,医圣张仲景曾反复叮嘱“需啜热稀粥”,无非是以粥汤养胃以复正气,以热粥入腹以助药力。殊不知,在这“饮食调养”看似极为简单并波澜不惊的四字中,实际上是蕴含着五千年传承的祖国医学的精髓与深奥。

笔者素来认为饮食调养与四时节气密切相关。做好饮食调养的关键与四季的气候是决然不可分开的。以下笔者将以有关药食同源的中药为例,讨论在不同的时节当中,进行什么样的饮食调节以取得更佳的效果。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人体分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全年可分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食物入口为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以春在脏应肝,在味为酸;夏在脏应心,在味为苦;长夏季节在脏应脾,在味为甘;秋在脏应肺,在味为辛;冬在脏应肾,在味为咸。这里值得提出的是,长夏季节,实指每年的夏至日至处暑的时段,即常说的“三伏天”,为一年中最为湿热之时。

中医理论中尚有以药味归属脏腑经络之说,譬如天冬、麦冬同为补阴之品,不同之处则在于药味归经有异,天冬以归肝肾二经,麦冬为肺胃二经所入。故天冬补阴之力主在肝肾,麦冬补阴之功着于肺胃。如此区分,使医者在用药治疗时,可择症依经而用。

用药治疗如此,在对于正常人的日常饮食调养中也不外乎。把四时节气及药味归经同饮食调养结合,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笔者择药食同源之中常见药品、常见食材之为例,加以阐述。

依上文所述,春在脏应肝,在味为酸。故春季肝气较为旺盛,肝气太过则易生肝火,故春季“上火“的症状多为脾气暴躁、目赤,多眵等。可以,决明子泡水饮用以消肝火,另有明目之功。同时,根据中医理论的相生克制的关系,肝木旺盛必克脾土,故春季应少食酸味之品,相应的,应该多吃有甘味、可健运脾土的食物,譬如山药、茯苓等物。

夏季在脏应心,在味为苦。故夏季心火较为旺盛,心火盛则口苦,生疮。加之夏季炎热,使人心生烦躁,易伤阴津。此季节可多食苦瓜,莲子等味苦之物。味苦则可清心火。莲子另有养心神之功,常食赤小豆亦有此功。以金银花、淡竹叶泡水代茶饮,既可清心火,又有甘寒养阴之功。

长夏季节,在脏应脾,在味为甘。此季节为一年之中湿热最盛,湿热太过必伤脾土,脾土不运则有体倦、纳呆、少食之症,可常服珠玉二宝粥。此方为景岳食疗名方,出自《景岳全书》,即以山药、薏米二者同煮,可有健运脾土,祛湿之效。因其山药去皮形似玉、薏米形似珠,故名之为珠玉二宝粥。另外还可多食白扁豆,亦为补脾健运利湿之品。长夏季节为暑热最盛之时,暑热之邪易伤津液,可食时令水果如西瓜,瓜肉甜美,汁多爽口,西瓜翠衣,可解暑热,生津液。亦可以金银花、淡竹叶之品泡水代茶饮,取其清火养阴之功。

秋季在脏应肺,在味为辛。秋季燥邪较盛,加之辛味为散,服之亦可生燥。故秋季饮食应避免摄入辛香燥性之物。燥邪易伤肺脏,故应多食滋润肺脏之物,如百合、玉竹、梨子等;又肺脏易伤则其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可致咳、嗽,故可以杏仁做粥,为食疗健身之佳品。还可以罗汉果泡水代茶饮,有清肺火,润肺燥,止咳化痰的功效。

第6篇

我们先来看蚕茧滋阴汤,这个汤的制作方法很简单:贮备蚕茧30~50克、生地50、知母50克、黄精15克、天冬15克、白术15克、天花粉15克、葛根15克、鸡内金20克、肉桂3克、红花5克、黄连2克,然后以水煎服。实践证明,此方具有固本培元,补益气血,适用于常见症状消失而血糖、尿糖反增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在治疗时遇到病情严重者,蚕茧可用至60克;血糖不降,生地可用至100克之内;尿糖不下,和母可用至100克之内;兼酮症者,加干姜5克,其他如白蔻、生姜等辛润通阳之品均可选加。

再来看看玉竹人参饮。这个茶饮虽然配料繁多,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我们先要准备黄芪50克、人参15克(或党参30克)、玉竹20克、生地25克、山药25克、枸杞子 20克、天冬2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玄参20克,然后以水煎服。此方可以补益肝肾,滋阴润燥,益气生津。适用于糖尿病日久气阴不足者。依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适当增加熟地黄、覆盆子、麦冬、天花粉、牡丹皮等补肾滋阴之药。另外,多尿则常于本方中加入附子、肉桂以温助肾中阳气。

找到好的治疗方虽是好事,但也不能忽略日常护理保健。

具体来说,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控制饮食,忌暴饮暴食,忌高糖、油腻、辛辣之品,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进食量,增加蛋白质进食量。另外,还要保持良好情绪,切忌情绪波动,反复无常。

糖尿病患者也可通过自我按摩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益肾补虚,以达到祛病保健之功效。比如可以选择叩击左侧肋部法:轻轻地叩击肋骨和上腹部左侧,约为2分钟,右侧不做。或者,选择操作更为简单的按摩三阴交法。用拇指按揉三阴交,左右侧大约各做2~3分钟即可。

醋豆降糖真有效,经济简单又实用

醋豆的具体制作方法是:先泡制。将买的黑豆洗净、晾干,并挑出杂质后,装入玻璃容器中,每250克豆加入500毫升米醋(9度),然后将瓶口封严放在阴凉处,待1个月后服用。酷热的夏季要1周或10天开瓶检查一次,用无油腻的筷子或棍条搅拌几下,以防沉积变质。当米醋淹没不了黑豆时,可增添些米醋。

在服用时,没有胃病者可每天早上起床后空腹服用,有胃病者饭后服用。每日1次,病重的 25~30粒,病轻的20~25粒。只吃豆不喝醋水。

因为此方材料天然,醋豆无副作用,所以,患者可以边服药边吃豆,待病情好时逐渐撤药。醋豆可以按3个月一疗程吃,也可以长期吃,以巩固疗效。

菠菜根,给血糖打“镇静剂”

菠菜根汤饮的具体制作方法是:先准备鲜菠菜根60~120克,干鸡内金15克。然后以水煎服。每日 1剂,2~3次分服。此方具有敛阴润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糖尿病、消渴饮水无度的患者。

此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一再强调人吃东西关键要吃对,吃得合适了,不仅不生病,还有强身健体的作用。然而,很多糖尿病患者出于忌口的原因,始终与水果保持距离。其实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吃水果,关键是根据病情科学合理地选择。

水果中的糖类包括果糖、葡萄糖及蔗糖,这些糖都属于简单糖,食后血糖会很快上升。其中果糖在代谢过程中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在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选用部分水果。

生活养生方:老叶粗茶降血糖

近年来,喝茶辅助降血糖在许多糖尿病患者朋友中已成为一种时尚,时常看到一些患者朋友互相介绍喝茶降糖的验方,共同交流喝茶的经验。茶叶能降血糖,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所证实。

具体的制作方法是:选择陈年老茶30克,不要祛除茶根。或者选择树龄在30年以上的茶树根煎饮。早晚各一杯,10天为一个疗程。糖尿病患者只要能每天坚持,每日饮茶,血糖和血脂都能慢慢地降下来。

自我按摩四穴齐下,血糖跟着下

降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按摩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按摩可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通过按摩加速糖的利用,使糖的吸收降低,并调整中枢系统,使糖尿病的代谢区域正常及改善微循环,从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如下: 自我按摩以胸腹部、腰背部、上下肢等部位的经络穴位为主。

揉血海穴(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 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用手指按揉每侧血海穴1分钟左右。

揉梁丘穴(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用手指按摩每侧梁丘穴1分钟左右。

揉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和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凹陷处)。用手指按揉每侧承山穴1分钟左右。

按摩劳宫穴(定位于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下)。按摩手法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每穴各操作10分钟,每天2~3次,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可借助小木棒、笔套等钝性的物体进行按摩。

按摩涌泉穴[定位于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按摩手法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每穴各操作10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也可借助足按摩器或钝性的物体进行自我按摩。双手自然交叉,两个手掌的掌根按在双侧大横穴(位于肚脐两侧的一个横掌处)上,双手小拇指按在关元穴上(位于肚脐下方四个手指处),双手手指抵住中脘穴(位于肚脐上方一横掌处),位置找好后,轻轻下压腹部5分钟左右。

蜜汁鹅肉,世间最美味的降糖药

第7篇

芳香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释放出芳香挥发物,主要包括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酸类等[1]。研究发现,芳香植物释放的挥发物具有调节情绪、减轻疼痛、提高免疫、降低血压等保健功效[2-5]。如侧柏挥发物使人的情绪趋于放松,感觉愉悦[6],梅花挥发物可使人兴奋,充满活力[7]。目前城市绿化植物配置主要考虑植物种类、色彩等因素,而忽视植物挥发物的保健功效,且人们对于芳香植物挥发物起保健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严重阻碍了芳香植物保健功能的开发、应用和推广。通过加强对植物挥发物的保健功效研究,对于开发芳香植物,建设保健园林、宜居环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薰衣草是一类具有代表性的芳香植物,为低矮亚灌木,株型紧凑,全株芳香,花穗花色优美典雅,品种丰富,景观价值极高。由于其体内含有大量芳香物质,人们对薰衣草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精油提取加工、干花晒制等方面。随着对薰衣草精油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具有抗菌、镇静催眠、抗氧化等效果,薰衣草衍生产品如化妆品、保健品、香料、花茶、香包、药枕等也逐步出现[8]。此外,由于薰衣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人们将其种植于公园、庭院、芳香园等,而大面积种植还可形成效果绝佳的花海景观,不仅能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释放的芳香挥发物还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功效。但从目前来看,薰衣草自然状态下释放的芳香挥发物的保健功效还缺乏相关研究。本试验中,以秋季齿叶薰衣草(Lavanduladentata)新鲜枝叶为试验材料,测定挥发物成分对小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其保健功效及有效成分和机理,为薰衣草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为城市绿化、宜居环境的建设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齿叶薰衣草,由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植物试验基地日光温室提供;4~6周龄、体重18~22g的雄性健康昆明小鼠,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1.2方法

1.2.1试验处理被测小鼠15只(5只测自发活动,5只测血细胞和血清NO,5只测神经递质和脏器系数),放入自制有机玻璃处理箱(50cm×50cm×40cm),齿叶薰衣草新鲜枝叶采下插入水瓶,放入箱内,重量为160g,连续处理9d。为了防止挥发物的扩散以及保证小鼠正常呼吸,处理箱钻有2个直径为1cm通气孔。以无薰衣草处理箱中的小鼠为试验对照组。

1.2.2挥发物分析与鉴定采用动态顶空法采集薰衣草释放的挥发物,采集时控制大气采样仪流速0.5L/min,采样时间为15min。采用ATD_GC/MS技术检测和分析挥发物成分。用TurboMassver5.4.2软件中的NIST08搜索库初步鉴定挥发物的成分,并确定其峰面积,通过α-蒎烯做外部标准,确定各化学成分释放量。

1.2.3自发活动测定处理第3天、第6天、第9天12:00将小鼠放入直径为12cm的转轮,记录小鼠1h转圈数量。实验前,先进行小鼠筛选,标准是半小时转圈不少余300[9]。

1.2.4脏器系数测定实验结束后各组小鼠称重,颈椎脱臼处死小鼠,打开腹腔取心脏、肝脏、肾脏及脾脏称重,按照公式计算脏器系数:脏器系数(%)=脏器重/体重×100%。

1.2.5神经递质测定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离子阱串联质谱法测定脑组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1.2.6血细胞测定取各组小鼠尾静脉采血,通过日本光电MEK-7222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血常规指标进行测定。

1.2.7血清NO含量测定实验结束后眼球采血,4℃低温放置1h,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则为血清,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上每孔加入10μL血清,用ddH2O补至100μL,再每孔加入等体积的Griess试剂,3次重复,室温反应10min后测定490nm处的吸光值,根据NaNO2标准曲线计算血清NO2-的浓度。

1.2.8统计分析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数据采用SPASS17.0软件分析,用Duncan法做多重比较分析。

2结果分析

2.1脏器系数和血细胞分析由图1可知,小鼠嗅闻薰衣草挥发物9d后,处理组肝脏系数(5.78%)、脾脏系数(0.33%)、肾脏系数(1.65%)均低于对照组,心脏系数(0.53%)、脑系数(1.75%)略高于对照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图2显示嗅闻齿叶薰衣草新鲜枝叶挥发物后,处理组小鼠白细胞、红细胞计数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处理3天,血小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3天,处理组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6天、9天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均呈下降趋势(如图2-A所示)。由图2-B可知,处理组和对照组红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两组均保持较高红细胞水平。处理组和对照组小鼠血小板计数均先增加后降低,第6天达到最大值,处理3天,处理组小鼠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2.2自发活动和神经递质含量小鼠自发活动量如图3所示,嗅闻齿叶薰衣草挥发物3、6、9天后,两组小鼠的自发活动量差异不显著,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均没有显著变化,保持在2500~3300r/h。为了探索小鼠自发活动变化的原因,测定了小鼠脑内4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由表1可看出,齿叶薰衣草挥发物处理9d后,与对照相比,处理组小鼠脑内γ-氨基丁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谷氨酸含量无显著变化。总的来说,4种氨基酸含量均比较低,在1~8μmol/g范围波动。

2.3血清NO含量薰衣草挥发物引起小鼠血清NO含量极显著升高(图4,P<0.01)。嗅闻薰衣草挥发物9d后,小鼠血清NO含量达到了499.995μmol/L,为对照组的2.3倍。

2.4挥发物成分分析为探索薰衣草挥发物影响小鼠生理生化的机理,试验对齿叶薰衣草挥发物成分及释放量进行了测定。图5为齿叶薰衣草新鲜枝叶挥发物总离子流色谱图,表2为其化学成分及峰面积百分比。由表2可知,薰衣草挥发物共鉴定出23种化合物,总量是4023.00±359.14μg,包括脂肪族、芳香族、萜类及其它化合物,主要是萜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高达97.62%,包括α-蒎烯、左旋-β-蒎烯、莰烯、β-蒎烯、异松油烯、α-松油醇。萜类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是1,8-桉叶油素,释放量为3124.88±643.86μg,占总释放量78.52%,含量较高的还有α-蒎烯、左旋-β-蒎烯,相对含量分别为5.71%、12.02%。脂肪族释放总量为128.04±10.11μg,占挥发物总释放量3.10%。芳香族化合物总量为14.16±4.55μg,为挥发物总量0.38%。

3讨论

目前薰衣草挥发物对小鼠是否有毒害尚不清楚,故须先查明挥发物的安全性。小鼠在齿叶薰衣草挥发物处理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中毒症状,如行动迟缓、萎靡不振、被毛疏松无光泽等,这些症状都可初步判断动物机体的损伤部位及程度,若受试化合物使小鼠某个脏器受到损害,如增生、萎缩等,则脏器系数会发生改变,可以增大或减小[10]。因此,脏器系数是一个灵敏、有效和客观的指标。小鼠经齿叶薰衣草挥发物处理后,肝、肾、脾、心、脑脏器系数均没有显著变化,表明齿叶薰衣草挥发物对小鼠器官没有造成损伤,对小鼠无毒害作用。实验动物的血液学指标对生物医学研究非常有价值,它不仅对动物正常生理状态的判定有指导意义,而且也是药品等安全性评价以及人类健康研究中探讨发病机理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小鼠嗅闻齿叶薰衣草挥发物后,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呈下降趋势,红细胞维持较高水平,可能是封闭环境通风换气不良造成小鼠轻微的缺氧及炎症,而引起血细胞增加;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处理组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较低值,表明挥发物可一定程度缓解小鼠白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处理组和对照组红细胞计数变化不明显,提示薰衣草挥发物对红细胞影响不显著。

研究报道植物释放的芳香挥发物具有调节情绪、减轻疼痛、提高免疫等,本试验检测了齿叶薰衣草挥发物对小鼠生理生化的影响。自发活动量反应的是动物精神状态,若自发活动量增加,则呈现兴奋;减少,则表现出镇静。齿叶薰衣草挥发物对小鼠自发活动并无显著影响,且处理时间长短对其无累积效应,表明这一浓度的齿叶薰衣草挥发物对小鼠精神状态无明显影响,即没有兴奋或镇静的效果。为了探索引起小鼠生理活动变化的机制,测定了小鼠脑4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按其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抑制性氨基酸,包括甘氨酸、γ-氨基丁酸;另一类是兴奋性氨基酸,包括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它们是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小鼠γ-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显著降低,即处理组小鼠抑制性和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降低,可能是小鼠自发活动无明显变化的原因。NO是一种重要的新型生物信息传递分子。炎症及其免疫机制中,NO具有双重作用:显著抑制细胞内外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活性,含量过高则又介导细胞毒性;心血管系统调节中作为一种血管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改变血管的基础张力,调节血压和组织血流量,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维持血流畅通。处理组小鼠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齿叶薰衣草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NO含量,且含量处于安全范围,提示小鼠处于放松状态,且抗炎及免疫作用可能增强,但作用机制还需更多试验数据的补充。

第8篇

[关键词]中药降糖;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

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如何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有效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关键。我院采用中药降糖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5.7±12.9)岁;其中男性74例,女性50例;均为首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新发病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合并高血压28例、高血脂22例、冠心病15例。同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1型糖尿病、合并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患者。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控制饮食,适当锻炼。对照组患者于餐后0.5h给予口服二甲双胍,第1周给予500mg/d,如血糖控制不理想者可于第2周增至1000mg/d[1];观察组给予口服中药降糖复方。药物组成:当归、麦冬、天冬、川芎、生地黄、玄参、知母、丹皮、天花粉、葛根、生石膏(先煎)、甘草等。上药1剂/d,水煎2次,取煎液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2]。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水平的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hPG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1.3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FPG、2hPG水平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FPG为(9.54±2.32)mmol/L,2hPG为(13.81±4.05)mmol/L;治疗后FPG为(7.25±1.91)mmol/L,2hPG为(8.53±2.14)mmol/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FPG为(9.48±2.54)mmol/L,2hPG为(13.95±4.16)mmol/L;治疗后FPG为(7.41±2.12)mmol/L,2hPG为(8.73±2.67)mmol/L。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均有明显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5例,低血糖反应3例,味觉减退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观察组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4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可自愈或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影响继续服药。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一例心绞痛、心肌梗塞等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2hPG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别(n=62) FPG(mmol/L) 2hPG(mmol/L) 不良反应

对照组 治疗前 9.54±2.32 13.81±4.05 10(16.13)

治疗后 7.25±1.91 8.53±2.14

观察组 治疗前 9.48±2.54 13.95±4.16 4(6.45)*

治疗后 7.41±2.12 8.73±2.6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以胰岛素分泌异常为病理特征。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可通过抑制糖异生和肝糖元分解而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同时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二甲双胍常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用药过量易导致低血糖反应[3]。

中医学理论将糖尿病归纳于“消渴症”之范畴,认为其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情志郁结不畅、嗜食膏粱厚味等因素有关。主要病机为痰湿瘀滞、日久化热,导致耗气伤阴、阴损及阳。治则以燥湿化痰、养阴生津为法[4]。

本中药降糖复方中当归活血养血、油润滋养;麦冬配伍天冬,增强清热滋阴、润燥生津之功效;川芎行气活血、燥湿化痰;生地黄、玄参养阴生津、清热凉血;知母、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丹皮活血祛瘀、清热凉血;葛根清胃热、降火排毒;生石膏入汤剂先煎,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药降糖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取得与二甲双胍相当的降血糖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景锋.二甲双胍治疗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305~2306.

[2]王光明,王志高.益肾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J].甘肃中医,2009,22(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