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5: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湖湘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两者的目的性相同
企业文化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能够用这种无形的力量带给企业很多的财富。企业在倡导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也起到了对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实行思想感化方式的规范,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在企业内部产生一种凝聚力。无形中为企业创造利润,也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可见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是多么的重要。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两者有相似之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让员工自觉有一个端正的工作态度,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员工责任感和积极性,让员工发自内心的产生一种凝聚力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使企业可续持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两者的实行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企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效益。
(二)两者的方向一致
企业文化和党建政工不是实实在在的事物,都是为了企业的较快发展而存在员工思想里的意识形态。两者实施的方向都是相同的,他们都要朝向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进行发展。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文化一定会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和观念的引领,以社会主义为基准,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所以,两者的方向都是相同的。
(三)两者对象相同
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政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观念,但是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受用人群是一样的,都是企业中的员工。两者都要求员工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他们很重要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要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之间默契程度进行有效的调节,培养所有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员工自我激励意识。两者都让企业员工在工作上有一个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企业文化与党建政工相互促进作用
(一)企业文化在党建政工中的引领作用
不管是哪个企业,它都要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在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过程中,一定要有党建政工引领作用。企业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它有很强的管理职能,在引领的过程中,要用一些理论性的东西来提升所有员工的头脑意识,让该企业所有员工对企业有一个正确的行为道德规范,要增强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感情联络。使所有员工都可以被企业文化所感染,积极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党建政工对企业文化的引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党建政工工作对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党政政工工作的时候,需要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实施的载体,只有这样,党建政工工作的具体内容才能真正被企业所有员工学习和领会。可以说,企业文化中,党政政工工作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它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所有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使企业可以健康的发展。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确保员工自觉遵循企业的规则是企业进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现。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弘扬传统教育思想,指引员工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保持为企业奉献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另外企业还可以强化党员和团员优良作风的教育,促使新加入员工在素质和作风等各个方面快速的融入到企业队伍中。不断宣传企业文化,建造好的企业形象及员工形象,创造好的文化氛围,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员工的情绪,让他们自觉遵守企业的规范。另外,在做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一个前提就是,倡导者的思想觉悟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素质也一定要好,只有这样一个思想觉悟高、素质好的带头人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才可以把工作做好。
(三)党建工作在企业文化实施中的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另一种无形的有效管理,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所在,对员工是有很大的感召力,使企业充满活力。在现代化企业文化中倡导以阳光向上的精神对员工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企业文化作为载体,党建工作在企业文化实施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形成一种凝聚力。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下,企业员工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非常强烈的使命感,另外,还应该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和评优工作,树立典型的先进工作者,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认同企业文化,才有凝聚力,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四)党建工作在企业文化中激励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个无形的制度,这种制度的约束力要比企业实体的制度要强,它是一种无形的并且是非强制性的,它是对一个人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道德行为准则。它是内在的约束力,把员工的思想,行为约束在一定的范围内。所以发挥企业文化约束作用,对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是很有必要的,还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这对企业来说是很有益的。
(五)企业文化在党建工作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企业的任何管理都需要制度的颁布,而企业文化是一个无形的制度,党建政工工作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这个桥梁把员工内心的目标和企业经营目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对企业有益的强大力量。所以发挥企业文化这种桥梁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把员工个人的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让每个员工都产生一种归属感。通过两者的纽带作用,来引领员工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达到企业管理的目的。
三、结束语
关键词:湖湘文化;断裂与整合;楚文化
关于文化,其内涵是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对社会和自然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1]因此,文化是自然系统对社会系统;历史条件对社会群体产生影响的必然结果。换言之,文化是社会成员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共识的结果。
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势力的扩张所带来的楚文化,对湖南地区的文化形成有着深远影响。直至战国后期的楚国灭亡,巴人的进入所带来的巴人文化。此过程为早期的湖湘文化的分裂与整合。
一、春秋时期湖南文化的分水岭
湖湘文化发展过程早期追朔至尧、舜时期,当时已然存在着当时势力及广阔活动范围的“三苗”国部落集团。禹将三苗国瓦解后建立夏朝,成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500年间再无三苗国记载,直至商朝晚期,湖南地区出现了于三苗国有传承关系的“荆蛮”部落,越人的出现也为楚文化的进入打下基础。
1. 三苗部落的分布与灭亡
我国在尧、舜、禹时期曾在现湖南地区存在过一个庞大的部落集团―“三苗”或称为“三苗国”。所谓“三苗国”名字的来源,古人在数字排序中常以“三”为多,故所谓“三苗”,多指此部落集团包含了许多氏族、胞族和部落。孔安国传云:“三苗,国名……为诸侯”。《帝王世纪》载:“诸侯有苗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日:“三苗本有苗氏之族”。典籍中提到的如“苗民”、“有苗”均为氏族部落的名称。而将称为“国”、“诸侯”,则是说明其占据了一定地域范围的部落集团。
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三苗集团的分布情况和活动区域记载较多,但大多说法不一。综合资料及考古发现,在历史长河中存在的“三苗国”,其分布及活动范围大致处于江汉、江淮流域以及长江中游南北、洞庭、彭蠡二湖之间地域内,而湖南是“三苗”集团分布和活动的重要地区。
由于尧、舜、禹在位时,为巩固其地位而不断地且大规模的征伐,“窜三苗于三危”、“放O兜于崇山”在这过程中,三苗集团被打垮而以瓦解告别历史舞台。禹传位启后,建立了夏朝,标志着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夏朝统治的五百年间,诸多古书及记载中并未曾发现有关“三苗”或“三苗国”的相关记载。
2、越人文化与荆蛮部落
在商朝晚期于周朝初期阶段,出现了史籍所载的“荆蛮”、“蛮荆”,有时又称“荆”,或“荆楚”的庞大部落集团。
“荆蛮”其主要分布在古荆州地域。而古荆州的位置大致为今湖北、湖南二省及与之毗邻的河南、安徽、江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毛诗正义》云:“蛮荆,荆州之蛮也”。指的是分布于荆州地域之内的“蛮”。这正是三苗部落集团“左洞庭、右彭蠡”、“汶山在北、衡山在南”的的主要分布区域。由此可见,“荆蛮”与“三苗”在分布与活动范围方面相吻合,可以说明荆蛮与三苗之间存在着传承关系。
湖南当时为“荆蛮”地域,到商周时代,湖南地区分布着大量越人。越人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已初具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周时代的越人文化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由此可以推断出,湖南境内的越人是构成“荆蛮”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楚文化之前的分水岭文化现状
1、西周时期的文化融合
西周时期,楚国对南方“荆蛮”地区的多次用兵,虽战乱纷飞,但同时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南传与南方土著文化的交流。湖南出土的青铜器上有几个族名徽记多次出现,如“凤”、“戈”,以及凤鸟。考古学界考证,这些青铜器可能是商未周初中原以“凤”、“戈”和凤鸟为族徽的氏族,一部分人南下带来的。[2]这说明,西周时代,不仅中原文化在继续传入湖南。而且某些华夏族成员也开始南迁。中原文化同土著的“三苗”、“荆蛮”文化在西周数百年间的进一步交流融合,为湖南地区越人青铜文化的发展和楚文化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基础。
2、春秋时期的文化发展
春秋时期湖南境内依然分布着大量越人,并且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1982年在长沙县金井茶场发掘了一处越人墓地。出土青铜器共七件,其中有匕首和鼎,与中原的作风不同,又与楚器迥异,可以说是南方土著民族独特的产物。说明长沙一带在楚人进入以前,仍为越人活动和分布的地区。此外,近几年来,湘江流域的平江、湘乡、衡南、资兴等地也都有春秋时期的越式铜器出土。这都为春秋时期湖南古越人的分布提供了证据。
三、楚国的扩张与楚文化的进入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当中以楚国势力强大,在当时已成为雄踞大江南北、称霸中原地区的大国。
1、楚国势力的大规模扩张
楚国势力在春秋时期曾扩张扩张进入湖南,一条线路在春秋早期,沿洞庭湖西向湘西北地区扩张,第二条线路在春秋中叶,沿洞庭湖东,经岳阳、长沙到达五岭地区。楚国势力的扩张带动了楚国文化进入湖南,与湖南本土文化的融合并发展。
战国时代,楚国再一次大规模扩张,西线拉长过贵州直至云南。东线拉长至广东、广西地区,楚国版图变大,楚国的文化传播影响变广。
(1)楚国势力面向湖南地区的第一次扩张。
在春秋早期,楚国势力已进入湖南地区。其中据考古资料表明,楚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两条线路。其一是沿洞庭湖西部,经湖北的松滋、公安,先由水路过松滋河、荆江,再由陆路逾过现湖南张家界地区的天门山,武陵山,进入洞庭湖西部和澧水、沅水中下游地区,即现在的湘西北张家界、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常德等区域。从考古来看,湖南在洞庭湖西部澧水下游的澧县发现春秋中期楚墓和楚文化遗址,还有沅水中游麻阳和辰溪之间九曲湾铜矿遗址,经考古鉴定是春秋时代楚人的铜矿开采和冶炼处。这都说明春秋时代楚国的势力和楚人已由西线进入了湖南。
而楚文化的另一条传播路线由沿洞庭湖东部,进入(今称)岳阳、长沙地区后继续向南扩展,直达五岭地区。但其年代稍晚于西部路线。从史料看,楚文王(公元前689-676 )徙罗子国于现今岳阳、汨罗一带,为楚国势力由东部路线进入湖南之始。然后是楚成王(公元前671-626年),征服南方“夷越”,拓地“千里”[3]。近几十年来,湖南考古工作者已在长沙、湘潭、湘乡、衡阳、资兴等发掘了大批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楚墓。这反映了楚国势力自春秋中叶以后,由北而南逐步进入洞庭湖东南部和湘江流域的史迹。
(2)楚国势力面向湖南地区的第二次扩张
战国时,楚国势力向湖南又有两次大的扩张。一是楚悼王时(公元前401-381 )“吴起相悼王,南并荆越,遂有洞庭、苍
梧”。[4]即从洞庭湖地区直达五岭南北,均进入了楚国的版图。另一次,是楚威王(公元前333-329)遣大将庄F溯沅水而上,扩地黔中以西,进入现今贵州东南部,以至云南。
近些年来,湘南地区以及广西恭城、平乐,广东清远、广宁等地,先后都发现了战国时代的楚墓群。出土的文器物与长沙楚墓,甚至和河南、安徽的楚墓中的器物都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也就表明了战国时代,楚国和楚人进一步向南拓展的结果。
(3)楚文化的进入与当地文化的结合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楚人和楚国势力日益扩大,但在原“荆蛮”地区内同时仍存在其他民族酌先民和氏族部落。其中势力最大的是“蛮”、“濮”。或许是因为其氏族部落众多,又称“群蛮”和“百濮”。“濮”实际上也属于“蛮”。故韦昭云:“濮,蛮邑……叔熊逃难奔濮,而从蛮俗”[5]。“蛮”、“濮”原本同楚人一起都包括在“荆蛮”集团之内,只是其发展落后于楚人。
进入湖南的楚人,同湖南部分土著“蛮越”民族以及殷商、西周进入湖南的华夏集团中某些氏族的融合,构成了后来湖南民族的最初先民。
四、战国后期湖南巴人与巴文化
巴人进入湖南是在战国后期。唐梁载言《十道志》载:“故老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为一溪之长,故号五溪(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辰州,蛮戎所居也,其人皆盘瓠子孙。或曰巴子兄弟立为五溪之长”。说明了“巴人”在国灭之后所残留的人民中有一部分随战乱移民流入湘西地区。所谓“楚子灭巴”,应是始于楚国占领巴国的国都――枳。在《战国策》中记载“楚得枳而国亡”[6]。即楚占领巴国国都――枳之后不久,秦就攻克了楚都――郢。
巴人进入湖南,同时带来了不同于“蛮、濮”族和越族文化的“巴文化”。根据四川发掘的大批巴人墓,所挖掘出的文物与湖南湘西的沅水中下游和澧水中上游的战国墓中多有雷同。1985年7月发掘的益阳一座楚墓中,出土了“巴式戈”。这也就反映了巴文化同楚文化的交织和对它的影响。
战国以后,关于湘西地区民族成分的史料中,确实也还有“巴”人的记载。如《三国志・吴书・黄盖传》载:“武陵蛮”中有“巴、醴、由、诞(蜒)邑侯君长”。这里所说的“巴”,应是指流入武陵五溪地区的巴人。正是这部分生活在湘西及邻近的川东、鄂西地区的巴人,长期保存了‘巴文化”的特色,并同在其进入之前已分布于这一地区的“蛮、濮”民族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秦汉以后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民族特征的民族,即今天的土家族。强势文化成为主导文化。推动了信巫蛊、敬鬼神的浪漫主义思想的形成。
湖湘文化既包括光辉灿烂的远古青铜文明和中古时期的湘楚文化,还包括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为核心的湖湘传统艺术,以及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人文精神。在楚文化进入湖南前的远古时期,湖南主要以“三苗国”和“荆蛮”部落为主导,生产力低下。中古时期的楚国势力扩张带动了楚文化的进入,说明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带动了湖湘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何介钧,《湖南商周时期古文化的分区探索》,《湖南考古辑刊一》第二辑。
[3]《史记・楚世家》。
[4]《后汉书》卷86《南蛮列传夷传记》。
[5]《国语・郑语》注。
1.1对象
将学院中2013级外科护理专业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的对象,在此说明,两个班级的学生都为统招生,其年龄、高考成绩以及已学过的课程基本相同。在此将一个班作为理论班,一个班作为实践班。
1.2方法
(1)教学方法:本实验是以外科护理专业中的创伤外科护理课程作为授课的内容。两个班的上课课时均为五十四课时。在理论班中,仍旧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主,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方式来进行授课。在实践班中,则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其项目化教学的具体思路如下。
1)教学过程与临床护理过程接轨—实践班的创伤外科护理授课要将其授课的过程与实际的创伤外科护理实践相联系。要根据创伤外科护理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工作的整个过程、内容以及工作的主要任务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分析,进而按照其具体的过程进行教学。
2)将护理工作融入课程目标—①能力目标:较好的完成创伤外科护理的所有任务,达到合格的创伤外科护理护士的水平。②知识目标:掌握创伤外科护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职业所需要的相关知识。③素质目标:具备职业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善于不断的学习;以及强烈的团队精神。
3)实施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主要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来进行教学的安排。在实践班中划分小组,并且分配好角色,再应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将学生置于几乎真实的创伤外科护理任务当中去。如在具体的一课中,教师可以先介绍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目标,接下来引入病者的视频,观看完后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护理的方法和措施,写出具体的护理措施,再由小组代表发表讨论结果。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讲评并且全面归纳相关知识。
(2)评价方法——①理论考核:实践班与理论班在同一时间,答一套完全相同的创伤外科护理的理论试卷。②实践班学生评价:在实践班两个班级授课完毕后,由教师编写一套调查问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回答问卷问题。
1.3结果
通过对两个班级理论考试结果的对比,很明显的发现实践班的理论考试成绩要高于理论班的实践考试成绩。同时,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98%的学生认为项目化实践教学的方式要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接受,更能激起对外科护理专业的热情。
2对项目实践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实验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外科护理项目化实践教学更适应当代社会对于护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需求。因此,外科护理领域的教育人士应该加强对项目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思考。
2.1项目化课程设计的优势及意义
(1)弥补传统教材的缺陷:项目实践化教学是以外科护理的实际工作过程为教学的主线,包括了一个专业的外科护理人士走向工作岗位后应该了解以及熟悉的所有工作内容。这些工作内容中的一些细节,甚至是一些主要的知识,是传统教材中所没有的。
(2)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项目化实践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往以理论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而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则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实践班学生评价结果中显示,96%的学生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方式更能够激发自身对外科护理知识的学习,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学生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去探讨、学习,因而,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2.2项目化教学的不足
项目实践化的教学方式虽然有以上多方面的优势,更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但是项目实践化教学方式应用的还不广泛,研究的还不够深入,所以在项目化实践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项目实践化教学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改变了以往按照课本顺序上课的模式,再如,该教学方式需要的医疗物品很多,而实际提供的不能很好的满足量的需求。因而,在外科护理项目实践化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这些不足的研究,从而使得项目实践化教学方式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
3结语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和养护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成为了当代经济的主力军,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居住环境也在不断恶化。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还能优化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对园林生态、人文、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
1.1有着较强的综合性
园林绿化工程是整个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它方面共同构成了总体园林环境,就需要保证园林工程没有违背总体设计。在具体的设计施工过程中,需要紧密配合其它的各个专业,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从大局进行考虑,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
1.2 需要持续的管理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园林绿化工程的养护管理工作,它是持续进行的,因此需要持续的管理。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对相关的养护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采取专业培训等才能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园林绿化工程的养护管理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比如,维护园林的整体风貌、修剪、浇水施肥,以及日常管理等。总之,建成了园林绿地并不代表工作完成,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做。
1.3有较强的艺术性
园林景观工程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艺术品,它塑造出的园林景观除了让人们观赏之外,还可以让人们获得心情上的愉悦,也能让人们在休憩中感受到园林的艺术魅力。
2.园林施工技术及要点
2.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任何工程的施工,都是需要设计方案的,而园林景观的设计重点可以放在线条、轮廓和不同的空间搭配这些中的任何一个,加以强调和找到别致之处都是可以做成一个好的主景。而且施工前是要与业主交流的,从而落实各项具体的工作;接下来的工作一样要注重和设计师的交流,可以确定一个新的施工项目对于工程管理人员都是考验,只有充分的与业主和设计师交流,才能更好的理解其设计的主要概念和风格,做出更好的园林景观实效,如果认为设计方案有不足之处,可以直接向设计师提出,从而进行合理的改善和处理。
2.2施工项目部组建形式
第一,对于小一点的园林工程,应该使用直线式的组织方式,然后对于整个机构直线式的管理,统一的领导,施工的具体项目管理则有公司的下属分公司负责,那么分公司的领导就是现场的实际总经理,又可以在旗下设几个施工队。这样的形式很实用于小型的园林工程。主要的优势在于,实际施工的管理部门是稳定的,施工项目转达后可以迅速的投入工作,容易管理和沟通,各部门的职责分化合理公开,统一的领导和统一的职能。这种方案虽然优点很多,但是对于大型的园林景观不适合。
第二,那些大型综合园林工程,适合矩阵制,施工团队的一些人员是由企业各个功能机构临时调来的专业人员组成。这样做到了很多的项目和各个职能的机构相互协调,这样的形势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施工管理部的人员都是从不同部门调来的人,所以可以完全的发挥各个专业人士的职能,相互的学习和配合,汇集更多的智慧,更好的应对和处理工程中的问题;这种形式的每个人尽管有双重的上司,但是主要重视的是现场施工项目经理的管理,这样不但可以发挥其专业才能更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一旦施工结束后,这些人就可以回到原来的岗位,这样保证了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节约,实行动态式的管理。
3. 园林养护技术及要点
在整个园林养护技术中,需要专业人员结合着植物自身的特性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选择正确的养护方式,在提高植物成活率的同时,还能确保植物的健康成长。针对园林养护技术中的相关内容,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灌溉
在对植物进行灌溉时,需要管理人员结合着植物叶片的内渗透压及自身的水分吸收能力开展。一般来讲,若植物的叶片吸水能力较强,则表明植物体内的水分不足,应及时的进行灌溉。且针对一些抗旱灌木,在相关灌溉条件的制约下,需要管理人员对这些新栽的树木、
小苗、阔叶树进行灌溉。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在夏季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但受天气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应避免在中午进行浇灌,且要依据植物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树木拥有充足的水分。
3.2 排水
一些园林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没有认识到排水的重要性,导致植物出现大量的枯萎,在影响园林整体绿化效果的同时,还增加了绿化成本。排水作为树木成活的基本条件,主要是指在树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定期的浇水灌溉外,还应结合着气候状况,实时的对其进行水分补充。但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一些降水量多的地区,则需要设置相应的排水措施,一般来讲,常用的排涝方法主要有 3 种:首先,地表径流,通过对地面坡度的严格控制来避免坑洼死角的出现;其次,明沟排水。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多用于大雨后的抢排措施中。最后,暗沟排水。即施工人员将地下排水管与市政排水相连,确保雨水的及时排出。但这种方法至今没有得到普及,其根本原因在于造价过高。
3.3 施肥
施肥作为植物生长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是指在植物进行正常生长状态后,通过施加相应的肥料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在提高植物成活率的同时,促进植物的生长。在整个施肥活动中,应集中在多日未雨、土壤干燥以及除草后进行。
3.4 病虫害防治
在植物的生产中,除了上述需要注意的问题外,还应加强病虫害的防治,确保植物健壮的生长。在当前采用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中,主要包括药物毒杀及生物防治 2 个措施。药物毒杀除了污染环境,还对植物造成严重的影响,因而不值得推广使用。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病虫害防治时,能够准确的掌握病虫的发生规律,通过综合防治来避免其造成的危害,只有这样,才能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达到良好的生态效果。
3.5草坪修剪
修剪草坪的基本原则为减除草坪高度的三分之一。在草坪的高度生长至 8cm 左右时,即可以进行首次修剪,有利于草坪在接近地面的位置长出较多分支,提高草坪的密度。草坪成熟后应在返青前再次进行修剪,可以缩短草坪返青时间。还可以适当喷洒草坪矮化剂,能够降低修剪草坪的频率,减少工作强度,提高草坪的密度及抗逆性。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影响到草坪生长,可以适当放宽修剪度,使草坪的高度适当提高。
3.6除杂草
草坪中侵入的杂草,会与草坪争夺养分资源、水分,直接影响到草坪的长势及视觉效果,因此需要进行清除工作。需要合理进行施肥及灌溉工程,有助于提高草坪的资源竞争力,并及时修剪,控制杂草的生长,配合人工进行清除,能够有效的清除杂草。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到诸多专业的配合。在将园林绿化工程功能体现出来之外,
还需要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这样人们在园林中休憩,除了可以让身体得到休息,还可以获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完成了园林工程施工之后,养护管理也是必不可少,通过养护,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对杂草进行处理等,才可以促进植物更好地生长。
【关键词】文化情境;美术教学;互动模式
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是当前高职美术教学的新理念。这一理念与先进国家提出的“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理念相吻合,两者都主张美术教育要和潜在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联系起来。这一理论的提出符合当今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要把高职美术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就必须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对待,对美术学科实施人文性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在有意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艺术了解的同
时,应用互动教学模式,才能使高职美术教学迈上新的更高台阶。
1重视学生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备受重视。创造力被认为是一种行为方式,美术创作的创造力具体表现为对创作素材的敏感性、接受能力和变化能力。其中敏感性和变化能力是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学习目的。美术课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有敏锐的眼睛和触觉,能将视觉艺术领域作品本质的东西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现代教育的一切手段都是为培养有高度创造性的人才服务的。要把高校美术教学提高到新的高度,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条件。比如拓宽美术课程的范围、建设设备良好的专用美术教室、开设金木艺术加工车间、建造陶瓷窑、购置编织机等,以满足学生美术创作的个性需要,学生可根据他们的兴趣选取不同的材料与手段去学习美术。在教法的选择运用上,教师应当把目标定位在激发和鼓励学生的敏感、趣味与想像力上,把培养创造力作为美术教学的终极目的。
高职美术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理性审美情趣。而审美情趣的培养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在主导审美理想的引领下,必须采用多方位、多渠道、多手段的开放式教学策略。为此,美术教师必须善于发掘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透视其内在的健康情感因素,开通诸如参观、欣赏、写生和临摹等多种形式的教学途径,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爱美情操的陶冶。此外,还可以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民俗采风,把学生带出学校或到其他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地区从事美术创作,使学生在更广泛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感受美的具体形式,获得更多相关形式美的体验,从而能在较为直接的情境中提高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提升其美感品味,并在性情陶冶、情感进化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审美情趣的升华。
2帮助学生创造独特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进行了深入改革,更强调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借鉴。高职学校已开始摒弃传统教育中的不利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传授知识的方法,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教育回归教育的本体。文化的其它一些分支近年来也逐渐引起学校的重视并有形成主流文化的趋势,如地域性乡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等等。在传统中国画传世名作中,学生可以欣赏、分析、体会到很多的传统文化精髓。以明代初期著名画家王绂的《山亭文会图》为例,整幅画面气势恢弘,表现的是当时文人清高、洒脱的一个生活侧面。我们伟大的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美术教学中更应该站在传统文化的丰腴土壤之上,决不能盲目排古,认为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是陈腐的;在美术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方面,传统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哲学内涵形成了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万物附阴抱阳、虚实相生;一开一合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艺术创作和学习的深刻理论,这是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就如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西方风景画是物象在画面上客观的、科学的再现,而我国的山水画不仅是客观的再现,更是中国人的一种观念的表达、一种意象、一种心境、一种情思。“搜尽奇峰打草稿”画面是采用散点透视归纳综合了多角度、多地域的景物,神游于景物之外暗合于自然之理,正如齐白石所言:“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明人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写到:“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中国的山水画追求的是意象和神韵。在传统文化中,宗教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其神秘的哲学精神,将儒、佛、道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会得到提升。
3挖掘互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互动美术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行动可以划分为两类:控制型和综合型。所谓控制型,即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控制着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和方法,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所谓综合型,即在教学中,教师认同、赞赏与鼓励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不框定模式和风格,引导学生多探索、多研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对画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应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表达的快乐。这会激发学生画画的强烈愿望,并逐步产生“我一定能画好”的自信,为其以后的创作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把高职美术教学与文化情境结合起来,应用互动教学模式,以引导和启发学生、调动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只有当教学中的引导、启发真正指向学生个体时,互动的教学模式才会显得更有力量、更有意义,才能更好地引导、调整学生的自我掌控力。不然,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如果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特点和审美心理的培养和发挥,就很难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水平优势项目 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 互动和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45-01
1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在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长期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及优异竞赛成绩的基础上,需充分发挥其优势,开拓广泛的群众性,将其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脱节现象,进行完善整合,使得两者之间相互融洽,共同发展。以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带动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重要基础,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关键支撑,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互推作用。
2 互动和发展的主要表现
2.1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的发展现状
2.1.1 基本概况
我校于2005年获准成立西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由健美操、跆拳道、乒乓球三个优势项目组成,现有高水平运动员近100名,在学校统筹领导下,实行整体管理模式。近年,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不断地在运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在竞赛外还涌现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扩大了学校办学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极大地推动了校园群众体育文化整体发展。
2.1.2 对外发展现状
我校高水平运动队自建队以来,在强大优秀的教练员团队带领下,及我校运动员综合素质的突出表现,多次代表中国、四川省、西华大学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的体育竞赛,为我校争夺荣誉。跆拳道荣获亚洲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团体季军、个人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啦啦操荣获世界啦啦操锦标赛第六名,健力宝亚运啦啦队选拔赛全国总冠军,先后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表演;乒乓球荣获第十六届、十七届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甲组团体冠、亚军。这些都是我校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将其利用与发展对我校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3 对内发展现状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均开有体育教学课程,利用优秀的教师资源培养全体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在学生第二课堂中,学校开展有每年度的校内啦啦操比赛,从中选出一批爱好及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校啦啦队学习和培训;在学生社团中,我校成立有乒乓球协会、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吸引了大批兴趣爱好者加入;在大型校园活动中,啦啦操和跆拳道也参与其中,将其专业的表演呈现给全体师生;在校园承办跆拳道、啦啦操和乒乓球的全国或省、市的比赛中,吸引了许多师生的关注,等等。但这些都还远远不足,未能全面充分的利用,若借助这些优势将其壮大,必将我校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2.2 互动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对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不足,未充分扮演好示范者和引领者的角色。高水平优势项目在对外运动竞赛中屡次获得突出成绩,但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互动这块却过于缺乏。校内运动竞赛举办过少,高水平优势项目仅有啦啦操在校园内举办每年度的啦啦操比赛,而乒乓球、跆拳道竞赛这块就相对缺乏;高水平优势项目在专业知识和技术传播方面不全面,仅开设有体育教学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通过传统教育教学让学生只能对其有初步认知,未将强大的物质资源合理利用和衔接,对于开展高水平优势项目运动员平日训练和运动竞赛的观摩活动太少,大多数学生对此都处于懵懂状态,并不懂得其内涵和意义;高水平优势项目在校内学生社团中建立有乒乓球协会、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却还未建有啦啦操协会、健美操协会等学生组织,这说明我们对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意识还未完善,不要将其现有资源予以空置;高水平优势项目取得优异成绩后,未做及时和全面的宣传,普通学生对其了解甚少,不曾知晓运动员背后的艰辛和赛场中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的精神,使得彼此间存在距离感;高水平优势项目作为我校最主要的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同时还需要一群强大的拥护者,才能把此元素迅速传播,带动发展。全体师生是主体,只有把主体有效整合,把资源最大化利用,才能实现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快速发展。
2.3 存在不足的原因
我校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已初步渐入发展,但因意识不够强,只能停滞在初级层面,且对于建设其观念还不够深,开展相关活动颇少,普通学生对此兴趣且只持有观望状态。我们要做的是把高水平优势项目深入群众,以学校领导和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为主要支撑,在思想上突破和转变,使校园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交流畅通。在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因缺乏一种固定规模,无目标无计划,未制定思路清晰的方案和制度,这对其互动与发展有极大地局限性。若有框架,普通学生就能清楚地了解学校对于群众体育文化建设重视程度,这也是开展一系列校园群众体育文化活动重要支撑。而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未能积极地主动地深入群众,这是一种缺憾,若将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合理利用到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中来,是壮大其发展的丰富资源。
主持人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潮中,地域文化研究也引起广泛的关注。此处长江流域的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均是极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故而均列入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规划之中。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湖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湘潭大学四校联合主办“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首届高层论坛”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两地50多位专家学者在此共同探讨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及两种文化的比较与交流。这次论坛开启了一种很好的地域文化交流模式,本辑论文由此次会议论文选出。
(朱汉民教授)
[摘要] 湘学指湘人或产生于湘地的、有学理意义的学术思想。湘学史经历了产生、成型、发展的过程,在此历史过程之中形成了湘学学统。
[关键词] 湘学;源流;学统
[中图分类号] B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1—0005—07
湘学即湖湘传统学术,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区域性传统学术形态中的重要一支。湘学经历了一个产生、演变、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并在此历史过程之中形成了湘学学统。
湘学研究的历史也已很久,早在南宋湖湘学术兴盛之时,湘学就开始成为学界思考、讨论和研究的对象与话题,并留下许多的文献与论著。由于湘学历史长,学派、人物和著作众多,研究者较多采取对湘学具体人物及其学派的研究,而较少对湘学作综合性的研究,尤其是将它与中国传统学术关系作总体把握。
本文主要讨论湘学的源流与学统问题,我们首先探讨湘学史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在此基础上考察湘学学统的历史建构,并以此开始展开对湘学的综合性研究与思考。一湘学的渊源
湘学是什么?此“湘”是指湘人或产生于湘地的学术,此“学”是指具有学理意义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思想。所以,学界一般是以两宋时期的周敦颐、胡氏父子作为湘学的开端。他们的学术是湘人之学或产生于湘地之学,同时也是具有学理意义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思想。
但是,由两宋时期的湘学还可以进一步上溯。晚清一些学者就强调湘学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他们认为可上溯到先秦时期。戴德说:“三闾(屈原)以孤愤沉湘,元公(周敦颐)以伊尹为志,遂开湘学仁侠之大宗”。 戴德诚:《湘学类纂·湖南宜善守旧》他以屈原为湘学的宗主。叶德辉则进一步提出:“湘学肇于鬻熊,成于三闾。宋则濂溪为道学之宗,明则船山抱高蹈之节。” 叶德辉:《郋园书札·答人书》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3年第1期朱汉民:湘学的源流与学统应该说,我们把周敦颐作为湘学的奠基人、宗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宋代一些著名学者早有此观点。但是,把屈原甚至熊鬻作为湘学的“大宗”,则有进一步考究的必要。
首先,叶德辉以湘学“肇于鬻熊”的说法是不太确切的。鬻熊是楚国的开拓者,后来还留传《鬻子》一书,但这部书于何时成书,至今还是个疑问,而且鬻熊只是楚国的创始人,而湖南至战国初才纳入楚国版图,所以鬻熊与湖南并无直接联系。然而,屈原则不相同。他在流放湖南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其中蕴含十分丰富的历史、哲学、政治、伦理、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观念,并对以后的湖湘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相继又有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大批学者流放或寓居湖南,在此期间他们创作了许多重要的著述,这些著述涉及到政治、历史、哲学等各种学术思想领域。因此,这些学者的学术思想是与“湘学”有关联的。
那么,屈、贾、柳、刘等人的学术思想在“湘学”的脉络中应该如何定位?
一方面,我们应该肯定,屈、贾、柳、刘等士大夫在湖南寓居期间所形成、撰述、传播的各种知识、观念、学问均具有湖湘地区的地方性知识的意义,因而能够纳入到湘学的脉络中来。屈原在沅湘之地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包括《九歌》、《九章》、《天问》、《渔父》、《招魂》等篇章,这些作品大量汲取了沅湘地区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宗教思想、社会理念、人生哲学、艺术思想等。当后来的文人学者从屈原的诗歌中考察楚人关于社会、历史、政治、道德、宗教、自然的认知时,这些体现楚人的观念形态无疑具有地方性知识的意义。贾谊的知识学问也是如此,尽管贾谊是中原地区的才子,年少时即“颇通诸子百家之书”,他寓居长沙期间,主要是将中原的知识学问传播到湖南地区来。但是,他在寓居湖南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仍有很突出的地方性知识特点。一方面,他在湖南期间写了《吊屈原赋》、《鹏鸟赋》这些具有鲜明地域性特色的诗赋,尽管诗赋主要是表达主观的情感世界,但其中仍反映出一个中原士大夫流放到湖南这个独特自然、文化环境下的思想观念,包括对自然天道、社会政治、人间善恶的知识与观念,其中的《吊屈原赋》还体现出贾谊在思想上、情感上对屈原的传承,这也是地域性知识观念的特点。另一方面,他在长沙王太傅任内的一些重要上疏,如《谏铸钱疏》以及关于礼貌大臣的《阶级》等文亦反映了一个在湖南这个皇权边缘地区的士大夫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独特见解。
其次,我们也应该指出,屈、贾所留下的著述,还不是标准的湘学形态,因而就更谈不上湘学学统的开创者。一方面,湘学之“学”首先是指学理化的知识系统,而屈、贾所留下的著述主要是表达主观情感思想的文学作品,而并非学理化的知识体系,即非标准的“学”。另一方面,湘学之“湘”作为一个政区的符号,以及与政区相关的文化区符号,能得到普遍公认也是到较晚之后,屈原的作品向来是被纳入到另一个区域文化——楚文化即楚学系统之中。由于上述原因,屈、贾的作品既然不是标准的学,也就不可能构成地方性知识体系传承的“学统”。
由此可见,在湘学和湘学学统的脉络中,屈、贾等人的著述及思想应该属于“渊源”的性质,而并非湘学之“大宗”或成型的形态(叶德辉认为湘学“成于三闾”)。这样就可以明确屈、贾等人在湘学脉络中的定位,即我们肯定屈原、贾谊等流寓湖湘的文人学者给这块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湖湘带来了以文字、书籍为载体的各种知识与观念,这些知识、观念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并对后来的文人学者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应该将它们纳入到湘学学统的脉络中来,将其看作是湘学的源头。同时,我们也要指出,屈原等人在湖南地区留下的著述还不是真正学理化的知识体系和学术思想,更没有形成以学术思想为基础的学派、学统,所以不能将屈原、贾谊的著述看作是成型的湘学形态。二湘学的成型
就遗产本身来说,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背后都具备了一段很长时间的历史。自然遗产动不动就是几十亿年。文化遗产像北京周口店有50万年的历史,故宫将近600年,中国最年轻的颐和园也有250年。这些遗产不仅有它的历史功能,还有它的现实功能。例如故宫,它的历史功能是皇宫,是皇帝坐朝与居住的地方,而它的现实功能是博物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未来功能也会显现,未来价值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下降。
1.1历史价值:记忆
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流传下来。例如,有相当一部分民间文学就是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反映着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变迁,是现代和传统之间流动的见证,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生活风貌、道德习俗和思想禁忌。非物质文化遗产蓄积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承载了过去,孕育着未来。人们可以通过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同遥远的祖先沟通,看到他们的身影,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辨认出他们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因此,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1.2现实价值:造福人类
地球缔造了一处又一处自然造化的奇观,也孕育了一个又一个饱含着人类智慧的奇迹。奇观,令人敬畏;奇迹,让人崇拜。交通的发达,可以让我们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去瞻仰历史的灿烂;传播的便利,可以让我们在任何一个空间去欣赏不同区域文明的辉煌。具有世界性、杰出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从需求链条来说,遗产旅游呈现出观赏价值、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梯次关系
旅游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既包含物质消费,又包含精神消费;既是经济现象,又是社会文化现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旅游消费呈现出一种由重观赏到重购买商品再到重文化的梯次关系。
2.1观赏价值:获得美感
置身于旅游景观之中,直接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寻找其美的内涵,得到美的享受。如选择观景位置进行欣赏,远眺俯视高大雄伟、面积广阔的山峦,仰视瀑布,俯看、远望江、河、湖、海,平视城市湖泊;选择不同季节欣赏,清明踏春、重阳登高、秋赏红叶、冬赏腊梅,春游杭州西湖、夏游庐山和黄山等。不论旅游者的动机如何,也不论旅游地在何处,观赏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旅游资源只有具备观赏性才能吸引游客,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大。如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古朴典雅的文物古迹,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甚至土特产、旅游商品,无不具有观赏价值。观赏性是一种文化特征,也显示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才具备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通过观赏来实现的。观赏性越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越大。
2.2商品价值:使用加艺术的追加值
旅游商品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所有旅游行业出售的产品和服务都可以叫做旅游商品。既包括旅行社所销售的旅游路线、旅游方式、旅游娱乐等产品,也包括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的服务,还包括旅游者在游览观光区所购买的蔬菜水果、鸡鸭鱼肉等农副产品和药材、保健品(包括保健食品和保健器械)等商品,当然,也包括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的价值实质上是使用加艺术的追加值,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的价值。旅游商品一般具有地域特色,以旅游接待地主题形象和标志性旅游吸引物的信息为载体,具有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实用价值和礼品价值,其中的艺术追加值促使价格上升。
3从商品实体来说,遗产旅游呈现出使用价值、商品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三位一体关系
旅游纪念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又不同于一般商品,而是一种特殊商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购买的对象不同。旅游者是消费者,他们选购的物品才具有旅游纪念品的属性。一般消费者购买的物品是一般商品,其中包括有纪念意义的各类物品,都不具有旅游纪念品的属性。二是体现的价值不同。一般商品主要体现的是使用价值,而旅游纪念品除了体现实用性之外,更主要的是体现纪念、收藏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等。3.1使用价值:满足需求
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不止一种。旅游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无形的效用,即特殊的使用价值,以满足旅游者进行旅行游览的消费需要。
3.2商品价值:表现为旅游景点的价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其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信息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不仅传递着文化特征,同时也是音乐、戏剧、电影、广播、电视、旅游、饮食、服饰制作、制药业等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的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美学、历史价值的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产业。文化旅游经济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旅游商品的使用价值、旅游市场间的竞争以及国家的价格政策等,终究要体现在旅游价格上。
4从旅游圈来说,遗产旅游呈现出外圈价值、中圈价值与核心圈价值的由外及里关系
旅游空间布局具有重大意义。旅游圈以目的地为核心向周边延伸形成两种不同情况的圈层,一是资源的级差圈层。如新化紫鹊界梯田,位于新化县西部山区,核心地区梯田达2万亩以上,其地势之高,规模之大,形态之美,堪称世界之最。坡度在25°~40°,最陡达50°以上,且层层叠叠于海拔500~1100米,共400余级,蔚为壮观;周边近6万亩属中圈,有一定规模的梯田;再往外就是外圈,面积达10万亩,仍有梯田的影子。二是从客源角度。一般而言,核心圈人员极少,中圈最多,外圈较多。
三个圈体现由外及里的关系。要发挥核心圈的价值,就必须发挥外圈价值、中圈价值。要把核心圈的旅游激活,必须在保护和开发资源和客源两个方面多做工作。
5从旅游层来说,遗产旅游呈现出表层价值、中层价值与核心层价值的由浅入深关系
以岳麓山为例来说明旅游层价值。岳麓山的旅游表层价值就是岳麓山的自然风光优美。岳麓山的核心层价值就是岳麓山文化。岳麓山是一座文化大山,是时至今日仍然可触可摸可感可知的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基地。岳麓山所承载的文化表象和文化精神,以及所孕育的博大深厚的麓山文化,充分表明岳麓山是湖湘文化的中心谷地。岳麓山孕育的麓山文化,传承了湖湘文化精粹,造就了湖湘历史名人,集结了湖湘山水灵性,陶冶了湖湘民众气节,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麓山文化是最能体现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的重要源头和显著标志。岳麓山旅游层揭示,旅游表层价值是指显露价值,使人们享受外在美;中层价值是指旅游收入,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核心层价值是指旅游商品的底蕴和核心精神。
发展旅游,就要纠正误区,正视遗产旅游价值,使旅游商品持久增值;就要站在遗产的角度发展遗产旅游,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就要对遗产旅游根据价值大小进行分类排队,确定重点,强化技术保护,促进旅游业蓬勃发展。
[论文关键词]遗产旅游;历史价值;观赏价值;精神价值
[论文摘要]遗产旅游在旅游中占据核心地位。在遗产旅游中存在着诸多价值关系,如遗产旅游呈现出历史价值、现实价值与未来价值的线形关系;观赏价值、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梯次关系;使用价值、商品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三位一体关系;外圈价值、中圈价值与核心圈价值的由外及里关系;表层价值、中层价值与核心层价值的由浅入深关系。探讨这些价值关系有利于正确认识遗产旅游,掌握遗产旅游价值规律,保护与开发遗产旅游,使遗产旅游引领旅游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永和.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9):134-138.
[2]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