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光的反射教案

光的反射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3 11:15: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光的反射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光的反射教案

第1篇

1. 引导学生的复习热情

物理复习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不再和传统教案的“教学目标”混为一体,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出发点是为学生复习指明方向。其表述不再用概括性的语言,例如“理解、知道、懂得”等,而是使用一些让学生一看就懂的语言,例如“能说出,能区分,能判断”等。它准确、具体、通俗易懂,涉及实验的语言表述则具有可操作性。这样,从目标上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和热情,在复习课上课前就主动进入复习的状态,从学习意愿和情感上给了学生非常好的引导。

此外,“导学案”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导学案”为主要的载体,同时也不忽视物理学科的特点,或利用实验唤醒学生感官刺激的回忆,或引用真实生活实例激起学生将新课中的知识学以致用。借用物理实验,激发复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回顾;借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实实在在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认认真真对主题意义进行构建。

2.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物理复习导学案中的“自主复习”部分,常依据各板块知识结构来设计,有机地把要复习的知识点串联,富有整体感。在此引导下,学生在先自行看书复习之后,只需要完成相应的填空,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各知识板块层次和结构,以点带面的方式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图。

例如在“电学计算专题”复习学案中,按“电学物理量及单位”“电学公式及变形”“电学电路图对比”三大部分进行知识结构的编排。减少了学生因为电学物理量多、公式多而产生的思维混乱,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了电学的知识结构。

又例如在“光学作图专题”复习学这案中,按光传播出去后是否还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把光现象分为“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三个主题编成知识结构图。学生在完成知识网络填空后,脑海中自然就形成了“光传播――还在原介质中:均匀――直线传播;不均匀――折射”或“光传播――不在原介质中:另一介质不透明――只有反射;另一介质透明――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的清晰思维。

3.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训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导学”的核心。复习“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精讲释疑”部分精心设计的问题或习题,往往具体而形象,富有层次,有深度和广度。在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相应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征服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有效地培养了不同层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深化记忆知识

学生人手一份的“导学案”,方便了图形的展示,不受传统板画的空间限制,不受多媒体一闪即逝的时间限制。物理图示以图形为主,辅以必要的字词、数字或其他符号,可以非常方便提示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它能使科学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便于学生接受及记忆。

简明易懂,形象直观。把复习内容中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生动的直观图示,通过图示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配合熟悉的事物背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

第2篇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首先,在编写导学案时,老师应转变角色,不能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传统教案的“教学目标”混为一体。“学习目标”应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注意对“学习目标”的表述,编写“学习目标”时应少一些概括性的语言,要让学生一看就懂,即语言必须做到准确、具体、通俗易懂,并且实验的语言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学习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各有不同,“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学生学情分层制定。既要有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普遍目标”,又要有恰当的、适合学生成长的“发展性目标”。这样从目标上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最后,“学习目标”应体现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能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学习目标”中应明确规定学生必须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当然,所制定的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切勿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如: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一节的学习目标: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让同学交流“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的危害和控制方法,并给周围的人提出几条合理的控制建议……这样的目标既对学生提出了知识要求,又对学生提出了技能要求。同时,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到物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而产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一举多得。

二、编写好预习作业,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预习是课堂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要能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充足准备,我认为编写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至关重要。

1.预习作业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广泛联系着日常生活和生产,我们应抓住这一特点,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前就把学生的心拉进课堂,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学习。如:让学生了解并思考,为什么河中的水会出现桥的倒影?光产生反射之后,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这样学生自然会乐于去做这些题目,同时对课堂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期待感,上课也就不容易开小差。

2.预习作业应有适当的动手实验内容。

有些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把课本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罗列出来。学生在完成此类预习的时候,直接打开课本,依葫芦画瓢,脑海中却毫无印象。这样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和价值,也浪费了时间。老师在编写导学案预习作业的时候应注意少一些“死知识”,多一些“做一做”。如:要求甲同学用镜子看乙同学的脸,乙同学?(A:会B:不会)看到甲同学的脸,从而体现光的反射?(A:具有B:不具有)可逆性。学生边做边想,预习效果自然就好。

3.预习作业要难易适宜。

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目标。预习目标过低,学生简单阅读课本就能达到这个目标,就不能启动理性思维,进入不到物理研究的方法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培养,认知能力也得不到训练。如果预习目标过高,学生要达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产生畏惧心理,长期下来,影响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预习目标的制定要符合以下两点。

(1)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物理知识有其内在的联系性和统一性。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若教师不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盲目地列出预习提纲,学生就会因旧知识的遗忘或理解不到位,在面对预习提纲时束手无策,从而影响学生预习的兴趣。若教师在预习提纲中写明要用到的旧知识,不但能加强旧知识的复习、理解、记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

(2)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应逐步培养,不能操之过急。对于那些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教师应降低预习要求,否则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发展,也会影响预习兴趣。

如:回忆生活中的打雷现象后回答: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摇 ?摇。说明声速和光速谁快??摇 ?摇。在体育比赛时,计时员为什么看到“枪烟”计时而不采用听到“枪声”计时呢??摇 ?摇。

三、导学案应具备的作用

1.导学案应具备课堂笔记的作用。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笔记是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依据,所以记好课堂笔记很重要。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导学案理所当然应具备课堂笔记的作用。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将《课标》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罗列下来,但不必完整,可将要记忆的部分空缺。学生经历探究、交流、归纳后完善这些空格。如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异同点:

这样,既对所学知识做了适时巩固,又记好了课堂笔记,课后复习也就不怕知识的遗忘了。

2.导学案应对科学探究过程做出学法指导。

新课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与同学的交流合作进行知识的建构和归纳。此时,导学案的引导作用就非常重要。如:在“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掌握:①科学探究的步骤;②用语言表述正确的结论。我在导学案中是这样处理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装置,进行以下环节的探究。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的目的是?摇 ?摇。

(2)若将入射光线向届NM靠近,则反射光线?(填“靠近”或“远离”)NM。

(3)如图乙,以法线为轴,把纸板F向后缓缓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摇 ?摇。

(4)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摇 ?摇。

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的时候熟悉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实验操作中达到了多次测量探究的目的,学习技能和知识点同时收获,一举多得。

四、“课堂巩固”画龙点睛

第3篇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会通过实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媒体: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线、粗细均匀的直杆、钩码若干;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由实验现象归纳原理;

教学过程:

一示标:由物体受力平衡引出杠杆平衡的概念,既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达标:

1.杠杆平衡的概念:若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就说它平衡了;

注意:不包括匀速转动情况;

2.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①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调节杠杆自身,使它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每次都要求杠杆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这样力臂的数值就能杠杆上直接读出;

F2=10牛

L2=3厘米×6=18厘米

G=10牛

F2=10牛

L2=3厘米×6=18厘米

G=10牛

F2=10牛

L2=3厘米×6=18厘米

G=10牛

F1=10牛

L1=3厘米×6=18厘米

F1=20牛

L1=3厘米×3=9厘米

F1=30牛

L1=3厘米×2=6厘米

O

(投影片)

(投影片)

(投影片)

②实验数据:

F1l1=F2l2F1l1=F2l2F1l1=F2l2

③实验结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

力臂;也叫杠杆原理;F1l1=F2l2;

3.典型例题:

F

G=10牛

F''''

①如图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杠杆保持平衡;现将拉力F的作用方向移至如图位置,则力将如何变化?

(投影片)

分析:F变向后,动力臂减小;根据F1l1=F2l2

可知:l1变小,F1变大。

②: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铁丝,在中

(投影片)

点用细线悬挂起来,铁丝刚好平衡;若把它的右半段对折起来,那么它是否还能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

分析:两侧力的大小不变,右侧力臂变小,所以不能保持平衡状态。

三测标练习:

《学习指导用书》P99

四补标;

五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课本P150作业22、4

课外作业:《学习指导用书》P991、2、3、4、5

板书设计:略

返回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列表关于高中一年级的更多文章

惯性定律

运动和力

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多彩的物质世界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式

光的传播(三、全反射)

第4篇

2011版“新课程标准”作这样的处理,实际上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做实验,同时又在原则性的规定上,为教学的因地制宜和为教学探究活动的选择提供了宽松的条件.事实上,“新课程标准”要求做的实验比以前大量增加,然而实验的形式、实验用的器材、实验的具体安排却是灵活的.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有高度自觉性、能动性,要切切实实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每一项实验,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动脑,严防流于形式或“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出现.要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物理实验,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要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学好知识、提高技能,如何通过实验学会方法、提高能力,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物理实验内容的选择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发展性,有利于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内容相当丰富,老师应尽可能多选一些便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例如,探究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是否传播,探究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光是否总是沿直线传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原理,探究固体的熔化过程和液体的沸腾过程的规律,探究各种物质的导电性,探究影响压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探究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探究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等等.

2.具有开放性,实验内容可供选择

教科书中的科学规律,对于学生可能是未知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活动去学习,从中发展探究的能力.但是,作为人类的文化财富,学生往往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对它有所耳闻,特别是教师常会不自觉地以某种方式把相关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例如苏科版在“令人厌烦的声音”中设计了“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活动.先让学生去感受闹钟指针走动时声音的音调和响度,比较闹钟放在鞋盒内声音的变化情况,接着要求学生收集各种阻隔声音的材料,预测一下所给各种材料隔声性能的好差,并自己动手设计一种简易的方法来比较材料阻隔性能的差异.教材没有给出具体的比较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归纳出:要比较不同阻隔材料的隔声性能,可以采取在同一距离聆听,比较隔层的厚度,或者在隔层厚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比较听不到声音时的距离等方法.但不强求学生把所有的方法一一列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体现了问题适度的开放性.并且活动都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能够适度探究,又不过分拔高和放任.

又如探究热水瓶中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比较几种不同纸张的吸水性能、探究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并提出节能措施、比较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等等.

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为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探究实验.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提出,也可以教师提出,可以“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

3.注重实效性,引导学生由物理走向生活

精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以大幅度地增加学生动手和实践的时间,都可以用现有的仪器和生活中的常用器具完成,并不需要增加多少新的仪器设备,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物理知识,又学习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把过去的教师“讲物理”变成学生自己动手“做物理”.

如探究凹透镜的成像规律,探究不同材料的物质的膨胀能力强弱,怎样才能使纸飞机飞得更高,比较木头、瓷、铁、塑料的传热性能,观察自行车中分别应用了各种不同材料的哪些性能,探究冬天水缸破裂的原因等等.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要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地投身于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指导思想.

例如苏科版教材中,对于“光的反射”,在“标准”中要求“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反射的特征”.因此,“光的反射”实验中,重在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没有提及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共面,更没有提及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因此这样的表述可以说是不太完整的,但是这种处理符合“标准”对“光的反射”的教学要求,并且容易让学生抓住光反射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4.具有延伸性,实验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作为科学探究主体的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的探究仅仅凭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应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课外实验活动即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应丰富多彩,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应从学科和生活中选择或设计具有实践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探究、发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选择课题范围要小一些,研究和实验的操作性要强一些.课题来源包括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实践活动参考题,也可以由教师设计一些课题或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如学习热学方面的知识后,可探究保温瓶装水量与水温变化的关系.学生可研究一下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本领、服装面料的保温性能、蔬菜大棚的功能等.

学习摩擦力知识后,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在相同的条件下,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来说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学气压的知识后,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温度有关系吗?老师应给予必要的帮助,使学生明确研究的方向.如实验的条件:将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研究它的压强会不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仪器的选取:烧杯、水、温度计、烧瓶、U形管、橡皮管等;实验步骤及数据的处理:在烧瓶中封入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烧瓶的一端连接在压强计上,将烧瓶放入水中,通过温度计测得水的温度,就是瓶中气体的温度.

用注射器、测力计、刻度尺测出大气压的值.

观察音乐厅的墙壁结构,思考其对声音的传播有什么好处;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吸音效果的强弱.

学习凸透镜成像知识后,让学生探究大小、形状相同的凸透镜的焦距与制作材料是否有关,包括大小、形状等等.

自制简易测力计,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还可以设计以动手制作为主的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要划定范围,要具体,并且要留出足够的创造空间和制作时间.

例如制作一辆电动竞速车.在这个活动中,只发给每组学生一个电动机,其他自己设计,自己找材料.先进行设计图纸的答辩、论证和评比,然后根据图纸做出电动竞速车进行比赛.

举行一次自制乐器音乐会,让学生用药瓶、盘子、烧杯、橡皮筋等材料制作的吹奏、打击、弹拨乐器演奏出千曲曲动听的乐曲.

自制有透镜的照相机;自制针孔照相机;利用光在两面镜子之间多次反射,自制一个万花筒;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学习了颜色的知识后,用手电筒和彩色透明胶片,为晚会设计一套能变换出许多色彩的灯具.

用热管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等等.

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但要申报,教师给予指导.实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根据本地的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灵活地选择.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实验,它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物理素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是每一位物理教师的责任.

第5篇

就这样,我怀着牛皮筋弹起的梦想,考入浙江幼师。说实在的,就在毕业实习那阵子,我就怀着疑自己选择了不喜欢的职业。那时在行知幼儿园实习,为了第二天能上好课,带好一天的活动,前一天晚上要开夜车准备教具、备教案,一直到凌晨两点多,眼皮打架了,头也痛了,还要反复检查教案、教具是否都准备好,天天如此。天天给自己加油鼓劲:我绝不能上一堂失败的课。当我看到孩子们获得的微笑时,当我的实习成绩得到园主任、指导老师的充分肯定时,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和自豪:我可以当老师了!

十九岁,我真正跨进了幼儿园的大门,做了一名幼儿教师。迎接我的是一束束纯真而带着探究的目光,孩子们打量着我这个自己也需要老师的老师。"别忘了,你是勇敢强健的爸爸、温柔慈祥的妈妈、善良可亲的姐姐,是博学多才的智者,还是和他们一起嬉戏的伙伴……"理智在不时地提醒着我。我微笑着走进孩子们的中间和"小男了汉?"脑门顶着脑门,手腕扳着手腕地比试,跟"小公主们"一起唱呀、跳呀。从孩子们那友好、信任的目光中,我读到了孩子们的心底的声音:老师,我们欢迎你!

上美术课,部分孩子对着画纸置之不理,没有一点积性时,我只好耐心地手把手地教。语言课时,我为了教他们一个新词语或一个短语,我把说话的速度放慢,同时也不忘做些生动地教具,便于他们理解。做幼师的,谁都怕带小班,但谁都逃不过要带小班,我也是如此,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大小便经常解在衣裤上,刚开学段时间每天早上要哭,每天早上我也会条件反射地情绪紧张,但还是要耐心地处理每件事情。我想我不仅仅要做他们的老师同时还要学会做他们的妈妈,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每结束一天的工作,倒在床上不想动了,还真觉得累。可是每当我看到自己的辛勤和爱心使孩子们取得一点进步时,一股由衷的欣慰油然而生。

有一年我带小班,下学期班上来了一位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孩子,她叫李佳烨。记得刚入学那天,佳烨的妈妈诚恳地说:"本来要把她放到聋哑学校去,知道我们单位几个同事的孩子在董老师班里,我想让她有个伴,那几个小伙伴她认识,所以想让即试试看,不行的话,我们再转园好了。"我看着这张可爱的小脸蛋,期盼着能从好的嘴里发出与同龄人一样甜甜的声音,可她只是瞪着眼睛看着我……我开始有点惧怕——这样的孩子来到我们班。让我怎么带好这个班?

几天下来,小佳烨还算能干,小朋友做早操排队,她也会走过来排队,她看到老师敲铃知道要集合。为了让小佳烨学会说话,我每天上课时有意识地用身体语言给她提示,鼓励她。下课时,我拿着一些图形卡片,让班上几个能干的小朋友和我一起说图形卡上的词语,让小佳烨对着我们的口型学。有一次上课时,我惊讶地发现她举高了小手,嘴里还不停地叫"老师、老师",叫得虽然不是不很清楚,但确实是在叫老师,一下子我们班的老师和36个小朋友不知道有多开心,我们兴奋地跳起来,佳烨会说话喽!佳烨会说话喽!那天,她妈妈来接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不敢相信,在班里小朋友的鼓动下,佳烨对着我们两位老师叫了一声"老师",佳烨的妈妈蹲在女儿的身边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个一脸憨厚朴实的母亲抱住了女儿。"辛苦你们两位老师了"好半天,她对着我们说。

一段时间后,小佳烨已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还会说几个日常短语。在生活护理上,我们对她也是加倍地关心和照顾,佳烨很喜欢上幼儿园,特别喜欢画画,喜欢老师在小朋友面前夸她画画得好,看到小朋友为她鼓掌,她就知道小朋友也在表扬她、喜欢她。欢迎您访问,欢迎您访问,

我们也为佳烨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而感到自豪,如果您没有做过老师,也许很难体会这份心情,但这确实是一个老师最值得骄傲的时候了,这是我们用满腔的爱换取的一份厚礼——一份世俗的天平无法衡量的感情:"孩子们爱我,我更爱孩子们。"

世了上的爱有无数,而孩子们最需要的爱是鼓励和关怀以及毫无怨言的耐心。

对于那些顽皮的孩子,我付出了千百倍的耐心,上课多提问他们,早操课时请他们排在第一排,多给他们机会,从而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力。户外活动时,顽皮的孩子不小心扭伤了脚,或是流鼻血,有些不理解我们的家长要责怪我们,我们诚恳地向他们道歉、赔不是,同时提醒自己要把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当这些顽皮的孩子在小小运动会上获得名次的时候,当这些顽皮的孩子在美工展览区展现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当这些顽皮的孩子在木偶戏表演中有声有色地表演的时候,他们的爸爸妈妈都满意地笑了。对我们也多了一份理解。

法国作家雨果这样写道:比陆地更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怀。不是吗?当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爱,我们会觉得,我们的工作也会发出动人的光彩!

当我给孩子们完《七色花》的故事以后,问他们:"假如有一天,一位婆婆也送给你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你要用它做什么?

有的说:"我要把它送给贫穷的人。"

有的说:"我要让北极变得温暖。"

有的说:"我要把我们的祖国变得更美。"

"可是小朋友想一想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七色花吗?"

"唉,没有呀!"孩子们失望地说。

我就说:"有,这就是你的做事情的本领。等你们长大了学会了很多本领,这本领其实就是七色花。你用这朵七色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从孩子们的目光里,我仿佛真的看到了一朵朵神奇的七色花,七色花让我的心和孩子们的心连在一起。

我还通过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育孩子富于爱心和同情心,让孩子有"我要送给她一双温暖的鞋子"这样的爱心;我用散文诗欣赏《帽子的秘密》教育孩子坚强勇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我用故事《共伞》对孩子进行友爱教育等等,我还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作风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工作快十年了。虽然有时候也觉得累,觉得苦,但我不怨。除了产假那年其了几乎每学期都带兴趣小组,每星期增加四个课时量,自己幼儿园办的兴趣都是没有报酬的,但我从来都是任劳任怨,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第6篇

这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自习课。老师们在办公室忙于改试卷、批作业、写教案,同学们在教室忙于看书、复习、做作业、交头接耳。不论谁在做什么,都是“一心一意”的。刹那间,教室里突然静了下来,静得是那么彻底。同学们面面相觑,窗外和门缝没有异样,后门窗糊上的报纸纹丝未动。在诧异的目光对视后,一阵哄笑之后,“自习茶馆”继续营业。

校规里的自习课是安静的,可是这种诡异的安静,你经历过吗?实际上,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教室,在很多嘈杂的、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也会发生,并且也不只是出现在人类身上。比如在养鸡场,一群小鸡在那里叽叽喳喳叫唤,突然有一点点异响,它们就会迅速地跑到一起,谁也不出声。欧美人说,这是因为有天使飞过;中国人说,天上飞的只可能是仙女。

当你捧起《科学Fans》,你一定相信天上飞过的只有飞机。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应该如何解释?你观察过、思考过吗?

我们整理到下面5种观点,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也许能帮你想出“观点6”。

观点1:紧急避险策略,谁都不想成为出头乌

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他也在下意识地注意周围的声音。当自己的声音超过背景噪声的分贝时,就会触发一个反射使自己停止说话。这是从动物祖宗那里遗传下来的紧急避险策略,目的是防止自己成为群体中的突出者而引来天敌。这种反射在一个群体中很容易引发雪崩效应(指信息在沿供应链传递中其波动会被依次放大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之中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尤其是你发现跟你说话的人突然噤声,你也会立即不说话、盯着对方,从而产生突然安静的效果。

观点2:正反馈过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在人声杂乱的环境中,总体声强是随机性的、有强有弱的。当声强出现一个较弱的低值时,会有一两个比较敏感的人会闭上嘴观察是怎么回事,这个行为直接降低了总体声强,同时会吸引另一些人的注意,使得他们也跟着闭上嘴。以此类推,直到几乎所有的人都闭上嘴。即使是最后一个说话的人,也会因为自己的声音突显出来而不得不闭嘴。这个正反馈过程就像多米诺骨牌逐一倒下一样,会进行得很快,所以实际的效果就是一下子安静下来了。当大家观察到没有什么异常之后,嘈杂的声音很快又起来了。

观点3:从众行为,情不自禁地压低声音

人有“从众行为”,即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当某一个人感觉到周围声音降低的时候,“从众行为”会使他不自觉地压低声音,于是整体背景音也减小。最后一个噤声的人之所以噤声,是因为周围环境变得安静,他之前的每一个人之所以噤声也是因为周围环境相对变得安静了,因此从第一个人噤声到最后一个人噤声,导致了大环境由闹变静。实际上,大家都闭嘴的时候是最后一刹那,这是一个动态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不是瞬间全部噤声。

观点4:心理暗示,现在应该保持安静

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受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购物广告对人产生购物欲望的暗示作用。因此,教室里突然变得安静,就是同学们受到“必须保持安静”的心理暗示,从而停止说话。那么上自习课本来就应该保持安静的,同学们为什么会长时间地说话而在某一刻突然安静呢?难道这种心理暗示只在某一刻发挥作用?还有,这种心理暗示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使得许多人在同一时间收到暗示,然后同时保持静止呢?

第7篇

简单地说完了“闪光点”和“创新点”之后,我想重点说说“遗憾点”。这些“遗憾点”也是我在听课中经常遇到的,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更多一些。

《火烧云》我教过,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作者萧红。文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展现了绚丽多彩、美妙奇异的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段要求,从“真语文”的角度审视这几份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有的教学目标过大,有的教学内容过杂,有的教学环节过多。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训练及人文素养熏陶未能有效体现,教学形式化较重,存在着“非语文”“泛语文”现象,给人一种“似雾,似风,似雨”的迷茫感觉。这样设计,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果。

先说教学目标过大的问题

我仔细看了,有一份教学设计确定了4个教学目标,第二个目标是这样表述的:“通过《火烧云》的学习,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恕我直言,这个目标定得太大了,这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一节课怎么能实现这么大的目标?什么是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过大,其实质就是淡化目标,也可以说没有目标,这可能导致在教学中“抓不住”,缺乏具体实在的东西去落实,甚至会随意发挥。

那么,怎样解决教学目标过大的问题呢?

认真读课文,我们会发现,第三自然段描写火烧云颜色千变万化,瑰丽无比,用词非常准确:“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另外,这也是一个排比句。在第一自然段中也有一个排比句:“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由于傍晚透过云层的阳光是红色的,人与动物身体颜色不同,受到霞光的映照必然呈现不同的色彩:照到白色的物体上,呈红色;照到红色的物体上,呈金色;照到黑色物体上,呈紫色。用词既准确又生动,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样。通过以上简析,第二个教学目标不妨定为:“练习仿写词语‘红彤彤’‘半紫半黄’;练习仿写排比句子‘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样一改,就把大而空的“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教学目标,变得具体了,可操作性强了。

再说教学内容过杂的问题

在一份教学设计中,有一个教学内容,是解释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名词。教案写道:“‘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两句中有两个名词,一个是‘火烧云’,一个是‘霞光’。‘火烧云’和‘霞光’不是一回事。‘火烧云’是云彩受夕阳照射而产生的,呈红色;‘霞光’,指太阳落下地平线后,余光照射到云彩上又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因此,傍晚被阳光照射得红彤彤的云,叫‘火烧云’;而火烧云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叫‘霞光’。”再恕我直言,这样设计,是科学课,而不是语文课,这个教学内容与语文毫无干系。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要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课程内容大于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大于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一定与语文有关。语文课无论怎样设计,一个根本的东西不能变,那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去学习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

那么,怎样解决教学内容过杂的问题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句意味深长的对话: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您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就拿识字教学来说吧,与其解释“火烧云”和“霞光”这两个概念,倒不如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动笔写一写这5个字,重点指导“烧”字和“霞”字的写法。“烧”,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霞”,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小学阶段,一定要把识字写字教学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千百年来语文教学成功的经验,如果不重视汉字教学,将会在历史上铸成罪过。我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

最后再说教学环节过多的问题

有一份教学设计,我数了一下,两课时一共设计了十几个教学环节。从让学生看火烧云录像开始,到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萧红的有关资料结束,虽然处处充满了时尚元素,但千头万绪,模糊一片,弄得语文支离破碎。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太多的资料补充,有太多的媒体演示,有太多的“小组讨论”,有太多的片面追求形式的做法,学生所得必定“浅草才能没马蹄”。

那么,怎样解决教学环节过多的问题呢?

第8篇

一、有很强的好奇心――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初中生好奇心强,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利用,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的前提,所以我们物理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魅力,使物理实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由于物理实验能帮助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吸引学生的兴趣,兴趣自然带动钻研劲头,于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就燃烧起来。学生有了对物理知识的亲切感和好奇心,物理学习也就有了学好的基础。例如,在进行一次教学时,我演示了如下的实验:找两根粗细均匀,但长短不同(差别应大些)的饮料吸管,将牙签放入吸管中,用嘴对准管口吹气,牙签将从吸管另一端飞出。学生凭经验往往会猜测在短吸管中的牙签飞得较远。事实上,在相同条件下,吸管越长则牙签飞得越远。这引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实验事实的冲突,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了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创新精神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发展。这些变化表明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学习研究能力。他们越来越不喜欢人云亦云,喜欢自己独立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提出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要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培养和发挥。如在“探究影响单摆周期因素”的实验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猜想单摆的周期可能跟振幅、摆球质量、摆长等因素有关,并让学生对每一个猜测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用合理的实验器材进行验证。单摆的周期公式是单摆模型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探索公式的推导过程,最终得出单摆的周期公式。

三、有强烈自我意识――把课堂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态度。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突出特色是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对认识和评价自我有了浓厚兴趣,希望能在生活中、课堂上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时候,关注的不是如何精心设计教案,而是课堂的组织和学生知识的内化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认识、主动地接受教育内容、主动地挖掘潜能,促进自身发展。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并认为学生有自己制定学习方案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有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评价的权力。如在“位移和时间关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一位移时间图像,让两位学生来模拟物体的运动,而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图像并非轨迹。这样做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有丰富情感――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中学生情感丰富但多变,极易因一些偶然刺激而影响情绪。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情绪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甚至影响教学的进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调控。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讲一些笑话或讲风趣的故事或说一些歇后语,从而使学生心情愉悦舒畅,注意力集中,又保证了课堂气氛活跃。如我在讲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时,用成语“同生共死”来描述;“机械波”的特点可用“介质中各个质点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流”来表达;“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可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类比。前苏联教学家斯准特洛夫说过:“教育家首先是个幽默高手。” 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融入幽默和风趣,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师的教学魅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有旺盛的活动力――巧设课外活动,培养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高峰期,具有很强的活动欲望。单纯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学生那旺盛的活动欲望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巧设课外活动。如我们可以开放实验室进行物理小制作比赛和课外小实验比赛;开展物理知识竞赛;开展近代物理知识讲座;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实际,可以体验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可以让他们把书本上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如自行车尾灯的效果是光的反射原理;海上救援中各种打捞工具是浮力的作用;照相机是光折射原理的应用……学生明白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后,学习物理的热情就大大加强了。课外活动没有过多的约束因素,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有利于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