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6: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班主任实习工作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多年班主任工作中,我总结出班主任工作的“三怕”:一怕性子急,冲动发脾气;二怕马马虎虎,工作不仔细;三怕思想疙瘩解不开,心情受压抑。
一怕性子急,冲动发脾气。急性子做不好班主任工作,因为教书育人是细活,需要的是耐心。如果遇事不冷静,一时冲动,由着性子,容易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如果事事发脾气,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一些学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从此走下坡路。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本人努力的程度以及身心状况的不同,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班主任老师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志趣,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取得学生的信任和配合,而不能靠使性子、发脾气。
二怕马马虎虎,工作不仔细。德国诗人海涅曾写道:“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教师所面对的不是一个或几个“世界”,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世界”。教师的任务就是认识并熟悉这些“世界”,培养并发展这些“世界”。因此,教师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如果工作马马虎虎,摸不清学生的底,号不准学生的脉,别说因材施教,就是正确的评价学生也是极其困难的。如果只凭班主任的权威去制约学生,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或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养成学生盲目听从的奴隶人格。因此,教师的心要比妈妈的心还细才行。
三怕思想疙瘩解不开,心情受压抑。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常有,教师自然也不例外。但教师不论在什么时候从事什么活动都必须意识到“我是教师”,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置于“教育者先受教育”的位置上,在正确分析和判断教育情境的基础上,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心理与现实相适应,保持心理平衡,以便较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如果不注意心理调适,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教室,把自己的怒火发泄到学生身上,就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甚至败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疏远师生关系,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天天都以愉悦的心境、微笑的面容、饱满的热情走进教室,面对学生,以心换心,教学相长。
当然,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只有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
1.1学生对毕业顶岗实习思想认识有问题
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没有意识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有些学生在人际关系、工作纪律等方面有时存在问题而影响到实习工作。有的学生实习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顶岗实习与自己的理想有偏差,对顶岗实习失去兴趣。有的学生不守企业纪律,对实习工作缺乏敬业精神。
1.2学生对毕业顶岗实习进行专业学习有问题
顶岗实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的学生认为参加顶岗实习只是为完成实习环节的学分,对实习工作存在应付态度。有的学生甚至没有真实在单位进行实际实习;到实习结束,只是叫单位盖章了事。
1.3学校对毕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存在问题
有些学校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缺乏实际管理或有效管理。一些学校不能适时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实习状况。有的学生没有真在在单位进行实际实习,学校也没有发现;发现了也没有及时处理。
1.4学校对毕业顶岗实习学生专业要求存在问题
有些学校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专业要求过低,也缺乏实际专业指导或有效专业指导。一些学校没有详细的专业要求,对学生专业要求仅仅限于毕业论文。
2毕业顶岗实习改革情况
毕业生顶岗实习被本校视为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会计专业学生职能培养上。因此,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2.1强化了安全与纪律教育
要求学生学习安全知识。顶岗实习安全生产知识学习材料,有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应急预案知识、安全使用电气设备知识、预防焊花引发火灾知识、使用危险化学品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知识、《安全生产法》所明确的从业人员的义务、安全色、灭火器知识、用电安全知识、火灾类型和灭火器的选择知识和使用方法等,还有施工安全手册。要求完成安全作业试题。学生《安全生产知识学习》作业-试题,题型分为简答题(60分)、论述题(40分),简答题内容有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救、发生火灾事故报警、在施工现场中行驶走、上下“五不准”是什么等,论述题有请列举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条款;请调查一下实习单位目前关于安全生产要求方面的有哪些制度,结合安全生产知识和岗位要求谈谈你将如何做来确保在顶岗实习中的安全。强调顶岗实习纪律要求。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工艺纪律、操作纪律、工作纪律。按实习单位的作息时间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向实习教师和班主任请假。尊重实习指导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学校的声誉。积极收集资料。查阅资料要注意爱护,不损坏、不丢失,并注意保密。实习期未满,不得擅自离开或调换实习单位。个别学生确因特殊情况,需中途调换实习单位时,须征得指导老师、所在系及原实习单位同意后办理相应的手续。如果自己的联系方式发生变动,要及时告诉班主任和校内指导教师等有关人员,并且确保提供的联系方式正确有效等。
2.2细化了顶岗实习专业要求
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按系统要求逐项填列实习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实习期间,每周于周末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认真记实习周记。实习周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每天(一般是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实习内容,工作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等。周记字数要求在300字以上,周记篇数会计方向不少于12篇。要求按时编制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并上传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开题报告”项目;按时编制顶岗实习专业
工作报告,并上传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实习报告”项目(后来为方便统计,改为“毕业论文”处);还要求登记本顶岗实习手册所要求的顶岗实习日志等。请校外指导教师填写本顶岗实习手册所要求的有关表格(含实习月度评价表、成绩评定表、实习单位鉴定等)。实习结束,上交本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等。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的字数不少于10000字(其中专业调查部分不少于2500字)。毕业顶岗实习专业报告装订要求:左侧装订,封面要求采用塑封。上交安全作业等有关其他要求。 2.3改革了开题报告与毕业论文等要求
开题报告方面。开题报告改为毕业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内容目前包括封面、毕业顶岗实习单位介绍、主要工作岗位及职责、主要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分月或周)。笔者建议可以包括毕业顶岗实习目的、实习岗位及职责(实习单位、实习主要岗位、职责)、实习工作任务(指主要实习工作任务、内容)、具体安排(总时间段、分月或周具体工作安排)、遵守纪律承诺等方面。毕业论文方面。要求写毕业顶岗实习报告,而不是毕业论文。毕业顶岗实习主要书面成果是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毕业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分封面、目录、正文,正文由四部分组成:实习单位介绍、专业工作情况、专业工作调查、专业工作体会。专业工作调查先要选定题目,选定调查对象,确定什么调查方法,调查哪些问题,统计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给出合理建议。专业工作调查由学生根据实习实际情况来选定,系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选题。计划和报告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毕业顶岗实习完成后,请将专业工作报告制成电子文本(用word格式),并根据要求放入顶岗实习系统,还要打印装订成册。
关键词:顶岗实习 过程管理 实习评价系统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00-00
学生在校完成理论和实践课程后就到了再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的阶段,而顶岗实习则是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学习,这是高职教育教学职业能力环节实践上的关键,能够达到快速的梳理职业意识,通过过硬的职业技能来实现职业目的。通过网络模式下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评价,来达到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岗位。但在落实这一政策期间,发现在实习岗位、实习管理和实习评价这三方面遇到了难题。本文则主要以这几方面难题为入手点来重点介绍顶岗实习评价系统构建的具体措施。
1实现网络模式下的学生顶岗实习活动过程管理
1.1网络模式构建学生校外实习全过程管理
教育部公布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学校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因此,为了加强实习的组织管理,提高实习质量,实现顶岗实习过程化指导及管理,高职院校应建立了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让网络平台作为学生和指导老师顶岗实习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对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制定了规范的流程,具体步骤可以下面几个过程进行参考:(1)实习开始前,由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做好实习动员,阐明实习的目的、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及相关规定;组织学生开展岗前培训并及时在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平成在线实习申请;专业教研室组织签订学校、企业、学生实习三方协议,整理《学生顶岗实习汇总表》,提交系部备案;(2)学生到岗后一周内,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向指导老师发回岗位落实情况、具体工作内容、企业指导老师等相关信息,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3)学生按实习的要求,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向指导老师提交阶段性工作报告(在线提交实习日志、实习周报、实习月报、实结等材料),实习开始四周后校内指导老师填写对学生的调研问询记录;(4)顶岗实习结束,指导老师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上完成对学生的评价;(5)实习结束回校后,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向校内指导老师提交《顶岗实习鉴定表》和顶岗实习工作成果(工作成果如是实物,则需要另外提交)。(6)校内指导老师评审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成果,在学院教务系统填报毕业综合实习和生产(顶岗)实习成绩;(7)校内指导老师应整理归档的资料有《学生顶岗实习申请表》、《顶岗实习鉴定表》和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成果。优秀成果在网络平台上展示,形成全院优质共享资源。
1.2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中各角色职责与分工
高职院校可对指导老师、辅导员及学生的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具体方式如下:
(1)指导老师的职责:指导老师是“2+1”生产性实习和毕业前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学院相关规定必须确保每周至少与被指导学生联系一次,并将联系情况周报至主管辅导员;(2)班主任的职责:在第五学期期末学生办理了毕业前顶岗实习手续至第六学期第12周为周报制的第二责任人,第六学期的第13周至学生毕业离校为周报制的第一责任人;(3)主管辅导员的职责:负责汇总整理指导老师和班主任的周报情况,每周确认联系学生的OA,例如“请老师们确认第三周学生联系情况”等。(4)系内学生工作负责人:统筹落实周报制,并根据工作情况通知系相关人员召开系党政联席会议,以便确定有关事项;
2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系统构建
2.1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成绩
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可定为总分为100分,其中:校内指导老师评定成绩占50%,企业兼职指导老师评定成绩占50%。总评成绩采用五级计分制,设优秀(得分≥90分)、良好(80≤得分
2.2企业兼职指导老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标准
企业兼职指导老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考察学生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实习能力和实习工作成果四个方面,详细评价标准如下:(1)实习态度(10%):深入生产、服务一线,积极参加顶岗实习工作,尊敬指导老师及实习单位工作人员,不怕脏不怕累,紧密联系实际,勇于实践,刻苦钻研业务,态度谦逊,勤学多问,注意安全文明生产;(2)实习纪律(20%):在岗位实习过程中,能保证实习时间,服从实习安排,遵守实习管理制度,全勤,按时完成岗位工作任务;(3)实习能力(40%):在岗位实习中表现出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调与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参与组织实施并完成本岗位任务以外的工作内容;(4)实习工作成果(30%):提交的工作成果(包括实物成果、设计作品、论文、报告等)有技术改革和创新成果(独立完成或与人合作),能够转化为商品,具有现实使用意义和推广价值,能体现团队智慧和合作精神,论文、报告表述清晰、逻辑严密,或因顶岗工作成绩显著而获得顶岗实习单位的嘉奖(必须提供证明材料)。
2.3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构建标准
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也体现在考察学生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实习能力和实习工作成果四个方面,详细评价标准如下:(1)实习态度(10%):重点考察是否得到实习单位好评。其他与校外指导老师考察点相同;(2)实习纪律(20%):在岗位实习过程中,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能保证实习时间,经常保持与家长、辅导员及指导老师间的联系,及时汇报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工作体会与心得,详实做好校外顶岗实习记录,按时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或岗位工作任务,全勤;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网络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在整个高职院校评价系统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评价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训是否到位。在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评价过程中,实习过程和评价探索都能够直接提高学生未来在社会上就业的的职业素养,并且在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职业道德。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高职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构建评价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哲.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17)
国务院工作报告提出的现代教育体系强调,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产学做一体化,校企无缝衔接的核心枢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坚持以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着重为行业企业发展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高职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剖析了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软作用,以期为进一步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一)夯实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契合企业用人标准,有利于塑造就业敲门砖众观国内外公司发现,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公司,还是创业起步的企业,无不把“人才的道德品质”作为选人的科学标准和用人的金科玉律。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强调,人品在智商、情商、激情和创新等人才所有素质中位居第一位。微软同样表示,职业道德作为公司选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应聘者必须经过严格化笔试和结构化面试的考核,来检验他们是否诚信和正直。由此可见,职业道德是企业单位用人标准中的核心要素,更是职业素质之本。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契合了企业用人标准,与高职教育体系不谋而合。素质教育涵盖了职业道德、法制和人文素质等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第一要素,既要强化学生养成敬业奉献、勤勉好学、求真务实、厚德诚信、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又要强化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以全面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需要。高职院校注重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不仅符合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而且有利于塑造毕业生的就业敲门砖,从而更好地协助初涉社会的毕业生迅速地完成由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二)重视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增强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职场竞争力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历程中要掌握的专业技术和岗位能力。职业技能将直接决定学生就业创业能否成功。国务院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既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强化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又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主动性,迅速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可见,这一点对职业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在“唯学历而独尊”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日益成为就业竞争的重要筹码。众多高职院校已将“职业道德高尚、行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过硬、实践能力突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标准。唯有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齐头并进,高职毕业生才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企业的青睐,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
(三)加强职业精神素质教育
培养敬业创新精神,有利于提升个人巧实力职业精神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它们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协同促进职业精神的形成,其中职业认识是核心,发挥旗帜引领作用;职业情感是动力,点燃发展引擎功能;职业意志是保障,提供提振职业精神的支撑点。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职业精神素质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认识,强化职业情感,确立职业理想,历练职业意志,塑造敬业精神,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成就职业人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既有助于燃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所从事职业的崇敬感和自豪感,热情澎湃地树立起神圣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直面激烈竞争、迎接挑战、客服困难、追求进步、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决心,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职场巧实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进而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职业人才。
二、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路
(一)坚持一条主线立足岗位与服务社会需要一技之长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需要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通过“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融合、“教学内容+实践实训+顶岗实习+评价标准+校园生活”的融合,实施一技之长与综合素质互融的教育主线,力求实现人文素质与专业能力,科学素质与方法能力,职业素养与社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相互融合,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达到“乐于做人、善于做事、肯于学习、力争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推动二个抓手高职院校要着力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扎实推进校企双主体渗透式职业素质教育,积极搭建工学结合育人平台,以有效解决学生职业素质薄弱的问题,具体有以下五种途:第一,校企联合订制人才培养方案。成立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设专家资源库,把脉职业素质教育目标,共同修正打造核心素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校企共同开发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麦可思对毕业生的跟踪报告,与企业共同开发素质教育课程。第三,校企合作搭建文化讲坛。建立行业专家资源库,创办行业沙龙和企业讲坛,开展“润物细无声”式的企业文化育人模式。第四,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岗位零距离接触,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第五,成立创业教育中心,启动创业项目,通过KAB俱乐部、项目孵化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三)构建三种体系
1.素质教育课程化体系
素质教育课程化是指专家指导委员会立足企业需求,问诊人才培养目标,把脉职业素质,优化专业课程设计,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和素质基础,合理设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科学探究分级模式的素质教育。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化是指在总结长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的经验基础上,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列为必修模块,占两个学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化是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项目围绕“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以师资队伍和素拓基地建设为主线,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人交流和相互协作等能力,并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素质拓展标准化体系
素质拓展标准化是指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在开展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的基础上,以省级示范性建设项目“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模板”为运作模式,统筹规划并合理设计校园文化、社实践和多彩课堂等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各类活动。高职院校应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深入开展基于职业发展的思想、职业和身心等三类素质教育系列活动,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挑战杯竞赛、创业大赛和技能大赛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品牌活动。
3.素质评价多元化体系
素质评价多元化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注重评价过程,采用标准化纸笔测验、网络测评等技术手段和方法途径,对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沟通、道德品质、自主学习、健康审美、行为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突出评价对象的主体性。高职院校可通过素质拓展奖学金和学分对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情况进行校内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调查评估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跟踪掌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撰写《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用于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
三、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构建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平台
做好“辅导员、班级导师、社团导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可为实施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保驾护航。首先,建立年龄性别比例适中,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加强管理,将推进素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和学生工作年终考核;其次,配备“思想素质好、专业素养强”的任课教师作为班级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进行指导,辅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督促学生完成学业;然后,选配责任心强,专业技能高的任课教师作为社团导师,把关活动内容和质量,指导性地开展精彩纷呈的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团氛围。最后,选拔“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的大三学生作为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
(二)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平台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为开展素质拓展教育提供有力依托。第一,多形式搭建德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戒毒所、看守所等基地参观实习,量身开展荣辱观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意识,树立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第二,多渠道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社区、街道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服务地方和社会民生责任意识。第三,多途径拓展顶岗实习基地。与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协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实习实训渠道,提高学生的岗位素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第四,多样化打造志愿服务基地。组织学生到地铁站、高铁站等单位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培养其综合协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第五,多角度创建创新创业基地。推进创业园建设,通过校市省国家提供的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实体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搭建素质拓展训练平台
搭建素质拓展平台,能为学生提供众多锻炼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级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加大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聘请企业家等进职业学堂,为学生补充科技信息、企业文化等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成为奋发向上的毕业生。成立兴趣爱好型、理论研究型、志愿服务型和专业学习型等各种学生社团,开展异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引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四)打造校园文化平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就业体制逐步呈现,就业难问题愈加突出。传统形式的就业指导已无法满足市场化需求,必须探索新的就业指导方式。
一、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较之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课程,但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就业指导效果并不明显。尽管有的学校认识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又受限于学校的规模、软硬件设施等因素,无法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并不乐观。
1.指导模式单一化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最常见的就业指导方式无外乎以下几种:通过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来宣传当年的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给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讲解一下求职技巧、现行的劳动制度等简单的内容;在就业网站上转发几条招聘信息,以供学生查看。这些做法虽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实用性。
2. 服务对象局限化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主要为面临毕业的学生服务,针对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集中进行就业教育,开大会,作动员,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没有设立咨询平台为学生提供长期性的就业指导,没有满足其他年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和改革
笔者学校2003年就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称号,学生就业率始终较高。这与笔者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紧密相关。笔者认为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做到了以下几点。
1.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建设,就业指导机构单独设置,人员配备合理。还要建立以班主任为主体,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把就业指导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学校定期组织就业指导工作培训,不断提升一线队伍业务能力与水平。
学校有专门的领导主管学生就业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报告,时时关注就业最新动态,督促就业指导部门做好政策宣传、落实具体工作。学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具体负责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岗人员均进行岗前专业培训,入职后还接受继续教育,与时俱进,提升专业素养。此外,就业办公室还设有就业咨询展室,对学生一对一地进行就业指导和日常咨询。
2.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
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是指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不单单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学校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连续性的就业指导。这与中等职业学校本身的性质息息相关。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又经历了中考失利的打击,极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发展,势必“破罐子破摔”,毕业时的就业率可想而知。因此必须从新生入学时抓紧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施行普遍的激励机制,主要介绍学校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创新之举。笔者学校学术委员会选编了部分毕业生案例集,集子中的主角均为学校近年来的毕业生。和大部分学生一样,这些学生也是因为没有考上普通高中而进入了笔者学校,但是他们没有气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这些毕业生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在北京商贸学校的学习经历以及走向职场后的拼搏历程。现如今这些学生都已成为各个行业的骨干力量,取得了突出成绩,同时也拥有了不错的个人收入。通过对这些优秀毕业生的宣传,入学的新生也会感到如果在职校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同样可以成才。然后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学习目标,引导他们早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就业方向。
另外,笔者学校建有国内最先进的金融保险、证券、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铁道运输管理、影视后期制作、动漫游戏制作、食品检测、食品营养与安全、商务英语、旅游饭店、茶艺等专业实验实训基地,教学环境就是工作环境的模拟,不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为日后学生走向社会、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就业指导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1)积极开发市场,拓展就业渠道。除了一般的就业指导日常工作,笔者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加强合作关系上。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为毕业生广开就业门路,进而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与学校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包括各大银行、保险公司、北京铁路局、国有企事业单位、商业企业、旅行社等共40余家。这些用人单位解决了学校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开发新的合作单位,力求满足更多学生的职业需求。
前期与企业建立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后,还要注重后期的回访工作,多次举办用人单位、实习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三方的交流会,密切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用人单位指出实习过程中学校学生的优缺点,学校及时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在以后的教育管理中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比如调整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教学内容等;实习学生提出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校帮助与用人单位协调,以便更好地稳固合作关系。
(2)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笔者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提供长期性的咨询平台,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早日明确工作方向;针对二年级学生,侧重于指导他们在确定就业方向后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学校安排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与企业互动教学,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真枪实弹地检验所学知识,深入了解就业形势及实习单位的用人制度等信息。在实习过程中,跟进学生的实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4.完善职教体系
2013年,笔者学校与北京城市学院合作,成立了京商学院,学校作为城市学院南校区,2014年高职专业开始招生,至此,学校已经形成集高职、中专、技校和社会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办学模式。既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部分学生毕业后希望继续接受深造的需求。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选择空间。
(一)教育层面: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1]由此可见,教育事业对国家及民族兴亡的重要作用,亦可见高等学校教师的重要地位。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经历过的中国近代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政府极其重视教育,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基本教育法律法规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提出到2020年,用20年的时间,使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如今已过去8年时间,离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12年,任务艰巨且进入关键阶段,如何完成这一宏伟目标,教师质量是关键。据医学家莱曼的调查,在20岁到30岁的10年中,对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包括发明创造,在整个人生中占37%以上。据此,青年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评价是重中之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评价,它不仅包括现有能力,更涵盖人的潜能,其评价更是涉及到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其次,当前评价体系存在缺陷使得须重新审视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青年教师相对于中年和老教师,由于受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限制,急需一个科学、合理、全面評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然而,当下的诸多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发展性、动态性、科学性的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学校层面: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一环
现行的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除了办学指导思想,第二个一级指标便指向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亦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一般包含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目前,国内各高校青年教师约占学校教师队伍的50%,高校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高校师资和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教学与科研工作双肩挑,有的还兼部分学生管理工作,或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如此众多的角色职责,巨大的工作压力是显见的。”[2]对于高校来说,不仅要建立健全符合青年教师自身特点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筛选出有能力承担学校教育改革任务的有为青年,更要重视青年教师入职教育、岗位培训和在职进修等培养工作,满足青年教师的职业和专业发展需求。人是有巨大潜能的,特别是青年教师,需要高校大力栽培。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好教师并不总能带着已经成熟的素养到学校来。往往只得选择那种只是具备上述全面素养的发展条件的人,然后着手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他之所以成为一个好教师,则首先有赖于全体师生的创造性劳动环境[3]。如果高校人事管理部门用一把尺子衡量青年教师,势必会导致青年教师的不满情绪和职业倦怠,更不利于高校长期稳定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教师层面: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的教师除了具有一般教师劳动的奉献性、示范性、专业性、延迟性等特点外,亦具有高层次性、时空的延续性、劳动对象的复杂性等特殊性。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指出: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概解囊。凡事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职业定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如此崇高的职业定位不仅要求教师要专业化,更要职业化,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一些学者精心设计新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范式,提出校本培训方式,还有许多学者尝试构建更有助于教师不同阶段发展的评价方法和工具[4]。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一般有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策略。而针对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方法不多,只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去评价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教师评价才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安徽省A大学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现状
(一)A大学基本情况简介
A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工科大学,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拥有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2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 18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 000人,各类型教师1 169人,其中A大学35岁以下青年教师512人,占总教师的43.8%,可谓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但青年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仅有83人,博士学位以上者有144人。广大青年教师无论是学历还是职称皆亟待提高。
(二)A大学师资结构分析
由图1-1更明了,在教师职称年龄分布图中,A大学正高级职称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有3位,副高级职称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80位,中级职称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329位,另外还有100位中35岁以下的初级职称青年教师。由图1-2职称学历层次上,A大学基本以硕士学历为主,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博士学位较多。
(三)A大学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现状分析
A大学历来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如切实抓好新教师岗前培训,通过集中授课、举办专题讲座等,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改善单一的学历培养结构,积极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研究,到国外访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校际交流;出台《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资助力度;出台《A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实施暂行办法》,每年遴选30左右中青年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经过建设,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立项,连续三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尤其是自然学科,立项数、获批经费位居全省高校第一名;有12名青年教师入选该学校所在市的重点培养对象;截至2010年底,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的799人,占教师总数的70.1%。
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创新举措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帮促学、以新促老,充分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技能娴熟、作风严谨的优势,传承好的经验和做法,让青年教师在助课、助研、助实验以及兼任班主任的实践中,摸索经验,尽快成长。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培养对象主要为35周岁以下从事教学工作不满一年的专任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应在本学科专业有一定造诣,在学术上有较新成果,在教学改革方面有较丰富经验;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主持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较大应用课题的经历;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排名在学院(部)前50%。青年教师导师要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根据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计划,提出培养的具体措施和预期目标;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教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实验实习;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书写板书、进行教学研究、注重为人师表;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青年教师指导期为一年。指导期满,学校对导师及被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因此A大学主要的评价考核体系就是青年教师导师考核制。
A大学2011年首次对20位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培养考核。考核采取青年教师PPT汇报、专家现场评价和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组由副校长领衔,会同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处、科技产业处等,共同听取青年教师的汇报,并对20位青年教师进行考核。20位青年教师分别就被指导期间的助课、助研、助实验、担任班主任以及取得的成绩和收获体会等情况逐一进行了汇报。A大学印发了《关于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对考核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根据考核程序,被指导青年教师就助课、助研、助实验以及担任班主任等情况进行总结;导师就如何指导青年教师撰写工作报告,并对青年教师进行各方面评定;学院(部)成立考核小组,结合各自实际,采取不同形式,对被指导青年教师和导师进行了初步考核。
三、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程序设计
A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导师的考核制对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单一化、简单化和形式化等现象。教师的综合能力大致包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反思学习能力等等,需要我们设计一整套评价程序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总体来说,本文认为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評价设计
一个评价活动实施之前的评价设计关系到整个评价程序的实施,设计一个评价的过程必须考虑全面,尽可能包罗万象。在这种意义上,没有理由排斥任何想要参加的人,亦没有理由勉强任何一位不想参加评价的人。只有使用的评价体系得到被评价者的认可,才算是好的评价体系。反之,如果大多数青年教师皆不认可该评价体系,那么在教师眼里它就失去了威信和地位。A大学的青年教师导师制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设计过于简单划一,并未考虑到不同学科和专业青年教师的特点。譬如,理工科科研评价体系就不能和哲学社会科学相等同,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高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青年教师都应参与到评价体系的设计。因为评价体系包含了每个人的观点,确保每个人的声音,那么这就是一个较好的评价体系,才能得到青年教师的首肯和认同,便于后面更好的推进。同时,审定的过程也是评价主体即青年教师对它做出相应的反馈和评判。如此,有众多教育工作者参与了决策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评价体系的公正、全面和科学性。
(二)评价人员
设计近乎完美的评价体系如果没有多元且专业化的评价主体,亦会导致整个评价过程和结果的背道而驰。因此,评价人员的选择在整个评价活动来说显得尤为关键。对于青年教师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究竟该如何选择呢?多元、动态、专业是我们应该把握的关键词。多元是指评价主体应来自青年教师本身、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学生等多个主体,确保能听到每个阶层的来自对教师较为客观评价的第一手资料;动态是指评价人员不能一成不变,要每年适当更换评价主体,确保科学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掌握青年教师的发展;最后,专业性是指必须考虑青年教师的学缘、专业和学科特点,尽量多多安排专业相同和相近的老教师对其指点迷津,防止非专业化的评价等评价误区的出现。而现行的评价主体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A大学的特点皆是以学生、权威专家和领导为主。
(三)评价实施
农业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选择;培养模式
摘要:
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其特殊意义,承载着培养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人才的重任。以创业教育为契机,加强大学生人才培养,可以提升学生品格、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笔者通过对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关性的分析,提出“四个基准点,三种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创业教育组织实施提出对策和建议。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来袭和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作为人才储备库和资源库的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方向也悄然发生着转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常务会议、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场合中多次提到创业及其重要意义:“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可见创业不仅能够缓解新形势下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创造工作岗位、转化创新成果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指导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1]。农业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生源数量和质量逐步下降、教学经费投入偏少、专业思想不牢固、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一直存在。
1创业教育理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性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提高生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2]。在一份关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中,运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总体状况均值水平为3.56(单样本检验值t=3),处于中间值偏上水平[3],说明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值得对其进行积极引导。
1.1创业教育理念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平台
参加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锻炼提高的过程,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了解创业的基本内涵、基本政策、企业运作、市场竞争、企业文化、资本经营、团队意识等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锻炼创新思维等都有着很好的作用。比如现在采取的比较多的形式———企业家进校园讲创业活动,学生通过与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地交流,能够直面企业家的风采,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的信心。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遇到的困难,也必然要去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通过阅读思考、积累、剖析研究,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就是创新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1.2创业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基层企业,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有效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某农业高校的一份针对学习自主性的问卷调查中,总体状况均值水平为2.78(t=3),其中学习态度仅为2.38[4]。说明目前大学生在自我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通过实践方式加强。在创业教育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剖析,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找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对策与办法,大学生不断补充专业知识,不断积累,不断发现与解决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体系,以此良性循环,积累实践经验,为成功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3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发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业教育的推行及其理念有利于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没有按部就班的理论,更没有可套用的模式,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实践,极大地启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对象,从创业计划、创业要素、创业类型、创业过程、创业融资、创业管理、创业风险、创业者个人素质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审慎斟酌与思考,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启发思维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个人品质形成的过程。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给每个有创新意识的个体提供平台,为其铺平道路,也要充分激活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显现的个人能力和创新思维。
1.4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本身与社会实践、基层一线结合紧密,需要随时关注动态发展、变化趋势、信息更迭等。通过创业教育将脑海中的创新点转化成实践成果,每个环节中都考验着创业者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将抽象的创新点和思维逐步转化,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进而提高了实践能力。
1.5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是所有创业教育必须倡导的理念之一,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会带来1+1>2的效果。在一个团队里,所有的个体各自发挥所长,承担着不同的分工与任务,各司其职、各展所长、通力协作。团队协作能够较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荣辱与共观念、互相帮扶精神和顽强拼搏意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较好地锻炼了大学生的沟通、协调等组织能力。
2创业教育理念的“四个基点,三种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设计应遵循“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拓宽专业、提高素质”的原则,重点突出创新[5]。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四个基准点,三种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理论体系教学、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创业实践训练、后期追踪反馈为四个基准点,实施学科优势与专业背景、高校创业产业孵化园、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三种路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独特优势。
2.1四个基准点
1)以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创业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理解和掌握。课堂中的讲授是获取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形式,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对理论知识的传播,特别应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价指标等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设计,充分发挥系统理论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基础课的安排,注重实践环节的落实,注重对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同时,开展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和研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在体验中对理论进行思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建立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尝试,拓宽知识面,培养敢于批判的自由学术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等三类主要形式,旨在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以增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自实施以来,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在导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完成创新研究项目、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作、撰写创业报告、开展创新型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载体,充分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与刻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3)以创业实践训练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通过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可以较好地锻炼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实践一线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二次创造的过程,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在学校或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型项目的基础实践设计和基础性实践实训,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训练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加大实践训练的比重,让大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走进基地和一线,走进企业内部和核心,通过最为直接的感官进行学习的再提升,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4)以创业教育后期追踪反馈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作为创业教育培养机构的高校在完成大学教育之外,其并未完成终身教育的历史使命,而应该继续进行后期追踪、加强反馈、统计分析。通过后期追踪形成人才培养报告,以此来指导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其不断地得到完善与提高。比如:2015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温思美对国内17所高校近6000名大学生进行了创业教育的调查,其中“三低”(创业率低、创业层次低和创业成功率低)是摆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最大挑战,其中“大学教育对创业帮助”观测点在10分制的评分中还不到3.0分,为所有观测点的最低分。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局限于大学教育阶段,更要注重终生学习和后期持续培养工作,这种倒叙式的人才培养理念应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2三种路径
1)学科优势与专业背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刘某某为例,该生为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后攻读动物科学领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该生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也曾获得省级、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等荣誉。该生硕士毕业时,放弃了高薪的饲料厂职位、体面的大学教师和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等工作机会,到珠海斗门农村,养殖南美白对虾。创业路上充满艰辛,靠着坚定信念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摸爬滚打,勤奋执着,矢志不渝,愈挫愈奋。通过两年创业努力,已经在当地水产养殖领域初具规模,创造千万财富,水产养殖事业也正以蓬勃的态势高速发展,成为了该校毕业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范。2)高校创业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为例,该校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扶持,通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红满堂”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刀阔斧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每年经费投入过300万。截止2015年,共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工作室103个,有55个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有45个企业正式注册落地。学校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政策扶持和场地,孵化大学生创业实体,推进校园创业环境建设,提高创业者综合能力与素质,同时开展创业教育与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孵化园建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3)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为例,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该高校自2011年起,与广东某大型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创新型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某某创新班,针对该企业的农科专业特点,实行订单式创新型人才培养。该模式主要采用“学校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型办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进入该班的学生,由公司从大二开始资助学费及住宿费,企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锻炼,学生毕业后,公司优先录用,为毕业生在集团发展提供空间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在管理上,采取精细化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各派一人担任班主任,每1~3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在教学上,除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外,还涵盖管理、营销、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课程,力图打造该农科领域的领军人才。三种路径均取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无论是刘某某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还是学校主导开展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校企合作订单式联合培养,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又博又专的优秀创新型人才,这三种路径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迸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6]。
3组织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3.1保障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
机制建设是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开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院校可依托农科专业的资源优势,开展适合学校特点的创业教育式人才培养,以其为突破口,将创业教育及其理念融入其中。加强教学条件和资源平台的整合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室、孵化基地、图书馆、高校联盟等资源,开展创业项目宣讲、论坛、沙龙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受大学生欢迎的微博、微信、BBS、APP、O2O等新媒体平台和线上线下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型人才教育;充分发挥农业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实习基地、校友等资源的作用;逐步提升对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认知程度,在制度、管理、队伍、硬件、环境、经费等多方面加以倾斜。
3.2激励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个体工作效能最大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能够对系统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进行调节,起到助长作用和致弱作用[7]。在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创业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地运用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可以考虑恰当地运用机会均等、阶梯晋升和破格提拔等措施,对人才进行规划和培养,公平竞争、惟才是举,特别是对非常之才、特殊之才等稀有杰出人才应该不拘一格,以激励促成长,以激励促成才。
3.3约束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约束机制是为了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体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8]。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应该如此。根据农业院校办学特色、学科特点、师资力量、学生生源等多方面实情设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合理的约束机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让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能够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创新工作中来,也能够让具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得到更好地培养,真正使教与学融合统一,共同发展。
3.4转化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
成果转化机制是进一步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发展的一种长效机制,成果展示能够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发挥扩散效应,持续保持创新型人才新鲜血液的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教研室、教研团队等资源平台,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如论文、专利、创新项目、实践教学成果、基地建设特点、学科竞赛优势、学术讲座成果、素质教育成果等进行互动展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对技术型专业技能的培养,尝试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联合培养,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结合创业教育理念,遵循创新培养规律,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全面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梅伟惠.创业人才培养新视域:全校性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2(6):144.
[2]马洪丽,杨道宇,温恒福.创业教育理念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45.
[3]李伟,陈雄锋,刘运春.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97.
[4]李伟,吴丽姬,崔芸,等.农业院校新生自主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对比分析:基于ERG激励理论角度[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5(2):70.
[5]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7.
[6]林晓.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5(2):133.
[7]陈长喜,卢秉福.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80.